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第28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八十六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二百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二百八十六卷目錄

 刀劍部彙考

  詩經小雅瞻彼洛矣 大雅篤公劉

  周禮考工記

  方言雜釋

  釋名釋兵

  古今刀劍錄

  紹興古器評漢儀仗劍

  桂海器志

  名劍記

  三才圖會器用

  武備志刀 手刀圖 掉刀圖 屈刀圖 戟刀圖 偃月刀圖 眉尖刀圖 鳳嘴

  刀圖 筆刀圖 刀圖說 短刀圖 長刀圖 鉤鐮刀圖 劍 劍圖 劍圖說

戎政典第二百八十六卷

刀劍部彙考[编辑]

《詩經》
[编辑]

《小雅瞻彼洛矣》
[编辑]

《君子》至止,鞞琫有珌。

鞞,容刀鞞也。「琫,上飾。珌,下飾者。天子玉琫而珧珌,諸侯璗琫而璆珌,大夫鐐琫而鏐珌,士珕琫而珕珌。」正義古之言鞞,猶今之言鞘,《內則》注「遰刀鞞」是也。以《公劉》云「鞞琫容刀」,故知鞞,容刀鞞也。容者,容飾。此琫有珌,即容飾也。琫上飾于鞞之形,飾有上下耳。其名為琫珌之義則未聞。《公劉傳》曰:「琫上飾,鞞下飾」者,以彼無珌文,因琫為在上之飾,下則指鞞之體,故言鞞下飾也。傳因琫珌歷道尊卑所用,似有成文,未知出何書也。天子諸侯琫珌異物,大夫士則同言,尊卑之差也。天子玉琫,玉是物之至貴者也。《釋器》說:「弓之飾曰以蜃者謂之珧。」郭璞曰:「珧似琫。」《說文》云:「珧蜃甲,所以飾物也。」《釋器》又云:「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郭璞曰:「此皆道金銀之別名及其美者也。」鏐即紫磨金也。《說文》云:「公珕蜃而不別於蜃。故天子用蜃,士用珕也。」定本及《集本》皆以諸侯珌璆,字從玉,又以大夫鏐珌,恐非也。

《大雅篤公劉》
[编辑]

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朱注舟,帶也。鞞,刀鞘也。琫,刀上飾也。容刀,容飾之刀也。或曰:「容刀,如言容臭」,謂鞞琫之中容此刀耳。

《周禮》
[编辑]

《考工記》
[编辑]

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去聲冶氏執《上齊》,鳧氏為聲,栗 氏為量。音亮「段氏為鎛器」,桃氏為刃。

訂義鄭鍔曰:「木可攻也,皮可攻也,《經》亦以攻言之。《經》曰:『爍金以為刃,攻之之道,殆以火爍之歟』?」 劉迎曰:「先儒以多錫為下齊,少錫為上齊,是則上下齊以錫為多寡也。然築氏為削,冶氏為殺矢,皆五分其金而錫居二,何以分上下齊乎?所謂齊者,知有齊,量輕重於其間。 王昭禹曰:『築氏為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則用錫為多,故曰執下齊。冶氏為戈戟,四分其金而錫居一,則用錫為少,故曰執上齊』。」以削為下齊而言築氏執之,則大刃鑒燧之屬皆下齊也。以戈戟為上齊而言冶氏執之,則鍾鼎斤斧之屬皆上齊也。舉築冶二工,其他以類推之可知矣。 鄭康成曰:「聲,鍾錞于之屬;量,豆區鬴也。鎛器,田器錢鎛之屬。刃,大刃」刀劍之屬。 鄭鍔曰:「桃氏為劍。然器之利者不止於劍,故以刃言之。

金有六齊。」

鄭康成曰:「目和金之品數 。」 鄭鍔曰:「凡物太剛則折,太柔則仆。金至剛之物,錫至柔之物。金有赤黑之色,錫有青白之色。金不濟之以錫,其為器也剛烈而不和;不和之以錫,其為色也昏昧而不明。故六齊之金皆用錫,特其所以異者,有多少而已。」

