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此事難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事難知
作者:王好古 
本作品收錄於《四庫全書

臣等謹案,《此事難知》二卷,元王好古撰。好古字海藏,趙州人,李杲之高弟也。是編專述杲之緒論,於傷寒證治尤詳,其問三焦有幾,分別手足,明孫一奎極稱其功,但謂命門包絡於右尺同診,又謂包絡亦有三焦之稱,未免誤會經旨。史稱杲長於傷寒,而《會要》一書,元好問實序之,今其書已失傳,則杲之議論猶賴此以存其一二。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稱得師不傳之秘,旬儲月積寖就篇帙,蓋好古所自爲裒輯者,今本《東垣十書》竟屬之杲則非矣。

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恭校上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4456&page=18




問臟腑有幾

答曰:肝心脾肺腎兼包絡。一名命門。爲六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兼三焦。爲六腑。計 之十 二矣。故包则爲一府矣。是爲十三矣。經曰。胞移热於膀胱则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 膀胱。按之内痛者。若沃以湯註云膀胱胞内居之。内外二境图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爲 十三臟腑矣。



傷寒之源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傷與辛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 無水 则春水無以发生故爲温病。至長夏之時。時强木長因绝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爲大热病也。 傷寒之源如此四氣调神論曰。運冬氣则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廣成子云無劳汝形。無摇汝精 。金 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温。註云。冬不按跷。精氣伏藏。陽不妄升 。故春不病温。又經云。不妄作劳。又云不知持满又云水冰地折。無扰乎陽。又云。無泄皮 肤。使氣丞夺。啟玄子云。腎水旺於冬。故行夏令。则腎氣傷。春木旺而水废。故病於春也 。逆冬则傷腎。故少氣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爲温病。夏爲热。長夏爲大热病。其变隨乎 時而已。邪之所感浅者。其病轻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

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当寒而温火胜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则所胜妄行。土有余也。所 生受病 。水不足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爲温病。使民腠理開泄。 少陰不藏。惟房室劳傷。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爲温病。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 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权。大寒之令復行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劳傷。辛苦之人。 陽氣泄於外。腎水虧於内。当春之月。時强木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爲温病耳。故君子周密 於冬。少陰得藏於内腠理以閉拒之雖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温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 也。冬時陽氣俱伏 於九泉之下。人之陽氣俱藏於一腎之中。人能不扰乎腎。则六陽安静於内。内既得以安。外 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於寒者皆爲病热。爲傷寒氣乃热病 之總称。故曰傷寒。知寒受热邪明矣。六陰用事於冬。陽氣在内周密閉藏可矣。反劳動之。 而泄於外。時热已傷於水矣。至春之時。木当发生陽已外泄。孰爲鼓舞。腎水内竭。孰爲滋 养。此两者同爲生化之源。源既已绝。水何赖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獨有热也時强木長。故 爲温病矣。



春傷於风夏生飧泄

木在時爲春。在人爲肝。在天爲风。风者無形之清氣也。当春之時发爲温令。反爲寒折 。 是三春之月。行严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爲大過矣。水既太過。金肃愈□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 也 。所胜者乘之。则木虛明矣故經曰。從後來者爲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 故所不胜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而爲飧泄也。故經曰。清氣在下。则生飧泄以其湿令 当权。故飧泄之候发之於夏也。若当春之時。木不发生。 温令未显。止行冬令。是謂傷卫。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当以麻黄湯发之。麻黄味苦。味 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故從水中补木而泻水。发出津液爲汗也。若春木已生。温令已显。 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当以轻发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黄也。春傷於风 。夏生飧泄。所以病发於夏者。以其木绝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湿本有夏行之體。故飧泄於 夏也。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风雖有傷。木實当权。故飧泄不病於木之時。而发於湿之分也 。經曰至而不至。是爲不及。所胜妄行。所不胜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



夏傷於暑秋必疟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湿土也。君火持权不與之子。暑湿之令不行也。湿令不行。则土 虧矣 所胜妄行木氣太過。少陽旺也。所生者受病则肺金不足。所不胜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爲相火。水入於土。则水火相乾。而陰陽交争。 故爲寒热。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 合也。少陽在湿土之分。故爲寒热。肺金不足洒淅寒热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故爲疟。久 而不愈疟不发於夏而发於秋者。以湿热在酉之分。方得其权。故发於大暑以後也。



秋傷於湿冬生咳嗽

秋者清肃之氣。收敛下行之體也爲湿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 妄行 。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形於肺。故肺氣逆而爲咳。所不胜者侮之。木氣上行與火 同。得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腎水虧也。長夏已亢。三焦之氣盛也。命門(有三)焦之 舍也。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湿热相合爲痰困。而動於脾之湿也。是以咳嗽有聲有痰咳 嗽 不发於秋。而发於冬者。以其六陰之极。肃杀始得其氣。故肺不咳嗽於秋。而咳嗽於冬也。 咳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发微肿。极则身體皆肿。变爲水氣。 故曰浊氣在上。则生胀。又曰。諸氣郁。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於风夏傷於暑冬 傷於寒 辞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於湿。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 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後至。言岁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爲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湿字。其 文 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於文也。故說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意。以意逆志爲得之矣故曰。春傷於风說作人爲风所傷非也。若是则止当頭痛惡风自 汗何以言夏爲飧泄哉。今言春傷於风。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云。東方來者爲婴儿风其傷 人也外在於筋。内舍於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风。用此二句。以较前文。则辞理自 通矣。



問两感邪從何道而入

答曰:經云。两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发热。惡寒口乾。烦满而渴。 太陽者腑 也。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陰者臟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於天。故 寒邪無形之氣。從鼻出入。腎爲水也。水流湿。故腎受之。經曰。傷於湿者。下先受之。同 氣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氣感则害人五臟以是知内外两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 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虛實。所感有浅深。虛而 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获生者也。 予嘗用此。間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解利两感神方。



大羌活湯

防风羌活獨活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白术甘草(炙)细辛(去土各三錢) 知母(生)川芎地黄(各一两) 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渣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 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根据仲景隨經法治之。



清氣爲荣

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离中之陰降。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爲荣。



浊氣爲卫

浊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陽升。子後一陽生。即腎陽舉而使之。故曰浊氣 爲卫 。地之浊不升。地之清能升。能陽舉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浊能降。爲六陰驱而使 之下也。經曰。地氣上爲云。天氣下爲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之謂欤。



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

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

地五臟血里。其體在下。其用在上。



格则吐逆、九竅、五臟

陰极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变。上壅是也。极则陽道不行。反閉於 上。 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则氣口之脈大四 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浊道也。故曰格。



关则不便、下竅、六腑

陽极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极则陰道不行。反閉於 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滞而不通。则人迎之脈 大四倍於氣口。此浊氣反行清道也。故曰关。



三陽氣血多少

寅爲少陽。何以復爲太陽。一陽初出地之外即數陽也。故謂之少陽。二陽過卯故謂之陽 明三 陽至巳。故謂之太陽之氣。升至极之分。便是太陽也。三陽俱爲太陽之氣。居其底却爲少陽 也。以此推之。三陽所呼之名異。非有二體也。以其從多少而言之耳。 陽氣之极。舉陰於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陽即爲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氣少。 陰明居太 陽少陽之中。二陽合明。故曰陽明。陰陽等也。所以氣血俱多。少陽者。初出之氣。少。而 不能鼓舞。陰氣陽伏地中尚多。故爲龙火爲震爲雷爲足。俱屬地之下也。所以氣多血少。少 陽极舉陰於九天之上。肺爲卫天之极表也。所以上氣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爲手太陰陰於 此爲秋氣而復降。重陽补下焦元氣重陰补上焦元氣。辛爲天之味。能补地之分。自上而降於 下也。苦爲地之味。能补天之分。自下而升於上也。此二者。皆從其源也。六陽俱极舉陰於 九天之上。故陰自天而降。是陰降於九天之上。而卦之陰復何以從下生。盖陰之首雖從 天而降。其陰之尾巳至地矣。故陰從地而生。所以一陰從五陽之下也。凡所生者。從下皆從 乎地也。故地爲萬物之母。又云非母不生。從地而生者爲春氣。從天而降者爲秋氣。九天之 上爲夏。九天之下爲冬。



氣血之體

以上下言之有若立輪外焉。天道左旋。而西中焉。地道右旋。而東似不相侔。大抵血隨 氣行 。夫唱婦隨是也。血雖從氣。其體静而不動。故氣血如磨之形。上转而之西。下安而不動。 雖云不動。自有東行之意。以其上動而下静。不得不尔也。天地之道如故。守所言。從乎 天也。自艮而之巽。晋令所言從乎地也。自乾而之坤。是以乾坤之用备矣。言天道者。從外 而之内也。言地道者。從内而之外也。從外之内者。傷寒也。從内之外者杂(病也)



辯表里中三证

假令少陽证。頭痛往來寒热。脈浮弦。此三证但有一者。是爲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 和。 大小便或閉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爲里也。如無上下表里证。余者皆虛热也。 是在其中矣。



辯陰陽二证

陰证身静。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 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 陰证身動。轻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然。



辯表傷陰陽二证

身表凉。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证。 身表热。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证。



辯内外傷

傷风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傷食口無味。涎不納。鼻息氣匀。脾氣通 外傷一身尽热。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内者。先無形也。 内傷手足不和。两胁俱热。知先少陽也。從内之外者。先有形也。 内外俱傷。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表发热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傷也。 凡诊。则必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傷手背热则 \r不言手經图\ps11a1.bmp\r \x傷寒言足經手經皆有余\x \x不言手經图足經皆不足\x 冬傷於寒者。春必温病。夏爲热病。長夏爲大热。病盖因房室劳傷與辛苦之人得之。水 虧無以 旺之 爲热病也。長夏爲大热病者。火之方與秋之分。皆手經居之。木之方與春之分。皆足經居之。 所傷者皆足經不足。及夏火旺。客氣助於手經。则不足者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药。皆泄有余 而非足經药。何以然。泄有余则不足者补矣。此傷寒本足經。只言足經而不言手經也。大意 如此。至於傳手經者。亦有之当作别論。與夫奇經之病亦在其中矣。



