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035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三千五百二十八 永樂大典
卷之三千五百四十九
卷之三千五百七十九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五百四十九  九眞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天台䟽曰此大既别出大部。有人亦作三叚分文。謂初問去爲序。佛荅去爲正。挣

地去爲流通。復有云。經家序者爲序無盡意白佛去爲正。持地去爲流通。今歸有時亦作三叚。有時不作三叚名但分爲三章一無盡意問。二佛荅。

三持地歎。或爲四章。三如前。四者聞品得益或作二叚。謂前後兩問荅也。多種分章。隨人意用也。若作問荅分章則有兩問荅。初問荅明觀音樹王

㝠益等義。後問荅明普門珠王顯益等義。就前問荅爲二。一問。二荅。就問爲四。一時節二標人。三敬儀。四正問。一爾時者。爾言即也即是說東方妙

音弘經已訖。次說西方觀音弘經之時。故言爾時或可大衆已聞妙音弘經。歡喜已竟宜聞觀音發心生善之時。故言爾時或可。時衆疑於妙音。若

爲剌益。上東說法。破衆疑情已竟。時衆有疑觀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時故言爾時或可。時衆機在秋音。聞即得道。如二上菩薩得道已竟。八萬四千

悟理之時。須聞觀音。故言爾時。諸佛如來不空說法。有四悉擅因緑乃爲說。正是敷演四悉擅時。故言爾時也。二標人者。即是無盡意也。名無盡者。

非盡非無盡。爲對小秉名盡故言無盡小秉明盡爲對盡智無生智减色取空之盡。故云無盡也。又云何無盡。所謂空不可盡。假不可盡。中不可盡。

故言無盡。大品經云即色是空。非色减空。空故無盡也。又大集經釋無盡意。東方過十恒沙國儀塵世界。國名不昫。佛號普賢。純諸菩薩。無二秉名。

但脩念佛三昧。不减不生。不出心行平等。猶如虛空。是爲念佛。即見佛時。即具六波羅蜜。得無生愿。所謂不取色即擅。除色相即尸。觀色盡即孱提。

觀色寂减即毗梨即。不行色即禪。不戲誨色即般若也。身子問誰爲汝作字名無盡意。荅曰一切諸法因緑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初發無上

菩提心已不可盡。譬如虛空不可窮盡。爲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不可盡。衆

生性無盡。教化衆生無盡。知一切法性無盡故無盡是名。菩薩發心無盡。又檀波羅蜜無盡。乃至方便無盡。凡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

佛法。從是得名。名無盡意也。又净名云。何謂爲盡。謂不盡有爲。何謂無盡。不住無爲。華嚴有十無盡法門。如此等經。皆就假名分别。一切諸法因緑

果報。以明無盡意。人如勝經云。如來色無盡智兄亦復然。一切法常住。又大品經云。一切法趣意。是趣不過意。爲法界意則非盡非無盡。如是無

盡。例如非常非無常。是乃爲常。又净名云。法若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與不盡。故知非盡非無盡。是真無盡義。又大品

經云。痴如虛空不可盡。乃至老死如虛空不可盡。色不可盡。乃至識不可盡。如此等經。皆約中道之理以名無盡。通達空假中二諦之法不可盡。故

名無盡意。菩薩亦名無盡心智識。色受想行等義。不可說不可說。不能具載。菩薩者。外國云聲訶菩提質多薩𡏟。此云大道心衆生始心行者爲煩

惱所生。二秉爲五分法身所生。六度菩薩爲楅德所生。别圓爲中道所生。故大品云。如來身者。不從一因一緑。生如來身。菩薩爲衆行生故言衆生。

發心求佛。故言爲大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言成衆生。廣釋菩薩義如别記。三敬儀者爲三。一起二袒三合掌起者。禮云請益起。請業起。菩薩

於佛備其二儀。故言起也。觀釋者。菩薩常修逺離行故言起。亦是起諸法空。空即是座。於此空無所染着故言起也。又菩薩安住空理理本無起。愍

衆生故。秉機利益故言起。又中道之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起。起即實相。亦起衆生實相。故言起也。偏袒右肩者。外國以袒爲敬。露

右者。示執奉爲便。表弟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爲恭也。此乃以袒爲慢。然古有須賈。内袒謝於張儀。露兩髀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觀解者。

覆露表空假二諦。又表權實。實不可說如覆左。表有㝠益。權於化便如露右。表有顯益也。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爲恭。外國合掌爲敬。手本二邊。今合

爲一。表不敢散誕。專聖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觀解者。昔權實不合而今得合。又五指表陰。仁王經云。法性色受想行識。此即實智。真身亦

有五陰也。應化因緑。亦有五陰也。衆生性德之理。亦有五陰也。衆生生死果報。亦有五陰也。聖人爲化衆生示有應身五陰。是則權實陰殊。若衆生

法性理顯。聖人亦息化歸眞。權實不二。合掌表於𨑰本遝原。入非權非實。事理契合。故合掌也。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亦是行人分證

權實合。向於究竟權實合故言向佛也。四發問者。此下有兩番問荅。初番問觀世音。後番問普門。前問爲三。一稱嘆。二標所問人。三正問。大經云。汝

具二莊嚴。能問是義。我具二莊嚴。能荅是義。今無盡意具二莊嚴。欲顯觀音二種莊嚴。諮發如來。如來究竟。具二莊嚴。當荅此義。釋論云。問有多種。

不解問。拭問。赴機問。今無盡意。即是赴機問也世尊者。即是稱嘆尊號。十號具出釋論。用彼釋此。四明記曰。釋䟽二。初釋題目二。初正釋題。義者。

冝也。謂解釋經文。使合宜也。又義。理也。斯蓋智者入法華三昧。於觀行位中。見第一義理。以此義理解今經文。䟽者通意之辭。又音踈。即䟽通䟽條之

義也。二說記人。二釋䟽文二。初預分章叚二。初叙二家三叚。此品既是讖師爲北京沮蒙遜。别傳于世。故京陳已來。講者甚衆。於是分節經文。三

叚有異。二今師下示天台多種二。初泛明多種分文。二若作下正依二叚節目二。就前下正釋經文。二初前問荅二。初分科二。一爾下隨擇二初問

四初時節。二初釋字義。二即是下明𢘤檀。一初别釋相四。初世界。東方西方。隨機樂欲。二或可下爲人或有根住聞於前品。已得世界。故云喜竟。今

聞此品。即生宿善。三或可下對治疑破。解事屬於對治。疑破悟理。屬弟一義。今從解事。當弟三𢘤。四或可下第一義。二土者。謂净光莊嚴土。八萬四

千隨妙音者。此土華德。及以萬二千天子。因彼菩薩。來徃得道。今八萬發心。悟在觀音。二諸佛下揔明𢘤。如來如鼓四機。如桴撃之有聲。聲不孤發

今乃四機扣佛之時也。二標人二。初釋别名三。初中道對小。此菩薩名由證中。立中必不偏。今偏從無盡者。爲對小乗是滅盡法。特彰中道住無盡

故。小乗盡智者。謂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無生智者。謂我見苦已。不復吏見。斷集已不復更斷盡證已。不

復吏證修道已。不復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二又云下三諦明圓二。初揔示二。大品下别示三。初圓空無盡。揀析示體。故云即色是空

應知體空。通衍三教。通則但體生死即空。此偏空也。别圓能體涅槃亦空。此中空也。離邊屬别。即邊屬圓。今在圓也。圓中名空。此空無盡。二又大下

圓假無盡二。初引經示相三。初大集約八十明假二。初本土所修。此是妙假具於三觀。不滅故假。不生故空。不出故中。蓋不流出二邊故也。此觀觀

佛。具觀三身。至分證位。名爲見佛。一切佛法。無不現前。且舉六度耳。二身子下依法立字二。初身子問。二菩薩荅。具彰願行。願行無盡。名於此立因

緣果報。即依苦集立誓。因緣集也。果報苦也。爲一切等。依滅立誓。以一切智。及五分等。佛果法故。衆生性下。依道立誓。以順法性。教化衆生。知道法

故。皆云發心。知是立誓。又擅下依誓立行。萬行皆爲檀等攝也。稱波羅蜜行到果也。若願若行。皆無作故。方得無盡。凡八下結上願行。皆即法界。是

故皆含一切佛法。二又净下。净名就二諦明假。有爲是俗。可盡之法。無爲是眞。不可盡法。小乗智淺。盡於有爲。住於無爲。故歸灰斷。圓人觀俗。即是

妙有。故行萬行觀眞。能達不空之眞。是故不住三無爲坑。是故二諦。皆是常住不忍議假。故名無盡。三華嚴約十藏明假。新經二十。十無盡藏品云。

菩薩有十種藏。三世諸佛皆說。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乃至云此千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令諸菩薩。究竟菩提。

何等爲十。饒益一切衆生故。以本顯善迴向故。一切劫無斷絶故。盡虛空界。忠開悟心無限故。迴向有爲而不着故。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大願

心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羅尼故一切諸佛所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爲十種無盡法。能令一切世間所作。皆得究竟無盡。大藏二如此下

結經明假三。又如下圓中無盡二初引經示相四。初勝髮約佛法明中。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法無不中。中故常住。常住故無盡。二大品約法界明中。

法界體是大揔相故。諸法皆趣。如提綱領。毛目𢘤歸。造境皆中。何法非揔。今特言意。蓋爲釋經。意爲法界。理必雙非。名無盡者。名偏意圓。故例真常。

實無邊倒。今釋無盡。上下皆然。三净名示即邊是中。空有當體。皆是圓中。中性不改。豈可有盡。此之無盡。蕩二邊情。是故能空。盡與不盡。故知下結

成圓中。是真無盡。四大品明諸法皆中。脩惡全體是性惡。故十二因緣。及以五陰。一一如空。常住周徧。非當宗義。此文莫銷。二如此下結經明中三

通達下從德立名二初正立名能達之意。從所達法。得無盡名。學者须了意即三諦。無别所達。能達亦無。若其不然。非無盡意二亦名下例諸法心

智五陰。及一切法。既即三掃。故皆得立無盡之名。二菩薩下釋通名三。初對梵翻名。二約華釋義二。初釋衆生二。初通明因果。能生寳法。所生假人。

始自凡人。訖尊極人。莫不從於衆法而生。二别明菩薩從於無盡衆行而生。故曰衆生。二發心下釋餘字。又約上求下化而釋前以衆行。生已假人。

今以道法。成他衆生。三廣釋如别。三敬儀二。初分經二。起者下隨釋三。初釋起二。初事釋。禮即曲禮。彼云請業則起。請益則起。鄭氏注云。尊師重道

也。起。若今摳衣前請也。業謂篇卷也。益謁受記不了。砍師更明說之。今無盡意。欲請觀音利他之業。欲益已心菩薩之行。故從座而起。二觀釋三。初

約空論起。文有二意。初明空觀。不着諸法。次明空觀。自不着空。故名爲起。二又菩下約假論起。即不起滅定。現諸感儀也。三又中下約中論起。中道

遮照。皆絶待對。故起不起。無非中實。即遮之照。名不起之起。此起自能起發中實。亦能令他起發中實。二偏袒下釋袒二。初事釋二。初約西土二。此

方下約此方言須賈謝張儀者。合云張祿。字之誤也。元是范睢。魏人也。初仕魏。與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以睢爲賢。私賞金璧及牛酒。須賈嫉而怒

