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8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八十二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二卷目錄

 大學部藝文一

  策問          宋朱熹

  進大學衍義表      真德秀

  進大學衍義補表     明丘濬

  進大學衍義節略表    楊廉

 大學部藝文二

  讀誠意章         宋朱熹

  誠意吟          金朋說

  正心吟           前人

  自欺吟           前人

  閒居吟           前人

  修身吟           前人

  齊家吟           前人

  讀近思錄        明陳獻章

 大學部紀事

 大學部雜錄

經籍典第二百八十二卷

大學部藝文一

[编辑]

《策問》
宋·朱熹

[编辑]

問:「《大學》之序,欲將明明德於天下,必先於正心誠意, 而求其所以正心誠意者,則曰致知格物而已。然自 秦漢以來,此學絕講,雖躬行君子時或有之,而無曰 致知格物云者。不識其心果已正,意果已誠未耶?若 為未也,則行之而篤,化之而從矣。以為已正且誠耶, 則不由致知格物以至之,而何以致然也?願二三子」 言其所以,而并以致知格物之所宜用力者為一二 陳之。

《進大學衍義表》
真德秀

[编辑]

臣德秀言:「伏准九月十五日尚書省劄子,為臣具奏乞投進所撰《大學衍義》,奉聖旨令疾速投進者。」

伏以汗竹雖廑,何補聖經之奧;食芹欲獻,誤蒙天語 之溫。以十年纂集之勤,欣一旦遭逢之幸。臣德秀惶 懼惶懼,頓首頓首。惟《大學》設八條之教,為人臣立萬 世之程。首以格物致知,示窮理乃正心之本;推之齊 家治國,見修己為及物之原。曾子之傳,獨得其宗。程 氏以來,大明厥旨。迨師儒之繼出,有章句之昭垂。臣 「少所服膺,晚而知趣,謂淵源遠矣。實《東魯》教人之徽 音,而綱目粲然,乃南面臨民之要道。曩叨侍從論思 之列,適當姦諛蒙蔽之時,念將開廣於聰明,惟有發 揮於經術。使吾君之心,炳如白日;於天下之理,洞若 秋毫。雖共鯀雜進於虞朝,豈魑魅能逃於禹鼎。」不量 菲薄,欲效編摩,遽罹三至之讒,徒結「九重之戀。」既投 閒而置散,因極意於研精。畎畝不忘君,每惓惓於報 上。藩牆皆置筆,幾兀兀以窮年。首剟聖賢性命道德 之言,旁采古今治亂安危之跡,必提其要,皆聚此書。 凡諸老先生之講明,粗加該括;於君子小人之情狀, 尤極形容。載瞻海嶽之崇深,期效涓埃之裨補。茲蓋 恭遇皇帝陛下,乾旋坤轉,日就月將於緝熙;殫厥心, 基命遹隆於成后。念終始典於學,遜志克邁於商宗。 方將切磋琢磨而篤於自修,定靜安慮而進於能得。 事欲明於本末,理期貫於精粗。適稡成編,冒塵清燕。 止其所止,願益加止善之功;新以又新,更推作新民 之化。臣干瀆天威,無任激切屏營之至。臣所撰到《大 學衍義》四十三卷并《目錄》,共成二十二帙,用黃羅夾 複封全,謹隨表上進以聞。臣德秀惶懼惶懼,頓首頓 首,謹言。

《進大學衍義補表》
明·丘濬

[编辑]

