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0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四卷目錄
文廟祀典部藝文二
正孔子祀典說 明世宗
正祀典申說 同前
議從祀疏 沈鯉
薛瑄從祀議 唐順之
四賢從祀奏 劉𦶜
廟祀立像立主論 項應顥
文廟祀典部藝文三〈詩〉
釋奠詩 晉潘尼
前題 宋王僧達
前題 顏延之
侍皇太子釋奠宴 齊王儉
為王嫡子侍皇太子釋奠宴 梁任昉
釋奠詩 北魏袁曜
和謁孔子廟 隋劉斌
經魯祭孔子而歎之 唐元宗
奉和聖製經鄒魯祭孔子應制 張說
應制奉和 張九齡
謁孔林 宋吳祕
應州廟學釋奠 金曹之謙
應詔分祀孔廟 明唐順之
仲秋國學陪祀 康太和
聖駕臨雍恭紀二首 王錫袞
孔廟紀事次西涯李閣老韻 李傑
文廟祀典部紀事
文廟祀典部雜錄
禮儀典第二百四卷
文廟祀典部藝文二
[编辑]《正孔子祀典說》明·世宗
[编辑]朕惟孔子之道,王者之道也;德,王者之德也;功,王者 之功也;事,王者之事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焉。昨輔 臣少傅張璁再疏請正其號稱服章等事,已命禮部 集翰林諸臣議正外,惟號與服章二事所關者重,不 得不為言之。孔子當周家衰時,知其不能行王者之 道,乃切切以王道望於魯、衛二國。二國之君竟不能 明孔子之道。孔子既逝,後世至唐元宗,乃薦諡曰「文 宣」,加以王號。至元又益其諡為大成。夫孔子之於當 時,諸侯有僭王者,皆筆削而心誅之,故曰:「孔子作《春 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生如是,其死乃不體聖人之 心,漫加其號,雖曰尊崇,其實目為亂賊之徒,是何心 哉?又我聖祖當首定天下之時,命天下崇祀孔子於 學,不許祀於釋老之宮,又除去塑像,止令設主,樂舞 用六,佾籩豆以十。可謂尊崇孔子極其至矣,無以加 矣。特存其號,豈無望於後人哉?亦或當時創制未暇 歟?至我皇祖文皇帝,始建北京國學,因元人之舊,塑 像猶存,蓋不忍毀之也。又至我皇祖考,用禮官之議, 增「樂舞用八佾籩豆」用十二,牲用熟,而上擬乎事天 之禮也。夫孔子設或在今,肯安享之?昔不觀魯僭王 之禮,寧肯自僭事天之禮乎?果能體聖人之心,決當 正之也。至於稱王,賊害聖人之甚。孔子昔曰:「名不正 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何其不幸身遭之哉?夫 既以王者之名而橫加於孔子,故使顏回、曾參、孔伋 以子而並配於堂上,顏路、曾晳、孔鯉,以父而從列於 下。安有子坐堂上,而父食於下乎?此所謂「名不正」者 焉,皆由綱領一紊,而百目因之以隳耳。今也不正,滋 來世之非道。將見子不父其父,臣不君其君,內離外 叛,可勝言哉!
《正祀典申說》同前
[编辑]朕惟為人臣盡臣道。盡之云者,終始生死以之,非有 所私也。孔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朱子釋之曰:祖 父所行之事,不但三年,雖萬世亦不可改也。少有可 變,豈可待之三年?大抵成法固不可改,其於一切事 務,不可不急於正之也。朕又惟天子不可與匹夫相 爭辨,斯世斯時,卻不得不辨也。昨所命議正孔子之 「祀典。」朕不知典籍,且以易明者言之,孔子之諡號,自 唐元宗、李林甫之君臣始。夫孔子已逝在秦、漢之前, 此間豈無賢明之君?如漢高祖、唐太宗,皆創業垂統 者,何不加王號於孔子?則不敢擁虛名以示尊崇之 意可知矣。林甫之請,元宗之加意必有為林甫之為 臣,何等臣也?其意或假尊崇師道以欺元宗。歟!元宗 之所加也,何其巧乎?自秦而後,王天下者稱皇帝。漢方以王號封臣下,元宗之封諡,孔子何不以皇帝加 之?是不欲與之齊也。特一王號,猶封拜臣下耳,尊崇 之意何在哉?蓋此「王」字,非王天下之王,實後世王公 之王也。由是武宗假託之而加諡。宋徽宗薦十二章 服,徽宗之加,欲掩其好道教,而設此以尊崇耳。況以 諸侯王而薦天子之服章,誣之甚也。至於雕塑之像, 不知孔門弟子,即孔子死時而造之。且如一人,自是 一人貌色,不知可增損乎,抑不可乎?以一聖人而信 工,肆意雕塑,曰「此是孔子像」也,殊不知其實是土木 之靈耳,孔子肯依之享之,推己之心,則知孔子之心 也。又至於「《八佾之舞》,十二俎豆」,又僭禮之甚也,決所 當正。
議從祀疏 沈鯉
[编辑]臣等裒集眾論較量。其間預廷議者共四十一人。除 註有原疏外,內註胡居仁從祀者二十五人,註王守 仁、陳獻章者俱十五,蔡清五人,羅倫《二呂》一人。居仁 則仍有專舉,且無疵議。在石星則議二臣不宜立門 戶講學;在丘舜則議守仁乃禪家宗旨;在吏部右侍 郎王家屏則又謂從祀重典,非真能信。今傳後者未 可輕祀,非見其能信今傳後者亦未可輕議。若使入 議黜,恐反為盛典之累,故未敢遽擬其入也。臣等反 復參詳,看得從祀一事,持久不決。廷議者則以在廷 之可以盡天下之公議,而眾言僉同,人品自定,所以 要之於歸一之論也。今預議諸臣舉從祀者,莫不以 胡居仁第一,即有次及居仁,與其不「舉者,亦毫無異 議。」及臣等考其平生與其論著,亦大都淵源孔、孟,純 粹篤實。一時名士如羅倫、張吉、婁統、周英、高明、賀欽 順、張元禎之類,皆極口稱上比於薛瑄,而次其論著, 與瑄之《讀書錄》並傳焉。