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平民政治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歐洲之平民政治
作者:楊錦森
中華民國2年(1913年)1月1日
1913年1月1日
公布於東方雜誌1912年9卷第7期
本作品收錄於《東方雜誌

  距今六十四年。特託克維爾De Tocqucville於撰述美國之平民政治Dcmocracy in America一書之時。嘗曰。余於撰此書時。恆有一念。縈於懷而不去。其念維何。則平民政治之普及於世界而莫能與抗。今日蓋其時矣。特託克維爾作此言時。適爲法蘭西一千八百四十八年之革命。法人方以其同胞之血。自濯其手。此一政治思想家固以爲法蘭西共和國。已立於牢固不拔之基。然自爾時迄今。法蘭西共和國。又已幾經變遷也。

  特託克維爾以爲平民自由一物。至爲易得。且亦無須更遷延時日。但以事實而論。則特託克維爾所逆料者。殊不盡是。卽如今日。平民自由之競爭。尙徧於世界。而此種競爭。於美國之平民政府。亦不爲無味。蓋美國之平民政府對於世界事業。勢力日增。其所佔位置。亦日益重要。然則世界之政治大勢。美國人民安可不詳加硏究乎。

  歐洲之平民政治。與美國之平民政治絕然不同。歐洲之政治進化以及思想變遷。皆與美國殊異。此則爲美國在地理上在歷史上之孤立所致。封建制度以及君主政體。與美國皆如風馬牛之不相及。在地理上美國與歐洲旣遠隔大洋。遂得有特異之性質。美國之平民政治。其發達也新而奇。歐洲之平民政治。其發達也遲而漸。歐洲多成例與遺風。平民政治。須與此可厭之成例與遺風力戰。戰而勝。始得進行。

  有個人之政府。有代表之政府。有庶民之政府。今日政治變遷之趨向。則爲庶民之政府。各國庶民。方急欲奪政權於個人或代表之手。而握之於己手。昔日政權所出。爲君主之笏。今日政權所出。爲選舉之票。然在今日之歐洲。則新舊不一。良惡幷行。一方面有共和之瑞士。一方面有專制之俄羅斯。二者相去。誠不可以道里計。其餘歐洲諸國。則莫不在其間也。

  法蘭西在政治上最爲變幻不測。然其改革。無異於俳優之化裝。變化雖無定。而其人終如故。不論當權之人之爲君主。爲貴族。或爲人民。法國人民之生活狀態。終不爲之少改。其勤勉之性質。其易爲人動之性質。其好作空想之性質。均不稍變。故巴黎卽紛擾不靖。法國大多數之人民。儉節如故。

  法蘭西之共和。亦幷非平民之政府。不過徒有共和國之虛名而已。由一方面觀之。則法蘭西爲集合之地方專制。由別一方面觀之。則法蘭西爲集中之分省政治。

  法蘭西之所以爲集合之地方專制。蓋以其政府。少黨派性質而多人物性質。組織完善之政黨。如英美兩國之政黨。法蘭西之所無也。政黨擔負責任。亦爲法之所無。國會之中。黨派甚多。黨與黨莫不嫉忌甚深。政黨之紀律嚴者。僅一社會黨。然社會黨亦分兩派。其一爲覺雷司派。Jauresites其一爲該斯特派。Guesdeists兩派之人。亦時時互相攻訐也。

  法蘭西政權所出。不爲議員所屬之政黨而爲議員。控制內閣者國會。而國會卽政府也。設內閣能得國會多數之同意。則政權仍在握。一旦不能。則立卽失勢。

  此種情狀誠可怪。然其效果。則尤爲奇特。法蘭西旣無政黨責任。故其國會議員。個人均擁有絕巨勢力。內閣之去留。全恃其贊同與否認。其一己之去留。則全恃其鄕里公民之贊同與否認。其去留全然爲個人問題。而不涉於政黨。故渠必設法結鄕里公民之歡心。結歡之法甚多。其主要之法。爲使公民得官職。政府掌委任官吏之權。而政府之得勢失勢。則其權操諸議員之手。法蘭西共和之眞相。如是而已。法蘭西議員在其本鄕選舉區域。實猶一小俄羅斯皇帝。在國會中。則亦爲無數小俄皇之一人。

