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下生集/冊二十
東事日知
[编辑]三韓壃域
[编辑]三韓壃域之辨。自古無定論。其爲說有四。其一華人謂遼東爲三韓。其二宋史地理志。有高州三韓縣辰韓爲扶餘。弁韓爲新羅。馬韓爲高麗。其三崔文昌謂馬韓高勾麗也。弁韓百濟也。其四權陽村雖知馬韓之爲百濟。而不知高勾麗之非弁韓。混而言之。按大明天啓初失遼陽以後。章奏之文。遂有謂遼人馬三韓者外之也。淸人顧炎武譏遼人之自稱三韓以自外也。地理志所載。承譌襲謬。不當置辨也。其源始誤於文昌。再誤於陽村。至今數千年間論說蝟興。而迄無斷案也。葢三韓。古之辰國也。其中馬韓最大。秦之亡人。避役入韓地。馬韓割東界以與之。是爲辰韓。又其南爲弁韓。屬於辰韓。共立馬韓種。以王三韓之地。漢初箕準爲衛滿所逐。浮海而南。至金馬郡。攻馬韓而有其地。仍號馬韓。新莾元年。溫祚滅馬韓而爲百濟。卽知馬韓爲今之忠淸全羅兩道也。漢宣帝五鳳元年。朴赫居世爲辰韓六部民所推戴。卽知辰韓爲今之慶尙道也。弁韓雖未知的據何地。按後漢書東胡傳。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統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有十二國。其南亦與倭接。此可見馬韓有湖西湖南之地。所統國居多。辰弁分有嶺南之地。所統各不過十二也。卽據辰韓在東之文。卽今之慶尙左道是也。弁辰在南亦與倭接之文。卽今之慶尙右道金海昌原熊川巨濟鎭海固城等地是也。或曰弁韓之謂弁辰何據。答曰。按晉梁二書。並皆作弁韓。則中國亦嘗以弁辰。爲弁韓矣。其或以辰爲侲。以韓爲馯。或謂秦韓何據。曰。此猶句麗之爲駒驪。新羅之爲徐那。辰侲韓馯。音同而字異。傳寫之誤也。秦韓之說。始見於李延壽北史。秦世亡人避役來適。名之曰秦。西原韓百謙三韓辨曰。三韓僻在東南一隅。去中國最遠。雖堯舜揖遜。而聲化不曁。楚漢交爭。而干戈不擾。耕鑿晏如。長育子孫。避亂之人多歸之。仍成村落。各以其本管名其居。慶州之得號樂浪。亦如辰韓之或名秦韓也。韓說良是。
四郡
[编辑]四郡。樂浪,臨屯,玄菟,眞番。是也。前漢書漢武帝元封二年。遣濟南太守公孫遂。討右渠。分其地。爲四郡。樂浪郡治朝鮮縣。臨屯郡治東暆縣。玄菟郡治沃沮城。眞番郡治霅縣郡。韓久菴三韓辨。朝鮮縣。今之平壤。東暆縣。今之江陵。沃沮城。今之咸鏡道。皆有可據。不可誣也。霅縣郡雖不知其所在。當漢昭帝。合四郡爲二府。以樂浪臨屯合爲東府都督府。玄菟平那合爲平州都督府。玄菟旣不可越樂浪,臨屯數千里之地。與下三道合。則所謂眞番。亦必在玄菟西北之地。與玄菟合也。柳惠風二十一都懷古詩註。樂浪郡治平壤城。臨屯郡治東暆縣。今江原道江陵府。玄菟郡治東沃沮城。今咸鏡道咸興府。眞番郡治霅縣在遼東。按遼東之失。在唐文皇以後。今之鳳凰城。卽古安市城。古皆屬朝鮮。眞番之必在遼東無疑矣。又或以樂浪。爲今慶州。韓久菴三韓辨。辨之甚詳。一按可知也。
箕子祠
[编辑]箕子祠在平壤府城中。殿號崇仁。鮮于氏世爲崇仁殿參奉。鮮于本箕氏也。高麗史肅宗七年。始立箕子祠。禮部奏求箕子墳塋。立祠以祭。按箕子墓在府東北兔山之原。蕫越朝鮮賦。墓在兔山。維城乾隅。有兩翁仲。如唐巾裾。
姓氏
[编辑]我東三國之初。赫居世以瓠姓朴。脫解以鵲姓昔。閼智以金櫝姓金。朱蒙以天帝子姓高。首露以金盒亦姓金。此外惟王族或有姓。其餘臣民皆無之。麗祖之世。猶有無姓者。如將軍能植,正朝,索相等是也。新羅儒理王改六部之名。各賜姓李,崔,孫,鄭,裴,薛。此新羅賜姓之始也。高句麗大武王。賜沸流部長姓大室氏。此高句麗腸姓之始也。
輿地勝覽。嶺南。有珠,綠等姓。本出日本。關西。有明姓。本出明玉珍子昇。他如偰姓。本出回鶻。雙姓。本出後周。皆稀姓不多見之。周亮工因樹屋書影云。六合有朴姓人。多呼同樸。其實音瓢。高麗姓也。故知朴姓。惟東邦有之。入中國遂爲稀姓耳。
韓骨
[编辑]今俗謂權貴曰韓骨。方言大曰韓。如大路曰韓路。大灘曰韓灘。大鳥曰韓鳥。大父曰韓父。大母曰韓母。又一曰韓謂一骨也。按文獻備考云新羅王族。稱眞骨。承統者曰聖骨。王族亦曰第一骨。貴族曰第二骨。韓骨之稱。盖本于此。
大成殿
[编辑]今聖廟正殿曰大成殿。按宋史徽宗崇寧三年。賜辟癰殿名曰大成。
聖廟木主
[编辑]聖廟木主之制。非古也。漢高帝十二年。以太牢祀孔子。祀於其家。非祀學宮。其爲木主與否。雖未可知。至景帝末。文翁立學宮於成都。首祀孔子。又畫七十二子之像於壁。唐玄宗開元中。從司業李元瓘之請。以顔回,閔損,冉耕,仲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塑像坐侍。顔回自魏時已塑像立侍。今坐侍。曾參大孝。亦塑像坐於十哲之次。並圖畫七十弟子及二十一經師之像於廟壁。宋神宗元豊七年。詔天下學校。並塑孔子及配享像。徽宗崇寧四年。孔子像改用冕十二旒服九章繪圖。頒天下學宮。悉如式。高麗史宣宗八年。圖七十二賢像於國子壁上。禮部奏國子壁上畫七十二賢像。其位次依宋國子監所讚名目次第。忠肅王七年。塑文宣王像。從蠻人王三錫請也。麗人所謂蠻人。卽南宋人也。以知勝朝依宋國子監例。而猶用畫像。至忠肅始塑像也。恭愍王十六年。移文宣王塑像于崇文館。文武百官冠帶侍衛。逮本朝。金佔畢謁夫子廟賦序。景泰甲戌。嚴君爲星州敎授。乙亥春。予往省焉。因留黌序。入禮夫子廟。見大聖以下四聖十哲。皆塑以土。歲月已遠。黯黲如入古寺。見千歲偶人。予愕然不敢指視以爲大聖大贒如有靈。其肎依此而受享乎。書此賦遺諸子。俾改以木主云爾。則木主之制。必始于金佔畢以後也。
大成至聖文宣王
[编辑]先聖木主。書大成至聖文宣王。漢平帝元始中。謚孔子爲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天寶六年。謚孔子爲文宣王。宋眞宗咸平中。謚爲玄聖文宣王。尋改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爲大成至聖文宣王。高麗忠烈王三十四年。詔示加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卽武宗至大元年也。
春秋上丁釋菜
[编辑]釋菜用上丁。始見月令。仲春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春用仲。時之正也。日用丁。文明之象也。淸人王晫釋奠考。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詔天下儒學通祀孔子。頒釋菜禮。註。天下學校。春秋二仲。祭聖始此。抑不知東國春秋二丁祭聖。不始於洪武十五年以後歟。
親幸釋奠
[编辑]帝王之親幸釋奠。實始于漢高帝以太牢祀孔子。東國則始見于高麗仁宗九年。王幸國學。釋奠于先聖。命儒臣會諸生。講論經學。至本朝。列聖行之至今。以知本朝聖學。迴出前古萬萬也。
新恩謁聖
[编辑]新榜進士及第謁聖之法。始于大明洪武四年。令進士釋褐。詣國學。行釋菜禮。
養賢庫
[编辑]太學生朝晡之供。皆須養賢庫支給。始見高麗史。睿宗十四年。立養賢庫於國學。增置儒學員數。選名儒爲學官。以敎導之。
太學捲堂
[编辑]太學生引義捲堂。始見宋史理宗淳祐四年。范宗劉伯正領相事。惡京學生言事。謂皆遊士鼓倡之諷。京尹趙與壽逐遊士。諸生聞之。作捲堂文。以辭先聖。
七書諺解
[编辑]七書諺解。皆出晦,退諸先生所纂定。今其語多用嶺南方言可知已。三國史薛聦傳。聦生而明銳。旣長博學。能以方言。解九經義。訓導後生。則知諺解之書本于薛聦也。
朱子四書集註
[编辑]今經筵進講及科場,鄕塾。誦讀四書。通行朱子集註。高麗史權溥傳。溥嘗以朱子四書集註。建白刊行。溥忠肅時人。中國之通行朱子集註。始於大明永樂中。溥當忠肅昬亂之世。倡議刊行。其見識必有大過人者也。