斯其為孔子之徒,已彰明較 著,有歸一之論矣。如蒙俯賜采納,容令臣等以居仁 行實撰議上覽,特允從祀。自足以仰承德意,增重儒 林,豈必求備。蓋我朝道化翔洽,人文輩出,二百年間, 侑食孔廟者僅薛瑄一人,誠重之矣。今距祀瑄之後 未二十年,而又得居仁與之並祀,亦所謂旦暮遇之, 比肩而立者,雖一人不可謂少也。至如守仁之學在 致良知,獻章之學在於主靜,皆所謂豪傑之士。但預 議諸「臣,與之者僅十三四,不與者已十六七,甲可乙 否,殊未有歸一之論,以稱上意指,臣等亦何敢輕議。」 嘉靖十九年,亦曾廷議薛瑄,彼其時固毫無間言也。 而庶子童承敘、贊善浦應麟尢以為事體重大,莫若 少緩,竟以報罷。至隆慶元年,復下廷議,則在議諸臣, 或挽或推,惟恐其不預於澤宮尸祝者何?「人心之同 也。夫惟人無異議,故《盛典》一舉,至今為俎豆之光。今 守仁、獻章既不能毫無間言,又一時與議之臣亦多 有耆舊老成、直亮方聞之士,而不皆為二臣左袒者。 是輿論未協,而事久論定,尚非其時也。臣等敢有感 於承敘、應麟之言,故輒敢效其愚,亦請暫緩之,以少 俟公論之定而徐議於後」,似亦未晚。蓋事可垂千百 世,而示法者,即詳審再三而不為過慎。與其祀也而 有議,豈若議定而後祀乎?蓋可祀不祀者,其失怠,怠 猶可補於將來;未可祀而祀者,其失誣,誣則貽譏於 後世。拾瀋反汗,勢豈能及?是不可不為深計也。昔者 孟軻氏之告其君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蓋至於左 右皆曰賢,諸大夫皆曰賢,而未敢信。必至國人皆賢 也而後察之,又親見其賢而後用。彼固一時之進退, 一人之是非耳,而猶然若是。矧?是舉也,在朝廷則象 賢崇德,為道揆法紀之公;在天下則章軌作人,為俗 易風移之漸;所關甚鉅,可嘗試而漫為之耶?如皇上 以我朝人文遠軼前代,不宜寥寥焉若是。臣等謂「居 仁」而祀,不可謂寥寥矣。蓋隆古以還,士之以行誼道 德令聞長世者,非託之於顯位,則託之於門閱;非託 之於文章,則託之於勳業。順風疾呼,聲聞易達,所藉 然耳。如居仁者,固深山窮谷之士;而布衣韋帶之夫, 自非其德有過人,負一代之斗山於當世,擇地而趨, 噦心而語,其誰傾耳而聽、正目「而視者,惟皇上超然 遠覽,拔之於儔伍之中,榮之以宗祀之位,則日月之 光,賁及豐蔀,雖在齊民,無不興起,比於祀《瑄尢》為盛 事,茲臣等所謂一不為少也。至如蔡清、羅倫、章懋、黃 仲昭、陳真晟、呂柟、羅欽順、鄒守益,中間或未有專祀 者,亦望推廣德意,專祀於鄉。通候論定之日,另議從 祀,則仁至義盡」,真可為天下萬世之法。而薪槱之道 以光,蘋藻之禮不濫,一舉而二物具矣。再照講學為 致知之事,聖門之所謂條理之始也,夫學亦安可不 講也。顧臣等之所謂講學者,殊無甚高論,蓋六經孔 孟之道既昭如日星,而漢宋諸儒之書又發明殆盡, 後雖有述,何以復加?所貴乎學者亦守其師說,慎思 「明辨,如何為格致誠正,如何為齊治均平,隨事精察, 敦行不怠,雖暗室無媿,必白首一節」,如是焉而已。世 之學者,不務為平易,而厭薄古訓,欲自名家,至為續 鳧頭以見長,添蛇足以工畫,於子臣弟友日用常行
之道,反視為弁髦不講焉。其又有奇者,則片言單詞樹之赤幟,而天下之喜為名高者,亦苟見前茅之所在,遂靡然贏糧而趨之口耳。一言反復,辨至窮年不 能殫其說。其流之弊,將有內棄其事而外棄其主之 事,以釀成清談之俗者。此不可不為早辨也。伏願皇 上既慎簡可祀之人,又渙發德音,使天下知朝廷之 所以崇祀者,意在此不在彼。則世道人心不勝幸甚!
《薛瑄從祀議》唐·順之
[编辑]竊惟陛下懋建皇極,身作君師,惠然留意理學之臣, 博采於庶官之論,欲以定祀典而彰前德,甚盛心也。 夫瑄之為人,諸臣論之詳矣,臣無可說也。臣請折衷 之祀典,以答明詔,可乎?臣聞聖人之道,有宗傳,有羽 翼。蓋孔門身通六藝者七十人,其德行稱者纔四人, 而夫子獨許回,庶幾其三人又不與也。一貫語之參 賜,而性與天道,賜又自以為不可得聞,則其精微之 際,心授心受,毫釐不差者,固亦難矣,所謂宗傳者也。 然文學、政事、言語亦得與德行分科而居,而皆不失 為聖人之一體。至於門人之辨、之勇、之藝,聖人亦自 讓以為賢於己,且曰:「自吾得某也,而惡聲不入於耳, 自吾得某也,而門人加親。」是聖人與人之周也,所謂 羽翼者也。此孔門人物之衡也,亦後世論孔門從祀 者之衡也。如使必其宗傳而後可以從於祀也,則顏、 曾、思、孟而下及於濂、洛,三四鉅儒而足矣。雖《七十子》, 亦有在所略者,而況於經師之口傳,與王、韓輩之疵 而未醇者乎?然且群然而俎豆焉,則羽翼之由也。故 曰:「與其過而廢之,寧」過而存之。至如瑄者,以復性為 究竟,以持敬凝靜為工夫。非聖人之道,不以志而學; 非濂、洛、關、閩之說,不以尊而信。雖其所謂精微之際, 未知其何如也。而歷其平生,其背於聖人者亦少矣。 謂其為聖門之羽翼也,復何疑乎?此瑄之可附於祀 典者一也。臣聞眾心安定而成俗,俗必有尚;眾志鼓 舞而成尚,尚必有倡。倡之者始之也。祭之為言報也, 以報本而反其始也。我朝理學,彬彬乎盛矣。然自瑄 以前,儒者有汨於辭章事功之習,而未有能卓然於 道德性命之歸者也,而瑄實倡之矣。自瑄以後,其有 如瑄者繼踵而出乎?未可知也。其有能直接孔氏之 心傳者出乎?未可知也,而瑄實倡之矣。是則瑄其我 朝理學之一闢也。比之濂、洛,倡道於宋,雖其所自得, 或有淺深,而功則並之。