  法國政界之情勢如是。故其內閣。時時易人。罕有久留於位者。平均計之。則每半年易一內閣。

  法蘭西之憲法。雖有共和性質。然其所行分省政治集中之制。則頗與共和原旨相背。法之立法制度。固爲地方分權。其行政制度。則爲中央集權。故內閣之權力絕巨。卽德意志之中央政府。亦不能與較。法國之行政區域。不論其爲省爲府。莫不爲其權力之所及。各地方皆有政府委任之官吏。對於地方官吏及各省官吏之行政。握有否認之權。法之社會黨恒言該黨之進行。每爲政府官吏所禁阻。殊爲可恨。法國有無數城鎭。其市長爲社會黨人。或其地方議會爲社會黨所控制。所行政治。仍不得不任此輩政府所委之官吏監察。各地方苟欲舉行一地方事業。如公立藥局。或如電車公司。則其欲行之策。每爲政府官吏所否認。如是則地方自治之權。已爲中央政府之代表所侵奪。然法國有無數法律家及著作家。仍以此爲無害。持平論之。則政府官吏之待遇地方官吏尙爲平允。卽否認之權。亦不恆用。惟遇有重要事件。間一用之而已。但地方官吏。則無論何種之干涉。均非所贊可。苟政府官吏之舉動。甚不滿意。則地方人士卽使其地所選之議員知之。而議員則以其所受於本地公民者。施之於當權之內閣。

  法國之分省政治集中制。不獨對於行政有影響。其影響亦及於政界位置。法國政府之位置。總計之幾有百萬。然鑄幣廠及海軍船塢所役之工人。及國立煙廠火柴廠之廠工。與敎員警吏之屬。均在其內。平均而論。每四十人中有公僕一人。而以公民計之。則每十一人得一人。任用官吏章程。固已由政府妥訂。然議員之薦引。內閣之提攜。仍習見而不鮮。其結果乃使官吏及政治。俱受其影響。下級官員。大都恃議員之勢力以進身於政界。各地議員。須先有本地之公民之推舉。而後得爲議員。內閣閣員。又須有國會議員之信任。而後得留於其位。是以上自內閣總理。下至郵局寄書之人。幾莫不以政界之位置。私相授受。而藉此以自利焉。

  內閣之利用此法。其成效尤顯而易見者。爲特雷夫斯Dreyfus擾亂之時代。及其後廢除國敎之際。其時急進黨與社會黨。互相聯結。遂得當權。當權之後。力謀自固。及肯勃史Combes爲內閣總理。渠所僱用之祕密偵探。徧於全國。雖荒僻之境。亦皆有政府之間諜。專從事於偵求官吏之違法。而報吿政府。報吿之後。政府卽黜異己之人。而代以附己之人。盎特蘭André大將之陸軍間諜。尤爲可恨。及其機關暴露。盎特蘭始不得已而辭職。然其利用政界位置之奸謀。至是則路人皆知矣。

  法蘭西急進黨昔曾與社會黨密相結合。組成一祕密團體。專與皇黨及敎士黨相抵抗。然此種情勢。已爲今日所無。至於君主黨之運動。則始終未嘗稍惰。今其勢力亦不弱。

  法國人民。大都爲業農小民與小肆主人。故視一己所有之財產特重。無論其所投之票。贊許社會主義。或平民政治。對於其財產。恆視爲神聖不可侵犯。惟其納稅之時輒默然無所聲言。此亦非以其不注意於政治。法人之視政治。亦與其視宗敎視文學視美術等耳。但有一物。法人視之。較政治宗敎文學美術爲尤重。則財產是也。法人所望於政治者。惟一不侵犯其財產之政府而已。

  法蘭西人。誠均實際家也。對於事物。皆尙務實。故其人卽於試行平民政治之際。終不肯稍棄其店肆與田產於弗顧。而法國急進之徒。因是亦不得不尊崇人民之財產權。而不敢稍有所犯。」財產問題在比利時政治上亦佔一絕重要之位置。歐洲有無數國。其急進黨與社會黨輒相聯結。共謀普及選舉。普及選舉。固爲平民政治之第一步也。今比利時之急進社會兩黨亦然。比利時之選民。以財產爲資格。一千八百九十年。比利時戶口總計得六百萬。然有選舉資格之民。不過十三萬三千人。無選舉資格之人。欲奪政權於有財產者之手。則勢不得不用普通罷工之一法。普通罷工。實卽社會黨之階級競爭。而社會黨誠爲贊許平民政治之人。蓋社會黨亦必須奪得政權。而後能施行其理想的經濟上之改革也。一千八百八十六年。比利時第一次普通罷工之風潮。徧於全國。其時比利時戶口之繁。其人民房舍之陋惡。及其人民不識字者之多。均甲於歐洲之北部。但工界之組織。旣未完美。第一次之普通罷工遂失敗。

