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007
欽定大清一統志 卷七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七
順天府〈四〉
闗隘天津闗〈在宛平縣西二百十五里一名天門口一名大口外通保安州一百里内至宛平縣沿河口三十里又西南有天橋闗口黎園嶺口洪水口西龍門口支鍋口南接涞水縣馬水口〉居庸闗〈在昌平州西北去延慶州五十里闗門南北相距四十里両山夹峙巨澗中流懸崖峭壁稱為絶險即吕氏春秋九塞之一也漢書地理志上谷郡居庸縣有闗後漢書光武紀建武十五年徙雁門代郡土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闗以東酈道元水經注居庸闗有闗陽城東南六十里居庸界濕餘水導源關山南流厯故闗下谿之東岸有石室三層其戸牖扇扉悉石也盖古闗之𠉀臺芙南則絶谷累石為闗址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巉巖褊狭林鄣䆳險路才容軌其水厯山南徑軍都縣界又謂之軍都闗又南流出闗謂之下口隋書地理志昌平有闗官唐梁載言十道志居庸闗亦名薊門闗杜佑通典居庸闗北齊改為納欵唐書地理志昌平縣西北三十五里有納欵闗即居庸故闗亦謂之軍都闗程大昌北邉偹對居庸闗太行山最北之第八經也東西亘横五十里而中間通行之地才濶五歩元史睿宗于居庸闗立南北口屯軍邀廵盗賊各設千戸所至大四年樞宻院奏居庸闗古道四十有三軍吏防守之處僅十有三舊置千戸位輕責重於是改千戸所為萬戸所分諸軍屯駐東西四十三處置隆鎮上萬戸以統之皇慶元年始改為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延祐二年又以哈魯勒軍千戸所𨽻焉顧祖禹方輿紀要居庸闗明洪武二年大将軍徐逹疊石為城三年置守禦千户所永樂二年置隆慶衛領千户所五以為京師北靣之固舊志居庸闗城在州西北四十里跨水築城夹両山間周十四里南北二門 本朝初設𠫵将駐守後改都司千把總属焉闗城之南有南口城去州二十五里亦南北二門自南口而上両山之間一水流焉道出其上十五里為闗城又八里為上關有小城亦南北二門又七里為彈琴峡又七里為青龍橋道東有小堡又三十里為八逹嶺嶺上有城亦南北二門人以此為居庸北口今有把總戍守 哈魯勒軍舊作哈兒魯軍今譯改〉慕田峪關〈在昌平州北一百二十里勃海所北有堡今設把總其北又有田仙峪砦賈兒嶺口又東即宻雲亓連口也〉亓連口闗〈在宻雲縣西北三十里其南有亓連口堡黄花鎮東第十一関口也西北接昌平之察石口東北為神堂北口河防口文東為大水峪又東為小水峪白道峪牛盆峪東水峪西石城驃騎諸堡又東接石塘嶺諸闗口皆属宻雲所轄而近懐柔縣北〉石塘嶺闗〈在宻雲縣北五十里大水峪東北有城周二里有竒舊設叅将 本朝改設石塘路都司今改守偹縣志石塘嶺闗東自陳家峪西抵亓連口延袤二百四十七里轄闗寨二十二册説石塘路兼領營堡二十三〉黄崖口闗〈在宻雲縣西北八十里石塘路西北有堡其東有髙家荘石佛民馮家峪三堡又北即白馬闗也〉白馬闗〈在宻雲縣西北八十里東去潮河川九十里有城設把總戍守其東有陳家峪堡其西有髙家堡其北為白馬正関東接響溪口西駝骨口西為白崖峪馮家峪口接黄崖口〉西駝骨闗〈在宻雲縣北一百二十五里白馬闗東北其東有陳家峪外口又東為河七寨口皆有堡又東即潮河川也〉古北口闗〈在宻雲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亦曰虎北口唐書地理志燕樂縣東北八十五里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古北口長城口也金史地理志宻雲縣古北口國言曰留幹嶺元史古北口千户所在檀州北面東口置州實錄永樂入年塞古北口小闗及大順門外僅用一人一馬頋炎武昌平山水記唐荘宗取幽州遼太祖取山南金之破遼兵敗宋取燕京皆由古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扼塞者古北喜峯二口焉縣志古北路東自盧家安砦而抵蠶房谷砦延袤一百四十七里轄闗寨十六冊説古北路兼領營堡八通志古北口有營城周四里有竒雄踞山巔至為險峻明洪武十一年置守禦千户所三十年改為宻雲後衛嘉靖以後設𠫵将駐守 本朝順治初改為都司康熙三十二年設提督為重鎮〉曹家砦闗〈在宻雲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司馬臺城東西去潮河川營六十里有城周六里有奇為古北口東第十三闗口明設𠫵将 本朝改設都司縣志曹家砦闗東自小臺兒砦西至将軍臺砦延袤一百三十五里轄闗寨二十二冊説曹家砦路兼領砦堡十〉黒峪闗〈在宻雲縣東北一百六十里有城有水闗設把總戍守其西有漢兒嶺口倒扳嶺口土墻栢嶺安口又西接古北口其東轉而南有燒香峪口南峪溝口走馬安口大蟲峪口又南接大黄崖口〉小黄崖闗〈在宻雲縣東北九十里墻子嶺北又北一里為大黄崖闗皆有堡又北即黒谷關也〉墻子嶺闗〈在宻雲縣東北九十里有城周一里有奇有水闗舊設𠫵将本朝改設墻子路都司縣志墻子縣闗東自魚子山西抵大黄崖口延衮二百三十一里轄堡寨十一册説墻子嶺路營堡十五〉唐刀峪關〈在宻雲縣東北九十里墻子嶺東又東南為南峪寨口皆有堡〉黄門口關〈在宻雲縣東八十五里鎮羅闗北〉鎮羅関〈在宻雲縣東六十里有二城東為新城西為舊城北去墻子嶺三十里有把總戍守其北為北水峪口又北為黄門口其南為南水峪口魚子山口皆有堡接薊州之将軍関〉黄松峪関〈在平谷縣東又東與宻雲縣将軍石闗相接闗北為熊兒峪闗又西為熊兒峪營今邉界分属密雲而其地則逼近縣境〉将軍闗〈在薊州西北七十里接宻雲縣界有把總〉黄崖闗〈在薊州北四十里将軍関東南有上下二營設把總戍守其北三十五里曰尋思峪又北十五里為柞兒峪皆有堡又車道峪堡在黄崖峪東又東為青山嶺口古强峪口〉大通闗〈在通州南張家灣之長店百貨彚集處明永樂中置廵司正徳中革〉岐溝闗〈在涿州西南三十五里即今岐溝店市〉益津闗〈在霸州馬端臨文獻通考永清縣唐置益津関後入契丹太平寰宇記周顯徳六年𭣣復三関遂於益津置霸州〉王平口〈在宛平縣西一百二十里西去沿河口九十里即金章宗遊處明初華雲龍言自王平口西至易州西北五十里之官坐嶺闗隘有九相去約五百餘里俱衝要地宜設兵屯守宏治 中嘗築城於此設有廵司〉沿河口〈在宛平縣西二百里其東里許有沿河城舊設守禦千戸所 