此瑄之可附於祀典者二也。 臣聞之《記》曰:「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解之 者曰:「國故云者,若虞則夔、伯夷,周則周公,魯則孔子 也。」此代各自釋奠於其代之人,而國又各自釋奠於 其先師。解之者曰:「若漢高堂生、制氏、毛公、伏生也。」此 漢代釋奠於漢之人之証也。故夔、伯夷、周公、孔子,雖 不能接世而生,而高堂生、制氏、毛公、伏生,固亦非曠 世之所希有。然而與釋奠者代有其人,則自建學以 來,然皆未有,空一代而絕無其人也。明興且二百年, 絃歌之化暢乎遠近,豎子皆知誦法孔氏,而壁宮之 側,至今無一人得俎豆其間者,非所以鼓士氣,而彰 聖朝棫樸之盛也。元之世,且推其臣許衡而從祀焉, 我明乃無一人之幾於衡者,其必不然也。由此言之, 苟為聖人之徒者,猶且援而進之,而況如瑄之真可 以羽翼聖門者乎?如是而曰「我國之故也」而祀焉,以 比於漢高堂生、制氏、毛公、伏生、元許衡,其亦可以無 愧矣乎!況今之所謂祀者,乃其偃然於累代群儒之 後,而非如《記》所謂特祀以為先師者也,奚不可哉!此 瑄之可以附於祀典者三也。臣聞《周禮大司樂》曰:「凡 有德者,有道者,使教焉,沒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瞽 宗者,殷學也。此學宮祀其能為師者之証也。其釁器 舍菜而神之者,乃其攝齊鼓篋而師之者也。瑄嘗督 學於齊、魯,而諸生翕然尊之曰:「吾薛夫子也。」故其時 師道之尊,而庠序之飭,始自齊魯,而風於天下。蓋在 勝國時,許衡實為祭酒。勝國時之能尊師道而作人 材者,莫如衡;而我朝之能尊師道而作人材者,莫如 瑄。其亦近乎樂祖瞽宗之義否耶?此瑄之可附於祀 典者四也。然或者謂瑄於《六經》少所著述,宜不得與 從祀。臣竊以為不然。夫聖人所為作經者何也?以摹 寫此心而已。儒者求諸心而有得也。是真能發揮六 經者已。且古儒者說經之多,莫如馬融。其體認本心, 絕不肯為六經註腳者,莫如陸九淵。陛下嘗進九淵 而黜融,則聖明照鑒,固有取躬行妙悟之實,而不徒 以聞見講解為功矣。況瑄所著《讀書錄》且十餘萬言, 固濂、洛、關、閩之緒而六經之旨也。其為著述則已繁, 此瑄之無礙於祀典者也。然宋儒之賢,若尹焞、羅從 彥、李侗、黃幹,皆不得與。今瑄所得,未知其與數子何 如乃得與?或者亦有是說,臣又以為不然。夫瑄之所 得,誠未知其與數子何如也。然則濂、洛倡道之後,群 儒連茹而出,耳目薰染,親相授受,故其興起為易。而 瑄獨崛起絕學之後,故其樹立為難。其連茹而出也, 不得不擇其尤者而祀之;其崛起也,不得不援而進 之。譬如繁星麗空,非五緯不能耀芒,而晨星不能相 望,則維參與昴,嘒然而見,微顯闡幽之義也,安能牽彼以例此乎?又瑄之無礙於祀典者也。故臣以為宜。 如御史臣瞻、臣得仁所疏,臣某昧死謹言,惟聖明裁 擇,
《四賢從祀奏》劉𦶜
[编辑]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金華府知府等官臣劉𦶜 等謹奏,為褒崇正學,以隆治道事:准本府知府《劉𦶜 關》,「竊惟道之顯晦有時,人之抑揚有數。時可矣,而道 不顯,是天欲終晦之也;數可矣,而人不揚,是天欲終 抑之也。然道顯則人亦揚,顧所遭何如耳。」昔孟軻氏 沒,吾道絕學千五百年,而周、程、張、朱始續其傳。朱熹 之門聞道者眾,可以繼道統之傳者,亦只二三子,黃 幹乃其巨擘也。熹臨終,悉以深衣幅巾及平生遺書 付之,曰:「吾道之託,盡在子矣。若然,則繼朱熹者非黃 幹乎?」幹為臨川令,婺州金華人何伯慧適為縣丞,因 命其子何基師事焉。幹一見器重之,因告以聖賢之 學,必有真實心地、刻苦工夫而後可。基乃𢙀惕受命。 於是因黃幹之言,明朱熹之旨,精義新意,愈出不窮。 熹門人楊與立一見推服。當時學者霧滃雲集,基盡 以所聞於幹者授之。然則繼黃幹者,非何基乎?一傳 而得同郡王柏,資稟英邁,勇於求道,盡探何基之祕。 蔡抗、楊棟相繼守婺,趙景緯守台,聘為麗澤、上蔡兩 書院講師。鄉之耆德斑白皆執弟子之禮,而師道為 之再盛。然則繼何基者,非王柏乎?再傳而得同郡金 履祥,講貫益密,造詣益邃,盎然春融,怡然冰釋,訓迪 朱學,誨切無倦。宋祚將移,樊襄圍急,履祥因進「牽制 擣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樊襄之圍 自解。時不能用,遂不復仕。觀其所充拓,所論著,蓋親 得何王之《傳》而並擴之。然則繼王柏者,金履祥也。又 傳而得同郡許謙,「《致遠鉤深》,以聖人為準的,旁搜博 採,以義理為折衷。」其規模益宏大,其涵蓄益深遠。開 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吳、越,不憚千里,皆 來受業,四方之人以不及其門為恥。當時中外名臣 薦者百數,至以其身之安否,為斯道之隆替。觀其所 體驗,所著述,蓋盡得何、王、金之蘊而益充之。然則繼 履祥者,許謙也。是四子者,皆親接黃幹之傳,以上續 朱熹之統,寥寥三百年餘,未從孔門之祀。成化間,按 察司僉事辛訪亦嘗具奏,未蒙准行。當時議者曰:「朱 文公熹與呂成公祖謙講道金華,郡儒何基、王柏、金 履祥、許謙,師徒累葉出於」文公之後,而居於成公之 鄉,其於斯道,不為不造其徑庭。然造堂奧則未也,為 是說者誤矣。