六經傳足傳手經则愈

陽中之陰水。太陽是也。爲三陽之首。能巡經傳。亦越經傳。 陽中之陽土。陽明是也。夫陽明爲中州之土。主納而不出。如太陽傳至此。名曰巡經傳 也。 陽中之陽木。少陽是也。上傳陽明。下傳太陰。如太陽傳至此。爲越經傳也。 陰中之陰土。太陰是也。上傳少陽爲順。下傳少陰爲逆。此爲土下傳也。如太陰傳太陽 。爲误下 傳也。陰中之陽水少陰是也。上傳太陰爲順。下傳厥陰爲生。如太陽傳至此乃表傳里也。 陰中之陰木。厥陰也。上傳少陰爲實。再傳太陽爲自愈也。



太陽六傳

太陽者乃巨陽也。爲諸陽之首。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 太陽傳陽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爲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於里也。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爲元受病脈浮無汗。当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 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傳里。爲得病急当发汗而反下汗不发所以傳也。 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误下傳。爲元受病脈缓有汗。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当 時腹痛四肢沉重。 太陽傳厥陰肝木者。爲三陰不至於首唯厥陰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相接。名曰巡經得度傳。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太陽证。頭项痛。腰脊强。发热惡寒無汗。脈尺寸俱浮而紧。是发於陽陽者卫也(麻黄 湯)主之。 麻黄(一两半去節)桂枝(一两去皮)杏仁(二十粒湯浸去皮尖)甘草(半两炙) 上锉每服五錢。水一盏煎温服。 太陽证。頭项痛。腰脊强。发热惡寒自汗。脈尺寸俱浮而缓者。荣也。(桂枝湯)主之。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等分) 上锉。每服八錢。水一盏半。姜枣同煎温服。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太陽证。頭痛发热。自汗惡风。脈当缓而反紧。傷风得傷寒脈也。 太陽证。頭痛发热無汗惡寒。脈当急而反缓。傷寒得傷风脈也。 二证脈不同本經(大青 龙湯)主之。易老(桂枝麻黄各半湯)。此言外之意。杨氏云。非明脈者不可用大青龙湯。以 其有厥逆筋惕肉及亡陽之失也。故易老改爲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黄也。羌活湯不論 有汗無汗。悉宜服之。但有缓急不同矣。九味羌活湯药证加减。服饵缓急。具見於後。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太陽证。发热惡寒自汗脈缓。太陽证。发热惡风無汗脈缓。此易老元将麻黄一桂枝 二治上二证後復改用羌活湯。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太陽膀胱脈浮紧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於巔。 逆太 陽之經上而不得下。故壅滞爲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 。 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风药治之者。 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则宜川芎。陽明则宜白芷少陽则宜柴胡。太 陰则宜苍术。少陰则宜细辛。厥陰则宜吴茱萸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遗太陽而只用陽明药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药後身番覆重者。若烦则 是有陽 明也。若不烦而番覆轻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则爲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静重與湿相同 。傷寒五日後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謂内有水谷故汗之。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发汗。或云当得汗解。或云当发汗更发汗。并发汗。宜桂枝湯者數方。是用桂枝发汗也 。復 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发汗。又曰发汗過多者。却用桂枝甘草湯。是閉汗也 。一药二用。如何說得。仲景发汗與本草之义相通爲一。答曰:本草云。桂味辛甘热無毒。 能爲百药長通血脈止烦出汗者。是调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臟無他病。发热自汗者。此卫 氣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爲荣氣和。荣氣和则外不谐。卫氣不與荣氣相和谐也。荣氣和则愈 。故皆用桂枝湯调和荣卫。荣卫既和。则汗。自出矣。风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发出汗 也。以其固閉荣血。卫氣自和。邪無容地而出矣。其實则閉汗孔也。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見病 者。便用桂枝湯发汗。若與中风自汗者合其傚桴鼓。因見其取傚而病愈。则曰。此桂枝发出 汗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與桂枝湯误之甚矣。故仲景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 又云。发汗多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是亦閉汗孔也。又曰汗家不得 重 发汗。若桂枝湯发汗。是重发汗也。凡桂枝条下言发字。当认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 麻黄能開腠理而发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脈一句。是非三焦卫氣皮毛中药。是 爲荣血中药也。如是则出汗二字。当认作荣卫和自然汗出。非桂開腠理而发出汗也。故後人 用 桂治虛汗。讀者当逆察其意则可矣。噫神農之作於其前。仲景之述於其後。前聖後聖其揆一 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謂犯本犯本则邪氣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轻也。以是五苓散不 可妄 用大便不可易動。動之是謂動血動血是謂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爲犯禁此 犯之尤重也。下之爲惡风


\太陽六傳

太陽证

不咽乾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經发汗。则当发之。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咽乾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經发汗。不得重发如無以上忌证。雖发汗邪氣未尽。亦得重发 之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其证爲风寒所傷。陽氣下陷入於内。而排寒水上行於經絡之間。本当 发汗。因以彻其邪。醫失汗之故生黄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與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其证因发汗太過。腠理開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難以屈伸。


\太陽六傳

太陽证

蓄血其证燥火也。当益津液爲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扰陽之极。则侵陰也。故燥 血而蓄於胸中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太陽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证也。血自下者愈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战而汗解者太陽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陽明也。 不战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瘥經必不尔矣。 太陽傳陽明。其中或有下证。陽明证反退。而热兼不渴。却退显少陽证。是知可解也。 太陽证知可解者。爲頭不痛项不强肢節不痛则知表易解也。 陽明知可解者。爲無发热惡寒。知里易解也。 少陽证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時。而作邪未退也。若 用柴胡而移其時。早移之於晏。晏移之於早氣移之於血。血移之於氣。是邪無可容之地知可 解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服解药而去沉困。只頭痛目闷。是知湿去而风不去。则欲解也。若风去而湿不去。则不 解。何以然。风则高湿则下。而入里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可解之脈浮而虛。不可解之脈浮而實。浮而虛者只是在表。浮而實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 解者。转屬陽明也。傷寒不頭痛。知邪不在經。若頭痛者。知邪在經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黄。無汗不得服桂枝。若瘥服则其变不可胜數。故立此法。使不犯 三陽禁忌。解利神方。


\太陽六傳

太陽证

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君主之药也。然非無以爲主也。乃拨乱反正之主。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 关節痛非此不治也)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聽军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苍术(别 有雄壮上行之氣。能除湿。下安太陰。使邪氣不納傳之於足太陰脾)细辛(治足少陰腎苦頭痛)川芎(治 厥陰頭痛在腦)香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额)生地黄(治少陰心热在内)黄芩(治太陰肺热在胸)甘草(能 缓里急调和諸药) 以上九味。雖爲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無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 從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傚如神。(即此是口傳心授) 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湯投之也。 脈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後缓。 脈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後急。 (九味羌活湯)不獨解利傷寒。治杂病有神。 中风行經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中风并三氣合而成痹等证。各隨十二經上 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時六氣。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作丸尤妙。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当各隨三陽本证。表药发之。发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方可以利药治之。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结胸者。此爲欲解也。 脈浮者必结胸。脈紧者。必咽痛。 脈弦者。必两胁拘急。脈细數者。頭痛不止。 脈沉紧。必欲呕。脈沉滑者。胁热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六傳

太陽证

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药湯主之。至於大實痛者胃也。 桂枝加大黄湯主之。巳傳戊婦告夫也。所以爲里傳表即名误下傳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或問曰。傷寒杂证一體。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一體 也。傷寒误下变無定體。杂病误下变有定體。何以然。傷寒自外而入陽也。陽主動。杂病自 内而出陰也。陰主静。動者犯之。其变無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與腹胁痛而已。故变無穷 者爲重。痞與腹胁痛者爲轻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五苓散爲下药。乃太陽里之下药也。太陽高则汗发之。下则引而竭之。 渴者邪入太陽本也。当下之。使從膀胱出也。 \r图\ps11a2.bmp\r 腎燥膀胱热。小便不利。此药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热而渴。小便雖利。亦 宜(五苓散)下之。


\太陽六傳

太陽证

答曰:当服不服。则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火。戊胃发黄。故有调胃湯证。此太陽 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太陽六傳

太陽证

答曰:不当服而服之。是爲犯本小便强利。津液重亡。侵陽之极则侵陰而成血证也。轻 则桃仁承氣湯。重则(抵当湯)故(五苓散)调和陰陽者也。乃太陽陽明之間。故 爲调和之剂。


\太陽六傳

太陽证

若热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與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腎 水也 。不惟重涸腎水。酒毒之热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涩则爲发黄也。若入血室。则爲蓄 血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火土入水 假令太陽证。傷寒自外入。标本有二說。以主言之。膀胱爲本。經絡爲标。以邪言之。 先得 者爲本。後得者爲标。此标先受之即是本也後入於膀胱。本却爲标也。此乃客邪之标本也。 治当從客之标本。 小腸火爲本。 膀胱水爲本。 寒毒之氣從标入本邪與手經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散)主之。桂枝陽中之陽。茯苓陽中 之陰。相引而下。入於本道出邪氣。 手經自上之下足經丙火壬水小腸自下之上膀胱 火邪之氣。從下之上。以内爲本。水中有火。火爲客氣当再责其本。两腎相通。又在下 责在下焦。下焦如渎。相火明也。生地黄黄柏主之。邪從本受。下焦火邪遗於小腸。是热在 下焦。填塞不便自内而之外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桂术澤泻猪苓茯苓爲陽中之陰


\太陽六傳

太陽证

生地黄黄柏黄连爲陰中之陽 治酒病宜发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郁则发之。辛温散之。是從其火體也 。是 之最爲之近。是湿热俱去。治以辛温。发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湿也。


\太陽六傳

太陽证

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爲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热。以其 手足 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游行於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載亦至 高之剂。故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热也。


\太陽六傳

陽明证

陽明证。身热目疼鼻乾。不得卧不惡风寒。而自汗。或惡热脈尺寸俱長。(白虎湯)主之 。石膏辛寒入肝。知母苦寒入腎。甘草粳米之甘(居中。挽二药上下)


\太陽六傳

陽明证

不当发汗。不当利小便。若发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则生蓄血证也 。唯当益津液爲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连须葱白湯是也。汗多亡陽。下多亡陰。小 便重利之走氣。三者雖異。爲言少津液则一也。


