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3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三十五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三十五卷目錄

 陵寢祀典部彙考三

  金海陵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七則 章宗明昌三則 泰和一則 衛紹王大安一則

  哀宗正大一則

  元總一則

  明太祖吳元年一則 洪武五則 成祖永樂四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二則

  憲宗成化二則 孝宗弘治一則 武宗正德一則 世宗嘉靖五則 穆宗隆慶二則 神

  宗萬曆二則

皇清總一則 崇德一則 順治五則 康熙九則

禮儀典第二百三十五卷

陵寢祀典部彙考三[编辑]

[编辑]

海陵天德四年正月朝謁世祖太祖太宗德宗陵[编辑]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世宗大定二年正月獻享山陵十月如山陵[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年正月「乙亥,如大房山。丙 子,獻享山陵。戊寅,還宮。十月戊辰,如山陵,謁睿宗皇 帝梓宮,哭盡哀。」

大定三年八月,謁睿陵。十二月,獵近郊,以所獲薦山 陵。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三年八月「乙酉,如大房山。丁 亥,薦享于睿陵。戊子,還宮。十二月丁丑,臘獵于近郊, 以所獲薦山陵。自是歲以為常。」

大定四年正月,獲頭鵝,遣使薦山陵。自是歲以為常。 八月己卯,如大房山。辛巳,致祭于山陵。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大定七年。八月己未。如大房山。壬戌。致祭睿陵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大定八年,定朔望致祭山陵禮。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八年十月乙未,命涿州刺史 兼提點山陵,每以朔望致祭,朔則用素,望則用肉,仍 以明年正月為首。」

大定二十四年三月丁酉,如山陵己亥,還都。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大定二十六年。十一月。甲辰朔。定閔宗陵廟薦享禮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章宗明昌元年正月謁興裕二陵三月謁興陵[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元年「春正月甲子,如大房山。 乙丑,奠謁興陵、裕陵,丙寅,還都。二月甲寅,如大房山。 三月乙卯朔,謁奠興陵。丙辰,還都。」

明昌二年九月,謁裕陵。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二年九月「甲寅,如大房山。乙 卯,謁奠裕陵。丙辰,還都。」

明昌四年九月,謁奠陵。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四年九月「庚午,如山陵,次奉 先縣。壬申,致奠諸陵。」

泰和三年十二月詔諸親王公主每歲寒食十月朔聽朝謁興裕二陵[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衛紹王大安元年九月如大房山謁奠睿陵裕陵道陵[编辑]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云云。

哀宗正大元年十二月甲寅宣宗小祥燒飯于德陵按金史哀宗本紀云云[编辑]

[编辑]

元制,「山陵燒飯三年取馬乳以祀,五年乃止。」

按《元史祭祀志》:「凡宮車晏駕,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 日一次燒飯致祭,三年然後返。」 按《兵志》:「自世祖而 下,山陵各有醞,都取馬乳以供祀事,號金陵擠馬。越 五年,盡以與守山陵使者。」

[编辑]

太祖吳元年命太子及諸王展奠皇陵[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太祖吳元年丁未夏四月,仁祖忌日, 太祖詣太廟祭畢,退御便殿,泣下不止,顧謂起居注 詹同曰:往者吾父以是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 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間,三喪相繼,人生值此,其何以 堪?終天之痛,念之罔極。愈嗚咽不勝,左右皆感泣。既 而命太子及諸王往鳳陽展奠皇陵,臨遣惻然,命之 曰:「吾祖宗去世已遠,吾父母又相繼早亡,每念劬勞 鞠養之恩,惟有感泣而已。今日雖尊為天子,富有四 海,致敬盡孝,為一日之奉,不可得矣。哀慕之情,昊天 罔極。今鳳陽陵寢所在,特命爾等躬詣致祭,以代朕行。《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爾等識之。」

洪武 年始定熙祖德祖懿祖仁祖四陵祀禮[编辑]

按「《明會典》,熙祖陵在今鳳陽泗州蠙城之北,洪武初 號曰祖陵,即祖陵望祭。德祖、懿祖二陵,設泗州祠祭 署,置奉祀一員,陵戶二百九十三戶供灑掃。每歲冬 至、正旦,以三太牢,清明、中元、孟冬及每月朔望,以三 少牢,本署官行禮。仁祖陵在中都鳳陽府太平鄉,洪 武初號曰英陵」,尋改皇陵,設皇陵衛,并祠祭署,奉祀 「一員,祀丞三員。置陵戶三千三百四十二戶,供值宿 灑掃,內選禮生二十四名,供祭祀執事。每歲冬至、正 旦以太牢,清明、中元、孟冬以少牢,俱署官行禮,朔、望 以少牢,中都留守司行禮。」

洪武七年、「陵寢告備、遣皇太子代祭行禮」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甲寅,命皇太子至盱眙縣,修德 祖元皇帝、元皇后、懿祖桓皇帝、桓皇后、熙祖裕皇帝、 裕皇后諸陵寢,遂葬衣冠,上親為文祭告之。時陵寢 已備,至是乃命製袞冕服,遣皇太子代禮。祭文曰:『嗚 呼!昔者列祖立命是方,積德深長,致天昭鑒,福垂後 嗣。今也子孫蕃衍,宅於宇內,以統黔黎。深思皇考生』」 前歲月之艱難,思念列祖音容,孫常切記,已有年矣。 嗚呼!以萬幾之冗,未獲躬詣拜掃。今特遣元孫皇太 子以牲醴之奠,詣陵修繕敬葬衣冠,以伸孝思,神其 鑒之!

