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2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十一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二十一卷目錄

 學校部藝文二

  邠州建學記       宋范仲淹

  代胡侍郎奏乞餘杭州學名額表 前人

  海豐縣新學宮記       余靖

  勸學詔          歐陽修

  吉州新學記         前人

  議學狀           前人

  勸學詔           曾鞏

  筠州學記          前人

  宜黃縣學記         前人

  南安軍學記         蘇軾

  虔州學記         王安石

  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     前人

  繁昌縣學記         前人

  慈谿縣學記         前人

  上高縣學記         蘇轍

  建學記           孫覺

  新建廟學記         田矩

  請顧臨祕校主學書      陳襄

  奉詔新建軍學記       胡珵

  紹興奉詔修學記略      鄭漻

  無錫縣學記        李彌正

  深澤重修學記       張克敬

  重修撫州學記       周必大

  婺源新學記         洪邁

  衢州江山縣學記       朱熹

  靜江府學記         前人

  與趙尚書書         前人

  請徐王二生充學賓申縣劄子  前人

  代同安縣學乞立蘇丞相祠堂狀 前人

  屏斥弟子員告先聖文     前人

  同安縣諭學者        前人

  諭諸生           前人

  諭諸職事          前人

  補試榜諭          前人

  策試榜諭          前人

  重修桂林府學記       張栻

  瑞安縣重修縣學記      葉適

  修學記          陸震發

  瀘州重修學記       魏了翁

  全州學記          劉岑

選舉典第二十一卷

學校部藝文二

[编辑]

《邠州建學記》
宋·范仲淹

[编辑]

「國家之患,莫大於乏人,人曷嘗而乏哉?天地靈粹,賦 予萬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觀物有秀于類者,曾不減 於古,豈人之秀而賢者獨下於古歟?誠教有所未格, 器有所未就而然耶?庠序可不興乎?庠序者,俊乂所 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數百年,並用此道以長養人 材,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 矣。慶曆甲申歲,予參貳國政,親奉聖謀,詔天下建郡 縣之學,俾歲貢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請為豳 城守。署事之三日,謁夫子廟。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 予曰:「奉詔建學,其材出於諸生備矣。今夫子廟隘甚, 群士無所安。」因議改卜於府之東南隅,地為高明,遂 以建學,并其廟遷焉。以兵馬監押劉保、節度推官楊 承用共掌役事,博士朝夕視之。明年夏,厥功告畢。增 其廟度,重師禮也;廣其學宮,優生員也。談經於堂,藏 書於庫。長廊四迴,室從而周,總一百四十楹,廣廈高 軒,處之顯明。士人洋洋,其來如歸。且曰:「吾黨居后稷、 公劉之區,被二帝三王之風,其吾君之大賜,吾道之 盛節歟?敢不拳拳服」膺,以樹其德業哉!予既改南陽 郡,博士移書請為之記。予嘗觀《易》之大象,在《小畜》曰: 「君子以懿文德。」謂其道未通,則畜乎文德,俟時而行 也;在《兌》曰:「君子以朋友講習。」謂相悅之道必利乎正, 莫大於講習也。諸生其能知吾君建學聖人大《易》之 旨,則庶幾乎!故書之。

《代胡侍郎奏乞餘杭州學名額表》
前人

[编辑]

竊以三代右文,四郊立學,尊嚴師道,教育賢才,被服 禮樂之風,準繩仁義之行。切磨國器,標率人倫,式致 用於薦紳,乃助成於聲教,俊造以之富盛,基業由是 綿昌。至于唐家,中外建學,文物之盛,三代比隆。國家 徇鐸敷文,舞干布化,四方庠序,比比而興;萬國英翹, 拳拳以勸。臣伏見餘杭郡素為善地,蔚有秀民,宜恢 正始之風,不變輕揚之俗。前知州李詔在任日,重修 宣聖廟,建置學舍數十廈,面勢顯敞,允為儒宮,足容 絃誦之流,迥處雲山之勝。臣自出守此郡,延見諸生據眾狀舉請曾到御前進士楊希堂,領文會有二十 餘人,日課藝業,其來不已,所益居多。臣欲乞朝廷依 天雄軍江寧府,特賜「州學」名額,用明勸導。庶獲修長, 歲時不隳,方俗可厚。顏、閔德行,遠侔洙泗之間;唐虞 文章,廣及江湖之上。臣無任祈天俟命激切屏營之 至。

《海豐縣新學宮記》
余靖

[编辑]

夫教化之本,自學校始;學校之興,自鄉遂始。周人有 鄉先生,遂大夫分掌其令,以謹其習,而薦其賢能焉。 鄉校所建,則有《皮弁》之薦、《小雅》之歌,以享先賢先師, 古之道也。自秦人蠶食六國,廢周之令,《詩》《書》之教輕 於蟣蝨。漢興雜霸,學者惟集於長安,郡縣之學濅微 矣。唐室雖欲尊儒,而不得其本,春秋祭菜,專為孔子 祠堂。已事而竣,鬱生荊棘,因循其弊,以至於今。矧!今 之縣令,惟以斷笞杖、督賦稅為稱職耳,其能勸學以 警俗者幾何哉?吾友譚君初命為豐令,民安農畝,吏 守曹事,合境恬然,夜亡犬聲。下車期年,政已成矣。乃 曰:「習俎豆所以敦風俗,興學校所以勵良善;嚴祀事 所以教肅祇,考前計所以辨制度。古之建學,必居公 宮之左。明堂亦學也,在國之陽。縣雖小,亦國也。子男 之制,其可忽乎?」舊有廟學,處之西偏,編竹覆葵,以為 其宮,隙風霾雨以昏其像。歲二月上丁,率諸生祗其 常事,跼躓庭下,退與諸生謀建新廟而崇學館。諸生 聞之,願傾私儲以贊其成。遂狀其事,得請於州,徙建 於邑治之東南隅。伐「山斂材,易葵以瓦,冕服玉璜,儀 容大備。先師南向,賢哲從祀。丹朱其器,以薦乎牢醴; 堊白其堂,以業其講誦。工既畢,遺書請詞以識之。夫 素王之道,猶天地之大,日月之明,江海之浸,陰陽之 變,日用於百姓而不知其仁,澤及於萬世而不為其 私,口誦目訾而不加損益,所以尊而奉之者,教之所 存焉」耳。今海壖遠國,王化廣被。夫子之道,同其汙隆, 興葺黌舍,希風鄒魯,此亦政之所存焉耳。乃書之以 示於後。康定二年六月日記。

《勸學詔》
歐陽修

[编辑]

「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亂之源,可謂博矣。然 學者不得騁其說,而有司務先聲病章句以拘牽之, 則吾豪俊奇偉之士何以奮焉?士有純明樸茂之美, 而無斆學養成之法,其飭身勵節者,使與不肖之人 雜而並進,則夫懿德敏行之賢何以見焉?此取士之 甚弊,而學者自以為患,議者屢以為言,比令詳酌,仍」 詔政事府參定,皆謂「本學校以教之,然後可求其行 實。先策論則辨理者得盡其說,簡程式則閎博者可 見其才。至于經術之家,稍增新制,兼行舊式,以勉中 人,煩法細文,一皆罷去,明其賞罰,俾各勸焉。如此,則 待才之意周,取人之道廣。夫遇人以薄者,不可責其 厚也。今朕建學興善,以尊子大夫之行,而更制革弊, 以盡學者之才。教育之方,勤亦至矣。有司其務嚴訓 導,精察舉,以稱朕意。」學者其進德修業,無失其時。凡 所科條,可為永式。

《吉州新學記》
前人

[编辑]

慶曆三年秋,天子開天章閣,召政事之臣八人,問治 天下其要有幾,施於今者宜何先使坐而書以對。八 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頓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 陛下所欲為,則天下幸甚。」於是詔書屢下,勸農桑,責 吏課,舉賢才。其明年,遂詔天下皆立學,置學官之員, 然後海隅徼塞、四方萬里之外,莫不皆有學。嗚呼,盛 矣。學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視其學之興 廢。《記》曰:「國有學,遂有序,黨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極盛 之時,大備之制也。宋興,蓋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學 始克大立,豈非盛美之事,須其久而後至於大備歟? 是以詔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後為羞。 其年十月,吉州之學成。州舊有夫子廟,在城之西北。 今知州事李侯寬之至也,謀與州人遷而大之,以為 學舍。事方上請,而詔已下,學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 有方。其作學也,吉之士率其私錢一百五十萬,以助 用人之力,積二萬二千工,而人不以為勞;其良材堅 甓之用,凡二十二萬三千五百,而人不以為多。學有 堂筵齋講,有藏書之閣,有賓客之位,有游息之亭,嚴 嚴翼翼,壯偉閎耀,而人不以為侈。既成,而來學者常 三百餘人。「予世家於吉,而濫官於朝,進不能贊揚天 子之盛美,退不得與諸生揖讓乎其中。然予聞教學 之法,本於人性,磨揉遷革,使趨於善。其勉於人者勤, 其入於人者漸。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至 於禮讓興行,而風俗純美,然後為學之成。」今州縣之 吏,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故李侯之績,及於 學之立,而不及待其成。惟後之人無廢慢天子之詔 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歸榮故鄉,而謁於學門, 將見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為公卿問於其俗,而 婚喪飲食,皆中禮節;入於其里而長幼相孝慈於其 家;行於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壯者代其負荷於道 路,然後樂學之道成,而得時從先生耆老席於眾賓之後,聽鄉樂之歌,飲獻酬之酒,以詩頌天子太平之 功;而周覽學舍,思詠李侯之遺愛,不亦美哉!故於其 始成也,刻辭於石,而立諸其廡以俟。

《議學狀》
前人

[编辑]