  比利時握政權者。爲敎士黨。其國會中更有自由黨一小團。無何。又有急進黨黨員數人。亦得當選爲議員。自由黨與急進黨均贊成選民資格之降落。而敎士黨則反對之。

  比利時之工人。在國會旣無代表。政權又不己屬。至是乃自行組合。決意與當權者一戰。至一千八百九十二年。比利時無數城市有暴動。全國有人民奔走結合。以宣示其意旨。自由黨與急進黨。皆表示其同意。然國會則頑固不變如故。工黨於是宣吿普通罷工。罷工風潮。發端於海那爾脫Hainault之煤礦。次及於根脫(ihcnt之紡工與織工。蔓延至於華龍Walloon區域之玻璃廠與鐵廠。旋又至盎脫復潑Autwerp之船塢工人及舟子。工廠與礦地旣停工。警吏乃益苦其職務之繁。比利時京城勃魯塞爾Brnssels之亂民。竟至於毀損街衢。取其磚石作軍械。京城居民乃大爲驚懼。

  當此人心震驚之際。衆議院開會。決議改訂選舉章程。罷工之人聞之。立卽各返其議。工黨遂宣吿其第一次之獲勝。而歸功於同盟罷工。

  選舉新章。幷未與人民以普及選舉權。惟與人民之有敎育資格或有他種資格者以第二次投票權及第三次投票權。急進黨立卽作代議士人數平均之要求。一千八百九十九年。比利時政府提出一議案。許人民有平均之代議士人數。惟限之於數區。此數區者。均反對敎士黨人勢力最強之地位。急進黨等聞之。羣起作抗議。皆不願有此半拒半許之議案。衆議院之會場。爲勃魯塞爾亂民所圍困。會場之內。則有社會黨議員。作種種不規則之舉動。以禁阻議員之議事。此輩有啟闢桌蓋作巨響者。有大呼者。有高歌者。更有一人則攜一錫製喇叭。吹之作巨聲。勃魯塞爾根脫盎脫復潑與里愛喜Liége四處之市長。則均詣國王。謂內閣人員。如猶不贊許庶民所要求。則彼等對於四地之維持秩序。不敢更負責任。於是要求代議士人數平均之徒。均能償其志願。比利時各地。均得享此權利矣。

  一千九百零二年。工黨又宣吿第三次之普通罷工。其時有人在國會提出一議案。擬廢多次投票之制。而使成丁男子人人有投票之權。工黨目的。卽欲使此案得在國會通過。然其時時機未熟。遂不免於失敗。

  比利時之政治競爭。蓋爲平民之力奪選舉權於立憲君主政府之手。一千八百九十二年之選舉章程頒行後。第一次選舉議員。衆議院中。敎士黨得一百有四人。自由黨得十九人。社會黨得二十九人。及代議士人數平均之制旣行。衆議院中。敎士黨雖仍佔多數。然其總數。則較前大減。敎士黨得八十五人。自由黨得三十一人。社會黨得三十二人。急進黨得三人。耶敎社會黨得一人。

  一千九百十一年之秋。勃魯塞爾人民。又奔走運動開會演說。欲得入校之自由與投票之自由。凡操進步之主義者。均與社會黨相聯結。冀政府或因此允准其所要求。此輩固尙未達其目的。然選民資格。凡關於財產及敎育者。其廢除當不出數年。廢除之後。則守舊之敎士黨人必不能更在國會佔多數。而歐洲諸國之以君主爲名而以共和爲實者。又將多一比利時矣。

  德意志在歐洲諸國之中。沿襲中古時代之舊制獨多。而其趨向於平民政治。亦爲最甚。其政府尙有封建制度之性質。而其人民則方想望平民之政治。德意志鄕土縉紳爲平民所深惡。而平民轉又爲政府所痛恨。居間之黨。爲德國所無有。蓋德固無自由黨也。其以自由爲名之黨。則旣不主張自由之經濟政策。又不主張自由之政治。殊未曾名副其實也。