之。使還。讒睢於魏相魏齊云。范睢以魏宻事告齊。魏齊大怒。折脅拉齒。遭簣卷棄之厠中。睢不死。求守圖者出之。睢既得免。易姓名曰張祿。隨秦使

王稽人秦見昭王。昭王恱之。拜爲客卿。稍遷左丞相後須賈爲秦使。睢乃徵服而出杖於路。賈見而大驚。問睢曰。復說於秦乎。睢曰。逃亡之人。免死

而已。何敢說秦乎。又問睢曰。秦相張君子知之乎。睢曰。主人公亦得接近。賈曰。今欲因子請謁張君。於是同詣下車。守門者驚起正色。賈疑之。睢入

而不出。賈問門人。知是秦相。失色戰懼。脫冠肉袒。請入謝罪。睢乃數而恕之。及賞使還。睢曰。爲我報魏君。令斬魏齊。不然我將圖魏矣。魏齊後乃自

縊。魏王斬首送秦。二觀解以事表理。既成法門。可以修觀。故名觀解。三釋合掌二。初釋合掌二。初事釋二。觀解二。初表權實。昔分今合。順部表觀。百

界。一念。權實膽然。二人五下表事理。迷殊悟合。法性五陰。凡聖豈殊。但聖出纏。衆生在染。染中性陰。起生死陰。以爲能感。故使聖人出纏。實陰起於

權陰。而爲能應。感若復性。應則歸真。故以兩掌。表今方合。欲令行人。即觀事陰。合於性陰。二釋向佛。文唯觀解。而有二意。初直明向佛。次兼合掌明

向義。四正發問二。初分文立意三。初带揔分節。二大經下問荅功德。三釋論下簡示今問。二世尊下依文釋義三。初釋稱嘆。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

名觀世音。䟽曰。觀世音菩薩。即是標所問之人也。其如前釋。何因緣者。因緣甚多。略言境智因緣。芳就衆生。則以善惡兩機爲因。聖人靈智慧悲爲

緣。若就聖人觀智慧悲爲因。衆生機感爲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如上釋也。記曰。二觀世下釋所問。三何因下釋正問二。初問能成因緣二。初别

取境智。境是機盛。智即聖應。感應名局。因緣則通。二若就下互通凡聖。因親緣踈。互論因發。互論緣助。二名觀下問所成名號。因緣是實法。名號是

假人。攬實成假也。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

脫。䟽曰。弟二佛荅即爲三。初揔荅。次别荅。三勸持。就初揔荅爲二。一明機。二明應。就機爲四。一標人數。二遭苦。三聞名。四稱號。數者。十法界機。實自

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此乃通塗商畧。業同者。如一地獄界。大畧是同。其間侵降。復有何量。如一獄復有百千萬億品格之殊。一一品格。復有百千

萬億罪人。是罪業正同。所以同受一品罪苦。將此意廣歷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也。所以舉多數者。明百千萬億

種業。遭苦稱名。一時有機。一時能應。皆得解脫。何况一人一業一機獨來而本能救。此舉境衆機多。以顯觀深應大也。二明遭苦者。即是受諸苦惱

也。此語成上義。上百千是業同。此言諸苦惱。一苦惱是一業者。凡有百千萬億。故知有諸百千萬億。上明數同。下明業别。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

徒。不可說不可說也。今言受苦惱者。正是現遭苦厄也。此苦由於結業果多。故因亦多。此即揔荅。文略而意廣。遍該十界。不止人道而已。後别荅中。

文廣而意狹。别舉人間七難而已。故此處揔荅也。三聞名者。上明遭苦。次明生善。善惡合爲機。此即明文。聞有四義。如别記。若能如是通達四種聞

義即聞慧。心無所依。無住無着。即是思慧。一心稱名。即脩慧。此文雖窄。三慧意顯。四稱名者。稱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

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吏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稱名者。

或可畧稱如此文。或廣稱如下文。南無者。歸命之辭。皆是事一心稱名也。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

無心。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爲理一心稱名也。二應者。先明應。次明解脫。應有多種。三教之應。應不一時。圖教觀音。

一時圖應。衆機厄急。應速一時。聞即稱是機速。稱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即是䝉應利益也。皆者非但顯於多機。衆益亦是顯於圖遍之應也。或

時爲機速應速。平等利益。速貼文問。十法界衆生無量。機既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各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才。其大勢力。衆子在難。即能

俱㧞之。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安樂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寳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即此

意也。又如毒龍罪報。尚能以一眼遍視一切。視之皆死。何况菩薩種智圖明耶。又如磁石。亦類明鏡。又是入王三昧力。一時十番利益一切。此義具

在大本。玄義。問。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今見稱唱累年。不蒙寸斆何也。荅經云。一心稱名。有事一理一。二途無取。何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口。

何能致影響即。弟二别荅爲三。一口機感應。二意機感應。三身機感應。就口機爲二。初明七難。次結口機。有人云。次弟三機者。口顯居前。音成由意。

意識成身也。通論口機。亦脫三種苦。但先除果苦。次除苦因。次滿願與樂問。此中明㧞苦。那忽與樂。荅。少分與樂。欲引接之也。問。何意不與其樂因。

荅。因非引接故不與。又其文在後爲詭法。是與樂因。問。悲門既少分與樂。慈門應少分㧞苦。荅。前悲全㧞苦已竟。後但與樂。無苦可㧞。何論少分。有

人解七難爲兩雙一隻。火水無識爲一雙。鬼非類爲一隻。王賊是類爲一雙。鬼開去來。王論輕重。故成七難也。次弟者。火水無識。爲難則重。鬼雖有

識。非類爲次。王賊有識。是類故輕。然鬼王相間。初以鬼比王。王輕則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鬼輕。此二相似。故間出。有師以風。足爲八難。有人彈之。

文云稱名。皆得解脫羅利之難。不道風爲難。今明聖人赴機。何必如此。情卜次第。何必不次第。今不同前者。此本明赴機㧞苦。那得更以與樂間之。

今言次第者。先入園隨俗。赴口機爲初意。冥身顯以爲次也。若尋經意。一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經不云。次第觀機。那可作次第釋耶。他既作七難

次第。今還復作對之耳。入火即有燋身絶命之憂。最爲卒重。故居初。水漂沉浮。小緩於火。羅利雖暴。如經云有五百羅利女。妻五百䬛人。生子受樂。

時節猶長。然後頓食。此復緩於水。王難非即得即戮。研罪虛實。實刑虛赦不同。於鬼一槩并食。故復次羅利也。鬼來取者。無的所取。衰乃逢害。逃脫

可免。不同王法。定判死生。故復次王難也。枷鏁節身。不慮失命。但有禁圈之苦。小緩於鬼。怨賊覓寳。輸寳即畢。若能卑辭。善巧方便。即可免脫。此一

徃次第爾。至如凶賊忽發。與火燒何異。問。諸難衆多。何意取七耶。荅。此有所表。人以六種成身。還以六種自害。如人共七難同位。復。以七爲難。今通

用七難等。來表六種也。火水風。即表身内三種也。刁杖枷鏁。表地種也。鬼賊王等。表識種也。三千大千世界。表空種也。云何空得爲難。如人身有内

空。四大圍之。識於中住。何異大千界。圍地水火風。王鬼賊等。於中住耶。空爲難者。空是來難之由。如身體堅實。外病不侵。身若虛疏。衆疾逼惱。又如

人家。宅無垣墻。盗賊則進能來難故。空亦成難。識種是難者。心識邪計。横起愛見。毁滅法身慧命。如王鬼賊。劫奪財寳。斷。傷壽命。故識種是難。所以

不多取者。正應表此。假令多舉諸鷄。亦是表此。記曰。二佛荅二。初分科二。數者下隨釋三。初㧾荅二。初貼文二。初明機四。初標人數二。初舉多數

三。初牒䟽畧示。經文所舉百千萬億。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一業。有如許人。二如一下同受一苦。以苦驗人。知同一業。若不然者。那得同受一品

苦邪。三將此下以例諸趣。二所以下明多意。凡地發心。尚能徧攝。果中濟物。豈有所遺。境泉等者。機薪若多。應火必盛。二遭苦二。初成上義顯無量。

二初以别。業該同受。上言百千是同業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即是有諸百千萬億。二用此下以此意歷十界。界界有諸百千萬億。華嚴明數。極至

不可說不可說。二今言下對别荅。彰遍該。二初明㧾荅。文略意廣。上明諸苦。實徧十界。苦由惑業即顯。能脫十界三障。廣豈過此。二後别荅。文廣意

挾。别荅七難。約觀行解。始通三乗。今之㧾荅。文該十界。三聞名二。初遭苦聞名共作機。由過現惡。故遭諸苦。復由二世之善。而得聞名。妙玄云。從闡

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覺。皆有善惡相帶爲機。二聞有下四聞三慧俱能咸二。初釋相二。初别指四教四聞三藏。能聞所聞。皆是實有。通教即空。别教

即假。圓知能所。皆是法界。聞既有四。思修亦然。故大本䟽解我聞。有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二若能下正示圓教三慧。前三聞慧。不得圓聞。

圓教聞慧。四種遍達。達四皆是不聞不聞。郎聞而思。何依何着。二慧導行。一心稱名。名圓修慧。二此文下結示。四稱號二。初牒示事理二。若用下各

示稱念二。初事二。初明一心。有相續一心。有數息一心。二明稱名。今文但稱所歸之名。未稱能歸之辭。故是略非廣。二理二。初明一心。心有生滅。不

名爲一。今達心性。非四句生。既本不生。亦復無滅。乃名一心。然立一心。對他成二。若無一無心。則無諸無法。畢竟叵得。名理一心。言達此心者。即是

體達事中一心。二知聲下明稱名。既達心空。從心所生。一切皆空。故今聲響。能稱所稱。皆非生滅。故曰理稱。事未必理。理必具事。以此爲因。安不感

聖。二明應二。初分科。二應有下隨釋二。初明應相二。初判偏圓益相。三教作意。應不一時。圓任運應。一時普徧。二衆機下明機應速相。觀音應赴心

内衆生。衆生機感心内觀音。若不然者。不徧不速。二皆得下明解脫二。初約多機。顯圓應故。前釋人數。云此舉衆機多以顯觀深應大。二或時下約

三速再貼文。經云觀世音善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如何觀之。能令農苦。普皆解脫。說聽之者。宜善思之。三問十下料簡二。初明十界機應俱

時徧二。初以多機差别難二。荅譬下以四事圖普荅五。初以四喻示。二菩薩下約四法合。三安樂下引此經證。智慧寳藏。證財智二。四又如下又三

喻顯。五又是下示三昧力。中道爲王。統攝二諦。一心圓入。十益普霑。觀音入此三昧。即是徧入一切衆生心性。常以三昧之力。與其十番之益。但由

機感親踈。致使利益深淺。王三昧在妙玄第四。十益在第六。二問一下明一心事理立能感二。初乆稱無效問。二散心乖法荅。若能一心稱於事理。

其猶形對影生。聲騰響荅。第二别荅二。初分科叙意二。初分科。二叙意。二初叙他師意三。初立三機三。初有人下定三業前後。二通論下論三機與

授免。難是除果。離毒是除因。得子是與樂。三叙三番料㨂三。初問那忽與樂者。古以得子爲樂故也。荅云少分與樂。不礙悲門。二問禮拜乞子。示求

樂果何不令求戒善等業。爲樂因邪。荅樂果稱意。可引人求。修因勤苦。非引接法。其文在後者。十九說法。廣示修因也。三問并荅可見。二有人下立

七難二。初明雙隻。鬼開去來者。去謂飄墮其國。來謂到此惱人。王論輕重者。被害則重。檢繫則輕。體則是五。間則成七。二明次第鬼王相間者。三鬼

國難。四臨害難。五來惱難。六枷鏁難。三四相比。鬼難在海國則重。王難在城邑似輕。五六相比。鬼惱或死故重。王但禁固故輕。各論輕重。故云相似。

乃相間也。二有師下立八難二。初一師立。二一師破二。今明下明今師意二。初明三機二。初斥他非二。初斥情卜聖應二。今不下斥慈門與樂二。今

言下明今意二。初隨世立。次此娑婆國聲爲佛事。口機爲初意。根冥宻。起必先身。身業麤顯。後心而動。三業之次。豈不然乎。二若尋下聖應無謀。且

隋世俗。立次如前。據聖無謀。即扣即應。二他既下明七難二。初明次第二。初且一徃立次。從重至輕。一徃次第。二至如下誠不可定執二。問諸下明

所表二。初以難多唯七責。二荅此下以七難表六荅二。初正示表意二。初通明七。六經明七難。不止在事。故約觀釋。通亘三乗。若無所表。不能詼深。

故約七難。以表六種。外水火風。表内三種。刀鎖堅礙。表内地種。王等有情。可表識種。大千世界雖非正難。是難所依。可表内空。二云何下别二空識

二。初明表相。二空爲下明爲難二。初空雖非正難。而是難由。若論觀行亦爲所觀二識。識起愛見。必該通别二種愛見。二所以下結示唯七意。若有

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䟽曰。一火難爲四。一持名即是善爲機。二遭苦即是惡爲機。三應。四結。上揔云受

