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盛京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23
欽定盛京通志 卷二十三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建制沿革
歴代建置沿革總表
本朝建置
奉天府州縣表
錦州府州縣表
吉林表
黒龍江表
歴代建置沿革考
正訛附録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巻二十三
建置沿革
〈臣〉等謹按書傳舜分青之東北為營州冀之東北為幽州以地志攷之營州之域是為遼東而幽州實兼遼西之地遼東西之置郡葢自秦始漢武帝時分設樂浪元莵臨屯真番四郡厥後屢有因革然郡縣之制未改也唐改為遼城諸都督府而秦漢之建置一變矣遼金元之世或建為京或分為路損益不同然所屬州縣之制亦未改也明改州縣為衛所𨽻於都司而遼金元之建置又一變矣我
太祖
太宗肇基遼瀋
世祖統一方輿豐水
詒謀
留都作極規模宏逺超越前代爰稽唐虞以來建置沿革為表五考一謹志建置沿革第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厯代建置沿革考
盛京禹貢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遼河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遼河以東之地商周為肅慎氏地戰國則遼河左右屬燕泰滅燕遣䝉恬略定東陲以其地置遼東西郡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地置樂浪元菟真畨臨屯四郡後改真畨臨屯為遼西遼東郡東漢復置屬國都尉漢末公孫度取之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東方諸國多附焉魏克公孫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分遼東昌黎元菟帶方樂浪五郡置平州後還合為幽州晉世髙句麗略有遼東百濟據有遼西後平二郡改為遼東國昌黎元菟帶方樂浪四郡𨽻平州如故尋為慕容廆所據歸後仍為遼東郡隋初髙句麗據之唐太宗伐髙麗置蓋遼二州髙宗平髙麗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百又置安東都䕶以統之封大氏為渤海國至五代其地入遼遼太祖修遼東故城以居號東平郡尋陞南京又改東京金初因之後置遼陽府遼金郡邑沿革亦多元初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統路有七統軍民萬户府五而混同江南北之民分治焉明洪武四年置定遼東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領衛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衛二十五永樂七年復置安樂自在二州𨽻山東道此外雖有一百八十四衛二十所之設然非封域之内也大抵秦漢迄唐遼西之屬邑多遼金以後遼東之闢地廣元則南兼髙麗北通大漠明始以山海之内𨽻之燕京而開原以東遂分疆圉永樂時又界三岔河以北數百里與諾延駐牧限隔東西固不獨郡縣廢而幅𢄙亦殊矣我
太祖肇基
興京築新城於遼陽天命十年以瀋陽為
盛京
太宗底定全遼而
宫闕之制備
世祖統御六合定鼎
京師
盛京為