本朝改設守備今設都司駐此又東即昌平州洪鎮山城也〉石港口〈在宛平縣西一百九十里東去沿河口二里今有廵司又西十里有東龍門口又西即天津闗也〉洪鎮山口〈在昌平州西少北一百六十里有城亦曰洪鎮山圓城其西接宛平縣沿河口稍東為唐虞菴水口又東有唐虞庵小口又東為直巷嶺有城又東為火口嶺稍折而北分水嶺又東為牛臘渚為口穈子峪口再東即石崖峪也〉石峡峪口〈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糜子口東口内有石峡峪堡舊設守偹後改把總又東北為花家窑口又東為黒豆峪又東即八逹嶺南臨居庸〉黄𤓰峪口〈在昌平州北少西六十五里八逹嶺東又東為青龍橋口又東為石佛寺口〉西水峪口〈在昌平州北六十五里石佛口東又東為撞道口内皆有堡〉頭道闗口〈在昌平州北六十里撞道口東又北五里為二道闗口其西為鷄子口内有雞子峪堡〉小長峪口〈在昌平州北六十里其北有萬澗口南接小長峪北接二道関墻有掎角之勢〉大長峪口〈在昌平州北六十里小長峪束内有堡其東北為南治口大榛峪口蘆鞍嶺口磨石水口擦石口内俱有堡又東即宻雲縣界自洪鎮山以下皆州境第一道邊城也〉錐石口〈在昌平州西北三十二里西接居庸関北接黄𤓰峪為州境第二道邉城〉陳友諒口〈在昌平州西北四十里錐石口南其西南接居庸関其東為雁門関又東為石城谷水口有堡為州境第三道邉城〉徳勝口〈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又名翠屏口北去雁門口五里又東有賢荘口〉龍嶺口〈在昌平州北四十里有把總駐守其西接賢庄口其北有門家口又北即黄花鎮〉灰嶺口〈在昌平州北西去雁門口十八里自居庸関東至黄花鎮凡九十一口而灰嶺為衝要〉孤山口〈在房山縣南五十六里涿易二州分路䖍也〉苑家口〈在霸州東南十八里明景泰中置口頭司廵司今裁〉張青口〈在保定縣凸峙衆流之中舟舶徃来所必經啇賈輳集最為繁盛〉拱極城〈在宛平縣西四十里盧溝橋東明崇楨間築名曰北拱門二南曰永昌北曰順治特設𠫵将控制之 本朝更名拱極城屢有修葺改永昌門曰威嚴設西路捕盗同知廵司及遊擊駐守〉張家灣城〈在通州南十五里以元時萬戸張瑄督海運至此而名東南漕運至此乃運入通州為南北水陸要㑹又自河路南至長店四十里水勢環曲官船客舫常駢集於此舊設倉以儲糧嘉靖三十一年築城周九百五丈有竒門四又為便門一水闗三今設都司駐防〉鞏華城〈在昌平州東南二十里其地本名沙河店明永樂中建行宫於此嘉靖十九年築城環之周四里門四設守偹駐防 本朝設北路捕盗同知及都司駐此〉鎮邉路城〈在昌平州西一百里接宛平縣界明正徳十五年築東西跨山周三里門二設守禦千戸所後又増築一城於其西曰鎮邉新城門三 本朝順治初設叅将駐守後改都司今舊城已廢〉横嶺城〈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鎮邊城東北明𢎞治十八年築東西跨山南北當両山之衝周一里有竒門三舊設守偹今改把總〉長峪城〈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横嶺城南明正徳十五年築城上跨両山下據西山之衝周一里門二後又築小城於其西亦曰長峪新城舊設守駐守今改把總〉白楊城〈在昌平州西四十里長峪城南亦曰白羊口元置白羊千戸所於此明正徳中建城跨南北両山下當両山之衝周三里有竒門二後又建新城於其西南嘉靖後設守偹駐此 本朝駐把總戍守其東為蘇林口湯峪口又東即居庸闗南口也〉黄花路城〈在昌平州東北一百里舊名白海所明𢎞治中置千戸於此萬厯初移置於墓田峪四年復還舊治 本朝順治初改設黄花路𠫵将駐守後改都司今又改守偹〉石匣城〈在密雲縣東北六十里亦名石匣營營西有石如匣因名明𢎞治十七年築城周四里有竒 本朝特設副将駐守後改為遊擊乾隆十年二十六年城俱重修其東北十里為瑶亭子建有 行宫又一里為新開嶺又十里為稻黄店又十二里即古北口皇上鑾輿所經皆屢有〉
〈御製詩〉潮河川營城〈在密雲縣東北一百里南去石匣城四十里西有小城曰潮河川堡舊設潮河川守禦千戸所今改把總其東為龍王峪亦有堡〉司馬臺營城〈在宻雲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潮河川城東又東有吉家營城皆有把總城守〉信安鎮〈在永清縣東南五十里興霸州接界即宋信安軍詳見古蹟〉馬頭鎮〈在東安縣西又桃河頭鎮在縣南四十里〉王慶坨鎮〈在武清縣南八十里里其地川薮錯綜東通大海有千總駐此𨽻静海營都司〉蘆臺鎮〈在寧河縣東南去寳抵縣一百四十里即故蘆臺軍元至元十九年立蘆臺鹽使司明亦設蘆臺塲置廵司本朝初裁廵司今復設〉黄花鎮〈在昌平州北八十里有城元置千戸所於此當居庸古北二闗之中北連四海治為京師北門明置守偹叅将駐此 本朝初裁今有把總戍守〉宋城鎮〈在順義縣東北二十里唐時置戍守處〉紅螺鎮〈在懐柔縣北十里〉栁河鎮〈在文安縣東北有集〉勝芳鎮〈在文安縣東北七十里居民萬餘家貿易時軸軫千計〉蘇家橋鎮〈在文安縣北四十里霸州界當水陸之衝百物雲集明建文初燕王自固安渡巨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狼虎廟鎮〈在文安縣西北二十里為南北通衝〉李壇鎮〈在大城縣南四十里又廣東鎮在縣西南十八里皆有堡有集〉子牙鎮〈在大城縣東北四十里與静海縣接界東北去静海縣四十五里有東西二村東属静海西属大城以鹽河中流為界〉馬伸橋鎮〈在薊州東三十五里又别山店鎮在州東南三十里〉上倉店鎮〈在薊州南三十里又南三十里有下倉店鎮又邦均店鎮在州西三十里〉采育營〈在大興縣東南七十里即故蕃育署今設都司及廵司於此〉舊州營〈在東安縣西舊州城 本朝順治六年設都司駐守〉馬駒營〈在通州西南三十里舊設守偹今改千總〉胡家營〈在三河縣北五十里興宻雲縣接界〉王甫營〈在寳抵縣北三十里有把總戍守〉湯泉營〈在昌平州湯泉康熙五十四年設守偹駐守〉漕河營〈在順義縣東北牛欄山東南有把總戍守〉楊村務〈在武清縣東南五十里明置廵司萬厯十五年改設管河通判 本朝初設守駐防今武清縣主簿皆移駐於此輿程記由楊村而東南二十里為桃花口又二十里為丁字沽由楊村而西北四十里為黄家務又三十里為河西務皆運道所經也〉河西務〈在武清縣東北三十里自元以来皆為漕運要途元史世祖紀至元二十四年浚河西務漕渠又食貨志至元二十五年於河西務置漕運司領接海運事舊志今為商民攅聚舟舫輻輳之地明設戸部分司又置廵司隆慶四年築城周二里許門四外環以池 本朝裁戸部分司設遊擊管河主簿及廵司於此〉磁家務〈在房山縣北二十里有廵司〉石槽寨〈在順義縣西北三十里其地有三石槽以東南北為名南石糟有 行宫〉
