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10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一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八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一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一百八卷目錄

 召試部彙考

  後漢獻帝初平一則

  晉武帝咸寧一則

  遼聖宗太平一則 道宗咸雍一則

  宋{{Annotation|太宗端拱一則 真宗景德一則 仁宗慶曆一則 英宗治平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元豐一則 哲宗元祐二則 紹聖一則 徽宗大觀一則 政和一則 宣和一則 高

  宗紹興五則 孝宗乾道三則 淳熙一則 光宗紹熙一則 寧宗慶元一則 嘉泰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二則

  明惠宗建文一則

皇清康熙二則

 召試部藝文一

  未召試先與奉常啟     唐張元宴

  未召試先與孫相公啟      前人

  乞免就試狀        宋王安石

  謝館職啟           蘇軾

  答館職啟           前人

  答試館職人啟         前人

 召試部藝文二

  召試學士院        宋王欽臣

  石州慢赴召史館與德新別金元好問

 召試部紀事

 召試部雜錄

選舉典第一百八卷

召試部彙考

後漢[编辑]

獻帝初平四年試儒生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按後漢書獻帝本紀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编辑]

曰:「孔子歎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踰 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 空歸,長委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 為太子舍人。」 按劉艾《獻帝紀》曰:「時長安中為之謠 曰:『頭白皓然,食不充糧;裹衣褰裳,當還故鄉。聖王愍 念,悉用補郎。舍是布衣,被服元黃』。」

[编辑]

武帝咸寧四年凡選博士俱以召試中選者充[编辑]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武帝初立國子 學,置博士各一人。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 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

[编辑]

聖宗太平五年試進士詩選張昱授官有差[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太平五年十一月庚子,幸內果園 宴,京民聚觀。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 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 人為崇文館校書郎。」

道宗咸雍六年召試馬希白[编辑]

按《遼史道宗本紀》:「咸雍六年九月甲寅,以馬希白詩 才敏妙,十吏書不能給,召試之。」

[编辑]

太宗端拱元年始建祕閣行召試除館職法[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國初以史館、昭 文館、集賢院為三館,皆寓崇文院。太宗端拱元年就 崇文院中堂建祕閣,擇三館真本書籍萬餘卷,及內 出古畫墨跡藏其中,以右司諫、直史館宋泌為直祕 閣。直館、直院則謂之館職,以他官兼者謂之貼職。元 豐以前,凡狀元、制科一任還,即試詩賦各一而入,否 則用大臣薦而試課之。入館官制行,廢崇文院為祕 書監,建祕閣於中,自監少至正字,列為職事官。罷直 館、直院之名,獨以直祕閣為貼職,皆不試而除,蓋特 以為恩數而已。 按《選舉志》:「諸王子孫,其已授環衛 官,有學藝得召試遷轉者,每有之。然非有司常試,乃 特恩也。」

真宗景德二年召試劉質於中書[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二年秋七月庚戌,劉質進《兵 要論》,召試中書。 按《選舉志》:太宗以來,凡特旨召試 者,於中書學士、舍人院,或特遣官專試,所試詩、賦、論、 頌、策、制誥或三篇,或一篇,中格則授以館職。景德後, 惟將命為知制誥者,乃試制誥三道,每道百五十字。

仁宗慶曆三年詔保舉人員然後召試[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曆三年十一月「癸未,詔館職有 闕,以兩府、兩省保舉,然後召試補用。」

英宗治平三年歐陽修請召試帝納之[编辑]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治平三年,命宰 執舉館職各五人。先是英宗謂中書曰:「水潦為災。言 事者云咎在不能進賢,何也。」歐陽修曰:「近年進賢路 狹。往時入館有三路。今塞其二矣。進士高科,一路也大臣薦舉,一路也。因差遣例除,一路也。往年進士五 人以上皆得試,第一人,及第不十年有至輔相者。今 第一人兩任方得試,而第二人以下不復試,是高科 路塞矣。往時大臣薦舉即召試,今只令上簿,候缺人 乃試,是薦舉路塞矣。惟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勞 老病之人,此臣所謂薦舉路狹也。」帝納之,故有是命。 韓琦、曾公亮、趙概等舉蔡延慶以下凡二十人,皆令 召試。宰臣以人多難之,帝曰:「既委公等舉之,苟賢,豈 患多也!」先召試蔡延慶等十人,餘須後時。

神宗熙寧八年始召試教職又試館職者易以策論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初內外學多朝廷特注後令國子監取其舊試藝等格優者用之熙[编辑]

寧八年,始立教授試法,即舍人院召試大義五道。 又按《志》,神宗以進士試策,與制科無異,遂詔罷之。試 館職則罷詩賦,更以策論

元豐七年令教官有缺聽監學選在任官兼充[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元豐七年,令諸 州無教官,則長吏選在任官,上其名於監學,審其可 者使兼之。」

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丁卯試中書舍人蘇軾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按《選舉志》:元祐元年復制 科奏上,而次年奏論六首,御試策一道,召試除官推 恩,略如舊例。 又按志,凡廷試前一年,舉奏官具所 舉者策論五十首。右正言劉安世建言:「祖宗之待館 職也,儲之英傑之地,以飭其名節,觀以古今之書而 開益其聰明,稍優其廩,不責以吏事,所以滋長德器, 養成名卿,賢相也。近歲其選寖輕,或緣世賞,或以軍 功,或酬聚斂之能,或徇權貴之薦,未嘗較試,遂獲貼 職,多開倖門,恐非祖宗德意。望明詔執政,詳求文學 行誼,審其果可長育,然後召試,非試毋得輒命,庶名 器重而賢能進。」

元祐三年,詔「館職召試如舊,罷教官試法。」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三年,詔大臣奏 舉館職。並如舊召試除授。惟朝廷特除,不用此令。劉 安世復奏曰:「祖宗時入館鮮不由試。惟其望實素著。 治狀顯白。或累持使節。或移鎮大藩。欲示優恩。方令 貼職。今既過聽臣言,追復舊制。又謂朝廷特除不在 此限。則是人材高下。資歷深淺。但奏舉皆可直除,名 為更張,弊源仍在。願倣故事,資序及轉運使方可以 特命除授,庶塞僥倖,以重館職之選。」 又按《志》,元祐 中罷試法,已而論薦益眾,乃詔須命舉乃得奏。

紹聖元年詔學官皆召試三省立優等人免召試格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紹聖元年詔學官並召試國子監長貳臺諫官外監司皆許薦舉[编辑]

按《選舉志》:「紹聖初,三省立格,中制科及進士甲第,禮 部奏名在上三人,府監、廣文館第一人,從太學上舍 得第,皆不待試,餘召試兩經大義各一道,合格則授 教官。元符中,增試三經。」

徽宗大觀四年改立詞學兼茂科[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大觀四年詔宏 詞科格法未詳,不足以致文學之士,改立詞學兼茂 科,歲附貢士院,試取毋過三人。」

政和二年增宏詞科為五人定召試學官十人取一之制[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政和增為五人, 不試檄書,增制誥,以歷代史事借擬為之,中格則授 館職,宰臣、執政親屬毋得試。 又按志,政和二年,臣 僚言:「元豐召試學官六十人,而所取四人,皆知名之 士,故學者厭服。近試率三人取一,今欲十人始取一 人,以重其選。」從之。自是或如舊法中書選注。又嘗員 外添置八行應格人為大藩教官,不以蒞職,隨廢。或 用元豐試法,更革無常。

宣和 年罷試上舍乃隨進士試於禮部[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云云。

高宗紹興元年五月丙午初復召試館職之制[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按《選舉志》:紹興元年,「初復 館職試,凡預名者,學士院試時務策一道,天子親覽 焉。」然是時校書多不試,而正字或試或否。 按《職官 志》續又參酌舊制,校書郎、正字召試學士院而後命 之。