國子監掌監事、禮部右侍郎臣丘濬,誠惶誠懼,稽首 頓首上言:「伏以持世立教,在《六經》而撮其要。於《大學》 明德新民,有八目而收其功於治平。舉德義而措之 於事為,酌古道而施之於今政。衍先儒之餘義,補聖 治之極功。惟知罄獻芹之誠,罔暇顧續貂之誚。原夫 一經十傳,乃聖人全體大用之書,分為三綱八條,實」 學者修己治人之要。《章句》既有以大明聖蘊,《衍義》又 所以上格君心。《書》雖成於前朝,道則行於今代。惟太 祖之建極,嘗大書於殿壁之間。暨列聖之紹基,屢聽 講於經筵之上,既已致夫雍熙泰和之治,一皆本乎 躬行心得之餘。善。推所為者固無俟乎盡言;欲全其 功者亦難補其闕略。竊觀《衍義》之四要,尚遺治平之 二條。雖曰舉而措之為無難,不若成而全之為盡善。 況有其體,則有其用。既成乎己,當成乎人。理固無一 之可遺,功豈有一之可闕?善法不能以徒舉,本末則 貴乎兼該。每當繙閱之時,輒起編劘之念。顧一人之 見聞有限,而天下之事體多端。居一室而料度乎四 方,據己私而折衷乎眾務,亦固知其不可,猶強為其 所難。是蓋一念區區報國之忠,抑亦平生孜孜為學 之志,是以頓忘下賤,僭倣前修,豈不知妄儗非倫,竊 亦欲薄陳所見,念惟天下之大,其本在於一身;人心 之微,其用散於萬事。一物有一物之用,一方有一方之宜。所以化之者,固本於身,所以處之者,各有其道。 事皆「有理,必事事皆得其宜;人各有心,須人人不拂 所欲。伊欲處之適當其可,必先講之務盡其詳。」考古 以證今,隨時而應用,積小以成其大,補偏以足其全。 「鉅細精粗而曲折周詳,前後左右而均齊方正。」於以 衍治國平均天下之義,用以收「格致誠正修齊」之功。 舉本末而有始有終,合內外而無餘無欠,期必底於 聖神功化之極。庶以見夫《大學》「體用」之全。體例悉準 於前書,楷範用垂於後學。稽聖經,訂賢傳,剟取無遺; 紀善行,述嘉言,蒐求罔棄。附以管中之所見,覬於日 下之可行。俯竭涓塵之微,仰裨海嶽之大。茲蓋恭遇 皇帝陛下,睿智有臨,剛明不惑;學古訓而獲大道,慎 儉德以懷永圖。蚤毓德於「青宮;服膺大訓,時潛心於 黃卷。玩味《聖經》,開導盡忠益之言,體驗極擴充之力。 每躬行而實踐,恆日就以月將。仁孝之德孚於宮闈, 元良之聲播於函夏。一旦承天而踐祚,萬邦仰德以 歸心。大志夙成,適符漢宣登極之歲;小毖求助,肇啟 周成訪落之心。首深究於大猷,亟恢弘於至治。凡新 政之大有」建置,皆舊學之素所講明,克廣格致誠正 之功,用臻修齊治平之效。太平之治,可計日而待也。 臣濬下愚陋質,荒陬孤生。生世無寸長,頗留心於扶 世;讀書有一得,輒妄意以著書。固非虞卿之窮愁,亦 匪真氏之去位。猥以官居三品,慚厚祿以何裨?年近 七旬,惜餘齡之無幾。一生仕宦,不出國門;六轉「官階, 皆司文墨。莫試涖政臨民之技,徒懷愛君憂國之心。 竭平生之精力,始克成編;恐無用之陳言,終將覆瓿。 幸朝廷更化,中外肅清,總攬權綱,一新政務。儻得徹 九重之聽取,以備乙夜之觀采。」於千百之中,用其二 三之策,未必無補於當世,亦或有取於後人。民物於 是乎一新,世道茲焉乎復古。好所好,惡所惡,一人永 子,育乎兆民。賢其賢,親其親,四海咸尊,戴於萬世。臣 千冒天威,無任激切屏營之至。臣所撰到《大學衍義 補》一百六十卷,《補前書》一卷,并《目錄》三卷,共成四十 帙,謹奉表隨進以聞。

《進大學衍義節略表》
楊廉

[编辑]

伏以位居楓宸,乃膺君師之任。道在闕里,實遺治教 之書。學雖上下之皆同,責于南面而獨重。若能實用 其力,則必大有其功。經則誦于孔子,而曾子述之;傳 則原于曾子而門人記之。至程子姑取之《禮經》,迨朱 子乃為之章句。若夫引用五經四書之文,揀擇諸史 百氏之說,據千載之微言,為一編之實詣。或言理則 造其精,或舉事則極其核。體用一原,即理而事無不 包;顯微無間,即事而理無不在。每條祇引其凡,逐節 惟提其要。簡以御煩,約以該博,此則莫有逾於《衍義》 之書,而實成于真氏之手。其所以修己而明德者一, 二帝、三王之明法。其所以治人而新民者一,唐虞、三 代之成功。此書在祖宗朝或書之以為朝夕之諦觀, 或贊之以為出治之條格。仰列聖之承傳,同執中之 授受。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以至于今也。茲者恭 遇皇帝陛下,入繼大統,益衍天潢。聰明睿知,素著于 潛藩;仁勇聖神,頃觀乎登極。然程子為《說書》,拳拳焉 進「涵養薰陶」之說;朱子繼講習,切切然有「窮理讀書」 之言。臣嘗言于孝宗皇帝,謂「經筵不必泛及夫他卷, 而勸講惟當專用夫是編。覽之數日,已可窺其大端; 講之浹旬,決可會其歸宿。茲者竊慮萬幾之煩,在于 一日之內,于是尋行數墨,竭精力以繙閱其全輯短 截長忘寡陋,而採取其半。非敢精以求精,苐欲省而 又省。」近年學士有病其闕而補以《治平》之編,今日愚 臣乃懼其多,而妄有節略之舉。既簡矣,而簡之至,則 本于一心;已約矣,而約之極,則在於一敬。此聖賢之 真傳,乃道學之密旨。《九重》誠留意焉,乙夜儻過目矣, 則所謂大端者,當不待于數日而後窺,所謂「歸宿」者, 抑豈俟于浹旬而後會哉?蓋二帝三王之為君,皆為 如此之學,故唐虞三代之致治,咸臻如是。之隆。瑟僴 赫喧,今復見之聖詣。親賢樂利,亦何幸於躬逢。所有 《大學義衍節略》凡二十卷,臣之愚識,間附一二,繕寫 裝潢,共計十帙,謹隨表上進。

