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6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六十六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六十六卷目錄

 易經部彙考八

  元雷思齊易圖通變易筮通變自序 吳全節序 揭傒斯序

   張宗演序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自序 陳櫟序

  陳應潤周易爻變易蘊自序 黃溍序

  徐之祥讀易蠡測戴表元序

  李簡學易記自序

  蕭漢中讀易考原朱升序

  胡震周易衍義自序

  任士林中易自序

  石伯元周易演說王禕序

  鄭玉程朱易契自序

  朱隱老易說自述

  董真卿周易會通自序 子僎跋 楊士奇䟦

  董真卿易傳因革自序

  丁易東周易象義自序 後序

  丁易東大衍索隱自序

  趙采周易折衷自序

  趙采家人經傳衍義程鉅夫序

  李恕周易旁注周易音訓自序

  梁寅周易參義自序

  錢義方周易圖說自序

  張理易象圖說自序 貢師泰序 黃鎮成序

  郝氏周易述解釋契嵩序

  張氏易解王憚序

  常氏易學圖吳澂跋

  陳氏大衍易數吳萊序

  趙氏讀易記蘇伯衡序

  方舟先生易互體例自序

  無名氏周易圖陳弘緒跋

經籍典第六十六卷

易經部彙考八[编辑]

元雷思齊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编辑]

按思齊自序河圖八卦是也圖之出聖人則之庖犧氏仰觀象俯觀法近取身遠取物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始因之畫八卦以作易者也孔子謂其則[编辑]

「之,豈欺我哉?圖之數以八卦成列,相盪相錯,參天兩 地,參伍以變,皆自然而然。後世不本其數,實惟四十」, 而以其十五會通於中,乃妄計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以意增制於四十之外,以求其合。幸其中故,愈說愈 迷,紛粉至今。余因潛心有年,備討眾說,獨識先聖之 指歸,遂作《通變傳》以與四方千載學《易》者同究於真 是焉兼筮法亦乖素旨。附見後篇。求古同志,宜能明 其,非敢誣也。大元大德庚子九月,臨川道士雷思齊 齊賢自序。

按吳全節序昔世祖皇帝既定江南首召三十六代天師入朝未幾天師奉旨掌道教還山遂禮請先生為元學講師以訓迪後人余時雖幼而有志於學遂[编辑]

受學於先生。先生嘗誨余曰:「文章於道一技耳。人之 為學,將以明斯道也。不明斯道,不足以為聖賢之學 矣。」余由是日知所省,益自奮發。及弱冠,入侍先師開 府公於朝,遂不得事先生以終學焉。先生嘗註《易圖 筮通變義》《老子本義》《莊子旨義》凡數十卷,詩文二十 卷。至順二年秋,先生之徒弟傅性真遣徒孫周惟和 持所註諸書來京師示余,且曰:「先生所註之書,雖有 黃公震、曾公子良、吳公澄為之序,而未得公一言以 發明之,敢以為請。」余曰:「嗟夫!先生之歿迨三十年矣, 今不可得見,得見所註之書斯可矣。然先生之學,豈 所註之書可能盡哉!後之觀者考諸書,則知先生之 學,誠不止若是也。余今且老,久留于」朝,常欲集先生 諸文而序之,未果也。今諸文既已成編,又豈敢嘿嘿 無一言以發明先生之學哉?故續為之序。先生諱思 齊,字齊賢,學者尊之曰「空山先生」,撫之臨川人也。至 順三年歲在壬申六月旦日,吳全節序。

按揭傒斯序雷先生思齊字齊賢臨川之高士也遭宋亡獨居空山之中著易圖筮通變義老子本義莊子旨義凡數十卷和陶詩三卷去儒服稱黃冠師與[编辑]

故淳安令曾公子良、今翰林學士吳公澄相友善。四 方名士大夫慕其人,往往以書疏自通,或聞其講學, 莫不爽然自失。故翰林侍講學士袁公桷,博雅君子 也,稱其所著書,援據精切,感厲奮發,合神以窮變,盡 變以翼道。且曰:「知齊賢不如是,齊賢之意不明。」方今 天下稱為斯文宗主,莫先吳公;天下稱善著書,莫先 「吳公」,亦曰:「與談《老子》甚契。」又稱其詩「精深工緻,豪健 奇傑,有杜、韓風。」蓋皆以為知言。嗚呼!古稱虞卿,非窮愁不能著書,太史公世掌天官,使不遇禍,《史記》不作。 夫求雷先生之志,讀雷先生之書,遑與世俗道哉?余 讀其所著之書,想其為人幾五十年。今又得其詩文 二十卷於其徙孫傅性真與周惟和傳入京師來。因 識以辭。至順三年三月。

按張宗演序道德數千言吾教之所獨尊古今未有能廢之者然傳注層出渺茫叢惑莫識旨歸徒見多岐之紛紛也雷思齊嗜學有要精研是書探覈本旨[编辑]

「為之傳釋,合儒老之所同,歷詆其所異,條分緒別,終 始一貫,不翅入老氏之室,避之席,以相授受也。其將 學是者,終究其說,知其元之元,而不昧其所嚮,傳之 將來,庶幾於吾教非小補也。」至元丙辰。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编辑]

按良輔自序六經皆聖人垂訓後世之書而易經四聖人之手乃成其為書也大而天地性命之理無不包微而事物纖悉之情無不盡精入於無形粗及於[编辑]

有象。人生日用一動靜語默之間,無非《易》道之流行, 顧由而不知者多耳。伏羲始畫卦,無文字可傳,大概 以陽吉陰凶為義。文王、周公繫之以辭,象占其本旨 也。夫子贊《易》,一以義理為主,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 亡之道,於是乎大備。蓋象占固義理之所寓,而以義 理為主,象占亦在其中矣。善學者於此,先求《易》之本 旨,然後廣而充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旨,將不待 卜筮而後見,此又自然之妙也。自後儒析經附會之 餘,學者支離漫衍,欲以明《易》而反以晦《易》,至宋程子 作《易傳》,而義理之學大明。然程子亦自謂其解《易》只 說得七分,朱子一以卜筮為說,然後作《易》之本旨益 著。朱子嘗曰:「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 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是則程子之傳,孔子之《易》也。 朱子之《本義》,文王、周公之《易》也。推本而論,孔子之《易》 即文王、周公之《易》,文王、周公之《易》即伏羲之《易》,伏羲 之《易》即天地自然之《易》也。雖其旨意微有不同,而其 理則未嘗有二,要在善觀之耳。良輔曩執經於遙溪 熊先生,已知好《易》。迺大德壬寅,先生之友泉峰龔先 生授徒泉山之麓。良輔分教小學,山深日長,因得肆 意於《易》,取諸說而涵泳之。顧以篇帙繁大,眾說紛錯, 時有得失,乃以己意採輯成編,以朱子《本義》為主,如 《語錄》,如《程傳》以及諸家之說與《本義》意合者;亦有與 《本義》不合而似得其旨者,備錄以相發,名曰《集疏》。泉 峰先生親為校正,復云云。其後間有鄙見一二,亦蒙 不削,囑遂成編。至大辛亥,良輔以所得復求是正,而 二先生病不起矣。自是遺編獨抱,不敢廢墜。重念義 理無窮,學無止法,期有所得,以卒初志,且欲使二先 生之學萬一可傳于後也。於是繕寫成編,凡一十二 卷,藏之以俟。會丁巳以《易》貢,而同志益信其僭說,閔 其久勤,間出工費,勉鋟諸梓。而竺溪劉直方實主張 是,不能辭也。因僭書其端云。時至治壬戌

按陳櫟序朱子曰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夫易以道陰陽時有古今道無古今聖人豈求異於聖人哉要皆發明易道[编辑]

之蘊,則聖人之意各有在也。天地自然之《易》,得伏羲 而後畫。伏羲之畫,得文王、周公之辭而後明;文王、周 公之辭,得孔子《十翼》而後備。四聖人之心,拳拳為天 下後世計。天下後世有能得聖人之心于言象之間, 所以開物成務,存天理、遏人欲之意,常默寓于其中, 所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也。其有關於世教民彝 而甚大。由漢以來,《易》道湮晦,其說不失之泛,則失之 鑿。至宋程、邵諸先生作或以理,或以數,而《易》道復明 于世,又將百年而朱子出焉。推究作《易》之原,以求四 聖人之心于千載之上,《易》至是而本旨益著。後有作 者,孰能出象占之外而言《易》哉?熊君任重,早師遙溪 熊氏學《易》,繼復得《易》傳于遙溪之友泉峰龔氏,輯成 《易編》,以朱子《本義》為注,而集諸家之善以為《疏》。大綱 一正,萬目畢舉,然後以己意折衷之,其有功于《易》為 多,以是益知義理之無窮也。櫟竊嘗謂,孔子《易》,集伏 羲以後之大成者也,朱子之書,集程卲以上之大成 者也。今讀任重是編,以《本義》為主,而諸家之說附見, 猶樂之有眾音也,猶音之有清濁疾徐,使之各有節 奏者也。其于朱子之大成,蓋洋洋乎盈耳矣。三復不 能舍,敬題其編首曰《周易本義集成》云:任重,南昌忠 孝里人,名良輔,梅邊其號也。歲丁巳,以《易》貢。年壯而 志益勤,其進詎可量哉!其進詎可量哉!