聖道之奧在顏子,且曰未達一間,由夏 輩升堂,未入於室,七十子宮牆外,望者不知其幾,而 可輕造哉?要在其有羽翼斯道之功,生而可以淑斯 人,沒而有以啟後學,如四子者,亦可無愧於孔門矣。 議者又曰:「羽翼斯道,莫如著述。」程、朱之後,如胡安國 之《春秋傳》,蔡沈之《書傳》,真德秀之《大學衍義》,吳澂之 《五經纂言》,學校以之育才,經筵以之勸講,其功偉矣! 何王、金許之所以為書,其用恐未若是之專,其功恐 未若是之偉。嗚呼!為是說者,或未多得何王、金許之 書而讀之也!何基所著《大學中庸發揮》《大傳》《易啟蒙 發揮》《通書》《近思錄發揮》。王柏所著《讀易記》《涵古易說》 《大象衍義》《涵古圖書書疑》《詩辨說》《讀春秋記》《論語衍 義》《太極衍義》《伊洛精義》《研幾圖》《魯經章句》《論語孟子 通旨》《朱子指要》《詩可言》《天文地理考》《墨林考》《帝王歷 數》等書。金履祥所著有《論孟考證補》,《集註》之所未備, 《通鑑前編》,多先儒之所未發。其他如《天文》《地理》《典章 制度》《食貨刑法》《字學音韻》等書,國初亦已梓行矣。雖 不能如胡安國、蔡沈、真德秀之顯行於時,亦皆發明 聖道,裨益程、朱不少。其視吳澂、許衡,蓋不知其孰兄 而孰弟也。孔門從祀,若專取著述,不知當時多慾如 申棖愬子路沮孔子之道。如公伯寮所著何書,雖不 能無磯激警醒之功,而終作聖門之梗,方且偃然坐 食兩廡,其視何王、金許何如也?亦有僭經叛義,詭道 非聖,惡人性而詆孔子,善桀紂而偽堯、舜,作奸犯科, 得罪名教,亂天下而禍後世者。當時徒以註疏附會 取之,而今理學大明,則糟粕棄餘,積於無用,今亦巍 坐侑食之列,其為人,其為書,視何王、金許又何如也? 議者又曰:「作於朱子之先,而賢賢相承若朱子之曾 祖禰者,楊時、羅從彥、李侗既不得以是之故而列從 祀矣。出於朱子之後,而賢賢相承若朱子之子孫曾、 元者何?王、金、許尚安得以是之故而列從祀焉?為是 說者,蓋專以世次言祀道也。」夫庸知世次之先後乎? 如必以世次,則顏無繇、曾晳、孔伯魚固當升之堂上, 不當在弟子之列,兩廡之間矣。臣又嘗聞之朱熹初 見李侗,侗語之曰:「『理一而分則殊』。今君於何處騰空 理會得一箇大道理,說天下之事?理一而已,更不去 分殊上體認。」熹乃幡然悔悟,盡向分殊上尋求理一。 由是言之,朱子翼道之功,李侗實啟之,從彥實傳之。 今楊時既列從祀,而「從彥、李侗不與,則是曾、元享祀 而祖禰不與也。」夫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臣 亦隨眾觀場者也。且學不足以博古,才不足以通今未望聖道之蹊徑,安敢品題道學於數百載之上?但 質之以大儒之格言,以觀其取與否;考之以諸儒之 操存,以觀其醇與否;參之以各儒之著述,以觀其有 發明「聖賢之道否?察之以古今天下之嚮慕,以觀其 有淑於後學否?今儒先之許可既如此,諸儒之操存 之著述又如此,古今天下後學無不尊仰又如此,則 人心未嘗一日而忘諸儒之功也。臣望陛下隆重儒 先,紹續道統,乞敕多官會議,將羅從彥、李侗、黃幹、何 基等七人加其封爵,俾之從祀。使其不至」淪沒,則聖 道有光,治道增重。臣嘗思之,理學大明,莫如有宋;治 道大行,莫如我朝。理學屬知,治道屬行,而知行未嘗 不相因也。今陛下誠能尊禮往哲,闡明理學,豈不知 行並進,政教兼舉,感人心而風後世,綿國祚於無疆 乎?此天下之公議,非一人之私言。臣所以先為之倡 者,誠以何基等地方之產,臣地方之官已嘗祭掃其 墓搜求其書贍其圭田而禮其後裔有司之職如此 而已若夫主張之任表章之權端有望於今日之聖 天子賢輔弼也。當此有道之時而不得一遇則諸儒 之道終晦而其人終於不揚矣。臣是以不避僭踰合 關本府轉奏等因。緣係褒崇正學以隆治道事理未 敢擅便,合行具本,差吏傅暹齎奏以聞。
《廟祀立像立主論》項應顥
[编辑]嘗考明臣張孚敬之於濮議也,竊深詆其失。至廟祀 先師,易像以主,未嘗不歎其立言之正、一事之醇,為 能矯前人之失而酌其宜也。曷宜乎爾?一則宜乎其 知聖也,一則宜乎其知道也,曷言乎知道?天地以氣 化生萬物,故春夏秋冬各循其序,而報天地者,燔柴 瘞玉,通其氣而已。聖人以道開示萬世,故《易》《詩》《書》《禮》、 「《春秋》各闡其義,而尊聖人者,春禴秋嘗,隆其道而已。 惟通天地以氣,故不必求聖人於形;隆聖人以道,故 不必泥聖人以跡。」斯則立主之說也。「然則立像非乎?」 曰:像者,緇黃之教也。以聖人之道,謂必因物以見主, 觸境以明心,將聖人亦假神道以設教,而又何以使 天下之不惑於異乎?然則立像非矣,「曷為而亦以像 傳也?」曰:「世之尊孔子者,王其封矣,父其號矣,使不山 龍火藻之罔以示寵、示尊也。不知孔子志在《春秋》,行 在《孝經》,韋布而帝王之,孔子其安之乎?且得而封之, 儼然人臣之列也。天子得而釋奠乎?則尊之適以褻 之,崇之適以卑之,固不如存其師道之無尚者,長隆 於千古而已。然則立主是矣,而學孔子者其盡是乎?」 曰:「聖人之道,天下人之心也。君得之而為堯舜,臣得 之而為皋夔。命之於天,為太極無妄之體;賦之於人, 為秉彝降衷之性。故周子之誠《神幾》,二程之主一,張 子之《東西銘》,朱子之《易學啟蒙》,皆此物此志也。學聖 人者於形聲指視之外,以悟其戒懼慎獨之微,則聖 人在」是矣。彼「立像立主」,不又其末乎?
文廟祀典部藝文三〈詩〉
[编辑]《釋奠詩》晉·潘尼
[编辑]敦書請業,研幾通理。尊師重道,釋奠崇祀。德成教倫, 孰云不祉?
