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十八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十八卷目錄

 經籍總部紀事十

經籍典第四十八卷

經籍總部紀事十[编辑]

《明外史懿文太子標傳》:「懿文太子標,太祖第一子也。 太祖為吳王,立為王世子,從宋濂受經。吳元年,年十 三矣,命省臨濠墓,諭曰:商高宗舊勞于外,周成王早 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勞,為守成令 主兒生長富貴,習于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 經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 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 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于心,以 知吾創業不易。」洪武元年正月,立為皇太子,建大本 堂,取古今圖籍充其中,徵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分 番入直,選才俊之士充伴讀。帝時時賜宴賦詩,啇搉 古今,評論文字無虛日。又命東宮及王府官編緝古 人行事可為監戒者,訓諭太子、諸王。十年,令自今政 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時令儒臣為太子講《大 學衍義》。

《周定王橚傳》:「鎮平王有爌,周定王第八子。嗜學工詩, 兼通書畫,靡所不習。一日讀《中庸》,默有悟解,作《道統 論》數萬言。又采歷代公族賢者,自夏五子迄元真金 百餘人,作《賢王傳》若干卷。有《得善齋詩集》。」

鎮國中尉睦桔,字灌甫,鎮平王諸孫。睦桔妊十四月 而生。及長,被服儒素,覃精經學,通《五經》,尤邃于《易》《春 秋》。謂本朝經學,一稟宋儒,古人經解殘缺放失,乃訪 求諸海內通儒,繕寫藏弆,若李鼎祚《易解》、張洽《春秋 傳》,皆敘而傳之。築室東坡之上,延招學徒,與共研席, 聲名籍甚。呂柟與論《易》,嘆服而去。萬曆五年,舉文行 卓異,為周藩宗正,邸中大製作皆出其手。修《河南通 志》,撰《中州人物志》,中州之文獻徵焉。領宗學,約宗生 以三、六、九日午前講《易》《詩》《書》,午後講《春秋》《禮記》,雖盛 寒暑不輟。命諸生刺舉同異,撰《五經稽疑》六卷、《授經 圖傳》四卷。觀陶九成《前元十九帝統系》作《大明帝世 表》《周國世系表》;感建文紀錄失實,作《遜國褒忠錄》,合 沈約、吳棫《韻舉》正謬訛,作《韻譜》五卷,又作《河南通志》 《開封郡志》。其詩文有《坡上集》二十卷。近代藏書之富, 推江都葛氏、章丘李氏。睦桔傾貲購之,起「萬卷堂」,諷 誦其中,竭四十年之力,丹鉛歷然,論者以漢劉向方 之。

魯荒王檀傳、奉國將軍健根、鉅野恭定王陽鎣諸孫, 博通經術。子鎮國中尉觀熰,字中立,嘗繪《太平圖》上 獻,世宗嘉獎之,賜「承訓書院」名額,并五經諸書。所著 《濟美堂槁》《畫法權輿》若干卷,又集齊、魯詩為《海嶽靈 秀集》。同時鉅野中尉頤堟,字育甫,安丘將軍頤墉,字 冕甫,皆倜儻有逸才,二甫之名滿天下。頤墉著《元同 館集》,頤堟著《赤霞館集》。而樂陵王頤𡍌亦喜稱詩,著 《東魯勝概》四卷。安丘王當澻曾孫顯堀博雅多聞,一 意韜晦,年踰七十,猶手不廢書。

《蜀獻王椿傳》:椿,太祖第十一子。博綜典籍,容止都雅。 帝戲呼為「蜀秀才。」

《湘獻王柏傳》:「柏,太祖第十二子。粹美嗜學,讀書至夜 分,篝燈警枕,精思入微,開景元閣,招納俊乂,日事校 讎,志在經國。每出入,縹囊載書以自隨,遊勝境輒徘 徊終日,勒石紀事。平居於儒書外,尤善道家言,自號 紫虛子。」

《代簡王桂傳》:靈丘王遜烇,代簡王六子也。宣宗時封。 好學,手不釋卷子。仕至聰滆,三代皆以孝旌。聰滆 子俊格,善屬文,聚書數萬卷。

《寧獻王權傳》:「權,太祖第十七子。搆精廬一區,鼓琴讀 書其間,日與文士相往還。嘗奉敕輯《通鑑博論》二卷, 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漢唐祕史》二卷, 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其他註纂數十種,經 子九流,星曆醫卜黃冶諸術皆具。

鎮國中尉謀㙔祖拱概,輔國將軍,嘗作《家訓》一章,以 誨宗人。父多。奉國將軍。端謹好經術,親課謀㙔。經 史。謀㙔束修自好,貫串群籍,通曉朝家典故。諸王子 孫好學敦行,自周藩中尉睦桔而外,莫及謀㙔者。典 藩政三十年,宗人咸就約束。暇則墐戶讀書。著《易象 通》八卷,《詩故》十卷,《春秋戴記》《魯論箋》各三十卷,《金海》 百二十卷,《異林》十六卷,《駢雅》二卷,《水經註箋》四十卷, 《古文奇字輯解》《六書本義》《說文舉要》若干卷,書凡百 十有二種,皆手自繕寫。病革,猶與諸子說《易》。至夜分, 有星光大如斗墜里中,棲鳥皆悲鳴,越二日而逝奉國將軍多字中美,「瑞昌王」五世孫。澹雅好學,與 弟多「孝友篤至。」是時群從多《煪多》。以秉禮嚴重, 見稱多炫多。以慷慨好施,動遠近多。多煃、多炘 則用詞賦結客,皆聲譽顯著。而多熅與從兄多煡獨 杜門卻掃,購異書數萬卷,耽玩校讎以為樂。

輔國將軍《多煪》四子,皆莊謹有父風。子《謀坾》,孫統。 尤嗜學,各聚書十餘萬卷,手自校讎。

《唐定王桱傳》:「三城王芝垝,博極群書。弘治二年,敕賜 《五經》《四書》,營御書樓翫易洞,著《進修槁》若干卷。 成王彌鍗,肆力經史,被服儒素,與賢士大夫遊,著《甕 天小槁》并《家教》若干卷。」

文成王彌鉗穎哲儉素博學好賓客著《宗訓》《直言》《秋 江詞》《謙光堂集》。

彌鋠,承休王芝琅子。折節喜儒雅,嘗彙古法書名曰 《復齋集》《古法帖》,又著《存齋樂府》《復齋錄》十餘卷。子宇 淵。宇淵子宙枝,好學識典故,著《皇明統宗》《繩蟄錄》。 輔國將軍宇浹五歲喪明,從師畫,掌識文字。以耳受 書,日記千言,博通群籍,多習國家典故,著《名獻錄》《辨 疑碑》各一卷。

《秀王見澍傳》:「見澍,英宗第六子,成化六年就藩汝寧, 長史劉誠獻《千秋日鑒錄》,見澍朝夕誦之。王居隘,左 右請遷文廟廣之,見澍不聽,曰:『居近學宮,時聞絃誦 聲,固不美乎』?」論書至《西伯戡黎》,長史誠主吳氏說,曰: 「戡黎者,武王也。」右史趙銳主孔氏說,曰:「『實文王事』。爭 之失色,見澍曰:『經義未有定論,不嫌往復。若是非,先』」 皇帝簡二先生意也。

《岐惠王祐棆傳》:「祐棆性儉約,好書史。子莊王厚煜,性 朴素,外物無所嗜,宦寺女御。亦令讀書。」

《衡恭王祐楎傳》,新樂王載璽,祐楎孫也。博雅善文詞。 嘉靖中著《丁巳同封錄》一卷,索請藩所纂述,得數十 種,梓而傳之,曰《綺合繡揚集》。又撰「《洪武聖政頌》《皇明 政要》」、「《樓居田》《居槁》《夢翫》《神覽》」諸集,多可傳者。

《劉基傳》:「基幼穎異,于經史無不通貫,所為文章,氣昌 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云。次子璟,字仲璟,弱冠 通五經。」

《宋濂傳》:「濂字景溪,幼英敏,善記。有鄉先生延見之,抽 架上雜書,俾記五百言,濂以指按行,按畢成誦。鄉先 生大驚,攜就學于聞人夢吉,所通五經。其友胡翰曰﹒: 『舉子業不足溷,景溪盍學古文辭乎』?乃往從吳萊學。 已,游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大儒,急遜濂,自謂弗如。 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踰」 十餘年。太祖取婺州,召見,除江南儒學提舉,兼命授 太子經。尋改起居注。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 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苟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 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濂進曰:「《尚 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太 祖稱善久之。洪武二年,召充元史總裁官,除翰林院 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 濂舉《大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 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 講析。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繆悠之學,改文、景恭儉 之風。民力既敝,然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制心, 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 也。」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未定,人不 專講誦,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眾自化。」嘗 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 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也。九年, 進學士承旨,典國史、制誥如故。濂自少至老,未嘗一 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為開國文臣之首。

《陶安傳》:「安少敏悟有大志,博涉經史,從耆儒李習游。 元至正初,舉江浙鄉試,授明道書院山長。」

《詹同傳》:同初名書,幼穎異,受《易》於甘楚材,《春秋》於劉 彭壽。二人皆元季名士,學由此大進。太祖下武昌,召 為國子博士。易名同。時功臣子弟,教習內府,諸博士 治一經不盡通。同淹貫群籍,講《易》《春秋》最善。應教為 文,才思泉湧,太祖善之,遷考功郎中,直起居注,諭曰: 「史貴直筆,唐太宗命直書建成事,以公天下。予言行, 汝當直書,俾後世徵實。」同再拜受旨。六年為學士承 旨兼吏部尚書。上言:「陛下渡江已來,征討平定之蹟, 禮樂治道之詳,雖有紀載,尚未成書。乞編《日曆》,以傳 後世。」帝從之。命同與宋濂為總裁官,吳伯宗等為纂 修官。逾年,《大明日曆》成。自起兵臨濠,至洪武六年,征 伐次第、禮樂刑政、群臣功過、四夷朝貢之類,共一百 卷,藏之金匱,副在祕書監。同等又言:「日曆祕天府,人 不得見。請訪唐《貞觀政要》,分輯聖政,宣示天下。」帝從 之。同等乃分四十類,自敬天至制蠻夷,凡五卷,名曰 《皇明寶訓》。嗣後凡有政蹟,史官日記錄之,隨類增入 焉。