陳應潤周易爻變易蘊四卷[编辑]

按應潤自序大傳曰乾坤其易之蘊耶夫易之蘊散在諸卦豈獨乾坤二卦而已哉上古羲皇仰觀俯察首得乾坤之象而生六子苟不以爻變之法通乾坤[编辑]

之蘊,則乾自乾,坤自坤,何以神變化之妙?故《易》之諸 爻,皆以變動取義。乾之用九,坤之用六,爻變之蘊也。 《坤》之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文言》曰:「坤至柔而動 也剛。」又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至曰:「成象謂之乾,效法謂之坤。」吾夫子繫《易》,示人爻變之法,深切著明矣。漢魏以來,諸 儒注釋奚啻數百餘家,往往皆于本卦取義,而用九、 用六之說不明。好奇過高,傅會穿鑿。談元妙者則涉 乎莊、老、衍,虛無者則流乎異端。「太元」擬《易》也,而《易》為 之破碎;「潛虛」擬元也,而元為之散滅。甚則假老子之 學以創無極、大極之論;變爐火之術以撰先天、後天 之圖。自是以來,談大極者以虛無為高,講大衍者以 乘除為法;強指陰、陽、老、少為四象,而四象之說不明; 妄引復、姤、逆、順為八卦,而八卦之位不定,《易》之蘊愈 晦矣。由是談元之士,承訛踵謬,畫圖累百,變卦累千, 充棟汗牛,初無一毫有補于《易》。嗚呼,夫子歿二千餘 年,邪說蝟集,橫議蜂起,爻變之法,乾坤之蘊晦而不 明,《易》道之厄,一至此哉!《傳》曰:「《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耶?」至于《明夷》之彖,曰:「明入地中」,曰「明夷。」內 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又曰:「箕子之明 夷」,當時聖人援事比。發揮爻象之蘊,故遇逐爻觀 變,用事比證,庶幾爻變之蘊得以發揮。或曰:子之說 誠是矣。方今談元之士以老莊為祖,周卲為師,削去 其圖,辨明其說,寧不觸其黨之怒耶?愚曰:《韓子》云:「古 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天下後世不以 孟子為非。今之談元之士,甚于楊墨之謬。理到之論, 不讓于師。與其得罪于孟子,寧若得罪于楊墨也?吁! 此爻變之蘊,所以不容于不明,邪正之說,所以不容 于不辨。闕二字之圖,所以不容于不作也。賢哲之士尚 憐其愚,而正教之《易》有光矣。至治丙戌春正月,

按黃溍序易更四聖而成書秦火之餘幸因卜筮而僅存自漢分為三家有田何焦贛費直之易易之說瓜裂矣至魏王輔嗣雜以老莊之學易之說愈遠矣[编辑]

繼是諸儒注釋,奚啻數百家,或泥于天道而不及人 事,或專乎義理而不及象數,角立異論,茫無統緒。天 台陳澤雲獻肅公邦彥先生之後,《易》有家傳。延祐間, 余丞海寧,澤雲由黃巖文學起為郡曹掾,議論雄偉, 剖決如流,凜凜然有骨鯁風。嘗曰:「余家貧,親老不能 遠遊,竊升斗之祿以養親,資尺寸之楮以著述,它無」 所覬也。挑燈夜話,出示《野趣》之什,清新俊逸,翰林承 旨子昂趙公嘗序之矣。又數年,余為越上監運,澤雲 調明幕,把酒論文,出示詠史之什,美善刺惡,一出至 公,翰林學士伯長袁公為之序矣。澤雲曰:「余欲著《爻 變易蘊》,此潔靜精微之學也。」時居簿書叢中,無食息 暇,非二三年靜坐工夫不能也。三年春,余乞老金華, 澤雲以書來曰:「余近調桐江賓幕,時宰急于聚斂,議 論落落不合。困守幕下,幸有餘暇,時復登釣臺,坐羊 裘軒,臥山高水長閣,汲泉煮茗,洗胸中之不平,若有 神助。今幸爻變,《易》蘊粗成,使二三十年勤苦之志一 旦有成,未知果合於爻變之義,《易》之蘊否乎?子其為 我訂正之。」余曰:「《易》豈《易》注哉?復之《彖辭》曰:『復其見天 地之心乎』?」天地之心,唯羲、文、周、孔數聖人能見之。澤 雲生于數千年之後,直欲見數聖人之心,不其難乎? 雖然,道無終窮,才有超邁。余嘗焚香靜坐,觀澤雲所 注之《易》,乾坤二卦已無餘蘊,至于變爻三百八十有 四,旁通他卦之意,爻爻有發揮,事事有攷證,造理精 微,立說洞徹。餘如《刪正太極八卦爻法逆順》等圖,探 賾索隱,自非灼然有見乎聖人之心者不能也。讀之 使人聳然亹亹不倦,倘使程、朱諸子復生,未必不擊 節而嘉嘆也。余投老田里,安得以澤雲所注之《易》,寘 諸翰苑,與同志者商之。使澤雲名垂不朽,是則不負 其二三十年勤苦之志也,澤雲勗之哉!至治丙戌正 月,

元徐之祥讀易蠡測[编辑]

按戴表元序古聖人之經至難言者莫如易余考王制見先王時之居學校者其法春誦夏絃秋學禮冬讀書而仲尼之門人記其師雅言之詳不過詩書執[编辑]

禮,而皆不及《易》。惟其自為也,則不得已有文以明之。 以見《易》非聖人不能言,而雖聖人之教人,亦不使人 之得以易其言也。漢以後,始有《易》師,今諸家法度髣 髴具存,往往用之占步測筭,若後世之言《易》者,以為 必能通聖人之言而續為之說也。余之少時,不免此 累,近乃稍自悔艾,欲慎其出。竊嘗間與為雜學者往 還。若丹經之鉛汞,曆書之記朔,醫家之運氣,兵家之 機勢,大略反與《易》合,而支離泛濫不切者,莫如書生 舉子之說。此無他,彼數氏者,猶托于象數為可準,而 書生舉子專以空言談理故也。儒者徐君之祥,自番 易橐所著《易經蠡測》若干言,見余于餘杭。其言象數, 取皇極于康節,取太極于濂溪。厥既知所先務,而諸 卦之中多詳其變。曰:「非變無以明《易》,自正體、伏體、互 體、變體、反對體、上下體而通之,一卦有六十四,以至 于四千九十六,愈變愈通,而卦愈不窮。」有辯卦中有 四畫五畫而成卦者,皆見于《易》。反覆懇款,實皆不叛 于新安、漢上二朱氏之學。余甚慕而奇之。而徐君機 神敏給,于天人性命「事物精粗之理,他人經年歷紀 而未喻者,一日即了」,其得于天蓋厚,不但人力之勤也。然君于《易》書之變,本由象數以通理。而象數者,起 于無而寄于有,理者妙于有而歸于無。寄于有者,其 變可知可言,歸于無者不可知不可言。人之可知可 言,《易》之變固不止于四千九十六人之不可知不可 言。畫之一不必三,卦之八不必六十四可也。古人老 而學,《易》又為憂患作。徐君涉世益。刊落輕銳而復 諗之。「蠡乎蠡乎,其遊于聖人之海,有不為夜光乎?」

李簡學易記九卷[编辑]

按簡自序伊川先生嘗云學易者當看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貫然後卻有用心處時先生易傳未出也及溫陵曾獻之集大易粹言傳於世[编辑]

則學者知有所宗,而三家之說不無去取也。歲在壬 寅春三月,予自泰山之萊蕪,挈家遷東平。時張中庸、 劉佚菴兩先生與王仲徽輩方聚諸家《易》解而節取 之,一相見,遂得廁於講席之末。前後數載,凡讀六七 過,其書始成。然人之所見,不能盡同,其去取之間,則 亦不能無少異。大抵張與王意在省文,劉之設心,務 「歸一說,僕之所取,寧失之多?以俟後來觀者去取也。」 僕居萊蕪幾二載,當時所讀之《易》,止有王輔嗣與《粹 言》而已,諸家之說,則未之見也。「六百日之間,節取《粹 言》凡三度。前賢之說,或中心有所不安,則思之,夜以 繼日,雖在道路鞍馬間,與窗下無少異。脫有所得,隨 即書之,以待他年讀之,驗其學之進與否也。」比遷東 平,積《謬說》百餘段,及得胡安定、王荊公、南軒、晦菴、誠 齋諸先生全書,及楊彬夫所集《五十家解》、單渢所集 《三十家解》,讀之謬說,暗與前賢之說相合者十有二 三,私心始頗自信。今卷中凡無名氏者,以兼採諸人 之意合而為一,說不能主名。亦或有區區管見,輒不 自揆而廁於其間者,其初心將便觀覽而傳於家,非 敢有意傳諸人以取著述之名也。親友之間,有堅欲 求觀而不能違者,或復為人錄去,予甚患之。己未歲, 承乏倅泰安山城,事少,遂取向之所集《學易記》觀之, 重加去取焉。噫!親友相知相愛,由此書獲謗。獲罪於 朋儕,亦由此書它日必有能辨之者。中統建元庚申 秋。

