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0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四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四卷目錄

 孝經部紀事

 孝經部雜錄

經籍典第三百四卷

孝經部紀事

[编辑]

《漢書宣帝本紀》:昭帝元平元年「秋七月,光奏議曰:禮, 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無嗣,擇支子孫 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己,有詔掖庭養視。至今 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 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

《廣川惠王傳》:「廣川王去即繆王,齊太子也,師受《易》《論 語》《孝經》,皆通。」

《韓延壽傳》:「延壽嘗出臨上車,騎吏一人後至,敕功曹 議罰白還至府門,門卒當車願有所言,延壽止車問 之,卒曰:『孝經曰:『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 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駕,久駐未 出騎吏父來至府門,不敢入。騎吏聞之,趨走出謁,適 會明府登車以敬父而見罰,得毋虧大化乎?延壽舉』』」 手輿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過歸舍,召見門卒。卒本 諸生,聞延壽賢,無因自達,故代卒。延壽遂待用之。 《匡衡傳》: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勸經學曰:「《論語》《孝 經》,聖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儒林王式傳》:「博士江公,世為《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 說》。」

《後漢書光武十王傳》:「沛獻王輔,矜嚴有法度,好經書, 善說京氏《易》《孝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 曰《沛王通論》。」

鄭元傳元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 《周禮》凡百餘萬言。案:謝承書載元所注,與此略同, 不言注《孝經》,唯此書獨有也。

《范升傳》:「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歲通 《論語》《孝經》。」

《翟酺傳》:「酺字子超,著《援神鉤命解詁》十二篇。」《援神 契》《鉤命決》,皆《孝經緯》篇名也。

《荀淑傳》:淑子爽對策陳便宜曰:「漢制,使天下誦《孝經》。」 平帝時,王莽作《書》八篇戒子孫,令學官以教授吏 能誦者比《孝經音義》云:言用之得選舉之也。

《蓋勳傳》:「勳為漢陽長史,隴右刺史。左昌坐斷盜徵,以 扶風宋梟代之。梟患多寇叛,謂勳曰:『涼州寡於學術, 故屢致反暴,今欲以多寫《孝經》,令家家習之,庶或使 人知義。勳諫曰:『昔太公封齊,崔杼弒君;伯禽侯魯,慶 父篡位。此二國豈乏學者?今不急靜難之術,遽為非 常之事,既足結怨一州,又當取笑朝廷。勳不知其可 也』』。」梟不從,遂奏行之。果被詔書詰責,坐以虛慢徵。 《儒林傳》:何休為人質朴,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 及者。以列卿子詔拜郎中,非其好也。辭病去,不仕州 郡,進退以禮。太傅陳蕃辟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廢 錮。迺注訓《孝經》《論語》,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 《獨行傳》:向栩字輔興,張角作亂,栩上便宜,頗譏刺左 右:「不欲國家興兵,但遣人於河上北向讀《孝經》,賊自 當消滅。」中常侍張讓讒栩不欲命將出師,疑與角為 內應,殺之。

謝承《後漢書仇覽傳》:「覽字季智,一名香,陳留考城人 也。有羊元者,凶惡不孝,其母詣覽告元,覽呼元誚責, 與《孝經》一卷,使誦讀之。元深改悔,至母前謝罪。諺曰: 『孤犢觸乳,驕子詈母。乞今自改,遂成佳士』。」

《玉海》:劉向典校經籍,以十八章為定,鄭眾、馬融並為 之注。又有鄭氏注,相傳或云鄭元。

《三國志魏鍾會傳》註:「會時遭所生母喪,會為其母傳 曰:『夫人性矜嚴,明於教訓。會雖童稚,覲見規誨。年四 歲,授《孝經》』。」

蜀《秦宓傳》:宓曰:「孔子發憤作《春秋》,大乎居正,復制《孝 經》,廣陳德行,杜漸防萌,預有所抑。」

《吳張昭傳》:孫權嘗問衛尉嚴畯:「『寧念小時所闇書不』? 畯因誦《孝經》,仲尼居。」昭曰:「嚴畯鄙生,臣請為陛下誦 之。」乃誦君子之事。上咸以昭為知所誦。

《吳嚴畯傳》:「畯少耽學,與諸葛瑾、步騭齊名,著《孝經傳》 傳於世。」

《晉書皇甫謐傳》:「咸寧初,詔謐為太子中庶子,復徵為 議郎,又召補著作郎,並不應著論。為葬送之制,平生 之物,皆無自隨,唯齎《孝經》一卷,示不忘孝道。」

《孝友傳》:「許孜字季義,東海吳寧人也。孝友恭讓,敏而 好學。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受《詩》《書》《禮》《易》 及《孝經》《論語》。學竟,還鄉里。」

