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5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五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五十卷目錄
經籍總部雜錄二
經籍典第五十卷
經籍總部雜錄二
[编辑]《經傳》音誤。《易乾上九》:「亢龍有悔」,來知德氏注:「上者,最 上一爻之名。亢,以戶唐切,人頸也。以,苦浪切,高也。吳 幼清以人之喉骨剛而居高,是也。蓋上而不能下,信 而不能屈之意。」
《需》《彖》「位乎天位」,鄭元讀「涖乎天位。」 《需》爻。「不速之客」,王肅速讀「促。」今人謂催請飲食之客 曰「速客」,亦古語也。
師彖《辭》「以此毒天下。」王肅毒讀「育。」《歸藏易》卦名小畜、 大畜作小毒大毒。蓋畜取育養牽止之義,毒亦育也。 《老子》「亭之毒之」注:「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質。」唐代宗 詔書「中孚及物,亭育為心。」張說《姚崇碑》「亭育之功成。」 皆以亭毒為亭育也。毒育古通用。
戔轉音殘。《易賁爻》:「束帛戔戔。」子夏《易傳》作殘。殘。《書秦 誓》:「惟截。」截善諞言。《說文》引書作戔戔,漢書作諓諓,古 字通用。
《解彖傳》:「百果草木皆甲坼。」馬融、鄭元並作甲宅,注云: 「草木皮曰甲,根曰宅。」左思《蜀都賦》:「百果甲宅,異色同 榮。」
坎。彖。行險而不失其信晁悅之「信」讀「松」葉,剛中地險, 山川丘陵也。晁悅之「陵」讀「隆」葉,「往有功。」
配:古「妃」字,見《大戴記》注。又《易豐爻》:「遇其配主。」鄭元作 妃主。韓氏《集韻》:妃,一音配。
旅爻譽命,《論語》「誰譽」,並平聲讀。
《易·鼎爻》:「金鉉玉鉉。」徐邈:「鉉」讀「扄。」《儀禮·士冠禮》《喪禮》《虞 禮》《聘禮》《少牢饋食禮》皆云:「設扄鼎。」鄭元注:「今文扄為 鉉。」陸德明曰:「扄,鼎扛也。」又《公食大夫禮》:「右人抽扄」,《士 虞禮》:「左人抽扄。」注:「扄即鉉字,所以舉鼎者。」又《周禮·考 工記》:「廟門容大扄七個,圍門容小扄三個。」注:「大扄,牛 鼎之扄。小扄,膷鼎之扄。」 來知德氏《易注》:「睽」字。從目,目少睛也。目主見,故周公 爻辭初曰「見惡人」,三曰「見輿曳」,上曰「見豕負塗」,皆見 字之意。若從耳,亦曰聧,蓋耳聾之甚也。太按:黃氏《韻 會》《洪武正韻》、睽卦名皆從目,不從耳。
「醋」讀昨。《說文》:「醋,客酌主人也。」引《易》「可以醻醋。」楊氏《古 音略》云:「今《易繫辭》文作酬酢」,非也。京房《易》亦作「酬醋」, 蓋酢音措,䤈也。今以酬醋之「醋」為「酸酢」之「酢」,互誤。 楊氏《古音附錄》音《周易雜卦傳》:「晉,晝也,明夷,誅也」,孫 弈云:「誅當作昧。明出地上為晝,明入地中為昧。」庶得 反對之義。「昧」葉音如暮。楊氏云:古音誅亦音周,見《韻 補》。而晝音周者,晝與夜為界,一日一周也。如知晉為 晝,則明夷為暮,知明夷為誅,則晉為賞,義自反對。 望有二音,《易》「萬夫之望」,《詩》「令聞令望」,前郊祀歌「體招 搖若永望」,並葉音平聲讀,忘責望怨。望屬去聲讀,妄 朢。《說文》:月滿與日相朢,如朝君也。從臣從月從壬。壬, 朝廷也。徐曰:假借作望。《增韻》今經典通作「望。」朢與望 皆從月從壬。壬音挺,從王誤。
《易雜卦》:「《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 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 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本義自 大過以下,卦不反對,或疑其錯簡,今以韻協之,又似 非誤,未詳何義。蔡氏改正云:「《大過》,顛也,《頤》養正也。」來 氏注:「弱其本末,故顛。擇其大小,故正。《既濟》,定也。《未濟》, 男之窮也。」來注:「水火相為,上下六位皆當,故定。三陽 失位,故窮。蔡云:『《歸妹》,女之終也。《漸》女歸,待男行也』。」來 注:「《歸妹》,下卦之《兌》,進而為《漸》,上卦之《巽》,《漸》下卦之《艮》, 進而為《歸妹》,上卦之震。歸妹者,女事之終。待男者,女 嫁之禮。蔡云:『姤,遇也,柔遇剛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 子道長,小人道消也』。」來注:「君子小人」迭為盛衰,猶陰 陽迭相消長。一柔在五陽之下,曰「柔遇剛」者,小人之 遭遇,君子之所憂也。一柔在五陽之上,曰「剛決柔」者, 君子之道長,小人之所憂也。
「信」,轉音辛。《易雜卦傳》「信葉新。」《詩》「揚之水,信葉薪。」《太元 經》「飾之上九,信葉根。」漢武帝《悼李夫人賦》,「信葉親。」班 固《幽通賦》,「信葉真。」又《答賓戲》,「信葉垠。」又《漢書張良敘 傳》,「信葉門。」《金日磾敘傳》,「信葉孫。」韓愈《衛御史墓銘》,「信 葉神。」上「信」字注並音新。又《史記》「韓王信與淮陰侯同 名。」《正義》嫌誤讀為「新」,其《周禮考工記》「革引而信之」,此 「信」字音伸。劉昌宗讀為新,非。〈右易十六條〉
《書序》:八卦之說謂之八索。」徐邈「索」讀「素。」《中庸索隱》「行
怪」作「《素隱書堯典》「寅賓出日」,《舜典》「出納朕命」,微子「我其出發狂」,陸德明《釋文》「並尺類切。」《易離爻》「出涕沱若」,《繫辭傳》「河 出圖」,王弼讀「墜。」又《尚書大傳》「春者出也。」注:「出讀鼓吹 之吹。」
《堯典》「平章,百姓平秩。」東作「平」,在朔。《易》。《史記》「平」,並作「便。」 蠙,珠母也。《禹貢》「淮夷蠙珠。」徐邈「蠙」讀「駢。」
《大禹謨》「降水儆予」,《孟子》引書作洚水警余孫奭。洚,胡 工切,《堯典》作洪水。
《書》:禹曰:「予乘四載。」諸家說者,惟水舟陸車相同,孔安 國謂:「泥乘輴,山乘樏。」《史記夏本紀》:「泥乘橇,山乘𣞶。」徐 廣注:「𣞶,一作橋。」《漢書》「橇」作「毳」,「𣞶」作「梮。」羅氏《路史餘論》 橇作毳,省文耳。其作「橋」者,殆梮之轉音也。《禮部韻略》: 橇,丘妖切,一作。柳宗元《天對橋》:「楯勩踣。」《韓氏集韻》: 「橇同橋。」《注》「泥行所乘」,則與徐注「山行𣞶橋」無異,當 有辯之者。
《禹貢》「震澤底定」,《史記·夏紀》作「致定。」又《旅獒》「底貢厥獒」, 《漢書》作「致貢」,「底」讀「致。」《皋陶謨》「日嚴祇敬六德。」又《無逸》 「嚴恭寅畏天命」,嚴非寬嚴之嚴也。徐邈讀儼。皋陶,古 作「咎繇」,「咎」轉音皋。
《蔡仲之命》,乃命諸王邦之「蔡』,古文邦作封。《楊氏古音 叢目》:「《古文尚書》『昱日』,《說文》:『昱日,明日也』。楊氏《古音略》 云:『昱轉作翌,又作翼,並非。今但以昱為光明,如《太元 經》『日昱乎晝,月昱乎夜』,無明日之義矣』。」
「其」,語助辭。「微子若之何其」,徐邈讀「基。」《詩庭燎》「夜如何 其」,吳棫讀「基」,又人名。《左傳類解》有宋大夫祝其,劉績 讀《史記列傳》有酈食其、審食其,鄭德食讀「異」,「其」讀「基」, 又縣名。《漢地理志》祝其縣在東海郡,即《春秋》夾谷地, 不其縣在琅琊郡。如淳「其」讀「基」,古文「其」「基」通用。《詩》「昊 天夙夜基命」,《禮記》孔子閒居作「夙夜其命。」鄭元其讀 「基。」
《湯誥》「與之戮力。」《左傳》:「戮力同心。」《後漢。劉虞傳》:「宜共戮 力。」「並」讀聊戮併力也。
