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026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二千六百五 永樂大典
卷之二千六百六
卷之二千六百七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六百六  七皆

朝廷稱臺雲麓漫抄南史。凡朝廷遣大臣督諸軍於外。謂之行臺。自臺出師謂之臺兵。或有自行臺被彈者因仍故號則自稱

朝廷為臺如言向臺及臺遣使之類是也。與漢人言縣官無異甚至曰京師之城為臺城。梁呼建康為臺城。至今言之省禁稱

近事會元𣈆宋間謂朝廷禁省為臺。故禁城為臺城。官軍為臺軍。使者為臺使。𡖖士為臺官。法令為臺格。需科曰。臺所求須。調發曰臺所

遣兵。今人於他處於建康為臺城非也。𣈆盡州刺又治太城。蜀郡太守治少城。皆在成都猶云大小城。今於他處指成都為小城非也。

書臺事物紀原漢有尚書臺。近事會元在司馬門内聽政門外。魏都賦注曰。升賢門内有聽政闥。闥外東入有尚書臺。文昌

類說唐高宗改尚書省為文昌臺尋復資治通鑑唐則天光宅元年。九月甲寅。改尚書為文昌臺。都臺近事會元唐則天𡸁拱元

年二月改文昌都省為都臺。至神龍二月二月。詔依永淳已前官名。麟臺近事會元唐則天𡸁拱元年二月。改秘書省為麟臺。至神龍二

年二月。詔並依永淳已前官名。六典後唐改秘書為麟臺。唐宋之間詩各夜寓直麟臺詩。直事披三閣。重関祕七門。廣庭憐雪凈。狹室喜爐温。月幌

芒虛馥。風牎竹暗喧。東山白雲意。兹夕寄琴言。白居易詩酬盧秘書詩。世家標甲地。官職滯麟臺。鸞臺資治通鑑唐則天光宅元

年。九月甲寅。改門下省為鸞臺宋史程公許傳公許。字季與。一字希頴。叙州宣化人。遷將作少監。上言朝廷令侍從臺諫條其。易楮利害。尋降㫖以

新造十八界。折五行使。公許繳申省。嵩之格不行。徑揭黄榜。公許謂不經鳳閣鸞臺。不得為敕朝廷出令而宰相擅行。如此則掖垣可廢。累上奏牘。

徑欲引去。容臺淮南子夏桀之時。容臺摇而掩覆。註行禮容之太常臺。近世以禮部為容臺。曲臺鄭氏譚綺稱太常寺曰曲

臺。武陵圖經在郡提刑司西嚮舊廳側。取永嘉陳謙所書。詩云宗伯舊為丞。曲臺今作長。欽聞孔聖言。德理政刑上。宋李曾伯可齋集賀陸常𡖖兼

脩。注啓。議主曲臺。任稽古禮文之事。書言直筆。為御朝言動之司。銀臺唐書貞元十二年。左右十軍。使。奏鑾駕去冬幸諸營。於銀臺門

外立碑紀聖迹。太和九年九月。帝幸右銀臺門觀門樓興功。大中二年正月。修右銀臺門樓。又曰唐肅宗乾元二年御史臺大理寺重囚或推斷未

畢。李輔國進詔銀臺。一時縱之。又曰。宣宗大中二年。神策軍修左銀臺門樓屋宇。及南面城墻。至睿武樓。禁扁唐左右銀臺有二一在東京宫城内。

一在大明宫東西。李白詩君登金華省。我入銀臺門。五代史梁以正衙東偏門。為左右銀臺門。宋史淳化四年八月癸酉。以向敏中張詠。始同知銀

臺通進司視章奏按牘。以稽出入九月乙巳。以給事中封駁。隷銀臺通進司。夣溪筆談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乃給事中之職當隷門下省故事。乃隷

樞宻院下寺監。皆行劄子寺監具申狀。雖三司亦言上銀臺。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獨賜翠毛錦。袍學士以上自從本品行案。同樞宻院雜司人吏主