《釋奠詩》宋·王僧達
[编辑]時泰道暢。禮備樂修。啟庠選俊。博教深求。異人鱗萃。 淑美雲浮。師尊訓浹。嘉敬載柔。
《釋奠詩》顏延之
[编辑]「伊昔周儲。聿光往記。思皇世哲。體元作嗣。」資此夙知。 降從經志。逖彼前文。規文矩值。
正殿虛筵,司分簡日。尚席函丈,丞疑奉帙。侍言稱辭, 惇史秉筆。妙識幾微,王載有述。
《侍皇太子釋奠宴》齊·王儉
[编辑]禮惟國幹,義實民端。身由業澡,世以教安。金鎔乃器, 水術伊瀾。漸芳則馥,履冰固寒。瞽宗務時,頖宮善誘。 咨此含生,躋彼仁壽。淳移雅缺,歷茲永久。遊藝莫師, 獨學誰友。三兆戒辰,八鸞警旦。風動蒿宮,雲棲參館。 禮邁仁周,樂超英濩。神保爰格,祝史斯贊。鬱鬯既終, 德馨是與。降冕上庠,升宴東序。槐宰金貞,藩維玉譽。 時彥。莘莘,國冑楚楚。
《為王嫡子侍皇太子釋奠宴》梁·任昉
[编辑]在昔歸運,阻亂弘多,夷山製宇,盪海為家。風雲改族, 日月增華。欽聖茲遠,懷道茲沖。踐言動俗,果行移風。 進往一簣,啟或三蒙。冰實因水,金亦在鎔。惟神知化, 在物立言。《樂》《正》《雅》《頌》,咸被后昆。告奠明祀,觀道聖門。 日月不息,師表常尊。
===方領恂恂。肄業既終,舍奠爰始。《韶》音遞奏,笙鏞間起。 《茨》《夏》愔愔,睟容亹亹。德奢并慚,陳信焉恥。
《和謁孔子廟》隋·劉斌
[编辑]性與雖天縱,主世乃無由。何言「《泰山》毀,空驚逝水流。」 及門思往烈,入室想前修。寂寞荒階暮,摧殘古木秋。 遺風曖如此,聊以慰蒸求。
《經魯祭孔子而歎之》元·宗
[编辑]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奉和聖製經鄒魯祭孔子應制》張說
[编辑]孔聖家鄒魯,儒風藹典墳。龍驂過舊宅,鳳德詠餘芬。 入室神如在,升堂樂似聞。懸知百王法,今日待明君。
《應制奉和》張九齡
[编辑]《孔門泰山下》,不見登封時。徒有先王法,今為明主思。 恩加萬乘幸,禮致一牢祠。舊宅千年外,光華今在茲。
《謁孔林》宋·吳祕
[编辑]高天之有文,星辰豔穹碧。厚地之有文,草木秀野色。 草木既無辭,星辰亦難測。詎知人之文,《五經》為藝極。 《五經》主者何,豈非至聖力。三才久虛位,待我先師宅。 祕亦窮經者,自謂入閫閾。天地無逃數,世人猶自惑。 代移文不移,宜在弟子職。薰香達誠悃,滴酒瀝胸臆。 瞿然見威容,長林聳墳側。
《應州廟學釋奠》金·曹之謙
[编辑]夜色齋廚肅,秋風殿宇清。右文遭聖代,備禮引諸生。 牢醴嚴三獻,豆籩陳兩楹。祭餘同飲福,旭日樹頭明。
《應詔分祀孔廟》唐·順之
[编辑]後聖禮先師,斯文端在茲。將陳百官富,詎止一牢祠。 入室瞻遺器,圜橋展盛儀。樂堪三月聽,奠想兩楹時。 執鬯元公肅,捧璋髦士宜。鄙臣叨小相,端甫奉前規。
《仲秋國學陪祀》康太和
[编辑]吾道宮牆在,清秋雨露多。禮分三獻肅,樂奏《九成》和。 夜靜傳金柝,庭虛聽玉珂。歸途燈火遠,星斗耿天河。
《聖駕臨雍恭紀》王錫袞
[编辑]乍挹方諸水,來湘泮水芹。金樞澹華月,玉露展蕭辰。 俎豆三千士,都俞十九人。公庭看萬舞,未許羽衣陳。
其二
樸學皋謨古,昌言聖主聆。硬黃摹獵碣,淡墨捧名經。 冑子齊歡洽,真儒足典型。自今隆祀典,常照簡編青。
《孔廟紀事次西涯李閣老韻》李傑
[编辑]「至聖由天縱,斯人足典刑。道高王只素,文在簡猶青。 秩祀從先代,尊榮合萬齡。廟堂森穆穆,金碧煥熒熒。 回祿噓妖沴,炎光迫紫冥。忽驚空邃宇,倏已及前庭。 古壁殘遺冊,穹碑剝舊銘。蒼煙隨燼滅,焦壒逐風零。 寧記諸賢像,誰摹老檜形。衣冠猶在望,絲竹杳難聽。 驛報來東郡,封章入大廷。聖情深隱惻,睿旨重叮嚀。」 祭告誠宜達,趨蹡職所丁。瞻依懷闕里,對越想英靈。 大宅門牆峻,高林草木馨。尼山遙可睹,泗水近須經。 衣露常沾潤,帆風渺御泠。郵程占夜月,征斾帶晨星。 傳詔修香幣,騰書具鼎鉶。蕝茅行漢禮,作器象周形。 祭統寧教墜,天機自不停。春陽發壇杏,和氣長階蓂。 揆日營新制,推波濯燄腥。巖巖增壯觀,翼翼閟重扃。 儒道今茲盛,文風被八溟。
文廟祀典部紀事
[编辑]《後漢書·鍾離意傳》注《意別傳》曰:意為魯相,到官,出私 錢萬三千文,付戶曹孔訢,修夫子車,身入廟拭几席 劍履。男于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懷其 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孔子教授堂下, 床首有懸甕,意召孔訢問:「此何甕也?」對曰:「『夫子甕也, 背有《丹書》,人莫敢發也』。意曰:『夫子聖人,所以遺甕,欲』」 以懸示後賢,因發之,得《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仲 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璧有七,張伯 藏其一。」意即召伯問,果服焉。
《冊府元龜》永平十五年,帝東巡過魯,幸孔子宅,祠仲 尼及七十二弟子。親御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帝 自製《五經要說章句》,令相郁較定於宣明殿。其後帝 親於辟雍,自講所製五經章句已,復令郁說一篇。帝 謂郁曰:「我為孔子,卿為子夏,起予者商也。」又問郁曰: 「『子幾人能傳學』?郁曰:『臣子皆未能傳學,孤兄子一人』」 學方起,帝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
《魏志崔林傳》:「林為司空魯相,上言,漢舊立孔子廟,褒 成侯歲時奉祠,辟雍行禮,必祭先師,王家出穀,春秋 祭祀。今宗聖侯奉嗣,未有命祭之禮,宜給牲牢,長吏 奉祀,尊為貴神。制三府議。博士傅祗以《春秋傳》言立 在祀典,則孔子是也。宗聖適足繼絕世,章盛德耳。至 於顯立言,崇明德,則宜如魯相所上。林議以為宗聖 侯亦以王命祀,不為未有命也。周武王封黃帝、堯、舜 之後,及立三恪,禹、湯之世,不列於時,復特命他官祭 也。今周公已上達於三皇,忽焉不祀,而其《禮經》亦存 其言。今獨祀孔子者,以世近故也。以大夫之後特受無疆之祀,禮過古帝,義踰湯、武,可謂崇明報德矣,無 復重祀於非族也。」
