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正公遺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先公相國文正魏公會遇二宗,踐兩禁,為元弼將三十年,豐功大業,宏材碩學,上輔真宗,格於皇天,於今天下稱太平宰相,勳書王府。故非小子所可擬議也。然公捐館,素未成人,洎從官立朝,或聞於搢紳,或傳於親友,或得之故吏,或存諸遺稿,史官未備,理文未悉者,竊自記錄,僅乎成編。至於歿後追崇,識者議論,保守家法,訓戒子弟,可為世範,鹹附卷末。尚有遺落以增廣,使我先德烜赫不墜,光聖世得賢之盛,得吾門貽謀之美,垂之千古,不其偉歟?涕泣濡毫,具以實載,幼子素序。

公病,堅求罷免。一日得對於滋福殿,上召皇太子出,曰:“拜相公。”上曰:“朕覺多病,方將以大事托卿,而卿又病。”公因敘述祖宗創業積累之盛:“臣熟觀皇太子,必能上副天意,無煩過慮。”因言二府須是常得人,乃薦可用者十餘人,後皆至大府,其間不踐二府者獨李伋、淩策。

張文懿公士遜在東宮,一日謁公,言皇太子寫書甚好,公曰:“皇太子不待應選,學士去不為學書。”由是文懿日以善道規讚太子。

東封西祀大祀畢,令近臣編錄符瑞為別錄。一日進禦,二府因覽於上前,公奏曰:“臣兩為大祀使,奉符瑞者,一一非臣自睹。令堂吏取司天監邢中和狀,稱有此瑞,乞令編修官實錄臣奏,不可漏落。”

東封西祀畢,公從容得對,上曰:“四方無事,得行曠廢之典,朕欣慶不已。祖宗創業,削平天下,與卿共守成憲,可致太平。”公再拜曰:“遭遇盛明,臣所感幸,今禮典興舉足矣,然願朝廷有所及民,臣思一事,願陛下力行之。”乃言:“西北用兵,邊民為虜驅逐去者不少,願陛下遣使持書詔,厚與金帛,贖還本土,使骨肉團聚閭裏,其惠不細。”上大喜,曰:“使朕詔書中更屈已形,言乘輿服玩可與者亦不吝。”公曰:“然。願出宸衷,使臣奉行。”有執政者聞之,乃言:“王某固惜名位,欲損國用,交結四夷。”上一日以前議示之,公知有阻害者,遂不對,其議遂寢。

趙德明上表矯以民饑,乞糧數百萬。上以其奏示輔臣,眾皆怒曰:“德明方納款,而敢渝誓約,妄有幹請,乞降詔責之。”公從容進曰:“未曾將卻物去,何責之有?”上曰:“卿意如何?”對曰:“臣欲降一手詔與德明,言爾土災饑,朝廷撫禦遠方,固當賑救。然極邊芻粟,屯戍者眾,自要支持。已敕在京積芻粟百萬,令德明自遣眾飛挽。”上喜曰:“此真廟算也。”諸公皆曰:“王某之言,臣等皆思慮不至。”德明受詔,望闕再拜曰:“朝廷有人,不合如此。”

契丹飛奏,於歲給外別假金帛,上以示公,公曰:“東封甚近,車駕將出,以此探朝廷之意爾,何其小哉?”上曰:“何以答之?”公曰:“止當以微物輕之也。”乃於歲給二十萬外各借二萬,仍諭次年額內除之。契丹得之大慚。次年複下有司:“契丹所借金帛六萬,事屬微末,仰依常數與之,今後永不為例。”

內殿劉承規病,上諭政府曰:“承規忠勤,宣力不少,令人告朕,乞一節度使。”公曰:“陛下所守者祖宗典故,乞令有司檢詳,有則可除。”翌日,上曰:“承規言死在朝夕,願聞在廷之告,則瞑目無恨矣。”公曰:“今承規若有此命,後有邀朝廷乞登樞府者奈何?必不可。”遂改殿使,除節度觀察留後上將軍致仕。上言:“承規得此命亦喜。”公曰:“帶殿使領留後,亦遙郡矣。專秉旄鉞,臣恐於久未便。”

寇萊公準在樞府,上欲罷之,萊公已知,乃使人告公曰:“遭逢最久,今出,欲一使相,幸同年主之。”公大驚曰:“將相之任,極人臣之貴,苟朝廷有所授,亦當懇辭,豈得以此私有幹於人耶?”亟往白之,萊公不樂。後上議寇準令出,與一甚官,公曰:“寇準未三十歲已登樞府,太宗甚器之,準有才望,與之使相,令當方麵,其風采足以為朝廷之光。”上然之。翌日降製,萊公捧使相告謝於上前,感激流涕,曰:“苟非陛下主張,臣安得有此命?”上曰:“王某知卿。”具道公之言。萊公出,謂人曰:“王同年器識,非準所可測。”公薨之時,萊公不在都下,後入朝。白於上前,來致奠,哀慟之久。公在相府,抑私遠嫌類如此。

