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卷第三十五
水經注 卷第三十五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
水經注卷三十五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江水〈案近刻作江水三〉
又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岀焉
江水左迆為中夏水右則中郎浦岀焉江浦右迆南
派屈西極水曲之勢〈案近刻訛作南派曲而極水曲之地勢〉世謂之江
曲者也
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涌水入焉〈案入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岀攷涌水乃夏水枝〉
〈分入江者非從江岀蓋後人因注文江水又東涌水注之訛而為經嫌與此複遂妄改作岀耳今訂正〉
江水又東涌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自夏水南
通于江謂之涌口二水之間〈案此四字近刻訛在而逸下二水上復衍于字〉
春秋所謂閻敖游涌而逸者也江水又逕南平郡孱
陵縣之樂鄉城北〈案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呉陸抗所築後
王濬攻之獲呉水軍督陸景于此渚也
又東南油水從東南來注之
又東右合油口又東逕公安縣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劉備之奔江陵使築而鎭之曹公聞孫權以荆州借
備臨書落筆杜預克定江南罷華容置之謂之江安
縣南郡治呉以華容之南鄉爲南郡〈案呉近刻訛作矣〉晉太
康元年改曰南平也縣有油水水東有景口口即武
陵郡界景口東有淪口淪水南與景水合又東通澧
水及諸陂湖〈案東近刻訛作南〉自此淵潭相接〈案自此近刻訛作北是潭〉
〈訛作也〉悉是南蠻府屯也故側江有大城相承云倉儲
城即邸閣也江水左㑹高口〈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近刻高訛〉
〈作江〉江浦也右對黄州〈案近刻脱右字〉江水又東得故市口〈案此〉
〈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與高水通也江水又右逕陽岐山
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陽作楊山北訛作北山今攷陽岐即今石首縣西山在江之南〉
〈岸〉山枕大江〈案枕近刻訛作抗〉山東有城故華容縣尉舊治
也大江又東左合子夏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水左
迆北岀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大江又東左得侯臺
水口〈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也大江右得龍穴水口
〈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右迆也北對虎洲又洲北有
龍巢地名也昔禹南濟江黄龍夾舟舟人五色無主
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養民生性也〈案近刻脱此二字〉死
命也何憂龍哉于是二龍弭鱗掉尾而去焉故水地
取名矣江水自龍巢而東得俞口〈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近〉
〈刻脱得字〉夏水泛盛則有冬無之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
監利縣尉治也又東得淸陽土塢二口〈案陽近刻訛作揚又此九〉
〈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也大江右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
要〈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洲
下江水左得飯筐上口〈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秋夏水通
下口上下口間〈案近刻脱上下口三字〉相距三十餘里赭要下
即楊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間常苦蛟害昔荆佽飛
濟此〈案昔近刻訛作者〉遇兩蛟斬之自後罕有所患矣江之
右岸則淸水口〈案淸近刻訛作溝〉口上即錢官也水自牛皮
山東北通江北對淸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
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左㑹飯筐下口〈案近刻訛作右㑹飯筐上口〉
