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十二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十二卷目錄

 經學部彙考二

  唐高祖武德三則 太宗貞觀十則 高宗永徽三則 永隆一則 睿宗景雲一則 中

  宗嗣聖一則 元宗開元六則 肅宗寶應一則 代宗永泰一則 大曆三則 德宗建中

  一則 貞元一則 憲宗元和二則 穆宗長慶二則 敬宗寶曆一則 文宗太和二則

  開成三則

  後唐明宗長興一則

  後晉出帝開運一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世宗顯德一則

  遼聖宗開泰一則 道宗清寧一則 大安二則

經籍典第三百十二卷

經學部彙考二

[编辑]

[编辑]

高祖武德元年置經學博士詔諸州以明經入貢

[编辑]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百官志》,「文學一人,掌以 五經授諸生。」

武德初,置經學博士、助教、學生。德宗即位,改博士曰文學。按《選舉志》:「高祖即位,詔祕書省別立小學,以教宗室子孫、功臣子弟。其後又詔諸州明經、秀才、俊士、進士明於理體、為鄉里稱者,縣考試,州長重覆,歲隨方物入貢。」

武德四年十月。以太宗為「天策上將。」開文學館杜如 晦等十八人。討論經義。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四年十月,秦王世民為天策 上將。」

按《舊唐書太宗本紀》,武德四年十月,加號天策上將。 於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 方之士。行臺司勳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 更置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罷。 武德七年二月己酉,詔諸州有明一經已上者,有司 試策,皆加敘用。丁巳,釋奠於國學,召徐文遠、陸德明 等講經。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釋奠於國學。」

按《儒學陸德明傳》:「元朗,字德明,秦王辟為文學館。」

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承乾,補太學博士。高祖己釋奠, 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德明 隨方立義,遍悉其要。帝大喜曰:「三人者誠辨,然德明 一舉輒蔽,可謂賢矣。」賜帛五十匹。

按《舊唐書禮儀志》:「武德七年二月己酉,詔諸州有明 一經已上未被升擢者,本屬舉送,具以名聞,有司試 策,皆加敘用。」

太宗貞觀元年置講經博士進士加讀經一部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弘文館學士註: 「貞觀元年,詔京官職事五品已上子嗜書者二十四 人,隸館習書。其後又置講經博士。」按《選舉志》:「太宗 即位,益崇儒術,乃於門下別置弘文館,進士加讀經 史各一部。」

貞觀四年。詔孔穎達、顏師古撰《五經正義》。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孔穎達傳》,「初,穎達與顏 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詔撰《五經義訓》凡百餘 篇,號《義贊》,詔改為《正義》」云。按《顏師古傳》,太宗即位, 拜中書侍郎,帝嘗嘆《五經》去聖久遠,傳習寖訛,詔師 古於祕書省考定,多所釐正。按政要云貞觀四年事 貞觀五年。詔「蕭德言以經授晉王。」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五年二月己酉,封子治晉王。」

按《儒學蕭德言傳》:「貞觀時,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

詔以經授晉王,時許叔牙為侍讀、同勸講。

貞觀六年,命祭酒博士講論經義,讎正《五經》謬缺,頒 天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儒學傳序》:「貞觀六年,詔 罷周公祠,更以孔子為先聖,顏氏為先師,盡召天下 惇師老德以為學官,數臨幸觀釋菜,命祭酒博士講 論經義,賜以束帛。生能通一經者得署吏。廣學舍千 二百區,三學益生員,并置書、算。二學皆有博士,大抵 諸生員至三千二百。自元武屯營飛騎,皆給博士受 經」,能通一經者聽入貢限。四方秀乂,挾策負素,坌集 京師,文治煟然勃興。於是新羅、高昌、百濟、吐蕃、高麗 等群酋長,並遣子弟入學,鼓笥踵堂者,凡八千餘人。 紆侈袂,曳方履,誾誾秩秩,雖三代之盛,所未聞也。讎 正《五經》謬缺,頒天下,示學者,與諸儒稡章句,為義疏, 俾久其傳。