紹興二年。定召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法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二年,詔舉賢良 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一遵舊制。自尚書兩省諫議大 夫以上,御史中丞、學士、待制各舉一人。凡應詔者先 具所著策論五十篇繳進。兩省侍從參考之,分為三 等。次優以上召赴祕閣,試論六首,於九經、十七史、七 書、《國語》「《荀揚》《管子》《文中子》。內出題,學士兩省官考校, 御史監之。四通以上為合格,仍分五等。入四等以上 者,天子親策之。第三等為上,恩數視廷試第一人;第

四等為中,視廷試第三人,皆賜制科出身;第五等為
考證
下,視廷試第四人,賜進士出身。不入等者,典簿尉差

遣,已仕者則進官與升擢。」 又按《志》,「高宗正博學宏 詞科凡十二題,制、誥、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內 雜出六題,分為三場。每場體制一古一今。遇科場年 應命,除歸明、流外、入貲及犯贓人外,公卿子弟之秀 者皆得試。先投所業三卷,學士院考之,拔其尤者召 試,定為三等。上等轉一官,選人改秩,無出身人賜進 士及第,並免召試,除館職;中等」減三年磨勘,無出身 人賜「進士出身,並許召試館職。」南渡以來,所得之士 多至卿相、翰苑者。

紹興七年,召試胡銓除編修官。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七年,以久陽有 異,令中外侍從各舉能直言極諫一人。」是冬,呂祉舉 選人胡銓,汪藻舉布衣劉度,即除銓樞密院編修官, 而度不果召。自是詔書數下,未有應者。

紹興十五年,更定召試試法。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十五年從國子 監丞文浩所言,於六經中取二經,各出兩題,毋拘義 式,以貫穿該贍為合式。」

紹興三十年。三月辛巳。復館職。召試。然後除擢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孝宗乾道二年復國初制令監司守臣解送[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乾道二年。苗昌 言奏國初嘗立三科。真宗增至六科。仁宗時並許布 衣應詔。於是名賢出焉。請參稽前制,間歲下詔。權於 正文出題。不得用僻書註疏。追復天聖十科。開廣薦 揚之路。振起多士積年委靡之氣。遂詔禮部集館職 學官雜議。皆曰:「註疏誠可略。科目不必廣。天下之士 屏處山林,滯跡遐遠,侍從之臣,豈能盡知?」遂如國初 之制,止令監司守臣解送

乾道十一年,詔「召試不拘三年之例。」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十一年初,制科 取士必以三年,詔「自今有合召試者,舉官即以名聞。」 乾道十二年,李巘請召試停用注疏,帝從之。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明年春。謂十二年也 李巘言:「賢良之舉,本求讜言以裨闕政,未聞責以記 誦之學,使才行學識如晁、董之倫,雖注疏未能盡記, 於治道何損?」帝以為然,乃復罷注疏。

淳熙四年召四川所上義士[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四年十二月丁卯,試四川所 上義士二人,官而遣之。」

光宗紹熙二年令召試館職[编辑]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紹熙二年,館職 闕人,上令召試二員,謹加審擇,取學問議論平正之 人。」

寧宗慶元 年申嚴濫薦召試之令[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慶元初,申嚴閤 門長官選擇其屬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預召試。 蓋以為右列清選云。

嘉泰元年初試教官於四川[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泰元年二月己亥,初置教官試 於四川。」

[编辑]

世宗大定二十八年敕試學士院官[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八年三月戊申,命隨朝 六品、外路五品以職事官舉進士,已在仕才可居翰 苑者,試制詔等文字三道,取文理優贍者,補充學士 院職仕。 按《選舉志》,試學士院官,大定二十八年,敕 設科取士為學士院官。禮部下太常按《唐典》,初入學 士院,例先試。今若於進士已仕者,以隨朝六品、外路 五「品職事官,薦試制詔誥等文字三道,取文理優者 充應奉。」由是翰苑之選為精。

章宗明昌三年召試胡光謙[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三年四月,尚書省奏提刑司 察舉河中府胡光謙,年雖八十三,尚可任用。敕召赴 闕。秋七月丁亥,胡光謙至闕,命學士院以雜文試之, 稱旨。上曰:「朕欲親問之。」八月,特賜胡光謙明昌二年 進士第三甲及第,授將仕郎、太常寺奉禮郎。官制舊 設是職,未嘗除人,以光謙德行才能,故特授之。 明昌五年。詔訪有文采人。試授學士院撰文。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明昌五年。以學 士院撰文字。人少。命尚書省訪有文采者勾取權試 之。」

[编辑]

惠宗建文元年詔試通經之士[编辑]

按《正氣紀》:建文元年五月,詔天下,「凡在任未入流官, 及坐法謫戍已更者,但通經薦試。」俄又詔:「衛官舉通 經軍士,聽布、按二司試上銓部用

皇清[编辑]

康熙十七年[编辑]

正月二十三日

上諭吏部:「《自古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

「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朕萬幾時暇,遊心文翰,思得博洽之士,用資典學。我朝定鼎以來,崇儒重道,培養人材。四海之廣,豈無奇才碩彥,學問淵通,文藻瑰麗,可以追蹤前哲者?凡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未出仕,著在京三品之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朕將親試錄用。其餘內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見,在內開送吏部,在外開報於該督撫代為題薦,務令虛公延訪,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賢右文之意。爾部即通行傳諭遵行。特諭。」 康熙十八年。

二月十七日

上諭吏部:「朕以萬幾時暇,留心《經史》,思得博學鴻儒。」

備顧問著作之選。故特頒諭旨,令內外諸臣,各舉所知。膺薦人員,已經陸續到部,欲行考試,因天寒晷短,恐其難於屬文,弗獲展厥蘊抱。今天氣已漸融和,應定期考試,所有合行事宜,爾部會同翰林院詳議具奏。特諭。

召試部藝文一[编辑]

《未召試先與奉常啟》
唐·張元宴
[编辑]

某啟。某人惟冗末,地匪清華。異前修稽古之勤,乏往 彥求己之志。偶塵科級,旋履宦途,甘蒙碌碌之嗤,實 愧堂堂之稱。惟思勇退,祇欲自強,孰謂僕射,念及孤 沈,獎茲顓僻。遇孔梨之津潤,別借齒牙;因《姜》被之包 容,俯明肝膈。昨日晚,面承尊旨,曲奉溫言,直欲拔自 沈泥,置之霄漢。恩既生於望外,喜載溢於情衷。況憫 恤垂仁,念惜兼至。假毛羽而使之騫翥,迴鞭策而俾 學騰驤。盡自生成,益隆丘嶽。但慮藝無所取,材不足 稱,仰累埏鎔,或孤抬舉。誓節永依於門第,酬曠冀盡 於死生。苟違斯言,是欺皎日。

《未召試先與孫相公啟》
前人
[编辑]

某啟。某昨日早趨崇屏,面奉弘慈。承許與之恩言,荷 提拔之隆旨。循涯自失,沒齒知歸。某孤拙無媒,迂疏 寡合。且乏幹時之具,仍慚悅世之機。一忝班行,八移 年曆,未絕遭逢之望,分無騫翥之期。伏以某官光輔 丕圖,啟迪昌運。當此艱危之際,克展經綸之才。孰謂 庸虛,亟塵褒採。況丹霄侍從,清籞遨遊。畀資枚馬之 流,以闡堯湯之化。顧茲孱薄,詎稱《論》思。倍懷感激之 心,冀竭效酬之節。但以鉛刀鈍質,不可廁於龍泉;瓦 缶凡姿,固難齊於神鼎。雖感恩而載切,實顧己以難 勝。

《乞免就試狀》
宋·王安石
[编辑]