王冀公欽若、陳公堯叟、馬公知節同在樞府。一日,上前因事相忿,上召公至,則見冀公喧嘩不已,馬則涕泣曰:“願與王欽若同下禦史府。”公乃叱冀公曰:“王欽若!對上豈得如此!下去!”上大怒,乃命下獄。公從容曰:“欽若等恃陛下顧遇之厚,上煩陛下,臣冠宰府,當行朝典,然觀陛下天顏不怡,願且還內,來日取旨。”上許之。退,召冀公等切責之。上怒未解,冀公等惶懼,手疏待罪者相繼以聞。翌日,上召公曰:“王欽若等事如何處分?”公曰:“臣曉夕思之,欽若等當黜,然未知使伏何罪?”上曰:“對朕忿爭無禮。”公曰:“陛下奄有天下,而使大臣坐忿爭無禮之罪,恐夷狄聞之,無以威遠。”上曰:“卿意如何?”公曰:“願至中書,召欽若等宣示陛下含容之意,且戒約之,俟少間罷之未晚。”上曰:“非卿之言,朕故難忍。”後數月,冀公等皆罷。

寇萊公準在長安,因生日為會有所過當,轉運使以聞。上以其狀示公曰:“寇準為大臣,豈得如此僭越?”公覽奏而笑曰:“寇準許大年紀,尚騃爾!”因奏曰:“陛下撫伏臣庶,不欲令大臣間被奢僭之名,此奏願錄付準,必自知過。”萊公被命連削待罪而止。

歲有蝗蟲遍於田野,上有憂色。一日,出蝗數種以示二府:“朕令人出郊野遍看,有自死者。”至翌日,有執政袖蝗蟲以對曰:“臣遣人往視,實死也,乞下朝堂示百官,擇日稱賀。”公曰:“蝗為災之弭幸矣,又何賀焉?”乃力請之,公不答。後數日,二府間上顧,公曰:“若方稱賀而蝗過,為之奈何?”諸臣進而拜曰:“王某遠識,非臣等所及。”公斂容而已。

上出喜雨詩示二府,聚看於上前,公袖歸,因諭同列曰:“上詩有一字誤,莫進入卻上。”欽若曰:“此亦無害。”欽若沮而有奏陳。翌日,上怒謂公曰:“昨日朕詩有誤寫字,卿等皆見,何不奏來。”公再拜稱謝曰:“昨日得詩,未暇再閱,有失奏陳,不勝惶懼。”諸公皆再拜,獨樞密馬公知節不拜,具言公欲奏白而欽若沮之,又王某略不自辯,真宰相器也。上顧笑而撫諭之。

宮禁火災,上驚惶,語公曰:“兩朝所積,朕不敢妄費,一朝殆盡,誠可惜也。”公對曰:“陛下富有天下,財帛不足憂,所慮者政令賞罰有所不當,臣備位宰府,天災如此,臣當免罷。”繼上表待罪,上乃降詔罪已,許中外封事言朝政得失。後有大臣言:非天災,乃王宮失火禁,請置獄。上出其狀,當斬決者數百人。公持以歸。翌日,乞獨對,言:“初火災,陛下降詔罪己,臣上表待罪,今行此刑,恐不副前詔,有違天意。果欲行刑,願罪臣以明無狀。”上欣然聽納,減死者幾百輩。

石普知許州不法,朝廷議欲就劾。公曰:“普本武人,不明典憲,恐恃薄劾有生事,必須重行,乞召歸置獄乃命知。”雜禦史呂夷簡於奉先院,俟普按問。普至,以其狀示之,普皆俯伏,是日獄具。議者以謂不屈國法而保全功臣,真國體也。

張徐公耆任馬軍都帥,被旨選兵,下令太峻,兵懼而謀欲為變。有密以聞,上召二府議之,公曰:“若罪張耆,今後帥臣何以禦眾?捕之,則都邑之下或至驚擾,尤為不可。”上曰:“朕亦思之。”公曰:“累奉德音,欲任張耆在樞府,臣以未曾曆事,今若擢用,使解兵柄,謀者自安矣。”乃進耆為樞密副使,諸帥遞遷,謀者果定。上語輔臣曰:“王某善鎮大事,真宰相也。”

