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齋初學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四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四十五 牧齋初學集 卷第四十六
清 錢謙益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崇禎癸未刊本
卷第四十七上

牧齋初學集卷第四十六

 記六

  游黃山記序

辛巳春余與程孟陽訂黃山之游約以梅花時

相尋于武林之西溪踰月而不至余遂有事于

白嶽黃山之興少闌矣徐維翰書來勸駕讀之

兩腋欲舉遂挾吳去塵以行吳長孺爲戒車馬

庀糗脯子含去非羣從相向慫恿而皆不能從

也維翰之書曰白嶽竒峭猶畵家小景耳巉﨑

幽石盡爲惡俗黃冠所塗點黃山奇峰拔地高

者幾千丈庫亦數百丈上無所附足無所迤石

色蒼潤玲瓏夭曲每有一罅輙有一松逕之短

鬚老骨千百其狀俱以石爲土歷東南二嶽北

至叭哈以外南至落迦匡廬九華都不足伯仲

大約口摹決不能盡懸想決不能及雖廢時日

煩跋涉終不可不到也是游也得詩二十餘首

寒窻無事補作記九篇巳而悔曰維翰之言盡

矣又多乎哉余之援筆爲此編也客聞之索觀

者相屬余不能拒遂撰次爲一卷先詒孟陽于

長翰山中而略舉維翰之書以發其端壬午孟

陬虞山老民錢謙益序

  記之一

黃山聳秀峻極作鎭一方江南諸山天台天目

爲最以地形凖之黃山之趾與二山齊淛東西

宣歙池饒江信諸郡之山皆黃山之枝隴也其

水東南流入于歙北入于宣南入于杭于睦于

衢自衢西入于饒西北入于貴池其峰曰天都

天所都也亦曰三天子都東南西北皆有鄣數

千里內之山扈者巋者岌者峘者嶧者蜀者皆

黃山之負扆几格也古之建都者規方千里以

爲甸服必有大川巨浸以流其惡黃山之水奔

注交屬分流于諸郡者皆自湯泉而出其爲流

惡也亦遠矣謂之天都也不亦宜乎余以二月

初五日發商山初七日抵湯院自商山至郡七

十里自郡至山口一百二十里至湯院又八里

其所逕寺曰楊千臺曰容成潭曰長潭嶺曰石

碪石曰薌石溪曰芳溪村曰芳村其地勢坡陀

犖确擁厓據壁溪流縈折漘岸相錯其人家衣

美箭被芳草略彴拒門疎籬阻水褰裳濟涉半

在煙嵐雲氣中繇長潭而山口山率環谷水率

注溪谷窮復入一谷山與谷如堂如防旋相宫

又相別也溪水淸激如矢或濆沸如輪文石錯

落𭰹淺見底百里之內天容沉寥雲物鮮華游

塵飛埃望厓𨚫反人世腥腐穢濁之氣無從至

焉余語同游者曰子知黄山乎是天中之都會

而軒轅之洞府也二百里內皆離宫閣道羣眞

之所往來百神之所至止殆有神物司啓閉給

糞除于此地而人未之見也吾嘗游岱矣未及

登天門上日觀不知岱之尊也今吾之至于斯

也肅然而淸悄然而恐恍然如在天都石門之

上余之玆游也而豈徒哉是日浴于湯池宿藥

谷之桃源菴

  記之二

自山口至湯口山之麓也登山之逕於是始湯

泉之流自紫石峰六百仞縣布其下有香泉溪

泉口濆沸蒸熱冷泉下注凉溫齊和瀵尾涌出

穢濁逬去初浴汗蒸蒸溢毛孔已而愾然霍然

如酲斯析如痁斯解拍浮久之怳然感素女玊

眞之事作畱題四絕句浴罷風于亭巾SKchar衣袂

飄飄然皆塵外物也折而西竹樹交加崖石撐

桂𫎇籠羃䍥如無人逕行半里許佘氏桃源菴