蕭漢中讀易考原三卷[编辑]

按朱升序周易卦序之義自韓康伯孔穎達以來往往欲求之孔聖序卦傳之外程朱諸儒用意尤篤至于臨川吳先生卦統之序述亦可謂求之至矣而其[编辑]

中間精密比次之故,則猶有未當于人心者。愚求之 半生,晚,乃得豫章蕭氏《讀易考原》之書,以為二篇之 卦必先分而後序,閎奧精粹,貫通神聖,誠古今之絕 學也。謹節縮為上、下經二圖于右,而錄其全文于下, 以廣其傳于不朽云。漢中字景元,吉之泰和人。其書 成于泰定年間。

胡震周易衍義[编辑]

按震自序易大傳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又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编辑]

之疑。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如 是則《易》之為《易》,聖人經世之書也,亦聖人憂世之書 也。自其畫于伏羲,辭于文王、周公,翼于孔子,經四聖 人手而《易》始備。羲文、周公之《易》,雖依乎象數,而實根 乎義理之正。孔子之《易》,雖明乎義理,而象數之妙亦 在其中矣。昔吳之季札聘魯,見《易》象而喜曰:「周禮盡 在魯矣。」當是時,豈《易》書惟魯有之歟?抑諸國皆有而 吳未有歟?宜其見之而喜也。自火于秦,六經之書唯 《易》以卜筮存,獨得為全書。天之未喪斯文也,豈非所 以揚萬古人心之日月,而開萬古人心之盲晦歟?由 漢以來,以高遠探《易》者,不察乎身心性情之德,人倫 日用之常,往往求《易》于天地造化之外。以淺近探《易》 者,不明乎陰陽五行之道,消息盈虛之理,往往論《易》 于讖緯術數之學,是皆未明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之 妙道也。「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 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然《易》之 一經,實備乎六經之體。存象辭則該乎《詩》之比賦;正 心術則貫乎《書》之精「一;防情偽則著乎《禮》《樂》之中和; 辨吉凶則著乎《春秋》之褒貶。人君用之則君道盡,人 臣用之則臣道盡;聖人用之則道教彰,賢人用之則 德業新,庶人用之則悔尤亡。」象辭云乎哉,文辭云乎 哉!雖然,《易》者崇陽抑陰之書,尊乾而卑坤,尊君而卑 臣,尊父而卑子,尊夫而卑婦,尊上而賤下,尊君子而 賤小人。統觀三百八十四爻之義,無非所以存天理, 正人心,扶綱常,而垂教於萬世也。是則作《易》者,其有 憂患乎?不然,何以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愚生 賦性愚魯,識見庸陋,少讀《易》于國正何先生子舉、編 修劉先生均堂長、從事饒先生魯之門,得于耳提面 命之際,悟于心領意會之表,始知《易》之為《易》,大之為 天地,幽之為鬼神,明之為人物,吉凶消息之理,進退 存亡之道,修齊治平之本,皆不外乎此《易》也。謹以平 日父師之訓,筆而輯之為成書,附以程、朱、張、楊先賢之確語有益于世教者,名之曰《周易衍義》。極知僭踰, 願就有道而正焉。

任士林中易[编辑]

按士林自序大哉易乎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如斯而已矣是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聖人設卦之宜也化而裁之存[编辑]

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聖人作 《易》之旨也。《易》乎易乎,彰往而察來,鉤深而致遠,原始 而反終,其幾神矣。子曰:「舜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 其中于民。」此之謂也。《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 上下察也。然而子思沒,《中庸》之道不明,而《易》隱矣。予 生千載之後,獨抱全經,潛心研思,亦既有年,然後豁 然始悟天地之變化,人事之始終,作為中《易》,分為上、 下篇。三。陳其卦所以極《河》《洛》之數,成大衍之用,體天 地之撰,盛德大業,「顯仁藏用。」一本《坎》《離》《頤》《大》《小過》之 妙,《既》《未濟》《隨》《蠱》之幾,《井》《噬嗑》《賁》《困》之感,《屯》《鼎》《革》《蒙》之 推,聖人通變立言之旨,粲然甚明。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盡在是矣,可不究乎?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夫 子之所以為聖也。

石伯元周易演說[编辑]

按王禕序周易演說京兆石君伯元之所著也石君之言曰聖人之作易也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编辑]

必如是,故天下後世之人悉能知而行之。在天則道 氣之變通也,在人則日用之事業也,此聖人所以為 生民立命者也。自漢以下,《易》道無傳,諸儒之傳注百 有餘家。然考象辭者,或泥于術數;談義理者,或淪于 空虛。以故聖人設卦觀象贊辭而明吉凶,以為開物 成務之用者,其本旨因晦而不明。夫《易》道不可以傳 「注求,求《易》道于傳注,則其道為愈不明矣。」于是諸儒 之說悉棄勿取,間獨取《河》《洛》二圖以玩索之,一旦恍 然若心領其義而神會其旨者,遂乃筆而為書,每卦 有說,其引物指事也為甚近,其析理陳義也為甚著, 大抵專以明象為要,取之有所從,推之有所用,非苟 為空言而已。至于《河圖》《洛書》之數,重卦、變卦、揲卦之 法,又為十有二圖,以發揮其要指,總名之曰《周易演 說》。其言皆出于自得之妙,而未嘗有所蹈襲者焉。余 嘗以謂君子之為言,不必取異于人,亦不必務同于 人也。求與人異,是驕己以勝夫人也;求人之己同,是 強人以隨乎己也。要皆失之偏,而不能適乎至當。今 石君之于《易》,非故與「人為異同也。推其所自得者以 為言,以求夫至當之適,故不能無異同焉耳。雖其所 以合乎聖人者,非人所能知,苟非其自信之篤,烏能 及是哉!」抑余論之,《易》至程子為《傳》,始一于言理,及朱 子《本義》又專夫卜筮,其道蓋已甚明。《演說》之書,石君 以為繼程子而作。然非唯諸儒之傳注有所不取,而 于程「子、朱子之說有不合焉,亦不恤也。」嗟乎!石君其 誠篤于自信者乎?君在異時,嘗舉鄉貢進士為陝西 第一,已而隱不仕。關輔之學,未能或之先,而今亦老 矣。蓋其學受于賈仲元氏,而賈氏學于蕭貞敏公、同 文貞公,一出于正者也。石君以余能相知也,出其所 為《演說》者屬余序,余不得辭。世之不知君者,因余言 而求之,則其為《書》固可得而知也。

鄭玉程朱易契[编辑]

按玉自序伏羲畫八卦而文籍生則易于諸經為首出秦焚典籍而易獨存則易視諸經為全書天地萬物之理古今萬事之變易無不具吉凶消長之故進[编辑]

「退存亡之幾,《易》可前知,所以為潔靜精微之教,而示 人以開物成務之道也。《易》其可一日不講乎?」予自中 年即有志于是書,學陋識卑,不敢有所論著。至正壬 辰,蘄黃紅巾攻陷吾郡,禍及先廬。累世藏書,無片紙 存者,求之親舊,悉皆煨燼,雖欲一《周易》白文讀誦,亦 不可得。後三年乙未,被召至四明,始從友人胡伯仁 氏假得程朱傳義,歸來山中,日誦一卦,似若有所得 者,折中二先生之說,合為一書,名曰《程朱易契》。間有 一二己見,不敢附入,始有僭越論著之意,又以無書 考據而止。丁酉之秋,復避亂淳安之梓桐源,出入澗 谷,上下林壑,寂寥無事,心地湛然。因思天地一易也, 古今一易也,人物一易也,而吾身亦一《易》也。自天地 而斂之以至于吾身,《易》之體無不備。自吾身而推之 以至於天地,《易》之用無不周。又以吾身而論之,「心者, 《易》之太極也。血氣者,《易》之陰陽也。四體者,《易》之四象 也。進退出處之正與不正,吉凶存亡之所由應者,《易》 之用也。」如此則近取諸身,而《易》無不盡矣。雖無書可 也,無畫可也,又何有于傳注乎?又何事于考據乎?況 伏羲作《易》,文王繫之辭以明其卦,周公繫之辭以明 其爻者,《經》也。孔子為之彖、為之象、為之《文言》,所以釋 文王之卦辭;為之《小象》,所以釋周公之爻辭。其源委 綱領之論,不可附入各卦者,則為之總論,號《繫辭》上 下篇。其各卦義有未盡者,則發凡例于《繫辭》之中,又為《序卦》以明其次,《說卦》以明其象,《雜卦》雜述其義者, 則《易》之傳也。今人舍夫子之《易傳》而欲明文王周公 之《易經》,其亦昧於明《易》之道矣。乃取文王周公之辭 以為經,而列夫子之辭以為《傳》,其或夫子之傳辭義 深奧,則附以注說,名曰《周易大傳附註》,庶幾三聖人 之書不費辭說而義自明矣。嗚呼,四聖人之心,天地 之心也。三聖人之書,所以發明天地之精微,乾坤之 蘊奧,夫豈淺見薄識所能窺其萬一。是書之作,徒見 其妄誕,不知分量之罪而已,何有補于《易》哉!雖然,二 文之經,夫子之傳,自足相發,有不待論著而明者,則 亦千古之確論也。讀者試以是求之。