  德意志者。軍人之國也。無一人不以精良自勉。無一人不願服從命令。然此愛遵命令之德意志人之半。均爲平民社會黨人。其黨中人物之雄於辨才立論激烈者。居然明言神授之王權終必爲大多數人民自授之民權所代。德國君主之代表爲軍人。而其平民之代表。則爲平民社會黨人。二者之發達。均已達於優點。」德意志與其他之君主國較。則更有一特異之點。德意志迄今仍留其封建時代之性質。君主視民如子。而自負父老之責任。如德意志皇帝。則誠欲以國父自居。不論人民之屬於何黨何派。德皇均欲一體愛護。卽如鐵血宰相。Iron Chaucellor於新帝國組成之後。卽施行其工界保險之律。其施行之原旨。蓋欲使國人羣知其愛惜貧苦工人而已。工人之病者老者傷者。因此均得無凍餒之慮。失業工人。亦不致因一時之失業而陷身於艱苦之中。德國行此政策。所費不資。約計之。日需一百萬馬克。德國人民。不受此一政策之實惠者。爲全體之極小一部份。凡工界中人。政府官吏。以及私人僱用之人。均可得政府之資助金。其不能得政府資助者。不過有專業者。如醫士律師等人。以及僱用工人之資本家。此兩種人以外。恐無人矣。

  俾斯麥Bismark以國家保險。爲收服民心之惟一妙法。故德意志之人民。均得受政府之資助金。此種政策。誠爲賄賂政策。資助金者。政府賂人民之巨款而已。然俾斯麥之行賂。終歸於無效。其故無他。今日已非子民之時代而爲國民之時代。子民之時代。則成陳舊已久矣。

  俾斯麥之實行此絕大之利工計劃。必爲福定南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之鼓動所致。福定南拉薩爾者。全歐最明敏之社會黨人。俾斯麥所行之政策。固卽拉薩爾所欲行。然二人之目的。則絕然不同。拉薩爾欲使卑微工人無凍餒之虞。俾得有強健之魄力以自爭其應享之權利。俾斯麥則欲施恩於貧苦之民。俾知感而不與政府抗。拉薩爾之欲使工人飽暖。蓋欲使奮起而力鬬。俾斯麥之欲使工人飽暖。則欲使知足而不生妄想。

  然而二人之中。得達其目的者。則非像斯麥而爲拉薩爾。俾斯麥設目覩德意志之近事。作者誠不知渠將作何語。俾斯麥之遇平民社會黨人。一若獵人之遇禽獸。奔走追逐。欲得之而甘心。其著作品則禁止其出版。其集會則禁止其開議。其工界聯合團則解散之。其領袖則投之於囹圄。其著作家則流之於異域。彼等欲在國會發言論。則俾斯麥又施行種種正當與不正當之方法以力阻之。此輩固爲俾斯麥所賤視如犬羊者。而在今日之政界。則已佔優勝之位置。平民社會黨者。今日德國最強之政黨也。今其國會之中。平民社會黨員一百十人。已較其他無論何黨所出議員之數爲多。如倍勃爾Bebal者。初以鋸木爲業。及投身政界。卽與政府力爭。今已成全歐政界重要人物之一。德意志國會選舉會長之際。渠雖未能當選。然與當選之議長較。則所獲同意之票。相去僅數票而已。然在三十五年之前。則俾斯麥固曾於國會中欲力奪其言論自由而未果也。

  德國政界情勢之所以至此者。其故何歟。德皇與其政府之力拒平民政治之進行。蓋爲其主要原因。中流社會。每欲得眞實之代議政體。輒爲德皇及其政府所力阻。一千八百六十年聞。自由黨勢力強盛。然俾斯麥則運用其變化政黨性質之能力。使力謀維新之自由黨一變而成拘守陳舊之政黨。俾斯麥之大才。誠足令人敬服。然繼俾斯麥而在德國當政者。則莫能變化平民社會黨之性質。旣不能懾服之。又不能摧滅之。蓋中流社會之平民。膽力旣薄弱。更願順服強權。工界之平民。則膽力絕巨。殊不易於屈服也。

  德意志各邦。無一行人人投票之選舉制度者。薩克遜奈Saxony數年前頒行選舉新律。以入款之多寡爲等第。分人民爲四級。第一級人投四票。第二級人投三票。第三級人投二票。第一級人投一票。且其所計算之入款。須爲由財產或職業而得之入款。藝匠所得以及各種工資。均不計爲入款。故工作之人。不論其入款之多寡。人得投一票而已。薩克遜奈最繁盛之都邑。爲特雷斯登Dresden契姆業次Chemnitz與里潑薛克Leipsic三處。三處人民。工人均占多數。此律旣行。則工界中人。永不得在政治上佔多數矣。