大學部藝文二

[编辑]

《讀誠意章》
宋·朱熹

[编辑]

頃以多言害道,絕不作詩。兩日讀《大學誠意章》有感。至日之朝起,書此以自箴,蓋不得已而有言云。

神心洞元鑒,好惡審薰蕕。云何反自誑,閔默還包羞。 今辰仲冬節,寤歎得隱憂。心知一寸光,徹彼重泉幽。 朝來自茲始,群陰邈難留。行述亦已遠,及此旋吾輈。

《誠意吟》
金·朋說

[编辑]

正心謹獨時,篤實惟精一。克念寸不欺,充然四端立

《正心吟》
前人

[编辑]

《明誠》道不離,知格無邪偽。中正著吾心,毋為私欲蔽。

《自欺吟》
前人

[编辑]

揠苗昧所養,乞祭驕其妻。詭遇得禽者,寧無慚嬖奚。

《閒居吟》
前人

[编辑]

斗室安居廣,爐香樂性閒。不欺幽獨境,無愧兩儀間。

《修身吟》
前人

[编辑]

克己工夫熟,磋磨日日新,形端儀表正,湯聖自《盤銘》。

《齊家吟》
前人

[编辑]

齊家先正己,標準自吾身。動息從心理,規模衛《武箴》。

《讀近思錄》
明·陳獻章

[编辑]

《大學西銘》迤𨓦攤,從前只假半年閒。誰家繡得「鴛鴦 譜」,不惜金針度世間。

大學部紀事

[编辑]

《宋史吳育傳》:「育從張載學,授崇文校書、監察御史裏 行,請用大學誠意、正心以治天下國家,因薦載等數 人。」

《呂希哲傳》詔以為崇政殿說書。其勸導人主以修身 為本,修身以正心誠意為主。其言曰:「心正意誠則身 修而天下化。若身不能修,雖左右之人且不能喻,況 天下乎?」

《范祖禹傳》:「拜右諫議大夫,首上疏,論人主正心修身 之要。在邇英守經據正,獻納尤多。」

《杜範傳》:「端平二年入對,言:近者召用名儒,發明格物 致知、誠意正心之學,有好議論者乃從而詆訾訕笑 之。陛下一聞其言,即有厭棄儒學之意。此正賢不肖 進退之機,天下安危所係。願以其講明見之施行。」 《趙善湘傳》:慶元二年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大 學解》十卷。

《許應龍傳》五歲通經,嘉定元年舉進士。理宗即位,應 龍首陳「正心為治國平天下之綱。」

《李性傳傳》:嘉定四年,舉進士,進對有崇尚道學之名, 未既其實。帝曰:「實者何在性傳對曰:『在陛下格物致 知,以為出治之本』。」

《楊棟傳》:紹定二年進士,除宗正少卿。進對,帝曰:「止是 正心修身之說乎?」棟曰:「臣所學三十年,止此一說。」用 之事親取友,用治凋郡,察冤獄,至為簡易。棟之學本 諸周程氏,負海內重望。所著有《崇道集》、平舟文集。 《包恢傳》:恢字宏父,建昌人。自其父揚、世父約、叔父遜 從朱熹、陸九淵學。恢少為諸父門人講《大學》,其言高 明,諸父驚焉。

《范昭德傳》:「昭德在經筵,以《大學衍義》進講,反覆規正 者甚多。」

《道學傳》:程顥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 下,循循有序。其弟頤序之曰:「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 孟軻死,聖人之道不傳。」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 斯文為己任。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

程頤其學本於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指,而達於 六經。

朱熹字元晦,紹興十八年進士。孝宗即位,詔求直言。 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 之變,使義理所存,纖悉必照,則自然意誠心正,而可 以應天下之務。」隆興元年,復召入對,言:「《大學》之道,在 乎格物以致其知。陛下雖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 未嘗隨事以觀理,即理以應事。是以舉措之間,動涉」 疑貳,聽納之際,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淳熙 十五年入奏,有要之於路,以為「正心誠意」之論,上所 厭聞,戒勿以為言。熹曰:「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 隱默以欺吾君乎?」所著有《大學章句》《或問》。

陳淳,漳州龍溪人。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熹曰:「凡 閱義理,必窮其源,如為人父何故止於慈,為人子何 故止於孝,其他可類推也。」淳聞而為學益力,日求其 所未至。所著有《大學口義》。