《儒林傳》:「虞喜字仲寧,注《孝經》行於世《隱逸傳》:「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東遊 張掖,師事郭荷,盡傳其業。精通經義,雅辨談論,多才 藝,善文。荷卒,瑀以父生之,師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 制,師不服重,蓋聖人謙也。遂服斬衰,廬墓三年。禮畢, 隱於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服柏實以輕身,作《孝經 錯緯》弟子,著錄」千餘人。

祈嘉,字孔賓,少清貧。年二十餘,西至敦煌,依學官誦 書。貧無衣食,為書生都養以自給,遂博通經傳,精究 大義。西游海渚,教授門生百餘人。張重華徵為儒林 祭酒。性和裕,教授不倦。依《孝經》作《二九神經》。在朝卿 士、郡縣守令彭知正等受業,獨拜床下者二千餘人。 《宋書天竺迦毗黎國傳》:「慧琳者,秦縣人,姓劉氏。少出」 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外內之學,為廬陵王義真所 知。嘗著《均善論》,論行於世。舊僧謂其貶黜釋氏,欲加 擯斥。太祖見論賞之。元嘉中,遂參權要,朝廷大事,皆 與議焉。賓客輻輳,門車常有數十兩,四方贈賂相係, 勢傾一時。注《孝經》傳於世。

《玉海》:「江左中興,《孝經》《論語》共立鄭氏博士。」

《松下偶談》:崔英年九歲,在秦王苻堅宮內讀書。堅殿 上方臥,諸生皆趨,英獨緩步,怪而問之。英曰:「陛下如 慈父,非桀紂君,何用畏乎?」又問:「卿讀何書?」曰:「孝經。」堅 曰:「有何義。」曰:「在上不驕。」堅為之起,更問「有何義?」曰:「自 天子至於庶人章。上愛下,下敬上。」堅曰:「卿好待,十七 必用卿為大夫。」英曰:「日月可重見,陛下至尊不可再 睹洪恩士或可用則用何在」後期堅曰:「須待十七必 召卿也。」及期拜諫議大夫。

《南齊書文惠太子傳》:永明三年,於崇正殿講《孝經》,少 傅王儉以擿句令太僕周顒撰為義疏。太子臨國學, 親策試諸生,儉諮太子曰:「『《孝經》仲尼居,曾子侍。夫孝 理弘深,大賢方盡其致,何故不授顏子而寄曾生』?太 子曰:『曾生雖德慚體二,而色養盡禮,去物尚近,接引 非隔。弘宣規教,義在於此』。儉曰:『接引非隔,弘宣雖易, 去聖轉遠,其事彌輕。既云人能弘道,將恐人輕道廢』。」 太子曰:「理既有在,不容以人廢言,而況中賢之才,弘 上聖之教,寧有壅塞之嫌。」臨川王暎諮曰:「孝為德本, 常是所疑。德施萬善,孝由天性,自然之理,豈因積習。」 太子曰:「不因積習而至,所以可為德本。」暎曰:「率由斯 至,不俟明德,大孝榮親,眾德光備,以此而言,豈得為 本?」太子曰:「孝有深淺,德有小大,因其分而為本,何所 稍疑?」太子以長年臨學,亦前代未有也。

《王儉傳》:上使陸澄誦《孝經》,自仲尼居而起,儉曰:「澄所 謂博而寡要,臣請誦之。」乃誦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 張子布更覺非奇也。」

《張融傳》:「融字思光,解褐出為封溪令,浮海至交州,於 海中作《海賦》。建武四年卒。遺令令人捉麈尾登屋,復 魂曰:『吾生平所善,自當凌雲一笑。左手執孝經老子, 右手執小品《法華經》』。」

《周顒傳》:「顒字彥倫。汎涉百家。卒官時會王儉講《孝經》 未畢,舉曇濟自代。學者榮之。」

《文學傳》:「祖沖之字文遠,范陽薊人也。少稽古有機思, 釋《論語》《孝經》。」

《高逸傳》:「沈驎士字雲禎,元嘉末,文帝令尚書僕射何 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驎士應選,尚之謂子 偃曰:『山藪故有奇士也。少時驎士稱疾歸鄉,更不與 人物通,隱居教授,從學者數十百人。注《易經》《禮記》《春 秋》《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卷』。」

