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8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八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八十一卷目錄
鄉試部彙考三
皇清〈總一則 順治八則 康熙二十則〉
鄉試部藝文一
送洪儒卿赴鄉舉序 唐歐陽詹
請依舊封彌謄錄考校舉人 宋包拯
謝解啟 李廌
泉州科舉諭士文 真德秀
上倉守李愛梅謝解 文天祥
龍泉縣監漕鄉舉題名引 前人
上權郡陳通判禼謝解 前人
謝解啟 元閻復
題江西鄉闈錄後 明何喬新
山東鄉試錄序 王守仁
示徐曰仁應試 前人
雲南鄉試錄序 楊慎
順天府鄉試錄序 王維楨
江西鄉試錄後序 曹于汴
福建鄉試錄後序 唐順之
貴州鄉試錄後序 鍾惺
選舉典第八十一卷
鄉試部彙考三
[编辑]皇清
[编辑]國初定鄉試之制
《大清會典》。凡考試官員。順治初,定題差考試官日期。
雲南、貴州,四月初十日題;四川、廣東、廣西、福建,五月十二日題;浙江、江西、湖廣,六月十三日題;陝西、江南,六月二十三日題;河南,七月十三日題;山東、山西,七月二十日題;順天,八月初四日題。
凡入場官員,又定,「順天用監試御史二員入場,總理諸務。」 巡察御史二員搜檢。各生進場,係順天府咨呈都察院,都察院轉咨禮部,坐名題差。其外簾各官,共用十六員,於八府知縣、教官內科甲出身者,由順天府府尹行取題用。各省用巡按御史為監臨官。
凡副榜。又定直省鄉試卷,有文理優長、限於額數者,取作副榜,與正榜同發。
順治二年
[编辑]《大清會典》:凡鄉試中額,順治二年題准順天中式一。
百六十八名。內直隸生員「貝」字號中一百十五名,北監生「皿」字號中四十八名,宣鎮「旦」字號中三名。遼學奉天府學「夾」字號中二名。江南省中式一百六十三名。內南監生「皿」字號中三十八名,浙江省中式一百七名,江西省中式一百十三名,湖廣省中式一百六名,福建省中式一百五名,河南省中式九十四名,山東省中式九十名。〈內有孔、顏、曾、孟四氏,共編《耳字號》中二名。〉廣東省中式八十六名,四川省中式八十四名,山西省中式七十九名,陝西省中式七十九名。〈內寧夏丁字號中二名甘肅聿字號中二名〉廣西省中式六十名,雲南省中式五十四名,貴州省中式四十名。 罷南雍。裁監生中額,歸國子監共八十六名。增江南生員中額二十名。河南鄉試孔裔用「耳」字號中一名。
順治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五年,定遼學生員每科額中舉人三。」
名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
恩詔順天、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加中十五名。〈易經
四名,《詩經》五名,《書經》三名,《春秋》二名,《禮記》一名。
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廣東、四川加十名。〈易經三名詩經三名書經二名春秋一名禮記一名〉《廣西》 加五名。〈易經一名詩經二名書經一名春秋禮記共一名於二經卷內優者取之〉 裁江南生員中額二十名。〉
凡八旗鄉試,順治八年題准:滿洲、蒙古、漢軍生員開科鄉試,於順天舉人定額外,取中滿洲五十名,蒙古二十名,漢軍五十名。各衙門無品筆帖式亦同。生員應試。其滿洲、蒙古,或翻譯漢文一篇,或作滿文一篇,漢軍作漢文。第一場,《四書》文二篇,經文一篇。如未通經者,作《四書》文三篇。第二場,論一篇。第三場,策一道。至次科第一場「《四書》文三篇,經文二篇」 ;第二場論一篇,判五條;第三場策三道。已後應試,俱照漢人例行。其滿洲、蒙古生員,筆帖式同列一榜,不論滿洲、蒙古。
「取文字優者為第一名。」漢軍生員、筆帖式,漢生員、監生同一榜。不論漢軍、漢人,亦不論生員、監生,取文字優者為第一名。其餘名次俱以文字高下為前後。〈會試殿試俱照此例。〉其。
《進呈試錄》。兩榜士子、及考試等官姓名、一體開列
《題名錄》《滿洲蒙古》一本。《漢軍漢生監》一本。順治九年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
上幸學。加監生中額十五名。
順治十一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一年
恩詔順天加中十名。〈易經三名詩經三名書經二名春秋一名禮記一名〉《江南》: {{padding-left|2em|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加中七名。〈《易經》二名,《詩經》二名,《書經》一名。〉
《春秋一名禮記》一名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廣東四川加中}}
[编辑]五名。〈《易經》一名,《詩經》二名,《書經》一名,《春秋禮記》共一名。〉又題准:「鄉試副榜生員,照各省大小,量定名數,送監充監生。順天二十名,漢軍五名,江南十二名,浙江十名,江西十一名,湖廣十名,福建十名,山東九名,山西八名,陝西八名,河南九名,四川八名,廣東八名,廣西六名。其送監副榜,俱以前列名數起送。其副榜前列,以文字優長為主,不拘經房。仍將送監副榜、硃墨卷一,併解部磨勘。如有冒濫文字不通者,將考官一體糾參,永為定例。」
順治十三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三年,減定鄉試中額,滿洲中四十。」
名,《蒙古》中十五名,《漢軍》中四十名。
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四年,停止八旗考試。 又題准監」
生中額照南北分卷:直隸八府,延慶、保安二州、遼東、宣府、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西編「北」 「皿」 字號,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編「南」 「皿」 字號。照應試生多寡數分派中額 。又題准孔、顏、曾、孟四氏子弟試卷,仍同編「耳」 字號,文優者取中二名。