判。食樞宻厨。盖樞宻院子司也。四朝聞見録嘉定初。倪公思以禮部侍郎上䟽。乞以諫議大夫。隨宰相班奏事上手答甚寵。且許之時相疑其為偽。

歸咎奏邸報史妄撰聖㫖。杖背而黥之。時山東歸附者衆。荆襄帥臣列强弩射之。使還慈湖楊公簡。手䟽其事以白上。謂此非仁術。且失中原心。以

少緍錢賂銀臺通進司史繳進上。至以楊公䟽宣諭時相時相以容臣契勘後于上遂止劄下契勘銀臺。不應受餘官奏惟從官可也仍用治邸吏

法治臺吏。盖舊典獨許。從官繳奏。自銀臺入時。銀臺盖已不復用典。雖從官亦納劄。廟堂真文忠已居玉堂。終以官非正從。當制有所可否。亦止入

劄乞敷奏。楊公急於發上之聡明。故不暇用典也。都水臺事物紀原漢武元鼎二年始置水衡。初秦有都水丞於是水𢖍方有都水。

帝置都水。謂之都水臺。隋書百官志都水臺使者及丞各二人。參軍三十人。河堤謁者六十人。録事二人。領掌船局都水尉二人。又領諸津上津每

尉一人。丞二人。中津每尉丞各一人。下津每典作一人。津長四人。謁者臺隋書百官志。謁者臺大夫一人。從四品。五年改為正

四品。掌受詔勞問出使。慰撫持節。察授及受𡨚枉而申奏之。駕出對御史引駕。置司朝謁者二人以貳之。從五品。屬官有丞一人。主簿録事各一人。

將員。人有通事謁者二十人。從六品。即内通事舍人之職也。次有議郎二十四人。通直三十六人。將事三十人謁者七十人。皆掌出使其後廢議郎

通直將事謁者等員。而置員外郎八十員。尋詔門下内史御史司隷謁者五司監受。表以為恒式不復專謁者矣。尋又置散。騎郎從五品二十人。承

議郎。正六品。通直郎。從六品。各三十人。宣德郎正七品。宣義郎。從七品各四十人。徵事郎。正八品。將事郎。從八品。常從郎。正九品。奉信郎。從九品各

五十人。是為正員。並得祿當品。又各有散員郎。無員無祿。尋改常從為登仕。奉信為散從。自散騎已下皆主出使。量事大小㨿品以發之。

隷臺隋書百官志。司隷臺大夫一人。正四品掌諸巡察别駕二人。從五品分察畿内一人。案東都一人。案京師刺史十四人。正六品巡察

畿外諸郡。從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其所掌六條。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二察官人貪殘害政。三察豪强姦猾侵害。下人及田宅踰制。官司不能

禁止者。四察水旱蟲災。不以實言。枉徵賦役。及無災妄蠲免者。五察部内賊盗。不能窮逐隠而不申者。六察德行。孝悌。茂才。異行。隱不貢者。每年二

月乘軺巡郡縣。十月入奏置丞。從六品主簿從八品録事從九品各一人。後又罷司隷臺而留司隷。從事之名不為常員。臨時選京官清明者。權攝

以行。續談助大業雜記。東都東朝堂南第三街。第一司隷臺。留臺海録碎事𣈆張方刼。惠帝幸長安。僕射荀藩等。與其遺官在洛陽為

留臺。承制行事。安帝時。劉裕置留臺。具百官。葉夢得曰兩京留臺。皆有公宇。牓曰御史臺。舊為前執政重臣。休老養疾之地。故例不事事。皇祐間

吳正肅公為西京留臺。獨舉其職。時張堯佐以宣徽使。知河南府郡政。不當有訴於臺者。正肅即為移文詰之。堯佐皇恐。奉行不敢異其後司馬温

公。熈寧元豐間。相繼為者十七年。雖不甚預府事。然亦守其法令甚嚴。如國忌行香等班到有不肅。亦必繩治。自創置宫觀。後重臣不復為用。常調

庶官。比宫。觀給使請俸差優爾朝廷既但以此為恩。故來者奔走府廷。殆與屬吏無異矣。東西臺𣈆紀惠帝永興元年。冬十一月

乙未。濟河張方請帝謁廟。因刼。帝幸長安。方以所乘車入殿中。帝馳避後園中。方逼帝升車左右中黄門鼓吹十二人步從。唯中書監盧志侍側。方

以帝幸其壘。帝令方具車載宫人寳物。軍人因刼掠。後宫分争府藏。魏𣈆巴成之積。掃地無遺矣。行次新安寒甚。帝墮馬傷足。尚書高光進面衣。帝

嘉之。河間王顒帥官屬步。騎三萬迎于霸上。顒前拜謁。帝下車止之。以征西府為宫。唯僕射荀藩。司隷劉暾。太常鄭球。河南尹周馥。與其遺官在洛

陽為留臺。承制行事。號為東西臺焉。宋治平二年。祖無擇言。門下與中書尚書三省。其長官皆掌宰相之任。今乃左省在西。右省在東不可。乞宋

中書省與門下省對移。唐龍朔中。嘗改左右省為東西臺。西臺近事會元唐龍朔二年。改侍郎為西臺侍郎。舍人為西臺舍人。唐語林高

宗朝改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為西臺。尚書省為文昌臺。故御史臺呼南臺。南朝同武后朝御史有左右肅政之號。當時亦謂之左臺右臺。則憲府未

曾有東臺西臺之稱。惟俗間呼在京為西臺。東都為東臺。李栖筠為御史大夫。後人不名者。呼為西臺。不知出何故事。豈以其名上有栖字故邪。趙

璘歴祠部郎。同舍多以祠曹為目。璘因質之曰祠部。改後唯有職祠司禋。二號無祠曹之名。為以後漢踈寵辟司徒。府轉為辭曹。掌天下獄訟其平

决無不厭伏。又𣈆朝荆州人。為羊祐諱嫌名。改户曹為祠曹。故誤呼耳。老學庵筆記唐人本謂御史在長安者為西臺。言其雄劇以别分司。東都事

見劇談録。本朝都汴謂洛陽為西京。亦置御史臺。至為散地。以其在西京亦號西臺。名同而實異也。南郡新書伊闕縣前大溪。每僚佐有入臺者。即

先漲小灘。奇章公為尉。忽報灘出邑宰。列筵觀之。老吏曰。此必分司御史爾若是西臺。當有鸂𪆟雙立於上。即是西臺。牛公舉杯自祝。俄有鸂𪆟飛

下。下旬日有西臺之拜。常談挫録歸田録。俚語云。趙老送登臺。一去更不來。不知是何等語。雖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天聖中有尚書郎趙世長。常以

滑稽自負其老也。求為西京留臺御史。有輕薄子送以詩云。此回真是送登臺。世長深惡之。後竟死留臺也。三臺數類漢稱三臺。謂尚

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也。見漢官儀又錦帶書曰。蘭臺。謁者臺。御史臺。為三臺。蔡邕傳曰。邕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