\太陽六傳

陽明证

汗者。本所以助陽也若陽受陰邪。寒结無形须当发去陰邪以復陽氣。所謂益陽而除风寒 客氣 也。陰邪已去。而復汗之。反傷陽也經曰。重陽必陰故陽氣自亡。汗多亡陽。此之謂也。


\太陽六傳

陽明证

下者。本所以助陰也。若陰受陽邪热结有形。须当除去已败坏者。以致新陰此所謂益陰 而除 火热邪氣也。陽邪已去。而復下之。反亡陰也。經曰。重陰必陽。故陰氣自亡。下多亡陰。 此之謂也。


\太陽六傳

陽明证

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謂当日午以前爲陽之分。当发其汗。午後陰之分也。不当 发汗。故曰汗無太早。汗不厭早。是爲善攻。


\太陽六傳

陽明证

非待久之晚。乃当日以後爲陰之分也。下之謂当以前爲陽之分也。故曰下無太晚。下不 厭晚 。是爲善守。汗本亡陰。以其汗多陽亦隨陰而走。下本泻陽以其下多陰亦隨陽而走。故曰汗 多亡陽。下多亡陰也。 若犯发汗多蓄血上焦爲衄 若犯利小便多蓄血下焦爲发狂(其人如狂也)


\太陽六傳

陽明证

傷寒脈尺寸俱長。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至脈傳入於里细而小。其人動作如故。此陽 明傳 入少陰。戊合癸即夫傳婦也。(白虎加桂枝湯)主之。然脈雖细小。亦当以迟疾别之。此证脈 疾而非迟。故用此法。


\太陽六傳

陽明证

治老幼及虛人。傷寒五六日。昏冒谵語。或小便淋或涩。起卧無度。或烦而不眠也。并 宜此药。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動而傷暑。心火大盛。肺氣全虧。故身脈洪大。動而火胜者。热傷氣也。(白虎加人参湯 主之。辛苦人多得之。不可不知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静而傷暑。火乘金位。肺氣出表。故惡寒脈沉疾静而湿胜者。身體重也 。(白虎加苍术湯)主之。安乐之人多受之。不可不知也。 春不服白虎爲泻金也。 秋不服柴胡爲泻木也。 此言體之常。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烦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腎躁。烦躁者 。懊不得眠也。 少氣虛满者加甘草。如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後腹满而烦者。(栀子浓朴枳實湯。) 下後身热微烦者。(栀子甘草乾姜湯。)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火入於肺烦也。火入於腎躁也。烦躁俱在上者。腎子通於肺母也。发潤如油。喘 而不 休。總言肺绝。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於鼻。鼻中氣出粗大是肺也。发者血之余。腎氣主 之。发潤如油。火迫腎水至高之分。是水将绝也。仲景以发潤喘大爲肺绝。兼其腎而言之 发 在高巔之上雖屬腎。肺爲五臟之至高。故言肺绝兼腎也。太抵肺腎相通肺既已绝。则腎不言 而知其绝矣。或曰烦者。心爲之烦。躁者心爲之躁。何烦爲肺躁爲腎耶。夫心者君火也。與 邪热相接上下通。热金以之而燥水 以之而虧。獨存者火尔。故肺腎與心合而爲烦躁焉。此烦雖肺躁雖腎。其實心火爲之也。 若有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湯主之。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足陽明者胃也。豈有其言哉。傷寒 始自皮毛入是從肺中來。肺主聲。入於心则爲言。胃即戊也。戊爲火化。下從腎肝。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傷寒表证。发热惡寒而渴。與下证同。但頭痛身热目疼鼻乾。不得卧(白虎湯)主之。乃 陽明 經病也。正陽陽明氣病。脈洪大先無形也。杂病里证。发热惡热而渴。但目赤者病藏也。手 太陰肺不足不能管领陽氣也。宜以枸杞生地黄熟地黄之類主之脈洪大甚则呕血先有形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氣病在表。误用血药。無傷也。爲安血而益陰也。血病在里。误用氣药。(白虎湯)者非也。 爲泻肺而损陰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即爲狂言也。谵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 常見常行之事。即爲谵語也。郑聲者。聲战無力。不相接续。造字出於喉中。即郑聲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胃者總司也。内有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别以其氣血多少。而與聲物有無之不同。 即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即吐呕。 食已则吐食久则吐之别。 呕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呕多雖有陽明证。不可下。 哕屬少陽。無物 有聲。乃氣病也。以此推之。则大便亦各有經耳。但察其有物無聲有物有聲無物有聲。则知何 經也。至於脾病。後出余氣。以五臭分之。则知何藏入中州而病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有下之早而发者有失下而发者有胃热胃烂而发者。然得之雖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陽心火入 於手 太陰肺也。故红点如。生於皮毛之間耳。(白虎湯)(泻心湯)(调胃承氣湯)從所当而用之。 及当以肺脈别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有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爲六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 明。 有正陽陽明。是爲三也。非九而何。陽明者。太陽少陽俱入於胃。故曰正陽陽明也。前三經 者。陽明自病。不入於里者。謂之在經。不爲正陽陽明矣。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少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调胃承氣湯)。 以汗证言之。以少陽居其中。謂太陽证爲表。当汗。陽明证爲里。当下。少陽居其中故不 從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湯從少陽也。以下证言之。陽明居其中。謂太陽經血多氣少陽明。 經氣血俱多。少陽經氣多血少。若從太陽下则犯少陽。從少陽下则犯太陽。故止從陽明也。 此三陽合病。謂之正陽陽明。不從标本從乎中也。缘陽明經居太陽少陽之中。此經氣血俱多 故取居其中。是以不從太陽少陽而從陽明也。陽明自病(调胃承氣湯)主之三陽并病(白虎湯)主之 。是從乎中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夫胃爲受納之司。大腸爲傳道之府燥屎豈有在胃中哉 。故經言谷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腸而不在胃中明矣。 胃實者非有物也。地道塞而不通 也。故使胃實。是以腹如仰瓦。註曰。難經云。胃上口爲贲門。胃下口爲幽門。幽門接小腸上 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也。大小二腸相會爲阑門。水渗泄入於膀胱渣滓入於 大腸。结於廣腸。廣腸者地道也。地道不通土壅塞也则火逆上行至胃。名曰胃實。所以言陽 明当下者言上下陽明經不退也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也。通言陽明也。言胃是连 及大腸也。以其胃爲足經。故從下而言之也。從下而言。是在大腸也。若胃中實有燥屎。 则小腸乃傳导之府。非受盛之府也。啟玄子云 。小腸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是知燥屎在大腸之下。即非胃中有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答曰:陽入於陰者可下。非入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也。乃入三陽也。三陽者。非太陽 少陽陽明之三陽也。乃胃與大小二腸之三陽也。三陽皆爲府以其受盛水谷。傳导有形。故曰 入於陰也。仲景云。已入府者可下。此之謂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黄帝問傷寒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其愈十日以上者何。岐伯对。以热雖甚不死两感 者死 。帝問其狀。岐伯云。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继之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於藏 者。可汗而已。此藏物之藏。非五臟之臟也。若三陽經入於藏物之藏。是可泄也。可泄一句 。於此不言便言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於此却不言可泄。但言三陰三陽五臟六腑 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臟不通。则死。此一節。是言两感也。故下文却言两感於寒者。七日巨 陽衰。至十二日六經尽衰。大氣皆去。其病已矣。是通說上文。六日所受之病也。以此知前 文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皆在經絡。故十二日 愈也。豈可便以太陰少陰厥陰爲可泄乎。帝問治。岐伯对。以治之各通其藏脈日衰已矣。是 通說上文。六日所受之病。并十二日衰已之意尽矣。終復言其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又言其满 日可泄而已。一句只是重前文三陽受病。未入於藏者可汗。其满三日已入於藏物之藏者可 。後三陰經。岐伯雖不言可汗可泄。止是在經者便可汗在藏物之藏者便可下也。何必穿凿無 已。以前三日爲三陽後三日爲三陰耶。若认藏字爲五臟之臟则前後顛倒不通。若认藏字作藏 之藏。则前後辞理皆順矣。故仲景曰。已入於府者可下。新校正云府字当作藏字。太素亦云作府。何疑之有。 仲景太陽陽明(大承氣)。少陽陽明(小承氣)。正陽陽明(调胃承氣)。是三陽已入於藏者泄之 也。太陰(桂枝湯。)少陰(麻黄附子细辛湯)。厥陰(当归四逆湯)。是三陰未入於藏者。汗之也。 大小(调胃三承氣湯)必须脈浮頭痛。惡风惡寒表证悉罢。而反发热。惡热谵言妄語不大 便者则当用之。凡用下药。不論大小。若不渴者。知不在有形也。则不当下。若渴者。则知 缠有形也。缠有形是爲在里。在里则当下。(大承氣湯)主之。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大黄(用酒浸治不大便。地道不通行。上引大黄至巔而下) 浓朴(姜汁制。治腸胁胀满) 芒硝(治腸转失氣。内有燥屎。本草云。味辛以潤腎燥。今人不用辛字只用咸字咸能坚與古人同意) 枳壳(麸炒。治心下痞。按之良久氣散病缓此并主心下满。乃肝之氣盛也) 六腑受有形主血陰也。 大黄芒硝大實燥屎 浮手足陽明大腸胃 沉手足太陰肺脾 痞大满 枳實浓朴 五臟主無形。是氣陽也。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治實而微满。狀若饥人食饱饭腹中無转失氣。此大承氣。只减芒硝。心下痞。大便或通。热甚须可下者。宜用此。 大黄(生用)浓朴(姜制)枳壳(麸炒) 张仲景曰。杂证用此。名曰(三物浓朴湯)。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治實而不满不满者。腹狀如仰瓦腹中转而失氣。有燥屎不大便而谵語者。 大黄(酒浸。邪氣居高。非酒不至。譬如物在高巔。人力之所不及。则射以取之。故以 用大黄生者。苦泄峻必下。则遗高之分邪热也。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痹。或頭肿或膈食上热疾生矣) 甘草(灸經云。以甘缓之)芒硝(以辛潤之。又曰以咸KT之) 以上三法。不可差也。若有所差。则無形者有遗。假令调胃承氣证用大承氣下之。则愈 氣不復。以其氣药犯之也。大承氣证。用调胃承氣下之。则愈後神痴不清以其氣药無力也。 小承氣证。若用芒硝下之。则或下利不止。变而成虛矣。三承氣豈可差乎。