《朱升傳》:「升少師同里陳櫟,復往學于九江黃澤,歸讀 書紫陽祠中。舉元鄉薦。會蘄黃盜起,隱居石門,覃思 著書,數避兵逋竄,未嘗一日廢《劉仲質傳》:「仲質為人,厚重篤實,博通經史,文體典確, 不尚浮藻,常當帝意焉。」

《魏觀傳》:「洪武五年,出知蘇州府,聘王彝、高啟、張羽軰 訂經史,課績為天下最。」

《曾魯傳》:魯年七歲,能暗誦五經,一字不遺。奉禮郎簡 正理欲以神童舉于朝,其父不聽。稍長,日取三史記 之,尋及其餘。凡數千年,國體人才,制度沿革,無不能 言者,遂以文學聞于時。

《任昂傳》:「昂字伯顒,早有文譽。元末舉進士。隱居以經 史自娛。」

《朱善傳》:「善字備萬,豐城人。九歲通經史大義,能屬文。 元末隱山中,著《詩經解頤史輯》。洪武八年對廷試第 一。十八年擢文淵閣大學士。嘗講《家人卦心箴》,帝大 悅。」

《吳沉傳》:「太祖下婺州,召沉及同郡許元、葉瓚玉、胡翰、 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吳履、孫履、張起 敬會食省中,日令二人進講經史,敷陳治道。洪武初, 授翰林待制,召侍左右,論說經史。」

《危素傳》:「素少通五經,遊吳澄、范梈門,皆折行輩與為 禮。至正元年,用大臣薦,授經筵檢討,修宋、遼、金三史, 及註《爾雅》成,賜金不受。由國子助教遷翰林編修。纂 后妃等傳,事逸無據,素買餳餅饋宦寺,叩之得實,乃 筆諸書,卒為全史。」

《桂彥良傳》:「金實,開化人。仁宗即位,除衛王府長史。為 人孝友,敦行誼,閱經史日有程限,至老不輟。」

《孔希學傳》:「洪武元年十一月,命希學襲封衍聖公,立 尼山、洙泗二書院,各設山長一人。希學好讀書,文詞 爾雅,每賓客讌集,談笑揮洒,爛然成章。建文二年卒。 子鑑襲,嗣爵二年卒,子彥縉襲。宣德四年,彥縉將遣 使福建市書,咨禮部。部臣以聞,命市與之。彥縉卒,孫 弘緒襲。弘緒卒,子聞韶襲。正德三年,以尼山、洙泗二」 書院及鄒縣子思子廟各有祀事,奏請弟聞禮主之。 帝授聞禮《五經》博士,主祀事,以衍聖公弟為之,著為 令。兩書院各設學錄一人,薦族之賢者充焉。

《開濟傳》:「開濟字來學,洛陽人。洪武初,以明經舉,歷國 子助教。十四年,御史大夫安然薦濟博通經史,有吏 治才,召試刑部尚書,踰年為真。」

《劉仕貆傳》:父閈。閈兄弟皆為元官,獨閈不仕,著書終 其身。仕貆少受父學,扁所居曰:「悠然」,晨夕讀書其中, 從游者日眾。

《王宗顯傳》:「太祖改婺州為寧越府,以宗顯知府事。宗 顯故儒者,博涉經史,開郡學,聘葉儀、宋濂為五經師, 戴良為學正,吳沉、徐原等為訓導。自兵興,學校久廢, 至是始聞絃誦聲。」

《楊卓傳》:「卓,泰和人。同邑羅性字子理。博學有行誼,洪 武初,舉于鄉,授德安同知。秩滿赴京,坐擅用棗木染 軍衣,謫戍西安。四方老師宿儒在西安者數十人,吳 人鄒奕曰:合吾輩所讀書,庶幾羅先生之半。」

《方孝孺傳》:孝孺幼警敏,雙目炯炯如電,讀書日盈寸, 鄉人目為小韓子。年十四五,從父宦遊齊、魯間,覽古 聖賢遺跡,慨然奮興,自謂「顏、閔未可幾及。使與游、夏 同時,豈復多讓?世無孔子,安所得師。」聞者異之。洪武 二十五年,除漢中府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 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說道德。王尊以殊禮, 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建文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 明年遷侍讀學士,與董倫同侍經筵,備顧問。帝好文, 日與孝孺討論《周官》法度,國家大政事,輒咨之。讀書 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或命就御坐前批答。時 方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更定官 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王稱兵北平,廷議討之,詔令 檄諭,皆出孝孺手。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 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 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使其門人諭意,孝孺怒斥 之。又召使草詔。孝孺大書數字,投筆於地,且哭且罵 曰:「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 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 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 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孝孺工為文章,醇深雄 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 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成化中,謝鐸等始編 為《遜志齋集》四十卷,行于世。

《景清傳》:「清本姓耿,訛景,真寧人,倜儻尚大節,讀書一 過不忘。」

《卓敬傳》:「敬穎悟過人,讀書十行俱下,終身不忘。年十 五,讀書寶香山。風雨夜歸,迷失道,得一兕,馮之歸,乃 黑虎也。」

《黃鉞傳》:「鉞少好學,家有田在葛陂,鉞父令督耕其中, 鉞從友人家借書竊讀不廢。」

《周是修傳》:「洪武末,舉明經,歷紀善,預翰林纂修。其學 自經史百家,陰陽醫卜靡不通究。」

《王璡傳》:「璡字器之,博通經史。洪武末,授寧波知府。夜四鼓輒升堂秉燭讀書,聲徹署外。間詣學課諸生,諸 生率四鼓起,誦習無敢懈。」

《顧成傳》:成,江都人。燕王即位,論功封鎮遠侯。其後承 先嗣侯,好文,藏書萬餘卷。已,侯猶應科舉試,七試不 利,嘗語人曰:「吾憑藉國恩,冠蟬圍玉,貴顯矣。然使得 列名賢書,吾豈以彼易此。」其風尚如此。

《解縉傳》:洪武二十一年,與兄綸同舉孝廉進士,授中 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嘗侍書高帝前,帝親為持硯。帝 一日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 當知無不言。縉遂立草萬言,略曰:『陛下好觀《說苑》《韻 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心經》者,臣謂甚非所宜也』。」《說 苑》劉向所作,多戰國縱橫之說。《韻府》出元陰氏,猥鄙 「細儒,鈔輯蕪陋,言無可采。願集今之儒者,臣請執筆 隨其後,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閩、濂、洛之傳,隨 事類別,刪其無益,勒成一書,上按經史,備一代太平 之制作。又今《六經》殘缺,《禮記》出於漢儒,踳駁尤甚,宜 及時改定。更訪求審樂之儒人,集百王之典,作《樂書》 一經,以惠萬世。」尊祀伏羲、神農、堯、舜、禹、湯、文、武、皋陶、 稷、契、夷、益、伊尹、傅說、箕子、太公、周公於太學,而孔子 則自天子至於庶人,通祀以為先師,以顏、曾、思、孟配。 自閔子以下,各祭於其鄉魯闕里。仍建叔梁紇廟,贈 以王爵,以顏、路、曾晳、孔鯉配。洗百世之因仍,起昭代 之文獻,豈不盛哉!又嘗為王國用草《諫書》,言「伏蒙聖 恩,數對便殿,申之慰」諭,重以鏹賜,令以十年著述,冠 帶來庭。《元史》舛誤,承命改修,及踵成《宋書》,刪定《禮經》 凡例,皆已留中。奉親之暇,杜門纂述,漸有次第。 《金問傳》問字公素兄聲好古嗜學,問幼事之如嚴師。 家無書,輾轉借乞,遂博洽經史。

《楊士奇傳》:「永樂二年,選東宮官,以士奇為左中允,進 左諭德。太子喜文辭,贊善王汝玉以詩法進,士奇曰: 『殿下聽治暇,當留意六經,否則兩漢詔令可觀,雕蟲 小技,不足效也』。」太子稱善。子導,字叔簡,折節向學,博 涉經史。

《楊榮傳》。燕王即位,累進侍講。修《列女傳》成,賜襲衣、鈔 幣。已,侍諸皇孫讀書文華殿,講授有程度,皇太子稱 之。十二年,征瓦剌,太孫侍行。帝命榮以間陳說經史。 比還北京,命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成,宴勞之,留 北京。十六年,《太祖實錄》成,宴勞如初。尋修《天下郡邑 志》,命榮總之。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明年定都北 京。會三殿災,將及祕閣。榮麾衛士使出圖籍、制誥,舁 東華門外。帝召榮褒賜之。宣德三年,帝北征,榮獻詩 十章。又明年,《兩朝實錄》成,宴勞有加。

《陳濟傳》。濟讀書過目成誦。以父命如錢塘,家人齎貨 以從。比還,以其貲之半市書,口誦手鈔十餘年,盡通 經史百家之言。成祖詔修《永樂大典》,用大臣薦,以布 衣召為都總裁,而曾棨等為之副。詞臣纂修者及太 學儒生數千人,繙祕庫書數百萬卷,浩無端倪。濟與 少師姚廣孝等數人,發凡起例,區分鉤考,秩然有法。 執筆者有所疑,輒就濟質問應口,辨析無滯。書成,擢 右春坊右贊善,謹慎無過,皇太子甚禮重之。凡稽古 纂集之事悉屬濟。隨事敷奏,多裨益。五皇孫皆從受 經,居職十五年而卒。