《儒林傳》:「楊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紹興年進士, 調永州零陵丞。時張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 得見,以書力請,始見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 服其教,迺名讀書之室曰『誠齋,學者稱誠齋先生。 戴溪為太子詹事兼祕書監,景獻太子命溪講《中庸》 《大學》,溪辭以講讀非詹事職,懼侵官。太子曰:『講退,便 服說《書》。非公禮。毋嫌也』』。」

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郡守周葵奇 之曰:他日國士也,請為上客。」及葵為執政,朝士白事 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議論。因授以《中 庸》《大學》,曰:「讀書可精性命」之說,遂受而盡心焉。 何基字子恭,嘗謂以《洪範》參之《大學》《中庸》,有不約而 符者。著《大學發揮王柏字會之,其言曰:「『《大學》致知格物』章」,未嘗亡「《應還 知止章》於《聽訟》之上。

葉味道,初諱賀孫,以字行。少刻志好古,師事朱熹,試 禮部第一。所著有《大學講義》。

《忠義傳》:「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景定元年,登進 士第,與眾共立衛王,以秀夫為左丞相。雖匆遽流離 中,猶日書《大學章句》以勸講。」

《玉海》朱文公熹淳熙十六年二月甲子,序《大學章句》, 三月戊申,序《中庸章句》。二書各有或問。

《蘇州府志》:「黃士毅字子洪,郡人。幼知嚮學,嘗入閩謁 朱文公,授以《大學章句》,而歸正慶元,詆排道學時也。 嘗撰《朱子書說、語類》,并自類注《儀禮》。有文集一百五 十卷。端平中,知府王遂為買宅以居,稱『考亭名士。子 芝老,開慶元進士』。」

《處州府志》:「余學古字學道,青田人。繇寶祐間進士,初 任太平州教授。著《大學辯問》一卷,刊於州學。終國子 正。」

《元史趙璧傳》:「世祖為親王,聞其名召見,令蒙古生十 人從璧授儒書,敕璧以國語譯《大學衍義》,時從馬上 聽璧陳辭,說旨明貫,世祖嘉之。」

齊履謙傳六經諸史無不淹貫,著《大學四傳小註》一 卷。

《李好文傳》:至正九年,帝以皇太子年漸長,開端本堂, 命皇太子入學,以右丞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端 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學士兼諭德。好文言:欲求 二帝三王之道,必由於孔氏。其書則《孝經》《大學》《論語》 《孟子》《中庸》。乃摘其要,釋以經義,又取史傳及先儒論 說有關治體而協經旨者,加以所見,倣真德秀《大學 衍義》之例,為書十一卷,名曰《端本堂經訓要義》,奉表 以進,詔付端本堂,令太子習焉。十六年,復上書皇太 子,其言曰:「臣之所言,即前日所進經典之大意也。殿 下以所進諸書,參以《貞觀政要》《大學衍義》等篇,果能 一一推而行之,則萬幾之政,大平之治,不難致矣。」皇 太子深敬禮而嘉納之。

《婺源縣志》:「胡炳文字仲虎。幼嗜學,既長,篤志朱子之 學,上愬伊洛,以達洙泗淵源,著有《大學指掌圖》。」 《明外史·王守仁傳》:「守仁天姿穎敏,年十七,謁上饒婁 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 言笑。游九華歸,築室陽明洞中,泛濫二氏學,數年無 所得。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 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篤信 不疑。守仁既以此自信,故其為教,專提「致良知」三字 為主。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如以吾心 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天下之廣以裨補增益之, 是析心與理為二矣。夫學問思辯篤行之功,雖其困 勉至於人一己百,而擴充之極,至於盡性知天,亦不 過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無復有加於毫末。 謂「宋周、程二子後,惟象山陸氏簡易直截,有以接孟 氏之傳,而朱子《集註》《或問》之類乃中年未定之說。」因 作《朱子晚年定論序》,以示學者。於是同時講學之儒 如羅欽順輩,皆以為非欽順數遺書與相詰難。其後 守仁起征,思田、王畿、錢德洪侍坐於天泉橋,有所質 證。畿因著《天泉證道記》,舉四語云:「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 物。」以為守仁所示宗旨。至萬曆間,顧憲成、高攀龍輩 雖未嘗不推守仁,而極辯四語之,而論者又以為 此特出於畿,非守仁本旨也。然自守仁標異趣,學者 翕然從之,多流入於禪。 故宗雒、閩之教者,多詆訶心 學云。守仁既卒,桂萼等言:守仁事不師古,言不稱師。 欲立異以為名,則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論;知眾論之 不予,則為朱熹晚年論定之書。號召門徒,互相唱和。 宜禁邪說,以正人心。萬曆十二年,大學士申時行等 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學》,良知出《孟子》。祖述經訓,羽翼 聖真,不可謂禪。誠宜崇祀,庶聖化大裨』。」帝從之。 《王艮傳》:艮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讀書止《孝經》 《論語》《大學》,信口談說中理解。

