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本作品收錄於《正統道藏
經名:洞玄靈寶玄門大義。又名《玄門大論》或《道門大論》。撰人不詳,約出於隋唐之際。據《道藏缺經目錄》著錄,原本二十卷。現僅殘存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參見《雲笈七籤》卷六。

正義第一

[编辑]

夫十二部經者,蓋是通三乘之妙典,貫七部之鴻規。尋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逕者也。故《正一經》云:三乘所修各十二部。

釋名第二

[编辑]

夫十二部義通於三乘。今就次乘為釋,餘例可知。十二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記傳,第十一讚誦。第十二表奏。言本文者,即三元八會之書、長行原起之說,其例是也。《真迹》紫微夫人云:三元八會之書,太極高真所用。本者,始也,根也。是經教之始,文字之根,又為得理之原,萬法之本。文者,分也,理也。既能分辨二儀,又能分列法相;既能理於萬事,又能表銓至理。如木有文,亦名為理也。又名真文者,十二義通三乘真文。教主中洞,非通義也。神符者,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迹符書之字是也。神以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迹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若符契。玉訣者,如《河上》釋注之文。玉訣,解金書之例是也。玉名無染,訣語疑謂,決定了知,更舞疑染。靈圖者,如含景五帝之象、圖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靈,妙也;圖,度也。謂度寫妙形,傳流下世。譜錄者,如《生神》所述三君,《本行》所陳五帝,其例是也。譜,緒也;錄,記也。謂緒記聖人以為教法,亦是緒其源起,使物錄持也。戒律者,如六情十惡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也。律者,率也,直也,慄也,率計罪愆,直而不枉,使懼慄也。威儀者,如齋法典式、請經軌儀之例是也。威是儼疑可畏,儀是軌式所宜,亦是曲從物宜,為威法也。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者方所,法者節度,修行治身,有方所節度也。眾術者,如變丹鍊石、化形隱景之例是也。眾,多也;術,道也。為趣至極之聖道也。記傳者,如道君本業、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記,誌也;傳,傳也。謂記誌本業,傳示學人。讚頌者,如五真頌、九天舊章之例是也。讚以表事,頌以歌德。故詩云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頌也。偈頌者,以四字、五字為句也。表奏者,如六齋啟願、三會謁請之例是也。表,明也;奏,湊也。謂表明心事、上湊大道。通言部者,以部類為義,亦以部別其義,類以相從也。無方釋義十二,玄通制別,意如前解。然十二部內,唯本文有通相、別相,以十二部皆是文字,為得理之本文,猶是經之異名。十二既通名為經,是通相本文也。於通相文內別出一部,是《五篇真文》,有生天立地之能,是一切法本,為別相本文也。不可言十二部,是玉訣別出一部,是別相玉訣也。餘部例然。其又有長行為偈,本稱本文者。餘二乘經,望此可知。

出體第三

[编辑]

十二部經通皆以文為體,名味往尋,自有全以文為名者,自有全以詮理為名者,自有文理合為名者。有四部,但以文名別體,即是本文、神偈、符頌、靈圖等也。按此四名,無的明義,但以文為其體。靈圖乃不是文,既言象相,類亦從文攝。次有四部,全以詮理之名別體,即是威儀、譜錄、記傳、表奏等也。威儀是容上之法,譜錄是祖繫之源,記傳序其功名,表奏啟其心迹,故皆就理事工能為體也。次有四部,通以文理之名別體,即是戒律、玉訣、方法、眾術等也。戒律則通心與教。戒是心善,亦通戒勑;律是言語銓量,亦通心之秉直也。玉訣即道事理解。玉訣,文之理事方也。詣事處法,該文理術。通經術,故為文;眾智數,故為理也。

明同異第四

[编辑]