〈皇上廵幸駐蹕於此〉峩眉山寨〈在宻雲縣東北一百十里東接黄松峪闗西接魚子山寨〉莫金口寨〈在霸州南王存九域志莫金口城漢封公孫渾邪為平曲侯即其地舊志在州南十五里去桃花寨五里〉鹿角寨〈在霸州東南六十里九域志文安縣有劉家渦刀魚莫金口阿翁雁頭黎陽喜渦鹿角八砦宋史地理志政和三年改劉家渦曰安平阿翁曰仁孝雁頭曰和寧喜渦曰喜安〉周河寨〈在霸州東九域志信安軍有周河寨在軍西五里有刀魚寨在軍北三田家寨在軍東十里狼城寨在軍三十五里佛聖渦寨在軍東五十里李詳寨在軍東六十里舊志今惟有狼城村在州東北〉桃花寨〈在保定縣北九域志保定軍有桃花寨在軍北七里又父母寨在軍西北十一里宋史地理志政和三年改父母曰安寧而桃花仍舊今皆廢縣志桃花寨今稱旋馬一名結達相傳楊延朗所築父没寨在縣西八里延朗守平戎時感父業死敵祭父於此今稱寨上盖即父母寨也〉牛□堡〈在固安縣南四十里與覇州接界堡周八百丈乆廢今有集徃来者以此為中頓為縣南巨鎮〉禮讓堡〈在固安縣西南四十五里明嘉靖中築乆廢今有集〉牛欄山堡〈在順義縣北二十里〉齊家荘〈在宛平縣西北今有廵司〉門頭村〈在宛平縣西八里徃西山者以村為門徑因名〉長楊店〈在良郷縣東北十里為南北要道〉馬頭店〈在通州東南故漷縣東明永樂中設廵司萬厯八年革今移州判駐此〉烟郊店〈在通州東十里亦曰燕郊店〉
〈皇上鑾輿所過有烟郊 行宫〉夏店〈在三河縣西三十里明初置廵司於泥漥舖後移此今裁有集〉南店〈在三河縣南門外東西約三里〉琉璃河集〈在良鄉縣西南四十里里元延祐四年置琉璃河廵司於此〉渠口集〈在香河縣東二十五里舊有土堡今圮〉劉宋屯集〈在香河縣東南三十里舊有土堡今圯〉崔黄口集〈在武清縣東南六十里今有守備駐防〉灰厰〈在宛平縣西南盧溝橋西北三十里〉廵河厰〈在宛平縣西髙梁橋稍西門外臨流内環渚水〉㑹同館〈在大興縣東王府街明永樂六年改順天府燕臺驛為之今為在京牧養驛馬之所有館大使〉固節驛〈在良鄉縣南門外〉涿鹿驛〈在涿州治西南眀嘉靖中建〉潞河驛〈在通州舊城東門外潞河西岸明永樂中置又驛西舊有逓運所今革〉和合驛〈在通州東南三十五里舊名合河驛以白榆渾三河合流而名明永樂中置萬厯間移置張家灣改今名今有驛丞〉三河驛〈在三河縣南門外縣舊有驛二東曰公樂西□夏店去縣各二十里明正徳七年廢二驛改建三河驛於此今裁〉河西驛〈在武清縣河西務今以廵檢攝驛丞事又楊村驛在楊村務有驛丞〉榆河驛〈在昌平州城内舊在州南三十五里榆河店明嘉靖三十六年移置於此 本朝順治十六年裁後復置〉順義驛〈在順義縣城内〉宻雲驛〈在宻雲縣南門外明洪武十二年建今因之又石匣城中舊有石匣驛亦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置站又古北口入古北口站康熙三十九年置〉大良驛〈在霸州東八十里明置又州東二十五里舊有河泊所今皆革〉漁陽驛〈在薊州城東南舊在州南三里明天啓二年移置於此又州南舊有南闗逓運所今裁〉
橋梁玉河橋〈在正陽門内玉河上凡三一跨長安東街一跨文徳坊一近城垣〉銀錠橋〈在地安門西北一名玉河橋為城中水際㸔西山最勝處橋東西皆水多芰荷菰蒲南望宫闕北有琳宫西眺城外諸峯逺近畢露〉萬寧橋〈在府西積水潭東岸跨玉河上流〉徳勝橋〈在徳勝門内積水潭東水注橋下東行〉正陽橋〈在正陽門外有坊又崇文門宣武門外亦有橋跨䕶城河上〉三里河橋〈在正陽門外三里河上明天順中建長七丈有竒〉大通橋〈在東便門外〉草橋〈在右安門外南十里劉侗帝京景物畧橋去豐臺十里中多亭館孫國敉燕都游覧志草橋衆水所歸種水田者資以為利十里居民皆蒔花為業〉髙梁橋〈在西直門西半里跨髙梁河橋上牌坊二東曰長源曰永澤西曰廣潤曰資安旁有竒虹堂〉
〈聖駕經行傳膳於此〉普濟橋〈在廣寧門外 本朝康熙中建又各門外皆有橋今舉其最著者載
之麥莊橋〉〈在昆明湖之南與長春橋相接〉
〈皇上有御製麥荘橋記〉青龍橋〈在宛平縣西北三十五里〉
〈御製屢有過青龍橋詩〉盧溝橋〈在宛平縣西南三十里盧溝河上金史河渠志大定二十九年以盧溝河流湍急命建石橋明昌三年成名曰廣利元史百官志延祐四年盧溝橋置廵檢司明統志盧溝橋正徳九年七月重修長二百餘丈欄刻為獅形每早波光曉月上下蕩漾為燕京八景之一名曰盧溝曉月府志橋當徃来孔道 本朝康熙八年𤼵帑修築〉
〈聖祖御製碑文以記〉廣濟橋〈在宛平縣北三十里清河上明永樂中建〉朝宗橋〈在宛平縣北六十里跨沙河〉琉璃河橋〈在良郷縣南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五年重建 本朝時加修葺〉長楊橋〈在良鄉縣東北十里廣陽水上〉八里橋〈在東安縣東罩馬河上渾河支流自六道口經此北入鳯河縣志大石橋之流為東川西浮橋之流為西川八里橋迤西之流為南川是為三川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大通橋〈在東安縣南渾河上一名大石橋北通長慶宫南通信安寨〉通濟橋〈在東安縣西左奕堤之東亦跨渾河上一名西浮橋南通益津闗北通耿就橋〉濟公橋〈在東安縣北七十里明嘉靖初建又永年橋在東沽港中流明嘉靖三年建〉南薫橋〈在通州東関外稍南通恵河上為寳香河大路俗名哈叭橋〉運糧橋〈在通州舊城内関跨城河明萬厯中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重修〉南浦橋〈在通州城南跨大通河舊有閘後廢今復建〉土橋〈在通州南張家灣北二里許下通北運明改建石橋〉𢎞仁橋〈在通州西南三十里渾河上舊名馬駒橋明天順七年改建賜名長二十五丈為洞九以釃水〉虹橋〈在通州東三十里〉永通橋〈在通州西普濟閘東明正統十一年敕建長二十丈為陸運京儲通道以去州治八里亦名八里橋〉浮橋〈舊在通州城東門外白河上明洪武二十四年建設把總駐守 本朝改移北門水淺處額設橋船五十隻〉錯橋〈在三河縣東五里泃河上一名草橋明宣徳三年車駕駐蹕於此今圮〉小河橋〈在三河縣南門外泃河支流上東通錯橋西達金雞塘境接通薊為徃来要道舊為浮橋以渡明正徳十二年改建石橋 本朝順治七年重修〉漫漫橋〈在武清縣東十里又南宫橋在縣東南三十里俱通運河〉頓邱橋〈在武清縣東南四十里有東西二橋亦通運河〉海濵橋〈在寳詆縣東門外又南門外有廣川橋西門外有望都橋〉安濟橋〈在昌平州鞏華城南二里南沙河上又朝宗橋在鞏華城北俱明正統間建〉紅橋〈在昌平州西南十五里元文宗為燕特穆爾建祠立碑處乆廢燕特穆爾舊名燕帖木兒今譯改〉永福橋〈在昌平州西南三十五里榆河北〉疊翠
橋〈在順義縣北門外〉北采橋〈在順義縣東十八里〉五郎橋〈在順義縣東二十五里〉大石橋〈在宻雲縣城北三十五里舊名羅家橋其地建有 行宫〉永濟橋〈在涿州北郭外舊名拒馬河橋又胡良橋在州北十里俱明萬厯初建各長三十餘丈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皇上以胡良拒馬二河河身稍徙而橋尚存舟楫徃来了不闗渉特命改葺舊橋為涵洞十有八而於舊橋之南移建九空新橋仍築石堤下為涵洞二十有二属之城北門通新舊橋長二百丈有竒改 賜今名有〉
〈御製重修涿州石橋記勒石〉侠河橋〈在涿州北二十五里〉范水橋〈在涿州西郭外架木以通行人每年冬設秋撤隨水勢曲折無定所〉甘池橋〈在房山縣西南三十里〉長溝橋〈在房山縣西南三十五里〉獨樹橋〈在房山縣西南四十八里〉永濟橋〈在霸州東南苑家口 本朝康熙三十三年勅建賜額〉蘇家橋〈在霸州東二里文安縣北四十里當徃来孔道相傳宋蘇洵為文安主簿時建對河長村有蘇簿祠乾隆三十二年〉
〈皇上廵幸天津經此以洵由修禮書食主簿俸身實未至文安〉
