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8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八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卷目錄
後漢書部藝文一
上安帝以鄧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記書
後漢劉毅
後漢書部藝文二〈詩〉
賦得馬援詩 隋王由
詠司馬彪續漢志 唐太宗
讀後漢書逸民傳〈二首〉 張謂
後漢書部紀事
後漢書部雜錄
經籍典第三百八十卷
後漢書部藝文一
[编辑]《上安帝以鄧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記書》
[编辑]後漢劉毅
臣聞《易》載羲農而皇德著,書述唐虞而帝道崇。故雖 聖明,必書功於竹帛,流音於管弦。伏惟皇太后膺大 聖之姿,體乾坤之德,齊蹤虞妃,比跡任姒,孝悌慈仁, 允恭節約,杜絕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內朝, 流化四海。及元興、延平之際,國無儲副,仰觀乾象,參 之人譽,拔立陛下為天下主,永安漢室,綏靖四海。又 遭水潦,東州饑荒。垂恩元元,冠蓋交路,菲薄衣食,躬 率群下,損膳解驂,以贍黎苗。惻隱之恩,猶視赤子。克 己引愆,顯揚仄陋。崇晏晏之政,敷在寬之教,興滅國, 繼絕世,錄功臣,復宗室,追還徙人,蠲除禁錮。政非惠 和,不圖於心;制非舊典,不訪於朝。弘德洋溢,充塞宇 宙,洪澤豐沛,漫衍八方。華夏樂化,戎狄混并,丕功著 於大漢,碩惠加於生人。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 蕩之勳,可誦而不可名。古之帝王,左右置史;漢之舊 典,世有注記。夫道有夷崇,治有進退,若善政不述,細 異輒書,是為堯、湯有洪水大旱之責,而無咸熙假天 之美;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風之變,而無中興康寧之 功也。上考《詩》《書》,有虞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 踰閾。未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覽總大麓,經營天物, 功德巍巍,若茲者也。宜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 以敷宣景燿,勒勳金石,縣之日月,攄之罔極,以崇陛 下烝烝之孝。
「智之優薄,產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 涼暑之通隔,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痛,風 巡鬼難之域,莫不備焉。」情形,審求根實,至於佛道神 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至,莫有稱焉。張騫但著地多 暑濕,乘象而戰,班勇雖列其奉浮圖,不殺伐,而精文 善法,導達之功,靡所傳述。余聞之後說也,其國則殷 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神 跡鬼怪,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 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不然,何誣異之 甚也?漢自楚英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飭。 將微義未譯,而但神明之邪。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 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且好仁惡殺,蠲敝崇善,所 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 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 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 蓋道俗無方,適物異會,取諸同歸,措夫疑說,則大道 通矣。
後漢書部藝文二〈詩〉
[编辑]《賦得馬援詩》隋·王由
[编辑]二帝已馳聲,五溪還總兵。受詔金鞍動,論功銅馬成。 唯稱聚米勢,無慚薏苡情。雖謝雲臺影,猶傳千載名。
《詠司馬彪續漢志》唐·太宗
[编辑]帝嘗作《宮體詩》,使虞世南賡和。世南曰:「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 帝曰:「朕試卿爾。」 世南亡後,帝讀司馬彪《漢志》,作詩一篇,述古興亡,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何所示邪!」 敕褚遂良即世南靈坐焚之。
二儀初創象,三才乃分位。非惟樹司牧,固亦垂文字。 綿代更膺期,芳圖無輟記。炎漢承君道,英謨纂神器。 潛龍既可躍,術兔奚難致。前史殫妙詞,後昆沈雅思。 《書》《言》揚盛跡,補闕興鴻志。川谷猶舊途,郡國開新意。 梅山未覺朽,穀水誰云異。車服隨名表,文物因時置。 鳳戟翼康衢,鑾衡總柔轡。清濁必能澄,洪纖幸無棄。 觀儀不失序,遵禮方由事。政宣竹律和,時平玉條備文囿雕奇彩,藝門蘊深致。雲飛星共流,風揚月兼至。 類禋遵令典,壇壝資良地。五勝竟無違,百司誠有庇。 粵予承暇景,談叢引眾祕。討論窮義府,看覈披經笥。 大辯良難仰,小學終先匱。聞道諒知榮,含毫孰忘愧。
《讀後漢逸民傳二首》張謂
[编辑]子陵沒已久,讀《史》思其賢。誰謂潁陽人,千秋如比肩。 嘗聞漢光武,曾是曠周旋。名位苟無心,對君亦可眠。 東過富春渚,樂此佳山川。夜臥松下月,朝看江上煙。 釣時如有待,釣罷應忘筌。生事在林壑,悠悠經暮年。 於今七里灘,遺跡尚依然。高臺竟寂寞,流水空潺湲。
二
龐公南郡人,家在襄陽里。何處偏來往,襄陽東陂是。 誓將業田種,終得保妻子。何言二千石,乃欲勸吾仕。 鸛鵲巢茂林,黿鼉穴深水。萬物從所欲,吾心亦如此。 不見鹿門山,朝朝白雲起。采藥復采樵,優游終暮齒。
後漢書部紀事
[编辑]《後漢書北海靖王傳》:「臨邑侯復,好學能文章。永平中, 每有講學事,輒令復典掌焉。與班固、賈逵共述《漢史》, 傅毅等皆宗事之。復子騊駼及從兄平望侯毅,有才 學。永寧中,鄧太后召毅及騊駼入東觀,與謁者僕射 劉珍著《中興以下名臣列士傳》。騊駼又自造賦、頌、書、 論,凡四篇。」
《東平憲王蒼傳》:「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髯, 要帶十圍,顯宗甚愛重之。永平十五年,帝以所作《光 武本紀》示蒼,蒼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以 其文典雅,特令校書郎賈逵為之訓詁。建初六年,蒼 上疏求朝。明年,帝許之,賜以祕書、列仙圖、道術祕方。 明年薨,詔封上蒼自建武以來章奏及所作書、記、賦」、 頌。《七言別字歌詩》。并集覽焉。