洪武八年,詔「定陵寢朔望節序禮。」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乙卯年冬十月,詔定陵寢朔望 節序祀禮。時禮部學士樂韶鳳等奏,每歲元旦、清明、 七月望、冬夏二至日用太牢,其伏、臘、社,每歲朔望日 則用特羊祠祭,署官行禮。如節與朔望伏臘、社同日, 則用節禮。」從之。後清明、中元、冬至日祭列聖陵寢,分 遣勳戚大臣行禮,翰林官二員陪祭。

洪武九年、「令陵寢朔望用少牢」

按《明會典》、「凡皇陵朔望供祀,洪武九年、令用少牢; 洪武二十六年、令車馬過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俱 百步外下馬。」

按:《明會典》:「凡陵寢禁例,洪武二十六年,令車馬過陵 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 論。」

成祖永樂元年躬祀孝陵[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永樂元年五月,太祖高皇帝忌辰,上 率諸王於奉先殿祭畢,仍率百官躬詣孝陵致祭,公、 侯、駙馬伯文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於殿前行禮,五 品以下官於門外行禮。」

永樂二年詣孝陵,有司請具法駕,上不許。

按《續文獻通考》:永樂二年五月己酉,錦衣衛奏,「明日 上詣孝陵,請具法駕。上曰:『不用,但以騎士數人前導』。 已而顧侍臣曰:『明日皇考忌日,正屬感慕之時,何用 法駕』?」非為辟除道路,則前導騎士亦不可用。《太祖 高皇》帝陵曰「孝陵」,在南京鍾山之陽。高皇后馬氏合 葬,設神宮監并孝陵衛及祠祭署。每歲正旦、孟冬、忌 辰、萬壽聖節,俱行香。清明、中元、冬至,俱祭祀。特令勳 舊大臣一員行禮,南京各衙門文武官俱陪行禮。若 親王之國過南京者,謁陵官員以公事入城者謁陵, 出城者辭陵。國有大事,則遣大臣祭告。

永樂六年,始定「巡狩祭告諸陵。」

按《明會典》:「永樂六年定巡狩車駕將發,奏告孝陵經 過處所,泗州祭祖陵,鳳陽祭皇陵。」

永樂十八年令孝陵神宮監雞鴨,日給稻穀一合 按《明會典》:「永樂十八年,令孝陵神宮監雞鴨每一隻 日給稻穀一合喂養。應天府于存留糧內折送。」

宣宗宣德五年二月上奉皇太后及皇后謁長陵獻陵[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宣德五年二月乙未,上奉皇太后率 皇后謁長陵、獻陵,車駕發京師。三月壬寅,駐蹕陵下, 開平守將陳邊務數事。戊申,上奉皇太后率皇后還 京師。」

英宗正統元年諭百官遇祭陵日俱服淺淡色[编辑]

按《明會典》:「凡遇陵祭,正統元年諭是日與百官俱淺 淡服色。」

正統二年諭「剪伐天壽山樹木者,從重治罪。」

按《續文獻通考》:「正統二年,諭天壽山祖宗陵寢,敢有 剪伐樹木者,治以重罪,家屬發邊遠充軍,即出榜禁 約。仍令錦衣衛官校巡視,工部同欽天監官環山立 界,界外聽民樵採。」

憲宗成化九年奏准祭孝陵南京官有不赴者糾察之[编辑]

按《明會典》:「成化九年奏准孝陵祭祀,凡南京大小官 員有不赴者,令御史糾察。」

成化十五年,令「陵寢所在。毋得作踐。」並上「仁祖陵號、 行祭告禮。」

按《續文獻通考》:「成化十五年,令鳳陽皇陵、皇城并泗 州祖陵所在,應禁山場地土,巡山官軍務要用心巡視,不許伐樹取土石,開窯燒造燒山,及于皇城內外 耕種牧放作踐,有犯者,正犯處死,家口俱發邊遠充 軍。有科斂銀兩饋送不用心巡視,及守備、留守等官 貪圖賄賂,不嚴加約束,以致下人恣肆作弊,不能禁」 治者,一體重罪。是年,尊上仁祖陵曰英陵。時禮部尚 書崔亮,以既上尊號,請行祭告禮。太常博士孫吾與 奏云:「漢、唐故事,其于祭告之禮並無,且廟號與陵不 同。廟號是易大行之號,不祭告不可,故必上冊諡以 告之神明。若陵之有號,則嗣王所以識別先陵而已, 故歷代皆不以告。今英陵加號,亮欲行祭告,臣竊以 為非宜。」亮駁之曰:「加上陵號,尊歸先世。考之典禮,如 漢光武加上先陵曰昌,宋太宗加上高祖陵曰欽,曾 祖陵曰康,祖陵曰定,考陵曰安。蓋創業之君,尊其祖 考,則亦尊崇其陵,既尊其陵,亦必以告。禮緣人情,加 先帝陵號而不以告先帝者,非人情也。臣以為告之 是。」上敕廷議,僉曰:「亮議是。」遂遣太常行祭告禮。