《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史記游俠傳》作「傅險。」《易》坎彖。「天 險」,虞翻作「天巖」,古巖、險通用。
《左傳》引《周書》「殪戎殷」《中庸》「壹戎衣。」殪即壹,殷即衣也。 《禮記注》:衣讀如殷,齊人言殷,聲如衣,今衣姓湯之後。 按「戎衣」與《秦誓》「戎商」義同。〈右書十四條〉
《詩大雅》:「抑抑威儀。」序謂「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國 語》楚左史倚相曰:「衛武公作懿戒以自儆。」韋昭注:「《大 雅抑》之篇。抑讀曰懿。」
隱,轉音于靳切。《柏舟》「如有隱憂」,徐邈讀。《孟子》「隱几而 臥」,孫奭讀。《漢書賈山傳》「隱以金椎」,顏師古讀。
「烝民我儀圖之。」陸德明讀疑。《漢書外戚傳》:「皆心儀霍 將軍女儀,非容儀之儀也。」孟康讀疑。
《采菽》「天子葵之。」鄭元注:「葵,揆也。」讀揆。葵、揆古通用。 謷同謸。《詩正月》:「執我仇仇」,《毛傳》:「仇仇,尤;謷謷也。」《釋文》: 「謷,五報切。」《莊子德充符篇》「謷乎大哉」,徐邈讀敖。 《詩衡門》:「可以樂飢」,《韓詩外傳》療飢,《釋文》:「樂一作療。」 《蓼蕭》:「為龍為光」,鄭元龍讀「寵」,古龍、寵通用。
《常棣》外禦,其務務矛屬。葉戎吳棫務讀「蒙。」
周封虞、夏、商三代之後為三恪。恪者,客也。《周頌》:「有客 有客。」朱注:「謂周于微子,以客禮待之,不敢臣也。客讀 恪。」
㕦,《說文》:「譁也,大言也。」楊氏《古音略》云:「《詩》不㕦不揚。」今 誤作「吳。」
《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楚辭大招》用「只」字為句。楊 氏《古音附錄》:「只讀馨,語餘聲也。字本作𠷓,省作『只』」,見 《說文》。《禮記郊特牲》:「蕭合羶薌乂。」《祭義》:「燔燎羶薌。」鄭元 注:「羶當讀馨。」
騷轉音蕭,擾也。《常武》:徐方繹騷。徐邈讀。又《左傳》「敗鄖 師于蒲騷。」李軌讀。
溫轉。紆問切。讀慍,藉也。《增韻》:含蓄也。《詩》飲酒溫克注 箋云:猶能溫藉,自持以勝。陸音去聲。《禮記禮運》:溫之 至也。注:為溫藉重禮。又《內則》:柔色以溫之。通作醞。 棠棣之華,鄂不韡韡。鄭云:承華者,鄂不當作柎。柎,鄂 足也。古聲不與柎同,今注不作豈不,恐誤。案不字古 有二音。讀如缶者,芳浮切之轉聲也。讀如俯者,方于 切之轉聲。以俯切不,則平聲,當是夫音,故云不柎同 音。今俗皆逋骨切,宜無古音也。
《詩閟宮》「荊舒是懲」,《史記建元侯表》作「荊荼是徵」,《公羊 傳》《書君舍》《左穀》「舍」並作「荼」,《周禮考工記弓人》「斲目必 荼」,賈公彥讀為「舒。」又《禮記玉藻》「諸侯荼前詘後」,《尚書 大傳》「厥咎荼,厥罰恆燠。」《荀子》「諸侯御荼」注:「荼並作舒。」 《雲漢》:「瞻卬昊天」,《釋文》:「卬,音仰。」《荀子議兵篇》「上足卬則 下可用。」楊倞注:「卬,古仰字。」《漢書張耳傳》「卬視泄公。」顏 師古「卬」讀「仰。」
兄轉音況。《詩召旻》:「職兄斯引」,「職兄斯弘。」徐邈讀「況。」《漢 書列傳》:「尹翁歸,字子兄。」顏師古讀「況」,「豫章人,閭里稱 兄曰況。」〈右詩十六條〉
顏氏《刊謬正俗》曰:「『《禮記曲禮》:『予一人』。鄭康成注云:『余、 予古今字』。因鄭此說,近代學者遂皆讀『予』為『余』。案《爾雅》:『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則予之與余,但義 皆訓我,非同字也。許慎《說文》:『予,相推予也。余,詞之舒 也』。各有意義,本非古今字別也。《詩》云:『徹彼桑土,綢繆 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又『其車既載,乃棄爾輔,載 輸爾載,將伯助予』。」又「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 女轉棄予。」又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 予?《楚詞》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又「總總兮 九州,何壽夭兮在予。」又「芳菲兮襲予,孫何以兮愁苦。」 歷觀詞賦,並無余音。若以書云「予一人。」《禮》曰「余一人。」 便以為古今字。至如《夏書》「云台小子」,《禮》曰:「予小子。」豈 得便言「台」、「予」,古今字邪?郭氏《佩觿集》曰:「予讀若余。本 無余音,後人讀之也。」
「旦」轉音神,《禮記郊特牲》「所以交于旦」,明鄭元旦讀「神。」 《莊子大宗師》篇「有旦宅而無情死」,郭象旦讀「神」, 《禮記喪大記》「寢東首于北牖下」,陸德明《釋文》「牖本音 酉,當作墉,音容。」《儀禮士喪禮》作「北墉。」《易同人》爻「乘其 墉」,鄭元本「墉」作「庸。」
《檀弓》:「子游曰:『陶斯詠,詠斯猶』。」又:「『喪事君子,蓋猶猶爾。」 鄭元:「猶』讀謠。」
《少儀》:「言語之美,朝廷之美,祭祀之美,車馬之美,鸞和 之美。」鄭元美讀《儀》,又見楊伯嵒《九經補韻》。
《少儀》:「言語之美,穆穆皇皇。」又「祭祀之美,濟濟皇皇。」《徐 邈》:「皇」,于況切,讀「旺。」
浮轉音庖。投壺若是者浮。鄭元注:浮,罰爵也。《說苑》:魏 文侯飲酒,浮之太白。浮音匏。俗語水浮曰匏。
齕齧也。《曲禮》:庶人齕之。陸德明讀骨。《史記。田儋傳》。 「齕用事者墳墓」,如淳讀「骨。」
「區」轉音:「丘,城也,分也,阜也。」《刊謬》正:「俗云:『《曲禮》『不諱嫌 名』,注:『謂若宇與禹,丘與區』。按宇、禹音不別,丘、區今讀 則異,然尋古語,其聲亦同。陸機詩:『普厥丘宇』。又晉宮 閣名若干區者,別為丘字,則知丘區古同音。又《荀子 大略》篇:『在乎區蓋之間』。注:『區同丘』』。」
比轉音鼻,近也,黨也,輔也。《王制》:「比以成之。」陸德明讀 《周禮小司徒》:「三年則大比。」杜子春讀《詩皇矣》:「克順克 比。」《樂記》引《詩》作「克俾。」鄭元注:「俾當作比,聲誤也。」 《雜記》:「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其實。」鄭元注:「實 當為至此,周秦人之聲也。」
免轉音問,喪服也。《檀弓》:免焉。《左傳》桓五年:「免而代之。」 又「新生者內則」:免薨。《釋文》:「免」並讀問。
《檀弓》:「夫子之病革矣。」徐邈「革」讀「亟。」
瞿,眼目速瞻之貌。《檀弓》:瞿瞿如有求而弗得。徐邈讀 「亟。」
《檀弓》:「『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吳澄疑讀「擬』,謂比擬夫 子也。」《漢書食貨志》:「『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顏師 古疑讀「擬』,謂天子相比擬。」《史記蘇秦傳》:「疑于王者。」《易 坤文言》:「陰疑于陽。」《韓非子》:「內有疑妻之妾,家有疑嫡 之子,廷有疑相之臣,臣有疑君之寵。」並音擬。
《郊特牲》:「繡黼丹朱中衣。」鄭元注:「繡」讀綃,綃,繒名也。吳 棫云:「宵衣之宵,朱綃之綃,繡黼之繡」,皆讀肖。
古文約要通用:「《學記》『大信不約』」、徐邈《讀要》、「《漢書禮樂 志》本約」、顏師古《讀要》《論語久要》。朱注:「舊約也。」
《楊氏古音略》:善功曰:「巧」,上聲,《禮記》「辭欲巧」是也。偽功 曰:「巧」,去聲,《論語》「巧言令色」,《毛詩》「巧言如簧」是也。 《書說命》:「惟斆學半」,《禮記學記》引《書》「學學半」,《釋文》上「學」 字,胡孝切。又《檀弓》:「叔仲皮學子柳。」又《文王世子》:「小樂 正學干籥,師學戈,大樂正學舞干戚。」又《學記》「學不獵」 等,並讀「效」,皆教也。