《荀淑傳》:「荀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 說《春秋》。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 記。性沈靜,美姿容,尤好著述。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彧 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累遷祕書監侍中。 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 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 於是綴敘舊書,以述《漢記》,中興以前明主賢臣得失 之軌,亦足以觀矣。」又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 《張衡傳》: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著 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參論其 事,會並卒,而衡常歎息,欲終成之。及為侍中,上疏請 得專事東觀,收檢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 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王莽本傳》但應 載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后本紀》。又 「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後即真,宜以 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不聽。
《蔡邕傳》: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會 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 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宥邕 還本郡。董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 歎,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 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 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 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 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 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義素著,而 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 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 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 黨蒙其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 人,國之紀也;制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 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 莫不流涕。北海鄭元聞而歎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兗州、陳留聞皆畫像而頌焉。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 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 李傕之亂,湮沒多不存。
《文苑傳》:「侯瑾,字子瑜,敦煌人也。少孤貧,依宗人居。性 篤學,恆傭作為資,暮還輒㸐柴以讀書。常以禮自牧, 獨處一房,如對嚴賓焉。州郡屢召,公車有道徵,並稱 疾不到。作《矯世論》以譏切當時,而徙入山中,覃思著 述,以莫知於世,故作《應賓難》以自寄。」又「按《漢記》,撰中 興以後行事,為《皇德傳》三十篇,行於世。餘所作雜文」 數十篇,多亡失。西河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稱為 「侯君」云。
《吳書妃嬪傳》:「吳主權謝夫人父煚,尚書郎徐令權母, 吳為權聘以為妃,愛幸有寵。弟承拜五官郎中,稍遷 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後漢書》百餘卷。」〈注〉《會稽 典錄》曰:「承字偉平,博學洽聞,嘗所知見,終身不忘。」 《晉書·司馬彪傳》:「彪,泰始中為祕書郎,轉丞,注《莊子》,作《九州春秋》,以為先王立史官以書時事,載善惡以為 沮勸,撮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則仲尼理之;《關 雎》既亂,則師摯修之。前哲豈好煩哉?蓋不得已故也。 漢氏中興,訖於建安,忠臣義士,亦以昭著。而時無」良 史,記述煩雜,譙周雖已刪除,然猶未盡。安順以下,亡 缺者多。彪乃討論眾書,綴其所聞,起於世祖,終於孝 獻,編年二百,錄世十二,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為紀、志、 傳八十篇,號曰《續漢書》。
《華嶠傳》:「嶠遷尚書後,以嶠博聞多識,屬書典實,有良 史之志。轉祕書監,加散騎常侍,班同中書寺,為內臺 中書散騎著作及治禮音律、天文數術、南省文章,門 下撰集,皆典統之初。嶠以《漢紀》煩穢,慨然有改作之 意。會為臺郎,典官制事,由是得遍觀祕籍,遂就其緒。 起於光武,終於孝獻,一百九十五年。為《帝紀》十二卷」, 《皇后紀》二卷,《十典》十卷、傳七十卷,及三譜、序、傳、目錄 凡九十七卷。嶠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傳》,以 繼末編,非其義也。故易為《皇后紀》,以次《帝紀》;又改《志》 為「典」,以有《堯典》故也。而改名《後漢書》。奏之,詔朝臣會 議。時中書監荀勗、令和嶠、太常張華、侍中王濟咸以 嶠文質事核,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藏之祕府。」後太 尉汝南王亮、司空衛瓘為東宮傅,列上通講,事遂施 行。嶠性嗜酒,率常沉醉,所撰書十典,未成而終。祕書 監何劭奏嶠中子徹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 卒。後監繆徽又奏嶠少子暢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 并草魏晉紀傳,與著作郎張載等俱在史官。永嘉喪 亂,經籍遺沒,嶠書存者五十餘卷。