三日之間。周歴三臺。漢之蘭臺。本蔵書之室。御史大夫有兩丞。其一居殿中掌蘭臺秘書。外督部刺史。内領侍御史。受公𡖖奏事舉劾。按章故曰。中

丞持書。即蘭臺也。蔡邕自侍御史。轉持書御史。遷尚書。為周歴三臺。是以御史臺。蘭臺。尚書臺。為三臺也。持書御史者。本漢宣帝元鳳中。因路温舒

上書。宣尚德緩刑。帝深采覧之。季秋請讞。時帝幸宣室齊居决事。令侍御二人持書。故曰持書侍御史。持書本治書也。唐避高宗諱。省持書御史。復

置中丞云。隋大業三年。始行新令。有三臺五省之號。三臺。謂謁者司隷御史三臺也。五臺數類唐高宗龍朔二年。改尚書省曰中臺。門下

省曰東臺。中書省曰西臺。秘書監曰蘭臺。御史臺曰憲臺。故有五臺之號。唐新語曰。高宗時。姜恪以邉。將立功為左相。閻立本為右相。時以年饑。放

國子生歸。又限令史通一經。人為之語。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三舘學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經謂此五臺也。行臺南史梁本

紀。元帝始為湘東王。太清三年三月。侯景䧟建鄴。武帝宻詔授帝位。假黄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制。於是立行臺於南郡。而置官司焉。輿地

紀勝云唐武德時。建東道大行臺於蔣州。資治通鑑昭宣帝。天祐三年。十月丙戌。王建始立行臺於蜀。建東向舞蹈號慟。稱自大駕東遷。制命不通。

請權立行臺。用李晟鄭畋故事承制封拜。仍以牓帖告諭所部藩鎮州縣。元一統志陝西鞏昌府。宋紹興九年。胡世將為宣撫即縣治為行臺。其後

鄭剛中亦然。漕臺合肥郡志宋設漕臺。以轉運江襄漕事。陸公張士元嘗為使建稽古閣。今在東北隅有基。豫章續志轉運使始於唐

開元二年。河南少尹李傑。充水陸轉運使。十八年置副。以宣州刺使莱耀𡖖為江淮轉運使。仍以鄂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蕭旻為之副。國朝因

之官制名稱少異。又有判官。考之實録。開寳九年。知昇州楊克遜。兼江南諸州水陸計度轉運事。職兼東西兩路。故治不在豫章。太平興國。二年知

洪州。王明兼江南西路轉運。使。時止以郡守兼之故漕臺。未有治所。雍熈中。楊緘漕江西實始為治焉。在府城東北二百四十步。後經兵火。紹興四

年。轉運使張澄復新之。有東㕔題梁可考改十于子城東門外二十餘步。總以外門分為東西兩衙。僉㕔居其兩間。舊無門。止循東西兩司左右廡

徃來。淳熈十年九月。漕使蘇峴始為之於後。漕使不並除臺。治亦偏廢。歷年既乆。悉多圮壞。紹定改元。運判史公彌悆。悉撤其舊。鼎建為一規摹宏

麗。大非昔比。宋韋驤集福建漕臺題名記。聖宋諸道置使曰。轉運者。雖以經度漕輓為名。而進賢舉能發姦擿伏養兵止盗。治賦均役。清刑罰。平

訟訴。究利病讅因革。凡州縣之所得推而行者。無不兼總而督察之。朝廷倚其言以為黜陟。取舍之信其任豈輕㢤。閩部八州號節鎮者。三而督府

居其一。領縣四十六。占籍之户無慮百餘萬。儒冠搢紳。布滿朝野。公𡖖鉅人。間出其間。漸陶薰灼。可謂至矣。而敚攘桀黠。怙險肆螯於霧山烟海之

間者。無時無之。猾吏舞文謝賕。與夫頑頓奊詬之俗。飾詐交訟亦倍蓰於他部。𡻕之用度以萬計緡者百有二十。榖帛不與焉。而所入不足以枝其

費。貢輸之金當十之三出於巖崖不常之産。市於蟻聚游手不逞之徒。以應不可違之期。會運致糜於險阻。儲偫病於蒸溼。即山以鑄。煑海以販。緩

之則害法。急之則滋㓂。凡此者皆所宜督察區處而必知要之所在。然則居是任者。尤難其人。太平興國。初始遣轉運一使。至慶曆中增置判官。元祐

之制。或雙除而不遣使副。然。使副判官稱號則殊。其操權統領一也。自置使臣來百餘年間。類多聞人。其風績播在人口。固有班班可稱者。稽其顯

榮。則丁龐二公致位丞相。登侍從者凡七八人。盖亦盛矣。而治事之㕔題名蔑然無以示逺。豈前人有所未暇耶。殆忽為細故而不為之爾。僕承乏

于此。行將受代。因求諸案牘得其姓名。次以年月。其不得者闕而不書。乃刊寘東壁。且虛其末。以俟繼至。庶以補一時之遺。而使來者有所考究焉。

宋强㡬聖詩迓漕臺感書。 郡縣齊瞻使者麾。馬蹄行處是霜威。前驅寜免為負弩。高謝未能圖拂衣。顧已自知吾道在。折腰甘被俗人譏。古來策足

皆貧賤。伊起耕夫吕釣磯。元耶律鑄詩元質先生美赴漕臺。成行有日。要以贈言。某以同僚之義。不敢謙黙。亂搆荒拙。以叙别意。 執簡聮司再閏

餘。一麾更署漕臺書。癡聾多識門喧雀。瘦馬東歸食有魚。盞底夜明開黯慘。琴中流水弄虛徐。紫㣲光動君先去。誰謂功成獨不居。朱晞顔詩餞吕

子敬赴漕臺。 北風吹海波。寒氣已慘栗。𡻕功方告成。上計倉廪實。大府督先期。列城群彦集。公來親奉辭。王事有逺役。入登和鈞堂。諮諏侍前席。

力陳功利源。首先二三策。民實吾同胞。苛痛體均一。商賈趍懋遷。負販致其力。上以奉王供。下以和民食。嗟余忝命吏。三載貳下邑。適丁𡻕屢艱。課

計虛所入。使車勤逺人。問俗考肥瘠。念兹災疹餘。推額减其籍。寒者煦之温。飢者哺之粒。嚮非大府嚴。雲雨手轉劇公歸被顧問。為我對以臆。倘能

出泥澤。窮困非所惜。相期在𡻕寒。梅邉問消息。御史臺燕語考異京師省寺皆南向。惟御史臺北向。盖自唐已來如此。說者以為

隋建御史臺。取其與尚書省便道相近。故唐因之。或云御史彈治不法。北向取肅殺之義。莫知孰是。然金臺門上獨設吻。亦非他官局所有也。長

安志按鄴都故事曰御史臺。在宫城西南。其門北開。又故城御史臺亦北開。龍朔中。置桂坊為東朝憲府門亦北開。然都御史臺門南開。當時創造

者不經反於故事。同諸司盖以權宜耶。譚賔録曰。北開者。或云是隋初移都之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開北門。元和四年。