朱隱老易說[编辑]

按隱老自述易之為書廣大悉備伊洛大儒雖嘗論著而其義愈索而愈無窮予于是有易說[编辑]

董真卿周易會通十四卷[编辑]

按真卿自序太極泄而為圖包犧氏則之以畫卦如根榦之有條枝橫豎方圓往來交互變通不窮而謂之易大之天地日月小之萬物萬事之象與理莫不[编辑]

畢具,文王、周公、孔子繫之以辭者,名曰《周易》。於是四 聖之書,與天地並。其書廣大精深,未易窺測。先儒傳 註,逮程朱子,至矣盡矣,詎非宋《易》乎?然文有古今之 異,義有理象之殊。今《易》則自費直、鄭元,以孔子《彖》《象》 之傳,附釋正經之末,而參解《文王》、周公、《彖》《象》,經文之 間,并附《文言》,則始于王弼,程《傳》主理義而仍其舊。古 《易》則自呂微仲、晁以道始,復而未盡。呂伯恭復分《犧》 《文》、周公上下經六十四卦,為經二篇,而以孔子《十翼》 為傳十篇,各自為卷,以合於古本。義主象占,而用其 本。二子之書並行於今,天下萬世師尊之,無異辭矣。 但其經文體統,傳義主張,各有攸當,不能合為一書, 讀《易》者猶病焉。大德甲辰,先父深山府君命真卿從 先師新安雙湖胡先生讀易武夷山中,并攜先父所 著書《蔡氏傳輯錄纂注》,訪求文獻,其于程朱子之書, 沉潛玩繹,于茲有年,未得其說而一之。天台董楷蓋 嘗會編于咸淳之世,據王弼本分為高下字行,以別 四聖二賢之《易》,已不能盡行於《繫辭》諸篇。至近歲始 出,不旋踵有廢其例者矣。先師凡兩注《本義》《附錄》《纂 疏》《程傳》,以撮其要於諸儒之列,而天台本則未及見 也。愚因熟復朱子《本義》至《繫辭上傳》題下之註,及從 伯父槃澗先生所錄《師訓通論》,一經之大體凡例,無 經可附,而自分「上繫」、「下繫」云者,與《本義》《語錄》《葉韻》之 說忽有得焉。夫朱子之所以宗晁、呂者,不過欲使學 者分別四聖之《易》,以求之古耳。若一切例以古人著 書,經傳必各自為卷。竊意解經者之謙德,兼竹簡刀 篆之煩而然。若以孔子之《傳》附羲、文、周公之經,亦猶 程、朱子之傳,義附四聖之書爾,固未見其不可也。律 以今《易乾卦義例》,其合《傳》之《經》,則《彖》《象》、文、言混而不 分;其附《經》之《傳》,則卦、象、彖、爻,紊而無序。今「特標列而 次第之,於羲、文、周公之經、孔子之傳,初不相雜而相 統,有經可附者附之,無經可附者則總附於六十四 卦之後,亦豈非朱子之意?而程子之傳可合而觀之 矣。」苟如是讀之,則周公之《爻辭》,孔子之《彖》《象》《文言》,與 夫《繫辭》以後四篇,莫不各有聲韻音律,煥乎會通,又 何以為讀《易》者之病哉?愚於是以四聖之《易》,各標經、 傳於其首以別之。雖不分卷,而先、後之序已明,程、朱 《傳》、義夾註其下,名曰《集解》,而以程子、朱子曰別之。既 不異書,則理象之旨咸在《繫辭》以後,程子無傳,姑以 經說補之。天台本、程、朱子皆有語錄,今《朱語》則兼取 先師所編,采其精詳而有緒者,各益其未備,續于《傳》、 義之後,名曰《附錄》,而以程子、朱子語別之。諸家之說, 唯《音訓》以呂氏為主,悉附《經》文。他可互相發明者,全 用先師《纂疏》,各廣以聞見之所及,翼于《語錄》之次,名 曰《纂註》,而以某氏曰別之。《管窺》一得之愚,亦間附於 其末,合而命之曰《周易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註》。此 愚編集是書之凡例綱目也。嗚呼!《易》,大經也。羲、文、周、 孔,大聖也;程、朱大賢也。自天地開闢以來,不知幾千 萬年,至包犧氏始作《易》。由包犧至于文王、周公,又不 知幾年而後有卦爻之辭。由文王、周公至于孔子,五 百餘年而後有《十翼》之辭。由孔子至于程朱子,千五 百餘年而後有傳義。今距程朱子百有餘年,去大聖 之世若此其遠也,去大賢之世「若此其近也」,乃僭敢 析合經傳,集四聖二賢及歷代諸儒之說以備一書, 犯不韙甚矣。然使讀者開卷瞭焉,於古易今《易》之所 由分合,先聖後聖之經傳所宜區別,程子、朱子之傳 義各有攸當,其於天地萬物萬事之象與理,可以一 覽而得之。雖於先聖先賢著書立言之意,非曰有功, 而於世之學者心身家國天下之用,未必不無小補 焉,非止于知《易》而已。茲當大衍用數之年,是為「天曆 初元,蒼龍戊辰天開之月,陽復後十日庚辰」,後學鄱 陽董真卿季真父自序于審安書室。

====按真卿子僎跋周易經傳自漢諸儒以來紛紜不一欲速好徑者則混殽而莫分嗜古復初者則離析而====難讀家君授受之際,頗欲更定編集,以程子朱子《易 傳本義》合為一書而未能決。乃筮之遇師之坤,於是 尊《經》以統傳而不失于古,訂《傳》以附經而且便于今, 合程朱《傳》義之全采,諸家註釋之要𠊨,幸供檢閱參 校之職,久已成書,不敢私于一己,負笈閩關,謀繡諸 梓,庶幾家傳而人誦之。

按楊士奇跋易會通十四卷元鄱陽董真卿季真輯五經先儒所論著者易最多而精義悉具此書至於經傳古今之辨先儒傳授之詳披卷瞭然可為易書[编辑]

「集大成」者也。

《易傳因革》
一卷
[编辑]

按真卿自序朱子以伏羲易文王易孔子易當分為三等又曰易自伏羲至伊川自成四樣因而推之由伏羲始畫八卦以來歷代聖賢經傳注解其所因所[编辑]

革,何啻三等四樣之不同哉!姑據師授及其聞見,敘 其大概,列于編首。非唯使讀《易》者不惑于古今之同 異,且知程朱子之因革,則于愚所主定者,庶無大過 矣。

丁易東周易象義十卷[编辑]

按易東自序易者文王所繫六十四卦之名蓋以變易取義周國名也以其文王所繫故曰周易所以別夏殷也上古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八各生八故[编辑]