留都順治元年悉裁諸衛設内大臣副都統及每旗駐防三年改駐防内大臣為昻邦章京給鎮守總管印十年以遼陽為府置遼陽海城二縣又於寧古塔設昻邦章京副都統鎮守之十四年省遼陽府以瀋陽為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元年改奉天昻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寧古塔昻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三年於故廣寧衛地設府領廣寧縣錦縣寧逺州四年改鎮守遼東等處將軍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改廣寧府為錦州府移治錦縣是年奉天府又添設承德蓋平開原鐵嶺四縣改遼陽縣為州十年於吉林烏拉設副都統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駐吉林烏拉留副都統
鎮守寧古塔二十二年於黒龍江設將軍副都統二十三年於黒龍江岸築愛琿城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駐墨爾根三十年於白都訥設副都統三十二年移黑龍江副都統亦駐墨爾根三十八年黒龍江將軍副都統皆自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四十九年於墨爾根設副都統雍正三年於阿勒楚喀設副都統四年於吉林烏拉設永吉州寧古塔設泰寧縣白都訥設長寧縣俱𨽻奉天府五年設熊岳錦州二副都統七年罷泰寧縣又于三姓設副都統八年設黒龍江副都統十二年於故復州衛地設復州於故金州衛地設寧海縣於錦州府増設義州乾隆元年罷長寧縣十二年罷永吉州二十七年於拉林設副都統三十七年於岫巖城設通判兼轄鳯凰城今按全省輿地西抵山海闗東抵海濱南至圖們江接朝鮮界北至外興安嶺俄儸斯界皆屬奉天吉林黒龍江將軍所統而副都統復分鎮將軍所轄之地其餘各城各邊門又有城守尉防守尉等員為之分駐至編户之民則𨽻於州縣而以府統之其錦州一府仍屬於奉天府尹
興京〈謹案 興京為 王迹肇基之地故不列諸郡縣表其歴代建置沿革悉於考内詳志焉〉唐虞〈息慎氏地〉周〈肅慎氏地按周肅慎氏即虞之息慎〉秦〈同〉漢〈挹婁地按文獻通考挹婁即古之肅慎〉東漢〈同〉晉〈同〉南北朝〈勿吉地〉隋〈髙麗地〉唐〈初置燕州後屬渤海改𨽻定理府〉遼〈定理府地屬瀋州〉金〈瀋州地〉元〈瀋陽路之北〉明〈建州衛地〉
本朝
太祖發祥之地尊為
興京
奉天府
古遼東西地也東南為朝鮮界東北挹婁北夫餘南近海為沃沮漢所置遼東樂浪元菟三郡則今府治東南及朝鮮界内地唐渤海大氏置五京十
五府六十二州其定瀋二州屬定理府即今府治遼置瀋州昭德軍統樂郊靈源二縣而𨽻于東京金改顯德軍統樂郊章義遼濱挹婁雙城五縣仍𨽻東京元改瀋陽路屬遼陽等處行中書省遂省諸縣明初置瀋陽中衛
<span id="本朝天命十年陞瀋陽為">[[#本朝天命十年陞瀋陽為|本朝天命十年陞瀋陽為]]
盛京順治十年以遼東為遼陽府設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改遼陽為縣設奉天府以府尹治之康熙四年増置承德蓋平開原鐵嶺四縣改遼陽為州雍正五年於寧古塔境内増置泰寧縣於白都訥置長寧縣七年廢泰寧縣雍正五年又於復州衛置通判十二年於故復州衛地設復州於故金州衛地設寧海縣乾隆元年裁長寧縣十二年裁永吉州三十七年設岫巖城通判兼轄鳯凰城計州二縣六㕔一統於奉天府尹
奉天府所屬州縣
承徳縣〈附郭〉
唐虞〈禹貢青州之域〉夏〈同〉商〈息慎氏地〉周〈肅慎氏地〉秦〈肅慎氏地〉漢〈挹婁地〉晉〈挹婁地〉唐〈挹婁地睿宗時渤海大氏置瀋州〉遼〈瀋州昭德軍初為興遼軍後更名屬東京道更置三河縣尋改樂郊縣為瀋州治初置漁陽縣後改靈源縣初置鐵利州後省其某州懷德軍遼州始平軍崇州隆安軍治分奉集遼濱崇信各縣〉金〈瀋州顯德軍屬東京路治樂郊縣廢章義縣遼濱縣屬瀋州奉集縣廢屬貴德州〉元〈初為瀋州世祖于瀋州地置安撫髙麗軍民總管成宗時改瀋陽路〉明〈太祖時廢瀋陽路以其地置瀋陽中衛鎖蒲河撫順二千户所𨽻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建都尊為