以脂膏潤物曰膏。《內則》:脂膏以膏之「釋文。」下「膏」字,去 聲,讀「誥。」
兌轉音悅。《書說命》。《禮記學記》。作《兌命》。
《內則》有「『十三年舞勺」,劉昌宗:「勺』讀照。《詩頌》篇名,今《詩 頌》作酌。」朱注:「酌即勺也。引《內則》舞勺,謂即以此詩為 節而舞也。」
棘轉音北。《王制》。「西方曰棘。」鄭元注:棘當作僰。僰之言 偪。謂偪寄于戎夷也。
《禮記》喪服「大功小功」,《史記》《漢書》並作「大紅小紅。」《董仲 舒傳》:「奪園夫紅女利乎。」《景帝紀》:「錦繡纂組害女紅」,《哀 帝紀》:「害女紅之物。」顏師古:「紅」並讀「功。」
耐轉音能。《禮運》:「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又《樂記》:「人不 耐無樂。」鄭元注:耐,古能字,非忍耐字也。《漢書晁錯傳》: 能寒能暑。則以能為忍耐之耐矣。
聘義孚尹旁達鄭元「孚」讀「浮」,「尹」讀「筠。」
反轉音翻。《禮記》。禮有報而樂有反。《列子》:反兩。魚而 笑,《漢書雋不疑傳》「平反所活幾何?」《王莽傳》「舉兵反城」, 並平聲讀。今韻書反切之「反」,亦讀翻。
折折:安舒貌。《禮記》:「吉事欲其折折爾。」折讀題。
清轉音倩,寒也。《曲禮》:「冬溫而夏清。」或作凊。《莊子人間 世篇》:「爨無欲清之人。」陸德明云:「字宜作凊,借作清。」 窬轉音豆,鑿垣也。《儒行》:「蓽門圭窬」,《左傳》作「圭竇。」《論語 穿窬》。皇侃窬讀竇。
《禮記檀弓》:「從大夫于九京。」鄭元注:「晉大夫墓地在九原。」「京」蓋字之誤,當為「原。」《韓詩外傳》:「趙武與叔向觀于 九原。」又《後漢書。銚期傳》:「擊破更始將卓京。」《東觀記》:「京」 作「原」,古通用。
《禮記》:「大夫方舟。」李邈方讀航。《詩谷風》:「方之舟之。」《家語》: 「不方舟,不可以濟。」〈右禮記三十二條〉
《周禮夏官》虎賁氏、旅賁氏。劉彝:「賁」讀奮。
個,射侯舌也。《周禮考工記》:梓人:為侯,上兩個與其身 三。又《儀禮鄉射禮》:古個設薦俎。《釋文》:個,音幹。
《周禮考工記》弓人為弓,老牛之角紾。「而昔」鄭元昔讀 「履錯然」之「錯。」
「亞」,轉音惡,亞即古堊字,塗飾牆也。今但以白為堊,非。 《周禮巾車》「掌王之喪車五,有素車、藻車。」鄭元注:「素車, 以白土堊車;藻車,以蒼土堊車也。凡塗飾皆謂之堊。」 《周禮巾車》「掌王五路,革路,龍勒戚兗。」龍讀駹。又《考工 記》:「玉人之事,上公用龍。」鄭元注:「龍當為尨,謂雜色也。」 又《易·說卦傳》「震為龍」,于氏、虞氏,皆非。駹讀為龐。《史記 西南夷傳》:「冉駹最大。」應劭駹讀龐。《說文》:「馬面顙皆白 為駹。」《廣韻》:「黑馬白面為駹。」《漢書匈奴傳》:「圍高帝于白 登,漢兵不得相救,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 方盡驪,南方盡騂。」顏師古注:「駹,青馬也。」觀荀九家「震 為龍」,則《漢書》注近是。
馮轉音憑,《說文》:「馬行疾。」《周禮》「馮相氏。」鄭元注:「馮,乘也。 相,視也,乘高以視天文也。」又依也。《左傳》:「馮軾而觀。」《漢 書》:馮軾下齊長安三輔左馮翊,取依馮輔翊之義。又 《禮記喪大記》:「君大夫馮父母,妻長子。」注:「目于其親所 憑也。」又盛滿貌。《漢書郊祀歌桂華》:「馮馮翼翼。」又恃也, 矜也。《史記伯夷傳》:「眾庶馮生。」
生轉音性。《周禮》司徒:辨五土之物生。杜子春讀性。 《周禮》:八曰匪頒之式。注:匪,分也。頒讀為班布之班。 與岷同。《周禮》《史記》《漢書》《山海經》「岷山」、岷江皆作汶。 今蜀有汶川縣,以岷江得名,而訛呼問音。按殷敬順 《列子釋文》云:「《周禮》:『貉踰汶則死』,鄭元注以為魯之汶 水,謬也。《周禮》言水土異性,故舉四瀆。若魯汶源流不 遠,豈狐貉暫遊,頓隔生死哉?」蓋蜀汶音岷,魯汶音問, 平轉音病,平其不平曰平。《周禮司市》「以陳肆辨物而 平」市。又云:「以質劑結信而止訟。」鄭眾注:「質劑,月平也。」 《釋文》:「平,皮命切。」又《漢·刑法志》:「為置廷平。」晉灼。平讀去 聲。
《周禮》:州長,「正歲讀教法」;族師「月讀邦法,大史讀《禮書》, 小史讀《禮法》,訝士讀《誓禁》。」又《儀禮》:「既久讀書」,釋算讀 並音豆,增韻、「句讀。」凡經書成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 絕而點分之以便誦,謂之「讀。」
祝轉音晝。《周禮天官》屬瘍醫、祝藥。鄭元祝讀注:謂附 著樂也。又春官屬有大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釋文》: 祝,之又切。
《周禮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飲一豆酒。」鄭元注:「豆當 作斗。」《釋文》:音斗。毛居正云:「豆字是古斗字,如豆、區、釜、 鍾之類,後人誤讀為俎豆之豆,今俗書斗斛之斗作 㪷,蓋訛併耳。」 帛轉音錦,《儀禮士昏禮》:「『酬以束錦。」鄭元注古文《儀禮》 「錦』皆作帛,讀為錦。」〈右周禮儀禮共十四條〉
《論語》《庸》《孟》《禮記》俱稱仲尼,未有稱仲夷者。周明宇氏 《常談考誤》:「尼一作㝏,古夷字。今山東尚呼尼丘山為 夷丘山,不知何以誤稱孔子?」曰:「仲尼堅,不可易。太。」按 《史記世家》:「母顏氏禱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頂, 因名丘,字仲尼。」《黃氏韻會》:「《說文》:『反頂受水,丘從山尼 聲,言頂當高反下,故曰反頂,引孔子象』。」丘山,四方 高,中央窊下通作「尼。」《索隱》云:圩音烏。圩頂,言頂上窊 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 旁高也。由此以談,尼丘山之稱尼者,以其反頂也。孔 子名仲尼者,以其圩頂似尼丘也,稱尼明矣。㝏,古夷 字,出韓氏《集韻》。《漢地理志》:「㝏江,水名,在越嶲郡蘇示 縣西北。」顏師古㝏讀「夷」通作「㝏尼。」《韻會》又引《漢藝文 志》:「『公孫尼子尼與夷同。」毛氏《韻增》:「尼』本作㝏。」《漢書高 祖紀》:「章邯、司馬㝏將兵定楚地。」顏師古注:「㝏,古夷字。 故謂尼與夷同音,可改『仲尼』」為「仲夷」,不可。
識,記也。《論語》:「多學而識之。」又器之款鏤為識。漢《郊祀 志》:鏤無款識。顏師古《識讀志》。
從轉音縱。《說文》:縱,緩也。或省作從。《論語》:從之純如《漢 書王吉傳》:「放從自若。」又隨行曰從。《論語》:「從我者其由 與從。」天子駕曰法從,近臣曰侍從。又漢時隨使出疆 曰傔從。傔音欠,今里中趨役者曰十傔,傔亦從也。又 恣行曰從,與縱同。《後漢書臧宮傳》:「因從擊,大破之。」劉 攽讀。
邪也。《廣韻》引《論語》。子西。哉。今,《論語》作「彼 穀祿」也,《論語》「學不至於穀。」皇侃讀冓。
軍後曰殿,音震。《論語》:「奔而殿。」邢昺疏引《司馬法謀帥 篇》「乘車大震」,大震,即大殿。
《論語》「微生高微」當讀「尾。」「尾」、「微」古通用。《書堯典》「鳥獸孳 尾」,《史記夏紀》作「鳥獸字微。」《論語》「微生高,微生畝。」班固 《古今人表》作「尾生高,尾生畝」,《莊子盜跖篇》亦作「尾生與《戰國策》同。
《論語》:欲罷不能。罷,轉音把,止也,包咸讀。
《論語》「闕黨童子。」班固《古今人表》作「厥党。」
