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二 清史紀事本末
臺灣林爽文之亂
卷三十四 

高宗乾隆五十一年,冬十一月,臺灣彰化民林爽文作亂,陷彰化、諸羅、淡水。鳳山民莊大田起兵應之,據鳳山。知府孫景燧,都司王宗武,同知程峻,長庚劉亨基,知縣董啟埏、湯大奎,巡檢馮啟宗等焉。爽文彰化巨族,世居縣之大理杙莊,豪富雄一方,聚衆結祕密社,號曰『天地會[1]』。積數十年,吏無敢問。嗣爲知府孫景燧所聞,檄峻及副將赫生額、遊擊耿世聞,帥兵役往補。不敢入,駐營於五里外土墩,諭村民擒獻,否則村且先焚,鄰近數小村聚以怵之。爽文遂因民怒,集衆夜攻營,全軍盡覆。明日,爽文乘勢陷彰化,尋又隱諸羅,景燧、宗武、長庚、亨基、永川宗悉爲所殺。爽文自稱明主大元帥,大田亦起於鳳山,約合趨府城。

五十二年,春正月,林爽文、莊大田分水陸兩路犯臺灣府。總兵柴大紀禦諸鹽埕橋,爽文敗績。爽文等兵犯府城,大紀遣兵赴南路以拒大田之衆,而自將禦爽文於鹽埕橋,殺其衆千餘。橋距府治五十里,爲水陸交通扼要之區,大紀自守之,敵始不敢窺府城。 二月,命常青督師渡臺勦賊,以李侍堯爲閩浙總督,柴大紀署理水師提督,郝壯猷署理陸路提督。先是,提督黃仕簡、任承恩渡海後,觀望失機,時大紀督率官兵義民收復彰化、鳳山、諸羅、鹿仔港、竹塹等處,郝壯猷在南路亦頗有斬獲,帝聞,命仕簡、承恩解任,令常青自行督師,而以大紀、狀猷分攝水陸提督。 三月,改授藍元枚爲福建陸路提督。時諭旨謂大紀、狀猷因仕簡、承恩等觀望,不無效尤,解大紀署任,以狀猷代之,以元枚熟悉臺灣情形,調補陸路提督。 夏四月,命常青爲將軍,督辦臺灣軍務,以福州將軍恆瑞、陸軍提督藍元枚爲參贊,尋改授元枚水師提督,柴大紀署理陸路提督,逮治黃仕簡、任承恩、郝壯猷等,壯猷尋伏法。先是,仕簡在臺時,檄大紀北取諸羅,壯猷南取鳳山,大紀連戰獲勝,遂復諸羅,壯猷南出二十里即爲敵阻,頓兵五十日始獲入鳳山。鳳山城已空,招民復業,匪混其中,吏復不覺,城復陷。遊擊鄭嵩、延山俱戰歿,壯猷遁歸府城,至是與任簡、承恩同被逮,而斬壯猷以狥軍中。 六月,詔柴大紀補授福建陸路提督,兼管臺灣鎮總兵事務。大紀復諸羅後,爽文屢次分路來犯,大紀連戰擊退,殺獲以數千計,帝深嘉之,故特加擢用。 秋七月,授柴大紀爲參贊,賞給『壯健巴圖魯』名號,以其在軍中一切調度深合機宜也,加太子少保。 八月,命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爲將軍,攜帶欽差大臣關防,馳赴臺灣,代常青督辦軍務,以內大臣海蘭察爲參贊大臣,普爾普舒亮領隊大臣。常青至臺後,未幾,藍元枚卒,青與恆瑞引兵出南路,離府城十里,遇敵即退,疏請增兵萬,致敵得以其暇,蠶食各村,於是泉人之不從反者,亦劫使從之。旬日問,驟增衆十餘萬。爽文驅以攻諸羅,諸羅爲府城北障,賴大紀力守,得不陷。青遣兵往援,皆不敢進,恆瑞復張皇敵勢,疏請兵六萬。青本和珅私人,老而耄,在臺畏急甚,日夜流涕,欲棄城遁者再,諸將止之,因密札哀乞珅,請以他將往代,珅婁見奏之,帝知二人不足恃,故遣福康安、海蘭察代之。 冬十一月,詔改諸羅縣爲嘉義縣,封柴大紀爲一等義勇伯,世襲罔替。令浙江巡撫以萬金卹其家屬。時爽文屢以大隊攻諸羅,志在必得。又攻鹽水、鹿仔諸港,以斷府城糧道,大紀皆分兵奪之,決淵潰、破礮車,以守城兵四千當敵衆十餘萬,屢出奇奪賊積糧,食盡則以花生、地瓜、油粇充飢,福康安奉詔赴援,逕留中道,疏請增兵而後進,又嚴旨不准行。大紀力守孤城,已亙丰載,至是敵勢日張。有詔令捍衛兵民出城,再圖進取,而大紀疏言:『諸羅失則府亦危。且數月以來,深壕增壘,守禦甚固,一朝棄去,克復甚難。而城廂內外義民不下四萬,不忍委之於敵,惟有固守待援。』帝覽疏爲之泣下,賞賚有加,獎諭備至,詔中有『大紀當糧盡勢絕之時,惟知以國事民生爲重,雖古名將,何以加茲……』等語。 冬十一月,海蘭察大破賊衆於崙仔嶺,再敗之牛稠山,諸羅圍解,賊遁斗六門。初,福康安統兵援嘉義,從海蘭察策,聲言直抵大理杙,而陰趨縣治,遇敵崙仔嶺。漲蘭察奮勇殺入,連破敵衆,即日抵嘉義城。明日,福康安亦至,爽文等遁入斗六門據守。 十二月,海蘭察攻克斗六門、大理杙等處。林爽文遁入集集埔,海蘭察乘勝攻克斗六門,遂擣大理杙。爽文已攜家走集集埔,福康安止海蘭察勿追,使人傳諭埔內生番,擒爽文出獻,爽文等反得以乘暇布置,據險死守。

