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三十九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目錄

 太歲祀典部彙考

  元成宗至元一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世宗嘉靖二則 穆宗隆慶一則

皇清順治一則 太歲壇圖三

 太歲祀典部藝文一

  景靈宮修蓋神御殿上梁祭告太歲已下諸神

  祝文          宋王安石

 太歲祀典部藝文二

  祭太歲樂章        明會典

 太歲祀典部雜錄

 城隍祀典部彙考

  吳大帝赤烏一則

  後唐廢帝清泰一則

  後漢隱帝乾祐一則

  宋太祖建隆二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文宗天曆一則

  明太祖洪武四則 宣宗宣德一則 世宗嘉靖一則

皇清順治二則 康熙二則

 城隍祀典部總論

  大學衍義補國家常祀之禮

  春明夢餘錄論城隍

 城隍祀典部藝文

  祭城隍文         唐張說

  祭洪州城隍祈晴文     張九齡

  祭城隍祈雨文        杜牧

  祭桂州城隍祝文      李商隱

  為安平公兗州祭城隍文    前人

  為懷州李使君祭城隍文    前人

 城隍祀典部紀事

 城隍祀典部雜錄

禮儀典第二百三十九卷

太歲祀典部彙考[编辑]

[编辑]

成宗至元三十一年即位五月祭太歲於司天臺[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即皇帝位, 五月壬子,祭太陽、太歲、火、土等星于司天臺。」

按:《續文獻通考》:「元每有大興作,祭太歲月將日值於 太史院。」按太歲之祀漢唐宋以來不載祀典而王安石有祭太歲諸神文豈宋時已有其祀耶

[编辑]

太祖洪武二年議建太歲壇壝[编辑]

按《餘冬序錄》:國初肇祀太歲,禮臣上言:「太歲之神,自 唐宋以來,祀典不載。惟元有大興作,祭於太史院,亦 無常祭。國朝始有定祀。是以壇之制於古無稽。按《說 文》,太歲,木星也,一歲行一次,應十二辰而一周天,其 為天神明矣。亦宜設壇露祭。但壇制無考,應照社稷 壇築造,高廣尺寸,差為減殺,庶於禮適宜。」詔可。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二年,以太歲風雲雷雨及嶽鎮 海瀆山川城隍諸神,止合祀於城南諸神享祀之所, 未有壇壝等祀,非隆敬神祇之道。命禮官考古制以 聞。至是,禮官奏:「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按《說文》,歲字從 步從戊,木星一星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 然也。自子至巳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 辰也。陰陽家說有十二月將、十二時所值之神,若天 乙、天罡、太乙、功曹、太沖之類,雖不經見,歷代用之。唐 宋不載祀典。元每有大興作,祭太歲、月將、日值、時值 於太史院。今國家開創之初,嘗以太歲及風雲雷雨、 嶽鎮海瀆、天下山川、京都城隍、天下城隍皆祀於城 南享祀之所,既非專祀,又「室而不壇,非理所宜。今宜 以太歲及風雲雷雨等祀合為一壇,春秋祀之。」詔可。 按《續文獻通考》,國初令祀太歲及四季月將、風雲雷 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諸神。嘗建山川壇於天 地壇之西,正殿七壇,曰太歲,曰風雲雷雨,曰五嶽,曰 四鎮,曰四海,曰四瀆,曰鍾山兩廡。從祀六壇,左京畿 山川,夏、冬季月將,右都城隍,春秋季月將,西南有先 農壇,東有旗纛廟,南有籍田。至是始議為一壇,春秋 專祭。先是,上親祀之,至是始遣官祭。乃春用驚蟄後, 秋用秋分後三日。是日,上皮弁御奉天殿,降香。《中嚴》, 陞御殿,獻官復命解嚴還宮。

洪武七年、令仲春秋上旬、擇日祭太歲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七年甲寅,令春秋上旬擇日祭 太歲。未幾,以諸神從祀南郊,遂省春祭。」

世宗嘉靖八年定祀太歲月將禮[编辑]