《羅欽順傳》:世宗即位,歷吏部尚書,致仕,里居二十餘 年,足不入城市,日居學古樓,潛心格物致知之學。王 守仁以心學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師之。欽順致書守 仁,略曰:「『聖門設教,文行兼資,博學於文,厥有明訓。如 謂學不資於外求,但當反觀內省,則正心誠意』四字 亦何所不盡,必於入門之際,加以格物工夫哉。」守仁 得書,亦以書報,謂:「理無內外,性無內外,故學無內外。 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反覆 二千餘言。欽順再以書辨曰:「執事云:『格物者,格其心 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 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 知也』。自有《大學》以來,未有此論。夫謂」格其心之物,格 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凡為物也三,謂「正其物之心, 誠其物之意,致其物之知。」其為物也,一而已矣。就三而論,以程子格物之訓推之,猶可通也;以執事「格物」 之訓推之,不可通也。就一物而論,則所謂物,果何物 耶?如必以為意之用,雖極安排之巧,終無可通之日 也。又執事《論學書》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致 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各得其理者,格 物也。」審如所言,則《大學》當云格物在致知,不當云致 知在格物,與物格而後知至矣。書未達,守仁已沒。 《裴紹宗傳》正德十六年,入為兵科給事中,即疏請世 宗法祖定制,言:「太祖貽謀盡善,如造觀心亭,揭《大學 衍義》之類,陛下當繹思祖德,而二三大臣尢宜朝夕 納誨,以輔養聖德。陛下日御便殿,親儒臣,使耳目不 蔽於淫邪,左右不惑於險佞,則君志素定,治功可成。」 帝嘉納之。

《姜士昌傳》:父寶,字廷善。士昌五歲授書至憔善,以為 寶以父名,輟讀拱立,師大奇之。

《高攀龍傳》:「少讀書,輒有志程、朱之學。四川僉事張世 則進所著《大學初義》,其說一遵古本,詆程、朱章句之 誤,請頒天下。攀龍憤,抗疏力駁其謬,其書遂不行。」 《儒林傳》張邦奇著《學庸傳》,粹然一出於正。

范祖幹,歲戊戌十二月,太祖親下婺州,與葉儀並召 祖幹持《大學》以進。太祖問治道何先,對曰:「不出是書。」 太祖命剖陳其義,祖幹謂:「帝王之道,自修身齊家以 至治國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齊方正,使萬物各得 其所,而後可以言治。」太祖曰:「聖人之道,所以為萬世 法。吾自起兵以來,號令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夫」 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悉是道也。深加禮貌,命二人為 諮議。

黃潤玉以《大學》《中庸》詞旨淵奧,乃撰《學庸通旨》。 陳真晟篤志聖賢之學,讀《大學》《或問》,見朱子重言主 敬,知敬為大學始基。又得程子主一之說,專心克治, 歎曰:「大學誠意為鐵門關,『主一』二字乃其玉鑰匙也。」 天順二年詣闕上《程朱正學纂要》。其書首取程氏學 制,次取朱子論說,次作二圖,一著聖人心與天地同 運,一著學者心法天之運。終言立明師、輔皇儲、隆教 本數事,以畢圖說之意。書入,下禮部議,侍郎鄭幹寢 其事。真晟歸,聞臨川吳與弼方講學,欲就問之。過南 昌,張元楨止之宿,與語,大推服曰:「斯道自程、朱以來, 惟先生得其真,如康齋者不可見,亦不必見也。」遂歸 閩,潛思靜坐,自號漳南布衣。

蔡烈字文繼,力行好學,老而不倦。著有《大學格物致 知傳》。

周蕙初未知學,年二十,聽人講《大學》首章,惕然感動, 遂讀書。州人段堅,薛瑄門人也,時方講學於里,蕙往 聽之,與辨析,堅大服,誨以聖學,蕙乃研究五經。 湛若水遷南京吏部右侍郎,進所撰《聖學格物通》一 百卷。

魏校,字子才。弘治十八年進士。歷太常卿。著有《大學 指歸》。

《李經綸傳》:「時王守仁、湛若水兩家之學盛行於世。經 綸弗善也,申程、朱之意,作《大學稽中傳》,頗闢兩家之 學,而於朱子格物之說,亦不苟同。」

來知德,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謂《大學》之格物, 乃格去物欲,猶孔子「克己復禮為仁」,孟子「養心莫善 於寡慾」之意,皆除去有我之私也。識者善之。

