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軒書/外集卷十
燕記
[编辑]方物入闕
[编辑]二月初六日。歲幣方物。始納于大內帑庫。諸任譯領去。余亦隨之。爲觀大內也。騎驢率世八。從諸譯後。諸譯皆具帽帶。所過市兒莫不指笑以爲塲戱㨾。入東安門南。見墻內設帳試射。軍卒簇立如前。自東安門至東華門。夾路立騾馬數百千疋。皆相向排比如櫛。首尾參直。無敢有蹄嘶前却者。皆具繡鞍鏤金鍍銀。極其華麗。其西置品轎。亦數十百雙。整列如排繩。皆垂錦帳。髹漆如鑑。內具倚座。香氣襲人。至東華門前下馬坐。諸人擁觀。殆不堪也。諸譯言皇帝方坐殿。親傳太學春享香祝。因會千官試射云。方物皆雇人擔入。余亦隨入。過石橋。望五鳳樓。在西南間。北折又渡小橋。入小門。門內外馬數百疋。皆無銜勒而偃息自在也。世八云。御廐馬也。又西行北望。殿閣嚴整。前庭立射的。世八云。皇帝所射也。自此西入一門。爲大和殿庭。循階至太和門。門外列弓鎗于架。甲軍列守甚嚴。其南有五架石橋。石欄如爛銀。橋外卽午門也。復循殿陛而北。入一門。爲中和東庭。北見萬歲山。如在數百步內。大好紙及他方物數種。運置于東廡下。以待開庫時。鮮人數十人。喧嚷于階上下。通官言北邊門內。卽皇帝坐殿處。一或妄入。幷我輩斫頭不饒。申申不已。見諸王宰相。多退朝。往往有臂弓者。有一人騶從頗盛。通官言愉郡王也。盖兩渾父也。時我人幷通官及雇人。羣聚于階上。不惟不曾呵辟。正視緩步。終不顧眄而出。貴人威望自異也。還出至體仁閣。有官人開閣立門外。太監十餘人。列立閣中。搬出各㨾緞帛。閣上下。周設層架。緞貨充溢。官人執册而呼。諸宦和之。計數遆傳。無敢有一人胡亂者。緞帛皆裹以粉紙。中封以黃紙。上有標記。皆滿字也。譯輩言使行賞緞。亦出於此云。
幻術
[编辑]嘗遊琉璃廠。道左千人擁聚。挨排不可入。遙望。數丈長竿尖銳如錐。上置徑尺大磁楪。磨轉良久而不傾下。觀者齊聲喝采。盖其技巧之極。亦幻術之類也。正月初八日。任譯招致幻術三人于館中。以供使行一觀。皆儀狀庸迷。衣帽垢弊。優伶賤品也。使試技于中庭。環階而觀者累百人。先設高卓。一人立于其南。舖紅氈于卓上。四顧談笑。咻咻不已。盖矜其技術之妙。且言其卓毡光凈無他物。良久取黑布小袱。振拂數下。招鮮人舖于毡上。仍令以兩手撫摩之。使袱毡平貼于卓。此時萬目叢視。毫無他物。術者乃却立。又四顧語良久。手提袱心。乍擧乍下者數次。倐爾脫去。忽有一大畫楪。宛在毡上。滿盛胡桃乾栗諸雜果數升許。麻雀四五首。在其上。决起而飛。或止于屋上。振刷良久而去。此一庭所共見。相顧稱奇。而莫曉其術也。又提袱如前脫去。乃一大椀水。四五紅魚。搖泳于水草中。術者張目四顧。誇其能。卽令人指楪椀去。兩手捧之。徐行惟謹。諸譯言術者將施技。必前期裝置于外。不假人而術以致之。及還出。必使人云。盖能現而不能隱。幻其來而不能幻其去。豈術有通塞歟。一人亦立于卓南。披懷出細繩一條。中屈而垂其兩端。使鮮人。任斷其一處。卽塗涎而粘之。左手執其處。使鮮人持繩之兩端。喃喃語少頃。令捨一端而抽之。引出無餘繩。旣無粘痕。引而彈之。轟轟如弓弦聲。又合繩兩條。折中而結之。貫錢數十文。使兩人。各持一端以引之。餘兩端聚錢而固結之。乃握錢而推挽之。兩繩旣有中結。錢串宜不得遷就而遊移無牽閡。餘兩端又已固結。錢與繩。宜不相解而忽爾放手。數十錢一時脫落。而引繩自如也。其一人舖毡于地。脫衣解袴。以示無藏物。然後提毡而脫去如前法。有大棗一楪。排比齊整。高四五寸。上揷綵花一枝。次有西瓜子一楪。果子一楪。次有椀水紅魚如前。幷輟去之。又以牙珠如黃豆大者五顆。列置卓上。以次納于右握。納畢。張拳不見珠。翻示左右。卽以拇食兩指。撮空如有物相磨。少頃微見珠形漸大。而放指則依舊牙珠。落于卓上。又懷中出大錢十五文。散置卓上。以次翻之。皆古銅綠色。再翻之。十五文純黑如漆。又翻之純白如銀。又以一包細針與一條絲。內于口中。含嚼少頃。探絲而引出之。四五十細針貫耳。纍纍而出。又以黑布小囊三箇如彈丸大者。分納兩人之口。左啣一。右啣二。乃就兩人。探腦抹嘴。佯爲換易狀。使兩人一時吐出。左有二。右有一。再換內之。探腦抹嘴如前。兩人皆忍死合口。惟恐其換也。及吐出。乃左一而右二。再以二囊。分內兩口。及開口。右空而左有二。兩人。行中驛卒也。皆瞠然莫知其故。其人仍以戱言嘲侮之。終令一人啣一囊。仍令嚼之。數嚼大驚吐出。乃一塊駝糞也。其人嘔噦不能堪。一庭大笑。又置兩空鍾喃喃向空。或書空爲水字。又撮空以內于鍾。須臾開鍾。旨酒滿鍾。深黃如欝金色。令鮮人分飮。皆懲駝糞。不敢受。强而後飮之。極甘烈云。又左手捧一鍾。向空書撮如前。乃以小鍾酌之。累酌始有水點滴。愈酌愈添。終至黃流溢鍾。亦旨酒也。又持黑布袱。包一鍾捲裹之甚牢。使傍人。持一端而振拂之。布袱舒垂而不見鍾。其人拍手。若驚疑狀。少間微笑。從懷中探出。盖諸戱多緣手勢敏熟。無甚神恠。而若袱中之果楪,水椀,空鍾之酒。不可謂無術也。戱畢。三房各賞紙扇。行中又以公用銀賞八兩。其後由神武門而西。道傍有戱者。盖如前法。數尺小竿上轉大楪。亦如琉璃廠所見。而但別以小竿。橫貫其下端。啣竿于口如吸烟狀。微微搖之。楪不墜而飛旋不已。人巧之至此。眞是不可思議也。
一譯得四種戱具來。云是親王家物。一糊紙爲五級階。每級爲寸許爲三寸。小假童彩衣雙䯻。腰節屈伸。如無骨。安之階上。使四體投地。首下而尻高。纔放手。必翻身筋斗。伏於次級如初。旋又翻覆。沒階而止。累試不差。盖腰藏水銀。上下輸瀉。機數雖拙。亦供一笑。一鑄銅爲老仙狀。置于卓上。扶杖移步。搖頭磔鬚。衣袂飄動。一爲太平車。前駕一馬。上有美婦。凝粧麗服。侍婢坐其前。馬行車馳。兩女生動如活。一爲小舟。上有綵花數盆。獨鶴挺立其傍。一稍工聳肩搗篙。隨搗隨行。此三種。皆藏羊膓牙輪於其中。數周而止。輒以鐵匙。由底孔而回篐之。行走如前也。
塲戱
[编辑]塲戱。不知倡自何代。而極盛于明末。奇技淫巧。上下狂蕩。甚至于流入大內。耗經費曠萬機。至于今戱臺遍天下。嘗見西直門外。有戱具數車。皆藏以紅漆櫃子。使人問之。答云。自圓明園罷戱來。盖皇帝所玩娛也。正陽門外。有十數戱庄。自官徵稅有差。其大者創立之費銀已八九萬兩。修改之功不與焉。則其收息之繁富。亦可想也。盖一人一日之觀。予之三四兩銀。則不惟戱翫之娛而已。茶酒果羞極其珍美。飽嬉終日惟所欲。所以綺紈富豪耽嗜而不知止也。此其淫靡雜劇。王政所必禁。惟陸沉以來。漢官威儀。歷代章服。遺民所聳瞻。後王所取法。則非細故也。且以忠孝義烈。如五倫全備等事。扮演逼其眞。詞曲以激颺之。笙簫以滌蕩之。使觀者。愀然如見其人。有以日遷善而不自知。此其懲勸之功。或不異於雅南之敎。則亦不可少也。正月初四日。觀于正陽門外。其樓臺器物。布置雄麗。程度雅密。雖其淫褻游戱之中。而節制之整嚴。無異將門師律。大地風采。眞不可及也。其屋上爲十三樑。倚北壁築數尺之臺。圍以雕檻。卽戱臺也。方十數步。北隔錦帳。帳外有板階一層。上有六七人。皆執樂器。笙簧,弦子,壺琴,短笛,大鼓,大鉦,牙拍等諸器備焉。錦帳之內。戱子所隱身換裝也。左右爲門。垂繡簾。戱子所出入也。門有柱聯一對。句語姸麗。上有扁曰玉色金聲。曰潤色太平。周懸羊角,花棃,綃畫,玻瓈諸燈。皆綵線流蘇。珠貝,瓔珞。臺之三面。環以爲階。以坐觀者。其上爲板樓一層。亦三面。周置高卓。卓上西瓜子一楪。茶椀七。糊膠一鍾。其香絲一機。終日不絶火。爲吸烟具也。卓之三面。俱置橙子。恰坐七人以向戱臺。後列之橙卓。更高一層。令俯觀無碍。凡樓臺上下。可坐累百千人。凡欲觀戱者。必先得戱主標紙。粘于卓上。乃許其座。一粘之後。雖終日空座。他人不敢侵。標座旣滿。雖光棍惡少。不欲强觀。俗習之不苟也。始入門。門左有堂。有人錦衣狐裘。設椅大坐。傍積銅錢。前置長卓。上有筆硯及簿書十數卷。紅標紙數十局。標紙皆印本。間有空處。余就而致意。其人曰。戲事已張。來何晩乎。無已則期以明日。强而後受銅錢五十文。取標紙塡書空處曰。高麗老爺一位。又書錢數。余受而入中門。中門內又有椅坐者。亦辭以座滿。良久呼幫子。與標紙。幫子由層梯。引余登樓遍察。諸卓無空處。幫子亦以標紙。辭余期以他日。余見樓東。有粘標而座空者。余請于幫子。少坐以待座主。盖余自初强聒。旣大違其俗。乘虛攘座。眞東國之惡習。而苟悅目下。不俟明日。又東人之躁性。其戱主及幫子之許之。若不欲拘以禮俗然也。同坐者。皆相顧避身。亦有厭苦色。時過年纔數日。一城衣飾旣鮮。况觀戲者。多游閒子弟。是以樓上下千百人。袨服紅纓。已爲戲塲之偉觀也。盖一塲人山人海。寂然無譁聲。雖緣耽看。俗實喜靜。至戲事濃奇。齊笑如雷。其戲事。聞是正德皇帝翡翠園故蹟。有男子略施脂粉。扮作艶妓態色極其美。往往爲愁怨狀。每唱曲則衆樂齊奏以和之。或有官人披簾而出。據椅有怒色。前列旗鼓。少間。卽下帷假寐。問于同坐。答云按察也。盖其戲事少變。必鳴鉦以爲節。其官人皆着網巾紗帽團領。宛有華制。聳肩大步。顧眄有度。所謂漢官威儀者。其在斯矣。但旣不識事實。眞是癡人前說夢。滿座歡笑。只從人褎如而已。東歸至玉田縣。見街上設簟屋張戲。乃與數兩銀。拈戲目中快活林以試之。乃水滸傳武松醉打蔣門神事也。比本傳小異。或謂戲塲之用。別有演本也。此其器物規模。視京塲不啻拙醜。而旣識其事實。言語意想。約略解聽。則言言解頤。節節有趣。令人大歡樂而忘歸。然後知一世之狂惑有以也。