貞觀七年十一月丁丑。頒新定《五經》於天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太宗本紀》云云貞觀十二年,孔穎達《五經義疏》成,詔令馬嘉運裁定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孔穎達傳》,「初,穎達受詔 撰《五經正義》,雖包貫異家,至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 謬冗。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詆。有詔更令裁 定,功未就。嘉運,魏州繁水人。少為沙門,還治儒學,長 論議。」貞觀初,累除越王東閤祭酒,退隱白鹿山,諸方 來受業,至千餘人。十一年,召拜太學博士、弘文館學 士。以孔穎達《正義》繁釀,故掎摭其疵,當世諸儒服其 精。

按《會要》:「貞觀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五經義疏》 一百七十卷。」政要云一百八十卷名曰《義贊》。有詔改為《五經正 義》。太學博士馬嘉運每掎摭之。有詔更令詳定。未訖 而卒。

「按《玉海周易正義》十六卷,孔穎達、顏師古、司馬才章、 王恭、馬嘉運、趙乾葉、王琰、于志寧等奉詔撰。」蘇德、趙 弘智《覆審尚書正義》二十卷,孔穎達、王德韶、李子雲 撰,朱長才等五人覆審,無忌、勣、志寧、行成等二十三 人刊定《毛詩正義》四十卷,穎達、德韶、齊威撰,乾、葉等 三人《覆正禮記正義》七十卷,穎達、朱子奢、李善信、賈 公彥、柳士宣、范義頵、張權等撰。周元逵等四人覆審。 賈公彥《禮記正義》八十卷,《儀禮疏》五十卷,《周禮疏》五 十卷,《春秋正義》三十六卷穎達、楊士勛、朱長才撰。馬 嘉運等四人覆審。楊士勛《穀梁疏》十二卷。

貞觀十四年,觀釋奠於國學,詔孔穎達講經。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十四年二月丁丑,觀釋奠於 國學。按《禮樂志》:貞觀十四年,太宗觀釋奠於國學。 詔祭酒孔穎達講經。按《儒學傳序》,「孔穎達等始署 官,發五經題,與諸生酬問。」按《孔穎達傳》:「帝幸太學 觀釋菜,命穎達講經畢,上《釋奠頌》,有詔褒獎。」

貞觀十五年。吐蕃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吐蕃傳》。貞觀十五年。妻 以宗女文成公主。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 儒者典書疏。

貞觀十六年四月。上閱陸德明《經典音義》。賜其家布 帛百匹。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陸德明,撰《經典釋 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太宗後閱德 明《經典釋文》,甚嘉之,賜其家帛二百段。」又云:「貞觀十 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閱德明經典音義,美其弘益學 者,賜其家布帛百匹。」

《易》《古文》《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孝經》《論語》《老子》《莊子》《爾雅》等音,合為三十卷,三帙。

貞觀二十一年,詔以左丘明、卜子夏等二十一人,代 用其書,垂於國胄,並命配享宣尼廟堂。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 二十一年三月壬申。「詔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 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 春、馬融、盧植、鄭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肅、王輔嗣、杜元 凱、范甯等二十一人。代用其書。垂于國冑。自今有事 于太學。並命配享宣尼廟堂。」按《禮儀志》。二十一年 詔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 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元、服 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甯、賈逵揔二十四座,春秋 二仲,行釋奠之禮。」

按《唐書禮樂志》:「貞觀二十一年,詔左丘明、卜子夏、公 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 眾、賈逵、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康成、服虔、何休、王肅、王 弼、杜預、范甯二十二人,皆以配享。」按《儒學傳序》:「貞 觀二十一年,詔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 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 植」、鄭元、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甯二十一人,用 其書,行其道,宜有以褒大之,自今並配享孔子廟庭。