五十三年,春正月,海蘭察擒獲林爽文於箐谷。爽文自走入集集埔據溪岸,壘石環數里,海蘭察帥領軍隊騰險而上,爽文與其黨數十走箐谷,至是海蘭察官追至老衢崎寺方,爽文等悉就擒。 二月,海蘭察擒莊大田於牛莊。海蘭察擒林爽文後,即移師攻大田於牛莊,追至極南之琅橋,先以舟師斷其前路,環山圍之,大田亦就俘,餘黨悉定,臺灣平! 秋七月,殺太子少保參選大臣一等伯柴大紀。大紀前以保護府城及固守嘉義縣功,帝與廷臣無不稱其義勇,及福康安至,大紀官兵出迎,咸饑羸無人色。大紀自以參選伯爵,不執纛鞬之禮,福康安遽劾其前後奏報不實,反誣以激變退縮等罪。詞內竝及提督蔡攀龍。帝始猶以爲疑,前後三詔中,略謂福康安於大紀等,遇事吹求,而於恆瑞,又因爲親戚,曲爲瞻狥。大紀等未免因係大臣,且屢經優旨襃嘉,稍涉自滿,於福康安前禮節不謹,致爲所憎,遂直揭其短耳。時福康安已定擬大紀斬決,帝命解京親訊,及後入侍郎德成、侍衛額勒登保之譖,又大紀至京,供內有德成在臺灣連日審訊義民,誘令指出大紀職罪等語。帝怒其攀陷,遂著照福康安所擬,即行處斬,而於擁兵不救嘉義之恆瑞,前後失律之常青、黃仕簡、任承恩、普保吉等反得不死,或加擢用。

 卷三十二 ↑返回頂部 卷三十四

这部作品在1930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匿名別名作品發表起109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包括新加坡、加拿大、韓國、新西蘭、兩岸四地、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1. 即三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