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3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三十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三十一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五

  後漢一

  祭遵       魯恭

  魯丕       伏湛

  伏無忌      牟融

  王良       杜林

  承宮       桓譚

  馮豹       鮑永

  鮑昱子德   郅惲

  蘇竟       孔奮弟奇 子嘉

  樊準       張純子奮

  曹充       曹褒

  鄭元       鄭興

  鄭眾       范升

  陳欽       陳元

  賈徽       賈逵

  張霸       張楷

  桓榮       桓郁

  桓焉       桓典

  丁鴻       徐防

  張酺       楊終

  楊震       楊秉

  楊賜       劉陶

  張衡       馬融

  蔡邕       周舉

  荀爽       延篤

  盧植       趙岐

  張奐

經籍典第三百三十一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五[编辑]

後漢一[编辑]

祭遵[编辑]

按《後漢書祭遵傳》:「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人也。少好經 書,家富給,而遵恭儉,惡衣服,喪母,負土起墳。光武過 潁陽,遵以縣吏數見。光武愛其容儀,署為門下史,尋 拜為偏將軍。建武二年春,拜征虜將軍,定封潁陽侯。 九年春,卒於軍。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 盡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韋褲布被,夫人裳不加緣。」 帝以是器重焉。及卒,悼之尤甚。喪至河南,車駕素服 臨之,望哭哀慟。喪禮成,復親祠以太牢,如宣帝臨霍 光故事。博士范升上疏追稱遵曰:「遵為將軍,取士皆 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又建為孔子立後,奏 置五經大夫,雖在軍旅,不忘俎豆,可謂好禮悅樂,守 死善道者也。《禮》,生有爵,死有諡,爵以殊尊卑,諡以明 善惡。臣愚以為宜因遵薨論敘眾功,詳案《諡法》,以禮 成之。顯章,國家篤古之制,為後嗣法。」帝乃下升章以 示公卿,諡曰成侯。

魯恭[编辑]

按《後漢書魯恭傳》:「恭字仲康,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出 于魯傾公,為楚所滅,遷于下邑,因氏焉。父某,建武初 為武陵太守,卒官。時恭年十二,弟丕七歲,晝夜號踴 不絕聲,郡中賻贈無所受,乃歸服喪,禮過成人,鄉里 奇之。十五,與母及丕俱居太學,習《魯詩》,閉戶講誦,絕 人間事。兄弟俱為諸儒所稱,學士爭歸之。恭憐丕小」, 欲先就其名,託疾不仕,郡數以禮請,謝不肯應,母強 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建初初,丕舉方 正,恭乃始為郡吏。太傅趙熹聞而辟之。肅宗集諸儒 于白虎觀,恭特㠯經明得召,與其議。熹復舉恭直言 待詔,公車,拜中牟令。其後拜為《魯詩》博士,由是家法, 學者日盛。遷侍中,數召讌見,問㠯得失,賞賜恩禮寵 異焉。遷樂安相。永元九年,徵拜議郎。八月,拜侍中。冬, 遷光祿勳。十二年,代呂蓋為司徒,後坐事策免。永初 元年,復代梁鮪為司徒。恭再在公位,選辟高第至列 卿郡守者數十人,而其耆舊大姓,或不蒙薦舉,至有 怨望者。恭聞之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諸生不有鄉 舉者乎?」終無所言。恭性謙退,奏議依經,潛有補益。然 終不自顯,故不㠯剛直為稱。三年㠯老病策罷。六年, 年八十一,卒于家。

魯丕[编辑]

按《後漢書魯丕傳》:「丕字叔陵,性沈深好學,孳孳不倦, 杜絕交游,不答候問之禮。士友常㠯此短之,而丕欣 然自得,遂兼通五經,㠯《魯詩》《尚書》教授,為當世名儒。 後歸郡,為督郵功曹,所事之將,無不師友待之。建初元年,肅宗詔舉賢良方正,大司農劉寬舉丕。時對策 者百有餘人,唯丕在高第,除為議郎,遷新野令。視事」 期年,州課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務在表賢明,慎刑罰。 七年,坐事下獄,司寇論。元和元年徵,再遷拜趙相。門 生就學者常百餘人,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 趙王商嘗欲避疾便時移住學宮,丕止不聽。王上疏 自言。詔書下丕,丕奏曰:「臣聞《禮》,諸侯薨于路寢,大夫 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學宮傳五帝 之道,修先王禮樂教化之屬,王欲廢塞㠯廣游讌,事 不可聽。」詔從不言,王㠯此憚之。其後帝巡狩之趙,特 被引見,難問經傳,厚加賞賜。永元十一年,遷中散大 夫。時侍中賈逵薦丕道藝深明,宜見任用。和帝因朝 會召見諸儒,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 事,帝善丕說,罷朝,特賜冠幘履韤衣一襲。丕因上疏 曰:「臣㠯愚頑,顯備大位,犬馬氣衰,猥得進見,論難于 前,無所甄明,衣服之賜,誠為優過。臣聞說經者傳先 師之言,非從己出,不得相讓。相讓則道不明,若規矩 權衡之不可枉也。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立其義,浮 華無用之言不陳于前,故精思不勞而道術愈彰。法 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博觀其義,覽詩人之旨意,察《雅》 《頌》之終始,明舜、禹、皋陶之相戒,顯周公、箕子之所陳, 觀乎人文,化成天下。陛下既廣納謇謇㠯開四聰,無 令芻蕘以言得罪,既顯巖穴㠯求仁賢,無使幽遠獨 有遺失。」十三年,遷為侍中,免。永初二年,詔公卿舉儒 術篤學者,大將軍鄧騭舉丕,再遷,復為侍中左中郎 將,再為「三老。」五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伏湛[编辑]

按《後漢書伏湛傳》,「湛字惠公,瑯琊東武人。九世祖勝, 字子賤,所謂濟南伏生者也。父理,為當世名儒,㠯詩 授成帝,為高密太傅,別自名學。湛性孝友,少傳父業, 教授數百人。成帝時,㠯父任為博士弟子。時倉卒兵 起,天下驚擾,而湛獨晏然,教授不廢。光武即位,知湛 名儒舊臣,徵拜尚書,使典定舊制。建武三年,代鄧禹」 為大司徒,封陽都侯。時彭寵反,帝欲親征,湛上疏諫。 帝覽其奏,竟不親征。時賊徐異卿等據富平不下,唯 云「願降司徒伏公。」帝知湛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 即日歸降。湛雖在倉卒,造次必於文德,以為禮樂政 化之首,顛沛猶不可違。是歲,奏行《鄉飲酒禮》,遂施行 之。其冬,坐免,封不其侯,遣就國。後南陽太守杜詩上 疏薦湛曰:「臣聞唐、虞以股肱康,文王以多士寧,是故 《詩》稱濟濟,《書》曰良哉。臣詩竊見故大司徒伏湛,自行 束脩,訖無毀玷,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經為人師,行為 儀表,公廉愛下,好惡分明,累世儒學,素持名信,經明 行修,通達國政,尤宜近侍,納言左右。」十三年夏,徵敕 尚書。中暑病卒,帝親弔祠,遣使送喪。二子:隆、翕。翕嗣 爵。卒,子光嗣。光卒,子晨嗣。晨謙敬博愛,好學尤篤。㠯 女孫為順帝貴人,奉朝請,位特進。卒,子無忌嗣。

伏無忌[编辑]

按《後漢書伏湛傳》,「無忌亦傳家學,博物多識,順帝時, 為侍中屯騎校尉。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 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元嘉中,桓帝復詔無忌 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記》,又自采集古今,刪著事要, 號曰《伏侯注》。無忌卒,子質嗣,官至大司農。質卒,子完 嗣,尚桓帝女陽安長公主。女為孝獻皇后,曹操殺后」, 誅伏氏,國除。初自伏生已後,世傳《經》學,清靜無競,故 東州號為「伏不鬥」云。

牟融[编辑]

按《後漢書牟融傳》:「融字子優,北海安丘人也。少博學, 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門徒數百人,名稱州里。以司徒 茂才為豐令。永平五年,代鮑昱為司隸校尉,八年,代 包咸為大鴻臚,十一年,代鮭陽鴻為大司農。是時顯 宗方勤萬機,公卿數朝會,每輒延謀政事,判折獄訟。 融經明才高,善論議,朝廷皆服其能。帝數嗟歎,以為 『才堪宰相』。」明年,代伏恭為司空,舉動方正,甚得大臣 節。肅宗即位,代趙憙為太尉,與憙參錄尚書事。建初 四年,薨,車駕親臨其喪。

王良[编辑]

按《後漢書王良傳》:「良字仲子,東海蘭陵人也。少好學, 習《小夏侯尚書》,教授諸生千餘人。建武三年,徵拜諫 議大夫,數有忠言,以禮進止,朝廷敬之。遷沛郡太守, 稱病不之官,徵拜太中大夫。六年,代宣秉為大司徒 司直。後以病歸,卒于家。」

杜林[编辑]

