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民國演義/1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民國演義
◀上一回 第一四九回 救後路衡山失守 爭關餘外使驚惶 下一回▶

  卻說譚延闓見和議破裂,又入戰爭時期,和魯滌平等定下計划,等湘譚的魯滌平軍准備好后,便和長沙對岸的蔡巨猷軍的劉序彝部,以及湘陰、赤竹、洙州各面的軍隊,齊進以奪長沙。到了趙軍下總攻擊令的那一天,因魯軍還不曾准備定妥,所以不能一齊發動。譚延闓自己在株洲方面,指揮謝國光部和從廣東帶來的湘軍,攻擊唐生智。戰了一日,未見胜負。譚延闓因命謝國光部,繞攻唐生智的側面,以收夾擊之效,自己在正面沖擊。唐生智自然也督率部下將士,奮勇反攻。兩軍正在戰得起勁,忽然東面槍炮聲大作,子彈如雨點一般的向唐生智軍洒來。原來謝國光已從側面攻到,唐生智大惊,急急分兵抵拒。正面的陣線既薄,抵抗力又弱,譚軍進攻愈勇,唐生智雖則竭力抵御,當不起譚軍三番五次的肉搏沖鋒,看看支持不住,正待潰退,忽然后面一隊援軍,如風掣電卷的赶到,原來是賀耀祖部。唐生智吃惊道:“你負著防守長沙的重責,如何到這里來?”賀耀祖道:“防守長沙的任務,業已有馬濟率領一團北軍擔任,趙總指揮因听說這方面局面緊急,所以派我來助你。”唐生智大喜,請他擔任正面,自己去攻側面的謝國光。賀耀祖應允,便督隊向譚軍進攻。譚軍戰斗已久,況且沖鋒多次,兵力已疲,如何還能攻破賀耀祖的陣線?因此本來很得勢的戰事,又漸漸的失勢起來。北軍不到長沙,賀耀祖不能調至株洲,則唐生智必敗,唐生智敗,則長沙危,一也。株洲方面戰事不得手,則不能抽調劉、鄒勁旅,擊退蔡巨猷之兵,二也。譚、蔡兩軍不退,葉開鑫不能攻克湘潭,三也。湘潭不得,唐榮陽決不又反譚助趙,四也。在事實上言之,馬濟不過助趙以一團兵力擔任防守耳,而在戰局上,乃有如此重大影響,亦見軍事之變化難知,而吳佩孚阻撓義師之罪,實浮于趙也。勉強支持了兩日,謝國光部先被唐生智擊敗,唐軍乘勢來包抄譚軍后路。譚軍恐受包圍,只得退卻。賀、唐追擊了一陣,忽然接著趙恒惕的密諭,大略說道:

  聞東路得手,譚、謝俱各敗退,甚喜。惟譚軍實力,并未全失,湘潭、靖港即蔡巨猷所部軍隊。敵俱未退,不可遠及,重勞后顧,可急令鄒鵬振、劉重威兩部秘密開省,俟退去蔡軍,則湘潭勢孤,不難一鼓而下。若得湘潭,東路亦不足憂矣。

  賀、唐見了這個密諭,便停止追擊,急令鄒鵬振、劉重威兩部開省。鄒、劉遵令回到長沙,來見趙恒惕,恰好趙恒惕和馬濟在那里議事,見了鄒、劉便道:“你們來得很好。這几天湘江的霧很大,明天拂曉,你們可乘霧渡江襲擊蔡巨猷軍,今天暫時休息罷。”鄒鵬振道:“蔡巨猷部在對岸的軍隊,恐怕也不多罷。”馬濟道:“你怎的知道?”鄒鵬振道:“我們在東路作戰,俘獲的敵人,里面有不少是蔡巨猷部,蔡部開到對岸的本來不多,現在又分兵去助東路,可見留下的也就有限了。只我所不解的,不知道這些軍隊,是几時開拔過去的?”趙恒惕道:“你還不知道嗎?蔡部的開拔到東路,是正在議和的時候哩。”劉重威道:“議和的時候,規定各軍不得調動,他如何通得過中立軍的駐地?”趙恒惕道:“魯滌平原是親譚的,豈有通不過之理?”此亦補筆,不必定看作鄒鵬振等未知也。劉重威道:“既然如此,也不必我們兩部去,還是分一半去攻湘潭罷。”馬濟道:“不必。湘潭方面,有葉部開鑫前去也夠了,很用不著你們去,你們還是去休息休息,明天拂曉好渡江進攻。”鄒鵬振、劉重威應諾,又道:“葉師長何時進兵?”