《晉書裴頠傳》:「時天下暫寧,頠奏修國學,刻石寫經。皇 太子既講釋奠,祀孔子,飲饗射侯,甚有儀序。」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嶷為南蠻校尉、荊、湘二州 刺史,於南蠻園東南開館立學,上表言狀。置生四十 人,取舊族父祖位正佐臺郎年二十五以下、十五以 上補之。置儒林參軍一人,文學祭酒一人,勸學從事 二人,行釋菜禮。」
《江祏傳》:祏弟祀,歷東海太守,行府州事。治下有宣尼 廟,久廢不修,祀更開掃,構立。
《陳書杜之偉傳》「中大同七年,梁皇太子釋奠於國學。 時樂府無孔子、顏子登歌詞,尚書參議令之偉製其 文,伶人傳習,以為故事。」
《唐書曹華傳》:華惡沂地褊,請治兗,許之。自李正已盜 齊、魯,俗益汙驁。華下令曰:「鄒、魯禮義鄉,不可忘本。」乃 身見儒士,春秋祀孔子祠,立學官講誦,斥家貲佐贍 給,人乃知教。
《冊府元龜》:曹華為沂州刺史,令將吏曰:「鄒魯儒者之 鄉,不宜忽於禮義。」乃躬禮儒士,習俎豆之容,春秋釋 奠於孔子廟。
文宗太和六年二月己丑以寒食宴百寮於麟德殿 是日雜戲中有為孔子戲者帝曰:「孔子為古今之師 焉得黷侮如此命驅去。」
《祖庭廣記》:周高祖親征慕容彥超,至兗州,城將破,夜 夢一人狀甚魁異,被王者服,城陷,取委巷入,適夫子 廟在。帝豁然曰:「昨夢殆夫子乎?不然何路與廟會。」因 駐蹕升堂,瞻像一如夢中所見,感喜下拜,遂躬詣闕 里拜奠,詔留所奠銀酒器及爐於廟中,又詣聖林拜 墓,敕所屬葺祠宇,禁樵採。
《闕里誌》:宋真宗東封,王欽若言:「祭尼丘山上有紫雲 氣長八九丈。」詔遣入內殿頭楊懷玉祭謝。
慶曆中,梁適知兗州,乞以相兵代廟戶,又裁減人數。 方是時,宰相章得象欲如其請,參知政事范仲淹獨 曰:「此事與尋常利害不同。自是朝廷崇奉聖師美事, 仁義可息,則此人數可減,吾輩雖行,他人必復之。」朝 論遂已。當時天下以此賢仲淹而鄙得象。
《宋史畢仲游傳》:「仲游為吏部郎中,言孔子廟自顏回 以降皆爵命於朝,冠冕居正,而子鯉、孫伋乃野服幅 巾以祭,為不稱。詔皆追侯之。」
《揮麈前錄》:「崇寧中,以王荊公配宣聖,亞兗公而居鄒 公之上,故遷鄒於兗之次。靖康初,詔黜荊公,但舁塑 像,不復移鄒公於舊位。至今天下庠序悉兗、鄒並列 而虛右,雖後來重建者舉皆沿襲,而竟不能革也。」 《宋史薛弼傳》:「弼字直老,溫州永嘉人。登政和二年進 士第,調懷州刑曹,杭州教授。初頒《五禮新書》,定著釋 奠先聖,誤用下丁弼據禮是正,州以聞,詔從其議。」 《胡安國傳》:安國除提舉萬壽觀兼侍讀,未行,諫官陳 公輔上疏詆假托程頤之學者,安國奏曰,孔孟之道 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知其可學而至。 今使學者師孔孟,而禁不得從頤學,是入室而不由 戶。本朝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顥及「其弟頤,關 中有張載,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欽慕而師尊 之。會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禮 官討論故事,加之封爵」,載在祀典,比於荀、楊、韓氏。 《王綸傳》。綸為敕令所刪定官,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兼 權兵部郎官,言:「孔門弟子與後世諸儒有功斯文者, 皆得從祀先聖。今闢庠序,修」禮樂,宜以其式,頒諸郡 縣。
《玉海》:「紹熙元年十月,知彰州朱熹條上釋奠禮儀數 事,後不果行。」
《闕里誌》:「金泰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以先聖降誕之 辰,前期一日,宗子率闔族敬詣尼山廟祭奠。日方午 刻,俄聆殿上當空,有樂振作,皆金石絲竹之聲,凡在 一舍間皆聞之駭然,蓋德感所致。」金修正殿廊廡大 中門、大成門,鄆國夫人殿。自皇統、大定以來建之,其 制猶質素。至明昌初,增後位。夾殿殿廡皆以碧瓦為 緣,外柱以石,刻龍為文。其藻栱之飾,塗以青碧。每位 皆有閣,至於欄檻簾櫳,並硃漆之。齊國公僅與正位。 又刱「二代」、「三代祖殿」、「毓聖侯」、五賢堂、奎文閣之屬,煥 然一新,與夫廳堂、黌舍、門廡,凡四百餘楹。方之前古, 於此為備。
《元史選舉志》:「憲宗四年,世祖在潛邸,特命修理殿廷。 及即位,賜之玉斝,俾永為祭器。」
《張德輝傳》:史天澤辟德輝為經歷官。世祖在潛邸,召 見問曰:「孔子歿已久,今其性安在?」對曰:「聖人與天地 終始,無往不在。殿下能行聖人之道,性即在是矣。」歲 戊申春,釋奠,致胙於世祖。世祖曰:「孔子廟食之禮何 如?」對曰:「孔子為萬代王者師,有國者尊之,則嚴其廟 貌,修其時祀,其崇與否,於聖人無所損益。但以此見 時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後此禮勿廢。」
《續文獻通考》:內翰王文康公鶚元,初自保定應聘北 行,時故人馬雲漢以宣聖畫像為贈。既達北廷,值秋, 公奏行釋奠禮。世祖悅,即命舉其事。公為祝文,行三 獻禮。禮畢,進胙於上,上飲福,熟其胙,命左右均霑所 賜。自是春秋二仲,歲以為常。蓋元之所以尊師重道 者,實公有以啟之。
《元史哈剌哈孫傳》:京師久闕孔子廟,而國學寓他署, 乃奏建廟學,選名儒為學官,采近臣子弟入學。 虞集傳:集為助教,除博士,監祭殿上。有劉生者,被酒, 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請削其籍。大臣有為劉生謝 者,集持不可,曰:「國學,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 為教?」仁宗在東宮,傳旨諭集勿竟其事。集以劉生失 禮狀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劉生,仁宗更以集為賢。大 成殿新賜登歌樂,其師世居江南,樂生皆河北田里 之人,情性不相能,集親教之,然後成曲。復請設司樂 一人掌之,以俟考正。仁宗即位,責成監學,拜臺臣為 祭酒,除吳澄司業,皆欲有所更張,以副帝意,集力贊 其說。有為異論以沮之者,澄投檄去,集亦以病免。 《黃溍傳》:「溍為國子博士時,欲增設禮殿配位,四配位 合東坐而西向,學官或議分置於左右,同列不敢爭, 溍獨面折之,事乃止。」