市肆
[编辑]市肆。皇城最盛。瀋陽次之。通州又次之。山海關又次之。在皇城則正陽門外尤盛。如鳳城是邊門荒僻。貨物亦甚蕭索。市門猶加丹雘。至瀋陽皆施眞彩。若皇城則鏤窓雕戶。金銀璀燦。招牌門榜。競爲新奇。椅卓帷簾。窮極華侈。盖不如是。買賣不旺。貨財不集。凡設鋪卽其外具。已不啻數千萬金矣。
凡在通衢十字路口。多設酒樓。夾道相望。皆架出簷外。欄檻瓌麗。但上雨旁風。一經夏潦。必不免新修。雖其財力之豐足。苟悅目下。不惜糜費。亦不可曉也。
甞往琉璃廠歸。路傍有舖。賣婦人佩飾。舖主邀入叙話。有五六人。皆漢民。儀貌俊偉。問東國科制及讀書法。仍問春秋幷讀三傳與否。舖內器物華奢。下排氍毹。深紅如猩血。座椅交龍鍍金。對之心動。不敢坐焉。凡舖內橫設板。以隔內外。上爲長卓。長齊腰。純黑漆。上置筆,墨,籌板,簿書,硏山,硏屛,鑪甁諸雅器具焉。凡貨物論品論價。主客隔卓。語不相混也。
諸舖。不惟具扁牌字號。遍簷各懸標具以識之。因風飄颺。雜彩煥爛。至行路小商。亦各有標號。如金鉦,竹箟,木柝,小鼗之類。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已知其爲某買賣也。
典儅舖者。典物息錢之舖。月息百二。過限則賣典物以充之。入其舖。自服用佩飾。凡日用械器。無不有。架閣整謹。各具標識。招牌多書軍器不儅四字。盖有禁也。關內外小小村堡。凡有列肆。必有儅舖。亦必雕牕峻宇。絶異於他肆。必有利息。足以贍其具。且令貧民。賴以濟困乏。富民不敢售厚息。市廛之最不可闕者也。
沿路換銀換錢者。多歸儅舖。卓下有截銀剪子。兩股長數尺。用籌板計其數。運指速敏。傍觀不可領會。盖中國計數者。市門用板籌。曆學尙筆籌。若竹籌古法。絶未見也。
京城諸市。往往以紙造車馬人物。爲小兒戱具。皆隨手粉碎。不直一文。猶列肆見售。俗尙之浮侈也。
或有行賈。手持一竿。竿上跨小猴。舞手有節。毛髮飄動。迫而視之。乃假造也。所以誘人聚看。藉以售其貨也。
衣市。必有人。雙手擧之。高聲唱呼。夸其品格來歷。如持裘則曰這箇皮造的東西。陝西來的之類。唱畢移置于左。凡一舖新舊服用。千百其數。積如丘陵。終日搬東搬西。唱呼不絶。往往有氣竭喉澁不成聲者。其音節淸健。可笑可聽者。行者圍立喝采。唱者越弄精神。轉爲俳優戱。盖諸舖專以聚人爲務。人聚則必利市也。
剃頭者。以扁擔。擔兩圓桶。外施雜彩。桶中削刀,大小篦,洗盆及爐罐溫水之具。無不備。挖耳垢刮足核。凡洒削薄技。猥瑣械器。無不具。其甘爲人役。不憚卑屑如此。中國昇平之久。民物繁庶。生理之苦艱可想也。
寺觀
[编辑]皇城內外。公私佛寺甚盛。雍和宮弘仁寺之類。是也。其樓臺器物之盛。窮天下之財力。極天下之技巧。凡皇帝所句管者。皆令黃衣喇嘛僧居之。喇嘛者。西番絶國釋徒從喇嘛來者。往往有神異幻蹟。自康煕時。已尊寵之。爲國師。其後度蒙古人爲僧。從喇嘛學。衣帽皆黃。其在雍和宮,弘仁寺者。已數千人。皆儀貌侈悍。全無山人氣味。喇嘛神異之蹟。想亦衰矣。
瀋陽城西有寺。規制頗盛。喇嘛守之。譯輩云。汗主願堂也。乘車至牌樓下。甲軍佩劒持鞭。辟之甚嚴。下車入其門。要觀正殿。黃衣僧數人。持鑰匙。求淸心丸。不得已與銅錢百文。然後乃開殿許觀。榻上如來塑像高二三丈。左觀音右普賢。鑪甁簾帷。供奉甚盛。遍柱雕龍。爪鱗如活。卽此技力。已非東國所及也。卓上有弓箭。各具繡帒。覆黃帕。僧言萬歲爺打圍後。所供獻云。殿西有僧療。有黃衫老和尙。頂小帽。椅坐于堦上。侍者七八人。皆揮手令勿近前。余若不解。而直進椅前揖之。和尙下椅答揖。遂引入對坐于炕上。余不讓就坐。諸侍者分列于炕下。皆有不平色。問和尙稱號。侍者答曰。敎主。盖住持一寺。有品秩者也。
遼東城西。有廣祐寺。甚壯麗。寺前有白塔高千仞。或稱白塔寺。南望千山。可五六十里。
錦州觀音寺。是乾隆九年重修。殿閣金像。極其雄儼。但僧徒惟數人。廊舍皆作工肆。正殿內衆匠。方治棺板。板內塗油粉狼藉。卓傍兩廊。多織匠。前有戱臺。榜曰觀厥成。後有白塔。八面鐫佛像奇甚。迫而仰之。亦一偉觀。比遼陽白塔高壯或勝焉。西有娘娘廟。娘娘女像。傍有十數小兒像。似是胎神。或有手持人眼者。稱眼眶娘娘。處處崇奉。亞於關佛。藥王次之。文昌又次之。藥王是神農扁倉。凡醫藥之祖。文昌星君主天下文事。士子所崇奉。以求利達者也。廟前列花木三十餘盆。石榴居其半。有鐵釜。容數石。中蓄五色鮒魚。游泳草中。
關內外崇祀關公。甚於奉佛。考爵秩便覽。關公之孫。有世襲博士。稱聖裔。與衍聖公等也。凡村堡。必先建關廟。其規制奢儉。視村堡大小。扁牌柱聯。務尙新奇。惟中後所最盛塑像。長數丈。前有盈尺小像。皆爲重棗色。殿內列十數偏將。刀戟森然。傍立靑龍刀。有柄而無刃。如我國關廟制。庭有鍾鼓樓。皆二層。卓前有籤筩。祈卜或有奇驗云。廟後有文昌廟。被袞冕。風儀端嚴。壁上貼榜文。有勤工夫戒怠荒等語。盖學生輩隷業也。對廟門。亦有戱樓。丹雘照爛。盖凡大廟堂前。必有戱臺。莫曉其故也。
薊州大佛寺。安丈六金像于二層閣中。偉壯亞於雍和宮像。登其樓。正當其肩。量其耳長。已丈餘矣。樓外設八牕。設欄檻。四望甚快。閣西有臥佛。披錦衾。半露金身。曲肱蘧蘧然如有思。見之不覺愕然却立也。
北京以東。凡大小塔。皆築以甎灰。故謂之白塔。獨豐潤。城中有三四丈石塔。石理瑩潤。刻鏤甚巧。宛是我國大寺古塔也。
家必有關公位。朝夕燒香惟勤。絶不見立家廟祀祖先者。惟瀋陽拉助敎家。壁上掛片帛疏其縷。爲滿書十數字。稱云祖先神位。但見瀋陽市中。有賣新造神主。其制略同家禮。亦有櫝以鞱之。想或有遵家禮者也。
關內外寺觀殿屋廊舍。雖甚宏濶。居僧多不過四五人。所過諸古寺。太半廢壞不修。釋敎之衰。可知也。或曰。時制度僧甚嚴。每寺各有定額。故生民日滋云。
飮食
[编辑]酒有紅燒酒,淸酒,黃酒諸種。黃酒者。濁酒也。酒盃絶小。僅容數匙。溫酒鑞器。亦僅容一杯。圓而腰細。隔其腰。上受酒。下透火氣。易溫如影響。瀉于杯。執杯而噏少許。卽必攢眉聚口而長呼。談少間而後再噏。凡七八噏。始盡一杯。不惟紅露烈釀。其淸酒,黃酒亦然。以此終日飮。不劇醉。亦不傷人。享其趣而不受其敗。古人一日三百杯。良有以也。亦不足爲異也。
待人。先以茶爲禮。必以茶葉少許。置于椀中。銅罐湯水以灌之。合盖少頃。茶葉舒潤如新綻。湯水凈淡。如黃蠟色。淸香襲人。且談且噏。食頃纔竭一椀。侍者復提湯罐。添水而盖之。凡富貴家及市肆炕厨。或熾石炭。厨上盖方甎。甎中鑿圓穴。加銅罐于其上。松風檜雨。終日不絶聲。
茶品多種。靑茶爲最下常品。普洱茶。都下最所珍賞。亦多假品。浙江菊茶。淸香甚可口。凡市肆人家所見待者。狀如茴香。香美絶異。
飯椀大如茶椀。㨾子少異。凡數人或六七人。共圍一卓。先設菜醬之屬。每人置飯椀茶椀各一。然後取椀盛飯而進之。次進羹湯肉炙。凡飯茶湯炙。隨喫隨進。多食者。或喫八九椀飯。則倍於東國恒人食量矣。
飯米。皆山稻老米。燥惡不堪食。關東皆飯小米與蜀黍。老米亦未易得也。每使行乾粮米帒。幾數百包。是以一行寄食於厨房者。皆食東米。其外諸譯以下。皆食老米。或曰。老米者澇米也。拯於水謂之澇。凡倉庾積米者。必和水而澇之。待其乾而儲之。可得數十年不壞。中國用此法。每年糶陳而糴新。故民間爲粮者。皆陳惡如此云。未知是否也。