枕轉音職任切,臥首據物也。《論語》:曲肱而枕之。《易》坎 爻險且枕。並讀去聲。〈右論語十條〉
謙,轉音歉,愜也。《大學》:「此之謂自謙。」鄭元《禮記注》:「謙讀 慊,謂厭足也。通作嗛。」《荀子榮辱》篇:「臭之而無嗛于鼻。」 《莊子盜跖》篇:「口嗛于芻豢之味。」《史記文帝紀》:「天下人 民未有嗛志。」
《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鄭元注:「費,佹也。」古本費作拂。 徐邈讀佛。
「示諸掌」,鄭元注:「示讀寘諸河干之寘。寘,置也。物在掌 中,易為力者。」《荀子大略》:「示諸檃括。」楊倞注:「示讀寘 仁,古孫字。」崔銑《中庸》:「凡曰:仁者,人也。」仁字從二人,猶 孫字從二子。二其人者,人之人,二其子者子之子也。 子,庶民,徐邈子讀字。
《中庸》引《詩》,「奏假無言。」今《商頌》文作「鬷假。」《左傳》引《詩》,又 作「鬷嘏。」毛傳:「鬷,總也;假,大也。總大無言,無爭也。」歐陽 修云:「執事之人,總無喧譁。」陸德明《禮記中庸釋文》:「奏」, 詩作「鬷」,子公切。吳棫:「鬷」讀奏,謂奏大樂于宗廟之中。 朱注:「古聲奏族相近,族聲轉平而為鬷耳。」《切韻指南》: 「鬷總,粽族。」
上天之載:鄭元載讀「栽」,注:「生物也。」《書武》「成哉生魄」,楊 子作「載魄。」《詩文王》「陳錫哉周」,《國語》作「載周」,古字通用。 〈右學庸七條〉
羡餘也。《孟子》:「以羨補不足。」又長也。《周禮典瑞》:「壁羨以 起度。」又墓道。《史記衛世家》:共伯入釐侯羡。又延也。張 衡《西京賦》:「羨公侯卿士。」又盛貌。司馬相如《封禪書》:大 漢之德,沕潏曼羨。以上羨字並讀硯,歆羨之羨不同 音。
旄轉音帽,同。耄,《孟子》:「反其旄倪。」趙岐讀《禮記射義》:「旄 期稱道不亂。」鄭元注:「八十、九十曰旄。」
《孟子》「逢蒙學射于羿」,《荀子》作「蜂門」,《淮南子》、王褒頌、班 固《人物表》並作「逢門」,王充《論衡》作「龐門。」「門」讀「蒙。」 《孟子》「不膚撓,葉逃朝」,趙岐說。《漢書晁錯傳》:「匈奴之眾 易撓亂也」,師古讀「饒。」
名轉音命。《孟子》名世。《史記》:命世之宏才。「索隱」:「命者,名 也。」《漢書張耳傳》:「亡命遊外黃。」顏師古注:「脫其名籍而 逃亡也。」〈右孟子五條〉
《老子三十九章》:「故致數輿無輿」,老子通注。數,上聲。今 夫車,一也,極分而致數之,則為輻輳,為輪,為衡為轂, 其名且百。合百為一,而後成車之名;散百而一一名 之,則輪耳輻耳,不可復稱車矣。猶之合天下之道為 一而後稱道,散天下之道無道矣。
《老子》:「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喻少,珞珞喻多。 珞亦作礫,音歷。珞瓅本一字,或讀珞為落,非。
《莊子養生篇》:《技經》「肯綮之未嘗綮。」轉音苦挺切。郭象 讀「磬。」
《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孟非孟仲之孟,浪 非波浪之浪也。徐邈讀莽朗。
《莊子·逍遙遊》:「大有逕庭。」司馬彪讀《挺》。
《莊子。讓王篇》:「土苴以治天下。」郭象讀「把鮓」,土苴和糞 草也。
《莊子。達生篇》:「囅然而笑」,徐邈讀「叱。」
鵬,轉音鳳。《莊子逍遙遊》:「其名曰鵬。」崔譔注:鵬即古鳳 字,非來儀之鳳也。《說文》云:朋及鵬,皆古文鳳字。朋鳥 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借為朋黨字。
《莊子》「大塊噫氣」,注:「乙戒切。」《後漢書。袁安傳》「噫嗚流涕。」 李賢讀「隘。」
《莊子盜跖篇》:「侅溺于馮氣。」郭象「馮」讀「憤。」
覺。寤也。《莊子齊物論》。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郭 象讀教。
還轉音隨戀切。《莊子至樂篇》:「相與還而觀之。」郭象讀。 《禮記內則》:「左還授師」,徐邈讀。又《山海經》:「太行之山有 獸名曰驒,善還。」郭璞注:「還,旋舞也。」
選,轉也。《詩》:「于嗟:舞則選兮」,謂還舞也。《莊子德充符》篇: 「天選子之形。」劉會孟云:「選即諺所謂團團轉也。」 軼轉音轍。《莊子天地》篇:「尤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郭 象:「軼讀轍。」《史記田世家》:「伏軾結軼。」《索隱》注:「結軼,言車 轍往來如結。」
揮斥放縱也。《莊子「田子」方》篇:揮斥八極。李軌讀託。又 兵法有斥候。斥柝、候烽也。
炎,美辯也。《莊子齊物篇》:「大言炎炎。」郭象「炎讀談。」 《莊子知北遊》篇:「媒媒晦晦,而不可與媒。」陸德明「媒,音 瞢。」
龜轉音鈞。《莊子》。不龜手之藥。陸德明。龜讀皸。手凍坼 也。
《莊子》大宗師:「不知端倪。」注:端,山顛倪,水滸也。倪讀「涯。」 又《齊物篇》:「和之以天倪。」倪轉音妍。
「擇」同「斁。」《莊子寓言》篇「北人無擇」,徐邈讀漢有司馬無
擇,馮無擇《列子湯問篇》「淡淡焉若有物存」,張湛淡讀「艷。」《列子》:師曠「夜耳俛首而聽之,『夜』」讀「惕。」
《列子周穆王篇》:「憣校四時。」「顧野王」讀「翻交。」《淮南子》:「野 無校兵。」高誘讀「交兵。」
《列子湯問》篇:「穆王薦之,張湛『薦』」讀「進。」《史記五帝紀》:「薦 紳先生難言之」,徐廣「薦」讀「搢。」
《荀子議兵篇》:「蘇刃者死楊倞。」「蘇」讀「傃。」傃,向也,謂相向 𩰚格者。 《荀子》:「天子勢至重,形至佚,心至愈。」「愈」讀「隃。」
《荀子正論篇》:「上周密則下疑元矣。」楊倞「元」讀「眩。」司馬 相如《封禪書》「采色元燿」,顏師古「元」讀「炫。」
淑轉音寂。《管子》:「耳之所聽,察于淑湫。」與寂寥同。 《鶡冠子》中流失船,一壺千金。《楊氏古音略》壺讀瓠。 《金石錄楚相孫叔敖碑》優游作瀀,嗂又同,猶《禮記檀 弓》詠斯,猶《爾雅》注:尤即嗂也。
楊氏《丹鉛錄》:「『《說文》無『由』字,蓋古文由作農,《呂氏春秋》 及《管子》皆云:『堯使稷為由』。譜神農弊文農作由』。乃知 農與尤通。」
「唫」,轉音。口急貌。《太元經》有唫首。元衝曰:金不通也。 元錯曰:唫、少與。又《素問》:呿唫之微。注:呿、開口。唫,閉口 也。又「墨子」:近臣則喑、遠臣則唫。今俗以唫為吟詠之 吟。非。〈右諸子三十二條〉
艾絕也。《左傳》昭元年:「國未艾也。」陸德明讀意。又懲創 也。《孟子》:自怨自艾。孫奭讀。
親轉音。七刃切。《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杜 預注:親有平、去二聲。
敦轉音頓。《左文十八年》:「天子之民謂之渾敦」,杜預讀。 《爾雅》「太歲在子曰困敦」,孫炎讀。又「丘一成為敦丘」,《詩》 氓作「頓丘。」《左昭三十一年》:「貪冒之民」,杜預讀「冒」曰默。 《漢書匈奴傳》「單于冒頓」,師古讀「默。」
《經傳》「蟻」多作「蛾」,省文也。《左傳》「晉大夫蛾析。」《禮記學記》: 「蛾子時術之。」《莊子徐無鬼篇》:「孔子舍于蛾丘。」《列子黃 帝篇》:「末聚鳥獸蟲蛾。」《史記黃帝紀》:「淳化鳥獸蟲蛾。」《漢 書。元帝紀》「白蛾群飛蔽日。」《穆天子傳》:「馬有白蛾。」揚雄 《長楊賦》「扶服蛾伏」,《金石錄陳球後碑》「蜂聚蛾動。」「蛾」 並讀「蟻。」
劉,《說文》:「殺也。」本作鎦,從金,留聲。或作劉。徐按《春秋左 傳》:「虔劉我邊垂」,本此劉字。又曰:《說文》無劉字,偏旁有 之,即鎦字。從丣,從金從刀。刀字屈曲,傳寫誤作田耳。 《左僖五年》:晉士蒍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 從。」杜預:「尨茸」讀蒙茸。