  趙恒惕道:“你們一得手,他便立刻進扑湘潭了。”

  劉重威和鄒鵬振等退出以后,各自回營布置。到了次日天未明,便集合渡江,馬濟親自赶到炮台上來開炮,此時只听得兩面的槍聲,連續不絕,隔江的炮火,也非常激烈。鄒鵬振等的兵船,几次三番,都被逼退回。馬濟好生著急,因觀察炮火發來的所在,親自瞄准,放了兩炮,又向槍彈最密的所在開了几炮,隔岸的槍炮聲便稀疏起來,鄒鵬振、劉重威乘勢又沖過江去。對岸的蔡軍急待抵御時,鄒、劉兩部早已大半上岸。雙方不能再用射擊,便各裝上刺刀,互相肉搏。鄒、劉兩部后臨大江,不能即退,只得奮勇沖擊,此之謂置之死地而复生歟?后隊也陸續登陸。人數愈眾,進攻愈猛。劉序彝部,人數甚少,如何抵敵得住?不上三四小時,便大敗而走。

  葉開鑫得報,立刻從易家灣渡江,進扑湘潭,在湘潭北面,和魯滌平軍開起戰來。雙方戰了一晝夜,兀是胜負未分。忽然西北角上槍炮聲大作,鄒鵬振旅從靖港赶來助戰,向魯軍左側進攻。魯軍人少勢薄,又得了東西兩路敗退的消息,無心戀戰,急急棄了湘潭,全軍退走,正想率隊去會譚軍,忽然有大彪軍開到,急加探詢,方知譚軍已來。魯滌平大喜,急忙過去謁見譚延闓,動問放棄株洲防線的原因。譚延闓道:“我本待反攻,只因接到大元帥的電報,說東江失利,博羅、河源,相繼失守,令我即日回軍討伐陳逆;再則听說吳佩孚因趙軍失利,令沈鴻英從贛邊出郴州,截我后路。我軍前線,已經不甚得手,如再后路被截,勢必一敗涂地,所以不得不急急回軍先救宜章,如東江戰事已有轉机,我們便可反攻長沙,如東江戰事緊急,便可即回廣州破敵,似乎比較妥當。貴部和我同行?還是保守衡山?可請兄自己決定。”魯滌平道:“我如防守衡山,則你我兵分力薄,反無勢力,不如同救宜章。”譚延闓稱善。當下兩人合兵到宜章來,趙軍便乘勢收复了衡山、衡陽。

  唐榮陽部听說譚軍失敗,急又倒戈附趙,并派兵攻擊常德蔡軍,以贖前此暗襲賀、唐于常德之嫌。趙軍之失守長沙也,唐榮陽攻賀、唐于常德以助譚,譚之失衡陽,唐榮陽又攻蔡、劉于常德以助趙,同一攻常德也,其用大异,武人之反复無信義,可胜慨哉!趙恒惕對于蔡巨猷軍,向來不甚重視,他惟一的戰路,是先行打倒湘南謝謝國光吳吳劍學魯魯滌平能戰的軍隊,再行圍迫湘西,所以沒有把譚軍盡行驅逐出湘。對于唐榮陽的舉動,也不甚留心,鄙薄之至,唐榮陽亦自慚否?只仍然繼續攻譚的工作。