按本紀及儒學傳俱作二十一人而舊唐書多賈逵且云總二十四座新唐書禮樂志亦多賈逵而云二十二人其互異如此並存以俟參考

高宗永徽二年詔考正五經正義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孔穎達傳》:「初,穎達與顏 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詔撰《五經義訓》,號《義贊》, 詔改為《正義》。永徽二年,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 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右 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 永徽三年,詔長孫無忌等刊正《五經正義》。」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會要》,「孔穎達《五經正義》 成,永徽三年三月十四日,詔太尉趙公無忌等刊正。」 永徽四年,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明經依此考 試。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高宗本紀》,「永徽 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 明經令依此考試。」

按《會要》,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 於天下,以為定式。凡《書》二十卷,《詩》四十卷,《易》十六卷, 《春秋》三十六卷,二《禮》共百二十卷按《正義表》,永徽四年二月二日上。

永隆二年詔明經試帖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永隆二年,考功 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 皆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經試帖 麤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 策。」

睿宗景雲二年太子釋奠國學令褚無量講經

[编辑]

按《唐書睿宗本紀》:「景雲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釋奠 於國學。」按《褚無量傳》:「元宗為太子,復拜國子司業 兼侍讀,太子釋奠,國學令講經,建端樹議,博敏而辨, 進銀青光祿大夫,錫予蕃渥。」

中宗嗣聖 年武后長安 年王元感上所撰經書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按王元感傳元感所撰書

[编辑]

《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 丐官筆楮,寫藏祕書。有詔兩館學士、成均博士議可 否。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本章句家見元感詆先儒 同異不懌,數阻詰其言,元感緣罅申釋,竟不詘。魏知 古見其書,嘆曰:「《五經》指南也。」而徐堅、劉知幾、張思敬 等每為助理,聯疏薦之,遂下詔褒美,以為儒宗。

元宗開元 年詔群臣及府郡舉通經士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儒學傳序》:「元宗詔群臣 及府郡舉通經士,而褚無量、馬懷素等勸講禁中,天 子尊禮,不敢盡臣之。」

開元七年,詔「皇太子諸王入學齒胄,謁先聖」,褚無量 執經。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七年十一月乙亥,皇太子入 學齒冑,賜陪位官及學生帛。」按《禮樂志》:「開元七年, 皇太子齒冑於學,謁先聖,詔宋璟亞獻,蘇頲終獻。臨 享,天子思齒胄義,乃詔三獻皆用冑子,祀先聖如釋 奠。散騎常侍褚無量講《孝經》」、《禮記·文王世子篇》。按 《元宗三十子傳》:「皇子瑛開元三年立為皇太子。七年, 詔太子諸王入國學行齒冑禮」,太常擇日謁孔子,太 子獻詔右散騎常侍褚無量執經,群臣學官諸生以 差賜帛。

開元八年,綜治四部書,以殷踐猷、王愜治經部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馬懷素卒後,詔 祕書丞並號修書學士,草定四部。又詔右常侍褚無 量、大理卿元行沖考絀不應選者。無量等奏修撰有 條,宜得大儒綜治。詔委行沖。乃令毋煚、韋述、余欽總 輯部分,殷踐猷、王愜治經,述、欽治史,毋煚、劉彥直治 子,王灣、劉仲丘治集。八年,《四錄》成,上之。

開元十八年。吐蕃請《五經》。敕祕書寫賜。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十八年,吐蕃請和。按《吐蕃 傳》,「開元中,請《五經》,敕祕書寫賜,吐蕃遣使謝,且約和 為長久計。」

開元十九年冬,車駕發京師。集賢院《經庫書》一萬三 千七百五十二卷。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經籍志後序》:「開 元時,甲乙丙丁四部書,各為一部,置知書官八人分 掌之。凡四部書,兩京各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 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御書經庫,皆鈿 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籤。史庫,鈿青牙軸。」縹帶,綠牙 籤。子庫皆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籤。集庫皆綠牙軸,朱 帶,白牙籤,以分別之。