左昭七年:「堯殛鯀于羽山,化為黃熊,入羽淵。」孔穎達 疏:「『今本熊一作能』。《說文》及《字林》皆云:『能,熊屬,足似鹿』。」 韓氏《集韻》:「能,讀雄。」
《左宣十二年》:「有山鞠窮乎。」杜預鞠讀芎鞠窮即芎藭, 一作穹窮。《漢書》:司馬相如《子虛賦》:「穹窮菖蒲。」顏師古 讀。
《左傳》:「戰于繻葛。」杜預:「繻」讀「須。」
《左傳》:「楚人謂虎於菟。」《漢書敘傳》作「於檡」,顏師古:「於」音 「烏」,「檡」音塗。
《左傳》。「閶門塞竇,乃自後踰。」注「竇音窬。」
《左昭十七年》:「郯子述鳥官有伯趙氏。」杜預注:「伯趙即 伯勞也,一作博勞。」李軌:「趙讀勞,《爾雅》謂之鵙。」
《左僖十九年》:「子魚言于宋公曰:『盍姑內省德乎』?」杜預 「省」讀星。
《左昭元年》:「偏為前拒。」《史記。酈商傳》:「攻其前拒。」徐邈讀 拒曰矩。
《𢓃林》伐山,攸,所也。《韓文》「壺儀」之攸。《左傳》「湫乎攸乎」,注: 「攸,垂危貌。」又「鬱攸從之」,注:「火氣也。」五行轉御于怵攸。 言人君遇災,以憂為所,則可免也。怵攸猶言敬作所 也。《前漢書敘傳》:攸攸外寓韻會同。
《左傳》:「歸餘于終」,《漢書律曆志》作「歸邪。」邪音餘。
《說文》:散米也。引《左傳》殺管叔而。蔡叔,言放之若 散米也。今《左傳》文作「蔡蔡叔。」《釋文》上蔡字,素葛切。 檮,剛木也。《左傳》「八元八凱有檮戭。」《漢書霍去病傳》有 檮余山。又《藝文志》有公檮生。顏師古「檮」讀「稠」,獨《孟子》 「檮杌」之「檮」音陶,蓋因陸德明《九經釋音》誤也。杜預《左 傳注》:「檮杌凶頑,無儔匹也」,則亦當音儔。郭璞《爾雅序》 「不楑檮昧」,注:音桃,亦非。
《左昭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杜預注:「燠,一作噢, 痛念之聲。」徐仙民:「燠音憂,休音」 憖轉音五轄切。《說文》:問也,慎敬也。「廣韻」:閑也,缺也。左 哀十五年:誄,孔子不憖遺一老。杜預注:且也。又昭二 十八年:憖使吾君聞以為快。注:發語聲。
左僖十五年,「史蘇占𦅸姪其從姑。」杜預姪讀迭。《洪武 正韻》:兄弟之子女皆曰姪。《公羊傳》以為兄之子,義未 備。
謟轉音叨。《爾雅》:疑也。或作慆。《左傳》:王子朝曰:天命不 滔久矣。注:疑也。毛氏韻增滔,從舀,與「諂」字不同。「諂」字, 舀音啗。
《左傳》「繁纓以朝。」又「大路繁纓七就。」注:「繁,馬腹帶也,音盤。」《禮記》作「大路樊纓。」《周禮春官巾車》「玉路錫樊。」注:「音 鞶。」李善《文選注》:繁鞶古通用。
「涼」轉音諒,薄也。《左》莊三十二年:「虢多涼德。」又昭四年: 「君子作法于涼。」徐邈讀「諒」,又信也。《詩》「大明涼彼武王。」 《漢書》引詩「涼」作「亮。」又桑柔「職涼善背」,鄭元讀諒為良, 信也。《十九首》古詩「良無盤石固。」又古文「良有以也」,並 讀「諒。」
《左昭二十一年》:「窕則不咸。」杜預:「咸」讀「感。」
𦅸卦兆辭也。《左襄二十五年》:「其卦𦅸。」《釋文》:「𦅸,音胄。」《漢 書文帝紀》:「大橫庚庚。」李奇注:「𦅸,文也。」顏師古:「𦅸本作 籀」,《左傳》始作𦅸。 《左傳》:「宋左師向戍。」楊氏《古音略》:「向讀尚」,後代有向平, 亦作尚平。
《春秋》襄三十年:「天王殺其弟年夫。」徐邈年讀「甯」,《公羊 傳》作「佞夫。」〈右左傳二十九條〉
《穀梁傳隱元年》:「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釋 文》:「寰,音縣,即古縣字。寰內,畿內也。」
《公羊傳》:「箝馬而秣之。」《漢五行志》:「臣畏刑而箝口。」箝讀 黔,以木銜馬口也。〈右公穀傳二條〉
《家語》顏回篇:「東野畢馬將必迭。」王肅「迭」讀「逸。」〈右家語一條〉 《孝經緯》:「含泉在萌,萬物歸中。」俗呼萌芽為蒙芽。〈右孝經一 條〉
《肉轉》,音柔,邊也。《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 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黃氏韻會》:「肉,錢璧之體,禮之 寬裕,肉好之音。」方氏曰:「璧外謂之肉,內謂之好。《考工 記》注有二音。《樂書》云:『肉倍好者璧,好倍肉者瑗』。」肉環 如一,旋而不窮者環,肉好之音,旋而不可窮者也。輔 氏曰:「肉好,猶俗言美滿也。」按錢邊名肉,非食肉之肉 也。《韻會》:平、尤韻,「肉」讀「柔」,又上、宥韻,「肉」讀「揉」,屬「捄」字母。 《韻問奇集》「肉好」作「柔好」,不甚誤;特不應易「肉」為「柔」字 耳。「《常談攷》誤,「大笑之」,則又誤。
《爾雅》:「繇,道也。」楊氏《古音附錄》引黃履翁之說:繇字有 六用。《漢高帝紀》「繇咸陽,則與徭同。」《文帝紀》「無繇教訓 其民,則與由同。」《百官表》:「皋繇,則與陶同。」《李尋傳》:「繇俗, 則與謠同。」《韋孟詩》「犬馬繇繇,則與悠同。」《班固賦》「『模先 聖之大繇』,則與猷同。」
《爾雅》:「懽懽,憂無告也。」《釋文》:「音貫。」邢昺疏引《詩板》「老夫 灌灌」,以其音同耳。楊氏古音略,今借為「歡」字。
《爾雅》:「楚有雲夢。」《方言》:「楚人謂草中曰夢。」《黃氏韻會》:「夢 音蒙。」
《爾雅》:「嵩嵩為中岳。」《詩大雅》作崧高。崧一作崇。《國語》,周 太史過曰:「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韋昭注:「融,祝融神。 崇崇,高山也。夏都陽城,崇高在焉。」陸氏《嵩岳志》:「嵩高 一作崇高。」崇、嵩古字通用。
冰轉音凝。《說文》:「凝,水堅也。」黃氏韻會:「冰,古凝字;仌,古 冰字。後人以『冰』」代「仌」字,故以「凝」代「冰」字。又《爾雅》:「冰,脂 也。」舊注引《莊子》「肌膚若冰雪」,即以為冰凌之冰,非也。 冰得冷而凝,熱而消,脂膏亦然,故《爾雅》曰:「冰,脂也。」是 冰即凝義。然《易坤小象》:「凝葉冰」,冰即《周禮》凌人之凌。 〈右爾雅六條〉
《書傳正誤》《廣韻》引《史記》「毛遂曰:『公等娽娽』。」今《史記》作 「錄錄。」古文「碌碌」、「琭鹿」、陸娽通用。《老子》,「琭琭,喻少也。」《漢 書灌夫傳》:「帝在即錄錄。」應劭注:「猶娽娽也。」《蕭何贊》:「錄 錄未有奇節。」顏師古注:「猶鹿鹿也。」《後漢馬援傳》:「更共 陸陸。」李賢注:「猶碌碌也。」
梧轉音誤。魁梧,大貌。《漢書張良傳贊》:「魁梧奇偉。」蘇林: 梧讀悟,顏師古注:「可驚悟也。」或讀吾,非。
《後漢書。董卓傳》:「卓縱軍士淫略,謂之搜牢。」李賢注:「牢, 漉也。」《楊氏古音附錄》:「搜、牢」二字並去聲,今俗猶有此 語,貴州俗云打牢。
泛觴,泛轉音捧,義同覂,《漢書呂后紀》:「自起泛孝惠巵。」 又《武帝紀》:「泛駕之馬,俱作捧。」
宋人小說謂天下字皆有對,如「飢」、「飽」、「勞」逸之類,惟「渴」 字無對。楊氏《古音叢目》云:「古文渴即竭字。《孟子》:『溝澮 皆盈,其渴也可立而待』。則渴者盈之對。今《孟子》文作 涸。」
谿與谿異。谿牽奚切,讀曰溪。宋均曰:無水曰谷,有水 曰谿。谿弦雞切,讀曰兮。反戾也。《莊子》:婦姑勃谿。注:勃, 爭也。谿,空也。
黔有二音:一音琴,一音鉗,其義皆黑色也。貴州稱黔, 從秦黔中郡;隋黔,州名也。音琴。以人言,有黑苗,有黑 羅;以水言,有黑水,有烏江;以郡言,有夜郎,有烏撒、烏 蒙,皆黑義。