劉文卿肆力撰述,有《大學新編》諸書。

邵寶博稽典籍,有得則書之簡,取程子「今日格一物, 明日格一物」之義,名之曰《日格子》。

《蘇州府志》:「周木字近仁,常熟人。成化乙未進士。留心 性理,欲以學自名。嘗讀《近思錄》而悟為學之要。《大學》 自經朱子定著,諸儒猶有紛更,木以己見辨正,不為 苟同。」

《高淳縣志》:「谷再吉讀書淹博,作《大學義補》。」

《歙縣志》:「黃訓字學古,成化進士。所著有《大學衍義膚 見》。」

《婺源縣志》:「江銓字元衡。生有異質,甫八歲,讀書了大 義。既長,厭科舉業,潛心學問。聞會稽王守仁倡道,遂 往見之,上下其論。所著有《大學論》。」

《江都鄉賢錄》:「金奇選字幼常。于書無不讀,崇尚根本 之學,所著有《大學詳說》一卷。」

大學部雜錄

[编辑]

《井觀瑣言》:凡古書簡編錯亂,程、朱大儒亦不敢擅為 更張,但云「某當作某」,「某當在某之上,某當在某之前」 而已。惟《孝經大學傳》文之錯,有經文可依㨿,故朱子 考而正之。

狂夫之言往顧涇陽,涇凡兩兄弟,與余同舟至檇李, 因論事親若曾子可也何義,余曰:「此句真精神在《大 學》如保赤子心誠求之上。」又問曰:「此又何義?」余曰:「大 約父母之於赤子,無有一件不可志的。人子報父母卻只養口體,此心何安?」

《圖書編》:嘗讀《易》,見孔子以大贊乾,知大始故也。然乾 之所以知大始者,非即在人之明德乎?易知則有親, 非即明德之必親民乎?由此有親有功,可久可大,易 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非即知止而自然定靜安慮得 乎?此學之所以為大也。然欲明明德於天下,而推其 功之所先,必先乎致知格物,何哉?乾,陽物也;坤,陰物 也。真信得乾坤無形體,而亦謂之物,則格物之義明 矣。是故《易》九卦有曰: 「復,德之本也,復以自知。」復小而 辨於物,會而通之,物有本末,物格而后知至,此謂知 本,此謂知之至也,又何待辨哉?噫!物即至善之止,復 見天地之心而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但止即止其所 復,修即修其所止,此之謂先天之學,此之謂「《大學》之 道。」學大學敘

問:「《大學》古本,悉遵王文成公表章,是矣。然前云『明明 德、親民,止至善』,而當知所止矣,復云『事物之先後』,何 也?」曰:「前三在舉其概,後六先推其詳。天下、國家、身、心、 意、知,總是『明明德、親民,然雜施不遜,躐等無序,可乎? 故自欲明明德於天下,歷推其所先,莫先致知矣。致 知在格物,正所謂『知止至善也』』。」問:「『明德與知明,明德』 與致知,果不同乎?」曰:「姑即明與『知』之字義分別之。明 其知之全體,知其明之發竅。雖謂明為體,知為用,亦 可也。明之則無所不通,知則隨所發竅,推而廣之,以 要其極也。」問:「文成謂『親民,正以明明德也』。」《或問》中《發 揮》「『『仁者以萬物為一體』,至精切矣。然明德,知也;一體 之親,仁也』。曾謂知即仁乎?」曰:「明德一也,知仁皆明德 之別名耳。」蓋人心明覺,未有不知痛癢者,醫家以手 足痿痹為不仁,謂不自知其痛癢也。孰謂明覺親愛 有二乎哉?試觀孩提之良知,未有不知愛其親者,大 人特不乎赤子之心耳。問:「明明德親民,固體用一 原,然必親民而後謂之自明歟?」曰:「非有意以致其親 也。《記》云:『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 之屬莫不知愛其類,況有血氣之屬者,莫知於人。乾 父坤母,民胞物與』,原來國家之民,皆是一體之親,亦 因其本親而親之耳。」問:「明親無二,孔子於『愛人知人』 發之矣,他亦有所證乎?」曰:「『《易繫》謂『乾知大始,乾以易 知』,易知則有親,有親則可久』,孰謂人道,非天道乎?」問: 「明德外無至善,又謂『學以知止為急務,而止至善外 復有定靜安慮,何也』?」曰:「至善即明德之本體,所謂天 然自有之,則不待人力安排,即朱子所謂『盡乎天理 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是也。果能知止乎天理之 極,則漸漸定靜安慮,實有諸己而能得矣。」問:「物猶事 乎,致知在格物,與知止至善,一乎二乎?」曰:「天下國家 身心意知,一物也。有是物,即有是格致、誠正、修齊治 平之事,是物也。有物必有,則本至善也。世有致知而 不止乎至善之物,則故凡致力於國家天下者,有似 乎親民而昧乎物之本;致力於身心意知者,有似於 明明德而不可以治天下國家。要皆出乎智見之安 排,而不能格乎物耳。」問:「物格知至,則止至善矣。又謂 之『知本』,何也?」曰:「物有本末,而身為物本。苟徒明義理, 建事功,而身不足法,亦末矣。故云:『自天子以至於庶 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真能 知修身為本者,此謂知之至也,非即物格知至之謂 乎』?」問:「既云知止,又云『知本、知至』,何也?」曰:「至善原於天, 修身存乎人。」知本而不知止,固失其本然之天;則知 止而不知本,又失其當然之人。功惟知止至善,而一 本之《修身》焉,盡之矣。以下大學大旨

