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續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卷125
欽定續文獻通考 巻一百二十五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巻一百二十五
兵考
禁衛兵
元太祖時以穆呼哩齊拉衮博勒呼博爾濟為四集賽領集寨台分畨宿衛
太祖功臣博勒呼等四人時號都爾本庫魯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領集賽之長集賽猶言畨直宿衛也凡宿衛毎三日一更申酉戌日博爾濟領為第一集賽即伊克集賽博勒呼早絶太祖命以博索部代之而非四傑功臣之類故以自名領之其云伊克者言天子自領之故也亥子丑日博爾濟領之為第二集賽寅卯辰日穆呼哩領之為第三集賽巳午末日齊拉衮領之為第四集賽齊拉衮後絶其後集賽常以右丞相領之凡集賽長之子孫或由天子所親信或由宰相所薦舉或以其次序所當為即襲其職以掌環衛雖其官卑勿論也及年勞既乆則遂擢為一品官而四集賽之長天子或又命大臣以總之然不常設也其他預集賽之職而居禁近者分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卜祝之事悉世守之雖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貴盛之極然一日歸至内庭則執其事如故至於子孫無改非甚親信不得預也其集賽執事之名則主弓矢鷹隼之事者曰和爾齊赤實保齊齊哩克昆書聖㫖者曰扎拉齊為天子主文史者曰筆且齊親烹飪以奉上飲食者曰博囉齊侍上帶刀及弓矢者曰伊勒都齊庫特齊司閽者曰巴爾噶齊掌酒者曰達喇齊典車馬者曰烏拉齊庫哩齊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舒庫爾齊牧駱駝者曰特黙齊牧羊者曰和尼齊捕盗者曰和囉噶齊奏樂者曰浩爾齊又名忠勇之士曰巴圖爾勇敢無敵之士曰巴圖其名類盖不一然皆天子左右服勞侍從執事之人其分畨更直亦如四集賽之制而領於集賽之長若夫宿衛之士則謂之四集賽台亦以三日分畨入衛其初名數甚簡後累増為萬四千人揆之古制猶天子之禁軍是故無事則各執其事以備宿衛禁庭有事則惟天子之所指使比之樞宻各衛諸軍為尤親信者也然四集賽台自太祖以後累朝所御鄂爾多其宿衛未嘗廢是故一朝有一朝之集賽總而計之其數滋多毎嵗所賜鈔幣動以億萬計國家大費毎敝於此焉
陶宗儀輟耕録曰伊勒都齊乃侍御之至親近者三日一次輪流入直負羅和於肩佩環刀於腰或二人四人多至八人時若上御控鶴則在墀陛之下盖所以虞奸囘也雖宰輔之日覲清光然有所奏請無伊勒都齊在不敢進
世祖時設五衛以象五方始有侍衛親軍之屬置都指揮使以領之
於是禁兵之設殆不止於前矣而其用非一端用之於大朝㑹則謂之圍宿軍用之於大祭祀則謂之儀仗軍車駕巡幸用之則曰扈從軍守䕶天子之帑蔵則曰看守軍或夜以之警非常則為巡邏軍或嵗漕至京師用之以彈壓則為鎮遏軍
〈臣〉等謹按元代禁衛之兵世祖時其制始備嗣後歴朝各有増損王圻續通考隨時纂列未能清晰今據史志㕘以紀傳分標諸衛而因革損益之制并載各條之下其通言侍衛而不指明某衛者則仍按年載於前庶考鏡者不慮其混淆云
世祖中統元年四月徵諸道兵六千五百人赴京師宿衛
至元十四年五月選䝉古漢軍相參備都城内外及萬夀山宿衛
十六年四月勅以上都軍四千衛都城凡他所未戍者皆遣歸
成宗元貞二年二月禁軍將擅易侍衛軍
四年八月詔䝉古侍衛所管特黙齊軍人子弟投充諸王位下身役者悉遵世祖成憲發還元役
武宗至大二年十一月尚書省言比年衛士太濫率多無賴請充衛士者必廷見乃聴從之
四年四月〈時仁宗已即位〉詔分汰宿衛士漢人髙麗人南人冐入者還原籍
仁宗皇慶二年十月勅漢人南人髙麗人宿衛分司上都勿給弓矢
