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066
欽定大清一統志 巻六十六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一統志巻六十六
揚州府〈在江蘇省西北四百二十里江寕府東北二百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海岸通州如臯縣界三百六十里西至江寜府六合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大江鎮江府丹徒縣界四十里北至淮安府山陽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邇州泰興縣界八十里西南渡江至江寜府二百里東北至淮安府鹽城縣界三百十三里西北至泗洲天長縣界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七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牛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屬楚為廣陵邑秦屬九江郡〈項楚時為東陽郡〉漢高帝六年屬荆國十一年〈舊志譌作十二年〉屬吳國〈漢書髙帝紀六年以吴東陽等郡為荆國注張晏曰東陽今曰廣陵郡〉景帝四年改為江都國元狩三年改廣陵國〈北境為臨淮郡地〉元封五年屬徐州刺史部〈新莾改曰平江〉後漢建武十八年為廣陵郡三國初屬魏繼屬吳〈吴志五鳯二年使衛尉馮朝城廣陵拜吳穰為廣陵太守〉後漢屬魏移郡治淮隂晉太康元年仍為廣陵郡〈初治淮隂後治射東晉還治廣陵縣〉東晉元帝時僑置青兖二州〈王應麟玉海晉末以廣陵控扼三齊故青兖同鎮〉安帝又分廣陵地置海陵山陽二郡劉宋元嘉八年改立南兖州南齊因之北齊改東廣州増置江陽郡與廣陵郡並治陳大建中復為南兖州後周改為吳州隋開皇九年始改曰揚州廣陵江都二郡廢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立江都郡〈隋書紀大業十二年幸江都制江都太守秩與京尹同〉唐武徳三年復曰南兖州置東南道行臺七年改曰䢴州九年復曰揚州置大都督府〈按新唐書紀是年以襄邑王神符檢校揚州大都督始自丹陽徙州府及居民於江北由此廣陵専有揚州之名〉貞觀元年𨽻淮南道天寳元年曰廣陵郡至徳元年兼置淮南節度使於此乾隆三年復曰揚州五代初楊吴都此改江都府後屬南唐以為東都〈時李昇徙都建康〉周顯徳中復曰揚州仍置大都督府宋初曰揚州廣陵郡淳化四年屬淮南道至道三年為淮南東路治建炎元年升元帥府元至元十三年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十四年改揚州路總管府十五年屬淮東道宣慰司十九年省置淮南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復立淮東宣慰司後改立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曰揚州府〈太祖實録丁酉十月改淮海府辛丑十二月改淮揚府其改揚州府則丙午也〉直𨽻南京
本朝屬江南江蘇省領州二縣六〈按 國初因明之舊府統州三縣七康熈十一年海門縣圯於海併入通州雍正三年分通州直𨽻江南省以泰興如臯屬之九年析江都置甘泉縣同治郭下乾隆三十二年析泰州置東臺縣〉
江都縣〈附郭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四十里東至大江通州泰興縣界八十里西至甘泉縣界半里南至大江鎮江府丹徒縣界四十里北至甘泉縣界半里東南至大江鎮江府丹徒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儀徵縣界二十里東北至泰州界九十里西北至甘泉縣界半里戰國楚廣陵邑秦置廣陵縣屬九江郡漢初為荆國治十一年改置吳國景帝四年為江都國治兼置江都縣元狩三年為廣陵國治元封五年又析廣陵江都二縣置輿縣新莾改廣陵縣曰定安後漢復名為廣陵郡治三國時魏移郡治淮隂江都城圯於江縣廢廣隂縣亦廢晉太康元年仍置廣陵縣六年復立江都縣東晉省江都入輿縣界置仍以廣陵縣為郡治劉宋元嘉八年以縣為南兖州治十三年省輿縣入江都南齊析江都置齊寕縣梁陳省入北齊江都𨽻江陽郡陳仍與廣陵縣同屬廣陵郡隋間皇十八年改廣陵縣曰邗江大業初又改曰江陽為江都郡治仍領江都縣後移江都縣入郡郭十年分江陽置本化縣尋廢後省江陽縣入江都唐武徳中以江都為掦州治貞觀十八年又分置江陽縣與江都分理州郭五代時南唐又改江陽曰廣陵宋熈寕五年省廣陵入江都為揚州治元為揚州路治眀為揚州府治 本朝因之〉甘泉縣〈附郭東西距六十一里南北距七十六里東至江都縣界半里西至天長縣界六十里南至江都縣界半里北至高郵州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江都縣界三里西南至江寕府六合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高郵州界九十里西北至天長縣界七十里本江都縣地 