諸苦惱。未判其相。今别荅。故舉水火等也。釋諸難例爲三意。一貼文。二舉事證。三觀行解釋貼文者。持者口爲誦持。心爲秉持。秉持爲理不失。雖非

口持。覺觀亦得是口行故。通屬口業機攝。若有。設有。復有。皆是不定挑脫之辭也。餘皆難起方稱名。此中前持名而遭難。此或是前後互出爾。今爲

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此難。設脫有者。皆是放捨所持。背善從惡。稱之爲設。如慈童女因緣。若能至意脩孝不遭火輪。違母絶髮。受地獄苦。

此是秉好不絶。廣出因練。行人持名。本不應䢱難緣差忽忘。設入大火。若能憶先所持。即得免難。火難既重。機亦須深。故先持後脫。其義可見。威神

力是結火難也。次約證者。晋世謝敷作觀世音應驗傳齊陸杲又續之。其傳云。竺長舒。晋元康年中。於洛陽爲延火所及草屋。下風豈有免理一心

稱名風廽火轉鄰舍而滅。鄉里淺見。謂爲自爾。因風燥日。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即扣頭懴謝。法力。於魯郡起精舍。於上谷乞得一車麻。於空野遇火。

法力。疲極小卧。比覺火勢已及。因舉聲稱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又法智遇野火。頭面作禮。至心稱名。餘處皆燒。智。容身所無損。又吳興郡吏。此

皆記傳所明。非爲虛說信矣。三就觀行釋者火有多種。有果報火。業火。煩惱火。果報火至初禪。業火通三界。煩惱火通三乗人。果報火難者。從地獄

有。上至初禪。皆有火難。如何鼻鬲子。八萬四千。内外洞徹。上下交炎。餓鬼支節煙。起。舉體燋然。畜生燠煮湯炭。脩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故若

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宫殿悉皆都盡。初禪已下。無免火灾。凡一十五有衆生。百千萬億諸業苦惱。持是觀世音名。火不能燒。何但止就閻浮提人

作解耶。直就一十五有果報。望舊解火。誠可笑哉。餘九番非彼所知。次明修因惡業火者。隨有改惡脩善之處。若五戒十善。多爲惡業所難。故經云。

燒諸善根。無過嗔恚。雖生有頂。頭上火燃。術姿伽欲火所燒。金光明云。憂愁盛火。今來燒我。能破善業。退上堕下。皆名爲火。若能稱名。得離惡業。故

請觀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今得清净。由斯菩薩感神之力也。次明煩惱火。若聲聞人。猒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四倒結業。烟

炎俱起。輪轉墮落。爲火所燒生死蔓延。晝夜不息。勤求方便。競共推排。予出火宅。稱觀世音。機成感應。乗於羊車。速出火宅。入有餘無餘𣵀槃。即得

解脫也。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教。次明别教次明圓教。次明變易土鈍根人。次明變易土利根人。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時。並爲五住煩惱

惑火之所燒害。各脩方便。方便未成。火難恒逼。稱觀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脫。一一當其法門。細作機感之義。問菩薩住何法門。而能如是耶。荅。菩

薩法門無量。不出别圓兩觀本起慈悲。故能十番垂應。所以者何。菩薩元初發菩提心。見舉報火。燒諸衆生。即起慈悲誓當度脫。受持禁戒。亦起慈

悲。敕諸業火。脩無漏觀。白骨流光。發火光三昧。八勝處中有火勝處。十一切處中有火一切處。皆起慈悲。當爲衆生。滅煩惱火。又觀諸火。悉是因緣

所生法。體之即空。又從火空而觀火假。分别。因緣。又觀火中。見火實相。如是次第。節節皆有慈悲。誓當利物。今住補處。力用無盡。以誓力。熏諸衆

生。未曾捨離。隨有機感。即能垂應。若事火起。稱名求救。即對本時。果上慈悲。㧞苦與樂。惡業火起。即用持戒脩定中慈悲。煩惱火起。即用無入空

入假入中等慈悲。節節相關。若衆機競起。一時牽感。慈悲遍應。皆得解脫。如華嚴第四十云。善財詣進求國。見方便命婆羅門脩苦行。求一切智。有

大刀山。四面火聚。從刀山上。自投於火。語善財云。能入此者。是菩薩行。善財生疑。言是邪法。梵語善財。莫作此念。此是金删大智人。欲竭愛海。自在

天云。此菩薩五熱炙身。令我滅邪見。離我心諸魔。又云。菩薩炙身時。我等宫殿。猶如聚墨。我即發菩提心。乃至他化自在天。於煩惱中。得自在法門。

乃至龍鬼阿鼻。皆發菩提心。捨本惡念。善財聞空中語已。即時悔遇。登刀山入大火聚。未至得菩薩安住三昧。入火得菩薩寂靜安樂照明三昧。此

火山者。名爲無盡法門。若入此門。能知諸法。故舉彼經火法門如此。證成觀音火法門。慈悲敕苦。十番利益也。次明菩薩本脩圓觀所起慈悲者。但

惑爲煩惱道。以無漏業名爲業道。變易生死名爲苦道。實報三道。謂無明惑爲煩惱道。非漏非無漏業爲業道。彼土變易名爲苦道。今從增勝而說。

故約事火而爲采報。只至初禪輪廽之因。以爲業火。故至有頂。三觀所破。方名煩惱。故通三乗下去諸難。其意准此。三果報火難下隨次釋三。初果

報火二。初遭難三。初通明處二。如阿下别示相三。凡一下揔結數。四趣四洲。六天初禪。若加梵王。合云十六。同在初禪。且云十五。二持是下感應二。

初機成獲脫。二直就下指數斥局。直就果報地上。清凉驗於舊解。所失者衆。因華已去。九番破有。他不聞名。二次明下惡業火二。初遭難二。初明修

因。上之所明。於現報上。求免苦厄。安其果身。今所論者。修行戒善。及八地定。求於未來。人天樂果。二多爲下明遭火三。初釋相。宿習破戒。十惡業等。

於脩持時。起作障難。使戒定等。善業不成。名爲被燒。有頂等者。然有漏善。極非想定。非惡業火。無所有下即爲惡業。且欲示於惡通三界。故引之耳。

二術婆下引證二。初引事。術婆伽媱欲熾盛。火起燒身。此即業火。能生事火。驗三種火。其性不别。二金光下引經三。能破下被燒上升之善。既爲所

焚。乃隨惡業。牽墮於下。二若能下感應三。初成機得脫。二故請下引消伏證梵行者。净行也。謂大小諸戒。是三乗之人。清净之行。十惡是能破。梵行

是所破。三由斯下用此文結。三煩惱火二。初就機應解釋二。初明偏圓機感二。初别釋二。初約聲聞。廣示見思之因。分叚之果。四心流動。三相遷移。

名爲火宅。競共推排。爭出此宅。若非一心稱觀世責。或當墮落。爲火所燒。此教觀音身在此岸。度人彼岸。故令聲聞。得二涅槃二次明下例餘位俱。

機劑於通。教見思爲火。别教正以塵沙爲火圓教切後無明爲火。上之二土。通名變易。未能伏斷。無明惑者。名鈍根人。若能伏斷。稱利根人。伏在方

便。斷窮實報。二凡有下揔示二。初修觀被燒。唯除求離。果報火者戒善已上皆名脩道。故示九番。並爲五住。惑火燒者。脩因禪定。亦被愛惑三住所

燒。况三毒業。見思通攝。二稱觀下稱名得脫。各依本法。而修一心。及以稱號。若成機者。無不得脫。二問菩下明漸頓慈悲二。初問起如上所明。二十

五有。三障苦難。十番令脫。未知大士。脩何方便。證何法門。得如是力。二荅菩下釋出二。初略示二。所以下廣釋二。切明漸次。二初脩觀本誓三。初果

報慈悲。既於元始。發菩提心。凡曰見聞。終期濟㧞。二受持下修因慈悲。畧云禁戒。須兼根本十二門禪。以其業火皆能壞故。三脩無下無漏慈悲二。

初事定。若據根本味禪之外。有根本净禪。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此等亦帶無漏。能滅煩惱。今但從觀骨光等爲無漏者。蓋取出世事禪之中

有火名者。辯其觀相。此乃以事禪之火。滅見思之火。然事禪有四。即觀練熏脩。觀謂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練謂九次第定。熏謂師子奮迅

三昧。脩謂超越三昧。今於四中。但舉觀禪中三。不引八背者。以八背中。無火名故。蓋隨便也。初云白骨流尤者。即九想中。於第八白骨。脩八色流光。

言八色者。見地色如黄白净潔之地。見水色如深淵清澄之水。見火色如無烟清净之火。見風色如無塵迥净之風。見青色如金精山。見黄色如薝

蔔華。見赤色如春朝霞。見白色如呵貝雪。見色分明。而無質礙。八勝處者。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三内無色相。外觀色少。四

内無色相。外觀色多。此四句末。皆云若奸若醜。是名勝如勝見。五地勝處。六水勝處。七火勝處。八風勝處。此於緣中。轉變自在。觀心淳熟。勝前八色

故也。十一切處者。一青一切處。二黄一切處。三赤一切處。四白一切處。五地一切處。六水一切處。七火一切處。八風一切處。九空一切處。十識一切

處。此於所觀普徧。即觀禪成就也。二又觀下三。觀諸火者。報業煩惱。及事定中火。皆是三觀所觀璟也。此璟緣生。故先即空。次假後中。故成别觀。節

節慈悲。誓㧞報業。及三惑火。二今住下熏心起應二。初本誓赴難三。初真悲妙力。即是鄰極。同體慈悲。㝠熏衆生。令成機感。垂應㧞苦。二若事下衆

機關誓。衆生若起三種火時。與本菩薩所起無殊故關分果之悲。以荅因中之誓。肇師云。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三若衆下一時普敕。别教

雖則脩有次第。證必圓融故十種機。能一時應。二如華下引經證成二初引經問。今家判華嚴。善財未見彌勒文殊。已前皆是别教。歷别法門。今文

既云。此火山者。名爲無盡法門。若人此門。能知諸法。此門豈非圓融義耶。荅。此唯於火法門中。能知諸法。不能於餘法門。知諸法故。以彼經云。我唯

知此一法門。故知仍是教道之說。若爾此之三昧。住何諦理。破何等慈。荅。既云無盡法門。又云能知諸法。即是中道三昧。破無明惑。故釋籖明善財

若於知識得實相三昧。則破障中㣲細無明多分。并約教道不融。破無明惑。上皆釋籖。二舉彼下結示。觀音若是别教敕於煩惱火者。即如方便命

婆羅門所修之相也。十番利益者。乃是通結前來三番慈悲。二次明下明圓須二。初明本脩圓觀慈悲。初心觀火。不思議境即一火門。具三千法雖

皆互徧。相相分明。即於此境。發菩提心。誓㧞衆生三障火難。誓與衆生三種火藥。三若法下明入位法界機應二初釋三。初無謀而應。圓修圓證。以

圓誓顧。熏圓力用。不動一心。敕十火難。二雖無下不分而分。圓普之悲。徹底而㧞。實非前後。淺深應之。但就機感。三障分齊。對二十五王三昧力。自

成多少。免果報火。當於十五王三昧力脩有漏善。免惡業火。當二十四王三昧力。關何一邪。若除惡業。不用非想。若成善因。不用地獄。以地獄因。無

成就故。非想之因。無破除故。故脩因惡業。極上極下。互論不用一三昧也。二乗已去。至圓入中。節節皆用二十五有王三昧力。三雖應下。入而不入。

雖入諸有三障之火。以其體了即空假中。故無相可得。何有能繞及所燒邪。二菩蕯下結二常塗下示已他得失。如幻三昧。破間浮有。具論十番。他

師唯如果報一益。故云少分。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䟽曰第二水難者。亦爲三意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貼文爲三一遭水是有苦。二