\太陽六傳

傷暑有二

治有表復有里。有表者。脈浮或惡风。或惡寒頭痛。四证中或有十二尚在 是。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有里者。谵言妄語。掷手扬视。此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已 急。欲下之则表证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调和三陽。是不犯諸陽之禁。以芍药下安太陰。使 邪氣不納。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實去心下痞闷 。或湿热自利。若里证已急者。通宜大柴胡湯。小柴胡减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實大黄是也。欲缓 下之。全用小柴胡加枳實大黄亦可。


\太陽六傳

少陽证

少陽证。胸胁痛。往來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脈尺寸俱弦。(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六傳

少陽证

柴胡少陽半夏太陽黄芩陽明 人参太陰甘草太陰姜枣辛甘发散 上各隨仲景本条下加减用之则可矣药如本法。


\太陽六傳

少陽证

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剂。若犯之。则各隨上下前後本 变。及中变與諸变不可胜數。醫者宜详之。


\太陽六傳

少陽证

答曰:身後爲太陽。太陽爲陽中之陽。陽分也。身前爲陽明。陽明爲陽中之陰。陰分也 。陽 爲在表。陰爲在里。即陰陽二分。邪在其中矣。治当不從标本。從乎中治。此乃治少陽之法 也。太陽膀胱水寒也陽明大腸金燥也。邪在其中。近後膀胱水则惡寒。近前陽明燥则发热。 故往來寒热也。此爲 三陽之表里。非内外之表里也。但不可认里作当下之里。故以此药作和解之剂非汗非下也。


\太陽六傳

少陽证

邪在荣卫之間。謂之半表里也。太陽陽明之間少陽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陰陽。 膀胱經之半表里也。(理中湯)治泻吐。上下之半表里也。


\太陽六傳

少陽证

答曰:帝問病之中外者何。岐伯对曰。從内之外者。调其内。若盛於外者。先治内而後 治外。從 外之内者。治其外。若盛於内者。先治外而後治内。此言表里所出之異也。又云。中外不相 及。则治主病者。中外不相及者。半表半里也。自外入者有之。自内出者亦有之。外入内出 雖異。邪在半表半里则一也。此中外不相及爲少陽也。治主病者。治少陽也。帝問寒热之病 。惡寒发热如疟。或发一日。或发間日。岐伯对。以胜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有少。陰多陽 少。其发日遠陽。多陰少其发日近。此胜復相搏。盛衰之節疟亦同法疟者少陽也。少陽者東 方之氣也。逆行则发寒。順行则发热。故分之氣異往來之不定也。婦人經水适断。病作少陽 治 之。傷寒杂病一體經云。身有病而有邪脈經閉也。又云。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經閉者尺 中不至。胞閉者生化绝源。二者皆血病也。厥陰主之。厥陰病则少陽病矣。累及其夫也。小 儿 外感内傷。若有潮作寒热等证。并同少陽治之。男女同候以上男子婦人小儿闺女。或實作大 热或变成劳。脈有浮中沉之不同故药有表里和之不一。察其在氣在血定其行陰行陽。使大小 不失其宜。轻重各得其所逆從缓急舉無不当。则可以萬全矣。此少陽一治不可不知也。


\太陽六傳

少陽证

答曰:五臟陰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臟皆陰足。是爲實热。陰足而 热不 能起理也。陰足而热反胜之。是爲實热。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陰不足。而爲热 病。是虛热。


\太陽六傳

少陽证

婦人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脈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便作少陽治之。或曰 是则然矣論犹未也。至如無寒热無胁痛当作何經治或者不敢对惡寒爲太陽。脈八至且作陽治 。当不從标本從乎中也。治此者少陽也。若曰脈八至作相火。亦少陽也。兼又從内而之外 也是又当先少陽也。此不必論两胁痛與不痛脈弦與不弦。盒饭作少陽治之。


\太陽六傳

少陽证

答曰:爲陽在内侵於骨髓。陰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從内外從乎中治也。宜(小 柴胡湯)调之。倍加姜枣。


\太陽六傳

少陽证

热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曰(白虎湯)以泻氣中之火。


\太陽六傳

少陽证

热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饮。以泻血中之火。 (白虎湯)其脈洪。故抑之。使秋氣得以下降也。(地骨皮)饮其脈弦。故舉之。使春氣得以上升 也。 肺氣石膏辛腎氣知母肺血黄芩苦腎血黄柏 地骨皮泻腎火。總治热在外。地爲陰。骨爲里。皮爲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無汗而骨蒸。牝牡乃天地之称也。牡爲群花之首。叶爲陽发生也。 花爲陰成實也。丹者赤也。火也。能泻陰中之火。(四物湯)加上二味。治婦人骨蒸知母泻腎火有汗而骨 蒸。


\太陽六傳

太陰证

腹满咽乾。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時腹痛。脈尺寸俱沉细。


\太陽六傳

太陰证

太陰病。脈浮者可汗。宜(桂枝湯。)


\太陽六傳

太陰证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此条雖不言脈。当知沉迟 而弱。 仲景(理中湯丸)。暨易老(人参黄湯)。量其轻重。或温或热。人之强弱虛實。所可宜者。 选而用之。


\太陽六傳

太陰证

答曰有經云。本太陽证。醫反下之。因尔腹满時痛者太陰也。(桂枝芍药湯)主之。大實痛 者。(桂枝加大黄湯。)易老云。此非本有是证。以其错下脾傳於胃。故误下傳。


\太陽六傳

太陰证

太陰中风四肢烦疼。陽微陰涩而長者。欲愈。表少里和脈長者。爲陽渐生也。此一证。 太陰便從外感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也。


\太陽六傳

太陰证

太陰之爲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则胸下结硬。太陰爲 病脈 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陰。小便自利者。则不发黄。日久利益甚必自止者。便硬。乃入府傳陽


\太陽六傳

太陰证

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黄湯)類。主之。 脐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類。主之。 少腹痛。小腹痛。厥陰也。重则正陽(回陽丹)之類。轻则(当归四逆湯)。 太陰傳少陰痛甚者。当变下利不止。 杂证而痛。(四物苦楝湯)(酒煮当归丸)。增损(当归丸)之類。 夏肌热惡热。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黄芩芍药湯)。 秋肌热惡寒。脈沉疾足少陰足太陰主之(桂枝芍药湯)。 腹痛腹痛者。(芍药甘草湯)主之。 \r图\ps11a3.bmp\r 腹不满者加枣。若满者不加。脾虛满者。黄湯。芍药停湿。 中满者。分食甘二药。用甘引至满所脾實。 平胃散。苍术泄湿。小便不利者利之。 大便秘實痞浓朴枳實大便利虛痞芍药陈皮 傷食满者。傷厥陰。是以腹胀满者。皆屬木。


\太陽六傳

少陰证

少陰证。口燥舌乾而渴。脈尺寸俱沉疾。则(大承氣湯)沉迟。则(四逆湯)。 少陰邪入於里。上接於心。與火俱化而克金。惡候。或見氣死入胃。脈沉细而疾。疾则 大承氣 可下。若疾而無力者。亦不可下。爲陽将尽也。 少陰证。口燥舌乾而渴。身表凉。脈沉细而虛。(泻心湯)主之。此有形無形之药也。 傷寒外证全在下证。大热而脈反细小。不可下。泻心湯主之。少陰受病。身凉無汗體沉 。或體轻脈沉。有頭痛不厥。(麻黄附子泻心湯)主之。


\太陽六傳

少陰证

其人病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脈浮洪而無力。按之全無者。(附子泻心湯)主 之。


\太陽六傳

少陰证

其人病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其脈微细而弱。(理中湯)主之。渴而脈沉有力而 疾者。(五苓散)主之少陰证发热脈沉者。必当汗。 缓汗之。(麻黄附子细辛湯) 微汗之。(麻黄附子甘草湯)


\太陽六傳

少陰证

色青者当下色不青者当温


\太陽六傳

少陰证

口中和者当温。口乾燥者当下


\太陽六傳

少陰证

热者(甘草湯)寒者(半夏湯)寒热者。(桔梗湯)通脈(四逆湯)。 姜附加甘草爲脈沉细而迟弦。姜附以治寒甘以缓之。爲汗苦急也。其证小便自利。於能 令母實自東之北爲逆行也。 姜附加葱白爲脈沉细而迟涩姜附以治寒辛以潤之爲腎惡燥也其证大便自利冷主氣自北而 西此亦以爲逆行也


\太陽六傳

少陰证

脈细沉數病爲在里不可发汗。 脈微者。不可发汗。尺脈微弱涩者。便不可下。 麻黄附子细辛湯。 體沉加防己。苍术。乃胜湿也。 體轻加石膏。知母。乃胜热也。



前後虛實图

\r前後虛實图\ps11a4.bmp\r 假令脾肺虛。则补其母。謂肺病而补其脾也。则腎自平矣。假令脾肺實。则泻其子。謂脾 病而 泻其肺也。则心自平矣。難經云。從前來者爲實邪。從後來者爲虛邪。從所不胜來者爲贼邪 。從所胜來者爲微邪。自病者爲正邪。 假令心病中风得之爲虛邪。傷暑得之爲正邪。饮食劳倦得之爲實邪。傷寒得之爲微邪。 中湿得之爲贼邪。 假令心病得脾脈。土在火之分也。克火之水退而不敢至。火獨旺於南方。是從前來者爲 實邪也。 假令心病得肝脈。木在火之分也。土退而不敢至土退而不至则克火之水。隨木而至是從 後來者爲虛邪也。 假令脾肺虛。脾母能令肺子虛也。用理中湯。非补脾也。脾中补肺也。故曰虛则补其母 。以其脾爲生肺之本也。则用人参白术之類。大經曰滋苗者必固其根此之謂也。 假令脾肺實。 肺子能令脾母實也用泻黄散。非泻脾也。脾中泻肺也。故曰實则泻其子。以其脾爲生肺之上 源。则用栀子石膏之類。大經曰。伐下者必枯其上此之謂也。 天和六脈六甲。旺脈四時。平脈合而用之则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