右。臣等伏見近日言事之臣為陛下言建學取士之 法者眾矣,或欲立三舍以養生徒,或欲復《五經》而置 博士,或但舉舊制而修廢墜,或欲特創新學而立科 條,其言雖殊,其意則一。陛下慎重其事,下其議於群 臣。而議者遂欲創新學,立三舍,因以辨士之能否,而 命之以官。其始也,則教以經藝文辭;其終也,則取以 「材識德行,聽其言則甚備,考於事則難行。夫建學校 以養賢,論才德而取士,此皆有國之本務,而帝王之 極致也。而臣等謂之難行者,何哉?蓋以古今之體不 同,而施設之方皆異也。古之建學取士之制,非如今 之法也。蓋古之所謂為政與設教者,遲速異宜也。夫 立時日以趨事,考其功過而督以賞」罰者,為政之法 也,故政可速成。若夫設教,則以勸善興化、尚賢勵俗 為事。其被於人者漸,則入於人也深;收其效者遲,則 推其功也遠。故常緩而不迫。古者家有塾,黨有庠,遂 有序,國有學,自天子諸侯之子,下至國之俊選,莫不 入學。自成童而學,至年四十而仕。其習乎禮樂之容, 講乎仁義之訓,敦乎「孝悌之行,以養父兄,事長上,信 朋友,而臨財廉,處眾讓。其修於身,行於家,達於鄰里, 聞於鄉黨,然後詢於眾庶,又定於長老之可信者而 薦之,始謂之秀士,久之又取其甚秀者為選士,久之 又取其甚秀者為俊士,久之又取其甚秀者為進士, 然後辨其論,隨其材而官之。」夫生七八十歲而死者, 人之「常壽也。」古乃以四十而仕,蓋用其半生為學考 行,又廣察以鄰里鄉黨,而後其人可知。然則積德累 善如此勤而久,求賢審官如此慎,而有次第,然後矯 偽干利之士不容於其間,而風俗不陷於媮薄也。古 之建學取士,其施設之方如此也。方今之制,以貢舉 取人,往者四歲一詔貢舉,而議者患於太「遲,更趨之 為間歲,而應舉之士來學於京師者,類皆去其鄉里, 遠其父母妻子,而為旦暮干祿之計。非如古人自成 童至於四十,就學於其庠序,而鄰里鄉黨得以眾察, 徐考其行實也。蓋古之養士,本於舒遲,而今之取人, 患於急迫,此施設不同之大概也。」臣請詳言方今之 弊,既以文學取士,又欲以德行官人,且速取之歟則 真偽之情未辨,是朝廷本欲以學勸人修德行,反以 利誘人為矯偽,此其不可一也。若遲取之歟待其眾 察徐考而漸進,則文辭之士先已中於甲科,而德行 之人尚未登於內舍。此其不可二也。且今入學之人, 皆四方之游士,齎其一身而來,烏合群處,非如古人 在家在學,「自少至長,親戚朋友,鄰里鄉黨,眾察徐考, 其行實也,不過取於同舍一時之毀譽,而決於學官 數人之品藻爾。」然則同學之人,蹈利爭進,愛憎之論, 必分朋黨。昔東漢之俗尚名節,而黨人之禍及天下, 其始起於處士之橫議而相訾也。此其不可三也。夫 人之材行,若不因臨事而見,則守常循理,無異「眾人。 苟欲異眾,則必為迂僻可怪,以取德行之名,而高談 虛論,以求材識之譽。前日慶曆之學,其弊是也。此其 不可四也。今若外方專一文學貢士,而京師獨以德 行取人,則實行素履著於鄉曲,而守道丘園之士,皆 反見遺。此其不可五也。今者朝廷患四方之士寓京 師者多,而不知其士行,遂嚴其法,各歸於鄉里。今又 反使來聚於京師云考其德行,若不用四方之士,止 取京師之士,則又示人以不廣。此其不可六也。夫儒 者所謂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達其理,而酌時之宜 爾。大抵古者教學之意,緩而不迫,所以勸善興化,養 賢勵俗,在於遲久而不求近效急功也。」臣謂宜於今 而可行者,立三舍可也,復《五經》博士可也。特創新學, 雖不若即舊而修廢,然未有甚害,創之亦可也。教學 之意,在乎敦本而修其實事,給以餱糧,多陳經籍,選 士之良者,以通經有道之士為之師,而舉察其有過 無行者黜去之,則在學之人皆善士也。然後取以貢 舉之法,待其居官為吏,已接於人事,可以考其賢善 「優劣,而時取其《尢出類》者旌異之,則士知修身力行, 非為一時之利而可伸於終身,則矯偽之行不作,而 媮薄之風歸厚矣。此所謂實事之可行於今者也。」臣 等伏見論學者四人,其說各異,而朝廷又下臣等,俾 之詳定,是以盡眾人之見而採其長者爾。故臣等敢 陳其所有,以助眾議之一,非敢好為異論也。伏望聖 慈特賜裁擇。

《勸學詔》
曾鞏

[编辑]

「朕惟先王興庠序以風四方,所以使學士大夫明其 心也。夫心無蔽,故施之於己,則身治而家齊;推之於 人,則官修而政舉;其流及遠,則化民成俗,常必繇之。 古之所以長人材、厚人倫者,本是而已。朕甚慕之,故 設學校,重學官之選,而厚其祿」,凡欲以誘誨學者,庶 幾於古也。而在位者無任職之心,承業者無慕善之「志。至於師生相冒,挾賂為奸,嚚訟囂然,駭於眾聽。而 況欲倡率訓導,洽於禮義;磨礱陶冶,積於人心。使方 聞修潔之士充於朝廷,孝悌忠篤之風行於鄉邑,其 可得乎?朕甚憫焉。」故更制博士,而講求所以訓勵之 方,定著於令,以為《學制》。予樂育天下之材,而庶幾先 王之治者,可謂至矣。自今有敦行誼,「謹名節,肅政教, 出入無悖,明於經術者,有司其以次升之,使聞於朕, 將考擇而用之,以勸於爾眾士有偷懦惰怠,不循於 教,學不通明者,博士吾所屬也,其申之以誘導,使其 能有易於志而卒歸於善,固吾之所受也。」予既明立 學之教,具為科條,其於學者有獎進退黜之格,以昭 勸戒。至於學官,其能明於教率而詳於考察,有得人 之稱,則待以信賞。若訓授無方而取舍失實,亦將論 其罰焉。「明以告爾,朕言不欺。尚其懋哉,無詒爾悔!」

《筠州學記》
前人

[编辑]

周衰,先王之跡熄。至漢,六藝出於秦火之餘,士學於 百家之後,言道德者矜高遠而遺世用,語政理者務 卑近而非師古,刑名兵家之術,則狃於暴詐,惟知經 者為善矣。又爭為章句訓詁之學,以其私見,妄穿鑿 為說,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學者靡然溺於所習。當是 時,能明先王之道者,揚雄是也。而雄之書世未知好 也。然士之出於其時者,皆勇於自立,無苟簡之心,其 取與進退、去就,必度於禮義。及其已衰,而縉紳之徒 抗志於強暴之間,至於廢錮殺戮,而其操愈厲者相 望於先後。故雖有不軌之臣,猶低徊沒世,不敢遂其 篡奪。自此至於魏、晉以來,其風俗之弊,人材之乏久 矣。以迄於今,士乃有特起於千載之外,明先王之道 以悟後之學者,世雖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 習其說者,論道德之旨,而知應務之非近;議政理之 體,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亂於百家,不蔽於《傳》疏。其所 知者若此,此漢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則 未必眾也。故樂易敦樸之俗微,而詭欺薄惡之習勝。 其於貧富貴賤之地,「則養廉遠恥之意少,而偷合苟 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於漢也。」夫所聞或 淺而其義甚高,與所知有餘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 哉?繇漢之士察舉於鄉閭,故不得不篤於自修,至於 漸摩之久,則果於義者非強而能也。今之士選用於 文章,故不得不篤於所學,至於循習之深,則得於心 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觀之,則上所好下,必有甚 者焉,豈非信歟?令漢與今有教化開導之方,有庠序 養成之法,則士於學行,豈有彼此之偏,先後之過乎? 夫《大學》之道,將欲誠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國家天下, 而必本於先致其知,則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難 至也。以今之事,於人所難至者既幾矣,則「上之施化, 莫易於斯時,顧所以導之如何耳。」筠為州,在大江之 西,其地僻絕。當慶曆之初,詔天下立學,而筠獨不能 應詔,州之士以為病。至治平三年,蓋二十有三年矣, 始告于知州事尚書都官郎中董君儀。董君乃與通 判州事國子博士鄭君相舊州之東南,得亢爽之地, 築宮於其上,齋祭之室,誦講之堂,休息之廬,至於庖 湢庫廐,各以序為。經始於其春,而落成於八月之望。 既而來學者嘗數十百人。二君乃以書走京師,請記 於予。予謂「二君之於政,可謂知所務矣。使筠之士相 與升降乎其中,講先王之遺文,以致其知。其賢者超 然自信而獨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則是宮 之作,非獨使夫來者玩思於空言以干世取祿而已, 故為之著予之所聞者以為記,而使歸刻焉。

《宜黃縣學記》
前人

[编辑]