六分其金,而鍚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 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 之齊。」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 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王昭禹曰:「鍾以擊,鼎以烹,用錫為最少,故六分其金而錫居一;斧以伐,斤以斫,用錫宜差多,故五分其金而錫居一;戈戟皆用之以刺,防其或挫折,用錫宜多於斧斤,故四分其金而錫居一。凡此皆所謂上齊也。大刃則戚揚之屬,施之斬斫則防其易虧缺,故三分其金而錫居一;削則以制書,殺矢中之則死,皆欲其」 堅忍不脆。其用錫又宜多於大刃,故五分其金,而錫居二。鑒燧以取水火,於日月,或用之以照,以明白為上,故用錫為最多,而金錫相

半焉,凡此所謂「下齊」 也。

築氏為「削。」

趙氏曰:削是削刻書之刀。古者未有紙筆,凡事寫之竹簡,欲竄,則以刀裁之削去。《尚書序》云「更以竹簡寫之。」 夫子作《春秋》,削則削,筆則筆是也。故有築氏之工,名官以築者,蓋築所以致實,書之所述,欲刪其煩冗而取其實故也。

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

王昭禹曰:「十寸為尺,十分為寸,以長尺而累之,則合六削,適六尺矣。環而圍之,其勢圜,足以成規,則不期於圜而自中於規矣 。」 鄭鍔曰:「取六削而周環以合之,欲其成規,取諸圓也。蓋削者,曲刀也,其形偃曲,如弓之反張而為之也。其形曲,則過乎曲不可也,不及乎曲亦不可也。合六削而圓,然後其曲為得中。」 此蓋言其制作之法,其度當如是耳。

欲新而無窮。

《鄭鍔》曰:「刀之新者必利,既久則鈍。夫久而鈍者,鍛金不堅耳。金不堅,故其新有時而窮,削之所用者大,故欲鍛之有法,使其新也常無時而已。」

敝盡而無惡,

鄭康成曰:「謂刃也、脊也,其金如一,雖至敝盡,無瑕惡也 。」 《鄭鍔》曰:「刀之久者必惡,惡如今上繡也。久而生惡,亦以鍛金無法故也。」

桃氏為「劍。」

王昭禹曰:「劍之工名謂之桃氏,以桃能辟除不祥,而劍亦能止暴惡故也。」

臘廣二寸有半寸。

鄭康成曰:「臘謂兩刃 。」鄭鍔曰:「古者臘必獵,獵而得禽,則宰殺以祭,故臘於文為月旁。」蓋言於是月必獵也。然四時之田,得禽皆割以祭,獨謂臘祭為大割者,蓋冬祭則百物皆可獻,其宰殺為多也。然則劍刃為臘,豈非取其利而可以大割乎? 賈氏曰:「兩面各有刃。」 王昭禹曰:「兩刃各徑二寸半,

兩從半之。」

王昭禹曰:「謂劍脊中高,兩殺而趨鍔 。」 趙氏曰:「半之,自脊分斷一邊,廣一寸四分寸之一。」

以其《臘廣》為之莖圍,長倍之。

鄭鍔曰:「莖者,劍鐔也,柄謂之夾。莖者,人所把握之處,在夾之中如竹木之莖然,故名曰莖,取臘廣以為莖之圍,圍二寸半也;長倍之,則長五寸。」

中其莖,設其後。

趙氏曰:「中其莖」 ,注存兩說,一說謂穿劍夾內莖於中,一說從中以卻稍大之也。設訓為大,《繫辭》云:「益長裕而不設。」 彼註亦云:「設,大也。」 「中其莖,大其後」 ,謂以刃為前,以莖為中,以設為後,則莖以後稍大之,視中之數有加焉,則操執處有所礙著於把,為易制也。如今之刀劍,末後有鐵圈分外大,即與此同。

俞氏曰:「中其莖,則易於把握;設其後,則張而易。」

參分其臘廣,去一以為首,廣而圍之。

賈氏曰:「首廣,謂劍把接刃處之徑 。」 鄭康成曰:「首圍,其徑一寸三分寸之二 。」 賈氏曰:「圍之謂圜之」 ,故《廬人》皆以圍為「圜之 。」 鄭鍔曰:「凡劍之制,有鋒、有鍔,有脊、有鐔、有鋏。鋒者所以為銳也,鍔者所以為利也,脊者所以為幹也,鐔者所以為本也,鋏者附鐔者也。君子所以防暴惡,則大小長短之制宜不苟,故其法如此。」