「准中書劄子,奉聖旨,依前降指揮,發來赴闕就試者。」 伏念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當嫁,家貧口眾,惟 住京師。比嘗以此自陳,乞不就試,慢廢朝命,尚宜有 罪。幸蒙寬赦,即賜聽許。不圖遜事之臣,更以臣為恬 退,令臣無葬嫁奉養之急,而逡巡辭避,不敢當清要 之選,雖曰恬退可也。今特以營私家之急,擇利害而 行,謂之「恬退,非臣本意。兼臣罷縣守闕,及今二年有 餘,老幼未嘗寧宇,方欲就任,即令赴闕,實于私計有 妨。伏望聖慈察臣本意,止是營私,特寢召試指揮,且 令終滿外任,一面發付本任去訖。」

《謝館職啟》
蘇軾
[编辑]

試言無取,錫命過優。進貽朋友之譏,退有簡書之畏。 靦顏就列,撫己若驚。「國家取士之門至多,而制舉號 為首冠,育才之地非一,而冊府處其最高。觀其所以 待之,蓋亦可為至矣。知寶玉璠璵難得而易毀,故篋 櫝以養其全;知楩楠、豫章積歲而後成,故封殖以待 其長。施等天地,恩均父師。」恭惟先帝臨御以來四十 「二載,所擢賢良方正之士十有五人,其志莫不欲舉 明主於三代之隆,其言莫不欲措天下於泰山之固, 大則欲興禮樂以範來世,小則欲操數術以馭四裔。 然而進有後先,名有隱顯,命有窮達,時有重輕,或已 踐廟堂之崇,或已登侍從之列,或反流落於遠郡,或 尚滯留於小官,或死生之乖暌,已為陳跡;或擯斥於 罪戾,僅齒平民。雖曰功名富貴所由之塗,亦為毀譽 得喪必爭之地。名重則於實難副,論高則與世常疏。 故雖絕異之資,猶有不任之懼。」軾之內顧,豈不自知? 性任己以直前,學師心而無法。自始操筆,知不適時。 會宗伯之選掄,疾時文之靡弊,擢居異等,以風四方。 不知滿溢之憂,復玷良能之舉,負賢者所難之任,爭

四海欲得之求,其為惷愚,可為危慄。是以一參賓幕
考證
輒蹈危機,已嘗名挂於深文,不自意全於今日。而況

大明繼照,百度惟新,理才訓兵,有鞭笞戎狄之志;信 賞必罰,有追述祖宗之風。凡用人歷試其能,苟敗事 必誅無赦,此太平可待之日,豈不肖兼容之時。而乃 度越賢豪,曲收微賤,縱不能力辭而就下,亦當知非 分以自慚。此蓋伏遇某官,志在斯民,仁為己任。欲辦 大事,務兼尺寸之長;將求多聞,故引涓埃之助。致此 沗冒,有踰等倫。欲報無緣,將何望於頑鄙;遇寵知懼, 庶不至於惰媮。

《答館職啟》
前人
[编辑]

伏審奉詔明廷,陞華冊府,國有得賢之慶,士知稽古 之榮。虎觀石渠,極諸儒之妙選;鼇宮金闕,笑方士之 遠求。自喜衰年,獲觀盛事。某官學本自得,道惟造深, 溫故為君子之儒,多聞推益者之友。奇字可學,知子 雲之苦心;亡書復存,賴安世之默識。不試而用,知賢 則深。軾方此賜環,遽承枉駕,沐誨音之已厚,愧馳謁 之未遑。

《答試館職人啟》
前人
[编辑]

伏承射策玉堂,方觀筆陣。校文天祿,遂秀儒林。黨友 增華,縉紳共慶。國家求賢之道,必於閒暇無事之時。 賢者報國之功,乃在緩急有為之際。養之無素,則一 旦欲用而何由;待以非常,則臨事欲辭而不可。故納 之於英俊相從之地,觀之以世俗不見之書。非獨使 之業廣而材成,抑將待其益深而望重。某官學優而 仕,行浮於名,詞令從容,議論慷慨。追還正始,文章為 之一新;傳寫都城,紙墨幾於驟貴。得士之喜,非我敢 私。軾衰病侵尋,文思荒落。職在翰苑,當發策而莫辭; 識匪通儒,懼品藻之不稱。過煩臨貺,寵以書詞。永為 巾笥之珍,愧乏瓊瑤之報。

召試部藝文二詩詞[编辑]

《召試學士院》
宋·王欽臣
[编辑]

翠木陰陰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 賦》,閒拂塵埃看畫牆。

《石州慢》赴召史館與德新別
元·好問
[编辑]

擊筑行歌,按馬賦詩,年少豪舉。從渠里社浮沈,枉笑 人間兒女。平生王粲,而今顦顇登樓,江山信美非吾 土。天地一飛鴻,渺翩翩何許 羇旅。山中父老相逢, 應念此行良苦。幾為虛名,誤卻東家雞黍。漫漫長路, 蕭蕭兩鬢黃塵,騎驢漫與行人語。詩句欲成時,滿西 山風雨。

召試部紀事[编辑]

《北史魏收傳》:節閔帝立,妙簡近侍,詔試收為封禪書。 收下筆便就,不立槁草,文將千言,所改無幾。時黃門 郎賈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雖七步之才,無以過 此。」遷散騎侍郎,尋敕典起居注,并修國史。

《唐書張柬之傳》:「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少涉經史, 補太學生。祭酒令狐德棻異其才,便以王佐期之。中 進士第,始調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賢良召,時年七十 餘矣,對策者千餘,柬之為第一,授監察御史,遷鳳閣 舍人。」

《金鑾密記》:昭宗召唐韓渥入院,試文五篇,《萬邦咸寧 賦》《禹拜昌言賦》。武臣授東川節度制《答佛詹國進貢 書》《批三功臣讓圖形表》,繳狀云:「臣才不邁群,器非拔 俗。待價既殊於櫝玉,窮經有愧於籯金。遭遇清時,涵 濡睿澤。峨冠振珮,已塵象闕之班,舐筆和鉛,更入金 門之召。擊缽謝楗,纂組非工。撫已循涯,以榮為懼。」 《補筆談》:「舊制,館職自校勘以上,非特除者,皆先試,唯 檢討不試。初置檢討官,只作差遣,未比官職故也。後 來檢討給職錢,並同帶職,在校勘之上,亦承例不試。」 馬令《南唐書魯崇範傳》:「崇範,廬陵人也。竈薪不屬,而 讀書自若。烈祖初建學校,丁亂世典籍多闕,旁求諸 郡,崇範雖窶九經子史,世藏于家。刺史」賈浩就取進 之,薦其名,不報,浩以己緡償其值。崇範笑曰:「墳典,天 下公器,世亂藏于家,世治藏于國,其實一也。吾非書 肆,何沽值以償耶?」卻之,浩謝曰:「俗吏浼觸以遺先生 羞,不然,何以見高義?」會浩赴闕,與崇範俱至金陵,表 薦之,召試東宮,授太子洗馬《宋史張去華傳》:「去華幼勵學,敏于屬辭,以蔭補」太廟 齋郎。周世宗平淮南,去華時年十八,慨然歎曰:「兵戰 未息,民事不修,非馭國持久之術。」因著《南征賦》《治民 論》獻于行在。召試,授御史臺主簿。屬三院議事,不得 預坐,謂所親曰:「簿領之職,非壯夫所為。」即棄官歸鄭 州,杜門不出者三載。建隆初,始攜文游京師,大為李 昉所稱。明年,舉進士甲科,即拜祕書郎、直史館。以歲 滿不遷,上章自訴,因言「制誥張澹、盧多遜、殿中侍御 史蘇頌文學膚淺,願得校其優劣。」太祖立召澹輩與 去華臨軒策試,命陶穀等考之。澹以所對不應問,降 秩。即擢去華為右補闕,賜襲衣、銀帶、鞍勒馬。朝議薄 其躁進,以是不遷秩者十六年。