古之人,自家至於天子之國皆有學,自幼至於長,未 嘗去於學之中。學有《詩》《書》、六藝,絃歌、洗爵、俯仰之容, 升降之節,以習其心體、耳目、手足之舉措;又有祭祀、 鄉射、養老之禮,以習其恭讓;進材、論獄、出兵、授捷之 法,以習其從事師友以解其惑;勸懲以勉其進,戒其 不率。其所以為具如此,而其大要則務使人人學其 性,不獨防其邪僻放肆也。雖有剛柔緩急之異,皆可 以進之於中而無過不及。使其識之明,氣之充於其 心,則用之於進退語默之際而無不得其宜。臨之以 禍福死生之故而無足動其意者,為天下之士,為所 以養其身之備如此則又使知天地事物之變,古今 治亂之理,至於損益廢置,先後終始之要,無所不知。 其在堂戶之上,而四海九州之業,萬世之策,皆得及 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則隨所施為,無不可 者。何則?其素所學問然也。蓋凡人之飲食起居動作 之小事,至於修身為天下國家之大體,皆自學出,而 無斯須去於教也。其動於視聽四支者,必使其洽於 內;其謹於初者,必使「其要於終。馴之以自然,而待之 以積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則刑罰措;其材之 成,則三公百官得其士;其為法之永,則中材可以守; 其入人之深,則雖更衰世而不亂。為教之極至此,鼓 舞天下,而人不知其從之,豈用力也哉?及三代衰,聖 人之制作盡壞,千餘年之間,學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體,「性之舉動,惟其所自肆,而臨政治人之方,固不 素講。士有聰明樸茂之質,而無教養之漸,則其材之 不成夫然。」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 衰弊之後而治不教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盜 賊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宋興幾百年,慶曆 三年,天子圖當世之務,而以學為先,於是天下之學 乃得立。而方此之時,撫州之宜、黃,猶不能有學。士之 學者,皆相率而寓於州,以群聚講習。其明年,天下之 學復廢,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釋奠之事以著於令,則 常以廟祀孔氏廟廢不復理。皇祐元年,會令李君祥 至,始議立學,而縣之士某某與其徒,皆自以為得,發 憤於此,莫不相勵而趨為之。故其材不賦而羨,匠不 發而多。其成也,積屋之區若干,而門序正位,講藝之 堂,棲士之舍皆足;積器之數若干,而祀飲寢食之用 皆具。其像孔氏而下,從祭之士皆備。其書,經史百氏, 翰林子墨之文章,無外求者。其相基會作之本末,總 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當四方學廢之初,有 司之議,固以為學者人情之所不樂。及觀此學之作, 在其廢學數年之後,惟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內響 應而圖之,如恐不及。則夫言人之情不樂於學者,其 果然也歟?宜黃之學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為令,威 行愛立,訟清事舉,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時,而順 其慕學發憤之俗,作為宮室教肄之所,以至圖「書器 用之須,莫不皆有以養其良材之士。」雖古之去今遠 矣,然聖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 與學而明之,禮樂節文之詳,固有所不得為者。若夫 正心修身,為天下國家之大務,則在其進之而已。使 一人之行修移之於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於鄉鄰 族黨,則一縣之風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 歸,非遠人也,可不勉與?」縣之士來請曰:「願有記。」故記 之。十二月某日也。

《南安軍學記》
蘇軾

[编辑]

古之為國者四:井田也,肉刑也,封建也,學校也。今亡 矣,獨學校僅存耳。古之為學者四,其大則取士論政, 其小則弦誦。今亡矣,直誦而已。舜之言曰:「庶頑讒說, 若不在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書用識哉,欲並生哉! 工以納言,時而颺之。格則承之,庸之,否則威之。」格之 言改也。《論語》曰:「有恥且格。」承之言薦也。《春秋傳》曰:「奉 承齊犧、庶頑、讒說不率教者,舜皆有以待之。」夫化惡 莫若進善,故推其可進者,以射侯之禮舉之;其不率 教甚者則撻之,小則書以記之。非疾之也,欲與之並 生而同憂樂也。此士之有罪而尚未可棄者,故使樂 工採其謳謠諷議之言而颺之,以觀其心。其改過者 則薦之且用之,不悛者則威之、屏之、「僰之寄之」之類 是也。此舜之學政也。射之中否何與於善惡,而侯以 明之,何也?曰:「射所以致眾而論士也,眾一而後論定。 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使弟子揚觶而序 黜者三,則僅有存。由此觀之,以射致眾集而後論士, 蓋所從來遠矣。《詩》曰『在泮獻囚』,又曰『在泮獻馘』。《禮》曰: 『受成於學』。鄭人游鄉」校以議執政。或謂子產:「毀鄉校 何如?」子產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 師也。」孔子聞之,謂子產仁。古之取士,論政者必於學, 有學而不論政,不取士猶無學也。學莫盛於東漢,士 數萬人,噓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節下之,三府辟 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論政,可謂近古,然卒為黨錮之 禍,何也?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 於下,其禍敗固宜。朝廷自慶曆、熙寧、紹聖以來,三致 意於學矣,雖荒服郡縣必有學,況南安江西之南境, 儒術之富,與閩、蜀等,而太守朝奉郎曹侯登以治郡 顯聞,所至必建學,故南安之學,甲於江西。侯仁人也, 而勇於義。其建是學也,以身任其責,不擇劇易,期於 必成。士以此感奮,不勸而力費於官者,為錢九萬三 千,而助者不貲。為屋百二十間,禮殿講堂,視夫邦君 之居。凡學之用,莫不嚴具。又以其餘增置廩給食數 百人。」始於紹聖二年之冬,而成於四年之春。學成而 侯去,今為潮州。軾自海南還,過南安,見聞其事為詳。 士既德侯不已,乃具列本末,贏糧而從軾者三百餘 里,願紀其實。夫學,王者事也,故首以舜之學政告之。 然舜遠矣,不可以庶幾;有賢太守,猶可以為鄭子產 也。學者無媿於古而已。

《虔州學記》
王安石

[编辑]

「虔州,江南地最曠,大,山長谷,荒翳險阻,交、廣、閩、越銅 鹽之販,道所出入,椎埋盜奪,鼓鑄之姦,視天下為多。 慶曆中,嘗詔立學州縣,虔亦應詔,而卑陋褊迫,不足 為美觀。州人欲合私財遷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 於聽獄,而不暇顧此,凡二十一年,而後改築於州所 治之東南,以從州人之願。」蓋《經》始於治平元年二月, 提點刑獄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時,而考之以十月者, 知州事錢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謂才吏,故其就 此不勞,而齋祠講說,候望宿息,以至庖湢,莫不有所。 又斥餘財,市田及書,以待學者,內外完善矣。於是州人相與樂二侯之適己,而來請文以記其成。余聞之 先王所謂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數在乎俎豆 鐘鼓管絃之間,而常患乎難知。故為之官,師為之學, 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辯說,誦歌絃舞,使之深知其意。 夫士,牧民者也,故知地之所在,則彼不知者驅之爾。 然士學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至,則柰何先王于 是乎有政矣。夫政非為勸沮而已也,然亦所以為勸 沮。故舉其學之成者以為卿大夫,其次雖未成而不 害其能至者以為士,此舜所謂「庸之」者也。若夫道隆 而德駿者,又不止此,雖天子北面而問焉,而與之迭 為賓主,此舜所謂「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與有言, 則撻之以誨其過,書之以識其惡,待之以歲月之久 而終不化,則放棄殺戮之刑隨其後,此舜所謂「威之」 者也。蓋其教法:德,則異之以智仁聖義忠和;行,則同 之以孝友睦婣任恤;藝,則盡之以禮樂射御書數。淫 言詖行詭怪之術。不足以輔世,則無所容乎其時。而 諸侯之所以教,一皆聽於天子。天子命之矣,然後興 學,命之曆數,所以時其遲速;命之權量,所以節其豐 殺。命不在是,則上之人不以教,而為學者「不道也。」士 之奔走、揖讓、酬酢、笑語、升降、出入乎此,則無非教者。 高可以至於命,其下亦不失為人用。其流及乎既衰 矣,尚可以鼓舞群眾,使有以異於後世之人。故當是 時,婦人之所能言,童子之所可知,有後世老師宿儒 之所惑而不悟者也。武夫之所道,鄙人之所守,有後 世豪傑名士之所憚而愧「之者也。」堯、舜、三代,從容無 為,同四海於一堂之上,而流風餘俗,詠歎之不息,凡 以此也。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莫知屈己以學,而 樂於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惡夫非之者,乃燒《詩》《書》, 殺學士,掃除天下之庠序,然後非之者愈多,而終於 不勝,何哉?先王之道德出於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 出於人心。《詩》《書》能循而達之,非能奪其所有,而予之 以其所無也。經雖亡,出於人心者猶在,則亦安能使 人舍己之昭昭,而從我於聾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 當孔子時,既有欲毀鄉校者矣,蓋上失其政,人自為 義,不務出至善以勝之,而患乎有為之難,則是心非 特秦也,墨子區區不知失者在此,而發尚同之論,彼 其為愚,亦獨何異於秦?嗚呼!道之不一久矣。揚子曰: 「如將復駕其所說,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蓋有意 乎辟雍學校之事。善乎其言,雖孔子出,必從之矣。今 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幾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實古 之諸侯,其異於古者,不在乎施設之不專,而在乎所 受於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無所於教,而在 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義之材虔。雖地曠以 遠,得所以教,則雖悍昏嚚凶、抵禁觸法而不悔者,亦 將有以聰明其耳目而善其心,又況乎學問之民?」故 余為書二侯之績,因道古今之變,及所望乎上者,使 歸而刻石焉。

《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
前人

[编辑]

人之生久矣,父子、夫婦、兄弟、賓客、朋友,其倫也。孰持 其倫?禮樂、刑政、文物、數、制、事,為其具也。其具孰持之? 為之君臣所以持之也。君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君; 臣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臣。為之師,所以并持之也。 君不知所以為君,臣不知所以為臣。人之類,其不相 賊殺以至於盡者,非幸歟?信乎其為師之重也。古之 君子,尊其身,恥在舜下。雖然,有鄙夫問焉而不敢忽 斂,然後其身似不及者。有歸之以師之重,而不辭曰: 「天之有斯道,固將公之,而我先得之。」得之而不推餘 於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某得縣於 此踰年矣,方因孔子廟為學,以教養縣子弟,願先生 留聽而賜臨之,以為之師,某與有聞焉。伏惟先生不 與古之君子者異意也,幸甚。

《繁昌縣學記》
前人

[编辑]

奠先師先聖於學而無廟,古也。近世之法,廟事孔子 而無學。古者自京師至於鄉邑,皆有學,屬其民,人相 與學道藝其中,而不可使不知其學之所自,於是乎 有釋菜奠幣之禮,所以著其不忘。然則事先師先聖 者,以有學也。今也無有學,而以廟事孔子,吾不知其 說也。而或者以為孔子百世師,通天下州邑為之廟, 「此其所以報且尊榮之。」夫聖人與天地同其德。天地 之大,萬物無可稱德,故其祀質而已,無文也。通州邑 廟事之,而可以稱聖人之德乎?則古之事先聖,何為 而不然也?宋因近世之法而無能改,至今天子始詔 天下有州者皆得立學奠孔子。其中如古之為,而縣 之學士滿二百人者,亦得為之。而繁昌,小邑也,其士 少,不能中律,舊雖有孔子廟,而庳下不完;又其門人 之像,惟顏子一人而已。今夏君希道太初至,則修而 作之,具為子夏、子路十人像,而治其兩廡,為師生之 居,以待縣之學者。以書屬其故人臨川王某,使記其 成之始。夫離上之法,而苟欲為古之所為者無法,流 於今俗而思古者,不聞教之所以本,又義之所去也。 《太初》是無變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實,其不可以無傳也。

