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重訂大金國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全覽1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 全覽2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
  楚國張邦昌録
  張邦昌字時彦魏州冠氏人也按宋史云邦昌字子能水静軍東光人少登進士第厯任滄州教授改國子書庫正字通判曹州宣和元年累遣至尚書右丞改左丞遷中書侍郎當王黼用事與童貫共啟邊邦昌無所可否於其間時論罪之徽宗既内襌至靖康元年拜少宰兼中書侍郎我師既破京城勒令别立異姓令下甚嚴有一人云張邦昌舊任宰相姑舉之以塞責我師回牒云若果舉邦昌仰文武百官僧道軍民各親書押字日下等守以備冊禮時邦昌見在軍前獨中丞秦檜具狀論列以謂邦昌輔相無狀不能盡人臣之節以釋二國之難不足以代趙氏情願押赴軍前衆人署名舉邦昌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書省令聴百官班迎南薰門邦昌卧病不食我師令勸進邦昌謂王時雍等曰諸公怕死又掇送與邦昌耶雖暫假而歸焉能免禍先是正月十五日邦昌奉使還闕至城外軍前留之及是我師告報城中欲遣邦昌入城御史臺檢凖故例率文武百官迓於南薰門如期而集者凡數千人士庶徃觀者又數萬人范瓊汪長源等領兵分列左右自州橋及門下森布如織申刻邦昌入門我師送者及門而返邦昌之入也徑詣尚書省百官敦請即皇帝位猶豫未决縁軍前先有指揮故也邦昌與百官相見慟哭盡哀從官卿監郎官十員晝夜直宿續増作十五員掌管事務并使臣十員祗應三衙亦同宿直我師令勸進於尚書省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故有諸公掇送之言次日我國文字至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衆人泣勸再三邦昌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金營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復誓死不從并欲自裁衆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死欲塗炭一城耶遂止初六日闔門制儀榜擇次日即皇帝位是日有内親事官數百人以不忍屈節立異姓殺妻奴焚居室謀赴義於金水門外統制官吳革為首被誅初七日早百官僧道㑹於尚書省奉冊寳入門邦昌涕泣上馬至西府門佯為昏憒欲仆狀立馬少蘇復號慟午時導引至宣徳門西闕下馬入幕次復慟我國曽大帥以下五十人持御衣紅繖來設於幕次邦昌出次歩至御街褥位望我國拜舞跪受冊寳冊文其略曰失徳者亡天命實假於我手當仁不讓厯數乃在於爾躬咨爾張邦昌云云可即皇帝位國號大楚都金陵邦昌御紅繖還次訖我帥揖邦昌上馬出門百官導引如儀邦昌歩入自宣徳門由大慶殿前至文徳殿前進輦却弗御步升殿於御床西側别置一椅坐文武合班賀傳指揮云本為生靈非敢竊位其勿拜王時雍率百官遽拜時雍權領尚書省吳幵莫儔皆權樞密院吕好問門下侍郎徐秉哲中書侍郎范瓊以斬吳革功陞正任觀察除殿帥大抵徃來議事者幵儔也逼逐上皇以下者時雍秉哲也脅制都人者范瓊也遂皆擢用先是我師送邦昌入城時邦昌堅不肯立久之百官有進言於邦昌曰相公且權他日相公為伊吕為王莽皆在相公處之邦昌乃勉强從之曰某以九族保此一城人方邦昌冊立時百官對我帥皆慘怛邦昌亦色喪惟幵儔輩欣然若有所得十二日邦昌手詔曰近迫大國之威俾救斯民於兵火諸公横見推迫不容於自裁近覽文牒狀牒至有以聖㫖稱之夫聖孔子不居則予一人何敢焉應今後有自内傳出者為中㫖有面得者為面㫖出四方者為宣㫖邦昌每日於迎陽門上罷去闔門儀制設常禮畢與執政侍從以上對坐議事語則稱名字遇我使至則遽易服衛士等曰伶官徃日作雜劇每裝假官人今日張大宰作假官家當邦昌向在我軍前見蕭慶耶律廣王汭髙尚書曹少監等皆鞠躬俯伏不暇至是慶等皆列拜堦下邦昌辭讓則曰陛下不受臣拜元帥必見罪今日陛下乃昔日南朝天子也十四日我師以邦昌之請罷括金銀邦昌來謝與元帥議七事迎接殿下相揖以升致賔主禮酒三行二十八日二帥回師邦昌僭天子儀衛法駕縞素出南薫門設香案率百官士庶北望慟哭以二帝北遷也二十九日邦昌服赭袍張紅蓋乘馬出南薫門餞别二帥及午而返肆赦至蔡州不行乃收之迎宋元祐皇后垂(⿱𥫗亷)-- 簾四月初十日邦昌避位邦昌首尾僭位三十三日不御正殿不受常朝不山呼見羣臣稱予不稱朕㫖稱靣㫖由内降則曰中㫖宣示四方則曰宣㫖手詔則曰手書至於禁中諸門緘鎖悉題臣邦昌謹封字様大抵逼迫我國之命實不敢有僭意也其後死於潭州初邦昌被貶過潭曽寓居州之天寧寺寺中有平楚樓葢取唐沈傳師目傷平楚虞帝魂之句也至是得宋帝賜死詔徘徊退避執事者迫之乃登樓邦昌仰首忽覩平楚二字長嘆就縊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
<史部,別史類,欽定重訂大金國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一
  齊國劉豫録
  劉豫字彦遊景州阜城人家世為農至豫始應進士舉元符中登第累官郡縣召除殿中侍御史少時常盜同舍生白金㿻紫紗衣及是言者發其夙醜豫因上疏自明徽宗赦勿問復累章言禮制局事上批云劉豫河北村叟不識禮制送吏部與差遣遂出為兩浙察訪抵真州喪妻翟氏繼丁父憂因家焉髙宗幸揚州樞密使張慤與豫有河朔職司之舊力請於朝欲與一郡時濟南太守張悦遲留未行俾豫起復代之除中奉大夫知濟南豫欲換江南一郡而兩府厭其煩不許謁見豫懐憾而去到郡唯務酷刑以快私忿除父子容隠條犯者皆相坐罪我師至山東豫遣子出戰我師圍之數匝令郡倅張柬徃援我師解去遣人㗖豫以利俾令投拜豫與柬出城百姓攔路守不降豫因出城詣軍前通欵是年夏以豫節制京東兵馬徙東平豫遣使説宋東京留守上官悟按原書作上官晤考宋史通鑑綱目及此書太宗紀並作悟今改正令叛悟焚書斬使又以賂㗖悟左右喬思恭宋厚俾説悟反悟屠之天㑹年間濟南有漁得鱣者豫妄謂神物之應乃祀之夏附豫姦黨言北京順豫門下生禾五穗同本以為豫受命之符於是齊魯之間僉附㑹為推戴而豫亦使子麟齎重寳隂賂尼雅滿左右求僭立尼雅滿遂著意於豫豫詭辭乞立張孝純太宗遣使就豫治所問軍民百姓所欲立衆未及對獨鄉人進士張浹越次應曰願立豫其議遂决是月戊甲太宗遣西京雲中府留守髙慶裔禮部侍郎韓昉備禮以璽綬立豫冊之曰冊命爾為皇帝國號大齊都於大名世修子禮永貢䖍誠付爾封疆並同楚舊豫遂僭立於大名以李孝揚權左丞張柬右丞兼吏侍以子麟提領諸路兵馬知濟南前太原尹張孝純守尚書右丞以弟益為大名留守王䕫為汴京留守升東平府為東京以汴京為西京以歸徳為南京按宋史云升東平為東京改東京為汴京降南京為歸徳府當以史為確豫生景州守濟南節制東平僭位大名遂起四郡强壯為雲從子弟應募者六千人又以境内三代有官或本身有官人為三衛官曰翊衛曰勲衛曰親衛二年升一等及六年即以試弓馬合格人出官是時我師南伐回俾李鄴李俅李儔鄭億年臣於豫豫除儔御史億年工部侍郎冬遣孝純奉冊寳冊母翟氏為皇太后錢氏為皇后民間房緡以十分為率五釐納官十一月詔曰王者受命建元以正始近古以來仍記嘉號以為天下更新乃者即位之初有司請遵舊制朕以大國之故遜避未遑而使命逺臨促立别號以昭受命之元用新我齊民之耳目嘉與諸夏共承天休其以十一月二十三日為阜昌元年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李鄴留守東平李儔知單州李俅陽榖令馮長寧請立十二税法除户部侍郎是年依倣金國法鄉各為寨推土豪為寨長五家為保䨇丁籍一為軍月兩㸃集呈試合格者與補効用正軍不願者聴州縣民亦各集為伍軍單丁夜巡雙丁上教每調發一人即同保四人備衣甲錢糧等費凡三年一替惟効用正軍官破請給時有百姓醉酒罵豫爾是何人要作官家大宋何負於爾豫斬之滄州進士邢希載上言有大利害乞見豫既召對即言莫若遣使密通江南不然結好西夏為援豫榜於市云上國聞知與生靈為害不細斬首號令
  阜昌二年麟封梁國公尚書右丞相張昻權右丞十月遣弟益守汴京徙李儔知襲慶府十二月東京官屬并父老吏卒及僧道捧表請遷都詔吏卒補上州文學僧道賜齋
  阜昌三年四月遷都於汴是日暴風卷旗屋瓦震動都人大恐豫曲赦以安之 奉祖考於舊太廟追尊其祖為徽祖毅文皇帝父為衍祖睿仁皇帝親巡郊社 遷弟益為京兆留守 劉麟以所籍鄉民簽為本府十三軍按宋史作十五軍網羅英俊置諸左右嘗語其叅謀馮長寧等曰趙氏宣政間童蔡爭兵權幕府從事皆闒冗取具之人一旦金兵入界召問之靣色已無主矣諸公宜以前車為鑒 常博祝簡進遷都賦又進國馬賦其大畧曰蠢爾蠻荆弗賔弗降固將突騎長驅不資一葦之航豫手批褒答減二年磨勘 西京兵士賣玉注椀與三路都統豫疑非民間物勘鞫之知得於山陵中遂以劉從為河南淘沙官發山陵中水銀等物以谷俊為汴京淘沙官發民間埋窖及無主墳墓中物 六月大雨豫以為徳政所感使子麟代謝於相國寺中太乙上清宫張孝純致仕張昻權右丞相兼門下侍郎鄭億年知
  開封府 九月長星見皇太后死謚曰慈獻 宋厚上書言利害豫以其説上官悟之故特録用之李俅言什一税法利害可採遷監察御史 李鄴權右丞范恭守左丞
  阜昌四年二月𦵏皇太后於東平儀仗一如朝廷禮所用褾褐皆田家村嫗衣 是月賜狀元羅誘以下八十四人及第 五月馮長寧許伯通刪什一税法大畧云宋之季世税法害民權豪兼并元元窮蹙 九月學士院馬定國進君臣名分論其言指斥南宋尤甚豫批定國轉一官
  阜昌五年四月以許清臣為殿前太尉拆毁景靈宫得真宗玉石豫碎為二十八段 九月手詔誣汚南朝其畧曰朕膺受天命撫治中原永惟吳越巴蜀江湖嶺海皆定議一統之地愍其淪陷不忍用兵且冀久自悔艾稍能革其不道故為之請於大金欲割江表之地而封之豈圖怙惡不悛蔑棄大徳乃敢偽通使聘密圖吞噬先乘不備之隙攻刼汝潁後舉烏合之衆侵掠鄧襄至妄肆蜂躉之毒有取燕雲之謀若尚加含忍則南北生靈何有休息安泰之期是用提督大軍直搗僭壘播告天下明體至懐
  阜昌六年正月朔日食豫兵與宋師迎戰齊兵屢敗繼聞宋帝親征烏珠詭示渡江之形全軍宵遁麟以騎兵環繞一夜馳二百里入宿州始少安西北大恐尋多散文榜以金帝崩班師 三月改什一法行五税法 七月毁明堂得金龍之金四百兩大錢三百萬是日天地晦㝠 八月麟出獵陳留義黨百餘人欲擒以南歸事覺悉斬於汴京 劉復知濟南府劉觀知淮寧軍 十月民鬻子者官以税有告李儔罵丞相張昻口溺降五官為虢州監酒 十二月張柬卒
  阜昌七年春賜狀元邵世矩以下六十九人及第改明堂為講武殿 九月以許清臣權大總管子麟領東南道行臺尚書令馮長寧行臺戸部侍郎行軍叅謀李鄴行臺右丞講武議軍事僉鄉兵三十萬號七十萬分兩路南冦東路由紫荆山出渦口犯定逺宣化以姪猊統之一路趣廬州以子麟統之李成孔彦舟闗師古輩皆在麾下按通鑑綱目劉豫分三道入冦麟率中路由夀春趨合肥猊率東路田紫金山出渦口孔彦舟率西路由光州犯六安此書熈宗紀所載亦同此僅云兩路又云彦舟𨽻麟麾下疑屬舛誤手詔榜示指斥尤甚於五年淮泗之役軍之始行也臨汝軍守宋著部夫到京麟以後期斬之繼斬使臣趙倚麟因語人曰已去趙宋矣尋大敗於濠夀之間失軍車七千輛船七百隻喪器甲交鈔軍需犒設之物不可勝計於是廢猊為庶人免劉復官徙劉觀為東京留守以妻弟翟綸為南京留守