問:「欲明明德於天下,果欲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 德乎?」曰:「真信得。體用一原,人我無間。如此說亦是。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欲仁是也。況可欲 之謂善!苟不欲明明德於天下,又何以止至善乎』?」問: 「孔子十五志學,直至七十,始從心所欲不踰矩,何可 遽責之初學耶?」曰:「格物正以滿乎此欲之量耳。子以」 物之大而格之,難乎?夫所惡於上,即《明德》中所同有 者。「毋以使下」,即親民也。推之上下左右前後,莫不皆 然。始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終焉「從心所欲不踰矩」, 止至善矣。

問:「文成謂『《大學》之要,致知焉,盡矣,而格物之旨,在格 其不正以歸乎正』。」然歟曰:「窮至事物之理,固懼其偏 於外矣。意之所在為物,如意在事親,則事親為一物; 意在忠君,則忠君為一物,得無懼其偏於內乎?夫是 物也,原不可以有無、內外、精粗截然二之也。但二先 生雖各有定說,然知性格物之謂,非朱子之言乎?良 知抵用安排得,此物由來自渾成。」非王文成之言乎? 合二先生之言,觀其會通格物之旨了然矣。

問:「談名理,止至善極矣,下文乃舉事物言之,果恐人 之涉虛見乎?」曰:「人莫不云:『這物事不過舉有形象者 謂之物,舉逐日幹辦者謂之事;而天下國家身心意、 知,總謂之物;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總謂之事,誰則知 之?物事自有本末、終始、先後,要在重本始,急先務,誰 則知之?若終生只此一事一物,而物格止至善,尤難知也。所以謂之《大學》,本在修身,先在格物。

問:「『修身為本』之『本』,果不對末言乎?」曰:「天之生物,使之 一本,安得有二本也?惟不信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 之物,故有二物,即有二本矣。試觀一篇之內,物有本 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無 二物也,無二本也,無二知也,二之則不是。」

問:「文成表章,《大學》古本原只一篇,不必分章,不必補 傳,是矣。旁註雖云『歸重致知,序則云『《大學》之道,誠意 而已矣』,似亦以前為經,因提所謂『誠其意』者起頭,故 重誠意』則以下為『傳』,其果然歟?」曰:「既信原是一篇,而 所謂『又似起頭,則二篇矣。獨不思『此謂知本』,此謂知 之至也』。」「『此謂』二字,得非承上文『物有本末,物格而后』」 知至。言乎真信得物格知本,為知之至矣,則所謂「誠 其意」者,緊頂知本知至言也。然則謂「誠其意者毋自 欺也」,非即上文「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乎,何也?毋自 欺者,毋自欺其所獨知也。致知即誠意實用功處,不 過點出意之好惡,使人於此實致其知而已矣。故「慎 獨」二字,包誠意致知言也。獨即此一「物也。安得以上 文為經,此為《傳》,分作兩截耶?」問:「『誠中形外』,在小人亦 可謂之誠乎?」曰:「聖人指點誠偽之分,莫有切於此者。 如《閒居》為不善,見君子則揜不善而著其善,此是偽 處。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在小人卻知得自家不 善,故這點真心都發露在外,謂非誠之不可掩乎?唯 其誠中形外,幾不可」掩。所以君子必慎其獨。而曾子 平日謂其嚴。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也。

問:「近時提揭《大學》,或致知,或誠意,或修身,而子必欲 依本文,先在格物,何也?」曰:「非予欲先之也,依經文耳。 提修身者,得其本矣。不推其所先,則不格乎物,此本 從何而出?提誠意與致知,則知所先矣。而不知所在, 則物有不格,此知何由而至?故物格則知所先后,知 本知止而知至矣。謂予有意先之,則惡乎敢?」