江浦所入也江水又右得上檀浦〈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江溠也江水又東逕竹町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中
有觀詳溠溠東有大洲〈案近刻作太洲〉洲東分為爵洲洲南
對湘江口也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北澧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
凡此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案此下近〉
〈刻有也字〉
湘水從南來注之
江水右㑹湘水所謂江水㑹者也江水又東左得二
夏浦〈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俗謂之西江口〈案俗字上近刻衍夏浦二〉
〈字〉又東逕忌置山南山東即𨼆口浦矣江之右岸有
城陵山山有故城東接微落山亦曰暉落磯江之南
畔名黄金瀨瀨東有黄金浦良父口夏浦也又東逕
彭城口〈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東有彭城磯故水受其
名即玉澗水岀巴丘縣東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江
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北對𨼆
磯二磯之間〈案此下近刻衍大江之中四字〉有獨石孤立大江中山
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江水又左逕白螺山南〈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右歴鴨蘭磯北江中山也〈案近刻脱山字〉東得
鴨蘭治浦二口夏浦也江水左逕上烏林南〈案此八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近刻上訛作止〉村居地名也又東逕烏黎口江浦
也即中烏林矣又東逕下烏林南〈案近刻脱下字〉呉黄蓋敗
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江水又東左得子練口〈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北通練浦又東合練口江浦也南直練
洲練名所以生也江之右岸得蒲磯口即陸口也水
岀下雋縣西三山溪其水東逕陸城北又東逕下雋
縣南故長沙舊縣王莽之閏雋也宋元嘉十六年割
隸巴陵郡陸水又屈而西北流逕其縣北北對金城
吳將陸渙所屯也陸水又入蒲圻縣北逕吕𫎇城西
昔孫權征長沙零桂所鎭也陸水又逕蒲磯山北入
大江謂之刀環口又東逕蒲磯山北北對蒲圻洲〈案近〉
〈刻脱一北字〉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頭即蒲圻縣治也晉
太康元年置洲上有白面洲洲南又有澋口水岀豫
章艾縣東入蒲圻縣至沙陽西北魚嶽山入江山在
大江中子洲南孤峙中洲江水左得中陽水口又
東得白沙口〈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一名沙屯即麻屯口
也本名蔑黙口江浦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餘里
呉所屯也又逕魚嶽山北下得金梁洲洲東北對淵
洲一名淵步洲江濆從洲頭以上悉壁立無岸歴蒲
圻至白沙方有浦〈案蒲圻近刻訛作專政〉上甚難江中有沙陽
洲沙陽縣治也縣本江夏之沙羨矣晉太康中改曰
沙陽縣宋元嘉十六年割隸巴陵郡江之右岸有雍
口亦謂之港口〈案港近刻訛作流〉東北流為長洋港〈案為近刻訛作〉
〈之〉又東北逕石子岡〈案近刻東北下有流字〉岡上有故城即州
陵縣之故城也莊辛所言左州侯國矣又東逕州陵
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港水東南流注于江謂之洋
口南對龍穴洲沙陽洲之下尾也洲裏有駕部口宋
景平二年迎文帝于江陵法駕頓此因以為名文帝
車駕發江陵至此黑龍躍岀負帝所乗舟左右失色
上謂長史王曇首曰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
以堪之故有龍穴之名焉江水又東右得聶口〈案近刻脱〉
〈又字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也左對聶洲江水左逕百人
山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黄
蓋詐魏武大軍處所也〈案處所近刻訛作所起〉江水東逕大軍
山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山東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迆
也江中有石浮岀謂之節度石右則塗水注之水岀
江州武昌郡武昌縣金山〈案金近刻訛作泰〉西北流逕汝南
僑郡故城南咸和中冦難南逼戸口南渡因置斯郡
治于塗口塗水歴縣西又西北流注于江江水又東