  阜昌八年四月有羣梟鳴於後苑又有鳥數千鳴於内作休也之聲豫立賞掩捕獲一梟者賞五千 五月無雲而雷龍起於宣徳門左捫滅宣徳二字豫遽命修之八月遣户部員外郎黄元英監場游何乞師於金并
  力南侵皆以宋師進臨長淮為辭既望昌府報喜旗到稱江南副統制酈瓊等全軍人馬并淮西百姓十萬衆歸附以户部侍郎叅謀李師雄充接納官 九月十二到京以酈瓊為靖難軍節度使知鞏州以劉光時為大名副總管趙世臣為南京副總管王世忠為前軍統制靳賞後軍統制自餘授官數十人仍遣馮寧長再來乞師 十月壬寅平康鎮濠寨官賈祥見星殞不覺失聲曰齊帝星殞矣禍在百日之内同坐者慮他人告首連累因捽拽赴劉麟麟問可禳否答曰惟在修徳麟奏其狂壬子斬於汴京 十一月以私憾棒死東京富民孟思齊於東市丙午金帝廢豫為蜀王詔曰敇行臺尚書省朕丕席洪休光宅諸夏將俾内外悉登成平故自濁河以南割為鄰壤之界灼見先帝舉合大公罪則遄征固不貪其土地從而變置庶共撫其生靈建爾一邦迨今八稔尚勤兵戌安用國為寧負而君無滋民患已降帝號列爵王封罪有所歸余皆罔治將大革於𡚁政用一陶於新風勿謂奪蹊田之牛其罪已甚不能托妻子之友非棄而何凡爾臣民當體至意所有其餘事件已委所司畫下
  初劉豫父子之欲南冦也知帝戒淮蜀之敗不肯輕動遂妄言南宋將欲寇淮遣黄元英游何乞兵時達喇烏珠示以難色及酈瓊來歸又令馮長寧以酈瓊等條具南宋將欲進取事迹聞於金師於是若不得已而從之俾以齊兵權聴金國節制悉聴調發赴陳蔡宿亳汝潁之間約麟單騎河頭議事至是麟以鐵騎二百抵濬滑之間來見達喇我兵圍之數重禽赴汴都由梁門至東華門入以騎二百守宣徳門左右掖門烏珠及五郎君三路都統入大内邀逼豫出見達喇既至宣徳門烏珠揮鞭以馬騎圍逼至東闕亭命一羸馬載之而去囚於金明池命百官有司皆仍舊以齊國尚書省為金國行臺尚書省散出文榜買賣不許闗閉仍使人揚言齊主虐民命廢之放五釐免行錢散鄉軍敲殺貎事人教爾百姓快活汝舊主人少帝官家在此民心於是稍安而北軍亦不敢擾民 豫之廢也有馬四萬二千有錢九千八百七十餘萬緡絹二百七十萬疋金百二十萬兩銀六千萬兩糧九十萬石方州不在此數豫宫嬪百餘人妊身者九其子麟婢百二十人父子皆外示節儉而内為滛佚以獻女獻妻進姊妹得差遣如高立之宋揖紛紛皆是甚者如亷公謹以女奉麟以妻伴之麟并以二人進於豫遂以公謹監禮料庫侯湜為長葛令有入已贜萬餘緡事發知不免以女進豫豫以為使功不如使過升湜為金牌天使宣傳撫問陜西其汙滛有至於此在帝位八年割剥百姓下至倡優無不日納官錢劉復劉益皆豫之弟劉猊乃劉觀之子悉善聚歛碌碌無他能獨劉益積而能散待下有禮頗得士卒歡心是故廢豫日亦忌之用計掩捕金待之若無   恣其任便居住皇后錢氏宣和間出宫後為賊所掠賣身與豫為針線婢故宫庭事豫皆取法於錢先是邢希載毛澄之徒皆説豫隂通南朝共雪國恥豫斬之至是廢遷相州留錢五百萬命道流醮薦之十二月自相州徙上京改封曹王皇統六年死年六十五按原書不言豫死於何年今據金史補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二
  立楚國張邦昌冊文
  維天㑹五年嵗次丁未二月辛亥朔二十一日辛巳皇帝若曰先皇帝肇造區夏務安元元肆朕纂承不敢荒忽夙夜兢兢思與萬國同格於治粤惟有宋實乃通鄰貢嵗幣以交歡馳星軺而講好期於萬世永保無窮葢我有大造於宋也不圖變誓渝盟以怨報徳搆端怙亂反義為讐譎紿成俗貪婪不已加以肆行滛虐不恤黎元號令滋彰紀綱弛紊况所退者非其罪所進者非其功賄賂公行豺狼塞路天厭其徳民不聊生而又姑務責人罔知已省父既無道於前子復無斷於後以故徴師命將伐罪弔民幸頼天髙聴卑神幽燭細旌旗一舉都邑立摧且天眷攸矚謂之大寳茍厯數改卜未獲偷安故用黜廢以昭元鑒今者國既乏主民宜混同然念厥初誠非貪土遂命帥府與衆推賢僉曰太宰張邦昌天毓疏通神資睿哲處位著忠良之譽居家聞孝友之名實天命之有歸乃人情之所徯擇其賢者非子而誰是用遣使諸宫都部署尚書左僕射權簽樞密院事韓某等持節備禮以璽冊命爾為皇帝以援斯民國號大楚都於金陵自黄河以外除西夏封圻疆埸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貢禮時修爾勿疲於述職問音嵗致我無緩於推誠於戲天生蒸民不能自治故立君以臨之君不能獨理故樹官以教之乃知民非后不治后非賢不守其於有位可不慎與予懋乃徳嘉乃丕績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欽哉其聴朕命
  立齊國劉豫冊文
  維天㑹八年嵗次庚戌七月按原書無七月二字據桯史所載補辛丑朔二十七日丁邜皇帝若曰朕聞公於御物不以天位為已私職在救民迺知王者為通器威罰既已殄罪位號宜乎授能迺者有遼運屬顛危數窮否塞獲罪上帝流毒下民太祖武元皇帝仗黄鉞而拯黔黎舉白旄而矜師衆妖氛既掃區宇式寧越有宋人來從海道願輸嵗幣祈復漢疆太祖方務善鄰即從來議豈期天方肇亂自起釁階隂結叛臣賊虐宰輔鳩集姦慝擾亂邊陲肆朕纂承仰循先矩姑存大體式示涵容乃復蔽匿逋逃誇大疆域肆其貪狠自起紛爭擾吾外屬之藩隣取其受賜之鄉土因彼告援遂與解和終無聴從巧為辭拒爰命將帥敦諭盟言許以自新全然不改偏師傅汴首罪奔淮嗣子哀鳴請復歡好地畫三鎮誓卜萬年凡有質委悉同父約既而官軍未退夜集衆以犯營誓墨未乾密傳檄而堅壁私結人使隂起事端以故再遣師徒詰兹敗類又起畫河之議復成欵戰之謀既昧神明乃昭元鑒京城摧破鼎祚淪亡無并爾疆以示不貪之徳止遷其主用彰罰罪之心建楚新封守宋舊業不料庸懦難勝重任妄為退讓反陷誅鋤銜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計提兵入衛反為䕶已之資忍視父兄甘為俘虜事不克濟人豈無情方在殷憂樂於僣號心之幸禍於此可知乃遣重兵連年討捕旋聞逺竄越在島夷按自無并爾疆至反陷誅鋤言立張邦昌事自銜命出和以下至此乃言宋髙宗事中間必有斥言髙宗數語而此書及桯史載此冊文皆無之葢宋人諱而削之故致文義上下衡决重念斯民亂離無主久罹塗炭未遂昭蘇不委仁賢就能保庇咨爾中奉大夫京東京西淮南等路安撫使兼諸路馬歩軍都總管知東平府節制大名府開徳府濮博濵棣徳滄等州劉豫夙擅敢言之譽素懐濟世之才居於亂邦生不偶世百里雖智亦奚補於虞亡三仁至髙或願從乎周仕按原書昭蘇作招蘇偶世作遇世周仕作國仕並據桯史改正當姦賊擾攘之際愚氓去就之間舉郡來王奮然獨斷逮乎厯試厥勲克成委之安撫而徳化行任之尹牧而獄訟理付之總戎則盜賊息授之節度則郡國清况有定衰救亂之謀安變持危之䇿使民無事則櫜弓力穡有役則釋耒荷戈罷無名之征廢不急之務徴隠逸舉孝亷振紀綱修制度省刑罰而黜煩酷發倉廩而息螽螟神人以和上下恊應比下明詔詢考輿情列郡同辭一心仰戴宜即始歸之地以昭逮業之元是用遣使留守西京特進檢校太保尚書右僕射大同尹兼山西兵馬都部署上柱國廣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食實封二百户髙慶裔副使金紫崇福大夫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䕶軍南陽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户食實封一百户韓昉備禮以璽紱寳冊命爾為皇帝國號大齊都於大名府世修子禮永貢䖍誠付爾封疆並從楚舊更須安集自適攸居爾其上體天心下從民欲忠以藩王室信以保邦圻惟天難諶惟命靡常常厥徳保厥位爾其勉哉勿忽朕命
  檢視大宋庫藏
  絹五千四百萬疋 大物叚子一千五百萬疋 金三百萬錠 銀八百萬錠 珍寳未見實數
  取至大宋印寳
  皇帝殿寳十四
  承天休延萬億永無極 受命于天既夀永昌 天子之寳 天子行寳 天子信寳 天子神寳 皇帝之寳 皇帝行寳 皇帝信寳 御書之寳 御書之印 無字寳 皇帝恭膺天命之寳 宣和御書之寳
  皇帝殿青玉印寳二
  皇帝恭膺天命之印 𫝊國寳
  皇帝殿金寳九
  御前之寳 宣和殿寳 御書之寳 天下同文之寳 天下合同之寳印中書下省文字 御前之寳印宣劄御前錫賜之寳印賜月茶藥石 書詔之寳印詔書 皇帝欽崇國祀之寳印香合詞表
  天子殿銀印一
  尚書内省出納之印印破除
  皇后殿金寳一
  皇后之寳
  太子殿金寳一
  皇太子寳
  太子妃金印一
  太子妃印
  宋族隨二帝北遷
  皇后皇太子親王王妃王子宗姬
  太上道君皇帝太上皇后 欽宗皇帝欽宗皇后皇太子諶
  鄆王楷 夫人朱氏 王子三人 女宗姬六人肅王樞 夫人任氏 王子二人 女宗姬二人景王祀 夫人田氏 女宗姬二人
  濟王栩 夫人曹氏 康王構出外 夫人邢氏祁王模 夫人曹氏 莘王植按原書誤作桂據宋史改 夫人嚴氏
  徐王棣 夫人王氏 沂王㮙按原書訛作祁王據宋史改和王棫按宋史徽宗子蜀王名棫和王名栻疑此訛脱而并合之耳 信王榛
  未出閣皇子
  安康郡王楃喬貴妃位 建安郡王楧任婉容位 嘉國公椅任婉容位 瀛國公樾喬貴妃位 温國公棟小王婕妤位 相國公梴王貴妃位 昌國公柄王婉容位 儀國公桐大王媫妤位韓國公相閻婉容位○按宋史徽宗三十一子一為欽宗六人早薨不及靖康之難餘有二十四人此所列僅二十人又史無韓國公相而有蜀王及英國公橞潤國公樅儀國公樸廣平王郡王楗皆此書所不載陸游老學菴筆記云靖康國破廣平郡王楗匿民間有從官餽以食為人所發亦不免據此則廣平王楗實同北遷其餘史之所有而此書不載者葢皆脱漏耳
  已出降帝姬
  嘉徳帝姫都尉曹寅 安徳帝姫都尉宋邦光 崇徳帝姬都尉曹湜 茂徳帝姬都尉蔡鞗 成徳帝姬都尉向子方 洵徳帝姬都尉田丕 順徳帝姬都尉向子扆 顯徳帝姬都尉劉文彦
  未出降帝姬
  華福帝姬喬貴妃位 恵福帝姬喬貴妃位 令福帝姬王婉容位純福帝姬小王婕妤位 寧福帝姬崔美人位 永福帝姬
  崔美人位 柔福帝姬莘王府位
  諸妃嬪
  王貴妃 喬貴妃 韋貴妃 王貴妃 王婉容閻婉容 任婉容 王媫妤 喬媫妤 小王媫妤
  五王宫妃嬪共一千二百人
  燕王俁 越王偲按原書作燕王偲越王俁今據宋史改正 吳王佖和義郡王偉按宋史神宗子有吳王佖儀王偉靖康時吳王佖已薨其子有奕封和義郡王此云和義郡王偉舛誤之甚 永寧郡王有恭按永寧郡王原書不著其名考宋史永寧郡王神宗子楚王似之子名有恭今據補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三
  天文
  國初用兵行師未知有時日支干孤虛王相之法天文之官亦未備自後割遼疆之半始得遼之太史如特布莽威嘉們三數人皆明天文占驗數中始有挈壺供奉等官方幹里雅布南下之際宋徽宗内禪太史占帝星復明大驚欲回郭藥師時在燕山謂南朝未必有備不如姑行其後京城之圍金太史占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時宋京城當破後果然
  地理
  國初族帳散居山谷地僅千餘里自後并遼得大遼全盛之地其後深入中原舉大江以北皆有之疆宇始廣矣其初居草地名㑹寧號上京僻在一隅海陵王始徙燕遂以渤海遼陽府為東京山西大同府為西京中京大定府為北京東京開封府為南京燕山為中都號大興府即古幽州也其地名曰永安金國之盛極於此矣
  燕京制度