《楊徽之傳》:「楊澈字宴如,徽之宗人也。建隆初,舉進士。 時竇儀典貢部,謂澈文詞敏速,可當書檄之任。調補 河內主簿,再遷青州司戶參軍。知州張全操多不法, 澈鞫獄平允,無所阿畏。太祖知其名,召試禁中,改著 作佐郎。」

《楊礪傳》:「建隆中,舉進士甲科。父喪,絕水漿數日。服除, 以祿不足養母,閑居無仕進意。鄉舊移書敦諭,礪乃 赴官。解褐鳳州團練推官,歲餘,又以母疾棄官。開寶 九年,詣闕獻書,詔試學士院,授隴州防禦推官。」 《張澹傳》:「澹為祠部郎中,會祕書郎張去華上書自薦 有文藝,願與澹及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盧多遜、殿中 侍御」史師頌並試,覈定優劣,太祖令並試于講武殿。 澹所對不應策問,責授左司員外郎。

《周渭傳》:「渭字得臣,昭州恭城人。幼孤,養于諸父,力學 工為詩。劉鋹據五嶺昭州皆其地也,政繁賦重,民不 聊生。渭率鄉人六百踰嶺,將避地零陵。未至,賊起,斷 道絕糧,復還恭城,則廬舍煨燼。遂奔道州,為盜所襲。 渭脫身北上。建隆初,至京師,為薛居正所禮,上書言 事務。召試,賜同進士出身。」

《揮麈前錄》:《明清五世祖拾遺》:「開寶八年,以近臣薦,自 布衣召對,講《易》于崇政殿,然後命官。崇政殿說書之 名肇建于此,行事具載《三朝國史》。」

《談錄》:士大夫不可爭名競進,致有其缺行,玷平生之 蹤跡。昔張去華當太祖朝乞試,有數知己皆館閣名 臣,保舉之。太祖怒而問曰:「汝有多少文章,得如陶穀?」 曰:「不如敢與竇儀比試。」曰:「不敢,汝與張澹比試。」遂遲 遲不對。遂令張澹比試,試畢考校所試優於張澹,然 澹是季父。自此去華一生不得入館閣,蓋由是耳。 《宋史賈黃中傳》:「黃中知昇州,丁父憂,起復視事。五年, 召歸闕,有薦黃中文學高第,召試中書,拜駕部員外 郎、知制誥」

《李沆傳》:沆轉著作郎,相府召試,約束邊將詔書,既奏 御,太宗甚悅,命直史館。雍熙三年,右拾遺王化基上 書自薦,太宗謂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 書,并化基召試,並除右補闕知制誥。沆位最下,特升 于上,各賜錢百萬。又以沆素貧,多負人錢,別賜三十 萬償之。

《謝泌傳》:「泌少好學,有志操。賈黃中知宣州,一見奇之。 太平興國五年進士,解褐大理評事,知清川縣,徙彰 明,遷著作佐郎。端拱初,為殿中丞。獻所著文十篇,《古 今類要》三十卷。召試中書,以直史館賜緋。」

《王旦傳》:「旦父祐,事太祖、太宗為名臣。旦幼沈默好學 有文。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累遷殿中丞、通判鄭 州,徙濠州。淳化初,王禹偁薦其才,任轉運使,驛召至 京。旦不樂吏職,獻文召試,命直史館。二年,拜右正言、 知制誥。初,祐以宿名久掌書命,旦不十年繼其任,時 論美之。」

《王禹偁傳》:「太平興國八年,擢進士,授城武主簿,徙長 洲縣,就改大理評事。端拱初,太宗聞其名,召試,擢右 拾遺,直史館,賜緋。故事,賜緋者給塗金銀帶,上特命 以文犀帶寵之。」

《鄭文寶傳》:「文寶字仲賢,右千牛衛大將軍彥華之子。 彥華初事李煜,文寶以廕授奉禮郎,掌煜子清源公 仲寓書籍,遷校書郎。入宋,煜以環衛奉朝請,文寶欲 一見,慮衛者難之,乃被蓑荷笠以漁者見,陳聖主寬 宥之意,宜謹節奉上,勿為他慮。煜忠之。後補廣文館 生,深為李昉所知。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除修武」 主簿,遷大理評事、知梓州錄事參軍事。州將表薦,轉 光祿寺丞,留一歲,代歸,獻所著文,召試翰林,改著作 佐郎、通判潁州。

《趙安仁傳》:「雍熙二年,登進士第,歷大理評事,光祿寺 丞,召試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賜緋。」

《李若拙傳》:「雍熙三年,假祕書監使交州。使還,上謂其 不辱命,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歷知涇州。至道二 年,黎桓復侵南鄙,又詔若拙充使。至則桓復稟命使 還。真宗嗣位,召見慰問,進秩金部郎中。召試學士院, 改兵部郎中,充史館修撰。」

《王化基傳》:化基知嵐州,改淮南節度判官,入為著作 郎,遷右拾遺,抗疏自薦。太宗覽奏曰:「化基自結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試知制誥,以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 丞。

《錢若水傳》:「雍熙中,舉進士,釋褐同州觀察推官。聽決 明允,郡治賴之。淳化初,寇準掌選,薦若水洎王扶、程 肅、陳克、錢熙五人文學高第,召試翰林,若水最優,擢 祕書丞,直史館。」

《陳堯佐傳》:堯佐從子漸,少以文學知名于蜀。淳化中, 與其父堯封皆以進士試廷中,太宗擢漸第,輒辭不 就,願擢其父,許之。至咸平初,漸始仕為天水縣尉。時 學者罕通揚雄《太元經》,漸獨好之,著書十五篇,號《演 元》,奏之,召試學士院,授儀州軍事推官。

《寇準傳》:「準年十九,舉進士,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 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

《澠水燕談錄》:劉少逸少有俊才。年十三,端拱二年中 禮選。及御試詩賦外,別召升殿,賜御題賦詩數首,皆 有旨意,授校書郎,令于三館讀書。故王元之愛其少 俊而贈之詩曰:「待學韓退之,矜夸李長吉。」

《宋史陳彭年傳》:「真宗即位,復為祕書郎。喬惟岳刺史 海州及知蘇、壽二州,並表彭年通判州事。咸平三年, 屢上疏言事,召試學士院,遷祕書丞。」

《李沆傳》:「沆弟維,第進士,為保信軍節度推官。真宗初, 獻聖德詩,召試中書,擢直集賢院。」

《李諮傳》:「諮舉進士擢第三人,除大理評事,通判舒州。 召試中書,為太子中允,直集賢院。」

《賈昌朝傳》:「真宗祈穀南郊,昌朝獻頌道左,召試,賜同 進士出身,主晉陵簿。賜對便殿,除國子監說書。孫奭 判監,獨稱昌朝講說有師法,為潁川郡王院伴讀,再 遷殿中丞,歷知宜興、東明縣。奭侍讀禁中,以老辭,薦 昌朝自代。詔試中書,尋復國子監說書。」

《程琳傳》:「琳字天球,永寧軍博野人。舉服勤辭學科,補 泰寧軍節度推官,改祕書省著作佐郎,知壽陽縣,監 左藏庫,召試直集賢院。」

《劉蟠傳》:子鍇,初以父廕為大理評事,咸平二年,擢進 士第。嘗獻《幸太學頌》。真宗中夜觀書,得鍇《頌》,頗嘉賞 之,出以示輔臣,且言鍇幼孤能自立。召試,命直史館。 累遷至戶部郎中、鹽鐵副使。