按《集賢註記》,隋舊書用廣陵麻紙寫作。蕭子雲書體 赤軸綺帶,最麗好。新寫書分部別類,裝飾華麗。經白 軸黃帶,紅籤;史碧軸縹帶,綠籤;子紫軸紫帶,碧籤集 綠軸朱帶、白籤;圖;書紫軸綠帶。

按《會要》:「開元十九年冬十月丙申,車駕發京。」時集賢 院四庫書總八萬九千卷,經庫一萬三千七百五十 二卷。一作五十三卷《史庫》一萬八千八百二十卷,《子庫》二萬 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庫》一萬七千九百六十卷。一作

六十九卷

開元二十五年。定明經進士通經試帖例。是年命邢 璹往新羅國演經義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 十五年三月。敕明經已後帖十通五已上。口問大義 十條。取通六已上。仍答時務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 及第進士帖小經。宜準明經例。試大經帖十通四。然 後試雜文及策訖。封所試雜文及「策,送中書門下詳 覆。」

按《唐書新羅國傳》:元宗開元中,數入朝,又遣子弟入 太學學經術。二十五年,命邢璹以鴻臚少卿弔祭,詔 璹曰:「新羅號君子國,知《詩》《書》,以卿惇儒,故持節往,宜 演經誼,使知大國之盛。」

肅宗寶應二年楊綰疏請所習經取大義聽通諸家之學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寶應二年,禮部 侍郎楊綰上疏,所習經取大義,聽通諸家之學,每問 經十條,對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經義通八策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論語》《孝經》《孟子》兼 為一經。」

按《舊唐書禮儀志》:寶應二年六月,敕令州縣每歲察 秀才、孝廉,取鄉閭有孝悌廉恥之行薦焉。委有司以 禮待之,試其所通之學。五經之內,精通一經,兼能對 策,達於理體者,並量行業授官。其明經、進士並停。國 子學道舉亦宜準此。因楊綰之請也。有司奏曰:「竊以 今年舉人等,或舊業既成,理難速改;或遠州所送,身 已在途,事須收獎。其今秋舉人中,有情願舊業舉試 者,亦聽。明年已後,一依新敕。」《後綰議》竟不行。

代宗永泰二年詔令方面子弟負經來學宜集京師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代宗本紀永泰

[编辑]

二年春正月乙酉,制曰:「其諸道節度、觀察、都防禦等 使,朕之腹心,久鎮方面,眷其子弟,為奉義方,修德立 身,是資藝業。干戈之後,學校尚微,僻居遠方,無所咨 稟,負經來學,宜集京師。其宰相、朝官、六軍諸將子弟, 欲得習學,可並補國子學生。其中身雖有官,欲附學 讀書者,亦聽。其學官,委中書門下選行業堪為師範 者充。其學生員數。所習《經業》,供承糧料。增修學館,委 本司條奏以聞。」

大曆八年歸崇敬請以大經中經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

[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歸崇敬傳》:「大曆八年,崇 敬建議曰:近世明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 傳授義絕。請以《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 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公羊》《穀 梁春秋》共準一中經,通置博士一員。博士兼通《孝經》 《論語》,依章疏講解。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 為師表者,委四品以上各舉所知,在外給傳,七十者 安車蒲輪敦遣。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 品秩、生徒有差。」禮部考試法:「請罷帖經,於所習經問 大義二十而得十八,《論語》《孝經》十得八為通;策三道, 以本經對,通二為及第。其孝行聞鄉里者,舉解具言。 試日義闕一二,許兼收焉。」天下鄉貢如「之,習業考試, 並以《明經》為名,得第授官,與進士同。」詔尚書省集百 官議。

大曆十年,詔司業張參等纂成《五經》文字。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曆十年司業張 參纂成《五經文字》,以類相從。」

按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初,大曆中,名儒張參 為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論堂東西廂之壁,辨魯魚 之音,考古今之文,積六十載,汙剝不鮮。」