  國初無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莊後升皇帝寨曰㑹寧府建為上京其遼之上京改作北京城邑宫室制度草創居民徃來車馬雜遝自前朝門直抵後朝門盡為徃來出入之路每孟春擊土牛父老士庶無長幼皆聚觀於殿側民有訟未决者多邀駕以訴至熈宗始有内庭之禁煬王弑熈宗築宫室於燕逮三年而後成城之四圍凡九里三十歩自天津橋之北曰宣陽門中門繪龍兩偏繪鳳用金釘釘之中門唯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䨇隻日開一門過門有兩樓曰文曰武文之轉東曰來寧館武之轉西曰會同館按范成大石湖集云㑹同館燕山客館也周必大思陵録云來寧館泛便之館也正北曰千歩廊東西對焉廊之半各有偏門向東曰太廟向西曰尚書省至通天門後改名應天樓髙八尺朱門五餙以金釘東西相去一里餘又各設一門左曰左掖右曰右掖掖内城之正東曰宣華正西曰玉華北曰拱辰及殿凡九重殿凡三十有六樓閣倍之正中位曰皇帝正位後曰皇后正位位之東曰内省西曰十六位乃嬪妃居之西出玉華門曰同樂園若瑶池蓬瀛栁莊杏村盡在於是都城四圍凡七十五里城門十二毎一靣分三門其正門四旁又設兩門正東曰宣曜陽春施仁正西曰灝華麗澤彰義正南曰豐宜景風端禮正北曰通元㑹城崇智此四城十二門也按此書與張棣金圖經皆云燕京十二門金史地理志城門十三北四門一曰光泰當以史為確此外有宣陽門即内城之南門也上有重樓制度宏大三門並立中門常不開唯車駕出入通天門即内城之正南門也四角皆垜樓瓦皆琉璃金釘朱户五門列焉門常扃惟大禮祫享則由之宣華乃内城之正東門玉華正西門也左掖東偏門右掖西偏門也各有武夫守衛士夫過者不敢瞬目拱辰即内城正北門也又曰後朝門制度守衛一與宣華玉華等金碧翬飛規模壯麗矣
  汴京制度
  汴京制度宣宗所遷大槩依宋之舊宋鄒伸之奉使時同官屬遊故宫宫墻四角皆有樓髙五尺每樓一所兩旁各有屋以裹墻角自左掖門向西三十歩横入一門號左昇龍門入此門即大慶門外由峻廊上俯闞城市正望丹鳳樓後下樓即右昇龍門按左昇龍門右昇龍門金史地理志作左昇平門右昇平門此兩門通左右掖門横通大慶門外其門有三中曰大慶東曰日精西曰月華門旁皆列㦸入此門望見大慶殿殿前有兩樓對峙東曰嘉福西曰嘉瑞大慶殿屋十一間龍墀三級旁朶殿各三門峻廊後與兩廡相接殿壁畫四龍各長數丈乃宣宗渡河後畫中有御畫小龍用拱斗鬬成一方井如佛正殿葢中有一金龍以絲網罩之此正衙也轉御屏下峻堦數歩一殿曰徳儀殿有三門中曰隆平左曰左隆平右曰右隆平按金史地理志云東曰左昇龍門西曰右昇龍門正門曰隆徳入此門東西兩井望見隆徳殿即宋垂拱殿也殿庭中東一鐘樓西一鼓樓殿屋五大間旁各殿三間堦上龍墀一級東西兩閣門並樓屋下有門通徃來此常朝殿也此殿後又一庭院有門曰仁安東西兩門東出東華門西出西華門入仁安門望見仁安殿龍墀兩廊皆如隆徳殿規模即宋集英殿也自此後兩殿有門皆有丹軒連接兩邊廊屋止是黒漆𥦗户意謂必宫人居於此非内殿百官不到前四殿皆琉璃筒瓦一殿曰徳和按金史作紀和一曰福寧後又有一小殿殿後有直舍此殿後即内宫墻門有仁智殿溪中有龍舟仁智殿下兩巨石髙三丈廣半之東一石有小碑刻勅賜昭慶神運萬嵗峯西一石刻獨秀太平巖乃宋徽宗御書刻石填金殿後有石壘成山髙百尺廣倍之最上刻石曰香石泉山山後挽水上水自上流下至荆玉澗又流至湧翠峯下有太山洞水自洞門飛下復由本路出徳和殿迤邐至大慶門外横從右昇龍門出即宋後朝門榜曰啟慶之宫入宫門後有三門中曰徳昌左曰文昭右曰光興制度宏麗金碧輝映不可勝言出啟慶門復入右昇龍門過大慶門外出左昇龍門向東行一門向南榜曰聖夀宫左安泰門右明昌門即金國太后宫入宫門直入一門榜曰徽音又一門榜曰光熈望見徽音殿長樂殿入光翼門繁禧門有徳夀殿復出此宫即秘閣在左掖門之西五門之東即古待漏院自五門望南向丹鳳門中間禁路兩廊千歩廊盡處向東一屏墻向南一大門即太廟門内三門門上並畫蟠龍殿宇二十五間髙大宏麗兩旁修廊東西各開一門與廊相通葢百官陪位入此兩門甚便殿上十二室盡榜金國祖宗謚號每一室計三間東邊一門西邊一窻嵌以小石室上下有石廣三丈石門一合可開閉係藏神主處遇祭祀迎神主出石室祭畢復藏殿宇出太廟向西行向南一門即社壇周圍皆墻外四門遇祭則開迎四方之氣宫室制度金國時有更改大抵皆宋朝之舊也
  陵廟制度
  金初不設宗廟自平遼後執政大臣言天子之孝在尊祖尊祖之事在建宗廟遂立太廟迨海陵王徙燕再起太廟標名曰衍慶之宫奉安太祖太宗徳宗又其東曰元廟奉安元祖大聖皇帝楊格按金史楊格追謚孝平皇帝廟號穆宗不言有元祖大聖皇帝之號又景祖之子九人而嗣立者三人為世祖肅宗穆宗而世祖之功業尤盛自太祖以下又皆世祖子孫不應舍世祖而祀穆宗葢此書誤以太祖為穆宗之子而脱去世祖肅宗康宗三代則此言元祖大聖皇帝必係世祖而誤以為穆宗也史言世祖天㑹十五年追謚聖肅皇帝廟號世祖皇統五年増⿰神武聖肅皇帝亦不著元祖大聖之號疑此係海陵時所更謚號至世宗旋復舊號故史不載耳追尊逺祖起自九代堪布以下各加尊諡按金史金自始祖以下皆天㑹十五年追尊加以諡號至皇統又嘗増加據此則海陵時又嘗增更諡號而金史不載葢必世宗時復用舊號故不見於史耳立廟祭祀國初祖宗止𦵏於䕶國林之東逮海陵徙燕始令司天臺卜地於燕山之四圍歳餘方得良鄉縣西五十里大洪谷曰龍城寺峯巒秀出林木隠映遂遷祖宗於此唯熈宗𦵏於山隂以其刑餘遂不入陵國初無郊祀之禮至海陵徙燕太廟元廟告成始有尊祖之議時奏議多陳郊祀配天之事海陵令簡便討論禮官再進以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乃上古之制禘當取夏四月祫當取冬十月海陵從之詔告天下遂令太常寺備大樂其九節儀從待期徃焉先期一夕宿於正殿次日凌晨令導從之人各服五色畫衣執旌幢斧鉞幡葢羽扇自内城至廟夾道駢肩而立徐布九節儀從奏樂及歌者皆乘馬迨御座衣元纁服衮冕執圭乘玉輅至廟禮畢易金輅服逺遊冠綘紗袍奏樂而回逮世宗立因而行之
  儀衛
  建國之初儀衛䕶從甚簡至熈宗立始設䕶衛將軍寢殿實達爾弩手繖子迨幸燕始乘玉輅服衮冕儀從整肅時令翰林待制邢具瞻作引導詞曰五年一狩仙仗到人間稼穡艱難蒼生眼洗秋光裡今日見天顔金𤓰玉斧沉烟和舞蹈六龍閒歌謳道詠皆相似天子夀南山䕶從悉具若尋常出獵觀田多無定制或數百騎或千騎前後皆執旗旗上繪以日月御座⿰糹㪚或紅或黄如或排駕而出一與南朝同導前者皆弩手繖子其人各長六尺八寸衣以真錦團花袍金鍍銀帶簇金蛾拳脚幞頭䨇引而前皆散手及半方有執旗者約千餘隊旗之後曰駕頭駕頭之後曰䕶衛將軍皆衣紫窄袖衫金帯幞頭腰弓矢並馬而行約數百至曲葢其形六角紅羅曲柄飾以文彩一䕶軍執之以為儀式葢之後曰御座馬左右二副㸃檢領之馬之後曰寢殿實達爾衣帶乘騎一與䕶衛等止無弓矢而腰以深紅包袱又約數百及駕或乘逍遥或乘步輦或乘馬臨時取㫖其上張葢表裏皆紅羅獨微曲駕之後䕶衛實達爾不計其數又其後曰馬軍栲栳隊數千隨焉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四
  旗幟
  金以水徳王凡用師行征旗皆尚黒雖五方皆具必以黒為主尋常車駕出入止用一日旗與后同乘則加月旗二旗相間而陳或數百隊或千餘隊日旗即以紅綃為日刺於黄旗上月旗即以素帛為月刺於紅旗上近御則又有日月大綉旗二如大禮袷享册封一循古制旗無大小皆備焉然五方五星五嶽青龍白虎朱雀元武神鳳外又有五星聨珠一日月合璧一象二天王二海馬二鷹隼二太白二近御又張一大旗其制極廣錯繪神物以猛士執之傍有數十人䕶之各施大繩以備風勢名曰蓋天
  車繖
  后妃並用殿車其車如五花樓之狀上以錦縁青氊為蓋四圍以(⿱𥫗亷)-- 簾秋冬亦用氊並用錦縁柱廊月板䕶泥皆飾以金玉或四輪或兩輪並朱色車之四角后用金鳳妃用金孔雀如一品二品車之四角並用銀螭頭皇帝繖或紅或黄無定以金龍為頂蓋后用金鳳太子用金龍妃紫繖用金孔雀一品青繖用銀浮圖二品三品用紅浮圖四品五品用青浮圖
  服色
  服色各以官品論如五品官便可服五品服如武臣至四品皆横金文臣則加魚不待錫賜而許自服焉皇帝視朝服純紗幞頭窄袖赭袍玉匾帶黄滿頭如遇祭祀册封告廟則加衮冕法服平居閒暇皂巾雜服與士庶無别
  太子服純紗幞頭紫羅寛袖袍象簡玉帶佩雙玉魚王公服謂親王及三公服紫羅寛袖袍紗製幞頭象簡玉帶佩玉魚
  正一品謂左右丞相左右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服紫羅袍象簡玉帶佩金魚
  從一品謂左右丞左右參知政事崇進特進樞密院使服紫羅袍象簡金帶佩金魚
  二品謂自金紫光禄大夫至榮禄大夫服紫羅袍象簡御仙金帶佩金魚
  三品至四品謂文臣資徳大夫至少中大夫武臣龍虎衛上將軍至懐逺大將軍並服紫羅袍象簡荔枝金帶文臣則加佩金魚按原書少中大夫作中大夫懷逺大將軍作定逺大將軍據後千官品列及金史百官志改正又按金史輿服志三品笏頭毬文金帶三品四品荔枝或御仙花金帶與此不同五品謂文臣中議大夫按原書作中散大夫據後千官品列及金史改正至朝列大夫武臣廣威將軍至宣武將軍按金史百官志從五品下曰宣武將軍與此合而此後所載千官品列從五品顯武將軍為下未知孰是並服紫羅袍象笏紅鞓烏犀帶文臣則帶金魚
  六品至七品謂文臣奉政大夫至儒林郎武臣武節將軍按原書作武功將軍據後千官品列及金史改正至忠顯校尉文臣則服緋武臣則服紫並象笏紅鞓烏犀帶文臣佩銀魚
  八品至九品謂文臣文林郎至登仕佐郎按原書作將仕郎據千官品列及金史文從九品至將仕佐郎止今改正武臣忠勇校尉至進義副尉按原書作進義校尉據千官品列及百官志武臣九品至進義副尉止今改正文臣則服緑武臣則服紫並象笏黒鞓角帶
  千官品列
  諸國王府號
  大府趙王府等名二十 次府豳王府等名三十小府諸王府等名三十按金史封王小國三十獲遂道定景甲崇宿昔莒鄴郜舒淄郕萊鄖郯杞向管密胙任戴鞏蔣蕭莘芮而無諸王諸字有誤
  宫師府掌保䕶東宫導以徳義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詹事院總統東宫内外庶務
  太子詹事 太子少詹事 太子左衛率府率右衛率府率掌周衛導從儀仗之事 太子左監門
  太子右監門掌門衛禁鑰 太子僕正 太子副僕正太子僕丞掌車馬廐牧弓箭鞍轡 太子掌寳二人掌奉寳謹其出入太子典儀 太子贊儀掌司贊禮儀
  太子侍正 太子侍丞掌冠帶衣服左右給使之事
  太子典食令 太子典食丞掌承奉膳羞
  太子侍藥 太子奉藥掌承奉醫藥
  太子掌飲令 太子掌飲丞掌承奉湯茶酒果之事
  太子家令 太子家丞掌營繕栽植鋪設燈燭之事
  太子司經 太子副司經掌經史圖書筆硯事
  太子司藏 太子副司藏掌廩藏財貨出入事
  太子司倉 太子副司倉掌倉廩出納及薪炭等事
  太子中侍局都監 同監掌東宫閣内禁令及省察宫人廩給諸物太子左諭徳 右諭徳 左贊善 右贊善掌贊諭道徳侍從文章
  親王府屬官
  王傅掌師範輔導參議可否親王外任兼京府節鎮同知○按原書以親王在外任兼京府鎮節同知列於府尉之下另為一職考金史百官志王𫝊掌師範輔導參議可否若親王在外亦兼本京節鎮同知葢謂諸王若在外為諸京留守及節鎮則其為王傳者亦隨王出而為同知之官也原書舛誤今改正府尉掌警嚴侍從 司馬掌總統本府之事 文學掌贊導禮儀資廣學
  
  諸駙馬都尉
  公主府府名