本朝雍正九年析置與江都並為府治〉儀徵縣〈在府西南七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江都縣界四十里西至江寜府六合縣界四十里西南渡江至江寧府句客縣界十八里北至泗州天長縣界六十里東南渡江至鎮江府丹徒縣治一百里東北至江都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六合縣界五十里漢廣陵江都二縣地唐永淳元年析江都至揚子縣地為揚子縣白沙鎮五代時楊吴以白沙為迎鑾鎮南唐改曰永貞縣屬江都府宋乾徳二年升迎鑾鎮為建安軍雍熈二年以永鎮縣屬焉後復改曰掦子大中祥符六年升軍為真州始移揚子於州郭屬淮南東路政和七年賜名儀真郡後廢為縣旋升軍州元至元中升真州路二十一年復曰真州屬揚州路二十八年移揚子縣治新城明洪武三年改真州為儀眞縣以揚子縣省入屬揚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元年改儀徵縣〉高郵州〈在府城北少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興化縣界八十里西至泗州天長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甘泉縣界三十里北至寳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泰州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天長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淮安府鹽城縣治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泗州盱眙縣治二百五十里秦置郵傳因名泰郵漢置高郵縣屬廣陵國後漢屬廣陵郡三國時廢晉太康元年復置屬臨淮郡劉宋仍屬廣陵郡析置臨澤縣齊因之梁析竹塘三歸二縣置廣業郡尋改神農郡隋開皇初郡廢臨澤竹塘三歸三縣省入屬江都郡唐屬揚州五代因之宋開寳四年置髙郵軍縣為軍治熈寜五年軍廢入縣元祐元年復為軍建炎四年升為承州紹興五年復廢入縣三十一年復為高郵軍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四年置高郵路二十一年改府縣為府治屬揚州路明洪武元年改為州以高郵縣省入屬揚州府 本朝因之〉興化縣〈在府城北一百六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東䑓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高郵州界四十五里南至泰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淮安府鹽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泰州界一百三里西南至江都縣治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鹽城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寳應縣治一百六十里戰國楚將昭陽食邑漢海陵縣地五代時楊吴始新置興化縣屬揚州南唐改屬泰州宋建炎四年改屬承州紹興五年廢縣為昭陽鎮入海陵十九年復為縣仍屬泰州乾道二年改屬高郵軍元屬高郵府明屬高郵州𨽻揚州府本朝専屬揚州府〉寳應縣〈在府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淮安府鹽城縣界七十里西至泗州府眙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高郵州界六十里北至淮安府山陽縣界二十里東南至興化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泗州天長縣治一百六十里東北至鹽城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陽縣界一百里漢置平安縣屬廣陵國新莾改曰杜卿後漢復名廣陵郡晉廢蕭齊改置安冝縣屬陽平郡梁為陽平郡治兼置東莞郡北齊於此置臨杜郡改縣曰安平陳復名北周為陽平郡治析置石龞縣隋開皇郡廢省石鼈入安冝縣屬江都郡唐武徳四年置倉州領縣十年州廢縣屬楚州上元三年改曰寳應五代因之宋寳慶三年升州尋改為軍元至元十六年改置安宜府二十年府仍曰寳應廢縣屬高郵府明屬高郵州𨽻揚州府本朝専屬揚州府〉泰州〈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東䑓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江都縣界三十里南至通州泰興縣界三十里北至興化縣界九十里東南至通州治三百里西南至江都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東䑓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高郵州治一百五十里戰國時楚海陽地漢置海陵縣屬臨淮郡新莾改曰高門後漢復名屬廣陵郡三國時廢晉太康二年復置屬廣陵郡義熈七年於縣置海陵郡僑置建陵寕海蒲濤三縣屬焉劉宋移郡治建陵縣以海陵縣屬廣陵郡齊因之梁移郡還治海陵縣隋開皇初郡廢縣析置江浦大業時省屬江都郡唐武徳三年改縣曰吴陵於縣置吳州七年州廢復曰海陵析揚州景龍二年析置海安縣開元十年復省入五代時南唐於縣置泰州領縣宋改泰州軍屬縣南東路元至元十四年置泰州路二十一年復為州屬揚州路明洪武初仍曰泰州省海陵縣入焉屬揚州 本朝因之〉東臺縣〈在府東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海五十里西至泰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通州泰興縣界四十里北至興化縣界九十里東南至通州治二百三十里西南至興化縣治五十里東北至海七十里西北至泰州九十里本泰州地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析置〉