按《明會典》:「嘉靖八年,令以每歲孟春及歲暮,特祀太 歲月將之神,與享太廟同日。」太歲月將,嘉靖八年 定前期十日,太常寺請命大臣一員行禮。一、前期三日,太常寺奏祭祀如常儀。一、陳設太歲神位。犢一,羊 一,豕一,豋一,鉶二,簠簋各二,籩豆各十,爵三,酒盞三 十,尊三、帛一、篚一。兩廡月將共四壇,每壇犢一、羊一、 豕一、豋一,鉶一,簠簋各二,籩豆各十,爵三,酒盞三十, 尊三、帛三、篚一。一、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 各司其事。贊引贊「就位。」典儀唱「迎神」,奏樂,樂止。贊:「兩 拜。」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捧帛、爵詣各 神位前,奠訖,樂暫止。贊引贊「跪」,典儀唱「讀祝」,讀訖,樂 復作。贊:「俯伏,興、平身」,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儀 同初獻,惟不獻帛,讀祝,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奏樂, 儀同亞獻,樂止。掌祭官西向立。唱「賜福胙。」執事官捧 福酒跪進於遣官右。贊「跪,搢笏。」贊「飲福酒訖」,執事官 捧福胙跪進於遣官右。贊「受胙」訖。贊「出笏。」贊「俯伏」,興, 平身。贊「兩拜。」典儀唱「徹饌,奏樂。」樂止。典儀唱「送神,奏 樂。」贊「兩拜」,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 各詣燎位奏樂。捧祝帛饌官過遣官前訖,贊「禮畢。」 嘉靖十一年、別建太歲壇,專祀太歲

按《春明夢餘錄》:「嘉靖十一年,即山川壇為天神地祇 二壇,以仲秋中旬致祭。別建太歲壇,專祀太歲。東廡 為春秋月將,西廡為夏冬月將,各二壇。前為拜殿宰 牲亭。南為川井,即山川壇舊井,有龍蟄其中。壇西南 有先農壇,東旗纛廟,壇南籍田在焉。」太歲壇,在山 川壇內,中為太歲壇。東西兩廡,南為拜殿,殿之東南 砌燎爐,殿之西為神庫、神廚、宰牲亭,亭南為川井,外 四天門。東門外為齋宮,鑾駕庫外為東文門。

穆宗隆慶元年罷神祇壇仍祀太歲[编辑]

按《明會典》:「隆慶元年,議罷神祇壇,惟太歲、月將特祭 於山川壇如故。」

皇清[编辑]

順治元年[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元年題定。

太歲壇:在正陽門外,神祇壇內。每年正月初旬吉。

日:十二月,歲暮,大建用二十九日,小建用二十八日,俱於時享。

太廟日致祭

一前期禮部題「請遣太常寺堂官一員行禮。」 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一日、太常寺官、用白紙糊版、黃紙鑲邊、墨書祝文、送至

太歲壇神庫內安設如常儀。

一前期一日、禮部太常寺官上香監宰牲。今由太常寺

一正殿陳設

太歲神牌,用黃紙墨書,照年建干支書「某年太歲。」

之神籠於牌上、向南、正設祭畢、同祝帛送焚。禮神帛一、白色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白磁爵三、磁酒盞三十、酒尊一、一兩廡陳設

東廡正月神將,二月神將,三月神將,為第一壇《七》。

月神將、八月神將、《九月神將》,為第二壇,俱東設,西向。

西廡四月神將,五月神將,六月神將,為第一壇十

月神將、「十一月神將」 、「十二月神將」 、為第二壇、俱西設東向。每壇一案、每案用禮神白色帛三。其供品與

正位前同

一祭日早、太常寺官捧祝版送至

太歲壇。殿階下甬道西安設祝案上。跪叩俱如常。

一祭日早太常寺官至

神庫內捧

太歲神牌

月將十二神牌奉安正殿及兩廡、行禮如常儀。

一、祭日陳設畢,太常寺贊引官對。引官引承祭官進拜殿西旁門,至盥洗處。盥手畢,引至拜位前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武舞生引進,贊引官贊「就位」 ,承祭官就位。典儀唱「迎神」 ,協律郎唱「舉迎神,樂奏《保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頭禮,興,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協律郎唱「舉初獻樂。奏《安平之章》。」 樂作。奠帛官于