止於六十四卦,其卦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序,而 重卦亦然,如今先天橫圖耳,未有《易》之名也。夏曰《連 山》,商曰《歸藏》,雖首艮、首坤之不同,然皆止以下卦為 貞,上卦為悔,故箕子《洪範》但云「占用二」耳。至文王始 以六十四卦取大衍之數,所得七、八、九、六為陰陽、老、 少之分,而一卦又可變六十三,併其不變之一為六 十四,而四千九十六卦,於此具矣。後世有謂伏羲八 卦,文王六十四者,此也。或謂《先天圖》已六十四,遂以 謂文王六十四者為非。不知伏羲八卦雖重為六十 四,止是八各生八,而文王又以六十四卦各變為六 十四,而成四千九十六也。以九六為變,故謂之《易》。然 文王雖以九六為變,止有卦辭,未有爻辭。蓋不變則 用本卦之辭,變者但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如朱子 《啟蒙》三爻之變之占,而卦辭交錯成四千九十六耳。 至周公始於三百八十四爻,各繫以辭,其間不變者, 全變者,三爻變者,雖因文王之舊,而一爻、二爻、四爻、 五爻變者,各用爻辭為占,大略如朱子《啟蒙》之法焉。 若夫子《十翼》,特即伏羲兩體,文王卦辭,周公爻辭,以 義理發明之耳。至漢儒作《易林》,又以一卦之變六十 四者,各立爻辭,遂有四千九十六,繇是又因周公《爻 辭》推廣之也。雖漢儒之作,不可與文王周公之《易》並 論,然其由簡而詳,亦可以知古今之變也。若將《易林》 各以兩爻交錯四千九十六,上,復加四千九十六,則 《啟蒙》所謂「累至二十四畫成千六百七十七萬七千 二百一十六變」者,亦可推焉,於以見《易》道之無窮矣。 今此始乾坤,終《既濟》《未濟》者,蓋文王之序。但文王《彖 辭》、周公《爻辭》,合各自為書,而併為一者,蓋周公不敢 自為書,特補文王所未備耳。古之書載以竹簡,以周 公之《爻辭》合文王之《彖辭》,則簡冊重大,故分而為二, 以上下別。然其分上下,亦有義焉,非苟然也。經者,貫 簡之繩之名,蓋繩為經,簡為緯也。古人或作上篇、下 篇者,蓋篇以簡言,經,以其貫簡之繩言也。《易》上下經 古既為二卷,通孔子所傳十篇為十二卷,至費直分 《彖》《象》二傳,附于經辭之後,以便學者,今《乾卦》是也。後 人又附《爻》《象傳》文於當爻「之下,今《坤卦》以下是也。」近 世呂微仲嘗正之為十二篇,晁以道又正之為八篇, 皆以《經》《彖》《傳》《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為次。呂氏伯 恭又更著為《經》二卷,《傳》十卷。其十卷之序,《彖上傳》一, 《彖下傳》二,《象上傳》三,《象下傳》四,《繫辭上傳》五,《繫辭下 傳》六,《文言傳》七,《說卦傳》八,《序卦傳》九,《雜卦傳》十,合王 肅本朱子《本義》用之。吳斗南又謂「《說卦》三篇,漢初出 於河內女子,今止存其一,而又有《繫辭》上下二篇。夫 《繫辭》者,文王之經而非傳也。」意後人以其間推明《繫 辭》之指,目之《歟》,要之,即所謂《說卦》上、中篇,而今所謂 《說卦》者其下篇耳。乃合夫子《彖》《大象》各為一卷,而以 《小象》分上、下,為《繫辭傳》;以今《繫辭》合《說卦》為《說卦》三 篇,南康馮氏謂其說近是而從之。然《彖》《象》依《本義》而 分為二,故《上》、下二經外,《十翼》之序《彖》上一,《彖》下二,《象》 上三,《象》下四,《文言》五,《說卦》上六,《說卦》中七,《說卦》下八, 《序卦》九,《雜卦》十。此說固似有理,但改《繫辭》為《說卦》,尚 有可疑,而置《文言》於《繫辭》之前,則不可易,故今從其。

序而繫辭傳之名則仍依本義云 按後序易變易也六十四卦一乾之變也三百八十四爻一初九之變也太極動而生陽乾之初九也動極而靜乾之用[编辑]

九也。靜而生陰,《坤》之初六也。靜極復動,《坤》之用六也。 分陰分陽,迭用剛柔,而《易》之變,不可勝窮矣。太極之 動,《乾》而已矣。動極而靜,乃有《坤》焉,得《乾》之初九者,《復》 也。變而為一陽者六焉,得《乾》之初九與九二者,《臨》也。 變而為二陽者十有五焉,得《乾》之初九以至九三者《泰》也。變而為三陽者二十焉,得《乾》之初九以至九四 者,《大壯》也。變而為四陽者十有五焉。得乾之初九以 至九五者,《夬》也,變而為五陽者六焉。自初九以至上 九,則《乾》之全體也。變《乾》之初九則為《姤》,變乾之初九 與九二則為《遯》,變《乾》之初九以至九三則為《否》,變《乾》 之初九以至九四則為《觀》,變乾之初九以至九五則 為《剝》,變乾之初九以至上九則為《坤》。而一陰者,五陽 之卦也;二陰者,四陽之卦也;三陰者,三陽之卦也;四 陰者,二陽之卦也;五陰者,一陽之卦也。六陽俱變則 用九而為坤,六陰俱變則用六而復為乾,乾而坤,坤 而乾,然則《乾》之一卦,非六十四卦之所自來與?初九 一爻,非三百八十四爻之所自來與?有變而後有象, 有象而後有辭,有辭「而後有占。不得於變,勿求於象; 不得於象,勿求於辭;不得於辭,勿求於占。卦之變如 此,則卦之象如此;卦之象如此,則卦之辭如此;卦之 辭如此,則卦之占如此也。」漢去古未遠,諸儒嘗以象、 變言《易》矣,言象變而遺理不可也,王輔嗣一掃而去 之,以其遺理而去之可也;併象變而去之,則後之學 者不「知三聖命辭之本心矣。」嗟夫!六十四卦皆《乾》一 卦之變也。三百八十四爻皆《乾》初九之變也。故有變 卦焉,有卦變焉。變卦也者,六十四卦變而四千九十 六者是也。卦變也者,十二卦變而六十有四者是也。 由《乾》一畫而變焉為十二,由十二而變焉為六十四, 由六十四而變焉為四千九十六。蓋變卦其流,而卦 變其源也;變卦其支,而卦變其本也。有卦變而後有 變卦。故予之於《易》,既以變卦而論其爻,必參卦變以 原其畫,夫然後聖人作《易》之旨無餘蘊矣。雖然,探賾 於積年之久,成書於期月之間,若神明之有以開其 心者,而猶懼夫失之《易》也。是其是,非其非,蓋將有待 於萬世之公論焉。儻無沗於鼻祖將軍之家學云。

《大衍索隱》
三卷
[编辑]

按易東自序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五十先儒于此每失之鑿獨朱子以五乘十之說近之至于四十有九率不過歸之虛一而已未有得夫五十數與[编辑]

四十九之全者,予竊病焉。比游浙右,有謂邵子先天 兩儀、四象、八卦,合四十九所虛之一,是為太極。其說 雖異先儒,要無牽合傅會之病。予始以為大衍之說 不過此耳。徐而思之,則于《易》中天地五十五數尚有 未合,固已疑之。未幾,復得河南楊氏《大衍本原》,謂四 十九與五十皆天地之數,各再自乘,而以中數自乘 除之者,始知四十九真為四十九,五十真為五十,非 強合之也。噫!楊氏之說似矣,然其為數,必再自乘,又 以中數除而後得,雖無牽強,頗非簡易,未必聖人作 《易》初意。嘗以管見求之,亦既得其說之一二矣,而猶 以為未也。思之思之而又思之,一旦豁然若有遭于 神明之通者,然後知五十四十九皆天地之數,合而 衍之,其耦其奇,自然而成,至簡至《易》,而四十之奇之 策,三百八十四爻,以至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之數,胥 此焉出也。嗚呼!何其數之神如此,妙如此,契合如此, 而古人曾未及之耶?抑嘗有知之者,而其說不傳耶? 是未可知也。或曰:「若子之說,則聖人作《易》之初意果 在是,而他說可廢耶?」曰:「《易》道無窮,識見有限,聖人作 《易》,取此四十九、五十之數,以神蓍卦之用,而天理人 物之理,無所能逃,豈予之淺見,遽可以盡聖人之本 心乎?且予方其得以五衍之之說也,固未知以數乘 除之說也;方其得以數乘除之說也,又未知有合而 衍之之說也。安知後之學者,其說有不出于予之上 者乎?」若但以先儒之說病予,則咎雖有所不辭,理亦 當仁不遜云。

趙采周易折衷二十三卷[编辑]

按采自序易該象數理未作之前其體因象數而立既作之後其理由象數而顯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為天地自然之文象數之大原[编辑]