形勢控接三齊土甚平坦與京口相對西至淮畔東届海隅〈南齊書州郡志〉柂以漕渠軸以崑岡重江複闗之隩四㑹五達之莊〈宋鮑照蕪城賊〉淮海之間斯為重地〈宋莊之竒紀〉
風俗號為繁侈〈李吉甫元和郡縣忠〉俗輕浮滛佚好學工文農民織紝稼穡〈樂史太平寰宇記〉煮海為利啇賈為生〈舊志〉
城池揚州府城〈舊城明洪武初改築同九里有竒門五水門二嘉靖中復築新城起舊城東南至東北周十里有竒門七自東南而東北臨運河北引舊城濠與運河接 本朝順治四年十八年修雍正四年七年重修乾隆四年大修〉儀徵縣城〈周九里有竒門四木門二環城有濠宋乾道中築明初改築 本朝順治十一年修康熈五年五十三年屢修〉高郵州城〈周十里有竒門四水門二環城冇濠宋開寳四年築□初甃石 本朝順治十五年修雍正二年重修〉興化縣城〈周六里有竒水陸門各四濠廣二丈五尺宋寳慶元年築明初甃石 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熈二十三年五十二年重修〉寳應縣城〈周九里有竒門五水門三宋嘉定中築元至正中甃石 本朝康熈七年二十七年修築雍正九年重修〉泰州城〈周十二里有竒門四水闗二南唐時築明初改築 本朝康熈十三年修〉東䑓縣城〈舊有土城在范堤之上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修築〉
學校揚州府學〈在府治北牧愛坊明洪武初即故址建 本朝康熈十九年二十二年屢修乾隆元年又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啇學二十名〉江都縣學〈在縣治北□俊坊明洪武七年修 本朝康熙十九年二十三年屢修乾隆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三名〉甘泉縣學〈與江都共學入學額數十二名〉儀徵縣學〈在縣治東南明萬厯十三年改建 本朝順治九年修康熈年間屢修乾隆二十一年又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髙郵州學〈在州治東明嘉靖十三年即宋故址建 本朝順治十四年修康熈年間屢修雍正二年又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興化縣學〈在縣治南文林里宋天聖間知縣范仲淹建 本朝康熈十一年二十二年屢修乾隆十年又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寳應縣學〈在縣治南明洪武二年因宋故〉
〈址建 本朝順治十四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泰州學〈在州治東南明洪武初因宋故址建本朝順治初修雍正五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東䑓縣學〈在縣治東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入學額數十名〉安定書院〈在府治東北三元坊 本朝康熈元年建四十三年〉
〈聖祖南廵御書紝術造士額恭懸堂内又梅花書院在甘泉縣廣儲門外明嘉靖時建本名甘泉書院 本朝雍正十三年改今名 按舊志江都縣有維揚書院資正書院五賢書院甘泉有謝公書院虹橋書院泰州有安定書院又州縣俱有義學社學謹附註於此〉戸口〈原額人丁二十五萬五千九百七十四又滋生人丁三百六十七萬二千四百九十二〉田賦〈田地七萬五百二頃九畝零屯田地一千五十七頃一十三畝七分額徵地丁銀一十七萬九千九百九十二両四分二釐額徴米五千四百九十九石七斗三升零〉
山川浮山〈在江都縣冶西五十歩舊志有石出地高三尺二寸長四丈五尺以其浮於土上故名王象之輿地紀勝其状似鐵不生草木在江都縣又縣南門外西隅有土山正文康山冶東南隅江南通志相傳濬河時積土所成府志其上構堂董其昌題曰康山草掌為康海與客燕飲彈琵琶處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翠華南巡有〉
〈御製遊康山即事詩御書康山草堂額一〉功徳山〈在甘泉縣西平山之東一名功徳林乾隆二十二年
三十年皇上南廵〉
〈御書天地二字聫一御製詩二首〉金匱山〈在甘泉縣西七里浯溪集山有仙人溝〉盤古山〈在甘泉縣西三十里府志上有盤古廟俗呼廟山〉北洋山〈在甘泉縣西三十里一作白洋山〉小金山〈在甘泉縣北門外〉九龍山〈在甘泉縣西南十五里下接湖水一作九龍岡〉崑岡山〈在甘泉縣西北八里河圖括地象崑岡山横為地軸交帯崑崙故廣陵也顧祖禹方輿紀勝陵在府西北八里與蜀岡連接一名阜岡一名崑岡 按廣陵自廬滁来重岡叠阜逶迤數百里築城陵上曰廣陵城郡國志稱城置陵上是也舊志俱闕不載其地至方輿紀要稱陵在府西北八里與蜀岡接連是實指其所在矣又河圖括地象曰正東揚州曰信土崑崙山為柱鮑照賦軸以崑岡言柱言軸是廣陵賀為維揚地脉之權輿故從縣志補葺〉席㡌山〈在甘泉縣西北十二里狀如席㡌俗呼㡌兒墩又馬鞍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狀如馬鞍故名〉得勝山〈在甘泉縣西北三十里高七丈周圍計二十五里宋紹興初韓世忠敗金人於大儀還軍駐於此因名〉甘泉山〈在甘泉縣西北三十二里高二十餘丈周圍二里山有七 峯聫絡如北斗平地錯落乂有圖岡二十八如列宿之拱北上有井泉甚甘故名舊志或謂屬王塚在此按郡國志廣陵厲王胥塚嵗旱鳴鼓造之輙致雷雨 