《慈谿縣學記》
前人

[编辑]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 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 中,鄉射、飲酒、《春秋》合樂、養老勞農,尊賢使能、攷藝選 言之政,至於受成獻馘、訊囚之事,無不出於學。於此 養天下知仁、聖義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一伎一曲之 學,無所不養。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潔,而其施設 「已嘗試於位而去者以為之師。釋奠、釋菜以教,不忘 其學之所自,遷徙偪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惡,則士朝 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 於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 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 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古 之在上者,事不慮而盡,功不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 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國家而立學之本意也。後 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大抵所以治天下 國家者,不復皆出於學,而學之士群居族處,為師弟 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則四 方之學者廢而為廟,以祀孔子於天下,斲木摶土,如 浮屠道士法,為王者象。州縣吏春秋帥其屬釋奠於 其堂,而學士者或不預焉。蓋廟之作,出於學廢,而近 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頗修法度,而革近 世之不然者。當此之時,學稍稍立於天下矣,猶曰:「州 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於是慈谿之士不得有學, 而為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今劉君在中言於州, 使民出錢,將修而作之,未及為而去。時慶曆某年也。 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 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雖然,吾之人民於此不可以 無教。」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 為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為之 師而興於學。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無變今之 法,而不失古之實,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為其 幾於此矣。林君固賢令,而慈谿小邑無珍產淫貨,以 來四方遊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 也。無遊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 刑而易治。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 也。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夫以 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一 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才。雖拘於法,限於勢,不 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 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於善。而 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 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於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上高縣學記》
蘇轍

[编辑]

古者以學為政,擇其鄉閭之俊而納之膠庠,示之以 《詩》《書》《禮》《樂》,揉而熟之,既成使歸,更相告語,以及其父 子兄弟。故三代之間,養老、饗賓、聽訟、受成、獻馘,無不 由學。習其耳目而和其志氣,是以其政不煩,其刑不 瀆,而民之化之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獨於學然也。郊 社、祖廟、山川、五祀,凡禮樂之事,皆所以為政而教民 不犯者也。故其稱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蓋古之君 子,正顏色,動容貌,出詞氣,從容禮樂之間,未嘗以力 加其民,民觀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 如此。至於後世不然,廢禮而任法,以鞭扑刀鋸力勝 其下;有一不順,常以身較之,民於是始悍然不服,而 上之人親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術亡矣。子游 為武城宰,以弦歌為政,曰:「吾聞之夫子:君子學道則 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愛 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違,則子游之政豈不綽 然有餘裕哉!上高,筠之小邑,介於山林之間,民不知 學,而縣亦無學以詔民。縣令李君懷道始至,思所以 導民,乃謀建學宮。縣人知其令之將教之也,亦相帥 出力以繕其事。不逾年而學以具,奠享有堂,講勸有 位,退習有齋,膳浴有舍,邑人執經而至者數十百人。 於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肅,賦役獄訟不諉其府。李 君喜學之成而樂民之不犯,知其為學之力也,求記 其事,告後以不廢。予亦嘉李君之為邑,有古之道,其 所以得於民者,非復世俗之吏也。故為書其實,且以 志「上高有學之始。」元豐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蘇轍 記。

《建學記》
孫覺

[编辑]

三代所以治天下,損益有所不同。至於學校以養士, 鄉黨以興賢能,千數百載之間,未之有改也。先王之 跡熄,下更漢唐,仁君誼主,欲有為於天下,未嘗不以 得士為先。然養之不以其素,求之不以其道,雖欲因 時就功名,而俊偉傑出,有紀於當世。考之以先王之 法,觀之以《大學》之序,則彼焉能勝其任哉?宋興百年, 仁宗皇帝始詔天下立學,蓋有意於禮樂教化之事 矣。今上即位,患學者敝精神於無用之詩賦,不足應 治官臨民之實。三年春,始御集英殿,試禮部貢士,策以致治之極。明年,遂下詔黜詩賦之科,使士明一經 而求義理之所在,蓋將遍得天下明經之士以官使 焉。夫詩賦之文,能言者知其無用,然自慶曆以來,三 十餘年之間,朝廷以古文相尚,州縣推行詔書,往往 建庠序,教諸生朝夕從事於六藝之文,雖隱約窮陋, 多能諭上意,厭於雕篆淫浮之辭矣。故登科第、立朝 廷,號多經術之士。上因人情之所願,欲順其勢而利 導之,反之所本,故天下翕然馳而赴之,莫有參差不 齊之論。朝廷方興學「校,推三代選舉之法,庶幾於治 古」,嗚呼!其盛矣哉!當是之時,祕書丞劉君定為縣於 歙之婺源,治成事簡,邑之子弟從之學者,率常百有 餘人。學者患其廟學庳也,相與請於州,易地而新之。 蓋經始於庚戌九月,越明年六月以成。凡為屋百有 二十楹,而廟學之所宜有者,皆具材力,不出於凡民, 故無擾;簿領不關於胥吏,故無弊。因其時之閒暇,而 無事於督責,故其成也遲久而壯大。劉君為之縣,知 其所先後緩急,邑人信而服之。又遭其時,得推所聞 於學者,故能成此而不勞。然予聞之,「學不患乎難知, 患乎莫能行;不患乎難至,患乎莫能返。」學者皆知宗 孔氏矣。故或得其粗而遺其精,或見其高「而忽其下, 或彷彿其一端而不量其力」之稱否。故問農圃者有 所不言,問鬼神者有所不答,問為政對之不同,而終 其力之所至,豈苟相為異也哉?所以教之者,名當其 分,達之各盡其材而已。故其徒有可以治千乘之賦, 任南面之責者。至於朝諸侯,有天下,則顏子一人而 已矣。以彼諸子之材,有聖「人為之師,日聞其所未聞, 見其所未見,卒所以成就之者若此。」嗚呼!學其不既 難矣哉!若夫後世之士,去聖人既已久遠,得其書,讀 之不盡其意,又不謹其所習,則其入於楊、墨、申、韓之 學也,將孰禦之哉?予既愛劉君之治,又嘉其邑人服 從其令,以相勉於學,悉力以營新宮,思所以傳示永 久,則相與千里而丐文於予。因為原本朝興學之次 序,告以學者之所難,以相其邑人使之歸鑱諸貞石, 立之廡下,以俟朝廷教化之成,而婺源之士多成材 也。劉君字子先,鄱陽人,好學而有文章,蓋其志將有 為以見於世云。

《新建廟學記》
田矩

[编辑]

元祐二載戊辰春二月,天子銳意於興隆道德,尊禮 百神,命應在祀典毀圮者悉完之。邑宰許公安石承 命,首修廟學,以夏六月始功,至秋八月告成,合僚屬 諸生告於宣聖,行三獻禮。矩實與聞籩豆之事,敢拜 手稽首而言曰:「聖宋治定,百有餘年。熙寧間,丕變法 度,瓜分茲邑於蒲鼓,數年間境內蕭然,宣聖廟尤為」 衰廢,《春秋》享祭之禮不講已久,是可傷也。至元豐七 年,廟宇又為洚水溺焉。逮主上即位之元年,命載造 茲邑,而公來知邑事,首謁先聖之廟,見其地壙如也, 其牆傾如也,乃喟然歎曰:「厥廟迫市,湫隘囂塵,非神 明所居。」謀更新之。乃於城東北隅得上地數畝,平夷 軒廠,即命封人王綱掌其事。量材命工,首築殿宇,中 繪宣聖四配、十哲像。殿之左右翼以廊廡,深邃閒雅。 殿之背建立講堂、齋室,東西相向,為諸生朝夕論道 之所。堂之北掘地及泉為池,牆垣隙地則置柳,以備 他日繕修取材之需焉。始公造意揆度,恐事之不集, 然民被其化,不日成之。告成日,遐邇來觀,莫不忻然 有喜色,歌詠鼓舞,嘆公之有為也。矩菲薄,不克盡褒 頌之詞,謹述事之本末,以遺後世云。

《請顧臨祕校主學書》
陳襄

[编辑]

某竊以東南之學,廢而不振也已久。安定先生之去 吳興,蓋十餘年。天下學者之興,較之當時,固已濅盛, 而東南之士,又常倍之。然而魁奇特達之材,禮樂愷 悌之風,反不如吳興昔時之盛。何也?豈非庠序之教 所由廢興也歟?某之不肖,領郡於玆,不敢以斯道為 己任。然常患近世之士,溺於章句之學,而不知先王 禮義之大。上自王公,下逮士人。其取人也,莫不以善 辭章者為能,守經行者為迂闊,而士之榮辱亦從而 應之。以是。天下之士,習非舍是,固已塗瞶其耳目而 莫之能正矣。某自涖事以來,惟日汲汲以興學養士 為先務,以明經篤行為首選。其心如是,直將以待夫 有志之士焉耳。彼州人之子弟與夫四方之學者,輕 千里而至,其亦有望于茲也。雖然,德薄任重,知不足 以獨當其責,思得先生老成之士為之表率而未能 也。伏惟足下才足以宰制于人,義足以矯厲于時,其 所為文,又有以驚動時人之耳目。今將表一學之生 徒,而教之以德行道藝之術,所宜無讓也。謹遣諸生 躬詣門下以請。

《奉詔新建軍學記》
胡珵

[编辑]

紹興五年秋八月,知江陰軍事王棠請於朝曰:「軍故 縣治,有學,蕪廢餘十五年,士無所於業。今升縣,復軍 法,得視列郡應立學官、教授員。軍有閒田,以畝計若 干,官籍其租,士廩是充。士之少若長,願補學官弟子 共員二百有四十,敢冒以聞。」詔可。於是以左儒林郎某某充儒學之教授,以其田贍學官,一如所請。未幾, 講堂穹宏,兩序端直,舍次靘深,庖湢潔具,學則大備。 其從事陳剛中曰:「《禮》,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請以「命 教名堂。」屬其同舍郎胡珵紀厥事,乃為著其大略,而 告之曰:江陰,古延陵也。季子墓距縣治西三十里,列 在祀典,遺風固可想也。學官弟子,朝夕肄業其中,克 究師友淵源所自,勿貽前聞人羞,則為無負。矧軍興 以來,公私告匱,朝廷為之捐田租,命師儒,一切靡所 愛惜,所望於學官弟子宜何如?嗚呼!克咸自勉爾矣。 抑予聞之,魯僖公作頖,獻馘獻功,修頖宮,故事職也。 長江之陰,萬室之封,信能治其賦役,明其獄訟,訓其 桀黠,而師其賢人,毋遽薄此蕞爾者。鄭人鄉校,始議 子產,後且更誦其遺愛,第徐觀之。