《楊大雅傳》:「大雅素好學,日誦數萬言,雖飲食不釋卷。 進士及第,累遷祕書丞。咸平中,交趾獻犀,因奏賦召 試,遷太常博士。久之,又上書自薦,獻所為文。復召試, 直集賢院,出知筠、袁二州。」

《王欽若傳》:欽若為太常丞,判三司理欠憑由司,時毋 賓古為度支判官,嘗言曰:「天下逋負,自五代迄今,理 督未已,民病幾不能勝矣。僕將啟蠲之。欽若一夕命 吏句校成數,翌日上之。真宗大驚曰:『先帝顧不知邪』? 欽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與陛下收人心爾』。即日 放逋負一千餘萬,釋繫囚三千餘人。帝益器重欽若」, 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

《梅詢傳》:「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少好學,有辭辨,進士 及第,為利豐監判官。後以祕書省著作佐郎、御史臺 推勘官,預考進士於崇政殿。真宗過殿廬,奇其古對 詳敏,召試中書,除集賢院。」

《謝絳傳》:「絳父濤為祕書省著作佐郎,知興國軍。還以 治行召對長春殿,命試學士院。會契丹入寇,真宗議 親征。時曹濮多盜,而契丹聲言趨齊、鄆,以濤知曹州。 久之,用馮拯薦,復召試,以尚書兵部員外郎直史館, 遂兼侍御史知雜事,累官至太子賓客。絳舉進士甲 科,知汝陰縣。楊億薦絳文章,召試,擢祕閣校理、同判」 太常禮院

《李惟清傳》:「惟清子永錫,廕至光祿寺丞,遷為戶部判 官。因對,袖表以獻,又自薦揚。真宗駐蹕大名,召赴行 在,試策不中,貶瀧水縣主簿。」

《錢惟演傳》:「惟演字希聖,吳越王俶之子也。少補牙門 將,從俶歸朝,為右屯衛將軍,歷右神武軍將軍。博學 能文辭。召試學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稱善,改太 僕少卿。」

《晏殊傳》:殊以神童薦,帝召殊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 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 相寇準曰:「殊江外人。帝顧曰:『張九齡非江外人邪』?」後 二日,復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帝 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擢祕書省正字,祕閣讀書。命 直史館陳彭年察其所與遊處者,每稱許之。明年,召 試中書,遷太常寺奉禮郎。

《聶冠卿傳》:「冠卿舉進士,授連州軍事推官。楊億愛其 文章,于是大臣交薦,召試學士院,校勘館閣書籍,遷 大理寺丞。」

《邵亢傳》:「亢字興宗,丹陽人。幼聰發過人。方十歲,日誦 書五千言,賦詩豪縱,鄉先生見者皆驚偉之。再試開 封,當第一,以賦失韻弗取。范仲淹舉亢茂才異等,時 布衣被召者十四人,試崇政殿,獨亢策入等,除建康 軍節度推官。或言所對策字少,不應式,宰相張士遜 與之姻家,故得預選,遂報罷。而士遜子實娶它,邵與亢同姓耳。士遜既不能與直,亢亦不自言。趙元昊叛, 亢獻《兵說》十篇。召試祕閣,授潁州團練推官。

《彭乘傳》:「乘少以好學稱州里,進士及第,奏乞侍養久 之,有薦其文行者,召試為館閣校勘,固辭還家,後除 鳳州團練推官。」

《張知白傳》:「知白字用晦,滄州清池人。幼篤學,中進士 第,累遷河陽節度使判官。咸平,奏疏言當今要務,真 宗異之,召試舍人院,權右正言。獻《鳳扆箴》,出知劍州。 逾年,召試中書,加直史館,面賜五品服,判三司開拆 司。」

《青箱雜記》:夏公雖舉進士,本無科名,以父歿王事,授 潤州丹陽簿,即上書乞應制舉,其略曰:邊障多故,羽 書旁午,而先臣供傳遞之職,立矢石之地,忘家殉國, 失身行陣。陛下哀臣孤幼,任之州縣,唯陛下辨而明 之。若陛下以枕石漱流為達,則臣世居市井;若陛下 以金牓丹桂為才,則臣未忝科第;若陛下以鳩杖鮐 背為德,則臣始踰弱冠;若陛下以荷戈控弦為勇,則 臣生本綿弱。若陛下令臣待詔公車,條問急政,對揚 紫宸,指陳時事,猶可與漢、唐諸儒、方轡並驅而較其 先後矣。」真廟再三賞激,召赴中書。試論六首:一曰《定 四時別九州聖功孰大論》;二曰《考定明堂制度論》;三 曰《光武二十八將功業先後論》;四曰「《九功九法為國 何先論》五曰:《舜無為,禹勤事功業孰優論》六曰:《曾參 何以不列四科論》。是歲,遂中制科。

盛文肅公正剛塞,絕無它腸,而性微狷急。時為內相, 孫抃方召議館職,以文投之。文肅大怒曰:「投贄盡皆 邪道,非公朝所尚。」呵責再三,孫惶恐失措而退。比試 學士院,孫夙夕憂其擯落,文肅乃題所試卷為三等 上,其公正如此。

《石林燕語》:寇萊公初入相,王沂公時登第,後為濟州 通判,滿歲當召試館職,萊公猶未識之,以問楊文公 曰:「王君何如人?」文公曰:「與之亦無素,但見其兩賦,志 業實宏遠。」因為萊公誦之,不遺一字。萊公大驚曰:「有 此人乎!」即召之。故事,館職皆試于學士院或舍人院, 是歲沂公特試于中書。

《燕翼貽謀錄》:「國朝自真宗時,法令寖寬,臣僚或以恩 澤及所轉官為子孫,乞賜科名,則召試而授之。」 《宋史唐肅傳》:「肅子詢以太常博士知歸州,用翰林學 士吳育薦,為御史,未至,喪母。服除,育方參政事。宰相 賈昌朝與詢有親嫌,育數與昌朝言,詢用故事當罷 御史。昌朝欲留詢,不得已以知廬州。凡官外徙者,皆 放朝」辭,而詢獨不用。比入見,中丞張方平,乃奏留詢, 育爭不能得,詢由是怨育而附昌朝。昌朝雅不善育, 詢希其旨上奏曰:「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茂才異等科, 漢、唐皆不常置。若天見災異,政有闕失,則詔在位薦 之,不可與進士同時設科。若因災異,非時舉擢,宜如 漢故事,親策當世要務,罷祕閣之試。」育亦奏言:「三代 以來,取士之盛,莫如漢、唐。漢詔舉賢良文學直言極 諫之士,非有災異而舉。唐制科之盛,固不專于災異 也。況災異之出,或彌年所無,則此舉奚設;或頻歲而 有,則于事太煩。今禮部進士,數年一舉,因以制科隨 之,則事與時宜又從而更張之,使遺材絕望,非所以 廣賢路也。」仁宗是育言,詔禮部:「自今制科隨進士貢 舉,其著為令。」時育由制科進,帝以為得人,故詢力肆 排詆,意在育不在制科也。

《李迪傳》:「及之字公達,亦迪弟之子。由廕登第,歷知信 州,入判刑部。嘗撰次唐史有益治體者,為《君臣龜鑑》 八十卷。王堯臣上其書,併表其學行。韓琦亦以館職 薦之,召試,除直祕閣。」

《楊偕傳》:「偕為漢州軍事判官,數上書論時政,又上所 著文論。召試學士院,不中,改永興軍節度推官。又上 書論陝西邊事。復召試,不赴,即遷祕書省著作佐郎。」 《郭稹傳》:「稹字仲微,開封祥符人。世寓鄭州,舉進士,中 甲科,為河南縣主簿,除國子監直講。議者以其資淺, 罷還河南。時孫奭、馮元判監事,因奏稹學問通博,他」 選莫能及得,留居二歲。陳堯咨知大名,辟簽書府判 官事,改大理寺丞。奭等復薦為直講。奭出知兗州,又 薦稹與賈昌朝赴中書試講說,而稹固辭。召試學士 院,為集賢校理。