  其時郴州已被沈鴻英所襲,廣州解來接濟譚軍的子彈餉械,也盡被沈鴻英截了去,因此譚方用全力奪回郴州,把沈軍逐回贛邊,一面急急召集魯滌平、方鼎英、謝國光、吳劍學、朱耀華、劉雪軒等,會議此后應戰方法。魯滌平道:“我們此時惟一的要著,就要維持湘南、湘西的聯絡,要維持湘西、湘南的聯絡,就不能不守永州、寶慶。郴州、宜章,雖然是和粵中來往的要道,卻決不可作為根据地,反而和湘西失了聯絡。”譚延闓道:“寶慶已有黃耀祖部在彼防守,似乎一時可保無虞。永州地方,更為重要,不知哪一位愿去負責堅守?”劉雪軒欣然起立道:“雪軒愿負此責。”譚延闓道:“永州地方,最為重要,永州倘然失去,則和湘西的聯絡斷絕,反攻和呼應,都有种种困難了。”劉雪軒道:“總司令放心,雪軒誓死堅守,決不致有些須閃失。”說大話人,往往不能實踐。譚延闓道:“永州現在還不甚吃緊,暫時由你一人防守,到緊急時,我自調兵助你。”劉雪軒慨然答應,其余各人,也都認定防線,專候趙軍前來廝殺。無奈這時子彈缺乏,糧餉又少,因粵方接濟,被沈鴻英截留之故也。廣州的風聲又緊,因此軍心不甚堅定。不多時,寶慶、耒陽、祁陽相繼失守,劉雪軒見孤城難守,也不向譚氏求救,徑集合部屬,投降趙軍了。可殺。說大話的,原來如此沒用。

  譚延闓見大勢已去,孫大元帥回軍救粵的命令,又一日數至,便令各軍盡都退回粵邊。魯滌平、朱耀華、方鼎英、黃耀祖各部調樂昌,在廣東韶關之北。謝國光調仁化,樂昌東。吳劍學部調九峰,樂昌東北,貼近湘邊之一鄉鎮。陳嘉祐和蔡巨猷的一部調星子。粵境連州北,緊貼湘邊之一鄉鎮。一面又電令沅陵蔡巨猷猛力沖出湘南,集合粵邊。其時蔡巨猷、唐榮陽反戈附趙,陳渠珍又改變中立態度,派兵分攻辰、沅周朝武部,武人之看風使船,其刁猾處尤過于政客,可恨。形勢十分吃緊。蔡巨猷自己在漵浦和賀耀祖相持,雖曾用計擊破賀軍,無奈大勢已失,賀部依然集合反攻,不能挽回大局。周朝武屢被戴斗垣所破,向趙恒惕提出要求改編的條件。趙恒惕因他們不日便可消滅,也拒絕不允。后來到底被擊敗潰散,這些散兵無處可奔,都流為土匪。自此以后,湘西便成為土匪世界,人民被累不堪。此亦不能不謂為趙恒惕拒絕改編之罪。蔡巨猷不能再守,只得退入洪江,派代表和黔邊黔軍聯絡,以謀退步,此時得了譚延闓的命令,便又令陶忠澄、陳嘉祐出武岡,周朝武、劉序彝出安化,奮勇沖突。趙恒惕哪里容得他沖過?立刻把湘南各重兵,分頭包圍,不令越過雷池一步。蔡巨猷勉強支持了月余,武岡、安化相繼失守,大勢更加窮蹙。蔡巨猷見形勢已十分危急,便通電下野,當劉序彝、陶忠澄、周朝武等,電請趙軍弗再追擊,趙恒惕哪里肯听,依舊派兵猛攻,到本年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葉開鑫攻下洪江,蔡巨猷只得逃奔貴州,湘西軍事,方算解決。只是變為土匪的敗兵,卻并無收拾的辦法,自己地位保住便罷了,土匪騷扰百姓,和自己有何干涉哉?此事卻按下不提。