在焉菴之前天都靑鸞鉢盂諸峰囘合如屛障

其左則白龍潭水膏渟黛蓄噴薄巨石水聲砰

磅微雨霡霂辛夷炤簷皎如玊雪俄聞籬落閒

剝啄海陽邵𥹭卿幼靑自白岳來訪足音跫然

足樂也午夜聞衝撞彌急溪聲雨聲澎湃錯互

晨起坐小樓視天都峰瀑布痕斕斑赮駮俄而

雨大至風水發作天地掀簸漫山皆白龍掉頭

捽尾橫拖倒拔白龍潭水鼓怒觸搏林木轟磕

几席震掉兩止泉益怒呀呷撞胸如杵在臼日

下舂少閒乃相與商游事焉佘氏菴傍湯池朝

夕浴于斯飮于斯汲于斯以斯池爲湯沐焉服

食焉皆可也昔人飮菊潭而强飮杞水而壽況

丹砂之泉軒轅浴之三日而伐皮易毛者乎以

千金賃藥谷之廬以二千金庀糗糧治藥物沐

飲于斯泉者數年登眞度世可執劵而取也今

有進賢冠于此曰賣之三千金人爭攘臂而求

之以三千金買一仙人則掉頭不顧此可爲一

笑者也

  記之三

繇祥符寺度石橋而北踰慈光寺行數里逕硃

砂菴而上其東曰紫石峰三十六峰之第四峰

與靑鸞天都皆嶧山也過此取道鉢盂老人兩

峰之閒峰趾相竝兩崖合沓彌望削成不見罅

縫捫壁而往呀然洞開軒豁呈露如闢門𨵵登

山者葢發軔于此里許憩觀音崖崖欹立如側

葢逕老人峰立石如老人傴僂縣厓多奇松裂

石逬出糾枝覆葢白雲蓬蓬冐松起僧曰雲將

鋪海盍少待諸遂憩於靣峰之亭登山極望山

河大地皆海也天將雨則雲族而聚于山將晴

則雲解而歸于山大地其聚其歸皆所謂鋪

海也雲初起如冒絮盤旋老人腰膂閒俄而滅

頂及足却迎凌亂迫遽廻合瀰漫匼匝海亦雲

也雲亦海也穿漏盪摩如百千樓閣如奔馬如

風穡奔踊卻會不可名狀盪胸撲靣身在層雲

中亦一老人峰也久之雲氣解駮如浪文水勢

絡繹四散又如歸師班馬倐忽崩潰眘然不可

復跡矣回望老人峰傴僂如故若遟而肅客者

緣天都趾而西至文殊院宿焉黃山自觀音厓

而上老木搘徑壽藤冒石靑竹綠莎𫎇絡摇綴

日景乍穿飛泉忽灑隂沉窅窱非復人世山未

及上曰翠微其此之謂乎升老人峰天宇恢廓

雲物在下三十六峰叅錯涌現怳怳然又度一

世矣吾至此而後乃知黃山也

  記之四

憇桃源菴指天都爲諸峰之中峰山形絡繹未

有以殊異也雲生峰腰層曡如裼衣焉雲氣蓊

翳峰各離立天都乃巋然于諸峰矣竝老人峰

沿礀上皆緣天都之趾援危松攀罅壁或折而

陞或縣而度旋觀天都如冕而垂如介而立眎

向之所見尊嚴有加焉下嶺復上僧方鑿石斧

鑿之痕與趾相錯也石壁斷裂人從石罅中上

歷罅里許天都逐罅而走甫瞪目而踵巳失也

甫曵踵而目又失也壁絕石復上合乃梯而下

人之下如汲井身則其綆也汲旣𭰹綆穴地而

出又從井榦中上也折而陟臺是爲文殊院普

門安公所荒度也院負曡嶂峰左象右獅二羅

松如羽葢靣擁石如覆袈裟其上有趺跡其下

下絕桃花峰居趺石之足桃花之湯出焉其東

則天都峰如旒倒垂其西則蓮華峰獻蕚焉其

西靣曠如也指點凝望浮煙矗靄靑蔥紺碧穿

漏于夕陽平楚之閒巳而煙凝靄積四望如一

暮景夕嵐無往而非雲海向所沾沾于老人峰

者又存乎見少矣生臺有二鴉翔集僧言此神

鴉也明日當爲公先導與之食祝而遣之寢室

不滿一弓夜氣肅洌與老僧推戸而起三十六

峰微茫浸月魄中零露瀼瀼霑溼巾屨悽神寒

骨峭愴而返余故好山栖野𪧐以此方之其猶

在曲屋穾夏砥室羅幬之中乎余之山居而宿

焉者自玆夕始也

  記之五

淸曉出文殊院神鴉背行而先炤微幻空兩僧

從焉避蓮華溝險從支逕右折險益甚炤微肘

掖余臂幻空踵受余趾三人者蟨與駏蛩若也