  普魯士則行三級之制。人民在選舉區域內所納賦稅。計分上中下三種。三種以每人納稅之多寡而分。然每種之總數則相等。納第一種稅者。爲第一級之選民。納第二種稅者爲第二級之選民。納第三種稅者爲第三級之選民。每級選民。投票公舉初選舉人總數三分之一。當選之初選舉人。則又公舉普魯士議會之議員。各地第一級第二級之選民。恆不過一人或二人。而餘人則均在第三級中。此第一級或第二級之一二選民。公舉之初選舉人人數。竟與第三級之無數選民所舉初選舉人之人數相等。此制之不公允。顯然可見。平民社會黨人。則因此受虧不淺。平民社會黨之選民。爲普魯士全體選民百分之二十三零十分之九。然在普魯士之議會。則僅得四百二十二議員席之七席而已。」至於舊都邑如漢堡Hamburg勃雷門Bremen及露倍克Lubeck三處。則其所行選舉章程。與其曩時所得特許建城之批示。同一陳舊。德意志其他各邦。亦大率如是。

  德意志國會議員。則由人民普通選舉。人人有投票之權。俾斯麥之所以允行此制者。蓋以諸小邦之要求。然而德國國會之性質。實不過一辯論會而已。德皇旣得隨己意任命其宰相。故德意志錢囊之索。雖爲國會所執。而囊則仍在德皇之手也。

  德意志政府之態度。則迄今仍嚴守其地位。而不肯稍行退讓。言論自由。仍爲政府所禁。以實狀論之。則德國誠無所謂政治上之自由。人民發表政見。過於激烈。則政府得囚之於監獄。人民之屬於平民社會黨者。均受政府苛待。政府亦永不肯任用平民社會黨人爲官吏。嘗有人詢一高官。官吏曾否爲政黨政治所干涉。高官答言無之。官吏皆有行動自由與思想自由。惟不得與平民社會黨有關係。設然則政府立削其職。德國政府之處置平民社會黨如是。而其自解之言。則平民社會黨者。君主政體之仇敵也。

  平民社會黨之態度。則其強硬亦不減於政府。平民社會黨人。均傲然不赴皇室之宴會。國會議員之屬於平民社會黨者。皆相約不作高官所開宴會之客。薩克遜奈議會議員之爲此黨黨人者。亦永不赴薩克遜奈王之宴會。一千九百十一年之秋。柏林市政廳新屋落成。舉行竣工典禮。柏林地方官吏之屬於此黨者。因須爲德皇三呼萬歲。無一往觀禮者。政府對於此輩。異常猜疑。且又奪其政治上之機會。故此輩對於政府。旣未曾作一稱誦之言。亦未嘗表示其信任之意。德意志南方之人。則氣量較宏。是以拔伐利亞Bavaria之王。居然不以與芬福爾馬Von Vollmar握手爲辱。芬福爾馬者。平民社會黨自由一派之領袖。愛國而有能之人也。

  德意志政府與平民社會黨之交惡。雖至於此。然德意志政府。終不能久屈平民社會黨。而使不得自伸。平民政治。在德國卒有克吿成功之日。上次選舉。平民社會黨人投票。至四百二十五萬之多。其外更有急進黨人所投之票數十萬。德國政府因此不得不退讓。而其所以退讓之故有二。一爲政治上之原因。此輩所投之票。若是其多。德政府雖強健。亦終必爲多數所屈。一爲經濟上之原因。德意志帝國之所以強大。大半恃人力而非自然。德國幾無一事業不得政府扶助。而事事旣有政府維持。則人民難於自表其能力。而個人之野心。亦恆成無效。政府持放任主義之國則不然。人民之能力與個人之野心。爲凡百事業發達之根源。事業之振興。蓋基於此。今德國之人民。旣不能施展其能力。復不得償其夙抱之志願。則德國自必有陷入於困難之境之一日。藍人民之能力。不可不有一可以施展之道。政府苟禁阻其在經濟一方面之施展。則人民自欲於他方面施展其能力。平民政治者。人民可用以施展其能力之一法也。德意志政府對於經濟一方面。旣以父老自居。則其人民在政治一方面。自欲力爭其權利。而德意志人民所爭平民政治之第一步。則當爲責任內閣。德意志之首相及其內閣。向爲德皇所隨意任命。今應改爲對於國會負責任。設內閣對於國會無責任。則所行之代議政體。實僅一欺民之制度耳。俾斯麥深明其理。故當諸小邦要求國會議員須用普通選舉法時。慨然允之。蓋俾斯麥之爲德皇留一隨己意任命內閣之權。已足使德皇成一自操大權之君主也。