  卻說譚延闓因廣州的戰事緊急,奉孫大元帥的命令,即日率部回廣州,討伐東江的陳逆,便集合所部軍官會議。魯滌平、謝國光、吳劍學、朱耀華、方鼎英、張輝瓚等,都請即日回兵討賊,只有黃耀祖、汪磊兩人默然。譚延闓道:“既各位都主張即日回軍討賊,希望即去預備一切,分頭回廣州破賊。”眾皆領諾。黃耀祖起立道:“討賊要緊,邊防也要緊,我們如全体開往東江,万一湘軍來襲,如何抵御?”眾人正要回答,汪磊也起立道:“黃團長所說的話,确是很有理由,我們不可不防。磊雖不才,情愿和黃團長緊守粵邊,以防意外。”其言甘者,其中必苦。譚延闓道:“如此甚好,所有粵邊的防守事宜,就請你們擔任罷!”議定以后,眾皆散去,只有吳劍學一人留在后面,有心人。悄悄向譚延闓道:“我看黃耀祖和汪磊,說話雖然好听,恐怕其中還有秘密,總司令如何准他留守粵邊?”譚延闓默然不答。吳劍學固問,譚延闓道:“倘然必定要強迫他同走,他抗不受令,又將怎樣辦理?”吳劍學道:“立刻派兵繳他的械。”譚延闓道:“這樣辦就大失算了。他倆既有异心,如何不先做提備?万一攻之不克,兵連禍結,必致耽誤東江戰事。再則恐怕趙恒惕乘机來攻,更惹出一層外患,豈非失算之至?現在示以坦白,結以恩信,即使他倆果有异心,也決不肯為我們后方之患了。”此等處既仁且智,頗似中山。吳劍學拜服。

  次日,大軍一齊開拔,向廣州進發,在半途便听說黃耀祖、汪磊兩人集合部隊,投湘南去了,果然不為后方之患。譚延闓惟有太息而已。到得廣州時,廣州情形已十分嚴重,譚延闓急急去見中山。中山見了譚氏回來,十分歡喜。譚延闓把湘中的情形,大略講了一番,便問起戰事失敗的原因。中山歎息道:“此次戰事,本來已操胜算,不料石灘之戰,劉震寰部忽然嘩變,致牽動全局,遭此敗衄。假使沒有這次變故,惠州也早已攻下了。”致敗的原因,至此方才補出。譚延闓道:“已往之事,不必深究,只不知逆軍在什么時候方能擊退咧?”中山笑道:“逆軍此次作戰有兩大失計,現在危險時期已過,不出三日,必可反敗為胜,再占石灘。”能說必能行,非如徒說大話而不能實行者。譚延闓道:“何謂兩大失計?”中山道:“洪兆麟、楊坤如不等林虎進展,便占石龍,以致不能齊進,這是第一失計;既然得了石龍,又不急急前進,讓我得整頓部隊,布置防守,這是第二失計。當時退到廣州的時候,滇軍主張放棄廣州,我早已料到逆軍必不能立即進迫,所以不肯答應,只有李協和能深得我心,勸我堅守,現在樊鍾秀既已反戈附義,已到廣州,兄又領兵赶到,何愁逆軍不退嗎?”确有把握之談,非豪無主見者。譚延闓尚沉吟未答。中山又道:“組庵譚延闓字。不必怀疑,逆軍在三日內,我軍便不攻擊,他必自退。一則進無可取,二則糧食缺乏,香港又不肯運米接濟,怎能持久?”譚延闓欣然道:“戰事确不足慮了。但在軍餉方面,也急宜措置方好。不然,即使東江蕩平,而糧餉無著,也決不能完成北伐的工作。”中山道:“關于這一層,我已籌有辦法,決計收回海關稅權,將粵海關的關余,全數截留,在本月按此時為十二年十一月。五日,我已正式照會北京外交團,要求將這筆關余,應一例撥交本政府。”自是正當辦法。中山一面說,一面命人將原文檢出,交給譚延闓觀看。照會的大意說道:

  敝國關稅,除撥償外債外,所余尚多,此項關余,其中一部分為粵省稅款,北政府以取自西南者為禍西南,北政府嘗取此款以接濟西南各省叛軍,如陳炯明之類,以禍人民,故曰為禍西南。