京外店舖肴羞。專用猪肉湯。如胡盧粉湯。便食之屬。和以葱蒜。驟嘗之。臊辣逆胃。往往嘔噦不能近口。但曉夜風雪。非此不可禦寒。行次鳳城。直入食舖。舖內可十餘間。分列椅卓。可坐百人。傍有店小二十數人。鼎俎刀匕。揮霍幷作。叫聲高麗老爺要喫甚麽東西。余亦戱叫掌櫃的揀着好東西來。卽進胡盧一椀。胡盧者。湯麪也。僕人進行中鍮筯却之。取木筯于卓上筒中。行旅所用也。且吸且啜。呑嚼如珍飴。頃刻喫兩椀。吃茶而按之。從此成口習。恣意喫之。藉以忘飢寒。腹中或患疼滯。取檳榔一片磨齧。少頃頓覺妥安。盖北人食肉過。常取小檳榔名鷄心者。四破儲于囊。取一片。可半日嚼盡也。
嘗趁朝市。過東西牌樓下。夾道數百步。列千萬剛鬣遍地。如兩陣黑雲。晩歸市已空矣。都會民物之繁。亦可想也。專尙猪羊。鷄鵝次之。牛馬禁之甚嚴。皇城惟有一庖。日殺數牛。以供御用云。
皇城人小小宴會饌羞。皆取辦于舖市。市中百物。無不具。凡糆糕油煎者。統稱果子。其鹿茸糕,人蔘糕,鷄鴠糕之類。珍美可食。關內外多有之。在皇城無名諸糕。專尙甘香。往往中包五采。片片分割。隨成各㨾花紋。其圓餠號爲餑餑。多包雪糖。其稱元宵餠者。團麪如鳥卵。中有糖湯。烹而喫之。最可口也。
蜂蜜絶罕。取甘專用糖。如沙糖一圓。其大如掌。卽直銀一分。蔗草爲南方豐產。可知也。
龍眼,荔枝,乾葡萄,蜜棗,閩薑,橘餠。我國所珍尙也。氷糖及八寶諸糖。制色雖異。味品均是糖也。
山楂大如橙子。甘而肉厚。繩串如我國制。其他葡萄,沙果,林檎,棗,梨諸秋果。至二月之末。列于肆者。皆肥鮮。如新摘於樹也。盖其收藏有異法也。
我國之豆醬,藥飯,煎藥。彼人所珍愛。而浙江人。嘗喫我稻飯。以爲兩浙水稻膏腴如此。直隷所未見云。
屋宅
[编辑]公私屋宇。比我國穹崇倍之。皇城內外純是瓦屋。如瀋陽山海關等大都邑亦然。其餘小小村店。瓦草參半。其草屋。亦弘壯堅緻。絶不類我國店幙之疎陋。京外諸舖。往往爲簟屋。架于簷前。亦軒敞可坐也。
太和殿,大成殿諸城樓。爲四面飛簷。其外倂是廈屋之制。惟宮府。用元央瓦。私舍幷用女瓦。盖其法禁然也。
屋制。盖取方直。四面爲屋。空其四維。墻以承之。架甍橫直。無回廊曲折。中屋而爲門。環四壁而設炕。高足以踞坐。廣可以臥短人。炕下舖甎。椅卓燈臺火盆之屬。在焉。北炕木樻皮箱琴牀凡日用什器具焉。南爲明牕。竟其廣。惟踈冷透風。宜於夏而不宜於冬也。
甍高而簷牙庳甚。雨水不滯。短簷僅出壁外。滿牕受陽。堂室通亮。但無奈風雨所漂搖。凡糊牕紙在外。雨雖濕而風不易破也。凡牕牖鮮開閉。日暖則內綿于炕上。盖以短簷。不可以外張也。
造炕。專用甓。塗以石灰。竈口多在炕前。覆以一甎。驟看不可辨也。撥之口深可沒膝。竈喉在其底。折黍莖爇火而納之。火到喉門。焰焰內就。如有物從而引吸之。是以一炕長或五六間。而均受火氣。竈在屋中。而人不苦烟也。
或於屋內。橫隔以壁。別爲寢炕于其中。枕席舖盖具焉。四壁。掛名人書畫琴阮諸樂器。卓上。書籍古蕫器玩茶具備焉。或置小龕。安關佛諸像。左右揷綵花雀羽于壺中。有爐香灰堆積也。
關外。或有土屋。平其上。塗墁如壁。色白如石灰。盖土性粘韌。不坼不滲。少穹其中。可以禦漏。乃平舖不建瓴。少雨床床無乾處。莫曉其故也。
門戶。必有簾。皆用藍布。或白其質而綵畫之。侈者用緞帛。皆以紅漆木片。合飾其上下及腰。釘之以黃錫菊瓣。長廣照門戶。內外不相暎。甚風不掀揚。
堂廳鋪甎。不用板屋。不設樓藏。瑣瑣什器。無所秘隱。其富厚者。客堂多設椅卓。皆花梨嘉木。炕上冬鋪氈。夏鋪席。其氈厚寸許。長廣以炕爲度。其長者一力或不能負焉。
門內。多築甎爲路。以達于堂下。當門樹屛以塞之。夾屛而旋。其路合于屛內。或以水磨細石。鋪于甎路之中。巧成各㨾花紋。客至則平交以上。皆迎送于大門之外。凡入門讓登。必客先而主人隨之。客座必在炕上。或北壁下。每門揖讓。曲有禮意。猶有三代遺俗也。
關內外。其有職。或富於財者。門必有扁版。金彩爛然。獨皇城未之見。惟市肆特盛焉。堂內外柱聯。極多警語。關廟尤盛焉。有官者多懸燈于大門。題職名于燈。門外有告示題榜數十字。槩是禁雜人之意。每字打硃圈。翰林貴人家。多有此榜。其將相之門。則兩邊設橙子。甲軍輩。執鞭踞坐。其親王家。倂設架列刀戟弓矢。小官領甲軍者。往往有藍頂者。
巾服
[编辑]帽子。或稱太平巾。冬用羽緞。或貂皮飾其簷。紅絲纓子覆其上。其賤且貧者。用狐獺諸皮而無紅纓者。十之八九。最下者。用氈帽。如東人所用帽子。捲其端爲簷。年少者或用假珠爲頂子。幼童。或以雙繩。爲蛾結以垂之。夏用藤帽。狀如東俗木瓢。制甚精麗。一帽功費。爲紋銀三四兩。覆以紅毛纓。東俗所用茜毛也。戴此帽。雖端拙者。闖生威風。望之可怕也。其賤者。用草帽。草帽者。農笠也。黃白色。制如東俗毯笠。盖帽品。雖有奢儉之不同。其制則自天子至庶人。泯然無異式。惟草帽便於夏畦之蔽陽。猶存中華舊制也。
兒生數月。剃出胎髮。冠小帽。制同他帽。盖頭雖光秀。髮根鬖鬖。足以勝帽。不用緌纓也。其十數歲以上。惟留頂後數百莖。分三絛爲辮子。貴賤同然。其私鬪。誤拔人辮子者。與殺人同律云。
其僧徒幷去瓣子。冬日暖帽。用黑紬裹厚綿。制如方冠。南北倍長。衣大袖束帶。其道士束髮椎䯻。黑布爲冠。前後有垂。如東俗蓮葉冠。或着網巾。或不冠。徒䯻行于道。或被髮左右垂。或截髮留寸餘。爲頭陀行者形。或以鐵環。篐頭以束之。皆大袖衣。與僧衣大同。此其異敎異服。雖不足言。猶守舊俗不變也。
其稱喇嘛僧者。冠服如常人。不用僧帽僧衣。但冠服純黃色。下體不用褲。其在雍和宮者。或衣紅赩然如猩血。盖僧之有職品者。蒙古帽。毛亦皆染黃。如喇嘛衣服。與滿洲無別也。
貴賤服用。有袷而無蘊袍。隆冬惟裌袴短衣齊腰。多或六七重。其長衣及踝。狹袖漸窄口。爲馬蹄形。僅以容手。無事則捲之。有敬事則垂之。以覆手背。色尙黑。或用紫醬色。廣帶或革或絲。以緊束之。佩用之外。凡隨身諸物。皆藏于懷。上服。冬日幷用裘。長至于膝。毛之表出者過半也。
裘用鼠羊狐貉豹貂諸皮。衣豹者多染黑。錢紋闇然也。
衣袴無小帶。幷用單紐。袴亦狹窄。僅容腿脚。腰下拆開。如東俗乳兒袴。但相揜以紐之。以備出恭。襪長如靴子。繫于膝下。以此坐必踞于椅橙。非甚不得已。不能斯須蹲且跪也。
靴用黑紬緞。長至于膝。其靴亦用黑緞。與東俗唐鞋略同。但口窄。僅以容足。不納綦而可以遠走。靴鞋之底。幷用布縷裹毛。柔靭便步。惟邊門賤者。用皮靴。葛繩爲繫。周結甚固。
凡衣裘必拆後。以便跨馬。其宗親覺羅。兩傍拆尺餘。以自異焉。其外諸服飾。滿漢無分焉。
佩用多品。左右繡囊。俗名荷包。或稱憑口子。烟帒,烟包,檳榔,茶香之類裝焉。斑布,洗巾,扇帒,粧刀,火鐮具焉。粧刀。行道必見盜剔也。其滿洲多佩鼻烟壺。學生輩。學爲詩句者。又佩袖珍詩韻也。
非夏節。不把扇。見我人冬扇皆笑。衣領縫厚毛以禦寒。無揮項耳掩風遮諸鈍具。薄袴輕裘。跨馬甚便。平地超乘。不用僕御扶執。見我人衣綿太厚。雖果下小駒。必擇高墩。右執蹬左扶腿。賈勇如登峻坂。莫不失笑。
朝帽紅纓厚寸許。頂子嵌鏤長數寸。上銜品石。裡服用蟒衣。上服補服。各以品象。披肩如蓮葉。五品以上文官翰苑諸官。帶朝珠皆金貝木難琥珀之類。裝嚴極其珍麗。兼佩各㨾香餠。異香襲人。
朝帽服制。一品大臣及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紅寶石頂。蟒袍玉帶。仙鶴補服。坐褥。冬狼皮。夏紅氈。二品及輔國將軍。珊瑚頂。蟒袍金帶。錦鷄補服。坐褥。冬獾皮。夏紅氈。三品及奉國將軍。藍寶石頂。蟒袍金帶。孔雀補服。坐褥。冬貉皮。夏紅氈。四品及奉恩將軍。靑金石頂。蟒袍金帶。雲鴈補服。坐褥。冬野羊皮。夏紅氈。五品水晶頂。蟒袍金帶。白鷴補服。坐褥。冬靑羊皮。夏白氈。六品車磲頂。蟒袍玳瑁帶。鷺newchar KC04707_24補服。坐褥。冬黑羊皮。夏白氈。七品素金頂。蟒袍銀帶。鸂鶒補服。坐褥。冬鹿皮。夏白氈。八品金頂。蟒袍羊角帶。鵪鶉補服。坐褥。冬狍皮。夏白氈。九品銀頂。蟒袍烏角帶。練雀補服。坐褥。冬獺皮。夏白氈。未入流雜職。黃鸝補服。其蟒袍。三品以上。通身九蟒四爪。四品以下八蟒。七品以下五蟒。其都察院官外按察司官。俱獬豸補服。披肩粧緞蟒緞。進士擧人貢生。俱用金頂。生員監生。俱用銀頂。平時帽頂照此。車磲曰黯白。水晶曰亮白。靑金石曰黯藍。藍寶石曰亮藍。閨服。尙存華制。滿漢略同。惟漢女纏足小鞋。滿人及漢軍家不然。漢女䯻上多戴小冠。爲異也。