按《後漢書杜林傳》:「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人也。父鄴,成、 哀間為涼州刺史。林少好學,家既多書,又外氏張竦 父子喜文采,林從竦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光武徵 拜侍御史,引見,問以經書故舊及西州事,甚悅之,賜 車馬衣被。群寮知林以名德用,甚尊憚之。京師士大 夫咸推其博洽。河南鄭興、東海衛宏等,皆長於古學。」 興嘗師事劉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興等固諧 矣,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及宏見林,闇然而服。濟南徐巡始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林前於西州得漆書 《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出 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絕,何意東海 衛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于地也。古文 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巡益重之,于是 《古文》遂行。明年,大議郊祀制,多㠯為周郊后稷,漢當 祀堯。詔復下公卿議,議者僉同,帝亦然之。林獨㠯為 周室之興,祚由后稷。漢業特起,功不緣堯。祖宗故事, 所宜因循。定從林議。後代王良為大司徒司直,林薦 同郡范逡、趙秉、申屠剛及隴西牛邯等皆被擢用,士 多歸之。十一年,司直官罷,㠯林代郭憲為光祿勳,內 奉宿衛,外總三署,周密敬慎,選舉稱平。郎有好學者, 輒見誘進,朝夕滿堂。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嚴 重,則人畏法令。今憲律輕薄,故姦軌不勝,宜增科禁, 㠯防其源。」詔下公卿。林奏曰:「夫人情挫辱則義節之 風損」;法防繁多,則苟免之行興。孔子曰:「導之㠯政,齊 之㠯刑,民免而無恥;導之㠯德,齊之㠯禮,有恥且格。」 古之明王,深識遠慮,動居其厚,不務多辟。周之五刑, 不過三千。大漢初興,詳覽失得,故破矩為圓,斲雕為 樸,蠲除苛政,更立疏網,海內歡欣,人懷寬德。及至其 後,漸㠯滋章,吹毛索疵,詆欺無限,果桃菜「茹之饋,集 㠯成臧。小事無妨於義,㠯為大戮。故國無廉士,家無 完行。至於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為敝彌深。 臣愚㠯為宜如舊制,不合翻移。」帝後之後。代丁恭為 少府。二十二年,代朱浮為大司空。博雅多通,稱為任 職。明年薨,帝親自臨喪送葬,除子喬為郎。

承宮[编辑]

按《後漢書承宮傳》:「宮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 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㠯《春秋經》授諸生數 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 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經典既明,歸家教授。 遭天下喪亂,遂將諸生避地漢中,後與妻子之蒙陰 山,肆力耕種。禾黍將熟,人有認之者,宮不與討,推之」 而去,由是顯名。三府更辟,皆不應。永平中,徵詣公。車 駕臨辟雍,詔宮拜博士,遷左中郎將。數納忠言,陳政, 論議切慤,朝臣憚其節,名播匈奴。時北單于遣使求 得見宮,顯宗敕自整飾,宮對曰:「單于眩名,非識實者 也。臣狀醜,不可㠯示遠,宜選有威容者。」帝乃㠯大鴻 臚魏應代之。十七年,拜侍中祭酒。建初元年卒,肅宗 褒歎,賜㠯冢地。妻上書乞歸葬鄉里,復賜錢三十萬。

桓譚[编辑]

按《後漢書桓譚傳》:「譚字君山,沛國相人也。父成帝時 為太樂令。譚以父任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 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 學,數從劉歆、揚雄辨析疑異。世祖即位,徵拜議郎給 事中。時帝方信讖,多㠯決定嫌疑,譚上疏曰:『人情忽 於見事,而貴於異聞。觀先王之所記述,咸以仁義正 道為本,非有奇怪虛誕之事。蓋天道性命,聖人所難 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況後世淺儒能通之乎! 今諸巧慧小才技數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 惑貪邪,詿誤人主,可不抑遠之哉!陛下宜垂明聽,發 聖意,屏群小之曲說,述《五經》之正義,略雷同之俗語, 詳通人之雅謀』。」帝省奏,不悅。其後有詔會議靈臺所 處,帝謂譚曰:「吾欲讖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 讀讖。」帝問其故,譚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黜為六安 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餘。初,譚著書言 當世行事二十九篇,號曰《新論》,上書獻之,世祖善焉。 《琴道》一篇未成,肅宗使班固續成之。所著賦、誄、書、奏 凡二十六篇。元和中,「肅宗東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譚 冢,鄉里㠯為榮。」

馮豹[编辑]

按《後漢書馮衍傳》:「衍子豹,字仲文。年十二,母為父所 出,後母惡之,嘗因豹夜寐,欲行毒害,豹逃走得免,敬 事愈謹,而母疾之益深。時人稱其孝。長好儒學,㠯《詩》 《春秋》教麗山下。鄉里為之語曰:『道德彬彬馮仲文』。舉 孝廉,拜尚書郎,忠勤不懈。每奏事未報,常俯伏省閤, 或從昏至明。肅宗聞而嘉之,使黃門持被覆豹,敕令」 勿驚,由是數加賞賜。是時方平西域,㠯豹有才謀,拜 為河西副校尉。和帝初,數言邊事,奏置戊己校尉,城 郭諸國,復率舊職。遷武威太守。視事二年,河西稱之, 復徵入為尚書。永元十四年,卒於官。

鮑永[编辑]

按《後漢書鮑永傳》:「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人也。父宣,哀 帝時任司隸校尉,為王莽所殺。永少有志操,習《歐陽 尚書》,事後母至孝,妻嘗於母前叱狗,而即去之。更始 二年徵,再遷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封為中陽侯。光 武即位,徵永詣行在所,永不從。既知更始已亡,迺發 喪,悉罷兵,幅巾詣河內。帝見永,問曰:『卿眾所在』?永曰: 『臣事更始,不能令全』。」慚以其眾幸富貴,悉罷之。帝曰: 「我攻懷,三日而不下,卿可且將故人自往城下譬之。」

即拜永諫議大夫。至懷,於是開城而降。帝大喜,賜永
考證
洛陽商里宅,固辭不受。時董憲、𥚈將,屯兵於魯,侵害

百姓。迺拜永為魯郡太守,擊討,大破之。唯彭豐等稱 將軍,不肯下。頃之,孔子闕里無故荊棘自除,從講堂 至於里門。永異之,謂府丞及魯令曰:「方今危急而闕 里自開,斯豈夫子欲令太守行禮,助吾誅無道耶?」迺 會人眾,修鄉射之禮,請豐等共會觀視,手格殺豐等。 帝嘉其略,封為關內侯。遷揚州牧。會遭母憂去官,悉 以財產與孤弟子。建武十一年,徵為司隸校尉。帝叔 父趙王良尊戚貴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 肅然,莫不戒慎。永行縣到霸陵,路經更始墓,遂下拜 哭盡哀而去。拜為兗州牧,三年,病卒。

鮑昱子德[编辑]

按《後漢書鮑永傳》:「子昱,字文泉,少傳父學,客授於東 平。中元元年,拜司隸校尉。在職奉法守正,有父風。永 平十七年,代王敏為司徒。建初元年,大旱,穀貴。肅宗 召昱問曰:『旱既太甚,將何以消復災眚』?對曰:『臣聞聖 人理國,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踐天位,刑政未著,何能 致異?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繫者千餘人,恐未能 盡當其罪。又諸徙者骨肉離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 王政為虧。宜一切還諸徙家屬,蠲除禁錮,興滅繼絕, 死生獲所,如此,和氣可致』。」帝納其言。四年,代牟融為 太尉。六年,薨,年七十餘。子德修,志節有名稱,累官為 南陽太守。時歲多荒災,惟南陽豐穰,吏人愛悅,號為 神父。時郡學久廢,德迺修起黌舍,備俎豆黼冕,行禮 奏樂。又尊饗國老,宴會諸儒,百姓觀者,莫不勸服。在 職九年,徵拜大司農,卒於官。子昂,字叔雅,有孝義節 行。舉孝廉,辟公府,連徵不至,卒於家。

郅惲[编辑]

按《後漢書郅惲傳》:「惲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年十二 失母,居喪過禮。及長,理《韓詩》《嚴氏春秋》,明天文曆數, 迺西至長安,上書王莽曰:『臣聞天地重其人,惜其物, 故運機衡,垂日月,含元包一,甄陶品類,顯表紀世,圖 籙豫設,漢歷久長,孔為赤制。神器有命,不可虛獲。取 之以天,還之以天,可謂知命矣。若不早圖,是不免於 竊位也』。」莽大怒,即收繫詔獄,猶以惲據《經讖》,難即害 之。會赦得出,惲遂客居江夏教授。光武時,郡舉孝廉, 為上東城門候。帝常出獵,車駕夜還,惲拒關不開,帝 迺迴,從東中門入。明日,惲上書諫曰:「昔文王不敢槃 于遊田,以萬人惟憂。而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其 如社稷宗廟何?暴虎馮河未至之戒,誠小臣所竊憂 也。」書奏,賜布百匹。後令惲授皇太子韓詩,侍講殿中。 及郭皇后廢,惲迺言於帝曰:「臣聞夫婦之好,父不能 得之於子,況臣能得之於君乎!是臣所不敢言。陛下 念其可否之計,無令天下有議社稷而已。」后既廢,而 太子意不自安,惲迺說太子曰:「久處疑位,上違孝道, 下近危殆。昔高宗明君,吉甫賢臣,反有纖芥,放逐孝 子。《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太子宜因左右及諸皇子引 愆退身,奉養母氏,以明聖教,不背所生。」太子從之,帝 竟聽許。後坐事免歸,避地教授,著書八篇。

蘇竟[编辑]

按《後漢書蘇竟傳》:「竟字伯兄,扶風平陵人也。平帝時, 竟以明《易》為博士講書祭酒。善圖緯,能通百家之言。 與劉歆等共典校書,拜代郡中尉。光武即位,就拜代 郡太守。建武五年,以病免。潛樂道術,作《記誨》篇及文 章傳於世。年七十,卒於家。」

孔奮弟奇 子嘉[编辑]

按《後漢書孔奮傳》,「奮字君魚,扶風茂陵人也。曾祖霸, 元帝時為侍中。奮少從劉歆受《春秋左氏傳》,歆稱之, 謂門人曰:『吾已從君魚受道矣』。遭王莽亂,奮與老母 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守姑臧。八年,賜爵關內侯。 事母孝謹,力行清潔,拜為武都太守。弟奇,博通經典, 作《春秋左氏刪》。子嘉,官至城門校尉,作《左氏說》云。」