〈御製四詩以正舊志之悮焉〉南趙扶橋〈在大城縣東二十里又普濟橋在縣王家口〉龍池河橋〈在薊州南門外〉永濟橋〈在薊州南沽河上為徃来要道明天順四年建萬厯中重修〉通濟河橋〈在薊州西五里跨沙河亦名五里橋明宣宗嘗駐蹕於此〉馬伸橋〈在薊州東三十五里〉垂楊渡〈在東安縣東沽港之北下通静海縣夹岸垂楊數里〉白龍港渡〈在寳氐縣東二十八里又八門城渡在縣東八十里山岔口渡在縣北十里〉梁城渡〈在寧河縣南一里又蘆臺渡在縣東南二十里〉蕭各庄渡〈在薊州南二十里〉
隄堰閘壩千里長堤〈起保定府厯河間至霸州文安大城諸州縣子牙㑹同両河間繞諸淀外廻環千里 本朝康𤋮三十七年創築雍正四年重修乾隆元年以来嵗有修築〉格淀堤〈在大城縣東北乾隆十年建以隔絶子牙河之水以免入淀淤墊起自莊兒頭東厯静海抵天津西沽長八十四里有竒乾隆三十二年聖駕廵視河淀以莊兒頭西至三灘里堤不相属者十六里特令接築直抵千里長堤以資捍禦俾附近田廬永無漂溢之患〉永定河堤〈在府境永定河南北両岸綿延二百餘里康熙三十七年新築乾隆元年以来相河之形勢屢加修築〉遥堤〈在永定河北堤外乾隆三年築自永清縣属趙百戸村營起厯東安至武清属北鳯河西岸止乾隆二十一年二十八年重修又文安縣西北遥堤自白家道口至上五哥莊長八里明萬厯四十二年築〉渾河堤〈在固安縣西南元築明天順萬厯間重修〉黄堝堤〈在東安縣南四十里桃河鎮之南俗呼黄家堤又馬家堤亦在桃河鎮相近又有靑陽堤〉鳯河堤〈在東安縣鳯河南沿流延亘數十里〉左奕堤〈在東安縣西十里遼時謂之西堤又十里堤在縣東八里遼時謂之東堤〉縣北長堤〈在通州東起自州東北境南至張家灣直抵故漷縣北門縣亘三十餘里又楊景芳堤馬頭店堤白浮店堤曺家莊堤皆在州南漷縣東南界〉運河堤〈在武清縣運河两岸自北而南厯河西務楊村下達直沽長百餘里有縣丞主薄把總等員分駐其地隨時防築〉潮河堤〈在寳抵縣東自縣西北金陵口抵縣東南江湟口二百餘里外禦潮夕泛溢最為衝要〉紅心堤〈在寶抵縣東南二百里相傳秦始皇所築潮汐雖湧而堤不沒〉永渡堤〈在昌平州西鎮邊城内及北門一帯明嘉靖二十年築以遏山水暴溢之患〉漁厰堤〈在霸州東十五里〉横堤〈在霸州東十八里南抵苑家口北抵栲栲圈西来諸水至此歛入㑹同河乾隆二十九年培築〉趙哥莊堤〈在霸州東三十里自園里村抵蔡園村明知州劉衍築〉馬貉堤〈在霸州東四十里自田家口至信安鎮宋楊延朗築〉臨津堤〈在霸州東七十里髙橋淀側自涿州東境接固安縣至州之苑定口綿延四十里明𢎞治十一年築〉花達墓堤〈在霸州東上接臺山下至信安鎮緜延四十里又南堤自堡家荘起至邢家務口長三十五里俱明萬厯初副使錢藻築〉白墳堤〈在霸州東南自煎茶舖北抵白墳明萬厯二年築〉髙哥莊堤〈在霸州南自南関抵平曲村明𢎞治九年築以障渾河〉清河北堤〈在霸州南十里自保定縣燕子口抵文安縣潘平綿亘九十里金刺史伊拉里所修伊拉里舊名移刺益今譯改〉長屯漕河堤〈在霸州南一百二十里長三里口岸六處〉沙城堤〈在霸州北南孟店北一里西自固安界東抵信安緜亘八十里明洪武十六年築以障渾河〉煎茶舖堤〈在覇州東北自劉花營經州城北抵信安鎮延袤百里〉六郎堤〈自霸州老堤頭起至新城縣交界齊家埝止長十四里四分乾隆二十七年培築〉營田堤〈在霸州南堤長三里八分東堤長三里九分營田圍堤并下六工埝一道圍内蓄水渠一水溝一乾隆二十一年修〉沿河堤〈在大城縣西自河間府接縣西界至縣北三岔口接文安縣界迤邐幾百餘里又有古堤自縣南接文安縣境約長五十里或謂之長城堤又謂之䕶城堤〉白浮堰〈在昌平州東南顧炎武昌平山水記元郭守敬興水利上自白浮村築堰引水由神山泉㑹馬眼等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水經甕山泊至西水門入都城〉玉泉新閘〈在宛平縣玉泉山康熙二十二年建〉昆明湖閘〈在 淸漪園湖堤乾隆十五年建〉惠山園閘〈在恵山園東北乾隆十八年建〉青龍閘〈在宛平縣西北青龍橋下〉白石閘〈在青龍閘東二十里元至元二十九年建〉廣源閘〈在西直門外七里元至元二十六年建 本朝時加修築又府西南有文明上下二閘今廢〉髙梁閘〈在西直門外迤北一里元至元二十九年建名西城閘 本朝時加修築〉澄清閘〈在萬寧橋西元至元二十年年建名海子閘〉慶豐閘〈在東便門外王家店至大通橋八里元至元二十九年建上下二木閘名藉東至順初易以石改名慶豐明嘉靖七年并二閘為一又裁主事於通州置郎中兼領今有閘官 本朝康熙中於上流増建一閘曰新閘〉平津閘〈在大興縣東有上下二閘上閘西至慶豐閘十五里下閘距上閘七里俱元至元二十九年建初為木閘名郊亭延祐後易以石改名平津明宣徳七年重建〉大通橋閘〈在東便門外大通橋下又朝陽東直二門外橋下俱有閘其下又有廻龍閘皆康熈中建〉長源閘〈在宛平縣西北㑹清河上流自下有長清安豐順成雲津天興翔帆凡十閘俱康熈四十六年建〉普濟閘〈在通州西十二里舊有上下二閘相距五里又西去平津下閘十三里元至元二十九年建木閘名揚尹閘延祐中昜以石改今名今併為一閘〉通流閘〈在通州治西舊有上下二閘下閘在州南門外西北至上閘五里上閘在州西門外西至普濟下閘十二里皆元至元二十九年建今在州城中併為一閘有閘官又舊有廣利閘在張家灣城東上至通流下閘十一里下至閘河口三里亦元至正中建今廢〉石壩〈在通州城北明嘉靖七年建京糧從此盤入大通河又土壩在州城東通糧從此起車運入西倉南倉中倉明萬厯二十二年建新閘以濟漕〉
陵墓金太祖陵〈在房山縣西北二十里雲峯山下名曰睿陵相近有太宗㳟陵 按金史貞元三年遷太祖太宗梓宫葬大房山正隆元年又葬始祖以下十帝於大房山大定二十八年改葬熈宗於峩眉谷曰思陵盖海陵以前諸帝皆葬此〉世宗陵〈在房山縣西北大房山東北名曰興陵相近有章帝道陵宣帝徳陵 本朝順治初於金諸帝陵特設守陵五十户每嵗春秋設祭〉
〈聖祖御製碑文以記乾隆十六年皇上特降諭㫖命即金太祖太宗二陵修葺享殿繚垣
工竣皇上親詣展奠并有〉
〈御製詩〉明成祖長陵〈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天夀山南〉仁宗獻陵〈在天夀山西峯下東南距長陵一里〉宣宗景陵〈在天夀山東峯下亦名黒山南距長陵一里半〉英宗裕陵〈在昌平州石門山東東炬獻陵三里〉景帝陵〈在宛平縣西金山口距西山不十里凡諸王公主夭傷者俱葬金山口與陵相聨属〉憲宗荗陵〈在昌平州聚寳山東少南距裕陵里許〉孝宗秦陵〈在昌平州草架山東南距茂陵二里〉武宗康陵〈在昌平州金嶺山東北距秦陵二里〉世宗永陵〈在昌平州十八道嶺嘉靖十五年改名陽翠嶺西距長陵二里〉穆宗昭陵〈在昌平州大谷山東北距長陵四里〉神宗定陵〈在昌平州小谷山東距昭陵一里〉光宗廣陵〈在天夀山西峯之右東距獻陵一里〉熹宗徳陵〈在昌平州雙鎻山之檀子峪西南距永陵一里〉荘烈帝思陵〈在昌平州錦屏山昭陵西已上在昌平者共十三陵 本朝定鼎以来於明代諸陵隆禮備至設司香太監及守陵人戸有司以時修葺順治十六年世祖巡幸畿輔〉
〈親詣諸陵及思陵前為文以祭復命繕修思陵申禁樵採〉
