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聖記/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混元聖記
◀上一卷 混元聖紀卷之一 下一卷▶

混元聖紀卷之一

宋觀復大師高士謝守灝編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邊昭昭然若日月,其可無記述乎。夫何紀傳,率多疏略,如司馬遷《史記》、班固《古今人表》、劉向之載《列仙》,嵇康、皇甫鎰之叔《高士》,與夫葛稚川之《神仙傳》暨《集仙》、《總仙》等傳,例皆蔑裂,百不具一。尹文操編《聖記》八百二十章,賈善翔傳《猶龍》,析為百篇,雖記述頗詳,而枝蔓旁引,首尾失次,其問取舍,未免乖違,二三其說,覽者滋惑。每一披卷,為之感慨,誠教門之闕典也。今不揆愚陋,編考三教經典傳記,究其源流,仍序歷代崇奉之事,編為《聖紀》,冠以年譜。若夫五太之初,九皇之始,真文未兆,載籍叵詳,今始纂書史所載老君應世之歲月,述其年譜於左。

天皇[编辑]

皇甫謐《三五歷》云: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徐整《三五歷紀》云:元熙肇始,有神人號天皇,時老君降世,號通玄天師,一號玄中大法師。唐翰林學士承旨樂朋毫撰《青羊官記》云:太上玄元老君,應運降跡,與天皇為師。上清下濁之初開,相離未遠。六合八絃之乍坼,相去未遙。正方圓上下之形,定洪荒朴略之狀,川新融而水仍晦,土始結而石未堅,配四海於四神,付五行於五帝。

地皇[编辑]

老君下降為師,號有古大先生。唐紀云:是時乾象猶低,坤形仍薄,立極定位,敷化建功,我太上老君屑跡下降,與地皇為師,分配柔,制定寒暑,地增博厚,天益高明,聖力無窮,神功靡測,萬木甲坼,萬草勾萌,羽族毛群區分於兌離之位,介蟲鱗類支分於坎震之官。

人皇[编辑]

《春秋緯》作九頭紀

老君下降為師,號盤古先生。《三五歷紀》云: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天地開闢,盤古在其中,後乃有三皇。此三才之始也。唐紀云:已瑜青海之年,又離青海之歲。二聖既理,四表生光。我太上老君博施濟眾,與人皇為師,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脈,一萬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離胎於水木,六丙六辛之將出孕於火風,一百五十六代,四萬五千餘年,始稱通玄天師,再號金闕帝君,三名盤古先生。

五龍紀五姓,玉皇通一歷勾龍紀。

連通紀六姓,或作連遙紀。《春秋緯》及《河圖》、《五皇歷》皆作連通紀。

合雄紀三姓《春秋緯》作含雄紀。《初置天地經》作合雄紀。

五姓紀《河圖》云:通紀五姓,是謂五姓紀,《春秋緯》有攝提紀,而《五姓紀》又序次《羌一紀》。

叔命紀四姓,《置天地經》作厚紀。《玉皇歷》作玄命紀。

修飛紀九姓,《河圖》作居方氏。

因提紀《河圖》作提挺紀。

禪通紀七十二姓,《河圖》作通姓紀。

流訖紀《史記索隱三皇紀云:流訖紀當黃帝時,制九紀之問。

按《河圖代姓紀》:太古者,生民之始也。男女垢精,以女生為姓。始三頭謂之合雄紀生,號三世。合雄氏沒,子孫相傳,記其壽命,是謂叔命紀。通紀四姓,生子二世,男女眾多,群居連通,是謂連通紀。生子一世,通紀五姓,是謂五姓紀。天下群居,以類相親,男女眾多,分為九頭,各有居方,故號居方氏。生子三十二世,強弱相凌,欲生吞害,中有神人,提挺而治,故號提挺氏。生子三十五世,通紀七十二姓,故號通姓氏。通姓氏之後,有有巢氏,天下九頭咸歸而尊事之。有巢氏生燧人氏,燧人氏生伏犧。《河圖》及《三五歷》云:自人皇已後,有五龍氏、燧人氏、大庭氏、柏黃氏、中央氏、卷須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元懷氏,而不知其姓氏世次。三墳載天皇、伏犧氏,《策辭》云:皇曰:命子襄居我飛龍之位,生我圖文,代我咨告於四方上下,無或差戒。