問「誠意,而下歷引《詩》《書》孔子之言,皆廣誠意也。誠意 為《大學》之要,非歟?」曰:「『『『格致誠正以修其身』,原只一事。 聖人於其中逐一細細剖析,使人惟精惟一,不可紊, 不可雜耳。蓋上文此謂知本,知至己』,包修正誠致在 其內,雖天下國家,皆可舉此以措之耳。故雜引《詩》《書》, 不獨身心意知,明明德、親民,止至善』,渾作一團,如『盛 德至善,民不能忘,雖沒世不能忘,而齊、治、均、平,莫不 含蓄在內,故總以知本收之,豈專為誠意發也』?」 問:「《康誥》《太甲》《堯典》皆自明其明德也,《盤銘》《康誥》《周詩》, 得非釋『親民乎?何為謂親當作新者,非也』?」曰:「古文原 是『親』字,文成謂其不必改耳。況『日新』承上文,『自明不 已,則日日新』」作「新民,以至新天命,無所不」用其極。若 不觀其會通,惟拘執字義,則日新新命,可以謂之釋 新民乎?問:「止至善,乃在仁敬孝慈信,得非專言至善 之散殊耶?」曰:「『緝熙敬止,見諸君臣父子與國人交,統 體散殊,已兼之矣。是故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此 正是聖人明親之實學也。豈教專空寂,外人倫以求 至善者可同語哉?」

問:「修身緊承上文,知本是矣,此復舉身心並言之,何 歟?」曰:「形色,天性也。有是身即有是。忿懥、恐懼、好樂、憂 患之感,只一著於有所,便是心不正,不正便是心不 在一身之間,凡視聽飲食亦不自知矣。可見心中好 惡之意,或有發得是處,謂之不誠亦不可。惟稍有沾 滯,便非此心常寂常感之正體也。此所以修身必先 正心。身不專於形骸之末,心不專於方寸之間。忿懥、 恐懼、好樂、憂患,總屬之心,而見諸身者,一落於有所, 則心即不得其正。」可見渾身都是心也。如上天生物 之心,盎然太虛之內,日月星辰,風雨露雷,何一非天? 故萬象森然,無一能為太虛障礙者。可見身不可有 所,固不專指方寸,亦不專指形體,而「形神渾融」為最 難。

問:「修身齊家,專自好惡言,好惡果足以盡修齊之道 乎?」曰:「人心所發,不越好惡兩端。公好惡則通之家國 天下,而各當作好作惡,則行之一身一家而不通。如 親愛、賤惡、畏敬、哀矜、傲惰,乃人人所必有者。有所且 不得其正,況之其所而僻焉,可乎?蓋人心公溥則明 通,偏邪則暗塞,此所以好而不知其惡,惡而不知其 美也。」況溺愛不明,貪得無厭,此尢人之所同患者。只 此兩語,凡有身家者,可以諺而忽之哉。

人以一身接應乎家國,天下雖有尊卑、老幼、親疏、遠 邇之殊,而此心之明德則無弗同者。事親謂之孝,事 君謂之忠,事兄謂之弟,事長謂之敬,恤幼謂之慈,使 眾謂之仁。雖曰「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要 在先慎乎德,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一出於天性固有 之良。觀諸慈幼一端,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可知也。 彼母之於子,一體而分,真誠惻怛,皆其本性。凡撫摩 鞠育,呼吸相關,撫恤百端,自中肯請幫助識別此字。蓋由情真則機 自通,心誠故法自善也。欲明明德於天下國家,一體 流貫,心誠求之,有不與民同好惡也哉?故曰:「如保赤子」,民之父母,孰非其親親不容自已者哉?所以興仁 興讓,興孝興弟,殆猶赤子之慕慈母,自有不容已者 在矣。噫!真信此者,始可與語明明德親民之學 問。《大學》言止至善矣,復言「格物」,言知至矣,「復言『知本』, 言『慎獨矣,復言『絜矩』,何歟』?」曰:「《大學》之道一也。明親必 止乎至善者,盡性也。格物即至善之天,則本即此物, 至善之本諸身,獨即此物,至善之原於一矩即此物, 至善四達不悖也。」問:「學貴自悟,乃引《詩》《書》以證之,何 歟?」曰:「『學必師古』。此說命言學所自始也。故歷引《詩》《書》, 見堯舜禹湯文以及衛武」,乃後學之模範也。所以古 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國家者,必本於修身,而先於正 心、誠意致知,「惟在格物。」都是如此,豈後世單提直指、 不立文字者可倫哉?

問:「『《中庸》言教必原之天命,《大學》言學,只歸之至善』,何 歟?」曰:「至善即是天命之性而止,至善即是明明德之 極處。所以古人欲明明德於天下,推其所先,只在致 知格物。正以物原統天下國家身心意知,無不包,無 不貫也。故下文證諸《康誥》《太甲》《堯典》《湯銘》,自明不已, 則日新以至於新民新命,無所不用其極,這纔是至」 善所當止。如君臣父子與人交,必止於仁敬孝慈信, 而何所不用其極哉。後言「峻命不易」,惟命不于常,無 非教人盡性。至於命也,豈特顧諟天之明命,為大學 之真功耶。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