《謝沉傳》:「沉字行思,會稽山陰人。博學多識,明練經史。 康帝即位,以太學博士徵,除尚書度支郎。何充、庾冰 並稱沉有史才,遷著作郎,撰《晉書》三十餘卷。沉先著 《後漢書》百卷,及《毛詩》《漢書外傳》,所著述及詩賦文論 皆行於世。其才學在虞預之右云。」
《習鑿齒傳》:鑿齒為滎陽太守,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 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起光武,終於晉愍帝。於 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 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引世祖諱炎, 興而為禪受,明天心不可以勢力強也,凡五十四卷。 《袁山松傳》:「山松少有才名,博學有文章,著《後漢書》百」 篇。
《文苑傳》:「袁宏,字伯彥,撰《後漢紀》三十卷,及《竹林名士 傳》三卷。」
《宋書范曄傳》:「曄字蔚宗,順陽人,車騎將軍泰少子也。 母如廁,產之額為塼所傷,故以塼為小字。出繼從伯 弘之,襲封武興縣五等侯。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 章,能隸書,曉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國 掾,彭城王義康冠軍參軍,隨府轉右軍參軍,入補尚 書外兵郎,出為荊州別駕從事史,尋召為祕書丞。父」 憂去職。服終,為征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領新蔡太 守。道濟北征,曄憚行,辭以腳疾,上不許,使由水道統 載器仗部伍。軍還,為司徒從事中郎。頃之,遷尚書吏 部郎。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將葬,祖夕,僚故並集 東府。曄弟廣淵時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曄與司徒 左西屬王深宿廣淵許夜中酣飲,開「北牖,聽挽歌為 樂。」義康大怒,左遷曄宜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 漢書》,為一家之作。在郡數年,遷長沙王義欣鎮軍長 史,加寧朔將軍。兄暠為宜都太守,嫡母隨暠,在官十 六年。母亡,報之以疾,曄不時奔赴,及行,又攜妓妾自 隨。為御史中丞劉損所奏,太祖愛其才,不罪也。服闋, 為始興王濬後軍長史,領南下邳太守。及濬為揚州, 未親政事,悉以委曄。尋遷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曄長 不滿七尺,肥黑禿眉鬚,善彈琵琶,能為新聲。上欲聞 之,屢諷以微旨,曄偽若不曉,終不肯為上彈。上嘗宴 飲歡適,謂曄曰:「我欲歌,卿可彈。」曄乃奉旨。上歌畢,曄 亦止弦。初,魯國孔熙先博學有縱橫才志,文史星算 無不兼善。為員外散騎侍郎,不為時所知,久不得調。 初,熙先父默之為廣州刺史,以贓貨得罪,下廷尉,大 將軍彭城王義康保持之,故得免。及義康被黜,熙先 密懷報效,欲要朝廷大臣,未知誰可動者,以曄意志 不滿,欲引之。而熙先素不為曄所重,無因進說。曄外 甥謝綜,雅為曄所知,熙先嘗經相識,乃傾身事綜,與 之結厚。熙先籍嶺南遺財,家甚富足,始與綜諸弟共 博,故為拙行,以物輸之。綜等諸年少,既屢得物,遂日 夕往來,情意稍款。綜乃引熙先與曄為數,曄又與戲, 熙先故為不敵,前後輸曄物甚多。曄既利其財寶,又 愛其文藝。熙先素有詞辯,盡心事之,曄遂相與異常, 申莫逆之好。始以微言動曄,曄不回,熙先乃極辭譬 說。曄素有閨庭論議,朝野所知,故門胄雖華,而國家 不與姻娶。熙先因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謂朝廷相待 厚者,何故不與丈人婚?為是門戶不得邪人作犬豕 相遇,而丈人欲為之死,不亦惑乎?」曄默然不答,其意 乃定。時曄與沈演之並為上所知待,每被見多同。曄
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嘗獨被引,曄又以此為怨。曄累經義康府佐,見待素厚。及宜城之授,意好乖離。綜為義康大將軍記室參軍,隨鎮豫章。綜還, 申義康意於曄,求解晚隙,復敦往好。曄既有逆謀,欲 探時旨,乃言於上曰:「臣歷觀前史《二漢故事》,諸蕃王 政,以訞詛幸災,便正大逆之罰。況義康奸心釁跡,彰 著遐邇,而至今無恙,臣竊惑焉。且大梗常存,將重階 亂,骨肉之際,人所難言。臣受恩深重,故冒犯披露。」上 不納。熙先素善天文,云「太祖必以非道晏駕,當由骨 肉相殘,江州應出」天子以為義康當之。綜父述亦為 義康所遇,綜弟約又為義康女夫,故太祖使綜隨從 南上。既為熙先所獎說,亦有酬報之心。廣州人周靈 甫有家兵部曲,熙先以六十萬錢與之,使於廣州合 兵,靈甫一去不反。大將軍府史仲承祖,義康舊所信 念,屢銜命下都,亦潛結腹心,規有異志。聞熙先有誠, 密相結納。丹楊尹徐湛之,素為義康所愛,雖為舅甥, 恩過子弟,承祖因此結事湛之,告以密計,承祖南下, 申義康意於蕭思話及曄云:「本欲與蕭結婚,恨始意 不果,與范本情不薄,中間相失,旁人為之耳。」有法略 道人,先為義康所供養,粗被知待。又有王國寺法淨 尼,亦出入義康家內,皆感激舊恩,規相拯拔,并與熙 先往來,使法略罷道。本姓孫,改名景元,以為臧質寧 遠參軍。熙先善於治病,兼能診脈,法淨尼妹夫許耀, 領隊在臺,宿衛殿省。嘗有病,因法淨尼就熙先乞治, 為合湯一劑,耀疾即損。耀自往酬謝,因成周旋。熙先 以耀膽幹可施,深相待結,因告逆謀,耀許為內應。豫 章胡遵世,藩之子也,與法略甚款,亦密相酬和。法淨 尼南上,熙先遣婢採藻隨之,付以牋書,陳說圖讖。法 淨還,義康餉熙先銅匕、銅鑷、袍段、綦奩等物。熙先慮 事泄,酖採藻殺之。湛之又謂曄等:「臧質見與異常,歲 內當還。已報質悉攜門生義故,其亦當解人此旨,故 應得健兒數百。質與蕭思話款密,當仗要之,二人並 受大將軍眷遇,必無異同。思話三州義故,眾力亦不 減質。郡中文武及合諸處偵邏,亦當不減千人,不憂 兵力不足,但當勿失機耳。」乃略相署置。湛之為撫軍 將軍、揚州刺史,曄中軍將軍、南徐州刺史,熙先左衛 將軍,其餘皆有選擬。凡素所不善及不附義康者,又 有別簿,並入死目。熙先使弟休先先為《檄文》曰:「夫休 否相乘,道無恆泰,狂狡肆逆,明哲是殛。故小白有一 匡之勳,重耳有翼戴之德。自景平肇始,皇室多故,大 行皇」帝天誕英姿,聰明叡哲,拔自藩國,嗣位統天,憂 勞萬機,垂心庶務,是以邦內安逸,四海同風。而比年 以來,奸豎亂政,刑罰乖淫,陰陽違舛,致使釁起蕭牆, 危禍萃集。賊「臣趙伯符積怨含毒,遂縱奸凶,肆兵犯 蹕,禍流儲宰,崇樹非類,傾墜皇基,罪百浞豷,過十元、 莽,開闢以來,未聞斯比。率土切心,華夷泣血,咸懷亡 身之誠,同思糜軀之報。」