有卜者上封事語幹宮禁,上怒,令捕之繫獄,坐以罪,因籍其家,得朝士往還書尺。上曰:“此人狂妄,果臣僚與之遊從,盡可付禦史獄案。”公得之以歸。翌日獨對,曰:“臣看卜者家藏之文字,皆與之算命選日草本,即無言及朝廷事,臣記往年,亦曾令人推步當生星辰,其狀尚存。”因出以奏曰:“果行此,乞以臣此狀同問。”上曰:“卿意如何?”對曰:“臣不欲以卜祝賤流累及朝臣。”上乃解。公至政府,即時焚去。繼有大臣力言乞行根治,欲因而擠人,上言令中使再取其狀,公曰:“得旨已寢,尋即焚去矣。”

公一日諭諸公曰:“上官泌差知河陽。”乃批署之。諸公後白公曰:“泌欲一轉運使。”公曰:“河陽重地,豈下一職司也?”其河陽之擬遂不複上。不晚,京東轉運使闕,諸公曰:“可差上官泌也。”公不答,因奏對,言上官泌向日議差河陽,然亦合入一職司,會京東轉運司闕,更稟。上閱泌曆任曰:“與轉運使。”諸公歸而相語曰:“王公無私如此。”

有朝士述陳勞效乞升獎,公已判收了,丁謂參預政事,竊主此人,語堂吏曰:“俟聚坐再呈。”一日,丁顧堂吏,欲出其狀,公叱之曰:“此是若人文字,向已不行。”謂惶懼謝曰:“不合如此。”

上宣諭曰:“朕尹京日,卿弟旭宰屬邑,有廉幹之稱,可委以繁使。”公對:“臣待罪宰府,恐公議非便。”上曰:“前代父子兄弟並處貴位者多,不可以卿故滯其才。”公曰:“今省府乃士人要職,若於平進遷擢,又得孤寒者一人,臣弟陛下知名,望他日出於宸衷,且乞一閑局。”遂判吏部南曹。公歸,喜與弟語曰:“上知爾之才,必有任使。”而終不言所得之旨。翌日被命,乃知。後銓管引人,上見公弟,賜以緋魚,公因對敘感,上曰:“不知尚著綠,朕失照管。”

王沂公曾、李觀察維、薛尚書映一日謁公,公托病。薛有不平之色,公婿韓億時在門下,見之,以此啟白,公曰:“韓郎未之思爾,王薛皆李之婿,相率而來,恐有所幹於朝廷,事果不可,沮之無害;若可行,答以何辭?執政之大忌。”韓乃謝曰:“非億所知。”後果李文靖妻有所請。

北虜入寇,上幸澶淵親討,公參大政。上還京曲赦,其赦略曰:“非朕躬擐甲胄,蒙犯雪霜,則魏趙之間,煙塵未息。”聞者歎曰:“此文典重,真王言也。”

上宣諭曰:“聞趙安仁在中書,絕不親事,每奏對,亦未嚐有一言,可罷之。”公對曰:“趙安仁居常有體,凡有進擬,皆同列議定方敢取旨,臣每見臨時變易於上前者,皆迎合陛下之意,安仁無異議,是有執政守。”上曰:“此朕不知也,卿可諭以委任之意,更令宣力。”公乃語趙,曰:“上誤有拔擢,以不才罷去,宜矣。使與眾人騁辦,以合上意,安仁不敢為也。”公喜曰:“吾適保安仁於上前,不誤知人矣。”

公病,謁告不入,政府議知製誥盛度改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上曰:“更問王某,如允,當入文書來。”中書坐聖語問公,公曰:“度必樂此任?”政府召問之,度曰:“幸以文進,不願親吏事。”中書以度意聞上,上曰:“某銓量才品,直是精當,必使人各得其所,向道須問過王某。”度以此命遂罷。

樞密馬公知節與同列奏對,忽厲聲曰:“王欽若讀盡劄子,莫謾官家。”馬公退,見公,辭色尚怒,因語公曰:“主上仁明有德望,願諸子上前議論,知節幾欲以笏擊之,但恐驚動君相。”公歎撫久之。馬公直方。惟公力保庇於上前。

上欲命王冀公作相,公曰:“欽若遭逢陛下,恩禮已隆,乞且在樞密兩府任用亦均,臣見祖宗未嚐使南方人當國,雖古稱立賢無方,然須賢士乃可。臣為宰相,不敢沮抑人,此示公議也”上遂止。後公罷,冀公作相,出語人曰:“為王公,遲我十年相。”

諫議大夫張師德謁向文簡敏中,曰:“師德兩詣王相公門,皆不得見,恐為人輕毀,望公從容明之。”一日,方議知製誥,公曰:“可惜張師德。”向公曰:“何謂?”公曰:“累於上前說張師德名家子,有士行,不意兩及吾門。狀元及第,榮進素定,但當靜以待之爾。若奔競而得,使無階而進者當如何也?”向公方以師德之意啟之,公曰:“某處安得有人敢輕毀人?但師德後進,待我淺也。”向公自稱師德適有闕,望公弗遺。公曰:“第緩之,使師德知,聊以戒貪進,激薄俗也。”