〈聖祖屢飭所司加意防䕶世祖又求其後裔封以侯爵俾守宗祀〉
〈皇上御極特錫佳名為延恩侯每嵗春秋給假往祭乾隆五十年皇上親詣明陵祭奠特降諭㫖修葺諸陵享殿繚垣一切規制務臻堅乆優崇之典古罕有也〉周樂毅墓〈皇甫鑒城塚記在良鄉縣南三里〉漢蒯徹墓
〈在府東廣渠門外八里荘古阜墓前有井 按于欽齊乘蒯徹墓在臨淄東二里漢書徹范陽人髙祖曰徹齊辦士未知孰是〉樂巨叔墓〈太平寰宇記在文安縣東南二十五里樂發生間間生巨叔漢髙祖求毅後封巨叔為華成君後卒葬於此〉公孫渾邪墓〈在霸州東長安客話公孫渾邪卒葬於平曲城俗名花逹墓在霸州東二十里〉韓延夀墓〈在文安縣東南朝村又明統志在宛平縣西韓家山〉周堪墓〈王存九域志霸州有周堪墓舊志在州南二里〉張堪墓〈在保定縣西南二里〉馬成墓〈在平谷縣東二里〉盧植墓〈在涿州東河村里土人呼為南臺〉晉張華墓〈在大興縣東南六十里〉劉琨墓〈在東安縣東二十里樓桑村〉唐羅士信墓〈在寳抵縣北三十里羅荘村〉哀忠墓〈在宛平縣西十里相傳唐太宗葬征遼將士處〉袁天綱墓〈在涿州東北浮落岡〉張仁憲墓〈在文安縣西北相公莊即仁憲故里有廟〉賈島墓〈在房山縣南十里〉遼韓澤墓〈在東安縣西北五十里更生村〉金劉樞墓〈在三河縣西五十里〉巨構墓〈在平谷縣南八里〉元耶律楚材墓〈畿輔通志在宛平縣西北三十里甕山下墓東有祠今石像猶存乾隆十五年建 清漪園楚材墓相近園門〉
〈皇上念其清忠亮節特命保䕶修葺並建新祠為奠饋巾酌之地〉
〈命侍郎汪由敦為碑記又御製詩勒石〉劉秉忠墓〈在宛平縣西盧溝橋北〉史天澤墓〈在永清縣西南二十里黒岱村〉王伯勝墓〈在文安縣東南二十五里岳村〉李孟墓〈在宛平縣西北香山石井村〉歐陽原功墓〈在宛平縣石井村〉宋本墓〈在宛平縣西三十里橛山村〉星吉墓〈在宛平縣西北玉河鄉吉以江西行省平章死難宋濓撰碑〉明姚廣孝墓〈在房山縣東北四十里〉朱能墓〈在昌平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王真墓〈在昌平州東北八十里〉李濬墓〈在昌平州東北七十里〉陳賢墓〈在昌平州東北九十里〉張輔墓〈在宛平縣蘆溝橋南長新店〉徐亨墓〈在昌平州東北五十里〉李慶墓〈在順義縣西四十里〉李斆墓〈在涿州南永豐店〉劉中敷墓〈在通州北安徳鄉〉楊善墓〈在大興縣東南十五里〉李侃墓〈在東安縣北五十里鳯河之陽〉岳正墓〈在通州南故漷縣西南二十里堅村〉李東陽墓〈在宛平縣西畏吾村〉歐信墓〈在薊州東三里〉燕忠墓〈在薊州東三里〉周能墓〈在昌平州西柳林村畔〉王儀墓〈在文安縣北十八里張哥荘〉楊中行墓〈在通州東召里荘〉孝子王原墓〈在文安縣相公荘之南〉王遴墓〈在霸州東〉劉體乾墓〈在東安縣北門外一里許〉傅好禮墓〈在固安縣東知子營〉金墓〈在東直門外六里屯〉鞏永固墓〈在永定門外〉成徳墓〈在懐柔縣寅洞里〉王承恩墓〈在昌平州思陵西承恩大監從莊烈帝殉難〉
祠廟黄帝廟〈在平谷縣東北十五里漁子山上〉東岳廟〈在涿州北関明萬厯二年重修規制敞麗皇上御賜匾曰震亨育物又碧霞元君廟亦在北闗〉
〈御書匾曰碧虚雲馭〉藥王廟〈在地安門海子西明天啟中建本朝雍正二年重修皇上御賜匾曰福資夀世又北藥王廟在舊鼓樓大街北乾隆二十二年重修皇上御書匾曰利益羣生〉永定河神廟〈在宛平縣盧溝橋南 本朝康熈三十七年桑乾河工告成〉
〈賜名未定河並建河神廟御製碑文記之又惠濟廟在 京西石景山雍正十年敕建世宗御書匾曰安流澤潤有碑文〉
〈皇上御書匾曰畿輔安瀾又御製碑文并詩勒石又新街口龍王廟〉
〈皇上御製碑文以記又乾隆十六年奉特㫖固安縣東舊河神廟為東惠濟廟城西河神廟為西惠濟廟〉靈應龍祠〈在武清縣東北河西務〉漢昭烈廟〈在涿州西南樓桑村昭烈故里也唐乾寧四年建廟碑文存金承安初重修王庭筠有記明宏治二年再修以関張配享〉
〈皇上有御題昭烈帝廟詩 按宛平縣西金城坊舊有元世祖廟今圮〉尚父廟〈在大城縣東北四十里子牙鎮明萬厯二年建〉趙君祠〈在文安縣東北魏書地形志文安縣有趙君祠縣志今名仙公堂在近郭荘北祀漢縣令趙䕫〉張太守廟〈在薊州治北西隅祀漢張堪〉三忠祠〈在大興縣東南大通橋東祀漢諸葛亮宋岳飛文天祥祠後有濯纓亭〉張桓侯廟〈有二一在涿州城内一在城外廟外有石碑曰桓侯故里〉霍原祠〈在良鄉縣魏盧道将為燕郡太守下車表樂毅及原墓為之立祠〉狄梁公祠〈在昌平州西舊縣北門外元大徳中重建〉劉諫議祠〈在昌平州學宫内明景泰三年改建祀唐劉蕡 按祠舊為諌議書院昌平州西南五里舊縣東詳前學校〉蘆臺聖母廟〈在寧河縣蘆䑓鎮相傳五代時南北分界幽燕絶鹽嵗餘百姓病忽有老母語人曰此地可煮土成鹽遂教以煮法不數日失母所在居人因祀之號為聖母〉吴越王祠〈在正陽門外東南蘆草園本朝雍正三年〉
〈敕封誠應呉越武肅王裔孫世章建〉楊令公祠〈在宻雲縣東北古北口祀宋楊業〉文丞相祠〈在順天府學西明永樂六年建祠西有懐忠㑹館唐李邕雲麾将軍碑二礎在祠中府尹吴涵有記〉劉文靖祠〈本書院在房山縣西南十里祀元劉因詳前學校〉劉猛将軍祠〈在府治畿輔通志神名承忠吴川人元未官揮有功適江淮飛蝗千里揮劍逐之蝗盡死後殉節投河民祀之 本朝雍正二年敕建各州縣多有祠〉雍于少保祠〈在崇文門内東半里額曰忠節祀明兵部尚書于謙即謙賜第也〉岳文肅公祠〈在通州治西 文廟東明嘉靖中敕建祀岳正〉名宦祠鄉賢祠〈在府學文廟㦸門左右每嵗春秋仲月丁日祭各省府州縣制同〉忠孝祠 節義祠〈忠孝祠在府學内合祀古今忠義孝弟之人節義祠在學外合祀前後節孝婦女二祠俱雍正二年〉
〈勅建並令直𨽻各省府州縣衛俱建每年春秋兩祭〉附普濟堂〈在廣寧門外二里康熙三十六
年房山縣民王廷獻等建聖祖御賜匾曰膏澤回春并製碑文〉
〈世宗頻頒諭㫖𤼵帑金以𦔳不給乾隆十三年十二月皇上特命給福徳銀嗣是每年皆給千金以昭施惠賑乏之意又功徳林在徳勝門大闋北康𤋮中僧元章雍正五年増修廨舍至百三十間以収養貧民所濟至衆聖祖〉
〈世宗皆有賞賚皇上御極以來每嵗仿普濟堂例給福徳銀千兩有世宗御製碑文〉育嬰堂〈在廣渠門内〉
〈世宗頻𤼵帑金以助御賜匾曰功深保赤并製碑文〉
寺觀嵩祝寺〈在 景山東馬神廟北〉
〈皇上御書正殿匾曰妙明宗鏡其東有法淵寺〉智珠寺〈在嵩祝寺西〉
〈皇上御書正殿匾曰寳綱光音〉普勝寺〈在東安門内南箭亭順治八年大學士寗完我奉〉
〈勅勒碑乾隆九年工部侍郎勵宗萬奉勅勒碑〉嘛哈噶拉廟〈在東安門南池乾隆三年修葺二十五年又修皇上御書匾曰覺海慈航〉萬夀興隆寺〈在西華門外康熙四十一年建又静黙寺亦在西華門外慈雲寺在西安門内俱康熙五十二年建〉隆福寺〈在東城大市街之西北明景泰四年建 本朝雍正元年重修每月之九十日有廟市百貨駢闐為諸市之冠有世宗御製碑文又〉
〈御書真如殿匾曰慈天廣福乾隆十一年皇上御書匾二曰法淨心宗長樂我境〉賢良寺〈舊在東安門外帥府衚衕雍正十二年建本怡親賢王故邸捨地為寺〉
〈世宗賜名賢良寺御撰碑文以記乾隆九年〉
〈皇上御製心經塔碑勒石扵寺二十年移建於氷渣衚衕〉廣濟寺〈在西四牌樓舊為西劉村寺明