體同異者有四句:一者異,二者同,三者亦同亦異,四者非同非異。異句者,此十二部並得異體,四文體別,故不得同。八工義殊,數自成異。然八工不離四文,而言十二異體者,有二義故然。一者,自有四文,無八工能;二者,玄望若以工能,在一文中,則與三文異體;若在三文中,則與一文異體。故皆得不同也。同句者,十二部無離通相,本文皆同體也。亦同亦異句者,有別相本文,有通相本文。別相本文即是一千一百九字為體,其二百五十六字意觀似與譜錄、記傳、讚頌同體,其六十三字與眾術同體,其一百二十二字無註解者,是所未詳。通相本文者,即是長存之經,為偈本之本文也。此與八工體同,三文體異也。神符有得與玉訣同體。何者?若玉訣變此符字為隸者,此符與玉訣同體。若不變字形,雖解符義,不得同體。餘例可知。望解註靈圖則並非同體。非同非異者,文學相空,無可論同異也。曲論如此大意者,同則皆是文,異則十二文事合,故亦異同不可定,故非同非異也。

明次第第五

[编辑]

本文是生法之本,數自居前。既生之後,須即扶養,故次辨神符。八會雲篆、三元玉字,若不諳鍊,豈能致益?故須玉訣釋其理事也。眾生闇鈍,直聞聲教,不能悟解,故立圖像,助以表明。聖功既顯,若不是其祖宗物情,容言假偽,故須顯其譜錄也。此之五條,生物義足,將欲輔成,必須鑒戒,惡法交弊,宜前防止,故有戒律。既捨俗入道,出家受戒,簉於師寶,須善容儀,故次明威儀也。又前乃防惡,宿罪未除,故須修齋軌儀,悔三生惡也。儀容既善,宿根已淨,須進學方。學理期真,當假道術。道術之妙,顯乎記傳,論其習學,以次相從也。亦是學工既著,名傳竹帛,故次記傳。始自生物,終乎行成,皆可嘉稱,故次有讚頌。又前諸言教,多是長行散說,今論讚頌,即是句截偈結辭。既功滿德成,故須表申靈府,如齋訖言功之例,故申奏也。又前十二部明出世之行,後之表奏祛世間之灾,如三元、塗炭、子午請命之流皆關表也。

詳釋第六

[编辑]

即為十二重,一釋本文。前就洞玄為釋,若具足為言名空釋。赤書景皇,真文聖應,唯是一文之經,隨五帝所當,開為五篇。帝之與篇,各有名字,出《真文》上卷。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帝君名靈威仰,所掌真文,名曰《生神寶真洞玄章》,一名《東山神呪八威策文》。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帝君名赤熛弩,所掌真文,名曰《南雲通天寶衿》,一名《九天神呪》,一名《赤帝八威策文》。中央玉寶元靈元老帝君名含樞紐,所掌真文,名曰《寶劫洞清九天靈書》,一名《黃帝靈威策文》。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帝君名耀伯寶,。所掌真文,名曰《金真寶明洞微篇》,一名《西山神呪》,一名《八威召龍文》。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帝君名協光紀,所掌真文,名曰《元神生真寶明文》,一名《北山神呪》,一名《八威制天文》。《五老玉篇》皆空洞自然之文也。委釋此文如彼流,本文大意正是天書。今汎論古今,變文凡有六種:一者陰陽初分,有三元五德八會之炁,以成飛天之書,後撰為八龍雲篆明光之章。陸先生解三才,謂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為位,三五合和,謂之八會。為眾書之原。又有八龍雲篆明光之章,自然飛玄之炁結空成文,字方一丈,肇於未天之內,生立一切也。按《真迹》紫微夫人說三元八會建文章之祖,八龍雲篆是其根宗所起、有書之始。而先生云,八會是三才五行,便在既判之後。《赤書》又云,《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出於元始之先。即此而論,三元應非三才,五德非五行也。此正應是三寶丈人之三炁耳。有五德。故《九天生神章》云:天地萬物,自非三元所育、九炁所導,莫能生也。又曰:三炁為天地之尊,九炁為萬物之根。故知三元在天地未開、三才未生之前也。一家同宋法師,八會只是三元五德。三元者,一曰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炁,二曰赤混太無元無上紫虛之炁,三曰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炁。五德者,所本有三,即陰、陽、和。陰有少陰、太陰,陽有少陽、太陽,就和中之和五德也。篆者撰集,雲書謂之雲篆,此即三元八會之文、八龍雲篆之章,皆是天書。三元八會,則五文八字之例是也。雲篆明光,則《五符》、《五勝》之例是也。八會本文凡一千一百九字。其《五篇真文》合六百六十八字,是三才之元根,生天立地,開化人神,萬物所由。故云有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此之謂也。《玉訣》云,修用此法,五篇皆分字數。各有四條:一者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籙,求仙致真之法;二者主召天宿星官,正天分度,保國寧民之道;三者攝制酆都六天,內音天有一八字之氣;四者勑命水帝,制召龍魚也。其諸天內音天有八字,三十二天合二百五十六字,論諸天度數、期會大聖、真仙名諱、位號、所治宮府、臺城、處所、神仙變化、昇降品次、眾魔種類、人鬼生死、轉輪因緣。其六十三字是五方元精名號、服御求仙、練神化形、白月昇空之法。餘一百二十二字,闕無音解。二者演八會為龍鳳之文,謂之地音、地書。此下皆玄聖所述,以寫天文也。三者軒轅之時,蒼頡傍龍鳳之勢,採鳥跡為古文,以代結繩,即體也。四者周時史籀音宙變古文為大篆。五者秦時李斯變大篆為小篆。六者秦後程邈變小篆為隸書,有云漢謂隸書曰佐書,此乃程邈獄中所造,出捉徒隸,故以隸為名。此即為六也。就第二中,又有雲篆明光之章,為順形梵書文,別為六十四種,播於三十六天,令經書相傳,皆以隸字解天書,相離而行也。