濟弟洽,為兵部尚書,所居蓬戶葦壁,裁蔽風雨,終日 危坐,手不釋卷。為文根據經史,不事葩藻。

其後有陳繼者,亦以布衣通經。父死,繼生甫十月,遺 書數萬卷。母吳氏躬織以資誦讀。比長,貫串經學,人 呼為「陳五經。」楊士奇薦之,召為國子博士,尋改翰林 《五經》博士,直弘文館,備顧問。

《李時勉傳》:「時勉名懋,以字行。成童時,冬寒以衾裹足, 納桶中,誦讀不已。正統時,為祭酒六年,列格、致、誠、正」 四號,訓勵諸生,督令讀書,燈火達旦,書聲不絕。人才 盛于昔時。

《陳敬宗傳》:「永樂二年進士,遷庶吉士,進學文淵閣,與 修《永樂大典》。書成,授刑部主事,又與修《五經》《四書大 全》,再修《太祖實錄》,授翰林侍講,以內艱歸。宣德元年, 起修兩朝實錄。」

《陳祚傳》:「祚天性嚴冷,獨重里人邢量。量隱於卜,終身 不娶,敝屋數椽,或竟日不舉火。其學自經史諸子及 百家言無所不通。」

《耿九疇傳》:「正統初,為都轉運使。節儉無他好退,焚香 讀書,廉聲益振。」

《楊繼宗傳》:「憲宗時,為浙江按察使。聞母喪,惟攜一僕 書數卷而還。」

《徐琦傳》:「幼力學,通經史,慶王器重之。」

徐有《貞傳》。「宣德八年進士,授編修。凡天官、地理、兵法、 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

《薛瑄傳》:「瑄性穎敏,就塾授之詩書,輒成誦,日記千百 言。有《讀書錄》二十卷,平易簡切,皆自言其所得,學者 宗之。」給事中楊廉請頒《讀書錄》于國學,俾六館誦習, 且請祠名,詔賜名正學。

《劉定之傳》:幼有異稟。父髦舉于鄉,不樂仕,日授定之書數千言,不令作文。一日,偶見所為祀竈文,大異之, 謂婦曰:「此子才一第,不足多也。」正統元年,會試第一, 殿試及第,授編修。憲宗立,進直經筵。定之請經筵兼 講太祖御製諸書,斥異端邪教,勿令害正耗財。定之 以文學名,嘗有中旨,命製《元宵》詩,內使卻立以俟,據 案伸紙,立成七言絕句百首。又嘗一日草《九制》,筆不 停書。有質宋人名字者,就列其世次,若譜系然,人服 其敏博。

《羅倫傳》:倫家貧樵牧,挾書誦不輟。年十四,即授徒以 資親養。及為諸生,志聖賢學,擢進士第一,授翰林修 撰。後引疾歸,以金牛山人跡不至,築室著書其中,四 方從學者甚眾,學者稱「一峰先生。」

《章懋傳》歷福建僉事,年四十一,力求致仕。既歸,屏跡 不入城府。奉親之暇,專以讀書講學為事,弟子執經 者日益進,稱為「楓山先生。」

《鄒智傳》:「智十二能文,家貧讀書,焚木葉,繼晷如是。三 年,舉鄉試第一。」

《劉健傳》,天順四年進士,授編修。謝交游,鍵戶讀書,人 以「木強」目之。然練習典故,有《經濟志》。

《羅洪先傳》:「洪先幼慕羅倫為人,年十五,讀王守仁《傳 習錄》,好之,欲往受業,父循不可而止。乃師事同邑李 中,傳其學。嘉靖八年,舉進士第一,授修撰,即請告歸。 十八年,召拜左春坊左贊善。明年,疏請皇太子受朝 賀。時帝數稱疾,大怒,遂除名歸。益尋求守仁學,考圖 觀史,自天文地志、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陣攻守,下」 逮陰陽算數,靡不精究。

《丘濬傳》:「濬字仲深。幼孤,母李氏教之讀書,過目成誦。 家貧無書,嘗走數百里借書,必得乃已。舉鄉試第一, 景泰五年成進士,授編修。見聞益廣,尤熟國家典故。 成化中,進侍講,與修《英宗實錄》,進侍講學士。《續通鑑 綱目》成,擢學士,遷國子祭酒,進禮部右侍郎。濬以真 德秀《大學衍義》止述修身齊家事,而于治國平天下」 闕焉。乃博採群書以補之。書成,適孝宗嗣位,表上其 書。帝稱善,特進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賚金幣下詔 刊行。修《憲宗實錄》,充副總裁。弘治四年書成,加太子 太保。尋命兼文淵閣大學士。濬以《衍義補》所載皆可 見之行事,請摘其要者奏聞,下內閣議行之。帝報可。 濬性嗜學,既老,右目失明,猶披覽不輟。

《王鏊傳》:「年十六隨父讀書,國子監諸生爭傳誦其文。 鄉會試第一,授編修。杜門讀書,避遠權勢。後數典鄉 試,取士尚經術,險詭者,一切屏去。」

《李敏傳》:「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進士。歷戶部尚 書。嘗築室紫雲山麓,聚書數千卷,與學者講習,市地 數十畝廩之。及巡撫大同,疏籍之于官,詔賜名紫雲 書院。」

《楊守陳傳》。守陳字維新,鄞邑人。祖範有學行,嘗誨守 陳以「精思實踐」之學。守陳受教,作「致知」、「力行」、「持敬三 銘。舉景泰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初,充經 筵講官,進侍講。《英宗實錄》成,遷洗馬,尋進侍講學士, 同修《宋元通鑑綱目》。」母憂闋,起故官。孝宗出閣,為東 宮講官時編《文華大訓》,事涉宦官者皆不錄,守陳以 為非,備列其善惡得失。書成,進少詹事。孝宗嗣位,修 《憲宗實錄》,充副總裁。

《吳寬傳》:「寬字原博,成化八年,會試廷試皆第一。寬自 守以正,於書無不讀,詩文有典則。」

《劉璽傳》:「嘉靖二十二年,再被命督漕,中讒被劾罷歸 裝蕭然,書數卷而已。」

《吳廷舉傳》:「廷舉好薛瑄、胡居仁學,尊事陳獻章。居湫 隘,亡郭外田,有書萬卷。」

《豐熙傳》:「世宗即位,上恭穆獻皇帝諡。熙等疏諫,遣戍 福建鎮海衛。熙處之恬然,日以讀書為事。」

《薛蕙傳》:蕙持己峻潔,于書無所不讀,學者稱為「西原 先生。」

《桂萼傳》:「萼以經濟自命,所論奏《帝王心學論》《皇極論》 《易復卦論》《禮月令論》,及進《禹貢圖》、輿地圖說,皆有裨 君德時政。性猜很,好排異己,以故不為物論所容。」 《霍韜傳》:「正德九年,會試第一,謁歸成婚。讀書西樵山, 經史淹洽。」

《王守仁傳》:守仁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

《季本傳》:「家居十二年,窮載籍,師王守仁『良知之訓,乃 悔其舊學』。」

《林春傳》「春,泰州人,世軍家,至春始讀書,窶甚,幾廢書 者數矣。嘉靖會試第一。」

《唐順之傳》:順之于學無所不窺,大則天文、樂律、地理、 兵法,小則弧矢、勾股、壬奇、禽乙,莫不究極原委。盡取 古今載籍,剖裂補綴,區分部居,為《左右文武儒稗》六 編,傳于世。

《趙時春傳》:「時春讀書強記,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 《葉應驄傳》:「應驄,正德十二年進士,歷吉安知府。敦行 誼,好著書,數更患難,氣不挫。」

《楊名傳》:「黃直字以方,受業于王守仁。適楊名下獄,直抗疏戍雷州衛,赦還。貧甚,妻紡織以供朝夕,直讀書 談道自如。」

《謝廷涖傳》,萬曆改元,四川巡撫曾省吾奏言,「廷涖隱 居三十年,家徒四壁,樂道著書,宜特加京秩,風勵士 林。」詔即家進太僕卿。

《馮恩傳》:「恩幼孤,母吳氏親督教之。比長,知力學,家貧 無米,且雨,室盡濕,恩讀書床上自若。」

《楊爵傳》:「爵年二十始讀書,家貧,燃薪代燭,耕隴上,挾 冊以誦。」

《楊繼盛傳》:「七歲失母,庶母妒,使與豎牧牛。繼盛經里 塾,睹里中兒讀書,心好之,歸謂兄,請得從塾師學。兄 曰:『若幼何學?繼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學耶?兄言 于父,聽之,學然牧不廢也。年十三,始得從師學』。」 《張居正傳》:「嘉靖二十六年成進士,歷司業,理坊事,選 侍裕邸講讀,王甚賢之。邸中之官亦無不善居正者, 而李芳數從問《書》義,頗及天下事。」

陸樹聲傳「家世業農,少力田,暇即讀書,請于父,從師 學,遂舉嘉靖二十年會試第一。」

《王樵傳》:「樵子肯堂,字宇泰,萬曆十七年進士。博覽群 籍,聲著館閣。好讀書,尤精于醫,所著《證治準繩》,該博 精粹,世競傳之。」

《陳有年傳》,「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歷南京右都御史。後 予告乘傳歸,歸裝書一篋、衣一笥而已。」

《洪文衡傳》:「何喬遠博覽好著書,嘗輯明十三朝遺事 為《名山藏》。又纂《閩書》百五十卷,頗行於世。然援据多 舛云。」

《顧大章傳》:弟大韶,字仲恭。老於諸生,通經史百家及 內典,於《詩》《禮》《儀禮》《周官》多所發明,他辨駁者復數萬 言,其博學,世儒所僅見也。顧以為宋、元以來,述者之 事備,學者但當誦而不述。性孏,不著書。將死,始繕所 箋《詩》《禮》《莊子》,曰《炳燭齋隨筆》云。

《徐光啟傳》:鄭以偉,崇禎二年,拜禮部尚書。久之,偕光 啟並相。以偉修潔自好,書過目不忘,文章淵奧,而票 擬非所長。嘗曰:「吾讀書萬卷,而窘於數行,乃為後進 所藐。」章疏中有「何況」二字,誤以為人名也。擬旨提問, 帝駁改,始悟。自是詞臣為帝輕,遂諭館員須歷外僚, 而閣臣不專用翰林矣。