  金源 廣平 平原 南陽 常山 太原 平陽東平 安定 延安按金史封王郡號十金源廣平平原南陽常山太原平陽
  東平安定延安封公主縣號三十樂安清平蓬萊榮安樓霞夀光靈仙夀陽鍾秀恵和氷寧慶雲静樂福山隆早徳平文安福昌順安樂夀静安靈夀大寧聞喜秀容宜芳真寧嘉祥金鄉□原此書誤以封王之郡號為公主之號今姑仍舊文而附識金史之文以正其繆
  内命婦品
  貴妃 淑妃 徳妃 賢妃俱係一品即四妃也 昭儀 昭容 昭媛 修儀 修容 修媛 充儀 充容充媛俱係二品即九嬪也 媫妤九員係三品 美人九員係四品才人九員係五品即二十七世婦也 寳林二十七員係六品
  御女二十七員係七品 采女二十七員係八品即八十一御妻也
  女官職員通記六尚局内共該女職一千餘員
  尚宫 尚儀 尚服 尚食 尚寢 尚功
  外命婦品
  大長公主 長公主俱係正一品 郡主係從一品 縣主係正二品
  東宫命婦品
  良娣二員係三品 良媛二員係四品 承徽十員係五品昭訓十六員係七品 奉儀二十四員係九品
  東宫女官職員
  宫正 司正 典正 女史
  文官
  開府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係正一品 特進 崇進俱係從一品○按金史文階二十有四從一品上曰開府儀同三司中曰儀同三司中次曰特進下曰崇進此書以開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為正一品特進崇進為從一品與史異然自二品以下皆有正有從則一品不應無正此書可以訂金史之誤 金紫光禄大夫 銀青榮禄大夫俱係正二品 光禄大夫 榮禄大夫俱係從二品 資徳大夫 資政大夫 資善大夫俱係正三品 正奉大夫通奉大夫 中奉大夫俱係從三品 正議大夫 通
  議大夫 嘉議大夫俱係正四品 大中大夫 中大夫少中大夫俱係從四品 中議大夫 中憲大夫 中
  順大夫俱係正五品 朝請大夫 朝散大夫 朝列大夫俱係從五品 奉政大夫 奉議大夫俱係正六品 奉直大夫 奉訓大夫俱係從六品 承徳郎 承直郎俱係正七品 承務郎 儒林郎俱係從七品 文林郎 承事郎俱係正八品 從政郎 從仕郎俱係從八品 登仕郎 將仕郎俱係正九品 將仕佐郎 登仕佐郎俱係從九品
  武官
  開府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係正一品 特進 崇進俱係從一品 金紫光禄大夫 銀青榮禄大夫俱係正二品光禄大夫 榮禄大夫俱係從二品 龍虎衛上將軍驃騎衛上將軍 金吾衛上將軍俱係正三品○按金史正三品中曰金吾衛上將軍下曰騎驃衛上將軍 奉國上將軍 輔國上將軍鎮國上將軍俱係從三品 昭武大將軍 昭毅大將軍昭勇大將軍俱係正四品 安逺大將軍 定逺大將
  軍 懐逺大將軍俱係從四品 廣威將軍 明威將軍宣威將軍俱係正五品○按金史正五品上曰宣威將軍下曰明威將軍 信武
  將軍按原書誤作信威將軍據金史改 宣武將軍 顯武將軍俱係從五品○按金史從五品上曰顯武將軍下曰宣武將軍 武節將軍 武徳將軍俱係正六品 武義將軍 武畧將軍俱係從六品 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俱係正七品 忠武校尉 忠顯校尉俱係從七品 忠勇校尉 忠翊校尉俱係正八品 修武校尉 敦武校尉俱係從八品 保義校尉 進義校尉俱係正九品 保義副尉 進義副尉俱係從九品
  司天
  自司天太醫内侍教坊官各立二十五階止於從四品其服色品第與文武官同惟不佩魚若遇佩魚過正官者亦同文武官佩魚
  欽象大夫 欽授大夫 正儀大夫俱係從四品○按金史從四品中曰正儀大夫下曰欽授大夫 靈憲大夫 明時大夫 頒朔大夫俱係正五品 雲紀大夫 恊紀大夫 保章大夫俱係從五品 紀和大夫 司元大夫俱係正六品 探賾郎授時郎俱係從六品 䆒微郎 靈臺郎俱係正七品明緯郎候儀郎俱係從七品○按原書誤作候義郎今據金史改正 推策郎按原書誤
  作推測郎今㨿金史改正 司正郎俱係正八品 校景郎 平秩郎俱係從八品 正秩郎按金史作正紀郎 挈壺郎俱係正九品 司厯郎 司辰郎俱係從九品
  太醫
  保宜大夫 保康大夫 保平大夫俱係從四品 保頥大夫 保安大夫 保和大夫俱係正五品 保善大夫保嘉大夫 保順大夫俱係從五品 保合大夫 保冲大夫俱係正六品 保愈郎 保全郎俱係從六品 成正郎成安郎俱係正七品 成順郎 成和郎俱係從七品 成
  愈郎 成全郎俱係正八品 醫全郎 醫正郎俱係從八品醫效郎 醫候郎俱係正九品 醫痊郎 醫愈郎俱係
  從九品
  内侍
  中散大夫 中尹大夫 中侍大夫俱係從四品 中列大夫 中御大夫按原書作中衛大夫今據金史百官志改正 中儀大夫俱係正五品 中常大夫 中益大夫 中衛大夫俱係從五品 中良大夫按金史云天德作中亮 中涓大夫俱係正六品通禁郎 通侍郎俱係從六品 通掖郎 通御郎俱係
  正七品 禁直郎 侍直郎俱係從七品 掖直郎 内直郎俱係正八品 司贊郎 司謁郎俱係從八品 司閽郎司僕郎俱係正九品 司奉郎 司引郎俱係從九品
  教坊
  雲韶大夫 仙韶大夫 成韶大夫俱係從四品 章徳大夫 長寧大夫 徳和大夫俱係正五品 景雲大夫雲和大夫 恊律大夫俱係從五品 慶善大夫 嘉
  成大夫俱係正六品 肅和郎 純和郎俱係從六品 舒和郎 調音郎俱係正七品 比音郎 司樂郎俱係從七品典樂郎 恊樂郎俱係正八品 掌樂郎 和樂郎俱係從八品 司音郎 司律郎俱係正九品 和聲郎 和節郎俱係從九品○按原書脱從六品至正九品凡八階今據金史補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五
  雜色儀制
  周歳節假日儀
  元旦假三日前後各一日寒食假五日自一百五日前一日為限冬至立春重五立秋重九旬假文字急逺不在此限
  日月食六齋等儀
  遇日月蝕禁酒樂斷屠六齋初一初八十四十六廿三廿九上七十五並不許殺生
  官民婚聘財禮儀
  一品不得過七百貫三品以上不得過五百貫五品以上不得過三百貫六品以下及上户庶人不得過二百貫中下户不得過一百貫若婚嫁和同不以等數為限
  禁斷紅門儀
  除寺觀五嶽四瀆孔子廟許紅門餘並禁斷
  責保就試儀
  舉人應試而有公事在案罪犯不至徒刑者聴責保試若武官并諸經及第官人在任所欲應進士舉者但不犯贓私追當罪聴告所屬申覆本部所㕔就試曠闕月日俸禄不及○按所㕔當作鎖㕔宋史選舉志凡命士應舉謂之鎖㕔金之選舉大率依仿宋制故亦有鎖㕔之名
  三代同居儀
  三代同居孝義之家委所屬申覆朝廷旌表門閭仍免户下三年差撥軍役不在此限
  割股孝弟儀
  為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舅姑割股者奴婢為家長同並委所屬申覆朝廷官支絹五匹羊兩腔酒一瓶以勸孝悌
  致仕遷官半俸儀
  官職不拘品從七十以上告致仕者遷兩官六十以上遷一官給半俸外不及六十未至衰老止是疾病難任職事者合給半俸更不在遷官之例
  職官立碑建祠儀
  職官在任雖有政跡百姓不立碑建祠若去思而建立者聴
  隨衙每年公用酒麴儀
  京尹及統軍司各三百六十秤都運司招討司諸府各三百秤諸轉運司節鎮各二百八十秤防禦州二百四十秤刺史州軍百八十秤諸縣六十秤倚郭司縣不在此例
  職官交代見月算月儀
  謂如不十月初一日皆為月按此句疑有誤 以三十箇月為任管課官不在此限 三品以上内外同五十箇月諸軍都運及諸路轉運使六十箇月 羣牧使三周年 防禦使四十箇月仍不於界首禮上
  職官授訖差除儀
  程一千里限二十日程二千里限二十五日程三千里限三十日程四千里限三十五日程五千里限四十日隨朝官一千里十日二千里十五日三千里二十日三千里外二十五日其假内欲赴任若有事須早遣者不拘此限行程馬日行七十里驢及歩人日行五十里車日行三十里
  職官接送人力儀
  職官接送人力於合破數内各給一半在任身故者亦同若送還者須到本所給回文聴還
  職官上任給俸儀
  職官上任不過初二日罷任已過初五日者並給當月俸春秋衣各於二仲月給授職官授訖差除縁公幹留住未得之官者計程外聴給到任禄若文牒未至前官依舊在任者其禄兩支後官已到前官差出者亦同職官每月合得俸麫並依隨處估直支錢不得支本色
  鎮城院務儀
  鎮城院務監當官離本管百里内者掌本鎮賊盜并城門鎖鑰百里外者並烟火詞訟
  長官差出帶印儀
  州軍以上長官遇差出者各許帶各職印餘印訖並付本衙門使用
  屬官獻香茶儀
  監臨官遇元日生日受統屬官所獻香茶酒肉果食同計直十貫以下者聴即同職連判官及因親相與者非按非字下疑脫在此限三字葢同職連判則非有相臨之勢因親相與則應有致厚之情故皆不以十貫之例限之
  職官告侍親求醫致仕儀
  職官告侍親親雖未年八十及自病求醫解職并年六十以上告致仕者並聴皆謂無所規避者若解由到部或未赴任而有年老及病患難勝職任告致仕者亦聴並許隨處官司受理驗實轉申尚書省
  朝拜祖廟儀
  但有祖廟處官長初赴任以入城日至㕔署盥洗訖便徃朝拜以次官並陪位北面立班隨朝拜初上任之官别為獨班再拜訖升階上殿再拜搢笏上香跪一奠茶三奠酒出笏跪一拜又再拜訖降階復位再拜訖乃退
  進士叅賀儀
  外任官長初到任如有管内進士叅賀並用名紙具儒服襕子外躬揖問候官長位前立答至於佐貳以下並用客禮
  隨朝迎拜赦詔儀
  宣赦日於應天門外設香案及設香輿於案前設桌子自皇太子宰臣以下序班候班定閤門官於箱内捧赦書出門置於案閤門官案東立南向稱有赦贊皇太子宰臣百僚再拜皇太子少前上香設拜復位皇太子宰臣百僚再拜閤門官取赦書授尚書省都事都事跪受及尚書省令史二人舉捧同陞於桌子讀百官皆跪聴讀訖赦書置於案都事復位百官再拜搢笏舞蹈出笏伏興再拜拱衛直以下三稱萬嵗訖乃退
  誥勑
  立國之初多沿遼制文武官五品除授並用黄紙為勑牒五品以上方用誥誥用五色綾三品方用羅按金史選舉志云官誥親王一品皆五色羅二品以下五色綾又云金格五品以上五色羅六品以下五色綾與此所言皆不同葢由厯朝更定各據一時之制言之故彼此互異云二品一品加銷金或曰瑞草或曰祥鸞皆遍地焉軸或木或牙或犀或七寳皆隨品從除授依舊以黄紙為牒又加白紙為宣唯三品郡夫人以上誥軸與羅銷金外加錦囊罩以紅絡飾以小金鈴金鐸制作極華麗
  除授
  選舉之外有奏補法有世襲法有封贈法其奏補法不論文武有奏補任子恩如狀元及第初授承議郎係從六品便可䕃兩子按金史選舉志舊制狀元授承徳郎大定十四年官制文武官皆從下添兩重狀元更授承務郎葢宋階有承議郎金初因之後乃改為承徳然承徳郎實正七品非從六品也並無員數且如䕃補格法一品䕃七人並補閤門祗候二品䕃六人三品䕃五人並補内供奉班祗候無致仕遺表恩澤其世襲法如世襲千户一職金國深重其賞非宗室勲臣之家不封也勲臣之家亦止本色人及契丹奚家而已所襲官職亦非一等上自明威將軍下至千户三百户若襲封之人已亡及因他故合去官者許令長男繼之如長男已亡或篤疾廢者長孫繼之長男與長孫俱亡次子繼之本枝或絶兄弟繼之無兄弟者近親屬繼之其封贈法皆依宋朝舊制止無加封若既封之後必待及品格則再封兼止從其官不從其職文臣則朝列大夫武官則宣武將軍以上五品官方聴封贈
  天㑹皇統科舉