四年七月賜衛士錢帛
帝出見衛士有敝衣者問之對曰戍守邉鎮餘十五年以故貧耳帝曰此輩乆勞扵外留守臣未嘗以聞非朕親見何由知之自今有類此者必言於朕因命賜之錢帛
十一月諭諸宿衛入直各居其次非有㫖不得上殿闌入禁中者坐罪
五年二月勅廣寧開元等萬户府兵入侍衛有兄弟子姪五人者三人留四人三人者二人留著為籍
七年二月〈時英宗已即位〉汰富民竄名宿衛者給役䝉古諸驛定京城環衛更畨法准五衛漢軍嵗例
英宗至治元年八月東内皇城建宿衛屋二十五楹命五衛内摘軍二百五十人居之
〈臣〉等謹按志以此事専為圍宿軍而設
三年二月命宣徽院選䝉古子男四百入宿衛
泰定帝泰定元年七月命東宫衛士仍依舊制
中書省臣言東宫衛士先朝止三千人今増至萬七千人請命詹事院汰去仍依舊制從之
文宗天厯元年十一月命總宿衛官分簡所募勇士非舊嘗宿衛者皆罷去
二年四月四畨衛士各分五十人直東宫
四畨衛士舊以萬人為率至是増三千人至五月又増千人
至順元年閏七月衛士上都駐冬者所給糧以三分為率二分給鈔
八月汰宿衛士
省院臺官奏定大内四宿衛毎衛不過四百人累朝宿衛各不過二百人鷹坊萬四千二十四人當減四千人内饔九百九十人四集賽當留者各百人累朝舊邸宫分饔人三千二百二十四當留者一千一百二十人媵臣齊哩克昆各萬人當留者六千人其汰去者斥歸本部著籍應役有容匿濫充者集賽官與其長杖五十七犯者與典給散者杖七十七沒家貲之半賞告者令監察御史察之制可
〈臣〉等謹按以上諸條内所言宿衛之制疑皆當入圍宿軍條下盖朝㑹所用則曰圍宿時時以備役使較之他軍有勞逸之不同也然志中未嘗以為専指圍宿軍而設故亦為分載於前
順帝至正十七年四月監察御史五十九請訓練衛士從之
五十九言今京師周圍雖設二十四營軍卒疲弱素不訓練誠為虚設倘有不測誠可寒心宜速選擇驍勇精鋭衛䕶大駕鎮守京師實當今奠安根本固堅人心之急務帝嘉納之
控鶴軍後升為衛𠉀直都指揮使司
世祖中統二年十二月初設控鶴五百人以劉徳為軍使領之後至至元二年裕宗招集控鶴一百三十五人三十一年徽政院増控鶴六十五人立衛𠉀司領之且掌儀從金銀器物成宗元貞元年皇太后復以晉王校尉一百人𨽻焉至大徳十一年益以懷孟從行控鶴二百人升衛𠉀直都指揮使司武宗至大元年復増控鶴百人總六百人設百户所六以為其屬仁宗皇慶元年四月簡汰控鶴士還本籍英宗至治三年罷衛𠉀司四年〈至治並無四年此志文有誤〉以控鶴六百三十人歸於皇后位下後復置立文宗至順二年六月免控鶴衛士當驛戸
武衛軍後改侍衛親軍
世祖初有武衛軍中統二年八月諭武衛軍都指揮使李伯祐汰本軍老弱者選精鋭代之三年九月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董文炳兼山東路經畧使收集益都舊軍充武衛軍戍南邉又詔益都行省大都督撒吉思與董文炳㑹議兵民籍毎十户惟取其二充武衛軍其海州東海漣水移入益都亦𨽻本衛四年正月詔諸翼萬户簡精兵四千充武衛軍四月選益都兵千人充武衛軍至元元年改武衛為侍衛親軍分左右翼置都指揮使是年八月勅山東經畧副使武秀選益都新軍千入充武衛軍二年十二月増侍衛親軍一萬人内選女直軍三千髙麗軍三千阿哈三千益都路一千毎千人置千户一員百人置百戸一員以領之仍選丁力壮鋭者應役三年正月選女直軍二千為侍衛軍五月諭樞宻臣曰侍衛親軍非朕命不得發充夫役修瓊華島士卒即日放還四年七月僉東京軍千八百人充侍衛軍時諭東京等路宣撫使命於所管戸内以十等為率於從上第三等戸僉選千八百名若不敷於第二等戸内僉補仍立千户百户牌子頭并其家屬同赴中都應役
左衛中衛右衛前衛後衛