景泰間僧善慧重修天順間改今名聖祖御書大殿匾曰種諸善根有〉
〈御製碑文 皇上有御製詩刻石〉鷲峯寺〈在宣武門内城隍廟之南本唐時淤泥寺有貞觀二十二年唐人所書心經石刻寺向供旃檀佛像以靈異著聞元程鉅夫有記今在 皇城𢎞仁寺中〉䕶國寺〈在 皇城外西北隅舊名崇國寺元至元中建有趙孟頫所書寺碑明宣徳中重建賜額大隆善䕶國寺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奉敕重修有〉
〈聖祖御製碑文每月七八日廟市最盛〉隆長寺〈在西四牌樓北乾隆二十一年修皇上御書匾二大殿曰般若觀空後殿曰蓮花净界又有御製詩碑〉妙應寺〈在阜城門内遼夀昌二年建塔製如幢色白如銀元至元八年加銅網石欄十六年改名聖夀萬安寺明天順二年改名妙應寺本朝康熈二十七年重修有〉
〈聖祖御製碑文乾隆十八年皇上特命重修〉
〈御製碑銘以記又御書心經一卷及梵文尊勝咒並大藏真經全部藏於
寺慈善寺〉〈在鼓樓南〉
〈聖祖御書匾曰慧根真相〉拈花寺〈在徳勝門内大石橋舊名千佛寺明萬歴九年建 本朝雍正十一年重修賜今額有世宗御製碑文又〉
〈御書匾曰覺岸慈航〉長椿寺〈在宣武門外土地廟斜街明萬厯四年孝定劉太后為僧明陽建所謂水齊禪師者也 皇上御書匾曰大覺真源〉法源寺〈在宣武門外西南舊為憫忠寺唐貞觀十九年太宗為東征陣亡将士建寺中有髙閣諺云憫忠髙閣去天一握是也東西有磚塔髙可十丈云是安禄山史思明所建又有唐重藏舍利記二及蘇靈芝行書寳塔頌 本朝康熙中〉
〈聖祖御書匾曰覺路津梁曰不二法門雍正十一年奉敕重修改今名皇上御書匾曰法海真源〉慈仁寺〈在廣寧門内明憲宗為孝肅周太后弟吉祥建遼金時有報國寺在寺之西北隅吉祥先居報國故俗仍呼慈仁寺為報國寺寺内有窑變觀音像古松二相傳金時舊植今已無存後有毘盧閣在有槐樓每月朔望及二十五日有集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易名曰大䕶國慈仁寺〉
〈御賜前殿額曰得清静理大殿匾曰亨衢覺路有御製詩勒石〉増夀
寺〈在廣寧門内大街〉
〈皇上御書匾曰妙羣生〉海㑹寺〈在永定門外明嘉靖十四年建後為穆宗受釐之地萬厯二年慈聖太后出帑重修 本朝乾隆二十年重修皇上御書接引殿匾曰覺海津梁〉賴喇嘛廟〈在安定門外乾隆九年〉
〈皇上御書匾曰覺海慈雲〉資福院〈在安定門外康熙六十年〉
〈敕建有碑文〉後黄寺〈在安定門外有順治八年碑記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御製碑文乾隆九年皇上御書匾曰明妙圓澄乾隆三十年〉
〈皇上又御書匾曰妙演三摩寺亦名東黄寺其西有西黄寺雍正元年建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四十五年皇上御書山門額曰彚宗梵宇〉天寧寺〈在廣寧門外元魏孝文時建名光林寺隋仁夀間曰𢎞業寺建塔藏舍利髙十三級〉〈唐開元中改曰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改大萬安寺明宣徳中改天寧寺正統中又改萬夀戒壇今仍名天寧寺乾隆二十年奉敕重修〉
〈皇上御書匾曰常清净法接引殿曰覺路慈縁又有御製重修天寧寺碑文 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謂憫忠寺舊在城中東南今在城外西南僻境盖即舍利記考而知之舊幽州城在今城西南唐藩鎮城即遼金故城元徙城于東北則凡在舊城之寺觀一悉在城外之西南今天寧寺亦然也〉觀音寺〈在廣寧門外手帕口中有杭州上天竺觀音古像明天順成化間重修 本朝康熙中〉
〈聖祖御書匾曰寄興髙逺雍正中世宗御書匾曰慈雲甘露〉慈慧寺〈在阜城門闗西首街北乾隆二
十年修 皇上御書匾曰妙三明地〉正覺寺〈在阜成門外明永樂中建成化九年建石臺髙五丈許上列五塔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重修皇上御製碑文又〉
〈御書匾曰心珠朗潤〉圓教寺〈在阜成門外三里河康熙中建有〉
〈聖祖御書匾曰日映金雲〉定慧寺〈在阜成門外八里荘西康熙五十九年敕建〉 慈夀寺〈在阜城門外八里明萬歴四年神宗為孝定六后建有塔十三級曰永安髙入雲表後殿奉九
蓮菩薩即現太后夢中授經者皇上有題慈夀寺詩勒碑又〉
〈御書匾曰旃檀寳地〉摩訶菴〈在慈夀寺傍殿前後多松檜明嘉靖中建〉萬夀寺〈在西直門外明萬厯五年建慈聖李太后出資鉅萬命太監馮保督造寺後疊石為三山像普陀清凉峨嵋凡占地四頃有竒殿宇閎麗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奉敕重修有〉
〈聖祖御製碑文乾隆十六年重修皇上御書匾曰慧日長輝 駐蹕題詠皆有詩碑乾
隆二十六年㳟恭皇太后七旬萬夀〉
〈皇上特令重修兹御製碑文並〉
〈賜匾曰棲情物外御製碑文〉覺生寺〈在西直門外之北雍正十一年〉
〈御書匾曰慧照澄心皇上屢臨幸〉
〈御書賜額匾曰妙明正覺明永樂中學士沈度所書華嚴經鑄鐘名華嚴鐘舊在萬夀寺後移於此御製有用沈德潜韵大鐘歌〉廣通寺〈在西直門外髙梁橋康熙五十五年〉
〈敕建雍正十一年重修乾隆二十二年又修有聖祖御書二匾曰息心浄行福佑升恒〉大慧寺〈在西直門外畏吾村皇上御書匾二大悲殿曰靈峰慈䕃佛殿曰慧燈長朗〉夀福寺〈在西直門外〉
〈聖祖御書匾曰靈峯蓮相〉慈獻寺〈在西直門外〉
〈聖祖御書匾二天王殿曰囊括大千大殷曰法雲慈䕃〉慧福寺〈一名淸芳菴在圓明園東南寺額世宗御書又相近有善縁菴世宗御書匾曰香蓮域〉清梵寺〈在 暢春園東康熙中
敕建 世宗御書匾曰慈天廣佑〉泉宗廟〈在 暢春園南乾隆三十一年建以祀龍神其地俗稱萬泉莊有湧泉数十處滙流迤而東北達於清河按西山左近伏流最多随處歕湧顧萬泉荘之名紀載家向未之及朱彛尊曰下舊開所引諸書言有丹稜沜其水經西句橋東雉村入地復出於巴溝以達於髙梁河以今地勢考之丹稜沜或即俗所謂菱角泡子者近是巴溝亦尚有橋橋南即萬泉荘萬泉莊髙于巴溝巴溝又髙于丹稜沜水皆自北而南無逆流入髙梁河之理今巴溝一帶增闢水田實資萬泉莊諸泉以灌溉〉
〈皇上特命廣為疏剔各賜舊名又〉
〈御製萬泉荘記泉宗廟記以訂正諸書之謬廟之旁翼以樓閣間亦〉
〈臨憇於此以觀積事〉永寧寺〈在暢春園之西北康熙中建〉
〈聖祖御書匾曰調御丈夫 皇上御書匾曰智光普照〉 溥仁寺〈在 暢春園西康熙五十二年勅建聖祖御製碑文〉
〈皇上有過溥仁寺詩勒石〉永慕寺〈在 南苑舊衙門之西〉
〈聖祖御書匾曰香靈法雨皇上有御製詩勒石〉徳夀寺〈在 南苑順治十七年建〉
〈皇上屢經臨幸瞻禮御書正殿匾曰慧燈圓照有〉