神位前跪獻。行三叩頭禮。捧爵官立獻畢。退。讀祝

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版立。樂止。贊引

官贊「跪」 ,承祭官、讀祝官俱跪。典儀唱「讀祝。」 讀祝官讀畢,捧祝文置祝案上,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贊「叩,興。」 承祭官行三叩頭禮,興,樂止,武舞生引退,文舞生引進。典儀唱「行亞獻禮。」 協律郎唱「舉亞獻,樂奏《中平之章》」 ,樂作,捧爵官獻爵如初獻儀。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協律郎唱「舉終獻,樂奏《肅平之章》」 ,樂作,捧爵官獻爵如亞獻儀。樂止,文舞生引退。典儀唱「賜《福胙》。」 贊引官贊「跪」 ,承祭官跪。樂舞生二名捧酒胙跪于右,又二名跪于左。贊引官贊「飲福酒。」 承祭官受酒,拱舉授于左;接爵,樂舞生。贊引官贊「受胙」 ;承祭官受胙,拱舉授于左;接胙,樂舞生俱退。贊引官贊:「叩,興。」 承祭官行三叩頭禮,興。次行謝福胙禮。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頭禮,興。典儀唱「徹饌」 ,協律郎唱「舉徹饌,樂奏《雍平之章》」 ,樂作。樂止。典儀唱「送神」 ,協律郎唱「舉送神,樂奏《寧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頭禮,興,樂止。典儀唱「捧祝帛饌恭送燎位。」 捧祝帛官一跪三叩頭,捧黃紙。

神位并祝帛。捧香饌官跪捧、不叩兩廡帛饌依次

捧送承祭官退立拜位之西。俟祝帛捧過、仍復位立。典儀唱「望燎。」 贊引官贊「詣望燎位。」 引至燎位立。俟。

神位祝帛焚半。贊引官贊「禮畢、退。」

一祭畢、捧牌位官執事樂舞生、各詣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

神牌送至

神庫內奉安。上香如常儀

太歲壇祭祀圖

太歲壇祭祀圖

太歲壇陳設圖

太歲壇陳設圖

四季月將陳設圖同

四季月將陳設圖同

太歲祀典部藝文一[编辑]

景靈宮修蓋神御殿上梁《祭告太歲已下諸神祝文          》宋王安石

伏以欽奉僊游,肇營寶構。舉修梁而揆日,具蠲餚以 寧神。祓此後艱,仰繄天祐。

太歲祀典部藝文二[编辑]

祭太歲樂章         。《明會典》。

吉日良辰,祀典式陳。輔國佑民,太歲尊神。四時月將, 功曹司辰。「濯濯厥靈,昭鑒我心。以候以迎,來格來歆。」

太歲祀典部雜錄[编辑]

餘冬序錄。國初肇祀太歲,禮官雜議,因及陰陽家說 十二時所直之神。太祖乃定祭太歲於山川壇之正 殿,而以春夏秋冬四月將,分祀兩廡。或謂月將非經 見者,按《禮祭法》,「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 祭寒暑也。」太歲實統四時,而月將四時之候,寒暑行 焉。今祭太歲、月將,則四時與寒暑之神也。載諸祀典, 熟謂非經見耶?

城隍祀典部彙考[编辑]

吳大帝赤烏二年建城隍廟于蕪湖[编辑]

按《三國吳志孫權傳》不載。按《春明夢餘錄》,「蕪湖城 隍廟,建於赤烏二年。」

按《太平府志》:「城隍廟在府治東承流坊,始於吳赤烏 二年創建,歷代增修。」

後唐[编辑]

廢帝清泰元年詔封杭州等處城隍王號[编辑]

按,《五代史唐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清泰元年十 一月,「詔杭州城隍神改封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神 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興德保闉王。」從兩浙 節度使錢元瓘奏也。

後漢[编辑]

隱帝乾祐三年封蒙州城隍為靈感王[编辑]

按《五代史漢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漢隱帝乾祐 三年八月,以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從湖南請也。時 海賊攻州城,州人禱於神,城得不陷,故有是請。」

[编辑]

太祖建隆元年太祖平澤潞祭城隍征揚州河東並用此禮[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禮志》云云。

建隆四年十一月,詔「以郊祀前一日遣官春告城隍 如儀。」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禮志》云云。

[编辑]

世祖至元五年正月庚子上都建城隍廟[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文宗天曆二年加封大都城隍號[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天曆二年八月,加封上都城隍神 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

[编辑]

太祖洪武二年建都城隍廟封京師及天下城隍詔與太歲等神合祀一壇[编辑]