  科舉取士有瀋州榜平州榜真定榜至太宗天㑹十年國内太平下詔如契丹開闢制限以三嵗有鄉府省三試之設每科舉時先於諸州分縣赴試若詩賦兼論策作一日經義兼論策作三日號為鄉試悉以本縣令為試官時秀士有未願赴者州縣必根刷遣之願試之士唯雜犯者黜榜首曰鄉元亦曰解元次年春分三路類試自河以北至女直皆就燕自闗西至河東就雲中自河以南就汴謂之府試試詩賦論時務策經義則試五道三策一論一律義凡二人取一榜首曰府元至秋盡集諸路舉人於燕名曰㑹試凡六人取一榜首曰勑頭亦曰狀元分三甲曰上甲中甲下甲上甲賜緋勑頭補承徳郎即南朝之承議郎也七年至奉直大夫謂之正郎第二第三人八年或九年中甲十二年下甲十五年不以所居官髙卑皆遷大夫中下甲服緑例賜銀帶府試差官取㫖尚書省降劄知舉一人同知二人又有彌封謄録監門之類試闈用四柱揭綵其上目曰至公樓主文登之以觀試或有私者停官不叙仍决沙袋親戚不迴避尤重書法凡作字有㸃畫偏旁㣲誤者皆曰雜犯先是考校畢知舉即唱名近嵗上中下甲雜取十名納國子監中下翰林院重考實欲私取權貴也考校時有不合格者先榜其名而黜之試院欲開餘人方知中選熈宗立又増専經神童法律三科為雜科按金史金有詞賦經義䇿論律科經童等科經義科専治一經而别無専經之科又史言經童之科熈宗即位之二年始備其列而律科則始見於海陵正隆元年此書與張棣金圖經 皆言熈宗增専經神童法律三科為雜科皆與史不合然不擢用止於簿尉専經至於為直省官事宰執持筆硯童子科止有趙憲甫位至三公此太宗熈宗繼世取士之科也
  天徳科舉
  海陵煬王弑熈宗自立改皇統曰天徳甚有尊經術崇儒雅之意始設殿試又以鄉試聚於州限三人取一人府試分六處河北東路西路中都路於大興府臨潢㑹寧東京等處於大定府西京河東南路北路於大同府大名路山東東路西路於東平府南京等路於開封府京兆鄜延慶原熈秦等路於河中府並限四人取一省試以五百人為定格殿試亦黜落中第之人多寡不等臨期取㫖又將第一人特加一官授奉直大夫翰林應奉文字第二第三人止授徴仕郎其餘並授從仕郎次舉又罷専經經義神童止以辭賦法律取士辭賦為正科法律為雜科至世宗立省府試各添論䇿一塲將殿試第一人依舊承議郎第二第三人儒林郎並賜緑餘皆從仕郎至今不易此海陵煬(「旦」改為「𠀇」)王天徳以後科舉之制也大金國自太宗開國之後狀元凡二十餘人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六
  皂𨽻
  皂𨽻出身與䕃人等甚以為重如州郡都吏出職並補將仕郎授録事判官司候司判市丞至儒林亦䕃子部吏缺人令州縣擇人貢之十年無公私過犯補昭信校尉授下縣令或録事漸亦可至知州同知
  浮圖
  浮圖之教雖貴戚望族多捨男女為僧尼惟禪多而律少在京曰國師帥府曰僧録僧正列郡曰都綱縣曰維那披剃威儀與南宋等所賜號曰大師曰大徳並賜紫國師者在京之老尊宿也威儀如王者師帝有時而拜服真紅袈裟升堂問話講經與南朝等僧録僧正者帥府僧職也皆擇其道行髙者限三年為任任滿則又别擇人張官府設人從僧尼有訟者皆理而决遣之並服紫袈裟都綱者列郡僧職也亦以三年為任有師號者賜紫無者如常僧服維那者縣僧職也僧尼有訟者杖以下决遣之杖以上者並申解僧録都綱司
  道教
  金國崇重道教與釋教同自奄有中州之後燕南燕北皆有之所設道職於帥府置司正曰道録副曰道正擇其法籙精専者授之以三年為任任滿則别擇人其後熈宗又置道階凡六等有侍宸授經之類諸大貴人奉一齋施動獲千緡道教之傳有自來矣
  科條
  金國之法極嚴殺人剽刼者掊其腦而致之死籍其家為奴婢親戚欲得者以牛馬財物贖焉其𧷢以十分為率六歸主四没官罪輕者决栁條罪重者贖以物貸命則割耳鼻以誌之其獄掘地數丈置囚於其中罪無輕重悉笞背州縣官各許専决當其有國之初刑法並依遼制常刑之外又有一物曰沙袋以革為囊實以沙石繫於杖頭人有罪者持以决其背大率似脊杖之屬惟數多焉自熈宗立始加損益首除沙袋之制至皇統間又下學士院令討論條例頒行天下目之曰皇統新制近千餘條海陵弑熈宗自立又去脊杖以其近人心故也斬刑者與上古之制一也處死者免决重杖止令紟紷絞也流者不流犯人之家屬徒者非謂杖脊代徒實拘役也徒止五年五年以上即死罪也徒五年則决杖二百四年百八十三年百六十二年百四十一年百二十杖無大小止以荆决臀實數也拘役之處逐州有之曰都作院所徒之人或使之磨甲或使之土工無所不可脚腕以鐵為鐐䥥鎖之罪輕者用一罪重者二之朝縱暮收年限滿日則逐便不得依舊為百姓刑法與舊不相逺惟僧尼犯姦者强盜不論得財與不得財者並處死强姦者罪死則與古法異
  赦宥
  金國以赦宥最為大事或改元或生子或册封或遷都或災異並皆肆赦罪無减等一例放之每赦必有恩内外小大文武百官並與覃遷一資熈宗臨季年一嵗兩赦海陵立常謂赦宥非國家常典若恵姦宄則賊良民詔告天下自今已徃更不議赦不兩年躬自蹈之其後復有改正隆赦迨世宗立纔數年間已降三赦然洪忠宣松漠記聞云北朝惜赦無郊霈余銜命十五年才見兩赦一為伊勒圖喀叛一為皇子生豈是時天㑹年間惜赦而此後不惜赦邪
  屯田
  屯田之制本出上古金國行之比上古之制尤簡廢齊國後慮中州有懐二三之意按原書作懐王三户四字據金圖經改始置屯田軍非止女直契丹亦有之自本部族徙居中土與百姓雜處計其户口給賜官田使自播種以充口食春秋量給衣服若遇出軍之始月給錢米米不過十斗錢不過數千老㓜在家依舊耕耨亦無不足之嘆今屯田去處大名府山東河北兩闗諸路皆有之約一百三十餘千户每千户止三四百人所居止處皆不在州縣築寨處村落間千户百户雖設官府亦在其内
  田獵
  金國好田獵昔都㑹寧四時皆獵海陵遷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時無地可獵候冬月則出一出必踰月后妃親王近臣皆隨焉每獵則以隨駕軍密布四圍名曰圍場待狐兔猪鹿散走於圍中帝必先射之或以鷹隼擊之次及親王近臣出圍者許諸餘人捕之飲食隨處而進或與親王近臣共食遇夜或宿於州縣或宿於郊野無定所海陵以其子光瑛年十二獲獐取而告太廟世宗立尤甚有三事令臣下無諌曰作樂曰飯僧曰圍塲其重田獵如此
  兵制
  金國凡用師征伐上自大元帥中而萬户下至百户飲酒㑹食略不間别與父子兄弟等所以上下情通無閉塞之患國有大事適野環坐畫灰而議自卑者始議畢即漫滅之不聞人聲軍將行大㑹而飲使人獻策主帥聴而擇焉其合者即為特將任其事暨師還戰勝又大㑹問有功者隨功髙下支賞舉以示衆薄則増之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七
  兩國徃來誓書
  大宋與大金國誓書
  維宣和五年嵗次癸夘三月甲寅朔四日丁巳大宋皇帝致誓書於大金大聖皇帝闕下天之所助者信履信思乎順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昨以大金大聖皇帝創興并有遼國遣使計議五代之後䧟入契丹燕地幸感好意特與燕京涿易檀順景薊并屬縣及所管户民縁為遼國尚為大金所有以自來交與契丹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疋并燕京每年所出稅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計錢一百萬貫文合直物色常年搬送南京平州改為南京界首交割色物數已載前後徃復議定國書每年并緑礬二千栲栳按齊東野語云宣和甲辰嵗幣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疋緑礬二千栲栳原書緑礬誤碌礬今改正兩界側近人户不得交侵盜賊逃人彼此無令停止亦不得密切間諜誘擾邊人若盜賊并𧷢捉收本國法科罪訖𧷢雖不獲蹤跡到處便勒留償若有暴盜或因别故合舉兵衆須得闗報沿邊官司兩國疆界各自防守兩朝界内地各如舊不得遮堵道路至如將來殊方異域人事徃來無得禁止所貴久通歡好庶保萬世茍違此約天地鑒察神明速殃子孫不紹社稷傾危専具披述不宣謹白
  大金國回大宋誓書
  維天輔七年嵗次癸夘四月甲申朔八日辛夘大金皇帝致誓書於大宋皇帝闕下惟信與義取天下之大器也以通神明之心以除天下之害昨以契丹國主失道民墜塗炭肆用興師事近誅弔貴國遣使航海議計若將來并有遼國願還幽燕故地當時曽有誓約廼者親領兵至燕一方不攻自下尚念始欲惇好特與燕京涿易檀順景薊并屬縣及所管民户與之如約今承來書縁有遼國尚為大金所有同前云云○按原書此下有社稷傾危四字考此當在下文于此處文義不□今移正本朝欲恊和萬邦大示誠信故與燕地兼同誓約茍或違之天地鑒察神明速殃子孫不紹社稷傾危如變渝在彼一准信誓不以所與為定専復書披達不宣謹白
  大宋誓書及差康王出質
  契勘太上皇與大聖皇帝浮海結約欲卜萬年偶因手詔平山張覺招納判亡至使歡盟變為兵革遂致大金數路興師今大聖皇帝次子郎君兵次城下雖悔何及専差知樞密院事李梲等趨詣軍前引過乞和正月十日廼承計議使髙永張愿恭齎到文字大開容引備諒純誠拯救生靈敦結盟好載惟髙義深劇感悰已戒攸司悉從定約太上皇與大金大聖皇帝及今皇帝義同兄弟今來回書當依契丹舊例禮從伯姪施行已許放黄河更不為界可於太原中山河間等府一帶所轄縣鎮分畫疆土係自大金議定以後比至立了疆界屯兵已前於内别有變亂處所當朝自當應管擒制交送至於尺土一民不令侵犯招納若是與三府以南州軍犬牙出入不齊去處臨時兩相兊易應自亡遼播越之時北界流離而來并係大金叛亡諸職官工匠三教百姓除元不曽到并已死外凡一應見在並盡數遣還其在京即令隨逐前去在外者接續發遣一無停匿殘害錯失除自來合交金銀匹帛並雜物折物决無麄惡期斯言之信金石不渝有違此盟神殛無赦宗社傾覆子孫不享所有其餘該載不盡合約事件並依前立誓書施行逺冀英懐永同重誓今差給事中李鄴左武大夫髙世則充計議使副伏惟照察謹白
  金國元帥回奏
  大金都經畧處置使兩路都統幹里雅布正月十二日大宋皇帝遣使降到誓文大開詳審推見聖意勇於改悔來踐舊好叙定兄弟之義卜於萬代更不渝變斯乃社稷生靈之福也當司深為感切遽解重圍收聚兵馬鈐束將校更不令驅虜殺戮既復舊約欲成長久切慮嵗輸物帛稍多難以經逺施行兼奉宣命若能悔禍責委約中理㑹今又减放一百萬貫當年只納一百萬貫文折物并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疋仍為今嵗分撥疆土事忙直候來年正月依應舊例交納如令交割結絶之後茍有違變神明鑒殛俾墜其師伏乞照察謹奏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七
<史部,別史類,欽定重訂大金國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八
  京府州軍
  統分天下二十路
  中都路  南京路  西京路  東京路
  北京路  臨潢府路 㑹寧府路 咸平府路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河東南路 河東北路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大名府路 京兆府路鄜延路  慶原路  熈河路金史作臨洮路秦鳳路金史作鳳翔路
  京府都鎮防禦州軍等級
  京都留守司六處
  上等二處
  中都大興府南京開封府
  中等四處
  北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上京㑹寧府地名金源