婦人盛服。不得見焉。槩爲長衣幾曳地。狹袖比男服稍寬。時見穿濶袖者。下有裳。襞積甚細。
總髮爲䯻。穹其中而盤其端。可三四旋焉。周簪小笄以安之。遍揷綵花。雖老寡婦。不去也。
朝參日儀仗軍人。紅衣黃鑲帽。制如草帽。揷黃羽。我國儀仗軍革帽。盖出於此。甞見行喪者。前導以軍樂。其鼓吹者擔軍。皆革帽揷羽。意是明朝軍容猶存也。
寧遠衛溫泉。多蒙古女來浴者。束髮北䯻。宛是我國童女裝也。回子婦束髮後垂幾曳地。紅帛鞱之。亦近於東俗新婦長粧也。
世傳闕里孔氏廟。有婦人像。衣裳如東國制。其時國制。今亦未可考。但今制。衣裳不相揜。袴不下繫。露肉而不耻。眞是夷風。惟松京袴繫。閭巷長衣。猶是婦服之近華也。
器用
[编辑]車制。與東俗任載之制略同。但功作精均。雙輪正轉。不擺搖。所以能載重而行速也。其大車之致遠者。輪不輻湊。橫板爲卄字形。方轂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而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際。相承以分寸。旋轉之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半於輻輪。惟曲巷灣角。回旋甚艱。是以宜於遠道而不利於城市也。一車駕騾馬多或八九疋。其駕于轅下者。必擇脿壯有力者。鞅韅用牛革。駕轅之制。不用衡軛。如東俗雙轎之駕馬。爲小木鞍。雙垂絛革廣數寸。兩端有套。上有絛纏。結于馬胸。轅端有橛。牽套而不脫。盖其不泥古制。通變而利用。馬得以施其全身之力。而無項阨之偏苦。豈非所謂後出者巧耶。駄載之重且厚者。架出輪外高或數丈。量其重不下數三千斤。看車者坐其上。長鞭可三四丈。揮打如雷聲。使諸馬奮進齊力。不敢小懈。車前懸雙鐸。可容斗米。振鳴如撞鍾。
乘車曰太平車。雙轅輻輪如常制。上架長圓屋。覆以藍布。兩傍拆方尺。以便窺望。前設簾。簾內可臥兩人。下或爲藤席以代板者。號爲藤車。行道不甚蕩體。簾外橫板。看車者舖衾槖于板上。執鞭而坐。非險道則不下也。其官人所乘者。屋有簷。上設鑞頂帷簾。或用彩毯以禦寒。傍傅方尺玻瓈。其輪軸當轅之後端。車中頓减振搖。但軸在後。則全車之載。馬分其重。是以惟貴人車。爲此制。其餘皆中屋而施軸。使前後如平衡。一車之重。偏載於輪軸。而馬不勞焉。
太平車。在城都者。惟駕一馬。其遠道用二馬。終未見駕三四馬者。其皇城雇車。或以一驢載十餘人。馳驅如飛。
京城中汲車。架水桶于車上。或八或十。上具盖。一桶可容一石。
瀋陽市中。賣餠果者。皇城輸糞者。多用獨輪小車。輪徑不過兩周尺。兩轅後長。高不過人腋。中有鐵機。止則下垂。而左右支之。使不傾。行則上有擔索。荷于兩肩。兩手推而前。其行如飛。上爲圍箱以載物。滿馱者。可當一馬。其大者。輪徑倍之。左右各爲圍箱。輪轉于兩箱間。亦一人推之。載重者。一兩人引繩而牽之。或一箱載物。一箱載老弱或婦女。盖持此車者。皆襤褸憊敗乞人輩也。
車之兩輪者。雖有大小之異。其輪軸之長。不差分寸。所謂同軌者然也。盖不如是。輪不合轍。偏碍不可行。若兩輪不入轍。馬路當轍。尤不可行。凡大道軌轍遍地。當冬氷土凍結。齟齬凹凸。是以乘車之行。左右跳盪。頭撞身撲。往往有嘔眩不能堪者。
靑石,會寧兩嶺。峻險倍於洞仙嶺。諸車通行無碍。石門嶺以東。山谿之崎嶇。儘是巖峽。然牛車遍山。伐木搬柴。無異平陸也。
凡遠道致物皆用車。若城市則有扁擔而無負戴。扁擔者。肩一丈之木。兩端有絛。懸物如權衡。離地不遠。乍俯可以捨息。兩肩替擔。且行且替。凡行賈雜種薪水日用之具。搬致皆以此。其無扁擔而致之近者。或有脫帽而戴之。終無背負者。惟時見官人輜具。或有背負而騎隨者。盖雖貴人。車騎甚衆。其騶隷無步隨者。惟漢官正二品以上乘轎者。用四人擔轎也。
轎制。與東俗畧同。但雙轅架在轎腰。前後轅端。各施橫扛。中貫套索長尺許。兩人以一絛扁擔。貫上套而肩擔之兩端。四人之行。前後參直。盖轅在轎腰。轅上又有套索。轎行低穩。不蕩危。轎中皆具椅子。髹漆薰香。其諸王所乘。雕龍鍍以金。錦帷錦簾。極其華飾也。
船制益精緻。其在通河。見海行漕船。上爲板屋。油粉以塗其隙。板門僅容數人。蕩櫓收錨。皆在屋中。盖出於蒙衝古制。不惟風濤之無患。用以水戰。東國之龜船也。其屋下亦設板廳。坐臥乾凈。來往甚便。此則雖川河小舠皆然。大抵中國器物。專事便利。不如東俗之苟率也。其泝流之船。曳纜繫帆竿上端。其津船不用櫓。兩岸橫施緪索。挽索以進。其載車施雙板輪。行如平地。通河多浮橋。橫疊大航。兩頭各有鐵環。以大椿打之。架板聚土于其上。雖當夏潦。隨水浮沉。不患圮墊。行旅不阻。此航橋之利也。
運輸之利。人不如馬。馬不如車。車不如船。是以數千里運河漕運之便。其利什佰。則開鑿之功。疏濬之費。亦不暇恤也。雖然。運河之水。非江河所源委。只是川溪之灌注。則舳轤萬斛。蝕水數丈而無沙礁壅滯之患者。惟水閘之法。可以行舟于陸地。而蓄洩以時。旱澇不甚增减。儘是良工之博利也。其制兩岸築堤。中河而爲門。廣可以容兩船。兩堤築石陡直。從上斸石。爲閘道。深廣尺餘。下達于河底。河底亦橫石爲閾。傍合于閘道。大木爲閘。殺其兩端。納于石道。平削其上下。令承接無罅。橫疊齊于堤。雖不免涓流之漏滲。而溪澗溝澮之水。可以積成四五丈海子。其設閘之近遠踈狹。專在地勢。地勢平者。千步一閘。地勢低者。數百步一閘。槩以平地之差。半丈爲度。如大通橋。距通州四十里地。平差五丈。置十閘。始能行舟。其放閘也。諸船泊于閘下以待。閘木纔擧。諸船乘流泝上。上畢閘木復下。放閘之法。閘木兩端各具鐵環。堤上設轆轤。引繩而上下之。自通河達于玉河。環城濠西。至于西山之湖。其源不過濫觴。末流僅以濡軌。西湖太液。滙成巨浸。溝濠七八十里。舸艦縱橫。皆水閘之功也。水車亦多制矣。但功繁不易辦。易毁患累修。此其制雖巧而無實用。惟一法。不待巧匠。不須大費而得其地而張之。一日一夜。可灌數十頃水田。爲機輪。略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惟施絲毫之力。而運而不知止者。其四圍之輕重均也。夾機輪。左設扇。右設壺。其數無定。設架水中。量扇受水。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升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以次斟水。升極而下者。口傾而水瀉。刳木以承之。輪徑十尺者。升水八尺。以此爲度。水勢不迅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猛瀉如瀑。是故緩衍之水。不可用也。
其灑水銅車。大筒以受水數石。中置三小筒。鼎立而有足。中筒差高。含曲管嘴長丈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銅葉以掩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各有戶。亦具銅葉。兩筒有銅盤。恰滿無欠剩。盤心立鐵柱。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別有柱撑其腰。令其遊移。一人持橫木。互兩柱而撞舂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底戶開而吸水。當其下也底戶之銅葉已閉。已吸之水。從傍戶而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管嘴噴出矣。其管嘴。亦令遊移低昂。四向惟所欲。嘴口。別施銅匣。有數種匣。穴有大小。穴大則上水多而不能遠。穴小則上水小而遠倍之。其叢穿細穴者。廉纖飛散。故可以灌田。可以救火。可以浥禾糓。水機之上品也。