至元八年七月以侍衛親軍改立左右中三衛親軍置都指揮使掌宿衛扈從兼屯田國有大事則調度之十三年六月勅新附三衛兵之老弱者放還其家至元十六年以侍衛親軍創置前後衛制如上三衛是年二月増置五衛指揮司二十年十月詔五衛軍嵗以冬十月聴十之五還家備資装正月畨上代其半還四月畢入役時各衛議先遣七人而以三人自代從之二十二年二月以應放還五衛軍穿河西務河舊例五衛軍十人為率七人三人分為二畨十月放七人者還正月復役正月放三人者還四月復役更休息之二十九年命六衛漢軍勿概供他役〈按左右中前後為五衛考之兵志以此五衛及武衛列於諸衛之前則此所云六衛當是兼武衛言之而非欽察桂齊諸衛也武衛世祖初即有後改侍衛親軍至至元二十六年又立武衛親軍都指揮是時樞宻院所奏已有以六衛六千人雜以他兵総立武衛指揮似武衛又不在六衛之中矣疑改侍衛親軍而武衛之營仍存或以侍衛親軍與五衛軍合稱六衛皆未可考元史志文殊未明晰未可臆斷也〉時樞宻院臣言六衛内領漢軍萬户現存者六千戸撥分為三力足備車馬者二千五百户毎甲令備馬十五匹牛車二兩力足備車者五百户毎甲令備牛車三兩其三千户惟習戰鬭不他役之六千戸外則供他役庶能各勤乃事而兵亦精鋭詔施行之
〈臣〉等謹按前因至元八年改立左右中三衛故武衛與侍衛親軍之事載至至元四年七月而止然紀志中於八年而後仍有止言侍衛軍之文想其時雖改置五衛而侍衛親軍之本營未嘗廢也今仍為類載於左
至元十三年四月以侍衛親軍征戍嵗乆放令還家期六月各歸其軍六月命征東元帥府選襄陽生劵軍五百充侍衛軍十五年五月選江南鋭軍為侍衛親軍時捴管胡翔請還侍衛軍先是宿州蘄縣等萬戸府士卒百人有㫖俾充侍衛軍後從僉省嚴忠範征西川既而嘉定重慶䕫府皆下忠範囘軍留西道翔上言從之九月勅以總管張子良所匿軍二千二百人充侍衛軍士俾張亨陳瑾領之〈匿志文作匿紀文作簽今以易領軍之人度之則匿字為是〉十六年四月諭揚州行省選南軍精鋭者二萬人充侍衛親軍併其家赴京師仍給行費鈔萬六千錠十七年正月詔毋以侍衛軍供工匠役二月發侍衛軍三千浚通州運糧河二十四年十月總師汪惟和選麾下鋭卒一千人請擇昆弟中一人統之以備侍衛從之二十六年六月發侍衛軍二千人濬衮諾爾河
武衛
至元二十五年尚書省奏諾海尼都以漢軍一萬人如上都所立虎賁司營屯田修城隍二十六年樞宻院官安巴奏以六衛六千人塔喇海布格所掌大都屯田三千人及近路迤南萬户府一千人總一萬人立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掌修治城隍及京師内外工役之事至泰定帝二年六月勅營造毋役五衛軍士止以武衛虎賁二衛給之
〈臣〉等謹按武衛世祖初本有之此則二十六年所别立者也志中所載二十五年如上都所立虎賁司一事未見明晰㕘之泰定紀文始知二衛供營造之役居多耳
桂齊軍
至元十三年詔民之蕩析離居及僧道漏籍諸色人不當差徭者萬餘人充桂齊軍令明安領之至二十四年立桂齊衛置親軍都指揮使司
〈臣〉等謹按志云二十四年立衛而明安傳云二十年明安為中衛都指揮明年領桂齊軍北征又明年立桂齊親軍都指揮使司則當為二十二年年分小有異同未為大舛但志中止云二十四年立衛而不叙明立軍之始則疎矣
隆福宫左都威衛
初至元十六年世祖以新取到侍衛親軍一萬戸屬之東宫立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三十一年復以屬皇太后改福隆宫左都威衛使司武宗至大三年選其軍之善造作者八百人立千戸所一及百戸翼八以掌之而分局造作仁宗皇慶元年以王平章舊所領軍一千人立屯田英宗至治三年罷匠軍千戸所
隆福宫右都威衛
國初穆呼哩奉太祖命收扎拉爾烏嚕䝉古諾海四投下以安扎爾博囉實訥岱伯爾克巴圖爾庫庫布哈五人領特黙齊軍既平金隨處鎮守世祖中統三年以五投下特黙齊立䝉古特黙齊總管府至元十六年罷其軍各於本役下應役十九年仍令充軍二十一年樞宻院奏以五投下特黙齊軍俱屬之東宫復置官屬如舊二十二年改䝉古侍衛親軍指揮使司三十一年改隆福宫右都威衛使司
唐古衛
至元十八年阿實克烏蘇言今年春命總領河西軍三千人其帶虎符金牌者甚衆征伐之重若無官署何以防閑之樞宻院以聞遂立唐古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以總之成宗大徳元年十一月籍唐古軍入樞宻院
西域親軍