順治十七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七年題准鄉試中式,照舊額減半。」
順天中一百五名〈內直隸生員,「貝」 字號中五十八名;南、北監生,「皿」 字號中四十三名,宣鎮「旦」 字號中二名。遼學、奉天府學「夾」 字號中二名。〉江南中六十三名。《浙江》中五十四名,《江西》中五十七名。《湖廣》中五十三名,《福建》中五十三名。河南中四十七名,山東中四十六名。〈內有孔顏曾孟四氏共編耳字號中二名〉廣東中四十三名,四川中四十二名。山西中四十名,陝西中四十名。〈內丁字號聿字號各中一名〉廣西中三十名,貴州中二十名。雲南初定首舉、鄉試,照舊額取中。
康熙元年
[编辑]《大清會典》:「康熙元年題准鄉試停止取中副榜。」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年,題准雲南鄉試,照例減半中二。」
十七名 又題准:「巡按已經裁撤,用該巡撫監臨。其江南省江寧、鳳陽、安徽三巡撫,挨取監臨,永著為例。」〈他省仿此。〉提調例用布政司官二員。監試用按察司官二員。如布政司署理監臨事務。則以按察司充提調。守巡等道充監試。如按察司署理監臨事務。則以守巡等道充提調監試。其印卷、收掌、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以府佐貳首領并州縣正佐內由正途出身各官選用。其巡綽、搜檢、供給等官、於衛弁雜職內取用。 又
諭、「滿洲、蒙古、漢軍生員俱准鄉試,中式者送吏部。」
錄用。《不中者,革去生員》
康熙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三年題准:鄉試正副主考,不必指定。」
某衙門官差往某省。各衙門應差官員職名、通行開列、題請
欽點 又題准:「順天鄉試,停止御史坐名題請之例。」
通行開列密題
欽點。外簾各官、亦與主考、同考官、通行開列、密題 欽點。
康熙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五年題准直省正副主考官,令內院。」
吏部、禮部公同考選差往。其各省同考官,令該巡撫、提學公同考選派用 。又議准:各省鄉試同考官,以本省內進士、舉人官員用,如不足,於鄰省聘取。
康熙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八年
上幸學。加監生中額八名。又
恩詔順天、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加中十名。〈各經加中
照順治十一年順天例
山東、山西、河南、廣東、陝西、四川加中七名。〈易經二名書經二名詩經二名春秋禮記共一名〉雲南、貴州、廣 西加中三名。〈易經一名詩經一名書經春秋禮記共一名〉奉天府、夾 字號加一名。 又題准、順天、江南正副主考、《浙〉
「江、江西、福建、湖廣正主考差翰林八員,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副主考山東正主考差科臣五員。山東副主考、山西正、副主考,河南、陝西正主考差光祿寺少卿一員,吏、禮二部司官各二員。河南、陝西副主考,四川、廣東正副主考,廣西、雲南正主考差戶、兵、刑、工四部司官各二員;廣西、雲南副主考,貴州正副主考差行」 人二員、中書評事各一員。如光祿寺官缺、以戶兵刑工四部司官充山西副主考。中書行人、評事充廣東副主考。凡應差八員、總送十六員。應差五員、總送十員。禮部會同內院擬定正陪、疏請
簡命。其順天房考、聽禮部會同吏部選用。《江南房考》
聽提學會同巡按及布、按二司選用,務取潔守實學。每十員用二十員,公同鬮定,取充內簾房考 。又題准:八旗復行鄉試,滿洲、蒙古編「滿」 字號,取中十名。漢軍編「合」 字號,取中十名。
康熙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一年覆准:「光祿寺官或缺,應於太」
常太僕二寺少卿內取一員充山西正主考。如光祿、太常、太僕三寺少卿俱缺。照八年例行。又題准、各省鄉試內閣進士、中書、與各衙門應差官員一體開列題差。
凡正副主考、同考及執事等官入場日,簪花筵宴。主考、同考給表裡出場,次日,簪花筵宴 。又議准,直省鄉試,仍取副榜,照舊例外,增滿洲、蒙古五名,雲南五名,貴州四名 。又議准,增監試滿御史二員,巡察滿御史二員。
康熙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
諭直省典試官員、各衙門堂官、慎選學行兼優者、送
部 又
諭:「江南典試官。著照浙江一體題差。」〈改京為省不專用詞臣〉
又定《停分房取士例》。各經同考官公閱公薦增。
《春秋禮記》房考官各一員 又題准出場次日
[编辑]筵宴一次餘俱停止
康熙十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五年,停止八旗考試。」
康熙十六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六年,特行鄉試,順天專差考試。山」
東、山西、陝西會在河南考試,湖廣、江西會在江南考試,每科舉十五名,取中一名。
康熙十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七年題准,直省正副主考,除曾經」
典鄉試及會試分房不開外。其現在各衙門應差各官、不開正陪、俱通列職名、題請
欽點:
命下日、轉行兵部。各給郵符、刻期起行。不得淹留。京
邸 又定「在京同考各官,除郎中不差外,吏部取各部員外、主事、中行、評博、國子監科甲出身官員、及近畿廉慎素著科甲推知,開列職名上請。」
欽定。其守部進士亦盡行開列、仰憑
欽點,即日入闈。在外同考各省督撫公慎酌量扣定。
「日期。密行倍取本省及鄰省才望素著推知。或科甲教職到省。即日公鬮入闈。以絕弊竇。」 以上各同考官先取甲科。如甲科不足。兼取鄉科。康熙十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八年,議准內簾用糾察滿、漢御史。」