逕小軍山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臨側江津東有小軍
浦江水又東逕雞翅山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山東即
土城浦也
又東北至江夏沙羨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
沌水上承沌陽縣之太白湖〈案原本及近刻竝脱沌字下同攷沌陽故城在〉
〈今漢陽縣西又近刻脱太字〉東南流為沌水逕沌陽縣南注于江
謂之沌口有沌陽都尉治晉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
為荆州鎭此明年徙林鄣江水又東逕歎父山南對
歎州〈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亦曰歎步矣江之右岸當鸚
鵡洲南有江水右迆謂之驛渚三月之末〈案近刻之訛作以〉
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東逕魯山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古翼際山也〈案古近刻訛作右〉地説曰漢與江合于衡北
翼際山旁者也山上有呉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蓋
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也
〈案近刻脱故曰江三字〉舊治安陸漢高帝六年置呉乃徙此城
中有晉征南將軍荆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將軍
王世將刻石記征杜曽事有劉琦墓及廟也山左即
沔水口矣沔左有卻月城〈案此下近刻衍然字〉亦曰偃月壘戴
監軍築故曲陵縣也後乃沙羨縣治昔魏將黄祖所
守遣董襲凌統攻而擒之〈案凌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陸今據三國志改正〉禰
衡亦遇害于此衡恃才倜儻肆狂狷于無妄之世保
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謂咎悔之深矣江之右岸有船
官浦歴黄鵠磯西而南矣直鸚鵡洲之下尾江水溠
曰洑浦〈案洑近刻訛作狀〉是曰黄軍浦昔呉將黄蓋軍師所
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㑹矣船官浦東即黄鵠
山林澗甚美譙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謂之黄鵠
岸岸下有灣目之為黄鵠灣〈案近刻脱黄字下同〉黄鵠山東北
對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孫權所築也依山傍江開勢
明遠憑墉藉阻高觀枕流上則遊目流川下則激浪
崎嶇寔舟人之所艱也對岸則入沔津故城以夏口
為名亦沙羨縣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白湖〈案近〉
〈刻脱白字〉又東合灄口水上承溳水于安陸縣〈案溳近刻訛作沔〉
而東逕灄陽縣北東流注于江〈案流近刻訛作南〉江水又東
湖水自北南注謂之嘉呉江右岸頻得二夏浦北對
東城洲西浦側有雍伏戍江之右岸東㑹龍驤水口
水岀北山蠻中江之左有武口〈案近刻脱左字〉水上通安陸
之延頭〈案江水左得湖口至此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宋元嘉二年衛將軍
荆州刺史謝晦阻兵上流為征北檀道濟所敗走奔
于此為戍主光順之所執處也南至武城俱入大江
南直武洲洲南對楊桂水口江水南岀也通金女大
文桃班三治呉舊屯所在荆州界盡此江水東逕若
城南〈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庾仲雍江水記曰〈案近刻脱水字〉若
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南對郭口夏浦而不常泛
矣東得苦菜夏浦浦東有苦菜山〈案近刻訛作夏〉江逕其北
故浦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菜苦可食江水左得廣
武口江浦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浦中偏無蚊蚋之
患矣北對崢嶸洲冠軍將軍劉毅破桓𤣥于此洲𤣥
乃挾天子西走江陵矣
又東過邾縣南
江水東逕白虎磯北山臨側江濆又東㑹赤溪夏浦
浦口〈案浦近刻訛作二〉江水右迆也又東逕貝磯北〈案近刻貝訛作〉
〈具北訛作此〉庾仲雍謂之沛岸矣江右岸有秋口江浦也
又東得烏石水岀烏石山南流注于江江水右得黎
磯磯北亦曰黎岸也〈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八字訛作經下五字仍屬注〉
〈文又近刻脱一磯字〉山東有夏浦又東逕上磧北山名也仲雍
謂之大小竹磧也北岸烽火洲即舉洲也北對舉口
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案近刻訛作事〉非也舉水岀