釋本文第一

[编辑]

初傳古文者有邯鄲淳。又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王莽時使司徒甄酆校定文字,復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二曰奇字,古之異者;三曰篆書;四曰佐書,即隸書也;五曰緣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篆,所以書幡也。蒼頡始書,已應有筆。《詩》云彤管,則是筆者也。而言蒙恬造筆者,恬為秦將,三世有名,制筆精能,獨擅奇名也。漢和帝時,蔡倫始造紙爾,前唯書簡牒。牒者,詮牒語事也;簡者,在簡略恐是文字不繁也。但知本是天書金簡,餘地書已下八體六文皆從真出,外學者自更詳之。又未知何時書於此經,在紙作卷。今謂劫初己自有筆,太真所書,何容無紙,及以八體六文等耶,以而尊造化,具一切法故也。後人承用,自有前後耳。

釋神符第二

[编辑]

一切萬法,莫不以精炁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炁行乎其中;萬物既有,亦以精炁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者也。以道之精炁,布之簡墨,會物之精炁,以卻邪偽,輔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然此符字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別圖像、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日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銓量之旨;圖者,書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參八圖像;書中有圖,形聲並用。故有八體六文更相顯發。六文者: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八體者:一曰天書,八會是也;二曰神書,雲篆是也;三曰地書,龍鳳之象;四曰內書,龜龍魚鳥所吐;五曰外書,鱗甲羽毛所鳳音載;六曰鬼書,雜體微末;七曰夏書,模範雲篆;八曰戎夷書,類於昆蟲。此六文八體,或今字同古,或古字同符,更相加減,共成一法,合為一用,故同異無定也。而三洞經中,符有作今字者,此以《古文尚書》中有與今字同者耳。

釋玉訣第三

[编辑]

此別有經二卷,太上道君於南丹洞陽上觀為學士王龍賜說此靈文玉字之訣,但未知定是何代所注。學者尋之。又說諸修行、符圖五方、思存禳灾等法,正是解訣八會之文,而就本文理中復有明理,如解《真文》中更明感通之理,《定志》又出思微之義;事中復有事,如玉訣中復明傳經及盟授威儀之事。然訣中凡有解訣,皆通謂之玉訣也。

釋靈圖第四

[编辑]

圖書之作,俱出形聲。至於玄聖著述,各有功用。圖以傳有,書以傳無。無者,言之與理,無有形迹,定志局等之例是也。有者,有形之與迹,八景及人鳥之例是也。書圖亦可通於有無,以如前出思之也云。或鎮藏五嶽,以保劫運;或宣被十方,開化周普;或秘之金格,以示禁重天文;或藏之名山,明會乃出;或題之官闕,隨行處所安;或書之空林,顯神通力用;或行之五國,表緣所宜;或及之三清,辯昇沈異域;或宣之上古,拯物之迷;或傳之下世,哀物之苦。皆大慈之德,隋病設方;大哀之心,赴緣說法也。

釋譜錄第五

[编辑]