石碾。所以代舂杵。脫穀皮。作米粉。大圓石爲盤。微卷其邊。使穀不流下。中植小圓柱。別爲圓石如枕形。徑如其長。但外向者。徑微殺。兩頭各爲轉機。一貫于盤中之柱。一緣盤而轉之。量七八轉一周盤面。如是旋轉。粟之在盤者。皮粒撲破。其挽轉。多用小驢。使旋行盤外。乍慢則小孩在傍鞭之。必以布絛籠其兩眼。不然則病眩也。
風櫃子。所以代箕而簸糠。爲木櫃。南北倍長。下設四柱。一頭藏風扇小旋車。軸出櫃外。軸端貫曲柄。以便旋轉。上下及三面。幷圍以板。惟開一面。以通風出糠。風車之前。從櫃上南北。置兩板。斜下內向。可受數斗之穀。兩板之端。不合者僅容數粒。板旣斜下。則所受之糓。從其隙。布下于風車之前。如垂簾狀。使輕糠颺出櫃外。重粒下墜。其下又有斜板。板中施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則其斜出于櫃傍者。顆粒均凈。可飯也。
碓。用直木無雙踏法。石臼石杵。杵圓而短。其大幾滿臼。置臼低斜外向。不如是。不善舂也。一人舂踏甚勤。冬日裌衣猶汗。一日能舂兩甔粟云。
綿車雙臂。略同東制。但一鐵一木。木臂在下。鐵臂在上。柱間甚濶。食棉倍多。一人一日。能壓八十斤綿核。其制置車于卓上。一男子椅坐于卓前。右手持曲把。轉木臂。左足踏撥子轉鐵臂。左手供棉。遍臂無虛轉。上架黍莖花不黏纏。其踏撥之法。鐵臂之端。貫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中數寸。溝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用數尺皮絛。上結環。下繫撥子。撥子者。木棍如扁擔。長五六尺。先以左手。旋環橛在上。然後踏撥子以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不能不漂激而上。鐵臂得以一周。踏之不已。激轉無休時也。其磨久而滑。則有刀以澁之。一頭如鑿。以治鐵臂而縱劃之。一頭若鎌。以治木臂而橫劃之。
鎔冶之具。東俗所不及者有三。革鞴也。鐵斗也。鐵模也。革鞴者。用熟革爲兩大囊可容數石。兩人互相鼓發。煽風甚猛。鐵斗者。狀若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桶。架其上高尺餘。泥塗其縫。穴其傍以受風。斗內先鋪炭。次舖碎鐵。其上又舖炭舖鐵如下。加之火而受風于囊。兩層碎鐵。鎔滿斗中。卽去其桶而瀉于鐵模。鐵模者。凡釜鼎鏵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分鑄合體。以烟煤水。塗其內。受鎔汁。器成開模。數模替用。迭鑄如神。卽此數模。可以終身受用。不如東俗土模一鑄不復用也。
𢶑練布帛者。纏于圓棍。如東俗。但棍體平直。使布帛周纏。上下穩貼。不空屈也。一頭爲柄。以便拿用。放于木板。而借石之重。踏轉以取滑澤。板方容棍之長。微𥦠如仰瓦。使棍轉不跌墜。石取堅緻者。其制上寬下狹。上則高其兩邊。以闌人足。下則橫鑿細溝。使不滑跌。其重數百斤。一人按架而迭踏之。輾轉如飛。不用梆椎之勞。而一人一日。可𢶑數十疋矣。作井盖。以石鑿口。僅容罐。平壤箕子井。可考也。灰塵不及。風暘不侵。水土相養。泉性不壞。且在井除之間。不患赤子之匍匐。華俗之綜密。可法也。汲井多用轆轤。樹兩柱。橫木而爲架。貫軸于兩柱中。軸而爲機。略如籰。軸端爲曲把。手轉如繅車。繫緶于軸機。以上下罐也。或寬井口。可容兩罐。一機分繫兩綆。軸機一轉。兩綆一解一纏。以下空罐而升實罐。使手轉省其力。一轉兼兩用。其罐用編柳。如東俗柳器。濕潤充釁。水不甚漏。堅韌耐久。不若匏瓠之易破也。
公私皆用脂燭。雜用牛馬羊豕諸脂。葦綿作心。納脂鍋。以次蘸出。凝而復蘸。徑可寸餘而止。其長三其徑。下端微殺。上蘸白蠟。以固其外。風不能潰决。凡鎔白蠟。必同堅脂。以白蠟三兩。堅脂七兩爲度。安燭。用鐵錐。如針貫于葦中。凡御用軍用。元宵放燈。編戶日用。皆以此也。
繅車。甚堅壯。輪機不用繩。縛絡絲之鐵柎。倍大於東俗。
綿弓。亦同東俗。但懸弓于樑。左手倚以省力。置綿于卓上。右手執小木梆。立而彈之。微彈者三四。間以猛彈。節拍不亂。當其猛彈。轟轟發響。如鑼鼓。棉花隨彈。騰散滿屋如雪下。乍立。衣帽盡白。盖弓弦。用羊觴。一頭近弰。設匡張革。猛彈之發響以此。莫曉其故也。
食舖所賣餑餑糕餠黑子之屬。專用麪粉。其羅篩大可十數圍。架小屋。周塗以紙。納篩于其中。篩有木柄出屋外。柄端有橫木。一人從屋外迭踏之。篩在屋內左右撞撲。滲下細粉。風不入屑不飛。纖微不散失。凡中國械器。多用足踏。盖比諸手運。省力大半。而見功倍之也。
計數者。星曆。專用筆計。市商。專用盤珠。甚敏且簡。筯籌所不及也。
華俗。凡屬器用。專尙便巧。唯京城喪輿之制。侈大過當。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耀爛。嘗出朝陽門。見喪行。聞是宗室貴家。其撮蕉之制。極其壯偉。比東俗可四五倍。上下純用黑緞金頂。高數尺。雙轅施七八橫扛。其橫扛之大。如東俗喪輿之轅。擔夫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扛。而擔其兩頭。如擔轎之法。一扛十數人。摠百餘人。非五軌之塗。不可行。銘旌用紅緞。題以滿書。長可三丈有跗。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嘗從琉璃廠歸。見旗幡十餘雙。笙簫鼓樂繼之。一人抱七八歲兒。蒙以大布衣巾。隨其後。市人言返魂也。又甞見幢幡數十雙。異香夾途。僧徒具錙巾袈裟。各持麈尾如意。梵唄咻聒。最後擔小彩輿。十數人素衣隨其後。亦返魂者也。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幷上出數寸。圓削之如圭首。全體朱漆。往往畫花草。亦有以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者。寺刹中旅櫬未之見。惟空柩豫凶者。多置之僧舍也。
婚具。婦家之備。衣服之外。大櫃一。皮函一。雙椅子,卓子,琴床,洗臉機,盥盆,帨巾具焉。大櫃外爲雙扉。竟其長。內爲二層或三層。衣服及日用什器藏焉。皮函在其上。櫃函之鑰。皆橫鎖也。
嘗途見彩轎。甚華。四人擔之。前有七八人。各以扁擔擔器物。皆裹以紅袱。聞行人。言新婦之往婿家者也。椅子多用華梨。侈者用降眞香。其高使踞坐。趾在地。後闌齊于腋也。卓有兩種。椅坐者用高卓。平坐者用低卓。凳子爲長床無闌。可坐四五人。
日用。專尙磁器。鍮鑞次之。黃銅次之。白銅黃錫又次之。其磁器之破者。從外施鐵釘。嘗見施釘者。以鐵鑽鑽之。架釘而椎之。頃刻而完。但鑽不透內。釘固不退。最是不可思議也。琉璃廠及通州市。磁器寶翫珍怪。充溢其數。尺壺樽。彩虹色。兩耳雕螭龍。貫大金環。異光奪目。其西洋磁器。內爲銅器。外塗以磁。華而牢。磁之巧品也。
銅錢之數。有陌有絛。陌絛之數。關內外不同。皇城以十五文爲陌。一百文爲絛。凡店舖與銀俱行。其錢銀互換。倎儅舖主之。嘗入一舖。見卓上立小竿。貫數百千文。皆漢唐以後古錢也。沿路或以五銖錢,開元通寶。求賣于我人也。
釜鼎及陶甕。幷同東俗。但甕制下殺。小觸必仆。糓斗之大。倍於東俗。亦口廣倍於底。量糓易容姦。兩器之失制。不可曉也。其釜鼎設於屋內外空地。雖貧家。未見設於炕口者。
權衡。有天平之制。衡之兩頭。俱懸盤架。其中于竿。竿頭劃直線。衡上有針。以針線正合爲度。別有方錘。大小有差。斤兩輕重。各有題刻。如欲枰一兩銀。則置銀于一盤。置一兩錘于一盤。考衡針。合竿線則準也。衡不低昂。錘不進退。奸民無所施其巧也。
凡大小器物。與東俗絶異。惟種花陶盆一種。毫分不爽。雜置之不可辨也。
公私無炬燎。用燈籠。其制鐵盤如掌。中尖安燭。傍爲兩柱。上爲提紐。鐵絲作圓籠。內塗紙。通其上下。從上罩之。下安於盤。羊角燈。鐵盤鐵柱。同其制。圓籠如玻瓈。盖熬角成膠。其法未聞。其元宵之燈。繪花草翎毛于其上。彩絨流蘇。極其華侈也。