陳彭年任翰林學士,日同求對,歸詣政府,納所言事,公方議事,乃延見之,顧陳曰:“何所啟?”陳起,次以其狀呈之,曰:“條貫科場。”公投之於地曰:“內翰做官幾日,待隔截天下寒士。”陳惶懼而退。時向文簡同在中書,歸令堂吏取之。一日,陳再來,公不見,堂吏言陳以有事啟白,公曰:“令到集賢廳。”晚見向公,曰:“陳內翰所留文字。”公瞑目取紙封之。向曰:“何不一覽?”公曰:“不過興建符瑞,圖進取耳!”

公為兗州景陵宮朝修使,特頒手詔,采察河北、京東兩路。公歸,言當官有才者十餘人,皆降詔獎諭。有以聞公曰:“為元宰將命出使,而所舉不被一恩,止得詔獎,無乃輕耶?”公曰:“既稱薦之,又力行之,是上恩皆出於己矣,為人臣之大嫌也。”

公為兗州景陵宮朝修使,道由澶淵,召河北轉運使相見,時觀察李公士衡、張文懿公士遜作漕,乃議偕往請見,曰:“恐河北有事,奏朝廷未得報者,或有司不能行者示來。”二公歸,得數事,候公自兗還呈之,公持以歸,不數日皆可報。其間為東封糧草,見磨勘諸郡縻係者百人,皆放去,諸吏捧香迎敕,歡呼而散。

公為兗州景陵宮朝修使,內臣周慎政同行,或乘間請見,公必候從者盡至,冠帶以出,見於堂皇,周乃白事而退,後周以事敗,議者方謂公遠慮,不涉嫌忌之間。

上於後苑曲燕,步於檻中,自剪牡丹兩朵,召公親戴,有中貴人白公,言此花昨日上選賜相公,已於別業擇下花,請相公躬進。公乃取花,因酌一卮同獻,上大喜,引滿,以杯示公,從臣皆榮公。

公生日,上令諸司供帳,設於私第宴親友,公乃會近列,時呂修史官預之。故事:宰臣生日賜酒餼中書,會輔臣,上特優寵,自是為例,後因對奏曰:“每遇生日,曲蒙恩賜,又煩宴設,廢務一日,以私妨公,望特寢罷。”上可之,公體羸多病,上自選方並藥以賜,其緘封皆上之親題。

公弟旭判國子監,翰林馮公元為大理評事直講,弟白公:“元苦學有清節。”公乃召見至私第,公每還朝,與弟同坐,命講《論語》,諸子侍立於席,逾年而畢。公因薦於上:“元有學行。”翌日上召對,令說書,除太子中允,直龍圖閣賜紫,詔班於本官之首,仍與內殿起居,自元始也。

公因封食邑,乃致簡於李文靖公雲:“蒙疏封爵,重疊父名,冒榮不盡,有累名教,莫須辭讓,實負憂疑,可否之間,更煩裁處。”文靖答以近日官稱有犯亦不避,況是嫌名?文字有異,不須辭讓,更在詳酌,公上章引避,朝旨不從而止。

處士魏野,陝州人。居於東郊,構草堂,有水竹之勝,好彈琴,作詩清苦,名聞於時,前後郡守皆所禮遇。上祀汾陰,召之,辭疾不至,以詩贄公曰:“從來輔相皆頻出,君在中書十五秋。西祀東封今已畢,此回好伴赤鬆遊。”公覽之,喜見於色,以酒茗藥物為答。素編先公遺劄,有公自寫此詩,數本皆存。

東封車駕在道,夜有堂吏被酒忿爭,皆倉皇入白,公臥不答。既入對,上出臣僚奏狀,千乘萬騎在外,可斬首以令眾。公曰:“此止小人一時醉毆,若斬之,是禁人飲酒者,皆懼,車駕在外,人情焉得安?”已捕歸京府係治,後府申覆,公曰:“初若輕斷,亦恐縱人,今霈大赦,可原之矣,第減一等。”

公為朝修使,自禁中乘車輅出都門,百官餞於道,乃憩於傳舍。兩禁請見叩頭,稱讚公榮遇之盛,公曰:“但覺愧仄不自安矣。”

公動守典故,為仆射時,出為迎奉聖像大禮使,兗州朝修使,凡有禦筵,皆令敘官。時知南京馬元方任樞密直學士,為員外郎監商稅,戚維為正官,在馬元方上,京東轉運使李湘為虞部員外郎,提點刑獄,滕陟為度支員外郎,今在李湘上。近尚書省兩製不赴議事,有如此者引證之。公為兗州朝修使,上言:“宰臣出使,從職人多,乞百物並從官給,州縣不得供送,如有,輒取索出納之人,並從違製罪。”故所至肅然,略無搔擾。