《趙振傳》:「振子珣,工騎射。年十六,仁宗召試便殿,授三 班借職。景祐中,有言珣藝益進,且習書史。復召見閱 武伎,又試策略于中書,條對數千言。自殿直進閤門 祗候。未幾,除濠州兵馬都監。」

《尹洙傳》:「洙字師魯,河南人。少與兄源俱以儒學知名。 舉進士,調正平縣主簿,歷河南府戶曹參軍,安國軍 節度推官,知光澤縣。舉書判拔萃,改山南東道節度 掌書記,知伊陽縣,有能名。用大臣薦,召試為館閣校 勘。」

《掌禹錫傳》:「禹錫提點河東刑獄,杜衍薦,召試為集賢 校理。」

《仲容傳》:「容字儀父,舉進士甲科,除大理評事,知三原縣。累擢監察御史,為殿試進士考官。真宗問題議對 稱旨,詔試中書,擢左司諫,直史館。」

《王博文傳》:「博文子疇,以父廕補將作監主簿,中進士 第,累遷太常博士。用賈昌朝薦,改編修《唐書》。仁宗獵 近郊,疇引十事以諫。皇祐中,手詔禁貴戚近習私謁 者,疇獻《聖政惟公頌》,召試直祕閣,為開封府推官。」 《王堯臣傳》:「堯臣,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人。舉進士第一, 授將作監丞,通判湖州。召試,改祕書省著作郎,直集 賢」院。

《孫抃傳》:「抃字夢得,眉山人。六世祖長孺,喜藏書,號書 樓孫氏,子孫以田為業。至抃始讀書屬文。中進士,以 大理評事直集賢院、通判絳州,召試學士院,除太常 丞。」

《鄭戩傳》:「戩舉進士,擢甲科,授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寧 國軍節度判官事。召試學士院,為光祿寺丞,集賢校 理。」

《章得象傳》:「得象知洪州,楊億以為有公輔器,薦之。未 幾召試,為直史館,安撫京東。」

《李昉傳》:「昉孫昭述,父宗諤。昭述以父廕為祕書省校 書郎,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出身,為刑部詳覆官,累遷 祕書丞。」

昉孫昭遘,以廕為將作監主簿。幼時,楊億嘗過其家, 出拜,億命為賦,既成,億曰:「桂林之下無雜木,非虛言 也。」其後薦之,召試,授館閣校勘。

《范鎮傳》:「鎮舉進士,調新安主簿。西京留守宋綬延置 國子監,薦為東監直講,召試學士院,當得館閣校理。 主司妄以為失韻,補校勘。人為忿鬱,鎮處之晏如。」 《王曾傳》:「曾弟子融,字熙仲。初以曾奏,為將作監主簿。 祥符進士及第,累遷太常丞,同知禮院。獻所為文,召 試,直集賢院。嘗論次國朝以來典禮因革,為《禮閣新 編》」上之,以其書藏太常。

《田京傳》:「京為大理寺詳斷官,趙元昊反,侍讀學士李 仲容薦京知兵法,召試中書,擢通判鎮戎軍。」

《張洞傳》:「洞字仲通,開封祥符人。父惟簡,太常少卿。洞 為人長大,眉目如畫,自幼開悟,卓犖不群。惟簡異之, 抱以訪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後當以 文學政事顯。既誦書,日數千言,為文甚敏。未冠,煜然 有聲,遇事慷慨,自許以有為時,趙元昊叛擾邊,關隴 蕭然,困于飛輓,且屢喪師。仁宗太息,思聞中外之謀』。」 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試舍人院,擢試將作監主簿。 尋舉進士中第,調漣水軍判官,累遷淮南轉運使,轉 工部郎中。

《范正辭傳》:「正辭子諷,字補之,以廕補將作監主簿。獻 《東封賦》,遷太常寺奉禮郎。又獻所為文,召試入等,出 知平陰縣。」

《談苑》:陳堯佐字希元,修《真宗實錄》,特除知制誥。舊制 須召試,唯楊億與堯佐不試而授。

《石林燕語》:「邵興宗初,自布衣試茂才異等中選,除建 康節度推官。會言者論與宰相張鄧公妻黨連姻,報 罷。後因元昊叛,詔求方略之士,復獻《康定兵說》十篇。 召試祕閣,始得權邠州觀察推官。祖宗取人之慎,蓋 如是也。」

「職事官差除,皆除目先下,惟中書舍人宰相得旨,朝 廷遣直省官召詣都堂,面傳旨召試,被命者致辭,丞 相謝之,直省官徑引入中書省。」前期,侍郎廳設幕次 几案于中,就坐少頃,本省吏房主首持丞相封題目 來,即就試中書。具食罷,侍郎致茶果。是日宰相住省, 俟納試卷始上馬。翌日進呈,除命方下,蓋召試之制 也。有思遲不即就者,往往過期,或為留內門,然已不 稱職矣。嘉祐間,有試而不除改天章閣待制者。 富公以茂材異等登科,後召試館職,以不習詩賦求 免。仁宗特命試以策論,後遂為故事。制科不試詩賦, 自富公始。至蘇子瞻又去策,止試論三篇。熙寧初,罷 制舉,其事皆廢。

《聞見前錄》:富韓公初游場屋,穆修伯長謂之曰:「進士 不足以盡子之才,當以大科名世。」公果禮部試下。時 太師公官耀州,公西歸,次陝,范文正公尹開封,遣人 追公曰:「有旨以大科取士,可亟還。」公復上京師,見文 正,辭以未嘗為此學。文正曰:「已同諸公薦君矣。久為 君闢一室,皆大科文字。」正可往就館。時晏元獻公為 相,求婚于文正。文正曰:「公之女若嫁官人,某不敢知。 必求國士,無如富某者。」元獻一見公,大愛重之,遂議 婚。公亦繼以賢良方正登第。

《聞見後錄》:韓魏公與宋尚書同試《中書賦琬圭》,宋公 太息曰:「老矣,尚從韓家郎君試邪?」蓋宋公文稱已著, 韓公以從官子弟二名登科,然世尚未盡知也。或聞 韓公,則愧謝曰:「某其敢望宋公報罷必矣。」已而韓公 為奏篇之首,宋公反出其下。後韓公帥中山,作《閱古 堂》,宋公詞有云:「聽說中山好,韓家閱古堂。畫圖名將 相,刻石好文章。」韓公見之不悅。

《行營雜錄》:東坡,仁宗朝登進士科,復應制科,擢居異等,英宗朝判鳳翔,上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 以近例,且欲召試祕閣。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試之。如 軾豈不能邪?」宰相猶難之。及試,又入優等,遂直史館。 《遵堯錄》:皇祐中,宗室叔韶獻所為文,召試學士院,文 中等賜進士及第,遷右領軍衛將軍。入謝,命坐賜茶。 帝謂曰:「宗室好學無幾,爾獨能以文章進士及第,前 此無有也。朕欲使天下之人知宗室中亦有賢者,爾 勉之,無忘舊學。」

《東坡集》:東坡云:「國朝試科,初在八月中旬。頃與黃門 公既將試,黃門公忽感寒臥疾,自料不能及矣。相國 韓魏公知之,輒奏上曰:『今歲召制科之士,惟蘇軾、蘇 轍最有聲望。今聞蘇轍偶病,未可試,如此人兄弟不 得就試,甚非眾望,欲展限以候,上許之。黃門病中,魏 公數使人問安否,既聞痊安,方引試,凡比常例展二 十日』。」自後試科目並在九月,蓋始於此。