本朝乾隆七年築靈雨臺於其上〉雞留山〈在儀徵縣西三十五里舊志伍子胥欲報浣沙女馮氏而不知其家乃留鷄於此山祀之〉横山〈在儀徵縣西三十五里接六合縣界輿地紀勝與方了山鼎峙舊志魏於此置横山縣其陽有昭明太子讀書堂又有小横山與横山相近俗名飯包山〉了山〈在儀徵縣西四十里舊志以両峯相對而名俗呼奶山唐光啟中蔡州賊將孫孺嘗屯於此今叅址猶存〉方山〈在儀徵縣西四十里與六合縣分界巔四面平正故名舊志隋六宫曾居此遂置方山府〉城子山〈在儀徵縣北六里與北山相對山形如城岡阜靡迤三十餘里西迎大江北走天長宋兩京故道也舊志魏文帝嘗作東廵臺立馬賦詩於此〉臘山〈在儀徵縣北三十里上有天井池冬夏不竭池旁有白龍廟禱雨輙應〉北山〈在儀徵縣北蜀岡中處岡形至此稍凹而北故名宋嘉定間築塘其下滙水注濠城守賴焉其西俗傳為康王墩〉神山〈在儀徵縣西南二十五里山産細石五色皆備〉青山〈在儀徵縣西南二十五里南臨大江〉焦家山〈在儀徵縣東北五里舊志昔有焦姓居其下故名宋開禧二年金人至真州總轄唐璟決陳公塘水被真東北境敵祭焦家山望之知不可越引退〉茅家山〈在儀徵縣西北三里與北山相對宋郡守袁申儒嘗築塘其下〉小山〈在儀徵縣西北十五里祝穆方輿勝覽宋祥符中以山有王氣即其地鑄玉皇聖祖大祖太宗像因建天慶儀真觀又縣西北四十里有烏山與六合馬鞍山相對〉銅山〈在儀徵縣西北二十五里太平寰宇記銅山小銅山並在永真縣西北八十里舊志山之東麓有小銅山皆産銅宋時淮南鼓鑄莫盛於真州舊有廣陵丹陽二監又置冶官於小銅山西北五里 按樂史太平寰宇記江都縣有大銅山在縣西七十二里即漢書吴王濞即山鑄錢處今志無此山疑即儀真之大小銅山而互載也〉冶山〈在儀徵縣西北四十里林巒秀發山産磁石色多青緑相傳漢吴王濞鑄錢所〉神居山〈在高郵州西六十里石山戴土一名土山太平寰宇記上有石井石臼山下人時見人著朱高冠徘徊井側或云古列仙之宅也宋志南齊亘公嘗結庵於此煉丹仙去一云謝安煉丹之所輿地紀勝在縣西南六十里秦觀曰山不甚廣而股址盤磚甚大傍十數墟遂為州境之望舊志有煉丹井其大可五尺深倍之一名石塘又有棑牙石人記其數輙志〉東山〈在高郵州城東北隅上種松栢〉昭陽山〈在興化縣西四里輿地紀勝有昭陽府君廟相傳即楚懐王令尹昭陽也〉箕山〈在寳應縣東六十里舊志今惟有土阜百餘周四十里輿地紀勝射陽阜東臨射陽湖其邱千數葢即此〉雲山〈在寳應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龍潭雲起即雨故名舊志接盱眙縣界有仙人洞〉吕城山〈在泰州東三十里山形如城相傳昔有吕姓者居此因名〉天目山〈在泰州東四十五里太平寰宇記海陽縣天目山土山也在縣東六十里山有雙廾相對其水清冽呼為天目舊志陶隠居云地鉢福地在臨淮東山即其地又真誥有五陵海陵其一也王仙翁嘗隠此山昇舉時藏雲寳五符杖履木鞋隠形㡌于井輿地紀勝元豐元年發運使蔣之竒於天目井中得鹿角至數十丈又獲金龍玉璧〉鳳山〈在泰州東一百二十里形如翔鳯山前谿路環繞上有泰山宫觀一〉泰山〈在泰州治西舊志宋紹興時開東西市河壘土而成因州為名登山眺逺京口諸峯隠約可見寳慶二年州守陳垓浚山下湖為往□泊州之次〉茅山〈在泰州東北六十里嘗産香茅因名〉中洲山〈在泰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西谿鎮之北宋范仲淹監鹽倉時壘土為山今漸平坦如邱陵〉羅浮山〈在泰州西北五里輿地紀勝山在澤藪中水不能沒望之若羅浮〉梅花嶺〈在甘泉縣廣儲門外縣志明萬厯中州守吴秀濬河積土而成因樹以梅故名今建書院其地〉駱駝嶺〈在甘泉縣治北開明橋西其形巃嵸如駱駝脊故名今儒學在其上又泰州治西南亦有駱駝嶺平地隆起明置十戸所於上今廢〉蜀岡〈在府城西北四里岡勢綿亘四十餘里西接儀徵六合界東北接茱萸灣上有蜀井相傳地脉通蜀太平寰宇記岡有茶國其味甘如䝉頂䝉頂在蜀故以名岡方輿紀要唐光啟三年楊行宻自廬州援廣陵軍於揚子並西山以逼廣陵即蜀岡也又周顯徳三年克揚州南唐將陸孟俊自秦州進攻揚州屯於蜀岡周將韓㑹坤懼而潜出㑹枚至乃復入城輿地紀勝自揚子縣西胥浦至江都並謂之蜀岡與金陵相對又通志有夾岡在府城東北七里東接灣頭鎮淮子河口與蜀岡相峙 按府志自邵伯埭以南地勢高卬岡阜連亘凡數百里淮之不能合於江者勢也爾雅大阜曰陵廣陵鍳以此一帯岡阜得名曰罰岡曰崑岡曰夾岡地勢相屬實本一岡而随地異名如方輿紀要稱廣陵在府西北八里志稱蜀岡在府城西北四里夾岡又在東北七里則相隔各數里也故别繫崑岡山於首而附載於後又按蜀岡其胍廣逺上自六合至儀徵冶山人境綿延接江都界至沙頭官河𫕔而㣲復過秦州及如臯赤岸乃止府志以為自儀徵小帆山入境非也〉桃花岡〈在江都縣南十五里太平寰宇記上有吴王墓〉龍岡〈在高郵州西南九十里新開河西與天長泗洲接界〉褚廟岡〈在寳應縣西一百里東西六里南北一里舊築大堰於此以蓄洩白水塘之水〉松岡〈在寳應縣北門外〉狀元峯〈在寳應縣儒學尊經閣後〉䝉谷〈在甘泉縣東北五里竹西亭北宋歐陽修有詩〉虎墩〈在東臺縣西北小海場府志宋范仲奄築捍海堤起虎墩即此〉海〈在郡東北自淮安府鹽城縣界南經興化泰州東北又南入通州界太平寰宇記海在海陵縣東二百二十里南接江口北接楚州鹽城縣界舊志州境煮鹽之利為大〉大江〈一名揚子江自江寜府六合縣東流入紝儀徵縣南有上江下江舊江三口對岸為句容縣又東經江都縣南四十里𤓰州鎮渡口對岸為鎮江府丹徒縣又東入通州泰興縣界漢書志湔氐道江水東南至江都入海三國魏黄初五年六年両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望見江濤洶湧歎曰此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元和郡縣志大江西北自六合縣界流入江都晉祖逖擊檝中流自誓之所南對丹徒之京口舊濶四十餘里今濶十八里方輿紀要唐初江面濶四十里其後沙壅為𤓰洲開元中江面濶二十五里宋時洲渚益廣紹興中江面猶濶十八里明嘉靖以來江而僅濶七八里江南通志𤓰州與鎮江相對江面濶十餘里舊志火江自六合𤓰歩山入儀徵縣境經黄天蕩又東五十里經縣南上 