御史臺佛舍火。罰直御史李膺一季俸料。鄭氏譚綺御史臺謂之霜臺。憲署。憲府。栢署。栢臺。烏府。烏臺。黄文獻公筆記漢因秦官置御史大夫。掌副

丞。相所居。曰府曰寺。亦謂之憲臺。朱愽傳但稱御史府。而後人多引愽故事稱栢臺烏臺。盖御史有兩丞。其一在蘭臺。謂之中丞。其後大夫廢。遂獨

存與尚書謁者。並為三臺。齊有都水臺。隋有司隷臺。唐御史臺。嘗改憲臺。又改肅政臺。而門下為東臺。中書為西臺袐書為麟臺。不專以御史所居

官署為臺也。若夫所謂大行臺者。自魏𣈆至隋唐皆有之。其官有令僕尚書太郎郎以猶今之行省。而所謂外臺者。漢以稱州郡唐以稱三司。監院

之帶御史者。宋之監司既不帶御史。人以其掌紏察之任。亦習呼之曰外臺云。漢官解詁注云。西京謂為御史府。亦謂御史大夫寺。東京謂御史

府為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而應劭漢官儀云。廷尉按責上御史臺。此則當是廷尉。呼為御史臺。非當行臺名也。後魏書凡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

尚書令僕以下悉送南臺。注南臺。御史臺也齊書御史臺。掌察紏彈劾中丞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檢校御史各十二

人。録事四人。領符節署令一人。符壐郎中四人。後周以為司憲府。隨書百官志。御史臺梁國初建置大夫。天監元年。復曰中丞。置一人常督司百寮。

皇太子以下。其在宫門行馬。内違法者。皆紏彈之。雖在行馬。外而監司不紏。亦得奏之專道而行。逢尚書丞郎亦得停駐。其尚書令僕御史中丞。各

給威儀十人。其八人武冠絳韝。執壽儀囊在前。囊題云。宜官吉以受辭訴。一人緗衣執鞭杖依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階。一人執儀囊。不喤屬

官。治書侍御史二人。掌舉劾。官品第六已下。分統侍御史。侍御史九人。居曹掌知其事。紏察不法殿中御史四人。掌殿中禁衛内又有符節令史員。

隋高租置御史臺。大夫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各十二人。録事二人。延昌中王顯有寵於宣武為御史中尉。請

革。選御史。此後踵其事。每一中尉。則更置御史。自開皇已後。始自吏部選用。仍依舊入直禁中御史臺。煬帝時。增治書侍御史為正五品。省殿内御

史員。增監察御史員十六人。加階為從七品。開皇中御史直宿禁中。至是罷其制。又置主簿録事員各二人。五年又降大夫階為正四品。减治書侍

御史為從五品。增侍御史為正七品。唯掌侍從紏察其臺中簿領。皆治書侍御史主之。後又增置御史從九品。唐書職官志御史臺。大夫一員。中丞

二人。侍御史四人。主簿一人。録事二人主事二人。令史十七人。書令史二十三人。殿中侍御史六員。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八人。監察御史十員。殿中

監一員。少監二員。丞二人。主事二人。令史四人。書令史十二人。亭長掌故各八人。唐書百官志御史臺。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六人。殿中侍御

史九人。監察御史十五人。武后文明元年。改御史臺曰肅政臺。光定元年分左右臺。左臺專知百司監軍旅。右臺專察州縣省風俗。尋命左臺。兼察

州縣兩臺。𡻕再發使八人。春曰風俗。秋曰廉察。以四十八條察州縣。兩臺御史有假。有檢枝。有員外。有試。神龍物皆廢。景雲三年。以兩臺望齊紏舉。

苛察百寮。厭其煩乃廢右臺。延和元年。復置𡻕中以尚書省𨽻左臺。月餘而右臺復廢。至德後諸道。使府叅佐。皆以御史為之。谓之外臺。復有檢校

裏行内供奉。或兼或攝諸使下官亦如之。會昌初升大夫中丞品。東都留臺。有中丞一人。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御史三人。元和後不

置中丞。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主臺務。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備舊例御史臺。不受訴訟。有通辭狀者。即於臺門候御史。御史徑徃門外

收採知可彈者。畧其姓名。皆云風聞訪知。永徽中崔義玄為大夫。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劾狀。題告人姓名。舊唐書職官志御史臺。秦漢曰御史

府。後漢改為憲臺。魏𣈆宋改名蘭臺。梁陳北朝咸曰御史臺。武德因之。龍朔二年。改名憲臺。咸亨復。光宅元年。分臺為左右。號曰左右肅政臺。專知

京百司。右臺按察諸州。神龍復為左右御史臺。延和年廢右臺。先天二年復置。十月又廢也。新唐書百官志御史臺。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

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紏正百官之罪惡。中丞為之貳。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隷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𨽻焉。三曰察院。監察御史

𨽻焉。凡𡨚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大事奏裁。小事專遣。凡有彈劾。御史以白大夫。大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有制覆