《事文類聚》:盱江李泰伯素不喜孟子,以為孔子尊王, 孟子教諸侯自為王。嘗試制科,六論不得其一,曰:「吾 書未嘗不讀,必孟注疏也。」擲筆而出。人為檢視之,果 然,終不中第。

《避暑錄話》:祖宗故事,進士廷試第一人,及制科一任, 回必入館,然須用人薦,且試而後除。進士聲律固其 習,而制科亦多由進士,故皆試詩賦一篇。惟富鄭公 以茂材異等起布衣,未嘗歷進士,既召試,乃以不能 為詩賦懇辭,詔試策論各一,自是遂為故事。制科不 試詩賦,自富公始。至子瞻復落策而試論三篇。 《宋史·蘇軾傳》:軾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 之祕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 文義燦然。復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 等,惟吳育與軾而已。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 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 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 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後取而用之, 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 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何?」琦曰:「記 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於館閣中近上帖職 與之。」且請召試。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如軾有不 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史館。軾聞 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

《宋庠傳》:「庠弟祁,舉進士,釋褐復州軍事推官。孫奭薦 之,改大理寺丞,國子監直講。召試,授直史館。」

《卻掃編》:舊制,召試館職,詩賦各一篇。治平中,東坡被 召,自言久去場屋,不能為詩賦。乃特詔試論二篇。神 宗時,御史吳申言:「試館職止於詩賦,非經國治民之 急。請罷詩賦,試策三道,問經史時務,每道問十事以 上,以通否定高下去留。」於是詔自今試館職,論一首, 策一道。建炎再復試法,唯策一道。

《宋史胡宿傳》:「宿從子宗愈,字完夫,舉進士甲科,為光 祿丞。宿得請杭州,英宗問子弟誰可繼者,以宗愈對。 召試學士院。神宗立,以為集賢校理。」

《許將傳》:「將舉進士第一,簽書昭慶軍判官。代還,當試 館職。辭曰:『起家為官,本代耕耳,願以守選餘日讀所 未見書。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對,除集賢 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

《王安國傳》:「安國字平甫,安禮之弟也。幼敏悟,未嘗從 學,而文詞天成。年十二,出所為詩銘論賦數十篇示 人,語皆驚拔,遂以文章稱於世,士大夫交口譽之。於 書無所不通。數舉進士,又舉茂材異等,有司考其所 獻,序言為第一。以母喪不試,廬於墓三年。熙寧初,韓 絳薦其材行,召試,賜及第。」

《魏悼王廷美傳》:曾孫克敦,嗜經術,以宗正薦,召試中 選,賜錢三十萬。元豐間,集父承幹遺文以進,仁宗嘉 之,詔:「承幹父子以藝文儒學名於宗藩,宜有褒勸。」於 是追封承幹為東平王,而賜克敦敕書獎諭。

《韓琦傳》:「琦子忠彥,少以父任,為將作監主簿,復舉進 士。琦罷政,忠彥以祕書丞召試館職,除校理,同知太 常禮院。歷官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封魏國公。」 《徐禧傳》:「禧為荊湖北路轉運副使。元豐初,召知諫院。 惠卿在鄜延,欲更藩漢兵戰守條約,諸老將不謂然, 帝頗采聽,將推其法於他路,遣禧往經畫,禧是惠卿 議」,渭帥蔡延慶亦以為不然。帝召延慶還,加禧直龍 圖閣,使往代,以母憂不行。服除,召試知制誥、兼御史 中丞。

《施昌言傳》:「昌言,字正臣,通州靜海人。舉進士高第,授 將作監丞,通判滁州。後以太常博士召試館職,不中 選,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累遷龍圖閣學士。」

《畢仲游傳》:「仲游,元祐初為軍器衛尉丞,召試學士院, 同策問者九人,乃黃庭堅、張耒、晁補之輩。蘇軾異其 文,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

《蒲宗孟傳》:「宗孟第進士,調夔州觀察推官。治平中,水

災地震,宗孟上書斥大臣及宮禁宦寺。熙寧元年,改
考證
著作佐郎。神宗見其名曰:『是嘗言水災地震者邪』?」召

試學士院,以為館閣校勘,檢正中書戶房,兼修條例。 《石林燕語》:國朝知制誥,必召試而後除,唐故事也。歐 陽文忠記不試而除者惟三人,陳文惠、楊文公與文 忠,此乃異禮。自是繼之者,惟元祐間蘇子瞻一人而 已。近例,凡自起居舍人除中書舍人者,皆不試。蓋起 居舍人遇中書舍人闕,或在告,則多權行辭,而已試 之矣,故不再試,遂為故事。

故事,館職皆試詩賦各一篇。熙寧元年,召試王介、安 燾、陳侗、蒲宗孟、朱初平,始命改試策論各一道,於是 始試「《敕天之命》,惟時幾論、問古用民」,歲不過三策。 司馬溫公與呂申公素相友善,在朝有所為,率多以 取則。溫公自修起居注,召試知制誥,申公亦自外同 召。溫公既就試,而申公力辭不至,改除天章閣待制。 溫公大悔,自以為不及,命下,凡九章,辭不拜,引申公 自比云:「臣與公著同被召,公著固辭得請,而臣獨就 職。是公著廉遜而臣無愧恥也。」朝廷察其誠,因亦除 天章閣待制。

《避暑錄話》:故事,制科必先用從官二人舉上,其所為 文五十篇,考於學士院中,選而後召試,得召者不過 三之一。惟歐陽文忠公為學士時,所薦皆天下名士, 無有不在高選者,蘇子瞻兄弟、李中書邦直、孫翰林 巨源是也。世遂稱歐陽善舉賢良,程試既不過策論, 故所上文亦以策論中半,然多未免猶為場屋文詞, 惟孫巨源直指當世弊事,列其條目,援據祖宗源流 本末,質以故事,反覆論說,皆可施行,無一詞虛說。韓 魏公一見曰:「慟哭泣涕,論天下事,其今之賈誼乎!」時 方為於潛縣令,會以期喪不及試,免喪。魏公猶當國, 即用為崇文館編校書籍,遂見進用,不復更外任,蓋 猶愈於正登科也。

《卻掃篇》舊制,進士第三人以上及第人一任回,並召 試館職;制科第三等人一任回,亦然,仍並陞通判資 序。熙寧初,詔釐革,並令審官院依例與差遣。

問《奇類林》:「范景仁善文賦,參知政事王公薦,召試學 士院,詩用『彩霓』」字,以沈約《郊居賦》「『雌霓連蜷』讀為入 聲,謂景仁為失韻。出是除館閣校勘。殊不知約賦但 取便美,非『霓』不可讀為平聲也。學者皆為憤,而景仁 處之晏然。」

《容齋四筆》:「唐質肅公介,參政子義問,鎖廳試禮部,用 舉者召試祕閣,介引嫌罷之。」

《師友談記》:東坡云:「頃同黃門公初赴制舉之召到都 下,是時同召試者甚多,一日,見相國韓公與客言曰: 『二蘇在此,而諸人亦敢與之較試,何也』?此語既傳,於 是不試而去者十蓋八九矣。」

《南遊記》:舊南豐先生病中,介甫日造臥內,因邸報蔡 京召試,介甫云:「他如何做得知制誥?一屠沽耳。」又云: 「除修注告詞,是子固行,當時便當論繳。」時南豐已病 革,頷之而已。

《宋史周必大傳》:「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紹興二十年 第進士,授徽州戶曹,中博學宏詞科,教授建康府,除 太學錄,召試館職,高宗讀其策曰:『掌制手也』。守祕書 省正字。館職復召試自此始。」