魚甁。明瑩如角燈。涵彩魚懸之樑。從下望之。魚大盈尺。聞熬米成膠。軟脆易破。當夏融解。不可用云。
百步燈。或稱照賊燈。爲能照賊於百步。而賊不能見人。亦奇器也。其制長圓。徑僅一把。上盖如傘如屋。前後各爲半規。但前者差小。旋合于後半規之內。燃燭之後。還旋而障其前。前規通其中傅玻瓈。以透光。圓厚如掌。微外凸。後規亦傅玻瓈于銅板之內。光之能遠射。賴此暎發之功。盖亦遠鏡之意也。
人家罕見凈廁。其尿器用磁。亦秘藏不相通。男器爲長嘴。女器爲平口。以便用。但因其制而尙其象則褻也。
石門以西。松杉絶罕。惟廟堂。時有一二株而已。以此凡宮室,椅卓,棺槨諸具。別有良材。非椵非楸。細理堅靭。非松杉可比也。其花梨,紫檀,降眞,烏木,沉香之屬。出自南徼外。只供貴家翫器而已。棕櫚亦南產。時見盆種。長數尺而已。其皮竿可作杖者。長一丈有半。充溢於市。一行所買。以架簟屋者也。
兵器
[编辑]弓制甚大。如東國六兩之弓。黑角自弝至弰。樺皮包其背。樺角之際。漆以固之。雖暑雨筋膠不遽解。自關以東。多爲皮弦。盖其制廻性。不如東弓。不足以射遠。但强硬。不畏風雨。宜於上陣打獵。又東弓之所不及也。
春秋傳。董澤之蒲。其可旣乎。蒲柳之矢。古也。猶與竹箭幷用。箘簵之勁。是也。今中國純用木矢。其必有所長。盖中實能截風。暑雨不傷直。其材如柳如椵。炙于火。極乾而繩鉅之。順其理而不矯枉。暑雨之不能變以此。其制圓徑倍東矢。中粗而上下殺也。
扮指子者。東俗所謂角指。長寸許。齊于拇指下節。上銳下粗。下如唇以鉤弦。周圓無前後。隨處可鉤。甚省事。其武人。恒扮于指。角肉吻合如天成。脫之甚艱也。
習射者。多用大羽矢。如東俗尾箭。射的者。用細羽。其的遠不過三十步。如東蒭的。棲團革于心。徑五六寸。小弩弓長二尺餘。短矢如東片箭。可以殺人於十數步外。有架機。婦孺亦能用。一息可發五六矢。
彈丸之弓。當弦之中。分爲兩歧。棲小圈于歧中。納土丸而彈之。亦能命中于十數步外。
鳥鎗鐵筒甚長。比東制加三之一。殺其末幾半於本徑。木室甚短。前足以持筒而已。偃其柄頗長。臨放。夾于右腋。鐵杖用眞鐵。室有繫。貫臂而倒擔于背。盖鳥鎗之利。專在於長筒。而今爲中國之利器。又能馬上裝放。捷於弓矢。則技擊之威猛可畏也。
禁中宿衛及具軍容者。皆佩大刀。類多頑鈍。不堪用。爲大官前導者。兼佩雙鞬。或用靑紗。籠其弓箭。
嘗見喪行。導以鼓吹。兩部喇叭。瑣吶方響。鑼鼓備焉。其喇叭。皆屈其下而向後。前其吹而聲發於後。莫曉其意也。朱棒一雙。芭蕉扇一雙。在其前。其人皆黑氈笠。懸紅羽。略如我國㨾。兩部迭奏。金以止。鼓以作。
樂器
[编辑]琴用仲尼遺制。厚漆可鑑。七絃左漸細而右漸粗。右四絃。幷用絲纏。雖非舊法。其制猶屬古雅。音韻鏗越。若金石聲。嘗持玄琴幷鼓之。其浮濁粗淺。眞是夷沫賤器。且玄琴近之大喧。隔壁則已微矣。若琴則近聽。極淸靜。遠聽益琅琅。其器之優劣。可定也。且見大小宴會。笙簧琵琶。與箏笛幷奏。其人皆優伶也。惟琴不與焉。惟太常樂官及士大夫好古者爲之。則尙屬雅器。不歸於賤技。劉生亦嘗曰。聖人之樂。勸余學而未能也。餘在琴舖劉生事中。
笙簧樂之首出。而運意最精密。竹音之上品。邃古混沌。已有巧思如此。不可曉也。其管或用十四。或用十七。其長參差。而其律有淸濁。簧葉輕薄如蟬翼。其室古用匏。今用木而漆之。或用白銅者尤佳。旁有穴。聚唇而吹之。簧激而出聲。故呼吸俱用也。兩手拱抱。而諸指分按管穴。隨按而聲出。不按者。簧雖激。而聲不出。氣有所泄而不能上出也。或別爲曲嘴長尺餘。正坐而含吹之。甚便也。
箏本秦聲。或曰。蒙恬造。或曰。父子爭瑟。各入其半。仍名爲箏。故本十二絃。傅玄賦云上崇似天。下平似地。空中似六合。柱絃擬十二月。後加一絃。盖擬以閏也。嘗見於瀋陽市中。亦十三絃。其制與伽倻略同。因其張而調之。可以度曲。盖伽倻琴者。伽倻王因瑟而作。宜其制之相似也。在北京。求之終不得。非近俗所尙也。
琵琶。與東制同。可通用者。惟此器也。盲人行乞者。且行且鼓。或唱曲而和之。
弦子者阮也。其制爲圓筩。徑尺許。厚三四寸。前後傅蚺蛇皮。烏木爲柱。方二寸許。長四尺餘。乍仰如琵琶形。張三弦。右大而左細。上柱兒下遠山。如奚琴制。至連山關。舖商岳姓。太原人。能鼓之。琅琅可聽。其唱曲爲四時詞云。其音節淺促。無古意。惟制作古雅可愛。岳云蚺蛇出雲南。其皮堅厚。久張而不拆。他蟒皮。不中用云。
壺琴者。與奚琴大同。但筒面不用桐板而傅蟒皮如阮。張四絃。引弓施兩絃。分入于元絃間。取其雙聲。比奚琴益爽烈也。
洋琴者。出自西洋。中國效而用之。桐板金絃。聲韻鏗鏘。遠聽如鍾磬。惟太滌蕩近噍殺。不及於琴瑟遠矣。小者十二絃。大者十七絃。大者益雄亮也。
笛比東俗差短。且細而薄。聲亦淺輕。不足聽。
凡宴樂。用笙簧,琵琶,壺琴,洋琴,絃子,竹笛六種。如東俗三絃樂。一部六種幷奏。抑揚宛轉。音節巧合若一。切切嘈嘈。無悠揚希澹之味。則鐵橋所謂北方之樂。雜金石噍殺之聲者。誠知言也。惟終始一節竟日。樂不加促。調律平直。無悲怨哀憤之意。猶屬大地聲律也。其戱臺則幷有鉦鼓,牙拍。而爲之節焉。
朝參日。聞駕前雅樂。雖未辨其諸器。而槩不過十數種。惟磬聲淸越。超出衆音之外。盖北音太淸高。東音近嘽緩。未知孰近於正也。
北京人聽玄琴。皆不喜也。惟柵門人甚喜之。以爲箏也。每一鼓之。婦女亦羣聚聽之。豈風氣近東而然歟。宿鳳城。主人子艾引年年十四五。頗識字。聽之低廻不忍去。如有冥會也。至界面聲。忽悽然含淚。問其故。面紅而不答。聲樂之感人如此。而哀怨之極。至使人涕下。可知其淫靡也。
畜物
[编辑]自周官兵官號司馬。禮問國君富。數馬以對。馬固國之寶也。幽燕屬冀方。至漢唐猶稱漁陽突騎。則北京固馬之土性也。是以官人騶率廝隷。皆騎隨之。八旗披甲者。亦無步卒。里巷阡陌之間。千百爲羣。農賈細民。行道具車騎。非貧丐。鮮徒行。問馬價。榮駿者。無過三十兩銀。其產馬之富。可知也。沿路時遇貢馬一羣。可數千疋。惟數人驏馬而驅之。羣馳而無敢逸也。
嘗觀城南旗人輩走馬。無論其武藝精熟。卽駿乘善跑。熛疾如飛電。令人爽然自失也。
騎馬者。惟諸王行禁城。而使一人從左牽之。其餘雖閣老大臣。必親執鞭也。
放牧在野。偃息順其性而易肥。風字不失時而富產。騸其勢而氣壯于體。不牽轡而神專于蹄。不惟土性之宜產。亦其御之得其方也。
嘗聞胡馬齕草飮水而已。此其不使時然也。若其車騎遠道驅使者。每站飼黍豆。倍於東俗。
鞍裝雖華侈。實尙輕緻。不若東俗之鈍重。平地超乘。無繩床挽鐙之撓。要跑則微屈身而已。不待加鞭蹴蹬。而馬已跳蘯矣。
不惟騸馬易馴。亦其性氣寬緩。每遇東馬。雖果下小乘。嘶跳勃蹊。必引避之。不與較也。卽此。可卜大地風氣也。
馬之蹄釘。不知創自何方何時。已天下同然。其堅厚倍東俗。
關東柴車。專用牛。富家或有養牛十數頭者。惟農耕參用騾馬。非少牛也。關內外。有旱田而無水田。土性踈軟。耕法不深。騾馬能勝任有餘力。則不必專用牛也。
牛之穿鼻。古也。今則不然。羈絡而驅使之惟意也。
馬之白者。居其半。牛之黃者。居其半。牛之白者。遍身虎紋者。東方所未見也。嘗過寧遠衛。見縛牛施蹄釘如馬。創見不覺發笑也。
關東產驢最多。每站有雇驢。時見驅而遠賈者。一羣數百頭。惟短小粗醜。不堪車且騎。惟站雇與旋磨而已。其大而毛凈者。出於山西。亦以駕車而已。非窮人則皆恥乘焉。
車騎雜用騾馬。達官所乘。多大而駿者。嘗於朝賀日。過東華門。見騎數百疋。皆金銀繡鞍。騾居三之一。夾御路。聚首排立。整直如繩墨。無敢有跳踉蹄囓者。此雖御之得其方。而含弘善恕。在醜不爭。可以因畜物而識人品矣。
羊有二種。漢羊也。蒙古羊也。蒙古羊者。東俗所謂羔也。其實羔者。兒羊也。饌羞專用猪。羊次之。路上見驅猪羊者。一羣以千數。每羣有渠師。必其雄且大者。項有鈴振鳴而前。猪羊之隨之者。無敢有橫逸越次者。其主者惟垂手從之。慢行則呼咄其渠帥而已。
狗有多種。其鄂羅斯所蓄絶大。而噬人如虎。疑是旅獒之類也。其出蒙古者。亦鷙悍難禦。畜之者鐵鎖繫其頸。使之守門而已。其體㨾則只常狗而體大。東人所稱胡伯。是別種也。惟產於白塔堡。其矯捷善獵者。價銀爲十數兩云。其稱勃勃者。雖小如猫。狡黠解人意。故小民家近畜之如猫。見外人則磔鬚振尾咆吼。猛於蒙狗也。