湛之、曄與行中領軍蕭思話、 行護軍將軍臧質、行左衛將軍孔熙先、建威將軍孔 休先,忠貫白日,誠著幽顯,義痛其心,事傷其目,投命 奮戈,萬殞莫顧。即日斬伯符首,及其黨與。雖豺狼即 戮,王道惟新,而普天無主,群萌莫繼。彭城王體自高 祖,聖明在躬,德格天地,勳溢區宇,世路威儀,勿用南 服。龍潛鳳棲,于茲六稔。蒼生饑德,億兆渴化,豈唯東 征有《鴟鴞》之歌,陝西有勿翦之思哉?靈祇告徵祥之 應,讖記表帝者之符,上答天心,下愜民望,正位辰極, 非王而誰?今遣行護軍將軍臧質等齎皇帝璽綬,星 馳奉迎,百官備禮,駱驛繼進。並命群帥,鎮戍有常。若 干撓義徒,「有犯無貸。昔年使反,湛之奉賜手敕,逆誡 禍亂,預睹斯萌,令宣示朝賢,共拯危溺。無斷謀事,失 於後機。遂使聖躬濫酷,大變奄集,哀恨崩裂,撫心摧 哽,不知何地可以厝身,輒督厲尫頓,死而後已。」熙先 以既為大事,宜須義康意旨。曄乃作《義康與湛之書》, 宣示同黨曰:「吾凡人短才,生長富貴,任情用己」,有過 不聞,與物無恆,喜怒違實,致使小人多怨,士類不歸, 禍敗已成,猶不覺悟,退加尋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 何所復補。然至於盡心奉上,誠貫幽顯,拳拳謹慎,惟 恐不及,乃可恃寵驕盈,實不敢故為欺罔也。豈苞藏 逆心,以招灰滅。所以推誠自信,不復防護異同,率意 信心,不顧萬物議論,遂致讒巧「潛構,眾惡歸集。甲奸 險好利,負吾事深;乙凶愚不齒,扇長無賴。丙丁趨走 小子,唯知諂進,伺求長短,同造虛說,致令禍陷骨肉, 誅戮無辜。凡在過釁,竟有何徵?而刑罰所加,同之元 惡,傷和枉理,感徹天地。吾雖幽逼日苦,命在漏刻,義 慨之士,時有音信,每知天文人事,及外間物情,土崩 瓦解,必在朝夕。」是為釁起群賢,濫延國家,夙夜憤踊, 心腹交戰。朝之君子,及士庶白黑,懷義秉理者,寧可 不識時運之會,而坐待橫流邪!除君側之惡,非唯一 代,況此等狂亂,罪孰終古所無,加之翦戮,易於摧朽 邪?可以吾意宣示眾賢,若能同心奮發,族裂逆黨,豈 非功均刱業,重造宋室乎!但兵凶戰危,或致侵濫,若 「有一豪犯順,誅及九族。處分之要,委之群賢,皆當謹 奉朝廷,動止聞啟。往日嫌怨,一時豁然,然後吾當謝罪北闕,就戮有司,苟安社稷,瞑目無恨,勉之勉之。」二 十二年九月,征北將軍衡陽王義季、右將軍南平王 鑠出鎮,上於武帳岡祖道。曄等期以其日為亂,而差 互不得發。於十一月,徐湛之上表曰:「臣與范曄,本無 素舊,中忝門下,與之鄰省,屢來見就,故漸成周旋。比 年以來,意態轉見,傾動險忌,富貴情深,自謂任遇未 高,遂生怨望,非唯攻伐朝士,譏謗聖時,乃上議朝廷, 下及藩輔,驅扇同異,恣口肆心,如此之事,已具《上簡》。 近員外散騎侍郎孔熙先忽令大將軍府吏仲承、祖 騰、曄及謝綜等,意欲」收合不逞,規有所建。以臣昔蒙 義康接盼,又去歲群小為臣妄生風塵,謂必嫌懼,深 見勸誘。兼云「人情樂亂,機不可失,讖緯天文,並有徵 驗。曄尋自來,復具陳此,并說臣論議轉惡,全身為難, 即以啟聞,被敕使相酬引,究其情狀。」於是悉出檄書 選事,及同惡人名手墨翰跡,謹封上呈。凶悖之甚,古 今罕「比。由臣闇於交士,聞此逆謀,臨啟震惶,荒情無 措。」詔曰:「湛之表如此,良可駭惋。曄素無行檢,少負瑖 釁,但以才藝可施,故收其所長,頻加榮爵,遂參清顯。 而險利之性,有過谿壑,不識恩遇,猶懷怨憤,每存容 養,冀能悛革。不謂同惡相濟,狂悖至此,便可收掩,依 法窮詰。」其夜,先呼曄及朝臣集華林東閤,止於客省, 先已於外收綜及熙先兄弟,並皆款服。于時上在延 賢堂,遣使問曄曰:「以卿觕有文翰,故相任擢,名爵期 懷,於例非少。亦知卿意難厭滿,正是無理怨望,驅扇 朋黨而已,云何乃有異謀?」曄倉卒怖懼,不即首款。上 重遣問曰:「卿與謝綜、徐湛之、孔熙先逆謀,並已答款, 猶尚未死,徵據見存,何不依實?」曄對曰:「今宗室磐石, 蕃嶽張跱,設使竊發僥倖,方鎮便來討伐,幾何而不 誅夷!且臣位任過重,一階兩級,自然必至,如何以滅 族易此?古人云:『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 不為』。臣雖尼下,朝廷許其觕有所及。以理而察,臣不 容有此。」上復遣問曰:「熙先近在華林門外,寧欲面辨 之乎?」曄辭窮,乃曰:「熙先苟誣引臣,臣當如何?」熙先聞 曄不服,笑謂殿中將軍沈邵之曰:「凡諸處分符檄書 疏,皆范曄所造,及治定,云何於今方作如此抵蹋邪?」 上示以墨跡,曄乃具陳本末,曰:「久欲上聞,逆謀未著, 又冀其事消弭,故推遷至今。負國罪重,分甘誅戮。」其 夜,上使尚書僕射何尚之視之,問曰:「卿事何得至此?」 曄曰:「君謂是何尚之?」曰:「卿自應解。」曄曰:「外人傳庾尚 書見憎計,與之無惡。謀逆之事,聞孔熙先說此輕其 小兒,不以經意,今忽受責,方覺為罪。君方以道佐世, 使天下無冤。弟就死之後,猶望君照此心也。」明日,仗 士送曄付廷尉,入獄,問徐丹陽所在,然後知為湛之 所發。熙先望風吐款,辭氣不撓。上奇其才,遣人慰勞 之曰:「以卿之才而滯於集書省,理應有異志,此我負 卿也。」又詰責前吏部尚書何尚之曰:「使孔熙先年將 三十作散騎郎,那不作賊?」熙先於獄中上書曰:「囚小 人猖狂,識無遠概,徒徇意氣之小感,不料逆順之大 方,與第二弟休先首為奸謀,干犯國憲,虀膾脯醢,無 補尤戾。陛下大」明含弘,量苞天海,錄其一介之節,猥 垂優逮之詔,恩非望始,沒有遺榮,終古以來,未有斯 比。夫盜馬絕纓之臣,懷璧投書之士,其行至賤,其過 至微,由識不世之恩,以盡軀命之報,卒能立功齊魏, 致勳秦楚。囚雖身陷禍逆,名節俱喪,然少也忼慨,竊 慕烈士之遺風,但墜崖之木,事絕升躋;覆盆之水,理 「乖收汲。方當身膏鈇鉞,詒誡方來,若使魂而有靈,結 草無遠。然區區丹抱,不負夙心,貪及視息,少得申暢。 自惟性愛群書,心解數術,智之所周,力之所至,莫不 窮攬。究其幽微,考論既往,誠多審驗。謹略陳所知,條 牒如故別狀,願且勿遺棄,存之中書。若囚死之後,或 可追存,庶九泉之下,少塞釁責。」所陳並《天文占候》,讖 上有骨肉相殘之禍,其言深切。曄在獄,與綜及熙先 異處,乃稱疾求移考堂,欲近綜等,見聽。與綜等果得 隔壁遙問綜曰:「始被收時,疑誰所告?」綜云:「不知。」曄曰: 「乃是徐童。」童,徐湛之小名仙童也。在獄為詩曰:「禍福 本無兆,性命歸有極。必至定前期,誰能延一息?在生 已可知,來緣㦎無識,好醜共一丘,何足異枉直。豈論 東陵上,寧辨首山側。雖無嵇生琴,庶同夏侯色。寄言 生存子,此路行後即。」曄本意謂入獄便死,而上窮治 其獄,遂經二旬,曄更有生望。獄吏因戲之曰:「《外傳》詹 事,或當長繫。」曄聞之驚喜。綜、熙先笑之曰:「詹事當可 共疇事。」時無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躍馬顧 盼,自以為一世之雄。而今擾攘紛紜,畏死乃爾。設令 今時賜以性命,人臣圖主,何顏可以生存!曄謂衛獄 將曰:「惜哉!」「如此人。」將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曄曰: 「大將言是也。」將出市,曄最在前,於獄門顧謂綜曰:「今 日次第,當以位邪?」綜曰:「賊帥為先。」在道語笑,初無暫 止。至市,問綜曰:「時欲至未?」綜曰:「勢不復久。」曄既食,又 苦勸綜,綜曰:「此異病篤,何事強飯?」曄家人悉至市,監 刑賊司問須相見不,曄問綜曰:「家人以來,幸得相見,