《李邦寧傳》:「邦寧,宋故小黃門也。世祖命給事內庭,歷 大司徒。仁宗即位國學,將釋奠,敕遣邦寧致祭於文 宣王。點視畢,至位立,殿戶方闢,忽大風起,殿上及兩 廡燭盡滅。燭臺底鐵鐏入地尺餘,無敢拔者。邦寧𢙀 息伏地,諸執事者皆伏。良久風定,乃成禮。邦寧因慚 悔累日。」
《續文獻通攷》:「至順三年二月,詔修曲阜宣聖廟。先是, 亓官夫人神座下生木芍藥一本,見者異之,而修廟 令下。」
太祖洪武初年,翰林國史院學士承旨詹同、侍講學 士樂韶鳳上文廟釋奠樂章,舞《六佾》。禮部尚書牛諒 上《禮儀》,制曰:「可。」遣御史大夫陳寧釋奠。時誠意伯劉 基陪祭,不至,已而受胙,為丞相胡惟庸所論劾。上曰: 「基學聖人之道,不陪祀,使弗學者何以勸?既不與祭, 而享胙禮乎?」奪俸一月。寧坐不舉,亦奪半月。
《翊運錄》:洪武二年,詔孔子春秋舍奠,遣使降香曲阜 廟,於仲月上丁致祭京師免祀,天下不必通祀。刑部 尚書錢唐言:「孔子百王宗師,先儒謂仲尼為萬世之 師,天下祀孔子,如天下祝聖壽,報本之禮,不可廢也。」 時修《孟子節文》,并議其配饗,唐論之尤力。上皆從其 議。
《寧波府志》:「程徐字仲能,仕元為兵部尚書,入明為吏 部侍郎。洪武二年,上詔孔子釋奠,止行於曲阜孔林, 天下不必通祀。徐上疏極言,其略曰:『發揮三綱五常 之道,載之於經,儀範百王,師表萬世,人極不墜者,孔 子之力也。天下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則教不可一 日廢。天下不可一日無孔子之教,則祀不可一日廢。 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通祀 焉,非所以崇本始、報功德也』。」上允其奏。改刑部侍郎, 尋陞尚書。
《續文獻通考》:弘治十四年,國子監管祭酒事禮部右 侍郎謝鐸建言,「維持風教四事,其一曰正祀典以究 明倫之實。臣愚竊惟學校之設,皆所以明人倫也。人 倫莫先於父子,子雖齊聖,不先父食,奈何承訛襲?故 以顏、曾、思三子配享堂上,而其父則皆列祀廡下,冠 履倒置,有是理哉?為今之計,莫若於闕里立廟,祀叔」 梁紇,以顏路、曾晳、孔鯉諸賢配享,如先儒熊去非之 論,庶幾各全其尊而神靈安妥也。人倫莫大於君臣, 殷之頑民,猶不忍忘紂,奈何忘君事讎?若吳澄者,親 為有宋之遺臣,靦顏食元之官祿,名節掃地,復何言 哉?後死之誅,正宜律以《春秋》大義,罷黜從祀,以列於 莽大夫之列,庶幾不掩其惡而人心愜服也。此前一 事,人雖屢言而未見施行;此後一事,臣亦嘗言而未 蒙俞允。臣非不知重復,覼屢言之,誠為可愧。特以每 當奉祠對越之際,輒起嚬顣不安之心,心所不安,又 不得不發之言耳。乞敕禮部翰林院重加考定議處, 使祀典以正,人倫以明。則所以維持風教者不淺淺 矣。
大學士張璁於嘉靖九年歷舉前後諸臣之議,奏正 孔子祀典,祀啟聖公,及黜諸從祀之未安者。上一一 行之。其議歐陽修當從祀,曰:「臣按歐陽修,乃有宋一 代人物,未與從祀。嘗觀其所著《本論》,實有翊衛聖道 之功。」蘇軾曰:「自漢以來,道術不出於孔氏而亂天下 者多矣。五百餘年而後,得韓愈學者以配孟氏,蓋庶」 幾焉。愈之後三百有餘年,而後得歐陽子。其學推韓 愈,《孟子》以達於孔氏,故天下翕然師尊之,曰:「歐陽子, 今之韓愈也。」夫韓愈既以從祀,歐陽修豈可少哉! 國子監學錄張養蒙於萬曆二十六年四月題為「《釐 正祀典》,以安神明。」一孟軻之父不得概曰孟孫氏,蓋訛傳懿子何忌非軻父也,宜改書先賢孟激公而懿 子亦應從祀兩廡。一、林放、蘧瑗不宜改祀於鄉。蓋不 見傳記而從祀者不止林放,不及門而從祀者不止 伯玉。況一探本超乎時尚,一出處合乎聖人從祀,正 協輿論。一、蔡元定精詣卓識,早聞性道,與顏、曾之父 不同。今從啟聖,若以沈之故崇報其父,非所以彰元 定之賢也,合將元定改祀文廟。東廡一輔成,既得比 例於珦松,則張載之父,自應比例於輔成。 《闕里誌》:崇禎十七年甲申二月春祭,遣大學士魏藻 德行禮。是日天氣晴明,臨祭各官甫就拜位,大風忽 起,殿上燈燭盡滅,庭下松檜作怒聲,黃沙如雨下,竟 不能成禮而罷。按元世宗以宋小黃門李邦寧為左 丞相,釋奠孔廟,方就拜位,亦有異風之變。夫子在天 之靈,赫奕如此。
文廟祀典部雜錄
[编辑]《愛日齋藂抄》:釋奠、釋菜,古禮僅存而行於學。歐陽公 記襄州穀城縣夫子廟有云:「釋奠釋菜,經之略者也。 古之見師,以菜為贄,故始入學者,必釋菜以見其先 師。其學官四時之祭,乃皆釋奠。釋奠有樂無尸,而釋 菜無樂,則其又略也。祭之以禮,以迎尸酌鬯為盛,釋 奠薦饌直奠而已,故曰祭之略者。」余讀其文,因攷之: 《禮》: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 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凡釋奠,必有 合也。天子視學,適東序,釋奠於先聖,見文王世子。出 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見《王制》凡皆言釋 奠,而釋奠必於學。《春官》大祝大會同,皆造於太廟,宜 於社,過大山川則用事焉。反行,舍奠。甸祝「掌四時之 田表貉之祝號,舍奠於祖禰亦如之。」「師甸致禽於虞 中,乃屬禽,及郊饁獸,舍奠於祖禰」,亦云「舍奠」也。始立 學者,既與器用幣,然後釋菜。見《文王世子》。「仲春上丁, 命樂正習舞釋菜」,見《月令》。《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 道也。見《學記》。大胥春入學,舍菜合舞。見《春官》。凡皆言 釋菜也,而亦莫不於學《士。婚禮》:「舅姑既歿,則婦人三 月乃奠菜。」《士喪禮》:「君釋菜入門。」《喪大記》:「大夫士既殯, 而君往焉,釋菜於門內。」《春官:筮人》「乃舍萌於四方,以 禳惡夢。」注:謂猶釋菜。萌,菜始生。則凡祭禮皆有釋菜 也。鄭人以釋菜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無迎尸以下 之事,又以縣釋菜奠幣,孔氏以為直奠置於物,方氏 以為釋其所執之物而祭之,故其字或作「舍奠。」言物 就可薦以菜,則特用菜而已。《儀禮疏》:「奠之為言停,停 饌具而已。」又按《周禮注》,鄭司農云:「舍菜,謂無者皆持 有香之菜。」或曰:「古者士見於君,以雉為贄;見於師,以 采為贄;菜直為蔬食菜羹之菜。」或曰:學者皆人君卿 大夫之子,衣服采飾。舍采者,減損解釋盛服以下,其 飭也。元謂舍即釋也。采讀為菜,蘋菜之屬。《呂氏春秋 註》:「舍猶置也。」初入學宮,必禮先師,置采帛於前以贄 神。采、菜兩音而異義,其說惟議禮之家有以折衷也。 《玉海》:孔子墓側有石壇,是唐朝封禪回謁孔子之壇。 古者惟功臣與祭大烝,未聞弟子從祀於師也。自建 武祠七十二子於孔廟,然亦不出闕里也。貞觀末,加 以《左卜》,諸儒從祀太學,而武成王之祠亦倣而為之。 《總章》。開元以來,又加諸儒以三等之爵,而州縣學宮, 咸有從祀矣。