後昊英氏進曆於君曰:曆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木王於卯,二月乃集眾於傳教臺告民,示始甲寅。后女媧氏、元懷氏輔君之右,上相共工,下相皇亙。飛龍朱襄氏、潛龍昊英氏居君左右,栗陸氏居北,赫胥氏居南,昆連氏居西,葛天氏居束,陰康氏居下,九州之牧各統其人,群居於外。皇日:栗陸子居我飛龍之位,主養草木,開道泉源,毋或失時。日:大庭子主我屋室,視民之未居者,喻之借力,同創其居,無或寒玲。曰:陰康子主我水土,俾民居處無或漂流,勤於道陸。日:混沌子居我降龍之位,惟主於民。日:昆連子主我刀斧,無俾野獸犧虎之類傷殘生民。皇曰:四方之君咸順我辭則世無憂,惟愛於民則位不危。又曰、子無懷安,惟安於民。民安子安,民危子危,其子念哉。以三墳之書考之,則伏犧氏為後天皇氏,女媧、元懷其后也,朱襄、昊英其子也,共工、皇亙其相也,栗陸、赫胥、昆連、葛天、大庭、陰康、混沌,皆其神也。居內則其六卿分職以治其國,在外則為四方君長以牧其民,所謂九頭者是也。然皆一時人,初無世代之異,而歷代典籍所載,多列為先後,何也。意者伏犧氏沒,其后嗣及其九`頭之臣皆享遐齡,且迭為君主耶。不然,則其臣之子孫咸祚有國,因祖命氏耳。《韓詩外傳》以為自古封泰山、禪梁甫者萬有餘家,仲尼觀之,不能盡識。管子亦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焉。其首有無懷氏,則知其伏犧之前帝王世代先後不可得而識者,蓋亦多矣。《春秋華稱自開闢至於獲鱗凡三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為十紀。一日九頭紀,二曰五龍紀,三日攝提紀,四日合雄紀,五日連通紀,六日叔命紀,七曰修飛紀,八日因提紀,九曰禪通紀,十日流訖紀。蓋流訖紀當黃帝時,制九紀之問。今自周敬王之三十九年,《春秋》魯哀公之十二年庚申西狩獲麟,逆數至黃帝元年丁亥,纔三千九百三十歲。自黃帝推而上之,至於開闢,當有三百二十七萬二千餘歲,其問帝王年代莫

得而考,雖間見於諸子、圖緯之書,然疑相傳,無所折衷,今姑存而不論。

伏犧[编辑]

太昊,姓風,木德。初造曆,元年起甲寅。女媧繼之,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

《河圖代姓紀》云:伏犧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龍馬負圖,始畫八卦,命飛龍氏造六書,命潛龍氏作甲曆。伏犧制牛冶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頭為九牧,因龍出而紀官,因鳳來而作樂,天下之民號日天皇太昊。伏犧時,老君降世,居荒野,號鬱華子。唐紀云•庖犧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以道弘濟,降跡為師,教之以畫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書契之文,製之以代結繩之政。

祝融[编辑]

炎帝,姓姜,火德,起丙辰,始教民陶冶,故號炎帝。

按《禮記謐號記》,先祝融,後神農。餘注則先神農,後祝融。切謂祝融為炎帝之祖,以火德王,鈴不後於神農,今當以《禮記》為正。其高陽氏之子黎為火正,故亦號祝融,至今為南方司火之神。《月令》日: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則祝融為火德之祖明矣。時老君降濟陰,號廣壽字。

神農[编辑]

連山氏,祝融之後,始教民耕種百谷,故號神農。子孫相承五百三十年。

《河圖代姓紀》號為人皇。時老君降于濟陰,號大成子,唐紀云:連山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救時屈己,下為帝師,付之於五運,分之於四時,助之以正萬機,明之以辨百谷,變飲血茹毛之化,移塊拌土鼓之音,毀穴焚巢,上棟下宇,範金合土,繙黍擘豚,製未耜以濟兆民,作陶冶以利萬物,天雨粟以呈瑞,地芒稼而彰稔。

黃帝[编辑]

有熊氏,姓公孫,土德,起丁亥。子孫相承共一千五百二十年。《河圖代姓紀》號為地皇。時老君降世,居于崆峒山,號廣成子。唐紀云:有熊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隱身於崆峒之中,放心於杳冥之外。帝乃親降筆轄,禮展師資,既樞衣以趨隅,遂屈膝而問道,當是時也,檢岡凌虐,蚩尤作亂,化魚鱉為兵士以助王師,變雲霞為神衹潛扶軍陣,能彌兵於涿鹿,偃戈於阪泉。束遊青丘之鄉,北到洪隄之境,受丹經於玉室,登蒼冥於鼎湖。屈軼既生,莫莢復出,若非大道,孰可致斯。按《玉緯經》有三種,三皇有前中後之異,故稱九皇。《洞神大有經》云:三皇治各三千六百年。又《小有經》云:三皇治各萬八百歲。詳此二說,《大有經》止論一代三皇,每一皇治三千六百年。《小有經》乃統論三代三皇,每一皇治萬八百歲也。若通論三代九皇,則共經三萬二千四百年矣。或言萬八千者,蓋百字誤為千耳。今據《老子內傳》所明,正與《大有》、《小有》相符。又前三皇、中三皇各經九千九百億萬歲者,乃計一劫之大數,非止言三皇之身也。所言後主皇者,傳記所載亦多不同,如《洞神經》與項峻止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而三墳書以伏犧為天皇,神農為人皇,黃帝為地皇。而皇甫謐注《春秋運斗樞》,鄭玄、高誘注《呂覽》,以庖犧、女媧、神農為三皇。《禮記鎰號記》以伏犧、祝融、神農為三皇。孔安國、韋昭、陶隱居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尚書大傳》應邵、譙周以燧人、庖犧、神農為三皇。聊氏以有巢、燧人、伊析為三皇。《帝系譜、《中經》、《出塞記》、《瀨鄉記》以伏犧、神農、祝融為三皇。所見不同,難遽加雌黃也。而梁武帝以伏犧、神農、燧人為三皇,以黃帝、少昊、帝譽、帝摯、帝堯為五帝,謂舜非三五,亦非五帝,與三王為四代,其說尤所不通。歷世紛紛,莫有定論也。

少昊[编辑]

金天氏,黃帝之後,金德,起辛未。子孫相承共四百年。

老君復降于崆峒,號隨應六一號太極先生。唐紀云:金天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乘九龍之筆,降以為師,號太極先生,說莊敬之典,教之順時迎氣,昭配神明,羽族呈休,命之烏官,理分九鳥,以統百師,景合璧以表靈,鳳銜圖而示肌。悉由至道,彰此帝模。