《紹興奉詔修學記略》
鄭漻

[编辑]

唐柳宗元移書太學諸生,謂說者咸曰:「太學生聚為 朋曹,侮老慢賢,有惰窳敗業而利口食者,有崇飾惡 言而肆鬥訟者,有陵傲長上而誶侮有司者,其退然 自克,特殊於眾人者無幾耳。」於戲!太學賢士所關,其 覆載之仁為甚厚,其依日月之光為甚邇,其被雲漢 之章為甚飾,而習氣如許,獨蒙惡聲,則下至郡國宜 若何?時惟大患,古今一揆,學不負士而士負學,士不 興學而學興士。故有累於學者,士也,非學也。而有益 于士者學也,非士也。爾邦之學子,藏于斯,修于斯,游 息于斯,能書《柳子語》,以銘座右。老者欽之,賢者尊之。 精勤事業而不恥惡食,慎出語言而不成凶訟。推先 于長上,致嚴于有司。益堅素履,無因「物遷,則上不負 明良會神之誠意,下不負賢侯奉詔之深忠。漻家頗 綿薄,使得飽食塞責,終更而去,甚休甚休。」若其退然 自克,特殊於眾人,如錐之出囊中,而劍之倚天外,則 區區他日尚蘄寓目焉。嗚呼!群聖賢文字關教化者, 塞宇宙漻無所取,而獨取宗元之數語,豈以為宗元 之言,賢於群聖賢之言耶。嗚呼,漻之志亦可悲矣。

《無錫縣學記》
李彌正

[编辑]

「孔子刪《詩》,列國獨存,《魯頌》非私魯也,以其君臣有道, 而庶事舉也。體大而有證,孰若修頖宮?」鄭亦周同姓 國,學校不修,而子衿之刺興其後。然明至欲毀鄉校, 賴國僑知政,議尼不行,以鄭之刺,則魯之頌宜也。今 天下郡縣,同被王靈,固無異政,至於奉令率職,身任 風教,不為具文避課,豈不宜大書特書,行之永久乎? 毗陵,浙右支郡,文儒逾於大府,無錫於郡屬,又壯哉! 縣也。九峰峙其西,太湖漾其南,山川炳靈,人物阜夥, 卿材民望,繼踵接武,服冠屨業弦誦者,肩摩地屬。異 時庠序未稱,獨廟貌岌然孤立,旁無夾輔。春秋二丁, 官吏用事,張以菅葦,風雨不除,道路目笑。迺紹興甲 子秋,詔諸縣治學舍,尚或窘於獄訟,簿書,日不暇給, 遲回未遑。越明年冬,邑宰胡君舜舉既下車,以儒雅 飾吏事,迺惕然曰:「德音甚渥,矧大邑多士,其敢後?」於 是營資庀具,拓地度材,屬主簿朱君奇視役。奇究心 知,務,纖悉必躬,克欽乃事,以輔其長,迄用有成。堂皇 廠崇,齋廡整潔。榱桷戶牖,丹雘塗塈,咸極精緻。庫置 什器,廥蓄儲貯,炊烹濯滌,皆有處所。凡為屋大小五 十有四楹,又撤殿蓋而新之,公無侈費,民不勞苦。作 始於丙寅春三月,至冬十月,工畢。丁未,率里之大夫 士釋菜於先聖,退鄉飲酒於講堂。主賓僎价,升降獻 酬。耆耋壯稚,式序在位。觴豆靜嘉,殽核旅美,揚觶致 戒,情文俱盡。禮成,拜送於庠門之外,觀者如堵,嗟咨 懽忻。「喜。王化之復行,伻圖來諗,俾記以文。斯舉也,夫 子以為宜頌,其敢惜辭?」乃具載興建本末,且告諸方 來曰:「惟人為萬物之靈者,有倫有類也。《五典》之敘,自 天子下達,有虞、夏、商之學,名異實同,皆以明倫為本。」 周制益詳,崇術立教,迪德訓行,悉有官師,以造俊秀, 養老齒冑,獻馘受成咸在焉。鄉舉里選之法,出長入 治之政,顧寓行於其間耳。由漢而來,取士之制,一變 而升孝廉,再變而置中正,三變而舉進士。雖科目猥 多,塗轍濅廣,而明君良臣賢守令,率以立學官、增弟 子員為急先務。蓋教化淵源,有在於是,非直角文藝、 階進取而已。國朝自慶曆始詔州縣悉置學,元豐推 行三舍法於賢關,崇寧遂頒天下。海隅遐荒,禮義滲 漉,中更艱難,茲道乍息。今天子撫運中興,儲神道藝, 既修鄰睦,廓然無事。乃與大臣議建太學,繼及郡邑, 以幸斯文。縣大夫暨其僚,精白承休,亟就嘉績。嗚呼! 士之游息於斯,與夫耕養家食者,盍體勉勵訓飭之 勤,平居孝弟忠信,修身行道,奉彝倫,蹈聖域,祿在其 中矣。其或「先利後義,綴緝口耳之學,顓以弋釣名第, 如區區漢儒之陋,指典籍為拾青紫,具陳車服,以誇 稽古之力,斯豈君相崇儒易俗之旨,縣大夫宣化流 澤之意哉?」紹興十六年十一月朔旦

《深澤重修學記》
張克敬

[编辑]

魯之治見於《泮宮》之頌,鄭之亂見於《子衿》之刺。觀其 一治一亂,莫不本於學。故雖三代之盛,亦以學為先。 是以聖王之興,一道德,同風俗,使天下無遺材之嘆而朝廷有多士之稱,蓋本乎此。由是言之,則學之不 可已也久矣。然在古論士,莫詳於周,故士有賓興獻 貢之法,師有教養之備,以智、仁、聖、義、中、和、孝、友、睦、婣、 「任恤、禮樂、射御、書數,既有以成其德,又有以成其藝, 然後鄉老論秀升之於王,而王受之以輔世,此所以 能成天下之治也。」周衰,上無好治之君,以學為不切 於世務,故廢於鄉黨,而庠序之教不行。天下之民失 其性而不能歸厚,異其行而不能歸一,淫詞以之作, 邪說以之行道德性命之理,不明一「偏之技,一曲之 學,得惑於眾,而學者不知所宗」,此亂之由興也。至於 秦,則焚毀儒書幾盡。漢、唐之間雖有願治之主,然不 能復周之盛也。我宋之興,太宗時謹庠序之教,申以 孝弟之義,已行之素矣。熙寧、元豐間,仁宗皇帝銳於 有為,立三舍法,自京師達之郡邑,命師儒興學校,以 經義取士。學者有所宗,故文物為之備,號為極盛,雖 三代之隆,弗能加焉。然猶以科舉三年一取士,而賓 興獻貢之法議而未行。哲宗皇帝嗣位之日,固有意 於續紹,然行之而未詳焉。今主上以聰明睿智之資, 加以至誠不倦之心,繼厥志,述厥事,於是詔天下郡 縣,興庠序以養人材,講成周賓興論秀之法。豈惟州 郡有學,然自大縣、中縣、小縣,皆有其額,擇官以樂育 之,又命監司提督之,可謂行之而詳也。嘗聞古之士 也,仕而後有祿。今在下之士,未仕而以飲食贍之,以 俸祿給之,優游以教養,坐待其貢,而上副國家之選, 此前古未之有也。士於此時,亦可謂千載一時之盛 矣。為守令者,敢不竭力以奉行?且深澤小「邑,三十而 稅一,民不勞而已足。」蓋饗朝廷之美法,而願安承教 者樂於趨赴也。克敬叨宰是邑,忻逄盛事,躬率工役, 不日成之。諸生以告,義不可辭,於是乎喜而書之。

《重修撫州學記》
周必大

[编辑]

「晉唐以來,撫守多名臣。至本朝則儒宗鉅公相繼而 生,學校之盛,固不待言,歲久或敝,敝又圖新理也。」慶 元二年,豫章胡君元衡來臨師席,文風既振,復懷永 圖,乃大議葺治。適學糧嬴錢一百二十萬,太守陳侯 研首捐千緡,常平使者王君容及後守曾侯楷各助 十之三,漕憲繼之,總錢又百三十萬,米不在焉。以六 月甲寅興工,明年八月訖事。凡大成殿、御書閣、講堂、 倉廩,皆飭其舊。內外門牆廊廡及正、錄職事之位,東 西序之;六齋文昌之軒,庖湢之所,悉鼎新之。學正鄉 貢進士嚴滋以書遺某,請記其成。昔孟子論傳道之 序,由堯、舜至湯、文皆五百餘歲,由文王至孔子,適及 其期。故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蓋「自任也。惜乎無 時無位,不得見諸行事,退修《六藝》,以傳萬世。今學者 幸居學校,讀《六藝》之書,旦旦而來,望數仞之牆,盍興 及肩之歎。既升其堂,盍想聞金石絲竹之音,仰之彌 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又當希顏子苦孔 之卓。夫如是,晝而思之,夜復思之,則於道也,其庶矣 乎!墨池之祥,姑存故事足矣。」嘉泰四年六月一日,少 傅、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周必大記。

《婺源新學記》
洪邁

[编辑]