〈御製詩勒石〉玉泉寺〈在玉泉山今為 静明園又西即舊上下華嚴寺補陀寺裂帛湖北有金山寺〉碧雲寺〈在香山元耶律額爾吉建明正統中太監于經拓之俗呼于公寺巖下有泉従石罅中出淙淙若琴筑亭曰聼水佳處亭前小池種白蓮百本池邊修竹成林明神宗題曰水天一色 本朝康熙十七年聖祖御書激湍二字乾隆十三年重修有〉
〈御製碑文又御製佛殿匾曰能仁寐照 額爾吉舊名阿利吉今譯改〉香界寺〈在香山迤南元為平坡寺其後名聖感寺本朝康熙中僧海岫薫修于此寺以重葺〉
〈聖祖嘗再幸其地賜御書匾額並製碑文乾隆十四年重修〉
〈賜今名御製碑文以記又〉
〈御書正殿匾曰智鏡周圓寺之西北山上有寳珠洞有御製詩勒石〉
寳諦寺〈在 静宜園之南乾隆十六年建〉
〈皇上御書匾曰法雲慈䕃寺旁有方廟圓廟〉寳相寺〈在寳諦寺南乾隆二十六年皇上巡幸五臺皇太后祝釐因於殊像寺識其相好〉
〈回鑾後摹寫成圖系賛勒石二十七年命構兹寺肖像其中〉
〈御製碑文以記〉實勝寺〈在香山之南乾隆十三年〉
〈皇上以金川用兵於山麓建石碉以訓練武士習雲梯仰攻之技金川方定乃命建寺於碉之側名曰實勝御書匾曰顯大雄力並立健鋭雲梯營於寺之左右築屋居之有御製碑記後平定凖噶爾回部健鋭營効力為多復〉
〈御製後記以旌其勞且肖喀喇烏蘇襲迫之状築堡其側焉〉梵香寺〈在實勝寺南乾隆十四年
修殿外有御製碑文又〉
〈御書匾曰旃檀净域〉大覺寺〈在宛平縣北徐家莊黑龍潭西舊名佛泉寺雍正二年重建改今名皇上屢經臨幸於此建 行宫御書匾曰圓證妙果屢有〉
〈御製詩勒石〉慈育院〈在宛平縣西十里莊康熙四十一年葺〉
〈聖祖御書匾曰慈育羣生〉顯應寺〈在宛平縣西黄村俗呼黄姑寺相傳明正統十四年北征有陕西吕尼苦諫不聴及復辟為建寺名曰保明本朝康熈中敕修昜今名〉
〈聖祖御製碑記〉法海寺〈在宛平縣西四十里舊名龍泉寺明正統四年改建〉岫雲寺〈在宛平縣潭柘山舊名潭柘寺相傳本青龍潭開山時青龍避去潭平為寺諺曰先有潭柘後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舊志謂有柘千章故名晉為嘉福寺唐為龍泉寺後更名潭柘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重修〉
〈賜今額聖祖御書清净莊嚴香林净土諸匾〉
〈皇上屢經臨幸御製詩勒石〉
〈御書大殿匾曰福海珠輪三聖殿等處並有御書匾〉戒壇寺〈在西山最深處唐武徳中建寺名慧聖明正統問易名萬夀寺壇在殿中以白石為之凡三級周遭皆列戒神 本朝康熙十七年賜御書清戒二字〉
〈皇上御書大殿匾曰般若無照戒壇曰樹精進幢〉𢎞恩寺〈在良鄉縣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賜御書大願慈航匾并題詩勒石又縣有夀因寺亦〉
〈賜御書大悲慈航及花臺二匾皇上巡幸經臨並有〉
〈御製詩勒石〉三塔寺〈在永清縣城外東南百步唐建則天時石幢尚存〉佑聖教寺〈在通州舊城内西北隅浮圖十三層髙三百五十尺下作蓮花臺座髙百二十尺周圍四百尺創于唐貞觀七年厯五代遼金元凡八代而始成塔頂有鐵矢一相傳金将楊彥升射鏃其上今猶存為州之巨觀〉香巖寺〈在昌平州永豐屯舊名彌勒院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改今名有〉
〈聖祖御製碑記〉昭聖寺〈在昌平州治西北唐訖符中建有大悲陀羅尼幢一開元間立〉觀音庵〈在宻雲縣北九十五里之南天門山勢聳秀下臨潮河康熈四十二年聖祖巡幸於此〉
〈御書坊匾曰洛迦仙境命詞臣作庵記〉
〈皇上臨幸賜名曰攬勝軒屢有〉
〈御製詩又 御書庵匾曰慈光普照〉龍興寺〈在宻雲縣北唐建俗名鋌塔寺本朝康熈四十一年〉
〈賜今額〉砙堂寺〈在懐柔縣東八十里舊名曇泉寺明正徳中改今名〉資福寺〈在懐柔縣紅螺山麓距縣十五里即真明寺創於金皇統初年明正統中重修松栝幽䆳寺前有珍珠泉瀉出両峯之間〉雲巖寺〈在懐柔縣栲栳山據山之中巔金乾統中建〉祗園寺〈在懐柔縣城南
門外康熙四十九年修建 聖祖御書匾曰示真實相乾隆二十七年重修〉普夀寺〈在涿州東三里浮圖髙十丈石臺髙二丈州境山川一覧在目〉福聚寺〈在涿州北侠河村康熙五十四年賜額〉雲居寺〈即西域寺在房山縣石經山唐初沙門知苑所居有唐開元十年石浮圖銘開元二十八年山頂浮圖後記其東一里即石經洞〉
〈皇上鑾輿臨幸 御賜毘盧殿匾曰慧海智珠釋迦諸殿皆有匾〉上方寺〈在房山縣南五十里即兜率寺両崖之間鑿石為磴攀絙而上絶頂有泉如斗汨汨不窮〉香林寺〈在薊州北四里翁同鵝泉流峙左右為薊州之最勝䖏〉天成寺〈在薊州盤山翠屏峰之陽舊名福善寺俯瞰林壑圖畫天成乾隆十年敕改今名寺門樓匾曰江山一覽大殿匾曰清净妙因皆〉
〈宸翰也 御製遊盤山記勒碑於此〉千相寺〈在盤山九華峯之下天門中開兩巖相揖於石上刻千像故名唐開元中建又名祐唐寺本朝乾隆十四年〉
〈特敕重修御書雨花福地匾寺北半里有摇動石縱二丈廣一丈五尺一人推之則動衆人推之則不動〉雲罩寺〈在盤山之巔舊名降龍庵明萬厯三十年改今名相傳為寳積禪師卓錫地東嶺有舍利塔又有黄龍祖師殿相傳每嵗除夕有佛燈之異本朝康熙十七年聖祖御書盤山秀峰又雲峰法界匾以賜乾隆八年重修〉
〈皇上臨幸兹寺及登塔屢有題詠御書金界長明住智慧山匾〉雲净寺〈在盤山舊名净業庵康𤋮四十三年〉
〈聖祖御筆改今名乾隆十五年奉敕重修屢有〉
〈御製詩〉萬松寺〈在盤山舊名衛公庵有李靖舞劍堂明萬厯四年普照卓錫于此 本朝康
熙四十四年僧祥慶新之聖祖改名萬松〉
〈御書樂天真三字乾隆十年重修皇上屢幸茲寺俱有〉
〈御製詩〉盤谷寺〈在盤山舊名青溝禪院 本朝康熙十年僧智朴建十七年〉
〈聖祖臨幸賜盤谷寺額及御製詩因其地名盤谷相傳唐李愿隐居處也〉
〈皇上屢經駐蹕有㳟依聖祖元韵詩並勒寺中又〉
〈御題匾一曰定力周圓 按盤山名利無慮數十如感化天香古中盤少林上方雙峯青山青峯普濟諸寺東甘澗觀音庵西甘澗浄土庵及東竺諸庵皆踞巖𡋹之勝〉
〈寳翰蝉聨詳見山志〉獨樂寺〈在薊州城西門内有唐李白書觀音之閣匾皇上絰臨停蹕屢有御製詩〉大光明殿〈在西安門内明嘉靖中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天慶宫〈在西安門内路北祀玉皇三清諸神元劉鑾手塑俗即呼其地為劉鑾塑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重修二十七年皇上臨幸〉
〈御製詩勒碑以記〉崇元觀〈在西直門内新街口俗名曺公觀乾隆二十三年重修皇上臨幸拈香御書三清殿匾曰道徳開宗三皇殿匾曰統紀權輿玉皇殿匾曰神霄輯瑞〉崇真宫〈在正陽門外長巷四條衚衕元至元中建翰林學士王搆為記真人張留孫吳全節相繼居此俗名天師庵〉靈佑宫〈在南城山川壇之後明萬厯中建祀真武〉元靈宫〈在南苑小紅門内順治十四年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有〉