樊準[编辑]

按《後漢書樊準傳》,「準字幼陵,父瑞,好黃老言,清靜少 欲。準少勵志行,修儒術,以父產業數百萬,讓兄孤子。 永元十五年,和帝幸南陽,準為郡功曹,召見,帝器之, 拜郎中。從車駕還宮,特補尚書郎。鄧太后臨朝,儒學 陵替,準迺上疏曰:『臣聞賈誼有言:『人君不可以不學。 故雖大舜聖德,孳孳為善;成王賢主,崇明師傅』』。」及光 武皇帝受命中興,東西誅戰,不遑啟處,然猶投戈講 藝,息馬論道。至孝明皇帝,兼天地之資,用日月之明, 庶政萬機,無不簡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經藝。每饗射 禮畢,正坐自講,諸儒並聽,四方欣欣。雖闕里之化,矍 相之事,誠不足言。又多徵名儒,以充禮官,如沛國趙 孝、琅琊承宮等,或安車結駟,告歸鄉里,或豐衣博帶, 從見宗廟。其餘以經術見優者,布在廊廟。故朝多皤 皤之良,華首之老,每讌會則論難衎衎,共求政化,詳 覽群言,響如振玉。朝者進而思政,罷者退而備問,小 大隨化,雍雍可嘉。期林羽門,介胄之士,悉通《孝經》。博 士議郎一人開門,徒眾百數,化自聖躬,流及蠻荒。匈 奴遣伊秩訾王大車「且渠,來入就學,八方肅清,上下無事,是以議者每稱盛時,咸言永平。今學者蓋少,遠 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講,儒者競論浮麗,忘謇謇之忠, 習諓諓之辭。臣愚以為宜下明詔,博求幽隱,發揚巖 穴,寵進儒雅有如孝宮者,徵詣公車,以俟聖上講習 之期。公卿各舉明經及舊儒子孫,進其爵位,使纘其 業。復召郡國書佐,使讀律令。如此則延頸者日有所 見,傾耳者月有所聞。伏願陛下推述先帝進業之道。」 太后深納其言。是後屢舉方正、敦樸、仁賢之士。元初 三年,為光祿勳。五年,卒於官。

張純子奮[编辑]

按《後漢書張純傳》:「純字伯仁,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父 安世,宣帝時為大司馬衛將軍,封富平侯。父放為成 帝侍中。純少襲爵土,哀、平間為侍中,建武二年,拜太 中大夫,更封武始侯。純在朝歷世,明習故事。建武初, 舊章多闕,每有疑議,輒以訪純。自郊廟婚冠喪紀禮 儀,多所正定,帝甚重之。純以宗廟未定,昭穆失序,十」 九年,迺與太僕朱浮共奏言,帝從之。二十三年,代杜 林為大司空,選辟掾史,皆知名大儒。二十六年,詔純 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 不為樂,樂必崩。宜據經典,詳為其制。」純奏曰:「禮,三年 一祫,五年一禘。《春秋傳》曰:『大祫者何?合祭也』。毀廟及 未毀廟之主,皆登合食乎?太祖五年而再殷。」漢舊制, 三年一祫,毀廟主合食高廟,存廟主未嘗合祭。元始 五年,諸王公列侯廟會,始為禘祭。又前十八年親幸 長安,亦行此禮。《禮說》,「三年一閏,天氣小備;五年再閏, 天氣大備。故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之為言諦,諦定 昭穆尊卑之義也。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陽氣在上,陰 氣在下,故正尊卑之「義也。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穀 成熟,物備禮成,故合聚飲食也。斯典之廢,於茲八年。 謂可如禮施行,以時定議。」帝從之,自是禘、祫遂定。純 以聖王之建辟雍,所以尊崇禮義,既富而教者也。迺 按《七經讖》,《明堂圖》,河間《古辟雍記》,孝武太山明堂制 度,及平帝時議,欲具奏之,未及上,會博士桓榮上言 宜立辟雍明堂。章下三公、太常,而純議同榮,帝迺許 之。三十年,奏上宜封禪。中元元年,帝迺東巡岱宗,以 純視御史大夫,從,并上元封舊儀及刻石文。三月薨, 諡曰節侯。子奮嗣。奮字穉通,少好學,節儉行義,常分 損租奉,贍卹宗親,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永平十年, 為侍祠侯。永元九年,以病罷。在家上疏曰:「『聖人所美, 政道至要,本在禮樂。《五經》同歸,而禮樂之用尤急。孔 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又曰: 『揖讓而化天下者,禮樂之謂也』。先王之道,禮樂可謂 盛矣。孔子謂子夏曰:『禮以修外,樂以制內』,丘已矣夫』! 又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厝 其手足』。臣以為漢當制作禮樂,是以先帝聖德,數下 詔書,愍傷崩缺,而眾儒不達,議多駁異。臣累世台輔, 而大典未定,私竊惟憂,不忘寢食。臣犬馬齒盡,誠冀 先死見禮樂之定。」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復上疏曰:「漢 當改作禮樂,圖書著明。王者化定制禮,功成作樂。謹 條禮樂異議三事,願下有司以時考定。昔者孝武皇 帝、光武皇帝封禪告成,而禮樂不定,事不相副。先帝 已詔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成之,猶周公斟酌文武之 道,非自為制,誠無所疑。久執謙謙,令大漢之業不以 時成,非所以章顯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為後世法。」 帝雖善之,猶未施行。明年,卒於家。子甫嗣。甫卒,子吉 嗣。吉卒,無子,國除。自昭帝封安世至吉,傳國八世,二 百年間未嘗譴黜,封者莫與為比。

曹充[编辑]

按《後漢書曹褒傳》:「『褒,魯國薛人也。父充,持慶氏禮。建 武中為博士,從巡狩岱宗,定封禪禮,還受詔議立七 廟、三雍、大射、養老禮儀。顯宗即位,充上言:漢再受命, 仍有封禪之事,而禮樂崩闕,不可為後嗣法。五帝不 相沿樂,三王不相襲禮,大漢當自制禮,以示百世』。帝 問:『制禮樂云何,充對曰:『《河圖括地象》曰:『有漢世禮樂 文雅出《尚書璇璣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帝 善之,下詔曰:「今且改太樂官曰太予樂,歌詩曲操,以 俟君子。」拜充侍中,作《章句辯難》。於是遂有慶氏學。

曹褒[编辑]

按《後漢書曹褒傳》:「褒字叔通,少篤志有大度,結髮傳 充業,博雅疏通,尤好禮士。常憾朝廷制度未備,慕叔 孫通為漢禮儀,晝夜研精,沉吟專思,寢則懷抱筆札, 行則誦習文書,當其念至,忘所之適。初舉孝廉,再遷 圉令。以禮理人,以德化俗,徵拜博士。會肅宗欲制定 禮樂,元和二年,下詔曰:《河圖》稱『赤九會昌,十世以光, 十一以興』。」《尚書璇璣鈐》曰:「述堯理世,平制禮樂,放唐 之文。」予末小子,託於數終,曷以纘興,崇弘祖宗,仁齊 元元。《帝命驗》曰:「順堯考德,題期立象。」且三五步驟,優 劣殊軌。況予頑陋,無以克堪,雖欲從之,未由也已。每 見圖書,中心恧焉。褒知帝旨,欲有興作,乃上疏曰:「昔 者聖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禮作樂,以著功德,功成作

樂,化定制禮,所以救世俗,致禎祥,為萬姓獲福於皇
考證
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並臻,制作之符,甚於言語。

宜定文制,著成《漢禮》,丕顯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 太常巢堪以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帝知群 寮拘攣,難與圖始,朝廷禮憲,宜時刊立。明年,復下詔 曰:「朕以不德,膺祖宗弘烈。乃者鸞鳳仍集,麟龍並臻, 甘露宵降,嘉穀滋生,赤草之類,紀於史官。朕夙夜祇 畏,上無以彰於先功,下無以克稱靈物。漢遭秦餘,禮 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 能褒省。」詔迺歎息,謂諸生曰:「昔奚斯頌魯,考甫詠殷。 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 何辭哉!」遂復上疏,具陳禮樂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 中,從駕南巡。既還,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詔元武司馬 班固問改定禮制之宜。固曰:「京師諸儒,多能說禮,宜 廣招集,共議得失。」帝曰:「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 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堯作大章, 一夔足矣。」章和元年正月,迺召褒詣嘉德門,令小黃 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 略,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於南宮東觀, 盡心集作。」褒既受命,迺次序禮事,依准舊典,雜以五 經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凶終始制 度,以為百五十篇,寫㠯二尺四寸簡。其年十二月奏 上。帝以眾論難一,故但納之,不復令有司平奏。會帝 崩,和帝即位,褒迺為作《章句》,帝遂以《新禮》二篇冠,擢 褒監羽林左騎。永元四年,遷射聲校尉。後太尉張酺、 尚書張敏等奏「褒擅制《漢禮》,破亂聖術,宜加刑誅。」帝 雖寢其奏,而《漢禮》遂不行。褒博物識古,為儒者宗。十 四年,卒官。作《通義》十二篇,《演經雜論》百二十篇,又傳 《禮記》四十九篇,教授諸生千餘人,慶氏學遂行於世。

鄭元[编辑]