江東,俗不嚚於訟,歙浪受其名,婺源人重不幸,至席 鼎湯最沸之目。縣人翰林汪公藻、吏部朱公松,文章 行誼,表表獨立,不忍視鄉曲蒙惡聲,顧而之他鄉,紛 閔閔焉。諸生時相與言:「學宮在西邊九十五年,濅入 於壞,地勢黯昧,青衿不能群居陰陽家流雜指山鄉, 背為不韙,當徙而趨新,士大夫滋益多謠謗,宜革。」是 時乾道歲戊子,令彭君烜曰:「嘻!吾責也,將安所易置 乎?」曰:「吉莫如城東驛。」君曰:「是在部使者,非吾實顓盍」 請諸請之而俞,且至五十萬錢侑費,傾地大喜。儒生 王允恭、李知己並捐其旁便近地,倡出錢粟,諸公閒 喜趨之。即其冬,廟殿及藏書閣成,垂就矣。會郡守好 惡異,疑縣特以計科斂民書揭邀愬章,至換他健吏 耳目,鉤訐亡一詞,始摶頰愧悔,聽緒成之。然首議者 倦矣。謝工遣徒仆木撤瓦,丞尉亦懲艾,噤不敢復發 口,獨殿閣棲棘籬中不敢毀,望之愀然。又三年,後令 洪君邦直至,為後守史侯俁言,矍然悼前故,曰:「二千 石惟不興學,縣令攬眾謀而自辦之,靳尼其成,安取 此?」即出郡錢六十萬使訖役,既萎而蘇,既僂而伸。民 又益喜勇勸,視曩時加倍。有頃,百室之宮成,靚深廣 盱,不嗇於素,過者心開目明,毋閒處者。於是雋秀士 滕生恪以降百有一人。介令為容,遣信千八百里走 贛川,合詞告鄱陽洪邁曰:「顧有以記予鄉壤,與斯邑 接,令君又宗盟長,其何辭?今之學,非古塾也。庠序之 制,既」以糟粕僅存,至於「主敬以直內,立義以方外」,「致 知格物」之本,「窮理盡性」之要,「正心誠意」之傳,綿綿延 延,如線不絕。曾子且死,不忍一簀之姑息,舉扶而易 之。季路臨大難,正冠結纓之暇如在洙泗。工尹商陽, 手弓而殺人,掩目止御,不忘有禮。死生之變,爭戰之 急亦大矣,而歸趨如此,況乎從容進退、灑掃寢食之 閒哉?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古之人歟其天資高 明,後世雖不可跂及,向非輔之以學問,士必不能不教民而驅使戰,是謂棄民。不素養士而望其必然,斯 謂棄士。宜國家拳拳致力,立學遍海內,臨之官師而 不容釋也。嗚呼!事難興而易敗。今夫是役,有邑子開 先部使者畀其地,縣大夫憖為之,而職教化者,顧不 可助一簣而畫。歷四年,閱兩令,始克潰於成。故予詰 曲登載,驗其至難。後之君子,朝夕遊於斯,尚思先王 之所以教,古人所以行,朝廷所以留意,翰林吏部,煜 然之光輝,祭酒之所以急刊其《春華》,以既秋實,窮高 極深,暴白成就,使遠近稱頌曰:「婺源又有人若是。」乃 答令君本「意,科第餘事爾國。」

《衢州江山縣學記》
朱熹

[编辑]

建安熊君可量為衢之江山尉,始至,以故事見於先 聖先師之廟,視其屋皆壞漏弗支,而禮殿為尤甚。因 問其學校之政,則廢墜不修又已數十年矣。於是俯 仰嘆息,退而以告於其長湯君,悅,請得任其事而一 新焉。湯君以為然,予錢五萬,曰:「以是經其始。」熊君則 遍以語於邑人之宦學者,久之,乃得錢五十萬,遂以 今年正月癸丑始事。首作大成之殿,踰月訖工。棟宇 崇麗,貌象顯嚴,位序丹青,應圖合禮。熊君既以復於 其長,合群吏率諸生而釋菜焉,則又振其餘財,以究 厥事。列置門棘,扁以奎文,師生之舍,亦葺其舊。於是 熊君乃復揖諸生而進之,使程其業,以相次第。官居 廩食,絃誦以時。邑人有識者,皆嗟嘆之,以為尉本以 逐捕盜賊為官,苟食焉而不曠其事,則亦足矣。廟學 興廢,豈其課之所急哉?而熊君乃能及是,是其志與 材為何如耶?熹時適以事過邑,聞其言,則以語熊君 曰:「吾子之為是役則善矣,而子之所以為教,則吾所 不得而聞也。」抑先聖之言有之:古之學者為己,今之 學者為人,二者之分實人材風俗盛衰厚薄之所繫, 而為教者不可以不審焉者也。顧予不足以議,此子 之邑,故有儒先曰徐公誠叟者,受業程氏之門人,學 奧行高,講道於家,弟子自遠而至者常以百數,其去 今未遠也。吾意大山長谷之中,隘巷窮閻之下,必有 獨得其傳而深藏不市者,為我訪而問焉,則必有以 審乎此,而知所以為教之方矣。熊君謝曰:「走則敬聞 命矣。然此意也,不可使是邑之人無傳焉。願卒請文 以識茲役而并列之。」熹不得而辭也。因悉記其事,且 書其說如此,俾刻焉。既以勵熊君,且以視其徒,又以 告凡後之為師弟子而食於此者,使知所以自擇云 爾。淳熙三年秋七月丙辰,新安朱熹記。

《靜江府學記》
前人

[编辑]

古者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國,大小有序, 使其民無不入乎其中而受學焉。而其所以教之之 具則皆因其天賦之秉彝而為之品節以開導而勸 勉之。」使其明諸心,修諸身,行於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之間,而推之以達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際,必無 不盡其分焉者。及其學者既成,則又興其賢且能者 「寘之列位。」是以當是之時,理義休明,風俗醇厚,而公 卿大夫列士之選無不得其人焉。此先王學校之官 所以為政事之本、道德之歸,而不可以一日廢焉者 也。至於後世學校之設,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 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以懷利 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 不舉其效。至於風俗日敝,人材日衰,雖以漢、唐之盛 隆,而無以彷彿乎三代之叔季,然猶莫有察其所以 然者,顧遂以學校為虛文,而無所與於道德政理之 實。於是為士者求道於老子、釋氏之門,為吏者責治 乎簿書期會之最。蓋學校之僅存而不至於遂廢者, 亦無幾耳。乃者聖上慨然憫其如此,親屈鑾輅,臨幸 學宮,發詔諸生勵之,以為君子之儒而無慕乎人爵 者,德意既甚美矣。而靜江守臣廣漢張侯栻適以斯 時一新其府之學,亦既畢事,則命其屬具圖與書,使 人於武夷山間謁熹文以記之。顧非其人,欲謝不敢, 而惟侯之意不可以虛辱。乃按圖考書以訂其事,則 皆曰:「靜江之學,自唐觀察使隴西李侯昌巎始立於 牙城之西北,其後又徙於東南,歷時既久,士以卑陋 堙鬱為病。有宋乾道三年,知府事延平張侯維,乃撤 而遷之始安故郡之墟。蓋其地自郡廢而為浮屠之 室者三。始議易置,而部使者有惑異教持不可者,既 乃僅得其一,遂因故材而亟徙焉,以故規」模褊陋,復 易摧圮至於今。侯然後乃得并斥左右佛舍置它所, 度材鳩匠,合其地而一新焉。殿閣崇邃,堂序廣深,師 生之舍,環列廡外,耽耽翼翼,不侈不陋,於其為諸侯 之學,所以布宣天子之命教者,甚實宜稱。熹於是喟 然起而嘆曰:「夫《遠非鬼》,崇本教以侈前人之功。侯之 為是,則既可書矣。抑熹聞」之,侯之所以教於是者,莫 非明義反本,以遵先王斆學之遺意,而欲使其學者 皆知所以不慕人爵,為君子儒,如明詔之所謂者,則 其可書,又豈徒以一時興作之盛為功哉?故特具論 其指意所出者為詳,而并書其本末如此,以告來者。 侯字敬夫,丞相魏忠獻公之嗣子。其學近推程氏,以達於孔孟,治己教人,一以「居敬為主,明理為先。嘗以 左司副郎侍講禁中,既而出臨此邦,以幸遠民」,其論 說政教,皆有明法。然則士之學於是者,亦可謂得師 矣。其亦無疑於侯之所以教者,而相與盡其心哉!淳 熙四年冬十有一月己未日南至新安朱熹記。

《與趙尚書書》
前人

[编辑]

「熹向託廷老面稟一二事,不審台意如何?今日之事, 第一且是勸得人主收拾身心,保惜精神,常以天下 事為念,然後可以講磨治道,漸次更張。如其不然,便 欲破去因循苟且之弊,而奮然有為,決無此理,則莫 若且靜以俟之,時進陳善閉邪之說,以冀其一悟。此 外庶事,則唯其甚害於君心政體,而立致患害者,不 得不因事救正。若其它閑慢,非安危存亡所繫者,皆 可置而不論,如學校之政是也。此等事欲大更張,非 唯任事者未必肯行,亦恐主議之人未必究知先王 學校教育之本意,良法政使行之未能有益,而反有 害。若欲因議而發,且如來教所謂就見行法中略與 修整,則熹前書紙尾四五條者,最為」穩當,不驚動人 耳目,而可以坐消奔馳、偽冒、請囑之弊。然其行與不 行,亦非安危存亡之所繫。議而不行,正亦不必固請 也。今所規畫,皆是刱立條貫,多所更革,安得謂之就 見行法中修整乎?又況教官未必得人,將來奸弊百 出,既已慮之而未知所以為計,又何必抗言極論以 爭此嘗試疏闊之策,而使旁觀者重有紛更不靜之 譏乎?前日山間拜書,不能盡此曲折,深有遺恨。蓋策 之未善,猶未足言。所深慮者,《尚書》人望之重本,所拳 拳者當為何事,而今乃切切於此不急之務,以取嫌 忌嘲笑於流俗,知時識勢者固如是乎?然欲為前所 謂「陳善閉邪」之說,以冀上心之悟者,又在反之於身, 以其「所欲陳於上者先責於我,使我之身心安靜,精 神專一,然後博延天下之賢人智士,日夕相與切磋 琢磨,使於天下之事皆有以洞見其是非得失之正, 而深得其所以區處更革之宜,又有以識其先後緩 急之序,皆無毫髮之弊。然後井心一力,潛伺默聽,俟 其間隙有可為者,然後徐起圖之,乃庶幾」乎其有益 耳。《尚書》天資高明,而於當世之務講之熟矣。至於前 世名臣議奏,又嘗博觀而精擇之,以為一書,宜其投 機合變,慮無遺策。而今者之議,以大言之則不時,以 小言之則不巧,不唯熹之至愚以為未安,而天下有 識亦無不竊怪其不當出於明者之口也。抑其言又 有大於此者,蓋又皆以為「《尚書》頗以簡貴自高,憚於 降屈,而無好士受言之美也。不識《尚書》何以得此於 梁楚之間哉?其必有以取之矣。願反諸身而熟察之, 有諸己而後可以求諸人,無諸己而後可以非諸人, 雖敵己以下猶然,而況於南面萬乘之主乎?《尚書》誠 以天下之事為己任,則當自格君心之非始;欲格君 心,則當自」身始,蓋非獨熹之所望於下。執事者如此, 計善類之所望,莫不然也。久欲言之而不得暇,今日 偶病怯風,不敢出戶,因得極陳其愚,伏惟恕其狂率, 幸甚!幸甚!他所欲言,無大此者,請俟後便。不宣。