將不踅別?」綜曰:「別與不別,亦何所存,來必當號泣,正足亂人意。」曄曰:「號泣何關人?向見道邊親故相瞻望,亦殊勝。不見吾意,故欲相見。」於是呼前曄妻先下,撫 其子,回罵曄曰:「君不為百歲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 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殺子孫?」曄乾笑曰:「罪至而已。」 曄所生母泣曰:「主上念汝無極,汝曾不能感恩,又不 能念我老,今日奈何?」仍以手擊曄頸及頰。曄顏色不 怍,妻云:「罪人阿家莫念妹!」及妓妾來別,曄悲涕流漣。 綜曰:「舅殊不同夏侯色。」曄收淚而止。綜母以子弟自 蹈逆亂,獨不出視曄,語綜曰:「姊今不來,勝人多也。」曄 轉醉,子藹亦醉,取地土及果皮以擲曄,呼曄為別駕 數十聲。曄問曰:「汝恚我邪?」藹曰:「今日何緣復恚?但父 子同死,不能不悲耳。」曄常謂死者神滅,欲著《無鬼論》, 至是與徐湛之書云:「當相從地下。」其謬亂如此。又語 人:「寄語何僕射,天下決無佛鬼,若有靈,自當相報。」收 曄家樂器服玩,並皆珍麗,妓妾亦盛飾。母住止單陋, 唯有一廚,盛樵薪,弟子冬無被,叔父單布衣。曄及子 藹、遙叔蔞、孔熙先及弟休先、景先、思先,熙先子桂甫, 桂甫子白民、謝綜及弟約仲、承祖、許曜諸所連及,並 伏誅。曄時年四十八。曄兄弟子父已亡者,及謝綜弟 緯徙廣州,藹子魯連,吳興昭公主外孫,請全生命,亦 得遠徙,世祖即位得還。曄性精微,有思致,觸類多善, 衣裳器服,莫不增損制度,人皆法之。撰《和香方》,其序 曰:「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沈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虛 燥,詹唐黏濕。甘松蘇合,安息鬱金,捺多和羅之屬,並 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又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 唯無助於馨烈,乃當彌增於尤疾也。」此序所言,悉以 比類。明士麝本多忌,比庾炳之;零藿虛燥,比何尚之; 詹唐黏濕,比沈演之;棗膏昏鈍,比羊元「保甲煎」淺俗, 比徐湛之。「甘松蘇合」比慧琳道人,沈實易和,以自比 也。曄《獄中與諸甥姪書》以自序曰:「吾狂釁覆滅,豈復 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然平生行己在懷,猶應 可尋。至於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吾少嬾學 問,晚成人,年三十許,政始有向耳。自爾以來,轉為心 化,推老將至者,亦當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 自盡為性不尋注書心氣惡,小苦思便憤悶,口機又 不調利,以此無談功。至於所通解處,皆自得之於胸 懷耳。文章轉進,但才少思難,所以每於操筆,其所成 篇,殆無全稱者。「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 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雖時有能者,大較多不免 此累。」政可類工巧圖繢,竟無得也。常謂「情志所託,故 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 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 情性旨趣,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嘗 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性別宮商,識清濁,斯 自然也。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也。此處縱有會此者,不 必從根本中來,言之皆有實證,非為空談。年少中謝 莊最有其分,手筆差易,文不拘韻故也。吾思乃無定 方,特能濟難適,輕重所稟之分,猶當謂盡,但多公家 之言,少於事外,遠致以此為恨,亦由無意於文名故 也。本未關史書,政恆覺其不可解耳。既造《後漢》,轉得 統緒,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 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後贊於理近無所得, 唯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 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於《循吏》 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 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 愧之而已,欲遍作諸志,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 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 代得失,意復未果。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 設,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 故應有賞音者,紀傳例為舉其大略耳。諸細意甚多, 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盡知,多「貴 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吾於音樂,聽功不及自揮, 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於一絕處,亦復何異邪! 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 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無極。亦嘗以授人,士庶中未 有一毫似者,此永不傳矣。吾書雖小小有意,筆勢不 快,餘竟不成就,每愧此名。」曄《自序》並實,故存之。藹幼 而整潔,衣服竟歲未嘗有塵點,死時年二十。曄少時, 兄晏嘗云:「此兒進利,終破門戶。」終如晏言。
「珍珠船。」沈約《謝儼傳》曰:「范曄所撰十志,一皆托儼搜 撰。垂畢,遇曄敗,蠟以覆車,一代以為恨。」 《南齊書王僧虔傳》:「僧虔第九子寂,字子元,性迅勤,好 文章。讀《范滂傳》,未嘗不嘆悒。王融敗後,賓客多歸之。」 《梁書張緬傳》:「少勤學,自課讀書,手不釋卷。尢明後漢 及晉代眾家,客有執卷質緬者,隨問便對,略無遺失。 緬性愛墳籍」,聚書至萬卷,鈔《後漢書》眾家異同,為《後 漢紀》四十卷。
《蕭子顯傳》:子顯好學,工屬文,嘗著《鴻序賦》,尚書令沈 約見而稱曰:「可謂得明道之高致,蓋幽通之流也。」又 採眾家後漢,考正同異,為一家之書。所著《後漢書》一百卷。