也。二圖之象皆九位,故伏羲則之畫為長短之九畫, 成乾坤二卦之小成。由乾坤而八卦,八卦而六十四 卦。以左右交互而觀,則兩卦得十八畫二九也,是為 先天圖,邵子所謂「交易之易」也。文王則之,變伏羲之 卦次,分上下之二經。上經卦三十,下經三十四,以一 反一覆而觀,除八正卦外,五十六卦只成二十八卦。 上經得十八卦,下經亦得十八卦,二九也,是為後天 《易》,程子所謂變易之易也。或曰:伏羲既因象推數,而 作先天交易之《易》矣,文王又因象推數,而作後天變 易之《易》,何哉?《大傳》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夫子蓋謂文王當殷末世,憂患而興此 《易》也,曷為見其憂患?今觀後天反對卦,如《泰》反為《否》, 《剝》反為《復》,《晉》反為《明夷》,《夬》反為《姤》,《既濟》反為《未濟》。舉 一二以類推,則文王實憂慮天下後世,陰陽禍福之 相為倚伏,治亂安危之相為消長,君子小人之相為 進退,只在一反覆間,故示人以用九,扶陽而抑陰,為 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為轉移造化之機。此上下經所 以皆寓用九之意,豈出於聖人之智巧?皆倚天地自然之象而加一倍焉耳。自古聖王之致治皆用九,如 舜命九官,禹之《九功》《九敘》《九歌》是已。是以周公作爻 辭,於乾卦首發用九之義,夫子翼之曰:「天德不可為 首也。」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曰:「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於九。」曰:天則其可過哉?過則其亢矣。又於《大傳》三陳 九卦,「以明文王處憂患之道。《上經》取三卦而陳之,用 一九也。《下經》取六卦而陳之,用二九也。此夫子因數 推理而作《十翼》」也。嗚呼!《易》更三聖,而象數義理始備。 自夫子歿千數百年,論《易》者各據己見,泥象數者流 于詭怪,說義理者淪于空寂,而聖人憂患作易之旨 昧矣。至宋有康節、邵子,推明羲文之卦畫,而象數之 學著。有伊川程子,推衍夫子之意,而卦畫之理明。洎 武彝朱文公作《本義》,釐正《上、下經》十翼而還其舊;作 《啟蒙》,本邵子而發《先天》。雖《本義》專主卜筮,然於門人 問答,又以為《易》中先儒舊說皆不可廢,但互體、五行、 納甲、飛伏之類未及致思耳。故愚以為今時學者之 讀《易》,當由邵、程、朱三先生之說,泝而上之,以會羲、文、 周、孔之心,庶幾可與言《易》矣。然邵子無《易解》,其說僅 見於《觀物篇》。故愚是集以程、朱《傳》義為主,而附以鄙 見,間亦竊取先儒象數變互,以資發明。雖然,俗士口 《易》,賢人體《易》,聖人忘《易》。孟子著書,未嘗及《易》,邵子以 為《易》道存焉,且以為善用《易》,人能用《易》,是為知《易》。嗚 呼!韋編三絕,企東家之無過;蠹簡百年,慨西伯之有 憂。愚雖衰老,願就有道而正焉。後學潼川趙采德亮 自序。

《家人經傳衍義》
[编辑]

按程鉅夫後序家人之卦辭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嗚呼使君君臣[编辑]

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豈有亂與亡哉?夫 惟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故治天下之道,備于《家人》 一卦,非已備也。所以為治道之備者,始于此也。嗚呼!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 婦,獨非聖人之治乎?予于是深有感于此書矣。有問 治天下之道于德亮者,請執《衍義》以往,抑以風自火 出之象推之,風以動化言,火以家宅言,蓋曰「化天下 必自一家始也。」爐鞲之說固善,若曰「火自風出乃可」, 德亮謂為何如?

李恕周易旁注四卷易音訓二卷[编辑]

按恕自序易說至程子乃粹而明至朱子乃曲而盡蓋惟程子能真體四聖人之心惟朱子能反覆推明以備程子之說若繫辭本義則又卓乎發千古之昏[编辑]

矇,而足以釋程子之遺憾者也。恕伏讀三十年,常疑 學者謂《程傳》專主義理,《本義》專主卜筮,乃取二先生 之書,熟玩而參考之。每《程傳》有未安《本義》必推原《經》 旨,期于允當而後已。至于《程傳》之巍然炳然者,《本義》 初未嘗別出新意,乃知《本義》所以補程《傳》之遺,而于 占筮猶拳拳者亦因程《傳》所略而著之,而後聖人「吉 凶與民同患」之意始盡。學者徒見其異,不知合異乃 所以為同也。余不諒淺陋,輒合程、朱二家之說及《本 義附錄》《何氏發揮》《大易粹言》《南軒解義》諸書,節而一 之,以為旁訓。通異同之說,集一書之成,非敢有去取 于其間。約而歸之,儻便初學云爾。

梁寅周易參義十二卷[编辑]

按寅自序漢班固氏言六藝具五常之道而易為之原夫羲農以前詩書之文禮樂之具春秋之行事皆未著也而八卦之畫三才備焉六位之列人文彰焉[编辑]

天下之道盡於《易》矣。文王之彖辭,周公之六爻,孔子 之傳贊,辭無不備,而吉凶為益明迨仲尼歿,而商瞿 以《易》相傳授。漢興,《易》以卜筮存,而田何之學為稱首, 為之訓釋者,蓋寖多焉。然九師之說無聞,百氏之言 雜出,其高也或淪于空虛,其卑也或泥于象數,而《易》 之意隱矣。程、朱二夫子出而大明斯道,於是闡其微, 「窮其賾,通其拘,啟其窒,象辭之義,變占之法,陰陽之 妙,人事之殊,復燦然著矣。夫聖人之書,其所同者道 也,其不同者言也,善學者各因其言以求其道,則其 要歸一而已。觀于傳注者,亦由是也。程子論天人以 明《易》之理,朱子推象占以究《易》之用,非故為異也。其 詳略相因,精粗相貫,固待乎學者之」自得也。寅讀書 山中,竊好是經,懼於荒怠而無以自勵,乃參酌二家, 旁采諸說,僭附己意,別為一書,名曰《參義》。俾觀之者 由詳而造約,考異而知同,則是書者,亦程、朱之義疏 也。今天子即位之元年為至元六年,歲名商、橫執徐, 月名畢聚,始繕錄成編,總十二卷。將以行於四方,諏 之君子,以俟詳訂。臨《江後進士》梁寅敘。今行世本作十二卷

錢義方周易圖說一卷[编辑]

按義方自序錢子既作易圖說或問之曰易之有圖尚矣今子之所作不盡合先儒之說何也余應之曰求合于聖人之旨則先儒之合乎聖人者取之異乎[编辑]

「聖人者,正之以聖人之說,此所以不盡合也。」或又問 曰:「昔之述《河圖》者,必並陳《洛書》,子獨不然,何也?」余又應之曰:「《河圖》者,伏羲所取而用之;《洛書》之出,則在乎 千有餘年之後。吾聖人兼而取之,不過以龍龜負文 以出河洛者,其事同;聖人則之;以開物成務,其理同; 而即理推數,二者又可以相通,故並言之耳,非謂作 《易》兼取《洛書》也。」余為明《易》而本之《河圖》,其不及《洛書》 宜矣。烏乎!六經之道,如日行天,萬古一日。秦火之變, 《易》獨以卜筮得全,傳之者雖眾,知之者蓋寡。自漢孟 喜本《易緯稽覽圖》,推《易》,離、坎、震、兌各主一方,餘六十 卦,每卦主六日七分,此易有圖之始也。寥寥千載,《易》 學絕響。宋之陳摶,心領神悟,始本吾聖人。《易》有太極 兩儀、四象、八卦,因而重之,及「天地定位」等說,為橫圓 大小四圖,傳之穆季,以及邵子。而又本「帝出乎震」之 說為後天圓圖,因大橫圖之卦為《否》《泰》反類方圖。于 是《易》之有圖,始大明于天下。而朱子尚有圓圖,有造 作不依他元初畫底之說,且欲挈出方圖在圓圖之 外,而釋「天地定位帝出乎震」者,必曰邵子曰此伏羲 八卦之位,此卦位乃文王所定。似猶有所歉然未滿 之意。然其釋《河圖》之則,猶未免惑于孔安國之說,此 愚所以不揆其陋而有所述也。揚子雲曰:「眾言淆亂 折諸聖」,苟無聖人之書而臆度為之。顧余何人,而敢 與先儒立異同哉?且愚伏讀《易》之經傳而學之三十 年矣,「苟非反覆潛玩。有所自得。亦豈敢遽為此書。」觀 者幸恕其僭。而嘉其用心可也。至正六年夏四月。

張理易象圖說六卷[编辑]

按理自序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圖書者天地陰陽之象也易者聖人以寫天地陰陽之神也故一動一靜形而為一——╍奇偶生生動靜互變四[编辑]