諸經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

答曰: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無爲。相火用事。是爲相應。以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 王畿 言之。九重中也君主無爲。当静以养血。若浮大而出於外。非其所宜也。以王道言之書云。 外作禽荒。未或不忘。經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权而不 知反。故曰大则病进。 南政甲巳所臨之岁。司天在泉。但見君火在上者。上不應。在下者。下不應。 北政但見君火在上。则下不應。在下则上不應。在左则右不應。在右则左不應。当沉而 浮。当浮而沉也 北政以前爲右。以後爲左。臣也 啟玄子云天地陰陽视之可見。何必思諸冥昧演法推求。智极心劳。而無所得耶。



難經仲景合而爲一

仲景先太陽。坎陽明後少陽。自無形傳有形。從外而之内者也。仲景之所言。天令而暴 至者 也難經先少陽。次陽明。後太陽。自有形傳無形從内而之外者也。故難經之言。言杂病而久 疾者也。



仲景叔和合而爲一

张仲景 王叔和 \r論弦涩图\ps11a5.bmp\r 仲景言弦涩爲陰。叔和言弦涩爲陽。何意。大抵弦涩東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陰陽之 别。 涩本燥火弦本水少。雖有南北之分。總而言之。则不离諸數爲热。諸迟爲寒。仲景叔和言本 两途。非相违背。合而論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傷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臟自内 而出者。 傷寒從氣而入。故仲景以弦脈爲陰。自艮而之内從外入。先太陽也。位在東北。 杂病從血 而出。故叔和以弦脈爲陽。自巽而之外。從内出。先少陽也。位在東南。 北弦胸中痛寒在胃停水满丹田南目赤叫呼烦躁大腸。胃。三焦 右寸肺关脾尺命門左寸心关肝尺腎寒 引饮脈八九至小腸膽弦膀胱南弦(理中湯)子能令母實北固卫之陽(桂 凡在右者。皆受左克。 里自右之左主從客变右(大腸庚肺辛)涩(胃戊脾巳)缓命門相火洪 左(心丁小腸丙)洪(肝乙膽甲)弦(腎癸膀胱壬)沉 表自左之右客從主变 凡在左者。皆克諸右 浮克浮沉克沉



表里所当汗下

手太陰復主表证却当汗 右(行陰二十五度)肺(大腸)脾胃命門心包三焦(入里主下) 左(行陽二十五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七表主汗) 足厥陰復主血证却当下



仲景浮汗而沉下

右手沉實调胃承氣 左手沉實桃仁抵当



難經沉汗而浮下

右手浮實枳實牵牛 左手浮實桃仁四順 右手杂病是爲之表傷寒是爲之里 左手杂病是爲之里傷寒是爲之表



傷寒入里見标脈则生

假令胃病下之。脈浮而汗出是也。



杂病出表見标脈则死

假令脾病补之。脈弦而面青是也



察色脈以定吉凶

脈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则順。天生地则逆。 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则順也儿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脈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则逆也母抑子兮退迟也。 色者。陰中之陽氣也本乎天 脈者。陽中之陰氣也本乎地



弦有浮沉

浮爲甲化素言天化泄土 沉爲乙不化難言地不化泄木 泄土者栀子黄柏 泄木者防风羌活 洪浮者爲丙便有水化。從其变也。 洪沉者爲丁。只是火化。從其常也。



鍼經

甲丙戊庚壬皆变。乙丙巳辛癸不变。(并只言木)杂病元無表证者。不可言左手。 有下证。只当言右手。足陽明中求之。 傷寒元有表证者。可言左手。有下证。下证者。血证也。当於足厥陰中求之。



相合脈經

脈之相合。各有虛實。不可作一體觀之。假令洪弦相合。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實 也。 弦洪相合。弦客也。洪主也。母能令子虛也。余藏可以類推之。至於手足之經亦相合。假令 傷寒脈浮紧而带洪者。即手經丙也。余仿此。假令侮所不胜者。挟其势也。脈弦而入金之分 。非挟火之势。则不敢侵金之分 弦而带數甲終於甲也 弦而带洪壬終於丙也



四正脈傷图

\r四正脈傷之图\ps11a6.bmp\r



脈当有神

脈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脈既病。当求其中神之有與無焉。謂如六數七极热也 脈 中有力。即有神也。三迟二败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热则有神当泄其热。则神在焉。 寒则有神当去其寒。则神在焉寒热之脈無力無神。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苟不知此而遽泄去 之。将何根据以生。所以十亡八九。故經曰。脈者血氣之先。又云。血氣者人之神。可以不谨 养乎。不可不察其有無乎。



治病必当求责

假令治病無問傷寒蓄血结胸发黄等病諸证。并一切杂证。各当於六經中求责之謂如发黄 证 或頭痛腰脊强惡寒。即太陽证也。或身热。目疼鼻乾不得卧。即有陽明证也。余皆仿此。



更有手足經。或一經非本家病而自他經流入者。亦当求责

謂如手陽明流入足陽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經病当於手經中求之。是知治足經者非也。 亦有下 而流上者。其余諸經相實通者皆然。更有支别流入者亦有同邻而病者。合爲表里者邻也。亦 有夫婦各相傳受者。甲傳巳之類。脾傳胃之類亦是。皆当求责之。凡言虛實。皆当於子母中 求责之。



治病必求其本

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药大黄。桂枝加大黄何爲。不只用芍药大黄之屬。却於(桂枝湯)内 加 之。大抵治病必求其责。知從太陽中來。故以太陽爲本也。又如结胸证。自高而下。脈浮者 不可下。故先用麻黄湯解表已。脈沉然後以陷胸湯下之。是亦求其本也。至於蓄血下焦血结 膀胱是亦從太陽中來。侵尽無形之氣。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氣、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謂寒(傷形)热傷氣。形氣能自傷也。此云不足者皆太過也。以其 太過。则自傷。自傷则不足矣。 \r图\ps11a7.bmp\r 金匮真言云。冬。按跷四時各有病者何。盖五臟之陽氣。皆伏於腎中。動有深浅隨行動 而病。故於四時而各異也。



痛隨利减

諸痛爲實。痛隨利减。世皆以利爲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里者實也。 痛在 血氣者亦實也。在表者汗之。则痛愈。在里者下之。则痛愈。在血氣者散之行之。则痛愈。豈 可以利字。只作下之乎。但将利字训作通字。或训作导字。则可矣。是以諸痛爲實。痛隨利 减。汗而通导之利也。下而通导之亦利也。散氣行血。皆通导而利之也。故經曰。諸痛爲實 。痛隨利减。又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之謂也。



抑本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 之有。 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当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 有。



虛實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從後來從後來者爲虛邪。雖在水爲虛邪。则木本虛矣。 假令火在水之分。是從前來。從前來者爲實邪。雖在火爲實邪。则木本實矣。經曰。子 能令母實。 假令两手脈中弦無表证。乃東方實也。是西方肺氣大不足也。缘 母虛所致也。当大补其脾。微补其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水。杂证諸論云。先调其氣。次論 諸疾况。此乃本經不足之证也。難經云。東方實。是西方虛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补其虛。 此之謂也。如是之证。当以温药补脾。以氣药燥剂爲用。如正氣已胜。当以泄火泄风之药。 清高凉上。勿令入胃中。此爲全治。益黄白术半夏茯苓甘草。酒病得之。加澤泻。手足陽明 二燥用益黄者。燥湿而补其氣也。實泄黄也。泄火木泄青之類。羌活防风生地黄黄连等分。 黄芩倍之。凡用药补。即用各方之生數。(理中丸)(建中湯)是也。泻即用各方之成數。(七 宣丸)(七聖丸)是也。



問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虧。金烁当作何治

答曰 山芋門冬益金之氣。金氣胜则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水。使变爲湿热也。湿热者。季夏 之令也。非土而何。故用朱砂以坠火下行。是巳将退與子权行湿令也。是以弦得除而土自旺 也。秋喘加人参與丹砂等。夏则不加养氣者。加沉香。欲发汗者。臨卧先服白粥一杯後药之 则汗也。寒热神少振摇。小便淋或多或少。大便走完谷不化。口乾舌缩。唇吻有疮。心下痞 。大渴引饮。惡乾喜湿。目花四肢無力。怠惰嗜卧。食不入。皮肤燥涩。面色黧黑。肌肉销 铄。胸腹中急。额上汗出。此法泄火益湿补氣。脈弦浮沉同治。氣不化小便不利。湿潤肌 滑 。热蒸陰少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涩爲迫津液不能停。(离朱丹)主之。弦數者。陽 陷於内。從外而之内也。弦则带數。甲終於甲也。紧则带洪。壬終於丙也。 若弦虛则無火。细则無水。此二脈從内之外也。不宜(离朱丹)。 \r图\ps11a8.bmp 泄泻壬血土(火令逆行而土虛土虛则長夏不至。難經曰。虛则补其母。經曰资其化源 木(并火之势。克脾侮金。当金中泻火)侮所不胜(弦欺)金补土是也。 (右寸显弦數脈是東方木既乘火势而來侮金。当金中實乃乘子势也。既泻其泻火。 退则木無所主而自退火木自虛矣。以寒药泻也。是實则泻其子。火是补北方水也)水



六月大热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凉脈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标本。病爲本令爲标。用寒则順時而失本。用热则從本而逆時。故不從标本 而從乎中治。中治者用温也。然则温不能救大 寒之病。用姜附则不可。若用姜附。似非温治之。不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反四至余病便天令 治之足矣。雖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經曰。用热遠热。雖用之不当。然胜主可化 亦其理也。 \r图\ps11a9.bmp\r \x東南二方用麻黄。謂開腠理发汗也。西北二方用桂枝。謂閉腠理止汗也。\x \r图\ps11a11.bmp\r



素問咳論一十一证各隨臟腑湯液之图

\r各隨臟腑湯液之图\ps11a10.bmp\r \x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於胃关於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肿氣 逆也。錢氏異功散。\x