大曆十一年,張參上「《五經文字》五卷。」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中興書目》,五經文字,大 曆十一年司業張參撰。序曰:「詔委儒官勘校經本,乃 本孝廉王顏傳經,收拾疑文,互體,受法師儒。取《說文》 《字林》、蔡邕《石經》、陸德明《釋文》為定例,凡一百六十部, 非經典文義所在,皆不集錄。」

德宗建中元年改博士為文學掌以五經授諸生十月濠州刺史張鎰上五經微旨

[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文學一人,從八 品上,掌以五經授諸生,縣則州補,州則授于吏部,然 無職事,衣冠恥之。」

武德初,置經學博士、助教、學生。德宗即位,改博士曰「文學。」

按《藝文志》,「張鎰《五經微旨》十四卷。」

按《會要》:「建中元年十月,濠州刺史張鎰。撰《五經微旨》 十四卷,《孟子音義》三卷,上之。」

貞元二年祕書監劉大真校九經於祕書省

[编辑]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會要》,貞元二年七月,「祕 書監劉大真上言,請擇儒者詳校九經於祕書省,令 所司陳設及供食物,宰臣錄其課效,從之。」

憲宗元和二年詔禮部舉人試墨義十條五經通五明經通六即放進士

[编辑]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 二年十二月「壬申,禮部舉人罷試口義,試墨義十條, 五經通五,明經通六,即放進士。」

元和十四年,鄭餘慶奏修《國學壁經》,詔賜千萬,令齊 皞、韋公肅等修成。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會要》,元和十四年。祭酒 鄭餘慶奏修壁經。

按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初,大曆中,名儒張參 為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論堂東西廂之壁,辨魯魚 之音,考古今之文,積六十載,汙剝不鮮。今天子尚文 章,尊典籍,成均以治學上言,遽賜千萬祭酒皞。」博 士公肅。《再新壁書》,懲前土塗,不克以壽,乃析土木, 負墉而比之。制如板牘,平如粉澤。申命國子能通書 法者繕寫。筆削既成,讎校既精。白黑彬斑,瞭然飛動。 以蒙來求,煥若星辰。以敬來趨,肅如神明。以疑來質, 決若蓍蔡。

====穆宗長慶二年四月韋處厚路隨進所撰六經法言====二十卷。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喜穆宗本紀》,「長慶 二年四月癸未,翰林侍講學士韋處厚、路隨進所撰 《六經法言》二十卷。」按《韋處厚傳》:「穆宗立,處厚為翰 林侍講學士,與路隨合《詩》《書》《易》《春秋》《禮記》《孝經》《論語》, 掇其稡要,題為《六經法言》二十卷,上之,冀助省覽。帝 稱善,並賜金帛。」按《路隨傳》:「隨與韋處厚同入翰林, 為侍」講學士。採三代皇王興衰,著《六經法言》奏之。 長慶三年,罷講經博士。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弘文館學士註: 「長慶三年,詳正學士、講經博士皆罷。」

敬宗寶曆元年崔郾高重等上六經要言十篇

[编辑]

按:《唐書敬宗本紀》,不載。按《崔郾傳》:敬宗嗣位,郾自 侍講學士進中書舍人,謝曰:「陛下使臣侍講,歷半歲, 不一問經義,臣無功不足以副厚恩。」帝曰:「朕少間當 請益。」高釴適在旁,因言陛下樂善而無所咨詢,天下 之人不知有嚮儒意。帝重咎謝,賜錦幣與高,重類《六 經要言》為十篇上之,以便觀省。