《黃道周傳》:「天啟二年,進授編修,為經筵展書官,歷禮 部尚書。道周學貫古今,詩文敏捷,所至學者雲集,講 論不倦。所居銅山,在孤島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臥 其中,故學者稱為石齋先生。」

《儒林傳》:「汪克寬字德一,祁門人。祖華,受業雙峰饒魯, 得勉齋黃氏之傳。克寬十歲時,父授以雙峰問答之 書,輒有悟於聖學。乃取《四書》自定句讀,晝夜誦習,專 勤異凡兒。後從父往浮梁,問業於吳仲迂,志益篤。元 泰定中,有司舉應鄉試,中其選。會試以答策直見黜, 慨然歎道之不行,棄科舉業,盡力經學。《春秋》則以胡」 安國為主,而博考眾說,會萃成書,名之曰《春秋經傳 附錄纂疏》。《易》則有《程朱傳義音考》,《詩》有《集傳音義會 通》,《禮》有《禮經補逸綱目》,有《凡例考異》。四方學士執經 門下者甚眾。洪武初,聘至京中,同修《元史》。書成,將授 官,固辭老疾。賜銀幣,給驛還。

梁寅家貧,自力于學,淹貫《五經》百氏。

陳謨字一德。邃于《經》學,旁及子史百家,涉流探源,辨 析純駁,犁然歸于至當。洪武初,屢應聘為江浙考試 官,著書教授以終。

趙謙勵志聖學,兀坐塢山「萬里閣」,博覽經史。

黃潤玉讀書寓目成誦,其為學,知行並進,以程、朱為 宗,嘗曰:「明理務在讀書。」

劉觀幼有巨人志,長好學,經傳子史靡不淹通。 吳與弼好讀書,不知晝夜,或途次,或枕上,或田間,默 誦精思,不雜他念,即天文、地志、曆律、醫卜,亦皆究其 說。

陳獻章穎悟絕人,書寓目輒記。嘗閉戶讀書,徹夜不 寢,少困,則以水沃足。久之,嘆曰:「學貴自得,自得之而 後博之以典籍,則典籍之言皆吾言,否則典籍與吾 猶為二矣。」乃築陽春臺,靜坐其中,不越閫外者數年, 充然自得。或勸以著書,不答。

謝復潛心經史,《以「古人」自期》。

林光好學,博綜經史。初得吳澄《論學》諸書,大感悟,建 得趣亭,日讀書涵養其中。光常有言:「所謂求道者,在 自得耳。讀盡天下書,說盡天下理,無自得處,終是閒 也。」

崔銑,弘治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充經筵講 官,進侍讀。引疾歸,作《後渠書屋》,讀書講學其中。 柯維騏于世味一無所嗜,惟嗜讀書。

任瀚少懷《用世志》,百家二氏之書罔不搜訂。

蔡元偉總角受書,見四明程端禮家塾日,程嘆曰:「學 不當如是耶?」即手抄而服行之,慨然有求道之志,非 聖賢之書弗觀。

徐師曾七歲讀書,即匡坐終日。長博學,兼通陰陽曆律、醫卜篆籀諸家之說。

歸有光六歲能文,弱冠通《五經》《三史》諸書。居嘉定之 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四方來學者數百人,稱為「震川 先生。」

王敬臣,長洲人,江西參議庭子也。侍父京師,父命還 鄉應舉,歸則室廬隘甚,寄居僧寺,鬻書自給。

來知德萬曆三十年特授翰林待詔,致仕。有司月給 米三石,終其身靜坐觀書,老而彌厲。

鄧元錫生平博極群書而要歸于六經所著《五經釋 函史》上下編,《皇明書》並行于世。

章潢,字本清,南昌人。居父喪,哀毀血溢,搆此洗堂,聯 同志講學,輯群書百二十七卷,曰《圖書編》。又著《周易 象義》《詩經原體》《書經原始》《春秋竊義》《禮記劄言》《論語 約言》諸書。

焦竑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小說,無所不淹貫,生 平著述甚富。

郝敬年四十即卜窀穸。至七十四,擇吉日藏衣冠于 櫝中,荷鍤兆所,告后土,請「以今年今辰為葬辰,他時 勿更擇日」,誅茅啟坎,葬櫃而封樹焉。旁置石函,著書 三百二十四卷。至崇禎十二年,年八十二,早起衣冠 至墓,題堂柱,翛然而逝。

岳薦生而端凝如成人。稍長,肆力經史百家,尤好洛、 閩之學。

邵寶學以洛、閩為的,嘗曰:「吾願為真士大夫,不願為 假道」學。舉南畿,受知於東陽。為詩文,典重和雅,以東 陽為宗。至於原本經術,粹然一出於正,則其所自得 也。博綜群籍,有得則書之簡,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 日格一物」之義,名之曰「日格子。」所著《學史簡端》二條, 巡撫吳廷舉上於朝,外《定性書說》《漕政舉要》諸集若 干卷,學者稱「二泉先生。」

呂柟字仲木,高陵人,別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所 著有《四書因問》《易說翼》《書說要》《詩說序》《春秋說志》《禮 問內外篇》《史約》《小學釋》《寒暑經圖解》《史館獻納》《宋四 子抄釋》《南省奏槁》《涇野詩文集》。

《文苑傳》:「楊維楨字廉夫,山陰人。維楨少時,日記書數 千言。父宏築樓鐵崖山中,繞樓植梅百株,聚書數萬 卷。去其梯,俾誦讀樓上者五年,因自號鐵崖。所著書 凡數百卷行世。」

王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暮乃返, 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然。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 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 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稱通儒。

胡翰,字仲申,金華人。幼聰穎異常兒從蘭谿吳師道 游,博習經史。已,從浦江吳萊學古文,復登同邑許謙 之門,學益邃。同郡黃溍、柳貫以文章名天下,見翰文, 稱之不容口。避地南華山,著書自適。洪武初,聘修《元 史》,書成,受賚歸。愛北山泉石,卜築其下,徜徉十數年 而終,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義》,文曰《胡仲子集》, 詩曰:《長山先生集》。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說。 趙撝謙博究六經百氏之書,時目為「考古先生。」 陶宗儀客松山,躬親稼穡,作勞之暇,休于樹下。有所 得,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去則埋之樹根,如是者十年, 積盎以十數。一日令門人發而錄之,得三十卷,名曰 《輟耕錄》,又葺《說郛》《書史會要》《四書備遺》,並傳于世。 唐肅字處敬,越州山陰人,通經史,兼習陰陽醫卜書 數。少與上虞謝肅齊名,稱「會稽二肅。」

王行,吳縣人,幼隨父依賣藥徐翁家。徐媼好聽稗官 小說,行日記數本,為媼誦之。媼喜言于翁,授以《論語》, 明日悉成誦。翁大異之,俾盡讀家所有書,遂淹貫經 史百家言。

孫作,字大雅,江陰人。元季,挈家避兵于吳,盡棄他物, 獨載書兩簏。張士誠廩祿之。

周元字微之,閩縣人。永樂中,以文學徵拜禮部員外 郎。嘗挾書千卷,止高棅家讀十年,辭去,盡棄其書,曰: 「已在吾腹笥矣。」

湯引勣讀書,過目成誦。

劉溥「研究經史兼通天文曆數。」

桑悅,字民懌,常熟人。《書》過目輒焚棄,曰:「巳在吾腹中 矣。」

楊循吉,字君謙,吳縣人。成化二十年進士。授禮部主 事。善病,好讀書,每得意,手足踔掉,不能自禁也,用是 得「顛主事」名。弘治初,致仕歸,年纔三十有一。結廬支 硎山下,課讀經史,旁通內典稗官。好以學問窮人,至 頰赤不顧。所作十餘種,幾及千卷。

戴冠,字章甫,長洲人。好古篤學,自「經史外,方術百家 莫不縹貫抉剔,必求緣起而會之以理。」

都穆,字元敬,吳縣人。官至太僕少卿。里人娶婦,夜雨 滅燭,遍乞火不得。或言「南濠都少卿家有讀書燈。」往 叩果然。其老而好學如此。

徐禎卿資穎特,家,不畜一書,而無所不通邊貢。生平好蓄書,積至數萬卷。一夕火幾盡,仰天哭 曰:「天喪我也!」遂發病卒。

殷雲霄,字近夫,壽張人。鄭善夫同年進士。作《蓄艾堂》, 聚書數千卷,以作者自命。

徐。字興公,閩縣人,以布衣終。博聞多識,積書《鼇峰 書舍》至數萬卷。

楊慎嘗過鎮江楊一清所,閱所藏書,叩以疑義,一清 皆成誦。慎驚異,益肆力古學。既投荒多暇,書無所不 覽。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

黃佐字才伯,香山人。嘉靖初,授編修,歷少詹事。平生 「撰《述》」至二百六十餘卷。

陳束,字約之,鄞人。生而聰慧絕倫,好讀古書。會稽侍 郎董𤣱官翰林,為愛女擇婿,里人張邦奇為言「束才」, 召視之,束垂髫而前,試詞賦立就,遂字以女。攜至京, 束遂有文譽。

李開先,字伯華,章丘人也。束同年進士,官至太常。性 好蓄書,《李氏藏書》之名聞天下。

李攀龍厭訓詁學,日讀古書,里人共目為「狂生。」 胡應麟幼能詩,萬曆四年舉于鄉,久不第,築室山中, 購書四萬餘卷,手自編次,多所撰著。

何良俊,華亭人;授翰林院孔目。慨然嘆曰:「吾有《清森 閣》在海上,藏書四萬卷,名畫百籤,彝鼎數十種。棄此 不居,而僕僕牛馬進乎?」遂移疾歸海上。

良俊同里徐獻忠,嘉靖中舉于鄉,官奉化知縣。著《書》 數百卷。

曹學佺,崇禎初,起廣西副使,力辭不就。家居二十年, 著書石倉園中。嘗謂「二氏有藏,吾儒何獨無?」欲修《儒 藏》。與鼎立采擷四庫書,因類分輯,十有餘年,功未及 竣,兩京繼覆。