盛京順治十四年設奉天府康熙四年設承德縣為畿内首邑
遼陽州
唐〈禹貢青州之域〉虞〈營州地〉夏〈青州地〉商〈青州地〉周〈青州地〉秦〈遼東郡〉漢〈遼東郡襄平縣屬遼東遼陽縣前漢屬遼東後漢屬元菟居就縣前漢屬遼東後漢省〉三國魏〈遼東郡治魏置東夷校尉治襄平縣省遼陽縣〉晉〈改遼東郡為國治襄千縣復置居就縣屬遼東國〉南北朝〈後魏襄平縣為遼東郡治後入髙句麗國〉隋〈髙句麗地〉唐〈安東都䕶府初置於平壤上元三年徙遼東故城儀鳯二年徙新城𨳩元初又徙廢〉遼〈東京遼陽府初建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十三年改名東京置府治遼陽縣鶴野縣衍州安廣軍興遼縣屬焉巖州白巖軍屬瀋州湯州屬東京道〉金〈東京路遼陽府遼陽鶴野宜豐石城四縣屬焉〉元〈遼陽路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二十五年改為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轉七路一府十二州十縣以鶴野縣省入遼陽為路治領遼陽一縣蓋懿二州〉明〈定遼中左右前後衛洪武中置並為遼東郡指揮使司治東寧衛自在州皆治焉又有中左二千户所左右前後四千户所〉
本朝順治十年設遼陽府轄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省遼陽府以瀋陽為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四年陞遼陽縣為遼陽府屬奉天府
海城縣
周〈屬朝鮮〉秦〈屬朝鮮〉漢〈元菟郡地後改屬樂浪都尉東漢置都尉以封沃沮〉三國魏〈屬平州〉晉〈屬髙句麗〉隋〈屬髙句麗〉唐〈南海府李勣平髙麗置葢州入渤海為南京南海府統沃晴椒三州六縣〉遼〈海州南海軍統臨溟一縣耀嬪二州𨽻東京聖宗時廢南海府改置海州並置臨溟縣為海州治〉金〈澄州南海軍大德三年更名𨽻東京統臨溟析木二縣州治臨溟〉元〈省州縣屬遼陽路〉明〈海州衛太祖以故海州臨溟縣地置海州衛𨽻遼東郡指揮使司〉
<span id="本朝順治十年改海城縣">[[#本朝順治十年改海城縣|本朝順治十年改海城縣]]𨽻遼陽府十四年改𨽻奉天府
蓋平縣
周〈屬朝鮮地〉秦〈燕人衛滿所據〉漢〈西蓋馬縣屬元菟郡又安市縣屬遼東郡〉三國魏〈屬平州〉晉〈初因之後屬髙句麗〉隋〈屬髙麗〉唐〈髙麗國葢牟城地太宗征髙麗取其地置葢州後入渤海國仍置葢州又改為辰州〉遼〈辰州奉國軍初白長平軍尋改名治建安縣與鐵州建武軍盧州歸州俱屬東京道〉金〈葢州奉國軍明昌六年更名建安湯池熊岳秀巖四縣屬焉〉元〈蓋州路至元六年倂為東京支郡倂湯池二縣入建安縣治尋又省建安縣入蓋州倂入遼陽路〉明〈蓋州衛洪武元年設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span id="本朝康熙四年改設蓋平縣">[[#本朝康熙四年改設蓋平縣|本朝康熙四年改設蓋平縣]]𨽻奉天府
開原縣
唐虞〈息慎氏地〉商周〈肅慎氏地〉秦〈同〉漢〈屬大餘國地〉晉〈同〉隋〈同〉唐〈初置黒水州都督府後渤海大氏取扶餘地改為扶餘府又為上京龍泉府〉遼〈黄龍府境𨽻東京道同州鎮安軍屬東京道祺州佑聖軍屬遼州肅州信陵軍屬東京道〉金〈㑹寧府境屬上京後廢同州為銅山縣廢肅州為清安縣廢祺州為慶雲縣俱屬咸平府〉元〈開元路初設開元南京二萬户府四年改遼東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改開元路銅山慶雲清安等縣皆省〉明〈三萬衛初名開元城洪武二十二年改曰開原尋置衛二十六年又徙遼海衛於此永樂七年又置安樂自在二州並屬遼東郡指揮使司三萬衛即開原鎮城也後徒自在州于都司城内〉
本朝康熈三年設開原縣𨽻奉天府
鐵嶺縣