按《明會典》:都城隍廟,洪武二年,封京都城隍祀之。 按《圖書編》:洪武二年,封京師及天下城隍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二年,以城隍止合祀于城南諸 神,享祀之所,未有壇壝,非隆敬神祇之道。命禮官考 古制以聞。禮官奏:「城隍之祀,莫詳所始,先儒謂既有 社矣,不應復有城隍。故唐李陽冰謂城隍神祀典無 之,惟吳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太和中李德裕所建, 張說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黃州城隍文》,則不獨吳 越為然。又蕪湖城隍祠建於吳赤烏二年,高齊慕容 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於史,又不獨唐而已。宋 以來,其祀遍天下,或賜廟額,或頒封爵,至或遷就附 會,各指一人以為神之姓名,如鎮江、慶元、寧國、太平、 華亭、蕪湖等郡邑皆以為紀信龍,且贛袁、瑞吉、建昌、 臨江、南康皆以為灌嬰是也。張說《祭荊州城隍文》曰: 「致和產物,助天育人。」張九齡《祭洪州城隍文》曰:「方隅 是保,甿庶是依。」則歷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國家開 創之初,嘗以京都城隍及天下城隍祀于城南。享祀 之所,既非專祀,又室而不壇,非理「所宜。今宜以城隍 及太歲、風雨等合為一壇,春秋祀之。」詔可。

按《續文獻通考》:國初都城隍之神,歲以五月十一日 為神之誕辰,及萬壽聖節,各遣官致祭。後倪岳上疏 云:「廟祀城隍之神,本非人鬼,安得誕辰?」可謂妄謬。每 歲南郊大祀壇、八月山川壇俱有合祭之禮,事體已 重,比於天下府州縣之祭不同。所有前項祭告,煩瀆 無據。遂罷之。

洪武三年、正《城隍》號。命從祀于「山川壇。」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年,改建城隍廟。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二十年,改建城隍廟,詔劉三吾 曰:「朕設京師城隍,俾統若府州縣之神,以監察民之 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僥倖而免。」其書所由 于石。

洪武二十一年,命都城隍春祭附于郊,秋祭仍舊。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一年,春附祭于郊,秋祭仍舊。後 又罷。惟每歲八月祭帝王後一日,遣南京太常寺官 祭。」

宣宗宣德十年定新官到任祀諸神于城隍廟[编辑]

按《明會典》:「宣德十年奏准各布政司、按察司、府、州、縣 新官到任,於本處城隍廟會請應祀諸神,用羊、豕二 牲總祀。」

世宗嘉靖九年罷都城隍郊壇從祀歲以仲秋祭于廟[编辑]

按《明會典》:「都城隍廟,舊從祀于郊壇。聖誕及五月十 一日,遣太常寺官祭于其廟。嘉靖九年,罷從祀,增廟 祭一壇。每歲仲秋祭神祇日用犢一、羊一、豕一、鉶二、 簠簋各二,籩豆各十、帛一。遣官詣廟致祭。國有大事 則告。」

按《日下舊聞》:嘉靖九年改定風雲雷雨神牌,次序曰 雲雨風雷,上曰雲雨風雷,天神也;嶽鎮海瀆,地祇也; 城隍,人鬼也,焉可雜於一壇而祭之。議以城隍之神 歸之本廟,於常祭外添祭一壇。

皇清[编辑]

順治二年[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祭

「城隍之神、遣太常寺堂官行禮。」 是後歲以為常。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題准,凡遇

萬壽聖節、遣官致祭

一每年二次致祭。前期禮部題請、今由太常寺。一《祝文》白紙糊版、黃紙鑲邊墨書。太常寺官捧送廟內安設如常儀

一位前陳設「禮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

萬壽節日,供品果品五:核桃、荔枝、圓眼棗、栗各一盤。

酒一尊

一、正祭日,供設畢,教坊司作樂。贊引官引承祭官進左旁門,至盥洗所。盥洗畢,引至殿內行禮處立。典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 贊引官贊:「就位」 ,承祭官就拜位立。典儀唱:「迎神。」 司香官捧香盒跪於爐左。贊引官引承祭官就香爐前立。贊:「上香」 ,承祭官上柱香於爐內。又三上塊香畢,贊引官贊:「復位」 ,承祭官復位,立。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捧帛官跪,獻畢,三叩頭,退。執爵官立獻爵於案上正中,退。讀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立。贊引官贊「跪。」 承祭官、讀祝官俱跪。贊「讀祝。」 讀祝官讀畢,捧祝文至。

神位前跪安帛匣上、三叩頭、退。贊引官贊「叩、興、承」

祭官行三叩頭禮,興。典儀唱:「行亞獻禮。」 執爵官獻爵如初獻儀,獻於案左退。典儀唱:「行終獻禮。」 執爵官獻爵如亞獻儀,獻於案右退。典儀唱:「送神。」 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捧祝帛恭詣燎位。」 捧祝帛官至。