〈皇上御書帝載元功上清寳界二匾〉白雲觀〈在西便門外一里舊名太極宫金建元太祖聞栖霞邱處機有道行召至雪山後東還命居於此改名長春宫明正統中重修改今名帝京景物略正月十九日都人集白雲觀遊冶紛㳫謂之燕九節本朝康熙五十七年重修〉
〈聖祖賜御書匾曰紫虗眞𰚾曰大智寳光曰駐景長生曰琅簡真庭凡四皇上有御製白雲觀詩及題觀中木鉢詩又御書玉皇閣匾曰得一以清〉天禧昌運宫〈在西直門外三虎橋舊名昭應宫元至元中建本朝康熈四十六年重□〉
〈賜今額乾隆二十一年又修皇上屢經臨幸拈香〉
〈御書真武殿匾曰坎徳尊嚴〉廣仁宫〈在西直門外藍靛厰祀碧霞元君康熙四十七年重修〉
〈聖祖御書匾曰金闕宣慈近年復加建葺皇上御書匾曰坤元廣毓都人稱為西頂其在永定門外者曰南頂在安定門外者曰北頂在東直門外者曰東頂在草橋者曰中頂並有〉
〈御書匾額 按左安門外亦有碧霞元君廟明成化中建又懐柔縣了髻山碧霞元君祠創自嘉靖中香燈之㑹最盛康熙三十七年重修四十三年聖祖御書匾曰敷錫廣生五十二年復建玉皇廟〉
〈御書匾曰清虚真宰并御製碑文〉
〈皇上御極以来時加修葺屢奉皇太后安輿臨幸〉
〈御書匾曰神霄朗照曰慈䕶香嵒玉皇閣匾曰妙握乾樞〉斗母宫〈在黒龍潭東南城子山〉
〈聖祖御書碧霞元君殿匾曰金光普照斗母殿曰紫宸掌筭〉
〈皇上御書東嶽殿匾曰秉靈出震元君殿匾曰資生錫佑斗母殿匾曰璇杓廣運〉佑濟龍神祠〈在涿州永濟橋東南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清都觀〈在宻雲縣西北十里金大定二年建元至元中改洞真宫明洪武中置道籙司〉棲雲觀〈在薊州盤山紫峯之下磑爽明秀為中盤勝境〉延祥觀〈在平谷縣東二十五里元至元中建邱長春過此觀中有枯柏捫之復榮〉回寺〈在西長安門之西乾隆二十八年建回部各城平定後其伯克霍集斯霍什克等入〉
〈覲並授封王公賜居邸舍餘衆願居 京師者編設佐領于長安門西建營房以居之並因其土俗勅建回寺以為㑹聚禮拜之所有〉
〈御製碑記〉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39年 (提及)
- 1311年 (提及)
- 1312年 (提及)
- 1315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378年 (提及)
- 1693年 (提及)
- 1552年 (提及)
- 1540年 (提及)
- 1520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282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715年 (提及)
- 1287年 (提及)
- 1288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317年 (提及)
- 1408年 (提及)
- 1557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379年 (提及)
- 1690年 (提及)
- 1700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1192年 (提及)
- 1514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546年 (提及)
- 1524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463年 (提及)
- 1446年 (提及)
- 1391年 (提及)
- 1428年 (提及)
- 1517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1694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698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1541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383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292年 (提及)
- 1289年 (提及)
- 1283年 (提及)
- 1528年 (提及)
- 1432年 (提及)
- 1156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536年 (提及)
- 1785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897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48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702年 (提及)
- 1713年 (提及)
- 1453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648年 (提及)
- 1722年 (提及)
- 1271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645年 (提及)
- 1535年 (提及)
- 1755年 (提及)
- 1721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770年 (提及)
- 1473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1720年 (提及)
- 1716年 (提及)
- 1766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449年 (提及)
- 1439年 (提及)
- 1688年 (提及)
- 1717年 (提及)
- 1710年 (提及)
- 722年 (提及)
- 740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758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718年 (提及)
- 1708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