行三里許憩炤微茆菴菴背蓮花靣天都負山

厜㕒蔽虧雲漢俯視洞壑日車在下隂茆簷藉

白石出孟陽畵扇𫝊觀惜不與偕杖屨也二僧

踞盤石疏記所宜游者曰繇喝石居三里至一

線天再折一里許下百步雲梯又一里上大悲

頂出新闢小徑三里許達天海飯訖東北行上

平天矼五里上石筍矼轉始信峯經散花塢看

擾龍松過師子林上光明頂復歸天海少憇登

煉丹臺而還日未亭午天氣如淸秋此游天所

相也食時飯天海神鴉却而迎焉次第游歷如

二僧之云日夕鴉去廻翔如顧別乃返天海𪧐

焉一線天石壁峭陿水旁激如雨疾趨過之傳

曰巖岑之下古人之所避風雨謂此也雲梯當

蓮華峰之趾磴道歷七百級磴陿而級長踵曵

如絙脛垂如汲下上攀援後趾須前趾前踵蹠

後踵旁瞰股栗作氣而後下乃相慶脫于險也

始信峰于三十六峰不中爲兒孫一部婁耳而

頗踞諸峰之勝繇師子林東折兩厓𨺗立相去

丈許北厓裂罅處一松被南厓援之以度陟其

巓茆菴欹傾積雪搘拄俯視雲氣諸峰矗出其

最竒石筍矼也圖經云黃帝浮丘公上昇之後

雙石筍化成峰可高千丈今石筍攢立不啻千

百嵌空突起拔地挿天鈎連坼裂譎詭化貿亦

不可以丈計豈造物者役使鬼神破碎虛空穿

大地爲苑囿鑿混沌之肺腑以有此也起視大

壑却立萬仞指點宣州池陽堆皺蹙褶纍如囷

廩馮高臨下如限堵墻堆阜虚落人語殷殷過

此則翠微松谷黃山西北之境盡矣煉丹臺之

前拱立相向者煉丹峰也翠微飛來諸峰各負

勢不相下胥俛爲環衛崩壓倚傾櫛比棊布若

削劎㦸若樹儲胥軒轅相宅之地故有神物䕶

訶妄人不察設版築室宜其蕩剛風而焚劫火

不終朝而輙毁也三十六峰側影旁軼敷花如

菡萏丹臺藏貯其中如的中之薏臺方廣可置

萬人三靣劖削前臨無地却行偃臥足蹜蹜不

能舉目眴眩者久之余之登玆山也自湯寺而

上披𫎇茸歷幽仄葢奥如也自文殊院而上指

削成遡雲漢葢曠如也及遵石筍丹臺觀夕陽

望光景意迷精爽默自循省靈區異境顯顯心

目安知俛仰之閒不將一瞚遷改夜半有負之

而趨者與安知吾身在此而市朝陵谷堆塵聚

塊者不巳窅然若䘮與又安知吾所坐之處所

游之地非幻化爲之如所謂五山之根無所連

著者而吾亦將馮空而磒虚與余肉人也載朽

腐之軀以游乎淸都紫微余心蕩焉夫安得不

執化人之袪慬而求還也與楚莊王曰子具于

强臺南望料山以臨方皇左江右淮其樂忘死

恐畱之而不能反吾之於此山所以游焉而樂

樂焉而不敢以久畱也

  記之六

晨起風蓬蓬然取道雲梯靣風逆上負風而仆

仆而起兩腋若有人相扶不知其爲風力也盡

雲梯則爲蓮華峰之趾徑如荷莖紆迴藏峰腹

中磴窮穿峰腹而出如緣荷本上重臺也風愈

厲逆曵不得上乃據石趺坐以俟登陟者巡途

而下欲前復却一松一石低廻如故人僧曰三

十六峰處處惜別盍早至慈光寺招邀諸峰與

執手欄循閒乎寺踞天都之隴枕桃花蓮華二

峰左則硃砂靑鸞紫石右則曡嶂雲門竝外翼

焉普門安公者縛禪淸凉山中定中見黃山遂

繇淸凉徙焉比入都門願力㝠感 慈聖皇太

后頒內帑爲薙髪賜紫衣幡杖 神宗賜寺額

曰慈光降敕䕶持今寺尊奉藏經 慈聖所欽

賜裝池也四靣金像像七層層四尊凡二十有

八層有蓮花坐坐有七凖提居葉中一葉一佛

佛不啻萬計 慈聖及兩宮所施造也普門將

搆四靣殿手削木爲式四阿四嚮不失毫髪今

藏弆焉普門隻手開山熾然建立當其時 兩

宫之慈恩加被四海之物力充牣移兜率于人

閒化榛莽爲佛土何其盛也軍興日煩饑饉洊