各一員
凡順天鄉試。禮部撥善書儒士六名、劄發順天府入場辦事
凡各直省鄉試、取醫士一名、入場聽用
康熙二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年,議准增順天府鄉試中額五。」
名 又
恩詔加二十三年鄉試中額。大省十名,中省七名。小
省三名奉天一名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三年,題准入場、出場簪花筵宴。」
及入場給表裡。俱照舊例行。
康熙二十六年
十月初三日
上諭內閣:「今年各省鄉試正副主考,朕所未識者,頗」
多,止據本內開列之人,酌量點用。今覽各省進呈《題名錄》,內所出題目,未當者甚多。如福建省試官所出第三場策內「問臺灣」 一段,並不知地方形勢事宜,蒙昧出題,悖謬已極。此外各省亦有未當者。漢大學士、學士等將各省呈覽題目及《題名錄》詳加檢閱,若有悖謬最甚者,察出參奏。
《禮部則例》。禮部覆:憲臣董疏查定例內,順天府
同考官,除郎中不便與差外,將六部員外、主事、評博、中行國子監科甲出身官員及近畿進士、知縣并守部進士盡行開列,仰憑
欽點。如臨期進士官乏員、方將舉人內文學素優者、
「選擇開送」 等語。查鄰省亦有鄉試,其鄰省官員不必行取。至六部員外、主事、中行、評博、內閣中書、國子監科甲出身官員,守部進士等,俱住京日久,預先揣摩,或有囑托之弊,亦未可定。相應如左都御史董所題,嗣後六部員外郎、主事、中書等官及守部進士俱停其開列,止用直隸所屬進士、知縣、舉人、知縣等官,不論已未分房,至考期將近,由順天府照例咨呈吏部。吏部行文直隸巡撫「取進士知縣三十名。如進士知縣不足用,舉人知縣共起送三十名。量計道里遠近,限八月初一日來京住順天府內。八月初四日具題。」 初六日吏部宣
旨畢、即與正副主考監試等官一同入場。仍令順天
府該城御史嚴加察訪。不許知縣等官私與在京人員往來。如有違者、即行題參。康熙二十六年二月二十日奉
旨:「依議。」
康熙四十五年
《禮部則例》。「『『禮部覆順天府丞勞疏稱,順天鄉試號房請於戊子科鄉試之年,聽府尹先期題請,將號房酌量增置』等語。應如所請。應於戊子科鄉試年,聽該府尹先期查明題請,酌量設法增置。又疏稱嗣後請將鄉試咨送應試諸生,務在場期十日以前納卷,在場期五日以前,如逾限者不准』等語。應如所請。嗣後鄉」 試咨送應試諸生,務在場期十日以前,投納試卷務在場期五日以前,如逾限者不准。又查京闈彌封所官止二員受卷等所官四員。應如所請,嗣後鄉試彌封所官增添二員照受卷等所共用四員可也。奉。
旨:「這號房設法增置,所議甚當,但不應止交與順天。」
府官員、「科場事務、係禮部專管。著禮部尚書以下官員、與順天府官員、公同設法增置。餘依議。」 康熙四十七年
《戶部則例》戶部咨覆直撫趙咨稱,直屬舉進牌坊銀兩向於道庫撥給,嗣於康熙四十五年奉
旨以「支給進士等牌坊銀、俱係六十兩」等語。《京城牌》
坊銀止給三十兩,此項銀兩應在京城支給,經戶部議覆,「嗣後直屬各省進士牌坊銀三十兩在京城支給,應將各省舉人牌坊銀,俱係二十兩支給,其舉人各省應試不在京者,前銀仍照舊在各本省藩庫支給」 等因,遵奉在案。今直屬四十七年戊子科中式舉人,俱在於順天應試,其牌坊銀兩應否照依各省藩庫支給,或令赴部請給等因,請示前來。查前項牌坊銀兩,先經本部議以舉人各省應試不在京者,仍照舊在本省藩庫支給,行文在案。今直屬舉人係在順天應試之人,其牌坊銀兩應令在部支領。相應行令該撫將直屬每年應徵牌坊銀兩造冊解部可也。
康熙四十九年
《禮部則例》,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內,國子監咨為科舉事。「今辛卯科鄉試,查各州縣衛上科來文,每有印信模糊者,其中恐有假捏之弊,應於印文之傍,用各州縣衛該地方首字編定號數,自一號以至數十百號,挨次編報,以便查核。更用粘單。凡後送者,將前送姓名備載附查,庶無捏送之弊。至現在肄業者,雖前科」 取有文結,今科仍行照例取結送監。如有齎文赴監違限及並無本地方官文結,臨時祗取京官印結溷瀆者一概不准移送。
康熙五十年
《禮部則例》。禮部議得:東撫蔣題請鄉試廣額,臣部以無庸議,具題奉
旨「各省讀書士子。日盛於前。鄉試中額。應酌量加增。」
「這本內事情,著再議具奏。欽此。」 臣部又將山東等八省彙題,其未經題請之省,應否一併加增之處,伏候。
上裁等因題請奉
旨:「依議。未經題請之省,亦著一體議增。欽此。」恭惟我 皇上振興文教,樂育人材,是以天下讀書士子日盛。
於前今奉
特旨加增各省試額。具見
浩蕩弘恩。今將直隸各省鄉試中額,俱於五分之內。
增加一分。查順天原額生員「貝」 字號取中九十名。今增十八名。《滿洲》、蒙古「滿」 字號,取中三十二名。今增四名。漢軍「合」 字號取中十一名。今增二
「名。其奉天取中四名,宣化府取中三名,無庸加增。至江南、浙江、湖廣三省原取中八十三名,今增十六名;福建省原取中七十一名,今增十四名;江西省原取中七十五名,今增十五名;山東省原取中六十名,今增十二名;山西、陝西兩省原取中五十三名,今增十名;河南省原取中六十二名,今增十二名;廣東省原取中五十七名。今增十一名四川省原取中五十六名。今增十一名廣西省原取中四十名。今增八名雲南省原取中四十七名。今增九名貴州省原取中三十名。今增六名其副榜」 并分經取中之處、俱照例計筭取中俟
命下之日,臣部通行各直省,「自今科為始,永為定例。」
載入《科場條例》,一體遵行可也。康熙五十年四月初十日奉。
旨:「依議。」
康熙五十一年
《禮部則例》。禮部議得:「湖撫劉疏稱湖廣省原額併節次奉」
旨加增及額外《五經》,共取中一百三名。臣即恭繕題:
名錄進呈
御覽在案。茲接閱江南、浙江二省《題名錄》,俱取中一。
「百一十三名,湖廣省少中十名,相應檢舉,聽候部議」 等因前來。查湖廣省原額八十三名,
恩詔、加增十名。又奉
特旨廣額一十六名。又《五經》四名、共應中舉人一百
一十三名,今止中一百三名,少中十名。查《康熙十二年順天鄉試》少中副榜五名。將正副主考官俱各降一級調用。但湖廣省少中正榜舉人十名不便照此例議處。布政司張聖猷身係提調料理場內一應事務不行詳查少移送十名之處殊屬不合,相應將《張聖猷所有加級不准抵銷降三級調用。監臨巡撫劉》正考官大理寺少卿張《德桂》、副考官翰林院檢討馬汝為,亦不行確查中額,止憑布政司《移文》少中十名之處。亦殊屬不合。相應將巡撫劉,正考官張,副考官馬,所有加級不准抵銷,俱各降二級調用。其少中舉人十名,應於下科補中可也。奉