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 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 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鄭鍔曰:「此謂桃氏制之,以供衛王者之所佩服也。人之形貌小大、長短各不一也。制劍以供其服,非直以為觀美,要使各適用而已,故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隨宜而自便焉。劍之莖其長五寸,劍之身若五倍,其莖之長則三尺也,重九鋝則重三斤十二兩也。茲其長之極,重之至也,故謂之上制。唯士之長而」 有力者,然後能勝之,故上士服之。劍身四,其莖之長,則二尺五寸也,重七鋝,則二斤十四兩也。長短輕重,適得中焉,故謂之「中制。」 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身之莖止三,其莖則二尺耳,重止五鋝,則二斤一兩,三分兩之中耳。輕而且短,故謂之「下制。」 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或謂士有上、中、下之制,安知其非指元士之在位者耶?以《經》考之,旅賁、虎賁皆衛王者也。然旅賁氏之夾王車,左右各八人,所執者戈盾,則不服劍矣。惟虎賁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不言所執,其屬有虎士八百人,其人既眾,則有上、中、下之不同可知矣。不言所執,則服劍可知矣。

《方言》
[编辑]

《雜釋》
[编辑]

《劍削》自河而北燕趙之間謂之「室」;自關而東或謂之
考證
「廓」,或謂之「削」;自關而西謂之「鞞。」

《釋名》
[编辑]

釋兵[编辑]

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刀擊之也。「其末曰鋒」,言若鋒 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 其形峭殺,裹刀體也。室口之飾曰琫,琫,捧也,捧束口 也。下末之飾曰琕,琕,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 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

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刀」,有刀形而無刃,備儀 容而已。

《剪刀》,剪,進也。所剪稍進前也。

「書刀」,給書簡札,有所刊削之刀也。

封刀、鉸刀,皆隨時名之也。

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又其在身拱時,斂在臂內 也。其旁鼻曰「鐔。」鐔,尋也,帶所貫尋也。其末曰鋒,鋒末 之言也。

古今刀劍錄[编辑]

夫刀劍之由出已久矣。前王後帝,莫不鑄之。但以小事記注者,不甚詳錄,遂使精奇挺異,空成湮沒。慨然有想,遂為《記》云。

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鑄一銅劍,長三 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 面文為星辰,背記「山川日月。」

《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辛卯。三月春,鑄一銅 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二寸,頭方。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採牛首山鐵 鑄一劍,銘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寸。

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 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戊午,鑄一劍,長三 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周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 各投五嶽,銘曰:「鎮嶽尚方。」古文篆書,長五尺。

簡王夷,在位十四年。以元年歲次癸酉,鑄一劍,長三 尺,銘曰「駿」,大篆書。

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 長三尺,銘曰「誡」,大篆書。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歲次丁巳,採北祇銅 鑄二劍,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埋在阿房宮閣下。 一在觀臺下,長三尺六寸。

前漢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 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及貴,常服之,此即 斬蛇劍也。

文帝恆,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 三劍,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 兆。帝崩,命入元武宮。

武帝徹,在位五十四年。以元光五年,歲次乙巳,鑄八 劍,長三尺六寸,銘曰「八服」,小篆書。嵩、恆、霍、華、太山、五 嶽,皆埋之。

宣帝詢,在位二十五年。以本始四年鑄二劍,長三尺, 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皆小篆書。 平帝衎,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歲次辛酉,掘得一劍, 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書。

王莽在偽位十七年,以建國五年歲次庚午,造威斗 及神劍,皆練五色石為之。《銘》曰「神勝萬里伏」,小篆書, 長三尺六寸。

更始劉聖公在偽位二年,自造一劍,銘曰「更國」,小篆 書。

後漢光武秀,在位三十三年。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 一劍,文曰:「秀霸」,小篆書,帝常服之。

明帝莊,在位十八年。以永平元年,歲次戊午,鑄一劍, 上作龍形,沉之於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章帝烜,在位十三年。以建初八年,鑄一金劍,令投於 伊水中,以厭人膝之恠。弘景按:《水經》云:「伊水有一物 如人,膝頭有爪,人見輒沒,不復出。」

《安帝祜》,在位十九年。以元初六年鑄一劍,藏峨嵋山, 疑山王也。

《順帝保》在位十九年。以永建元年鑄一劍,長三尺四 寸,銘曰「安漢」,小篆書,後改年號。

靈帝宏,在位二十二年。以建寧三年鑄四劍,文曰:「中 興一劍,無故自失。」並小篆書。

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於幽谷得一劍,長三尺 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齊王芳以正始六年鑄一劍,常服之,無故自失,但有 空匣如故。後有禪代之事,兆始於此,尋為司馬氏所 廢。