唐虞〈息慎氏地〉周〈肅慎氏地〉秦〈同〉漢〈挹婁國地〉隋〈越喜國地〉唐〈富州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屬懷逺府〉遼〈銀州富國軍太祖置治延津縣兼領新興永平二縣屬東京道又興州中興軍雙州保安軍貴德州寧逺軍貴德縣俱屬東京道〉金〈新興縣皇統三年廢州省延津二縣入新興徙新興治屬咸平府又挹婁縣雙城縣俱屬瀋州章宗時廢雙城縣〉元〈省仍𨽻咸平府〉明〈鐵嶺衛古有鐵嶺城在衛治東南五百里地接髙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衛於北二十六年徙置嚚州地仍名鐵嶺衛領中左右三千户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按遼志無嚚州當即銀州〉
<span id="本朝康熙三年改設鐵嶺縣">[[#本朝康熙三年改設鐵嶺縣|本朝康熙三年改設鐵嶺縣]]𨽻奉天府
復州
周〈朝鮮地〉秦〈同〉漢〈屬元菟郡〉魏〈屬平州〉晉〈髙句麗地〉隋〈同〉遼〈復州懐德軍初為遷民縣興宗置復州懐德軍治永寕縣兼領德勝縣屬東京道〉金〈復州懷德軍領永康化成二縣明昌四年降軍為刺史〉元〈遼陽路初屬盖州治後入遼陽路〉明〈復州衛洪武十四年置建通明迎恩鎮海三門𨽻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裁衛改𨽻葢平縣雍正五年改設復州通判轄復金二州之境十三年陞為州𨽻奉天府寧海縣
周〈朝鮮地〉秦〈同〉漢〈屬元菟郡〉晉〈初因之後屬髙句麗〉隋〈屬髙麗〉唐〈金州平髙麗初置金州統之後入渤海屬杉盧郡〉遼〈蘇州安復軍興宗置領來蘇懷化二縣〉金〈金州皇統三年降為縣屬復州貞祐四年復陞為金州〉元〈初屬葢州路後并入遼陽〉明〈金州衛洪武四年置領中左千户所屬遼東郡指揮使司〉
本朝初𨽻海城縣康熙三年改𨽻葢平縣二十年増設城守尉雍正五年設金州巡檢屬復州通判十二年改置寧海縣𨽻奉天府
岫巖城
周〈朝鮮界本濊地〉秦〈同〉漢〈屬元菟郡〉晉〈𨽻平州〉隋〈屬髙麗蓋州地〉唐〈初屬安東都䕶後屬渤海為東京龍原府地〉遼〈歸州歸勝縣地屬東京道〉金〈明昌初置秀巖縣屬東京〉元〈屬遼陽路〉明〈鳯凰城界内地〉
本朝初𨽻蓋平縣康熙二十六年設城守尉駐守乾隆三十七年設通判管理四十一年以岫巖通判兼轄鳯凰城各添設巡檢一員
鳳凰城
周〈朝鮮界本濊地〉秦〈同〉漢〈屬元菟郡〉晉〈𨽻平州〉隋〈屬髙麗慶州地〉唐〈初屬安東都䕶後屬渤海為東京龍原府〉遼〈開州鎮國軍初廢開泰三年改置開封府開逺軍尋改治開逺縣統鹽穆賀三州屬東京道〉金〈石城縣地屬東京〉元〈屬東寧路〉明〈鳳凰城堡成化中築置兵戍守〉
本朝天聰八年設兵駐通逺堡崇德三年移此鎮守乾隆四十一年添設巡檢分理
錦州府
禹貢冀州域商為孤竹國周幽州地屬燕秦為遼西郡漢為無慮望平縣地屬遼東郡幽州刺史領之晉慕容氏置西樂郡唐置栁城縣屬營州遼置錦州臨海軍領永樂安昌二縣𨽻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兼領神水一縣元省軍名𨽻大寧路明置廣寧中左右三衛及松山大凌河二千户所𨽻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錦縣改廣寧為府設廣寧縣寧逺州四年裁廣寧府設錦州府移駐錦縣雍正二年分廣寧所屬義州地入府界移府通判治之十二年陞為州與寧逺州廣寧縣並𨽻錦州府計領州二縣二俱統於奉天府
錦州府所屬州縣
錦縣
唐〈冀州域〉虞〈幽州地〉夏〈同〉商〈孤竹固〉周〈燕地〉秦〈屬遼東郡統遼西郡地〉漢〈無慮縣地屬幽州又徒河縣前漢屬遼西郡後漢安帝時改屬遼陽屬國〉東漢〈遼東屬國地並屬幽州郡〉晉〈西樂縣慕容皝置又置徒河縣〉北魏〈營州治和龍城因慕容氏之舊〉隋〈營州栁城縣遼西郡東境〉唐〈營州地〉遼〈永樂縣州治屬中京道又安昌縣亦屬錦州〉金〈永樂縣〉元〈省縣入州屬大寧路〉明〈廣寧中屯左屯衛洪武二十四年置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元年以錦州為錦縣屬奉天府三年改𨽻廣寧府四年設錦州府以錦縣為附郭縣