「神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帛。司香官跪捧香」 、不

叩依次送至燎所。承祭官退至西旁立。俟祝帛過、仍復位立。贊引官贊「詣望燎位。」 承祭官至燎位立。焚祝帛半。贊引官贊「禮畢。」 各退。

康熙元年[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元年,令奉天府州縣設立。」

城隍、土地神廟、照例致祭。

康熙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四年,令錦州府州縣設立」

城隍、土地神廟、如奉天府例

城隍祀典部總論[编辑]

《大學衍義》補。

《國家常祀之禮》
[编辑]

太祖皇帝敕封鑒察司民城隍,制詞曰:「帝王受天明 命,行政教於天下,必有生聖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 不言之妙,而人見聞所及者也。神司淑慝,為天降祥, 亦必受天之命。所謂明有禮樂,幽有鬼神,天理人心, 其致一也。朕君四方,雖明智弗類,代天理物之道,實 罄於衷,思應天命,此神所鑒而簡在帝心者。君道之」 大,惟典神。天有其舉之,承事惟謹。某州城隍,聰明正 直,聖不可知,固有超於高城深池之表者。世之崇於 神者則然,神受於天者蓋不知也。茲於臨御之初,與 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

臣按:城隍之名不經見而史亦不書,惟唐李陽冰有《當塗縣城隍廟記》。陽冰唐開元以後人,則在唐已有矣,因其名而求其義,伏讀聖制所謂「超於高城深池之表」 ,則是神之司乃城隍之主者。夫天地間有一物則有一神,山林有山林之神,川谷有川谷之神,聚一方之民而為高城深池以衛之,必有所以主之者,此「城隍之神所以神歟?」 國初承前代之舊,洪武元年皆加以封爵,府曰公,州曰侯,縣曰伯。三年詔革去封號,止稱某府某州某縣城隍之神。是年六月二十一日,又降旨,各處城隍廟屏去閑雜神道。越二日又降,命各府州縣城隍廟宇,俱如其公廨,設公座筆硯,如其守令造為木主,毀其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塗壁,繪以雲山,其在兩廡如之。京師既以其神祔享于山川壇,又設為廟宇,命京尹主其祭。府州縣者,守令主之。新官到任,則俾其與神誓。按《周禮》有司民之祭,今國初詔封其神為鑒察司民,意或有取於此。歟制詞有云:「明有禮樂,幽有鬼神。」 蓋置守令以治民生於昭昭之際,設城隍以司民命於冥冥之中,而加之以鑒察之名,而又俾有司到任之初,特與神誓。蓋又付之鑒視、糾察之任,使有民社者不敢以非理厲吾民也。我聖祖主典神人,兼用禮樂、鬼神以為治,幽明之間各受其職,其所以克相上帝、寵綏萬方者至矣。

春明夢餘錄[编辑]

《論城隍》
[编辑]

城隍之名見於《易》,若廟祀則莫究其始。唐李陽冰謂 城隍神祀典無之,惟吳越有爾。宋趙與時辯其非,以 為成都城隍祠,太和中李德裕建。李白作《韋鄂州碑》, 有城隍祠。又杜牧刺黃州,韓愈刺潮州,麴信陵刺舒 州,皆有城隍之祭,則不獨吳越然矣。而蕪湖城隍祠 建于吳赤烏二年,則又不獨唐而已。《記》曰:「天子大蜡 八,伊耆氏始為蜡。」注曰:「伊耆氏,堯也。」蓋蜡祭八神,水 庸居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此正城隍之祭之始。《春 秋傳》鄭災,祈於四鄘,宋災用馬於四鄘,皆其証也。庸 字不同,古通用耳。由是觀之,城隍之祭,蓋始於堯矣。

城隍祀典部藝文[编辑]

《祭城隍文         》唐·張說

維大唐開元五年歲次丁巳四月庚午朔二十日己 丑,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燕國公張說,謹以清 酌之奠,敢「昭告于城隍之神。山澤以通氣為靈,城隍 以積陰為德。政和產物,助天育人。人之仰恩,是關禮 典。說恭承朝命,綱紀南邦,式崇薦禮,以展勤敬。庶降 福四甿,式登百穀。猛獸不搏,毒蠱不噬。精誠感通,昭」

鑒非遠。尚饗
考證

祭洪州城隍神祈晴文    張九齡[编辑]