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 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 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 與趙雲,並是亮書,皆作風角處,所有令稱元造。刀五 萬口,皆連環及刃,口列七十二鍊,柄中通之,兼有二字。房子容曰:「唐人尚書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貞元季」 年,為東平帥李師古判官,因理第掘得一劍,上有「章 武」字。方古博物,亞張茂先,亦曰:「蜀相諸葛孔明所佩 劍也。」乃改名師古,為奏請為《章武》焉。蓋蜀主八劍之 一也。

後主禪延熙二年,造一大劍。長一丈二尺,鎮劍口山, 往往人見光輝。後人求之不獲。

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採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 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銅越炭作之,文曰 「大吳」,小篆書。又《赤烏年》中有人得淮陰侯韓信劍,帝 以賜周瑜。

孫亮以建興二年鑄一劍,文曰「流光」,小篆書。

孫皓以建衡元年鑄一劍,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晉武帝。司馬炎以咸寧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懷」帝。熾以永嘉元年造一劍,長五尺,銘曰「步光」,小篆 書。

成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銘曰「興國。」

穆帝聃,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五口劍,銘曰「五方單 符」,隸書。

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於華山頂埋一劍,銘曰「神 劍」,隸書。

宋武帝劉裕以永初元年鑄一刀,銘其背曰「定國」,小 篆書,長四尺。後入於梁。

少帝義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銘曰「五色」,小篆書。 後廢帝昱以元徽二年於蔣山頂造一劍,銘曰「永昌」, 篆書。

順帝準以昇明元年掘得一刀,銘曰「上血」,其刀照一 室,帝奇之。至二年七月,帝使楊玉候織女,玉候女不 得,懼死,用以弒帝,果如銘。故知吉凶,其徵先見矣。 齊高帝蕭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長五 尺,篆書,自制之。

明帝鸞,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長四尺,小篆 書。

梁武帝蕭衍,以天監二年即位,至普通中,歲在庚子, 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用金、銀、銅、鐵、錫五色合為之, 長短各依劍術法,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並小篆書。

諸小國刀劍

前趙劉淵,以元熙二年造一刀,長三尺九寸,文曰「滅 賊」,隸書。

後趙石勒以建平二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萬人, 頭尖,長三尺六寸,銘曰「建平」,隸書。勒未貴時,耕地得 一刀,銘曰「石氏昌」,篆書。

石季龍以建武十四年造一刀,長五尺,銘曰「皇帝石 氏」,隸書。

後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騰」馬隸書。 前涼張實造刀百口,無故刀盡失,文曰「霸。」

後魏昭成帝拓跋犍以建國元年于赤冶城鑄刺刀 十口金縷赤「冶」字。

道武帝珪,以登國元年于嵩阿鑄一劍,銘曰「鎮山」,隸 書。

明元帝嗣,以泰常元年造一劍,長四尺,銘背曰「太常。」 至真君元年,有道士繼天師白為帝造劍,長三尺六 寸,隸書,因改元真君。

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於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隸書。

前秦苻堅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工。銘曰「神術 隸書。」

前燕慕容雋以元璽元年造二十八口刀,銘曰「二十 八將」,隸書。

後燕慕容垂以建興元年造二刀,長七尺,一雄一雌, 隸書。若別處之則鳴。

後秦姚萇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銘曰「中山」,長三尺七 寸,隸書。

西秦乞伏國仁,以建義三年造一刀,銘曰「建義」,隸書。 後涼呂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銘背曰「麟嘉」,長三尺 六寸。

南涼禿髮烏孤以太初三年造一刀,狹小,長二尺五 寸,青色。匠人曰:「當作之時,夢見一人被朱服,云:『吾是 太一神,來看汝作。云此刀有獻必鳴』。」後落突厥可汗 所有也。

南燕慕容元明,以建平元年作刀四口,文曰「建平」,隸 書。

西京李嵩,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銘曰「百勝」,隸 書。

北涼沮渠蒙遜,以永安三年,造刀百口,銘曰「永安」,隸 書。

夏州赫連勃勃以龍昇二年造五口刀,背刃有龍雀 環兼金縷作一龍形,長三尺九寸。銘曰:「古之利器,吳 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邇,如 風靡草,威服九區。」宋王劉裕破長安得此刀,後入於 梁