顓帝[编辑]

高陽氏,姓姬,水德,在位七十八年,元年辛卯

老君降于衡山,號赤精子。唐紀云:高陽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教之解紛塞兌,治國安民,滌蕩九黎,陸明八凱。有龍野紫髯之兇醜,有蛇身赤髮之渠魁,力技不周,首觸山碎,天低西北,致日月之西行,地亞束南,使江海而束注。追呼六甲,役御百靈,訓之以微言之經,教之以大順之道。乘蒼此之迅駕,或適幽陵。御素璃以遐遊,或臻蟠木。

帝譽[编辑]

高辛氏,黃帝之後,木德,在位七十年,元年己酉。

老君降世,居于江濱,號錄圖子。唐紀云:高辛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敷道布化,濟代為師,談黃庭之妙言,隱日遁月,稱錄圖之嘉號,返邑移城,制九州之命,作六英之樂,封勾芒以佐蒼帝,敕萍收以翼白方,封岱嶽而印金泥,照寰區而開玉鏡,飲太活之井,遊不夜之鄉。

帝堯[编辑]

陶唐氏,姓伊祈,火德,在位七十年,元年戊戌。

老君降世,居姑射山,號務成子。唐紀云:陶唐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暫垂至理,下降為師,講玄德之經道以匡於玄化,應丹陵之瑞名冀列於丹丘,披庇裘以食礪撰,端拱於土階,掛鶴氅而飲流霞,凝思於瑤圃。

帝舜[编辑]

有虞氏,姓姚,土德,攝位三十年,在位五十年,元年戊申。

老君降世,居河陽,號尹壽子。唐紀云:有虞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談無為之理,講離合之經,三苗克恢,四罪咸服,百揆時序,五典饉微,懷明神之珠,賜照華之玉。按《孔子家語》季康子問日: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日:昔丘也聞諸老聘日: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嗥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嗥配金,顓帝配水也。康子日:太嗥之始以木,如何。孔子日: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也,萬物之初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康子日:吾聞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專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得稱日帝者,何也。孔子日: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太嗥之屬配焉,故亦云帝,從其號也。少嗥氏之子日重,為勾芒。曰該,為專收。曰修及熙,為玄冥。顓頊氏之子日黎,為祝融。共工氏之子日勾龍,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為官職,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則稱五祀,不得同帝也。康子日:陶唐、有虞、夏后、商、周獨不得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將有限乎。孔子日: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植百穀者眾矣,維勾龍氏兼食於社,而棄為稷神,歷代奉之無敢易者,明不可與等也。故自太嗥以降,逮為顓頊,應五行而王數非從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宋朝劉道源《通鎰外紀》於舜紀叔曰:《六經》皆不稱三皇五帝三王,《易下繫辭》日:庖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繼世更王而無三五之數。或以庖犧至舜為五帝,孔子未嘗道者,不可附會臆說也。《管子》稱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j謀得兵勝者霸。孔穎達謂《管子》書或是後人所錄,非本書也。或謂《莊子》《列子》皆寓言誕妄,秦漢學者宗其文辭論議,故競稱三皇五帝,而不知古無其人。其論辮雖若可取,然考之實故,亦未為通論。又其所載帝王世數歲月,考之歷代紀傳及長曆,皆抵捂不合,推之甲子又參差,抑傳寫者之誤與,其固欲求異於人與,抑第究其大體而不暇計其細與,特未可知也。且如宰我問孔子以上世之傳,孔子猶日略聞其說而已,況去古逾遠而才不逮聖人者乎。至於季康子五帝之問,則對以昔聞之老聘云,未嘗敢謂古無其人也。此亦見聖人信而好古之意。唯司馬遷《帝紀表》日: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

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彰矣,願第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問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與淺見寡聞者道也。夫太史公博極群書,歷訪古透,其為良史宜矣。

夏禹[编辑]

姒姓,金德,元年戊戌,建寅正月。子孫相承共四百三十二年。

老君降世,居商山,號真行子。唐紀云:夏后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克匡王道,爰作帝師,談德行之經,行為國之法。

商湯[编辑]

子姓,水德,元年庚戌,建丑正月,在位一十三年。子孫相承共六百一十三年。

老君降世,居于潛山,號錫則子。唐紀云:成湯之王夭下也,我太上權離左極,下為王師,說長生之經,體自然之道。

以上事逃,互見于《帝系譜》、《帝王世紀》、《洞神大有經》、《玉歷經》、《出塞記》、《地理志》、譙周《古史考》、《神仙傳》、《郡國圖經》云。老君雖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透。