至鍾魚寥落糠覈不繼追鼓鐘于長信數伽藍

于雒陽葢不勝滄海劫灰之嘆焉斯李文叔之

所以致嘅于名園也普門塔在寺後白石鑿鑿

桃花流水圍繞塔前人世牛眠馬鬛起冢象祁

連者方斯蔑如亦可感也是夕再浴湯池𪧐桃

源菴山僧相送不忍舍鄭重而別寄語天都蓮

花諸峰如吳人語念相聞也元人汪澤民曰宿

湯寺聞啼禽聲若歌若荅節奏疾徐名山樂鳥

下山咸無有余方有南浦之別聞之悽然感余

心焉旣與黃山別遂窮日之力以歸

  記之七

余之登山也浴湯池憇桃源菴夜半大雨坐白

龍潭小樓㸔天都峰瀑布雨止登山雲氣猶滃

鬱登老人峰㸔鋪海山行三日天宇軒豁如高

秋蕭辰一望千里每春夏登山煙嵐偪塞不辨

尋丈山僧嘆詫得未曾有甫出山雨復大作淋

灕霑溼同游者更相慶也客曰黃山之游樂乎

余應之曰樂則樂矣游則未也三十六峰之最

著者莫如天都蓮花出芳村則蓮花峰離立抵

白龍潭則天都正中如屛陟慈光寺踞天都而

枕蓮花離而又屬顧若宿畱憇文殊院天都東

拱若幡幢之建立蓮花右翊若瓣花之披敷兩

峰之靣目畢見矣自玆以往偭背易嚮步武換

形如鏡中取影橫見倒出非坐臥俯仰不能髣

髴而玆遊未遑也昔人言採藥者裹三日糧達

天都頂萬曆閒普門闊菴相繼登陟石塔旛燈

儼然在焉夫獨非腐肉朽骨而遂如天之不可

升耶石門爲黟山之中峰歙郡黃山樓北瞰此

峰峰勢中坼若巨門唐人有詩曰閒倚朱欄西

北望只宜名作石門樓則石門之高峻唐時郡

樓見之而游人無復過問卽山僧亦莫知所在

此可以名游耶游玆山者必當裹餱糧曵芒屨

經年累月與山僧樵翁爲伴侶庶可以攬山川

之性情窮峰巒之形勝然而霞城乳竇紫床碧

枕毛人之所飮阮公之所歌未可以津逮也桃

花如扇松花如纛竹葉如笠蓮葉如舟非鍊形

度世之人未易遘也三十六峰之巔樵蘇絕跡

猿鳥悚慄唯乗飈輪駕雲車可以至焉列子言

海外五山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

相往來者不可數吾安知仙聖之人不往來于

三十六峰之閒如東阡北陌乎吾將買山桃源

朝夕浴于湯池鍊形度世然後復理游屐焉山

靈其許我哉

  記之八

山之竒以泉以雲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龍潭

泉之奇莫竒于湯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

湯泉乳水源白雲溪東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

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實其腹水之激射奔注

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無泉也山極

高則雷雨在下雲之聚而出旅而歸皆在腰膂

閒每見天都諸峰雲生如帶不能至其冢久之

滃然四合雲氣蔽翳其下而峰頂故在雲外也

鋪海之雲彌望如海忽焉逬散如鳬驚兔逝山

高出雲外天宇曠然雲無所附麗故也湯寺以

上山皆直松名材檜榧楩楠藤絡莎被幽䕃薈

蔚陟老人峰懸崖多異松負石絕出過此以往

無樹非松無松不奇有榦大如脛而根蟠屈以

畝計者有根只尋丈而枝扶疎蔽道旁者有循

厓度壑因依如懸度者有穿罅穴縫崩逬如側