龜頭山西北流逕䝉蘢戍南〈案近刻脱𫎇字〉梁定州治蠻田
秀超為刺史舉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水北岀垂
山之陽與弋陽渒水同發一山故是水合之水之東
有南口戍又南逕方山戍西西流注于舉水又西南
逕梁司豫二州東蠻田魯生為刺史治湖陂城亦謂
之水城也舉水又西南逕顔城南又西南逕齊安郡
西倒水注之水岀黄武山南流逕白沙戍西〈案近刻脱流字〉
又東南逕梁達城戍西東南合舉水舉水又東南歴
赤亭下〈案東南近刻作南東此句之下衍一又字〉謂之赤亭水又分為二
水南流注于江謂之舉口〈案近刻訛作洲〉南對舉洲春秋左
傳定公四年吳楚陳于柏舉京相璠曰漢東地矣江
夏有洰水〈案近刻脱江字〉或作舉疑即此也左水東南流入
于江江滸曰文方口〈案近刻脱一江字〉江之右岸有鳳鳴口
江浦也浦側有鳳鳴戍江水又東逕邾縣故城南〈案此〉
〈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楚宣王滅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漢
高帝元年〈案近刻訛作三年〉項羽封呉芮為衡山王都此晉
咸和中庾翼為西陽太守分江夏立四年豫州刺史
毛寶西陽太守樊俊共鎭之為石虎將張格度所陷
自爾丘墟焉城南對蘆洲舊呉時築客舍于洲上方
便惟所止焉〈案近刻脱築字惟訛作謂〉亦謂之羅洲矣
鄂縣北
江水右得樊口〈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庾仲雍江水記云
谷里袁口江津南入歴樊山上下三百里通新興馬
頭二治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曰長安
亦曰大舶載坐直之士三千人與羣臣泛舟江津屬
值風起權欲西取蘆洲谷利不從乃拔刀急上〈案近刻訛〉
〈作止〉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而敗故名其處為敗舶灣
因鑿樊山為路以上人即名其處為呉造峴在樊口
上一里今厥處尚存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山臨側江川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
陽縣也〈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晉書地道記以為子國
也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舊樊楚
地〈案近刻訛作也〉世本稱熊渠封其中子紅為鄂王〈案紅字近刻作〉
〈之名某者四字當是後人因文有脱誤増成其語〉晉太康地記以為東鄂矣
九州記曰鄂今武昌也孫權以魏黄初元年〈案此下近刻衍〉
〈中字〉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縣鄂縣徙治于袁山東又
以其年立為江夏郡分建業之民千家以益之至黄
龍元年權遷都建業以陸遜輔太子鎭武昌孫晧亦
都之晧還東令滕牧守之晉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
傅綜為刺史治此城後太尉庾亮之所鎭也今武昌
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記曰樊口南有大
姥廟孫權常獵于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
曰正得一豹母曰何不豎豹尾忽然不見應劭漢官
序曰豹尾過後執金吾罷屯解圍天子鹵簿中後屬
車施豹尾于道路豹尾之内為省中蓋權事應在此
故為立廟也又孫晧亦嘗登之使將害常侍王蕃而
以其首虎爭之〈案此句有脱誤裴松之引江表傳云使親近將蕃首作虎跳狼爭咋食之〉
北背大江江上有釣臺權常極飲其上曰墮臺醉乃
已張昭盡言處城西有郊壇權告天即位于此〈案近刻脱〉
〈即字〉顧謂公卿曰魯子敬嘗言此可謂明于事勢矣城
東故城言漢將灌嬰所築也江中有節度石三段廣
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陽武昌界分江于斯石也又東
得次浦〈案近刻訛作又得東五丈又得次浦〉江浦也東逕五磯北有五
山沿次江陰故得是名矣仲雍謂之五圻江水左則
巴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
即大别山也與決水同出一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
或曰巴山南歴蠻中呉時舊立屯于水側引巴水以
溉野又南逕巴水戍南流注于江謂之巴口又東逕
軑縣故城南〈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故國也春秋僖公
五年秋楚滅子奔黄者也漢惠帝元年封長沙
相利倉為侯國城在山之陽南對五洲也江中有五
洲相接故以五洲為名宋孝武帝舉兵江州〈案近刻訛作洲〉
建牙洲上有紫雲蔭之即是洲也東㑹希水口水出
