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前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重新出發!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次 潛行,前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重新出發!
作者:陳文松
2021年5月20日
鹽水史蹟勘考11.21

《史蹟勘考》是本系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七日創系後不久,於一九七三年七月創刊,前後發行了九期於一九八六年九月停刊。本刊的內容主要為本系諸位老師藉由實地歷史田野課程,由大學部同學將每次田野寫成史蹟採訪紀錄的形式,在國內外不同計畫的援助下,公開出版與外界分享。雖然只是大學生的歷史田野學習紀錄,但在當時特殊的時空背景,前後出刊九期、歷經十年師生接續耕耘田野的調查成果,如今翻閱依舊歷久彌新。

二〇二〇年在文學院高教深耕經費「偎海e所在」計畫補助,我們在新冠肺炎的有效控制中,舉辦「重回《史蹟勘考》計畫」。在不到半年當中,前後舉辦兩次「重回《史蹟勘考》」系友師生座談會,邀請昔日參與史蹟勘考活動的蘇梅芳老師和黃啟迪、顏文魁系友,分享當時的經驗及對日後踏入社會的影響。兩次歷史田野考察,分別前往鹽水與鳳山,結合系學會、所學會和系友會的力量,更舉辦拓碑、魚拓的實作工作坊,讓同學們在實作中,一起體會過去與現代的歷史對話。

另一方面,藉由參與成大跨學院「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的課程裡,去思考在當前高等教育現場不斷高喊教學創新、社會責任與跨領域教學之際,如何回應人文社會學科對於社會需求的認知與專業知識的活用。在有意無意間,重新體認《史蹟勘考》的重要性。誠然教育需要創新,但更需要累積,更需要接地氣,更需要有良好的師生互動,並不斷自我檢視大學與周邊區域共存的意義與使命。

很幸運地,在本校都計系張秀慈老師的邀請下,參與三年期的「惡地協作」跨領域課程協作計劃。在第一年,我透過兩門研究所課程,帶領研究生前往高雄市田寮,進行惡地形區域的歷史田野調查研究,並在同學們的努力下,將「田寮惡地」協作的研究成果,一併收錄在此復刊號中。同學們來自不同大學和系所,甚至來自不同國家,但從田野當中,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探究,共同分享屬於自己的研究結晶。儘管內容不是那麼成熟,許多地方仍需要修訂。不過,我們勇於嘗試和挑戰,我們也樂於分享與接受指教。

去年(二〇二〇年)二月,就任系主任以來,適逢本系年過半百,逐漸了解到前人所留下的經驗、成果及其意義,感到歷久而彌新的《史蹟勘考》應該繼續傳承下去。而在先後就教於《史蹟勘考》的大前輩石萬壽老師、何培夫老師、蘇梅芳老師和系史達人蔡幸娟老師的指導與協助下,順利推動。尤其是何培夫老師更提供許多珍貴的照片與經驗,蔡幸娟老師則是全程參與活動,並撰寫考察紀錄,彷如「重回」史蹟勘考的時空。

而在第一場邀請實際參與《史蹟勘考》系友返系座談會上,本系第一屆畢業生也是本系退休資深教授、大學姊蘇梅芳老師,不只可說終身以成大歷史系為家,對於親身參與其中的《史蹟勘考》更有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並且當時就表示希望它能夠復刊。

因為《史蹟勘考》是我們的系寶,也好像是歷史系的小孩。藉由它,師生一同走入歷史田野,不僅增進同學與老師之間的感情,也認識不少陌生的地方,在老師帶領下學到專業知識方法,也認識了地方和彼此。那種過程實在太有趣,也成了日後大家最美好的回憶。而且《史蹟勘考》這樣提供學生從事歷史田野學習的刊物,放眼全台,可說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後來卻中斷了,非常可惜。所以今天能夠復刊,真的是非常高興,非常恭喜。成大歷史在南部,雖然很多地方的資源不如北部,但能充分利用在地優勢,進行歷史田野的學習,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史蹟勘考》就是我們的驕傲。希望藉由復刊能夠讓《史蹟勘考》繼續往下走,往前推進。(蘇梅芳老師電話中的談片,筆者速記整理)

因此,在所學會、系學會和系友會的共同參與,以及文學院陳玉女院長、系上同仁的支持,還有田寮呂家古厝的後人、作家呂自揚老師,以及田寮鄉親們全力支援同學們的歷史田野調查,終於讓這份具有時代性與象徵性的刊物重新復出,並且承載了新的內涵,此時心中充滿感謝與感動。

新冠肺炎的威脅仍未終止,在各級學校的實體課程紛紛為遠距教學所替代之際,更讓我們體會到「潛行,是為了前行!」,能走出教室進入田野從事歷史踏查與文獻採集,是多麼奢侈而寶貴的經歷。最後,感謝所有參與計畫的同學以及選修「惡地協作」跨領域課程走入高雄田寮從事長時間歷史田野的碩博士生們。同時要特別感謝碩班余秉翰同學協助此次復刊號的編輯排版作業,也期待下一期的出刊。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陳文松敬書 二〇二一年五月二〇日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4.0 国际许可协议授权,此协议允许自由使用、发布和创作衍生作品,只要此协议未更改并明确标示,且内容来自于原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