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淳熙三山志/卷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八 淳熙三山志
卷十九
卷二十 


諸寨土軍

○諸寨土軍

福、興化、泉、漳於一道為控帶山海之國,往往依險為守。本州四境:東、南薄海,聯絡上下數百里,囊寇橐奸,少失巡察,則相挺為盜;西、北負山,窮崖絕嶺,一夫執梃,莫有誰何,則亦將無所不為。是以風帆浪舶往來沖集要害之處,與夫去城邑為遠地者,莫不置寨巡檢,牙鉤股附,氣勢相犄角,一旦有急,合以從事。蓋一郡之藩籬也。

異時,直北四縣競送鹽課,販鬻西走,淵藪萃焉,故警備尤密。【天聖九年,嘗移福、劍巡鋪使於白沙渡巡捉茶鹽,有兵士五十人。景祐二年廢。寶元二年,連江北交頭置巡檢一員,差本州屯駐兵級一百人守把。慶歷四年廢。舊又有北嶺巡鹽寨等十人處巡檢,(底本作「十人處巡檢」,崇抄同,庫本作「十以處巡檢」,疑是「十處」或「十八處」之誤。)如關隸寨之類是也,差兵級一百二十六人分布巡防,景祐三年廢。】其後,運額專責三倉,豪黠竊發,復多見於東南。其置寨之近遠,宿兵之少多,一隨其時與事之緩急而已。

今,寨存者十有一,因革廢置,始末具在,觀者亦足以見其故云。

甘蔗洲巡檢今侯官

四州同巡檢之名,舊矣。【咸平以後文移多見之。】慶歷四年二月敕:「逐州留巡檢一員,專管本州界內巡警,於要害處安置廨宇。」時本路同巡檢五員,都巡檢二員。而漳、泉、福、興同巡檢刁德忠廨宇在甘蔗洲,蓋其一也。【嘉祐四年,知福州蔡密學襄奏:「福、漳、泉、興化,各是邊海,與外界水路通接。其巡檢下兵士多不習舟船,緩急不足使令。今除已行下逐處修葺刀魚船、各取現管數目排籍外,其兵級常切教習舟船、諳會水勢,以備差使。」】其兵額舊管一百八十人。熙寧五年,更定一百人,州差步軍充填。元豐三年七月,閭丘提刑孝直奏:「諸巡檢下兵級,皆雜攢諸指揮廂、禁軍或屯駐客軍,其間多西北人,與本地分不相諳熟;差到年歲,稍能認辨道路、山川、人物,又迫移替,至於海道,亦不慣習,使之相敵,終無必勝之理。請於逐處令招置士兵,以一半招收新人,一半許廂、禁軍舊人投換。庶幾,新舊相兼,習熟使喚。仍就整於廂、禁軍內對行除豁。」【時本路八州、軍,舊管創添巡檢二十八員,兵級三千五百人。除四處都巡檢八百人,地分闊遠,依舊輪差廂、禁軍外;二十四處,二千七百人及續添巡檢四員、三百五十人,共三千五十人,一概招募土兵。以額定人數一半,許廂、禁軍中舊人投換,於本路廂、禁軍內豁除。消減威果八百人,教閱廣節一千二百人,並創添招置未到廣節一千五十人,除七州、軍消滅外,本州惟廣節減一百五十人。】於是,巡檢下兵級並易以土兵。而同巡檢仍置招一百人,立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各一名,押官二人,長行九十三人。七年三月,以五縣巡檢疆界闊遠,私鹽透漏,用提舉鹽事司奏,移廨宇於懷安雞菜鎮。仍別差使臣一員充巡捉私鹽,依舊駐紮甘蔗洲;於同巡檢下一百人內,撥與巡捕土兵二十人,及差禁軍三十人。

元祐二年,或言招置土兵,歲月既久,間多親戚鄰裏,故相遮庇。乃以其半復差禁軍,俾半年一替。政和二年,臣僚復言:禁軍所至,往往一心惟望替期,又不諳習彼處道里,宜依元豐法一概招土兵以代之。仍於禁軍指揮內就整豁除,以替回兵充補。【時,本路巡檢,除四處都巡檢及建州、崇安,專提舉擺鋪,合差禁軍。其餘舊置及添置巡檢、巡鹽寨共三十六處,共三千五百十五人,內一千五百五十三人系土兵外,其一千九百六十二人系差禁軍。今並招土兵,替禁軍回營,仍於本路禁軍二十二指揮,計九千三百五十人內就整,豁除一千九百六十二人,卻以替歸禁軍充補此額。】宣和二年十二月,頒下《福建路格》,本寨兵額以一百人。五年,敕土兵許依廂、禁軍例,於本寨架造營房。六年,敕巡檢,遇小盜,與縣尉會合捉殺。乾道七月三日,本路沿海州、軍諸寨並巡檢下土兵例行增招人數:本州十一寨,一千五百五十四人,增招四百四十六人,為二千人;而甘蔗洲除現管五十七人外,更招十五人。【今數同。】