《王規傳》:「規集後漢眾家異同,注《續漢書》二百卷。 《世祖二子傳》:忠壯世子方等,字實相,世祖長子也。母 曰徐妃。少聰敏,有俊才,注范曄《後漢書》未就。所撰《三 十國春秋》及《靜住子》,行於世。」
《文學傳》:劉昭集《後漢》同異以注范曄書,世稱博悉。遷 通直郎,出為剡令,卒官。集注《後漢書》一百八十卷。 《梁書·文學傳》:吳均注范曄《後漢書》九十卷。 《唐書太宗皇后長孫氏傳》:后嘗採古婦人事,著《女則》 十篇。又為論斥漢之馬后不能檢抑外家,使與政事, 乃戒其車馬之侈,此謂開本源,恤末事。常誡守者:「吾 以自檢,故書」無條理,勿令至尊見之。
《高宗諸子傳》:「章懷太子賢,字明允,詔集諸儒左庶子 張大安、洗馬劉訥言,洛州司戶參軍事格希元、學士 許叔牙,成元一史,藏諸周寶寧等,共注范曄《後漢書》。 書奏,帝優賜段物數萬。」
《柳仲郢傳》:「仲郢嘗手鈔六經司馬遷、班固、范曄《史》,皆 一鈔魏、晉及南北朝史,再又類所鈔他書,凡三十篇, 號《柳氏自備》,皆楷小精真,無行字。」
《舊唐書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傳》:后嘗撰古婦 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又著論駁漢 明德馬皇后,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 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且誡 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閑耳。」婦人著述無條貫,不欲 至尊見之,慎弗言。崩後,宮司以聞,太宗覽而增慟,以 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可垂於後代,我豈不達天命 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 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按此條較新唐書更詳故兩載 之〉
《宋史劉攽傳》:「攽所著書百卷,尤邃史學,作《東漢刊誤》, 為人所稱。預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職漢史。」
《蕭燧傳》:「孝宗每稱其全護善類,誠實不欺,手書二十 八將以賜。」
《聞見後錄》:神宗惡《後漢書》范曄姓名,欲更修之,求《東 觀漢記》,久之不得。後高麗以其本付醫官某人來上, 神宗已厭代矣。至元祐年,高麗使人言狀,訪於書省, 無知者。醫官已死於其家,得之藏於中祕。予嘗寫本 於呂汲公家,亦棄之兵火中矣。又予官長安時,或云 鄠杜民家有《江表傳》《英雄志》,因為外臺言之,亟委官 以取。民驚懼,遽焚之。世今無此三書矣。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八年十一月庚戌,上謂宰 臣曰:「朕近讀《漢書》,見光武所為,人有所難能者。更始 既害其兄伯升,當亂離之際,不思報怨,事更始如平 日人不見戚容,豈非人所難能乎?此其度量,蓋將大 有為者也。其他庸主,豈可及哉!」右丞張汝霖曰:「湖陽 公主奴殺人,匿主車中。洛陽令董宣從車中曳奴下」 殺之。主入奏,光武欲殺宣。及聞宣言,意遂解,使宣謝 主,宣不奉詔,主以言激怒光武,光武但笑而已。更賜 宣錢三十萬。上曰:「光武聞直言而怒解,可謂賢主矣。」 令宣謝主,則非也。高祖英雄大度,駕馭豪傑,起自布 衣,數年而成帝業,非光武所及。然及即帝位,猶有布 衣麄豪之氣,光武所不為也。
後漢書部雜錄
[编辑]《顏氏家訓》:《漢明帝紀》:「為四姓小侯立學校,桓帝加元 服,又賜四姓及梁、鄧小侯帛。」是知皆外戚也。明帝時, 外戚有樊氏、郭氏、陰氏、馬氏,為四姓。謂之小侯者,或 以年小獲封,政須立學,故曰小侯。《禮》云:「庶方小侯。」則 其義也。
《後漢書》云:「鸛雀銜三鱓魚。」多假借為鱣鮪之鱣,俗之 學士因謂之為鱣魚。按魏武四時食制,鱣魚大如五 斗匳,長一丈。郭璞注《爾雅》:鱣長二丈。安有鸛雀能勝 一者,況三頭乎?鱣又純灰色,無文章也。鱓魚長者不 過三尺,大者不過三指,黃地黑文,故都講云:「蛇鱓,卿 大夫服之象也。」《續漢書》及《搜神記》亦說此事,皆作「鱓」 字。孫卿云「魚鱉鰌鱣。」及韓非《說苑》皆曰鱣似蛇,蠶似 蠋。並作鱣字。假鱣為鱓,其來久矣。 《後漢書》:酷吏樊曄為天水郡守,涼州為之歌曰:「寧見 乳虎穴,不入曄城寺。」而江南書本「穴」皆誤作「六」,學士 因循,迷而不悟。夫虎豹穴居,事之較著,所以班超云: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寧當論其六七乎?
「《後漢書楊由傳》云:『風吹削胏』。此是削札牘之柹耳。古 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 為削。王褒《童約》曰:『書削代牘』。蘇竟書云:『昔以摩研編 削之才』。皆其證也。《詩》云:『伐木滸滸』。《毛傳》云:『滸滸,柹貌 也』。史家假借為肝胏字,俗本悉作脯腊之脯,或為反 哺之哺。」學士因解云:「削哺是屏障之名,既無證據,亦」 為妄矣。此是風角占候耳。《風角書》曰:「庶人風」者,拂地 揚塵轉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轉也?
六一《題跋》:「右漢《太尉劉寬碑》,《漢書》有傳,其官閥始卒與碑多同,而傳載遷官次序頗略。蓋史之所記,善惡大事,官次雖小略,不足為失,唯其謬誤與闕其大節, 不可不正。碑云『大將軍以禮脅命,拜侍御史,遷梁令。 三府並用博士徵,皆不就。司隸校尉舉其有道,公車 徵,拜議郎、司徒長史』。而傳但云『大將軍辟,五遷司徒』」 長史。今據《碑》止四遷爾,博士未嘗拜也。《碑》於「長史」下 遂云「入登侍中。延熹八年地震,有詔詢異而拜尚書, 遷南陽太守,拜太中大夫,復拜侍中、屯騎尉、宗正、光 祿勳,遂授太尉。」《傳》至太中大夫,始云遷侍中,其前自 長史入登侍中,史闕書也。《碑》又云「固病遜位,拜光祿 大夫,遷衛尉,復作太尉。」而《傳》云「以日食免,拜衛尉。」以 日食免,當從《傳》為正,而不書光祿大夫,史闕也。其餘 皆同,故不復錄。
右漢《沛相楊君碑》,在閿鄉楊震墓側。碑首尾不完,失 其名字。按《後漢書》,震及中子秉,秉子賜,賜子彪,皆有 傳。又云震長子牧,孫奇侍中,奇子亮,陽成亭侯。又云 「少子奉,奉子敷,敷子眾蓩亭侯。」又有彪子修。楊氏子 孫載於史傳者止此爾,不知沛相為何人也。碑云「孝 順皇帝西巡,以掾史召見,拜郎中,遷常山長史,換犍 為府丞。宰司累辟,應於司徒。州察茂才,遷鮦陽侯相。 後拜議郎五官中郎將沛相,年五十六,建寧元年六 月癸丑遘疾而卒。」其終始尚可見,而惜其名字亡矣。 治平元年六月十日書。
《容齋隨筆》:漢光武雖以征伐定天下,而其心未嘗不 以仁恩招懷為本。隗囂受官爵而復叛,賜詔告之曰: 「若束手自詣,保無他也。」公孫述據蜀,大軍征之,垂滅 矣,猶下詔喻之曰:「弗以來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時 自詣,則家族全。」詔書手記不可數得,朕不食言。遣馮 異征戒其平定安集為急,怒吳漢殺降,責以失斬將 弔民之義,可謂仁君矣。蕭銑舉荊楚降唐,而高祖怒 其「逐鹿」之對,誅之於市,其隘如此。《新史》猶以高祖為 聖,豈理也哉!