初學千字文
[编辑]我國之俗。童子入學。初授周興嗣千字文。高麗史田淑蒙傳。恭愍王習千字文。淑蒙曰。殿下但習音。不尋其義。殿下雖不識字。於臣何傷。
設科取士
[编辑]東國古無科擧取士之法。東京之世。花郞風月主爲年少進身之階。高麗史。後周世宗顯德三年。大理評事雙冀。隨冊使來。以病留。及愈。引對稱旨。王愛其才。表請爲僚屬。光宗八年。用冀議。始設科擧。以冀知貢擧。以詩賦頌及時務策。取進士。兼取明經醫卜等業。賜崔暹等及第。
科擧程式
[编辑]今之科擧施行程式。悉出大明洪武頒行䂓條。明太祖洪武三年庚戌。〈高麗恭讓王十九年〉遣侍儀舍人卜謙來。頒科擧程式。詔略曰。今朕統一中國。外撫四夷。方與斯民。共享昇平之治。所慮官非其人。有傷吾民。願得賢能君子而用之。自洪武三年八月初始。特設科擧。以起懷才抱道之士。務在明經行修。博古通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稱。其中選者。朕將親策于庭所。有合行事宜。條列于後。一。鄕試會試文字程式。第一場。試五經義。各試本經一道。不拘舊格。惟務經旨通暢。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氏,朱氏注古注疏。書。蔡氏傳古注疏。詩。朱氏傳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禮記。古注疏。四書疑一道。限三百字以上。第二場。試禮樂論一道。限三百字以上。詔誥表箋內科一道。第三塲。試經史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不尙文藻。限一千字以上。三塲後十日面試。騎觀其馳驟便捷。射觀其中數多寡。書觀其筆畫端楷。筭觀其乘除明白。律聽其講解詳審。律用見行律令。〈今東堂三場及表策義疑等文軆。葢本于此。〉一。殿試。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出身。第一甲三名。第一名。從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二甲一十七名。從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八十名。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一。鄕試。各省並直隸府州等處。通選以五百名爲率。其人材衆多去處。不拘額數。若人材未備。選不及數者。從實充貢。河南省四十名。山東省四十名。山西省四十名。陝西省四十名。北平省四十名。福建省三十名。江西省四十名。浙江省四十名。湖廣省四十名。廣東省二十五名。廣西省二十五名。在京鄕試。直隸府州一百名。〈今各道解額有定數。葢本于此。〉一。會試。額取一百名。一。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鄕試。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選取。一。開試日期。鄕試。八月初九日第一塲。十二日第二塲。十五日第三場。會試。次年二月初九日第一塲。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塲。殿試。三月初一日。三年一次開試。〈今三年一次式科及八月初試。二月會試。葢本于此。〉一。各省自行鄕試。其直隸府州赴京師試。凡擧人各具籍貫年甲三代。本經鄕里擧保。縣州申府。府申行省印券。鄕試中者。行省咨解中書省。判送禮部印券會試。〈今京畿道赴漢城試。及糊封內書籍貫年甲。及試紙打印。葢本于此。〉一。仕䆠已入流品。及曾於前元登科並曾仕䆠者。不許應試。其餘各色人氏。幷流寓各處者。一軆應試。一。有過罷閑人吏倡優之人。並不得應試。〈今罪累人子孫及人吏倡優。並不得應試。葢本于此。〉一。應擧下第之人。不許喧閧摭拾試官及擅擊登聞鼓。違者究治。一。凡試官。不得將弟男子姪親屬徇私取中。違者。許赴省㙜。指實陳告。〈今族戚姻親試官相避。葢本于此。〉一。科擧取士。務得全材。但慮開設之初。騎射書筭律未能偏習。除今科免試外。候三年之後須要全備。方得中選中書省又移咨曰。試塲合用人員。考試官主文二人。同考試二人。須用明經公正之人。於儒官儒士內選充。以禮敦請。〈今上試副試參試等官。葢本于此。〉提調官。中書省官一人。禮部尙書一人。在外行省官監試官監察御史二人。在外監察司官供給官應天府官一人。在外所在府官收掌試券官一人。彌封官一人。謄錄官二人。對讀官四人。受券官二人。並選用淸愼人。〈今收券官,割封官,對讀官。葢本于此。〉巡綽官四人。都督府委官。在外守禦官。委用鎖院監門。搜撿懷挾。禁約喧閙。〈今棘圍內。置禁亂官及搜撿挾冊。葢本于此。〉其搭葢試院房室。並合用筆墨紙箚。及供給試官擧人執事人等飮膳。就於係官錢粮內從宲支用。〈今應辦所供饋。盖本于此。〉試院四圍。用棘針圍護。〈今試院門外棘圍。盖本于此。〉擧人入院。每一人用軍人一名看守。不許互相講問。〈今禁借文,借筆。葢本于此。〉鄕試中選擧人。出給公據官爲應付廩給脚力。赴京會試。就將所試文字繳咨。〈今科作文字謄▦盖〉
科文軆格
[编辑]本朝應擧諸文軆格。皆始于國初卞季良。賦有破題。詩亦有入題,回題等法。唐李程試日五色賦。其破題曰。德動天鑒。祥開日華。楊於陵覽之曰。公今須作狀元。則知唐時科賦以起句爲破題。今中國八股軆。亦以起句爲破題。八股者。八句詩也。我國則第七八爲破題。其云入題,回題。如古樂府一解二解然。而段落不稱。殊甚無理。且詩不許押增韻及通叶。賦有所謂嘴韻者。不拘平上之迥殊。只取終聲之近似。賦則寬之。詩反束之。不知何意也。高麗史金坵傳。坵爲濟州判官時。崔滋爲副使。人有自京來報科塲賦題云。秦孝公據崤凾之固。囊括四海。滋謂坵曰。此題難賦。試爲我著之。坵立書。文無加點。鄭文傳。文年甫十五六。赴試。作君爲民天賦曰。物如憔悴。我則施雨露之恩。俗若頑凶。我則布雷霆之怒。文宗聞之歎賞。忠烈時。林貞杞掌監試取士。賦題曰。太宗好堯舜之道。如魚依水。不可蹔無。以好堯舜之道不可蹔無爲韵。諸生曰。韵中六字皆仄音。貞杞慙。〈中國謂之官韵。唐宋齊老於塲屋。嘗試賦。輒失官韵。乃拊膺曰。宋五又坦率矣。〉古所謂科賦。其命題押韵及製句之法。大抵類此。今人所謂律賦是也。忠惠王五年。改正科擧法。初場試六經義四書疑。中場試古賦。終場試策問。如今東堂三場之法。義疑之名。始見于此。對策。實昉于光宗八年。用雙冀議。以時務策取進士。所謂表箋四六之軆。見大明洪武科擧程式。
糊名
[编辑]糊名之法。亦始見高麗史文宗十六年。國子司業黃抗考試甚濫。始行貢闈封䌤法。從舍人鄭惟産之言也。
式年科
[编辑]本朝以子午卯酉年設科取士。曰式年科。擬古大比之法。高麗史順宗元年。定三年一試法。進士以下諸業。自今許三年一取。
監試
[编辑]監試之名。亦始於勝朝高麗史顯宗二十二年。始設國子監試。試以詩賦。
東堂試
[编辑]東堂試。亦始於勝朝高麗史睿宗十四年。制東堂試。始用經義。今試明經生徒製述。皆截經文句命題。葢本于此。
陞補試
[编辑]陞補試。今只以詩賦試士。計畫入格。高麗史毅宋元年。始置陞補試。以詩賦經義。取士充國學。
明經科
[编辑]明經科。中國用帖括。我國取背誦。見上設科取士。
武科
[编辑]武科取士。中國舊有武進士之目。東邦始見于高麗恭讓王二年。都評議使司奏文武不可偏廢。本朝只取文科。不取武科。故武藝成材者少。請於寅申己亥年設科。科取人如文科儀。取通兵書精武藝者。永爲恒式。今以子午卯酉年。並文科試取。
漢學講
[编辑]本朝之制。文臣年少者。令講習滿漢語。高麗史忠烈王二年時。舌人多微賤庸瑣。傳語多不以實。或懷奸濟私。參文學金坵建議。置通文館。令禁內學官參外。年少文臣。並習漢語。