口去下江口一里下江口與江心天寕洲相對其東十五里為舊江口西北至縣十里與江心新洲相對江都縣𤓰州渡口與江心金山寺相對東十八里為沙河港其東南與江心焦山寺相對亦謂之沙壩河舊與白塔芒稻二河俱為洩水通江處又東五里曰深港又五十餘里曰寳塔灣又東南四十五里曰三江口亦曰新港又東至周家橋四十里與圖山相對〉運河〈即古邗溝水舊曰官河北自淮安府山陽縣界東流入經寳應縣高郵州西又南經府城東北鐃城而南至揚子橋三乂口分為二支一支西南流經儀徵縣又分為二一支南流至舊江口入江一西南流至下江口入江為上江運糧入河之口一支南流即引婆河至𤓰州鎮西南入江為江南糧運入河之口左傳哀公九年吴城邗溝通江淮注吴于䢴江築城穿溝東通射陽西北至末口入淮今廣陵䢴江也漢書志江都有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水經有中凟水酈注謂之韓江亦曰邗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隋書紀間皇七年開山陽瀆以通漕通鑑大業元年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植楊桞元和郡縣志合凟渠在縣東二里本吳所掘䢴溝水路也今謂之官河亦謂之山陽濁唐書食貨志初揚州疏太子港陳登塘凡三十四坡以益漕河輙復塞節度使杜亞乃浚自蜀岡疏句城湖愛敬坡起堤貫城以通舟李吉甫又築平津堰洩有餘防不足漕流遂通宋史河梁志天禧二年江淮發運使賈宗議𨳩揚州古河繞城南接運河毁龍舟新興茱萸三堰鑿近堰漕路軍水勢明年役成漕船無阻元豐七年濬真楚運河元祐四年𤓰洲置牐崇寕二年詔淮河開修遇明河自真州宣化鎮江口至泗州河口政和元年發運使桞庭浚言真揚楚泗高郵運河堤岸舊有斗門水牐等七十九坐比多損壊詔修復宣和二年向子諲言運河高江淮數丈自江至淮凡數百里人力難濬李吉甫廢牐置堰曾孝藴復作歸水灣惜水如金比年行直逹之法或啟或閉不假歸水又頃毁朝宗牐自洪澤至邵伯數百里不為之節故山陽上下不通宜於真州太子港作壩以復子河沾故通於𤓰州河口作壩以復龍舟堰於海陵河口作壩以復茱萸待賢堰使諸塘水不為𤓰洲真泰三河所分於北神堰相近作壩閉滿浦牐復朝宗牐則上下無壅從之漕復通利紹興五年陳損之言乞興作堤堰自江都至淮隂三百六十里舊志江南之漕廣陵當其咽喉自上江未者由儀徴入口自鎮江来者由𤓰洲入口至揚子橋二河始合謂之三㲼河東北行至城南滙新河寳帯諸水過城東南隅轉而北逹城東東通沙河又北至城北三里西通柴河又北十二里西接槐家河又北五十里至灣頭接邵伯新河東通運鹽河又北二十五里至邵伯埭經邵伯越河又北行六十里入高郵州過州城西又北六十里至界首鎮又北六十里經寳應城西又北二十里至黄浦鎮接山陽縣界高郵州志城西北有康濟河明𢎞治二年漕臣白昻以運舟經甓社湖觸岸輙壊乃間複河於高郵堤東以避其險自城北杭家嘴至州北三十里之張家溝長四十里竟甓社湖萬厯四年湖水决漕臣吳桂芳議修復西湖老堤於是改桃康濟越河遂為永利寳應縣志舊時漕經汜光湖易致沉溺明萬厯十三年於舊堤東修築越河一道河成賜名𢎞濟江都縣志縣西北十五里有邵伯越河明萬厯二十八年於邵伯東岸築越堤通漕河以避湖險通志 本朝順治八年大浚高郵漕河康熙十一年修寳應縣七牐十二年連滚水牐於邵伯南十六年漕堤瀆高郵之清水潭十七年總河靳輔以决口深不可築更於湖中開河一道改築東西堤與舊堤相屬河成名曰永安十八年塞决口工竣又改置南運口於三汊河十九年再置滚水壩於高郵及寳應子嬰㳺二十年於舊堤險處悉更以石又創連高郵寳應減水壩六座二十八年〉
〈聖祖南巡命修髙郵南北隄工更甎石四十年總河張鵬翮請重修高寳江都堤岸從之五十三年修瓜洲二牐五十九年修築高寳江都三邑西堤石工雍正五年總河齊蘇勤加築江都寳應東西二隄九年總河稽曾筠修築高寳江都東西二堤土工各數千丈乾隆三年總河高斌請帑疏濬並築堤工上自河口下至𤓰洲閘長三萬七千八百八十六丈五年重修東堤自高寳至邵伯計二百餘里十年大浚高郵官河二十一年東堤添建石壩並加修築〉運鹽河〈自府城北灣頭牐下承邵伯新河水東流經泰州西三十里斗門鎮又東至城南北通城濠貫城為市河中經運河𭐏又東行一百二十里至海安鎮入如凖縣界自城南運河壩分一支南流為濟川河三十里至廟灣又二十里至泰興縣之柴墟鎮西南連子江啇船多由此入又北運河自泰州城北一里之東西二壩南接市河水北至新城分為三一自新城東北流十五里至淤祈湖又東四十里至秦潼鎮又東六十里至西溪鎮即晏溪河也舊志謂之西溪一自新城北行經港口鎮又北經寕鄉廵司又北逹興化縣之運鹽河亦曰浦汀河一自新城西北行八十里至樊汊鎮亦曰運鹽河西溪又分為二自西溪南出厯梁垜安豐富安三塲為濶河又南行四十里至海安舊鎮南即運鹽河也一自西溪東北出者經東䑓河□二塲謂之串場河與興化縣之運河㑹興化運河自高郵州北西接新開高郵湖東流八十里抵河口鎮一名開河亦曰東河俗稱下河堰州東南白塔城子山陽諸河水入興化縣界南通蚌沿河又東至縣城南分流為城河又東為車路河經得勝湖東流九十里入秦州界滙串場河厯丁溪草堰諸場北流經縣東北之臼駒劉莊二場又北逹鹽城縣界入海通志 本朝雍正九年濬泰州鹽河及串場車路海溝諸河築堰建隄工程浩大 按輿圖府境自運河以東鹽河最大泰州之鹽河所以洩邵伯高郵之鹽河所以洩新開湖一南從泰興通州入海一北從鹽城入海二河支分𣲖别屈曲相通而□海之串場河横絡南北其東入海之口有四一曰天海河頭在河垜場東西承梓新河水一曰苦水洋在天開河頭北丁溪場東西承車路河水一曰鬪龍港口在苦水洋北草堰東北西承白塗河及海溝河水又北則為劉莊海口入鹽城縣界 本朝康熈三十七年〉
〈命廷臣㑹議開下河雍正九年濬泰州運鹽河二萬五千七百八十丈串場河一萬一千餘丈又浚車路海溝等河凡入海各處建開宣洩乾隆九年濬南北串場等河以資分洩二十二年河底開深五尺自是㡳水不涸而沿河開壩得以長年啟板二十八年重浚並修各閘外引河〉芒稻河〈在江都東二十里承鹽河所受湖水南洩之江為鹽艘必經之地設閘堵閉以資浮送每遇盛漲水無去路遂致成災芒稻河迤下舊有越河水乆淤塞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両江總督尹繼善□奏請疏浚洩水運鹽分為兩進一由舊壩達於安宜其東又有秦塘一港亦洩鹽河南入江〉白獺河〈輿地紀勝在江都縣東十里一名龍兒港圖經云嘗有怪物自海陵穿入此港至古鹽河南岸變為白獺因名舊志謂之白塔河北接運鹽河南通大江明宣徳七年陳瑄聞白塔河置四閘合江南漕遲從常州西北孟瀆口通江入白塔河北行經運鹽河至灣頭遼官河以省𤓰州盤壩之費正統四年廢今冬涸春泛民得灌溉之利通志河南通大江北入高郵州界接城子河〉三汊河〈在江都縣西南十五里府志儀徵𤓰洲之水至此與江都合流故名亦名茱萸灣 本朝康熈二十八年〉