臣僚上言:“諸司人吏,多公送名入仕。”上令遍訪之,了無一人,其言者自有數輩,上以示公曰:“足明人謗卿也。”公曰:“臣為宰相,或令百司補署吏人,不可過也。臣親舊亦多,恐假作臣名送去,亦不可知。”言者必妄,終不自辨。

中書有事關送密院,事礙詔格,寇萊公準在樞府,持以聞上曰:“中書行事如此,施之四方,得不非便。”公見之,拜於上前曰:“此實中書之失。”堂吏皆遭罰責,密吏皇恐,白寇公曰:“中書密院,日有相幹,自來止送房改易,不期奏白,而使相謝罪。”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書,亦違舊詔,堂吏得之,欣然而呈公,公曰:“卻送與密院。”密吏出白寇公,寇公大慚。翌日見公,曰:“王同年甚得許大度量。”公竟不答。

銓司申舉乞罷選人過堂,公曰:“此唐朝典故,但宰相不舉職,廢為冗事,具當存之,仲尼所謂‘我愛其禮也。’”

王沂公曾、張文節知白、陳彭年參預政事,因白公曰:“曾等拔擢至此,亦公之力,然願有裨補。”公曰:“願聞其說。”沂公等曰:“每奏事,其間亦有不經上覽,公但批旨奉行,恐人言之,以為不可。”公遜謝而已。一日奏對,公退,諸公留身,上已驚,曰:“有事?何不與王某同來?”諸公以前說上,上曰:“所行公否?”諸公曰:“皆公。”上曰:“王某在朕左右多年,朕察之無毫髮之私,自東封後,朕諭王某,令小可事一麵奉行,卿等當謹奉之。”退而謝於公曰:“上之委遇,非曾等所知也。”公曰:“向蒙諭及,不可自言曾得上旨,今後更賴諸公規益。”

丁謂參預大政,每議事,強於昔日。公察其難製,一日語丁曰:“參政近來似橫,豈非欲作相耶?某多病,懇辭未免,以待漏院,凡有訴理,一一應答,氣羸稍難。”乃告上,乞用丁謂了待漏院事,丁謂悚息再拜。

楊文公億少以文進,而以方直自守,乃以母病有陽翟之行,公恐人害之,白上,遣使賜醫藥。既而言者日有彈擊,以亞卿分司。上語輔臣曰:“聞楊億好謗時政。”公曰:“楊億遠人,幼荷國恩,若諧謔過當,臣恐有之,訕謗則保其不為也。”公器重文公至深,頗欲其歸,乃因中書齋宿,覽文公近詩而作詩,趙文定與時賢繼和,上知之,乃諭公召文公還秘書監。久之,有問文公者曰:“楊大監何不且與舊職?”公曰:“大年向以輕去上左右,人言可畏,賴上終始保全之,今此職欲出自清衷,以全君臣之契。”公薨後,楊文公方複禁署。

查道子犯贓抵法,公密疏陳請,以道子儒者,君子棄市,有辱清門,乞減死論。此削於今尚存,乃公親翰。

公掌誥,妻父入參大政,引唐獨孤德、權德輿故事,懇求解職。太宗覽奏稱歎,除集賢殿修撰。趙公罷,公複職,詔冠西掖,親擇古犀帶以賜之。今丞相陳公堯佐作相,婿王舉正,晏殊作相,婿楊察,忠獻韓公執政,婿李牧。皆引公之請為法,改以他職。

公或歸私第,不去冠帶,入靜室中默坐,家人惶恐不敢複前麵,而不知其意。後公之弟問趙公安仁曰:“家兄歸時一如此,何也?”趙公曰:“見議事,公不欲行而尚未決,此必憂朝廷矣。”

參知政事李公穆之子行簡為將作監丞,不複仕進,杜門燕居,有雅儒之譽。一日,上召對,賜坐撫諭之,改太子中允,賜錢三百萬。初,令中使出召,不知居處,上曰:“去中書問王某。”時人方知公言之。

公每休暇,多與二府往還,寇萊公出鎮幽,宿私第。翌朝,上顧公曰:“昨日知有客甚歡,朝廷無事,大臣和睦,誠可喜也。”

張文節參預政事,每議定事,一一再取省覽。一日,文節憑案欲前,公以手止之曰:“參政休亂,文字逐日見看,未嚐有一議政事堂,動須存體,其間若有私,請辨於上前。”文節自是止之。

