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民國演義/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民國演義
◀上一回 第一一一回 易總理徐靳合謀 宴代表李王異議 下一回▶

  卻說徐樹錚出任邊防,無非為徼功起見,及外蒙取銷自治,又得受中央任命,做了一個冊封專使,便與副使恩華、李垣等,馳赴庫倫。駐庫辦事員陳毅,也知小徐此來,不懷好意,但不得不出郊相迎。就是外蒙王公,既已歸附中央,理應歡迎專使,相偕出迓,執禮頗恭。小徐昂然前來,意氣揚揚,及與陳毅等相遇,乃下馬晤談,略道寒暄,便即上馬入庫倫城,當下將冊書授與外蒙呼圖克圖。呼圖克圖依禮接受,擺宴接風,皆意中事,不消細敘。散宴後,小徐出寓陳毅公館,便作色與語道:「汝亦曾知我徐某的聲名否?汝在庫倫多年,沒甚建樹,今我奉使到此,為汝成立功勞,並非越俎代謀,汝勿疑我有他意,暫請汝勿與外界通問,俟我辦理告竣,自當南歸,否則與汝不利,汝宜留意。」驕態如繪。陳毅聽了,也覺憤不可遏,但默思小徐凶橫,未可與爭,不如虛與周旋,還可敷衍過去,俟他復命,便可無事,因此含糊應允,聽令小徐辦理。小徐也樂得張威,即借庫倫為行轅,安居起來。嗣是邊防情事,均歸小徐主張,陳毅毫無權力,不過虛有職位罷了。

  是時財政總長兼代國務總理龔心湛,因為財政支絀,不敷分撥,屢受各方指摘,情願卸去職任,免得當衝。乃即遞上辭呈,襆被出都。徐總統無從挽留,只好准令免職,改任他人。向例總理缺席,當由外交、內務兩總長代任,外交總長陸徵祥赴歐未回,內務總長田文烈,因病乞假,當然不能任命,挨次輪流,應歸陸軍總長靳雲鵬權代。靳為段合肥門生,資望尚淺,全靠老段一手提拔,始得累躋顯階,官至陸軍總長,特授勛二位。老徐本陰忌段氏,如何肯令靳雲鵬接手?他卻另有一種意見,以為靳係武夫,頭腦簡單,容易就我約束,且靳為新進後輩,駕馭更易,若優加待遇,使他知感,當可引為己用,樂效指揮。就中尚有兩件利益:一是使安福國會不致違言;二是使曹錕、張作霖互相聯應。原來靳為段派嫡系,本與安福部同情,好在靳氏兒女,新近與曹、張兩軍閥聯姻。曹、張兩派本非段系,將來靳得重用,曹、張自必樂從,兩方擁護,靳亦可乘勢自展,免受段派牽掣。為靳氏計,為自己計,真是一舉兩得的計策。當即將靳氏提出,咨交國會。府秘書長吳笈孫,草定咨文,呈與老徐。徐總統閱後,復親自援筆,把靳雲鵬三字下,加寫「才大心細,能負責任」兩考語,然後再令吳笈孫繕正,蓋過了印,著人齎交參眾兩院。院中投票表決,得大多數同意,因即通過。已如老徐所料之第一著。徐遂任命靳雲鵬兼代國務總理,所有財政總長遺缺,便命次長李思浩攝行。既而川、粤、湘、贛四省經略使曹錕,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果有電文到京,力保靳氏,略云:「國家政治,須由內閣負責,龔代閣已經告退,聞已奉中央明令,著靳總長兼代。靳總長心地光明,操行穩健,令他代龔,眾望允孚,即請令靳總長正式組閣,俾當內憂外患時候,付託得人」云云。老徐第二著所料又復中式。徐總統覽到此電,免不得撚髯微笑,遂令靳雲鵬正式就任,竟為國務總理。