〈聖祖南廵建行宫駐蹕于此又三汊河迤上有三汊越河乾隆五年發帑挑濬〉新河〈在江都縣南二里南流至桃家溝入運河明萬厯中開〉伊婁河〈在江都縣南二十里南通大江北至楊子橋接運河即𤓰洲運河也唐書志開元二十六年潤洲刺史齊澣以州北隔江洲行繞𤓰歩回逺六十里乃於京口埭下直趨渡江二十里開伊婆河二十五里渡揚子立埭輿地紀勝即揚子鎮以南至江運河也自隋以前揚子鎮尚臨江至唐時江干之積沙至二十五里故穿此河亦曰𤓰洲渡河渠考三汊河口即𤓰洲與儀徵逹府通漕之道明嘉靖七年臣唐龍請於此置閘以盡漕利天啟初發丁大𨳩濬三汊河通志運道由𤓰洲牐行其南岸花園港為糧艘所停泊 本朝康熈五十四年江溜北衝花圈港總漕施世綸始於𤓰洲繞城河開壩行漕雍正六年决口塞仍開𤓰洲舊牐〉𤓰洲閘河〈在江都縣南四十里由𤓰洲通恵廣恵二閘至江口〉𤓰洲月河〈在江都縣廣恵閘之上 本朝雍正八年因閘河水無闗蓄自青蓮庵起至尤家碾止□月河一道長一百六十七丈雍正九年又於𤓰洲西南正人洲另開引河一道長六百四十一丈五公灘開支河長三百六丈夾江内築貽心壩長一百五十丈五尺又南北両頭接築□水土壩〉槐家河〈在甘泉縣東北十五里源出儀徵陳公塘東北流經雷塘東出滙淮子河又東入運河引水至灣頭〉山陽河〈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瀕宜陵鎮北經高郵州東四十五里瀕樊汊鎮又北自三垜橋口入運〉
〈鹽河〉鳳凰橋引河〈在甘泉縣北三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總河張鵬翮以金家灣洩水不暢奏請發帑復開此河分殺其勢由芒稻河入江乾隆八年二十一年屢濬〉邵伯新河〈在甘泉縣北三十五里邵伯南五里一名人字河自金家灣導湖水東南流至灣□絶官河遼運鹽河折而南下為芒稻河入於江 按此即泰州運鹽河之源〉邵伯越河〈越一作月在甘泉縣北四十五里明萬厯十八年總河劉東星於運河東築越隄引河一道以遏湖險又新越河在邵伯鎮南 本朝康熈三十九年開自倉巷口西向折而南至大王廟築南北二壩水患永平漕運無滯〉淮子河〈在儀徵縣東王存九域志縣有淮子河輿地紀勝有戴子港在陳公塘南舊志淮子河即帯子港在縣東北二十里亦曰太子港源出陳公塘縣北諸山澗木皆流滙焉南入運河〉鑰匙河〈在儀徵縣西其上流為沙河自江浦六合縣流入東南諸水皆流滙焉東南注新濟橋分二𣲖東通外河南逹上江口入江外河興化縣南東接官河水環繞城郭由城西南通鑰匙河〉秦蘭河〈在高郵州西六十里源出天長縣野山東北流入武安新開二湖〉城子河〈在高郵州東南自城南新橋西接濠河東抵各鹽塲北逹州東二里之燒香港通運鹽河又北城子河在州治東自南河頭至十里尖與城子河合二河□於 本朝雍正元年濬乾隆二十二年又濬〉横京河〈亦名海陵溪在高郵州東北七十里上通鼉潭湖西北流經興化縣西北十五里又北流經寳應縣之正宋九十里俗呼琵琶頭又北流逹射陽湖〉蚌沿河〈在興化縣南三十五里陵亭鎮南岸接泰州北界西北接運河東流百二十里逹泰州串場河 本朝乾隆八年二十八年屢濬〉山子河〈在興化縣西四里西通横京河東北入白塗河〉梓新河〈舊志在興化縣東十里東通塘港西逹得勝湖按輿國梓新河在車路河之南東逹河垜塲合串場河 本朝乾隆十一年二十八年屢濬〉白塗河〈在興化縣東北十里西通横京河經平望湖東流合串埸河又海溝河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東北逹白駒場合串河又車路河在白塗河之南東逹丁谿埸合串場河〉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以下河洩水之處甚少議挑車路白塗海溝三河使興化所受之水由丁溪草堰白駒入海雍正九年間濬工竣乾隆十一年重濬〉寳應城子河〈在縣東南十八里西北接望直港南通章思蕩通志作城子河〉潼河〈在寳應縣東南六十里由縣南分運河水東流為子嬰溝接高郵州界又東北入射陽湖〉衡陽河〈在寳應縣西南源出盱眙縣界東流繞雲山東北流二十里經衡陽鎮又東北流四十里經灑大湖又東北二十五里通汜光湖長百餘里明萬厯中於汜光湖西北挑濬六十餘丈為泊舟處并資灌溉謂之隂騭河〉泾河〈在寳應縣東北四十里西南接運河東流徑縣北又東北入射陽湖〉辭郎河〈在東臺縣西十里南接西溪北通興化縣蚌沿河又角斜河亦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南通栟巷角斜二場至如凖立發口通運鹽河〉串場河〈自東臺縣之西溪東北逕東臺場又北至河垜場又北至丁溪草堰二場又北至白駒場又北至劉莊埸又北至鹽城縣之伍祐新興二場又北過天妃石噠廟□等口而入海此河串通各場為運鹽之要津七縣洩水之總港 本朝雍正九年濬乾隆九年十七年二十七年屢濬〉渌洋湖〈在艾陵湖東北去府城六十五里半入高郵州界東接淤溪河輿地紀勝在高郵州城東南三十里舊志湖之西有甓子湖〉邵伯湖〈在甘泉縣東北四十五里運河之西東接艾陵湖西接白茆湖西南通新城湖北通高郵甓社湖旁有邵伯埭晋太元十一年謝安築新城於城北二十里築堰以灌民田民思其徳比於邵伯因名太平寰宇記邵伯埭有斗門在廣陵縣東北四十里臨合瀆渠 本朝康熈三十八年於邵伯鎮迤北創建减水三閘宣洩湖水由恒子湖經洋湖□入興化鹽城各河出范陽諸閘歸海乾隆二十二年皇上南廵有〉