象上下左右相交,而《易》卦畫矣☰。以畫天☷,以畫地 ☵,以畫水☲,以畫火☱,以畫澤☶,以畫山,風因于澤, 雷因于山,卦以表象,象以命名,名以顯義,義以正辭, 辭達而《易》書作矣。將以順性命之理,究禮樂之原,成 變化而行鬼神者,要皆不出乎圖書之象與數而已。 圖之天○者—也,圖之地‥者╍也,圖之中;者四 象╳。古五字行也,陽數一,三╳參天也。三謂之參陰數,二四 兩地也。二謂之兩參天數九,陽之用也。兩地數六,陰之用 也。《書》之《衡》,三卦之體也。《書》之《井》,九卦之位也。《書》之縱, 衡┼╳,卦之合也。乾九坤六合┼╳坎七離八合┼╳震七巽八合┼╳艮七兌八合 ┼╳「《河圖》《洛書》,相為經緯╳┼」者,圖書之樞紐也。以╳ 重┼則左右前後者,《河圖》四正之體也,以╳交┼ 則「四正四隅」者,《洛書》九宮之文也。「順而左還」者,天 之圓,渾儀歷象之所由制也。「逆而右布」者,地之方,封 建井牧之所由啟也。以圓函方,以方局圓。「則範 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矣。唯人者,天 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行之秀氣也。身半以 上同乎天,身半以下同乎地,頭圓足方,腹陰背陽,離 目外明,坎耳內聰,口鼻有肖乎山澤,聲氣有象乎雷 風,故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是知《易》即我心,我 心即《易》。故推而圖之,章之為六位,而三極備;敘之為 六節,而四時行;合之為六體,而身形具;經之為六脈, 而神氣完;表之為六經,而治教立;協之為六律,而音 聲均;官之為六典,而政令修;統之為六師,而邦國平。 是故「因位」以明道,「因節」以敘德,因體以原性,「因脈」以 凝命,「因經」以考禮,「因律」以正樂,「因典」以平政,「因師」以 慎刑,而大《易》八卦之體用備矣。已上八圖今附外篇「八卦相錯, 相摩相盪,因而重之,變而通之,推而行之,而六十四 卦圓、方、變、用之圖出矣。圓者以效天,方者以法地,變 者以從道,用者以和義。然後蓍策以綜其數,變占以 明其筮,分卦、揲、歸、交、重、支、變,悉皆為圖以顯其象,為 說以敷其趣。」雖其言不本于先儒傳註之旨,或者庶 幾乎聖人作《易》之大意,改而正之,諗而訂之。是蓋深 有望于同志。時至正二十四年青龍甲辰三月上巳。 清江後學書於三山之艮所。

按貢師泰序清江張理仲純讀易而有得焉于朱子本義所列九圖之外復推演為圖一十有二以明陰陽剛柔奇偶之象然後動靜闔闢往來交互變易縱[编辑]

橫上下,坦然明著矣。或者謂《易》之為道,幽而鬼神,明 而禮樂,凡天地間事物大小終始,進退得失,吉凶存 亡之故,靡不兼該而具備。今會一切,約之于圖,其果 足以盡天下無窮之變乎?嗚呼!君子居則觀其象而 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夫辭精微而難究,象 顯著而易明,由辭以達象,因象以命辭,則辭象先後, 亦較然可見矣。況《易》之畫取諸天地,《易》之名取諸日 月,彖取諸彖,象取諸象,象固未始離乎《易》也。然則斯 圖之作,非深有得於《易》者,烏足以知之哉。昔江陵項 氏著《玩辭》,以發明程子之《易》,猶恐有西河疑女之嘆。 斯圖之于朱子,其亦類是也夫。

按黃鎮成序易之象與天地準故于天地之理無所不該是以陰陽錯綜奇耦離合無不有以相通焉周官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以八為經以六[编辑]

十四為緯,畫卦之次序,先天之圖位瞭然矣。則伏羲 作時《易》已有其圖,傳之三代,故夫子「極儀、象、卦因而重之」之說,與京君明、魏伯陽納甲卦氣之法,皆圓圖 之序。則先天圖其來已久,特後之說《易》者,不復追究 作《易》原本,故其圖雖在,而學者不傳,至邵子而後得 耳。先儒謂邵子得之李穆,李穆自希夷,意其必不妄 也。或又謂《啟蒙》《先天圖》出自蔡氏,而朱子因之,不知 朱漢上已有此圖,則其出於邵氏為無疑,雖聖人復 起,不易其言矣。然《易》道廣大無窮,學者能隨其所見, 亦皆有得。惟其出于自然,而無所穿鑿,則雖古人之 所未發,亦足以成一家之言也。清江張君仲純,資敏 而學篤,于諸經無不通,而尤邃于《易》。嘗以其玩索之 力,著為《易象圖說》一編。其《極儀》《象卦圖》,以奇上偶下 各生陰陽剛柔,內外交變,而卦畫之原,四時之義,性 命之說,圖書之數,蓍策變占,靡不周備。《六十四卦圓 圖》以乾、兌、離、震、坤、艮、坎、巽循環旋布,而天地之動靜, 一歲周天之氣節,一月太陰之行度皆可見;方圖以 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縱自上而下,橫自左而右,而《參 同契》邵子《大易吟》十二月之卦氣,二十八舍之象,皆 可推《變通圖》由乾坤反復相推,陽以次而左升,陰以 次而右降,而六陰六陽辟卦之序粲然可考。《致用圖》 以後天八宮各變七卦,而四正四隅反對之象秩然 有紀,皆巧妙整齊,不煩智力,無毫髮可以增減,無纖 隙有所擬議,所謂出于自然而無所穿鑿者,當續邵 子、朱子之圖而自為一家,亦可以見《易》象無所不通, 惟學者能隨所見而實有得焉,然後可以傳世而不 惑也。仲純學力高明,與予知最久。《圖說》既成,首辱見 示。予特愛其象類渾成而條理精密,故僭書于首,簡 而歸之。

郝氏失名周易述解[编辑]

按釋契嵩序子郝子治易平生得聖人作易之大法乃解易以自發其法謂聖人所以作易在治道治道在君臣君臣法陰陽以為爻列爻以成卦立卦以成[编辑]

《易》。是故求治道者必觀乎《易》,求《易》象者必觀乎卦,求 卦體者必觀乎爻。求爻變者,必原乎陰陽。陰陽也者, 作《易》之本也,治道之大範也。陰爻者,臣道也;陽爻者, 君道也。陰陽之爻升降得其所,則其卦吉;陰陽之爻 失其所,則其卦凶。是故君臣之道正,則其政治也;君 臣之道謬,則政亂也。治則三綱五常修也,三才順也, 「萬物遂也,亂則彝倫萬事斁也。」夫天下萬世治亂規 誡之道,《易》其備矣。方絕筆,乃出其書示於潛子,欲我 亂而明之。潛子稽其說,條其緒,雖累百而無不與聖 人之法合者。揭然而自立義例,精而且至,大略如《乾 坤》《小畜》《大畜》卦之類,雖古之善治《易》者,不過是也。潛 子因語其人曰:「子之書是也。然《易》之」始,固出於《河圖》。 《河圖》所見,惟陰陽之數是為其本也,而君臣之法與 有神物皆出矣。雖然,其吉凶治亂之效未著,乃資乎 聖人者君天下而發之,故包犧氏出焉。示與神道適 會,遂卦之而又爻之,用其法以王天下。然其法非聖 人作,君不能張之,聖人非以是不能王之,故《易》與聖 人兩相需也。孔子,聖人也,雖知其法而無位,歎不得 如伏羲行其道于當世,徒文而傳之耳。故曰:「鳳鳥不 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然其傳自孔子之商瞿,更九 世至漢人楊何,而所傳遂絕。其後諸儒用己見各為 其家,紛然騁其異說,師弟子相承相勝,不復守聖人 之道,其《易》之道遂微。而子當《易》道支離紛錯,漫漶難 審之時,乃毅然獨推聖人之軌法,解其書以遺學者, 其于聖人之道亦有力焉。子郝子益謂潛子曰:「吾考 《雜卦》,其說煩且重,殆非聖人之意。是蓋後世學者括 眾卦而歌之之言也。預之《十聖》,不亦沗乎!吾嘗削之, 乃離《序卦》為之上下篇,而以裨夫《十翼》,可乎?」潛子曰: 「揚子雲謂學者審其是而已矣。仰聖人而」知眾說之 小也。子非之果是而排其瀆聖人之言者,宜也,何必 疑之?

張氏失名易解十卷[编辑]

按王惲序易之為書廣大精微範圍乾度經紀世道以一理而含萬變辭雖有盡理則無窮故說之者吹萬不同仁智各異要以修辭通變近人情關世教為[编辑]

切鍊師李公嘗為予言:「監丞張君在河南為衣冠清 流,多藏書,得前代以《易》名家者數十種。早治其學,精 占筮術,北歸,以藝能得官,如支離覆逆,建除叢辰等 伎,有不屑為者,于是廣詢博究,師心自斷,集《易解》十 卷,于以扶聖心而明素志。」駙馬高唐郡王天資英明, 雅好經術,一覽偉其述作勤至,發題篇端,有「正大純」 雅,本乎仁義,與經旨不殊。其于世教,大有補益。命藩 府板行,賜觀中外者,無慮數百餘帙,用廣發越,以表 其志尚。義山來屬,俾序其事。予謂古之君子立言垂 世,必藉王公大人為之主張,方能信其說而傳不朽。 如《曲臺禮經》,由獻王而明遺制;《毛公詩傳》,得河間而 置學官。今張君適遇賢王,得成其美,將見與大雅不 群之英,異世而同談者矣。至于淵源之傳授,辭理之 深奧,讀者自當知之,又何俟「見賣兔」而設喻,遇俑人 氏而致問者耶

常氏失名易學圖[编辑]

按吳澂跋眉山則堂家公如箕子仕周而不仕周其外孫臨卭常君不肯為農為賈為胥為史以賤辱其身而寄跡于老氏清淨之教公遂為言老氏所以同[编辑]

于吾聖人之《易》者,而并及陳、邵、周子之學,所望于其 外孫者,不其遠乎?常君籍記外祖之訓,罔敢墜遺,述 一圖,以廣羲文八卦之說,可謂不羞其先世,不沗其 外氏者矣。邵子曰:「老子得《易》之體。」又曰:「孟子得《易》之 用。」「進退存亡,不失其正」,家公有焉;「消息盈虛,與時偕 行」,常君有焉。祖孫之所得于《易》者如是,邵、周授受之 次,則頗與予所聞異。予所據者,邵子文所記陳授穆, 穆授李,李受穆,親授于陳,而非轉受于种也。种亦得 陳學之一支,傳于南方劉牧,仍其緒。或以周子與牧 同出此一支者,非也。周子之學乃其自得,而無所師 授,至謂牧傳之周,非也。朱子發《進易傳表》,蓋踵訛而 失其實,何也?周在南,穆在北,足跡不相及也,何由相 授受哉?雖然,不足深辨也。予願常君忘言而用《易》,忘 象以體《易》,《言》可忘也,《象》可忘也。之瑣瑣者,又何足道?