吳將刀

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盪寇將軍」字,八分 書。

蔣欽拜列郡司馬,造一刀,文曰「司馬,隸書。」

周幼平擊曹公勝,拜平鹵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 平。」

董元成少果勇,自打鐵作一刀。後討黃祖於蒙衝河, 元成引刀斷衝頭為二流,拜大司馬,號斷蒙刀。 潘文為偏將軍,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銘曰「固陵 朱理君」,少受征討,黃武中累功拜安國將軍。作一佩 刀,文曰「安國。」

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都山鐵為二刀,銘 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鍊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 「新亭侯,蜀大將也。」後被范彊殺彊,將此刀入于吳。 諸葛亮定黔中,從青石祠過,遂抽刀刺山頭,刀不拔 而去,行人莫測。

《黃忠》,漢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于漢中擊夏侯 軍,一日之中手刃百數。

魏將刀

鍾會克蜀,于成都土中得一刀,文曰《太一》。會死入帳 下王伯昇。伯昇後渡江,刀遂飛入水。

鄧艾年十二,曾讀《陳太丘碑》,碑下掘得一刀,黑如漆, 長三尺餘,刀上常有氣凄凄然,時人以為神物。 董卓少時耕野,得一刀,無文字,四面隱起,作山雲文, 斸玉如泥。及卓貴,示五官郎將蔡邕,邕曰:「此項羽之 刀也。」

袁紹在黎陽,夢有一神授一寶刀。及覺,果在臥所,銘 曰「思召。」紹解之曰:「思召,紹字也。」

郭維於太原得一刀,文曰:「宜為將。」後遂為將軍。及與 蜀將戰,敗,失此刀。

王雙曾於市中買得一刀,賣人曰:「得之者貴。」因不見。 雙後佩之,為魏將,後與曹真一刀換也。

《紹興古器評》
[编辑]

漢儀仗劍[编辑]

《釋名》曰:「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儀仗設劍,意謂是 歟。薛燭論歐冶子之劍曰:「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 之溪,涸而出銅。」乃知古劍通以銅錫為之,其來尚矣。

《桂海器志》
[编辑]

[编辑]

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沉沉不錎,南人最貴之。 以象皮為鞘,朱之,上亦畫犀毗花文。一鞘兩室各函 一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

峒刀,兩江州峒及諸外蠻無不帶刀者,一鞘二刀,與 雲南同,但以黑漆雜皮為鞘。

黎刀,海南𥟖人所作。刀長不過一二尺,靶乃三四寸, 織細藤纏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許,如《鴟鴞》尾,以為 飾。

《名劍記》
[编辑]

軒轅劍

《廣黃帝東行紀》曰:「軒轅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 古字題銘其上。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 劍在焉,一旦亦失去。」

畫影劍

《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若四方有 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 嘯吟。」

夏禹劍

夏禹鑄一劍,藏之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又有背 面,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照膽

《殷太甲》劍名「照膽」,古文篆書。

昆吾。一為《錕鋙》。

子順對《魏王》曰:「周穆王時,西戎獻昆吾之劍,長尺有 咫,鍊鋼赤刃,用之切玉如泥。」

辟邪劍

吳王有《辟邪劍》。

越五劍

《越絕書》:「昔者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

龍泉太阿

《晉書張華傳》: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雷煥曰:「寶劍 之氣,上徹於天。」華曰:「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 當得寶劍佩之,斯言豈效歟!」因問在何郡,煥曰:「在豫 章豐城。」即補煥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基,入地四尺餘, 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 曰「太阿。」是夕斗牛間氣不復見。

吳二劍

《吳越春秋》:「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 闔廬使作二劍,一曰干將,一曰莫耶。」莫耶,干將之妻 也。

吳鉤

《吳越春秋》:闔廬既寶莫耶復命國中作金鉤曰:「善者

賞百金。」有人殺其二子,以血釁金,成二鉤以獻,向鉤 呼二子之名曰:「我在此。」兩鉤俱飛著父胸,乃賞百金, 服不離身。

神劍

《鉤命訣》:漢太公微時,遊山澤間,有冶為天子鑄劍,指 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器,可以克天下, 昴精為輔,以殲三猾。」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赤霄

漢高帝以秦皇戊子歲於南山得一劍,名曰:「赤霄。」及 貴,常服之。

神龜

《刀劍錄》:漢文帝劍名曰「神龜」,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 帝崩,命入劍元武宮。