王志堅通籍後,卜居吳門古南園,杜門卻掃,肆志讀 書,先經後史,先史後子、《集》。其讀經,先箋疏而後辨論; 「讀史」,先證據而後發明;讀子,則謂唐、宋而後無子,當 取說家之有俾經史者補之。「讀集」,則定秦、漢以後古 文為五編,考覈唐、宋碑志,援史傳,捃雜說,以參覈其 事之同異,文之純駁。其于內典,亦深辨性相之宗。 陳仁錫究心經史之學,性喜著書,一時館閣中博洽 者鮮其儔云。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巳,朗誦一過即焚之, 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數日 輒割去。冬月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 錄》,以此也。為諸生,招同里張采共學,益肆力經史,名 籍甚。號「婁東二張。」溥集郡中名士相與復古學,名其 文社曰「復社。」崇禎四年成進士,改庶吉士。以葬親乞 假歸,讀書若經生,無問寒暑。四方噉名者爭走其門, 盡名為「復社」,輒自矜曰:「吾以嗣東林也。」溥已卒。詔徵 溥遺書,有司先後錄上三十餘卷,帝悉留覽。

《忠義傳》:「馮雲路字漸卿,黃岡人。好學勵行,年三十即 棄諸生,從賀逢聖講學,遂寓居武昌,著書數百卷。崇 禎三年,巡按御史林銘球薦其賢,并上所著書,不用。 及賊將渡江,雲路貽書逄聖曰:『在內以寧湖為止水, 在外以漢江為汨羅。寧湖者,雲路談經處也。城既陷, 乘桴入寧湖。賊遣使來聘,追呼曰:『我主以高爵待賢 人,公何遠遁』』?」遙應曰:「我平生止讀忠孝書,未嘗讀降 賊書也。」遂投湖而死。

《東湖樵夫傳》:「松陽王詔游治平寺,觀轉輪藏,藏上嚄 嚄有聲,異之。探得書一卷,載建文亡臣二十餘人事 蹟。有梁良玉者,定海人,官中書舍人。京城破,變姓名 逾嶺至海南,寓市肆,鬻書以老。」

《列女傳》:月娥,西域人,元武昌尹職馬祿丁女,蕪湖葛 通甫妻。月娥少聰慧,聽諸兄誦說經史,輒通其義。太 祖渡江之六年,城陷,月娥嘆曰:「吾生詩禮家,可失節 于賊耶?」抱幼女赴水死。娥弟丁鶴年幼通經史,皆娥 口授也。

《青溪暇筆》:「前代藏書之富,無逾本朝。永樂辛丑,北京 大內新成,敕翰林院凡南內文淵閣所貯古今一切 書籍,自有一部至有百部,各取一部送至北京,餘悉 封識收貯如故。時修撰陳循如數取進,得一百櫃,督 舟十艘,載以赴京。至正統己巳,南內火災,文淵閣向 所藏之書,悉為灰燼。此豈非書之厄會也歟?」

《豫章漫抄》:「元至正初,史館遣屬官馳驛求書,東南異 書頗出,時有蜀帥紐鄰之孫,盡出其家貲,遍遊江南, 四五年間,得書三十萬卷,溯峽歸蜀,可謂富矣。今江 西在江南,號稱文獻故邦,予來訪之,藏書甚少,間有 一二,往往新自北方載至,亦無甚奇書,而浙中猶為 彼善。若吾吳中,則群書珍藏,什襲有精美者矣。」 《澤山雜記》:「景清倜儻尚大節,領鄉薦,遊國學時,同舍 生有私書,清求而不與,固請約明旦即還書生旦往 索曰:『吾不知何書,亦未假書於汝』。生忿,訟於祭酒。清 即持所假書往見曰:『此清燈窗所業書』。即誦徹卷,祭 酒問生,生不能誦一詞,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書還

生曰:『吾以子珍祕太甚,特此相戲耳
考證
陳繼儒《書畫史》:「《御製文集》有授翰林編修馬沙亦黑

馬哈麻敕文,謂大將入其都,得祕藏之書數十百冊, 乃乾方先聖之書,我中國無解其文者。」

《太平清話》:「錢叔寶少孤貧,迨壯始知讀書。初從野亭 翁遊文太史門下,授以畫法。晚葺故廬,讀書其中。聞 有異書,雖病必強起,匍匐借觀,手自抄寫,窮日夜校 勘,至老不衰。燒香洗硯,悠然自得。」

朱惟理所纂集,有「《經子鉤元》《吳郡獻徵錄》《名物寓言》 《鐵網珊瑚》《野航漫錄》《鶴岑隨筆》總數百卷。」

《丹鉛總錄》:四明黃潤昔所著有《經書補註》,多可取者。 又《海涵萬象》一卷,如云:「《易》之道,扶陽而抑陰;卦之位, 貴中而賤極。陽過乎極,雖剛不吉;陰得其中,雖柔不 凶。」又曰:「《易》動而圓,範方而靜。八卦中虛故圓,九疇中 實故方。」又曰:「《大學》一書,六經之名例也。《中庸》一書,六 經之淵源也。」又解《漢書》云:「罘字從。」不罘花蔕窗櫺 也,殊得古人制字之義及宮室之形。解《莊子》「游方之 外」云:「方,矩也,出于矩之外,所謂離方遁圓也。」又曰:「董 仲舒《對策》一正字,公孫弘《對策》一和字」,便見其人品 正譎,言皆有理。

《甲乙剩言》:「劉元子從朝鮮還,言彼中書籍多中國所 無者,且刻本精良,無一字不倣。趙文敏惜為倭奴殘 毀,至圊溷之間,往往以書幅拭穢,亦典籍一大厄會 也。因目不忍見,每命部卒聚而焚之。」余乃知國初朝 鮮獻《顏子》,朝議以偽書卻之,此四庫之所以不及前 代也。且如今中祕所藏,如《子華》《關尹》《亢倉》之類,果皆 出于諸賢手乎?嗟差。真以為偽,偽或為真,惟具眼者 能別其真與偽耳。

《妮古錄》:「宛丘趙期頤以書名世,得之吾衍者為多。衍 所著書,有《尚書要略》《聽元造化集》《九歌譜》《十二月樂 辭譜》《重正卦氣》《楚史檮杌》《晉文春秋通書》《援神契》《說 文續解》《石鼓咀》《楚文音釋》《閒中編》《竹素山房詩余》。又 抄得《閒居錄》一卷。」

《見聞錄》:姚廣孝博通內外典,亦工文詞,所著有《逃虛 子集》,別有《道餘錄》,則專詆程朱。其友張洪嘗云:「少師 於我厚,今死矣,無以報之。」但見《道餘錄》,輒為焚棄 筆記。吳中錢孔周所與遊,唐伯虎、徐昌國、湯子重、王 履約、履吉、文徵仲,室廬精深,嘉禾秀野,性喜蓄書,每 併金懸購,故所積甚冨。山經地志、稗官小說,無所不 有,遇有所得,隨手扎記,積數巨帙。文先生極重之,寫 贈《碧梧高士圖》。

沈雲鴻,字維時,石田之子也。性特好古,器物書畫,遇 名品,摩撫諦玩,喜見顏色,往往傾橐購之。菑畬所入, 足以資是。縹囊緗帙,爛然充室。而襲藏惟謹,對客手 自展列,不欲一示非人。至尋核歲月,甄品精駮,歷歷 有據依,江南賞鑒家咸推之。又喜積書,仇勘勤劇,曰: 「後人視,非貨財必不易散。萬一能讀,則吾所遺厚矣。」 公先石田而卒。

狂夫之言。萬曆甲午,司農郎葉公春及疏云:「孔子刪 《書》,斷自唐虞,訖周,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秦火 後行于世者,五十八篇耳。秦始皇二十六年,遣徐福 童女數千人,入海求神仙。徐福多載珍寶圖史,至海 島,得平原大澤,止王不歸。今倭,其種也。始皇三十四 年,始下焚書之詔。故司馬溫公《倭刀歌》有曰:『徐福行 時書未焚,遺書百篇今尚存。乞乘今日值封款之便 及纂修正史之時,檄至彼國,搜尋三代以前古書』。」葉 公此疏,實非迂闊,《丹鉛總錄》《雙槐歲抄》亦嘗言及之 矣。《春日課兒山房,偶談前事,戲題一絕示之》:「花滿春 山酒滿觚,一編長對老潛夫。兒曹莫恨咸陽火,焚後 殘書讀盡無。」

《江寧府志》:「前代藏書之富,無逾有明。永樂辛丑,北京 大內新成,敕翰林院凡南內文淵閣所貯古今一切 書籍,自一部至有百部,各取一部送至北京,餘悉封 識收貯如故。時修撰陳循如數取進,得一百櫃,載以 入京。至正統己巳,南內火災,文淵閣所藏之書悉為 灰燼矣。」

《揚州府志》:「蔣宮字伯雝,真州人。五歲誦《孝經》《論語》《左 氏春秋》。十歲善屬文,從學于陳子山。子山銳意釋經, 而宮列諸家傳,疏得失以進。子山異之,授以《詩》《書》《春 秋》,宮輒悟其旨。子山謂人曰:『明敏若宮,雖汝南應世 叔,不足多也』。自是博極群書,於制度沿革、陰陽曆數 之書無不通。太祖定吳,授翰林修撰。」