《常談考誤》:「世稱青衿之士曰秀才」,士子聞之,尚若以 為輕己者。按《北史》:杜正元隋開皇十五年舉秀才,試 策高第。不知秀才非始于隋也。《晉書》:「王祥年垂耳順, 始舉秀才,除溫令。」則秀才之舉,行于西晉。《史記》:「賈誼 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 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愛幸。」則秀才之名,著于西漢。 「姑息」二字出《檀弓》。「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陳澔《集說》 未解舊注「苟容取安也」,亦未晰。陸務觀《老學菴筆談「王荊公熙寧初,召還翰苑,初侍經筵之日,講《禮記》曾 參《易簀》一節曰:『聖人以義制禮,其詳見于床第之間。 君子以仁行禮,其勤至于垂死之際』。」「姑息者,且止之 辭也。天下之害,未有不由于且止者也。」予謂荊公亦 有所本《韻。會》曰:「姑,且也。」息,止也。《左傳》曰:「姑已若何?子 姑待之。」已,即止也。荊公說本此。
古今有諺語,有謠語,有讖語,有諧語,有譏語,有讔語。 語意不同,其跡易混。諺語如《大學》「故諺」,《孟子》夏諺是 也。謠語如「檿弧箕服,實亡周國」之類是也。讖語如「亡 秦者胡,劉氏復起,李氏當王」之類是也。諧語如優孟 諷漆城,優旃諫葬馬之類是也。譏語如「既定爾婁豬 盍,歸吾艾豭」之類是也。讔語如「麥麴庚癸」之類是也。 楊升庵作《古今諺》《古今謠》似矣。然諺中雜謠雜諧,如 「狐非狐,貉非貉」之類,謠而雜于諺也,如「左相宣威沙 漠,右相馳譽丹青」之類,諧而雜于諺也。謠中雜讖,如 《論語》比考讖、《天監誌》公詩讖、陸法和書讖。讖而雜于 謠也。似當釐正,各從其類為六語。
《宛委餘編》:用修能辨晉元非牛金所生,且知其為誣 辭,而云魏道武名犍,繼受命,為牛繼馬後之象,此又 誤也。道武初名涉圭,後名珪,犍者,其父什翼犍也亦 遠矣。愚按:用修以昭成為道武,以珪為犍,誠誤,然以 犍為牛繼馬,則非始于用修也。元行沖作《魏典》三十 篇,以昭成名犍,繼晉受命,可以當繼馬之象。行沖本 拓跋後「尊祖」之詞耳。
《孟氏譜》,孟子以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生,即今 之二月二日;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即今之 十一月十五日,壽八十四歲,誤也。貞定王在位二十 八年而崩,無三十七年。即以定王二十七年生,至赧 王二十六年卒,共計一百五十四歲,無是理也。陳士 元氏辨之甚詳,但云「周定王在位二十一年而崩」,亦 誤。定王在位實二十八年也。又云:「定王二十一年乙 亥,至赧王二十六年壬午,凡二百九十八年」,亦誤。定 王二十一年壬辰,非乙亥也。赧王二十六年壬申,非 壬午也。自定王二十一年至赧王二十六年,共一百 六十二年,非二百九十八年也。
《日知錄》:漢人好以自作之書而托為古人,張霸《百二 尚書》、衛宏《詩序》之類是也。晉以下人,則有以他人之 書而竊為己作,郭象《莊子注》、何法盛《晉中興書》之類 是也。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書,無非竊盜而已。 《世說》曰:「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 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元風》,唯《秋水》《至樂》二 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 者,為人薄行,有儁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 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 或定點文句而已。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 今代之人,但有薄行而無儁才,不能通作者之意,其 盜竊所成之書,必不如元本,名為「鈍賊」,何辭。
《舊唐書》姚班嘗以其曾祖察所撰《漢書訓纂》,多為後 之注《漢書》者隱沒名字,將為己說。班乃撰《漢書紹訓》 四十卷,以發明舊義,行於代。吾讀有明弘治以後經 解之書,皆隱沒古人名字,將為己說者也。
子書,自孟荀之外,如《老》《莊》《管》《商》、申、韓,皆自成一家言, 至《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故取諸子之言彙 而為書,此子書之一變也。今人書集一一盡出其手, 必不能多,大抵如《呂覽》《淮南》之類耳。其必古人之所 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庶乎其傳也與! 宋人書,如司馬溫公《資治通鑑》、馬貴與《文獻通考》,皆 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而其中小 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書愈多而愈舛漏,愈速 而愈不傳。所以然者,其視成書太易,而急於求名故 也。
伊川先生晚年作《易傳》成,門人請授,先生曰:「更俟學 有所進。子不云乎: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張衡言:《春秋元命》包有公輸,班與墨翟,事見戰國,非 春秋時。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於漢世,以證圖 讖為後人偽作。」今按傳記之文若此者甚多。《管子》稱 三晉之君,其時未有三晉。《輕重篇》稱魯、梁、秦、趙,其時 未有梁、趙。稱代王,其時未有代王。《國語》:句踐之伯,陳、 蔡之君皆入朝,其時有蔡無陳。《說苑》:句踐聘魏,其時 未有魏。又言仲尼見梁君,孟簡子相梁,其時未有梁, 魯亦無孟簡子。又言韓武子出田,欒懷子止之,韓氏 無武子。又言楚莊王以椒舉為上客,椒舉事靈王,非 莊王。《呂氏春秋》:晉文公師咎犯、隨會,隨會不與文公、 咎犯同時。趙襄子攻翟,一朝而兩城下有憂色,孔子 賢之。趙襄子為晉卿時,孔子已卒。顏闔見魯莊公。顏 闔,穆公時人,去莊公十一世。《史記·孔子世家》:「使從者 為甯武子,臣于衛。孔子時,甯氏已滅。《扁鵲傳》虢君出, 見扁鵲於中闕,其時虢亡已久。」《龜筴》傳宋元王,宋有 元公,無元王。莊子見魯哀公,而其書有魏惠王、趙文 王。魯哀公去趙文王一百七十歲。《韓非子》:「扁鵲見蔡桓侯、桓候與魯桓公」同時,相去幾二百年。《越絕書》:「晉 鄭王」,晉、鄭未嘗稱王。又言:「孔子奉雅琴,見越王。越滅 吳,孔子已卒。」《列子》:晏平仲問養生於管夷吾。《鹽鐵論》: 「季桓子聽政,柳下惠忽然不見。」又言:臧文仲治魯,勝 其盜而自矜,子貢非之。平仲去管子,季桓子去柳下 惠,子貢去臧文仲,各百餘歲。《韓詩外傳》:孟嘗君請學 于閔子。閔子、孟嘗君相去幾二百歲。冉有對魯哀公 言:「姚賈監門子。」姚賈,秦始皇時人,相去二百歲。 自漢以來,儒者相傳,但言五經,而唐時立之學官,則 云「九經」者,三《禮》三傳分而習之,故為九也。其刻石國 子學則云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宋時程、朱諸大儒 出,始取《禮記》中之《大學》《中庸》,及進《孟子》以配《論語》,謂 之「四書。」本朝因之,而《十三經》之名始立。其先儒釋經 之書,或曰傳,或曰箋,或曰解,或曰「學」,今通謂之注。《書》 則孔安國傳,《詩》則毛萇傳,鄭元箋《周禮》《儀禮》《禮記》則 鄭元注,《公羊》則何休學《孟子》則趙岐注,皆漢人《易》則 王弼注,魏人《繫辭》、韓康伯注,晉人《論語》則何晏《集解》, 魏人《左氏》則杜預注,《爾雅》則郭璞注,《穀梁》則范甯集 解,皆晉人。《孝經》則唐明皇御注。其後儒辨釋之書,名 曰《正義》,今通謂之「疏。」