稱名是善。三得淺處是應也。問。何意言爲大水所漂荅。小水不成難。或戲故人水。亦不咸難。欲論其難。故言大水所漂。火難所以言入者。小火亦能

斷命。若故入。若不故人。人則害命。今舉其重難。重難既敇。何况其輕。是故言其人火。不言入水。言其大水。亦言大火水論美淺即成應。火猶少在未

成應也。二引證者。應驗傳云。海鹽有溺水。同伴皆沉。此人稱觀音。遇得一石。困倦如眠。夢晃兩人。乗船喚入。開眼果見有船人送達岸。不復見人舩。

此人爲沙門大精進。又劉澄隨費淹爲庸州牧。行達宫亭遑風。澄母及兩尼。聲聲不絶。唱觀世音。急見兩人捷舩。遂得安隠。澄妻在别船。及他船皆

不濟。道冏三人乗氷度孟津垂半。一人前䧟。一人次没。冏進退氷上。必死不疑。一心稱觀世音。脚如蹋板。夜遇赤光。徑得至岸。此例甚多。皆蒙聖力

也。三約觀解者。果報水至二禪。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大小米。如地獄鑊湯沸屎。鹹海灰河。流漂没溺。餓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畜生淹没。衝波

致患。阿脩羅亦有水難。人中可知。水灾及二禪。泛瀁無岸。是時若不稱名。尚不致淺處。何况永免耶。次惡業水者。諸惡破壞善業者。患名惡業。波浪

愛欲因緣之所毁壞。澍人三惡道中。忘失正念。放舍捨浮襄。見思羅剝。退善入惡者。即是水溧。何必洪濤巨浪耶。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也。次明煩

惱水者。經云煩惱大河。能飄香象。緣覺觀愛欲之水。增長二十五有稠林。潦水波蕩。惱亂我心。暴風巨浪。有河洄澓。没溺衆生。無明所盲。而不能出。

𣵀槃彼岸。何由可登。二乗人脩三十七品之機。運手動足。截有生死嶮岸。前塗遥逺。一心稱名。若發見諦。三果皆名淺處。無學爲彼岸。次支佛侵習

爲淺處。通教正習盡爲彼岸。次别教斷四住爲淺處。斷無明爲彼岸。次明圓教六根清净爲淺處。入銅輪爲彼岸。變易中分。分是淺處。究竟無明。方

稱彼岸。復次初果免見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乃至圓教。方免無明流。善薩所以遍應水難者。皆是本脩别圓二觀慈悲。今日成就王三昧力。

所以者何。菩蕯脩别觀時。見衆生漂果報水。起誓拯濟。菩蕯脩戒定時。以善治惡。於諸禪定。水光三昧。水勝處。水一切處。皆起慈悲。以善攻惡。又從

水假入空。發真無漏。從空出假。達水因緣。入水中道。見水實相。蓈蓈法門。皆起慈悲。熏諸衆生。今成王三昧。寂而常照。衆生報水所漂。稱石爲機。對

事慈悲。救果報水。戒定慈悲。救惡業水。三觀慈悲。救煩惱水。一切一時。皆得解脫。如華嚴二十八明善財至海門國。海雲此丘爲說普眼經云。十二

年來。常觀此海。漸漸轉深。大身居止。𤤽寳聚集。如是觀已。則見海底生大。蓮華。無量天龍八部。莊嚴花上有佛相好無邊。即申右平。摩於我頂。爲說

普眼經千二百歲。一日所受阿僧祗品。無量無邊。若以海水爲墨。須彌聚筆。嘗爲此經。不能得盡。當知水法門攝一切法。赤如大品門。字門。具足一

切義。觀音於水法門。乆已通達。故能遍應一切水難。復次本修圓觀法門。無緣慈悲。遍應一切者。觀水字門。十法界趣水字。是趣不過。水尚不可得。

云何當有趣不趣。十法界趣水是俗諦。水尚不可得即眞諦云何當有趣不趣。即雙非顯中道第一義諦。如此觀水字。十法界三諦之法。即起無緣

慈悲。遍熏三諦十法界衆生。故能圓應一切。若分别觀者。以十六三昧。救果報水。以二十四三昧。救惡業水。以二十五三昧。救二未通别圓入空有

流等水。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於有流中。令無染濕。以二十五三昧。救圓教入中無明流水。一切一時。俱得解脫也 記曰。二水難二。初列義

門。二貼文下隨門釋三。初貼文二。初科經。二問何下釋義三。初遭水二。初問。二荅二。初就水難荅。二火難下對火難荅。二稱名。三水論下蒙應。二引

證。三觀釋二。初列三水。從增勝意。同前火難。二如地下釋三水三。初果報。二初遭難二。是時下機應二。次惡下惡業二。初遭難。放拾浮囊等者。大經

云。如人带持浮囊。欲度大海。有一羅刹。乞此浮囊。初則全乞。其人不與。次乞其半。欠乞三分之一。次乞手許。後乞㣲塵許。其人念言。若與塵許。氣當

漸出。何由度海。故𢘤不與。護持禁戒。亦復如是。常有煩惱羅刹。令人破戒。若破根本如全與。破僧殘如半與。破拾墮如與三分之一。破波夜提如與

手許。破突吉羅如與塵許。所破雖少。若不發露。則不能度生死彼岸。菩蕯護拷重禁。及突吉羅。等無差别。今明惡業。故言放拾。二若能下機應。三煩

惱云初明機二。初論惑水二。初邁明諸有水。菩蕯香象。足雖到底。若未達岸。寧見被飄。緣覺觀集而爲初門。故云愛水。增長諸有。二二乗下别示四

教機二。初示聲聞二。次夫下例諸位。夫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觀緣起。火種三多。福悲既隆。預侵二習。雖未發真。四流莫動。名得淺處。頓證極果。名到

彼岸。通教菩蕯。正盡得淺。皆盡到岸。變易二土。同以别惑。而爲中流。上品寂光方爲彼岸。二復次下示四流。常塗四流。只是界内之惑。今取别惑。方

名無明。故知即與五住無異。但合色愛及無色愛。爲一有流耳。二菩蕯下明應前之十番。各有脩相。皆所被機求脫之事。今說本觀二種脩相。皆是

觀音垂應之本。二初通示。二觀慈悲。魚别觀者。略有二意。一者此教初心立行。雖依漸次。以知中實。後心能證王三昧故。二者欲以歷别之相顯於

圓融。一念具故。摩訶止觀十乗之初。先明次弟。顯不次故。今釋此品。本觀皆兩。有兹二意。二所以下别明三昧漸頓二。初漸二。初漸脩元始發心。上

求下化水光。三昧。即觀白骨八色流光中一色也。水勝處等。例如火難中說。二今成下頓應二。初乗誓赴難。漸脩頓諥。常匱法界。十番機終三陵水

漂。對於因中。蓈蓈誓願。令彼一切。皆得解脫。二如華下引經證成二。初證記於事海。觀三障海。十二年者。十二緣也。漸漸轉深。見海十德。十觀成也。

生大蓮華。顯妙境也。天龍莊嚴者。具妙力用也有佛相好。常見盧舍那也。申右手者。權智應也。摩我頂者。實智感也。即以盛應道交。彰始本分合也。

說普眼經者。分得果法也。一日所受。至不能得盡者。一念心塵。顯大十經卷也。二當知下結既如阿字。具一切義。應知亦是中道法門。但带教道。唯

知此一耳。二復次下頓二。初頓修十界。趣水者。水爲法界。攝諸法盡。故言趣也。既立能趣。及以所趣。故當俗諦。水尚等者。所趣之水。全體是性。無相

可得。無所趣故。那有能趣。能所俱空。名爲真諦。云何等者。水尚叵得。則無有趣。有趣既絶。不趣自忘。即以雙非顯於中道。此之三諦。同一法性。即一

而三。即三而一。不思議諦也。二如此下頓應二。初明不應而應。火經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名如來慈。豈非三諦起慈悲邪。前揔難中。十界衆生。受

苦稱名。菩蕯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觀十界即空假中。那得一時離於衆苦。良以三諦。是生本性。亦聖果源無有二體。故同體悲。方能圓㧞。二

明不分而分。大意同前。火難中說。今以四流對諸位難。四教入空。離於有流。等於見欲二流也。假於有流無染濕者。假雖破空。亦不着有。以雙流故。

應如假顯。空亦彌蓋。名平等觀。義在於斯。中破無明。如常所說。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寳。入於大海。假使

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蕯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疏曰。第三羅刹難者

亦爲三。一貼文。二約事。三觀釋。貼文又爲二。一明難。二結名。難中爲五。一舉數。二明遇難之由。三遭苦。四明機。五明應。人數者。但舉百千揔數。不定

判多少。明入海求𤤽。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徃。故舉百千也。賢愚云。田殖百倍。啇估千倍。仕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次遭風

是難由。約下文證今。若開風爲正難。下文云皆得解脫羅刹之難。此豈不獨是羅刹難也。難由正應無在。由者。何但由風。由風墮難。由入海遭風。求

寳入海。由貪求珍寳。展轉相由。風灾難切。故風是墮難之由也。七寳是正寳。珠是僞寳。又如意珠寳最上。今言等者。等上等下諸寳也。樓炭云。巨海

有七種似寳。一百二十種真珠寳。黑風者。舊云風無色。吹黑沙故爾。有人彈云。沙中無船。水中無沙。非是吹黑沙乃是吹黑雲爾。今還例此。難水中

無雲。雲中無船。何得彈沙而取雲。風能吹黑雲。何意不能吹黑沙。請觀音云。黑風泗波。仁王般若有六色風。黑赤青天地火也。受陰經明五風。阿含

亦云有黑風。風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刹是食人鬼。人尸若臭。能咒養之令鮮。復有敢精氣鬼。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啖一渧令頭痛。三渧悶絶。

七渧盡即死。一人稱名。餘者悉脫者。同憂感休否是共。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是均。若後值賊則同聲者。陸地心多不并。决須稱。今使齊與。

水難爲異。何意就此結觀音之名。此正就一人稱名而賴兼群黨。明慈力廣被。救護平等。顯觀音之名也。二約事證應瞼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

園汎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墮鬼國。便欲盡食。一舶衆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東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免脫。次

觀釋者。不但明世界中風。黑業名風。華嚴雲。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吹諸行商人。墮落惡道。失人道善寳。及無漏聖財。從地獄上至三禪。皆

有果報風難。如僧護經明地獄種種形相。疾風猛浪。没溺破壞。餓鬼所啖。若鬼道中寒風裂骨。碎碑䃀。畜生飛走之類傾巢覆卯。何可勝言。脩羅亦

有風風難。若風灾起時。諸山擊搏。上至三襌。宫殿碎爲㣲塵。當此之時。誰能救濟。唯當一心稱觀世音菩隡。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吸。無量方

便。冷得解脫也。次明若脩諸善。惡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隨三塗鬼國。及愛見境中。大經雲。羅别婦女。隨所生子。而忠食之。食不既盡。復食其夫。

急須稱觀世音菩蕯。以慈悲力。能令解脫。次明二彔人採聖財寳。爲煩惱風。吹惠行船。行行舫。墮見愛境。爲見愛羅利所害。若能稱觀世音。得脫見

愛二輪。永得免二十五有黑業也。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變易等。入煩惱海。採一切智寳。八例暴風所吹。飄諸行船。墮二邊鬼國。用正觀心。體達