成宗元貞元年依桂齊唐古二衛例立西域親軍指揮使司
右阿蘇衛左阿蘇衛
至元九年初立阿蘇巴圖達嚕噶齊後招集阿蘇正軍三千餘名復選阿蘇齊齊克齊拉衮集賽台軍七百人扈從車駕掌宿衛城禁兼管潮河蘇沽兩川屯田并供給軍儲二十三年為阿蘇軍南攻鎮巢殘傷者衆遂以鎮巢七百戸屬之并前軍總為一萬戸𨽻前後二衛武宗至大二年始改立右左衛阿蘇親軍都指揮使司
隆鎮衛
睿宗在潛邸嘗於居庸闗立南北口屯軍徼巡盗賊各設千戸所至元二十五年以南北口上千户所總領之至大四年改萬戸府分欽察唐古桂齊西域左右阿蘇諸衛軍三千人并南北口大和嶺舊隘漢軍六百九十三人屯駐東西四十三處立十千戸所置隆鎮上萬户府以統之皇慶元年始改為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延祐二年又以哈喇婁軍千户所𨽻焉至治元年置䝉古漢軍籍
左衛率府
武宗至大元年命以中衛兵萬人立衛率府屬之東宫時仁宗為皇太子曰世祖立五衛象五方也其制猶中書之六部殆不可易遂命江南行省萬戸府選漢軍之精鋭者一萬人為東宫衛兵立衛率府仁宗延祐元年改為忠翊府未幾又改為御臨親軍都指揮使司復以御臨非古典改為羽林六年英宗立為皇太子復以𨽻東宫仍為左衛率府
〈臣〉等謹按武宗紀云勅知樞宻院事特穆爾布哈摘漢軍萬人為皇太子别立衛不云江南行省以志㕘之想所摘乃江南行省萬户府之兵也
右衛率府
至大二年八月又置太子右衛率府命右丞相托克托御史大夫布琳尼敦領府事至仁宗延祐五年以詹事圖們岱爾所管薩勒竒諾爾萬户府及迤東女直兩萬戸府右翼屯田萬戸府兵合為右衛率𨽻皇太子位下
王約傳曰仁宗在東宫約為詹事丞時詔立左衛率府摘侍衛軍萬人為東官衛兵同列欲署軍官約持不可仁宗召問對曰皇太子事不敢不為天子事不敢為仁宗悟竟罷其議同列復傳命増立右衛率府取河南䝉古軍萬人𨽻之約屏人語曰左衛率府舊制所有今置右府何為諸公宜深思之不可累儲君也又命取安西兵器給宿衛士約謂詹事鄂勒哲曰詹事移文數千里取兵器人必驚疑主上聞之奈何鄂勒哲愧曰實慮不及此〈臣〉等謹按兵志止書延祐五年事而武宗事失載今依紀叙其始置之由又延祐五年二月紀書以扎蘭齊喇萬戸府為右衛率府至六年七月又書以扎蘭齊喇萬戸府軍萬人𨽻東宫置右衛率府一事兩見扎蘭齊喇與志中薩勒竒諾爾字不相符不知孰是
康禮衛
至大三年定康禮軍籍凡非康禮氏者皆别而黜之騐其實始得入籍及諸侯王阿濟格呼魯蘇所領特黙齊屬喀喇氏者令樞宻院喀喇衛遣人乘傳往置籍焉
〈臣〉等謹按此據兵志宿衛門内所載書之也㕘之紀文是年正月汰廣武康里衛軍非其種者還之原籍凡𨽻諸王阿濟格呼魯蘇及迤南特黙齊者令樞宻院遣人即其處㕘定為籍較志文多廣武迤南四字餘意皆同以遣人乘傳即其處定籍之語度之疑其非在京師也但元時郡國之兵止有鎮戍無名某衛者故此亦為宿衛耳
中都威衛後改忠翊侍衛
初世祖至元二十九年立屯田府成宗大徳十一年増軍數立為大同等處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武宗至大四年皇太后修五臺寺遂移屬徽政院并以京兆軍三千人増入仁宗延祐元年改中都威衛使司仍𨽻徽政院延祐七年六月〈時英宗已即位〉以紅城中都威衛係掌軍務之司屬徽政院不便命遵舊制俾樞宻總之〈志中以紅城中都威衛一條另叙不在忠翊侍衛條下今按止多紅城二字必即一事也〉英宗至治元年改為忠翊侍衛親都指揮使司
宗仁衛
英宗至治二年右丞相拜珠奏以先圖卜特穆爾叛時沒入伊竒喇斯人一百戸與今所收䝉古子女三千户清州徹匠二千户合為行軍五千請立宗仁衛遂置宗仁衛䝉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即命拜珠總衛事如右衛率府又置行軍千戸所𨽻焉〈紀文書調各衛漢軍二千充宗仁衛屯田卒〉至泰定帝元年四月罷衛士四百人還宗仁衛〈其先分出四百人之事無可考〉
右欽察衛左欽察衛