公家有盜,乃官之給卒,捕係府,獄尹狀奏,乞斬於公門之前。公大駭曰:“豈敢以己故而私國家法也?”遂入奏,乞府中科以常法。上宣示曰:“聞卿居第甚陋,朕密令計之,官為修營其間,更係卿意增損之。”公頓首曰:“臣所居,乃先父舊廬,當日止庇風雨,臣今完葺過已甚矣,每思先父,常有愧色,豈更煩朝廷?”上再三諭之,公力辭乃止。

趙尚書昌言參知政事,朝廷以蜀民為寇,將命出軍,趙公慷慨,氣焰甚盛。時公為集賢殿修撰,石文蘭中正乃趙公表弟,與公餞別於路。趙公一揖而去,公語石曰:“婦翁此行,未言成功,得不被褐,幸耶。”俄有言事者以委付太重,太宗曰:“朕已遣人徐觀其處置如何。”夜抵鳳翔,官吏迎謁不及,斬關而入,首馳以聞。

楊文公病,遣醫視之,曰:“以其狀候來報。”夏鄭公竦從朝修之行,以病伏枕,方昏寐不省,夢神人衣冠甚偉。驚寤,乃公自調粥於床下,待士如此。公之猶子睦幼孤好學,屬開貢舉,上書於公,願與秋試。公使酌之以酒,曰:“吾家世以文進,見汝樹立,喜可知矣。然吾在政府,懼太盛,豈可使汝與寒畯競進也?當為汝求一任使。”久而無聞,再以啟,公曰:“已諭太常寺,差汝作行事,不可慢也。祭祀之儀,禮樂之器,盡可知矣。”

公猶子睦、質幼而好學,公一日覽所試詩賦,召之膝下,以詩激獎之曰:“祖先敦行家聲遠,重慶兒孫真學文。勵誌夙宵能自勉,前途可望致青雲。”皆拜而出,愈更勤。睦即早夭,質複召試禁中,得進士第。楊文公率兩禁諸公薦入館,有聞於時。

諸子皆出於庭下,請公命名,公召門人公孫覺,公曰:“適諸子請名,秀才何教之?”因取公初登第時與舅氏書示之,“時先晉公萬福,乃於書中侍奉,下稱小名,又曰老萊,衣五彩之服,日為兒童之戲,恐二親有憂老之意。今諸子請名,吾何以安哉?”覺與諸子謝而去。

公與故觀察使錢公若水治第,嚐假數千緡於公,錢公薨,其家償之,公皆不納,令直集賢院。延年方數歲,公令人召之,坐之膝上,日哺以食。

有言公幼時嚐見天開門,中有公姓名二字。弟旭侍間問之,公曰:“待要身後去墓誌上寫,則吾不知也。”

公婚姻皆求寒素之家,後公薨,丁公謂令王素錫白諸兄求見為昏,請諸兄問於楊文公,曰:“非先公之意也。”遂止之。

公當國,每進用朝士,必先貴實戒曰若人才(疑有脫誤),公則曰:“誠知此人,然曆官尚淺,人望未著,且俾養望。”歲久不渝,而擢任則榮途坦然,中外允愜,故王沂公執政之日,常行是言,而人皆心服。沂公言行錄,此亦載之。

故尚書張詠嚐謂人曰:“吾榜中得人最慎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深沉有德望,鎮服天下,無如王公;麵折庭爭,有風采,無如寇公;當方麵寄,則詠不敢辭。”

公子雍為太子中允,勾當專勾司,因病請告,章獻皇太后翌日諭兩府:“王某男病,已遣中使挾醫視之,王某先朝名德,卿等宜常存撫其家。”

兩宮遣中使召諸子,聞命亟往,使自中出宣命:“今早開封府奏,有盜稱曾至王某墳所,可煞驚動?”諸子對以無之。中人入白,複傳兩宮之命,曰:“汝等上承門閥之重,善用自保守,不住往塋所照管。”諸子拜謝而出。

公在昭應宮有宿齋,寶符閣役工有墜死者,公得報,繳奏曰:“陛下崇奉上虛,為民祈福,今反勞民損財,是違天意,乞諭有司省工惜費。”

公在兩府三十年,陰薦天下士,有終身不知者。後諸公修先帝實錄,翰林劉公筠語素曰:“近日史院編修文字,有自內出者,見丞相薦舉之人,慎重如此。”

駙馬都尉李公遵勖有師友之契,文公嚐力言於公曰:“李侯為貴戚,好學樂善,賢侯也。”公乃作詩,惠以箋紙,李公大喜,具啟事謝於門下。

上西祀,車駕至蒲,先晉公守此郡,上幸州署之逍遙樓,見詩牌,命左右讀之,後曰:“王某之父,勿言其名。”因歎曰:“王某有後如此。”公之先考舊治,辭不從行,上作遣中使持酒肴賜於行館,翌日,公具以告謝。

東封,二府議增飾車服,以盛法從,諸公令人於公第日詗之而無所為,王冀公欽若乃作繡韉送公,曰:“前議恐忘,已令為之。”公使具直而置之。冀公見公不乘而訝之,公曰:“常所跨者君上所賜,非不華也,豈可更奢僭以隳製度?”