茂陵劍

《世宗記》:漢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上銘曰:「直千金, 壽萬歲。」

鎮山劍

《刀劍錄》:「蜀後主禪造一巨劍,以鎮劍口山,往往人見 精光,求之不獲。」

倚天青虹

《平陽史》傳魏武帝初時有二劍,一曰「倚天」,一曰「青虹」,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

珠劍

《魏志》:「羊侃初為尚書郎,以力聞。魏帝試作武狀,侃以 手抉殿沒指。帝壯之,賜以珠劍,拜征東大將軍。」

魏三劍

《典論》曰:「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淬以清漳,礪以礛。」 「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又曰:「選茲 良金,命彼國工,精而鍊之,至于百辟,以為三劍:一曰 飛景,二曰流采,三曰華鋌。」

清剛

魏太子造匕首二,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耀 似朝日,名曰「陽文。」

尚方劍

《朱雲傳》:雲奏帝曰:「願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頭。」

祕劍

《彭寵傳》:朱浮對光武曰:「前吳漢發兵時,大王遺寵以 祕劍。」

玉具

《馮異傳》:「赤眉延岑暴亂三輔,以異為征西將軍討之。 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思召

《古今注》:袁紹在𥟖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 所,銘曰「思召。」解之曰:「思召為紹字。」

文士劍

《文士傳》:楊修舉孝廉,歷丞相府主簿,總知內外事,皆 稱意。魏文帝以下爭與之交好,修以寶劍與文帝,帝 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其重修如此。

西征劍

《晉書》:張軌鎮涼州,南陽王模遺軌以帝所賜劍,謂軌 曰:「隴以西征伐,悉心相委,如此劍矣。」

百萬寶劍

《世說》:荀勗寶劍直百萬,在母鍾許。鍾會善書,學荀手 跡,作書與母,取劍不還。後鍾起宅,遂廢。

定國

《刀劍錄》:宋武帝裕于永初元年鑄一劍,銘其背曰:「定 國。」後入于梁。

永昌

《刀劍錄》:宋廢帝元徽中于蔣山之巔造一劍,曰「永昌。」

梁神劍

《梁書》:「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以象月并閏。」

鎮山沈水

《刀劍錄》:魏道武帝于嵩阿鑄二劍,一曰「鎮山」,二曰「沈 水。」

龍雀

《魏志》:「赫連百鍊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水心劍

《束晳傳》:秦昭王三月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捧水心 之劍以奉王曰:「令君制有西夏。」因此立為曲水。

五丁劍

《蜀小志》五:「丁力士遺劍於梓潼縣之龍潭巖間發寶 光。」

千金劍

《劍俠傳》:「唐晉公王鐸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西河劍器

《唐本紀》:「公孫大孃舞西河劍器,鬱跂頓挫,獨出冠時, 一人而已。」

火精

《杜陽雜編》:唐德宗將幸奉天,自攜火精劍出內殿,斫

檻上鐵狻猊,應手而碎。及乘輿遇夜,侍從皆見上仗
考證
數尺光明,即劍光也。

鱗鋏星鐔

《酉陽雜俎》:鄭雲達少時得一劍,鱗鋏星鐔,有時而吼。

西蕃寶劍

《宋鑑》:「紹興六年二月,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 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古銅劍

《東坡集》:郭祥正遺東坡古銅劍二,坡詩以為謝:「一雙 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鋩。」

楚銅劍

《方輿志》:「宋供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 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成者。」

角巾劍

《劍俠傳》:角巾道人脫郭倫于惡少窘辱,郭邀飲為謝, 辭去曰:「吾乃劍俠,非世人也。」擲杯長揖,出門數步,耳 中鏗然有聲,一劍躍出墜地,躡之騰空而去。

安定劍

《咸賓集》:「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貢異劍,賜以織金文 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貢為常。」

澤劍

《少儀》曰:「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還屨,問 日之早暮,雖請退可也。」

吳粵劍

《考工記》「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使然也。

桃氏劍

《考工記》:「桃氏為劍,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 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 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分景流黃擇精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帶分景之劍,上元夫人帶流黃 擇精之劍。」