北京之奇畜。惟象與虎。語在朝參及虎圈記中。其次爲槖駞。蒙古產也。長一丈有半。黃褐色。長項細腰。羊首牛蹄。肉鞍垂耳。臥必屈足。腹不帖地。知風信。識泉脉。蒙人多騎行。每騎馬過其下。望之若屋上人。但擺搖震蘯。不習則必不堪也。其善走者。日馳千里云。胡漢畜騾馬。駕車與騎走而已。惟槖駞。馱物于背。如東俗用馬牛也。方其載物。輒屈足而受之。見人噴黃水。臭甚不可近也。
猫有別種。厚毛如狐貉。蒼褐色。撫愛之。不怕人也。
嘗見瀋陽人家。有勃勃而盲者。能向人跪拜及筋斗。惟人使。二月十八日。有兩人率勃勃及一羊一猴。入舘呈戱。先置木圈如篩機者四箇于地。皆側立而石鎭之如門。鼓小鑼。呼勃勃而叱使之。勃勃由圈機。出入回旋。低頭徐行。皆有節度。數回。或蹲坐而示憊。使之者揮鞭而叱之。卽黽勉從命。如怕如愁。眞物妖也。
置櫃子于堦上。向猴咄咄語。猴進而抽櫃中衣帽。穿戴如人。叩頭拜舞。少間必易服。或携柱杖傴僂。爲老人狀。或爲朝服幞頭坦步。如官人狀。或着假面爲戱子戱。或兜鍪鐵鎧。使鎗試釼。驍敏絶人。最後戴胡帽騎羊馳走。或臥或立。如在平地。或鞭羊先走。必飛走超乘。但一試之後。必拱手乞休。使之者鞭打不少貸。驚懼不敢違。見之殊可憐。
圓明園。有孔雀而未及見。惟鸚鵡爲珍禽。是行有買來者。爲銅架以安之。方尺餘。上有提紐。傍有小筒。以儲水。見人則必叫磔磔以求媚。吐舌以戱之。則必啄舌而嘬其涎。雖解語。僅數句。音節淸慧。翎毛之尤物也。
籠鳥大如麻雀。色微赤。啼吟喞喞可廳。或云名梅花兒。禽舖籠賣之甚盛。市肆多懸之門簷。途次靜聽。怳若林藪中。
留舘下程
[编辑]正使君。每日給。
肉五斤。鷄三隻。鵝一隻。魚三尾。牛乳一鏇。豆腐三斤。白麵二斤。醃菜三斤。黃酒六壺。茶葉四兩。花椒一錢。醬瓜四兩。淸醬六兩。盤醬八兩。高醋四兩。香油一兩。燈油三鍾。黃蠟三枝。生薑五兩。大蒜十顆。燒酒一甁。奶酥油三兩。細粉一斤半。晒棗一斤。葡萄一斤。蘋果十五箇。柿子十五箇。黃梨十五箇。沙果十五箇。鹽二兩。米二升。柴三十斤。
每三日給。
蒙古羊一隻。
正使君,副使,書狀。每日共給。
漢羊一隻。
副使,書狀。每日共給。
牛乳一鏇。
每日各給。
肉一斤半。鷄一隻。鵝一隻。魚一尾。白麵二斤。豆腐二斤。醃菜三斤。茶葉一兩。花椒一錢。淸醬六兩。盤醬六兩。醬瓜四兩。高醋十兩。黃酒六壺。香油一兩。燈油一鍾。鹽一兩。米二升。
副使。
柴十七斤。
書狀。
柴十五斤。
每五日一次共給。
晒棗五斤。葡萄五斤。蘋果五十箇。黃梨五十箇。沙果七十五箇。
正官二十七員。每日各給。
肉二斤。鷄一隻。醃菜一斤。黃酒一壺。豆腐一斤。花椒五分。茶葉五錢。盤醬四兩。淸醬二兩。燈油一鍾。香油四錢。白麪一斤。鹽一兩。米一升。柴十斤。
得賞從人三十名。每日共給。
黃酒六壺。燈油六鍾。
每日各給。
肉一斤半。白麪半斤。醃菜二兩。鹽一兩。米一升。柴四斤。
無賞從人二百七十四名。每日各給。
肉半斤。醃菜四兩。盤醬二兩。鹽一兩。米一斤。柴四斤。
每五日一次。提督坐衙。大使及諸通官。皆會焉。計開照授。上通使及任譯。受而分之。其粮米。有放料軍官。義州軍校也。合受于太倉而分之。是行留舘。爲六十三日。除三日。只以六十日計。各種之合數。
肉〈一萬四千六百四十斤〉。鷄〈一千九百二十隻〉。鵝〈一百八十隻〉。魚〈三百尾〉。牛乳〈一百二十鏇〉。豆腐〈二千四十斤〉。白麪〈二千八百八十斤〉。醃菜〈六千四百九十五斤〉。黃酒〈三千六十壺〉。茶葉〈七十三斤二兩〉。花椒〈六斤三兩〉。醬瓜〈四十五斤〉。淸醬〈二百七十斤〉。盤醬〈二千五百三十五斤〉。高醋〈一百一十二斤八兩〉。香油〈五十一斤一十二兩。〉燈油〈二千二百八十鍾〉。黃蠟〈一百八十枝〉。生薑〈一十八斤一十二兩〉。大蒜〈六百顆〉。燒酒〈六十甁〉。黃梨〈一千五百箇〉。沙果〈一千八百箇〉。鹽〈一千二百五十六斤四兩〉。米〈二千二十二斗〉。柴〈九萬二千八百八十斤〉。蒙古羊〈二十隻〉。漢羊〈六十隻〉。
自通州至鳳城。每站給米肉。其來往之費。亦不下此數。其禮單賞賜銀緞諸種。其費又倍簁也。
財賦總略
[编辑]直隷。十府二十二州一百一十九縣。東西一千二百餘里。南北一千六百餘里。額徵雜稅銀。共二百四十九萬八千一百餘兩。米一十一萬三千三百餘石。倉糓一百八十九萬四千七百餘石。
盛京。京東北一千四百七十里。一府四州八縣。東界興京。西界廣寧。南界海。北界開原。額徵銀三萬八千七百餘兩。米五萬八千五百餘石。
江南。東西一千六百餘里。南北一千六百餘里。今分爲二省。江蘇至京二千四百里。八府六州六十一縣。額徵雜稅銀。共二百一十七萬三千六百餘兩。漕米九十六萬八千六百餘石。倉糓一百四十五萬三千石。
安徽。至京二千七百里。八府九州五十一縣。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七十萬兩。漕米一十七萬八千八百餘石。倉糓八十九萬八千一百餘石。
江西。至京三千二百五十里。一十三府二州七十六縣。東西九百七十里。南北一千八百里。額徵雜稅銀。共二百三十四萬五千五百餘兩。漕米六十八萬二千六百餘石。兵米一十二萬三千三百餘石。倉穀一百一十七萬六千七百餘石。
福建。京南六千一百三十里。十府二州六十二縣。東西九百五十里。南北九百八十里。額徵雜稅銀。共一百一十五萬五千餘兩。米二十五萬七千九百餘石。倉穀一百七十九萬八千四百餘石。
浙江。至京三千六百八十里。一十一府一州七十二縣。東西八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二百八十里。額徵雜稅銀。三百五十四萬七千三百餘兩。糟米六十七萬八千二百餘石。倉穀一百五十二萬九百餘石。
湖北。京西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十府八州六十縣。東西三千四百四十里。南北六百八十里。額徵雜稅銀。共一百一十九萬九千二百餘兩。漕米九萬九千六百餘石。倉穀三十八萬五千四百餘石。
湖南。京西南三千一百五十里。九府七州六十四縣。東西一千四百二十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里。額徵雜稅銀。共九十三萬六千九百餘兩。漕米九萬六千二百餘石。倉穀一百五十五萬九千四百餘石。
河南。京西南一千五百四十里九府十州九十八縣。東西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一千二百九十里。額徵雜稅銀。共三百四十九萬九百餘兩。漕米二十一萬九千四百餘石。倉糓二百二十九萬五千石。
山東。京南八百里。十府一十一州九十六縣。東西一千六百四十里。南北八百一十里。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六萬六千餘兩。漕米四十八萬四千三百餘石。倉糓九十五萬一千五百餘石。
山西。京西南一千二百里。九府一十六州八十七縣。東西八百八十里。南北一千六百二十里。額徵雜稅銀。共三百五十八萬五千二百餘兩。倉糓一百三十一萬八千餘石。
四川。京西南五千七百里。一十一府二十州一百一十二縣。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二百里。地丁雜稅銀。共六十九萬四千三百餘兩。倉糓一百三萬二千三百餘石。
陝西。京西二千六百五十里。一十五府二十三州一百一十九縣。東西九百三十五里。南北二千四百二十六里。地丁雜稅銀。共一百四萬二千五百餘兩。兵粮六十九萬八千六百。倉糓二百七十七萬八百餘石。
甘肅。京西南四千四百四十里九府一十一州四十八縣。東西二千一百二十里。南北二千四百里。地丁雜稅銀。共二十九萬三千二百餘兩。兵粮四十八萬九千九百餘石。倉糓三百六萬石。
廣東。京東南七千五百七十里。十府十州八十縣。東西二千五百里。南北一千八百里。地丁雜稅銀。共一百三十六萬五千五百餘兩。倉糓二百六十六萬六千餘石。
廣西。京西南七千四百六十里。一十一府三十八州四十八縣。東西二千八百一十里。南北二千九百六十里。地丁雜稅銀。共四十四萬七千七百餘兩。米一十四萬四千四百餘石。倉糓一百萬八百餘石。