張文懿士遜出為江西轉運使,辭公於政事堂,文懿言:“士遜止曆縣道而未親郡事,今輒領使職,願聞善教。”公從容曰:“朝廷榷利至矣。”文懿起謝,後迭更是職,思公之言,未嚐求錐刀之利。既去職,識者語曰:“此運使識大體。”

故相畢士安家貧,其妻令入內典客持書幹公,公因袖書呈上:“畢士安家有丐於臣,士安嚐在東宮,陛下擢為相,今茲貧闕,臣實有餘,亦可沾濟,此事合朝廷存恤。”由是厚有所賜。

公之兄早亡,事嫂有禮,歸朝見則於堂廡間,榮國夫人日伴食,尤友愛於弟,兵部每召坐,從容於尊酒間,至夜,則曰:“我倦矣。”未嚐一日廢之。

公每見家人服飾似過,則瞑目曰:“吾門素風一至於此。”亟令減損,故家人或有一衣稍華,出,於車中遽易之,不敢令公見。公初知樞密院時,弟旭在京掌庾,尋奏罷之。

公之婿韓公例當遠,公私以語其女曰:“爾勿憂,此一小事也。”一日,召女曰:“韓郎知洋州。”女曰:“何往入川?”公曰:“爾歸吾家,且不失所,吾若有所求,他日使人指韓郎婦翁,奏免遠適,累其遠大也。”後韓公聞之曰:“公待我厚也。”如此而韓終踐二府,以東宮二品官終老於家。公之婿蘇耆應進士舉,唱第之日,格在諸科,故樞相陳文惠堯叟奏上曰:“蘇耆是故蘇易簡男,王某女婿。”上顧公曰:“卿女婿也?”公不對。乃斂身少卻,願且修學。及出,陳公語公曰:“相公何不一言?則耆及第矣。”公笑曰:“上親臨軒試天下士,至公也。某為塚宰,自薦親屬於冕旒之前,士子盈庭,得不失體?”陳公愧謝之。

有貨玉帶者,持以及門,弟因呈公,公曰:“如何?”弟曰:“甚佳。”公命係之,曰:“還見佳否?”弟曰:“係之安得自見?”公曰:“玉亦石也,得不重乎?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亦勞我?我腰間不稱此物,亟還之。”故平生所服,止於賜帶。

素年九歲,公每遇休沐,必呼之膝下。一日,見庭間花盛開,因使賦詩,公觀之,乃依韻和曰:“迥與群芳異,含芳向暮春。不如鬆柏木,常保歲寒新。”遂出示門人公孫覺,公孫因激勵曰:“以公之意,爾等豈得不勤學也?”

公為兗州朝修使,辟夏鄭公為管記。一日,召鄭公語曰:“我病,自度必不起。自遭逢,盡誠以事上,盡公以待士,以私以怨未嚐有毫髮。每念祖父興立門第,心之所存,惟冀有後,幼子小名公奴,恐其可教,他日學士為吾育之。”鄭公出為西帥,素別於順天院,曰:“先相有理命在竦,未能少副其意,寔負愧也。”因道此說,素感涕交下,對鄭公曰:“聞公之言,如聞先人之訓矣。敢不樹立?”

觀察李公維言:“兄文靖相國初監京商稅院,與公鄰居,為著作郎,每暇即過從,維嚐切聽於外,有相對數刻未嚐交一語,古人心交,二公得之。”

公與故相畢士安、給事中柴成務同在兩府,二公皆先晉公門生,翰林王禹偁有詩曰:“如今身後榮名少,兩製門生伴鳳毛。”時人傳誦,今刻石於家。

先晉公知遠大,嚐語人曰:“此兒異日必至公輔。”因手植三槐於庭以為識,其槐今老,蔭茂可愛。

公久參大政,子婿韓億赴官,公弟餞於家,親賢皆集,有群鵲數十喧噪於門,坐皆驚異,少聞堂吏報公拜相。

公歸餐,必召諸子,使之席地聚食,乃語左右曰:“剩與菜吃,此輩生長公相家,已驕矣,不可使不知淡薄之味。”

公之子雍授官,家人欲製公服,公不許,曰:“且令著衫。”後公之弟賜緋魚,子方得衣綠。公因語其弟曰:“我向不欲小子輩與叔同服色。”公弟拜謝曰:“我兄友愛之意如此。”公占籍全魏,自曾祖以來,墳皆在莘縣,其土亦廣,公自執政,即卻其租,令均贍親族。