繞指柔

《廣輿圖》曰:揚州興化平望湖中,一劍屈之,首尾相就。 識者曰:「即繞指柔也。」

裝劍

《一統志》:「爪哇國有裝劍。」

龍泉

《寰宇志》:「龍泉縣南五里,水可用淬劍,昔人就水淬之, 劍化龍而去,故劍名龍泉。」

燕奴

《洞微志》:一術士于腕間出二彈子,令變,即化雙燕飛 騰,名「燕奴。」燕奴又變作二小劍交擊,須臾入腕中。

蘭子七劍

《列子》云:「蘭子以技干宋君,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 在空中。宋君驚異之,賜以金帛。」

辟兵劍

《抱朴子》:「或以月蝕時刻,三歲蟾蜍喉下有八字者,以 血書所持之劍,亦得禁辟五兵之道。」

冶劍

《玉海劍冶贊》「風伯吹罏,雲師煉冶。鐵焰朝流,金精夜 下。價直十城,名當千馬。」

斑劍

《文選·王文憲集序》:「贈斑劍六十人。」

白虎

《繁露》曰:「刀之在左,青龍象也;劍之在右,白虎象也。」

三尺水

李賀《劍歌》:「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

含光承景宵練

《列子》曰:衛周孔,其祖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 之眾,其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宵練。」

越八劍

《拾遺記》曰: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 神,以成八劍:一曰掩日,二曰斷水,三曰轉魄,四曰懸 剪,五曰驚鯢,六曰滅魂,七曰卻邪,八曰「真剛。」

《三才圖會》
[编辑]

器用[编辑]

削,見于京師,以博為寸,其長尺,重三兩。李氏錄云:「《考 工記》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鄭氏謂之書 刀,以滅青削槧,如仲尼作《春秋》筆削是也。《少儀》曰:「削 授拊。」注:「拊謂把,削人者通把也。」

漢刀筆形制全若刀匕,而柄間可以置纓結,正觿佩 之器也。蓋古者用簡牒,則人皆以刀筆自隨,而削書 《詩》云:「豈不懷歸,畏此簡書。」蓋在三代時固已有削書 矣。《西漢書贊》蕭何、曹參謂「皆起秦刀筆吏」,則自秦抵 漢,亦復用之。然在秦時蒙恬已嘗造筆,而于漢尚言 刀筆者,疑其時未能全革,猶有存者耳。

手刀,一旁兩柄,短如劍;掉刀刃首上闊長,柄施鐏;𨧱 刀刃前銳後斜闊長,柄施鐏,其小別有筆刀。此皆軍 中常刃,其間健鬥者競為異製以自表。故刀則有太 平定、我朝天、開山、開陣、劃陣、偏刀、車刀、匕首一名「掉」, 則有兩刃、山字之制,要皆小異,故不悉出按:使刀無如倭子之妙,然其刀法有數,藝高而能識 破者,禦之無難。惟關王《偃月刀》,刀勢既大,其三十六 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馬上 刀要長,須前過馬首,後過馬尾方善。

[编辑]

[编辑]

茅子曰:「刀見於《武經》者惟八種,今所用惟四種,曰偃 月刀,以之操習示雄,實不可施於陣也。曰短刀,與手 刀略同,可實用於馬上。曰長刀,則倭國之製,甚利於 步,古所未備。曰鉤鐮刀,用陣甚便。又有腰刀,則惟用 於籐牌,遂見於牌次。」

筆刀圖

筆刀圖

掉刀圖

掉刀圖

屈刀圖

屈刀圖

戟刀圖

戟刀圖

偃月刀圖

偃月刀圖

眉尖刀圖

眉尖刀圖

鳳嘴刀圖

鳳嘴刀圖

{{{2}}}

{{{2}}}

刀圖說[编辑]

右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劍。掉刀,刃首上闊長,柄施鐏。 屈刀,刃前銳後斜,闊長,柄施鐏,其小有別。筆刀,此皆 軍中常用。其間健鬥者,競為異製以自表。故刀則有 「太平定」、「我朝天」、開山、開陣、劃陣、偏刀、車刀、匕首之名, 掉則有「兩刃」、「山」字之制,要皆小異,故不悉出。

長刀圖

長刀圖

{{{2}}}

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

鉤鐮刀圖

鉤鐮刀圖

[编辑]

茅子曰:「古之言兵者必言劍,今不用於陣,以失其傳 也。」余博搜海外始得之,其式更不可緩矣。劍無今古, 即《武經》之二種而圖之。

劍圖

劍圖

劍圖說[编辑]

劍,飾有銀、鍮石、銅、素之品。近邊臣乞製厚脊短身劍 軍,頗便其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