寧逺州
唐〈冀州域〉虞〈幽州地〉夏商〈孤竹國地〉周〈燕地〉秦〈屬遼西郡〉漢〈徒河縣地〉晉〈暮客皝置集寧縣〉隋〈遼西郡栁城縣地〉唐〈瑞州貞觀十年以烏灾汗達軍部落置威州後改名治東遼縣〉遼〈嚴州保肅軍聖宗置治興城縣屬錦州來州歸德軍大平元年置治來賓縣屬中京道隰州平海軍聖宗置治海濱縣屬來州〉金〈興城縣皇統三年廢州屬興中府〉元〈瑞州地屬大寧路〉明〈初本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德二年分兩衛地置寧遼衛統中左中右二十户所〉
本朝康熈二年設州東割塔山所地入錦縣西併前屯衛地盡入州𨽻奉天府二年𨽻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府
廣寧縣
唐〈冀州域〉虞〈幽州地〉夏〈冀州地〉商〈同〉周〈幽州〉秦〈遼西郡地統於遼東〉漢〈無慮縣前漢屬遼東郡為西部都尉治後漢屬遼東屬國〉晉〈望平縣屬元菟郡𨽻平州省無慮縣〉南北朝〈後魏望平縣太武帝時省入廣都縣〉隋〈屬髙麗〉唐〈王開守討平髙麗後於無慮望平二縣地置巫閭守尉都䕶府設守捉城後入渤海為顯徳府〉遼〈世祖時以渤海顯德府地置顯州奉先軍領奉天山東歸義三縣屬東京又置奉陵縣屬乾州乾州廣德軍統和三年置治奉陵縣屬東京道又有閭州順州後皆廢〉金〈廣寜府領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天輔七年陞府天㑹八年改軍名鎮寧天徳二年𨽻咸平復廢軍𨽻東京大定二十九年改府治山東縣曰廣寧泰和元年屬北京路〉元〈廣寧府路初移治臨潢立總管府至元六年降為屬郡十五年復分為路省鍾秀縣入望平縣十五年復置閭陽縣廢望平縣為千户所後復置〉明〈廣寧衛洪武二十七年改置又置廣寧中左右三衛俱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二年設廣寧府並廣寧縣四年裁府以縣𨽻錦州府十五年設巡檢司於義州屬廣寧縣雍正二年分錦州府通判駐義州移巡檢司于天橋厰自此義州境非廣寧所屬
義州
秦〈遼西郡地屬遼東〉漢〈屬遼西絫縣地東南為無慮望平二縣〉隋〈屬髙麗地〉唐〈置巫閶守捉城後入渤海國為顯徳府〉遼〈宜州崇義軍領𢎞政開義二縣屬中京又海北州廣化軍世宗置治開義縣〉金〈義州崇義軍統𢎞政開義同昌三縣〉元〈義州省縣入州屬大寧路〉明〈義州衛洪武二十三年置兼置廣寧後屯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以與察哈爾王康熙十四年察哈爾叛討平之設義州巡檢司屬廣寧雍正二年移錦州府通判分轄十年設管邊同知並轄邊外地方十二年陞為州𨽻錦州府
吉林將軍所轄
吉林〈舊名船厰地〉
唐虞〈息慎氏地〉周〈肅慎氏地〉漢〈挹婁國〉晉〈同〉南北朝〈勿吉地〉隋〈靺鞨國地〉唐〈初置燕州後改黒水府尋為渤海所據〉五代〈渤海地〉遼〈於混同江之左右置賓州𨽻黄龍府置寧江州混同縣𨽻東京遼陽府〉金〈於混同江左右置肇州統始興縣隆州統利涉縣信州統武昌縣西為率璸路南近髙麗為海南路〉元〈置海蘭府碩達勒達軍民萬户府五分領混同江南北之民〉明〈初設都司領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後皆屬〉
〈本朝〉
唐虞以來舊志為古肅慎國地漢晉為挹婁國地後魏謂之勿吉唐貞觀二年置燕州後改黒水府〈在東北境〉屬渤海大氏置上京龍泉府〈在西南境〉遼統和清寧間置賓州寧江州其東北為女真部後建國曰金置上京㑹寧府及肇州海蘭〈國語榆樹也〉率璸和囉噶〈䝉古語願也〉等路元為開元路之北境兼置海蘭府碩達勒達〈國語碩直也達勒達遮蔽也〉等路〈寧古塔境〉設軍民萬户府五曰桃屯〈䝉古語釜也〉曰和囉噶曰鄂托哩〈國語春季小圍也〉曰托郭琳〈蒙古語週圍也〉曰布固〈䝉古語鹿也〉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明初設都司領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後屬