  靳既受命登台,可巧廣東軍政府有電到京,請取消八年公債,略謂:「八年公債條例,聞已公佈,額定二萬萬,取田賦為擔保品,得將所領債券,隨時抵押賣買,某報中載有券額八十萬圓,已抵於某國商人,每百圓只抵三十圓,是直接為內債,間接即係外債,輾轉抵押,自速危亡。況公債發行,抵及田賦,尤為世界所未有。全國人士,已一律反對,異口同聲,請即取消明令,用孚輿情,並盼速復」等語。靳雲鵬接電後,即復電與軍政府,說是:「八年公債,係維持財政現狀,所稱押與某國一節,並無此事,幸勿誤信。」這電既拍發出去,靳氏更通報老徐,且談及財政奇窘,未易支持。徐總統亦皺眉道:「這都是軍閥家的禍祟,試想近年軍餉,日增一日,政府所入有限,怎能分供許多將弁?今日借外債,明日借內債,一大半為了武夫。如果武人有愛國心,固防息爭,倒也不必說了。更可恨的,是吃了國家的糧餉,暗謀自己的權力,南爭北戰,鬧得一塌糊塗,如此過去,怎麼了?怎麼了呢!」靳雲鵬答道:「看來非裁兵節餉不成。」徐總統道:「我亦嘗這般想,但必須由軍閥倡起,方不至政府為難,若單靠政府提議,恐這般軍閥家,又來與政府反對了。」靳雲鵬應了一個「是」字。徐總統復接入道:「目前曹、張兩使,電呈到來,並言君才能大任,我看此事非君莫成,請君電告曹、張,煩他做個發起人,當容易收效哩。」雲鵬復應聲稱是,因即告退自去,電致曹、張,如法辦理。果然曹、張代為幫忙,分電各省督軍省長,願裁減軍額二成,為節餉計。僅減去二成軍額,所獲幾何?各省督軍省長,聞是兩大帥發起,當然贊成,便推曹、張為領袖,聯名進呈,大綱就是「裁兵節餉」四大字。徐總統喜如所望,因即下令道:

    軍興以來,徵調頻繁,各省經制軍隊,不敷分佈,因之招募日廣,餉需驟增,本年度概算支出之數,超過歲入甚巨,實以兵餉為大宗。此外各軍積欠之餉,為數尚多。當此民窮財匱,措注為艱,即息借外資,亦屬一時權宜之計,將來還本償息,莫非取諸民間,紓須臾之急,適以增無窮之累。抑且治軍之道,餉源為重,久饑之卒,循撫良難,統馭設有稍疏,則事變或難盡弭。本大總統受任伊始,力導和平,實發於為民請命之誠。現大局雖未底定,而停戰久已實行,徒養不急之兵,虛耗有盡之餉,非所以奠民生,固邦本也。至若軍餉支出,悉資賦稅,比來國家多故,百業不興,農成商通之數,已遜承平,益以整理失宜,歲入銳減,長此以往,固有餉源,涸可立待,被兵省份,更無論矣。本大總統興念及茲,夙夜祗懼,計惟有裁減兵額,清釐稅收,救弊補偏,暫資調節。茲據四川、廣東、湖南、江西四省經略使直隸督軍曹錕,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兼署省長張作霖,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倪嗣衝,江蘇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署浙江督軍盧永祥,時浙督楊善德病歿,由淞滬護軍使盧永祥升調。署吉林督軍鮑貴卿,吉督孟恩遠調京,鮑由黑督調任。黑龍江督軍孫烈臣,繼鮑後任。山東督軍張樹元,山西督軍閻錫山,河南督軍兼署省長趙倜,湖南督軍兼署省長張敬堯,福建督軍兼署省長李厚基,陝西督軍陳樹藩,甘肅省長兼署督軍張廣建,新疆省長兼署督軍楊增新,熱河都統姜桂題,察哈爾都統田中玉,綏遠都統蔡成勛,江蘇省長齊耀琳,安徽省長呂調元,湖北省長何佩溶,浙江省長齊耀珊,江西省長戚揚,山東省長屈映光,陝西省長劉鎮華,直隸省長曹銳,長江上游總司令吳光新等,聯名電呈,稱:「中央財政奇絀,軍費實居巨額,如各省徒責難於中央,於義未安,於事無濟。權宜濟變,勢不外開源節流兩端。如就軍隊裁減二成,以之鎮懾地方,尚可敷用,約計歲省二千萬圓,一面由中央責成各省,督飭財政廳,於丁漕稅契各項,暨一切雜捐,切實整頓,涓滴歸公,增入之款,亦當有二千萬圓左右,確定用途,暫充軍餉。一俟和平就緒,裁兵之議,首先實行」等語。該督軍等明於大計,兼顧統籌,體國之忱,良深嘉許。所擬裁減軍額二成及整頓賦稅各辦法,簡要易行,與中央計劃正合。即著各該管官署,會同各該督軍省長總司令等,妥速籌議,確定計劃,剋日施行。經此次裁減之後,並應認真訓練,以期餉不虛糜。至於清釐賦稅,首重得人,著責成財政部暨各省長官,於督徵經徵官吏,嚴為遴選,仍隨時留心考核,切實糾察,以祛積弊。總期兵無冗額,士可宿飽,減輕閭閻之疾苦,培養國家之元氣,本總統實嘉賴焉。將此通令知之。此令!