孝宗弘治元年敕內官一員監護祖陵[编辑]

按《明會典》:「弘治元年,敕內官一員監護熙祖、德祖、懿 祖、仁祖四陵。凡官員以公事經過者,俱謁陵。」

武宗正德十三年詣天壽山祭六陵[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正德十三年夏四月朔,上以大行太 后梓宮將祔葬,親詣天壽山祭告六陵。」

世宗嘉靖十五年奉皇太后同謁山陵並躬行春秋二祭禮[编辑]

按《明會典》,嘉靖十五年奉皇太后謁陵儀:「先期太常 寺具酒果脯醢,翰林院撰告詞。上至長陵,行謁告禮 畢,奉皇太后率皇妃入,女官奏就位,行四拜禮。奏上 香,女官捧香,皇太后三上香訖,奏復位跪,皇太后跪, 皇妃皆跪,上跪于皇太后之左,讀詞官跪于上後。讀 訖,奏興,四拜禮畢,次詣獻陵。」上先謁告,仍奉皇太后 謁、如前儀。次謁景陵同。明日遍謁裕陵等四陵亦如 之。上還往西山拜恭讓章皇后及景皇帝后各陵寢、 行三獻禮。又遣官前詣孝陵、顯陵、行祭告禮嘉靖 十五年三月,上躬行春祭禮。七月,改命春以清明,秋 以霜降,遣官行禮,各衙門官陪祭。其中元、冬至等節, 遣官行禮,俱不陪祭。九月,上躬行秋祭禮,自奉慈殿 遷孝肅皇后神主于裕陵,孝穆皇后、孝惠皇后神主 于茂陵,躬行奉慰禮。 山陵躬祭儀一發京,先期太 常寺備告廟及祀陵祭品如常儀。翰林院撰祭告文。 錦衣衛設丹陛儀衛扈行。兵部奏請簡命文武大臣 居守京師,請敕行事,及奏請直守皇城四門,京城九 門,分調提督武臣把守各山口關隘,選點扈駕軍馬, 奏差科道官點閘。戶部給扈從官軍行糧,工部差官 修理橋梁道路,光祿寺預備御膳酒飯供具,教坊司 備大樂,五府及九卿衙門正官司屬官各一員,太常 寺、鴻臚寺堂屬官,光祿寺、太僕寺卿、翰林院學士并 日講官、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府尹、六科官六員,十三 道官十三員,俱從。凡在途供事以便衣,「朝參以吉服。」 前期一日,上率后妃告于廟。至日早,免朝。駕發由長 安左門,后妃輦轎由東安門出。扈從官前行,居守官 同文武百官俱吉「服趨德勝門外,候送駕過,退。駕至 行宮,進膳畢,陞座。從官朝見,行叩頭禮如常儀。次日 早,從官朝參奏事畢,鴻臚寺引昌平州官吏、師生及 公差有事官員見,行五拜三叩頭禮。」朝罷,從官先行, 至《天壽山》行宮候駕。駕發,后妃後從至天壽山紅門, 上降輦,由左門入。駕至行宮,進膳畢,上出陞座,從官 行「叩頭禮畢,退。次日早,從官朝參、奏事如常儀。一、致 祭。」是日免朝。質明,上具青袍,恭詣長陵,致祭如常儀。 遣官六員青服,各詣陵行禮。從官俱青布服,恭詣長 陵陪祀。祭畢,先趨赴行宮候駕。每日早,朝參、「奏事如 常儀。一、回鑾。是日早,免朝。從官先行,至沙河行宮候 駕。駕至,從官行叩頭禮如常儀。次日早」,從官朝參奏 事畢,鴻臚寺官引昌平州官吏師生辭,行禮如常儀。 朝罷,從官先還。駕由德勝門入,文武百官及軍民耆 老人等俱於門外候迎。居守文武大臣伏謁駕前,致 詞行「叩頭禮。」教坊司大樂鼓吹振作。駕入,告廟,謁皇 太后,禮畢,還宮。越二日,上御奉天門,文武官各具吉 服,致詞行禮。 《山陵遣祭》儀,陳設用牲醴。贊引引遣 官由殿右門入。典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引遣 官就拜位。執事捧香盒至香案前。贊引導遣官至香 案前。贊:「跪。」贊:「上香。」遣官三上香訖,贊:「復位。」贊:「四拜。」通 贊:「眾官同。」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執事捧帛、爵各跪 獻于御案前訖,贊:「跪。」通贊:「眾官皆跪。」贊:「讀祝。」讀訖,贊: 「俯伏,興、平身。」通贊眾官同。典儀唱:「行亞獻禮」,儀同初 獻,惟不奠帛。讀祝。典儀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贊:「四 拜。」通贊眾官同。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詣 瘞位。」贊:「禮畢。」

嘉靖十七年,「躬行春祭禮」,並命從葬諸妃從祀于祾 恩殿。

按《明會典》,嘉靖十七年二月,上躬行春祭禮,改陵殿 曰祾恩殿,門曰祾恩門。四月,建成祖文皇帝聖蹟亭於平臺山,率從官行祭禮。先是,從葬諸妃,歲時俱享 于殿內,其別葬者,俱遣內官祭以牲醴。嘉靖十七年, 始命併入各陵從祭。祾恩殿之兩傍,以紅紙牌書曰: 「大明某宗皇帝第幾妃之位。」祭畢焚之。