  國會議員之以平民政治爲志願者。蓄有此心久矣。此輩迭在國會中提出議案以作絕大改革之準備。今此輩在國會中旣爲多數。已佔優勝之地位。此一任命內閣權之變動。數載內或能因而實行也。此事能行。則平民政治家所想望之第二事。必爲選舉章程之改訂。阿爾賽斯洛倫Alsace-Lorraine一邦往歲得通過其新訂之憲法。新憲法對於選舉。與人民以普通之選舉權。成丁男子。人人得投選舉之票。倍勃爾覩此平民之獲勝。深爲欣喜。普魯士之人民聞之。遂亦作改訂選舉章程之想矣。

  他國之人。每不知德意志平民社會黨之眞相。此黨雖以平民社會爲名。而其性質則爲平民的而非社會的。黨人所主張者。非普通之社會主義而爲平民政治。此黨向時固曾趨重於社會主義一方面。及經多次之失敗。閱歷大增。遂知空理想必不能操勝算。於是始步步踐實地。而趨重於平民政治一方面。故今日德意志之平民社會主義。實爲竭福生Jefferson之平民主義。而非馬克斯Marx之社會主義。其目的蓋在政治而不在經濟。其所欲得而控制者。爲政府而非財產。

  德國中流社會之目的。亦漸趨於平民之治。如亨沙黨Hansa Bund者。今其組織已甚完備。其行動亦殊活潑。恐將成一強健之政黨。蓋中流社會黨人仍畏平民社會黨之激烈過甚。如此黨則必甚贊許也。

  英吉利之爲國。夙以安靜穩固及務實三性質著。近年以來。則英人所蓄政治上之野心。遽使英吉利一變而爲不寧靖之島國。曩日英國諸大政治家如般克。Barke如勃拉脫。Bright如格拉史冬。Giadstone苟得見今日英國種種政治上之改革。亦必將驚詫不置也。

  余試擇其改革之尤重要者兩事申論之。其一關於生計。其一關於政治。關於生計者爲因。關於政治者爲果。而追溯兩事之緣起。則均爲英國人民醉心急進主義所致。

  第一事爲勞特佐治Lleyd George之預算案。勞特佐治者。英國之財政大臣。其膽力絕巨。先是英國之土地。三之二屬於地主一萬二千人。英國人民。至今仍不能祛除其尊敬地主之舊習慣。羣以爲一有土地。卽能在社會上及政治上佔優勝之位置。英國政府之爲地主所控制。數百年於兹矣。政府旣爲所控制。賦稅機關。遂亦在其勢力之下。故英國土地之估價。猶爲二百四十年前之估價。未曾有所更改。英國於二百四十年前。猶無所謂利物浦。猶無所謂孟契斯德。Manchester猶無所謂里次。Leeds其時倫敦之膨脹。方及於威斯敏斯德Westminster之界線。工業之革命。實爲地價變動之根源。工業革命之後。英吉利實業大興。荒僻之境。因製造業之發達。遽成爲絕大之都會。地主則一旦遽成富豪。貴族中人。因有此世傳之土地。遂得不勞少許之心力。成巨城市之主人翁。而坐享數萬數十萬人租金之供獻。卽如倫敦之巨。其地主亦不過多人。英國有無數富翁。均以地租及九十九年租金而成巨富。至於納稅一層。則凡向地主租得土地至九十九年之久者。皆須照時價繳納。而原有土地之人。則仍得照二百四十年前之估價繳納。

  勞特佐治者。竭力主張社會上之大改革者也。此種改革。無一不需巨款。勞特佐治則擬向地主籌此巨款。英吉利之地主。勞特佐治所斥爲土地專利者也。勞特佐治擬將全國土地。重行估價。而政府此後卽據此新估之價以征土地之稅。勞特佐治在國會所提出之土地預算案。不特震動一時。且爲英吉利庶民人人所歡迎。此案在下議院通過之時。得有絕大多數。及至上議院。則其議員力阻不使通過。以事理論之。則此固自然之態度。蓋上議院之議員。幾無一人非地主。世襲土地甚多之人。居其大半。此輩苟須納新加之稅。財其擔負卽不輕。是以上議院之議員爲自保利權起見。勢不得不反對此議案。英吉利急進之風潮。方使自由黨得勢。今忽又侵及頑固不化之貴族中人。而此輩又自以爲所據地位甚固。於是於此案表決之際。大多數毅然投反對之票。此案遂不得通過。