  都運司一處
  中都路大興府置司
  轉運司十三處
  南京路開封置司北京路大定置司西京路大同置司東京路咸平置司河東南路平陽置司河東北路太原置司山東東路益都置司山東西路東平置司河北東路河間置司河北西路真定置司陜西東路京兆置司陜西西路平涼置司㑹寧府路隆州置司
  統軍司三處
  南京路南京置司陜西路京北置司山東東路益都置司
  招討司三處
  西南路豐州置司西北路桓州置司東北路泰州置司
  提刑司九處
  中都西京路大同置司南京路南京置司北京臨潢路臨潢置司東京咸平府路東京置司上京海蘭等路上京置司河東南北路汾州置司河北東西大名府路河間置司陜西東西等路平涼置司山東東西路濟南置司
  總管府十四處
  上等七處
  平陽府建雄軍真定府成徳軍益都府鎮海軍東平府天平軍京兆府永興軍太原府武勇軍大名府天雄軍
  中等四處
  河間府瀛海軍慶陽府安國軍臨洮府鎮洮軍鳳翔府鳳翔軍
  下等三處
  延安府彰武軍咸平府安東軍臨潢府地名西樓
  散府八處按金圖經散府九有㑹寧府而京惟五葢海陵曾廢上京改為散府也上等二處
  河中府䕶國軍濟南府興徳軍
  中等三處
  歸徳府宣武軍河南府徳昌軍平涼府平涼軍
  下等三處
  廣寧府鎮寧軍興中府彰武軍彰徳府彰徳軍
  節鎮三十九處
  上等十處
  絳州絳陽軍定州定武軍懐州沁南軍萊州定海軍密州安化軍滄州横海軍潞州昭義軍汾州汾陽軍冀州安武軍邢州安國軍
  中等十處
  代州震武軍同州定國軍雄州永定軍保州順天軍兖州泰定軍邠州靜難軍涇州彰化軍朔州順義軍平州興平軍奉聖州武定軍
  下等十九處
  蔚州忠順軍義州崇義軍許州昌武軍徐州武寧軍豐州天徳軍嵐州鎮西軍鄧州利汝軍○按金史作武勝軍鄜州保大軍鞏州通逺軍隆州利渉軍應州彰國軍雲内州開逺軍蓋州遼海軍宗州歸化軍懿州寧昌軍錦州臨海軍泰州徳昌軍衛州河平軍桓州咸逺軍
  防禦二十一處
  上等七處
  博州 徳州 洺州 棣州 孟州 亳州 沂州
  中等七處
  清州 蔡州 華州 濬州 鄭州 泗州 宿州
  下等七處
  陜州 肇州 潁州按原書作棣州棣州為上防禦已見上此據金史當作潁今改正河州 泰州 陳州 隴州
  刺史七十五處
  上等十四處
  解州 景州 沃州 深州 澤州 石州 環州原州 汝州 隰州 蘭州 㑹州 耀州 徳順州
  中等二十五處
  涿州 薊州 灤州 瀋州 曹州 淄州 登州嵩州 單州 唐州 祁州按原書誤作初州考金志無初州而河北西路有祁州中刺 史今改正遼州 沁州 海州 濵州 濰州 恩州濟州 邳州 開州 乾州 丹州 坊州 寧州磁州按原書無磁州上言中等刺史州二十五而所列止於二十四考金史河北西路有磁州中刺史此書不載葢傳冩脫去耳今補正
  下等三十六處
  易州 通州 順州 覇州 遂州 利州 信州安州 慶州 澄州 復州 宏州 韓州 睢州夀州 建州 莫州 蠡州 威州 武州 滑州管州 濮州 商州 虢州 獻州 吉州 忻州洮州 浄州 撫州 安肅州 貴徳州 宣徳州寧遷州 東勝州
  十六軍並改作州
  上等三處
  泰安州 滕州按原書作勝州考元史地理志云東勝州唐勝州即前下等刺史之東勝州也不應複出葢勝字當作滕金史地理志山東西路有滕州本宋滕陽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滕陽州二十四年更今名今改正寧海州
  中等三處
  平定州 鈞州 莒州
  下等十處
  岢嵐州 寧化州 保徳州 隩州 綏徳州 保安州 葭州 鎮戎州 積石州 來逺州
  總計
  京府州軍一百七十九處 城塞堡闗一百二十二處縣六百八十三處 鎮四百八十八處 添稅務一
  百八十二處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九
  初興風土
  金國初興地在契丹東北隅地饒山林田宜麻榖土産人參蜜蠟北珠生金細布松實白附子禽有鷹鸇海東青之類獸多牛馬麋鹿野狗白彘青䑕貂䑕其人勇悍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每見野獸之蹤躡而求之能得其潜伏之所又以樺皮為角吹作呦呦之聲呼麋鹿而射之其居多依山谷聨木為栅或覆以板與樺皮如牆壁亦以木為之冬極寒屋纔髙數尺獨開東南一扉扉既掩復以草綢繆塞之穿土為床煴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厚毛為衣非入室不撤衣履稍薄則墮指裂膚惟盛夏如内地俗勇悍喜戰鬬耐饑渴苦辛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河江不用舟楫浮馬而渡其樂惟古笛其歌惟鷓鴣曲其疾病無醫藥尚巫祝病者殺猪狗以禳之或用車載病者入深山大谷以避之其親友死則以刀釐額血淚交下謂之送血淚死者埋之而無棺槨貴者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之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謂之燒飯其道路無旅店行者息於民家主人初則拒之拒之不去方具飯食而納之其市無錢以物博易亦無工匠其舍屋車帳徃徃自能為之其禮則拱手退身為喏跪右膝蹲左膝拱手摇肘為拜其節序元旦則拜日相慶重五則射栁祭天稅賦無常隨用度多寡而歛之與契丹言語不通而無文字賦稅科發刻箭為號事急者三刻之多以牛驢負物遇雨則張牛革以禦之緩則射獵急則戰鬬宗室皆謂之郎君事無大小皆屬焉
  男女冠服
  金俗好衣白辮髪垂肩與契丹異垂金環留顱後髪繫以色絲富人用金珠飾婦人辮髪盤髻亦無冠自滅遼侵宋漸有文飾婦人或裹逍遥或裹頭巾隨其所好至於衣服尚如舊俗土産無桑蠶惟多織布貴賤以布之麄細為别又以不毛之地非皮不可禦寒所以無貧富皆服之富人春夏多以紵絲綿紬為衫裳亦間用細布秋冬以貂䑕青䑕狐貉皮或羔皮為裘或作紵絲絁紬貧者春夏並用為衫裳襪袴皆以皮婦人衣曰大襖子下領如男子道服裳曰錦裙裙去左右各闕二尺許以鐵條為圈裹以綉帛上以單裙籠之
  婚姻
  金人舊俗多指腹為婚姻既長雖貴賤殊隔亦不可渝壻納幣皆先期拜門戚屬偕行以酒饌徃少者十餘車多至十倍飲客佳酒則以金銀斻按斻字疑當作瓶貯之其次以瓦斻列於前以百數賔退則分餉焉先以烏金銀盃酌飲貧者以木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宴罷富者瀹建茗留上客數人啜之或以粗者𤋎乳賂婦家無大小皆坐炕上壻黨羅拜其下謂之男下女禮畢壻牽馬百匹少者十匹陳其前婦翁選子姓之别馬者視之好則留不好則退留者不過什二三或皆不中選雖壻所乘亦以充數大抵留馬少為恥女家亦視其數而厚薄之一馬則報衣一襲壻皆親迎既成婚留於婦家執僕𨽻役雖行酒進食皆躬親之三年然後以婦歸婦氏以奴婢數十户牛馬數十羣每羣九牸一牡以資遣之夫謂妻為薩爾罕妻謂夫為愛根
  一云婚嫁富者以牛馬為幣貧者以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聴者有求娶欲納之即擕而歸後方具禮偕來女家以告父母無論貴賤人有數妻
  飲食
  飲食以豆為漿及嗜半生米漬以生狗血及蒜之屬和而食之嗜酒好殺釀麋按原書作麋考胡嶠陷北記及通考皆作麋今改正為酒醉則縛之俟其醒不爾殺人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三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四十
  許奉使行程録
  宋著作郎許亢宗為賀金帝登位使時太宗嗣立之次年在宋為宣和六年也自雄州起直至金帝所都㑹寧府共二千七百五十里是時金國尚未有伐宋意故其禮南使也甚厚今自臨安府餘杭門起程至雄州凡三千二百七十里又自雄州至上京㑹寧府二千七百五十里通計六千零二十里
  第一程 自雄州六十里至新城縣
  雄州三十里至白溝巨馬河源出代郡淶水由易水界至此合流東入於海河濶止十數丈深可二丈宋與契丹以此為界舊容城縣附雄州歸信縣寄壘自壬寅年冬於河北岸創築容城縣新壘過河三十里到新城縣遼太祖入幽州唐莊宗以鐵騎五千敗之於新城即此地也舊為契丹邊面自與宋朝結好百餘年間樓壁僅存
  第二程 自新城縣六十里至涿州
  涿州古涿郡黄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即此地昔為契丹南寨邊城樓壁並存及郭藥師舉城南降不經兵火人物富盛井邑繁庶近城有涿河劉李河合范河東流入海故又名范陽
  第三程 自涿州六十里至良鄉縣
  良鄉乃唐莊宗時趙徳鈞所鎮也幽州嵗苦契丹侵鈔轉餉乃於鹽溝置良鄉縣即此地屬燕山府自經兵火之後屋舍居民靡有孑遺帥臣復加修築樓壁煥然更新離良鄉三十里過盧溝河水極湍激每候水淺深置小橋以渡嵗以為常近年都水監輙於此河兩岸造浮梁建龍祠宫彷彿如黎陽三山制度
  第四程 自良鄉六十里至燕山府
  燕山乃古冀州地舜以冀州廣逺分置幽州以其地在北方幽隂之地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樓煩白檀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唐置范陽節度臨制奚契丹自晉割賂建為南京又為燕京析津府户口安堵人物豐庶州宅用契丹舊大内壯麗夐絶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萃於其中僧居佛寺冠於北方綿繡組綺精絶天下蔬蓏果實稲粱之類靡不畢出桑柘麻麥羊豕雉兔不問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藝民尚氣節秀者讀書次習騎射耐勞苦既城後逺望數十里宛然如帶回繯繚繞形勢雄傑真用武之國也國初更府名曰燕山軍額曰清城周圍二十七里樓壁髙四十尺樓計九百一十座地塹三重城開八門
  第五程 自燕山府八十里至潞縣
  潞縣東半里許有潞沙曹操征烏丸袁尚等鑿渠自滹沱由𣲖水入潞沙即此地也
  第六程 自潞縣七十里至三河縣
  三河縣𨽻薊州後唐趙徳鈞於幽州東置三河縣以䕶轉輸即此地也
  第七程 自三河縣六十里至薊州
  薊州乃漁陽也因問天寳禄山舊事人無能知者
  第八程 自薊州七十里至玉田縣
  玉田縣之東北去景州百二十里自甲辰年金人雜奚人入城每邊人告急四月之内凡三至盡屠軍民一火而去宣撫使王安中創築此縣後改為經州
  第九程 自玉田縣九十里至韓城鎮
  鎮有居民可二百家並無城
  第十程 自韓城鎮五十里至北界清州
  出韓城鎮東行十餘里至金國所新立地界並無溝塹惟以兩小津堠髙三尺許其兩界地東西濶約一里許内兩界人户不得耕種行人並依奉使契丹條例所至州備車馬䕶送至界首前期具國信使副職位姓名闗牒北界備車馬人夫以待彼中亦如期差接伴使副於界首伺候兩界各有幕次行人先令引接齎國信使副門狀過彼彼亦令引接以接伴使副門狀回示仍請過界於例三請方上馬各於兩界心對馬立引接互呈門狀各舉鞭虛揖如儀以次行馬四十里至清州各相勞問州原是石城縣金國新改為清州兵火之後居民纔百餘家是晚酒五行進飯其食品不可向口自此以東遇館頓或宿程其供應人旋於居民漢兒内選之每遇迎送南使則給銀牌入主幹者各懸一枝於腰間名曰銀牌天使