《請徐王二生充學賓申縣劄子》
前人

[编辑]

契勘縣學教集生徒,漸成次第,但職事員數既少,又 皆頗有分職,以此不得專意教導。竊見本縣進士徐 應中,留意講學,議論純正。進士王賓,天資朴茂,操履 堅愨,求之輩流,未見其比。乞從縣司行下本學,具禮 差人敦請赴學,特給廚饌,待以賓客之禮,不惟使生 徒睹其言行,得以矜式,亦庶幾士民向風,有所興勸。

《代同安縣學乞立蘇丞相祠堂狀》
前人

[编辑]

右:某等伏睹故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太保致仕贈司 空趙郡蘇公,道德博聞,號稱賢相,立朝一節,終始不 虧。自其高曾,世居此縣,比因遊宦,始寓丹陽。今忠義、 「滎陽二坊故宅基地,宛然尚在,而後生晚學,不復講 聞前賢風節,學問源流,是致士風,日就彫弊。某等今 欲乞改滎義坊為丞相坊,仍於縣學空閒地,架造祠」 堂一所,不惟增修故事,永前烈之風聲;庶以激厲將 來,俾後生之竦飭。謹具狀申主簿、學士,伏乞備申縣 衙照會施行。

《屏斥弟子員告先聖文》
前人

[编辑]

某不肖,昨以布衣諸生,推擇為此縣吏,而得參聽其 學事,而能行寡薄,治教不敷,所領弟子員有卓雄者。 林軒者,乃為淫污之行以慁有司。某竊自惟,身不行 道,無以率勵其人,使至於此,又不能蚤正刑辟以彈 治之,則是德刑兩弛,而士之不率者終無禁也。是敢 告於先聖先師,請正學則恥以明刑。夫扑作教刑,而 二物以收其威,固先聖先師學校之政,所以遺後世 法也。惟先聖先師臨之在上,某敢不再拜稽首。

《同安縣諭學者》
前人

[编辑]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此君子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 而競尺寸之陰也。今或聞諸生晨起入學,未及日中, 而各以散去,此豈愛日之意也哉?夫學者所以為己, 而士者或患貧賤,勢不得學,與無所於學而已。勢得學又不為,無所於學而猶不勉,是亦未嘗有志於學 而已矣。然此非士之罪也,教不素明而學不素講也。 今之世,父所以詔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師所以教其 弟子,弟子所以學,舍科舉之業則無為也。使古人之 學止於如此,則凡可以得志於科舉斯已耳。所以孜 孜焉愛日不倦,以至於死而後已者,果何為而然哉? 今之士惟不如此,以為苟足以應有司之求矣,則無 事乎汲汲為也。是以至於惰游而不知反,終身不能 有志於學,而君子以為非士之罪也。使教素明於上, 而學素講於下,則士者固將有以用其力,而豈有不 勉之患哉?某是以於諸君之事,不欲舉以有司之法, 而姑以文告焉。諸君苟能致思於科舉之外,而知古 人所以為學,則將有欲罷而不能者,某所企而望也。

《諭諸生》
前人

[编辑]

古之學者,八歲而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十 五而入大學,學先聖之禮樂焉。非獨教之,必將有以 養之也。蓋「理義以養其心,聲音以養其耳,采色以養 其目,舞蹈登降、疾徐俯仰以養其血脈,以至於左右 起居,盤盂几杖,有銘有戒」,其所以養之之具可謂備 至爾矣。夫如是,故學者有成材,而庠序有實用,此先 王之教所以為盛。自學絕而道喪,至今千有餘年,學 校之官,有教養之名,而無教之養之之實。學者挾策 而相與嬉其間,其傑然者乃知以干祿蹈利為事。至 於語聖賢之餘旨,究學問之本原,則罔乎莫知所以 用其心者。其規為動息,舉無以異於凡民而有甚者 焉。嗚呼!此教者過也,而豈學者之罪哉?然君子以為 是,亦有罪焉爾。何則?今所以異於古者,特「聲音采色 之盛,舞蹈登降、疾徐俯仰之容,左右起居、盤盂几杖」 之戒,有所不及為。至推其本,則理義之所以養其心 者故在也。諸君日相與誦而傳之,顧不察耳。然則此 之不為,而彼之久為,又豈非學者之罪哉?僕以吏事 得與諸君遊,今幾年「矣。諸君之業不加進,而行義無 以自著於州里之間,僕心愧焉。今既增修講問之法, 蓋古者理義養心之術,諸君不欲為君子耶?則誰能 以是強諸君者?苟有志焉,是未可以舍此而他求也。 幸願留意,毋忽。」

《諭諸職事》
前人

[编辑]

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 以悅其心。」夫理義不足以悅其心,而區區於法制之 末以防之,是猶決湍水注之千仞之壑,而徐翳蕭葦 以捍其衝流也,亦必不勝矣。諸生蒙被教養之日久 矣,而行誼不能有以信於人,豈專法制之不善哉?亦 諸君子未嘗以禮義教告之也。夫教告之而不從,則 學者之罪苟為未嘗有以開導教率之,則彼亦何所 趨而興於行哉?故今增修講問之法,諸君子其專心 致思,務有以漸摩之,無牽其章句,無滯於舊聞,要使 之知所以正心誠意於飲食起居之間,而由之以入 於聖賢之域,不但為舉子而已,豈不美哉!然法制之 不可後者,亦既議而起之矣,惟諸君子相與堅守而 力持之,使義理有以博其心,規矩有以約其外。如是 而學者猶有不率,風俗猶有不厚,則非有司之罪,惟 諸君留意!

《補試榜諭》
前人

[编辑]

蓋聞「君子之學以誠其身,非直為觀聽之美而已。古 之君子,以是行之其身,而推之以教其子弟,莫不由 此,其風俗所以淳厚,而德業所以崇高也。」近世之俗 不然,自父母所以教其子弟,固已使之假手程文以 欺罔有司矣。新學小生,自為兒童時,習見其父兄之 誨如此,因恬不以為愧,而安受其空虛無實之名,內 以傲其父兄,外以驕其閭里,而身不知自力,以至卒 就小人之歸者,未必不由此也。故今勸諭縣之父兄, 有愛其子弟之心者,其為求明師良友,使之究理義 之指歸,而習為孝弟馴謹之行,以誠其身而已。祿爵 之不至,名譽之不聞,非所憂也。何必汲汲使之俯心 下首,務欲因人成事,以幸一朝之得,而貽終己之羞 哉!今茲試補縣學弟子員,屬某典領,故茲勸諭,各宜 知悉。

《策試榜諭》
前人

[编辑]

《孟子》稱「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而答問居一焉。」今發策 以觀二三子之所蘊而折中之,是乃古之所謂答問 者,非徒相與以為諛也。自今諸生條對所問,宜湛思 正論,於答問之際,審加意焉。若夫朝廷之事,則非草 茅所宜言,而師生相與之誠意,亦不當數見於文字 之間也。二三子慎之!

《重修桂林府學記》
張栻

[编辑]

國朝學校遍天下,秦漢以來所未有也。桂林之學,有 唐大曆中觀察使李昌巎經始於郊,而熙寧中徙於 郡城東南隅。乾道二年,知府事張侯維又以其地堙 陋,更相爽塏,得浮屠廢宮,實始安故址,請於朝而遷 焉。侯以書來曰:「願有以告於桂之士。栻!惟古人所以 從事於學者,何所為而然哉?天生斯民則有常性,人立於天地間則有常事。在身有一身之事,在家有一 家之事,在國有一國之事,皆性之所有也。弗勝其事, 則弗有其性,弗有其性,則弗克若天矣。克保其性而 不悖其事,所以順天也。」然則舍講學,其能之哉?凡天 下之事,皆人所當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際, 人事之大者,以至於視聽言動,周旋「食息,至纖至悉, 何莫非事,學所以明萬事而奉天職也。雖然,事有其 理而具於吾心。心也者,萬事之宗也。人惟喪其良心, 故事失其統紀。學也者,所以收其放而存其良也。夏 葛而冬裘,饑食而渴飲,理之所固有而事之所當然 者。凡吾於萬事,皆見其若是也,而後為當其可學者 求乎此而已。」嘗竊怪「今世之學者,其所從事往往異 乎是,鼓篋入學,抑亦思我所為學者果何事乎?聖人 之立教者果何在乎?而朝廷建學,群聚而教養者又 果何為乎?嗟夫,此獨未之思而已矣。使其知所思,則 必悚然動於中,而其朝夕所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 朋友之際,視聽言動之間,必有不得而遺者,庶乎可 以知」入德之門矣。栻也不敏,何足以啟告於人?辱侯 盛意,勉為之言。

《瑞安縣重修縣學記》
葉適

[编辑]

昔劉君龜從宰瑞安,頗修學,前記云:「糜鏹二百萬,不 薄矣。」未久已濅敝,頹障墮級,棟扶梁拄,岌岌搖動,如 坐漏舟中。邑人以為大慚。頃歲謀於余,將自治之,余 曰:「止政在有司,非鄉民所敢干也。此豈佛老氏室廬 耶?又可醵而就之乎?」嘉定四年,黃君葵初領縣,貫無 贏銖,歎曰:「吾其舍旃士之職於學者。」鄭炎陳觀《大趣 贊》曰:「願盡力費,比昔十四而學,復壯好如新成焉。凡 吏之品有三:上以學為吏;其次本於吏,而學以飾之。 下者苟吏無飾也。君始至即修學,視一邑之政無先 於學,斯知以學為吏歟。世之論吏亦有三:上者學成 而能教,其次雖未能教,而以政養民;下者無養豕飼 獸擾之爾。君知以學為吏,固不鄙慢」其民,教與養始 勉而進。歟世之論常曰:「吏必設學,而教且養人最急。」 不知吏當先自教且養急,顧有甚於人者,何也?彼雖 知以學為吏,燭物之智淺,察己之功不深,意則以教 且養者厚民,實則以教且養者病民矣,烏得勉而進 哉!故明恕而多通,吏之所以自教。節廉而少欲,吏之 所以自養。少欲則民「有餘力;多通,則民有餘情。」然後 推其所以自養者,亦養人廉;推其所以自教者,亦教 人恕。此忠信禮義之俗所由起,而學之道所由明也。 余既嘉君能重學於先,故樂為君繫其勉於學者於 後。