守令七事講
[编辑]守令七事講。爲今日之虗文。元順帝至正四年。詔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備者陞一等。四事備者减一資。三事備者平遷。六事俱不備者降一等。六事者。戶口增。田野闢。詞訟簡。盜賊息。賦役均。及常平得法也。元朝以六事。我國以七事。元朝以考績。我國只口誦。七事者。學校興。農桑盛。戶口增。賦役均。軍政修。詞訟簡。奸猾息也。
吏兵曹政案
[编辑]今吏兵曹政案。其履歷勳勞。惟政色書吏𪧨能領會。按高麗舊制。吏曹掌文銓。兵部掌武選。第其年月。今其逸勞標其功過。論其才否。具載于書。謂之政案。中書擬升黜以奏之。門下承制刺而行之。自崔忠獻擅權。私置政色。承宣崔瑀嗣置必闍赤。政案政色之名。葢始于此。
都目政
[编辑]本朝之制。季夏季冬。京外各官。隨闕注擬。謂之都目政。高麗史崔忠獻傳。舊例都目政在歲杪。忠獻以兵𥚁無行貨求官者。乃託賊遷延。至明年正月。始開都目。歲杪都目之名。始見于此。
落點
[编辑]今以不由銓曹注擬。特旨恩除曰除授。銓曹臚名注擬。墨標某人承當曰落點。高麗史明宗十四年。王親署參官以上。封付政曹。名曰下點。意者。如今之除授。而仍行落點也。
守令薦
[编辑]今郡邑守宰。歲末有守令薦。雖屬虗文。其來已久。高麗史穆宗九年。王患州縣乏人。詔文班常參以上。各擧才堪治民者一人。視所擧當否。以賞罰之。
外任文武交遆
[编辑]今之任邊遠州郡。多文武交遆者。其法亦始於勝朝。高麗史宋有仁傳。仁宗時。盧寶璵。爲蔚州防禦使。有仁以爲外官文武交差有成法。今見任蔚州判官。亦文吏。不宜又除寶璵。不署告身。時溟州〈今江陵府〉副使,管城〈今沃川郡〉縣令皆文吏。吏部又以文吏爲判官,尉。省己署過。寶璵援例。告有仁。有仁怒。然前已誤署。勢不得自省中奏。乃誘重房。駁奏寶璵及溟州判官,管城尉。皆不得赴任。又忠烈王元年。王問李汾成曰。中郞郞將。以不得臨民之職爲憾。今欲交差何如。對曰。武人有吏才知民事者盖寡。如有才兼文武者。無論東西班。使之臨民可也。王納之。於是。復外官文武交差法。
監察茶時
[编辑]監察茶時。國朝古例也。兩司㙜員不備。或有故不得詣㙜。則監察一員。具公服。詣承政院。口稱茶時。卽退出。至今行之。嘗歷問老成典故者。無能詳其故。高麗忠烈王六年。監察司撿諸司勤怠。謂之衙時。監撿常以冬夏孟月行。今之衙時。乃茶時也。意者。㙜員不得詣㙜。則報茶時。以識不忘撿飭也。茶時之例。似本于此。
廣興倉頒祿
[编辑]廣興倉頒祿。自勝國已有之。忠肅王十六年。廣興倉頒祿時。國無紀綱。人無廉恥。諸衛別將散員等。親到倉門。或冒受。或劫奪。糾正不能糾治。手執鞭杖。終不能禁。衛將散員。如今西樞軍啣也。
關子,移文,牒呈。
[编辑]今之上司繳下官曰關子。禮敵曰移文。呈上司曰牒呈。關子。印大關子。牒呈。紙尾塡寫伏請照驗施行。須至牒呈者。右牒呈某上司。高麗忠烈王六年。征東元帥府鎭撫也。速達賫二關子來。其一。奉聖旨委忻都茶丘范右丞,李左丞。征收日本行中書省事卽目軍馬調度。據本國見管粮儲船隻梢工水手一切軍需。請照驗行下。合屬如法準備。聽候區用。勿値臨時失誤事。又中書省牒云。雙城民戶。除將韓信等三戶分付訖外。德光等六戶。緣雙城勒留。在前宴帖兒元斷。並差官魏文愷斷。與本國全戶三十。隻身男女四十二名放歸而後。分付德光等事。都省准此。除前項戶計。箚付開元等路。宣慰使行下。雙城照勘。呈省外。合行移牒。請照驗。卽將德光等六戶分付施行。是年十一月。遣右承旨趙仁䂓。大將軍印侯如元。上中書省書曰。竊念諸侯入相。古之道也。遼,金兩國。丹我祖先。爲開府儀同三司。予亦猥蒙聖眷。曾拜特進上柱國。以此忖得諸侯而帶上國宰補之職。古今有例。今有行省文字云。右咨高麗國王封云。到國王開拆。竊審中書省行來文字。字謹紙厚。每牒云。請照驗謹牒。未詳行省文字是何軆例。予忖得行省於國王。旣無疑忌。雖咨關箚付可也。若諸駙馬處。有不得已行移文字。當用如何軆例。按行省。卽征東元帥府也。中書省牒呈于國王。而行省反用關子。時忠烈爲元世祖女元成公主駙馬。其云若諸駙馬處。有行移文字。當用何軆例者。怒行省之慢忽。失禮也。
佛法
[编辑]東國佛法之傳。皆有年代可考。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年。秦王苻堅。送浮屠順道及佛像佛經于國王。高句麗佛法始此。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百濟枕流王。遣使朝晉。胡僧摩羅難陀。自晉至。王迎置宮內。禮敬焉。百濟佛法始此。新羅訥祗王時。有沙門墨胡子。自高句麗至一善郡。〈今善山郡〉郡人毛禮。作窟室以居之。至炤智王時。有僧阿道者。與其徒亦來毛禮家。往往有信奉者。智證王十五年。王欲興佛敎。羣臣皆曰。僧徒議論詭異。若從之。恐有後悔。近臣異次頓獨曰。佛法淵奧。不可不信。王以爲異言。下吏將誅之。次頓曰。佛若有神。吾死必有異。及斬。血從斷處湧。色白如乳。衆恠之。不復毁佛。眞興王五年。始創興輪寺。許度人爲僧尼。又梁朝遣使。送佛舍利。王使百官。迎於興輪寺前路。繼創皇龍寺。鑄丈六像。用銅三萬五千七斤。鍍金一百二兩。迄至麗季。緇徒遂典國成。馴致易姓簒統。國隨以亡。哀哉。
關王廟致祀
[编辑]關王廟。京城凡有二處。或云壬辰之亂。顯靈助本朝。因立廟致祀。元史文宗天曆元年。加封漢關羽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遣使祀其廟。則關廟致祀實昉于元朝也。
龍王帝釋
[编辑]今委巷之俗。㞐家而奉帝釋。登臯而祀龍王。高麗太祖訓要。第六燃燈。所以事佛。八關。所以祀天靈及名山大川龍神也。厥後大作諸佛刹及內外帝釋院。禱祀遊幸。無日無之。又毅宗時。榮儀奏如欲延壽。須事天帝釋觀音菩薩。王多畫其像。分送中外寺院。廣設梵采。號曰祝聖法會。彼以千乘而訓之。此則細民而私之。治道之汙隆可知已。
巫房
[编辑]女巫之練習符呪曰某房。若所謂菩薩房。台子房。殊甚無謂。按高麗史金俊傳。時有婬巫鷂房。出入俊家。俊惑其言。國家事皆占吉㐫。時號鷂夫人。本朝正廟戊戌妖巫占房。詛呪不敢言之地。就捕伏誅。自是巫覡不許接迹京城。睿斷嚴截。至今奉行。豈區區勝朝可比擬耶。
台子神
[编辑]台子神。中國謂之乩仙。亦曰箕僊。或曰紫姑神。高麗史安珦傳。忠烈元年。出爲尙州判官。時有女巫三人。奉妖神惑衆。自陜州。歷行郡縣。所至作人聲。空中隱隱若喝道。聞者奔走設祭。至尙。珦杖以械之。巫托神言。怵以𥚁福。珦不爲動。後數日。巫乞哀。乃放。其妖遂絶。今之台子亦於空中作人語聲。嶺南謂之空中。
兩班
[编辑]我國謂仕䆠世族曰兩班。其說始見五代。時唐主以石敬瑭爲天平軍節度使。制書出。兩班相顧失色。然此只謂在班諸臣。非謂仕䆠世族也。按高麗史裴仲孫傳。元宗十一年。三別抄反。別抄禁人出入。巡江大呼曰。凡兩班在舟。不下者悉斬之是也。葢朝士綴行。有東西兩班。東班爲文。西班爲武。
品官
[编辑]今州縣之爲座首別監。名曰品官。宋神宗煕寧二年。立免役法。其未成丁單。丁,女戶,寺觀,品官之家。舊無色役而出錢。名助役。此指爵位品秩而言。非如我國座首別監之爲寒畯也。
上舍
[编辑]成均生員進士。謂之上舍。按宋史神宗煕寧四年。立太學生三舍法。註。初入學。爲外舍。不限員。外舍升內舍。二百員。內舍升上舍。一百員。生員各治一經。
風憲
[编辑]我國郡縣風憲之任。不見如中國之社長。皆凡民之稍知事理者爲之。按元史順帝至正三年。詔作新風憲。在內之官。有不法者。監察御史劾之。在外之官。有不法者。行㙜監察御史劾之。歲以八月終出巡。次年四月中還司。風憲之名。始見于此。但凡我國之凡民▦與元朝之行臺御史。判若天淵。然猶所▦內有不率倫常及殺越竊盜等事。必具文牒報本官定罪罰。今嶺南諸郡縣。謂風憲爲執綱。以此也。
貢生