按《後漢書鄭元傳》:「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 崇,哀帝時尚書僕射。元少為鄉嗇夫,得休歸,常詣學 官,不樂為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學受業,師事 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 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 《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迺西入關。因涿郡盧植」, 事扶風馬融,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 融素驕貴,元在門下,三年不得見。迺使高業弟子傳 受於元,元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 緯,聞元善算,迺召見於樓上,元因從質諸疑義,問畢 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元自游 學十餘年,迺歸鄉里。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 百千人。及黨事起,迺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 禁錮,遂隱修經業,杜門不出。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 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元迺發墨守,鍼 膏肓,起廢疾。休見而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㠯伐 我乎!」初,中興之後,范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爭論古 今學,後馬融答北地太守劉瓌及元答何休,義據通 深,由是古學遂明。靈帝末,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 辟之。州郡㠯進權戚,不敢違意,遂迫脅元,不得已而 詣之。進為設几杖,禮待甚優。元不受朝服,而㠯幅巾 見,一宿逃去,時年六十。弟子河內趙商等自遠方至 者數千。後將軍袁隗表為侍中,以父喪不行。國相孔 融深敬於元,屣履造門,告高密縣為元特立一鄉,曰: 「昔齊置士鄉,越有君子軍,皆異賢之意也。鄭君好學, 實懷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吳公、謁者僕射鄧公,皆漢 之名臣。又南山四海,有園公、夏黃公,潛光隱矅,世加 其高,皆悉稱公。然則公者,仁德之正號,不必三事大 夫也。今鄭君鄉宜曰鄭公鄉。昔東海于公,僅有一節, 猶或戒鄉人,侈其門閭。矧迺鄭公之德,而無駟牡之 路。可廣開門衢,令容高車,號為通德門。」時大將軍袁 紹總兵冀州,遣使要元,大會賓客。元最後至,延升上 坐,身長八尺,飲酒一斛,秀眉明目,容儀溫偉。紹客多 豪俊,並有才說。見元儒者,未以通人許之,競設異端, 百家互起。元依方辨對,咸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 嗟服。時汝南應劭亦歸於紹,因自贊曰:「故太山太守 應中遠,北面稱弟子何如?」元笑曰:「仲尼之門,考㠯四 科,回、賜之徒,不稱官閥。」劭有慚色。紹迺舉元茂才,表 為左中郎將,皆不就。公車徵為大司農,給安車一乘, 所過長吏送迎。元迺以病自乞還家。五年春,夢孔子 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㠯讖合 之,知命當終。」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遺令薄葬,自郡 守㠯下嘗受業者,縗絰赴會千餘人。門生相與撰元 答諸弟子問五經,依《論語》,作《鄭志》八篇,凡元所注《周 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 象曆》。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詩譜》, 駁許慎《五經異議》,《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元 質于辭訓通,人頗譏其繁,至于經傳洽孰?稱為純 儒,齊魯間宗之。其門人山陽郄慮,至御史大夫;東萊 王基、清河崔琰,著名於世。又樂安國淵、任嘏時並童 幼,元稱淵為國器,嘏有道德。其餘亦多所鑒拔,皆如 其言。元惟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舉為孝廉,及融為黃巾所圍,益恩赴難隕身。有遺腹子,元以其手文 似己,名之曰《小同》。《魏氏春秋》曰:小同高貴鄉公時 為侍中,嘗詣司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廁 還,問之曰:「卿見吾疏乎?」答曰:「不見。」文王曰:「寧我負卿, 無卿負我。」遂酖之。

鄭興[编辑]

按《後漢書鄭興傳》:「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也。少學《公 羊春秋》,晚善《左氏傳》,遂積精深思,通達其旨,同學者 皆師之。天鳳中,將門人從劉歆講正大義。歆美興才, 使撰條例、章句、訓詁及校《三統歷》。建武六年,侍御史 杜林先與興同寓隴右,迺薦之曰:『竊見河南鄭興,執 義堅固,敦悅《詩》《書》,好古博物,見疑不惑,有公孫僑、觀 射父之德,宜侍帷幄,典職機密。昔張仲在周,燕翼宣 王,而詩人悅喜。惟願陛下留聽少察,以助萬分』。」迺徵 為大中大夫。明年三月晦,日食。興因上疏曰:「《春秋》㠯 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人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 往年㠯來,讁咎連見,意者執事頗有闕焉。按《春秋》昭 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傳》曰:「日過分而 未至,三辰有災,於是百官降物,君不舉,避移時。樂用 鼓,祝用幣,史用辭。」今孟夏純乾用事,陰氣未作,其災 尤重。夫國無善政,則讁見日月,變咎之來,不可不慎, 其要在因人之心,擇人處位也。堯知鯀不可用而用 之者,屈己之明,因人之心也。齊桓反政而相管仲,晉 文歸國而任郄縠者,是不私其私,擇人處位也。今公 卿大夫多舉漁陽太守郭伋可大司空者,而不㠯時 定。道路流言,咸曰「朝廷欲用功臣,功臣用則人位謬 矣。」句疑願陛下上師唐、虞,下覽齊晉,㠯成屈己從眾之 德,㠯濟群臣讓善之功。夫日月交會,數應在朔,而頃 年日食,每多在晦,先時而合,皆月行疾也。日君象而 月臣象,君亢急則臣下促迫,故行疾也。今年正月繁 霜,自爾㠯來,率多寒日,此亦急咎之罰。天於賢聖之 君,猶慈父之於孝子也,丁寧申戒,欲其反政,故災變 仍見,「此迺國之福也。今陛下高明,而群臣惶促,宜留 思柔剋之政,垂意《洪範》之法,博採廣謀,納群下之策。」 書奏,多有所納。帝嘗問興郊祀事曰:「吾欲以讖斷之, 何如?」興對曰:「臣不為讖。」帝怒曰:「卿之不為讖,非之邪?」 興惶恐曰:「臣于《書》有所未學而無所非也。」帝意迺解。 數言政事,依經守義,文章溫雅。然㠯不善讖,故不能 任。九年,左轉蓮勺令。是時喪亂之餘,郡縣殘荒,興方 欲築城郭,修禮教㠯化之,會㠯事免。興好古學,尤明 《左氏》《周官》,長於歷數,自杜林、桓譚、衛宏之屬,莫不斟 酌焉。世言《左氏》者多祖於興,而賈逵自傳其父業,故 有鄭、賈之學。興去蓮勺後,遂不復仕,卒于家。

鄭眾[编辑]

按《後漢書鄭眾傳》:「興子眾字仲師,年十二,從父受《左 氏春秋》,精力於學,明《三統歷》,作《春秋難記條例》,兼通 《易》《詩》,知名於世。」建武中,皇太子及山陽王荊因、虎賁 中郎將梁松以縑帛聘請,眾欲為通義,引籍出入殿 中。眾謂松曰:「太子儲君,無外交之義。漢有舊防,藩王 不宜私通賓客。」遂辭不受。及梁氏事敗,賓客多坐之, 唯眾不染於辭。永平初,辟司空府,以明經給事中。建 初六年,代鄧彪為大司農。是時,肅宗議復鹽鐵官,眾 諫以為不可。詔數切責,至被奏劾,眾執之不移,帝不 從。在位以清正稱。其後受詔作《春秋刪》十九篇。八年, 卒官。子安世,亦傳家業,為長樂未央廄令。

范升[编辑]

按《後漢書范升傳》:「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 居。九歲,通《論語》《孝經》。及長,習《梁丘易》《老子》,教授後生。 建武二年,光武徵詣懷宮,拜議郎,遷博士。上疏讓曰: 臣與博士梁恭、山陽太守呂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 並耆艾,經學深明,而臣不以時退,與恭並立,深知羌 學,又不能達,慚負二老,無顏于世。誦而不行,知而不 言,不可開口㠯為人師。願推博士㠯避恭、羌。」帝不許, 然由是重之,數詔引見,每有大議,輒見訪問。時尚書 令韓歆上疏,欲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詔下其 議。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見於雲臺。帝曰:「范博 士可前。」平說升起對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於丘明, 師徒相傳,又無其人,且非先帝所存,無因得立。」遂與 韓歆及太中大夫許淑等互相辨難,日中迺罷。升退 而奏曰:「臣聞主不稽古,無㠯承天;臣不述舊,無㠯奉 君。陛下愍學微缺,勞心經藝,情存博聞,故異端競進。 近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群下執事,莫能據正。京氏 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㠯比類,亦希置立。京、費 已行,次復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騶夾。如令《左氏》、費氏 得置博士,高氏、騶夾五經奇異,並復求立,各有所執, 乖戾分爭。從之則失道,不從則失人,將恐陛下必有 厭倦之聽。孔子曰:「博學約之,弗叛矣夫夫學而不約, 必叛道也。」顏淵曰:「博我㠯文,約我㠯禮。」孔子可謂知 教,顏淵可謂善學矣。老子曰:「學道日損。」損,猶約也。又 曰:「絕學無憂,絕未學也。」今費、左二學,無有本師,而多 反異,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雖立,輒復見廢,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詩》《書》之作,其來已久。孔子尚 周流遊觀,至于知命,自衛反魯,迺正《雅》《頌》。今陛下草 創天下,紀綱未定,雖設學官,無有弟子,《詩》《書》不講,《禮》 《樂》不修,奏立左、費,非政急務。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 也已。《傳》曰:『聞疑傳疑,聞信傳信,而堯、舜之道存』。」願陛 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㠯示反本,明不專 己。天下之事所㠯異者,㠯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動, 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萬事理』。」五經之本,自孔子始。 謹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時難者以太史公多引《左 氏》,升又上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 不可錄」三十一事,詔以下博士。後升為出妻所告,坐 繫,得出,還鄉里。永平中,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陳欽  陳元[编辑]