旨:「張聖猷著降三級調用,劉殿衡著降二級留任。」張
德桂、馬汝為、俱著降二級調用。餘依議。
禮部等為科場之條例等事,會議得陝撫永疏稱,寧夏甘肅十四學生監何又蕭等呈稱,邊地讀書之人漸多,大臣子弟日眾,懇請將大臣子弟編入通省「官」 字號內,庶邊地之大臣子弟得以共沾
「皇上之恩,而邊地之孤寒亦得免侵占之嗟」等語,伏
祈
皇上俯念邊方士子讀書日盛,人才日多,一視《同仁》
將《丁聿》二號之文武大臣子弟與通省之文武大臣子弟一體同編官卷,憑文取中,不致有不均之訴。等因具題前來。查康熙三十九年,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寧夏「丁」 字號甘肅「聿」 字號額少不另編官卷等因具題奉
旨:「依議」,欽遵在案。今該撫既稱「邊地讀書之人日多」,
文武大臣子弟日眾《丁聿》二號之文武大臣子弟與通省之文武大臣子弟一體同編官卷憑文取中等語。應如該撫所請。嗣後將甘肅寧夏之文武大臣子弟不必編入「丁聿」 字號竟彙入通省之文武大臣子弟全編官卷憑文取中永為定例可也。奉、
旨:「依議。」
康熙五十二年
《萬壽盛典》。五十二年二月初九日順天及各省布政
司
萬壽科鄉試,禮部先期按道里遠近,請差主考。 上以次遣官分典試事。
五十一年十月十二日,禮部密題《請雲貴主考官》。本月十六日
欽點翰林院編修周彝、內閣中書查布《札納》,為《雲南》
主考官翰林院編修潘體震、通政使司知事常住為貴州主考官。「雲南於三月初三日放榜,取中孫士鶴等六十名。貴州於二月二十八日放榜,取中柴大用等四十名。」
十一月十二日,禮部密題「請四川、廣西、廣東、福建四省主考官。」 本月二十日
欽點「吏部驗封清吏司郎中裘君弼禮部精膳清吏。」
司主事趙守易為四川主考官,吏部稽勳清吏司郎中郭晉熙、內閣中書舍人盧弘熹為廣西主考官,翰林院編修查嗣瑮、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鄒琯為廣東主考官,翰林院檢討謝履忠、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董之燧為福建主考官。
四川於二月二十六日放榜,取中河淮等七十一名。廣西於二月二十四日放榜,取中王廷鐸等四十九名;廣東於三月初三日放榜,取中「莊論」 等七十二名;福建於三月初三日放榜,取中江日昇等八十九名。
十二月初十日,禮部密題「請浙江、湖廣、江西三省主考官。」 本月十六日
欽點翰林院侍讀學士汪。翰林院檢討吳相為浙。
江主考官太僕寺少卿嚴虞惇、翰林院檢討李天祥為湖廣主考官,經筵講官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胡作梅、翰林院檢討王士鎬為江西主考官。「浙江於三月十三日放榜,取中羅鼎謙等一百三名;湖廣於三月十一日放榜,取中金相等一百十三名;江西於三月初六日放榜,取中周弘勳等九十四名。」
十二月十九日,禮部密題「請陝西、江南、河南三省主考官。」 本月二十二日
欽點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編修俞長策,工部《營膳》。
清吏司員外郎李士瑜為陝西主考官,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呂履恆、戶部湖廣清吏司郎中喬雲名為江南主考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梅之珩、翰林院編修阿克敦為河南主考官;「江南於三月十一日放榜,取中許愬中等一百三名;陝西於三月初六日放榜,取中張大本等六十七名;河南於三月」 初六日放榜,取中孟《載有》等七十八名。
五十二年正月十八日,禮部密題「請山東、山西二省主考官。」 本月二十一日
欽點吏科給事中盧炳、翰林院編修俞兆晟為山東。
主考官禮科掌印給事中陳允恭、翰林院編修俞梅為「山西主考官。山東於三月初三日放榜,取中薛以聃等七十六名。山西於三月初三日放榜,取中李徽等六十七名。」
二月初四日,禮部密題「請順天主考官。」 本月初六日
欽點戶部尚書張鵬翮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
《文志鯨》為主考官。於三月十三日放榜,取中霍九錫等二百三十八名。
鄉試部藝文一
[编辑]《送洪儒卿赴鄉舉序》唐·歐陽詹
[编辑]三折肱為良醫。予五升詞場,四遭掎摭,是以竊知乎? 文則洪氏子舉秀才,前後勝負,予得而廣。夫子黼黻 之性,加好勤苦之節,紡績墳典,組織篇什,觀經緯機 杼,則重錦繡段,日日當成。今年秋,預貢士首薦,歌《鹿 鳴》以飲餞,想鵬摶而飾駕。金欲入鍛,玉將就,磨光芒 穎,耀朝夕。以冀迴㕍賓海,秋風落山,雖難別離,問慶 無恨。中鵠餘矢,猶思再發。升冬元月,斯會關下。
《請依舊封彌謄錄考校舉人》宋·包拯
[编辑]臣伏睹《新定貢舉條制》節文,「諸州發解,令知州、通判、 職官令錄事等保明行實,更不封彌謄錄者。」此乃三 代里選之法。蓋朝廷欲先德行而後詞學,責成有司, 不欲煩以繩檢,庶取士有以得其實才矣。緣天下郡 學,自罷聽讀之後,生徒各以散去,一旦詔下,投牒求 試者,比比皆是,長吏等又安能一一練悉行實哉?不 「免祇憑逐人,遞相保委,然而詐偽猥雜者,亦無由辨 明。兼每州用試官一員,是天下試官逾三百餘員,必 恐未能盡得其人,而悉心於公取也。或緣其雅素,或 牽於憎愛,或迫於勢要,或通於賄賂,勢不得已,因而 陞黜者有矣,又何暇論材藝,較履行哉?洎取舍一謬, 則是非紛作,不惟抑絕寒素,竊慮天下因此構起訟 端多矣。況封彌《謄錄》,行之且久,雖非取士之制,稍協 盡公之道。若今來諸州發解舉人,且令仍舊封彌謄 錄考校,於理甚便。若以敕命方行,難於遽改。即乞特 降約束,其逐處試官、監試官,如稍涉徇私,及請託不 公,並於常法外重行處置。不然,令別定刑名,庶使官 吏等各知警懼。」
《謝解啟》李廌