文宗太和元年定五經鑱之石

[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儒學傳序》:「祿山之禍,兩 京所藏,一為炎埃,官幐私楮,喪脫幾盡,章甫之徒,劫 為縵胡,於是嗣帝區區救亂未之得,安暇語貞觀開 元事哉?自楊綰、鄭餘慶、鄭覃等以大儒輔政,議優學 科,先經誼,黜進士,後文辭,亦弗能克也。文宗定《五經》, 鑱之石、張參等是正訛文,寥寥一二可紀。」按玉海云張參乃大 曆中司業序誤按《鄭覃傳》:「覃以經籍刓謬,博士陋淺不能 正,建言願與鉅學鴻生共力讎刊,準漢舊事,鏤石太 學,示萬世法。」詔可。覃乃表周墀、崔球、張次宗、孔溫業 等是正其文,刻於石。按《高重傳》:「重為祭酒,與鄭覃 刊定九經於石。」

太和七年二月。覆定石經字體。八月。置《五經》博士各 一人。詔取經義精通者放及第。十二月敕國子監創 立石經。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文宗本紀》,太和 七年八月甲申朔,御宣政殿。冊皇太子永。是日降詔: 「皇太子方從師傅,傳授六經。一二年後,當令齒冑國 庠,以興墜典。宜令國子監選名儒,置五經博士各一 人。其公卿士族子弟,明年以後不先入國學習業,不 在應明經進士限。其進士舉宜先試帖經,並略問大 義」,取經義精通者放及第。

按《會要》: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唐元度覆定石經字 體。八月九日庚寅,置五經博士各一人,請比秩國子 博士。十二月,敕於國子監講論堂兩廊創立石《九經》, 并《孝經》《論語》《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

開成元年五月詔賜新置五經博士祿粟依王府官例

[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文宗本紀》,開成 元年五月庚申,「判國子祭酒宰臣鄭覃奏,太學新置 《五經》博士各一人,請依王府官例,賜以祿粟。」從之。 開成二年,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文宗本紀》,「開成 二年十月癸卯,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 一百六十卷。」時上好文,鄭覃以經義啟導,稍折文章 之士。遂奏置五經博士,依後漢蔡伯喈刊碑,列於太 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上令翰林勒字官 唐元度復校,字體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年,名 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

按《會要》,開成二年,國子監奏定五經字體官翰林待 詔唐元度狀,「準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覆定《九經》字 體。今所詳覆,多因司業張參《五經》字為準,其舊字樣, 歲月將久,點畫參差,傳寫相承,漸致訛誤。今依字樣 參詳改正。諸經別有疑闕,舊字樣未載者,古今異體, 雖篆隸不同,總據《說文》,即古體驚俗。近代文字,或傳 寫乖訛,今與校勘官取其適中,纂錄為《新加九經字 樣》一卷,附於《五經字樣》之末。」從之。

按《中興書目字樣》一卷開成丁巳歲唐元度撰。序曰: 「奉詔覆定國學石經字體,刪補張參五經文字,采其 疑誤舊未載者,撰成一卷,凡七十六部。」

開成四年,定「《五經》博士五品。」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玉海》,「開成四年二月,定 五經博士為五品。」

後唐

[编辑]

明宗長興三年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板頒行

[编辑]

按《五代史明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長興三年 二月,中書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敕旨:「教導 之本,經籍為宗。兵革以來,庠序多廢。縱能傳授,罕見 精研。由是豕亥有差,魯魚為弊。苟一言致誤,則大義 全乖。倘不討詳,漸當紕繆。宜令國學集博士儒徒,將 西京石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子細勘讀。 然」後召雇能雕字匠人。各隨部帙刻印板。廣頒天下。

如諸色人要寫經書。並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
考證
本交錯。

按《玉海》:「長興三年二月,令國子監校正《九經》,以西京 石本校寫,刻板頒大下。四月,命馬鎬、陳觀、田敏詳勘。」 按邵博《聞見後錄》:「唐以前文字未刻印,多是寫本。齊 衡陽王鈞手自細書《五經》,置巾箱中。」巾箱五經自此 始。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惠請令判國子 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雖極亂之世, 而經籍之傳甚廣。予曾大父遺書,皆長興年刻本,委 於兵火之餘,僅存《儀禮》一部。