按《後漢書陳元傳》,「元字長孫,蒼梧廣信人也。父欽,習 《左氏春秋》,事黎陽賈護,與劉歆同時而別自名家。王 莽從欽受《左氏》學,以欽為厭難將軍。元少傳父業,為 之訓詁,銳精覃思,至不與鄉里通。以父任為郎。建武 初,元與桓譚、杜林、鄭興俱為學者所宗,時議欲立《左 氏傳》博士,范升奏以為《左氏》淺末,不宜立。元聞之,詣」 闕上疏曰:「陛下撥亂反正,文武並用,深愍經藝謬雜, 真偽錯亂,每臨朝日,輒延群臣講論聖道。知丘明至 賢,親受孔子,而《公羊》《穀梁傳》聞于後世,故詔立《左氏》, 博詢可否,示不專己盡之群下也。今論者沉溺所習, 翫守舊聞,固執虛言,傳受之辭,非親見實事之道。左 氏孤學少與,遂為異家之所覆冒。夫」至音不合眾聽, 故伯牙絕絃;至寶不同眾好,故卞和泣血。仲尼聖德 而不容於世,況于竹帛餘文!其為雷同者所排,固其 宜也。非陛下至明,孰能察之?臣元竊見博士范升等 所議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公違戾,凡四十五 事,案升等所言,前後相違,皆斷截小文,媟黷微辭,㠯 年數小差,掇為巨謬,「遺脫纖微,指為大尤,抉瑕擿釁, 掩其弘美,所謂小辨破言,小言破道者也。」升等又曰: 「先帝不㠯《左氏》為經,故不置博士,後主所宜因襲。臣 愚㠯為若先帝所行而後主必行者,則盤庚不當遷 于殷,周公不當營洛邑,陛下不當都山東也。」往者孝 武皇帝好《公羊》,衛太子好《穀梁》,有詔詔太子受《公羊》, 不得受《穀梁》。孝宣皇帝在人間時,聞衛太子好《穀梁》, 于是獨學之。及即位,為《石渠論》而《穀梁》氏興,至今與 《公羊》並存。此先帝後帝各有所立,不必其相因也。孔 子曰:「純,儉,吾從眾。」至于拜下,則違之。夫明者獨見,不 惑于朱紫;聽者獨聞,不謬于清濁。故離朱不為巧眩 移目,師曠不為新聲易耳。方今干戈少弭,「戎事略戢, 留思聖藝,眷顧儒雅,採孔子下拜之意,卒淵聖獨見 之旨,分明黑白,建立《左氏》,解釋先聖之積結,洮汰學 者之累惑,使基業垂于萬世,後進無復狐疑,則天下 幸甚。臣愚鄙嘗傳師言,如得㠯褐衣召見,俯伏庭下, 誦孔氏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若辭不合經,事不稽 古,退就重誅,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書奏,下其議。范 升復與元相辨難,凡十餘上。帝卒立《左氏》學。太常選 博士四人,元為第一。帝㠯元新忿爭,迺用其次司隸 從事李封。于是諸儒以《左氏》之立,論議讙譁,自公卿 㠯下數廷爭之。會封病卒,左氏復廢。元㠯才高著名, 辟司空李通府。後復辟司徒歐陽歙府。數陳當世便 事、郊廟之禮,帝不能用。病去,卒于家。子堅卿,有文章。

賈徽  賈逵[编辑]

按《後漢書賈逵傳》:「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也。父徽,從 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尚書》於 塗惲,學《毛詩》於謝曼卿,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逵悉 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以《大夏侯尚 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說。自為兒童,常 在太學,不通人間事。身長八尺二寸,諸儒為之語曰: 『問事不休賈長頭』。」性愷悌,多智思,俶儻有大節,尤明 《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 顯宗重其書,寫藏祕館,拜為郎,與班固並校祕書,應 對左右。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建 初元年,詔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臺。帝善逵說, 使出《左氏傳》大義長於二《傳》者。逵於是具條奏之曰: 「臣謹擿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義, 父子之紀綱。其餘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簡小異, 無害大體。至如祭仲、紀季、伍子胥、叔術之屬,《左氏》義 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其相殊絕,固㠯甚遠,而 冤抑積久,莫肯分明。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與圖讖 合者,先帝不遺芻蕘」,省納臣言,寫其傳詁,藏之祕書。 建平中,侍中劉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論大義,而輕移 太常,恃其義長,詆挫諸儒,諸儒內懷不服,相與排之。 孝哀皇帝重逆眾心,故出歆為河內太守。從是攻擊 《左氏》,遂為重讎。至光武皇帝,奮獨見之明,興立《左氏》 《穀梁》,會二家先師不曉圖讖,故令中道而廢。凡所㠯 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今《左氏》崇君父,卑 臣子,強幹弱枝,勸善戒惡,至明至切,至直至順。且三 代異物,損益隨時,故先帝博觀異家,各有所採。《易》有施、孟,復立梁丘,《尚書》歐陽復有大小夏侯。今三《傳》之 異,亦猶是也。」又五經家皆無㠯證圖讖明劉氏為堯 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五經家皆言顓頊「代黃帝,而 堯不得為火德。《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讖》所謂 帝宣也。如令堯不得為火,則漢不得為赤,其所發明, 補益實多。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聖之本,改元正歷, 垂萬世則,是㠯麟鳳百數,嘉瑞雜遝。猶朝夕恪勤,游 情六藝,研機綜微,靡不審覈。若復留意廢學,㠯廣聖 見,庶幾無所遺失矣。」書奏,帝嘉之,賜布五百匹,衣一 襲。令逵自選公羊、嚴、顏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 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賜,以校 書例多,特以錢二十萬使潁陽侯馬防與之。謂防曰: 「賈逵母病,此子無人事於外,屢空則從孤竹之子於 首陽山矣。」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訓詁 相應,詔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逵集為 三卷。帝善之。復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并作《周 官解故》。遷逵為衛士令。八年,迺詔諸儒各選高才生, 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於 世。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 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和帝即位,永元三年, 㠯逵為左中郎將。八年,復為侍中,領騎都尉。內備帷 幄,兼領祕書近署,甚見信用。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 百餘萬言。又作詩頌誄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 之,後世稱為「通儒。」永元十三年卒,時年七十二。朝廷 愍惜,除兩子為太子舍人。

張霸[编辑]

按《後漢書張霸傳》:「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也。年數歲 而知孝讓,雖出入飲食,自然合禮,鄉人號為張曾子。 七歲通《春秋》,復欲進餘經。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 『我饒為之』。故字曰饒焉。後就長水校尉樊儵受嚴氏 《公羊春秋》,遂博覽五經。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 各市宅其傍,以就學焉。舉孝廉,光祿主事。永元中,為」 會稽太守,表用郡人處士顧奉、公孫松等。奉後為潁 川太守,松為司隸校尉,並有名稱。其餘有業行者,皆 見擢用,郡中爭厲志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 聲。初,霸以樊儵刪《嚴氏春秋》,猶多繁辭,迺減定為二 十萬言,更名張氏學。四遷為侍中。卒年七十。將作大 匠翟酺等與諸門人追錄本行,諡曰「憲文中子楷。」

張楷[编辑]

按《後漢書張霸傳》:「子楷,字公超,通《嚴氏春秋》《古文尚 書》,門徒常百人,賓客慕之,自父黨夙儒偕造門焉,車 馬填街,徒從無所止。黃門及貴戚之家,皆起舍巷次, 以候過客往來之利。楷疾其如此,輒徙避之。性好道 術,能作五里霧。時關西人裴優亦能為三里霧,自以 不如楷,從學之,楷避不肯見。桓帝即位,優遂行霧作」 賊。事覺被考,引楷言從學術,楷坐繫廷尉詔獄。積二 年,恆諷誦經籍,作《尚書注》。後以事無驗,見原還家。建 和三年,詔安車備禮聘之,辭以篤疾不行。年七十,終 于家。

桓榮[编辑]

按《後漢書桓榮傳》:「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也。少學長 安,習《歐陽尚書》,事博士九江朱普。貧窶無資,常客傭 以自給,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至王莽篡位乃 歸。會朱普卒,榮奔喪九江,負土成墳,因留教授,徒眾 數百人。莽敗,天下亂,榮抱其經書與弟子逃匿山谷, 雖常饑困,而講論不輟。後復客授江淮間。建武十九」 年,年六十餘,始辟大司徒府。時顯宗始立為皇太子, 選求明經,乃擢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以 《尚書》授太子。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 國桓榮。」帝即召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為議郎,賜錢 十萬,入使授太子。每朝會,輒令榮於公卿前敷奏經 書,帝稱善曰:「得生幾晚?」會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 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 從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諧。」因拜榮為博士,引閎、弘為 議郎。車駕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於前。榮被服儒衣, 溫恭有蘊藉,辯明經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 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賞賜。又詔諸生雅吹擊磬,盡日 乃罷。後榮入會庭中,詔賜奇果,受者皆懷之,榮獨舉 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見敬 厚,常令止宿太子宮。積五年,榮薦門下生九江胡憲 侍講,乃聽得出,旦一入而已。榮常寢病,太子朝夕遣 中傅。問病,賜以珍羞帷帳奴婢,謂曰:「如有不諱,無 愁家室也。」後病愈,復入侍講。二十八年,大會百官,詔 問誰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執金 吾原鹿侯陰識可。博士張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 為陰氏乎?為天下乎?即為陰氏,則陰侯可;為天下,則 固宜用天下之賢才。」帝稱善,曰:「欲置傅者,以輔太子 也。今博士不難正朕,況太子乎!」即拜佚為太子太傅, 而以榮為少傅,賜以輜車乘馬。榮大會諸生,陳其車 馬印綬,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榮以太 子經學成畢,上疏謝曰:「臣幸得侍帷幄,執經連年,而智學淺短,無以補益萬分。今皇太子以聰叡之姿,通 明經義,觀覽古今,儲君副主,莫能專精博學若此者 也。斯誠國家福祐天下幸甚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 謹使掾臣氾再拜歸道」太子報《書》曰:「莊以童蒙學道 九載而典訓不明無所曉識夫《五經》廣大聖言幽遠 非天下之至精豈能與於此況以不才敢承誨命昔 之先師謝弟子者有矣。上則通達經旨分明章句,下 則去家慕鄉求謝師門今蒙下列,不敢有辭,願君慎 疾加餐,重愛玉體。」三十年,拜為太常。榮初遭倉卒,與 族人桓元卿同饑戹,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 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不應。及為太常,元卿 歎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乃若是哉!」顯宗即位, 尊以師禮,甚見親重,拜二子為郎。榮年踰八十,自以 衰老,數上書乞身,輒加賞賜。乘輿嘗幸太常府,令榮 坐東面,設几杖,會百官驃騎將軍東平王蒼以下及 榮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輒曰「太師在是。」 既罷,悉以大官供具賜太常家。其恩禮若此。永平二 年,三雍初成,拜榮為五更。每大射,養老禮畢,帝輒引 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說。乃封榮為關內侯,食 邑五千戶。榮每疾病,帝輒遣使者存問,大官太醫相 望於道。及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土。帝幸其家問起居, 入街下車,擁經而前,撫榮垂涕,賜以床茵、帷帳、刀劍、 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 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葬,賜 冢塋於首山之陽。除兄子二人補四百石,都講生八 人補二百石,其餘門徒多至公卿。子郁嗣。