《南史顧歡傳》:「歡字景怡,有病邪者,歡問曰:『家有何書』? 答曰:『惟有《孝經》』。歡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邊,恭敬 之,自差也』。」病者果愈。

《梁書鄱陽忠烈王恢傳》:「幼聰敏,年七歲能通《孝經》《論 語》義,發擿無所遺。」

《王僧孺傳》:僧孺年五歲,讀《孝經》問授者,此書所載述 曰:「論忠孝二事。」僧孺曰:「若爾,常願讀之。」

《朱异傳》,詔求異能之士,五經博士明山賓表薦异,高 祖召見,使說《孝經》《周易》義甚說之,謂左右曰:「朱异實 異。」後見明山賓,謂曰:「卿所舉殊得其人。」仍召异直西 省,俄兼太學博士。其年高祖自講《孝經》,使异執讀 《孝行傳》庾黔婁少好學,多講誦《孝經》,未嘗失色於人。 褚修,錢塘人也。父仲都,天監中歷官《五經》博士。修少 傳父業,兼通《孝經》《論語》。

《儒林傳》:「嚴植之精解《喪服》《孝經》《論語》。」

賀瑒子革少通三禮及長遍治孝經。《論語》毛詩 孔僉會稽三陰人少師事何引通五經尤明三禮《孝 經》。《論語》講說並數十遍生徒亦數百人。

皇偘少好學,尤明《孝經》《論語》,起家國子助教。於學講 說,聽者數百人。性至孝,常日限誦《孝經》二十遍,以擬 《觀世音經》。

《文學傳》:「何遜八歲能賦詩,博學有思理,更註《論語》《孝 經》。」

伏挺幼敏悟七歲通孝經。《論語》。

《玉海》:「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並立國學,安國之本,亡於梁亂。」

《陳書周弘正傳》:「太建五年,授尚書右僕射祭酒,中正 如故。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所著《孝經疏》兩卷,行 於世。」

《徐陵傳》:陵子份,少有父風。年九歲,為《夢賦》,陵見之,謂 所親曰:「吾幼屬文,亦不如此。」份性孝悌,陵嘗遇疾甚 篤,份焚香泣涕,跪誦《孝經》,晝夜不息,如此三日,陵疾 豁然而愈。親戚皆謂份孝感所致。

《孝行傳》:「謝貞幼聰敏,有至性。七歲,母王氏授貞《論語》 《孝經》,讀訖便誦。」

《儒林傳》:「張譏年十四,通《孝經》《論語》。簡文在東宮,出士 林館發《孝經》題,譏論議往復,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 習,必遣使召譏所撰《孝經義》八卷。」

馬樞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

王元規少好學從吳興沈文阿受業十八通春秋左 氏孝經。《論語》喪服著孝經記義兩卷。

《文學傳》:岑之敬五歲讀《孝經》,每燒香正坐,親戚咸加 歎異。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經》義,擢為高第。御 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經,若顏、閔之流,乃應高第。」 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復有顏、閔邪?」因召入面試, 令之敬升講座,敕中書舍人朱异執《孝經》,唱《士孝章》, 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 嗟服。乃除童子奉車郎,賞賜優厚。

《魏書文成五王傳》:「河間王若年十六,未封而薨,以齊 郡王子琛繼。琛字曇寶,以肅宗始學獻金,字《孝經》 封。」《懿傳》:「軌長子偉伯,字君良,太尉清河王懌辟參軍 事,懌親為《孝經解》,詁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隱 漏。」

《外戚傳》:「馮熙字晉昌,長樂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 年十二始就博士學問,從師受《孝經》《論語》。」

《儒林傳》:「陳奇志在著述《五經》始注《孝經》《論語》,頗傳於 世,為縉紳所稱。」

孫惠蔚年十五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

徐遵明,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 黨,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詣 燕趙,師事張吾貴。遵明伏膺數月,請更從師,遂與平 原田猛略就范陽孫買德受業。一年,復欲去之,乃詣 平原唐遷納之,居於蠶舍,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三 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吹笛以自娛慰。 盧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其《毛詩》《春 秋》《左氏》未訖。

《北齊書王紘傳》:「紘字師羅,年十三,見揚州刺史太原 郭元貞。元貞撫其背曰:『汝讀何書』?對曰:『誦《孝經》』。曰:『《孝 經》云何』?曰:『在上不驕,為下不亂』。貞曰:『吾作刺史,豈其 驕乎』?紘曰:『公雖不驕,君子防未萌,亦願留意』。元貞稱 善。」