[编辑]古之士重,今之士輕。時世使然,風俗乃爾。飯牛版築, 奚必《詩》書;釣渭耕莘,曾何科目。蓋君子之學,以道義 為己任。故古之仕者,以卿相為當然,有「三顧五聘而 未從,或千駟萬鍾而不受。」今以言取士,但愧空文。凡 應舉覓官,鄰於自鬻。賓興久廢,法禁益嚴。徒以困窮 之身,願入英雄之彀。廌行年二十有九,早苦衰殘。著 「書十萬餘言,常懷忠憤。謀己甚拙,許國惟堅。雖頻待詔於公車,未得為郎於金馬。屢作逐客,每歎虛生。第 深沒世而無名,以累青雲之知己。比緣秋試,偶爾計 偕,輒生妄心,竊有榮幸。」此蓋伏遇某官,久垂教誨,乍 賜題評。恩等丘山,義同卵翼。致茲昧陋,有望亨衢。敢 不益勵進修,上副眷予。
《泉州科舉諭士文》真德秀
[编辑]「某治郡無堪,已叨易地,尚茲需代,遂及見秋闈之盛 舉。顧念此邦英才輩出,為士者各知以禮自將。向來 旁郡,間有以場屋喧囂而坐殿罰者,獨此邦素所未 聞,士習之美,於斯可見。今某區區猶欲少伸諭告者, 蓋以平時自愛之心,推之以及士友,惟幸聽之無忽。 蓋聞四民之中,莫貴於士,而士之所守,莫先於禮。是」 以聖經垂訓,「足容欲重,手容欲恭」,進退步趨,必中規 矩。非獨自貴其身,使人知所敬,亦以氣之與志相為 主賓,未有氣安靜而志不寧,氣勞擾而志不動者也。 故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今夫蹶者趨者,是氣 也,而反動其心,此乃治心之格言,修身之至要。學者 平時間有講不及此,涵養之功,既無其素,一旦就試, 遂以勇士赴敵場自比,而不知「戰鬥所恃者勇力,場 屋所恃者心思,戰雖尚氣,猶有再衰三竭之懼。況於 文章者,精神之所發見者也。和平其心,清明其氣,猶 恐心手未能相應,況於喧譁噭譟、奔走頓撼之餘,精 神氣血交擾於內,非終日不能以定,而欲下筆之際, 詞采煥然,義理條達」,難矣。尚憶某少時,屢更較藝,頗 知深自愛惜,每每緩步徐行於眾人之後。既坐試席, 他人之胸喘膚汗者,未能遽定,而我已安坐凝神,運 筆締思矣。逸勞靜擾,十倍不同,故雖學力甚疏,猶能 連收。科目之效,往往由此。今願七邑之士,父兄朋友, 交相勸勉,以靜重安徐為先,以喧呼譟擾為戒,則發 之於文必將大有可觀者。非特文字流傳四方。學者 皆以為法。而士風之美尢足以冠絕一時。豈不偉哉! 至於試院之所措置無非深為士友之地。尚慮其間 或不相察輒煽浮言。亦願老成有識之士開曉鑴諭。 俾皆釋然無惑。幸甚。
《上倉守李愛梅謝解》文天祥
[编辑]執鞭而御於君;風裁久欽司隸,推轂而輦其正。天人 幸遇翰林,欲借方寸地,吐氣而言;敢操盈尺紙,循廊 而進。竊謂烏河陽方司鎮鉞,石生隨就禮羅。王豫章 未下使車,荀爽已騰辟剡。蓋人非卞和,玉閟石竅,而 世無伯樂,駒困鹽車。必假先容,乃梯後進。竊念某策 非魯客,材僅莊林。自垂髫逮二十年,知肄業為第一 事。家庭自為庠序,要祖廬江興學之風;文字懶傍門 牆,惟準石室立言之法;遙睇故家之木,勉為良冶之 弓。子玉應而父金舂,伯塤唱而仲箎和。夜案剪燈,帳 幾成墨;凍窗呵筆,火不思爐。每因染教於芹香,屢獲 聯輝於萼集。角能戰蟻,占序榜龜。朋社陽秋,過許洛 中之陸;鄉評月旦,謂非吳下之蒙。曩踏黃槐,聊窺斑 管。合三萬餘於圍棘,爭六十八之帖花。如小子者車 載斗量。況有司之沙披石汰,誰謂燭几駒窗之際,遽 蒙黃鍾罍洗之褒,風健翎披。騰北海一雙之鶚,雲橫 鴈翅。摶漆園九萬之鵬,必侍郎氈筆,噓而送之。則進 士虎榜,自此升矣。茲蓋恭遇某官,百梅風格,八桂雲 仍。羅𣅿門兵甲於胸中,漱淮水淵源於筆下。風檣陣 馬,不足為勇。長吉之文章,景星鳳凰,快睹爭先;王濬 之名望,早躋顯第,遍歷要途。嘗膺北闕之詔綸,出領 西江之衣繡。兒童猶誦君實,野老皆識元城。惟虎城 舊治,嘗屈典麾;故螺水重來,又新持節。蘇疲民於恩 露,清奸吏於壺冰。坐念鉛為銛,跖為廉。安有書如絲, 官如眊燦連檣。妝執樂舊句重賡繒閱。庫粟埋梁,新 謠繼作。茲屈皇華之使,就延鳴鹿之賓。某忝以釜箕, 玷茲玉筍。敢不淬庖人之刃,誓無荒陸氏之莊。
《龍泉縣監漕鄉舉題名引》前人
[编辑]恭惟祖宗以取士為國,三歲大比,所謂「從數路得人」 古遂江,吾廬陵佳山水邑也。廬陵諸老,發身六一公, 澹庵以學舍益公,誠齊以鄉舉獻簡公,以漕貢而獻 簡生,遂江文獻風流,又其最近且親者。山川毓靈,人 物代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為《題名引》。
《上權郡陳通判禼謝解》前人
[编辑]是邦。大夫賢者聿新,道藝之賓興;吾黨小子,斐然得 遇。功名之主宰。僧彌出法護之右,越石居楚金之先, 人羨二難,已叢百媿。竊惟奎開我宋,箕壽斯文,堯叟 以壯歲挐魁,堯咨為之接武;子由以弱冠登第,子瞻 至於聯芳。孫何齊孫僅之名,宋祁遜宋郊之榜。韓家 閥閱,吳氏簪纓,皆一時兄弟之傑。然乃我朝科目之 盛者,甲于江右。未若廬陵。名耀帖金,以一門而五董; 筆香氈墨,不十歲而七劉。或踵接於童科,或肩摩於 胄監。煇煌簡冊,雜遝衣冠。至今文水仁山,猶想流風 遺俗。雖巫步亦期似禹,然賜賢何敢望回。如某者,技 等飛鼯,才長縮蚓。故家喬木,借秭歸舊峽之陰;宦錄 雲萍,分白鷺餘波之潤。勘皇祐牓帖,久寒石室青氈。 閱癸丑狀頭,曾入本心墨譜。恐負前人之弓冶,勉為今日之箕裘。有嚴君焉,唾棄萬年之諂味;難為弟者, 誓齊兩到之英聲。故唯諾怡愉之間,皆切磋琢磨之 地。晨窗花露,滴乾硯眼之鴝;夜帳木油,剔盡案頭之 蠹。以孝弟忠信為實地,以功名富貴為飄風。非碌碌 餘子之儔,有飄飄凌雲之氣。目染指時文之鼎,即梯 身季考之階。愈出愈奇,頗類黃絹外孫之虀臼。屢選 屢中,幾成翰林學士之葫蘆。遂令伯氏吹塤,仲氏吹 箎。過辱庖人繼肉,廩人繼粟。方嗟雌伏,未遂雄飛。適 槐粟之揉黃,偕棣華而拈采。擲番骰子,同拿喝六之 籌;彎起弓弦,共上中紅之垛。天開雙眼,地放一頭。渴 睡漢「平白解嘲,揶揄鬼。」分明束首。二旬賜第,皆以沈 內翰相期;十八奏名,僉謂劉學士可繼,《使小子自此 升矣。皆先生進而》教之。茲蓋恭遇某官,秀孕天台,英 蜚帝學。萬乘器可擎唐柱,五色線要補舜裳。器古罍 於盆盎之中,韻黃鍾於雜優之地。一從分刺,名雖沂 郡之王祥;兩屈護麾,實則潁川之黃霸。斯民廣廈,吾 道泰山。螺川醉多旨之春風,燕寢樂近民之暇日。政 安赤子,解弄梃之亂繩;兵撫清人,戢攘釵之橫孽。雖 借我二天之有幸,恐尹京五日以趣還。茲以題輿,委 之勸駕,至若豆萁之朽質,亦該花帖之榮恩。是宜拂 楮雪以牋誠,候屏星而布謝。誓當鞭策,不負揄揚,諒 大賢何所不容。知孺子尚或可教。晉公得二俊才士, 不無汗赭於前脩;古靈薦三十餘人,尚冀牙緋於後 進。