按《文獻通考》:「明宗長興三年,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 雕印賣之。」

石林葉氏曰:「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於讎對,故往往皆有善本。學者以傳錄之艱,故其誦讀亦精詳。五代時,馮道始奏請官,鏤板印行。」 致堂胡氏曰:「《易》《書》《詩》《春秋》,全經也,先賢以之配皇帝王霸,言世之變,道之用不出乎是矣。《論語》《孟子》,聖賢之微言,諸經之管轄也。」《孝經》非曾子所為,蓋其門人纘所聞而成之,故整比章指,又未免有淺近者,不可以「經」名也。《禮記》多出於孔氏弟子,然必去呂不韋之《月令》及漢儒之《王制》,仍傳集名儒,擇冠、婚、喪、祭、燕、饗、相見之經,與《曲禮》以類相從,然後可以為一書。若《大學》《中庸》,則《孟子》之倫也,不可附之《禮》篇。至於《學記》《樂記》《閒居》《燕居》《緇衣》《表記》,格言甚多,非經解儒行之比,當以為《大學》《中庸》之次也,《禮運》《禮器》《玉藻》《郊特牲》之類也,其次也,若《周官》則決不出於周公,不當立博士,使學者傳習,姑置之足矣。古者經冊無數,逮孔子刪定繫作,然後《易》《詩》《書》《春秋》成焉。然孔、孟之門,經無五六之稱,其後世分禮樂為二,與四經為六歟?「抑合禮樂為一,與四經為五歟?」廢仲尼親筆所著之《春秋》,而取劉歆所附益之《周禮》,列之學官,於是六經名實益亂矣。有天下國家,必以經術示教化,不意五季之君而知所先務,可不謂賢乎!雖然,命國子監以木本行所,以一文義、去舛訛,使不迷於所習。善矣。頒之可也;鬻之非也。或曰:天下學者甚「眾,安得人人而頒之?曰以監本為正,俾郡邑皆傳刊焉,何患於不給?國家浮費不可勝計,而獨靳於此哉?此馮道、趙鳳之失也。」

後晉

[编辑]

出帝開運二年祭酒田敏合五經文字九經字樣為一編

[编辑]

按《五代史出帝本紀》,不載。按《玉海》,「大曆十年,司業 張參纂成《五經文字》,以類相從。開成中,翰林待詔唐 元度加九經字樣,補所不載。晉開運末,祭酒田敏合 二者為一編,以考正俗體訛謬。」

後周

[编辑]

太祖廣順十三年十一經板成

[编辑]

按《五代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周廣順三年六 月丁巳,《十一經》及《爾雅》《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板成,判 監田敏上之,各二部,一百三十冊,四門博士李鄂書, 唯《公羊》並二禮郭嵠書。

世宗顯德二年詳校雕印經典釋文

[编辑]

按《五代史世宗本紀》,不載按《宋史張昭傳》,「周顯德 中,詔令詳定經典釋文、九經文字制科條式,及問六 璽所出,并議《三禮圖》、祭玉文、鼎釜等。昭援引經據,時 稱其該博。」

按:《玉海》,「顯德二年校勘《經典釋文》三十卷,雕印,命張 昭、田敏詳校。」

[编辑]

聖宗開泰元年八月詔賜鐵驪那沙五經各一部

[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元年八月丙申,鐵驪那沙乞 賜佛像、儒書。詔賜護國仁王佛像一,《易》《詩》《書》《春秋》《禮 記》各一部。」

道宗清寧元年詔設學養士頒五經傳疏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清寧元年十二月,詔設學養士,頒 《五經》傳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員。」

大安二年詔趙孝嚴王師儒等講五經大義

[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大安二年春正月癸丑,召權翰林 學士趙孝嚴、知制誥王師儒等講五經大義。」

大安五年詔「學者窮經明道。」

按《遼史道宗本紀》:「大安五年三月癸酉,詔諭學者當 窮經明道。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