桓郁[编辑]

按《後漢書桓榮傳》:榮子郁,字仲恩,少以父任為郎,敦 厚篤學,傳父業,以《尚書》教授,門徒常數百人。榮卒,郁 當襲爵,上書讓於兄子汎,顯宗不許,不得已受封,悉 以租入與之。帝以郁先師子,有禮讓,甚見親厚,常居 中論經書,問以政事。稍遷侍中。帝自製《五家要說》章 句,令郁校定於宣明殿。以侍中監虎賁中郎將,永平」 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經,遷越騎校尉。詔敕太子諸王 各奉賀致禮,郁數進忠言,多見納錄。肅宗即位,郁以 母憂乞身,詔聽以侍中行服。建初二年,遷屯騎校尉。 和帝即位,富於春秋,侍中竇憲自以外戚之重,欲令 少主頗涉經學,上疏皇太后曰:「《禮記》云:『天下之命,懸 於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習。習與智長,則切而不勤; 化與心成,則中道若性。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周公 在前,史佚在後,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聽朝,四聖 維之』。」是以慮無遺計,舉無過事。孝昭皇帝八歲即位, 大臣輔政,亦選名儒韋賢、蔡義、夏侯勝等,入授於前, 平成聖德。近建初元年,張酺、魏應召訓亦講禁中。臣 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資,宜漸教學,而獨對左右 小臣,未聞典義。昔五更桓榮親為帝師,子郁結髮敦 尚,繼傳父業,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給事禁省, 更歷四世。今白首好禮,經行篤備。又宗正劉方,宗室 之表,善為《詩經》,先帝所褒,宜令郁、方並入教授,以崇 本朝,光示大化。」由是遷長樂少府,復入侍講。頃之,轉 為侍中、奉車都尉。永元四年,代丁鴻為太常,明年病 卒。郁經授二帝,恩寵甚篤,賞賜前後數百千萬,顯於 當世。門人楊震、朱寵皆至三公。初,榮受朱普學,章句 四十萬言,浮辭繁長,多過其實。及榮入授顯宗,減為 二十三萬言,郁復刪省,定成十二萬言,由是有「《桓君 大小太常章句》。子普嗣,傳爵至曾孫郁。中子焉能,世 傳其家學。孫鸞,曾孫郴,並知名。

桓焉[编辑]

按《後漢書桓榮傳》:「榮孫焉,字叔元。少以父任為郎,明 經篤行,有名稱。永初元年,入授安帝。永寧中,順帝立 為皇太子,以焉為太子少傅。順帝即位,拜太傅,與太 尉朱寵並錄尚書事。焉復入授經禁中。永和五年,為 太尉。漢安元年,㠯日食免。明年,卒于家。弟子傳業者 數百人,黃瓊、楊賜最為貴顯。焉孫典。」

桓典[编辑]

按《後漢書桓榮傳》:「典字公雅,復傳其家業,以尚書教 授潁川,門徒數百人,舉孝廉為郎。會國相王吉以罪 被誅,故人親戚莫敢至者,典獨棄官收斂歸葬,服喪 三年,負土成墳,為立祠堂,盡禮而去。舉高第,拜侍御 史。是時宦官秉權,典執政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師 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獻帝即位,拜 御史中丞賜爵關內侯。車駕都許遷光祿勳建安六 年卒於官。」

丁鴻[编辑]

按《後漢書丁鴻傳》,「鴻字孝公,潁川定陵人也。父綝,封 陵陽侯。鴻年十三,從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 句,善論難,為都講。綝卒,鴻當襲封,上書讓國於弟盛, 不報。既葬,迺挂縗絰于冢廬而逃去。鮑駿讓之,迺還 就國,開門教授。鮑駿亦上書言鴻經學至行,顯宗甚 賢之。永平十年,詔徵鴻,至,即召見《說文侯之命》篇,賜」 御衣及綬,稟食公車,與博士同禮。頃之,拜侍中。十三年,兼射聲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魯陽鄉侯。肅宗詔鴻 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郁、賈逵等,論定《五 經》同異於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主承制 問難,侍中淳于恭奏上,帝親稱制臨決。鴻以才高,論 難最明,諸儒稱之,帝數嗟美焉。時人歎曰:「殿中無雙 丁孝公。」數受賞賜,擢徙校書,遂代成封為少府門下, 由是益盛,遠方至者數千人。彭城劉愷、北海巴茂、九 江朱倀皆至公卿。元和三年,徙封馬亭鄉侯。和帝即 位,遷太常。永元四年,為司徒。是時竇太后臨政,憲兄 弟各擅威權。鴻因日食,上封事書奏十餘日,帝以鴻 行太尉,兼衛尉,屯南北宮。於是收竇憲《大將軍》印綬, 憲及諸弟皆自殺。六年薨,賜贈有加常禮。

徐防[编辑]

按《後漢書徐防傳》:「防字謁卿,沛國銍人也。祖父宣,為 講學大夫,㠯《易》教授王莽。父憲,亦傳宣業。防少習父 祖學,永平中,舉孝廉,除為郎。永元十四年,拜司空。防 㠯《五經》久遠,聖意難明,宜為章句,㠯悟後學。上疏曰: 『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其後 諸家分析,各有異說。漢承亂秦,經典廢絕,本文略存』」, 或無章句,收拾缺遺,建立明經,博徵儒術,開置太學。 孔聖既遠,微旨將絕,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 科,以勉勸學者,所以示人好惡,改敝就善者也。伏見 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 生姦路。每有策試,輒興爭訟,議論紛錯,互相是非。孔 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史之闕文,疾史有所不 知,而不肯闕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㠯遵師為非 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寖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 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學所先。臣以 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 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 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 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詔書下公卿,皆從防 言。十六年,拜司徒。安帝即位,以定策封龍鄉侯。防卒, 子衡嗣。

張酺[编辑]

按《後漢書張酺傳》:「酺字孟侯,汝南細陽人。少從祖父 充受《尚書》,能傳其業。又事太常桓榮,勤力不怠,聚徒 以百數。永平九年,顯宗為四姓小侯,開學于南宮,置 五經師,酺以《尚書》教授,數講于御前。以論難當意,除 為郎,賜車馬衣裳,遂令入授皇太子。酺為人質直守 經義,每侍講間隙,數有匡正之辭,以嚴見憚。及肅宗」 即位,擢酺為侍中、虎賁中郎將。數月,出為東郡太守。 自酺出後,帝每見諸王師傅,嘗言張酺前入侍講,屢 有諫正,誾誾惻惻,出于誠心,可謂有史魚之風矣。元 和二年,東巡狩,幸東郡,引酺及門生并郡縣掾史,並 會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 君臣之禮,賞賜殊特,莫不沾洽。永元五年,代尹睦為 太尉。酺雖在公位,而父常居田里,每有遷職,輒一詣 京師,適會歲節,公卿罷朝,俱詣酺府舉酒上壽,極歡 竟日,眾人皆慶羨之。後策免歸。十五年,復代魯恭為 司徒,薨,乘輿縞素臨弔,賵贈恩寵異于它相。

楊終[编辑]

按《後漢書楊終傳》:「『終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 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詣京師受業,習《春秋》。顯宗 時,徵詣蘭臺,拜校書郎。建初元年,終言:宣帝博徵群 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 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後世 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焉。會終坐事繫」 獄,博士趙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 多異聞,表請之。終又上書自訟,即日貰出,乃得與於 白虎觀焉。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著《春秋 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言。永元十二年,徵拜 郎中,以病卒。

楊震[编辑]

按《後漢書楊震傳》:「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父寶,習 《歐陽尚書》,隱居教授,光武高其節。建武中,公車特徵, 老病不到,卒於家。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 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 伯起』。常客居於湖,有冠雀銜二鱣魚,飛集講堂前,都 講取焦,進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 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舉茂才,四遷荊 州刺史、東萊太守。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 謁見,至夜,懷金十斤㠯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 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 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 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 「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㠯此遺之,不亦厚乎!」元初 四年,徵入為太僕,遷太常。先是博士選舉,多不以實, 震舉薦明經名士陳留楊倫等,顯傳學業,諸儒稱之。 永寧元年,為司徒。延光二年,為太尉。卒,年七十餘。