  凡立法事件之關於財政者。下議院獨有表決之權已數百年。此一成例。牢不可破。自安納后Qucon Anue在位之時至今。此例未曾一破。而上議院今乃毅然破此數百年之成例。下議院之憤懣。自屬天然。彼等立請國王延長議會期限。而以此預算案使全國人民投票解決之。急進派盡力運動。居然獲勝。投票結果。贊成預算案者得多數。上議院之議員。至是亦不得不服從多數國民之意旨。預算案遂得通過。

  勞特佐治之預算案。平民政治之預算案也。此案通過。平民已獲一大勝。然英吉利之平民。則猶未敢因而自滿。卽上議院議員所留之少許立法權。英人亦必欲悉行剝奪之而後以爲快。首相阿斯葵斯Asquith又提出一國會改革案。此一議案其性質旣非常重要。提出之後。震動一時。據此案則上議院不特無削改關於財政各議案之權。卽如他種議案。上議院設不使通過。則歸下議院復議。再行投票解決。其結果苟贊成之票爲多。則此案雖未經上議院通過。亦得作爲有效。總而言之。則上議院立法之權。削奪盡矣。立法之權旣削。則上議院亦將不成其爲立法機關。而成下議院之顧問部矣。

  上議院之議員。自不願自削其權。故國會改革之案。雖在下議院通過之時。贊同之票多於反對之票一百二十票。及至上議院。則五百上議院議員。無一投贊同之票。首相阿斯葵斯於是在上議院中宣言。內閣已上陳國王。此案苟不得在上議院通過。則國王須封若干平民爲貴族。俾得入上議院投同意之票。而使此案得以通過。國王對於此請。今已允准云云。上議院議員聞言。莫不爲之震驚。蓋貴族人數。得如許之增加。貴族之價値。卽將得相當之削減。貴族愈多。則貴族愈不値錢。與其削減價値。毋寧削減勢力。職是之故。上議院議員有投票贊同此案者。而此案遂得在上議院通過。於是英國憲法上世襲之立法權。爲平民政治剝奪盡矣。

  然英國人民對於此事之結果。其感情之熱。尙不如其對於賽球勝負賽船勝負之感情。其冷淡誠出人意料之外也。

  凡目覩下議院議員爭辨此事時之情狀。以及此案在上議院通過會之景象者。必見有深堪注意者兩端。其一則兩院之中贊同反對兩方面均無一在法律上或憲法上立論者。有議員多人。自言細讀合政報The Federalist關於議院之論文。以硏究一院制與兩院制之利害比較。但兩院對於此事之辯論。均未有一人道及此學說上之理論。其辨論蓋幷無學理之性質。而屬於政黨之性質也。辨論之際。仍不過敵黨互相倍擊而已。

  第二端爲英國人民之不注意於此政治上之革命。一日爲下議院之此案第二讀會。旁聽席中猶不足二十人。其日有一工黨議員。起言當此憲政上之大變。國民之敢以身嘗試其危險者。乃不過二十人。寧不可歎。卽如威斯敏斯德之好閒之徒。一呼卽集。然亦竟無一注意於此案之能否通過者。當格拉斯冬之時。恆有無數人民日俟於議院門首。以目睹此大政治家之下車。今則英人之崇拜偉人。較之曩日。不啻有天壤之別矣。

  上言各節。均足以表見平民政治之精神在英吉利之進步。平民政治之在英吉利。今以平淡無奇。庶民亦深知其終必得勢。故能不注意於立法上之改革。工作如恆。而以立法上之改革。託諸當政之人。人民在平民政治之國。惟俟過有危險。始能爲所驚動耳。

  英吉利隨此急進主義之潮流。今又主張廢除選民之財產資格。英國現行之選舉制度。財產爲選民必要之資格。今其人民所欲行之制。則成丁男子將人人有投票之權。卽女子亦將享此權利。惟非人人有之耳。下議院前次會議。又議決議員得受每年四百鎊之薪金。向時議員。均不受政府薪金。今則不須爲政府徒盡義務而不取酬資矣。下議員今又提議。凡正當之選舉費用。悉由政府擔任。此時則此種費用。如選舉票印刷費。選舉評判員酬資等項。均歸候選人分任。而其費恆至六百鎊之巨。故貧苦之人。均以無此財力。不得爲候選之人。獨工黨中人。則其所負之選舉費由工黨擔任耳。