《修學記》
陸震發

[编辑]

「人之一心,本自虛明,本自廣大,無賢不肖,均具一理, 特患物於物而不能物物耳。」古之設庠序之教,明此 理以淑人心,使知有義利公私之分,是非邪正之別。 此心昭然則此理洞然,晦斯光,窒斯通,始焉均具者, 一旦復還厥初,其功用殆未易量也。反是則心無天, 游蕩而忘返,賓義主利,文公實私,是非倒置,邪正易 位,又其甚也。擿埴索塗,入於坎窞,是則可悲也。是故 能修泮宮,則《泮水》頌之。其詩曰:「濟濟多士,克廣德心」 者,固有之物,謂之克廣,所進大矣。學校不修,則子衿 刺之,其詩之卒章曰:「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之近, 至於三月之久。釋者以為士者一日而忘學,則放僻 邪侈之心得以勝之,而其志荒矣。學校修廢,其關繫 風化如此。陵陽虞君來宰淳邑,篤意訓勵,謂「學校所 以議政之可否,今城闕挑達,何以尊崇吾教,淬勵士 氣?號儒其冠者,寧不顙泚內熱?」於是揭鶴山文靖魏 公所書《古聖賢法語》於講肄之堂,以詔後學。朔奠鳩 生,春秋、月書、季考,時加課試,以拔其尤。人心丕變,相 觀以善。掄魁亞選,首破天荒,蔚然為文物之邦。人知 薰陶美教,君之力也。又節經費,於齋戶廊廡,葺殘補 陋,塗堊丹雘。揭御書大成之殿,建七十二哲之祠,尊 崇鄉賢,更造祭服。凡拳拳於庠序者,莫不章章在人 聽聞。小有敝漏,一日必葺,不以將去,隳其成規。象山 先生所謂「居一日必當盡吾道。」凡此用心,其尊儒術 以示教化之本,迪人心以為義禮之歸,虞君其賢乎! 予忝職學校,念不可無以為之記,亦欲後之來者相 與緝熙此意於不窮也。淳祐八年歲次戊申二月日, 邑人陸震發記。

《瀘州重修學記》
魏·了翁

[编辑]

「瀘故有孔子廟,在州郭之北,唐咸亨所建也。迨慶曆 四年,詔州縣興學,爰始除舍,以贏生徒。元祐五年,徙 廟學於州南。紹興中,始置教授。自崇寧訖嘉泰,雖三 歷繕修,然今既三十年矣。某起家守瀘,以故事謁先 聖先師,堂序若將壓焉,則撤而新之。」前端門術,後建 齋寢,左右列從祀位。又念廟學不可混也,更建東西 序,築師生之館於外,尊罍爵洗,故以梓。今範金為之, 凡二百一十,為有司製冕服,諸生製衣幘。役未既會, 某以君命召士,曰:「公無一言以告我乎?」某對曰:「吾幼 而學之,孔、孟之書也,壯而欲行之,卒不與事儷。今願竊有告焉。且古者國子舍於王宮,教於師氏,而時會 於大司樂,以習誦弦,以學樂舞。萬民」居於比閭,教於 塾師,而時屬於州,序以受教法,以正齒位,皆非常廩 之士也。自漢景時,文翁為蜀郡守,立學官,置左右生, 而郡國養士始此。武帝立博士弟子員,而太學養士 始此。古者以有道有德者教國子,父師、少師教於閭 塾,蓋《禮》所謂「鄉先生」,國人所視為矜式者,故於射飲 則為尊。自鄉治廢而教法壞。至新莽,始於校學立經 師,繇是相承,有郡文學、州博士之等。迨我慶曆,設教 授之官,始也,猶聽舉人自擇。熙寧以後,命於朝廷、命 於吏部,則皆聽之資格。以古者有「養老乞言」,有「旅酬 合語」,蓋學校公論所出也。自《春秋》至二漢,此意尚存。 迨其後也,規約日繁,禁防日密。至蔡京專國,則憲禁 申令,如謗訕朝廷,如造為飛語,皆坐首罰,至於今未 之改也。雖然,此特學制之變耳,其如廟制則滋異。昔 聞古者祝祭享之別,不相僭瀆,未有非鬼、非族,而可 以言廟,不尸、不厭、不嘏、不綏、不旅、不繹,而可以言享 也。魯哀公十七年,立孔廟於故宅,閱千餘載,未嘗出 闕里也。漢儒所謂立學釋奠,未知先聖、先師為誰,自 《戴記》之外無聞焉。迨魏齊王、晉武帝釋奠於學,雖昉 見史冊,而未有原廟也。唐武德二年,廟周孔於冑監、 迨正觀定以孔子為先聖,而黜周公。於是牲牢器幣, 日增月盛,無異廟祧之祀矣。古者,弟子之於師,子孫 之於父祖,尊之而無以加也,則稱字以別之。字之至 貴,漢初猶然,而新莽不知仲尼之為尊也,妄為作諡。 然宣尼之云,未敢削其字也。至追崇之典,代增則以 絫諡為重,王封為貴矣。古者惟功臣與享大蒸,未聞 弟子從祀於師也。自建武祠七十二子於孔廟,然亦 不出闕里也。貞觀末,加以左卜,諸儒從祀太學,而武 成王之祠亦倣而為之《總章》。開元以來,又加諸儒以 三等之爵,而州縣學宮咸有從祀矣。夫是數者,孰非 至隆極美之事?乃肇自漢景武,而盛於魏、晉、齊、梁、隋、 唐以後。然則五三之典,非與《易》《書》《詩》《春秋》不可信與? 借曰昔人未及聞知,則美化善俗,宜有以遠過三代, 而民之淳漓,世之治亂,顧相反若此,則又何在?大抵 先王之時,其人則四民也,其居則六鄉、三采、五「比四 閭也,其田則一井二牧三屋九夫也,其食則九穀六 畜五牲三犧也,其服則九文六采五色五章也,其官 則三吏六聯五侯九伯也,其教則五事五典」也,其學 則六德六行五禮六樂五御五射六書九數也。民少 而習之,長而安之,不奪於奇品異物,不撓於淫辭詖 行,不蕩於姦聲亂色。族閭所學,師友所講,無適而非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仲尼之道。雖以周之叔季,而車 軌書文行倫,莫之或異也。自趙渠梁壞田制,秦政,燔 《詩》《書》,道失民散,至漢而不能復。於是詖、「淫」、「邪」、「遁」之言, 得以乘虛竊入。始也孔、老離立,久之而釋氏參焉。蓋 自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風雨震電,下至蟲黽草木,皆 為宮室衣冠,以「肖人類,府史胥徒以象官府,以至民 之日用飲食、車服、器皿,亦無一而不改先王之舊,舉 世由之,不以為疑也。使於是時又不為之建學立師, 示之以五、三《六經》之準的,則生民之類幾何而不胥 為夷也?然則學盛而員廣,廟隆而祀繁,其殆起於異 端日熾,大道濅微之時乎?」士復請曰:「記學校者多矣」, 而不及此,亦曰「生斯世也,而必古制之,是不且迂乎?」 曰:「吾固知是古之無益,而不可以末之聞也。千百年 間,習焉不察,以郡縣之制視邦國,以塔廟之儀目庠 序,以羌戎之教釋聖言,今曰無益而末之聞也,是孰 為有益乎?」乃次第其說,勒諸學宮,以諗同志。相與敷 求墜典,搜索遺言,期紹昔聞,開來哲,「為萬世建長治 之策。嗚呼!其無有聞風而興起者乎?」

《全州學記》
劉岑

[编辑]

「古者,國之政事,未有不成於學者也。獄訟,士之事也, 而聽於學;軍旅,將之事也,而謀於學;進賢退不肖,相 之事也,而進退於學;命令,君之所作也,亦得議其善 否於學。」是國之政事皆成於學矣。而諸侯之學,非受 命天子則不可,豈若後世郡國而皆有也?漢興,反秦 之弊,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公孫弘之言,稽古立太 學,而文翁為蜀郡守,起學宮成都市中,蜀民大化,由 是郡國皆有學矣。然不過立博士、養弟子員而止,其 政事則不與也。其治功不能如古者有由哉?至於習 文誦學,使先王之言不亡,而民知孝、悌、忠、信、禮、義、廉 恥以成其俗者,猶有其效也。今天子再造區字,廓清 氛祲,勞來還定,與民休息,孝悌之誠「達於上下,寧神 事親,靡求不獲,弛兵休士,遠人咸格。」乃率舊章,郊禮 天地,興舉廉孝,命有司建太學,擇吉日率臨視之。又 詔奉使典州與郡縣之吏,皆責以學事,頒鄉飲酒之 禮,使士夫春秋有事其中貴禮尚齒,以興,民行文治, 炳然與三代同風。盛矣哉!全之為州,南接百粵,風聲 氣俗皆近粵,其君子則有齊、魯之風,不由立學而何? 學始於慶曆四年,今三遷其址矣,而棟宇圮且壞焉。 知州事高君楫與通判事王君著鳩工庀材,易其敝壞,繼其闕乏,闢其壅蔽,自齋舍至於庖湢,莫不有所。 會頒御製《文宣王贊》及《書》、群經子傳,於州則尊而閣 之於講堂之左,且出私錢率士合財買田疇以補食 之不足,學無官,師得命吏如此。而前進士鄧深實來 官,得其人而居以安、食以飽學者益眾。於是相與求 予文為記。夫能宣天子之化以被於下者,吏之職也。 強問學,正身行,以承天子之德者,士之職也。二君之 舉既得其職矣,則士之游息於斯者,可失職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