囚。則與刑部尚書平。閲行幸乘路車。為導朝會。則率其屬。正百官之班序。遲明列於兩觀。監察御史二人押班。侍御史顓舉不如法者。文武官職事

九品已上。及二王後朝朔望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愽士日參。號常參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號九參官。五品

以上及折衝當番者。五日一朝號六參官。弘文崇文館。國子監學生四時參。凡諸王入朝。及以恩追至者日參。九品以上自十月至二月袴褶以朝。

五品以上有珂。蕃官及四品非清官則否。凡朝位以官職事同者先爵。爵同以齒。致仕官居上。職事與散官勲官合班。則文散官居職事之下。武散

官次之。勲官又次之。官同者異姓為後。親王嗣王任文武官者從其班。官卑者從三品。郡王任三品以下職事者。居同階品之上。非任文武官者。嗣

王居太子太保之下。郡王次之。國公居三品之下。郡公居從三品之下。縣公居四品之下。侯居從四品之下。伯居五品之下。子居從五品之上。男居

從五品之下。以前官召見者。居本品見任之上。以理解者。居同品之下。本司參集者。以職事為上下。文武三品非職事官者。朝參名簿皆稱曰諸公。

凡出不踰四面闕則不辭見。都督刺史都護既辭。候㫖於側門左右。僕射侍中。中書令。初拜以表讓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及諸司長官。謝於正衙。復

進狀謝於側門。兩班三品以朔望朝就食廊下。殿中侍御史三人。為使涖之。唐會要武德初因隋舊制為御史臺。龍朔二年四月四日。改為憲臺。咸

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復為御史臺。光宅元年九月五日。改為左肅政臺。專在京管百司。及監軍旅更置右肅政臺。其職員一凖左臺。令按察京

城外文武官寮。以中宗英王府材石營之。殿中侍御史石抱正繕造焉。神龍元年二月四日。改為左右御史臺。景雲三年二月二日。廢右臺。先天二

年九月一日。又置右臺。諸道按察使宜停。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又廢右臺。依舊置按察使初置兩臺。每年春秋發使。春曰風俗。秋曰廉察。令地官尚

書韋方質為條例。方質册定為四十八條。以察州縣。載初已後奉勑及巡每年不出使故事云。臺門北開者。法司主陰取冬殺之義。或云隋初移都

之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欲使向省便近。故開北門。蘇氏駁曰。此說或近之矣。若取冬殺之義。則東都臺門。亦合北開。何故南啓。况本置

臺司以察𡨚濫。是有國者好生之德。豈創冬殺之意以入人罪者乎。故事御史臺。無受詞訟之例。開元十四年。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乖自古風

聞之義。至今不改。蘇氏駁曰御史臺。正朝廷紀綱。舉百司紊失。有彈邪佞之文。無受詞訟之例。今則重於此而亡於彼矣。故事臺中無獄。須留問寄

繫於大理寺。至貞觀二十二年二月。李乾祐為大夫。别置臺獄。由是大夫已下。各自禁人。至開元十四年。崔隱甫為大夫。引故事奏掘去之。以後恐

罪人於大理寺。隔街來徃。致有漏洩獄情。遂於臺中諸院寄禁。至今不改西臺。舊東鄰宗正寺。後移寺於廢右御史臺。其寺舊地並隷臺司故事。其

百寮有奸非隱伏得專推劾。若中書門下五品已上。尚書省四品以上。諸司三品已上。則書而進之。并送中書門下故事。凡天下之人。有稱𡨚而無

告與者。三司詰之。三司御史大夫。中書門下。大事奏裁。小事專遣。開元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勑御史臺宜置主事二人。貞元七年。六月二十七