《輟耕錄》:宋黃震云:「往歲顏、孟配享,並列先聖左,近升 曾子、子思又並列先聖左而虛其右,不以相向。」震聞 太學博士陸鵬舉云:「初制顏、孟配享,左顏而右孟。熙 豐《新經》盛行,以王安石為聖人,沒而躋之配享,位顏 子下,故左則顏子及安石,右則孟子。未幾,安石女婿 蔡卞當國,謂安石不當在孟子下,遷安石於右,與顏」 子對,而移孟子位第三次顏子之下,遂左列顏、孟,而 右列安石。又未幾,蔡卞再欲升安石,厭顏子,漸次而 升為代先聖張本。優人有以藝諫於殿下者,設一大 言之士,戲薄先聖。顏子出爭之,不勝;子貢出爭之,不 勝;子路出而盛氣爭之,又不勝,然後設為公冶長。有 繫其首而叱之曰:「汝何不出一爭,且看他人家女婿。」 蓋蔡卞,安石婿,而公冶長先聖婿也。蔡卞聞之,遂不 敢進安石於顏子上,顏、孟左而安石右,遂為定制。南 渡後,安石罷配享,宜遷孟子以對顏子,如舊制。議者 失於討論,故安石既去,其右遂虛,而顏、孟並列於左。 岳珂嘗記其事,近歲增曾子、子思,又並列於左,亦未 有討論者。
《日知錄》:周、程、張、朱四子之從祀,定於理宗淳祐元年。 顏、曾、思、孟四子之配享,定於度宗咸淳三年。自「此之 後,國無異論,士無異習。歷元至明,先王之統亡而先 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
「《孟子》言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 事孔子事之,彊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慈谿黃氏曰:「門人以有若 言行氣象類孔子,而欲以事孔子之禮事之,有若之 所學何如也?曾子以孔子自生民以來未之有,非有 若之所可繼而止之,而非貶有若也。有若雖不足以」 比孔子,而孔門之所推尚,一時無及,有若可知。咸淳 三年,升從祀,以補十哲,眾議必有若也。祭酒為書,力 詆有若不當升,而升子張不知《論語》一書,孔子未嘗 深許子張,據《孟子》此章,則子張正欲事有若者也。陸 象山天資高明,指心頓悟,不欲人從事學問,故嘗斥 「有子孝弟」之說為支離。奈何習其說者不察,而刱攻 之於千載之下邪?當時之論如此。愚按《論語》首篇,即 錄有子之言者三,而與曾子並稱曰「子門人」,實欲以 二子接孔子之傳者。《傳記》言孔子之卒,哀公誄之。有 若之喪,悼公弔焉。其為魯人所重,又可知矣。十哲之 祀,允宜釐正。
古人每事必祭其始之人,耕之祭先農也,桑之祭先 蠶也,學之祭先師也,一也。《舊唐書》,「太宗貞觀二十一 年二月壬申,詔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 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 盧植、鄭元、服虔、賈逵、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甯等二 十二人,代用其書,垂於國冑。自今有事於太學,並令」 配享宣尼廟堂,蓋所以報其傳註之功。迄於宋之《仁、 英》,未有改易,可謂得古人敬學尊師之意者矣。神宗 元豐七年,始進荀況、揚雄、韓愈三人。此三人之書,雖 有合於聖人,而無傳註之功,不當祀也。「祀之」者,為王 安石配享王雩從祀地也。
「理宗寶慶三年進朱熹,淳祐元年進周敦頤、張載、程 顥、程頤,景定二年進張栻、呂祖謙,度宗咸淳三年進 邵雍、司馬光。」以今論之,唯程子之《易傳》,朱子之《四書 章句集註》《易本義》《詩傳》及蔡氏之《尚書集傳》、胡氏之 《春秋傳》、陳氏之《禮記集說》,是所謂代用其書,垂於國 胄者爾。南軒之《論語解》,東萊之《讀書記》抑又次之,而 《太極圖通書》《西銘正蒙》亦羽翼「六經」之作也。至有明 嘉靖九年欲以制禮之功,蓋其豐昵之失,而逞私妄 議,輒為出入,殊乖古人之旨。
夫以一事之瑕,而廢傳經之祀,則宰我之短喪,冉有 之聚斂,亦不當列於「十哲」乎?棄漢儒保殘守缺之功, 而獎末流論性談天之學,於是語錄之書日增月益, 而《五經》之義委之榛蕪。自明人之議從祀始也,有王 者作,必遵貞觀之制乎?
嘉靖之從祀,進歐陽修者,為大禮也,出於在上之私 意也;進陸九淵者,為王守仁也,出於在下之私意也。 與宋人之進荀、揚、韓三子,而安石封舒王配享同一 道也。
成化四年,彭時奏謂:「漢、晉之時,道統無傳,所幸有專 門之師,講誦聖經,以詔學者,斯文賴以不墜。此馬融、 范甯諸人,雖學行未純,亦不得而廢。」
《闕里誌》。蔡復賞云:「謹按國初舊制,先師神位籩、豆各 八。至成化十二年,國子祭酒周洪謨奏准,籩、豆各用 十二。及嘉靖九年,從大學士張璁之議,遂減籩、豆為 各十,於是籩實之糗餌粉餈,豆實之𩛆食糝食,俱不 復用者,何哉?蓋籩、豆十二者,事天享地之禮也。度夫 子之心,必不忍於同天之祭,故損益以就中爾。四配」 舊惟羊、豕各一,分作四分,每位一分。至景泰時,則每 位各一羊、豕矣。一國初,豋一而籩、豆各六。及嘉靖時, 則去太羹之豋而增籩豆為各十者,何哉?蓋以既曰 配享,則飲食之豐儉宜均矣。使先師之飲食如此其 豐,弟子乃太簡而坐視其所食焉,推先師之心亦不 安也,於是以十籩豆也損於先師者,「所以體聖心奉 天之義;益於四配者,所以體聖心待下之仁。」我列聖 之議禮也,可謂深知聖人之心,而緣人情以為之節 文矣。或曰:「果若此,則太牢獨不可以均乎?」曰:「太牢者, 天子之專敬也,非門人弟子可得而同也。」或曰:「然則 十哲兩廡之籩豆,獨不可均乎?」曰:「彼皆從祀者也,非 配享也,各食於堂廡」之間,焉得每人而均之也。況祭 祀之禮,一因乎聖賢大小之分爾。彼顏、曾、思、孟,親得 聖人之正傳,以教萬世於無窮,豈諸弟子之可得而 及哉!是以籩豆之數,不可得而概益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