  看官!你道各省督軍省長,聯名呈請,果真是為國節財,通曉大計麼?從前袁項城時代,只有一班國民黨,與袁項城死做對頭。後來項城一死,北洋軍系,遂分作兩派,一是皖系,一是直系。皖系就是段派,與民黨不協,常欲挾一武力主義,剗除民黨,所以南北紛爭,連年不解。直系本是馮河間為首,馮既下野,資格最崇的要算曹錕。錕嘗與馮聯合一氣,嗣經徐東海從中調停,乃偶或助段,但終為直系中人,不過為片面周旋,究未願向段結好。再加出一位張大帥來,據住關東三省,獨抱一大蒙滿主義,既不聯直,又不聯皖,前次為小徐誘動,謀取副總統一席,所以助段逼馮。及馮去徐來,副總統仍然沒份,累得張大帥空望一場,於是心下怪及小徐,更未免猜及老段。閱者看過前文,當知前因後果。三派鼎立,爾詐我虞,哪裡肯協力同心,經營國是?各省督軍省長,如徐總統通令中所述,有直派的,有皖派的,有奉派的,彼此牽率入呈,無非表面上賣個虛名,粉飾大局,其實暗中傾軋,入主出奴,就是叫他實行裁兵,他亦未必從令。軍閥家的威力,全靠著許多丘八老爺,若逐漸裁減,威力何存?所以他的呈文,簡直是有口無心,隨說隨忘的。

  惟這位老總統徐世昌,本來是翰苑出身,夙嫻文藝,及出任東三省總督,始得躬膺節鉞,結識了若干武夫。到了受任總統,逆料國民心理,厭亂惡兵,因此力主和平,提倡文治,如前清宿儒顏習齋、李▉兩師生,並令入祀文廟,且就公府旁舍,辟前清太僕寺舊址,設立四存學會。四存名義,就是顏習齋所講的存人、存性、存禮、存治四綱。有時政務少閒,或邀入樊樊山、易實甫、嚴范蓀等遺老,評風吟月,飲酒賦詩,立了一個晚晴簃詩社,作為消遣。夾敘一段徐氏文治,也是忙中補筆。無如尚文的古調獨彈,如何普及?尚武的積重難返,相率爭權。老徐非不聰明,乃欲運用一靈敏手腕,駕馭武人。惟段派因老徐上台,全是安福部推戴,應居監督地位,故老徐有所舉動,往往為所鈐制。就是南北和議的決裂,也是為此。