《謝解啟》元·閻復
[编辑]芹宮角藝,初無黃絹之辭;藻鑑垂光,誤中青錢之選。 名非情稱,感與愧并。切惟辭賦之淵源,是乃古詩之 糟粕。荀氏子發明其大概,宋大夫鼓舞乎後塵。英華 秀發,則洛陽之少年;文采風流,則臨邛之詞客。自茲 以往,作者寖多,摛章繪句者往往有之,操紙染翰者 滔滔皆是。若孫綽擅金聲之美,子雲韜吐鳳之奇,二 班父子,卓冠一時;陸家弟兄,獨步當世。莫不振金石 鏗鏘之調,窮霧縠組麗之文。大而仁義諷諭之至言, 細而鳥獸草木之多識。禁踰侈,則有東京、「西京」之作; 辨時事則有「吳都、蜀都」之編。或《上林》以諷其畋游,或 《甘泉》以述其郊祀。升堂入室,然未窺孔氏之門牆;宣 德通情,亦庶幾風人之旨趣。何此源流之降,潢為科 舉之文。一變唐、宋,尚餘作者之典刑;再變金、遼,無復 舊家之風骨。拘之以聲律之調暢,撿之以對偶之重 輕,以窘邊幅為謹嚴,以粘皮骨為親切。描題畫影,但 知一字之工夫;抹東塗西,不覺《六經》之破碎。習非成 是,以變為常。事馳驟者輒謂之荒唐,務雄贍者例云 乎唱叫。雖子建胸中之八斗,不得騁其才;雖少陵筆 陣之千軍,無以施其勇。然有司之獲選,亦壯夫所不 為。何承平歷世而來,莫之敢指。蓋僥倖一第之外,孰 知其他。必待權衡至公之流,庶展琴瑟更張之手。伏 惟提學郎中先生儒林冠冕,學海宗盟。憫斯文重厄 於秦灰,贊東國復修乎泮水。甄陶後進,殿最於《春秋》。 二季之間。鑑視前車,洗滌乎場屋百年之弊。俾削拘 攣之態,庶還麗則之風。格雖守而必文辭之可觀,辭 雖尚而亦理學之為主。加程文律度于古今骨格之 內,取古今氣艷於程文規矩之中。自非卓爾不群之 才,曷起褒然舉首之選。如復者,青衿末品,白屋蕪才。 天杓仰企,媿未濯翼以凌梯。絳漢難憑,徒「自尋章而 摘句。五音中度,敢論擲地之宮商?八表神遊,安得凌 雲之氣象。辨作戰蝸之兩角,尚慚窺豹之一斑。鼯鼠 之窮,顧將奈何?黔驢之技,蓋止此耳。豈意不以葑菲 之下體,遽令糠秕以先揚。敢不益礪操修,重鞭鄙鈍。 進而不已,雄以當前。庶取百中之功,不負千金之顧。 銘心鶚路,謝九秋桂子之」風;「刮眼龍門。看《三月桃花 之浪》。」
《題江西鄉闈錄後》明·何喬新
[编辑]永樂甲午科《江西鄉闈錄》一冊,蓋先公登科之年也。 程文凡廿四篇,而先公所作說《命義》在焉。是歲,蕭山 魏先生仲方考書,而他經之去留多取決于先生,故 所取多知名士,如少保泰和陳公循,學士吉水周公 敘,侍講安福劉忠愍公球,刑部侍郎丁公鉉,監察御 史吉水孫公鼎,憲副永豐彭公勖與先公皆以學行 有聲場屋,及《小錄》出,士論翕然以為得人,而程文純 正,亦非他科所及。此冊先公得於江西鹿鳴宴所攽 者也,藏於家八十年矣,頗有殘脫,乃命從孫豐用「《錄》 縑」重裝而寶藏之。弘治壬子夏六月庚申,不肖孤喬 新謹識。
《山東鄉試錄序》王守仁
[编辑]「山東古齊、魯、宋、衛之地,而吾夫子之鄉也。嘗讀《夫子 家語》,其門人高弟,大抵皆出於齊、魯、宋、衛之間,固願 一至其地,以觀其山川之靈秀奇特,將必有如古人 者生其間,而吾無從得之也。」今年為弘治甲子,天下 當復大比,山東巡按監察御史陸稱輩以禮與幣來 請守仁為考試官。故事,司考校者,惟務得人,初不限 「以職任。其後三四十年來,始皆一用學職,遂致應名取具,事歸外簾,而糊名易書之意微。自頃言者頗以 為不便。」大臣上其議,天子曰:「然,其如故事。」於是聘禮 考校,盡如國初之舊,而守仁得以部屬來典試事於 茲土,雖非其人,寧不自慶其遭際?又況夫子之鄉,固 其平日所願一至焉者,而乃得以盡觀其所謂賢士 者之文而考校之,豈非平生之大幸歟!雖然,亦竊有 大懼焉。夫委重於考校,將以求才也;求才而心有不 盡,是不忠也;心之盡矣,而真才之弗得,是弗明也。不 忠之責,吾知盡吾心爾矣;不明之罪,吾終且奈何哉! 蓋昔者夫子之時,及門之士嘗三千矣,身通《六藝》者 七十餘人,其尢卓然而顯者,德行言語,則有顏、閔、予、 賜之徒;政事文學,則有由、求、游、夏之屬。今所取士,其 始拔自提學副使陳某者,蓋三千有奇,而得千有四 百;既而試之,得七十有五人焉。嗚呼!是三千有奇者, 其皆夫子鄉人之後進而獲游於門牆者乎?是七十 有五人者,其皆身通六藝者乎?夫今之山東,猶古之 山東也。雖今之不逮於古,顧亦寧無一二人如昔賢 者?而今之所取苟不與焉,豈非司考校者不明之罪 歟?雖然,某於諸士亦願有言者。夫有其人而弗取,是 誠司考校者不明之罪矣。司考校者以是求之,以是 取之,而諸士之中苟無其人焉以應其求,以不負其 所取,是亦諸士者之恥也。雖然,予豈敢謂果無其人 哉?夫子嘗曰:「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顏淵曰:「舜何人 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夫為夫子之鄉人,苟未 能如昔人焉,而不恥不若,又不知所以自勉,是自暴 自棄也,其名曰不肖。夫不肖之與不明,其相去何遠 乎?然則司考校者之與諸士,亦均有責焉耳矣。嗟夫! 司考校者之責,自今不能以無懼,而不可以有為矣。 若夫諸士之責,其不能者,猶可以自勉,而又懼其或 以自畫也。諸士無亦曰:「吾其勗哉?無使司考校者終 不免于不明也。」斯無愧於是舉,無媿於夫子之鄉人 也矣。是舉也,某某同事於考校,而御史稱實,司監臨、 某某司提調、某某司監試,某某又相與翊贊防範於 外,皆與有勞焉,不可以不書。其餘百執事,則已具列 于《錄》矣。
《示徐曰仁應試》前人
[编辑]君子窮達一聽於天。但既業舉子,便須入場,亦人事 宜爾。若期在必得,以自窘辱則大惑矣。入場之日,切 勿以得失橫在胸中,令人氣餒志分非徒無益,而又 害之。場中作文,先須大開心目,見得題意大概了了 即放膽下筆,縱昧出處,詞氣亦條暢。今人入場,有志 氣局促不舒展者,是得失之念為之病也。夫心無二 用,一念在得,一念在失,一念在文字,是三用矣。所事 寧有成耶?只此便是執事不敬,便是人事有未盡處, 雖或幸成,君子有所不貴也。將進場十日前,便須練 習調養,蓋尋常不曾起早得慣,忽然當之,其日必精 神恍惚,作文豈有佳思。須每日雞初鳴即起,盥櫛,整 衣端坐,抖擻精神,勿使昏惰,日日習之,臨期不自覺 辛苦矣。今之調養者,多是厚食濃味,劇酣謔浪,或竟 日偃臥,如此是撓氣昏神,長傲而召疾也,豈攝養精 神之謂哉。務須絕飲酒,薄滋味,則氣自清。寡思慮,屏 嗜欲,則精自明。定心氣,少眠睡,則神自澄。君子未有 不如此而能致力于學問者,茲特以科場一事言之 耳。每日或倦甚思休,「少偃即起,勿使昏睡;既晚即睡, 勿使久坐。進場前兩日,即不得翻閱書史,雜亂心目。 每日止可看文字一篇以自娛。若心勞氣耗,莫如勿 看,務在怡神適趣。忽充然滾滾,若有所得,勿便氣輕 意滿,益加含蓄醞釀,若江河之浸,泓衍泛濫,驟然決 之,一瀉千里矣。每日閉坐時,眾方囂然,我猶淵默,中 心融融,自有真樂,蓋出乎塵垢之外而與造物者遊。」 非吾子概嘗聞之,宜未足以與此也。