嘉靖十八年,南巡,謁顯陵。

按《明會典》,嘉靖十八年,駕幸承天府謁陵儀。前期太 常寺陳設牲犢、酒醴、香燭、制帛,上具常服詣陵,由陵 左門入殿左門內,贊奏「就位,奏上香,奏四拜,奏奠帛, 行初獻禮。贊讀祝,奏跪,讀祝官讀畢,奏俯伏興,平身。 奏行亞獻禮,終獻禮如儀,奏四拜,焚祝帛。禮畢,從駕 官及撫按等官俱吉服陪拜。」睿宗獻皇帝陵曰「顯 陵」,在湖廣承天府之松林山,今號「純德山。」獻皇后蔣 氏合葬,建享殿,設神宮監、顯陵衛祠祭署,置奉祀一 員,以戚屬為之,給署印。設禮生二十四名,供祭祀職 事。陵戶六十戶,供灑掃。校尉二十名,供巡視。十八年 陞戚屬為都督僉事,給欽差。純德山掌祀關防,職專 守護。始於太常寺選補奉祀,及增祀丞一員。如七陵 之制

按《大政紀》:「嘉靖十八年三月己卯,帝至承天府,入御 舊邸。壬午,帝謁顯陵,夜祀龍飛殿。乙酉,祀顯陵。戊子, 閱顯陵。」

嘉靖二十五年、量撥未央宮莊田、供章皇后陵寢香 火

按《明會典》。「恭讓章皇后陵寢在金山,祭遣內官行禮。」 嘉靖二十五年,令於未央宮莊田六百五頃九十七 畝內。量撥一半,供奉香火。

嘉靖二十七年、令顯陵制俱照長陵

按《明會典》,「嘉靖二十七年,令顯陵照長陵制,設左司 樂一員,右司樂三員,俳長四名,色長十四名,孝師十 六名,供祀。鑄給顯陵供祀教坊司印信。每歲清明、霜 降,二聖忌辰,遣鎮守湖廣勳臣行禮。勳臣有故,以守 護奉祀官代行。奉祀官有故,則分守官代。聖旦、正旦、 中元、孟冬、冬至,遣守護奉祀官行禮。」

穆宗隆慶二年詣天壽山謁諸陵[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二年二月丁未,上詣天壽山展 謁諸陵。諭戶部曰:『朕躬奉春祀,式弘先德,以惠民生。 所過地方,其量免本年田租』。」尚書馬森等請覈昌平 州宛平、大興二縣地,凡建設行宮及屯營軍為開除 馳道者免十分之五,所過者免十分之三。上允之,仍 命查所毀民房,亦量與價值,以示軫卹。

隆慶六年製、「各陵從祀諸妃」木位、

按《明會典》:「隆慶六年,從葬諸妃,改造木位,刻列名號, 置各陵,永遠從祀。其世廟諸妃,並遷祔永陵,各置本 位配享。」

神宗萬曆三年祔孝烈孝恪二后于永陵遣官行禮按明會典萬曆三年孝烈皇后孝恪皇后神主遷祔永陵儀先期命大臣一員先詣永陵行祭告禮一員[编辑]

「護送神主至殿。」內侍官先于《永陵》殿內會同神宮監 官,陳設各合用神座几案、冊寶衣冠等案。是日,弘孝、 神霄二殿行奉遷禮畢,神主輿由中門出,至午門外。 錦衣衛儀衛前導,由端門、承天門、長安左門俱中門 出,由德勝門詣陵。百官《青衣角帶》先詣德勝門外,候 神主輿至,「入班行五拜三叩頭禮」,輿過方退。神主輿 至紅門外,內侍官各詣二后神主輿前跪「請捧神主 出。」輿由左門入,復陞輿至《永陵》,由中門入。至享殿門 外,內侍官各捧入孝烈皇后神主,奉安世宗肅皇帝 神寢之左室,孝恪皇后神主安于右室。冊寶衣冠俱 各奉安于室訖,遣官行安神禮。禮畢,回京復命。 萬曆八年,奉兩宮皇太后及后妃謁山陵。