《陝西通志》:「潘友直字孟舉,澄城人。洪武初,由茂才舉, 歷南京工部尚書,乞骸骨歸。朝廷寵賜,悉賞軍士。同 妻驅驢而歸,行李蕭然,惟圖書數卷而已。」

《泉州府志》:「陳亦言字汝納,晉江人。刻苦力學,貫穿經 傳子史,于詩賦尤工。所著有《潛齋集》。」

王逢辰晉江人。元季,躬耕養母,雖亂離中,手不釋卷。 洪武初,或勸其仕,笑不答,惟教子讀書。後進多師事 之。

《蘇州府志》:「林大同字逢吉,幼孤,苦力學,六經、子史手 自抄讀,不間寒暑。洪武中為開封訓導《泉州府志》:「劉嵩字子中,晉江人。博通經史,為文清新 奇古,不俟思索,人謂其有謫仙才。著有《中齋集》。 朱鐸字允學,晉江人。永樂四年進士。性𥳑亢寡合,以 經史自娛,有文集藏于家。」

《蘇州府志》:「吳文泰字文度,吳縣人。父子庶好讀書,文 度刻苦成先,志《六經》百家各究其指歸。永樂間,飢寒 死于道路。」

《福州府志》:「林誌,閩縣人。永樂壬辰進士。幼穎悟絕人, 其學于經史諸子無不研究,所著有《蔀齋集》。」

《蘇州府志》:「伊彤字庸俎,讀書務求大意。嘗建清溪書 舍,藏經史典籍以至律呂曆數、天文、地理、醫學等書, 日討論其間。永樂中,以子貴,累封尚寶少卿。」

《泉州府志》:「陳道曾字端誠,性資朴茂,邃于《易》,旁及諸 經、子史。登永樂戊戌進士,著有《吳下》等集。」

《江寧府志》:「陶元素字希文,上元人。正統元年進士。手 不釋卷,經史外星曆、筮卜諸書,靡不精究。」

《蘇州府志》:「鄒亮字克明,長洲人。酷嗜書,積至千餘卷, 手自校錄。正統初,擢監察御史。」

《泉州府志》:「夏秦字西仲,晉江人。少讀書,經傳子史靡 不該貫。教授鄉里,簞瓢陋巷處之晏如也。」

《蘇州府志》:「桑瑾字廷璋,常熟人。景泰丙子領鄉薦,年 踰大耋,不廢書。著《節義林前後集》《蘿窗雜記》《韻府摘 玉》等書。」

陳頎字永之,長洲人。景泰間領鄉薦,博學,所著有《適 楚》《游梁》諸錄,《洪都紀行》《味芝集》別有記事之書,曰《閒 中今古》。

《泉州府志》:「蔡清字介夫,成化甲辰進士。自幼好學,家 居授徒江南,士多從之。嘗曰:『宋儒之道,至朱子始集 大成。朱子之學不明,則孔孟之道不著。所著有《四書 蒙引》《易蒙引》諸書,皆推原朱子之意。常置燈臥榻傍, 或夜分與諸生講論,寢後思惟有得,皆疾起。記書闡 所妙悟,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晉江。成、弘間。士大夫』」 談理學,惟清尤為精詣云。

《蘇州府志》:「楊循吉字君謙,吳縣人。成化甲辰成進士。 結廬天峰院,構夜興堂,折松枝為籌課,麟、葩二經餘 書及內外典稗官小說罔不通。」

《陜西通志》:「薛敬之字顯思,渭南人。為邑諸生,居止端 嚴,文章閒雅,即以道學名。成化中,謁選應州知州,數 至學舍,為諸生言孔孟旨意,士人始知身心性命之 學。以金華府同知致仕。所著有《思庵野錄》《道學基統》 《洙泗言學錄》《爾雅辨音》《田疇百詠集》《歸來槁》及演作 《定心性說》諸書。其言多有補于名教云。」

《江寧府志》:「丁鏞字鳳儀,上元人。成化己丑進士。性嗜 學,嘗曰:『士必讀人間未讀之書,乃不愧古人。一寓中 左經右史,頹然自適』。」

《高淳縣志》:「夏鑑,字文明,少有大志,博涉以不屑就時 格,竟不仕。掃一室,貯先人遺書,日坐其中。世居長蘆, 人稱為長蘆小先生。」

《河南府志》:「喬縉字廷儀,弘治四年補四川布政司參 議。所著有《性理解惑》《河南郡志》及《族譜》若干卷。」 《蘇州府志》:「祝允明字希哲,長洲人,弘治壬子舉于鄉。 子續刻其遺文曰《祝氏集略》,他書如《蠶衣野記》之類, 凡數百卷。」

《休寧縣志》:「汪循字進之,登弘治丙辰進士。天性剛正, 以聖賢為必可學,窮五經之理即體諸身,觀史則法 其善行。學者稱仁峰先生。」

《陝西通志》:「王巹字汝器,朝邑人。弘治中進士,歷蘇州 同知。所著有《養浩論》《兵法綱目》數篇,《謫官錄》《望嶽子 集》。」

《平涼縣志》:「崇文書院在宮東,明韓昭王讀書處。王雅 嗜詩書,善真草,有《冰壺遺稿》《千文法帖》《東海草書》行 于世。明正德七年,賜王崇文書院坊額。」

《蘇州府志》:「鄧韍字文度,本姓蔡,常熟人。正德丙子舉 于鄉。外祖鄧洪多藏書,韍盡讀之。嘗倣呂成公大事 記取古今事,論次得失,類成卷。帙曰:『如有用,我執此 以往』。」

《開封府志》:李承恩字君賜,一字伯生,祥符人。正德十 四年領鄉薦。明年試禮部不第。承恩乃罄囊買名理 諸書以歸,閉門潛玩,時有新得,見之著述,辨析精當, 多先儒所未發。謂聖人之微言莫大於經,而穿鑿好 異者失之。於是著《易大義》《詩大義》《書拾蔡學庸》《拾朱 孟子說》若干卷。謂宋儒之言莫精於《西銘》《定性書》《太 極圖說》,顏子所好《何學論》,於是各為之解,以發其蘊。 謂:「理不離陰陽,不雜陰陽。其不離中以不雜為體,不 雜中以不離為用。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至矣哉!」著《陰 陽論》百五十八條,謂:「動靜者,吾心也。動靜之間,吾心 之至妙存焉。何則?動中有靜者德,德者得也,恐失之 而復得也;靜中有動者幾」,幾微也,雖至著而實微也。 乃畫《心印圖》,謂:「《大學》格致之旨不明於天下,徒使學 者馳騁於超然遠覽之餘,而不知即身世之近求之, 是故去道愈遠。夫人之情感物而動,或為好樂,或為恐懼,或為憂患,或為哀矜,有不得正者。自我格之,自 我致之,非他人所能預,是之謂獨。由是而慎之,則天 德可達,王道可行矣。」著《格物致知說》,謂「往來順逆,《易》 之大旨,原卦畫之初,自乾至坤,皆逆數也,然乾、兌、離、 震,繼之善也。巽、坎、艮、坤,成之性也。往者,已然也,數有 次第之意,第其已往,不亦順乎?來者,將然也,知有主 宰之意,宰其將來,不亦逆乎?下學之功,知來逆也。上 達之妙,數往順也。數往者,順後天而奉天時,吉凶在 天而不在我,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 吾所能逆睹也。知來者逆,先天而天弗違,吉凶由我 而不由天,故曰『思慮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 乎誰。然必有知來之逆,而後有數往之順,故曰『天且 弗違,而況於人乎』』』?」著「數往者順,知來者逆」說。承恩著 述甚富,有《河濱日錄》、扎記、存稿總若干卷,方類編成 集,而承恩卒,年四十九。朱睦桔論曰:「余少時,會李君 討論經疑,辨析物理,累日夜不已。間有合。李君謂余 曰:『此道荊榛久矣,吾與子其勉之』!意蓋傷知者希也。 嗟夫!昔《太元法言》,揚子沒後百餘年而後顯。李君所 著《三經大義》,咸精詣可傳。他日有宏覽博聞如桓譚 者,則李君書為不朽矣。」

《蘇州府志》:「彭年字孔嘉,嗜讀書,所讀多六經、諸子、史、 兩漢今古名言,而不喜習舉子業。父昉,正德辛未進 士,知新會縣。」

《福州府志》:「陳謹字德言,嘉靖癸丑進士。為文溫潤雅 醇,有《內制集》并國子講章,詩文稿藏於家。」

《蘇州府志》:「孫樓字子虛,常熟人。中嘉靖丙午鄉試。少 敏悟,日記數千言,杜門校讎,藏書逾萬卷。孫引伽性 好異書,手自繕寫。樓向有藏書所曰『丌冊,度比于弇 州萬卷樓,引伽更增碎金斷璧之祕』。」

歸有光字熙甫,崑山人。嘉靖乙丑成進士。嘗謂聖人 之文章,無非性與天道,于是縱觀六經、二十一史及 諸子百家,尢好太史公書,謂「其作《史記序》,述《孔子世 家》,非知道者不能。」

《蘇州府志》:「王寵字履吉,資性穎異,於書無所不讀,而 尢詳於經學。嘉靖九年,以資貢禮部,卒業太學。」 《揚州府志》:「桑喬字子木,江都人。嘉靖辛卯以《易》魁於 鄉,壬辰舉進士,歷監察御史。陳時政劾嚴嵩等,廷杖 謫戍九江,獨居一室,左右圖書。所著有《廬山記事》二 十卷、《真訣》四卷,詩文二十卷。」

《泉州府志》:「趙恆字志貞,晉江人。嘉靖甲午薦鄉試第 五,戊戌成進士。所著有《莊子涉筆》《史記涉筆》行世。」 《福州府志》:「馬森字孔養,懷安人。嘉靖乙未進士,所著 有《四書口義》《書經敷言》《周易說義》《春秋伸義、辨疑》《地 理正宗》、文集奏議若干卷。」

《廣德州志》:「濮陽淶,號真菴,嘉靖丁酉舉人,時在公車。 楊繼盛以直諫忤嚴嵩,罹禍,素服往哭之。任南昌府 通判,所著有《四書貞義》《禮記貞義》《韻學大成圖書性 理訂疑》行世。南昌崇祀名宦。」