《徐之才傳》:「之才幼而儁發,五歲誦《孝經》,八歲略通義 旨。」

《儒林傳》:「李鉉年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撰定《孝 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

《周書齊煬王憲傳》:子貴,字乾福,少聰敏,涉獵經史,尤 便騎射。始讀《孝經》,便謂人曰:「讀此一經,足為立身之 本。」

《長孫澄傳》:魏文帝嘗與太祖及群臣公宴,從容言曰: 「《孝經》一卷,人行之本,諸公宜各引要言。」澄應聲曰:「夙 夜匪懈,以事一人。」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惡。」既而出 閣,太祖深嘆澄之言合機,而譴其次答者。

《文帝十三子傳》「宋獻公震,字彌俄突,幼而敏達,年十 歲誦《孝經》《論語》《毛詩》。」

《斛斯徵傳》:「徵幼聰穎,五歲誦《孝經》《周易》,識者異之。」 《顏之儀傳》:「之儀幼穎悟,三歲能讀《孝經》,及長,博涉群 書。」

《蕭大圜傳》。「大圜。梁簡文帝之子也。幼而聰敏。神情俊 悟。年四歲能誦《三都賦》及孝經、《論語》。」

《儒林傳》:「樊深學雖博贍,訥於辭辯,故不為當時所稱, 撰《孝經》一卷。」

熊安生少好學,勵精不倦,撰《孝經義疏》一卷行世。 樂遜正光中,聞碩儒徐遵明領徒趙魏,乃就學《孝經》 《喪服》《論語》《詩》《書》《禮》《易》《左氏春秋》大義。

《蕭察傳》:「察子巋所著《孝經義記》行於世。」

《異域高昌傳》,文字亦同華夏,兼用其書,有《毛詩》《論語》 《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雖習讀之,而皆為其語。 《隋書韋師傳》:「師少沉謹,有至性,初就學,始讀《孝經》。捨 書而歎曰:『名教之極,其在茲乎』!」

《宇文傳》:「煬帝即位,轉禮部尚書。所著辭賦二十餘 萬言,為《尚書》《孝經注》行於時。」

《明克讓傳》:「父山賓,梁侍中。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 涉書史,所覽將萬卷,著《孝經義疏》一部。」

《于仲文傳》:仲文字次武,建平公義之兄子。父實周大 左輔,燕國公。仲文少聰敏,髫齔就學,耽閱不倦。其父 異之曰:「此兒必興吾宗矣。」九歲嘗於雲陽宮見周太祖,太祖問曰:「聞兒好讀書,書有何事?」仲文對曰:「資父 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嘆之。

《儒林傳》:「何妥性勁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時納言蘇 威嘗言於上曰:『臣先人每誡臣云:『唯讀《孝經》一卷,足 可立身治國,何用多為』?上亦然之。妥進曰:『蘇威所學, 非止《孝經》。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從訓,是其不孝;若 無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誠。不誠不孝,何以事君?且 夫子有云:『不讀《詩》無以言,不讀《禮》無以立』。豈容蘇綽 教于獨反。聖人之訓乎』』。」妥撰《孝經義疏》三卷。

劉炫內史送詣吏部,吏部尚書韋世惠問其所能。炫 自為狀曰:「《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 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雖義有精粗,並堪講 授。」著《孝經述議》五卷行於世。

張仲字叔元覃思經典撰孝經義三卷。

《文學傳》:「王頍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顒所責怒,於 是感激,始讀《孝經》《論語》,晝夜不倦。年二十二,周武帝 引為露門學士。開皇五年,令於國子講授。會高祖親 臨釋奠,國子祭酒元善講《孝經》,頍與相論難,詞義鋒 起,善往往見屈。高祖大奇之。」

《玉海》:「安國之本,亡於梁亂。至隋祕書監王劭於京師 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炫因述其議疏,講於人間。 後遂著令,與鄭氏並立。儒者皆云炫自作之,非孔舊 本。」

《唐書中宗四子傳》:「太子重俊性明果,然少法度。右庶 子平貞慎獻《孝經議》,太子納而不克用。」

《楊瑒傳》:「瑒從父兄晏,精孝經學,常手寫數十篇,可教 者輒遺之。」

《邢文偉傳》載,初元年為內史。后御明堂,詔文偉發《孝 經》。后問:「天與帝異稱云何?」文偉曰:「天帝一也。」制曰:「郊 后稷以配天,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奈何而一?」對 曰:「先儒執論不同,昊天及五方,總六天帝。」后曰:「帝有 六,則天不同稱,固矣。」文偉不能對。按載初即天授元年是年改元者再 《獨孤及傳》:及字至之,河南洛陽人為兒時讀《孝經》父 試之曰:「兒志何語」對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宗黨 奇之天寶末以道舉高第。