素問五臟疟证湯液之图

\r证湯液之图\ps11a12.bmp\r 疟之爲病以暑舍於荣卫之間得秋之风寒所傷而後 发。亦有非暑感冒风寒而得之者。邪并於陽。则发热來水不能凉邪并於陰则发寒湯火不能温 。并则病作。离则病止。作止故有時。在氣则发早。在血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間日。或 在頭项或在背中。或在腰脊。雖上下遠近之不同。在太陽一也。或在四肢者。风淫之所及。 隨所傷而作。不必尽当风府也先寒而後热者。謂之寒疟。先热而後寒者。謂之温疟二者不当 治水。火当從乎中治。中治者少陽也。渴者燥胜也不渴者湿胜也。疟雖傷暑。遇秋而发。 其不應也。秋病寒甚。太陽多也。冬寒不甚。陽不 争也。春病则惡风。夏病则多汗。汗者皆少陽虛也。其病隨四時。而作異形如此。又有得之 於冬而发之於暑。邪舍於腎足少陰也。有藏之於心。内热素於肺。手太陰也至於少氣烦冤手 足热而呕。但热而不寒。謂之痹疟。足陽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矣。 勿取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治法易老疟論备矣。



治当順時

夏天氣上行。秋天氣下行。治者当順天道謂如先寒後热。 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则不宜泻肺。宜泻相火命門则可 矣。亦有内傷冷物而作者。当先调中。後定疟形。治隨應見乃得康宁。亦有久而不瘥者。当 求虛實。以脈爲期虛补實泻。可使却疾。此之謂也。



素問六經疟候湯液之图

\r候湯液之图\ps11a13.bmp\r



問素問難經铜人經絡所病各異者如用鍼当從何法

答曰:素問者。從天之六氣言也難經者。從地之血脈言也。铜人者。從經言人也從天而 言先 氣而後血從地而言。亦先氣而後血從天而言在天地之間從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氣病。故血 從而病也。從天而言。先是動後所生從地而言。亦先是動而所生之病後也。



問寒病服热药

啟玄子云。热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热是無火也寒之不寒责其無水。热之不热责其無 火經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绝药之假不能滋其真水火也。



疾有自误

或始不早治。日數久淹。或困乃求醫。法不及用。病势已盈。豈爲天命。



病有变怪

(仲景平脈法第二) 及诊得脈形证相應。因與服湯。食顷变大吐下腹痛。是爲变怪。或有旧時服药。今乃作 发。是亦謂之灾怪耳。



喘論(此論当以經言邪氣盛则實断之。)

華佗云。盛而爲喘。减而爲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氣有余也。凡看文本。 须得會得本意。盛而爲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爲肺氣有余者。亦非氣有余也氣盛当认作氣衰 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爲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爲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氣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 。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實。补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桔梗枳壳湯

活人書。言治痞当知是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湯)非用此以治心下痞也。审知错下必成痞 证。 是氣将陷而過於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 能消痞。胸中之氣反病矣。先之一字。预早之意也。先用(枳壳湯)若不應。後以仲景痞药治 之则可。若执(枳壳湯)以治痞。其害亦深矣。先之一字。不可不知也。



寻衣撮空何臟所主

寻衣撮空许學士說 作肝热风淫末疾。故手爲之寻衣撮空此論雖然莫若断之爲肺热。似爲愈矣。其人必谵語妄言 。經曰肺入火爲谵言兼上焦有疾肺必主之手經者上焦也。二者皆当其理果何如哉。天地互爲 體 用。此肺之體肝之用肝主諸血。血者陰物也。此静體何以自動。盖肺主諸氣爲氣所鼓舞。故 静得動。一者說肝之用。一者說肺之體。此天地互爲體用。二者俱爲当矣。是知肝臟血自寅 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諸陽用事。氣爲肝所使。肺主氣自申至寅。行陰二十五度。諸陰用事 血 爲肺所用。



三法五治論

若五治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國中末也 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謂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缘病得之新暴感之轻得之重。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 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濟。爲病得之。非新非久。当以缓疾得中 之养正去邪。相兼濟而治之。养正去邪者。假令如見邪氣多正氣少。宜以去邪药多。正氣药 少。凡加减药法。如此之類。更以臨時对证消息。增减用药。仍根据時令行之無忌也。更加鍼 灸。其傚甚速。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謂药性平善。廣服無毒。惟能养血氣安中。盖 爲病证已久。邪氣潛伏至深。而正氣微治。故以善药廣服。养正多而邪氣自去。更加以鍼灸 。其傚必速。夫疗病之道。有五治法焉。和取從折屬也。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屬。衰於戌金之屬。衰於辰。是也

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冶曰取爲热势稍大当以 寒药 取之。取之不已。次用從。三治曰從。爲势既甚。当以温药從之。爲药氣温也。味隨所爲。 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发汗之。不已又再折。四治曰折。爲病势极甚 。当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屬。五治曰屬。爲求其屬以衰之 。缘热深陷在骨髓間。無法可出。鍼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屬以衰之。缘屬之法。是同聲相 應。同氣相求。經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热之法同前所云。火衰於戌。金衰於辰之類是也。 如或又不已。当廣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在 平川廣野。当青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病发時。前青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 宜廣服大药以养正夫病有中外。治有缓急。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 氣微不和。以调氣法调之。 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 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 盛甚不已则夺其氣。令其衰也。故經曰。调氣之方。必别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治。其次平治。盛者夺之。汗者下之。



面部形色之图

察色分位坤胃(遗散至腎死)兑肺乾大腸(遗散至肝死)额离心坎腎颐精明 五色巽膽(遗散至脾死)震肝艮小腸(遗散至肺死)



天元图

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 間象在表五化叠元以應望聞 肝青(大敦水井)臊(白泉水合)酸(中封金經)呼(大冲土俞)泣(行間水荥) 心赤(少府火荣)焦(少冲木井)苦(少海水合)言(靈道金經)汗(神門土俞) 脾黄(太白土俞)香(大都火荣)甘(隱白水井)歌(陰陵泉水合)涎(商丘金經) 肺白(經渠金經)腥(大渊土俞)辛(鱼际火荣)哭(少商水井)涕(天澤水合) 腎黑(陰谷水合)腐(復溜金經)咸(太溪土俞)呻(然谷火荣)液(涌泉水井)



地元图

六十八難曰。元证脈合。復生五象。 井(心下满)膽(元证)身热體重(節痛)喘嗽(寒热)逆氣(泄)荣(身热)心下满(小腸)元 证體重寒热逆氣 俞(體重節痛)心下满(胃)身热元证寒热逆氣 經(喘咳寒热)心下满(大腸)身热體重元证逆氣 合(逆氣而泄)心下满(膀胱)身热體重寒热元证 假令膽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膽井)如見善洁面 青善 怒。脈又弦又病身热。(当利膽荣)又病體重節痛。(当刺膽俞)如見善洁面青善怒。脈又弦又 病喘咳寒热。(当刺膽合)余經例仿此。假令肝經淋溲便難转筋。春刺井。夏刺荣。秋刺經。 冬刺合。



人元例

六十五難說合七十三難說荣在經木火土金水再分七象以應切脈獨包七法有陰 陽配合父子兄妹接經平經說象拔源



陰陽例

陰陽者子午也。謂荥合水火之称名曰陰陽也十二經皆有之或感得父氣或感得母氣而病焉 子午 者乾坤也。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難云。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春夏刺 井荣。秋冬刺經合。是各致一陰一陽之义。亦謂井經近 乎子午。然当微泻其井。大泻其荣。微补其經。大补其合。或补泻反作。是寒则留之。热则 疾之。故微大补泻。以應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假令膽病善洁。面青善怒。脈得 浮之實大沉之损小。是感得父氣爲陽中之陽。当於本經中泻火补水。却得浮之损小。沉之實 大。是感得母氣爲陰中之陽。当於本經中泻水补火。



配合例

七十七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则知肝当傳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 邪氣 也。假令見肝病欲實其脾者。先於足太陰經中补土字一鍼。又补火字一鍼。後於足厥陰肝經 内。泻木字一鍼。又泻火字一鍼。



子母例

假令見肝病满闷淋溲便難转筋。又見心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当於足厥陰肝經内。木 火二字各一鍼。



兄妹例

(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鍼象) 假令見足厥陰肝之經太過又兼見膽之证太過。是爲兄妹。当泻肝 經内木火二字各一鍼。又泻膽經内木火二字各一鍼。此五法乃人元法也。



接經

(手足經同) 内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绝。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略不通行。当刺不 通 行凝滞經。俱令接過節。如刺之無問其數。以平爲期。如諸經俱虛。补十二經。如諸經俱實 。泻十二經。补当隨而濟之。泻当迎而夺之。



平經說象(七十九難)

爲見諸經中。無過與不及之病而有病。 八十難曰。有見如入。謂左手見氣來至乃納鍼。鍼入見氣尽乃出鍼。非用迎隨补泻之法 不虛不實。不虛謂真氣未虛。不實謂邪氣未實。以此故自取其經施其法也。



拔源例

假令鍼本經病了。又於本經原穴亦鍼一鍼。如补肝經。亦於肝原穴上补一鍼如泻肝經來 亦於肝經原穴上泻一鍼如余經有补泻鍼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經原穴。



接經补遗

又补其母。亦名隨而濟之。又泻其子。亦名迎而夺之又隨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两胁痛。少陽丘虛。心痛少陰太溪。(并涌泉足厥陰原穴)腰痛。昆仑委中出血。喘满痰 實 如胶。太溪呕哕無度。手厥陰大陵。頭痛。手足太陽原热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小腸疝氣痛 。足厥陰太冲。百節酸疼實無所知。三棱刺绝骨出血。 婦人血不止。刺足太陰井。喉閉手足少陽井(并少商手。足太陰井)大烦热不止。晝夜無 力。 刺十指間出血謂八陽大節眼发睛欲出亦须大刺。目痛大痛。刺太陽井。頭中痛不可忍卒 疝痛。婦人陰中痛。皆刺足厥陰井。目痛小痛刺 少陽井。心痛脈沉腎原穴。脈弦。肝原穴。涩脈肺原穴。缓脈脾原穴身之前。足陽明原穴。 身之後。足太陽原穴。身之側。足少陽原穴。灸一身之内分爲八方。(脐以上至鸠尾以年爲 壮。大椎以下。至腰中以年爲壮。腰)手足四分。自井爲一。荣爲二。至合爲五之類。自膽 中 分四向。如井荣數倍之。百會爲一分。亦如膽中法。凡欲灸者先诊其脈若浮者不可灸。灸之 必变。 月晦前後各二日屬坤爲癸乙月缺無泻 月望前後各二日屬乾爲甲壬月满無补 初三日至上弦屬震仰孟爲庚 上弦日至月望屬兑上缺爲丁 月望日至下弦屬巽爲风爲辛 下弦日至月晦屬艮納雨爲丙