《綦崇禮傳》:「崇禮為起居郎,攝給事中,召試政事堂,為 制誥三篇,不淹晷而就,辭翰奇偉,拜中書舍人,賜三 品服,進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猶以為得之。」晚 《揮麈三錄》:洪景伯兄弟應博學宏詞,以《克敵弓銘》為 題,洪惘然不知所出。有巡鋪老卒睹於案間,以問洪 云:「『官人欲知之否』。洪笑曰:『非而所知』。卒曰:『不然,我本 韓世忠太尉之部曲,從軍日,目見有人以神臂弓舊 樣獻於太尉,太尉令如其制度製以進御,賜名克敵, 并以歲月告之。洪盡用其語,首云『紹興戊午五月大 將』』」云云,主文大以驚喜,是歲遂中科目,若有神助焉。 此蓋熙寧中西人李宏中創造,因內侍張若水獻於 裕陵者也。

《清波雜志》:「無錫鄉士張公尚字思齊,三舍時為名進 士,蹭蹬至紹興戊辰,始預特奏召試,待廷對間,夢人 語之,官人往和州請衣,既覺叵測,有解之:和州取衣, 必是食祿之地。張自念脫或僥倖,亦未應賜衣。及唱 名在末等,補和州助教,始悟衣者醫也。為助教,設人 勸納,敕為後圖。張曰:『神告之矣』。乃拜命,因賦四十字」 《以自況》「老未脫場屋,揆才無寸長。九重雖射策,一命 不為郎。尚喜衫仍綠,仍憐牒是黃。活人何不可,政自 有良方。」竟不霑祿而卒。

《宋史呂祖謙傳》:「祖謙除太學博士,召試館職。先是,召 試者率前期從學士院求問目,獨祖謙不然,而其文 特典美。」

《王居安傳》:「居安為太學博士,遷校書郎。居安乞召試, 言祖宗時,惟進士第一不試。蘇軾以高科負重名,英 宗欲授館職,韓琦猶執不從。執政謂居安曰:『朝廷於 節度尚不較,況館職乎』?」居安因言節鉞之重,文非位 極,武非勳高,胡可妄得?丞相言不較,過矣。時蘇師旦命且下,故居安言及之。

《熊克傳》:克為提轄文思院,嘗以文獻曾覿,覿持白於 孝宗,喜之,內出御筆,除直學士院。宰相趙雄甚異之, 因奏曰:「翰林清選,熊克小臣,不由論薦而得,無以服 眾論。請自朝廷召試,然後用之。」上曰:「善。」乃以為校書 郎,累遷學士院權直。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九年三月,御史大夫月兒 魯等奏:「比監察御史商琥舉昔任詞垣風憲,時望所 屬而在外者,如胡祗遹、姚燧、王惲、雷膺、陳天祥、楊恭 懿、高道、程文海、陳儼、趙居信十人,宜召寘翰林,備顧 問。」帝曰:「朕未深知,俟召至以聞。」

《明外史曾魯傳》:「洪武中,禮部侍郎二十餘人。其知名 者自劉崧、曾魯外,有崇明秦約、山陰陳思道、萬安張 衡。約字文仲,博學工辭章。洪武初,舉文學之士,召試 《慎獨箴》,約文第一,立擢禮部侍郎。」

《懸笥瑣探》:曾狀元子啟名棨,永豐人,仕為少詹事兼 侍讀學士,善草書,能詩歌,稱江西才子。有薦一士人 至者,既入內,將試,上曰:「堂堂翰林,獨無一人如彼者 乎?」眾以子啟應詔。御試天馬歌,子啟之文,先成,文多 溜亮;士人後成,詞復蹇澀。上立,賜子啟瑪瑙帶,始授 士人官。

《西樵野記》:「劉學士儼,景泰中典北畿秋賦,取江陰徐 泰為解元。泰本富族,有欲更為親厚薦者,奏儼與泰 有私。儼欲叩閽力辭,禮部請以覆試。上從之,召五經 魁士,親試禁中,彌封以示閣老某某取次拆封,一與 原榜無異,仍賜泰為解元。時目為『欽賜舉人』。」

《續文獻通考》:憲宗成化十九年九月,授吏部聽選舉 人陳獻章為翰林檢討。獻章,廣東新會人。巡撫廣東, 都御史朱永等薦其學行可以追匹古人,乞以禮徵 聘。吏部謂獻章乃聽選舉人,非隱士比。遂移文取至 京,欲考試職事。獻章奏言:「臣以舊疾未平,未能就試。 母年七十有九,乞放歸侍養。」上特授以翰林檢討,聽 歸。一時推尊之,目為「道學。」

《明外史王鏊傳》:「鏊言科舉外,宜倣前代制科,如博學 宏詞之類,以收異才。六年一舉,舉不過十餘人。其翹 然出類者,授之翰林,餘補科道部屬,中書先有官者, 加秩。數年之後,士類濯磨,必以通經學古為高,脫去 謏聞之陋。」時不能用。

《江南通志》:「胡守恆,字見可,舒城人。崇禎戊辰進士,授 金華司李。斷獄明允。召試平臺,改授翰林院編修。」

召試部雜錄[编辑]

《玉堂雜記》:「祖宗試文多在學士院,近歲惟試館職耳。 既得省劄,召某人試,即下太史局,擇日報內侍省,差 官一員充監門。前一日,學士宿院,進策題,候內批依 次早乃引試。支左藏庫錢三十緡充餐錢。試畢,錄策 題并試卷,依紹興三十年。」司諫何通遠溥以為言,太 上欲復故事,而人頗憚試。首召朱熙載等,次召劉儀 鳳等,皆辭不就。太上諭湯丞相思退等,擇二人必令 試,且云:「蘇軾中制科猶試,況餘人乎?」於是以余及同 年程泰之大昌應詔,具宣上旨,乃不敢辭。已而太上 欲除校書郎,或謂過江選人無此例,止除正字。乾道 六年九月,予以祕書少監寓直翰苑,發策試。王仲衡、 希呂嘗賦詩寄程同年云:「當年給札踏金鑾,重到依 然九月寒。學士策詢學士策,祕書官試祕書官。自憐 綠鬢非前度,尚喜青衫總一般。寄語浙東程閣老,莫 矜紅斾笑儒酸。」程答詩末句云:「有底滑稽堪羨處,金 蓮燭底話窮酸。」始予庚辰九月與程同試,兩人名皆 有大字。明年試蔣芾、芮曄,姓名俱連「草頭。」又明年試 王東里、程千里,名連「里字,頻歲偶爾,亦可書也。」按祖 宗朝,館職者指招文、集賢、史館之職也,在內多陞修 注,出外則為帶職,凡轉官奏補,恩數皆厚,故艱其選, 必試而後除,亦以限止無能之人。自神宗罷館職,止 是祕書省官,與其他職事官,無當不當尚循館職之 名,況狀元不試,餘人多徑除著作丞郎,所試者校書、 正字而已。舊制云:「試前一日學士宿院。」故元祐中,蘇 文忠公與鄧文惠公溫伯各進策題,禁中點用文忠 所作。及予與程同試,時學士洪景嚴兵部尚書兼權 學士,楊元老椿亦並入。至是予與鄭仲益同直,鄭為 長官,典故浸移,乃始輪入,不敢強之。其後予再直,丙 申二月召試,許蒼舒遂修故事,約程元成、叔達並入 策題,則輪撰。

《鼠璞》。司馬溫公與呂申公友善,同召試知制誥。溫公 試而申公辭,改天章閣待制,溫公以為不及。命下力 巽,謂同召而獨就,是公著廉遜而臣無恥,遂以除此 職。予意溫公借此以辭寵耳。士大夫立身行己,各有 規繩,一進一退,惟心之安,豈在苟同?范景仁與溫公為異姓兄弟,心未嘗不合。元祐出處,各行其志,不失 「為同也。人安得議其優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