「維開元十五年歲次丁卯六月壬寅朔十日辛亥,中 散大夫使持節都督洪州諸軍事洪州刺史上柱國 曲江縣開國男張九齡,謹以清酌脯醢之奠,敬祭于 城隍之神。恭惟明神,懿此潛德,城池是保,甿庶是依, 精靈以康,正直攸好。」九齡忝牧茲郡,敢忘在公,道雖 隔于幽明,事或同于表裡。今水潦所降,亦惟其時,而 淫雨不止,恐害嘉穀。穀者,人之所以為命。人者,神之 所以有祀。祀不可以為利,義不可以不福。闔境山川, 能致雲雨。豈無節制,預達精誠,以時弭災,無或失稔, 則理人有助,是有望于神明。尚饗。

祭城隍神祈雨文       杜牧[编辑]

「下土之人,天實有之。五穀豐實,寒暑合節,天實生之。 苗方甲而水湮之,苗方秀而旱莠之,饑則必死,天實 殺之。天實有人。生之孰敢言天之仁?殺之孰敢言天 之不仁?刺史吏也,三歲一交,如彼管庫,敢有其寶玉? 如彼傳舍,敢治其居屋?」東海孝婦,吏冤殺之,天實冤 之,殺吏可也。東海之人,於婦何辜,而三年旱之?刺史 「性愚,治或不至,厲其身可也,絕其命可也。凶惡殃罰, 止當其身。胡為降旱,毒彼百姓。謹書誠懇,佈之于神。 神能格天,為我申聞。」

祭桂州城隍神祝文     李商隱[编辑]

「維大中元年歲次丁卯八月甲午朔二十七日庚申, 桂州管內都防禦觀察處置等使正議大夫使持節 桂州諸軍事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 魚袋鄭某,謹遣直官攝功曹參軍文林郎守陽朔縣 令莊敬質,謹以旨酒庶饈之奠,祭于城隍之神。濬洫 崇墉,所以固吾圉;春祈秋報,所以輔農功。今白露雷」 收,虫坏水涸,念時晹而時雨,將乃積而乃倉。敢以吉 辰,式陳常典。神其保茲正直,歆彼馨香,聿念前修,勿 虧明鑒。昔房豹變樂陵之井味,任延易九真之風土, 豈獨人謀,抑由冥助。今猶古也,神實聽之。

為安平公兗州祭城隍文    前人[编辑]

年月日,致祭於城隍之神:「四民攸居,是分都邑。五兵 未息,爰假金湯。神受命上元,守職茲土。擁長雲之壘, 提卻月之宮。張主威靈,彈厭氛祲。某方宣朝旨,永總 藩條。帳中之位既安,幕內之籌敢失。神其守同石堡, 護等玉關長令,崒若岸焉,無使復於隍也。」

為懷州李使君祭城隍文    前人[编辑]

某謬蒙朝獎,叨領藩條。熊軾初臨,虎符適至,敢資靈 於水土,冀同固於金湯。況彼潞人,實逆天理。固承明 之地,以作巢窠,敺庶樂之民,以為蟊賊,一至於此,其 能久乎?惟神廣扇威靈,劃開聲勢,但犯境者望飛鳥 而自遁,此滔天者,聽唳鶴以虛聲。崇墉載嚴,巨壍無 壅。今來古往,永無川竭之因;萬歲千秋,莫有土崩之 事。「神其聽之,無易我言。」

城隍祀典部紀事[编辑]

《北齊書慕容儼傳》,「清河王岳帥師江上,遣儼鎮郢城。 始入便為梁大都督。侯瑱、任約率水陸軍奄至城下。 儼隨方備禦,瑱等不能剋。又於上流鸚鵡洲上造荻 葓,竟數里以塞船路,人信俱絕。城守孤懸,眾情危懼。 儼道以忠義,又悅以安之。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 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 請,冀獲冥祐。須臾,衝風欻起,驚濤涌激,漂斷荻葓約。 復以鐵鎖連緝,防禦彌切。儼還共祈請,風浪夜驚,復 以斷絕。如此者再三。城人大喜,以為神助。

《宋史蘇緘傳》:「緘知邕州,蠻入寇,城陷,亟還州治,殺其 家三十六人,縱火自焚。緘沒後,交人謀寇桂州,行數 舍,其眾見大兵從北來,呼曰:『蘇城隍,領兵來報怨,懼 而引歸,邕人為緘立祠』。」

城隍祀典部雜錄[编辑]

《圖書編》:「城隍之祀,莫詳事始。宋以來,其祀遍天下,或 錫廟額,或頒封爵。張說」《祭荊州城隍文》曰:「致和產物, 助天育人。」張九齡《祭洪州城隍文》曰:「城池是保,甿庶 是依。」則前代崇祀之意有在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