按《春明夢餘錄》:「萬曆八年三月,上奉兩宮皇太后,率 后妃謁陵,行春祭禮。辛亥,發京師,次鞏華城,從官行 禮畢,薊遼總督官梁夢龍、昌平總兵官楊四畏及昌 平州官吏師生,朝見于行宮。賜元輔張居正及次輔 張四維。申時,行膳酒有差。壬子,駕發鞏華城,至天壽 山紅門降輦,由左門而入。兩宮皇太后陞輿,駕前導」, 后妃後隨,至感思殿。侍膳畢,上陞座,從官行叩頭禮。 本日駐蹕感思殿祭日,質明,上具青袍,奉兩宮皇太 后率后妃乘輿至長陵東降輿。皇太后、后妃于陵殿 左、右設障屏,少待。導引官導上至左門外。典儀唱:「執 事官各司其事。」內贊對引,導駕至拜位。奏就位,上香。 上三上香訖,復位,四拜。傳贊同。奠帛,行初獻禮。導至 御案前,獻爵。導至文皇帝御座前獻爵。又導至文皇 后御座前,獻爵。復位,跪。傳贊「眾官皆跪。」讀祝,俯伏,興, 平身。傳贊「同亞獻禮。」終獻禮,執爵者代獻四拜。傳贊 同。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上退拜位之 東。捧祝官出殿門,禮畢。傳贊同百官以次出,先詣永 陵候駕。執事官徹牲,設酒果脯醢,上奉兩宮皇太后 率后妃入。女官奏「就位」,行四拜禮。奏「上香」,女官捧香, 皇太后三上香。訖,奏「復位」,跪,皇太后跪,后妃皆跪,上 跪于皇太后之左,讀祝官跪于上後讀訖,奏「興,四拜。」 禮畢,出。次詣永陵、昭陵行禮,如長陵。是日遣公徐文璧,侯李言恭,伯陳王謨、杜繼宗、陳景行、李偉分祭獻 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都督沈至祭景皇帝陵 寢,李鶴祭恭讓章皇后,中官祭憲廟廢后、吳后,都指 揮僉事蔣克謙祭哀沖、莊敬二太子各陵園,侯張建 元祭天壽山神。初擬本日仍駐蹕感思殿,聖母與上 聞陵所艱于得水,因念六軍難以久屯,遂即日駕回 鞏華城。以扈駕祭陵,行禮畢,賜輔臣張居正、張四維、 申時行白金、紵、幣。諭兵部,以遼、薊、昌平迎駕官軍防 護辛苦,給賞如京軍例。又次賞宣、大頂關防護官軍, 以示朝廷撫恤恩優、垂念邊兵之至意。諭戶部曰:「朕 茲躬謁山陵,經過地方,百姓勞苦。本年分田租量與 蠲免,以示優恤。」甲寅,駕發鞏華城,暫駐蹕功德寺行 宮,復賜輔臣酒膳,奉兩宮「聖母、后妃御龍舟回京。文 武百官、軍民耆老俱於西直門迎駕上還宮。」是行也, 上自發京以至還宮,往來皆乘馬,諸供億悉省約。居 人老幼,扶攜載道,瞻仰歡頌,達于遠近。

皇清[编辑]

《大清會典》。

國初肇基興京。京城西北十里為

《肇祖原皇帝陵》。

興祖直皇帝,陵共一山稱。

「興京陵」,盛京城東南一百二十里為。

《景祖翼皇帝陵》。

「顯祖宣皇帝陵共一山」稱

東京陵。

崇德 年[编辑]

《大清會典》。崇德間定。

興京陵。歲除日、宰牛一。清明日、宰牛一。遣守陵官行禮。

致祭

東京陵。歲除日宰牛二。清明日宰牛二。遣宗室覺羅大

臣行禮致祭

福陵歲除日宰牛一、羊二。清明日宰牛一、羊二。忌辰中。

萬壽聖節。上香燭、供酒果。俱遣大臣一員讀祝致祭

每月朔望日,宰牛一,上香燭、供酒果,無祝帛。遣守陵官行禮致祭。凡祭肉皆熟獻。

順治八年[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封

興京陵山為「啟運山。」

東京陵山為「積慶山。」俱從祀

地壇。各設官員、及守陵人戶。併定祭祀禮儀

「太祖高皇帝陵」、在盛京城東北二十里。稱

福陵。

「太宗文皇帝陵。」在盛京城西北十里。《稱》

昭陵。順治八年封

福陵山為「天柱山。」

昭陵山為「隆業山。」俱從祀。

地壇:

順治十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年議准:

興京陵。

東京陵、冬至、歲除、《清明》、冬、宰牛一獻酒果、上香燭焚帛

「讀《祝文》。」 「中元、十月朔,各宰羊一,獻酒果、上香燭,焚帛,讀祝文,俱遣宗室覺羅大臣行禮致祭。祭肉,皆生獻。每月朔望,薦熟羊一,獻酒果、上香燭,遣守陵官行禮致祭。」

福陵。

昭陵、冬至、宰牛羊豕各一。獻酒果、上香燭、焚帛、讀祝文

忌辰、《清明、歲除》,《中元、十月朔》。

萬壽聖節。獻酒果。上香燭。無祝帛。遣盛京官行禮致

是年又議准

興京陵。

東京陵。俱照

福陵。

昭陵例致祭。其元旦祭祀、俱停止。預于歲除日舉行

順治十三年題准謁

陵、禮親王以下、參領阿達哈哈番以上、若到

盛京、併往來經過、俱於

福陵。

昭陵內門外、行三跪九叩頭禮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五年,奉移。

東京陵改祔。

興京陵安葬。其積慶山祀典停罷。

順治十六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六年,尊稱

興京祖陵、為

永陵。遣官致祭

順治十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八年建。

永陵前享殿成、立。

景祖。

顯祖遷祔。

《永陵石碑》。

康熙元年[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元年設。」

四祖神牌、于享殿四時致祭、及每月朔望日供獻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年改造。」

福陵。

昭陵地宮《奉安》。

寶座於享殿內、各設

神牌。其帳幔衾褥龕椅等項、俱照

太廟例成造

又題准謁

陵禮。凡有事往

盛京者、三品以上官、在

福陵。

昭陵城門外行禮。若遇致祭日、二品以上官進城門內

隨守陵官排班行禮。回時亦照前行禮。

「世祖章皇帝陵」在遵化州鳳臺山。稱

孝陵,康熙二年封為「昌瑞山從祀」

地壇:

又題准

祾恩殿。中一間、正設 「世祖章皇帝神牌。」左一間、正設

章皇后神牌右一間正設

端敬皇后神牌、以享殿為

「隆恩殿」 ,門為「隆恩門」 ,樓為「明樓。」 《上書》:

孝陵牌匾。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次致祭。

又題准

陵寢週圍立界。界內禁止樵採。

又設

孝陵官。吏部設郎中一員、員外郎二員、讀祝官二員、贊

禮郎四員,筆帖式八員。兵部設總管一員,噶喇大二員,八旗章京十六員,兵八十名。又設副將一員,守備二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兵六百名。內務府設郎中一員,員外郎二員,包衣大二員,太監二十名,司茶膳人員十三名。鑾儀衛設校尉二十四名。戶部設馬法二名,撥什庫一名。各項人役三百二十餘名。

又題准

孝陵每年以清明、中元、冬至、歲除、為四大祭。供獻行禮。

俱照

昭陵例行。

康熙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三年議准謁

陵禮。凡往石門者、王貝勒於享殿大門外行三跪九叩

頭禮開殿。城門貝子以下三品官以上行禮、俱不開門。由駐守禮部官、及看守直班官引進。回時不必進謁。凡往湯泉者、回時准其進謁。若遇祭祀日、免行禮

又議准、每歲清明節、於各

陵上土、承祭官、總管官、掌關防官、預於界外取土貯紅

牆外潔淨處候用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康熙九年題准祭祀神位。」

世祖章皇帝居中南向。

章皇后居左、西向。

端敬皇后居右、東向。

仁孝皇后陵寢在

孝陵附近之山、

八月

皇上奉

太皇太后、

皇太后、率

皇后、恭謁

孝陵。先期欽天監擇吉日、禮部具題、內閣撰告祭文、及

陵文、太常寺辦告祭應用等物。宗人府題請、隨 駕王以下宗室覺羅等官、各部院題請、隨

駕堂官,科道各派官一員,各部院酌派司屬官員。兵

部題請扈從官兵額數。鑾儀衛備應用。隨行儀仗。戶部給扈從官軍行糧。工部修理橋路。光祿寺預辦

御膳供具。教坊司設《大樂》

駕行前一日、

上躬詣

太廟行告祭禮。不設鹵薄。大駕駕發日、用《行幸》儀仗、不作樂

午門鳴鐘其不隨

駕王以下文武各官、俱便服在

午門外分翼齊集跪候

駕過。各退。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俱由

午門出東長安門

「駕經通州、三河、薊州。」其地方文武官員、俱於道右百

步外跪接次日

駕發。仍跪道右候過。其迎送各官。禮部奏請朝見。將

孝陵。守陵官員不值班次者、俱至興隆口外、跪於道右

駕至日、行謁見禮。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率公主等先行。

上率王以下參領侍衛等官、隨後行進。

昌瑞山紅門

太皇太后駕入。

隆恩門、至明樓臺階前降輦。

皇太后駕入。

隆恩門至

隆恩殿臺基東南降輦

上至「下馬牌,降輦。」

皇后駕入。

隆恩門「臺階下燎爐處降輦。」 公主等至

隆恩門臺階下下馬。扈從婦女、至三洞橋迤南下

馬王以下各官俱在《五洞橋》迤北下馬。

上詣更衣殿更衣。禮部堂官導

駕至祭臺前、行三跪九叩頭謁見禮。不贊王以下各

官俱在

陵寢門外、分翼排立。隨行禮畢。

上興舉哀。眾皆舉哀、退。

駕還行宮。次日、

隆恩殿大祭。守陵官預辦致祭應用等物。恭請

《世祖章皇帝》:

章皇后。

端敬皇后神位、各於寶座上奉安。王以下各官、俱常服。

至殿下兩旁、分翼排立。禮部奏請

上御常服。內大臣二等侍衛以上、亦常服隨後 上至下馬牌、降輦。禮部堂官二員、前引、至

隆恩門。贊引官對引官導

上入。

隆恩殿左門東立、西向。鴻臚寺官引王等東西臺

階上兩旁排立各官臺階下兩旁排立。贊引官導

上至拜位前立。典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官奏

就位

上詣拜位立。王以下各官各就位立。贊引官導 上詣香案前。司香官捧香盒跪於右。贊引官奏跪。上

上跪接香、拱舉。仍授司香官

上興。三上香、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各官俱隨行禮《典儀》

唱奠帛、行初獻禮。贊引官導

上詣帛案前。捧帛官跪於左。贊引官奏「跪獻帛。」 上跪接帛獻案前行三叩頭禮。興。不。贊。贊引官導 上詣爵案前。執爵官跪於左。贊引官奏獻爵。

上立。接爵先獻

世祖章皇帝前、次獻

章皇后前、次獻

端敬皇后前畢。贊引官奏「復位。」

上復位立。讀祝官詣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立。

贊引官奏跪

上跪。王以下各官俱跪。贊讀祝。讀祝官跪。讀畢。興捧

祝文安設案前帛匣上、一跪三叩頭、退。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王以下各官俱隨行禮。典儀唱「行《亞》。」

獻禮。獻爵官依次捧爵立獻退。不叩頭。典儀唱「行終獻禮。」 獻爵官進爵如亞獻儀。畢。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王以下各官俱隨行禮。典儀唱