[编辑]郡邑吏胥子弟赴科試。謂之貢生。勝國之制。郡縣選吏胥子弟應擧。謂之鄕貢。按高麗史鄭可臣傳。可臣父松壽。羅州鄕貢進士。可臣生而穎悟。嘗隨僧天琪寄食。天琪憐之。求贅富家。太府少卿安弘祐許之。約旣定。悔曰。吾雖貧。士族豈可納鄕貢子乎。本朝金佔畢尊彜錄序云。吾東方鄕吏之族。凡貢擧歷試。視諸士族焉。若安東權氏,金氏。星州李氏。茂松尹氏。韓山李氏。廣州李氏。奕世衣冠。甲於海東。至今隆顯無比。我金之派。葢亦如是。以知國初鄕貢之法。尙必有存者。貢生之名。至今仍之。
別抄
[编辑]騎兵之扈從大駕前後曰駕後別抄。按高麗史高宗十二年。初。崔瑀患國中多盜。聚勇士。每夜巡行禁暴。因名夜別抄。及盜起。分遣別抄兵捕之。其數甚多。遂分爲左右軍。又以國人自蒙古逃還者。爲一部。號神義。是爲三別抄。別抄之名始見于此。
所由
[编辑]司憲府皁隸曰所由。高麗史鄭仲夫傳。仲夫家奴嘗犯禁。服紫羅衫。㙜吏令所由脫之。奴毆所由而走。又元宗十五年。王會公主于肅州。胡服還京。百官多效之。惟抄,奴,所由,電吏。皆仍舊。
螺匠
[编辑]義禁府皁隸曰螺匠。𨛦縣伍伯之爲前訶。亦曰螺匠。高麗史李義旼傳。義旼子至榮。殺監倉使閤門祗候崔莘老麾下螺匠一人。忠惠王後三年。王擊毬于崇仁門外。去儀衛。止令螺匠啓道是也。
照羅赤
[编辑]大駕前後皷吹手曰照羅赤。隸宣傳官廳。高麗史辛禑傳。我太祖於馬前吹螺。都人聞螺聲皆喜。禑與寧妃及崔瑩在八角殿。瑩不肯出。吹螺赤宋安登墻吹螺。諸軍毁垣闌入于庭。意者。照羅與吹螺聲相近。仍爲今名耳。
司鑰
[编辑]掖隸班首。有司鑰之稱。亦始於勝朝。高麗史崔忠獻傳。忠獻使上將軍鄭邦輔等。捕司鑰鄭允時及中官。囚于仁恩館是也。
其人
[编辑]市民受直。供給烜〈音毁〉燎曰其人貢物。或曰。炬人之譌也。高麗史忠烈王二十二年。右中贊洪子藩上書。條陳便民十八事。一言諸州之吏留京聽候者。謂之其人。外方多故。其人或闕。計其年月。以徵其傭。所以州縣日漸殘弊。請量减之。
該色
[编辑]今京外各官司。有該色之目。京司。如吏曹有政色。兵曹。有一軍色,二軍色。䆠寺。有承傳色。州郡如官廳色,大同色,田稅色是也。盖色者。名色之謂也。其名始於勝朝。高麗崔瑀傳。自忠獻擅權私取政案。注擬除授。以黨與爲丞宣。謂之政色承宣。忠烈王六年。監察司言。頃在江都。貢稅粗足。今左右倉之入頓减。而又致大坊厨外漆色,鞍色,阿闍赤等各所賜食。皆仰給右倉。請除之。此外如淨事色,官馬色,盤纏色等類。多不盡擧。至今遵用之。
摠攝
[编辑]南北漢摠攝。所以統僧兵也。元史武宗大德四年。罷摠攝所及各處僧官。僧人訴訟。悉歸有司。則摠攝之名。自元時始有之。
有髮僧
[编辑]今平安道。僧有在家不祝髮。元史武宗大德四年。御史㙜臣言僧之有髮者。不養父母。避役損民。乞勒還民籍。則僧之有髮。自元時有之。高麗史忠烈王六年。王下僧批。僧輩之以綾羅賂左右得職。人謂羅禪師,綾首座。娶妻居室者居半。意者。如今所謂居士,社堂之類。又道士之有妻兒者。中國謂之火居道士。
衙前
[编辑]州縣胥吏之稱衙前。自宋時已有之。按名臣言行錄云。韓忠肅絳爲江南東西路軆量安撫使。縣邑以衙前爲重役。一當其役。破家竭産。公爲五則衙前法奏行之。按蘇子由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云。差衙前之弊害。在私家。雇之弊害。在官府。想其時或定差或雇募浮浪。均之爲弊也。
公兄
[编辑]胥吏公兄之稱。本出女眞。東邦舊與女眞通和。其職役稱呼。必有效尤者矣。高麗史尹瓘傳。咸州馳報女眞公兄䮍弗,史顯等來扣城門曰。太師烏雅束。使我等請和。瓘等曰。請和。非兵馬使所得擅便。宜遣公兄等。入奏天庭。是也。
戶長
[编辑]州縣之置戶長。所以掌民戶䉳籍。每正朝。替長官赴京參賀。按蘇子由上神宗皇帝書云云。高麗高宗二十三年。蒙兵圍溫水郡。〈今溫郡陽〉郡吏玄呂等。開門出戰。大敗之。斬首二級。所獲兵仗甚多。王以呂爲郡戶長。金佔畢尊彜錄。戶長,別將,專知,軍尹,大相,正朝。皆高麗鄕吏職名。戶長之稱。至今因之。
大房
[编辑]伍伯之役久。座尊曰大房。北宋時。京城偸者所聚。謂之大房。多在僻遠。每區容數十百人。見宋名臣言行錄。王巖叟下第。彼以容衆曰大。此爲座尊曰大。義郤不同耳。
香徒
[编辑]東國香徒之稱有四。金官國志。金庾信年十五。爲花郞。時人洽然服從。號龍華香徒。高麗史元宗九年。僧俗雜類。聚會成羣。號爲萬佛香徒。或念佛誦經。作爲詭誕。或醉酒持兵。踊躍遊戱。令御史㙜金吾衛巡檢禁止。沈于慶傳。國俗結契燒香。名曰香徒。相與輪設宴會。男女少長序坐共飮。謂之香徒宴。本朝爲人擔喪轝曰香徒。今其徒皆無賴乞匃之流。故比之勝國之僧俗雜類而襲其名歟。
花郞
[编辑]花郞之稱亦有二。新羅眞興王。患無以知人。欲使類聚羣遊。觀其行義。取美男子粧餙之。名花郞。或道義相磨。或歌樂相悅。歲月旣久。邪正自見。擇而用之。今謂巫之夫曰花郞。至卑賤也。以其美粧餙事歌樂。亦謂之花郞歟。
奴婢
[编辑]奴婢有兩種。曰私奴婢。士族之家世傳役使者也。曰公奴婢。官衙州縣所使者也。高麗史刑法志。奴婢有四件。曰寄上。曰投屬。曰先王所嘗賜與及人相貿易者也。東國古無奴婢。自箕子以八條敎民。其一。相盜者沒入爲其家奴婢。此東國奴婢之始也。高麗太祖嘗欲放從軍得俘者爲良。慮拂功臣之意。許從便宜。此俘虜爲奴婢之始也。成宗五年。敎曰。凡隱占人逃奴婢者依律文。一。日綃三尺之例。日徵布三十尺。此隱接他人奴婢賠償之始也。靖宗五年。立賤者從母法。此公私賤從母之始也。忠烈王十年。都僉議使司啓曰。年㐫餓莩甚多。無以賑活。良人不能自食者。令富人食而役止其身。此救活使役之始也。二十四年敎曰。近來壓良爲賤者甚多。其令有司。劾其無文契及詐僞者。罪之。此壓良爲賤抵罪之始也。忠烈王二十六年。移書大元中書省。有曰。照得本國舊例。自來驅良種類各別。若有良人嫁娶奴婢者。其所生兒女。俱作奴婢。若有本主放許爲良。所生兒女。却還爲賤。按當時明語。賤役曰驅。良家曰良。良父驅母子女之從母役。其來久矣。
栲栳白丁
[编辑]俗謂屠牛及織栲栳者曰栲栳白丁。凡民不與婚媾。不齒人類。其俗始于勝國。高麗史崔忠獻傳。李至榮爲朔州分道將軍。楊水尺多居興化雲中道。至榮謂曰。汝等本無賦役。可屬吾妓紫雲仙。遂籍其名。徵貢不已。至榮死。忠獻又以紫雲仙爲妾。計口徵貢滋甚。楊水尺。本太祖攻百濟時所難制者遺種也。素無貫籍賦役。好逐水草。遷徙無常。惟事畂獵編柳器販鬻爲業。凡妓種。本出柳器匠家。後楊水尺等貼匿名書云。我等非故反逆也。不堪妓家侵奪。故投契丹賊爲鄕導耳。辛禑八年。禑夜出觀燈。禾尺羣聚。詐爲倭賊。遣判密直林成味等。追捕之。禾尺。卽楊水尺也。趙俊傳。上辛昌書。韃靼禾尺。以屠牛代耕食。西北面尤甚。宜申行禁令。犯者以殺人論。我國方言。緣山獵捉曰山尺。鼎俎割烹曰刀尺。彼乃沿水採楊柳爲器。楊水尺之名。必因此始。妓種旣賤。復隸奴籍輸貢。其時賤蔑可知。今之織栲栳者。皆沿水採楊柳及屠牛爲業。必是遺種而舊俗相沿。賤之至今也。
市廛
[编辑]我國市肆之設。始于東京。新羅史。炤智王始置郵驛市肆。東史纂要。儒禮王時。印觀賣綿於市。署調以穀買之。忽有鳶攬墮印觀家。觀取歸市。謂署調曰。鳶墮汝綿於吾家。今還汝。調曰。鳶攬綿與汝。天也。吾何受焉。觀曰。然則還汝穀。調曰。吾與汝市已二日。穀已屬汝。相讓。並棄於市。掌市官以聞。王並賜爵。按儒禮之後。歷二百二年六王而炤智立。則知炤智之前。已有市肆矣。高麗史太祖天授二年。移都松嶽。立市廛。辨坊里。成宗二年。癸未冬十月己亥。置酒店六所。曰成禮樂賓延齡靈夜玉漿喜賓。至肅宗九年。王患錢法不行。置京城左右酒務。又於街衢兩傍。各置店鋪。以興使錢之利。忠烈王十四年八月乙未。市街長廊成。意者。印觀署調之市。如今外郡塲市。〈中國謂之墟市。〉炤智及麗祖之市。如今京城各廛。〈皇城謂之琉璃廠。〉肅宗街衢兩傍店鋪及忠烈市街長廊。如今沿街酒幕及假家。〈今方言。謂酒店曰酒幕。沿街小市曰假家。中國語之簃樓。〉