日。勑御史臺。每月别給贓罰錢貳伯貫文。充公廨雜費用。八年正月。御史臺奏。伏以臺司推事。多是制獄。其中或有凖勑。便須處分。要知法理。又縁

大理刑部斷獄。亦皆申報臺司。儻或差錯。事須詳定。比來却令刑部大理法直檢勘。必恐自相扶會。縱有差失。無由辯明。伏請置法直一員。冀斷結

之際。事無闕遺。其粮料請取臺中諸色錢物。量事支給。其功優等。請凖刑部大理處分。勑㫖依奏。九年二月。御史臺奏今後府縣諸司公事。有推問

未畢。輙撾皷進狀者。請却付司推問。斷訖。猶稱抑屈。便任詣臺司按覆。若實抑屈所由官録奏。推典量决責。如告事人所訴不實。亦准法處分。元和

四年御史臺奏。諸道州府有違法徵科者。請委𥂁鐵轉運度支巡院察放報臺。以憑舉奏從之。五年三月御史中丞王播。奏監察御史舊例。在任二

十五月。轉凖具員。不加今請仍舊殿中侍御史舊例。在任十三月。轉凖具員。加至十八月。今請减至十五月。侍御史舊例。在任十月。轉凖具員。加至

三月。今請减至十月從之。十二年九月。御史臺奏御史同制除官。承前以名字高下為班位先後。或多在前。身在外。及到却在舊人之上。後先有紊。

勞逸不均。今請以上日為先後。未上不得計月數從之。十五年三月。御史中丞崔植。奏當臺新除三院御史。授上日職事先後。元和十二年。御史臺

奏。請應除御史職事。但㨿上日為先後。未上日不得計月數者。凖其年九月七日勑不逾一箇月。不在此限。行立班次。即宜以勑内先後為定。臣伏

以御史除官之時。㨿來處各有逺近。若㨿一月。便為懲創。恐幸舊制。殊未合儀。伏縁臺司職事。各有定分。先後次第。不可踰越。若行立班次。既依勑

名。公事先後。須繫到日。則院長本職。翻然在下。制置錯亂。無所遵承。行之累年。轉見其弊。伏請自今已後。三院御史職事。行立一切依勑文先後為

定。除拜上曰。便為月數。須觀績効。豈繫旬時。如有除官以後。赴職稽慢。量道路逺近。則臺司别具名聞奏。須議懲責。豈止顛倒職事而已。從之。長慶

元年十一月。御史臺奏應十惡及殺人闘毆。官典犯𧷢。并造偽訴良。劫盗竊盗。及府縣推。斷訖。重論訴人等。皆是奸惡之徒。推鞠之時。盡皆伏罪。臨

刑之次。即又稱𡨚。每度稱屈。皆須重推支證。平人常被追擾。若無懲革。為弊實深。伏請今後有此色賊。臺及府縣并外州。但通計三度。推問不同。人

皆有伏𣢾。及三度斷結。更有論訴。一切不重推問。限其中。縱有進狀。勑下如是。已經三度結。斷者。亦請受勑處聞奏執論。如本推官典受賄賂推斷

不平。及有𡨚濫事狀言訖便可立驗者。即請以重推。如所告及稱𡨚。推勘又虛。除本犯是死刑外。餘罪於本條更加一等。如官典取受有實。亦請於

本罪更加一等。如所𡨚屈不虛。其第三度推官典。請於本法外更加一等貶責。其第度官典。亦請節給科處從之。二年正月。御史中丞牛僧孺奏諸

道節度觀察使。請在臺御史充判官。臣伏見貞元二年。勑左中書門下兩省。供奉官及尚書御史臺。見任郎官御史諸司使。並不得奏請任使。仍永

為常式者。近日諸道奏請皆不守勑文。臣昨十三日。已於延英面奏。伏蒙允許。重舉前勑。不許更有奏請。制曰可。時叚文昌自宰相出鎮庸蜀。奏諫

官柱史南官郎三人為察佐。以其職帶台鉉。上故可知。不逾年。又表侍御史王中伯。監察蘇景㣧。留中不下執法舉舊章。議者以為當。三年十一月。

御史臺奏。伏以臺司奏報。並有舊條。昨因左巡奏。踈闕已凖勑科罰聞奏訖。臣今檢尋條件。本不該詳。事須添改。令可遵守。伏請添一節文。應諸司

科决人致死。雖不死而事異扵常。稍涉非理者。並凖前條聞奏。禁城内不在此限。庶得從今已後。免有遺闕。勑㫖依奏。寳歴元年。九月御史臺奏。常

參官及六品以下分司官。比來淹延。動經累月。今後常參官分司。勑下後二十日發。其六品以下分司官請恃臺牒到發。限外若妄稱事故不發。常

參官奏。聽進止。六品以下官臺司舉。罰兩月俸料從之。大和元年。十二月。御史臺奏。伏以京城囚徒。凖勑科决者。臣當司凖舊例。差御史一人監决。

如囚稱𡨚。即收禁聞奏。便令監决御史覆勘者。伏慮監决之時。各懷疑憚。務求省便。難究冤辭。恐至無告屈之人。失陛下好生之理。且臺司本定四

推以讞疑獄。六察職事已重。不合分外領推。伏請自今已後。有囚稱𡨚者。監察御史聞奏。勑下後便配四推所冀獄無𡨚滯。事得論理從之。四年九

月。御史臺奏。諸司諸使。及諸州府并監院等公事申牒。臣當臺各令遵守時限。并臣當司行牒勘事。多縁准勑推勘刑獄。或是逺方人事。有𡨚抑。凡

於關繫。盡須勘逐。事節不精。即虛滯屈。比來行牒有累月不申。兼頻牒不報者。遂使刑獄淹恤。懼涉慢官。其間或有須且禁身。動經時月者。若無條

約。弊恐轉深。臣等今勘責各得逺近程限。及徃復月數。限外經十日不報者。其本判官勾官等。各罰三十直。如兩度不報者。其本判官勾官各罰五

十直。如三度不報者。其本判官各罰一百直。如涉情故違勑限者。本判官勾官牒考功。書下考。如經過所由。輙有停滯。其所由官等。節給别舉處分。

其間如事須專行。文牒諸處追尋。亦須具事由回報。勑㫖依奏。九年八月御史臺奏。京兆尹及少尹兩縣令。合臺參官等舊例。新除大夫中丞府縣