本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昻邦章京及副都統鎮守康熙元年改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年於吉林設副都統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鎮守吉林烏拉之船厰城三十三年移吉林副都統駐白都訥雍正三年復設吉林副都統是年設阿勒楚喀副都統五年設三姓副都統於吉林置永吉州寧古塔置泰寧縣白都訥置長寧縣州縣均屬奉天府七年裁泰寧縣乾隆元年裁長寧縣十二年裁永吉州改設吉林理事同知屬將軍統轄凡寧古塔白都訥三姓阿勒楚喀琿春打牲烏拉拉林皆所轄之地也〈國語琿春拖床也烏拉江也〉
寧古塔
唐虞〈息慎氏地〉周〈肅慎國地〉漢〈挹婁地〉晉〈同〉南北朝〈勿吉地〉隋〈挹婁國〉唐〈初置燕州後置黒水府渤海大氏於混同江之西置上京龍泉府〉遼〈於混同江北置長春州𨽻上京臨潢府江之左右置賓州𨽻黄龍府置寧江州混同縣𨽻東京遼陽府〉金〈於長白山北建上京㑹寧府統㑹寧曲江宜春三縣東為和囉噶路北近邊界為蒲與路今寧古塔在吉林烏拉之東北當為和囉噶路北至混同江䝉古界則蒲與路也〉元〈置海蘭府碩達勒達路〉明〈初設都司領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其東北衛所多在寜古塔及所屬三姓琿春等處後皆屬〉
〈本朝〉
黒龍江將軍所轄
齊齊哈爾
唐虞〈息慎氏境〉周〈肅慎國地〉漢〈挹婁國北境〉晉〈同〉南北朝〈勿吉國黒水部〉隋〈黒水靺鞨〉唐〈初曰黒水靺鞨跨江分南北部開元中以其地為黒水州又置黒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後屬渤海〉遼〈黒水部〉金〈肇州北境〉元〈開元路地〉明〈有黒龍江等地方五十八羈屬都司〉
墨爾根
唐虞〈息慎氏北境〉周〈肅慎國地〉漢〈挹婁國北境〉晉〈同〉南北朝〈勿吉國黒水部北境〉隋〈黒水靺鞨〉唐〈黒水部長所屬後屬渤海〉遼〈黒水部北境〉金〈蒲與路地〉元〈開元路地〉明〈屬黒龍江等地方羈屬都司〉
黒龍江
唐虞〈息慎氏地〉周〈肅慎國地〉漢〈挹婁國北境〉晉〈同〉南北朝〈勿吉國黒水部〉隋〈黒水靺鞨〉唐〈黒水部長所屬後屬渤海〉遼〈黒水部地〉金〈蒲與路地〉元〈開元路地〉明〈屬黒龍江等地方羈屬都司〉
古肅慎氏地漢晉為挹婁國地後魏時始有黒水部為勿吉國七部之一隋曰黒水靺鞨唐初黒水跨江分南北部北為思慕靺鞨郡利靺鞨窟說靺鞨近西北者為室韋部間元中以其地為黒水州尋又置黒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後渤海盛皆役屬之遼平渤海黒水復有其地其在南者繫籍于遼在北者皆不屬籍金時為蒲與路及肇州之北境金史地理志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穆烏哩改諸野人之境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餘里火魯火疃克實地為邊元𨽻開元路明初設都司統領之
國初有索倫達呼爾二部居額爾古訥〈䝉古語舉起也〉河及
精竒哩江之地並歸服於
太宗文皇帝繼因羅刹〈即俄儸斯國人〉築城雅克薩地侵擾索倫達呼爾崇德四年移駐嫩江後羅刹復來侵擾康熙二十二年設將軍副都統于黒龍江築城鎮守二十五年發兵進勦羅刹克其城二十八年遣大臣於吉爾巴齊〈䝉古語執長纛人也〉河旁立石為界於是索倫達呼爾仍居舊地咸安業焉二十九年將軍移駐墨爾根三十八年由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凡墨爾根黒龍江呼倫布雨爾呼蘭布特哈博爾多皆所轄也〈國語墨爾根精能也呼蘭解見京城卷布特哈漁獵也博爾多令餒肥牲畜也臣〉等謹案
