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狄公傳/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狄公傳
◀上一回 第五十二回 懷宿怨誣奏忠良 出憤言挽回奸計 下一回▶

  卻說武承嗣奏了一番言語,武則天怒道:「寡人從前也不過因先皇臣子,不肯盡行誅絕!明日早朝,汝候在金殿奏明,好立時拿問。」武承嗣道:「陛下如此,則安居無事矣。」道罷復安慰了武后一番,薛敖曹安心在宮內陪伴,然後出來,與武三思計議了一晚。

  次日五鼓進朝,山呼已畢,左右文武大臣,兩班侍立。忽然武承嗣上前奏道:「臣兒受陛下厚恩,正思報效,風聞有旁人怨恨,說陛下嚴貶親子,廢立明君,致將天下大權,歸己掌握,不日便欲起兵討逆,以輔立廬陵王為名,欲將臣等置之死地,逼陛下退位。臣等受國厚恩,不敢隱匿,求陛下俯臣等身受無辜,群臣罷職,免得受此大逆之名,致將陛下有濫用私人之議。現在廬陵王還在房州,仍求陛下即日傳旨,召進都中,復登大寶,以杜意外之禍。」武承嗣奏了這番言語,兩邊文武大臣,無不大驚失色,彼此心中駭異,也不知是誰有此議論,致為武承嗣妄奏。只見武后怒道:「此乃是寡人家事!前因太子昏弱,不勝大寶之任,因此朕臨朝聽政。是誰奸臣,妄議朝事,意在謀反,汝既聞風,未有不知此人之理,何故所奏不實,一味含糊?著即明白奏聞,以便按名拿辦。」武承嗣道:「此人正是昭文館學士劉偉之,並蘇安恆、元行衝、恆彥範等人,每日在劉偉之家中私議。求陛下先將劉偉之賜死,然後再將餘黨,交刑部審問。」武則天聽了此言,只見劉偉之現在金殿上,隨即怒道:「劉偉之,寡人待汝不薄,汝既受國厚恩,食朝廷俸祿,為何謀逆議反,離間宮廷?汝今尚有何說?」

  劉偉之此時自覺吃驚不小,趕著俯伏金階,向上奏道:「此乃武承嗣與臣挾仇,造此叛逆之言,誣惑聖聽,陷害微臣。若謂臣等私議朝事,自從太子受屈,貶至房州,率土臣民,無不惋惜。臣等私心冀念,久欲啟奏陛下,將太子召回,以全母子之情,以慰臣民之望。且陛下春秋高大,日懮萬幾,旰食宵衣,焦勞不逮。家有令子,理合臨朝,國有明君,正宜禪位,隨後優遊宮院,以樂餘年,含飴弄孫,天倫佳話。此不獨與陛下母子有望,即普天率土臣民,亦莫不有益。如此一來,那些奸臣賊子,窺聽神器,擾亂朝綱之小人,自然不生妄想,不惑君心。此皆臣等存志於心,未敢明言之想。若說臣等謀逆造反,實武承嗣誣害之言,求陛下明降諭旨,問武承嗣有何實據!」武則天聽了此言,格外怒道:「汝說他乃誣奏,即以汝自己所奏,已自目無君上!太子遠謫,乃是彼昏弱不明之故?為何說率土臣民,無不惋惜?此非明說寡人不是,為眾怨恨?孤家年邁,豈不自知,要汝讀奏,卻是何故?依汝所言,方可有益,不依汝所言,便是無益,這叛逆情形,已見諸言表,汝尚有何說!左右,將劉傳之推出午門斬首!」一聲傳旨,早有殿前侍衛,蜂擁上來,即便想動手。只見元行衝、蘇安恆這一班人齊跪在階下奏道:「武承嗣奏臣等同謀,臣等之冤,無須辯白。但是武承嗣不能信口雌黃,亂惑君聽!且請陛下,將臣等衙門,概行查抄,若有實據,不獨劉偉之一人斬首,即臣等亦願認罪。」武則天哪肯準奏,喝道:「汝等受國深恩,甘心為逆,朕今將劉偉之一人斬首,已是法外之仁慈,汝等尚敢讀奏!」