官。自京尹以下。並就臺參見。其新除三院御史。並不到臺叅。亦不於廊下參見。此為闕禮尤甚。伏請自今已後。應三院有新除御史等。並請勒京兆

尹。及少尹兩縣令。就廊下參見。冀使禀奉之禮不𧇊。臨制之儀可守。臺司令史。及驅使官。諸色所由。有罪犯。須科决等。或有犯罪稍重者。皆是愚人

常態。不可一一奏聞。使欲隨事科繩。又縁臺杖稍細以細杖而止大罪。必𠒋狡不懲。自今已後。如有情故難容。不足上塵聖聽者。許臣等㨿所犯判

决杖下數。勒送京兆府用常行杖科决訖報。冀得戒懼之意稍嚴。奸欺之心可革。勑㫖依奏。大中元年四月。御史臺奏。伏以御史臺臨制百司。紏繩

不法。若事簡則風憲自肅。事煩則紀綱轉輕。至如婚田兩競。息利交關。凡所陳論。皆合先陳府縣。如屬諸軍諸。使。亦合於本司披論。近日多便詣臺

論訴。煩褻既甚。為弊頗深。自今已後。伏請應有論理。公私債負。及婚田兩競。且今於本司及本軍本州府論理。不得即詣臺論訴。如有先進狀。及接

宰相下狀。送到臺司。勘當審知先未經本司論理者。亦請且送本司如已經本司論理不平。即任經臺司論訴。若臺司推勘𡨚屈不虛。其本司本州

元推官典。並請追赴臺推勘。量事情輕重科斷。本推官若罪輕。即罰直書下考。稍重即停任貶降。以此懲責。庶免曠官。臣今月三日。已於延英面奏。

令臣將狀來。勑㫖依奏。三年十一月。御史臺奏。應三院御史新除授月限。伏以。當司官三十餘員。朝廷舊例月限守官。年勞考績。今監察御史以二

十五月為限。殿中侍御史十八月。侍御史十三月。所主公事起自出使。推劾諸色。監當経歴六察。紏繩百司。知左右巡。使監臨倉庫。四推鞠獄。兩彈

舉事。皆無敗闕。方得轉遷。承前逺地除官。或三月五月。然始到京。所務逗遛。貴延時日。年終考課。便繫虛月。官事勞苦。併在舊人。侍御史周𡻕而遷。

或到城欲及滿𡻕。監察二年為限。或在外有至半年。致此依違。曾無督責。臣請起今已後應當司官新除授者。並請以上後繫月仍以上日在後者

為新。人不得更數虛月。不唯分月直之勞苦。抑亦足逺來之道途。又三館奏請御史充職等。伏以臺司三院御史。職在專臨。如繫他曹。必有所紊。况

推鞠公事。察視百司。無不急才。以副欺限。儻或官留此地。志苟異銜。圖非便宜。實亦乖當。如書府或須奏請。南宫可輟郎官。兩舘忽將闕人。北省自

有遺補事理至便。兼不曠官。伏乞聖慈。察臣當司公事繁重。特勑中書門下。自此更不許三舘奏取御史充職。兼見有者亦乞落職放還。勑㫖依奏。

其年十二月。御史臺奏。三院令史。請准刑部大理寺例。許七考放選。勑㫖出。使及推制獄。减二年勞。餘依四年二月御史臺奏。應文武常參官。本朝

及入閤。退朝不到。并連請假故乆闕朝參等臣。今月二十一日。延英面奏進止以班行。務在嚴肅。令臣切加提舉。臣伏見元和元年。御史中丞武元

衡奏。止於吏部。兵部禮部尚書侍郎郎官等。選舉限内。乆廢朝參。雖事在奉公。猶奏請釐革近者。以乆絶提舉。稍涉因循。應文武常參官。多妻請假。

故不妨人事。無廢宴逰。多務便安。有𧇊誠敬。以至上勞聖念。俾肅朝行。臣忝憲司。親承睿㫖。苟或避事。實虞曠官。臣請起今已後。文武常參官等。除

式假及疾病的。然為衆所知。外有以事故請假者。並望許臣舉察録奏其所陳假牒。請凖舊例。每牒不得過三日。每月不得再陳牒。如本合朝日。無

故壹不到。請凖常條書罰。再不到臣請倍罰。頻三朝不到。請便具名銜奏。聽進止。其進朝入閤。近例全合赴班。壹不到。凖條已倍書罰。頻兩朝不到。

便請具名銜聞奏。所冀臣僚。稍加愓勵。班列得以整齊。勑㫖依奏。職官分紀三京留司御史臺。唐制自中丞以下。元額七員。中丞侍御史各一員。殿

中侍御史二員。監察御史三員。元和十三年。後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共主留務。三院御史亦不常備焉。唐會要舊制東都留臺官。自

中丞已下。元額七員。中丞一員。侍御史一員。殿中侍御史二員。監察御史三員。天寳十四載。安祿山䧟東都。殺留臺御史中丞盧奕。奕臨難不苟免。

居位守死。太常謚正烈。大曆十年。以檢校駕部郎中。兼侍御史。河運出納使蔣沇兼為御史中丞。仍東都留臺。十四年七月。以吏部郎中房宗偃為

御史中丞。仍東都留臺充東都畿汝觀察處置。使。建中二年六月。以檢校秘書少監永平軍節度副使。鄭升則為御史中丞。東都留臺充東都畿汝

觀察處置。使。正元十六年十二月。以給事中姚齊梧為御史中丞。仍東都留臺。元和二年四月。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虛坦為御史中丞東

都留臺。十三年三月。以權知御史中丞崔元略東都留臺。自後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共主留臺之務。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備焉。五代