〈御製邵伯埭詩二十三年開挑引河四百三十三丈〉艾陵湖〈在甘泉縣東北四十五里邵伯鎮東西接官河東北通渌洋湖齊建武五年□艾陵湖水立裘唐屯今自艾陵北曰葑塞湖去府城五十里〉大石湖〈在甘泉縣東北四十五里即古岱石湖也南通張綱溝引流灌溉通志宋元豐中知江都縣羅□濬大石湖改名元豐〉白茆湖〈在邵伯鎮西東通官河昔置斗門橋於此運河水涸則引湖以濟漕〉黄子湖〈在甘泉縣西北六十里東通官河西至末口〉五湖〈在高郵州西六十里西北接天長同城河水西通珠湖〉珠湖〈在高郵州西七十里通五湖宋秦觀詩高郵西北多巨湖纍纍相連如貫珠〉鼉潭湖〈在高郵州東北九十里通興化縣海陵溪流入寳應縣界入射陽湖〉高郵湖〈一名新開湖在高郵州西北長三里瀾一百五十丈天長以東之水皆滙此湖逹於運河湖中突起一洲可百餘畝洲去城十里水雖盛漲終不能沒又武安湖在州西南三十里北通新開湖東南通□河 本朝乾隆十六年〉
〈皇上南廵有 御製高郵湖詩〉甓社湖〈在高郵州西北輿地紀勝離城三十里南北五十里元至元十三年張士誠作亂淮南行省李齊出守甓社湖即此通志宋崔伯陽賦叙云孫覺於湖上夜讀書見大珠光燭天是年中第舊志珠見則有休咎之應乂石臼湖在西其北五十里通甓社湖〉樊梁湖〈在高郵州西北五十里上流即天長石梁湖樊梁溪也與新甓社湖為高郵三大湖宋紹興初有張榮者聚衆於此擊退金人舊志州境之湖多在西北二境互相通注其大者或曰三湖或曰五湖蔣之竒詩三十六湖水為注其間尤大為五湖五湖葢樊梁三湖合平阿珠湖為五也或乂以為即州西六十里之五湖云〉平阿湖〈在高郵州西北輿地紀勝離城八十里舊志上流亦自天長縣銅仁河分流東注〉得勝湖〈在興化縣東十里舊名率□湖輿地紀勝宋建炎中張榮賈虎率山東義軍由梁山泊與金人戰至承楚澗金將建蘭在泰州榮以舟師率伏掩擊於率頭湖大敗其衆因更名得勝湖舊志西南通運鹽河東通丁溪場又蓮花六十四蕩在縣東十里北連得勝湖多植紅蓮燦如朝霞為邑勝境逹蘭舊作撻蘭今改正〉車路河〈在興化縣東三十里自丁溪埸入得勝湖 本朝雍正九年開濬並築堰建隄乾隆十一年重修〉白沙河〈輿地紀勝在興化縣東十里岸有白沙因名舊志在縣東南與得勝湖相接〉平望湖〈在興化縣北二十里白塗河所經湖中有平岡可四望故名〉吳翁湖〈在興化縣北二十三里西按海陵溪東流為海溝河至白駒塲入運鹽河相傳為呉尚隠此〉大蹤湖〈在興化縣北四十五里湖中與鹽城縣分界西北通寳應縣射陽湖〉千人湖〈太平寰宇記在興化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相傳隋末有千人避難於此得金因名〉射陽湖〈太平寰宇記在寳應縣東六十里中流與鹽城分界舊志湖東屬鹽城西北屬山陽西南屬縣規縈迴三百餘里其南北淺狹東西深廣為羣川之委流東逹於海〉津湖〈在寳應縣南六十里東通運河西接汜光湖南入高郵州界或曰即三國魏之稱湖〉白馬湖〈水經中瀆水經白馬湖輿地紀勝湖在寳應縣北十五里舊志湖東西十五里南北三里東北通運河北逹黄浦為往來津要或曰即故白馬塘也〉廣洋湖〈在寳應縣東南五十里東西十里南北二里西南接涇河東北由王家溝通射陽湖東南通沈垜港入博支湖〉槫支湖〈在寳應縣東南九十里北㑹射陽湖〉汜光湖〈在寳應縣西南十五里東西三十里南北十里南通□湖西南連灑火湖舊時漕運經此風濤多阻明萬厯中開越河以避其險〉灑火湖〈在寳應縣西南四十五里西南接射陽河東北通汜光湖南逹安宜溪〉鴨子湖〈在泰州南二十里周二十五里東北接運鹽河西通濟川河〉鷄雀湖〈在泰州東北四十里周三十里通志有於新湖在州東北三十里亦口於溪以村得名其下流入鷄雀湖〉包老湖〈在鷄雀湖之東周四十里舊志水澄清無滓雖有他水㑹流亦不雜挈壼氏以供滴漏〉樊梁溪〈太平寰宇記在高郵州北二十里源出天長縣石梁河東流入樊梁湖〉南溪〈在興化縣南方輿勝覧范仲淹監鹽税日有南溪馴鷗詩通志即滄浪溪〉黄浦溪〈在□應縣北二十里黄浦鎮西接運河東流入凌溪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濬淩溪在縣東北西接黄浦南通黄昏蕩東北入射陽湖〉安宜溪〈在寳應縣西南六十里太平寰宇記縣有安宜溪古有安宜縣因此為名舊志西尚通高郵樊梁湖北接□火湖〉金釵澗〈興地紀勝在寳應縣西七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濬〉張綱溝〈太平寰宇記在廣陵縣東三十里從岱石湖入四望至溝心中與海陵分界後漢張綱為廣陵太守濟恵百姓勸為農桑於東陵村東□此溝引湖水灌溉田稱張公渠〉茱萸溝〈在江都縣東北運河分流也又東流入泰州界阮昇之記吴王漢開此溝通運東至海陵倉以北有茱萸村故名元和郡縣志在江陽縣東九里隋仁夀四年開此以通漕舊志亦名茱萸灣其分流處亦曰灣頭周顯徳三年韓令坤克南唐揚州南唐兵來攻令岫敗之於灣頭堰宋紹定三年李全以楚州叛攻揚州至灣頭立寨據運河之險即此今運鹽河灣頭鎮東行五十里至宜陵鎮又東二十里至斗門入泰州界又曰東塘〉煬帝溝〈輿地紀勝隋帝所開即今運河舊志在江都縣西北十五里通隋故宫直接雷塘去煬帝墓不逺因名〉山陽溝〈在甘泉縣東北三十里南接運河東經高郵州射陽湖湖即隋時所開〉薔薇溝〈在甘泉縣東北輿地紀勝在江都縣東北六十里接髙郵永安港昔之薔薇村也〉子嬰溝〈在高郵州北七十里接寶應縣界〉三王溝〈在寶應縣東六十里南通廣洋湖北貫射陽阜入射陽湖〉七里溝〈在寶應縣七里西接運河東連黄昏蕩又長沙溝在縣東二十五里西接運河入廣洋湖〉七里港〈在甘泉縣東北唐寶厯二年鹽鐡使王插奏揚水淺舟船澁滞諸從府北閭門外古七里港開河而東屈由至禪智寺橋通舊官河長九十里舊志在江都縣東北七十里亦曰七里溝〉章思蕩〈在寶應縣東南四十里西北接城子河南通廣洋湖〉黄昬蕩〈在寶應縣東北七里南接宋涇東通射陽湖〉金家灣〈在甘泉縣北三十五即東西灣 本朝乾隆十年各連滚水土壩二座其下開浚引河二千餘丈分引河水於鹽河二十三年重浚二十七年四十五年〉