天元图

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間象在表。五化叠元。并見前图。(拾遗)夫天元法者 。謂 之五化叠元。当從其首。系其數。首者寅方春也。在人爲肝。是從東方。順天輪數至所主之 处。計從幾數却於所受病一方。倒叠回去數至根据前數尽处便於元受病一方穴内泻所止之方來 路穴也。不得於所主之方内經中泻之勿误。 假令病者聞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爲香臭。從東數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 。東 一南二計得二數。却当於受病之方倒叠回去。脾一心二元數二也。是數至心。心者荣火也。 当 於受病之方内泻荣火。是脾經泻火都是也。或曰何以倒叠數对曰此從地出爲天輪所載。右 迁於天不当於所显之虛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地元图

六十八難曰。元证脈合。復生五象。 在表間象以應望聞。(及肝膽各五法)并見前图。 人元法例(前图已載七象七法見前人元例後)并見前图。



大接經從陽引陰

足太陽膀胱經之脈。出於至陰小指外側。去爪角如韭叶。爲井金。足小指之端也(十呼) 。 足少陰腎之脈涌泉。足心也。起於小指之下斜趣(三呼) 手厥陰心包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爲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 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爲井。(三呼) 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竅陰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爲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 其端还貫爪甲出三毛。(三呼二十呼)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爲井。大敦穴也。及三毛中。 (十呼六呼) 手太陰肺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出於少商大指内側也。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其支者出 次指内 出其端。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之内。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一 呼)中指内交(三呼) 足陽明胃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爲井。其支者大指間出其端。(一呼) 足太陰脾之脈。起於足大指端。循指内一側。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隱白也。(十呼) 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三呼)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爲井。(五呼)



大接經從陰引陽

手太陰脈之脈。起於大指端。出於少商。大指内側也。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其支者出 次指内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側。去爪甲如韭叶爲井。(一呼) 足 足太陰脾之脈。起於足大指端。循指内側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隱白也。 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爲井。 足太陽膀胱之脈。出於至陰。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陰腎之脈。起於小指之下爲井。涌泉穴也。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爲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爲井。 足少陽膽之脈。出於竅陰。足小指次指之端。如韭叶爲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 出其端。还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爲井。大敦及三毛中。(六 呼) 凡此大接經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東垣二十五論後录



諸經頭痛

陽明頭痛。自汗发 热。白芷。少陽頭痛。脈弦(往來)寒热。柴胡。太陽頭痛。惡风惡寒。川芎。太陰頭痛。 痰物理重腹痛。半夏。少陰頭痛手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逆爲寒厥頭痛。细辛。厥陰頭 痛。项痛脈微浮缓。欲入太陽其疾痊矣。然而亦当用川芎。氣虛頭痛。黄。血虛頭痛。当 归。諸氣血俱虛頭痛。黄当归。傷寒頭痛。〔無汗(麻黄湯)。有汗(桂枝湯)〕太陽經所发 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 。(脈沉微热。麻黄附子细辛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黄各半湯)。 呕而微吐水。(吴茱萸湯。内亦病也) 易老曰。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實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补上焦之陽虛。非附子不能补 下焦之陽虛。治目不能遠视能近视或亦妨近视或脈风成疠。(地芝丸)主之。 生地黄(爆乾四两)天門冬(湯炮去心)枳壳(面炒去穣二两)甘菊花(未開者秤二两) 上爲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如能饮食茶。清湯下。不能饮食。温酒下。食後改熟地 黄亦可。(此說亦見病氣直目門下亦有) 治目不能近视。反能遠视。服(局方定志丸)。 目能遠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無水。法当补腎。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遠 视。 责其無火。法当补心。补腎补足少陰。补心补手少陰。补腎。(六味地黄丸)加牡蛎。补心。 (定志丸)加茯苓。 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 不能遠视。卧服(定志丸)。治精滑久不愈。(固真丸)。 手足少陰經 不能遠视。卧服(定志丸)。 单牡蛎不以多少。砂锅子内醋淬七遍爲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 心盐湯下。 六脈俱弦。指下又虛。脾胃虛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狭窄如绳 束之 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狭。所食减少。大有神傚 。 白茯苓(去皮)陈皮(去白)人参 生姜(先用滚湯掠過焙乾各秤一两)秋時减姜一 上同爲末。炼蜜爲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 湯化下。食前空心细嚼。白湯送下亦可。忌生冷硬物。及怒发思慮過節。 六脈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腸也。或泻利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血赤血。或杂脓血。 便雖多 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脱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黄而氣短。此元氣损少之故。且小腸者 。手太陽經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陽經壬水也。是壬水來丙小腸之位。小腸爲壬所克而外走 也。諸手經短。而足經長。兼以五行相克論之。俱是足經。此火投於水大寒之证。宜温之 则愈。其與難經一证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腸泻。亦作泄。海藏云。此杂病火投於水。变爲寒 证。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左脈俱浮爲表陽之候也。忽变爲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 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與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於脈诊者。孰能知之。(姜 附赤石脂朱砂丹) 生附子(半两)生乾姜(半两不泡)朱砂(一两另研)赤石脂(一两半水飞) 上爲细末。酒 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米饮湯下。茯苓煎湯下尤妙。 東垣云。因看卢氏 醫镜。見此一药味數分两同。惟丹砂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 忘。魇梦不已不同耳。見其不同审而详之乃得此之治法不瘥且泛舉之。經言腎主大小便。肝 主小便淋溲。難經云。小腸爲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與小腸。南方赤色。 显於外也。經言。下焦如渎者。正謂大小便也。大便爲陰爲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腎臟 病 爲腎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子行父之道。小便爲氣所化。乃下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 亦是子行父道。爲腑病。諸氣化者皆腑。諸有形血化者皆臟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二证俱在 下焦则同染有形無形及在腑在臟有殊。俱是丹田衰败。不言及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 故也。细分之。则膀胱壬水胜丙小腸者。是不傳入陰故泄血。泄血利不禁爲有形质病。且不 傳陰则陰不病。何爲有形病。此爲陰之體也。爲腑之用也。天地陰陽互爲體用。以斯可見。 是明五臟者。爲六腑所用。六腑爲五臟所用明矣。是有形皆爲傳陰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 约爲遗溺。此不傳陰也。是丹田胞絡受寒。爲壬所克。大抵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者。在 腑责其所來皆在臟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补諸形火同 在胞絡耳。以其胞與腎相对有渠相通故也。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經曰腎肝 同 归一治。經又云。少陽主骨所生病。膀胱却主節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湯下。大 便有病米饮湯送下。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虛秘有實秘。實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胃虛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浓朴湯)主之。 浓朴(生姜制) 白术(五两)枳實(麦皮炒一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曲(三两)上爲粗末 。每服五錢。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空心服。 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脈中少有力。浮则似止。胸中元氣不及也。加人参五味子麦門冬益智仁沉香 丁香川芎白豆蔻氣血弱者。不可服枳壳以损其氣也。 氣血盛者不可服丁香以盛其益氣也。 脈弦而虛。不可损氣。脈大而實。不可益氣。 氣虛则(生脈散)氣實则(三才丸) 地之湿氣。感则害人皮肉筋脈(内托散)主之。以其外受也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辛甘之過 也。(七聖散)主之。以其内发也(去桂加当归)疮肿消者。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涂之。 諸疮有惡肉者。膏药内入巴豆雄黄少许。不傷艮肉止去惡肉。不惟惡疮若痈疽有死肉不 能去者。巴豆霜上之。深则之浅则乾掺之。以膏药外护之大傚。 \r图\ps11a14.bmp\r 栀子黄經云無陽则陰無以芩黄连生。無陰则陽無以化。芍药黄又云。膀胱者。津液之柏大黄府。氣化 则能出矣。陈皮浓朴藿香白芷有一身尽热乾姜丁香肉有一身尽寒桂附子沉香有



大頭痛論

夫大頭痛者雖爲在身在上热邪伏於已又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着所以成此 疾。至於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疠也。大抵足陽明邪热大甚资實。少陽相火爲 之炽多。在少陽或在陽明。甚则逆傳太陽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隨其經而取之湿热爲肿。木盛 爲痛。此邪发於首。多在两耳前後所先見出者爲主爲根。治之宜早。药不宜速。恐過其病。 上热未除。中寒已作。有傷人命矣。此疾是自内而之外也。是爲血病。况頭部受邪。现見於 無形之处。至高之分。当先缓而後急。先缓者。謂邪氣在上所着無形之分。既着無形所傳 無定。若用重剂大泻之。则其邪不去。反過其病矣。雖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 咸失缓之體。则药不能腾升。徐溃無形之邪。或药性味形狀拟象服饵。皆须不离缓體。及 寒 药或炒或酒浸之類皆是也。後急者。謂前缓剂已經高分。泻邪氣入於中。是到陰部入於中。 染於内之有形质之所。若药不速去。反损陰分。此中治却爲客热所当急也。治客以急。此之 謂也。治主以缓。先缓謂也。謂陽邪在上。陰邪在下。各爲本家病。不從先後错其缓急。不 惟不能解其纷。而復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治客当急。謂陽分受陽邪。陰分受陰邪者主 也 。陽分受陰邪陰分受陽邪者客也。凡所謂急者。当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陽陽明之 爲病。少陽者。謂邪出於耳前後也。陽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锉煎少少 不住服呷之。或一剂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咀煎成去渣。納芒硝 各等分。亦時時呷之。当食後用。徐得微利。并邪氣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後药。根据 前次第用之。取利已却止。如陽明渴者加石膏。少陽渴者加栝蒌根湯。陽明行經。加升麻葛 根芍药之類。选而加之。太陽行經。加羌活荆芥防风之類。选而加之。并與上药相合用之。 不可獨用。散者散也。此一節亦見病机氣宜。治洪長伏三脈风痫惊痫发狂。惡人與火者。灸 第三第九。服局方妙香丸。以鍼投眼子透。令水内浸少時服之。如本方法。治弦细缓三 脈。諸痫似狂。李和南五生丸。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氣。次疗諸疾無损胃氣。是其要也。若血 受病。亦先调氣。謂氣不调。则血不行。又氣爲之纲夫也。夫不唱婦不隨也。如婦人病經先 柴胡以行經之表。次四物以行經之里。亦先氣而後血也。不能饮而渴。不能食而小便黄或涩 。皆因胃氣虛而生热。有形之物不入火炎上而渴。戊就癸而化。所以小便黄赤如枣汁。法当 补胃以錢仲陽(白术散)。乾葛木香藿香等药治之。 上焦渴。小便自利(白虎湯)。 中焦渴。大小便不利。(调胃承氣湯)。 下焦渴。小便赤涩。大便不利。(大承氣湯)。