外丙元年癸亥,在位二年。

仲壬元年乙丑,在位四年。

太甲元年己巳;在位三十三年,號太宗,亦號祖甲。

沃丁元年壬寅,在位二十九年。

太庚元年辛未,在位三+五年。

小甲元年丙午,在位一十七年。

雍己元年癸亥,在位一十二年。

太戊元年乙亥,號中宗,在位七十五年。

仲丁元年庚寅,在位一十一年。

外壬元年辛丑,在位五年。

河直甲元年丙午,在位九年。

祖己元年乙卯,在位二十一年。

祖辛元年乙亥,在位一十六年。

沃甲元年辛卯,在位二十二年。

祖丁元年癸丑,在位二+二年。

南庚元年乙亥,在位二+九年。

陽甲元年甲辰,在位一十八年。

十七年庚申,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熙,託孕於玄妙玉女。

盤庚元年壬戌,在位二十九年。

小辛元年辛卯,在位二十一年。

小乙元年壬子,在位二+年。

武丁元年壬申,在位五十九年,號高宗。九年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商之二月望,今之上元節也。《通鑑外紀》云:自夏之前,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湯革、夏命,乃以建丑為正月也。老君降生。自陽甲十七年託孕,至此八十一年。劉向《列仙傳》云老子生於商時。嵇康、皇甫謐云生商末。唐朝以生日為真元節。樂朋龜記云:商高宗御極之世,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瓊胎,瑞彩結成於金骨,不拆不副,誕彌於八十餘齡,降世降生,過期者二萬餘晝。四十三年甲寅,老君降,乘白鹿,登庭檜之杪而飛昇。今有昇天鹿迸在亳州太清官。

祖庚元年辛未,在位一十七年。

祖甲元年戊子,在位一十七年。

直辛元年乙巳,在位六年。

庚丁元年辛亥,在位二十一年。

武乙元年壬申,在位四年。侮慢上天,暴雷擊死。

太丁元年丙子,在位四年。

帝乙元年庚辰,在位二十七年。

辛紂元年丁未,在位二十七年,終癸酉。

二十一年丁卯,老君降于岐山之陽,號燮邑子。周文王為西伯,召為守藏史。世本云:老子在商為柱下史。鄭玄注《論語》云:老彭,商之賢大夫也。孔穎達疏:言老是老聘。

周武王[编辑]

姬姓,木德,建子為正月,起癸酉,滅商,即位九十六年。子孫繼立者八百六十五年。

遷老君為柱下史。《史記》及劉欽《七略》皆云為周守藏史。葛洪及《內傳》云:文王時為守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唯劉向《列仙傳》云:生於商時,為周柱下史,轉為守藏史。既生於商,其為兩史,故當在文王之世。然或先或後,特未定爾。按揚雄《方言》云:嘗聞伐輯軒之史,秦籍之書·皆藏於周、秦之室。又《莊子》云:孔子將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日:由聞周徵藏史有老聘者,藏室云者,皆考證於老子,故日徵藏。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之。蓋仲尼將藏書,以老子嘗為史官,請知藏室,前言往行,故先訪之也。按《周禮》王、太史、內史、外史、御史,几五史,諸侯亦有國史,故《禮記》君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左史書之。左史視禮,內史、太史為諸史之長,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藏之於室,故謂之守藏史。周幽王時有伯陽父,唐固注云:周柱下史老子也。烈王有太史借,脩亦老子也。太史為周下大夫,謂五史之任總之太史,記言記事,嘗在君前柱下,即史官所立之處,因為曹局之名。而韋昭云:伯陽為大夫者,謂職為太史官,即下大夫也。史記稱張蒼好書歷,秦時為御史大夫,主柱下方書。據《周禮》,御史掌贊書及贊教,几其方書及內史所掌,此秦官不與周同也。世本云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蓋文王以侯服事商,未得稱一周耳,則先為守藏,後居柱下無疑矣。劉向之言,謂先聘為太史,以其靜退,卻為他史,當老子時,復更免歸。烈王之時,又為太史,一居周世,時歷數王。故亦遍參諸史,是以守藏、柱,下先後不同。班固云:老聘者,周之老史,遊於柱下,以究高年。據固之言,則為累代史官,故稱老史。隋內史薛道衡撰《祠庭頌》,其序云:爰自伏犧至於周氏,綿紀歷代,見質變名。在文王、武王之時,居藏史、柱史之職,市朝累易,容貌不改。

成王[编辑]

元年戊寅,在位四十七年。

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遊西極大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按《老子內傳》云:

伏犧時號鬱華子,神農時號傳豫子,祝融時號廣壽子,軒轅時號廣成子,顓帝時號赤精子,帝譽時號錄圖子,

唐堯時號務成子,虞舜時號尹壽子,夏禹時號寧真子,

作真行子商湯時號錫則子,又文王、武王,几為十二帝師。梁黃門侍郎蕭子雲撰《清虛館》碑亦云:太虛遼廓,迸絕言象,應感攸通,緣物致稱。伯陽降娠,垂髮皓素。堯曰務成,舜曰尹壽,赤精當生於顓帝,錄圖出自於神農。得一含元,王資始。又日:遨神九天之上,道百精魏闕之下,巍巍蕩蕩,莫得而名云。舊記並以老君在神農時為大成子,帝譽時為錄圖子,此碑獨謂錄圖出自神農,而《內傳》又謂神農時為傳豫子,諒未能無少誤,要當以經傳為正。抱樸子葛洪作《神仙傳》,疑歷代為帝師,謂皆見碎書,不出仙傳正經。又謂不應背澄清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且日:有天地則有道衍,道衛之士世世有之,何叉常是一老子耶。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欲推尊老子,故有此說耳。唐昊天觀主尹文操嘗著論駛之日:抱樸撰傳,意在顯迷。老君起自修成,將以訓誘後人,令其勉力,故云若謂老子是得道之人,則人又勉力競慕,若謂是神靈,則非可學也。斯其臆見耳,殊不知開闢之始,因學而得道者叉有自然聖降而為師,隨機傳受焉。《定志經》云:昔天尊造大慈之初,行應自然,暗與理合,自然玄悟,本無文字,撰集成經,以教將來爾。由是觀之,則老君自然學道,而世世為師,亦何疑焉。既為大慈之父,亦何辭拾尊就卑,和光臭濁乎。老子謂關尹子日:上世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卻,自惟甚苦勤。《太玄經》亦云:老子積學輪轉,位登上聖,應接無方,不可稱迷。近世出化,生乎殷末。虞宣《出塞記》云:老子凝神太玄之卿,分靈散景,世世下教。鶴山崔元《瀨鄉記》云:老子應見,代代有之。葛仙公云:開闢以前,下為國師,世世不休。文始、鬼谷、張輔漢並云:老君生乎太無之先,經歷天地,不可稱載。此豈謂碎書與晚學淺見道歟。稚川特未之思耳。