《舊唐書儒學傳》:「太宗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 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攷定五經,頒於天下。」
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 《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令天下傳 習。《高宗紀》: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 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令依此考試。時但有《易》《書》《詩》《禮 記》《左氏春秋》五經。永徽中,賈公彥始撰《周禮》《儀禮義 疏》。《宋史·李至傳》:「判國子監上言,五經書既已板行,惟 《二傳》《二禮》《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疏未修,望令直講崔 頤正、孫奭、崔偓佺等重加讎校,以備刊刻。」從之。
今所行者:《穀梁》,唐楊士勳《疏》,《孝經》《論語》《爾雅》,宋邢昺《疏》,《孟子》孫奭疏。惟《公羊疏》不著人名,或云唐徐彥撰。
今人但知《五經正義》為孔穎達作,不知非一人之書 也。《新唐書穎達本傳》云:「初,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 王恭、王琰受詔撰《五經義訓》百餘篇,其中不能無謬 冗,博士馬嘉運駮正其失,詔更令裁定,未就。永徽二 年,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攷正 之。於是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張行成、侍中高」 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
自朱子作《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注》之後, 黃氏〈榦字直卿號勉齋先生〉有《論語通釋》,而采《語錄》附於《朱子 章句》之下,則始自真氏。〈德秀字希元號西山先生〉名曰《集義》,止《大 學》一書。祝氏〈洙字宗道〉乃倣而足之。為《四書附錄》。後有蔡 氏。〈模字仲覺號覺軒先生〉《四書集疏》趙氏〈順孫號格菴先生〉《四書纂疏》。 吳氏〈真子號克齋先生〉《四書集成》:「昔之論者病其泛溢,於是 陳氏」〈櫟字壽翁號定宇先生〉作《四書發明》。胡氏〈炳文字仲虎號雲峰先生〉作 《四書通》,而定宇之門人倪氏。〈士毅字仲弘號道川先生〉合二書為 一。頗有刪正。名曰《四書輯釋》。〈有汪克寬序至正丙戌〉自永樂中 命儒臣纂修《四書大全》,頒之學宮,而諸書皆廢。倪氏 《輯釋》,今見於劉用章。〈剡〉所刻《四書通義》中,永樂中所 纂《四書大全》,特小有增刪,其詳其簡,或多不如倪氏 《大學》《中庸》《或問》則全不異而間有舛誤。
《大學格致章或問》,是亦不待七十子喪而大義已乖矣。」 《輯釋》引《漢書》劉歆《移太常書》有曰:「『及夫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終而大義乖』。又《孔子家語後序》中亦有此二句。《大全》則去其所引劉歆書,但云出《家語後序》,則失其本矣。《中庸九經章或問》引賈捐之對元帝語。《輯釋》引《漢書》本傳文曰:「夫後宮色盛則賢者隱微,佞臣用事,則諍臣杜口,而文帝不行。」 此捐之之言,謂文帝不聽後宮幸臣之請爾。《大全》則改云:元帝不行,既不知古書,又不辨語氣。
至《春秋大全》,則全襲元人汪克寬《胡傳》纂疏。〈字德輔隱居不 仕以十年之功為此書〉但改其中「愚按」二字。為「汪氏曰。」及添「廬 陵李氏」等一二條而已。《詩經大全》。則全襲元人劉瑾 《詩傳通釋》。〈此書與胡傳纂疏予今並有之〉「而改其中。」愚按二字為安 成劉氏曰:其《三經》後人皆不見舊書,亦未必不因前 人也。當日儒臣奉旨修《四書》《五經大全》,頒餐錢,給筆 札,書成之日,賜金遷秩,所費於國家者不知凡幾。將 謂此書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學之功,啟百世儒林之 緒,而僅取已成之書,抄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 唐、宋之時有是事乎?豈非骨鯁之臣已空於建文之 代,而制義初行,一時人士盡棄宋元以來所傳之實 學,上下相蒙,以饕祿利,而莫之問也。嗚呼!經學之廢, 實自此始。後之君子欲掃而更之,亦難乎其為力矣。 唐人以《說文》《字林》試士,其時去古未遠。開元以前,未 改經文之日,篆籀之學,童而習之。今西安府所存唐 睿宗書《景龍觀鐘,猶帶篆分遺法。至於宋人,其去古 益遠,而為說日以鑿矣。大曆中,張參作〈五經文字〉》,據 《說文字林》刊正謬失,甚有功於學者。開成中,唐元度 增補,復作《九經字樣》石刻,在關中,向無板本,間有殘缺,無別本可證。近代有好事者,刻《九經補字》,并屬諸 生補此書之闕,以意為之,乃不知此書特五經之文, 非經所有者不載,而妄添經外之字,并及字書中汎 博之訓。予至關中,洗刷元石,其有一二可識者,顯與 所補不同。乃知近日學者之不肯闕疑而妄作如此。 山東人刻《金石錄》於李易安後序「紹興二年元黓歲 壯月朔。」不知壯月之出於《爾雅》。〈八月為壯〉而改為《牡丹》。凡 萬曆以來所刻之書。多牡丹之類也。
《後漢書儒林傳》:「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 近鄙者,猶今俗用之字,別字者,本當為此字,而誤為 彼字也。今人謂之白字,乃別音之轉。
凡勘書必用能讀書之人。偶見焦氏《易林》舊刻,有曰 「環緒倚鉏」,乃「環堵」之誤。注云:「緒疑作佩。」「井堙水刊」,乃 「木刊」之誤。注云:「刊疑當作利。」失之遠矣。幸其出於前 人,雖不讀書而猶遵守本文,不敢輒改。苟如近世之 人據臆改之,則文益晦,義益舛,而傳之後日,雖有善 讀者,亦茫然無可尋求矣。然則今之坊刻,不擇其人 而委之讎勘。豈不為大害乎。
梁簡文帝《長安道詩》「金椎抵長樂,複道向宜春」,是用 《漢書賈山傳》「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 此。」《三輔決錄》:「長安十二門,三塗洞開。隱以金椎,周以 林木,左出右入,為往來之徑。」今誤作「金槌」,而又改為 椎輪。唐閻朝隱《送金城公主適西蕃》詩「還將貴公主, 嫁與傉檀王」,是用《晉書載記》「河西王禿髮傉檀。」今誤 作《耨檀》而又改為「褥氈」,比於《金根車》之改金銀而又 甚焉者矣。
《莊子》:「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一本作所師。蓋魏晉以 後,寫書多有作草者,故以所而訛石也。