世祖至元二十二年籍民丁為兵得萬人以伊蘇岱爾為欽察親軍指揮使統之二十三年依河西等衛例立欽察衛設行軍千戸十有九所屯田三所成宗大徳中置濟爾噶朗特古納兩千户所武宗至大元年復設四千戸所英宗至治二年以欽察衛士多為千戸所者凡三十五故分為左右兩衛文宗天厯二年與龍翊衛同屬大都督府以太平王雅克特穆爾兼統之
〈臣〉等謹按欽察之分左右志云至治二年之事㕘之英宗紀係是年二月分置命拜珠総之乃文宗紀至順二年三月又書以欽察衛軍士増多析為左右二衛其誤眀矣
龍翊侍衛
文宗天厯元年十二月立龍翊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析左欽察衛騰吉斯等九十戸𨽻焉命太平王雅克特穆爾領其事
虎賁親軍都指揮使司
〈臣〉等謹按虎賁軍志中止列其名考之紀文惟武宗至大二年三月摘五衛軍五十人𨽻中都虎賁司及前武衛條下泰定二年勅給營造之役二事而已
左翊䝉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右翊䝉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宣忠俄羅斯扈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初名宣忠扈衛親軍萬户府文宗至順二年四月改名宣忠俄羅斯扈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威武阿蘇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東路䝉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女直侍衛親軍萬戸府
髙麗女直漢軍萬戸府管女直侍衛親軍萬戸府〈臣〉等謹按元代尚海運此軍之制雖無可詳考大約為海運而設以其守海口且有屯儲之責故也
宣鎮侍衛
〈臣〉等謹按左右中前後五衛武衛左翼右翼忠翊左右欽察左衛率府宗仁衛宣忠扈衛虎賁司各有屯田之制具詳田賦考
圍宿衛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命大都侍衛親軍内發萬人赴上都備圍宿成宗元貞二年樞宻院臣言昔大朝㑹時皇城外皆無牆垣故用軍環繞以備圍宿今牆垣已成臣等議各城門以蒙古軍列衛及扵周橋南置戍樓以警昏旦從之武宗至大四年正月皇太子命以大朝㑹調䝉古漢軍三萬人備圍宿仁宗皇慶元年六月命衛率府軍士備圍宿守隆福宫内外禁門十一月又以皇太后㫖嚴禁掖門守衛増置百戸一員及於欽察桂齊西域唐古阿蘇等衛調九十人増守諸掖門復命千户一員帥領百戸一員備巡邏延祐三年十月以諸侯王來朝命圍宿軍士六千人増至萬人十一月詔除舊有者更増色目軍萬人〈臣〉等謹按志稱大朝㑹則用圍宿軍盖元代諸侯王各総兵權其入而朝㑹亦必有隨行軍士故朝廷用圍宿軍以備之自圍宿軍以下諸軍皆無定制即取之各衛中以應其役大約事畢或即散歸也志中所書僅擇其稍似立制度者載之餘不備録又圍宿與巡邏互相為助如皇慶元年十一月之事是也又考世祖中統元年諭隨路管軍萬戸有舊從萬戸三哥西征軍人悉遣至京師充防城軍一條此則想因用兵之時故調合之以壮京師並非常設之制且其事止一見故附志於此
儀仗軍
又有名蹕街清路軍又有看籸盆軍〈或作看守籸盆軍〉皆行祭祀典禮時所用
世祖至元十二年上尊號告祭天地宗廟調左右中三衛軍五千人為蹕街清路軍武宗至大二年上尊號行朝賀禮樞宻院調軍一千人備儀仗三年上皇太后尊號行冊寳禮用内外儀仗軍及防䕶五色甲馬軍二百人四年二月合祭天地太廟社稷用蹕街清路及守内外壝門軍百八十人命以圍宿軍為之事畢還役英宗至治元年命有司選控鶴衛士及色目漢軍備鹵簿儀仗定鹵簿隊仗用軍士二千三百三十人萬戸千戸百户四十五員仍議用軍士二千九百五十人萬戸千戸百戸五十九員〈按上二句所書疑是舊制此二句則新議定之數但志中文未明晰〉以備儀仗泰定帝致和元年六月享太廟用蹕街清路軍一百名看籸盆軍一百名