捧祝帛恭詣燎爐。捧祝官捧帛官各一跪三叩頭。捧祝在前,帛在後、俱送燎爐。

上轉立東旁西向。王以下各官俱至兩旁排立、候祝

帛過。仍復原位立。祝帛焚半。贊引官奏「禮畢。」 俱退。又次日、在

寶城前致祭。工部官預備祭品。禮部官奏陳設畢。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率公主等先行。

上率王以下各官照前降輦下馬。禮部堂官二員前

引至

陵前致祭處。

上東立西向。王等在門外兩旁排立。各官在

「隆恩殿」 院內分翼排立。

上詣拜位立。讀祝官至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跪。

於讀祝處

上跪。王以下各官俱跪。讀祝官讀畢。興。捧祝文至案。

上一跪三叩頭退

上跪、奠酒三爵。每奠一叩頭。王以下各官亦隨叩頭。

奠畢

上興、東立、西向。舉哀畢。徹祭品。讀祝官進前一跪三

叩頭捧祭文前行

上隨後行。王等各官先出。

隆恩門外兩旁跪候

驚過,隨後行。至燎所,焚《祭文》:

上跪、奠酒三爵。每奠一叩頭、興。王以下各官俱隨叩

頭興禮畢

上御行宮。守陵官員行謁見禮。

駕發回京、照前排設儀仗作樂。經過地方官員、俱朝

服跪接

上回京日。親詣

太廟告祭。祭畢還宮

午門鳴鐘不隨

駕。王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在

午門外齊集跪迎

駕過各退。越二日、

《上陞》。

太和殿。設鹵簿大駕。王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行

表慶賀禮如常儀

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年九月

皇上恭謁

福陵。

昭陵致祭。前期一日、

上躬詣

太廟、行告祭禮。次日、

駕發。設行幸儀仗、不作樂

午門鳴鐘不隨

駕。王以下文武各官、俱常服於

午門外。分翼齊集跪送。王以下大臣俱出城外、恭

送候

旨。方回其隨。

駕。王以下宗室覺羅官、及各部院官、扈從官軍、及各

執事人員、俱照例具題派出

上經過地方。文武各官俱常服。於路右百步外、跪接

次日

駕行。亦跪道右候過。其迎送各官、由鴻臚寺題「請朝」

見至

陵日、鴻臚寺預題。令守陵官及

盛京文武各官俱常服。跪於路右。接

駕。

上至日恭謁

福陵御常服。親王以下、三等侍衛、文武三品以上官、俱

常服隨後

上由紅門左門入。至臺階下馬。內外王等在紅門外

下馬。貝勒以下各官、在下馬牌處下馬。禮部堂官二員前引

上至祭臺拜位立。不贊行「三跪九叩頭謁見禮。」王以

下各官在

隆恩殿兩旁、分翼排立。隨行禮

上奠酒三爵。每奠一叩頭。眾皆隨叩奠。畢。

上興舉哀。眾皆舉哀退。次詣

昭陵、

上進紅門、至碑亭前下馬。王等在牌樓前下馬。貝勒

以下各官、在「下《馬牌》」 處下馬。其謁見行禮、俱與

福陵同。禮畢。

駕回行宮。次日、

福陵隆恩殿大祭。

上御常服致祭行禮。一應禮儀、與《九年》

孝陵大祭同。又次日、在

隆恩殿前致祭。王以下、三等侍衛、文武三品以上

官先赴

隆恩殿。院內分翼排立。禮部官設黃幄於

隆恩殿前供獻祭品。禮部堂官奏「陳設畢。」

上乘馬至陵、如前下馬。禮部堂官二員、前引至祭所

上東立西向。王以下各官兩旁對立。讀祝官詣祝案

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跪

上就拜位跪。王以下各官分翼排跪。讀祝官讀畢、興。

捧祝文置案上,一跪三叩頭,退。

上跪、奠酒三爵。每奠一叩頭。眾皆隨叩奠。畢。

上興、東立、西向舉哀。眾皆舉哀畢。撤祭品。讀祝官詣

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禮部官前引送至紅門外。工部堂官視燎。禮部堂官奏「禮畢。」

上回行宮。

上詣

昭陵致祭行禮。俱與

福陵同。祭畢。鴻臚寺題請、令守陵官員、及

盛京文武各官在

行宮前排立。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又令守陵官員、盛京官員、併老疾休致候補官員、俱朝服、在大清門兩旁分翼齊集。其行幸儀仗、列於