諸法。不生不滅。人實際中。即得解脫。鬼義合前。後章故不重說也。法界風難無量。一時圓應者。皆由别圓慈悲所熏。菩薩本修别觀。見事中風。即起

慈悲脩戒定。見惡業風。即起慈悲脩三觀時。節節慈悲。今人風實相王三昧中。以事慈悲。救果報風。以戒定慈悲。救惡業風。三。觀慈悲。救煩惱風。故

能十番㧞難。若作圓觀論機應者。但觀風字門。具照十法界。三諦宛然。通達無礙。慈悲偏覆。若分别說王三昧者。以十七三昧。救果報風。以二十四

三昧。救脩因風。以二十五三昧。敕二彔通别圓從假入空煩惱風。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無知風。以二十五三昧救圓教入中無明風。變易可

解。如是遍救法界。一切一時。皆得解脫也。記曰。三羅别難二。初列義門。二隨門釋三。初貼文二。初科經二人數下隨釋二初明難五。初舉數二。初

釋人數。若百若干。或萬或億。以其泛海。必乗大舶。故雲結伴。不可獨徃。二賢愚下明入海二。次遭下難由三。初正釋難由二初證風。非證難。以古師

是風爲八難。故據結文。但成鬼難。二難由下推風是難由。若展轉推之。皆是難由。於諸由中。風由最切。是故經文。特言風耳。二七寳下追釋寳物二。

初分真僞。二示似真。三黑風下更釋風相。二初他觧三。初舊師立。二有人下他人弹。三今還下今例難。二請觀下今釋二。初經明風色。二風加下風

黑怖甚。三羅利下遭苦。羅利鬼者。本毗沙門天王所管有其二部。一曰夜又。捷疾鬼也。二曰羅利。食人鬼也。徧在諸處。然其本居。海外有國。或人飄

徃其國。或鬼來此惱人。皆由惡因相關故也。四一人下明機。五明應二。何意下結名。二约事。三觀釋二。初明風義。不局世界中風。果報風也。黑業名

風。至失人道善寳。皆惡葉風也。失無漏財。煩惱風也。以下弟五又明鬼難。具明三障惡鬼之義。故今觀行。且從難由風義而示。欲於六種明别圖觀。

即是一切觀。境之式。二從地下釋風通三障三。初果報二。初遭苦二。初上至三禪。二如僧下下徧諸趣。僧護比丘明四何舍。爲衆知識。五百商人入

海挅寳。來就世尊。請北此丘船中說法。佛知有益。許之今去。船還海岸。登陸而行。夜宿樹下。商人早發。忘喚此丘。因兹失伴。獨行山林。見僧伽藍。比

立住處。若飲食門芳房合。若温室。若園林。若田地。若受具。皆是苦具。日夜之間。受種種苦。有百餘條。僧護問故。皆各雲。當還問佛。自當知之。既至佛所。

具陳所見。佛皆荅之。志是比丘破諸禁戒。毁埭常信。侵用衆物。於彼海山。受地獄苦。學者覧之。足以自誡。二當此下明機應二。次明下惡業二。初遭

難。三塗约果。愛見約因。皆由宿業。今起宻見。墮於二塗。貪欲之心。如羅利婦。破戒定善。如隨食子。失人天報。如飼其夫。二急須下機應三。次明下煩

惱二。初明機二。初聲聞聖財。不出七種。一聞。二信。三戒。四定。五進。六捨。七慚愧慧行。即無常析觀行。行即不净。慈心等二。行约凡位所脩七。財约聖

位所得二。次明下諸位八倒風者。支佛六度。通别圓人空之觀。以常等爲例。假中變易。以無常等爲例。用正觀一心稱觀也音。即出三邊惡鬼境界。

即能達到中道寳渚。鬼羲合前後章。前即此章貼文约事。後即第五鬼難章也。二法界下明應二。初通示二觀慈悲。别雖漸修。果能圓應。二菩薩下

别明三昧漸頃二。初漸二。初修時逐行起誓。二今入下明證時隨難相關。二若作下須二。初修時三諦圖融。風字門者。如請觀音䟽。釋六字章句。以

六道等爲六字門。良由六道體是去界。能通實柏。故名爲門。今以風字爲門。其亦義爾。字者召法之辭。二若分下用時一念差别。若復有人。臨當被

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叚叚壞。而得解脫。疏曰。第四明刀杖難者亦爲三。一貼文。二约證。三觀釋。貼文爲三。一遭難即是苦。二稱名

即是善。三應今言。刀杖叚叚壞者。明人執殺其。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力大。問。水火何不今再减即。荅。刀杖折丹來。重明聖力。水火滅後。誰復持

來。既無持來。滅何所顯。今只令绝炎不燒。洪流史淺。存顯力大。各有其意。不得一例作難也。二约事證者。應驗傳雲。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爲

賊。本供養金像。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三所。頸終無。異。觧者。像有三痕。由是得放。又蜀有一人。檀函。盛像安髻中。值姚萇寇蜀。此人與

萇相遇萇以乎所之。聞頂有聲。退後者像。果見有痕。其人悲感。寧傷投身。反捐聖容。益加精進。晉太元高簡。榮陽京人。犯法臨刑。一心飯命。钳鏁不

復見處。下刀刀折。紋之寸斷。遂賣妻子及自身。起五層塔在京縣。宋太始初。四方兵亂。沈文秀牧青州。爲土人明僧駿所攻。秀將杜賀刑妻司馬氏。

三明觀釋者。非但世間殺具。名爲刀杖。惡業亦能傷善業身命。煩惱六塵三專等皆名刀前。從地獄去。即有刀山挂骨。剱樹傷身。鋸解屠膾。狼籍

痛楚。餓鬼更相斬利。互相錢害。畜生自有雌雄。牙角自相觸突。又被銼切劃剝。脩羅晝夜征戰。龍王降兩。變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却怖難誅。復有

横尸塞外。復有銜刀東市。天共修羅闢時。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若能稱觀世音若應刑所。刀尋斷壞。若應戰陣。立之等立。貪得安和。

次明修請善因。爲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斷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墮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難崩易。萬劫不復。起怖畏

心。稱觀世音。即蒙救護。三毒不傷。清昇受樂。即菩蕯力也。次明聲聞人猒患生死。即時觀三界見思。劇於刀箭。故大經雲。寧以終身近稱陁羅。不能

暫時親近五陰愛詐親善。六㧞刀賊。趣向正路。如爲怨逐。大論雲。譬如臨白刃間。結賊未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如人被縳將去殺。爾時雲

何安可眠。五苦章句云。十二重城。三重棘館五後刀人守門。爾時思惟。如此怖畏。何由得脫。著於正路。須一心稱觀世音。三業重到。機成感徹。則能

裂生死劵。度恩愛河。不爲煩惱刀杖所害。欲主魔王。無如之何。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别圓變易等五住刀箭。傷法身損慧命者。若能稱名。

即蒙聖應。免離通别刀杖。脫二死地。豈非法身慈力即。復次明刀杖機應遍法界者。良由本脩别圓觀時。見諸鋒刀傷毁。即起慈悲。我當救護。脩善

遮惡。時於善惡業。復起慈悲。若觀刀杖。是因緣生法。脩三觀時。後起慈悲。願行填滿。今住王三昧中。無量神力。以本事慈悲。對果報刀箭。修善慈悲

救惡業刀箭。三觀慈悲。救煩惱刀箭。刀杖是質礙。屬地字門攝。菩薩於質礙地門。通達明了。如華嚴四十明彌多羅童女。於師子奎迅城。師子幢王

宫中。處明净寳藏法堂。不可思議莊校。此堂一琉璃桂。一金剛壁。一摩尼鏡。諸寳。諸鈴。諸樹。諸形像。諸瓔珞中。住是一切質礙。具内忠見。一切如來

從初發心。行菩薩道。乃至成等正覺。人成皆於中現。無不明了。如於净水見月影像。此法門名般若普莊嚴法門。善財入此地法門時。能得不可說

陁羅尼。大慈大悲陁羅尼。能作佛事陁羅尼。一切法無不具足。當知地字門。普應一切。令得解脫也。復次圓觀。覲地大質礙之法。攝一切十法界。三

諦宛然明了。在地門中。圓起慈悲。遍於法界。寂而常照。無機不應。若欲分别說之令易解者。以十三昧。救果報刀杖。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

二十五三昧。救人空煩惱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出假無知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中無明刀杖。一切一時。皆得解脫。記曰。四刀杖難二。初列

門。二解釋三。初貼文二。初科經。二釋義三。初遭難。二稱名三今言下蒙應二。初據文消釋。二問下對前料簡二。初問。二荅。二約證三觀行二。初通示

三障。二從地下别釋三相三。初果報二。初明遭難。娑伽龍王。本宫安住。興雲降雨。六天四城。修羅龍鬼。感見不同。天見花寳。人得清水。修見刀劒。二

若能下明機應二。次明下惡業二。初遭難。惡業所感。三毒熾然。近障戒定。逺妨三觀。言思絶處。即微妙心。二起怖下機應三。次明下煩惱二。初機二。

初聲聞二。初遭苦二。初釋相二。故大下引證彼經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養飴。瞻視卧起。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當准法。戮之都市。

其人聞已。捨篋逃走。王時復遣五陁羅。㧞刀隨之。宻遣一人。詐爲親友。而語之言。汝可未還。其人不信。投一聚落。部不見人。求物不得。即便坐地。

聞空中聲。今夜當有六大賊來。其人惶怖。復捨之去。乃至路值一河。截流而去。合云蛇若害人。不墮惡道。無三學力。必爲五陰陁羅害若不識愛。

爲詐親誑觀於六入。猶如空聚。群賊住於六塵六入欲捨復值煩惱駛流。應以道品船筏。運于動足。過分叚河。十住未免。唯佛究竟。經文本喻三乗

始終。今喻聲聞觀法。十二因緣。聞禁如城。黑白不動。三種之業。繫屬如館。五欲爲害。如㧞刀人。魔境難出。如門被守。二爾時下得脫二次明下諸位

各以本觀。一心稱名。即時解脫。二復次下應二。初漸二。初明本誓。隨見隨脩。皆起誓願。㧞於衆生。三障刀杖。二今住下明赴機三。初赴機相。三昧神

力。稱本諸誓。一一能㧞。二刀杖下所住法以七種難。未内六種。對於觀門。此地種門。今修成也。三如華下引經證。六種遍收一切觀境。刀杖堅礙。屬

地字門。故引屋壁地種。能現諸佛及能發明善財定慧一切功德。當知地門能成普應。二復次下頓二。初圓修地。爲法界生佛依正。無不趣入地字

法門。當知一塵。無不具足。三諦等者。一塵即空。一切皆空。假中亦爾。二圓起下塤應二。初揔示。三諦慈悲。無不徧攝。故能一時偏㧞衆苦。二若欲下

分别圓悲該亘。不可别論。若欲易知。對機分别。四洲四趣。四王初利。此之十有。有事刀杖。能感一十王三昧力修有漏善。遮惡刀杖。感二十四王三

昧力。四教三觀。一心稱名。感二十五三昧之力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又羅别。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

之。况復加害。䟽曰。第五鬼難亦爲三。一貼文。二約證。三觀解。貼文爲四。一標處所。二明遭難即是苦。三稱名即是善。四應三千大千滿中者。此假設

之辭也。若言滿中。復吏從何處來。知是假言爾。上水火何不假設。滿大千耶。鬼有心識。相延故滿。假設爲便。水火無心。假設爲難。鬼所以畏者。觀音

有威有恩。若非懷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於惡眼。豈容興害心。害心惡眼。二俱歇也。次約事證者。次觀解者。若果報論鬼難者。地獄道亦

應有弊惡大力鬼。惱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惱於小鬼。畜生道鬼。亦啖畜生。人中可知。諸天既領鬼。何容爲鬼所惱。如阿舍中云。有大力鬼。忽坐帝

釋床。帝釋大嗔。鬼光明轉盛。釋還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天主既爲鬼所惱。何况四王。修羅道即。如是等處。鬼難怖畏。稱觀世音。即不能加害也。次