  第十一程 自清州九十里至灤州
  灤州古無之唐末天下亂遼太祖取平營劉光守據幽州暴虐民不堪命多亡逃依遼太祖為主築此以居之州處平地負麓面岡東行三里許亂石重叠形勢險峻河經其間河面濶三百歩亦控扼之所也水極清泚臨河有大亭名曰濯清為塞北之絶景郡守將迎於此向程錫宴是州
  第十二程 自灤州四十里至望都縣
  民既入契丹依遼太祖即於所居處創立縣名隨其來處鄉里名之故有望都安喜之號唐莊宗以鐵騎五千退保望都即此縣按通鑑唐莊宗救王都將鐵騎五千先進契丹退保望都此云莊宗退保望都誤也又按胡三省注通鑑云望都在定州東北六十里乃漢唐舊縣非契丹新立之望都縣也
  第十三程 自望都縣六十里至營州
  營州古栁城舜所築也乃殷之孤竹國漢唐遼西地金國討張㲄是州之民屠戮殆盡存者貧民十數家是日行人館於州宅古屋十數楹庭有大木十數株枯腐蔽野滿目凄凉使人有弔古悼亡之悲州之北六七里間有大山數十其來甚逺髙下皆石不産草木特立州後如營衛然恐州亦以此而得名乎
  第十四程 自營州一百里至潤州
  離營州東行六十里至渝闗並無保障但存遺址有居民三數家登髙回望東自碣石西徹五臺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巒中有五闗居庸可以行大車通轉餉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行車外有十八路盡兔徑鳥道止能通人不可行馬山之南地則五榖百果良材美木無所不有出闗未數十里則皆童山濁水瘠鹵彌望黄茅白草莫知其極葢天設此以限南北也自兹以東類皆如此更不再叙
  第十五程 自潤州八十里至遷州
  彼中行程並無里堠但以行徹一日即記為里數是日行無慮百餘里金人居常行馬率皆奔軼此日自早飯罷行至暝方到道路絶人烟不排中頓行人饑渴已甚自兹以東類皆如此
  第十六程 自遷州九十里至習州
  遷州東門外十數步即古長城所築遺址宛然
  第十七程 自習州九十里至來州
  第十八程 自來州八十里至海雲寺
  離來州三十里即行海東岸俯挹滄溟與天同碧窮極目力不知所際是寺去海半里許寺後有温泉二池望海中有一大島樓殿窣堵波之上有龍宫寺見寺僧十數人是夜行人皆野盤
  第十九程 自海雲寺一百里至紅花務
  此一程盡日行海岸紅花務乃金人𤋎鹽所去海一里許至晚金人饋海魚數十枚烹作羹味極珍
  第二十程 自紅花務九十里至錦州
  自出榆闗東行路如平掌至此㣲有登陟經由十三山下
  第二十一程 自錦州八十里至劉家莊
  是夜行人俱野盤
  第二十二程 自劉家莊一百里至顯州
  出榆闗以東行南瀕海北限大山盡皆麄惡不毛至此忽峭㧞摩空蒼翠萬仞全類江左乃醫巫閭山也成周之時以醫巫閭作鎮其逺如此
  第二十三程 自顯州九十里至兔兒渦
  第二十四程 自兔兒渦六十里至梁魚務
  離兔兒渦東行即地勢卑下盡皆萑苻沮洳積水是日凡三十八次度水多被溺名曰遼河瀕河南北千餘里東西二百里北遼河居其中隋唐征髙麗路皆由此秋夏多蚊虻不分晝夜無牛馬能致行以衣被包裹胸腹人皆重裳而披衣坐則蒿草薫烟稍免霧氣務基依水際居民數十家環繞彌望皆荷花水多魚徘徊久之頗起懐鄉之思
  第二十五程 自梁魚務百十三里至摩綽寨
  離梁魚務東行六十里即過遼河以舟度濶狹如淮過河東亦行淀五十里舊廣州惟古城有貧民三五家是夜宿摩綽寨
  第二十六程 自摩綽寨八十里至瀋州
  第二十七程 自瀋州七十里至興州
  遼太祖破渤海國建為東京路自此所至屋宇雖皆茅茨然居民稍盛食物充足離興州五十里至銀州中頓又四十里至咸州
  第二十八程 自興州九十里至咸州
  未至咸州一里許有幕屋數間供帳皆備州守出迎禮如制就坐樂作有腰鼓蘆管笛琵琶方響筝笙箜篌大鼓拍板曲詞與南朝一同酒五行樂作迎歸館次日早有中使撫問别一使賜酒果一使賜宴赴州宅就坐樂作酒九行食品雜進名曰茶飯金國每賜宴必貴臣押伴是日押伴貴臣陪酒輙大言説金國之强控弦百萬無敵於天下使長折之曰宋有天下二百年幅員三萬里勁兵數百萬豈為弱耶某銜命逺來賀大金皇帝登寳位大金皇帝止令太尉來伴行人酒食何嘗令大言以相罔也辭氣俱厲押伴者氣懾使長許亢宗饒之樂平人以才被選為人醖藉似不能言者臨事敢發如此金人壯之
  第二十九程 自咸州九十里至同州
  自咸州四十里至肅州又五十里至同州離咸州即北行平地沃壤居民所在皆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東望大山金人云此新羅山山内深逺無路可行其間出人參白附子深處與髙麗接界山下至州行路可三十里
  第三十程 自同州四十里至信州
  回程錫宴於此
  第三十一程 自信州九十里至布哩貝勒寨
  第三十二程 自布哩貝勒寨四十里至黄龍府遼太祖初攻渤海射黄龍於此地即建為州府是日州守迎迓如儀有中使撫問賜酒果錫宴一如咸州制自此東行
  第三十三程 自黄龍府六十里至托色貝勒寨府為契丹東寨當契丹强盛時擒獲異國人則遷徙散處於此南有渤海北有特哩吐渾東南有髙麗靺鞨東有女直室韋北有烏舍西北有契丹回紇党項西南有奚故此地雜諸國俗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通則各為漢語以證方能辨之
  第三十四程 自托色九十里至瑪齊喇貝勒寨道傍有契丹舊益州賔州皆空城
  第三十五程 自瑪齊喇一百里至科爾戩寨
  離瑪齊喇行六十里即古烏舍寨寨枕混同江湄其源來自廣漠之北逺不可究自此南流五百里接髙麗鴨緑江入海按混同江即活同几河源出黒山之西麓其山乃長白之支峰也其下流至查匪噶山之北與黒龍江合此云混同江源出廣漠之北葢誤以黒龍江之源為混同江之源耳又混同江在長白山之北下流入黒龍江東北流至别夹阿山西南而入海鴨綠江出長白山之南西南流至朝鮮界而入海此云混同江 南流接髙麗鴨緑江入海亦誤江面濶可半里許寨前髙岸有栁樹沿路設行人幕次於下金人尤師李靖居於是靖累使宋朝此排中頓由是飲食精細絶佳時當仲夏藉樹隂俯瞰長江颷風拂面槃薄少頃殊忘鞍馬之勞過江四十里宿科爾戩寨
  第三十六程 自科爾戩寨九十里至濟古爾貝勒寨自科爾戩寨東行五里即有潰堰斷塹自北而南莫知逺近界隔甚明乃契丹昔與女直兩國地界也八十里直至來流河行終日無寸木地不産泉人携水以行豈天以限兩國也來流河濶三十餘丈以船渡又五里至濟古爾寨自北以東散處原隰間盡女直人更無異族無市井賣買不用錢惟以物相貿易
  第三十七程 自濟古爾寨七十里至達哈寨
  第三十八程 自達哈寨四十里至布達寨
  是日金使前來排辦袛候
  第三十九程 自布達寨五十里至館
  行二十里至烏紳郎君宅接伴使副具狀辭館伴使副於此始見如接伴禮金國每差接伴館伴送伴客省使必以女直渤海契丹人物白晳詳緩能漢語者為之復有中使撫問賜酒果宴並如常儀畢又行三十里至館館惟茅舍數十間堂室皆帟幕武夫守䕶甚嚴此去國都尚十里次日賜酒果次早館伴同行馬可五七里一望平原曠野間有居民千餘家星羅棊布更無城郭里巷率皆背隂向陽又三里命去傘近闕可百步有阜宿圍繞三數頃並髙丈餘云皇城也至宿門就龍臺下馬歇定酒三行少頃聞鞞鼓聲人歌引三奏樂作閤門使及祗坐班引入即捧國書及陳禮物於庭下傳進如儀贊通拜舞抃蹈訖使副上殿以次就坐餘並退山棚之左曰桃源洞右曰紫㣲洞中作大牌曰翠㣲宫髙五七丈建殿七棟甚壯榜額曰乾元殿堦髙四尺堦前土壇方濶數丈名龍墀殿内有兵數千人分兩壁立四面興築架屋數千百間金帝御座前施朱漆銀裝金几按果楪酒器皆金玉酒味食品皆珍美樂部二百人乃契丹教坊四部也酒五行食畢各賜襲衣袍帶使副以金餘人以銀謝畢歸館次日中使賜酒果復賜餼以綿帛折充次日再詣闕庭赴花宴並如儀酒三行樂作鳴鉦擊鼓百戲出塲酒五行各起就帳戴色絹花各二十餘枚謝罷復坐酒七行歸館次日又有中使賜酒果復有貴臣就賜并伴射於館内庭下既陳設乃樂作酒三行伴射貴臣館伴使副國信使副離席就射三矢弓弩從便用之勝負各有差就賜襲衣鞍馬次日朝辭儀如見時酒果畢就殿上請國書捧下殿賜使副襲衣物帛鞍馬三節人物各有差拜辭訖就館酒行樂作名為惜别之㑹又曰換衣燈宴酒三行各出衣服三數件或幣帛交遺每常相聚惟勸酒食不敢多言至此夜語笑甚欵酒不計巡以醉為度皆舊例也次日回程起發至烏紳郎君宅館伴使副展狀辭去送伴使副於此相見如儀有中使撫問賜酒果皆如來時至信州灤州同此回程更不再叙至清州將出界送伴使副夜具酒食亦為惜别之㑹各出衣服數件或幣帛交遺情意甚懃次早發回至界有幕次下馬而望我界旗幟甲馬車輿帟幕以待人皆有喜色少頃樂作酒五行上馬復同送伴使副赴我幕次樂作酒五行上馬復送至兩界中彼使副回馬對立馬上交奉酒一盃換所執鞭以為異日相念之意引接展狀舉鞭揖則各背馬回顧少頃進數步躊躇為不忍别之狀如是乃行彼中人情皆悽惻為之揮淚南人無之按此所言行程與金圖經及趙彦衛雲麓漫鈔所載互有不同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四十一
  譯改國語解
  珠嚕凖滿洲語珠嚕雙也凖竈也原作朱里真今改正
  魯爾錦滿洲語聲音濁也原作慮真今改正
  特哩蒙古語整齊也原作鐵離今改正
  哈斯罕滿洲語籬也原作合蘇館今改正
  輝發今地名原作回霸今改正
  瑚蘭滿洲語烟洞也原作胡來今改正
  楊格人名原作楊割今據字面改正
  阿古逹金太祖名原作阿骨打今據字面改正
  和哩布滿洲語令其圈之也原作劾里鉢今改正
  富爾遜滿洲語鋸木之末也原作頗淑剌今改正
  烏雅舒人名原作烏雅束今據字面改正
  烏竒邁金太宗名原作吳乞買今據字面改正
  和里瑪蒙古語米心雪也原作曷剌馬今改正
  貝勒滿洲語管理衆人之稱也原作孛烈又作孛堇今並改正
  都古嚕訥蒙古語滿也原作迪古乃今改正
  尼雅滿滿洲語心也原作粘罕又作粘安今並改正
  呼沙呼滿洲語鴟鴞也原作胡沙虎又作忽斜虎今改正
  赫舎哩姓也原作紇石烈今從八旗姓譜改正
  堪布唐古特語方丈也原作龕福今改正
  薩哈滿洲語畋獵也原作撒改今改正
  和卓滿洲語美好也原作劾者又作古貞又作環州又作合住今並改正
  嘉哩滿洲語巡察也原作解里今改正
  固紳滿洲語三十數也原作胡捨今改正
  尼楚赫滿洲語珍珠也原作銀术割又作銀朱哥今並改正
  伊里滿洲語立也原作移烈今改正
  羅索滿洲語極濕難耕地也原作婁室又作婁宿今並改正
  棟摩滿洲語茶桶也原作闍母又作東謨今並改正
  斡里雅布滿洲語棄也原作斡離不今改正
  鄂爾多滿洲語亭也又作幹里朶又作訛魯朶今並改正
  章努人名原作章奴今據字面改正
  伊勒都克滿洲語順便也原作胡覩今改正
  鄂和滿洲語兩腋也原作阿忽今改正
  伊都滿洲語班次也原作余覩又作餘都今改正
  安札滿洲語犁也原作阿芝川今改正
  照蘇蒙古語錢也原作趙三今改正
  阿古齊蒙古語寬也原作阿鶻産今改正
  錫林滿洲語健鋭也原作習烈今改正
  額魯滿洲語葱也原作訛魯今改正
  雅哈滿洲語炭火也原作佯海今改正
  蘇赫滿洲語斧也原作隨澗今改正
  舒嚕滿洲語珊瑚也原作實魯今改正
  富察氏姓也原作蒲察氏今從八旗姓譜改正