《後漢·鄧騭傳》:「拜為大將軍,時遭元二之災,人士饑荒, 死者相望,盜賊群起,四海侵畔。」章懷注云:「元二即元 元也。古書字當再讀者,即於上字之下為小二字,言 此字當兩度言之,後人不曉,遂讀為元二」,或同之陽 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今《岐州石鼓銘》 凡重言者,皆為二字,明驗也。漢碑有陽孟文,《石門頌》 云:「中遭元二,西夷虐殘。」《孔耽碑》云:「遭元二轗軻,人民 相食。」趙明誠《金石跋》云:「若讀為『元元,不成文理,當自 有此』。」《漢注》未必然也。按王充《論衡·恢國篇》云:「今上嗣 位,元、二之間,嘉德布流。三年,零陵生芝草。四年,甘露 降五縣。五年,芝復生。六年,黃龍見。」蓋章帝時事。攷之 《本紀》所書,建初三年以後諸儒皆同,則知所謂元二 者,謂建初元年、二年也。既稱嘉德布流,以致祥瑞,其 為非災。之語,益可決疑。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先零 滇羌寇叛,郡國地震,大水。鄧騭以二年十一月拜大 將軍,則知所謂元二者,謂永初元年、二年也。凡漢碑 重文,不皆用小二字,豈有《范史》一部,唯獨一處如此? 予兄丞相作《隸釋》,論之甚詳。予修國史日,撰《欽宗紀 贊》,用靖康元二之禍,實本於此。
成都有漢《蜀郡太守何君造尊楗閣碑》,其末云:「建武 中元二年六月。」按《范史本紀》,建武止三十一年,次年 改為中元,直書為中元元年。觀此所刻,乃是雖別為 中元,猶冠以建武,如文、景帝中元、後元之類也。又《祭 祀志》載封禪後赦天下詔,明言云:「以建武三十二年 為建武中元元年。」《東夷倭國傳》云:「建武中元二年,來 奉貢。」援据甚明。而宋莒公作《紀年通譜》,乃云:《紀》《志》所 載不同,必傳寫脫誤,學者失於精審,以意刪去,殆亦 不深考耳。韓莊敏家一銅斗銘云:「新建國,天鳳上戊 六年。」又紹興中,郭金州得一鉦,銘云:「新始建國,地皇 上戊二年。」按:王莽始建國之後,改天鳳,又改地皇。茲 二器各冠以始元者,莽之制如此,亦其改易郡名不 常,每下詔,猶繫其故名之類耳,不可以中元比也。 《聞見後錄》:「西漢于定國,東海有孝婦,養姑甚謹,夫死 無子,不肯更嫁,姑不欲累其婦,自經死。姑女誣婦殺 之,官乃曲成其獄,定國爭之太守不聽,乃抱其具獄 哭於府上,辭病去,太守竟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後 太守至,而定國白之,乃殺牛祭孝婦,大雨歲熟。」《東漢· 孟嘗》:「上虞有寡婦,養姑甚謹,姑以老壽終,而夫女弟 誣婦鴆之官,竟其罪。嘗言其枉,太守不聽,哀泣門外, 因謝病去。太守殺寡婦,郡連旱二年。後太守至,嘗具 陳其冤,乃刑訟女而祭婦冢,天雨,穀稼遂登。」二事甚 相類,范曄後出,無一言,何也? 《芥隱筆記》:《後漢·南匈奴傳》語曰:「父戰於前,子死於後, 弱女乘於亭障,孤兒號於道路,老母寡妻,設虛祭,飲 泣淚,想望歸魂於沙漠之表。」全用賈捐之語。
林泉逸事、范曄《後漢書南蠻傳》載高辛帝以女妻槃 瓠之事,覽者未嘗不笑其誕。且姜嫄、簡狄之生稷契, 後人猶或疑之,況有甚於是者乎?後之作史者,於此 類皆弗書可也。洛陽令董宣殺湖陽公主之蒼頭,光武不之罪,則倚勢假威者知所憚,而忠直者知所勸 矣。范曄正宜表而出之,以勸後人,乃例儕之《酷吏傳》, 何耶?
《甲乙剩言》:臨胊馮少宗伯嘗問余曰:「范曄書《陳元方 傳》與《邯鄲淳碑》辭稍異,將從碑乎?從傳乎?」余曰:「觀《元 方傳》,便見蔚宗作賊腸腑。」蓋碑文明說以何進表薦 拜為五官中郎將,而傳則刪去,第謂董卓入洛陽,乃 使就家拜官,是陷陳入於卓黨以為被,所謂名賢,亦 復爾也。至於謀說呂布絕婚袁術一事,乃元方為國 破奸一點赤忠所在,竟抹煞不書,益以見小人不成 人之美如此,理當從碑傳,不足據也。馮為首肯。 《胡氏雜說》:「『《後漢·鄧騭傳》:騭拜大將軍時,遭元二之災』。 章懷註云:『元二即元元也。古書字重者,多於上字,下 作小二字,以取便爾』。」洪容齋《隨筆》中乃引王充《論衡 恢國篇》曰:「今上嗣位,元二之間,嘉德布流」為証,謂元 二為元年、二年也。遂自述在史館修《欽宗紀贊》曰:「遭 靖康元二之禍,實本諸此。」余考《漢書文紀》有「元元之 民。」師古曰:「元元,善意也。」又《光紀》有「下為元元所歸」,注 謂「黎庶猶言喁喁。」《論衡》元二之間,亦是謂嘉德布流 於元元之間。容齋偶未詳耳。而趙明誠謂元元語殊 不可讀,何也?