陳氏失名大衍易數一卷[编辑]

按吳萊後序凡天下之物必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數始于一有一而後有二一者奇二者耦而後有陰陽老少之變七八九六之策策三變而成爻[编辑]

爻,六變而成位,此聖人所以觀變而立卦,考象數而 建卜筮者也。《易》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自 其大衍之五十者總之,則又合于太極之一,是皆天 地自然之運,又豈待于人力之強為者哉!何則?一定 者理也。雖其體甚實,所該無形,未始有定者事也。雖 其跡本虛,因應乃有,理在是數亦不外乎是。欲求其 極,則天地之開闢,人物之消長,盡且可以數莖之蓍 參兩而盡決之者,吾聖人固未肯輕為之說也,是何 世之喋喋者然哉!自秦滅六經,《易》以卜筮故存。漢儒 林傳孔子六經。至菑川田何,《易》道大興。魏郡太守京 房則又受學外黃焦延壽不與何同。漢初,河內女子 始獻《易》《說卦》,蓋與老子同藏于風雨屋牆之間,京房 之說,互相出入,故世之稽吉凶刺休咎者徵焉,是果 吾聖人之遺意哉!他則進退以幾而為一卦之主者 為「世」;對待以世,而為其主之相者為「應」;世之所位而 陰陽之所肆者為「飛」;肇乎所配而陰陽終不脫其本 者為「伏」;起乎世《應》周乎內外,終終始始,而後動爻互 體,五行納甲之變,無「不具者。人自以為能探河、洛圖 書之賾,家自以為能發周、孔爻象之蘊,餘則或入于 淫瞽方技之流,與《易》大相遠矣。」先正蓋有見焉,必以 名理論《易》,而或不以象數論《易》。雖然,是又可得而盡 廢者哉!括蒼陳生嘗出《大衍易數》一卷,間為予占。考 其法則曰:「聖人之立卦者八,故天下之物,苟囿于數 者,亦」不過八。吾則本其所值之數,輒以八乘除之;或 以身之所處,定其坐作動靜之殊;或以字之所畫,測 其向背俯仰之異,八而已矣。自八而六十有四,自六 十有四而四千九十有六,用此道也。嗚呼!生之于《易》 勤矣,要之特京房之法耳。生則又曰:「是固本之希夷 氏者也。」豈彼生者,希夷氏之遺裔歟?《先天四圖》,吾聖 人之學也。生盍歸而務求其要歟?一中造化,心上經 綸,盡在是矣。

趙氏失名讀易記[编辑]

按蘇伯衡序經莫古于易莫完于易莫粹于易伏羲畫八卦而文籍生則經豈復有古于易者乎秦焚典籍而易以卜筮存則經豈復有完于易者乎書出于[编辑]

虞、夏、商、周之史官,《詩》多出于閭巷之小夫婦人;《春秋》 雖出于孔子,然本魯國之史,而《禮》皆雜出。漢儒之綴 緝,《易》則伏羲畫之,文王演之,周公重之,孔子贊之,皆 古之聖人,則經豈復有粹于《易》者乎?嗟夫!《易》之為書, 古矣完矣,粹矣,而汨而不明者,吾祖以為諸儒之說 亂之也。漢室去古未遠,焦、費、京房之流已泥于術數 災異,況後世乎?經學至宋而大明,程子之傳、朱子之 本義,或者猶詆其各有所偏,況他人乎?由是觀之,則 先儒之于《易》也,知之有至焉,有不至焉,言之有至焉, 有不至焉,亦可見矣。使其知之言之而至焉,吾無可 言也;如使其知之言之而不至焉,吾無言,奚可也?此 趙先生讀《易記》所以不容已也與!「《易》者,天地之蘊,萬 物之奧也,唯聖人能言之。聖人明乎天地萬物之情 故也。不明乎天地萬物之情以言乎《易》者,則賴有聖 人之說存焉耳。先生當《易》道汨而不明之際,不專主 一說,不務為苟同,問難以造端,辨析以折衷,而一本 之於聖人,此其志豈苟哉?諸說具在,如指諸掌。士之 處乎窮鄉下邑者,有志于學,而力不足以致諸家之 書;力足致之,而或不能殫其歲月之勞,一旦見先生 之書,豈不深有藉哉!顧乃謂其足以應有司之問,則 其知先生也抑末矣。昔西山真文忠公不有《讀書記》 乎?不知其書亦徒以應有司之問否也?吾知其不為 是也必矣。文忠之書,非為應有司之問而說,何獨至 于先生之書而云云乎?得之心者,不可喻以言;得之天者,人不與力焉。先生潛心于《易》六十年矣,其所得 者,吾亦安敢謂其盡于是也?先生讀書亦有記,惜已 為人持去,吾不得見之,又焉得臆度論之?

方舟先生易互體例一卷[编辑]

按方舟先生自序易者以天地五行而生數由數而生卦因三而成六正位內外以數通于天地五行而八卦相資為用以三而五而五行互體以六而八而[编辑]

八卦互體,若非互體,則《易》之變化,內外、上下不相應, 數有所窮,數窮則生成之理或幾乎熄矣。《易》之有互 體,出漢人二鄭。學《易》者以互體出劉牧,非也,因取《說 卦》占象與卦爻相通者為互體,以應天地五行之數, 作互體例。

無名氏周易圖三卷[编辑]

按陳弘緒跋周易圖三卷出道藏不詳作者何人其書雜取諸家圖而為之中一卷則宋儒鄭少梅之卦圖也少梅名東卿此作少枚錄者之誤耳馬廷鸞極[编辑]

喜少梅論《易》,謂其無朱子發之瑣碎,無戴師愈之矯 偽,讀之時有會心。少梅圖有五行卦氣之說,此書亦 有之,或即錄其原本而為之附益耳。嘗慨圖學興而 《易》道愈晦,非圖之能晦《易》也,支離而為圖者之使易 道之晦也。《易》之所稱圖者,《河圖》而已。伏羲取而則之, 圖乃變而為卦。圖變而為卦,則《河圖》雖存焉可也。即 不幸而或喪失其圖焉,卦自在也。孔子《十翼》之作,惟 論辭占象變之精微,而及于圖者,止「河出圖」一語,非 孔子之智,不能創為後人之圖也。以為卦畫之理,吾 學之五十年而猶未盡,圖固可以置而不論也。自宋 大儒邵康節有所謂《先天四圖》者,得之于李之才,之 才得之于穆伯長,伯長得之于陳希夷,皆傳以為庖 犧氏手創,而圖學之說遂紛紛藉藉於汗簡矣。夫使 庖犧而果有此四圖也,姬文何以不用其次序而別 為更定?且歷年如是之久,而京、焦、王、鄭諸儒何以無 一言相發明也?然《先天圖》左右配列,森然不紊,而寓 循環無端之妙,其消長進退,足以抉三才之奧,而統 萬類之自然,雖使庖犧復起,不能易也。後之儒者,便 謂《易》之精微專在于圖,舍乾龍坤馬之辭而尋外圓 內方之圖,其甚者務以新奇相勝,于是有《漢上圖》,有 石汝礪《乾生歸一圖》,有樂洪《卦氣圖》,有鄧錡《大易圖》, 有《蓬軒錢氏圖》,有張理《鉤深圖》,近又有會稽季本之 圖,有宣城沈壽昌之圖,遂使簡易之書,丹黃黑白之 未已,吁,可怪也。夫揚子雲之「元」之有圖也,其于《易》也, 準之而已。關子明之「洞極」之有圖也,其于《易》也,不敢 擬之,擬元焉而已。今之為圖者,率皆托之《周易》。夫羑 里之聖,負扆之元佐,我未之或遇也,誰繪之而誰授 之乎?予家藏《易圖》數十種,予所取者,朱楓、林棟、季立 數家而已,其餘猥瑣而牽強者,悉屏去,不「以疲吾目 力。知我罪,我任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