史職官志。後唐天成元年夏六月。以李琪為御史大夫。自後不復除。其年冬十一月丙子。諸道進奏。上言今月四日中丞上事。臣等禮合置臺比期。

不越前規。依舊傳語。忽蒙處分通出。尋則再取指揮要明審的。又蒙問大夫相公上事日如何。臣等訴云。大夫曾為宰相進奏官。伏事中書事體之

間。實為舊吏。若以别官除授。合云傳語。勞來。又堅令通出。臣等出身藩府。不會朝儀。拒命則恐有奏聞。遵禀則全隳則例。伏恐此後到臺參賀。儀則

不定者。詔曰御史臺。是大朝執憲之司。乃四海繩違之地。凡居中外。皆待整齊。藩侯尚展於公參。邸吏豈宜於抗禮。遽觀論列。可驗侮輕。但以喪亂

弘多。紀綱隳紊。霜威掃地。風憲銷聲。今則景運惟新。皇圖重正。稍加提舉。漸止澆訛。宜令御史臺。几關舊例。並須舉行。如不禀承。當行朝典。時盧文

紀初拜中丞。領事於御史府。諸道進奏官來賀。文紀曰。事例如何。臺吏喬德威等。言朝廷在長安。進奏官見大夫中丞。如胥吏見長官之禮。及梁氏

將革命本朝微弱。諸藩强㨿。人主大臣皆姑息邸吏。時中丞上事。邸吏雖至。皆於客次。傳語竟不相見。自經兵亂。便以為常。文紀令臺吏諭以舊儀

相見。㨿案端簡通名賛拜。邸吏軰既出。怒不自勝。相率於閤門求見。騰口喧訴。明宗謂趙鳳曰。進奏官比外何官。鳳對曰。府縣發遞知後之流也。明

宗曰。乃吏役耳。安得慢吾法官乃下此詔。𣈆天福五年二月。以御史中丞為清望正四品。按唐典御史中丞正五品上今始升之。三年三月壬戌。御

史臺奏。按六典侍御史。掌禮舉百僚。推鞠獄訟。居上者判臺知公廨雜事。次知西推𧷢罰三司受事。次知東推理匭敕宜依舊制。遂以駕部員外郎

兼侍御史知雜事。劉皡為河南少尹。自是無省郎知雜者。開運二年八月。勑御史臺凖前朝故事。以郎中員外一人。兼侍御史知雜事。近年停罷。獨

委年深御史知雜。振舉之聞。紀綱未峻。宜遵舊事。庶叶通規。宜於郎署中選清慎强幹者。兼侍御史知雜事。五代會要後唐同光二年三月三十日。

御史臺奏。所除諸道節度觀察防禦經畧等使。刺史縣令及諸道幕府。兼諸司帶憲銜。兼官合納光臺錢。謹具本朝元納及减錢數。如後兼御史大

夫。元納二十千。减外納一十五千。兼御史中丞。元納二十千。减外納一十千。兼侍御史。元納八十三百。减外納四千一百五十。兼殿中侍御史。元納

一十一千三百。减外納五千六百五十。兼監察御史。元納一十三千三百。减外納六千六百五十。以前臺司。准本朝例。及减落後。所徵錢數分折于

前。應有諸道節度觀察。使刺史絰畧防禦等使。及諸道幕府佐官。並諸司班行。新受兼官者。並合送納。前件光臺憲銜禮錢。今欲准例勒辭謝。驅使

官申報。兼牒兵部勒告身案。除准宣取外。唯例候送納光臺。禮錢畢。朱鈔到。方可給付。仍轉帖諸道進奏。及知後院等。准前事例申報催徵無致有

隳舊䂓。敕從之。周顯德五年。閏七月一日。御史臺申。見行事件。應新除節度防禦團練刺史賔幕。州縣官兼帶五院憲銜。合徵光臺禮錢。如是已

曾納過。准舊例不徵。兼御史大夫。元徵三十千。今徵六千。兼御史中丞元徵二十千。今徵四千。兼侍御史。元徵八千三百。今徵一千六百六十。兼殿

中侍御史。元徵一十一千三百。今徵二千二石六十。兼監察御史。元徵一十三千三百。今徵二千六百六十。天成元年十二月十一日。御史臺奏。

本朝舊例合行公事。如後應諸道進奏院准本朝例。各合置臺巡。驅使官一員。凡有公事。並合申臺巡。逐日在臺應公事。應諸色。進奏官每四季月

初。及五月。日冬至。并新除大夫中丞。並合臺參。伏自偽朝已成。全隳舊制。今准敕命條流。請准舊例施行。應諸道節度觀察防禦経畧團練使。及諸

州刺史。新除赴任。及郎幕上佐官等。得賛及准宣進奉到闕。及歸本道。並合廊參正衙謝見辭。如遇大夫中丞入臺。并合臺參。凡有公事及到發日。

並合申報。如違追勘進奏官典。右偽朝已成。全隳徃制。罕成倫理。順失䂓繩。伏乞特降明勑指揮免令隳紊。從之。長興三年三月。敕近日累㨿御

史臺奏。陳狀訴屈。人㨿狀内皆是訊鞠多時。却曉示陳狀人。送本道依次第論對。及州府追到支證。本人又不到彼處。恐紊䂓繩。須行條理。宜令御

史臺。今後赭色人論訟。稱已経州府。斷遣。後抑屈更不在牒。本道勘逐。便可㨿狀施行。若未經州府論訴。驀越陳狀。可具事由。勒本道進奏。官差人

賫牒。監送本處。就關連人勘。斷訖奏。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御史中丞龍敏等奏。陳事如後。臺司。除御史中丞隨行印。及左右巡。使監察使。并出

使即等外。其御史臺印一面。先准令式即是主簿監臨。近年已來。縁無主簿。遂至内彈御史。權時主持。又常隨本官出入不定。伏縁臺中公事。不同

諸司。動繫重難。常虞留滞。當申奏申堂之際。及牒州府之時。事無輕重。並使此印。令准令式。逐日有御史一員。臺直承受制𠡠公文。其御史臺印。今

後欲勒留臺中。不及在外。選差令史一人。帖司一人。同知此印。凡有諸色文案印發之時。准指揮諸司。各置印暦一道。具其事節件數。書在暦中。即

於直官面前㸃檢印發。其印至夜封閉。侯交直轉付下次直官共議執行。一御史臺。事總朝綱。職司天憲。所管人吏色役最多。上至朝堂一次及班列。

或在京拘檢公事。或外地推勘稽違。監守狴牢。行遣案牘。或隨徙出。使。或祠祭監臨。凡有係於臺司。皆須藉其人吏。俾無闕事。以替國容。近年已來。

人數極少。及月限者授官出外為官滿者追召未來。人力不充。公事停滯。今欲於緒州。使院内。量事差取十人。㨿臺中諸司闕人。臨時景材填補者。

一其臺中令史。今欲條流。凡出官考滿却來歸司者。便具到日申所司。繫其選限。如有經年不到。追召不來。即具申堂便乞除落名姓。奉𠡠宜依凡

京百司人吏。考滿歸司。繫其選限。亦宜令准此。周廣順二年十日。勑今後凡有百姓所論。及言災沴。先訴於縣。縣如不治。即訴於州。州治不平。訴

於觀察使。觀察使斷遣不當。即可詣臺省申訴。如或越次訴論所司不得承接。如有詆犯。准律科懲。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六百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