𤅬縣霍山西麓山北有𤅬縣故城〈案此二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地理志曰縣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嶽廟音
潛齊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
又南積而為湖謂之希湖湖水又南流逕軑縣東而
南流注于江是曰希水口者也〈案水口近刻訛作口水〉然水流
急濬霖雨暴漲〈案近刻訛作病〉漂濫無常行者難之大江右
岸有厭里口安樂浦〈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從此至武昌
尚方作部諸屯相接枕帶長江又東得桑步步下有
章浦本西陽郡治〈案西近刻訛作南〉今悉荒蕪江水左得赤
水浦〈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夏浦也江水又東逕南陽山
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曰芍磯亦曰南陽磯仲雍謂
之南陽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勢迅急江水又
東逕西陵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史記秦昭王
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漢章帝建初二年封陰堂
為侯國江水東歴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逕
其北〈案此十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即黄石磯也一名石茨圻有
西陵縣〈案近刻此下有也字〉縣北則三洲也山連延江側〈案近刻延〉
〈訛作逕側訛作則〉東山偏髙謂之西塞東對黄公九磯所謂
九圻者也于行小難兩山之間爲闕塞〈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從
此濟于土復土復者北岸地名也
又東過蘄春縣南蘄水從北東注之
江水又得葦口〈案葦近刻訛作常〉江浦也浦東有葦山江水
東逕山北北崖有東湖口江波左迆流結成湖故謂
之湖口矣江水又東得空石口江浦在右臨江有空
石山南對石穴洲洲上有蘄陽縣治〈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又東
蘄水注之江水又東逕蘄春縣故城南世祖建武三
十年封陳俊子浮為侯國〈案此下近刻有也字〉江水又東得銅
零口江浦也大江右逕蝦蟆山北而東㑹海口水南
通大湖北達于江〈案此下近刻衍水字〉左右翼山江水逕其北
東合臧口江浦也〈案近刻作矣〉江水又左逕長風山南得
長風口江浦也江水又東逕積布山南俗謂之積布
磯又曰積布圻庾仲雍所謂高山也此即西陽尋陽
二郡界也右岸有土復口〈案近刻訛作曰〉江浦也夾浦有江
山山東有䕶口〈案近刻口字訛在有䕶上〉江浦也庾仲雍謂之朝
二浦也
又東過下雉縣北利水從東陵〈案利近刻訛作刋下同〉西南注之
江水東逕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灣〈案此下近刻有也字〉又東
逕望夫山南又東得苦菜水口夏浦也江之右岸富
水注之水出陽新縣之青湓山西北流逕陽新縣〈案近〉
〈刻脱新字〉故豫章之屬縣矣地多女鳥𤣥中記曰陽新男
子〈案陽新近刻訛作新陽〉于水次得之遂與共居生二女悉衣
羽而去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言是鳥落塵于兒衣
中則令兒病故亦謂之夜飛遊女矣〈案夜飛近刻訛作飛夜〉又
西北逕下雉縣王莽更名之潤光矣後併陽新〈案近刻訛〉
〈作新陽〉水之左右公私裂溉咸成沃壤〈案近刻脱成字〉舊呉屯
所在也江水又東〈案近刻又訛作口東字訛在下句右字之下〉右得蘭溪
水口竝江浦也又東左得青林口〈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水岀廬江郡之東陵鄉〈案水岀上近刻衍即字〉江夏有西陵縣
故是言東矣尚書云江水過九江至于東陵者也西
南流水積為湖湖西有靑林山宋太始元年明帝遣
沈攸之西伐子勛伐栅青山覩一童子甚麗問伐者
曰取此何為答欲討賊童子曰下旬當平何勞伐此
在衆人之中忽不復見故謂之青林湖湖有鯽魚食
之肥美辟寒暑湖水西流謂之靑林水又西南歴尋
陽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于江
經所謂利水也右對馬頭岸自富口迄此五十餘里
岸阻江山〈案水經于沔水内敘其入江之後所過蓋與江水合沔之後詳略兩見今江水止于〉
〈下稚縣而沔水内訂其錯簡又東過彭蠡澤又東過皖縣南又東至石城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又東北岀〉
〈居巢縣南又東過牛渚又過毗陵縣為北江參以末記禹貢山水澤地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于海下雉〉
〈縣以下大江入海之大畧固具在道元于江水敘次必詳悉自宋時已闕逸矣〉
水經注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