明修因者。自有惡業名爲鬼。自有鬼動三毒。如何舍云。媱亦有鬼。鬼入人心。則使人媱使無度。或鬼使嗔使邪。當知鬼亦破善。三毒當體是鬼者。媱

破梵行。嗔破慈悲。貪鬼惱不盗戒。嗜鬼惱不飲戒。乃至十善諸禪亦如是。皆爲惡業鬼毁損。人天動不動業。若能稱名。即不加害也。次明煩惱鬼者。

見心爲男鬼。愛心爲女鬼。若論此鬼。即得滿三千大千世界。非復假設之言。何以故。以見使歷三界。有八十八。愛歷三界。合有九十八。豈不遍滿。此

鬼欲來惱二乗人。乃至六度通别圓等行人。大經云。唯願世尊。善良咒師。當爲我等。除無明鬼。又云。愚痴羅刹。止住其中。豈非煩惱鬼耶。若稱名誦

念。觀智成就。能令見愛塵勞。隨意所轉。不能爲害也。次别圓本觀。慈悲機應者。别觀菩薩初發心時。見諸惡鬼。惱亂世間。無能救解。如訖拏迦羅等

惱昆舍離。是故菩薩。興起慈悲。爲作擁護。若修諸善。爲惡所壞。亦起慈悲。令善成就。若觀此鬼。及以業鬼。皆是因緣生法。從假入空。出假入中。皆節

節慈悲誓願。於諸煩惱。深達實相。成王三昧。以誓願重修。法界衆生。若遭鬼難。能遍法界救護。以事中慈悲。救果報上鬼。修善慈悲。救惡業鬼。以三

觀慈悲。救愛見無明等鬼。悉令諸鬼。堪任乗御。不能爲惡眼視之。如華嚴四十三。迦毗羅婆城。娑婆陁夜天。於日没後。見處虛空。見其身上。有一切

星現。一毛孔中。見所化衆生。或生天上。或得二乗。或修菩薩行。種種方便。皆悉見聞。爾時夜天。告善財言。我於惡衆生。發大慈心。不善衆生。發大悲

心。於聲聞緣覺。發安立一切智道心。我見衆生。逺離正道。趣於邪徑。著諸顛倒。虛妄迷惑。受衆苦惱。我見此已。無量方便。除諸邪惑。安立正見。故知

法身菩薩。以夜人鬼身。能作如此安立衆生。觀音菩薩。於此鬼神法門。豈不通達。普應一切。令得無害。若圓觀識種。是愛見鬼門。一切法趣此識種

鬼法門。十法界三諍。具足無緣慈悲。普被一切。即是鬼門。玉三昧力。遍應法界。若分别說者。以十三昧救事鬼。二十四三昧救惡業鬼。以二十五三

昧救二乗通别圓入空鬼。乃至入中道。一切一時。俱不加害。 記曰。第五鬼難二。初列門。二貼文下隨釋三。切貼文二。初科經。二三千下釋義四。初

標處二。初大千假設。二對上料簡。二遭難。三稱名。四鬼所下蒙應恩盛。即是折攝二門。以恩攝故。害心惡眼。二俱休歇。以盛折故。惡害亦然。二約事

標。而不釋上羅剝難。已彰其事。故不重說。三觀解三。初果報二。初明難諸天等者。嗔增諸惡。助鬼之盛。慈爲善本。消鬼之勢。行者當知。若多嗔恚。常

與惡鬼。同其事業。若常慈悲。與佛菩薩。同其出。二如是下明惑二。次明下明惡業二。初明難二。初鬼動三毒。雖是惡鬼使人媱佚。亦是媱佚所召。

以其多起媱思。致令媱鬼得便。嗔恚邪見。亦復如是。又是宿業互相招集。故於今日。同造惡因。破於善業。二三毒下諸惡名鬼。如前業火。業水。業風。

故今諸惡得名爲鬼。皆以三毒而名惡業。與煩惱何異。任運起者。名爲煩惱卒起。决定能動身口。名三毒業。今既能破五戒十善。必非任運貪嗔痴

也。人天散善。名爲動業。四禪四定。名不。動業。二若能下明感三。次明下煩惱二。初明機二。初明難二。初所遭難二。初明滿大千男性剛利。如見推劃。

女性柔築。如愛纏綿。二何以下偏三界。二此鬼下遭難人。小草已上。八番行人。俱爲煩惱鬼之所害。二若稱下明感見愛塵勞。即築而净。是故净名

取譬。侍者隨意所轉。二次明下明應二。初漸二。初隨修立願。如訖拏迦等。即請觀音經緣起也。毗含離。此翻廣嚴。彼國人民。遇大惡病。眼赤如血。兩

耳出膿。乃至六識閉塞。猶如醉人。有五夜乆。名訖拏迦羅。吸人精氣。二於諸下乗誓普救三。初示相。漸終頓證。法身自在。法界衆生。三障鬼難。關於

本誓。一一救之。能令諸鬼。皆爲佛乗。二如華下引經。斯是菩薩。住鬼法門。能以鬼身。廣作佛事。三障之鬼。或破或用。得自在故。一切鬼難。一時普救。

三故知下結益。三若圓下頓二。初明圓觀慈悲。識種乃通。今約鬼修。别從愛見。識種爲境。一識一切識。一切識一識。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此是

鬼門十界三諦。依此妙境。真正發心。乃能徧應。二若分下明隨機分别事。鬼既能惱於帝釋。故地居天。四洲四趣。感於十種王三昧力。餘義同前。設

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鎻。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疏曰。第六枷鎖難亦爲三。一貼文。二約證。三觀釋。貼文爲四。

一標有罪無罪。二遭難。三稱名。四應上臨當被害。此定入死。目此明有罪無罪。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節。明聖心等。本救

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也。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此則一木一鐵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封檢。繫未必檢。檢必被繫。繫而具檢。憂

怖亦深。鳥死聲哀。人死言善。若能稱觀世音者。重關自開。鐵木斷壞。次引事證者。應驗傳云。蓋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心無。間息。即眼見觀

音㧞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張暢爲譙王長史。王及暢繫廷尉。誦經千遍。鏁寸寸斷。不日即散。三觀釋者。地獄體是囹圄。

鬼及畜生。亦有籠繫。修羅亦被五縛。北方及天上自在。應無此難。降是已還。無免幽厄。若能稱名。皆得斷壞也。次明修因惡業。即名枷鎖也。諸業雖

有力。不逐不作者。若有造業。果終不失。故云不失法如劵。若人修習諸善。被惡業覆。如大山映。覆於心。使善敗壞。更增惡業。惡業即招果縛。無由可

解。若欲脫此業者。因時可救。急稱觀音。能令三惡業壞。故經云。妻子以爲鎖械。錢財以爲牢獄。王法以爲獄籍。遮礙。行人。不得修道。望現在是果報

縛。望過去是業。次明聲聞者。凡夫及三果。皆是有罪。羅漢是無罪。大品云。摩訶那伽。雖有罪無罪。同在二界獄中。五。陰繩所縛。三。相無常。檢束印封

之。權實上惑名杻。定慧上惑名械。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惑名鏁。如是等束縛。行人。不能得脫。稱名繫念。必蒙靈應。若發定慧是械斷。若發權實是

杻斷。若破無明是枷斷。法身頭現是鏁斷。入無餘涅槃是縳斷。免三相是離檢。出三界是出獄。此復有通别意。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若論枷鏁。

猶是地質礙。别圓本觀。所起慈悲遍應之義。不異於前。若三千大千。以表空種。王賊鬼等。以表識種。論其十番普應。此亦如前。論其本觀。今當說菩

薩見衆生。以空識成果報身。還爲空識所惱。修諸善時。空識之業。亦能壞善。觀空識有三諦之障。有三諦之理。如是節節皆起慈悲。悲欲㧞衆生苦。

慈欲與衆生樂。故净名云。菩薩觀四大種。空種識種皆空。空故無四大。無空無識。是爲入不二法門。成王三昧。能遍十法界。垂應以事中慈悲。救果

報空識難。以修善慈悲。救惡業空識難。以三。觀慈悲。救煩惱空識難。故知觀音於空識法門。而得自在。華嚴三十九。善住比丘於虛空中。大作弗事。

若作圓觀。觀空種因緣性相本末究竟等。則一切十法界。悉趣空門。識亦如是。起無緣慈悲。熏諸衆生。十法界有機。即能一切一時。而得解脫。 記

曰。六枷鏁難二。初列門。二隨輝三。初貼文二。初節經。二上臨下釋義四。初標罪。二在手下遭難。三鳥死下稱名。曾子云。烏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

死。其言也善。四蒙應二。約事三觀釋二。初正明枷鎖三。初果報二。初明難事繫。唯在四趣三洲。二若能下明感。二次明下惡業。三初明難。二若欲下

明感。三故經下引經。是尉檢繫。可有散時。妻子錢財。繫無脫日。望現在等者。只今妻子及錢財等。亦業亦報。何者。若從現說。名之爲報。從過去說。名

之爲業。應知障善。皆是宿惡此之宿惡。或已成報。乃附報爲障。即今妻子。及自身依報等也。若未成報今在業道。亦自有力。令善不成。又今妻等。不

定爲障。若於徃世。同營善因。今則能爲修道助緣。如妙莊嚴王。因妻子故。見佛悟道。現見有人。妻子勸善。畜財能施。今從惡因。所感妻等。名鎖名獄。

若歸觀音。則成報之業。及未成者。是惡皆息。三次明下煩惱二。初明機二。初約聲聞二。初約小釋二。初明難凡夫見思全在。初二三果思惑未盡。皆

名有罪。羅漠思盡。名爲無罪。大品經指學無學。名爲大龍。故云摩訶那伽。學人殘思。名爲有罪。無學斷盡。名無罪。俱未無餘。名同在獄。既有果身。寧

逃五陰。及以三相。乃名檢繫。權實等者。此約有罪示也。礙於二智。提㧞名杻。妨於二行。進趣名械。小以斷常爲中道枷。能障五分。爲法身鎖。只是見

思對於所障。得杻等名。二稱名下明感。三此復下明通大。若就通惑。論杻械等。即。藏通人。若就别惑。明杻械等。即别圓人二次明下例諸位。二若論

下明應因中漸煩。慈悲果上。圓普與㧞。皆如上說。二若三下兼明空識二。初普應指前。二論其下本觀今說。二。初漸二。初本觀慈悲二。初隨。觀示。一

切煩惱。是識所爲。識最是難。空雖非難。能來難故。空亦名難。空爲業者。亦是業由身内有空。故能動作。造於業因。外空亦然。空爲惑者。於境迷悟。成

障成理。一切法邪。一切法正。而於節節起誓。與㧞。二故净下引經。證入不二法門品。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烏二。四種𢚘即是空種𢚘。如前際

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既云四種𢚘。即是空種𢚘。就性明空。空是中理。此以中理。不於事二。彼約五種。即性

故不二。今明六種。豈不即性。得經意故。加於識種。彌顯不二。若具空識。不即中道。將何以爲王三昧體。二成王下乗誓應赴二。初示。相二。華嚴下引

證見空實相。能於虛空立種種事。利諸衆生。二若作下煩二。初空識圓脩諸門觀法。多推心識。從近從要。初心。易故。人根不等。有宜觀外而得益者。

四念處中。下界衆生。多著於外。故令攝境。觀於内心。上界衆生。多著。内心。故令。觀色。奪於内著。今觀空種。亦是色類。唯是一色。空外無法。故一切十

界。志趣空門。空即三諦。故一切法。皆即三諦。三諦慈悲。無生不攝。二起無下慈悲普應。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賫持重寳。

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衆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

得解脫。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疏曰。弟七怨賊難亦爲三。一

貼文。二約證。三觀釋。貼文爲四。一標。難處。二標遭難人。三明有機。四明應。難處者。先明處。即是大千國土。次明難。即滿中怨賊滿者。假設之辭也。國曠

賊多。聖力能救。顯功之至也。怨者。此難重也。賊本求財。怨本奪命。今怨爲賊。必財命兩圖。若過去流血名怨。現在奪財名賊。如此怨賊。遍滿大千。尚

能護之。輕者豈不能救也。二標遭難人者。即商主也。此又爲四一明主。二有從三懷寳。四涉險。商者。訓量。此人擇讖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爲