水田
[编辑]今俗謂水田曰畓。音如沓。百濟多婁王下令州郡。始作稻田。時後漢光武建武二十年也。
瓦屋
[编辑]東國之用瓦盖屋。不知始于何代。東史纂要。箕準旣爲衛滿所攻奪。卛其左右宮人入海。㞐韓地金馬郡。〈今益山郡〉其民捴十餘萬戶。作草屋土室。其戶向上。按旣言土室而戶向上。則卽今之窨室也。羅麗之世。宮廨寺刹。無不用瓦。而民戶則猶未也。至忠宣王元年。命富人就宣義門內閑地。緣道作瓦屋。又命五部民家皆盖以瓦。命毋禁私窰。忠肅王十六年。王出次天神山下。搆假屋以御。問虞人曰。盖屋何物爲佳。虞人曰。樸木皮最佳。卽命取之。民甚苦之。樸木皮。必今俗所謂屈皮。今山峒人盖屋。皆此物也。當時瓦屋之絶貴可知已。先是。忠烈王三年。遣僧六然于江華。燔琉璃瓦。其法多用黃丹。乃取廣州義安土燒作之。品色愈於南商所賣者。惜其法遂無傳者。本朝元陵之世。亦有燔靑瓦者。爲專其利。秘不傳其子。法遂不傳。今靳藝不敎人者。目爲靑瓦匠。
溫堗
[编辑]今之煗房。或曰煗牀。俗稱溫堗。與中國土炕。其制小異。顧炎武日知錄。北人以土爲牀。而空其下以發火。謂之炕。古書不載。左傳。寺人柳熾炭于位。將至則去之。新序。宛春謂衛靈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有竈。漢書蘓武傳。鑿地爲坎。置熅火。庾信小園賦。管寧藜牀。雖穿而可坐。嵇康鍛竈。旣煗而堪眠。是盖近之而非煗房也。水徑注。土垠縣。有觀鷄寺。寺內有大堂。可容千僧。悉結石爲之。上加塗墍。基內䟽通枝徑脉散。基側室外四出。爨火炎勢內流。一堂盡溫。劉侗帝京景物略。隆安寺堂。廣縱五丈。磚方以尺。火道旋其下。日燄煤三百斤。以燠念佛者。是知煗房之制。始于佛刹。舊唐書高麗傳。冬月皆作長坑。下然熅火以取煗。然則其法。亦未始于佛刹。而始于高麗也。嘗聞故老言。數百年前。溫堗之法。猶未遍行。癃老者。或㞐之。湯婆焮鐵。爲少壯禦冬之具。湯婆始于中國。焮鐵。團鐵如巨缸。置竈內。俟焮熱水。漬衣袽𮖐之。衆附足其傍。今京裡古家。尙有存者。
牛畊
[编辑]耕地用牛。始于漢搜粟都尉趙過。東國則始于新羅。智證王分命州郡主勸農。始用牛耕。智證之立。在齊東昏侯永元二年。
行錢
[编辑]東國用錢。雖不知始於何代。今古錢有朝鮮通寶。輪郭肉好。略如唐開元之制。檀箕之世。不應有錢。則爲衛氏朝鮮無疑矣。嘗見古錢有東寧重寶。較今常平通寶。徑踰三之一。厚倍之。按中國諸史。無以東寧紀年者。羅濟之世。亦未聞用錢。至高麗成宗十五年。始鑄鉄錢。肅宗二年。從平章事尹瓘議。始鑄錢。令百姓通用。六年。鑄錢都監奏國人始知用錢之利。皆以爲便。乞告宗廟。九年。王患錢法不行。以所鑄錢一萬五千貫。分賜宰樞文武。下至軍人。置京城左右酒務。又於街衢兩傍。勿論尊卑。各置店鋪。以興使錢之利。又惧民貧不能興用。令州縣出米穀。開酒食店。許民貿易。使知錢利。恭愍王五年。都堂令百官議錢幣。諫官請廢銀甁。用銀錢。其議略曰。甁重一斤。直布百匹。價重寡買。銀一兩直布八匹。宜令鑄爲錢。隨其兩數。准帛穀多少。比之銀甁鑄造易。比之銅錢。利取多。且用五升布。則公私便矣。然則東寧之文母。或成肅兩朝之鑄歟。本朝行錢。始于明陵丙戌。去今一百一十四年。鄕曲蚩氓。一聞用錢。始于百餘年前。則瞠爾不之信。試看明陵丙戌以前田舍臧獲券文。用錢易乎用銀。或楮穀雜貨易乎一按。可知耳。
還上
[编辑]我國還上斂散。本出朱子社倉法。按宋孝宗乹道四年。民艱食。熹請於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賑貸。夏受粟於倉。冬則加粟計米以償。自後隨年斂散。歉蠲其息之半。大饑則盡蠲之。凡十有四年。得息米造倉三間及以元數六百石還府。見儲米三千一百石以爲社倉。不復收息。每石止收耗米三升。十二月。下社倉法于諸路。其法以十家爲甲。甲推一人爲首。五十家則一人通曉者爲社首。其逃軍及無行之士與有稅錢衣食不缺者。並不得入甲。其應入甲者。又問其願與不願。願者開具。一家大小口若干。大口一石。小口五斗。五歲以下不預。置籍以貸之。其以濕惡不實還者有罰。此其大略也。金富軾三國史。高句麗故國川王立賑貸法。令每歲自三月至七月。出官穀以賑貸百姓。稱家口多少。至冬月還輸。以爲恒式。高麗史成宗五年初。太祖置黑倉以賑貸窮民。著爲常式。王以生齒漸繁而所儲未廣。益米一萬石。改名義倉。又令諸州各置義倉有司。點撿州府人戶多少。倉穀數目以聞。十二年。敎曰。漢殖貨志云。千乘之國。必有千乘之價。以年豊歉行糴糶。今依此法。今京外置常平倉十有五所以濟貧弱。忠烈王二十二年。右中贊洪子藩。上書條陳便民十八事。其一。請中外設置義倉。戶斂米穀。以時收積。以備㐫歉。據此則還上之法。其來已久。亦未始于社倉也。明人趙南星社倉議。窮民無穀可入。富者又不必入。是入穀社倉者。皆稍能自營者也。而又使之入十而得七。入穀而得糠。甚則糠亦不可得。且句攝有酒食之費。往返有道路之勞云云。語今日還上之弊。眞有此患矣。
田灾
[编辑]田灾免租。所以軫民隱。裕民財。紓民力。法至當也。高麗史成宗七年。定免灾法。水旱霜蟲爲田灾者損四分以上。免租。六分。免租布。七分以上。租布役俱免。定爲恒式。文宗四年。更定損灾免役法。田一結。率十分爲定。損至四五分。除租。六分。除租布。七八分。租布役俱免。較成宗之制。已稍重矣。近世自廟堂預畫田灾數目。分俵各道。不論年穀之豊歉。惟視一定俵之數。亦有從後直减灾數之例。民聞直减之報。荷擔納履者相望也。兼之豪民有勢者。囑託以求漏。小胥䂓利者。憑藉而索賂。末流之殃。小民當之。至於免布免役。尤非今日可論。詩云哿矣富人。哀此惸獨。其是之謂歟。
銃
[编辑]銃用鉛丸。礟用石子。故銃从金。礟从石。茅元儀武備志。載礟制甚詳。古有礟無銃。俗又以銃手曰砲〈砲與礟通〉手。放銃曰放砲。然則銃亦可曰砲。或曰。大曰砲。小曰銃。盖近世所謂砲。非古制。皆銃之類也。其法自大明萬曆間。從佛郞國流傳。中國今京外各營。有所謂佛郞機。盖其遺制也。尤侗和蘭竹枝詞註。和蘭卽紅毛。銃長二丈餘。發之可洞石城。震數十里。今中國傳其法。號大將軍。今所謂木大將軍。意其遺制也。邵長蘅哀思陵樂府註。賊攻滁州。掠婦女數百。裸而淫之已盡。斷其頭環。向堞植跗倒埋。露下私以厭砲。城上燃砲。砲迸裂。或瘖不鳴。砲亦可厭。亦異聞也。我朝穆陵壬辰倭奴之變。彼以鳥銃。逞其殘酷。幾無噍類。盖兵㐫器。銃尤其徑直慘惡。非盛世之物也。今所製鳥銃。始于此時。
焰硝
[编辑]京城崇禮門外。舊有焰硝廳。監煑焰硝也。高麗史辛禑三年。判事林宣武。學焰硝法於元匠。建白置火㷁都監。我國煑硝。自此始。
濟州馬
[编辑]我國馬畜有三種。曰鄕馬。曰胡馬。曰濟馬。高麗辛禑五年。上大明太祖陳情表。小國馬有二種。曰胡馬。從北方來者也。曰鄕馬。國中之所出也。國馬如驢。無從而得良焉。胡馬居百之一二。亦中國之所知也。意者。辛禑所言鄕馬。統言濟馬。而當時連歲貢獻。揀選殆盡。果無良者耳。先是忠烈王三年。元朝以耽羅爲房星分野。遣塔羅赤。載馬牛駱驢羊來。放山水坪。馬畜蕃息。設達魯花赤府及軍民總管府。此濟州牧馬之始也。二十年。王請歸耽羅。元許之。先是。元牧馬於耽羅。雖歸其境。土馬貢則依舊不廢。恭愍王十六年。元使高大悲來自濟州。王請令本國。自遣牧使萬戶。擇牧胡所養馬以獻如故事。則知恭愍時。尙有元朝牧胡專管養馬也。二十一年。遣民部尙書張子溫。如京師。請討耽羅表曰。本年三月。小國差陪臣禮部尙書吳季南。前往耽羅。裝載馬匹。赴京進獻。韃靼牧子等先將差出。秘書監劉元景及濟州牧使李用藏,判官文瑞鳳,權萬戶,安邦彦等。盡殺之。及季南至。又將弓兵。先上岸者三百餘名。亦皆殺之。以此季南不能前進。二十三年四月。帝遣孶牧大使蔡斌來。中書省咨曰。我想高麗國已先元朝。曾有馬二三萬匹在耽羅牧養。孶生儘多。敎他將好馬揀選二千匹送來。於是遣門下評理韓邦彦。往耽羅取馬。七月。邦彦至濟州。哈赤石迭里,必思肖古,禿不花,觀音保等曰。吾等何敢以世祖皇帝放畜之馬。獻諸大明。只送馬三百匹。至是年八月。崔瑩領諸軍至耽羅。奮擊大敗之。遂斬賊魁三人。傳首于京。辛禑十二年。遣典醫副正李行等。率星主高臣傑子鳳禮以還。自是耽羅始平。濟馬遂爲國之用。至今不絶也。