海口巡檢今福清

海口去鐘門不遠,巡檢廨宇移置不常。寶元以前,治鐘門,從本州抽差屯駐本城軍員、兵級一百人。皇祐、至和、嘉祐之間,又移海口,尋復舊。嘉祐四年,蔡密學襄奏:「沿海州、軍兵士不習舟船,無以備海道。福州鐘門巡檢一員,掌海上封樁舶船,其令出海巡警。」治平元年,議者復謂,「蕃客多由海外徑入兩浙海澳,四畔皆魚業小民,不宜使諸卒重擾之。」於是,復歸海口,管軍員、兵級四十八人,仍兼本鎮煙火公事,兼沿海巡檢。

熙寧二年,提刑司有請:「本鎮去鐘門往復二百餘里,別無陸路,賊盜緩急,不能劃時捕捉。宜依舊移鐘門。」時寨兵額一百五人。五年,現管七十四人,尋以七十人為額。元豐二年,以閭丘提刑孝直之請,徙置巡檢於控扼去處,遂移止馬門。三年九月,添招土兵,置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一名,長行六十五人。五年,巡檢康詵脅所部寇海道。既平,移蘇澳。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兵數不改。紹興三十年,揀七分水手六十三人。乾道七年,又增招土兵,以八十四人為額。

水口巡檢

大中祥符五年四月,本路王運使贄奏:「建、劍、邵武搬鹽南臺倉,程路隔遠,唯水口嵩溪驛得福州、南劍之中,創鹽廒為便。然舊無寨鋪,若監當只委縣官,恐無以防守巡察,宜差強幹使臣一員專監。仍於本州量差屯駐兵級三十人、員僚一人巡防,一年一替。」從之。景祐二年,轉運司奏復鹽倉於南臺。以水口路當要沖,最為透漏私販地分,依舊存留兵級三十人守把,仍移福、劍州巡馬遞鋪史允元廨宇於水口安泊,都大管當,來去部轄巡捕。元豐元年八月,蹇運使周輔措置鹽法利害,復水口鹽倉,仍舊差巡鹽使臣,抽撥兵級七十人,與前三十人,共一百人為額。三年,巡檢下例招土兵,置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各一名,押官二名,長行九十三人。紹聖三年,以二十人撥隸五縣巡檢,止以八十人為額。紹興三十年,揀七分水手七十人。乾道七年,增招人數:現管九十四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十三人。【外倉峽巡檢,系福、劍州巡鹽寨,有步軍八十額,系南劍州差。】

辜嶺巡檢

元豐二年十月,閭丘提刑孝直奏:「沿海州、軍控扼地分,乞添置巡檢,防遏盜賊。」時永泰縣辜嶺都巡檢一員,遂移於閩縣地名方山渡北岸置,以二百人為額,給與舟船,往來巡警兩州、軍地分。卻移南臺巡檢一員於辜嶺,以七十人為額,管認福州永泰縣、興化軍興化縣地分巡警。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本寨七十人。今九十二人。

峰火巡檢

【(底本、庫本於本誌中各卷皆記作「峰火寨」、「峰火門」等,顯非書誤,崇抄則皆作「烽火×」。疑古或作「峰」,今仍從底本不改。)今長溪】

元豐二年詔:「移長溪等六縣巡檢一員於長溪縣海名峰火澳,管長溪、寧德海道,兼就近陸路盜賊,兼本澳公事。」【陸路七十五里至縣。】

先是,咸平二年六月指揮:「長溪縣四向最遠,去州城或七、八百里,山川險隘,盜賊多竄入溫、處等州,而兩浙州、軍盜賊卻入長溪縣界,雖有都同巡檢,不能依時會合。乃用建州浦城例,選差使臣一人充兵馬監押兼知長溪縣事,抽兵士七十人,給與衣甲,在縣把守。」【是歲九月,兵馬監押兼知縣事呂懷謀奏:「準宣:『抽撥兵士七十人赴縣』。今只差到三十八人。」有旨:「令本州疾速發遣,不得少著一名。」】至慶歷後,始差文臣,以知縣兼兵馬監押。會提刑司奏:「長溪、羅源、寧德、連江、長樂、福清六縣皆邊海,盜賊乘船出沒。」乃添置沿海六縣巡檢一員,撥兵級三百人於長溪縣置廨宇,仍造刀魚船十隻,往來海上收捕。是歲,嘉祐八年也。熙寧五年,更定以一百人為額。至是,閭丘提刑孝直復奏:「沿海州、軍控扼地分,宜添置巡檢及移置廨宇於卓望去處。」故亦遷焉。時兵額復定七十人。【宣和二年,《福建路格》數同。】三年閏九月,巡檢下例增招土兵,乃復熙寧一百人之數。元祐七年五月,州以寧德寶瑞、寶豐場新發,集聚千餘家,距縣隔遠,乃以峰火澳巡檢兼長溪、寧德兩縣巡捉私煎、販鹽,兼管當兩縣盜賊公事。紹興三十年八月,取七分土兵識水勢者,每月一次同籍募到水手、海船出近海港口教閱。本寨五十六人。乾道七年,州增招土兵二十八人。時現管六十二人,遂增招一十五人,為七十七人。