  後任北方總代表的,乃是王揖唐。見一百零九回。揖唐生平行事,多為輿論所不容,他敢貿然南下,實由小徐許為暗助,極力慫慂,所以直任不辭。偏偏滬上士商,不待揖唐到滬,便已群起反抗,登報相訾。揖唐視若無睹,道出江寧,入見江蘇督軍李純。李為東道主人,自然開筵相待,酒過數巡,揖唐談及議和方略,並乞代為疏通。說了數語,未見答辭,揖唐不禁發急道:「公曾始終主和,奈何今日反噤若寒蟬,不肯以周行見示?」李純才微微笑道:「鳳凰已鳴,我何妨且作寒蟬。」揖唐聽了,越覺莫名其妙。原來揖唐出京時,曾由熊希齡編成一篇俳優詞,隱譏揖唐。希齡常因地得名,時人號為熊鳳凰,故李純亦援此相嘲。獨揖唐尚且未悟,更欲絮問。李純直言道:「熊鳳凰已說過了,敢是君尚未聞麼?」兩語說出,揖唐也不覺自慚。還虧面上已略有酒容,尚得遮蓋過去。與其獻丑,何如藏拙。李純自覺所言過甚,因復接入道:「今欲議和,並非真正難事,總教北方諸公,果無賣國行為,且能推誠相與,便容易就緒了。」揖唐勉強相答道:「我公久鎮南疆,為南方空氣所鼓蕩,故所言若是。其實北方,也自有苦衷,公或未能悉知哩。」李純又不禁憤憤道:「人生在世,但求問心無愧,純一武夫,知有正義罷了,他非敢知。公奉命南來,必有成竹在胸,得能和議早成,純亦得安享和平,感公厚賜哩。」滿腹牢騷,借此流露。揖唐乃不便多言,再勉飲了數觥,當即別去。

  一到滬上,通衢大市,均有譏笑揖唐的揭帖,煌煌表示。揖唐非無耳目,也自覺進退兩難,默思當今時勢,錢可通靈,從前收買政黨,包辦國會,哪一件不是金錢做出?此番來滬議和,仍可用著故智,倚仗錢神,於是揮金如土,各處賄托。好在小徐亦密派心腹,運動南方領袖孫中山,及南方總代表唐少川,陽為說合,陰圖反間,叫他與岑、陸諸人分張一幟,免為所制。那時南方七總裁,也分粤、滇、桂三派,貌合神離暗存黨見,一經小徐設法浸潤,唐總代表,卻也略被聳動,欲與王揖唐聚首言和。一日,王、唐兩人相遇席上,宴會周旋,各通款曲,惟終未及和議事件。兩方分代表中亦有數人預席,互相驚異,竊竊私議。及散席後,南代表對了唐紹儀,各有違言,多說是:「魚行包辦,何足議和,王有魚行包辦的綽號。我輩若與開議,便是自失聲價了。」唐總代表雖有和意,究竟不好違眾,乃向廣東軍政府,電告辭職。從此和議聲浪,又變成一番畫餅了。小子有詩歎道:

    五洲和會猶成議,一國軍人反好爭。

    南北紛紜無定局,難堪只是我蒼生。

  內憂未已,外釁又生,種種事變,待至下回再表。


  龔、靳同為段派中人,龔去而靳代,猶一段派也,但徐之用靳,恰含有一大命意,經本回直書其隱,乃知用靳之際,與用龔不同。錢內閣之倒,段派實排擠之,龔之起而暫代,原為徐之一番作用,非本意也。未幾而易靳之令下,當時謂去一段派,來一段派,本是同根,何必參換,而亦安知老徐之別有智謀耶?裁兵節餉一事,為靳氏登台後之政策,實由老徐授意而成。果能軍閥同心,逐漸進行,寧非一時至計,惜乎其言未顧行也。王揖唐之南下議和,本為老徐請君入甕之策,而彼則有挾而來,盛裝南下,李督軍之面加規勉,猶不失為忠厚人本色,實則黑幕重重,李氏固尚未洞悉也。彼此詐力相尚,國家寧能有豸乎?

◀上一回 下一回▶
民國演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