羖䍽
[编辑]我國謂羖䍽曰羔。方言謂之髥小。按說文。羔。羊子也。羜。五月生羔。𦎦。六月生羔。羍。七月生羔也。春秋繁露。羔飮其母必跪。詩國風。羔裘如油。論語。羔裘玄冠。不以吊。卽今所謂兒羊皮也。今典牲署及各州郡所畜。羊較少。羖䍽較多。高麗史李達尊傳。濟州進羖䍽。分畜諸州。多物故不孶。令贖其價。乃知州郡之畜羖䍽。自麗末始也。
家蔘
[编辑]家蔘之盛。未有如近日者也。向時家種之說甚秘。故家蔘亦可作山蔘賣。今則家蒔而人藝之。視如茶飯。嶺湖以南。所在皆然。知日菴家蔘說。近世家蔘盛行。醫言力弱。僅當山蔘之半。又論蔘品曰。羅蔘爲上。〈産慶州者。〉江蔘次之。〈産江界者。〉北蔘最下。〈産北道者。〉此皆妄也。江蔘與北蔘。同出廢四郡。兩地之民。採者相錯。品安得異特。江蔘。制造得法。黃潤堅宲。北民隨採隨乾。色黯理虗耳。然江蔘所以黃潤堅宲者。以熱湯瀹過。取其汁自啜。或以浸薏苡仁作屑以餽遺。京貴旣瀹之後。納之小布帒中。限乾捻造。以理推之。精液旣滲。必反損於北蔘也。至慶州人家稠密。雖或偶有山採。那得常供。是人家種蒔。積年養成者也。舊時家蔘之說甚秘。且係御供。故人不敢言。家大人嘗訪執友蟻菴趙丈。座上有草一盆。趙丈擧似曰。此爲何草。先君曰蔘也。趙丈曰子何知之。先君曰。此草無甚奇異。而護之珍重如是。以是知之耳。趙丈撫掌。先君仍問所從來。趙丈曰。慶州人困於蔘弊。將上𦅄。明其爲家種。求蠲免也。其後卒無所聞。藥院之供。事係莫重。彼踈賤鄕民。不能自達固勢也。其時醫皆云羅蔘之力。四倍江蔘。今却云家蔘之力。减半江蔘。是數十年之間。家蔘之力。减八分之一也。可咍庸醫矇不辨物。恣意評品。世人信之如金石可歎。按種蔘之法。不止本國。蘓東坡菜圃十詠。有詠人蔘詩一首。李時珍本草潞州民。〈卽今上黨縣。〉以蔘爲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蔘。其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今皆屬於朝鮮矣。其蔘猶來中國互市。亦可收子。於十月下種。如種菜法。王士禛漁洋詩集。有御苑人蔘應制詩一篇。然則家種之法。實昉于百餘年前。其初下種。毋或取法於東坡濱湖諸家歟。
南草
[编辑]南草之行。不知始於何時。要之。必出於中華。華人謂之烟。在園雜識。謂之相思草。本出新羅王妃墓食物。本草。烟出閩中者良。有盖露金絲醺等名目。又見汪三儂陸稼書文集及張山來虞初新志等書。皆明季以後人也。我國喫烟。亦必在仁祖以後也。
南瓜
[编辑]南瓜俗名好朴。京外上下。無不嗜之。第不以供祭奠。盖南瓜之入食品。始於明季。淸人張庚國朝畵徵錄。徐枋字昭法。號俟齋。長洲人。崇禎壬午擧人。父汧。乙酉殉難。遂隱居上沙土室。樹屋邈與世隔。躬效老圃。蔬韭外。多藝南瓜。夏秋間。往往藉以晨炊。前此無聞焉。我國之食南瓜。亦必在仁廟以後。人以祖考之所未嘗。不當薦之廟祀。至今猶承行之。
緜花
[编辑]我國之有緜花。自江城君文益漸始。益漸本晉州江城縣人。高麗恭愍王時。奉使如元。得木緜種歸。屬其舅鄭天益種之。初不曉培養之術。幾槁。止一莖在。比三年。遂大蕃衍。其取子車,繅絲車。皆天益創之也。其他牧丹之種。始于新羅眞平王。茶始于大廉。沙果始于本朝麟平大君。皆自中國移種者也。緜亦有二種。我國所種。皆草緜。若中國産兩廣福建雲南等處者。皆木緜耳。中國謂去核車曰木緜攪車。捲緜片曰捲筳。繅絲曰紡車。車有定桿。亦名鐵筳。
數名具書
[编辑]今之文簿中數名。皆用畫多者。俗名具書。本出中國。謝在杭五雜俎云。今文書中。一字至十字。皆用同音。畫多者。以防作僞。其中壹貳。音義俱同。肆伍陸玖。音同義異。參字。字書所無。盖以參字微辨之。古語勿貳以二。勿參以三。考工記。參分其股。漢志。參分橫一。參亦可作三。柒字亦無字。晉束哲賦。朝列九鼎之奉。夕宿桼娥之房。桼卽古七字。太元七政。亦作桼政。奈何不作桼字捌字。見急就章農器也。
利上加利
[编辑]今放債家利上加利。國典禁之。豪民富族。猶不止也。元憲宗時。廉希憲爲京兆宣撫使。時富民貸錢民間。至本息相當者。責其入本。又以息爲券。歲月責償。號羊羔利。希憲知之。命歲月逾久。毋過本息對償。餘皆取券焚之。盖羔。羊子也。謂其羊乃生羔。羔復爲羊。政如錢之。母旣生子。子復爲母。相仍不絶也。
正朝歲拜
[编辑]劉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元朝。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今俗歲拜之法。想本于此。
春耕祭
[编辑]州府。立春日。爲春耕祭。其法本出月令迎春東郊之意。嘗見嶺外金海府立春日。府司造木牛。府戶長具公服。鐃吹前導。出東城門外迎春塲內祭先農訖。推牛作耕地狀。按夢華錄。立春前五日。並造土牛耕夫犂具於大門之外。是日黎明。有司爲壇以祭先農。官吏各具綵仗環。擊牛者三。所以示勸耕之意。帝京景物略。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前導。次田家樂。次句芒神亭。次春牛㙜。次縣正佐,耆老,學師儒府上下衙皆騎馬。丞尹輿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塲入于府。是日塑小春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百官朝服賀。府縣官吏具公服禮句芒。各以綵仗鞭牛者三。勸耕也。春耕之法。實昉于此。
上元踏橋
[编辑]踏橋之俗。不知始於何時。明人劉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八日至十八日。婦女着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意者。東俗效此耳。
上元藥飯
[编辑]新羅炤智王時。正月十五日。王幸天泉亭。有烏啣書來鳴。得其書。外面云開見二人死。不開一人死。王曰。與其二人死。孰若一人死。日官奏云。一人者。王也。王開視之。書曰。射琴匣。王入宮射之。果內殿焚修僧與王妃潛通者也。妃與僧皆伏誅。自是國俗。每歲是日。以糯飯祭烏祈禳。禁百事。相與遊樂。謂之愼日。今上元。飯糝棗栗調油蜜。謂之藥飯。用薦家廟。用祀烏以祀祖。殊無義意。擧世爲之。無議到者。可慨也已。
八日燃燈
[编辑]八日燃燈。供浴佛也。佛運統紀。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中天笁國淨飯王妃摩耶氏生太子悉達多。大慧禪師浴佛上堂。語云今朝正是四月八。淨飯王宮生悉達。吐水九龍天外來。捧足七蓮從地發。肰從未有燃燈供養者。高麗史崔怡傳。高宗三十二年四月八日。怡燃燈結綵棚。陳妓樂百戱。徹夜爲樂。都人士女觀者如堵。又林衍金仁俊等。謀殺崔竩也。約以四月八日。因觀燈擧事。恭愍王十三年四月辛丑燃燈。觀呼旗戱於殿庭。賜布。國俗以四月八日。是釋迦生日。家家燃燈。前期數旬。羣童剪紙。注竿爲旗。周呼城中街里。求布米爲其費。謂之呼旗。呼旗之戱。今無知者。先是。國俗以上元夜燃燈。盖倣中國之祀太一也。自王宮國都。以及鄕邑。燃燈二夜。至成宗時。以煩擾不經。罷之。顯宗元年。復之。例以二月望行之。毅宗三年春正月。王幸奉恩寺觀燃燈。先是。國例以二月燃燈。至是以仁宗忌辰。進行於正月。其後遂祧太一供悉達。未知何意也。
八日蒸豆