《泉州府志》:「王春復,嘉靖戊戌進士。所著有《四書周易 疑略》,藏于家。」

《休寧縣志》:「金大綬字元結,號紫臺,領隆慶丁卯鄉薦, 授國子監學正,轉饒州府教授。所在以經術行誼訓 誨諸生,遊其門者,雖童稚皆有詩書之氣。退居汪溪, 日以著書講學,倡率族人。其宗祠舊有條例,凡有爵 有德及有功於族人者,皆得入祀。大綬乃聚族人而 告之曰:『子孫有慧而能文,勤而好學,博通經史、淹貫 百家者,或著書立說,以垂訓後人,或博古通今,以考 稽典制。凡此輩人,在朝則可以匡時,在鄉則可以型 俗。子孫能此,豈非祖宗之所甚樂,可不使之同歆俎 豆乎?遂立為祠規,增文學一條,族人遂益知向學』。」 《江寧府志》:「吳自新字伯恆,江寧人。登隆慶戊辰進士, 宦邸搆洗心軒,家起萬卷樓以藏書。晚」而好學。天臺 嘗稱之曰:「伯恆語默動靜,無非學也。」

《福州府志》:「翁興賢字懋卿,候官人。萬曆初,歷延平、金 山教授,與諸生談經講業,一稟宋儒傳註。所著有《易 經理解》十二卷。」

《江都鄉賢錄》:「王納諫字聖俞,號觀濤。萬曆癸卯解元, 丁未成進士,歷吏部四司。於書無不讀原本六經,有 《會心言》《四書翼註》《易經家訓》《初日齋文集》,及所選《老》 《莊》《左》《國》《管》《韓》《荀子》《淮南蘇文》等集行世。」

《句容縣志》:「張榜字賓王,別號肺山,聰穎絕人,書史過 目成誦。萬曆癸卯,擬冠南闈,以監卷未便置第二。」 《蘇州府志》:「王志堅字弱生,萬曆戊戌成進士。好讀書, 其讀書最為有法,先經後史,後及子與集。其讀經也, 先箋疏,後辨論。其讀史也,先証據,後發明。讀子則謂 唐以後無子,當取諸家有裨經史者補之;讀集則刪 定」秦漢以後古文為五編。

《武進縣志》:「楊惟寅字亮儒,萬曆壬子舉人。曾祖經以 經術顯,惟寅初授上蔡教諭,其地有伏羲陵產蓍草, 孔子厄廟產白龜,因著《周易觀玩抄》十卷。遷亳州學 正,以理學、經濟、文章、騎射四科教士。又集《春秋》五傳分六部,五倫類編。今亳州志書,三百年來載學正二 人,惟寅其一也。」

《蘇州府志》:「吳震元字長卿,太倉人。萬曆壬子舉于鄉。 博通經史,尤精讖緯推測,知崇禎十年以後數當陽 九,喟然曰:『只今便高臥,已負半生閒』。因作《負半庵》,杜 門著述,讀書隨手評閱,不下萬卷。著書有二十餘種, 《宋相譜》編次二十餘卷。」

《武進縣志》:「鄒忠穎,字肇敏,萬曆癸丑進士,歷福建參 議,忤當事,投劾歸。生平窮究經史學,所著有《周易揆》 《尚書稽》《詩傳闡》《春秋衷》等書。是時士子沿于句章之 學,鮮能留心經義。忠穎自為諸生以至仕宦數十年, 朝夕編摩,可謂好學者矣。」

《漢陽府志》:「吳極字元無,萬曆丙辰進士,歷廣南知府, 請辭歸里,刻意著述,林下二十餘年,手不釋卷。所著 有《吳氏易學》《聖學統宗》《朱學裁益》《石經大學疏旨》行 世。」

《常熟縣志》:「桑悅,字民懌。家貧無蓄,書從肆中鬻得,讀 過輒焚去。」

《江都縣志》:「金九疇字禹吾,本休寧人。世以儒術顯。九 疇尢嗜學,建東山書屋,鑿八卦井,終日玩索,吟詠其 間。猶以墳典未備,乃遍遊江南北,訪求異書。以揚州 為四方名卿學士往來通會之區,遂卜宅讀書其地。 補江都諸生。既又入太學,求讀全監書,聞見益博。歸 而著書曰:『吾以此遺子孫足矣』。所著有《自訂易》《書》《詩》」、 《春秋左傳》《周禮》《儀禮》《禮記》「諸經集說讀本,藏于家。」 《福州府志》:「盧一誠字誠之,萬曆癸未進士。閒居無事, 日閉戶讀書。所著有《四書講述》十一卷,學者多宗為 指南云。」

《靖江縣志》:「朱得之字本思,少負大志,心契陽明良知 之說,遂往受學陽明。嘗稱其入道最勇,雖幽獨無少 懈。嘗修邑志,著有《正蒙通義》《老莊列三子通義》《杜律 闡義》《四書詩經》《忠告心經註》《鍊宵》《參元》《三語》諸書行 世。祀毘陵先賢祠。」

《池州府志》:「桂大璉號珍吾。生時,父夢濂溪授蓮一枝, 因命名。端居自飭,不苟言笑,研究理學宗旨,築古一 山,與同志講習。著有《古一山志》《心學測易》《九儒譜略》 《南北會言》《九疑問答》《首善書院錄》諸書。」

《蘇州府志》:「管一德字士恆,常熟人。攻苦力學,萬曆辛 卯舉鄉試第二。著《經傳子史參同》。」

顧大韶,字仲恭。少治詩義,專門名家。長益肆力于六 經、三史、百家之書,而其所研鑽者,《詩經》《三禮》《莊子》也。 著論多人所未發。其論經學,于近代少可,惟推武林 卓爾《康十五國風論》以為通儒。

《安陸府志》:「郝敬字仲輿,號楚望,京山人。萬曆己丑進 士,除戶科,十月內諫疏十二上歸。時年未艾,為園西 山之麓,杜門著書,精研《易》《詩》《書》《春、秋》《論》《孟》三《禮》,各著 為解,共九部,十載而書始成。公素不喜釋氏,常欲驅 除之。著有《駁佛書》。中年即製一棺,額曰『一抔齋』,因作 《一抔齋記》,語似莊周。又著生狀死制,自為銘,略曰:『謂 我為儒,我百家諸子;謂我非儒,我詩書執禮,談元妙 尋常見聞,窮神化隨身規矩。蓋夫子之道,不過忠恕, 堯舜之道,不過孝弟。苟索隱而行怪,實罔民而欺世』。」 觀此,知公以斯道自任,而功在絕學矣。《九經解》而外, 著書數十種,總其集曰《西山草堂》。

《宛平縣志》:「米萬鍾字仲詒,性嗜學,萬曆乙未成進士。 生平著有《澄澹堂文集》十二卷、《詩集》十二卷,《易義》四 卷,《兵鈴》十二卷,《右史》十六卷,及他著述甚富,行於世。」 《松江府志》:「萬曆間郡中藏書之富者,王洪州圻、施石 屏大經、宋幼清懋澄、俞仲濟汝楫四家為最。幼清尢 多祕本及名人手抄舊搨碑刻。石屏沒後,子沛然復」 購益之。其書目四冊,高五寸許,石屏有收藏印章曰: 「施氏有獲閣藏書,古人以借鬻為不孝,手澤猶存,子 孫其永寶之。」沛然置書,亦以此印于卷首。

唐汝詢,字仲言,華亭人。五歲而盲,以《耳受書》,博通群 籍。萬曆間,御史楊鶴、駱駸曾聞汝詢名,皆肅禮幣見 之。

王海槎田僅百畝,而其藏書乃至萬七千卷,多藏書 家所未有者,參政白谷父也。

顧文僖登第時,張莊簡為吏部侍郎,意欲留之銓曹。 文僖曰:「清雖曉讀書,恐于政體未諳。」莊簡曰:「君但以 所學書行事,豈有誤耶?」

陳繼儒字仲醇。博學強識,凡經史、諸子以及術技、稗 官靡不精討。

《溧水縣志》:「武尚賓字邦嘉,博通經史,于書無不讀。」 《蘇州府志》:「鄒泉字子靜,常熟人。少美丰儀,有聲庠序, 晚著書澗谷山中,有《宗聖議論》編、《經世格要》《四書折 衷翼衷》《詩經約說》。督學詹侍講顏其門曰『名儒』。巡按 甘士价造其廬,共登小樓,劇談半日,以餈餅相餉。明 日具幣帛請定冠昏喪祭儀禮,稱為吳與弼之流。年 七」十二卒。從祀虞山書院。

《河南府志》:「曹端天資穎異,博極群書,融通性理。所著
考證
有《四書詳說》《家規輯略》《太極通書》《性理文集》《孝經述

解》《存疑錄》等書,行于世。」

《溧水縣志》:「趙之華字孟良,天啟乙丑進士。生有異姿, 幼隨父讀經史,過目成誦。」

《蘇州府志》:「王志慶,字與遊,天啟丁卯舉于鄉。年數歲 即汎濫經傳,略及子史大家集。常云:教子弟者,當先 經傳,次三史,次莊、列、管、韓諸子,次韓、柳諸集。乃融液 《通鑑》,察治亂源流暨事理得失,自有程限,豈可躐等 耶?」

張采,字受先,太倉人。崇禎戊辰進士。少敏慧,弱冠後 折節讀書。時海內學者尚諸子,張溥延采於七錄齋, 日夜相砥礪,期以《六經》《史》《漢》復古學。

張溥,字天如,太倉人。崇禎辛未成進士。顏一陋室曰 「七錄齋」,日夜讀經史諸書二十餘年,聲聞籍甚。交一 時名賢,志為大儒。

《高淳縣志》:「王微字垣甫,博學經史,過目成誦,凡天文 地誌、陰陽兵法之類,悉皆精曉。」

《濟南府志》:「張爾岐字稷若,濟陽人。自諸生時,即窮究 程朱之學,以帖括勦襲陳言為恥,惟以羽翼經傳為 業。于天人理數,聖學絕續,風俗之頹,人心之蔽,反復 論著數千言,莫不引經析義,卓可見之施行。為文辨 駁如康成,雅潔如永叔,遊其門,多有歷仕顯秩者。藝 林著述,得其一言以為重。所著有《蒿菴集》《儀禮鄭注 句讀》《周易說略》」、《新濟藝文》等書,與修《山東通志》,自修 《濟陽志》,藏于家。