扈從軍
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發䝉古岱綽爾齊所領河西軍士及額勒赫麾下二百人入備扈從十八年十二月議選侍衛軍萬人練集備扈從成宗大徳五年十一月選六御〈御字當是衛字之訛〉扈從漢軍習武事仍禁萬户以下毋令私代犯者斷罪有差
看守軍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以軍守都城外倉初大都城内倉有軍守之至是城外豐閏豐實廣貯通濟四倉亦毎倉發軍五人守之成宗大徳四年調軍五百人於新浚河内看閘武宗至大四年發阿蘇唐古等軍㕘漢軍用之各門置五十人仁宗延祐元年隆禧院官言初世祖影殿有軍士守之今大崇恩福元寺有武宗御容宜依例調軍守衛從之英宗至治元年増守太廟牆垣軍初以衛士軍人共守圍宿故止用䝉古軍四百人至是以衛士守内牆垣其外壖止用軍士仍増至八百
巡邏軍
仁宗皇慶元年丞相特們徳爾奏毎嵗既幸上京於各宿衛中留衛士三百七十人以備巡邏今嵗多盗宜増百人命樞宻與中書分領之延祐七年五月詔留守司及虎賁司官親率衆於夜巡邏
鎮遏軍
仁宗延祐元年閏三月樞宻院官言江浙春運糧八十三萬六千二百六十石取日開洋前來直沽請預差軍人鎮遏詔依年例調軍一千名三年以軍數不敷止調五百人七年調海運鎮遏軍一千如舊制〈臣〉等謹按志中止載延祐時三條然其定制用一千人可即此以推前後之制矣
鷹房捕獵
元制自御位及諸王皆有實保齊盖鷹人也是故捕獵有户使之致鮮食以薦宗廟供天庖而齒革羽毛又皆足以備用然地有禁取有時違者則罪之冬春之交天子或親幸近郊縦鷹隼摶擊以為逰豫之度設之飛放故鷹房捕獵皆有司存而打捕鷹房人戸多取析居放良及漏籍還俗僧道與凡曠役無賴者及招收亡宋舊役等戸為之其差發除納地税商税依例出軍等六色宣課外並免其雜泛差役自太宗乙未年抄籍分屬御位下及諸王公主駙馬各投下及世祖時行尚書省重定其籍厥後永為定制焉〈臣〉等謹按鷹房捕獵兵志中載在卷末不與宿衛諸軍並列然志中綸集賽執事之名云掌鷹隼之事者曰實保齊固即此軍人也此惟從天子狩獵近在御前非古者期門佽飛之遺制歟雖諸王駙馬皆得有之亦以國俗家法時當修講故臣下亦得以肄武事而其職事之所重専在於率左右以燕天子也今故採其制附書禁衛軍之後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二十五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260年 (提及)
- 1277年 (提及)
- 1296年 (提及)
- 1309年 (提及)
- 1313年 (提及)
- 1330年 (提及)
- 1357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1295年 (提及)
- 1307年 (提及)
- 1308年 (提及)
- 1312年 (提及)
- 1331年 (提及)
- 1271年 (提及)
- 1279年 (提及)
- 1289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288年 (提及)
- 1310年 (提及)
- 1262年 (提及)
- 1281年 (提及)
- 1272年 (提及)
- 1311年 (提及)
- 1315年 (提及)
- 1314年 (提及)
- 1318年 (提及)
- 1292年 (提及)
- 1320年 (提及)
- 1285年 (提及)
- 1316年 (提及)
- 1275年 (提及)
- 1328年 (提及)
- 1280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