  上言諸端。均貴族與富人在政治上所享之特權。特權旣廢。則曩時不得爲官吏之人。一旦均得投身於政界。此輩新入政界之人。尤注意於立法事件之關於社會者。端重之國務員。作甚長之演說。以論大城中嬰兒死亡率之巨。以及國民之生活程度。與工民之失業等種種問題。卽大政治家格拉斯冬。固亦早已逆料社會問題。必有爲政治上最重要之問題之一日也。

  但格拉斯冬雖能逆料及此。其所未料及。尙不知凡幾。一絕端社會黨人如基埃哈第Keir Hardie其人。而泰晤士報乃記其行動特詳。此格拉斯冬所不能料及者也。以鮑爾福Balfour之守舊。亦稍稍趨重於平民主義。此亦格拉斯冬所不能料及者也。英吉利最有名之大演說家洛斯般雷勳爵。Lord Rosebury每曰。余儕今均成社會黨人矣。勳爵之作此言。已不止百餘次。此則更爲格拉斯冬所不能料及者也。

  歐洲諸國平民政治進行之潮流。固如以上所述。然在歐洲諸國。其進行均有一相同之點。則諸國平民之爭權。推原其故。皆緣起於工人之不自滿。諸國工界中人。今皆欲發表其關於生計關於政治之種種要求。而贊許其要求最易者。莫如行平民政治之國。故工界中人以及與工界表同情者。皆力迫諸國施行平民政治。是誠爲政治上之新動力。然亦非歐洲之政治思想家特託克維爾所能料及者也。

  此輩今所要求之平民政治。社會的平民政治也。然其理論。則幷無政治哲理。殊不似一百五十年前盧騷Rousseau與高特文Godwin所倡政權平等的平民政治之學說。此則富於哲理。而美國之獨立檄文。卽基於此而發生。政權的平民政治。有無數深妙之理想。可以使名學家硏究之而不以爲乏味。社會的平民政治。則絕無此種深妙之理想。其理論皆根據於現在之事實以及現在之需要也。

  歐洲之平民政治之所以爲社會的平民政治者。蓋以社會的問題。在歐洲最爲重要。而社會的問題之所以在歐洲最爲重要者。則以歐洲之工人均注重於政治。歐洲諸國之工黨。無一不組織完善。其性質雖趨向於社會黨。而政治上之動作。則幷不鄙棄弗爲。歐洲諸國之工黨。幾無一不抱有絕巨之勢力。法蘭西國會議員。工黨中人居其一百二十。比利時之工黨。在急進各派中爲最有勢力。德意志之工黨。不特已使其國中之法律受種種改革。又將使其立法部之組織。實行平民政治。英吉利之下議院議員。屬於工黨者四十人。而英國公民之隸此黨者。復有百萬之多。是以當政之自由黨。勢不得不與聯合。自由黨旣與聯合。則英國工人之勢力。自能及於全國矣。

  歐洲平民政治之得以進行。蓋以工人之有團結力。而其工界團體之所以得有此絕大之勢力。則以社會黨急進黨與自由黨之互相聯結。此數團體相聯結之後。其影響之及於歐洲列強之對外政策及其對內政策。將尤甚於沙勒曼Charlemagne之征略。將尤甚於克林威爾之功業。將尤甚於大弗蘭特力Frederick the Great之明智。將尤甚於拿坡倫之野心。其影響之所以若是甚巨。則以向時之政府。政權操於有資產者之手。而將來之政府。政權將操於平民之手。人人所操之權皆相等。今日爲過渡時代。而歐洲諸國之所以得至此地步。則前言數團體之聯合之所致也。」觀夫歐洲最新之改革。則美國之平民政府。實爲最穩固不變之平民政府。美國之上議院。斷不至有英國上議院之大改革。美國之國都華盛頓。亦斷不至如法國巴黎之變動無寧日。美國之兩大政黨。亦斷不至採取德國倍勃爾氏之政黨之政綱爲政綱。」美國人民。固無從軍之義務。亦無世襲之貴族。所行之選舉制度。亦人人有投票之權。然歐洲之平民政治。在理想上實際上。均較美國之平民政治爲激烈。其故無他。美國之工人。均信任舊有之兩政黨。美國之工人。苟不復信任舊有之兩大政黨。則情勢便將大變。否則將長此平和。美國工人苟疑現有之兩大政黨而深惡之。因此自行組織一工界之政黨。則歐洲之社會的平民政治。卽將見於美國之政界。而以事勢論之。則美國或不久卽將有此一日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