商人之主。既有商主。即有將領諸商人。既涉險逺。所賫者必是難得之貨。故言重寳也。險路者。或可曠絶幽隘。名爲險路。或值怨賊衝出之處。名爲

險路者也。機者亦四。先明一人安慰。二勸稱名。三嘆德。四衆人俱稱。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所以勸稱名者。設其上策也。所以嘆德者。奬冷定膽

也。若不安慰。則怖遽慞惶。雖安慰止悕。若不設計。唐慰何益。故勸稱名。雖勸稱名。若不嘆德設計。則心不定膽亦不勇。所以嘆德。故知此菩薩。决定

能施無畏。决果依憑。三義既足。俱時稱唱。機應即得觧脫也。南無云歸命。亦稱爲救。我次結口機也。今言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而已。

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辭也。明觀音之力。出於分叚之外。竪應二土故言重。明。載沐神應。故言高累。以是義故。故言

巍巍如是也。二約事證者。應驗傳云。慧達。以晉隆安二年。北隴上掘甘草。于時羌餓。捕人食之。達爲羌所得。閉在栅中。擇肥者先食。達急一心稱名

誦經。食餘人稍盡。唯達并一小兒。次擬明日。達竟夜誦。猶冀一感。向曉羌來取之。忽見一虎。從草透出咆吼。諸羌散走。虎因嚙栅。作一穴而去。達將

小兒走叛得免。又裴安起。從虜叛還。南至河邊。不能得過。望見追騎在後。死至須臾。於是稱觀世音。見一白狼。安起透抱一擲。便過南岸。即失狼所。

追騎共在北岸。望之嘆惋無極。道明於武原劫奪船。道住徑過賊難等。三。觀釋者。若果報論怨賊者。從地獄至第六天。皆有鬬諍。如阿含云。忉利戰

不如脩羅。索援至第六天。如此怨會。稱名得脫也次修善時。惡多是怨。猶如氷炭。稱名惡退。善業成就。如閨滅明生。次明煩惱爲怨賊者。一切煩惱

是出世法怨。商主是三師羯磨。受戒人是商人。無作戒是重寳。五塵是怨賊。或法師是商主。商人是徒 。理教是重寳。两遇魔事是怨贼。或心五是

商主。心教是商人。正觀之智是重寳。覺。觀爲怨賊。或般若是商主五度萬。行是商人。法性實相是重寳。六蔽是怨賊。將此意歷諸教義。自在作志成。

稱名即得解脫也。復次約怨賊難結成。别圓慈悲。應例前可解。 記曰。第七怨賊難二。初列門。二貼文。下隨釋三。初貼文二。初正釋怨賊二。初科經。

二難處下釋義。四初標難處二。初明處。二次明下明難二。初釋滿中。二怨者下釋怨賊二。二標下遭。難人二。初示四義。二商者下釋四義四。初釋啇

主。二既有下釋商人。三既涉逺下釋重寳。以人衆路逺。顯所賫寳貴。四險路下釋險路。以處以人。二事釋險。三機者下明有機二。初示經四義。二所

以下通釋四義二。初明前二助進二初釋二。初明設三。所以一心稱名爲計策者。更無過此。知德可憑。其膽則定。二若不下明無三不進。二故知下

結。二三義下明後一能感二。初明因三故唱。二南無下翻梵就華。四明蒙應二。次結下寄結口機二。初舉經。二今言下釋意二。初約威力明二巍巍

下約字義顯。二約事證三觀釋三。初果報。二脩善下惡業修善治惡。若惡多善少。惡即怨賊。若善多惡少。惡爲僕從。氷炭之勢。多能滅少。繫念成機。

惡銷善立。三次明下煩惱二。初略明機二。初通明四。行遭賊。以前六徧。備明八番破惑感應。故今怨賊。但明四。行遭煩惱賊。將歷四教。自攝八番。言

四。行者。一戒法受持。二聽習教理。三研脩正觀。四正助合行。出世。行人。要先禀戒。隨境護持。持心習教。憑教顯理。稱理修觀。以正導助。若非此四。入

聖何期。初商主下戒中三句明受。一句明持。五塵能殺持護之心。名戒怨賊。次或法下聽法中師徒說聽。皆欲依教而顯至理。此二俱得名重寳者。

以其詮㫖。得則俱得。失則俱失。其猶識指。方乃見月。故知解教。誠爲不易。何况理乎。而其徒主兩喜雜魔二寳俱失。師爲利故說。徒爲名故學。斯之

兩人。皆成魔業。或師嗔弟子。或弟子恨師。亦是二人值於魔事。或心下修觀中心王若正。心數亦正。王數同求正智之寳。三毒覺觀。能劫此寳。最爲

怨賊。或般下正助中正觀般若。導五助行。共顯理寳。般若如知金藏。五度如用功掘出。六蔽之賊。害此二因。還令藏隱。是名怨賊。二將此下歷諸教

明惑。四教。行人。一一須四。若遇怨賊。一心稱名。四。行皆就。二例明應例前六種。故略不說。若有衆生。多於媱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

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便得離痴。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

生。常應心念。䟽曰。第二從若有衆生多於。媱欲去。是明意機也。釋此爲二。初貼文。二。觀解。貼文爲二。初正明意機。次結意機。意機約三毒爲三。章章

各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兩即是明機。三明離即是明其應三也通稱毒者。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名有單複。有人解云。三毒多者。不知其是遇

故不求。觀音少者。念觀音梵。行之德。所以能感。意謂此解乖文。文云。若有衆生多於媱欲。念即得離。云何對面違經耶。今明三毒多者。能念觀音菩

薩有力。令多得。離。何况少。相。此則以多况少爾。大論云。女人違戒垢。謗法餘殃。不擇禽獸。不避高墻廣塹之難。不計名聞德行。破家亡國。滅族傾宗。

禍延其身。如術婆伽。禍延其國。如周敗褒姒。净住及禪經明多欲人有欲蟲。男蟲淚出而青白。女蟲吐血而紅赤。又言有欲鬼嬈動其心。令生倒惑。

如大經云。苦習近貪欲。是報熟時。此舉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蟲鬼潜伏。無過狂醉。是少欲相。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如渴馬護水。如射師子母。故

遺教云。劫功德賊。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嗔起。障百法明門。菩薩以瞋慈。障道事重。大集云。一念起瞋。一切魔鬼得便。𣵀槩云。習近瞋恚。若例媱

恚。亦應有鬼。如奈女經。嗔則有蝎蟲。是名多嗔相。與上相違。是瞋少。相。愚痴多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毁大乗。如大經例前亦應有蟲鬼。三毒過

患如此。欲離此故。至心存念觀音。即得離也。有人解云。起伏相違。稱之爲。離。非滅離也。今謂經文說。離。何意言非。若依請觀音者。净於三毒根。成佛

道無疑。今作十番。明敉三毒。三嵛是伏惑論離。七番是斷惑論離也。問。離煩惱須智慧。但念豈得離耶。荅。經稱常念。即是正念。體達煩惱。性無所有。

住貪欲際。即是實際。絶四句無能無所。念性清净。如此正念。非是智慧。更何處霓智慧此慧不離煩惱其誰能離耶。若如所難。必須别用智慧破煩惱者。

此則有惑可斷。有智能斷。非唯惑不可斷。慧還成惑。豈得名斷惑之慧耶。今此正念。不以色念。不以非色念。如是四句。亦以色念。亦以非色念。如是四句。

或次第論非念。或不次第論非念。或不次第論念。或次第論念。或次第論離。或不次第論離。次就觀解者。七番例上可解。今但順逆兩意。約界外作也。不

取。分叚三毒相。今取善欲之心名貪。大經云。一切善法。欲爲其本。二乗欲樂𣵀槃名貪。然生死名瞋。不達此理名痴。開三毒則有八萬四千宛然具足。净

名云。結習未盡。花則若。身。二乗未斷此三毒。即變易三毒。相也。未斷别惑菩薩亦同有此三毒。故云菩薩。貪求佛法。於恒沙劫。吟曾暫捨。多學問無然足。

即貪相。惡䏼二乗。不喜聞其名。故言寧起惡癩野于心。不起二乗心。如大樹折枝之警。豈非嗔相。無明重數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佛性未了了者。皆

是痴。相。欲除此三煩惱。故常念觀音。隨機應赴。即得永。離。永。離有兩種。若此菩薩於生身中。全未除别惑。就變易論全未永離。若生身中已侵别惑。就變

易中除殘論永離。次明逆說三毒。觀者。一切衆生。名爲少欲瞋痴。何以故。止瞋三堂之苦。貪人天之樂。二乗只瞋生死。欲得𣵀槃樂。皆名爲少。菩薩不爾。

樂。求佛法。非但求一佛法。徧求一切不可說佛法。如海吞衆流。猶自不滿。非但不受生死。亦不受𣵀槃。故大品五不受。此即大瞋。無明力大。佛智能斷。菩薩

於無明大力之惑尚在。又痴如虛空不可盡。乃至老死如虛空不可盡。如此三毒。即爲三法門。一取。二捨。三不取不捨。大慈大悲。四攝十力無畏。三

昧解脫。無上菩提。净佛國土。化度衆生。名爲取門。即大貪也。一切法空無所有。不住不着。般若。如大火炎。四邊不可取。大𣵀槃空。迦昆羅城空。言語

道斷。心行處减。不以四句得菩提。無得無證。即是捨門。名爲大瞋也。中道非取非捨。不憎不愛。不斷不常。無去無來。無生無滅。如鏡中像。不可見而

見。見而不可見。非可見非不可見。遮二邊故。不可言說。净名杜口。名爲中道。此即大痴。故文殊云。我是貪欲尸利。瞋恚尸利。邪見尸利。此即其明證。

欲滿此三法門。常念觀音。即得滿願。一切聖人。自行化他。無不從此三門而入。離此更無有道。故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出萬。行波羅宻。不受三昧廣大之用。中道實相。此三法門。不可宣示。愍衆生故。或作順說。或作逆說。互有去取。此即四悉

