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作者:陳寅恪
1934年6月3日

王靜安先生既歿,羅雪堂先生刊其遺書四集。後五年,先生之門人趙斐雲教授,復采輯編校其前後已刋未刋之作,共為若干卷,刋行於世。先生之弟哲安教授命寅恪為之序。寅恪雖不足以知先生之學,亦嘗讀先生之書,故受命不辭,謹以所見質正於天下後世之同讀先生之書者。

自昔大師巨子,其關繫於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承續先哲將墜之業,為其託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之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也。先生之學博矣精矣,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然詳繹遺書,其學術內容及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寶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凡屬於考古學及上古之作,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及鬼方昆吾玁狁考等是也;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相互補正,凡屬於遼金元史事及邊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等是也;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相互參證,凡屬於文藝批評及小說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等是也。此三類之著作,其學術性質,固有異同,所用方法,亦不盡符會,要皆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吾國他日文史考據之學,範圍縱廣,途徑縱多,恐亦無以遠出三類之外。此先生之遺書所以為吾國近代學術界最重要之產物也。

今先生之書流布於世,世之人大抵能稱道其學,獨于其平生之志事,頗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論。寅恪以謂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憂傷,繼之以死,其所傷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於一時間一地域而已,蓋別有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時間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時間地域之眾人所能共喻;然則先生之志事,多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論者,又何足怪耶?嘗綜攬吾國三十年來人世之劇變至異,等量而齊觀之,誠莊生所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者。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則彼此終古末由共喻,以其互局於一時間一地域故也。嗚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後,更有來世,其間儻亦有能讀先生之書者乎?如果有之,則其人於先生之書,鑽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想見先生之人,想見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之奇哀遺恨于一時一地,彼此是非之表歟?

一千九百三十四年六月三日 陳寅恪謹序。

本作品的作者1969年逝世,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34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30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應版權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