南灣巡檢今羅源

元豐二年,閭丘提刑孝直奏:添置巡檢。內一員,連江縣海名西洋,管連江、羅源海道,從兵士七十人為額。西洋在巨海中,四顧驚濤,莫知畔岸,自廉山駕舟,兩潮始達,風或逆,旬月莫至。七年,李提刑茂直行部,知非便。奏移羅源縣海名南灣,尋置廨於廉澳。【(庫本作「廉溪」。)徐師文為《記》。】紹興九年白劄子:「南灣巡檢卻離十里置廨,甚非朝廷設官巡警之意。其行下依祖宗舊法,仍歸南灣。」三十年,揀七分水手五十六人。乾道七年,例增招土兵,現管九十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八人。

南匿巡檢今福清

元豐二年十月,閭丘提刑孝直奏添置巡檢一員。初置連江官澳,轉運鈐轄司相度:以迫西洋、閩安,遂置南匿嶼,以兵士七十人為額,管福清縣海道。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土兵七十人。紹興三十年,揀七分水手六十三人。乾道七年,例增招土兵,原管九十三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九人。

松林巡檢今福清

元豐二年七月,賈運使青奏添差使臣兩員,內一員於海口鹽柵地名松林置,管海口、福清、長樂三處,專以巡鹽為名。仍於本州廂軍、禁軍內差人巡防,以五十人為額。紹聖五年五月,州奏:「海口鎮居民余二千戶,所管官物、倉庫浩繁,而於海口、南匿兩寨各隔大海,又二十餘里乃至本縣,遇有盜賊,不即捕逐。惟松林寨相去三里,可就巡防。請於今巡檢高士達銜內添入『兼福清縣就近陸路地分巡捕盜賊』一十四字,仍於本州差撥威果指揮兵士二十四人與舊管兵級共七十五人。」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遂以是為額。紹興九年,安撫司措置海道,移寨於地名松下置。三十年,揀七分水手六十人。乾道七年,例增招土兵,現管七十八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九十九人。

兩縣巡檢今寧德

元豐三年,賈運使青奏乞添使臣兩員。內一員於長溪縣邊海鹽柵置立,管長溪、寧德、羅源、連江四縣,以專切巡捉私煎、販鹽公事為名,仍差兵士,以五十人為額。元祐七年,寧德兩場銀寶新發,聚落既多,宜行分布巡防。乃以前四縣巡鹽,與免羅源、連江兩縣巡警,治寧德水漈裏,令管長溪、寧德兩縣盜賊。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本寨土兵一百人。紹興九年,以寧德巡鹽寨移管下地名蛇崎。三十年,揀取七分水手五十人。乾道七年,現管六十二人,增招一十五人。今六十人。

五縣巡檢今懷安

州管界同巡檢一員,舊止【(底本作「舊正」,據庫本、崇抄改。)】十二縣水陸巡捕。元豐三年,移置五處巡檢,乃分認長溪、寧德、羅源、連江、長樂、福清、永泰七縣。四年六月,以本路提刑之請,復以沿江閩、侯官、懷安、閩清、古田五縣隸焉。同巡檢自此始分矣。七年,提舉鹽事司奏:「甘蔗洲,大江津要。下通產鹽之地,【(底本作「十通」,據庫本、崇抄改。)】上抵建、劍、邵武,私販所由散入支路,正須據要把截;而同巡檢所管五縣,疆界闊遠,巡捕所不能及。其懷安雞菜鎮,私鹽小路湊會之處,【(底本作「私小路……」,庫本同,據崇抄改。)】可移彼駐劄。」舊土軍一百人,除二十人分撥甘蔗洲巡鹽外,存留八十人。紹聖三年,增二十人,用本路提刑之請也。【時以古田水口巡檢管一縣地分,尚一百人,而五縣闊遠乃八十人。故增。】宣和二年十二月,頒下福建兵數:本寨一百人。今一百一十人。

劉崎巡檢今閩縣

紹聖二年,詔添置巡檢一員,駐劄劉崎,巡捕長樂、連江、閩縣私鹽盜賊。【閩縣東南百二十里。(庫本作「二百十里」。)

先是,天聖七年,本路轉運司奏:「閩縣界有閩安鎮,枕居海門,為舟楫往來沖要之地,宜用使臣一員監納商稅,兼沿海縣分巡檢。仍於本城及屯駐、駐泊指揮內,抽差軍級員寮六十人往彼巡防,量給衣甲器械。」至是,本州復請:「閩安鎮,客旅興販廣、浙往來經由之處,監官每月三往巡鹽,商旅滯留,課額虧失。」始於劉崎添置巡檢,仍以閩安鎮原管兵級六十人盡隸之。其鎮官專一收稅,卻從本州輪差禁軍三十人往本鎮守把。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土兵六十人。紹興三十年,揀取七分水手五十九人。乾道七年三月,增招土兵,除現管七十九人外,招三十一人,為一百一十人。今,一百十六人。

《三山志》卷第十九終

 卷十八 ↑返回頂部 卷二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