《雲南鄉試錄序》楊慎
[编辑]聖天子嗣大歷服之十九年,實惟閏之一章。入庚子 蔀首,粵當三物賓興期,雲南巡按御史某申令甲嚴 法,癸葺試寏,昺文軌業,爰飭其故,期不愆於素。乃以 布政司某司調按察司某司監郡大夫若支郡大夫、 邑郎官洎流末官,咸慎選精,遴臚局。事罔弗虔。學 官某輩若干人,應聘以來罔弗共。闔滇之吏四十有 二,入彀之士二千有奇,皆提學副使某所睫擇也。乃 甲子鎖院,御史焫肅眾曰:「矢公矢慎。」乃違此二矢,昕 有如日,暝有如燭。乃臚唱諸士而試之,戊辰一之,辛 未二之,甲戌三之。題則紬簡刺之,卷則分經閱之。公 簾以內,司試者鐍之,夋夋如也,鰓鰓如也。公簾以外, 司調司監者,分職之,魚魚如也,雅雅如也。御史又實 臨內外而綱維之,翼翼如也,井井如也。爰簡其試之 中得廿人,鍥雕其文之優廿首,為雲南庚子科鄉試 以獻。某濫竽授簡,拜手颺言曰:「大道散而有《六經》,《六 經》散而有諸子。諸子之是非,取裁於《六經》;《六經》之刪 修,折衷乎聖道。三代而」上,道見于事業,而流衍於文 章。三代以還,道寓於文章,而不純於事業。故鄉舉里
選,取其事業矣;敷奏明揚,取其文章矣。兩漢以經術對策取士,六朝以品薦詞華甄人。隋合南北,始有科舉。最盛於唐,增光於宋,而其得人之效,視三代遠矣。 我太祖高皇帝重獎天衷,再造人極,掃舊元之晦盲 否塞,復三代之純固惇龐,君師之道兼隆,仁聖之事 畢矣。嘗伏讀科舉之詔矣,《易》用程子傳、朱子《本義》,《書》 從夏氏、蔡氏兩傳,《詩》采《漢箋》暨《集傳》,《春秋》本三《傳》兼 胡氏,《禮記》則古註疏與陳澔《集說》,裁訂自淵衷,參采 乎諸儒,使孔孟復生,亦無異論也。又嘗觀先正首科 之題辭矣,曰:「初場在通經而明理,次場在通」古而贍 辭,末場在通經而知務。上之涵養,乾知大始,下之承 順,《坤》作成物。《菁莪》棫樸之化,《梓材》多士之興,良有以 也。丹青既久而渝,神化亦窮以變,厥今士習何如哉? 其高者凌虛厲空,師心去跡,厭觀理之煩,貪居敬之 約,漸近清談,遂流禪學矣。卑焉者,則掇拾叢殘,誦貫 蒲魄,陳陳相因,辭不辨心,紛紛競錄,問則呿口。此何 異瞽矇誦詩,閽寺傳令乎?窮高者既如彼,卑淪者又 如此,視漢唐諸儒且恧焉,況三代之英乎?聖祖制舉 之美意,舉賢求士之良規,豈端使之然哉?今皇上遠 述唐虞,近法聖祖,屢下明詔,銳意求新。又必宗今,必 法古,必崇雅,必黜浮。《菁莪》之詩,《梓材》之書,復作於今 日。收濟濟之士,迓穆穆之衡行媲於古先諸士乎?沐 薰濡化,提耳命面,是千年之期而一朝之遇也。況爾 滇雲,聖祖嘗有諭言曰:「氣厚風和君子道行之所。」爾 諸士子生其鄉邦,久佩謨訓矣。一人之身且有新吾 三日之士,尚猶刮目矧曰涵泳已百七十載,濟濟數 三五六經諸士勗哉今日之滇雲非昔日之滇雲矣。 勗哉,不以一第自滿,而以三代之英自獻。某也願徼 榮靈,假於諸士,僣書以俟,
《順天府鄉試錄序》王維楨
[编辑]今年乙卯,順天府鄉試,乃我皇上龍飛之第十二科 也。考試官:諭德臣維楨、侍講臣煒,皆以上命至。同考 試官:進士臣復、臣溱、知縣臣孔墀、教諭臣應和、臣樞、 臣梅、臣棟、臣大魁、臣成式,皆以聘至。監試官:御史臣 冀、臣俊,皆以請。至其諸執事人眾,則皆府尹臣耀、府 丞臣鏜辟至。而臣鏜則職在提調,董一切,簾內外事, 先至,諸臣咸至矣,既分之而各執乃事矣。臣乃進提 學御史臣馬三才所選士及諸曹六館所選士三試 焉,乃復加志掄選錄雋者一百三十有五人焉。士既 錄,簾內外諸臣始相見,乃喜而相慶曰:「嗟乎!良哉選 也!藉是可以報天子矣。」然臣維楨顧有懼焉。今者臣 手錄以獻之上也,色勃勃而不能持,「足盤盤而不能 前,誠懼之也。」臣聞之往古,士有才賢而不獲進有司, 罪無赦。進矣而才賢者,不果效有司之罪亦無赦。何 者?不智之故也。今夫所貴乎樹木者,樹松柏也;其次 樹桃李。松柏可材,桃李花悅。人所不足,不任風雨,然 不與荊棘倫矣。即若不意松柏化而為桃李,桃李又 化而為荊棘。持是以譙呵樹者,則樹者口噤莫為應。 彼其初固嘗植之也。夫樹人亦類乎是者,臣恐其或 類之也,故懼臣關中人也。頃者臣自關中來,而渡於 孟津,見有轉大木於河滸者,前呼輿謣,後皆應之,木 翩然如馳焉。當是時也,即有齊謳郢調,吳歈越吟,與 夫激羽流商之奏,截雲下塵之曲,悉末之用矣。臣以 此則歎以為侈言無當,而繁華沒實。故今校諸生之 文,則直掇大指而棄其雕蟲,蓋竊有悟於轉大木之 事也。既行而及燕、趙之間,則今畿內地也。在昔燕、趙 之間,猶多奇偉俶儻之士,今其人已往,其聲猶存也。 臣乃頓步躊躇於境上者久之。即其人雖不純於先 王之道,然以效節不顧身,盡公而不徇私,「固亦有足 多焉者。」今此諸生以誦說《詩》《書》,稱引先王,則人人能 矣。令之受事,而奇偉俶儻之氣如彼何?故臣猶願諸 生之慕之也。今國家建都於燕,四方奉贄納貢之臣, 襁屬而至,其諸齒角羽毛,百物珍異,皆御府所餘。常 山在其右,遼海在其左,厥形險固,造物者故設此以 作藩垣,又國家所有,然所「貴者,唯獨節士之幹與忠 義之腹耳。異日者,諸生誠養有節士之幹,而懷忠義 之腹,則臣且望下風而拜之。非拜諸生也,拜節士與 忠義之夫也。」臣列在交戟之內最久,竊睹陛下之神 明,天授之也。即如一日之間,國家之大議凡幾,其大 事凡幾,然事皆炳於前知,而議皆成於立斷。諸司奏 疏而得報者,咸抱疏吐舌,以為弗及。今此諸生皆豎 儒耳,豈能奉奔走哉?然臣私以為世無粹白之狐,而 有粹白之裘,所求者博,所取者微也。若是則臣乃敢 以諸生進矣,而卒慮乎奔走之或後也。故事,士既錄, 順天府有宴,宴諸生,諸執事皆在焉。臣將挾持前說, 須詣宴所,一一為諸生道之,且因以為勸焉,而先以 謁諸同事。諸同事曰:「夫勸也,若是而止歟?」於是臣應 之曰:「諸執事亦嘗聞里父之醮子乎?里父之醮其子 于客位也,為之具三加,著誡詞備矣。客曰:『且更有加 乎』?里父曰:『無以加也。曩吾父所以醮吾者,固若是止 矣。今吾所以勸諸生者,固吾昔所受於先達先生者 也。錄將獻,臣宜有序引其端。乃』」謹具其始末如此云