[编辑]四月八日。各家蒸熟黑大豆。老少皆啖之。其俗本出燕京。劉侗帝京景物略。八日捨豆兒。曰結緣。先是。拈豆念佛。一豆佛號一聲。有念豆至石者。至日熟豆。人徧捨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凡婦不答於夫。姑婢妾擯於主及姥者。則自咎曰。前世不捨豆兒。不結得人緣也。盖八日燃燈。供佛也。啖豆亦以念佛也。今遂不知其義。直以爲時食爾。
端午鞦韆
[编辑]鞦韆。本山戎之戱。齊威公伐山戎。此戱始傳中國。涅槃經。謂之罥索。唐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蹴鞦韆。宮嬪輩嬉笑以爲樂。帝呼爲半仙之戱。杜子美淸明詩。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韋莊寒食詩。好是隔簾花影動。女娘撩亂送鞦韆。宋陸游三月二十一日詩。蹴鞠牆東一市譁。鞦韆樓外兩旗斜。歷代之俗。皆以寒食日爲此戱可知已。我國之必以端午。不知何義。高麗高宗三年端午。崔忠獻設鞦韆戱于栢井洞宮。三十二年五月。宴宗室司空以上宰樞。結綵棚爲山。張繡羅幕。中設鞦韆。餙以文繡。刑法志。高宗三十三年五月。禁端午鞦韆鼓吹之戱。忠烈王九年五月。監察司禁鞦韆戱。爲其男女混淆。糜費甚廣歟。今松京之俗。端午猶盛爲此戱。京外皆效之。
流頭
[编辑]六月十五日。謂之流頭節。今士大夫家。造水𩜵薦家廟。以爲時食。高麗明宗十五年六月。有侍御史二人。與䆠官崔東秀。會于廣眞寺。爲流頭飮。盖國俗以是月十五日。沐髮於東流水。祓除不祥。因會飮。號流頭飮。
嘉俳
[编辑]八月十五日。謂之嘉俳日。新羅儒理王。中分六部爲二。使王女二人。分率部內女子。自秋七月旣望早集大部庭。績麻。夜兮罷。至八月十五日。考功多少。負者置酒食。以謝勝者。相與歌舞。作百戱。謂之嘉俳。明人尤侗。朝鮮竹枝詞云。爭唱嘉俳會蘓曲。朝來蠶績已盈筐是也。
冠服華制
[编辑]東國衣冠。檀,箕之制。雖不可考。要之。箕子之必常服黼冔。可知已。厥後新羅眞德女王。始依華制。爲冠服。文武王四年。下敎國中男女之服。並同中國。按三才啚會。高麗有所謂葵花笠者。其制如今棘人所着方笠。明人尤侗朝鮮竹枝詞。長衫廣袖折風巾。折風巾。卽今之通行笠子也。葵花笠,折風巾。皆非中國之制。羅麗以來。冠服之制屢變。可知已。高麗元宗十五年。王會公主于肅州。胡服還京。未幾宰樞相議。宋松禮,鄭子璵等開剃。而百官多效之。惟抄奴所由電吏。皆仍舊。至辛禑十三年。使臣偰長壽。自大明服帝所賜紗帽團領而來。於是鄭夢周,李崇仁,河崙,姜淮伯等。請革胡服襲華制。自一品至九品。皆服紗帽團領。其品帶有差。至今仍之。
靑衣
[编辑]東俗之尙白衣。不知始於何代。意者。殷湯以金德王。色尙白。箕子殷人也。其封朝鮮也。亦敎民白衣。至今仍之耳。高麗忠烈王元年。太史局言東方屬木。色當尙靑。而國俗尙白。此木制於金之象也。請禁白衣。從之。恭愍王六年。司天監于必興上書言。我國始于白頭。終于智異。其勢水根木榦之地。以黑爲父母。以靑爲身。今後文武百官黑衣靑笠。僧服黑巾。女服黑羅。王從之。我國正廟十六年。復禁着白衣。行之數年。稍稍仍舊。今無復着靑衣矣。
天翼
[编辑]衣襵前後衱曰天翼。從戎之服也。健陵二十二年戊午。山靑士人閔景元。因旱禱于山。得駕洛仇衡王墓于縣西王山之趾王寺之後。兼得王所御蛀弓,銹釰及廣裒摺裙衣一件。宛肰今之天翼也。仇衡之亡。在新羅法興王十九年。乃知天翼之制。自羅時已有之。
風遮
[编辑]我國風遮之制。本出中國。謂之煗耳。周亮工因樹屋書影。宇文述遇天寒。雲定興謂曰。入內宿衛。必當耳冷。述曰。然。乃製裌頭巾。令深厚袹耳。人皆學之。名爲許公袹耳。此後世着煗耳之始。
方築纓子
[编辑]笠子纓貫。無患子爲之。俗名方築纓子。其先貫老蓮子爲之。我國方言。池塘曰方築。蓮子出方築。故得名。後用無患子代之。猶加此名也。
網巾
[编辑]網巾世傳起自弘武初。周亮工因樹屋書影。丁南羽言見唐人開元八相啚。服皆窄褏。有岸唐巾者。下露網文。是古有網巾。而或其式異耳。洪武之制。初以繭絲結成。漸以馬鬉代之。至中葉。或有不束網帶。謂之囚巾。轉相慕效。名物之不祥。至於此乎。明末有畫網巾先生者。中國之無遺製已久矣。我國通行。想亦昉于國初耳。
平頂巾
[编辑]今京各司小胥所戴。曰平頂巾。俗名蠅頭。顧炎武日知錄。正德初。士夫冠平頂。高尺餘。弘治時。市井少年帽尖長。俗云邊皷帽。高麗史辛禑十三年。禑許義成,德泉兩庫胥吏。著高頂笠。此其遺製歟。
褂子
[编辑]褂子〈俗名快子〉無袂對襟。當胸有鈕子。〈俗名單肖〉襜褕之類也。太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惟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顧炎武曰。今之罩甲。卽對襟衣也。按說文。無袂衣謂之䙃。趙宧光曰。半臂衣也。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襖。小者曰背子。魏志楊阜傳。阜嘗見明帝著帽被縹綾半袖。則當時已有此製。我國近世士夫。或以爲居家常服則誤矣。
行纏
[编辑]行纏之法。其來久矣。詩邪輻在下。箋云。邪輻。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禮記。偪屨著綦。釋名偪所以自偪束。今謂之行㬺。言以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我國用布苧。製如韝。〈俗名套袖〉有襻系。另有尖耳曰耳行纏。如桶㨾曰桶行纏。非古纏束自足至膝之製也。今燕京謂之套褲。想亦如我國之行纏也。或曰。百餘年前。猶有纏脛之製。今無復知之者矣。
襪子
[编辑]我國之俗。京外上下。皆著襪子。與中國襪制差異。古人之韈。大抵以皮爲之。故字从革。春秋左氏傳註。古者臣見君解韈。解韈則露其邪幅。而人得見之。詩。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是也。顧炎武曰。今之邨民。往往行㬺而不韈者。古人之遺制也。吳賀邵爲人美容止。坐常著襪。〈字始从衤〉希見其足。則古人之不常著襪。可知矣。余澹心鞋襪考。襪古有底。今無底。古有底之襪。不必著鞋。皆可行地。今無底之襪。非著鞋則寸步不能行矣。按今世有名無大小者。象胥多從燕市貿來。製如襪。不待著鞋。可以行地。疑古有底之制也。又聞倭人襪子另有沓冒足拇指者。如射夫之有沓指。〈俗名三指〉可咍也。
唐鞋雲鞋
[编辑]今士大夫所穿唐鞋及雲鞋。亦華制也。日知錄。萬曆初。儒生穿雙臉鞋。非鄕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廂邊雲頭履。〈俗呼朝鞋〉至近日而門快輿皁。無非雲履。按雙臉。卽今之通行皮鞋。雲頭。卽今所謂雲鞋也。
鞋釘
[编辑]油鞋打釘。始見舊唐書。德宗入駱谷。値霖雨。道途險滑。衛士多亡歸朱泚。東川節度使李淑明之子昇及郭子儀之子曙。令狐健之子彰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輿。相與齧臂爲盟。著行㬺釘鞋。更控上馬。以至梁州。他人皆不得近。及還京師。上皆以爲禁衛將軍。寵遇甚厚。
妓生着氊笠軍服
[编辑]今郡邑守宰宴遊。妓生。皆着氊笠軍服。非盛世事也。孟蜀花蘂夫人宮詞。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內人戎裝。始見此于。高麗辛禑十年。禑畋于東郊。手秉畫角。鳳加伊,水精,初生等。衣男服。臂弓腰箭以從。鳳加伊,水精,初生。皆禑所幸寵姬名。又與妓燕雙飛。佩弓吹笛。衣繡龍衣。竝轡而行。衣冠與禑無異。路人望之。未辨也。昶乃宋朝之俘虜。禑亦麗季之狂童。而乃爲此戱。有識者。庸詎效之哉。
髢䯻