檀意。赴緣利益。如華嚴四十二明險難國。寳莊嚴城。姿須宻多女。說離欲際法門。一切衆生。隨類見我。我皆爲其女像。見我者得歡喜三昧。共我語

得無礙妙音三昧。執我手得詣諸俸利三昧。共我宿者得解脫光明三昧。目視我者。得寂静法門見我嚬仲。得壞散外道法門。阿梨宜義者得攝一

切衆生三昧。阿衆鞞我者。得諸功德宻藏。住是離欲法門。廣爲利益。此豈非逆順欲法門。導利群品耶。又四十一。滿憧城。滿足王。於正殿行王法。其

犯法者。新截燒煮。裴裂屠劊。瞋目呵責苦楚治罪。善財生疑。王斷事已。執善財手。入其宫見不可思議境界。不可譬喻。語善財云。我知幻化法門。化

作衆生而苦治之以調一切。其見聞者。發菩提心。此豈非嗔法門方便命婆羅門五熱炙身即是痴法門。如前說。次此應明别圓兩觀。觀三毒。慈悲

機感例可知。不具記。記曰。弟二意業機二。初列門。二貼文下隨釋二。初貼文二。初科經。二釋義二。初正明意機二。初揔示經文。二通稱下通釋經

義三。初依經論釋三毒二。初通釋二。初明單複。云貪嗔痴。此三單也。今從複列。故云媱欲瞋恚愚痴。大本疏云。自愛爲欲。愛他爲媱。自忿爲意。忿他

爲瞋。自惑爲愚。惑他爲痴。二有人下明多少二。初他明少。二意謂下今明多二。初立少年經。二今明下明多。能感毒之多少。由習重輕。求之進未。由

機有無。無機者毒多。毒少俱不求離。者其有機。毒之多少。俱能求離古人不解。執多不求。今明能念。任多亦離。二大論下别釋二。初正别釋三。初貪

欲四。初大論明宿因。意同此經。謗經之罪。歷諸惡道。縱得人身。媱欲熾盛。不擇禽獸。若不求離。復淪苦趣。無解脫期。二不擇下現事明過患。術婆伽

緣。略如玄記。褒姒者。褒囡之女也。周幽王伐褒。褒人以姒獻之。王甚惑之。初幽王與諸侯。約。有寇即撃皷舉烽。諸侯來赴。及惑褒姒。褒姒無笑。王欲

其笑。乃撃皷舉峯。諸侯皆至而無寇。姒乃笑。又好聞裂繒之聲。發繒裂之。以適其意。及申侯與犬戎兵至。撃鼓舉烽。諸侯以爲如前見欺。無復至者。

遂敗。三浄住下。經明蟲鬼。各是有情。以共業故。資人。又倒惑。又阿含云。媱亦有鬼。鬼入心則使媱使無度。四如大下。大經明多少。習果若成。報果在

即。故云熟也。如人灾至。合當王憲。即有惡人。奬助爲惡。蟲鬼如助者。地獄如王憲。此多欲相也。若反此者。名爲少相。二瞋恚四。初約喻明嗔相。二故

遺下二經明障道慈是一切善法根本。瞋既慈。名劫名障。障百法明門者。即障别圓地住所證之法也。仁王云。初地得百法明門。二地得千法等。

地論云。入百法明門。增表智慧。思惟種種法門義故。百法者。應如百法論所明。三大集下。二經明魔業。佛以慈定。能伏天魔。是知慎心。爲魔所降。習

近瞋恚。是報熟時。四若例下。例上有蟲鬼。若蟲鬼潜伏是瞋少相。三愚痴二。初明過患三句。明於邪痴之相。如大經者。合云習近愚痴。是報熟時。此

乃邪痴習報二果。痴心習成。地嶽報熟也。二例前下。例蟲鬼多少隨人。二三毒下揔結過二欲離下。約伏斷明得離三初示念得離。二有人下斥非

顯正二。初他解非成離以由他師。不解常念。致令三毒不得成離。二今謂下二經明盡净。經直言離。那專伏釋。若以念故。唯能伏者。繫念六字。能净

毒根至成佛道。亦只伏邪。三今作下。正明伏斷。果報修因。三藏菩薩。此三伏惑。聲聞緣覺。通别圓菩薩。方使土人。實報土人。此七斷惑。三問離下約

問荅明常念二。初約念非離惑難。二荅經下約念即智慧釋二。初略明正念之德二。初即念明慧之功。念想觀智等諸名字。有過有德。有偏有圓。須

約六句。定其法體。故圓中念。破偏小智。圓中之智。破偏小念。偏小之念。修圓中智。偏小之智。修圓中念。圓中之念。即圓中智圓中之智。即圓中念。以

此六句。評法是非。方解一切經論名相。問家眛此故。使非念而是於智。今此圓文。既云常念。顯非二邊。有生滅念。雙遮雙照。中正之念也。體煩惱性。

是觀音身。不破煩惱。不立觀音。破立既忘。能所斯絶。是爲常念恭敬觀音。不離三毒而。離三毒。若有觀音。可主緣念若見三毒。須滅離者。此乃增毒。

非離毒也。二若如下。離念說慧之過。二今此下委明修觀之相二初忘照各論四句之正念。染體既絶。忘照不妨。即照三諦。即忘三觀。雖約四句。

唯忘三觀。以雙非雙亦。只是中故。不以色念忘俗也。以色例於一切諸法。不以非色念忘真也。合云不以非色非非色念。忘雙遮中也。不以亦色亦

非色念。忘雙照中也。約照三諦。後成四句之亦以色念照俗也。亦以非色念照真也。亦以非色非非色念照雙適中也。亦以亦色亦非色念照雙照中

也。應知善忘假者。方善照假。善忘空者。方善照空。善忘雙非。方照雙非。善忘雙亦。方照雙亦。不須以空忘假。以假忘空。雙非雙亦。皆忘爾也。此就圓

諭。念即法界。無德不備。故作四句說之自在。終日忘四。終日。照四。如此方是常念觀音。二惑次下。漸頻有諸四句。次弟非念。忘四句也。次弟論念。照

四句也。忘照本求離於三毒。故次弟離。亦有四句。若得别教三觀之意。諸句可見。何者。如照空時。必須忘空。以遣着故忘照成者。必離見思。故此空

觀。有忘有照。有離。次觀假。後觀中。皆須論於忘照離三。若不次第忘照及離。斯是圓觀。如向四句。次就下。觀釋二。初前七番。指上果報已上。至通菩

薩。皆不能破。無作之集。别人離破。而在後心今從初心。故同前指。二今但下。後三番當說二。初三毒逆順委示二。初約界外雙標。二今取下依法。相

廣釋二。初逆順各示二。初順約煩惱釋二。初明毒害二。初二秉三毒二。初明毒相二。初合明三毒。二開三下開成八萬。既有三毒。須論等。分。四分各

其二萬一千。是故成於八萬四千。界内既爾。界外亦然。何者以大乗說諸法不滅。云斷惑者。但轉有漏而成無漏。入假入中。八萬四千。隨觀而轉。至

果乃名八萬四千波羅宻也二净名下引經證觀。衆生品天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墮。一切弟子。

神力去華。不能今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荅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爲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别。仁者自生分

别想耳。乃至云結習未盡。華看身耳。結習盡者。華不養也。彼䟽解云。華至菩薩皆墮落者。表菩薩住不思議解脫。生實報土。已離别惑。惑妙五欲。所

不能動。故華不着身。皆自墮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墮者。二乗但斷界内五欲。故世間五欲所不能動别惑來除。所爲界外土妙已肇之所染污。故訶

言結習未盡。華則着身。下文料簡云。結習未盡。華則養身。何聞别惑。養。大論云。於聲聞經說爲習氣。於摩訶衍說爲正使。即是引惑。二未斷下菩薩

三毒。同有此三毒者。望前二未。名同義異。前但貪空。今貪俗中。前瞋生死。今瞋涅槃。前不達真。即是中道爲痴。今見中道。未得了了爲痴。如大樹折

枝之譬者。大論三十云。譬如空澤有樹。名奢摩黎。枝觚廣大衆爲集宿。一鴿後至。住一枝下。枝觚即時爲之而析。澤神問其故。樹神荅云。此鳥從我

怨家樹來。食彼尼俱類樹子。來栖我上。武當㧞糞。子墮地者。惡樹復生。爲害必大。是故懷憂。寜折。枝。所全者大。彼喻菩薩。畏於二乗。壞滅佛乗心

也。二欲除下明機應二。初明正念機應。二永離下明上土全分生身菩薩。若未得入别圓地住。生方便土。故於雙易。論全未離無明之惑。若在生身

入地住者。即生實報。故於變易。除殘别惑。一變易土。分於方便實報異者。只由生身於無明惑。有侵未侵不同故也。二次明下逆約法門釋。以煩惱

名。立觀法稱。不順常塗。故云逆說。然若不知性惡之義。云何三毒而爲三觀。於中二。初明毒。觀欲成二。初明凡小。毒少法略。於痴人略菩薩。痴隨貪

意。亦名爲少。菩薩偏假。三毒非多。二菩薩下示圓人毒多二。初就毒名論大語稍同前。意則永異。前在二諦。偏論取捨。是可離法。今就三諦。說貪瞋

痴。是究竟道。理性之毒。莫不遍周。故皆名大。五不受者。謂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皆言不受

者。即無生觀。蕩於取庵也。前四即離四句也。後一謂觀。亦自亡也。故大品第三。身子問須菩提。何故不受。荅云。般若波羅宻空。故自性不受。無明下明

痴毒須論即性。異前唯脩。又痴下明痴等。若非即性。豈皆如空。不可盡邪。二如此下約法門明妙三。初標列三門。理性之法。德過一際。或稱毒害。或 稱

功用。今明三毒。是三法門。則佛菩蕯。無不儲證。二大慈下解釋三相圓觀見惠三毒之境。即三法門。攝一切德三。初大貪法門。大慈大悲者。諸佛以

無緣慈悲。普熏三業。於十方世界。普現色身而作佛事。慈悲之名雖同。四無。量中而體永異。四攝。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衆生情

所愛者。即是此之四法。以四接引。導以正道而度脫之。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

眼力。十漏盡力。無畏者。即四無所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於八衆中。廣說自他智斷。既决定無

失。則無微致恐懼之相。故稱無所畏三昧。即百八三昧。解釋並如法界次𦯔也。二大瞋門般若。即三般若。四邊不可取者。觀照般若。即寂而照。不可

以有取也。方便般若。即照而寂。不可以空取也。實相般若。非寂非照。不可以雙亦取也。而寂而照。不可以雙非取也。迦昆羅城。如玄記三。大痴法門。

前取捨二門。雖具中道。而取門終以立法爲宗。捨門終以蕩相爲主。今兩捨門。豈不具於二邊。而終以雙非爲體。不三而三。三門宛然。三而不三。門

門絶妙。分三。初約無緣直示。二舉縊像難忍。三引净名杜口三。引人證結諸法無。行。經云諸天子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名爲無礙尸利。上尸利。無

上尸利。文殊。譜諸天子言。止止。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見諸法是上中下。如汝所說文殊義者。我是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是故我

名文殊師利。乃至云我是凡夫。從貪欲起。從瞋恚起。從愚痴起。我是外道。是邪。行人。諸天子言。以何事故。自言我是凡夫等。文殊言。是貪欲瞋恚愚

痴性。十方求不可得。我以不住是性中故。說我是凡夫。文殊。汝云何名外道。文殊言。我終不到外道。諸道性不可得故。我於一切道爲外。諸天子言。

汝云何是邪見。行人。文殊言。我已知一切法皆是邪。虛妄不實。是故我是邪。行人。說是法時。萬天子得無生法忍。二欲滿下常念感應四。初明機成

德滿。二一切下明諸聖所依。三故無下引無行經證。四一切下結成佛法。二此三下逆順合談二。初被物雙示。就三煩惱。常念求離。名爲順說。約三

法門。常念求滿。名爲逆說。滿離俱時。但約忠檀。去取說耳。二如華下引經委證三。初證貪欲逆順。說。離欲際順也。隨類見女逆也。欲是煩惱。是故說。

離欲是法門。是故說住。即離即住。唯離唯住。離深住深。離極住極。今觀世音。乃是際極住離貪欲。故一切機。求離求住。皆須常念。二又四下證瞋恚

逆順。以調一切順也。苦楚治罪逆也。恚害煩惱。是故須調。瞋恚法門。是故須行。逆順無二。調行不偏。例前貪欲。其義是同。但欲是樂法。故作實事。接

物令離。恚害是苦。故以幻事。調他令離。若其機緣。冝以實殺而得益者。即如仙豫殺婆羅門。爲瞋法門。此乃假實互現。例於貪痴亦可幻設。但得逆

順相即之意不拘假實也。三方便下證愚痴假實。如前大難。具引經文。逆順滿離。例前二毒。其義不如。二次此下明二觀慈悲。例前大士。本修三毒

滿離之觀。復見裏生。鳥三毒過之所惱害。亦見欲滿三毒法門。故起慈悲。誓令衆生。離三毒過。滿三毒德。今成楠。鄰極三毒。故能任運遍法界應。

普令衆生滿離成就。然漸頓觀。皆觀三毒。頓則滿離。不二而觀。漸則初心但觀於離。後乃滿離相即而照。二結意機經文可見。




永樂大典卷之千五百四十九

重 録 總 校 官 侍 郞 臣 高   拱

學 士 臣 翟 景 淳

分 校 官 諭 德 臣 張 居 正

寫 書 官 序 班 臣 鄭  瑤

圈 點 監 生 臣 蔣  洲

臣 蘇  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