===楊秉===
考證
按《後漢書楊震傳》中:「子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

氏《易》,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年四十餘,乃應司空辟, 拜侍御頻史,為豫、荊、徐兗四州刺史,遷任城相,㠯廉 潔稱。桓帝即位,㠯明尚書徵入勸講,拜太中大夫,遷 侍中尚書,出為右扶風。太尉黃瓊上言:秉勸講帷幄, 不宜外遷。留拜光祿大夫。六年,拜太常,延熹五年為」 太尉,每朝廷有得失,輒盡忠規諫,多見納用。八年,薨, 時年七十四。賜塋陪陵。子賜。

楊賜[编辑]

按《後漢書楊震傳》:「賜字伯獻,少傳家學,篤志博聞。嘗 退居隱約,教授門徒。公車徵,不至。後以司空高第,再 遷侍中、越騎校尉。建寧初,靈帝當受學,詔太傅、三公 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舉賜,乃侍講 於華光殿中,遷少府、光祿勳。光和五年冬,拜太尉。中 平元年,封臨晉侯,邑千五百戶。初,賜與太尉劉寬、司」 空張濟並入侍講,自以不宜獨受封賞,願分戶邑於 寬、濟帝嘉歎,復封寬及濟子,拜賜尚書令。數日,出為 廷尉。二年,復拜司空。薨,子彪嗣。

劉陶[编辑]

按《後漢書劉陶傳》:「陶字子奇,一名偉,潁川定陰人。為 人居簡,不修小節。時梁冀專朝,災異數見,陶時遊太 學,上疏陳事,書奏不省。後舉孝廉,除順陽長,以病免 吏。民歌曰:『邑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 陶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及古文是正 文字三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拜侍御史。靈帝宿聞」 其名,數引納之。時鉅鹿張角偽託大道,妖惑小民,陶 上疏言之。帝殊不悟,方詔陶次第《春秋》條例。明年,張 角反,海內鼎沸,帝思陶言,封中陵鄉侯。三遷尚書令, 徙京兆尹。到職,當出修宮錢,值千萬。陶既清貧,而恥 㠯錢買職,稱疾不聽政。帝宿重陶才,原其罪,徵拜諫 議大夫。是時寇賊方熾,陶復上疏陳要急八事,大抵 言天下大亂皆由宦官,宦官事急,共讒陶疾害聖政, 於是收陶,下黃門北寺獄。陶自知必死,對使者曰:「恨 不與伊、呂同儔,而呂三仁為輩。」遂閉氣而死,天下莫 不痛之。陶著書數十萬言,又作《七矅論》,《匡老子》《反韓 非》《復孟軻》,及上書言當世便事,條教、賦、奏、書、記、辯疑, 凡百餘篇。

張衡[编辑]

按《後漢書張衡傳》:「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世為著 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 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 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 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㠯下,莫 不踰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㠯諷諫。精思」 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衡善 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常耽好元經,謂崔瑗 曰:「吾觀《太元》,方知子雲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 徒傳記之屬。」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遷為太史令。遂乃研覈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 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 令,乃作《應間》,以見其志。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 上疏陳事。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 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 衡上疏請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 幄,諷議左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三年,徵拜尚書。年 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 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竟不能就。 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間》《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 二篇。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著作 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參論其事。 會並卒,而衡常歎息,欲終成之。及為侍中,上疏請得 專事東觀,收檢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 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王莽本傳》但應載 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后本紀》。又更 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後即真,宜以更 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不聽。及後之著述, 多不詳典,時人追恨之。

馬融[编辑]

按《後漢書馬融傳》:「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將作大 匠嚴之子。為人美辭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 教授,隱於南山,不應徵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 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四年,拜為校書郎 中,詣東觀典校祕書。桓帝時,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 述,㠯病去官。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 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元,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 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 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 鮮有入其室者。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注, 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 加焉!」但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 《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年八十八,延熹九 年卒。族孫日磾,獻帝時位至太傅。《三輔決錄》注:「日 磾字翁叔。」

蔡邕[编辑]

按《後漢書蔡邕傳》:「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性篤孝,母 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 者七旬。母卒,廬於冢側,動靜㠯禮。有兔馴擾其室傍, 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少博學,師事太傅 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閒居翫古,不交當 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駰之徒,設疑㠯自 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㠯戒厲」云 爾。建寧三年,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邕㠯經籍 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 乃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 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奏求正定《六 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冊於碑,使工鑴刻,立於 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 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六年七月,制 書《引咎誥》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邕上封事條宜 所施行七事。書奏,帝乃親迎氣北郊及行辟雍之禮。 又詔宣陵孝子為舍人者,悉改為丞、尉焉。光和元年, 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諸生皆 敕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時妖異數見,人相驚擾。其年 七月,特詔問曰:「比災變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載 懷恐懼。每訪群公卿士,庶聞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 盡心。㠯邕經學深奧,故密稽問。宜披露失得,指陳政 要,勿有依違,自生疑諱。」具對經術,㠯皁囊封上。邕對 章奏,帝覽而歎息。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 邕名高,辟之補侍御史。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及卓 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於色。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遂死獄中,時年六 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元聞而歎曰:「漢世 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其撰集 漢事,未見錄,㠯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 傳四十二篇,因李催之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 誄、銘、讚、連珠、箴、弔、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 埶、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

周舉[编辑]

按《後漢書周舉傳》:「舉字宣光,汝南汝陽人。博學洽聞, 為儒者所宗,故京師為之語曰:『五經從橫周宣光』。延 熹四年,辟司徒李郃府。時宦者孫程等既立順帝,誅 滅諸閻,議郎陳禪㠯為閻太后與帝無母子恩,宜徙 別館,絕朝見群臣。議者咸㠯為宜。舉謂郃曰:『昔鄭武 姜謀殺莊公,莊公誓之黃泉,後感穎考叔之言,循復 子道,《書》傳美之。今諸閻新誅,太后幽在離宮,若悲愁 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將何㠯令於天下?如從禪議,後 世歸咎。明公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厲群臣,朝覲 如舊,㠯厭天心,㠯答人望』。」郃即上疏陳之。明年正月, 帝乃朝於東宮,太后由此㠯安舉後舉茂才,為平丘 令。上書言當世得失,辭甚切正。尚書郭虔、應賀等見 之歎息,共上疏稱舉忠直,欲帝置章御坐,㠯為規誡。 舉稍遷并州刺史,轉冀州刺史。陽嘉三年,司隸校尉 左雄薦舉,徵拜尚書。舉與僕射黃瓊同心輔政,名重 朝廷,左右憚之。是時,河南、三輔大旱,五穀災傷,詔書 㠯舉才學優深,特下策問。舉對曰:「臣聞《易》稱『天尊地 卑,乾坤定矣;二儀交』」構,乃生萬物。萬物之中,㠯人為 貴。故聖人養之㠯君,成之㠯化,順四時之宜,適陰陽 之和,使男女婚娶,不過其時,包之㠯仁恩,導之㠯德 教,示之㠯災異,訓之㠯嘉祥,此先聖承乾養物之始 也。夫陰陽閉隔則二氣否塞,二氣否塞則人物不昌, 人物不昌則風雨不時,風雨不時則水旱成災。陛下 處唐、虞之位,未行堯舜之政,內積怨女,外有曠夫之 所致也。昔魯僖遇旱,而自責祈雨,皆㠯精誠,轉禍為 福。齊有大旱,景公欲祀河伯,晏子諫曰:「不可。夫河伯 㠯水為城國,魚鱉為民庶,水盡魚枯,豈不欲雨?自是 不能致也。陛下誠宜推信革政,崇道變惑,出後宮不 御之女,理天下冤枉之獄,除大官重膳之費。夫五品 不訓,責在司徒,有非其位,宜急黜斥。臣自藩外,擢典 納言,學薄智淺,不足㠯對。《易傳》曰:『陽感天,不旋日』。惟 陛下裁察。」永和元年,災異數見,召公卿、中二千石、尚 書詣顯親殿問曰:「北鄉侯親為天子,而葬㠯王禮,故 數有災異,宜加尊諡,列於昭穆。」群臣議者,多謂宜如 詔旨。舉獨對曰:「昔春秋王子猛不稱崩,魯子野不書 葬。今北鄉侯無它功德,㠯王禮葬之,於事已崇,不宜 稱諡。災眚之來,弗由此也。」於是司徒黃尚、太常桓焉 等七十人同舉議,帝從之,拜諫議大夫。時詔遣八使 巡行風俗,皆選素有威名者。乃拜舉為侍中,與侍中 杜喬、守光祿大夫周栩、前青州刺史馮羨、尚書欒巴、 侍御史張綱、兗州刺史郭遵、太尉長史劉班,並守光 祿大夫,分行天下。於是八使同時俱拜,天下號曰「八 俊。」徵為大鴻臚。及梁太后臨朝,詔㠯殤帝幼崩,廟次宜在順帝下。諫議大夫呂勃㠯為應依昭穆之序,先 殤帝,後順帝。詔下公卿,舉議曰:「『《春秋》魯閔公無子,庶 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躋僖於閔上。孔子譏之。《書》 曰:『有事於太廟,躋僖公』。《傳》曰:『逆祀及定公,正其序』。《經》 曰:『從祀先公』,為萬世法也』。今殤帝在先,於秩為父;順 帝在後,於親為子。先後之義不可改,昭穆之序不可 亂。呂勃議是也。」太后下詔從之,拜光祿大夫。建和三 年,卒。朝廷㠯舉清公亮直,方欲㠯為宰相,深痛惜之。 詔令將大夫㠯下到喪發日復會弔,加賜錢十萬,㠯 旌「委蛇素絲」之節焉。