雲南。京西南八千二百里。二十三府三十一州三十二縣。東西二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地丁雜稅銀。共四十三萬二千一百兩。倉糓七十九萬二千餘石。
貴州。京西南七千六百四十里。一十三府一十四州三十四縣。東西一千九十里。南北七百七十里。地丁雜稅銀。共一十四萬三千餘兩。米一十三萬二千一百餘石。
合府二百。
州二百四十五。
縣一千三百二十七。
銀三千三百一十二萬四千七百餘兩。
倉糓二千六百五十六萬五千八百餘石。
米七十萬六千二百餘石。
漕米三百四十萬七千七百餘石。
兵米一百一十八萬八千五百餘石。
路程
[编辑]自京至義州一千五十里。
高陽碧蹄舘四十里。
坡州坡平舘四十里。
長湍臨湍舘三十里。
松都太平舘四十五里。
金川金陵舘七十里。
平山東陽舘三十里。
葱秀寶山舘三十里。
瑞興龍泉舘五十里。
釼水鳳陽舘四十里。
鳳山洞仙舘三十里。
黃州齊安舘四十里。
中和生陽舘五十里。
平壤大同舘五十里。
順安安定舘五十里。
肅川肅寧舘六十里。
安州安興舘六十里。
嘉山嘉平舘五十里。
納淸亭二十五里。
定州新安舘四十五里。
郭山雲興舘三十里。
宣川林畔舘四十里。
鐵山車輦舘四十里。
龍川良策舘三十里。
所串義順舘四十里。
義州龍灣舘三十五里。
自義州至北京二千六十一里。
九連城二十五里宿。
鴨綠江五里。小西江一里。中江一里。方陂浦一里。三江二里。九連一十五里。
金石山三十五里中火。
望隅五里。者斤福伊八里。碑石隅二里。馬轉坂五里。金石山一十五里。
葱秀山三十二里宿。
溫井八里。細浦二里。柳田一十里。湯站一十里。葱秀山二里。
柵門二十八里宿。
魚龍堆一里。沙平二里。孔巖一十里。上龍山五里。柵門一十里。
鳳凰城三十五里。〈有朝鮮舘名柔遠舘。〉
安市城一十里。榛坪二里。舊柵門八里。鳳凰山五里。鳳凰城一十里。
乾者浦二十里中火。〈一名餘溫者介。〉
三叉河一十里。乾浦一十里。
松站三十里宿。〈一名薛劉站。〉
伯顔洞一十里。麻姑嶺一十里。松站一十里。
八渡河三十里中火。〈源出分水嶺。〉
小長嶺五里。瓮北河五里。大長嶺五里。八渡河一十五里。
通遠堡三十里宿。
獐嶺一里。通遠堡二十九里。
草河口三十里中火。〈一名畓洞。〉
石隅一十五里。草河口一十五里。
連山關三十里宿。
分水嶺二十里。連山關一十里。
甜水站四十里中火。
會寧嶺一十五里。甜水站二十五里。
狼子山四十里宿。
靑石嶺二十里。小石嶺二里。狼子山一十八里。
冷井三十八里中火。
三流河一十五里。王祥嶺一十里。〈孝子王祥居。〉石門嶺三里。冷井一十里。
新遼東三十里宿。〈有舊遼東白塔華表柱。〉
阿彌庄一十五里。新遼東一十五里。
爛泥舖三十里中火。〈一名三道把。〉
接官廳一十七里。防虛所八里。爛泥舖五里。
十里舖三十里宿。〈自九連城至此爲東八站。〉
爛泥浦五里。烟臺河一十里。山腰浦五里。
白塔堡四十五里中火。
板橋舖五里。長盛店一十里。沙河堡五里。暴咬哇五里。火燒橋八里。旗匠舖二里。白塔堡一十里。
瀋陽二十四里宿。〈盛京奉天府有行宮。〉
一所臺五里。紅匠舖五里。混河五里。瀋陽九里。
永安橋三十里中火。
願堂寺五里。〈康煕願堂。〉
壯元橋一里。永安橋一十四里。
邊城三十里宿。
雙家子五里。大方身一十里。磨刀橋五里。邊城一十里。
周流河四十二里宿。
神農店一十二里。孤家子一十三里。巨流河八里。周流河九里。
大黃旗堡三十五里中火。
西店子三里。五道河二里。四方臺五里。郭家屯五里。新民店五里。小黃旗堡五里。大黃旗堡八里。
大白旗堡二十八里宿。〈產獵狗。〉
蘆河溝八里。石獅子五里。古城子一十里。大白旗堡五里。
一板門三十里中火。
小白旗堡一十里。一板門二十里。
二道井三十里宿。
新店三十里中火。
實隱寺八里。新店二十二里。
小黑山二十里宿。
土子亭一里。烟臺一十五里。小黑山四里。
中安浦三十里中火。
羊膓河一十二里。中安浦一十八里。
新廣寧四十里宿。〈有舊廣寧北鎭廟桃花洞。〉
于家庄五里。舊家里一十三里。新店二里。新廣寧七里。
閭陽驛三十七里中火。
興隆店五里。雙河堡七里。壯鎭堡五里。常興店二里。三臺子三里。閭陽驛一十五里。
十三山四十里宿。
二臺子一十里。三臺子五里。四臺子五里。五臺子五里。六臺子五里。十三山一十里。
大凌河二十六里中火。
二臺子七里。三臺子五里。大凌河一十四里。
小凌河三十四里宿。〈西北二十里錦州衛。〉
大凌河堡四里。四同碑一十二里。雙沿站一十里。小凌河八里。
高橋堡五十四里宿。
小凌橋二里。松山堡一十六里。官馬山一十六里。杏山堡二里。十里河店二里。高橋堡八里。
連山驛三十二里中火。
塔山店一十二里。朱柳河五里。罩籬山店五里。二臺子三里。連山驛七里。
寧遠衛三十一里宿。〈有溫泉,嘔血臺,祖家牌樓及墳園。〉
五里河五里。雙石店五里。雙石城三里。永寧寺一十里。寧遠衛八里。
沙河所三十三里中火。
靑墩臺六里。〈觀日出。曹庄驛七里。七里坡五里。五里橋七里。沙河所八里。〉
東關驛三十里宿。
乾溝臺三里。烟臺河五里。半拉店五里。望海店二里。曲尺河五里。三里橋七里。東關驛三里。
中後所一十八里中火。
二臺子五里。六渡河橋一十一里。中後所二里。
兩水河三十九里宿。
一臺子五里。二臺子三里。三臺子四里。沙河店八里。葉家墳七里。口魚河屯二里。口魚河橋一里。兩水河九里。
中前所四十六里中火。
前屯衛六里。王家臺一十里。王濟溝五里。高寧驛五里。松嶺溝五里。小松嶺四里。中前所一十一里。
山海關三十五里宿。〈有望海亭,角山寺,貞女廟,威遠臺。或稱將臺。〉
大石橋七里。兩水湖三里。老鷄屯二里。王家庄三里。八里堡一十里。山海關一十里。
鳳凰店四十五里中火。
沉河三里。紅河店七里。范家店二十里。大理營一十里。王家嶺三里。鳳凰店二里。
楡關三十五里宿。
望海店十里。沉河堡一十里。網河店一十里。楡關一十里。
背陰堡四十五里中火。
塋家庄三里。上白石舖二里。下白石浦三里。吳宮塋三里。撫寧縣九里。〈望昌黎縣文筆峰。〉羊河二里。五里舖三里。蘆峯口一十里。茶柵庵五里。背陰堡五里。
永平府四十三里宿。〈有灤臺寺,射虎石,夷齊廟。〉
雙望舖五里。要站五里。部落嶺一十二里。十八里舖三里。發驢槽一十三里。漏澤園三里。永平府二里。
野鷄屯四十里中火。
靑龍河橋一里。南坵店二里。灤河二里。范家庄一十里。望夫臺五里。安河店八里。野鷄屯一十二里。
沙河堡二十里宿。
沙河驛八里。沙河堡一十二里。
榛子店五十里中火。
三官廟五里。馬舖營五里。七家嶺五里。新店舖五里。于河草五里。新坪庄五里。扛牛橋一十二里。靑龍橋七里。榛子店一里。
豐潤縣五十里宿。
鐵城坎二十里。小鈴河一里。板橋七里。豐潤縣二十二里。
玉田縣八十里宿。
趙家庄二里。蔣家庄一里。渙沙橋一里。盧家庄四里。高麗堡七里。草里庄一里。軟鷄堡一十里。茶棚庵二里。流沙河一十二里。兩水橋一十里。兩家店五里。十五里屯一十里。東八堡七里。龍池庵一里。玉田縣七里。
別山店四十五里中火。
西八里堡八里。五里屯五里。彩亭橋三里。大枯樹店九里。〈觀薊門烟樹。〉小枯樹店二里。〈有宋家城。〉蜂山店八里。螺山店二里。別山店八里。
薊州二十七里宿。〈有大佛寺西北三十里盤山。〉
現橋六里。小橋坊二里。漁陽橋一十四里。薊州五里。
邦均店三十里中火。
五里橋五里。邦均店二十五里。
三河縣四十里宿。
白澗店一十二里。〈有香林,尼庵,白幹松。〉公樂店八里。段家嶺一里。石碑九里。滹沱河五里。三河縣五里。
夏店三十里中火。
棗林庄六里。白浮圖六里。新店六里。皇親庄六里。夏店六里。
通州四十里宿。
柳夏屯六里。馬已乏六里。烟郊舖八里。三家庄五里。鄧家庄三里。胡家庄四里。習家庄三里。白河四里。通州一里。
朝陽門三十九里。
八里橋八里。楊家閘二里。管家庄三里。三間房三里。定府庄三里。大王庄二里。太平庄三里。紅門三里。十里堡二里。八里庄二里。彌勒院七里。〈有東岳廟。〉朝陽門一里。
都合三千一百一十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