康王[编辑]

元年乙丑,在位二十六年。

老君復歸于周,號郭叔子,復為柱下史。

昭王[编辑]

元年辛卯,在位五十年。老君去官歸亳。

二十三年癸丑五月壬午,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或謂老君出關雖在周癸丑歲五月壬午,恐非昭王時。有言幽王時者,今檢幽王庚申年立,十一年為犬戎所滅,其時無癸丑歲也。或謂宣王四十年癸丑五月十八日壬午者,推其歲月四十三年丙辰,老君在渭川,告宣王以周將衰。幽王二年三川震,老子日:周將亡。幽王即宣王之子。若宣王四十年出關,則四十三年不得尚在渭川,幽王時亦不得見三川震也。平王四十三年,歲亦在癸丑,而五月又無壬午,姚長謙《年帝記》謂景王十年丙寅為孔子師,敬王三十二年癸丑度關。夫孔子生於靈王之庚戌,至景王丙寅年方十七,未應往師老子也。況穆王西遊,已聞尹真人遇老子,得道飛昇。由是欽慕遺風,遂修樓觀,置道士,以奉祠事。則知老子度關,次不在穆王之後也。惟《內傳》之文與仙公之言符合,自餘紛紜之論,終於理義乖違,固不可摭以為實。

二十四年甲寅,老子傳道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即於喜宅南小山上昇天。是時有五色光貫紫微,井水皆溢。自商高宗九年至此,凡二百七十四歲也。

二十五年乙卯,老君復分身降生於蜀國李太官家。前漢劉向《列仙傳》云:老子生於商時,為周柱下史,轉為守藏史,時稱為隱君子。仲尼見之,知其聖人,乃師之。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關令尹待而迎之。嵇康、皇甫謐皆云老子生於商末,葛孝先乃謂周時託神李母者,正謂降生於李太官家之時也。或為商祚將盡,周。祚已興,所以商末時生,亦何言周時託化此胎,未鈴然也。

二十七年丁巳,老君會尹喜於青羊肆,將去化胡。故唐紀云:青羊肆者,太上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也。自商道否閉,周德陵夷,歷藏史以同塵,棄柱史以隱述,束離魏闕,西度函關。又云:重為千日之期,再結一時之會,將離蜀土,欲化胡風,遠適流沙,長移獷俗及身毒、屬西胡霧布纖毛為之賓之國,教煩陀、阿柱之王。又魏明帝製《老君贊》云:深憫後世,託下於陳,為周柱史,經九百年無極之際。言歸崑崙,化被胡域,次受屬賓,後及天竺,於是遂遷。又《魏略西戎傳》、《北史西域傳》並云: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胡之所也。出見《唐通典》。二十八年戊午,老君同尹喜真人降于天水啟靈山,今秦州有西昇臺、聖容殿俱存。

穆王[编辑]

元年辛巳,在位五十五年,壽一百有五歲。

老君化胡已,即昇天。

四年甲申,老君復降於中國,束遊扶朵,會大帝,校集群仙。遂遊西海,至蘇鄰國,號為大光明使,尋即復昇天。穆王聞尹喜真人得道上昇,乃為修樓觀,立道士七人以奉祠事。見《穆王內傳》及《樓觀先生傳》。

共王[编辑]

元年丙子,在位一十二年。

懿王[编辑]

元年戊子,在位二十五年。

孝王[编辑]

元年癸丑,在位一十五年。

夷王[编辑]

元年戊辰,在位一十六年。

老君與玄古三師降于蜀綿竹之三學山,授李真多以飛昇之道,今號真多治。

厲王[编辑]

元年甲申,在位三十六年。

二十一年甲辰,老君降于樓觀,授道士宋倫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經并靈飛六甲素奏丹符。

周召共和[编辑]

起庚申,時厲一流于免,太子幼,相和協共理國事十四年。厲王崩,乃立太子,是為宣王。

宣王[编辑]

元年甲戌,在位四十七年。

四十三年丙辰,老君降于渭川,告宣王以歲星北遷,言周將衰。後二年而幽王立。今渭側有伯陽川,是其處。見《地理志》。時有探薪行歌者,人莫能識,以問老君。老君日:此活國人,修習無上正真之道也。唐《歷代應見圖》。

幽王[编辑]

元年庚申,在位一十一年。

第二年辛酉地動,涇、渭、洛皆震,老君言周將亡矣,不及十年,數之紀也。後果為犬戎所滅。出《史記》。

平王[编辑]

元年辛未,在位五十一年,東遷洛邑。

三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復出關,開化諸國。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校群仙。事訖復還中國。出《西昇經》。

威王[编辑]

元年壬戌,在位三十三年。

莊王[编辑]