《丹鉛總錄》:後漢伏湛奏引《書》:「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及 《詩》「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不直引其文,而曰「唐虞以股 肱康,文王以多士寧」,是故《詩》稱「濟濟,《書》曰良哉。」湛之 言亦有《左氏》《國語》之遺法乎?晉以後不復有此工緻 矣。
杭譚《梁鴻傳》載鴻詩二首,「麥含含兮」,方秀刻本皆如 此。《藝文類聚》引之作「麥含金」為是。「金」與「含」相似而衍 為二字也。當表出之。
《野客叢談》,《蔡邕傳》曰:「光和元年七月,詔邕與光祿大 夫楊賜等詣金商門問災畢,邕悉心以對,事悉在《五 行志》。」注云:「其志今亡。」而《續漢志》引蝗虫及雌雞二事 而已。余考邕集,當時答詔問凡有八事:一虹蜺,二白 衣入德陽門,三雌雞化雄,四日蝕地動,風雨不時,疾 癘流行,迅風折樹,五星辰錯謬,六蝗虫冬出,七平城 「門武庫屋壞八。」〈闕〉令邕分別,皂囊封上,勿漏所問。悉 有據依,皆傳所不載。傳文謂獻帝遷都長安,董卓賓 客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邕以為宜須關東平定,然 後議之。觀《集》中有《表太尉董公為相國》一表,其詞甚 切,謂卓功參周、霍,而止於三事,無異於眾,宜以為相 國,位在太傅上,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亦傳所不聞。 乃知異時卓為相國正邕之所啟也。
《日知錄》:《後漢書馬援傳》上云:『帝嘗言:伏波論兵,與我 意合』。下乃云:『交阯女子徵側及女弟徵貳反,於是璽 書拜援伏波將軍』。」此是采輯諸書,率爾成文,而忘其 「伏波」二字之無所本也。自范氏以下,史書若此者甚 多。 《劉表傳》:「與同郡張儉等俱被訕議,號為八廚。」而 《黨錮傳》表、儉二人列於八及前後不同。 蒯越韓嵩 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降操,則是表卒之後,琮已赦 嵩而出之矣。下文云:「操至州,乃釋嵩之囚。」此史家欲 歸美於操而不顧上下文之相戾也。 《郡國志》,睢陽 本宋國,有魚門。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升陘之戰,邾 人獲公胄,縣諸魚門」為證。按杜預《注》,「魚門,邾城門」,非 宋也。 《地理志》侯城改屬元菟,而遼東復出一侯城, 無慮改屬遼東,屬國而遼東復出一無慮,必有一焉 宜刪者,則天下郡國中,少二城矣。 《漢書吳王濞傳》 「吳有鄣郡、銅山」,誤多一「豫」字。《後漢書光武紀》「以前密 令卓茂為太傅」,誤多一「高」字。《黨錮傳》「黃令毛欽操兵 到門」,誤多一「外」字。 《後漢書皇后紀》「桓思竇皇后父 諱」,武后父不當言「諱」,「諱」字衍。 《儒林傳》「立五經博士, 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 夏侯,《詩》齊、魯、韓、毛,《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 太常差次總領焉。」按此則「十五」,非「十四」也,蓋衍一「毛」 字。其下文載建初中,詔有「《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 春秋》,雖不立學官」之語。又下卷云:「趙人毛萇傳《詩》,是 為《毛詩》,未得立。而《百官志》博士十四人,本注曰:「《易》四, 施、孟、梁丘、京氏;《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 韓氏;《禮》二,大小戴;《春秋》二,公羊、嚴、顏氏。」則此「毛」字明 為衍文也。 《靈帝紀》:「光和三年六月,詔公卿舉能《尚 書》《毛詩》《左氏》《穀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議郎。」「尚書」上脫 「古文」二字。 《光武紀》:「今此誰賊而馳騖擊之乎?」註:「誰, 謂未有主也。」非,言此何等賊,不足煩上親擊也。 「敢 拘制不還,以賣人法從事。」言比略賣人口律罪之,重 其法也。 《質帝紀》:「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註。儒生 為《詩》者謂之詩家;為禮者謂之禮家。」非也。謂如《詩》有 齊、魯、韓、毛。通齊《詩》者自以為《齊詩》教授;通魯《詩》者自 以為《魯詩》教授。韓、毛及五經皆然,乃所謂家法耳。《魯 丕傳》言「法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徐防傳》言:伏見太學 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循〈今本誤作脩〉《家法》是也。〈左雄傳註 儒有一家之學故稱家此得之矣〉 《安帝紀》:「永初元年九月癸酉,調 揚州五郡租米,贍給東郡、濟陰、陳留、梁國、下邳、山陽註:「五郡,謂九江、丹陽、廬江、吳郡、豫章也。揚州領六郡, 會稽最遠,蓋不調也。」按《順帝紀》,永建四年,分會稽為 吳郡。安帝時未有吳郡,止五郡,無可疑者。註非 馮 異《遺李軼書》:「苟令長安,尚可扶助,延期歲月,疏不間 親,遠不踰近」,季文豈能「居一隅哉?」言季文於更始為 親近之臣,當在朝秉政,豈得居此一隅?註失其指,反 以為疏遠,非。《景丹傳》:「邯鄲將帥數言,我發漁陽、上谷 兵,我聊應言然。」謂邯鄲將帥有此言,我亦聊以此言 應之,不能必二郡果來也。本文自明,註乃謂王郎欲 發之,謬矣。 《鮑永傳》:「太守趙興歎曰,我受漢茅土,不 能立節,而」鮑永死之,豈可害其子也?「永」字誤,當作「宣。」
《楊厚傳》:「陰臣近戚妃黨,當受禍。」 陰臣,謂婦人。下文。
宋「阿母是也」註「陰私也」,非。 《郎顗傳》「思過念咎,務消 祇悔。」註「祗,大也。」非也。按《易》復「初九無祇悔。」「九」家本作 「多」,古人「多」「祗」二字通用。 《朱浮傳》「自損盛時」,「損」當作 「捐。」 《賈逵傳》「鄉人有所計爭,輒令祝少賓。」〈司馬均〉註云: 「祝詛也。爭曲直者輒言敢祝少賓乎?」非也。言敢於少 賓之前發誓乎?事之如神明也。古人文簡耳。 《鍾離 意傳》:「光武得奏,以見霸。」「見」當作「視」,古示字。作「視」,謂以 意奏示霸也。 《張禹傳》:祖父況為常山關長,會赤眉 攻關城。按《前漢志》,常山郡之縣十八,其十二曰關。《後 漢志》無此縣,世祖所省也。其地當即今之故關。建武 十五年,徙鴈門、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關、居庸關 以東。 《梁節》《王暢傳》「今陛下為臣收污天下」收污,猶 《左傳》所謂「國君含垢。」 《李雲傳》,「當有黃精代見」註,「黃 精,謂魏氏將興也。」按雲本不知是魏,故下言陳、項、虞 回、許氏爾。黃之代赤,自是五運之序,王莽亦自以為 祖黃帝也。 《曹騰傳》,潁川堂谿、趙典等按《蔡邕傳》作 「五官中郎將堂谿典。」註:「堂谿,姓也。」此文衍一「趙」字。〈註〉 趙典本傳是成都人,非潁川。靈帝初官衛尉,卒。又《黨 錮傳》云:「唯趙典名見而已。」是後漢有兩趙典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