東坡《志林》曰:「近世人輕以意改書,鄙淺之人好惡多 同,故從而和之者眾,遂使古書日就訛舛,深可忿疾。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自予少時,見前輩皆不 敢輕改書,故蜀本大字書皆善本。」
《漢書藝文志》曰:「古者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 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 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寖不正,是知穿鑿之弊, 自漢已然。故有行賂,改蘭臺漆書,以合其私者矣。 萬曆間,人多好改竄古書,人心之邪,風氣之變,自此 而始。且如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本出《舊唐書》, 其曰「偽臨朝武氏」者,敬業起兵在光宅元年九月,武 氏但臨朝而未革命也。近刻古文改作偽周。武氏,不 察檄中所云「包藏禍心,睥睨神器」,乃是未篡之時,故 有是言。其時廢中宗為廬陵王,而立相王為皇帝,故 曰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也。不知其人,不論其世,而 輒改其文,繆種流傳,至今未已。又近日盛行《詩歸》一 書,尤為妄誕。魏文帝《短歌行》「長吟永歎,思我聖考。」聖 考謂其父武帝也,改為聖老。評之曰:「聖老」字奇。《舊唐 書》:李泌對肅宗言:天后有四子,長曰太子弘,監國而 仁明孝悌。天后方圖稱制,乃鴆殺之,以雍王賢為太 子。賢自知不免,與二弟日侍於父母之側,不敢明言, 乃作《黃臺瓜辭》,令樂工歌之,冀天后悟而哀愍。其辭 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 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而太子賢終為天后所 逐,死於黔中。其言「四摘」者,以況四子也。以為非四之 所能盡,而改為摘絕。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說,豈非 小人而無忌憚者哉?
《爾雅·釋山》:「多草木岵,無草木峐。」〈疏峐當作屺〉「石戴土謂之 崔嵬土。」戴石為「砠」,《毛傳》引之互相反。鄭康成《箋》《詩采 蘩》引《少牢餽食禮》「主婦被裼」誤作《禮記皇矣》,引《左傳》 鄭公子突「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晉士會》「若 使輕者肆焉,其可」誤合為一事,《註》《周禮大司徒》引《左 傳成二年》「先王疆理諸侯」誤作「吾子疆理天下」,引《詩》 「錫之山川,土田附庸」誤作「土地。」《射人》引《射義》「明乎其 節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誤作《樂記》《縣 士》,引《左傳》「韓襄為公族大夫」誤作「韓須」,註《禮記月令》 引《夏小正》「八月丹鳥羞白鳥」誤作「九月」,引《詩》「稱彼兕 觥,萬壽無疆」誤作「受福無疆」,《范武子解》《穀梁傳》莊十 八年引《玉藻》「天子元冕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誤作《王 制》,郭景純註《爾雅》引《孟子》「止或尼之」誤作「行或尼之」, 引《易》「鞏用黃牛之革,固志也」誤以《革》《遯》二爻合為一 《傳》,韋昭《國語註》引《詩》「鼉鼓逄逄」誤作「鼉鼓洋洋」,孔穎 達《左傳文十八年正義》引《孟子》「柳下惠聖之和者也」 誤作「伊尹,聖人之和者也」,蘇軾《書傳伊訓》引《孟子》「從 流下而忘反謂之流」誤作「從流上而忘反謂之游」,朱 震《易傳井大象》引《詩》「維此哲人,謂我劬勞」,誤作「知我 者謂我劬勞。」趙汝梅《易輯聞蹇大象》引《孟子》「我必不 仁,我必無禮」,誤作「我必不仁不義」,朱元晦《中庸章句》 引《詩》「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誤作 「至於太王。」《詩集傳》「閔予小子」,引《楚辭》「三公穆穆,登降 堂只」,誤作「三公揖讓。」
朱子註《論語》:「夏曰瑚,商曰璉。」此仍古註之誤。《記》曰:「夏 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是夏曰璉,啇曰瑚也。《享禮註引「發氣滿容」,今《儀禮》文作「發氣焉盈容。」漢人避惠帝 諱盈之字曰滿,此當改而不改也。
《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註,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仁山 金氏曰:「太史公《六家同異》無農家。班固《藝文志》分九 流,始有農家者流。《集註》偶誤,未及改。」
楊用修言:「朱子《周易本義》引《韓非子》『參之以比物,伍 之以合虛』,誤以『合虛』」為「合參。」原其故乃自《荀子註》中 弘來,不自《韓非子》采出也。按:「伍」所以「合參」,安得謂之 「合虛?」乃今《韓非子》本誤。
《穀梁傳》隱九年:「天王使南季來聘。」南,氏姓也;季,字也; 「南」非姓,姓字衍文。《桓二年》:「及其大夫孔父。」孔,氏。「父」,字 諡也;「父」非諡,諡字衍文。
《詩白華箋》:「褒姒,褒人所獻之女,姒其字也。」「字」當作「姓。」 此康成之誤。孔氏曰:「褒國,姒姓。言姒其字者,婦人因 姓為字也。」乃是曲為之解耳。
朱子註《論語》《孟子》,如太公姜,姓呂氏,名尚,其別姓氏 甚明。至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子禽姓陳,名亢;子 貢姓端木,名賜;子文,姓𩰚,名「於菟」之類,皆以氏為 姓。齊宣王姓田氏,名辟疆,則併姓氏而為一矣,豈承 昔人之誤而未之正與?
宋自夾漈鄭氏始著《氏族略》,以前人多未講此,故《博古圖》言州吁姓州。而徽宗欲倣周人「王姬」 之號,故公主謂之帝姬。
古人著書,凡例即隨事載之書中。《左傳》中言「凡」者,皆 凡例也。《易》「乾坤二卦,用九用六」者,亦凡例也。
古人作書,於一篇之中有分題,則標篇題於首,而列 分題於下。如《爾雅·釋天》一篇,下列四時祥災,歲陽歲 名,月陽月名,風雨星名,祭名,講武旌旂。《呂氏春秋·孟 春紀》第一下列正月,紀本生重己,貴公去私是也。疏 家謂之「題上事」,謂標題上文之事,若《周公踐阼》及《詩》 篇章句,皆篇末題之,故此亦爾。今按《禮記·文王世子》 篇有曰「文王之為世子也」,有曰《教世子》,有曰《周公踐 阼》,《樂記》篇有曰「子貢問樂」,亦同此例,後人誤連於本 文也。又如《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練時日》一、《帝臨》二,凡 十九首,皆著其名於本章之末。《安世房中歌》《桂華》《美 芳》二題,傳寫之誤,遂以冠後。
《爾雅釋親》一篇,石經本。「宗族」二字,在「晜兄也」之後,「母 黨」二字,在「從母姊妹」之後,「妻黨」二字,在「為姒婦」之後, 「昏姻」二字,在「吾謂之甥也」之後。今國子監刻本皆改 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