《薛戎傳》:弟放,端厚寡言,穆宗即位,參贊機命。帝嘗問: 「『朕欲學經,與史何先』?放曰:『六經者,聖人之言,孔子所 發明天人之極也。《史記》道成敗得失,亦足以鑒。然謬 於是非,非六經比』。帝曰:『吾聞學者白首不能通一經, 安得其要乎』?對曰:『《論語》,六經之菁華也;《孝經》,人倫之 本也。漢時《論語》首立學官,光武令虎賁士皆習《孝經》』」, 元宗為注訓,蓋知孝慈則氣感和樂也。帝曰:「聖人以 孝為至德要道。」信然。

《于公異傳》:「始公異與陸贄故有隙,世多言公異不能 事後母,既仕不歸省,及贄當政,乃奏其狀,詔賜孝經, 罷歸田里。」

《舊唐書李嗣真傳》,「嗣真撰《孝經指要》一卷。」

《蘇世長傳》:周武帝時,世長年十餘歲,上書言事,武帝 以其年少,召問:讀何書?對曰:「讀《孝經》《論語》。」武帝曰:「《孝 經》《論語》何所言?」對曰:「《孝經》云:『為政者不敢侮於鰥寡。 《論語》曰:『為政以德』』。」武帝善其對,令於獸門館讀書。按新

《唐書》云:帝曰:「善。」 使卒學虎門館。

《王元感傳》:「元感雖年老,猶能燭下看書,通宵不寐。長 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書糾繆》十卷、《春秋振滯》二十 卷、《禮記繩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經》《史記》槁草,請官給 紙筆,寫上祕書閣。」詔令弘文、崇賢兩館學士及成均 博士詳其可否。

《劉子元傳》:「少與兄知柔俱以詞學知名。自幼及長,述 作不倦。論《孝經》,非鄭元注。」

《尹知章傳》:「少勤學,嘗夢神人以大鑿開其心,以藥內 之,自是日益開朗,盡通諸經精義。後祕書監馬懷素 奏引知章就祕書省與學者刊定經史。所著《孝經》諸 書行於時。」

《龍城錄》:「國初有孝子王漸,作《孝經義成》五十卷,事亦 該備。」而漸性鄙朴,凡鄉里有鬥訟,漸即詣門高聲誦 義一卷,反為漸謝。後有病者,即請漸來誦書,尋亦得 愈,其名藹然。余時過汴州,適會路逢一老人,亦談此 事,頗亦敬其誠也。

《集賢注記》:壽王通《孝經》,賜王迥質束帛、酒饌衣被。 《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從誨廣順元年封南平王。漢遣 國子祭酒田敏使於楚,假道荊南,敏以印本《五經》遺 從誨,從誨謝曰:「『予之所識,不過《孝經》十八章爾』。敏曰: 『至德要道,於此足矣』。敏因誦諸侯章曰:『在上不驕,高 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從誨以為譏己,即以大 巵罰敏。 《宋史馬仁瑀傳》:仁瑀十餘歲時,其父令就學,輒逃歸, 又遣於鄉校習《孝經》,旬餘不識一字。

《袁逢吉傳》:「逢吉四歲,能誦《爾雅》《孝經》。」

《王嗣宗傳》:「嗣宗嘗著遺戒以示子孫,令以《孝經》、弓劍、 筆硯置壙中。」

《馮元傳》:「元執親喪,皆案禮變服,不為世俗齋薦。遇祭日,與門生對坐,誦《孝經》而已。」

《范正平傳》:正平學行甚高,雖庸言必援《孝經》《論語 楊存中傳》:存中請詣太學謁先聖,帝曰:「學校既興,武 人亦知崇尚,如漢羽林士皆通孝經,況其他乎?」 《胡舜陟傳》:舜陟遷侍御史,奏: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 講《孝經》《論語》,間日讀《爾雅》而廢《孟子》。願詔東宮遵舊 制,先讀《論語》,次讀《孟子》。

《袁甫傳》:甫字廣微,歷兼吏部尚書,有《孝說》《孟子解》。 《王居安傳》:居安字資道,黃巖人。始能言,讀《孝經》,有從 旁指曰:「曉此乎?」即答曰:「夫子教人孝耳。」