元年乙酉,在位一十五年。

九年癸巳四月建卯初七日夜,釋迦佛生。釋氏《瑞應經》云:四月八日夜半生。此用周正也。又《過去見在經》云:二月八日生。此用夏正也。老君時年六百一十四歲。釋迦生於周莊王九年,乃《春秋》魯莊公之七年,當夏四月,常星不見,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云。出《魏書釋老志》及《隋書經籍志》。《頭陀寺碑》云: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鑑。見梁昭明太子《文選》齊王巾作。梁邵陵王上表云:常星不見,周鎰娠徵,滿月圓姿,漢感宵夢。見唐僧《法苑珠林》。

僖王[编辑]

元年庚子,在位五年。

惠王[编辑]

元年乙巳,在位二十五年。

襄王[编辑]

元年庚午,在位三十三年。

項王[编辑]

元年癸卯,在位六年。

匡王[编辑]

元年己酉,在位六年。

四年壬子,佛入涅槃。釋氏《金光明經》云:壽命短促,方八十歲是也。

定王[编辑]

元年乙卯,在位二十一年。

王問老君以在世神仙,老君對以中嶽有古先生,即予是也。出望祠宮張僧鑑、《潯陽記》。

簡王[编辑]

元年丙子,在位一十四年。

靈王[编辑]

元年庚寅,在位二十七年。二十一年庚戌十月二十一日,孔子生。

景王[编辑]

元年丁巳,在位二十五年。

悼王[编辑]

立五月。

敬王[编辑]

元年壬午,在位四十三年。

十七年戊戌,孔子謂南官敬叔日:吾聞老聘博古該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明年遂與敬叔俱至周,見老子。按《莊子》云:孔子行年五十,乃南之沛,見老子。計是此年也。其問禮及藏書等事,雖見《禮記》、《孔子家語》及《史記》而皆不繫年月,故莫知其先後也。然《家語》所載子夏問於孔子日: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各有奇偶,氣分不同,惟達德者能原其本也。天一地二人三,三三為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月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從奇。奇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其餘各從其類也。鳥魚生陰而屬陽,故皆卯生。魚進於水,烏遊於雲。故立冬燕雀入海化為蛤介,鱗夏食而冬勢,此吞者八竅而卯生,齟齲者九竅而胎生,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晝生類父,夜生類母,敢問其然乎。孔子日:然吾昔聞之老恥,亦如所言。由此觀之,則孔子謂老恥博古該今,故無所不就學焉,何止問禮及五行五帝而已乎。

四十一年建壬戌,孔子卒。見《孔子家語》及《左氏傳》。老子時年八百二十四歲。

北王[编辑]

元年乙丑,在位八年。

正定王[编辑]

元年癸酉,在位二十八年。

一表王[编辑]

立三月。·

思王[编辑]

立五月。

考王[编辑]

元年辛丑,在位一十五年。

威烈王[编辑]

元年丙辰,在位二十四年。

安王[编辑]

元年庚辰,在位二十六年。

十八年丁酉,秦獻公立。

夷烈王[编辑]

元年丙午,在位七年。

二年丁未,老君還秦。秦獻公授館政禮,問於歷數,老君遂出散關。出《史記》。

顯王[编辑]

元年癸丑,在位四十八年。

八年庚申,秦孝公立。老君束還,遊赤城、蒙山,重過扶朵,較集群仙。已而隱于景山、太室、少室。出王子年《拾遺記》。

慎觀王[编辑]

元年癸丑,在位六年。

赧王[编辑]