〈皇上南廵有六閘書事詩〉宋涇〈在寶應縣城東自城南分運河水貫城東出又東折而北入黄昏蕩〉愛敬陂〈在儀徵縣東北二十里接江都縣西境元和郡縣志陂西北舊縣西五十里漢陳登為太守所開人號為愛敬陂亦號陳公塘唐書志江都縣有愛敬陂水門貞元四年節度使杜亞自江都西循蜀岡之右引陂起城隅以通漕溉夾陂田舊志宋大中祥符問置斗門石䃮引水濟運紹興四年詔毁之以過金兵淳熈中漕臣錢冲之言真州陳公塘周回百里東西北倚山為岸其東南係前人築隄啟閉藉以灌溉宜仍修築明初漸淤天啟四年重加修治尋廢〉白水陂〈元和郡縣志在寶應縣西八十里鄧艾所作與盱眙破斧塘相連開八水門立屯灌田萬二千頃宋元嘉末嘗决此塘以灌敵隋大業末破斧塘壊水北入淮其後白水塘亦壊唐書志縣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羡塘證聖中開置屯田又縣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涇青州涇西南五十里有太府涇皆長慶中興白水塘屯田鑿北四里有竹子涇亦長慶中開〉新塘〈在府城北十里長廣二里餘西北接上雷塘入於運河亦曰小新塘〉雷塘〈在甘泉縣北亦曰雷陂漢書江都王建遊雷陂注山注水為陂元和郡縣志在江都縣北十里唐書志江都縣十一里有雷塘貞觀十八年長史李襲舉引渠又築勾塘以溉田八百頃又杜祐傳祐為淮南節度决雷塘以廣灌溉府志雷塘有二上雷塘長廣六里下雷塘長廣七里自宋以後日就湮廢民占為田明亦屢經修復今由淮子河引流濟運又勾城塘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界接儀徵縣東北四十里塘長廣十八里有竒流入運河〉茆家山塘〈在儀徵縣西北依山東南引流入外河稍東為北山塘隔縣里許亦引流南入外河〉劉塘〈在儀徵縣西北五十里方山之西靈巖之東接六合縣界水由東溝南入大江〉白馬塘〈在髙郵州西南七十里北近北阿鎮晉太元中謝元自廣陵救三河次於白馬塘即此通鑑地理通䆁塘阻三河溪又唐書志高郵州有塘堤溉田數千畝又唐㑹要元和三年李吉甫節水淮南築富人固本二塘溉田萬頃又以漕渠庳下不能居水築堤淤之名曰平津堰舊志皆在州界〉花師潭〈在高郵州〉白沙洲〈在儀徵縣南濱江城多白沙唐白沙鎮以此名〉新洲〈在儀徵縣東南五里江中又天寕洲在縣南十里江中元末康茂才屯兵處也與新洲相暎帶汊港紆回並為江洋要害今與南岸相連〉蘆洲〈在寶應縣東十三里或以為東晉袓逖軍於蘆軍即此〉湖逗洲〈一作壺豆洲太平寰宇記在泰州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海為業梁太靖六年侯景敗将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即此〉九曲池〈在甘泉縣西北蜀岡之麓舊志隋煬帝幸江都作水調九曲奏於池上故名〉小海池〈在泰州〉第五泉〈在甘泉縣西北蜀岡上張又新品此泉為第五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
〈皇上南廵有御製第五泉詩〉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六十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前201年 (提及)
- 前120年 (提及)
- 前106年 (提及)
- 42年 (提及)
- 280年 (提及)
- 431年 (提及)
- 589年 (提及)
- 616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993年 (提及)
- 997年 (提及)
- 1127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644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682年 (提及)
- 985年 (提及)
- 1013年 (提及)
- 1117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086年 (提及)
- 1130年 (提及)
- 1277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676年 (提及)
- 1279年 (提及)
- 281年 (提及)
- 708年 (提及)
- 722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1534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735年 (提及)
- 1780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206年 (提及)
- 887年 (提及)
- 605年 (提及)
- 1084年 (提及)
- 1089年 (提及)
- 1111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758年 (提及)
- 1432年 (提及)
- 1439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738年 (提及)
- 1528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700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698年 (提及)
- 386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230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