《趙景緯傳》:「景緯知台州,以化民成俗為先務。取《孝經 庶人章》為四言,詠贊其義,使朝夕歌之,至有為之感 泣者,作《訓孝文》以勵其俗。」

《馮去非傳》:「去非字可遷,南康都昌人。父椅,家居授徒, 注《孝經章句》。」

《道學傳》:朱熹幼穎悟,就傅授《孝經》,一閱,題其上曰:「不 若是,非人也。」所著有《孝經刊誤》。

《儒林傳》:「田敏嘗使湖南,路出荊渚,以印本經書遺高 從誨,從誨謝曰:『祭酒所遺經書,僕但能識《孝經》耳』。敏 曰:『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諸侯章云:『在上不驕, 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時從 誨兵敗於郢,故以此諷之。從誨大慚』。」此條已見五代史南平世家高

《從誨傳》,事同文異,並存之。

洪興祖字慶善丹陽人好古博學著古文孝經序贊 《文苑傳》路振幼穎悟五歲誦孝經。《論語》。

《崔遵度傳》:仁宗以壽春郡王開府。遵度與張士遜並 為王友。王讀《孝經》徹章,復以御詩賜之。

《穆修傳》:「修母死,自負櫬以葬,日誦《孝經》《喪記》。」

《卓行傳》:「徐積孝行出於天稟。三歲父死,旦旦求之甚 哀。母使讀《孝經》,輒淚落不能止。」

《列女傳》:「榮氏,薿女弟也。自幼如成人,讀《論語》《孝經》,能 通大義。建炎二年,賊張遇寇儀真,脅之不從,厲聲詬 罵,遂遇害。」

《日本國傳》:雍熙元年,日本國僧奝然浮海而至。奝然 之來,復得《孝經》一卷。《越王孝經新義》第五十一卷,皆 金縷紅羅縹水晶為軸。」《孝經》即鄭氏注者。「越王」者,乃 唐太宗子越王貞;《新義》者,記室參軍任希古等撰也。 《玉海》:「紹興五年六月己酉,建國公初出資善堂,上命 見資善范沖,贊讀朱震,皆設拜。沖等每因牋奏,導國」 公以仁義之言,輒標軸藏之,時一展玩。國公嘗得李 公麟所畫《孝經圖》,沖書其後,略曰:「孝者自然之理,天 地之所以大,萬物之所以生,人之所以靈,綱常之所 以立,學然後知之。習與性成,是謂純孝。豈不見夫諸 侯車服之美,儀物之盛,尊榮如此。國公以幼學之年, 享寵祿之厚,盍思所以保富貴之道」乎!故沖以諸侯 之事為獻,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周之諸 侯,共入而居於王所,皆謂之卿士,故沖又以卿大夫 之事為獻,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國公其勉之。」 《卻掃編》陝人薛公度言,少時猶及見司馬溫公自洛 中來夏縣上冢,鄉人皆集。父老或請曰:「願聞資政講 書,以為鄉里之訓。」公欣然為講《孝經「庶人章》。

《儀真縣志》:「宋杜鎬初入試,未判題,忽見大鼠銜書卷 於前,視之乃《孝經正義》。明日果於《正義》中出三題,由 是取中。」

《婺源縣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孝 經解》。」

《金史忠義完顏陳和尚傳》:「太原王渥,文章論議與雷 淵、李獻能相上下。陳和尚天資高明,雅好文史,自居 禁衛,日人以秀才目之。渥授以《孝經》《小學》《論語》《春秋 左氏傳》,略通其義。」

《元史》小雲:《石海涯傳》:「歷翰林侍讀學士。泰定元年,贈 集賢學士。有直解《孝經》一卷,行於世。」

《王鶚傳》:「甲辰冬,訪求遺逸之士,遣使聘鶚。及至,召對, 進講《孝經》,每夜分乃罷。」

《李好文傳》:「至正六年,帝以皇太子年漸長,開端本堂, 命太子入學。以右丞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 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學士兼諭德。好文言:欲求二 帝三王之道,必由於孔氏,其書則《孝經》《大學》《論語》《中 庸》《孟子》,乃擿其要,釋以經義。」

《吳澄傳》:「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盜賊所在蜂起。樂安鄭 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經章句》。」