如《生神章》前三寶君及《本業》道君自序宿世根本之例是也。錄者,條別神明,位次名諱,八景及內音之例是也。譜者之為用、眾生或謂生死之理,倏然而有,倏然而無。如彼草木,無所緣起,故述本宿因,令其得悟。錄亦是條牒名領,以付學人,令其領錄存思以自防,保舉人身以升天也。大洞所明,即上皇玉錄之例是也。

釋戒律第六

[编辑]

戒法者,即止惡也;止者,止惡心口,為誓不作惡也。戒之為義,又有詳略。詳者,《太清》道本,無量法門百二十九條,《老君》及《三元品戒》百八十條,《觀身大戒》三百條,《太一》六十戒之例是也。略者,道人三戒、錄生五戒、祭酒八戒、《想爾》九戒、《智慧上品》十戒、《明真科》二十四戒之例是也。律者,終出戒中,無更別目,多論罪報憲法之科,如天師老君《玄都律》、《女青等律》是也。斯則戒主於因,律主於果;戒論防惡,律論與罪故也。然或空中而下,或口內傳授,皆隨機而作,授受不同。同如上品戒,則弟子向東,定志戒則弟子向南,《金籙簡文》則天尊北向。若東向者,向陽位也。依《三元品戒》,則東方、南方為左官,屬太陽;西方、北方為右官,屬太陰。初先謝罪求度,故向太陰,所以北向,回禮十方。次請生求義,故向太腸,所以東向而受也。《定志》所明,法師居南,弟子向師,幕側首向之。以理而推,則法師居多向北,與《金籙》同。上品戒弟子向東,定志戒弟子向南,此皆使弟子向生氣也。問《生神章》及《二十四生圖》法師向南向北,與此不類,復何義耶?答:此經于時天尊面命三天真人,傳《二十四生圖》與道君,命九天司馬、侍仙玉郎傳《生神章》與飛天神王,飛天神王及道君于時北向,請天尊,使者銜天尊命,從天尊邊來仍授,但是傳經簡,異於授戒,不得為例也。

釋威儀第七

[编辑]

三元本有威儀俯仰之格三千四百條,龍漢之後,文多不備。今所出有二百四十條,此以末世不堪,故略不傳耳。論齋功德者,宋師舊舉六條,今家大明二種:一者極道,二者濟度。極道者,《洞神經》云:心齋坐忘,極道矣。濟度者,依經總有三籙七品。三籙者,一者金籙齋,上消天灾,保鎮帝王;二者玉籙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三者黃籙齋,下拔地獄、九玄之苦。七品者,一者三皇齋,求仙保國;二者自然齋,修真齊道;三者上清齋,升虛入妙;四者指教齋,禳灾救疾;五者塗炭齋,悔過請命;六者明真齋,拔幽夜之魂;七者三元齋,謝三官之罪。此等諸齋,或一日一夜,或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具如儀軌。其外又有六齋、十直、甲子、庚申、八節、本命、百日、千日等齋,通用自然之法。其六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也。又有三長齋月,即正月、七月,十月是也。十直者,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也。八節所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諸齋日等,更不曲辯。

釋方法第八

[编辑]

舊云大略有九:一者麤食,二者蔬食,三者節食,四者服精,五者服芽,六者服光,七者服氣,八者元氣,九者胎食。麤食者,麻麥也;蔬食者,菜茄也;節食者,中食也;服精者,符水及丹英也;服芽者,五方雲芽也;服光者,日月七元三光也;服氣者,六覺之氣,天地四方之妙氣也;服元氣者,一切稟三元之氣,太和之精,在于太虛也;胎食者,我自所得元精之和,為胞胎之元,即清虛降四體之氣,不復關外也。麤食止諸躭嗜,蔬食節諸肥腴,節食除煩濁,服精其身神體成英華,服芽變為芽,服光化為光,服六氣化為六氣,遊乎十方,服元炁化為元氣,與天地合體,服胎氣反為嬰童,與道混合為一也。此之變化,運數改易,不復待捨身而更受身、往來生死也。今意方法,未必止是食事,其或是方藥或按摩等事可尋也。

釋眾術第九

[编辑]