《順天府志》:「尤學顏,博極群書,恪奉程朱。以恩貢為平 度州同知。既辭歸,猶肆力經史,至老不衰。」

《松江府志》:「朱文石字大韶,藏書甚富,多宋版抄本,後 散落人間,皆有朱氏印記。一時收藏家文石及何柘 湖外,又有董柏山重價購書,校讎銓次,朱鉛不去手。 董紫岡、張王屋有疑,必就相質,亦博物君子也。」 《泉州府志》:「張岳字維喬,惠安人。生而端凝,長好學,博 極群書,所著有《聖學正傳》《更定禮記恭敬大訓》《載道 集》《宋名臣奏議》《名輔事業》《歷代兵法》《小山類槁》《惠安 志》凡若干卷」

《江都鄉賢錄》:「金玉節字元亮。祖九疇藏書數千卷,玉 節手自讎校。性穎悟,喜博綜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天 文、地理、兵法、戰陣、象數、遁甲、方伎、醫術之書,無不旁 搜博覽,而會其指歸。發明理趣,則必欲深造程、朱之 閫奧。補江都廩生。性恬淡,不樂仕進,惟以教授生徒 為事。其學主敬存誠,不欺屋漏。自少即以理學為己 任。」集同學劉冀。羅士昱、郭光等倡明濂、洛之學,會 講董仲舒祠,學者翕然宗之。生徒常數百人,不遠千 里而至。一時經明行修之士皆出其門下,如劉長發、 張瑾、張琬、夏九敘、莊絳之類,或以名宦顯朝廷,或以 經術重鄉里。學者無知與不知,皆稱為元亮先生。本 以《尚書》世其家,而於諸經無不究極精微。大抵《易》宗 程《傳》及朱子《本義》「而參以周卲二極,以求河、洛之源; 《書》宗蔡氏,而參以朱子《語錄》及孔穎達《正義》、陸德明 《釋文》,以上溯夫古序、《大傳》,以求帝王傳心之要;《詩》宗 朱《註》,而參以韓嬰、申培諸家,考正《小序》是非得失,以 求夫美刺懲勸之由」;《春秋》宗胡《傳》,而參以《左》、國、《公》《穀》、 杜、林、何、范諸解,以求夫褒貶筆削之旨;《禮》宗陳澔《集 說》,而參以鄭康成、賈公彥諸家,并合《儀禮》《周禮》互相 考訂,以合為一書。倣《儀禮通傳》之意,而會其精微歸 于簡要,以為日用常行之準。每學使者至,採訪,經明 行優,屢薦舉,辭不就,當時推為儒宗。卒祀鄉賢,父子 同日配享聖廟,士林榮之。生平惟知讀書講學,不問 生產。本以舊家風物多蓄,廚笥及玉節盡空,所有悉 以貯書,增所未備。四部之書,頗稱完善。所著有《易》《書》 《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參解》各十卷,《史記纂要》十卷, 《前後漢書纂要》各十卷,《素庵文集》十卷。又著有《四書 解》十六卷,《小學闡證》十卷,《批點性理》四十卷。子奇選、 彥選,皆能世其家學。嘗取其藏書,就經、史、子、集條分 縷析,取《千字文》編別字號,各歸廚笥。其親手抄錄者, 別貯一笥,率其諸孫朝夕賞析,父子兄弟,師友一堂, 鄉里奉為楷法。其子孫俱以經術科名顯,皆其稽古 之力云。

《青陽縣志》:「王世祿,十五都人,邑庠生。持身端亮,幼慕 理學,沉心研究。愛九子山,率門人暨子一楨、一榦講 學太白書院,闡明良知宗旨。所著有《南溪遺稿》及語 錄等書。」

施達字下之。幼慕理學,厭薄制舉,慨然以聖人為可 學。究濂、洛、關、閩之傳。其論以性情為田,禮義為柄,博 學為致知,篤行為「誠意。」曾與楊貞復、祝無功會講于 金陵,學者翕然宗之。晚更肆力詩歌、古文,築講堂九 華天柱峰下,人稱「天柱先生。」崇禎丙子,公卿應詔徵 辟,首以達名上之,堅臥弗出。既卒,門人私諡曰「文信 子。」所著有《易信序卦》《雜卦圖解》《讀書知孝經注》《儒行 注》《韓文徵》詩賦古文諸集。門下士惟陳自藻最著。先 生所著述,皆命校正發梓,常以接後學,期之。繼卒,同門獨迓主配祀天柱。

《蘇州府志》:「王志長字平仲,十六試童子,王文肅嘆為 美才。庚辰中乙榜,特旨與甲榜同授官。感夢以歸,遂 絕意進取,自題其文曰《晚香集》。志長篤志經學,以《易》 起家,兼精《三禮》《毛詩》。嘗曰:『《周禮》《儀禮》文義古奧,真聖 人之書,若《禮記》僅堪為二禮疏解耳』。乃刪《二禮》註疏, 採漢以後諸儒之說翼之,名曰《註疏刪翼》。」其學《詩》也, 「宗毛、鄭,略朱《註》,於說《詩》之書,搜羅殆盡,稿凡四易。所 纂輯有《孿史續》《表異錄》《賢奕瑣詞》《感應篇》《廣續篇》。」 《揚州府志》:「費經虞字仲若,新繁人。弱冠肆力經史。崇 禎己卯,舉四川鄉試,授昆明令,進官同知,乞休歸蜀, 遇亂,間道走秦,流寓於揚,卒於江都。所著有《毛詩廣 義》二十卷,《四書字義》一卷,《雅倫》三十卷,『《臨池懿訓》』」三 卷、「注《周易參同契》」三卷、「古方書」若干卷、俱手錄藏於 家

《泉州府志》:「陳琛,字思獻,性無所倚涉,閉戶獨學,不苟 同人。所著有《四書淺說》《易經通典》二書,皆刊板行於 世。」

《江都鄉賢錄》:「金奇選字幼常,玉節長子。於書無不讀, 其學務以立誠為本,崇尚根本之學,自四子、五經外, 專以孝經、小學、性理三書。每日清晨焚香誦《孝經》一 遍,曰:『此聖門第一書,吾終日誦之,益覺體會不盡。至 諸子百家書有關正學者,纂集甚多,皆手自抄錄。門 人弟子輯其事之合於鄉黨曲禮者凡數十條,名曰 『《孔門傳燈錄》』』。」所著有《四書類考》四十卷,《硃批論語詳 說》二十卷,《硃批大學詳說》一卷,《硃批中庸詳說》一卷, 《硃批孟子詳說》十四卷,《增刪尚書便蒙詳節》二十卷, 《禮記分類全書》三十卷,《孝經闡證》十卷,《性理纂言》四 卷,「《經學》、史學」、《子學、集學源流》各一卷,《策學備考》十卷, 《繩菴文集》十卷。與父玉節同日並祀「鄉賢祠」,鄉人皆 以為法。

彥選,字聖鄰,奇選胞弟,同居共爨六十年,皆以經書 授生徒,歸則各率二子共聚庭前,講論經史,談說懽 笑。常至雞鳴,尚依依不忍就私寢,皆以諸生老,不肯 干謁時輩。彥選年近八十,猶手不釋卷,博極經史,性 嗜與人為善。所著有《善過格闡證》二十卷,《文昌化書》 四卷,又有《拯患卹災簿錄》若干卷,皆其生平賑濟蠲 贖等事,稽核難民姓氏戶口,以防浮冒等弊所作也。 晚年尤嗜濂、洛之學,遍訪理學諸書,潛心探討。其生 平所手自纂錄《六經》《四書》《史記》《左傳》、秦、漢、唐、宋文章、 詩集等書各若干卷,門人子姪得之,爭自珍祕,奉為 拱璧云。所著又有《四書闡證》二十卷,《尚書闡證》二十 卷,《蒿園文集》十卷。父子兄弟並祀鄉賢,儒者榮之。 《宛平縣志》:「余之祥凡經史載籍,皆經數次丹黃,著有 《易經統旨》《詩經宗旨》《四書宗旨要言》。」

《陝西通志》:「張九疇字天錫。器宇宏偉,動有矩矱。登第 後,還家杜門高臥,顏其室曰存誠。左經右史,極意探 討,從學者甚眾。所著有《五經考》《學庸節解》《拙齋文集》, 藏於家。」

《蘇州府志》:朱鶴齡字長孺,吳江人。幼穎悟嗜學,絕意 進取,肆力於古文辭。生平著述甚富,尢專於經學,以 朱子掊擊《小序》太過,乃集諸家說,疏通序義,為《毛詩 古義》。以蔡氏釋《書》未精,撰《尚書埤傳》。以胡氏傳《春秋》 多偏見鑿說,乃合唐宋以來諸儒之解,撰《春秋集說》。 又以杜氏注《左傳》未盡合俗儒,又以林注亂之,撰《讀 左日抄》。所著詩文曰《愚庵集》,所輯杜子美、李義山詩 註尢行於世。

《蘇州府志》:「毛晉原名鳳苞,字子晉,常熟人。強記博覽, 通明好古。搆汲古閣,藏書數萬卷,刻十三經、十七史、 古今百家書,手自讎校,恆廢寢食。推官雷某贈之詩 曰:『行野漁樵皆謝賑,入門僮僕盡抄書』。為實錄云。所 著有《虞鄉雜記》《隱湖小志》《海虞古今文苑》《毛詩名物 考》,所刻書未能悉記。」

《河南府志》:「許諾字廷綸。倡明理學,敦風化,尚實行,學 者化之。所著有《通鑑前編》《圖書管見》《道統源流》《詩考》 《易參》《春秋意見》《中庸本義》《太極論》《性學編》諸書行於 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