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矯矯如蛟龍者有臥

而起起而復臥者有橫而斷斷而復橫者文殊

院之左雲梯之背山形下絕皆有松踞之倚傾

還會與人俛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厓一松

被南厓援其枝以度俗所謂接引松也其西巨

石屛立一松高三尺許廣一畝曲幹撐石厓而

出自上穿下石爲中裂糾結攫拏所謂擾龍松

也石筍矼鍊丹臺峰石特出離立無支隴無贅

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車之有葢叅差入

雲遥望如薺奇矣詭矣不可以名言矣松無土

以石爲土其身與皮幹皆石也滋雲雨殺霜雪

句喬元氣甲拆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藥靈草

之屬非凡草木也顧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

不亦陋乎度雲梯而東有長松夭矯雷劈之仆

地橫亘數十丈鱗鬛偃蹇怒張過者惜之余笑

曰此造物者爲此戲劇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

年不知如何槎枒輪囷蔚爲奇觀也吳人賣花

者揀梅之老枝屈折之約結之獻春則爲瓶花

之尤異者以相夸焉玆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

也與千年而後必有徵吾言而一笑者

  記之九

黟山三十六峰詳載圖經學士大夫不能悉其

名而山僧牧子不能指其處所知者天都蓮花

煉丹硃砂十餘峰而巳石人峰譌爲老人雲門

峰譌爲剪刀曡嶂峰譌爲勝蓮又有以培塿而

冒峰名者始信峰也李太白有詩送温處士歸

黃山白鵞峰今不在三十六峰之列葢三十六

峰皆高七百仞以上其外諸峰高二三百仞者

不與焉白鵞峰或亦諸峰之一也自普門安公

乗宿夢因緣闢文殊院命老人峰背一嶺曰三

觀嶺於是命名者紛如曰光明頂曰天海曰師

子林皆傅會文殊院而名也普門開山之後徽

人以黃山媚客軺車輶軒至止相望所至輙樹

眉顔額磨厓題名靑峰白石有剝膚黥靣之憂

三十六峰亦將不能保其故吾矣山之巔曰海

子繇平天矼循鍊丹峰里許名曰海門光明頂

爲前海師子林爲後海修廣可數里如以玆山

峻絕目其平衍處爲海則華山之頂高嵓四合

重嶺秀起不名之曰華海如以雲生之侯彌望

雲浪目之曰海則泰山之雲觸石而出膚寸而

合不名之曰岱海以海名山以黃名海紕繆不

典當一切鐫削爲山靈一洗之也自山海經水

經紀三天子鄣亦曰三天子都地志家紛紛聚

訟有疏通之者曰率山爲首黟山爲脊大鄣爲

尻似矣新安老生吳時憲曰黃山有最高峰曰

三天子都東西南北皆有鄣婺有三天子鄣南

鄣也匡廬亦稱三天子鄣西鄣也績溪有大鄣

東北鄣也天都爲天子都率山匡廬大鄣爲天

子都之鄣此伯益桑欽之疏義而黟山之掌故

也時憲振奇人也所居環堵巢書其中見溪南

富人則唾靣去之余遊新安新安人無能舉其

姓名者矣故余作黃山記以時憲之言終焉





牧齋初學集卷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