大清門前

上御門、陞座、作樂

賜宴頒賞畢。各官俱行三跪九叩頭禮。次

頒賞守陵兵丁。

盛京兵丁及老疾辭退兵丁等畢。

上回行宮。

遣王及內大臣前往

永陵照常致祭。其祭

福陵。

昭陵時諸妃照常供獻。穎親王、克勤郡王及功臣蜚英。

東額亦都、楊骨利、兔爾格墳,各遣大臣奠酒。

上回京時。率王以下各官、詣

福陵。

昭陵。行三跪九叩頭禮。是日不開正三門

上進旁門下馬。諸王於旁門外下馬。各官於《紅木前》。

下馬

駕發。設儀仗作樂。經過地方官員俱朝服、照常跪接。 上往返俱詣

孝陵奠酒、

上進京日、親詣

太廟告祭。祭畢還宮

午門鳴鐘。不隨行王以下文武官員俱朝服、在午門外跪接

上還宮。各退。王以下文武各官行進

表慶賀禮如常儀

康熙十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五年,題准每月朔望,奉祀官上香。」

燭、行三跪九叩頭禮。忌辰、及

聖節行禮同

又議准

孝陵祭品內停用豕、以羊代

諸陵供獻,酌定用五十碟,永為定例。每年清明、中元、冬、

至歲暮每

陵。各遣官一員、宰牛羊、上香燭、供酒果、焚帛讀文致祭

遣官由宗人府具題

《萬壽聖節》。

諸陵上香燭、供酒果。無祝帛。遣守陵官致祭

諸陵忌辰行禮同每月朔望、每

陵各宰羊一、果品十二色上香燭。守陵官行禮供獻已

上俱由太常寺具題

凡遣官行禮《儀注》。大祭日、承祭官及各官、從右門入、至

陵前、於兩旁排立。贊引官贊「就位。」引至臺階下、各就拜

位立。典儀贊「執事官各司其事。」 贊引官導承祭官上西臺階,詣殿內香案前立。贊「跪」 ,承祭官跪,司香官捧香盒跪於右。贊引官贊:「上香」 ,承祭官接香,向上拱舉,授左邊。捧香官三上香畢,贊:「就位。」 承祭官退至拜位,立。贊:「跪,叩,興。」 承祭官及各官俱行三跪九叩頭禮。典儀贊「奠帛」 ,行初獻禮。獻帛官在前,獻酒官在後,捧帛爵,依次由中門入。獻帛官獻訖,一跪三叩頭,由左門出。獻爵官二員立獻不叩,由右門出。讀祝官由右門入,一跪三叩頭,捧祝版,由中門出,立於西旁。贊引官贊「跪。」 承祭官及各官讀祝官俱跪。典儀贊「讀祝。」 讀祝官讀訖,捧祝版至。

「神位前跪安帛匣上、一跪三叩頭、退至原位立。」贊引官

贊:「叩,興。」 承祭官及各官行三叩頭禮,興。典儀贊:「行亞獻禮。」 捧爵官獻爵如初獻儀。畢,典儀贊:「行終獻禮。」 捧爵官獻爵如亞獻儀。畢,贊「跪,叩、興。」 承祭官及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典儀贊「捧祝帛恭詣燎爐。」 讀祝官入殿內一跪三叩頭,捧祝版。獻帛官入殿內「一跪三叩頭」 ,捧帛,承祭官及各官俱退立西旁。捧祝官在前,捧帛官在後、由中道出送至燎爐。承祭官及各官仍復拜位立。

祝帛焚過。贊禮官贊「禮畢。」 各退。

康熙十九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九年,設守。」

陵官員人數、俱與

孝陵同。惟內務府添設司膳婦女等三十戶。戶部設各

《項人役》一百十八名。

康熙二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年,奉移。

仁孝皇后梓宮、

孝昭皇后梓宮、同安地宮。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一年二月

皇上躬詣

永陵。

福陵。

昭陵致祭。凡隨

駕。王以下文武各官兵丁、俱由各該衙門具題派出。 駕行前一日、內務府備祭儀告祭

奉先殿、

上往返經由。州縣官員迎接如常儀。至

盛京守陵官員及

盛京官員迎接如常儀。其初到謁見

福陵。

昭陵、並雙日大祭、單日致祭禮儀、及

賜宴頒賞、俱照康熙十年例行

太妃、

貴妃前、

上親詣奠酒。

淑妃等遣王奠酒。穎親王《克勤郡王》功臣《蜚英》《東額》

亦都揚骨、利《兔爾格》遣大臣讀文致祭。貝勒以下、奉國將軍以上一品官墳,遣官奠酒。東京達爾漢巴圖魯親王、卓立克圖貝勒墳,亦遣大臣奠酒致祭。

二陵禮畢。

上詣

「永陵行謁見禮。親王以下、一等侍衛、三品官以上」、隨 駕至

陵。俱素服。

上至《柵欄門》前下馬。內外王等至《紅木處》下馬。《貝勒》

以下各官、未到《紅木下馬》。是日、

盛京禮部官預陳設祭物。恭請

神位奉安寶座上。禮部堂官前引

上由左門入、至臺階下、就拜位立。行「三跪九叩頭」、謁

見禮。不贊王以下各官在殿兩旁分翼排立。俱隨行禮畢。

上興、東立西向。執事官舉酒案於拜位前陳設。 上詣拜位、跪奠酒十二爵。每奠一叩頭。王以下各官

隨叩奠畢

上興、東立、西向舉哀。眾皆舉哀畢。其致祭禮儀、與 福陵

昭陵同。其在

永陵內。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墳、遣大臣於殿外兩旁、陳

設致祭畢頒賞

永陵居住官員兵丁畢

上「詣吳喇地方、率諸王大臣官員遙望《長白山》」《神行》

禮畢

駕至。

盛京詣

福陵。

昭陵奠酒、

上往返俱詣

孝陵奠酒、

上進京日、

午門鳴鐘。不隨行王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在午門跪接

上還宮。各退。內務府備祭儀告祭。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進表行禮。奉

諭停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