  唐古氏姓也原作唐括氏今從八旗姓譜改正
  費摩氏姓也原作裴滿氏今從八旗姓譜改正
  烏紳滿洲語田也原作兀室今改正
  烏赫埓滿洲語總之也原作烏曷魯今改正
  札拉滿洲語媒人也原作查剌今改正
  逹實唐古特語吉祥也原作大石今改正
  烏勒希滿洲語袖也原作烏歇今改正
  富勒結滿洲語吹也原作蒲結今改正
  逹蘭滿洲語河堤也原作撻懶又作逹楞今改正
  朗色穆魯滿洲語朗色汚穢也穆魯山梁也原作剌撒毋盧今改正
  阿穆滿洲語伯母也原作阿母今改正
  實罕滿洲語筒也原作室曷今改正
  摩囉歡滿洲語眼珠圓大也原作謀梁虎今改正
  鄂勒歡滿洲語乾濕之地也原作窩里嗢今改正
  烏珠滿洲語首也原作兀术今改正
  鄂勒琿滿洲語乾濕之地也原作窩里混今改正
  阿昆布滿洲語盡也原作阿骨保今改正
  安班貝勒滿洲語安班大臣也貝勒管理衆人之稱也原作諳版勃極烈今改正
  舍音摩滿洲語白木也原作斜也馬今改正
  富勒呼滿洲語口袋也原作蒲魯虎又作蒲路虎今改正
  古哩布滿洲語移挪也原作䕫離不今改正
  呼嚕滿洲語竹口琴也原作胡魯今改正
  色埓黙滿洲語順刀也原作撒盧毋又作斜烈今改正
  實訥蒙古語新也原作室奴今改正
  托卜嘉滿洲語膝葢骨也原作撻不也今改正
  迪里索倫語頭也原作締里今改正
  科里滿洲語條例也原作槁里今改正
  徳哩布滿洲語興起也原作特離今改正
  道拉滿洲語謄寫也原作鐸剌今改正
  伊遜蒙古語九數也原作乙信今改正
  特格滿洲語鈎也原作特可今改正
  玖格人名原作九哥今據字面改正
  馬武人名原作馬五又作瑪古今據字面改正
  赫嚕滿洲語車輪也原作曷魯今改正
  三寶努人名原作三寶奴今據字面改正
  温都滿洲語豎也原作温敦今改正
  色哩滿洲語稀少也原作賽里今改正
  逹塔滿洲語頭目也原作兜答今改正
  厮敖拉唐古特語厮敖青色也拉神也原作厮剌今改正
  和勒端滿洲語果松也原作曷董今改正
  巴哩蘇蒙古語執也原作抜離速今改正
  古魯爾人名原作骨盧爾今據字面改正
  伊蘭滿洲語三數也原作移賚今改正
  和尼蒙古語羊也原作活女今改正
  碩格滿洲語銀錠也原作韶合今改正
  薩里罕滿洲語擔當也原作撒里喝今改正
  博索滿洲語布也原作抜束今改正
  徹克穆滿洲語氆氊也原作茶曷馬今改正
  哈富滿洲語通也原作黑風今改正
  聶哷滿洲語單弱也原作聶耳又作聶黎今並改正
  台吉官名原作太乙今改正
  逹爾給唐古特語開廣也原作玷者今改正
  徳里滿洲語磐石也原作鐵里今改正
  蒙古蒙古語銀也原作萌骨子又作□骨子又作蒙兀又作朦骨今並改正
  迪里子索倫語頭也原作迪烈子今改正
  博諾滿洲語雹也原作盆輦今改正
  佛徳滿洲語令其黾勉向前也原作佛頂今改正
  額哩頁蒙古語花紋也原作訛里也今改正
  摩哩蒙古語馬也原作没主今改正
  鄂拉扎哈蒙古語鄂拉山也扎拉疆界也原作烏魯折合今改正
  納延蒙古語八十數也原作那也今改正
  伊蘇滿洲語素青縀也原作乙室今改正
  詳衮索倫語理事官也原作相温今改正
  特黙格蒙古語駝也原作特毛可今改正
  特頁滿洲語歇息也原作撻也今改正
  海古勒蒙古語後䕶也原作海古今改正
  舎音滿洲語白色也原作斜也今改正
  阿里布滿洲語呈遞也原作阿魯補又作阿魯保今並改正
  烏蘭滿洲語溝也原作烏陵今改正
  烏克紳滿洲語甲也原作呉矢今改正
  昆都滿洲語恭也原作渾覩今改正
  岱音滿洲語陣也原作大拽今改正
  威台蒙古語威樹林也台有也原作幹帶今改正
  烏逹布滿洲語令其買也原作烏逹補今改正
  呼蘭滿洲語烟洞也原作鶻懶今改正
  拉卜蒙古語大葢之謂原作剌鉢今改正
  雅勒呼滿洲語肉槽也原作馬拽固今改正
  鄂倫滿洲語缺也原作烏碖今改正
  賽因滿洲語好也原作賽哏今改正
  伊勒們滿洲語閻王也原作烏拽馬今改正
  雙和爾圖蒙古語雙和爾絨也圖有也原作勝花都今改正
  保夀努人名原作保夀奴今據字面改正
  實喇蒙古語黄色也原作煞羅今改正
  莽布唐古特語多也原作朦輔今改正
  阿林滿洲語山也原作阿楞又作阿鄰今並改正
  塔斯蒙古語性烈也原作特思今改正
  齊芬嘉哩滿洲語令其察税也原作乞伏效里今改正
  烏逹滿洲語買也原作烏帶今改正
  呼圖克蒙古語福也原作忽土又作胡土今並改正
  圖克坦氏姓也原作徒單氏又作突通今從八旗姓譜改正
  古魯瑪克占滿洲語古魯樸實也瑪克占身矮也原作故盧馬鎮今改正
  馮家努人名原作馮家奴今據字面改正
  實庫滿洲語撒袋内襯格也原作什古今改正
  布拉滿洲語荆刺也原作蒲剌又作不刺今改正
  錫納蒙古語山岡也原作習撚今改正
  實庫爾蒙古語繖也原作師姑兒今改正
  額爾衮滿洲語週圍也原作訛魯今改正
  蘇哷滿洲語聰明也原作莎里今改正
  額魯滿洲語葱也原作訛魯今改正
  鼐喇古蒙古語温厚也厚作奈剌忽今改正
  博勒和滿洲語潔净也原作蒲盧和今改正
  齊克昇格滿洲語年壯者也原作只石哥今改正
  實訥蒙古語新也原作室撚今改正
  富勒敦滿洲語一攅也原作婆隆敦今改正
  烏里滿洲語弓弦也原作烏律今改正
  諾延蒙古語官長也原作耨盌今改正
  温都爾堪蒙古語微髙也原作溫都謙今改正
  伊勒希滿洲語副也原作阿里喜今改正
  穆昆滿洲語族也原作謀克今改正
  明安滿洲語千數也原作猛安今改正
  持嘉姓也原作赤盞從八旗姓譜改正
  鄭家努人名原作鄭家奴今從字面改正
  喀齊喀索倫語小犬也原作合喜今改正
  阿薩呼蒙古語問也原作阿述虎今改正
  萬嘉努人名原作萬家奴今據字面改正
  𤓰里滿洲語闗廂也原作括里今改正
  博索滿洲語山背也原作婆速今改正
  黙親蒙古語猴也原作謀衍今改正
  祿錦人名原作六斤今據字面改
  鄂博庫滿洲語洗臉盆也原作兀不喝今改正
  穆爾蒙古語蹤跡也原作毋里今改正
  幹罕滿洲語袍袖頭也原作窩幹今改正
  薩巴蒙古語器也原作撒八今改正
  呼塔噶蒙古語小刀也原作胡土瓦今改正
  薩喇拉滿洲語耗皮馬也原作實魯剌今改正
  哲伯蒙古語山溝也原作鷓巴今改正
  圖們逹滿洲語圖們萬數也逹頭目也原作徒穆大今改正
  布薩蒙古語帶原原作僕散今改正
  翁舎展國名原作嗢熱從八旗姓譜改正
  伯林滿洲語癡也原作孛烈思今改正
  烏爾古蒙古語生也原作烏古今改正
  音徳滿洲語興起也原作羊蹄今改正
  博囉哈雅蒙古語博囉青色也哈雅墻也原作蒲魯合野今改正
  逹喇滿洲語腰也原作諦剌又作撻辣今並改正
  赫圖滿洲語横也原作何都今改正
  薩必滿洲語祥瑞也原作撒輩今改正
  蘇尼蒙古語夜也原作孰輦今改正
  薩魯滿洲語鬚也原作斜魯今改正
  摩綽錫爾丹滿洲語鈍箭也原作术木石逹魯今改正
  竒爾蒙古語班㸃也原作乞兒今改正
  赫徳滿洲語根也原作黑鐵今改正
  古巴桑唐古特語古身也巴勇也柔好也原作骨孛興今改正
  和寶奴人名原作和寶奴今據字面改正
  繖努人名原作三奴今據字面改正
  烏勒心滿洲語串也原作兀律卿今改正
  鄂諾河蒙古語鄂諾黄羊也原作幹難河今改正
  察罕圖嚕蒙古語察罕白色也圖嚕頭也原作察兀秃魯今改正
  珠敦滿洲語山岡也原作居蹬今改正
  揚威唐古特語揚寬也威中也原作羊尾今改正
  烏富呼滿洲語肺也原作蒲伏虎今改正
  烏蘭徳木蒙古語烏蘭紅色也徳木凖也原作烏倫大漠今改正
  和勒博和滿洲語聮絡也原作賀抜禾今改正
  烏嚕滿洲語是也原作兀魯今改正
  舒穆嚕氏姓也原作石抹氏從八旗姓譜改正
  却特氏元姓原作竒握溫氏今謹遵  欽定改正
  特穆津元太祖名蒙古語鐵之最精者原作忒沒真今改正
  薩克蘇蒙古語筐也原作撒窣今改正
  青吉斯君號也原作成吉斯今改正
  博思巴蒙古語起立也原作白斯波今改正
  通吉摩吉逹通吉姓也原作獨吉從八旗姓譜改正摩吉逹滿洲語木鎗也原作毛吃答今改正齊錦人名原作七斤今據字面改正
  遷嘉努人名原作千家奴今據字面改正
  珊延滿洲語白色也原作善羊今改正
  札穆蒙古語道路也原作吉馬今改正
  果勒齊蒙古語中心也原作髙乞今改正
  哈逹滿洲語山峯也原作合逹今改正
  穆延姓也原作抹撚從八旗姓譜改正
  佳爾𤓰姓也原作夾谷從八旗姓譜改正
  錫爾格滿洲語絲也原作石里哥今改正
  富森姓也原作蒲鮮今據八旗姓譜改正
  薩木哈滿洲語痣也原作撒沒曷今改正
  文格人名原作文哥今據字面改正
  戩珠克堅唐古特語戩眼目也珠克堅路數也原作纎珠堅今改正
  烏克遜博濟滿洲語烏克遜宗室也博濟契紙也原作烏古孫孛吉今改正
  巴圖嚕滿洲語勇也原作巴土魯今改正
  烏庫哩烏爾固烏庫哩姓也從八旗姓譜改正烏爾固蒙古語生也今改正
  英錫滿洲語宴也原作延心今改正
  莽伊蘇滿洲語獾子也原作麻因出今改正
  帖珠人名原作鐵柱今據字面改正
  圖類君號蒙古語代也原作拖雷今改正
  約赫徳滿洲語約瘡也赫徳渣滓也原作牙吾答今改正
  烏林滿洲語財也原作兀連今改正
  海蘭滿洲語榆林也原作合懶今改正
  鄂屯沃哩布滿洲語鄂屯木槽盆也沃哩布畱也原作奥屯兀里今改正
  隆和蒙古語礶也原作論鎬又作哩鎬今改正
  烏法滿洲語麵也原作幹腹今改正
  伊喇滿洲語黍也原作乙辣今改正
  拜甡蒙古語房舎也原作白撒今改正
  徳希滿洲語四十數也原作都喜今改正
  朱爾索倫語二數也原作猪兒今改正
  官努人名原作官奴今據字面改正
  實嘉姓也原作石盞從八旗姓譜改正
  紐勒勸滿洲語正月十六日也原作女魯歡今改正
  博斯呼蒙古語起立也原作把散合今改正
  巴爾蒙古語虎也原作八□今改正
  經實滿洲語吟哦也原作絳山今改正
  里格人名原作利哥今據字面改正
  烏登滿洲語中伙處也原作兀典今改正
  富珠哩姓也原作孛术魯從八旗姓譜改正
  烏陵阿姓也原作兀林答從八旗姓譜改正
  玖實人名原作九十今據字面改正
  希卜蘇滿洲語蜜也原作斜不失今改正
  布展滿洲語樹林也原作奔盞今改正
  烏嘉努人名原作烏家奴今據字面改正
  赫頁滿洲語眼眵也原作劾誾今改正
  額勒赫滿洲語足也原作阿盧黒今改正
  幹布哈滿洲語被殺之謂原作窪勃辣駭今改正
  雅哈滿洲語小火也原作奄曷今改正
  塔坦滿洲語寓處也原作撻撻今改正
  雅古唐古特語好也原作拽固今改正
  舒古木蒙古語墨線也原作石窟馬今改正
  特布滿洲語裝載也原作忒孛今改正
  莽威唐古特語莽多也威中也原作萌未今改正
  嘉們滿洲語驛站也原作極母今改正
  實逹爾滿洲語親隨也原作小底今改正
  薩爾罕夫稱妻也原作薩納今改正
  摩綽滿洲語鈍也原作沒咄今改正
  布哩蒙古語全也原作蒲里今改正
  托色滿洲語權也原作托散今改正
  瑪齊喇滿洲語瑪粗也齊喇嚴也原作漫七離今改正
  科爾戩唐古特語科爾輪也戩莊嚴也原作和里今改正
  濟古爾蒙古語羽翼也原作句孤今改正
  逹哈滿洲語順從也原作達河今改正
  布逹蒙古語飯也原作蒲撻今改正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四十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