遷都西周,元年丁未,五十九年乙巳,盡獻其邑於秦,西周遂亡。

九年乙卯,秦昭王立。老君與尹喜諸仙西遊女几、鷂頭、天柱,復出散關,遂昇崑崙,還紫微上官。昭王聞之,乃於老君所經遊處為置城邑,以表聖跡,故立老君停驛、尹喜城。饉按《老君本記》并諸史傳記並云:老子以商武丁庚辰生於亳,尋乘白鹿而昇天。後一百八年帝辛丁卯,降于岐周。今以長歷推之,武丁元年壬申九年即庚辰也。傳記云:老君以周文王時為守藏史,武王時遷柱下史。推武王以癸酉□受□□商自武丁庚辰至此癸酉,几一百七十四年也。傳記云:老子以周昭王癸丑五月壬午將去周,七月十二日到函谷關,度尹喜。推昭王元年辛卯,二十三年癸酉,自癸酉至癸丑,几一百有一年,通前几二百七十四年,乃西度也。傳記云:老子甲寅年四月,於樓觀昇入太微。次年乙卯,分身生於蜀。後二年丁巳,與尹喜會於青羊之肆,遂同往西域。至穆王元年,復還中夏,束過扶桑大帝之所,較集群仙。自昭王二十三年癸丑,至穆王元年辛巳,几二十八年,則老君化胡訖,復還中夏之時也。《史記》云:周幽王二年辛酉,三川震,老子言周鈴亡。自穆王辛巳至此辛酉,几二百二十年,通前几五百二十二年也。平王二十三年癸卯,老君復出關,遊西海,較集諸仙。《魏書釋老志》云:釋迦生時當周莊王九年,《春秋》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卯,常星不見是也。按莊王元年乙酉,即九年癸巳也。自幽王辛酉至此癸巳,九十二年,通前几六百一十四年,而後佛生,至匡王四年壬子入滅。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冬十月二十一日庚子,孔子生。自莊王癸巳至此庚戌,几一百三十七年,通前几七百五十一年也。景王十五年辛未,南官敬叔生,時孔子年三十五歲。敬王十一年壬辰,魯定公即位,始命敬叔為大夫,辭以先人遺命使事孔子。至定公七年戊戌,孔子年五十,乃南之沛,見老子。即老君應化諸方訖,復還中夏之時也。自靈王庚戌至此戊戌,几四十九年,通前几七百九十九年也。傳記云:秦昭王聞老子過,為散關修城邑。據昭王立五十一年乃滅周,推周赧王元年丁未、九年乙卯,乃秦昭王即位之歲,是時老君將昇於崑崙還紫微之時也。自敬王戊戌至此乙卯,几一百九十七年,通前計九百九十六年也。老君應感無方,變化莫測,或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傳記并長曆,推計自商武丁庚辰至周赧王乙卯,几出入隱顯綿歷九百九十六年,在商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與史傳及諸經典相符。魏明帝讚云:為周柱史,經九百年。唐大學博士吳楊昊亦云:老君變通,靈應難測,既生商日,又仕周時,計其始終,乃立千載。此皆舉其成數也。《史記》稱或百六十歲,或云二百歲者,是據孔子時人斟酌老子之歲數云爾,不能知其實,是以每事言蓋言或也。又《列仙傳》云:去入大秦。又云:與尹喜俱遊流沙,莫知所終。皇甫謐云:西之流沙,作《浮屠經》以化戎俗。《文始內傳》云:老子出關,周遊八十一國,後至屬賓化胡。劉向讚日:德合元熙,壽同兩儀。據諸傳記說雖不同,莫不讚其長壽,蓋儒者以長生昇天之說為怪誕,故但云莫知所終,說其未嘗死也。唐尹文操論云:老君乃積劫得道之大聖人也,故能寄惠人間,和光幽顯,千變萬化,今古常存。惟莊子假設秦失參號之說,將以逆蕩几淺執生者耳。而梁武帝遂以老君為尸解之仙,謬矣。遍尋老子始終,竟無解蛻之進,而莊周獨云爾者,亦猶雲將、鴻蒙之類,並傲史之寓言。若以為實,則孔子見盜坏亦可為實事耶。按王子年《拾遺記》云:老子至周之末,居于景室之山,嘗云我常在人問,不去須央。或為凡,或為聖,但流俗之人不知之。人行善惡,各有罪福,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若能思真念善,自可與我相遇。以此詳之,尤明其不死審矣。又按《龍踏經》云:老子於大羅天明霞觀中告九天丈人日:吾今應相,境界通身,上顯諸天,下應萬象,歷劫演化,開度兆人,有道上賢,降為師授,或生下界,與物混冥,託質通凡,浮況莫辮,與道通化,應接有緣,潛行救度,不恃有恩。既其神通自在,世世隨機降應,何生死之能累乎。兒曹以管窺天,果不足怪。或云老子受學於容城,或問道於常樅,此蓋至人好賢樂善,以多問寡,亦將造端於師資以垂世立教耳,豈真有所授受耶。舊傳記其子孫顯仕繼世不絕者,此又至人不欲索隱行怪以驚世駭俗,故示幻進以和光同塵耳。今慮後世貴縱之夫,認幻為真而託道為姦者,將授以藉口,故皆刪之。至十六變之說,事述隱晦,亦無迷焉。

秦始皇帝[编辑]

元年乙卯,在位三十六年,庚辰初并天下為皇帝。

二十八年壬午,封禪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樓觀之南,躬行饗祀。老君降于祠,授帝以《鬼林經》策使鬼神之符。出《樓觀傳》。

前漢文帝[编辑]

元年壬戌。

老君先降于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親訪之,老君授以《道德經》也。今陝州府北有河上廟并文帝望仙臺存焉。出《史記》及抱朴子《神仙傳》。或作景帝,誤矣。

成帝[编辑]

河平元年癸巳。

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郡曲陽淵,授干吉《太平經》。出《後漢書》。

後漢明帝[编辑]

佛法初入中國。

章帝[编辑]

元和元年甲申。

元和二年乙酉,老君再降,授干吉真人一百八十戒。

安帝[编辑]

永初元年丁未。

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史劉圖較定天下簿籍,因示罪福報應之事。見唐《記聖賦》及《應現圖》。

順帝[编辑]

永建元年丙寅,後六年改元陽嘉,又四年丙子改永和,又六年壬午改漢安,又二年甲申改建康。

漢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鶴嗚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秘錄》。五月再降,賜《秦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閡州雲臺山,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見《天師傳》及《蜀圖經》

桓帝[编辑]

建和元年丁亥,後三年庚寅改和平,又一年辛卯改元嘉,又二年癸巳改永興,又二年乙未改永壽,又三年戊戌改延熹,又九年丁未改永康。

水壽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師北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即其地。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斬邪文。見《天師傳》及《蜀圖經》。延熹八年,帝遣使詣陳祀老君,命邊韶撰碑文,九年,帝親祀老君於濯龍官,用郊天樂。並見《後漢記》。

靈帝[编辑]

建寧元年戊申,後四年壬子改嘉平,又六年戊午改光和,又六年甲子改中平。

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白山,授仙人葛玄《上清》、《靈寶》、《大洞》等經及三錄七品齋法、《勸戒法輪》、《轉神入定》等經。見《天台山記》及《太極仙舫傳》。

魏陳圖王

咸熙元年甲申,老君降于隴右臨洮郡,謂王始日:天下不久當太平。見《晉書》。

晉安帝[编辑]