公陪祠東封,有子侍行,家信至,公發之,見所寄衣帶以紅為之,公怒曰:“我在,爾已好華如此,欲壞儒風。我死,望汝輩純素,難也。”亟令送還而易之。

太宗皇帝一日命蘇公易簡曰:“卿看兩製中誰堪大用?”蘇公曰:“臣見同年王某有器識,遠大不可量也。”太宗曰:“朕誌亦先定矣。”知公之以女適蘇公之子耆,時蘇公已薨,其母太夫人薛氏在堂,每至,則公出拜,敘同年之知也。

公初登第,為岳州平江宰,趙公昌言時領漕湖外,見公異之,議以女妻公,曰:“一當稟命於親。”時先晉公在京師,方與範魯公質家議親事,見其書曰:“既來稟我,意必欲之。”遂可。以歸始聞範親之說。公既貴,以女適範魯公之孫全孫,因語全孫曰:“此親成吾先公之意矣。”

公嚐與楊文公評品人物,文公曰:“丁謂久遠果如何?”公曰:“才則才矣,語道未可,他日在上位,使有德助之,庶保終吉。若獨當權,必為身累。”後丁公果被流竄。

公晚年官重,每家人出賀,立令止之,因語弟曰:“遭遇至此,愈增憂懼,何可賀也?”

公每有賜予,見家人置於庭下,乃瞑目而歎曰:“生民膏血,安用許多?”

公疾革,上臨視,賜白金五十兩,召楊文公於床前作讓表,公覽,乃自書四句曰:“已懼多藏,況無用處?見謀散施,以息災殃。”是冬,公薨。文公歎曰:“精爽不亂如此。”文公因對上前語及,上令內司賓取元草視之,後榮國夫人謁章獻太后,語曰:“上見公表,泣下久之。”

公自踐兩禁,歲有奏蔭,每自謙抑,罕欲薦舉。嚐奏房弟例得殿直,上言乞除奉職,上曰:“朝廷著令素定,不可抑之。”公曰:“全未曆事,恐不能任事,俟試其才,續具奏陳。”弟止除奉職。公薨,諸子白衣者尚數人。公病革,命楊文公撰遺表,語文公曰:“但敘述遭逢,望保聖躬,日親庶政,進賢用士,不可以將盡之意,更以宗親為托。”後推恩延賞,皆出於朝廷。

公罷相,守太尉,為玉清昭應宮使。時公病臥,弟入白之,公乃起曰:“君臣相知,不意布衣遭逢,朝廷榮貴至此,然我久在大位,自省無過,亦君臣相知,乃得保全。”終始叩頭。帝閽潸然泣下,左右皆悲哽。乃語其弟曰:“兄子淳已長,立為乞官,吾病必不起,了此一事足矣。”上覽奏,諭政府:“王某所奏侄,依宰相例除之。”淳乃授太常寺太祝。

公病,語其諸子曰:“我死後,慎勿以一文錢物入在柩中。漢文帝有言:紙衣瓦棺葬我。不從吾言,九泉之下,無福蔭汝,汝等切誌之。”故公薨之薄葬,始服金帶,蓋棺以紙易之。

張徐公耆出鎮河陽,禮有曲宴,上令徹樂,宣示坐中曰:“王某在殯,朕不忍聽。”慘怛者久之。公薨,上令內司賓取公筆硯一副,言隻要王某使舊者,欲與皇太子。公門庭未嚐接客,公薨,上諭近臣曰:“王某家卻安靜,當國日亦門庭清肅。”

呂文靖夷簡、魯肅簡宗道初參知政事,二妻入謝,章獻太后語之曰:“爾各歸語其夫,王某在政府多年,終始如一,先帝以此重之,宜為師範也。”

王冀公欽若自江寧府歸,再執魁柄,魯公時參大政,凡聚議,多冀公不堪語,諸公曰:“掌武相公在政府日,參政豈敢如此?”魯公笑曰:“王文正先朝重德,豈他人可企,苟公執政平允,宗道安敢不伏?”

馮文為侍中,有問之曰:“向與掌武相公同在政府,盡見國體,公今異於昔,何也?”馮曰:“王公德業,孰可企及?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薨,諸子外除入見,上惻然感懷,乃諭政府曰:“王某在位最久,未嚐有毫髮事幹朕,甚悼之,諸子各改一官。”前後大臣無此優禮。

公薨後,長子雍詣政府求以自效,寇萊公當國,問所欲何適,雍曰:“例當厘務。”公曰:“賢者之子,安得粗使?”乃差同判太常寺。寺無同判,亦無餐。

始也王冀公欽若江寧再歸相國,因乾元節進經疏,其軸飾以金,顧王沂公曰:“向日與掌武相公同共在二府,嚐以此白之,終不肯為。”沂公退,語呂文靖曰:“殊不知王公以道佐人主,豈以此末節為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