《江西鄉試錄後序》曹于汴
[编辑]臣不敏,副江西典試之役,既告竣,當有言。夫茲地習 譚聖學,而諸以比士來者,亦大概于作聖之功三致 意焉。臣安能更端以告士?士不聖人之學而誰學乎? 學聖人者,心其心、行其行、言其言,舉子制藝,亦言其 言者也。方其湛重淵之思,抉九天之祕,魯、鄒覿面莘 岐傾懷,里巷屑越之語,烏能有此?不謂聖人口吻可 乎哉?第孔孟伊周,啟口容聲,罔非是物而誰?士匪臨 場羔鴈,鮮不為里巷屑越之語者,要在充其類耳。不 寧惟言,士亦嘗心聖人之心矣,行聖人之行矣,尋常 食息,大聖如斯,雖在牿亡,猶涵至性,忽愴臆於顛連, 忽赧顏於爾女,忽莊容於賓祭,忽灼知於著掩,其於 聖心聖行,隙露全露,乍合乍離者皆是。方其離時,一 毛萬山;當其合時,百世同室,亦在充其類耳。充之者, 言有常也,行有常也,心有常也。夫「一臠知五鼎,跬步 知千里。」業有其言,何不常其言?業有其行,何不常其 行?業有其心,何不常其心?言之實者其言常,行之實 者其行常,心之實者其心常,其心實無有不實,其心 常無有不常。無不實者,至誠也;無不常者,不息也;充 類者,致其曲而誠也。夫《滄浪》之詠,充之綦隆臻;居室 之能,充之天地察;孩提之愛,充之仁義達。豈以士也, 而熒熒隨熄,涓涓自封,弗克充滿,優入聖域哉?夫觀 天者以昭昭,察地者以撮土,學聖者以一隅,故棘內 可信,棘外一緒,可窺全體非過也,士誠有此倪也。然 而由聖倪躋聖極,則亦有辨矣。臣北產也,既壯而渡 江,北之所聞,恪守實蹈,尺步繩趨居多焉;渡江所聞, 頓解根宗,圓通開廣居多焉。或相背而各往,或相疑 而交辯。頓解者曰:「何為瑣瑣滯滯,拘攣格式?眼瞳不 瞭,足趾竟隘?」恪守者曰:「何為艷悟忘修,駕大弁細,以 名節不足檢,以疏縱為無礙。」臣竊謂二者之言,可相 濟也,俱不可廢也。夫恪守之士,斤斤於門外者也;頓 解之士,揚揚於門內者也。門外之論,終不能勝顧烏 得決去藩籬,便其情態?躬為嚆矢,遺人口實?道之闇 也,殆與有責焉。夫障緣愈添,本真益昧,爾先達之重, 戒者戒之良是。賄賂干請,任情執見,爾先達之明,糾 者糾之亦良是。爾多士兩存之,一切謹嚴,一切脫化, 三百三千,何思何慮!九《經》九德,無臭無聲,以此為心, 以此為行,以此為言,淵源孔孟,證可伊、周,豈不偉與! 不然,勝於師說,岐於門戶。其為辭也詖詖辭不足辱 茲錄,而況生於其心,發於其行,害且更烈,何聖學之 足云,豈所望於多士哉?
《福建鄉試錄後序》唐·順之
[编辑]竊聞「化之隆也候于遠,治之衰也候于近。」周文王壽 考作人,而汝墳、江、漢之間,至於田野武夫,皆可為干 城腹心。及周之衰,則自溱、洧之郊密邇王畿,且學校 隳壞,士人佻闥而缺於禮。故詩人本王道之興廢,《兔 罝》《子衿》並列於風,豈非以遠近為候與?今閩粵去畿 甸最遙,乃士人蔚然有章,採禮樂之華,掇仁義之精, 其經術直與鄒、魯相抗,而文采或過焉。於戲!此所謂 「候諸遠」者乎?蓋自我高皇帝取閩時,曾不血刃,而八 郡嚮風,山珍海錯,海外奇寶,方軌而走於中國,下至 蠻谿蜑壑,皆得脫去桴鼓之警,而修其俎豆之業者 且百餘年。今天子又方懋德建中,以仁義禮樂鼓鑄 區宇,漸濡煦沫,冒于海隅。是其人文之化鬱于古而 盛於今,有不然與?說者謂文王國於岐、豐,而江漢、《汝 墳》正直其南,故詩人歌之,謂之「二南」,言王化自北而 究於南。今京師古幽薊之墟,當中國艮維,閩、粵當巽 維,亦直其南。觀之天文,北極執斗樞以旋轉六合,而 閩、粵在東甌之宿,近太微明堂之位,北直斗柄。又大 海首起於東北,而其委在東南;潮汐相應,天地呼吸 之氣相通。由此言之,天運人事殆有符應者乎?故必 以閩、粵之盛為天下文明之候,而不敢以繫之一方 之開塞也。夫多士者,不啻古《兔罝》野人之儔也,既與 山珍海錯並輸于天子,豈不有魁梧瓌偉之器,可以 當干城腹心如《兔罝》野人者與?則世有歌頌天子作 人之化,其必以閩、粵為《二南》矣;《多士》則永有聞於世 矣乎?
《貴州鄉試錄後序》鍾惺
[编辑]「京朝官出典試事,其地之遠近,事之繁簡,額之廣狹, 頗以官為差,雖不可謂制,而不可謂非例也。」猶之邊 地,有司以官所出之格為差,雖不可謂制,而不可謂 非例也。近主者憂邊事日非,請稍變其格,事且報聞。 黔,邊地也,屬有警,宜從其例。而臣以為三日試事,帖 括從容,未若官黔地者千里蕭然,兵民騷繹,有彈壓 「綜理之任,黔文事又簡,雖寡昧如臣宜皆可往,且官 秩次當處諸臣後。」臣惺是以副工部主事臣明欽往 典乙卯黔試也。牘成,臣明欽首為言矣。臣惺復何言 哉!臣惟國家取士,士舉于鄉者,始得名為孝廉。孝廉 之名昉于漢。漢取士之科,有茂才異等,有明經,有孝 廉。三者不知所重何居?顧茂才者,則武帝詔中所稱 「跅弛不羈,非常之人」也。而今若抑之,以稱士之為諸生者。其於明經,則以稱諸生之廩於庠,而歲貢諸宗 伯者。彼茂才、明經亦安然自處於孝廉之下而不爭, 需次而不敢踰。乃知國家所以鼓舞顛倒之用甚妙 而意甚微者,全在於用漢取士之法,高下其名稱,而 本末輕重較然矣。士之得稱斯名者,奈何不反而思 其義也?《記》曰:「資於事父以事君。」《孟子》曰:「不失其身,而 能事其親。事親之道曰孝,而失身之罪,莫大於不廉。」 士非孝安能忠?非廉安能孝?上不為士計,而使士自 為計,士亦安能盡廉?士自今以往,一官寸祿,上皆使 得致於親,上未得士一官寸祿之報,而所施於士者 方未已。興孝訓廉,凡所以全士體而養其氣者,一一 先其未發,求之於無言,代為之計,而預為之所有,甚 於士之自為全、自為養者,而士反不自全、不自養。孝 欲以事君,而孝或衰於得君之專;祿用以訓廉,而廉 或變於聚祿之厚,則士負取士者,取士者負國家也。 夫《六經》庸言,孝與廉、庸德。士有跅弛不羈,「非常之才, 而能守其經術以庸始終之,斯豪傑而聖賢者,得一 人焉,足以事君,況上嘉與廣勵,不忘遠方,新額至三 十七人,而臣等適逢其盛乎!然得士而必求豪傑聖 賢其人者,又取必于三日之文,其視有司之彈壓綜 理於兵民間而必欲得其要領者,難易又當何如?諸 士其懋勉之,無使臣失言」而可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