《歐陽元傳》:「元幼岐嶷,母李氏親授《孝經》《論語》、小學諸 書,八歲能成誦。」

《儒學傳》:「許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 經》《論語》,入耳輒不忘。」

陳櫟生三歲,祖母吳氏口授《孝經》《論語》,輒成誦。 伯顏六歲,從里儒授《孝經》《論語》,即成誦。

《孝友傳》:「尹夢龍,中興人。母喪,負土為墳,結廬居其側, 手書《孝經》千餘卷,散鄉人讀之。」見畢也速答立傳 《明外史土縝傳》:武宗初立,內府工匠以營造加恩。縝

率同官言:「昔宋仁宗嘗命輔臣書《孝經無逸圖》,而享
考證
國最久。至徽宗尚羽毛山水諸畫,而宗室不競,工匠

末技有以微勞進者,誠不可以示後世。宜散遣先朝 諸畫士,革工匠所授官。」帝不能用。

《王艮傳》:「艮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讀書止《孝經》 《論語》《大學》,信口談說中理解。」

《蔡毅中傳》:毅中五歲通孝經。父問:讀書何為,對曰:「欲 為聖賢耳。」

《儒林傳》:「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所著有《孝經述解》。 劉閔字子賢,莆田人,所著有《孝經刊誤》。」

蔡烈字文季。龍溪人。所著有《孝經定本》。

卓爾康同邑鄭光弼,經學深醇,著有「《孝經義彙》 《文苑傳》。」孫蕡所著有《孝經集義》,多佚不傳。

《列女傳》:湯慧信,上海人,通《孝經》。嫁華亭鄧林。林卒,鄧 族迫使歸家,對曰:「我鄧家婦,何歸乎?」

歐陽金貞,江夏人。幼從父梧受《孝經》,稍長,字羅欽仰, 欽仰墜水死,金年甫十四,欲赴水從,其父母持不許。 生平獨臥一樓,年六十餘卒。

《宦官傳》:懷恩同時有覃吉者,以老奄侍太子。太子偶 從內侍讀佛經。吉入,太子驚曰:「老伴至矣!」亟手《孝經》。 吉跪曰:「太子誦佛書乎?」曰:「無有《孝經》耳。」吉頓首曰:「甚 善。佛書誕不可信也。」

《江寧府志》:「上元社學,洪武中,每坊廂建社學一以學 行耆舊為之師,教一坊子弟,悉令通《孝經》、小學諸書 云。」

《句容縣志》:「王暐,字克明。七歲授《孝經》、小學,即動引古 人自期。稍長,讀書朗然貫徹,以正德丙子鄉薦聯登 進士。」

《休寧縣志》:「張復字子遠。家貧,躬耕讀書,師事黃梅瞿 九思,盡得其學。著有《孝經本則》一卷。張居正聞復名, 延之賓位,與語大說,勸之仕,弗許。」

程廷策字汝陽,性穎敏。年十歲以奇童試補邑諸生。 嘉靖癸丑成進士。所著有《忠孝經訂註》等書。

《蘇州府志》:「施美玉字邦珍,崇明人。奉親竭力。親喪,廬 墓側,日讀《孝經》,不尚浮屠,一遵文公家禮。」

《江都鄉賢錄》:金奇選字幼常。崇尚根柢之學,自四子、 五經外,專攻《孝經》《小學》《性理》三書。每日清晨焚香誦 《孝經》一遍,曰:「此聖門第一書,吾終日誦之,益覺此生 體會不盡。」至諸子百家書有關正學者,纂輯甚多,皆 手自抄錄。所著有《孝經闡證》四卷。

《海陽金孝子傳》:「金肇基字引初,汪溪人。生有至性,年 四歲,父遊學江右,母朱,口授《孝經》,能成誦。事二親至 孝。親沒,廬墓,朝夕持《孝經》泣誦墓前,著《孝經廣義》。」

孝經部雜錄

[编辑]

《孝經援神契》:孔子制作《孝經》,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 折,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簪縹筆,衣絳單衣,向 北辰而拜。

《孝經左契》:「孝經者,篇題就號也,所以表指括意,序中 書名,出義見道曰著。一字苞十八章,為天地喉襟,道 要德本,故挺以題符,篇冠就。」

《孝經右契》孔子「在庶,德無所施,功無所就,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以《春秋》屬商,《孝經》屬參。

《孝經》中契:丘學《孝經》,文成道立,齋以白天,則元雲踊 北紫宮,開北門,解元星北落司命天使書,號孝經篇, 雲神星裳,孔丘知元,今使陽衢乘紫麟,下告地主要 道之君。後年麟至,口吐文北落,即服書魯端門,隱形 不見。子夏往觀,寫得十七字,餘字滅消文,其餘飛為 赤鳥,翔靡青雲。