[编辑]髢。假䯻也。詩。君子偕老。鬒髮如雲。不屑髢也。以知列國之世。已有假䯻矣。柳惠風二十一都懷古詩註。東京之俗。女子綰䯻於腦後。謂之北䯻。今京外婦女亦多爲。北䯻謂之娘子䯻。亦有名大䯻者。一人之費多至數萬錢。其𪧨光潤窣長者。多出咸鏡道六鎭地。謂之六鎭髢。價倍常品。高麗史惠宗二年。石晉。遣范匡政,張季凝。來冊王。有曰。省所奏進奉人蔘五十斤頭髮二十斤松子五百斤等物。曺元正傳。元正爲東北面兵馬使。奪人財貨。不可勝紀。見人長髮者。必剪其髮以爲髢。多至二駄。今之六鎭。在勝朝隸東北面。北髢之珍愛。其來久矣。正廟之世。嚴禁髢䯻。至降綸音。曉諭京外。崇儉節費。卓越前古。至今三十餘年。後生年少。或不知大䯻之爲何狀也。
乾正果
[编辑]元陽餠。一名繭餠。今俗謂之乾正。列于果品。爲元朝及上元時食。薦之家廟。開元遺事。都下上元日造麵繭。以官位帖子置其中。以高下相勝爲戱笑。楊試齋上元夜詩序。里俗粉米爲繭。書吉語置其中。以占一歲𥚁福。謂之繭卜。范成大上元紀吳下節物詩。桑蠶春繭勸。註。春繭。自臘月卽入食次。所以爲蠶事之兆。卽唐,宋以來。以爲占驗之具。不經甚矣。以之薦家廟則鹵莾之過也。
油蜜果
[编辑]油蜜果。今名藥果。惟我國盛行。燕京人謂之高麗𮨿。高麗史刑法志。毅宗二十二年。制曰。俗尙浮華。公私設宴。視油蜜如瀋滓。徒爲觀美。糜費不貲。自今禁用油蜜果。代以木實。忠宣王二年。傳旨公私宴。油蜜果絲花。並皆禁之。違者痛治。然則今之藥果。皆麗時遺俗耳。
燒酒
[编辑]燒酒。露酒也。自元時始有之。高麗辛禑元年。敎曰。人不知儉。侈用傷財。今後如燒酒錦段金玉等物。一皆禁斷。崔瑩傳。金縝爲慶尙道元帥。大集一道名妓。與麾下士晝夜酣飮。縝嗜燒酒。軍中號曰燒酒徒。及倭焚掠合浦。營衆曰可使燒酒徒擊賊。却立不進。今之燒酒遍行一國。皁隷編氓。無不飮之。俗尙之侈濫。可知已。
餻花
[编辑]餻花。卽俗名餻。明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麪餠種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餻。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餻。餻肆標紙綵旗。曰花餻旗。藝苑雌黃。寒食。以麪爲蒸餠。㨾團棗附之。名曰棗糕。然則餻花之法。實非始于大明也。
絲花鳳
[编辑]絲花鳳。今人無知之者。嘗聞故老言。百餘年前。凡婚禮醮席。必有絲花鳳。高麗忠烈王六年。監察侍史沈諹等。上書曰。忽赤鷹坊。爭設內宴。剪金作花。蹙絲爲鳳。窮極奢侈。不可形言。辛旽傳。大設文珠會於演福寺。備列珍羞。絲花綵鳳。炫耀人目。然則絲花鳳。自麗時已有之。
赤壁賦砂鉢
[编辑]今人謂大瓷碗曰赤壁賦砂鉢。其先有象胥從燕市買碗。碗繪蘓子赤壁舟遊。幷書蘇賦一通。我國窰製悉傚之。今無書畫。而猶存此名耳。
玄琴
[编辑]玄琴之制。惟我東有之。東史纂要註。初。晉人以七絃琴。送高麗。麗人不知鼓之之法。國相王山岳。頗改其制以奏。有玄鶴來舞。名玄鶴琴。又有玉寶高者。入地理山。學琴五十年。三傳至貴金。亦入地理山。不出。王恐琴道不傳。以允興爲南原守。俾傳其業。允興遣安長等二人。致禮學之。傳其所秘飄風等三曲。安長傳子克宗。有平調,羽調。傳于世。
伽倻琴
[编辑]今世所彈伽倻琴。本出大伽倻。嘉悉王法秦箏之制。製十二絃琴。命樂師于勒。造十二曲。今高靈縣北三里。有地名琴谷。世傳勒卛琴工肄琴處。三國史。眞興王時。伽倻樂師于勒。知國將亂。携樂器投新羅。王置之國原。命法知,階古,萬德等學樂。高麗史樂志。新羅古樂伽倻琴曲十七。一河臨調。二嫰竹調。三下伽倻都。四上伽倻都。五寶伎。六達己。七思勿。八勿慧。九下奇物。十師子伎。十一㞐烈。十二沙八兮。十三爾赧。十四上奇物。十五烏。十六鼠。十七鶉。其音節。今不可考。
拋毬樂
[编辑]今掌樂院伎樂。有拋毬樂,献仙桃等名目。高麗毅宗二十一年。以河淸節幸萬春亭。宴宰樞侍臣於延興殿。大樂署管絃坊。爭備綵棚,樽花,獻仙桃,拋毬樂等聲伎之戱。
舞鼓
[编辑]舞皷之制。始見高麗史李混傳。混嘗貶寧海。得海浮査制爲舞鼓。至今傳于樂府。混。忠烈時人。
廣大
[编辑]今俗謂假面曰廣大。倡優亦曰廣大。今之優人爲戱塲。嬉笑歌舞。各有面具。仍冒其名耳。高麗忠肅之留元也。瀋王暠謀奪王位。奸臣交搆。王遣朴仁平。謂宰相曰。昔有小廣大。隨大廣大渡水。無船謂大廣大曰。我短小。難知深淺。君輩身長。宜先測水。咸曰。然。入水皆溺。獨小廣大免。今二小廣大在吾國。全英甫,朴虗中。是也。國語假面爲戱者。謂之廣大。以知廣大之名其來久矣。
石戰
[编辑]石戰。惟京城及開城盛行。高麗史刑法志。忠穆王元年五月。禁端午擲石戱。恭愍王二十三年。禁擊毬石戰戱。辛禑六年五月。禑欲觀石戰戱。知申事李存性諫曰。此非上所當觀。禑不悅。使小竪敺存性。國俗於端午。無賴之徒。羣聚通衢。分左右隊。手瓦礫相擊。或雜以短梃。以决勝負。謂之石戰。其俗一如今之所覩。但古以端午。今以上元。不知何意。健陵之世。飭有司屢禁。不止。當塲賈勇。奮不顧身。至碎首陷胷而不之悔。可咍也已。
紙鳶
[编辑]紙鳶。始于梁武帝被圍㙜城。所以檄召勤王也。庾信哀江南賦。烽隨星落。書逐鳶飛。是也。東國始于新羅善德女主。時大臣毗曇,廉宗等。欲廢女主。擧兵屯於明活城。王師營於月城。夜有大星落月城。毗,廉等謂士卒曰。吾聞落星之下。必有流血。此殆女主敗衂之兆。主恐惧。庾信見主曰。吉㐫無常。惟人所召。德勝於妖。則星變不足畏也。乃造偶人。抱火載於風鳶而颺之。若上天肰。使人傳言於路曰。昨夜落星還上。使賊軍疑焉。高麗史忠宣爲世子。年九歲。有宮奴取里中兒紙鳶以獻。問汝安得此。以實對。曰。取諸人獻於我何哉。卽命還之。劉侗帝京景物略。燕舊有風鳶戱。俗曰毫兒。盖冬月則爲此戱。今俗冬月放鳶。葢效燕俗耳。
風車
[编辑]風車。今俗謂之突兀兒。其製亦出燕京。劉侗帝京景物畧。小兒剖秫稭二寸。錯互貼方紙。其兩端紙各紅綠。中孔以細竹橫安秫竿上。迎風張而疾趨。則轉如輪。紅綠渾渾如暈。曰風車。今步卒武技有謂風車兒勢者。俗名演風隊。亦取其飛身疾旋如風車也。
抓子兒
[编辑]抓子兒。我國京城謂之控棊。嶺南謂之子簺。劉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女婦。閑手五丸。且擲且捨。且承且抓。子兒丸用相木銀礫爲之。競以輕捷。宛然今之控棊也。
闘牋
[编辑]我國闘牋。中國謂之紙牌。亦曰葉子戱。今俗有人,魚,鳥,雉,獐,星,馬,兔之目。周亮工因樹屋書影葉子啚。淮南冦不知始何時。今江右葉子有無啚像者。有作美人圖者。閩中葉子有作古將相啚。有作甲第啚者。若但以啚淮南冦。謂之葉子之興必在宋人後則誤矣。近又有分鳥獸虫魚爲門類者。此必如我國之爲魚,雉,馬,兔也。嘗見明季人有馬吊說。詳其文義。卽今之闘牋也。
□
[编辑]今俗從政啚。或訛爲從景啚。中國謂之彩選。亦曰百官鐸。宋薛季宣讀邸報詩。榮華葉子格。升黜選仙啚。選仙意亦從政之類。
擊錢戱
[编辑]今之小兒擊錢。或曰卽古之意錢。非也。漢梁冀傳能意錢之戱。注。何承天纂文曰詭億。一曰射意。一曰射數。杜子美夔州絶句。白晝攤錢高浪中。黃生註。意錢。卽今之猜枚射覆之類。若攤錢則以錢攤撥於地。今謂之跌博。曾季貍艇齋詩話。攤錢。卽攤賭也。劉侗帝京景物略。小兒以錢泥夾穿而乾之。剔錢泥片片錢狀。字幕備具。曰泥錢。畫爲方城。兒置一泥錢城中曰卯。兒拈一泥錢遠擲之曰撇。出城則負。中則勝。不中而指權相及亦勝。指不及而猶城中則撇者爲卯。詳其義。攤錢爲近之。其爲今之擊錢無疑矣。
柶木戱
[编辑]今俗歲朝。小兒截荊條。〈俗名慜伊〉剖爲四枚。遆相拋擲。四枚俱覆爲上采。俱仰爲次。三仰又其次。二仰至于一仰。爲失采矣。姜菊圃元朝紀俗詩註。世傳高農汚農作此戱。以占來歲豊㐫。按字書。柶。角匙也。今之人▦从木謂四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