  揆之事理,豈得為平?況當一九一九与一九二○年間,因廣東護法政府之請求,粵海關稅余,應還抵押外債部分外,嘗歸本政府取用。今特援前例,要求外交團,此后所有關余,應一律由本政府取用,不得复撥交北政府,否則當用直接處決方法。惟在此期間,當靜候兩星期,以待答复。譚延闓看完道:“外交團可曾答复?”中山道:“复文昨天剛由廣州的領事團送到。”說著,也叫人檢出,送給譚延闓觀看。复文的內容,大意是這樣:

  關余為中國之所有,外交團不過受北京政府之委托,為其保管人,貴處如欲分潤,當与北京政府協議,南北方為交戰團体,豈有協議可得?复文殊覺滑稽。外交團無直接承諾要求之理。

  如任何方面果有干涉之舉,則外交團為保護海關起見,只有采用相當強迫手段,以為辦理。此文完全偏袒北京政府,外交團非有愛于北京政府也,特以南政府為革命政府,如革命成功,則列強即不能复肆侵略,故凡可以妨礙南政府之活動者,無不為之爾。

  譚延闓看畢說道:“這复文真豈有此理极了。真是豈有此理。我們偏要干涉,看他們如何用強迫手段來辦理?”中山道:“他們指外交團。現派了許多軍艦在廣州洋,升火示威哩,我也曾有過宣言,如海關不把關余交給本政府,則本政府當即行撤換稅務司,便到万不得已,還可把南方各港,辟為自由貿易港,亦稱自由市,一切貨物出入,均不須納稅者。以為抵制。言出必行,不畏強御,此時中國惟一人而已。但在這時似乎還不必實行此种計划,且再過几天,等擊破陳軍以后再說罷。”兩人又討論了一會戰事。方才分手。

  次日,中山先生令譚延闓、許崇智、樊鍾秀等,俱各分頭向陳軍反攻,又令范石生繞出增城,以斷林虎的后路。布置定妥,便各分頭進攻。陳軍此時糧食不濟,本來已有退心,再加各義師進攻甚猛,陳軍哪里抵抗得住?戰不一日,便紛紛敗退。各軍分頭追擊,洪兆麟、楊坤如等屢戰屢敗,石龍、石灘,相繼克复。林虎听說中左兩路都敗,急忙退卻,恰被范石生赶到,大殺了一陣。林虎帶領殘軍,逃回增城,和圍增城的陳軍會合,軍勢又振,圍城如故。不料范石生部躡蹤而來,許崇智部又從石灘來攻,城內被圍的軍隊也乘勢沖出,林虎三面受敵,死傷甚眾,又大敗而退,相度地勢,憑險而守。其胜也忽然,其敗也突然。陳炯明見戰事著著失敗,十分懊喪,急忙拍電到洛陽,向吳佩孚求救,陳氏是時,方倚吳佩孚為泰山,而不知吳氏已有冰山易倒之勢矣。請吳立即令江西方本仁、湖南唐生智以及沈鴻英軍,迅即入粵援助,攻中山之后。正是:

  欲摧革命業,更遣虎狼師。

  未知吳佩孚是否即令方、唐、沈入粵,方、唐、沈是否肯受命攻粵,且看下回分解。

  ----------

  中山為爭關余而致牒于北京使團曰:北京政府,取西南人民所納之賦稅,以禍西南,揆之事理,豈得為平?痛哉言乎!夫帝國主義者,欲肆虐于中國,必先求中國時有內亂,不克自拔,乃得長保其侵略与借為要索權利之机會。欲助長中國之內亂,則非妨礙革命勢力之進展,及保持軍閥之勢力不為功。而欲妨礙及保持兩者之有效,則財力之為用尚焉。故務必取西南之關余,以納諸北京政府之手,使得用之以為禍西南,雖盛派艦隊,架炮威嚇而亦有所不憚也。嗚呼!中山以為事理之所不平者,豈知彼帝國主義者,乃方以為必不可變之手腕乎?

◀上一回 下一回▶
民國演義

本作品的作者1953年逝世,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屬於公有領域。但192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2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應版權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