荀爽[编辑]

按《後漢書荀爽傳》:「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 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 爽遂耽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 『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延熹元年,太常趙典舉爽至孝, 拜郎中,對策陳便宜曰:『臣聞之於師曰:『漢為火德,火 生於木,木盛於火,故其德為孝,其象在《周易》之離。夫』』」 在地為火,在天為日,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 夏則火王,其精在天,燒山林,是其不孝也。故漢制使 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廉。夫喪親自盡,孝之終也。今 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喪,不得即去,殆非所㠯增 崇孝道而克稱火德者也。往者孝文勞謙,行過乎儉, 故有遺詔,㠯日易月。此當時之宜,不可貫之萬世。古 今之制,雖有損益,而諒闇之禮,未嘗改移,㠯示天下, 莫遺其親。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喪,不 得奔赴。夫仁義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㠯應乎下。 《傳》曰:「喪祭之禮闕,則人臣之恩薄,背死忘生者眾矣。」 曾子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親喪乎!」《春秋傳》曰:「上之 所為,民之歸也。」夫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故加刑罰。 若上之所為,民亦為之,又何誅焉?昔丞相翟方進,㠯 自備宰相,而不敢踰制,至遭母憂,三十六日而除。夫 失禮之源,自上而始。古者大喪三年,不呼其門,所㠯 崇國厚俗,篤化之道也。事失宜正,過勿憚改。天下通 喪,可如舊禮。臣聞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 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禮 義備則人知所厝矣。夫婦,人倫之始,王化之端,故文 王作《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恆》。孔子曰:「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夫婦之道,所謂順也。」《堯典》曰:「釐降二女于 媯汭,嬪于虞。」降者,下也;嬪者,婦也。言雖帝堯之女,下 嫁於虞,猶屈體降下,勤修婦道。《易》曰:「帝乙歸妹,㠯祉 元吉。」婦人謂嫁曰歸,言湯㠯娶禮歸其妹於諸侯也。 春秋之義,王姬嫁齊,使魯主之,不㠯天子之尊加於 諸侯也。今漢承秦法,設尚主之儀,㠯妻制夫,㠯卑臨 尊,違乾坤之道,失陽唱之義。孔子曰:「昔聖人之作《易》 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睹鳥獸之文,與天 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㠯通神明之德,㠯類萬 物之情。」今觀法於天,則北極至尊,四星妃后;察法於 地,則崑山象夫,卑澤象妻。睹鳥獸之文,鳥則雄者鳴 雊,雌能順服;獸則牡為唱導,牝乃相從。近取諸身,則 乾為人首,坤為人腹;遠取諸物,則木實屬天,根荄屬 地。陽尊陰卑,蓋乃天性。且《詩》初篇,實首《關雎》,禮始冠 婚,先正夫「婦,天地六經,其旨一揆。宜改尚主之制,以 稱乾坤之性,遵法堯湯,式是周孔,合之天地而不謬, 質之鬼神而不疑。人事如此,則嘉瑞降天,吉符出地, 五韙咸備,各以其敘矣。」昔者聖人建天地之中而謂 之禮。禮者,所以興福祥之本,而止禍亂之源也。人能 枉欲從禮者,則福歸之;順情廢禮者,則禍歸之,推禍 福之所應,知興廢之所由來也。眾禮之中,婚禮為首。 故天子娶十二,天之數也。諸侯㠯下,各有等差。事之 降也,陽性純而能施,陰體順而能化,㠯禮濟樂,節宣 其氣,故能豐子孫之祥,致老壽之福。及三代之季,淫 而無節,瑤臺傾宮,陳妾數百,陽竭於上,陰隔於下。故 周公之戒曰:「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 樂之從時,亦罔或克壽,是其明戒。後世之人,好福不 務其本,惡禍不易其軌。《傳》曰:「截趾適屨,孰云其愚」,何 與斯人,追欲喪軀,誠可痛也。臣竊聞後宮采女五六 千人,從官侍使,復在其外。冬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 縑帛,空竭府藏,徵調增倍,十而稅一,空賦不辜之民, 㠯供無用之女。「百姓窮困於外,陰陽隔塞於內,故感 動和氣,災異屢臻。臣愚㠯為諸非禮聘,未曾幸御者, 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通怨曠,和陰陽;二曰省財 用,實府庫;三曰修禮制,綏眉壽;四曰配陽施,祈螽斯; 五曰寬役賦,安黎民。此誠國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 也。夫寒熱晦明,所㠯為歲;尊卑奢儉,所㠯為禮。故㠯 晦明寒暑之氣、尊卑侈約之為其節也。《易》曰:「天地 節而四時成。」《春秋傳》曰:「唯器與名,不可㠯假人。」《孝經》 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 昔季氏八佾舞於庭,非有傷害,而孔子猶曰:「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洪範》曰:「惟辟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 凡此三者,君所獨行,而臣不得同也。今「臣僭君服,下 食上珍,所謂害于而家,凶于而國者也。宜略依古禮尊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別,嚴督有司,必行其命, 此則禁亂善俗足用之要。」奏聞,即棄官去。後遭黨錮, 隱於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餘年,以著述為事,遂稱 為碩儒。黨禁解,五府並辟司空袁逢舉有道,不應。及 逢卒,爽制服三年,當世往往化㠯為俗。時人多不行 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弔問喪疾者。又私諡其君父及 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 改。後公車徵為大將軍何進從事中郎,進恐其不至, 迎薦為侍中。及進敗而詔命中絕。獻帝即位,董卓輔 政,復徵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 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為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爽自被徵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因從遷都長安。爽 見董卓忍𣊻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 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顒等為內 謀。會病薨,年六十三。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 條例》,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 羊問》及《辨讖》,并它所論敘,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 所亡缺。兄子悅、彧並知名。

延篤[编辑]

按《後漢書延篤傳》:「篤字叔堅,南陽犨人也。少從潁川 唐溪典受《左氏傳》,旬日能諷之,典深敬焉。又從馬融 受業,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師。舉 孝廉,為平陽侯相。㠯師喪,棄官奔赴,五府並辟,不就。 桓帝㠯博士徵拜議郎,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稍 遷侍中。帝數問政事,動依典義。後㠯病免歸,教授家」 巷。時人或疑仁孝前後之證,篤乃論之。後遭黨事禁 錮,永康元年,卒於家。篤論解《經》《傳》,多所駁正,後儒服 虔等㠯為折衷。所著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凡二十 篇云。

盧植[编辑]

按《後漢書盧植傳》:「植字子幹,涿郡涿人也。身長八尺 二寸,音聲如鐘。少與鄭元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 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娼,植侍講積 年,未嘗轉眄,融㠯是敬之。學終,辭歸,闔門教授。建寧 中,徵為博士。熹平四年,拜九江太守,㠯病去官,作《尚 書章句》《三禮解詁》。時始立太學石經,㠯正五經文字」, 植乃上書曰:「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 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穴。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秕 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寫上。願得 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 書》章句,考《禮記》得失,庶裁定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 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 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並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 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表裡,宜置博士,為立學 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拜廬江太守。歲餘,復徵拜議 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說並在東 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帝以非急務,轉為侍 中,遷尚書。光和元年,有日食之異,植上封事諫,帝不 省。董卓欲廢立,群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卓怒,將 誅植。議郎彭伯諫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卓 乃止。植以老病求歸,遂隱於上谷。初平三年卒。所著 碑誄表記凡六篇。建安中,曹操北討柳城,過涿郡,告 守令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 楷模」,國之楨幹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閭;鄭喪子 產,仲尼隕涕。孤到此州,嘉其餘風,《春秋》之義,賢者之 後,宜有殊禮。亟遣丞掾,除其墳墓,存其子孫,并致薄 醊,以張厥德。子毓知名。

趙岐[编辑]

按《後漢書趙岐傳》:「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也。初名嘉, 生於御史臺,因字臺卿。後避難,故自改名字,示不忘 本土也。岐少明經,有才藝,娶扶風馬融兄女,融外戚 豪家,岐嘗鄙之,不與融相見。仕州郡,以廉直疾惡見 憚。永興二年,辟司空掾,議二千石得去官為親行服, 朝廷從之。其後為大將軍梁冀所辟,為陳損益求賢」 之策,冀不納。延熹九年,拜并州刺史。中平元年,拜議 郎。及獻帝西都,稍遷太僕,使太傅馬日磾撫慰天下, 以岐為副。日磾遣岐宣揚國命,所到郡縣,百姓皆喜。 曹操為司空,舉㠯自代。光祿勳桓典、少府孔融上書 薦之,於是拜為太常。年九十餘,建安六年,卒。岐多所 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於時。

張奐[编辑]

按《後漢書張奐傳》,「奐字然明,敦煌酒泉人也。父惇,為 漢陽太守。奐少遊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歐陽尚書》。 初,牟氏章句,浮辭繁多,有四十五萬餘言,奐減為九 萬言。後辟大將軍梁冀府,乃上書。桓帝奏其章句。詔 下東觀,㠯疾去官。復舉賢良,對策第一,擢拜議郎。永 壽元年,遷安定屬國都尉。建寧元年,拜大司農。以黨」 罪禁錮,歸田里。時禁錮者多,不能守靜,或死或徙。奐 閉門不出,養徒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言。光和 四年,卒,年七十八。所著「銘、頌、書、教誡、述志、對策、章表」 二十四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