興京吉林黒龍江為古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之地
盛京之承德鐵嶺亦肅慎靺鞨邊境開原又肅慎及夫餘之界遼陽錦州寧逺廣寧義州等則古冀幽徼外之域秦漢時遼東遼西二郡所轄蓋平復州
寧海岫巖鳯凰城則周之朝鮮漢之元菟樂浪隋之髙句麗而岫巖鳯凰城又兼接濊地此古來沿革之大凡也百濟新羅始皆三韓屬國在帶方樂浪之壞劉宋時百濟跨有遼西唐初新羅兼有吉林而旋俱入於渤海東北際黒水東南極朝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所包廣矣遼興自上京為今呼倫布雨爾地而所分𨽻上京東京之郡縣皆以征伐所得人户建城置邑大抵多即其人舊居州邑之人名之故遼史所載州縣仍沿渤海舊名而實非其故地其東北之境原屬女真部金太祖起兵盡有遼地省併州郡元明建置各不相沿載於列史者可考也晉書肅慎在不咸山北廣袤數千里不咸即長白山松漠紀聞稱肅慎古城在渤海上京三十里渤海都臨呼爾罕〈國語大綱也〉為今瑚爾哈河實寧古塔境遼時遼陽府有肅慎縣黄龍府黄龍縣亦渤海肅慎縣地則為承德鐵嶺即古肅慎之明證也挹婁勿吉靺鞨疆域與肅慎相同渤海以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瀋二州遼金元史皆言瀋州故挹婁地又遼金皆有挹婁縣遺址在鐵嶺縣南六十里明為懿路所懿路河亦在焉實挹婁之邊境而字音之訛也惟關原一邑始屬肅慎後屬夫餘自開原以北千餘里皆夫餘之境南北朝為慕容氏所侵走保沃沮又因百濟侵逼西徙近燕其國王城在遼為通州金為隆州即渤海之扶餘府也恭讀
御製三韓訂謬云三韓建國本末諸史率多牴牾以方位準之蓋在今奉天東北吉林一帶壤接朝鮮証三韓為三汗並闢後漢書以石押頭之謬
御製夫餘國傳訂訛斥范蔚宗陳夀之徒不識方言好
竒逞妄實為萬世準繩謹於
天章門内恭録全篇俾考古者永奉為典則因歴考史
傳擇其可信者謹識如右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371年 (提及)
- 1409年 (提及)
- 1625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676年 (提及)
- 928年 (提及)
- 1195年 (提及)
- 1286年 (提及)
- 1389年 (提及)
- 1143年 (提及)
- 1388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193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216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772年 (提及)
- 1634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391年 (提及)
- 1427年 (提及)
- 985年 (提及)
- 1123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1201年 (提及)
- 1394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390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639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