有六經发渴。各隨經药治之

表热惡热而渴者。白虎湯。 皮 肌热脈浮弦者(柴胡饮子)。 一身热或日晡潮热。皆血热也。(四順饮子)。 夜则行陰若发热者。血热也。(四順饮)(桃 仁湯)选而用之。当视其有表入里。腹痛血刺腹痛中。無转失氣之類 晝则明了夜则谵語。热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不治自愈。若甚则四順饮子。(桃仁承氣湯)证相似当下者用之。 寅申发热。两胁不盛。亦爲柴胡证。 表里内外俱热者。(大柴胡湯。) 晝则行陽氣也。(柴胡 )。夜则行陰血也。(四順)治。项後側少陽經中。疙瘩不变肉色不問大小及月日深遠。或有 赤硬肿痛。 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去壳) 上二味研匀摊帛上。贴之如聖。 两手大热。爲骨厥如在火。可灸涌泉三壮或五壮立愈。 治刃及脚膝生疮。局方虛损門。(黄丸)服之则愈。定痈疽死之地方。 一伏兔二腓三背四五藏俞五项上六腦七髭八鬓九颐



問三焦有幾(血海異同)

手少陽三焦之經。起於小指次指之外側出其端。終於目锐。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目锐 。 終足大指三毛頭。至心爲上焦。心至脐爲中焦。脐至足爲下焦。此又足太陽之别也。又靈樞 云。脐下膀胱至足。爲足三焦。右手尺脈爲命門。包絡同胗。此包絡亦有三焦之称。爲命門 之火。游行於五臟之間。主持於内也手三焦主持上也 。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爲一氣。卫於身也。爲外护。既已頭至心。心至脐。脐 至足爲狀也。呼爲三焦有名也。以爲無狀可呼。經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却是有形狀 。何以然。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热水谷。下焦者主出而不納。故經曰。上焦如雾 。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也。手經者。主持上也。足經者。主持下也。命門者主持中也。爲卫者 护持外也。三焦元氣爲父之氣散也。包絡相從母也。并行而不相离。母之元氣也。故俱會於 胸中。經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系五形。清邪中於上焦。名 曰洁也。頭痛项强腰脊痛。浊邪中於下焦。名曰浑也。 陰氣爲栗。便溺妄出。表虛里急。上焦下焦與中焦相混。上焦怫郁。臟氣相熏。中 焦不治。胃氣上冲。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氣前通者。小便赤黄與热相搏因热作使。游 於經絡。出入臟腑。陰氣相通陽氣後微。陰無所使。客氣内入。嚏而出之。聲(音兀)咽塞 。寒厥热壅。必然下血。陰陽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便數而難。脐腸湫痛。 命将難全此命門之脈诊在右手尺也。經曰。五臟不和。五液註下。当阖不阖。便溺俱脱。生 氣(绝矣)所以腹脐湫痛也。故曰命将難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後三焦自内而出。(如雾) 不散而爲喘满。此出而不内也。沤不利而爲留饮。留饮不散久爲中满。上不能内。下不能 出也。渎不利而爲肿满。此因上内。而下不出也。此三 焦之所不归也。三焦有臟而無腑。在内则游行是在血也。在外则固护。是在氣也。上焦如 雾者氣也。下焦如渎者血也。中焦者氣血分之也。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 而不内。即傳道也。治在脐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氣冲中。又云。有臟無腑。成氏云。血室 者血之所居也。荣卫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处。冲脈是矣。冲者奇經之一也。起於腎下。出 於氣冲。并足陽明經。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爲諸經之會。啟玄子云。冲爲血海諸經朝會。 男子则運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皆謂之血室。内經曰。任脈通。冲脈盛。男既营運。女 既停止。 故营運者。無積而不满也停止者。有積而能静也。不满者陽也氣也。能满者。陰 也血也。故满者以時而溢。爲之信有期也。溢動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故营運者陽之象也 。停止者陰之象也。氣血荣卫男女皆有。内外谐和。其脈同胗。脈者血之府也。故爲氣血 之先。室爲藏物之舍亦爲府也。三焦之府在氣冲中。爲男女血海之府經又曰。有臟而無腑從 無 形而言之。有臟有腑。從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浊邪所傷。三焦齐病。亦同两感。經云。心包 絡主之。脈出胸中。下膈历絡三焦。此其所以相與相火并行。與命門之脈同胗於右尺中也。 陈氏五運六氣。後有君火二論。(即陈蓬運氣图也)



许先生論关中梁宽甫证

右胁 而火乘之。其病爲逆如此者。例不可补泻。盖补金则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增。泻火则慮火 不退位而癖反盛。正宜补中益氣湯也。先狀元氣少。少以治病药和之。聞已用药而不获傚 。意必病势苦逆而药力未到也。当與宽甫熟論。遠期秋凉。庶就使平復。盖肺病惡春夏火氣 。至秋冬则退也。正宜於益氣湯中。隨四時陰陽升降。浮沉温凉寒热。升降浮沉则順之。寒 热温凉则反之。順其理和其氣。爲治之大方也及見有证。增损服之。或觉氣壅。間服加减枳 术丸。或有服間服加减枳术湯。數月後庶逆氣稍回逆氣回则治法可施但恐已至色青色赤。脈 弦脈洪。则無及矣。 近世論醫有主河間刘氏者。有主易州张氏者盖张氏用药根据准四時陰陽 升降。而增损之。正内經四氣调神之义。醫而不知此是妄行也。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 使少有怫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醫而不知此是無术也。然而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 瞑。眩之药。終莫敢投。至失机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刘氏者。未悉刘氏之蕴则劫傚目前。 陰损正氣遗祸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则治法其庶幾乎。



論史副使病证

史副使病不見色脈。不能解料然以既愈復发言之则亦恐宜取张氏根据准 四時陰陽升降用药以扶元氣庶他日既愈。而遂愈也。宽甫病候初感必深。所傷物恐当時消导 不尽 。停滞淹延变生他证。以至於今恐亦宜仿刘氏推陈致新之意少加消导药於益氣湯中。庶有渐 缓之期也。圆明膏太醫王教授傳 槐英(半斤河水四斤浸二宿熬槐英取汁二升)黄连(四 以上五味。锉如绿豆大。用河水六升。 浸一宿。熬取汁三升。将槐英渣并此五味渣再用水四升。熬取二升。通前共五升。相合铜锅 内。用木炭文武火熬。入去净蜜四斤。净蜜法取蜜四升入锅内微熬。勿令滚。其沫尽浮 在面上。急取下。以纸覆蜜面。候冷取纸自隨纸去。再温蜜热以绵慮入药汁内同煎一時许 。入下项飞石一十三两。 金星石银星石代赭石菩萨石寒水石紫石英云母石( 并白矾少许同捣细)滑石井泉石玄精石(各一两另研爲细末)黄丹(三两研令极细) 以上 淬 焙乾净秤二两。入药汁内。又熬一時。入下项药。铜绿(半两研)青盐(半两研)雄猪膽(七枚 取汁)白丁香(一合水浸研取清汁)鹰条(三錢如取上汁用) 以上药同熬萬转成膏。凡熬時用槐柳枝不住手搅。 勿令尘入锅中。须於净室内熬膏盛入瓷器中。假冷入下项细末药不可热。热则药力去矣 乳香没药轻粉蕤仁(去皮各半两用)朱砂牛黄腦子血竭(各一錢)杏仁(去皮 半两)南硼砂(一錢) 上件各别研令极细。 珍珠珊瑚紫贝砂石獬白矾绿矾朴硝(各一錢)盆硝(半錢) 上用预留元熟清药汁。同研极细烂搅入药中令匀。如常法点之神傚。



後序

東垣先生醫書一帙。予府已锓梓傳於世矣今又得一書 。亦東垣治疾之法。名曰此事難知盖醫之爲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與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 朝泯也。秦焚六經。而废周公孔子之道。幸而醫書存世考諸經者。则知黄帝與岐伯之論辯。 反復推明五運七氣之秘以立补泄之法。所以拯斯人之疾。而人之死生系焉。岐黄既遠。求能 推諸五運七氣。而察陰陽升降之候。定臟腑虛實之所因。合經絡上下之所屬。而能起死回生 者鲜矣。噫。克绍明之者。其惟東垣先生乎。先生是書。乃言外不傳之秘。诚爲人所難知。 然方剂雖載其妙理。有不可得而明言者。在乎心领而神會耳。唐许胤宗曰醫者意也。思慮精 则得之此之謂欤。而孟轲氏曰。梓匠輪舆。能與 人规矩。不能與人之巧。亦此謂也。予用寿行而與四方之士共焉。则濟人利物之一端。未必 無小补云成化甲辰岁仲夏既望荆南一人识。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
说明:校对参考:

繁体版:https://ctext.org/searchbooks.pl?if=gb&searchu=%E6%AD%A4%E4%BA%8B%E9%9A%BE%E7%9F%A5

简体版:https://www.zysj.com.cn/lilunshuji/cishinanzhi/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