  狄仁傑此時見眾人所奏不準,心下知是武則天心懷懊悔,欲借此出那些悶氣,當時也就上前奏道:「劉偉之妄議朝政,理當斬首,但臣訪問此事,實在不止此數人,尚有武三思、武承業等諸人在內,陛下欲斬劉偉之,須將二武處斬,方合公論。」武則天聽了此言,忙說道:「狄卿家,不可胡亂害人!三思承業皆是朕的內侄,豈有謀反之理,莫非是卿家誣奏麼?」狄公道:「他兩人何嘗不想謀反?自從太子遠貶,他便百計攢謀,逢迎陛下,思想陛下傳位於他。近見陛下未曾傳旨,他便怨恨在心,欲想帶兵入宮,以弒君上,不料為劉偉之等人聞知,竭立禁止,方免此禍。故爾武三思等人,恨他切骨,又因他奏知聖上,故今日先行誣奏,以報私仇。若不將他二人斬首,恐欲激成大變。」武三思聽了此言,嚇得魄不附體,連忙與承業奏道:「臣兒何敢如此,實是狄仁傑有心誣奏,用這毫無影響之言欺蒙聖上。」狄公不等武后言語,忙道:「你說我毫無影響,劉偉之影響何在?陛下說汝是皇上的內侄,斷不造反,劉偉之也是先皇的老臣,各人皆忠心義膽,更不至造反了。要斬劉偉之,連武氏兄弟一同斬首,隨後連老臣也須斬首,方使朝廷無人,奸臣當道。若開恩不斬,須一概赦免,方得公允。」武則天見狄公一派言語,明是袒護劉偉之,乃道:「狄卿家不可誣奏,寡人自己家的事,要他議論何於。方才在殿前所奏,已是滿口叛逆,如此奸人,不令斬首,尚有何待?」狄公忙又奏道:「陛下之言,也失了意旨,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劉偉之所言,正是為天下之公論,豈得謂陛下家事的?若因此斬殺忠臣,恐陛下聖明之君,反蒙以不美之名矣。太子遠謫房州,豈不遠望慈宮,夙夜思念,若因武承嗣誣奏,致將大臣論斬,恐天下之人,不說陛下為奸臣所惑,反說陛下之把持朝位,無退讓太子之心。既滅母子之恩,又失君臣之義,千秋而後。以陛下為何如人?豈不因小人之言,誤了自己的名分,誤了國家的大事?武承嗣所奏,實有心誣害,請陛下另派大臣審明此事,方可水落石出,無黨無偏。臣因國家大事,冒死直陳,祈陛下明鑒!」這番說得武則天無言可對,只得準奏,將劉偉之等人交刑部訊問,然後退朝。

  不說那武三思恨狄公阻撓其事,且說刑部尚書,自從武承嗣開缺之後,武后恐別人接任,不能仰體己意,當即傳旨命許敬宗補授。此人乃是杭州新城縣人,高宗在時,舉為著作郎之職,其後欲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正宮,眾大臣齊力切諫,他說:「田舍翁勝十斛麥,尚欲更新婦。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廢一后,有何不可?」高宗了聽了此言,便將武則天立為皇后。從此武后專權,十分寵任,凡朝廷大事,皆與敬宗商議。敬宗遂迎合意旨,平日與武張二黨,狼狽為奸,不知害了許多忠臣。此時為了刑部尚書,也是武后命他照應懷義的意思。現在將劉偉之發在他部內,當時回衙,便將武承嗣所奏一干人,帶回部內,一時未敢審訊。等至晚間,私服出了衙門,來至武三思府內,家人傳稟進去,頃刻在書房相會。敬宗開言問道:「貴皇親,今日所奏,已是如願所償。將他斬首,又為這老狄無辜牽誣貴皇親身上,致將此事挽回。但此事命下官承審,特來與皇親商議,如何方令劉偉之供認?」武三思道:「大人在上,已非一日,可知此事不怕欽犯狡賴,惟是狄仁傑阻撓太甚。必得如此如此,不與他知道,然後方得行事。」許敬宗道:「此言雖是,但聖上面前,如何則行?」武三思道:「聖上此時已是悶恨非常!早朝之事,正是舍弟昨晚進宮,說明緣故。大人能如下官辦法,這事便無阻撓了。」當時又將薛敖曹之事,說了一番。許敬宗自是答應。

  次日一早,敬宗也不上朝,天明便齊傳書差,在大堂審案。將劉偉之、蘇安恆一干人,分別監守,自己升了公座,先將劉偉之提來。偉之見是敬宗,知道這事定有苦吃,此時已將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因是皇上的法堂,不能不跪。當時敬宗在上言道:「劉大人,你也是先皇的舊臣,你我同事一君,同居一地,今日非下官自抗,高坐法堂,只因聖上旨意,不得不如此行事。所有同謀之事,且請大人從實供來,免得下官為難,傷了舊日之情。」劉偉之高聲答道:「在官言官,在朝言朝,大人是皇上欽差,審問此事,法堂上面,理宜下跪。但是命下官實供,除了一片忠心,保助唐皇的天下,以外沒有半句的口供。那種誣害忠良,依附權貴,將一統江山,送與亂臣賊子,劉某恨不得將他碎屍萬段,豈有誤反之理?大人既看舊日之情,但平心公論便了。」許敬宗笑道:「這事乃聖上發來,何能如此含糊復奏?昨日在朝,說聖上傷了母子之情,太子受屈,百姓怨望,這明是你心懷不憤,想帶兵入宮,廢君立嗣,不便出諸己口,故供旁人措詞。可知此乃大逆無道之事,若不審出實供,本部也有處分,那時可莫恨下官用刑了。」這番話,說得劉偉之大罵不止。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回 下一回▶
狄公傳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