無所不通,大而論之,略有五事:一者思神存真,二者心齋坐忘,三者步虛飛空,四者餐吸元氣,五者導引三光。此皆心氣相使,而神道冥通。論其變化,凡有三種:一者白日昇天,二者尸解,三者滅度形不灾也。白日昇天者,功成道備,三萬六千神及三一、帝一混合為體,體成妙一,故能與神俱遊,即身而升天也。又誦《大洞經》及《人鳥山》,不須服御而得雲輿迎者,其身亦已化,又上詣朱陵受鍊也。二尸解者,如位業義明。三滅度者,如太一守尸,或經年歲,尸還成人也。

釋記傳第十

[编辑]

記則追誌過去之事,亦有傳記未來之事。凡聖神之體,有二事:一者自然,二者學得也。《大洞經》者,從死得生,從生得道,從道得仙,從仙得真,從真得為上清黃老君,如三十九真、二十四帝、百八十道君、天尊,上聖亦有自然妙氣應化所作,亦有修習後成,自然、後學合為一也。然此聖真階次萬品,略言大意,如位業科,其《七真列紀》道君等傳譜記傳也。

釋讚頌第十一

[编辑]

四言可象四時、四氣,五言以法五行、五德,七言以法七元、七曜。此有本文讚頌,如《九天生神》之流,以三洞飛玄之炁,是本文讚頌也。後諸經中,或有道君、真人、諸天讚頌,此皆玄聖所作,共在經中。凡天書玉字雖本出梵音,至於行教說經,亦隨類得解。如書真文,本是三元八會梵天之音。今以隸書,又以此音譯傳書,則篆、隸兩存,譯則此顯而梵隱也。及《九天生神章》則本文不傳,梵音不出,但有隸字而此音也。至於《內音玉字》,則有異同:同者,亦以隸字傳篆書;異者,不以此音譯梵語,故文單複不可解也。而天真皇人演之,仍用大梵之音而語此問,即以此間之物合玄都之事。故知真聖之音,音可以通施眾物也。

釋表奏第十二

[编辑]

此條正一偏多。但一切萬機,其迹各別,故聖人垂法,制之以事。然道在人心,而方須以表奏者,既未能冥會,則因事而顯,事顯則心明,故盡其形迹也。夫人心無質,運之有境,境淨則心明,心明則行潔,行潔可以交神靈,心明可以會天道。故登壇告盟,憑章表奏,啟心形俱,盡人神合會也。《章信科》云:輸物明信,信道捨財,消灾散禍。多名。其要有三者,賜與凡夫,爰及鳥獸、蠕動蝖飛,皆同布施。二者供奉三等,崇飾三寶,周給聖賢,同曰供養。

明教第一

[编辑]

以明三十六部之義

三乘之中,乘各有前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論其相攝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何者?以大得兼小故也。又,大乘得學為徧行也,小不得兼學大,止十二,中乘可知。此遠論男內化門意也。用論三洞,即是會前三乘,入此一乘,故三洞大唯一乘耳。而又約三洞開三,欲示一乘之內無所不包。故自後明三亦示一,三不三,三一不一不三,正義也。

問:會三歸一,三乘在不?答:元在不在,若不在,何所會?若在,何名會耶?

明行第二

[编辑]

有二經不同:一者,《太玄都老子自然齋儀》,玄經有三條:一曰天經,天真所修;二曰地經,洞天所習;三曰人經,世間所行。三境之法相通而一一品曰三乘,三乘之用各有十二條,交會相通,總曰三十六部。十二條者,一曰無為,二曰有為,三曰無為而有為,四曰有為而無為,五曰續愛,六曰斷愛,七曰不斷不續,八曰分段,九曰無分段,十曰知微,十一曰知章,十二曰通用。當境而言,亦曰十二部。隱顯兼施,則有七十二部。今謂此文所出前之三經,經自可是教,後之十二意在行也。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迹俱無為;二者心無為,迹有為;三者心有為,迹無為;四者捨家處人間;五者携家入川澤;六者出世,與人隔絕;七者與世和光同塵;八者斷欲斯斷;九者不斷;十者遊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都釋文意,已在位業義科。但此兩經名味不同者,亦當教,自是一途之說耳。但太玄所出多據於心,正一所明通論心迹。但太玄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者,事如涉迹又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