隆安元年丁酉,後五年壬寅改元興,又三年乙巳改義熙。

元興元年壬寅,姚秦洪始五年也。老君下降,按行山嶽,至華山,敕仙人成公興,令移居嵩山,仍賜以仙藥。見《後魏書》。

後魏明皇帝[编辑]

永興元年即位,十五年改元神瑞,又二年改元泰常。

瑞二年乙卯,晉安帝義熙+一年也。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丁巳,老君再降,賜寇謙之符錄七十卷。見《後魏道釋志》。

太武皇帝[编辑]

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遂改元太平真君。出《魏書》。

隋煬帝[编辑]

太業元年乙丑。

太業十三年丁丑,老君降于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鎖流珠記》。

唐高祖[编辑]

武德元年戊寅。

武德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我帝祖也,今唐得聖治,社稷延長。出《唐記》。瓦年壬午,老君再降于廟所,告以破賊之期。出《唐記》。

高宗[编辑]

永徽元年庚戌,後七年丙辰改元顯慶,又五年辛酉改元龍朔,又三年甲子改元麟德,又二年丙寅改元乾封,又二年戊辰改元總章,又二年庚午改元咸亨,又四年甲戌改元上元,又二年丙子改元儀鳳,又三年己卯改元調露,又一年庚辰改元永隆,又一年辛巳改元開耀,又一年壬午改元永淳。

龍朔二年壬戌,帝幸洛陽官,建清廟於北鄧治,以祠老君,設醮慶讚。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夾侍,光耀階壇,眾咸瞻仰。官闈令權大力等列狀奏聞,照依所見圖寫為瑞像。見《洛陽錄事》楊護師奏狀。

乾封元年丙寅,帝封岱嶽,駕至亳,朝謁老君,御製冊文,上尊號日玄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太后。出《唐書》。

儀鳳三年戊寅,帝敕建齋於陽清廟。時老君降于壇上,祥光照映,乘白馬,履壇石,皆有跡,眾所瞻仰,登時奏聞。賀表云:金相玉毫,彩奪夜明之景。白駒丹鬣,跡留天駟之誕。見朝散大夫孫瑞奏狀。

則天武后[编辑]

嗣聖元年甲申,二月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光宅。攝位二十二年,乙巳改元神龍,元一十八年。

文明元年甲申。,老君降于號州皇天原,命鄗元宗,令傳言武后,不可草命。出《唐書》。景龍四年庚戌,為平內難疑央,老君為白衣老父,賣卦於春明門外。象日:宜取天下,吉。利在三日內。後於其處立廟。出《洛中記異》。

玄宗明皇[编辑]

開元元年癸丑。

後二十九年壬午改元天寶,又三年甲申改年為載。開元十七年,老君降于蜀州新興寺,隱景於佛殿柱中,宛如刻畫,削洗愈現。本路文武官及道、僧、俗、尼同狀奏聞,有云:現於殿柱,杳疑作史之年。服彼佛祠,緬若化胡之日。見於益州長史張敬中奏狀表。開元二十九年,老君降于丹鳳門外,語田同秀日:我昔日入流沙,藏一金靈符在尹喜舊宅,可奏帝取之。帝遣使求得之於函谷關故墟。出《唐書》。

天寶二年癸未正月,上老君尊號日大聖祖玄元皇帝。十二月,帝幸華清官,老君降現于朝元閣上,遂改朝元閣為降聖閣。見《唐史》。

天寶七載戊子,上老君尊號日聖祖大道玄元皇帝。

九載庚寅,老君降于太白山,語山人王玄翼以寶仙洞有妙寶真符。上命刑部尚書王唾等往求,果得之。出《唐書》。十三載甲午二月癸酉,帝朝獻太清官,加上老君尊號日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天元皇大帝。出《唐書》。

十五載丙申,帝幸蜀,老君降于漢中郡黑水之側。帝命刻石像於所見之處。又乘白鹿降于利州昌嶺上,以示收山之兆。詔於所現之處立自然觀。並出《唐書》。

肅宗[编辑]

天寶十五年丙申改元至德,又三年戊戌改乾元,又二年庚子改上元。

至德二年丁酉,老君降于通化郡雲龍巖,自地接天,儀相炳然。詔圖其本。明皇御讚日:晝現珠相,空浮瑞色,道釋人天,作禮瞻奉。申命藻繪,示諸郡國。見唐《太上皇瑞讚序》。

敬宗[编辑]

寶曆元年乙巳。

寶曆二年丙午,老君降于太清官前御路,指示長安縣鄭剪陷井之處。見柳公權書韋處厚所撰碑。

懿宗[编辑]

咸通元年庚辰。

咸通十年己丑,龐勛領三千餘人欲劫奪太清官,時士庶數百餘家在官避難,咸見老君乘空而行,須臾黑霧昏噎,賊迷路,自相蹂踐,龐勛亦溺水死。見汴州節度李尉奏狀。

宋真宗皇帝[编辑]

祥符元年戊申。

大中祥符七年甲寅,駕幸亳州,謁太清官,親奉冊寶,上尊號日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出《宋朝事實》。

徽宗皇帝[编辑]

政和元年辛卯。

政和二年壬辰,老君乘白馬駕祥雲,降于茅山玉晨觀,授梁光映加句《天童經》。其餘降現事迸,紀傳不繫時代者不迷。與夫放光、見瑞、示夢、傳言、靈驗等事,非化身下降者,亦復載于譜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