《後漢書百官志》:「孝經師,主監試經。」

《宋書符瑞志》: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夜夢三槐之間,豐 沛之邦有赤煙氣起,乃呼顏淵、子夏往視之。驅車到 楚西北范氏街,見芻兒摘麟傷其左前足,薪而覆之。 孔子曰:「兒來,汝姓為赤誦,名子喬,字受紀。」孔子曰:「『汝 豈有所見邪』?兒曰:『見一禽,巨如羔羊,頭上有角,其末 有肉』。孔子曰:『天下已有主也。為赤劉,陳項為輔。五星』」 入井,從歲星兒發薪下麟示孔子,孔子趨而往,麟蒙 其耳,吐三卷圖,廣三寸,長八尺,每卷二十四字。其言 赤劉當起,曰:「周亡,赤氣起,大燿興,元丘制命,帝卯金。」 孔子作《春秋》,制《孝經》,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星, 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齋戒,向北辰 而拜,告備於天,曰:「《孝經》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 謹已備。天乃洪鬱起白霧摩地,赤虹自上下化為黃 玉,長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劉 季握,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

《大唐新語》梁載言「《十道志解》南城山引《後漢書》云:『鄭 元遭黃巾之難,客於徐州。今者有《孝經序》,相承云鄭 氏所作。其序曰:『僕避難於南城山,棲遲岩石之下。念 昔先人餘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經》』。蓋康成裔孫所 作也』。」陸德明亦云:「案《鄭志》及《晉中經簿》並無,唯晉穆帝集講《孝經》,云『以鄭注為主』。今驗《孝經注》與康成所」 注《五經》體並不同,則劉子元所證信有徵矣。

《兼明書》《孝經》,「今人讀仲尼之尼與僧尼之尼音同。明 曰:『非也。仲尼之尼當音夷,古夷字耳。按《尚書》古文,隅 㝏、島㝏、萊㝏並作㝏,今文皆作夷,然則夷、㝏音義同 也。又按《左傳》:魯哀公誄,孔子曰:『嗚呼哀哉!㝏父晉王 衍字夷甫』。是用今文耳。又漢有諫㝏,晉有潘㝏,猶用 古字。按字書:『仲㝏之㝏,從尸下二;僧㝏之尼,從尸下 工』』」,文字不同,音義亦別。代人不能分別,乃一概而呼, 實乖聖人之音也。

明曰:「孔子之行在《孝經》,可謂不刊之典。顏閔無問答, 獨與曾參論者,諸儒之說頗有不同。且六親不和有 孝慈,蓋閔之父和而孝不顯,曾參父嚴而孝道著,所 以孔子與之論孝,兼亦慮其心不固,因以勗之也。」或 曰:「何知曾參之父嚴者?」答曰:「孟子云:『曾參之事父也, 訓之以小杖則受,諭之以大杖則走者,恐虧其體,非』」 孝之道。常鋤瓜誤傷蔓,乃以大杖毆之,是其嚴也。 《井觀瑣言》「『《孝經天經地義》』章本文云:『則天之明,因地 之義,以順天下。故朱子定為『釋以順天下之傳。而《吳 草廬章句》更為釋教之所由生,君子之教以孝』章本 文云:『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故朱子定 為『釋至德以順天下之傳』』』。」吳氏因之是矣。「教民親愛」 章本文只結之曰:「此之謂要道」,朱子定為釋要道之 傳,又何疑焉?而吳氏以為兼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之意。愚謂吳氏誠有功於《孝經》,但不若朱子之行其 所無事矣。

《井觀瑣言》:「孝經三才,聖治、事君章,本竊《左傳》大叔、北 宮文子、士貞子、季文子之言,而或者反講,傳者竊經, 世儒知有古近而不知有偽真類如此,可發一笑。」 予嘗論《書》與《孝經》皆有孔壁,《古文》皆有孔安國作傳, 而《古文尚書》至東晉梅賾始顯,《古文孝經》至隋劉炫 始顯,皆沉沒六七百年而後出,未必真孔壁所藏之 舊矣。

狂夫之言。《孝經閨門》一章,由周秦而下,傳漢至唐,列 為二十二章。開元間,博士司馬貞為國家諱,始黜之, 而唐遂有馬嵬之禍,則《孝經》閨門之教廢也。王荊公 謂《春秋》斷爛朝報不列學官,使先聖筆削書,人主不 得聞講說,學士不得相傳習,而宋遂有北轅之禍,則 《春秋》內外之防,與復仇之教廢也。孔子曰:「我志在《春 秋》,行在《孝經》,二書抹去,禍及家國。」宣尼之書可謂靈 矣,故曰:「畏聖人之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