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川集/年譜
皇明神宗顯皇帝萬厝二十九年〈我宣祖大王三十四年。〉辛丑七月十五日。先生生于居昌縣南無等谷里第。〈先生之先。東萊人。至七代祖考襄平公諱種。自京下星山。六代祖考司直公諱智耘。徙居于居昌。〉
三十年壬寅。〈先生二歲。〉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三歲。○先生幼而歧嶷。警悟不凡。未學語。見書冊則足不近前。或戴之於頂。人皆異之。〉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四歲。〉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五歲。〉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歲。〉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七歲。〉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八歲。〉始受學于家庭。〈旣受學。不待提警。課日不懈。或有疑晦處。輒垂涕泣而不讀。問之則曰。未解其義。盖雖在童穉。已知父師之嚴。而不敢放過一字。以自欺而欺親也。〉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九歲。〉讀小學。〈先公敎先生曰。爲學自有次序。不可躐等。必先讀小學。次大學。次論孟。次中庸。次詩。次書。次易。次春秋。後。及史記。令汝先讀史畧。固失其序。今可讀小學。先生卽欣然受讀。必正容端坐。至忘寢食。〉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十歲。〉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十一歲。〉賦雪詩。〈冬大雪。長老欲試其才。呼韻令賦。先生應口對曰。天公降福乾坤富。貧者豪華儉者奢。草屋淵明銀作宅。蓬門原憲玉爲家。千人不夜看明月。萬樹非春見落花。惟有騎驢橋上客。聳肩何事獨吟哦。聞者咸奇之。〉
四十年壬子。〈先生十二歲。〉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十三歲。〉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十四歲。〉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十五歲。○先生旣讀經傳。文詞日進。更讀孟子千遍。自是之後。文義融釋。詞致汪洋。脩撰柳公仲龍。每見嗟賞。以遠大期之。〉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十六歲。〉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十七歲。〉侍母夫人疾。〈先生事親至孝。母夫人以宿痾。沉綿屢載。遂至危境。先生侍病。未甞離側。湯藥煑粥。必親執不怠。晝夜號涖。祈以身代。一日母夫人氣絶。先生遂斷指以救。卽甦。人咸稱誠孝。〉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十八歲。〉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十九歲。〉聘夫人順天朴氏。〈判事東立之女。夫人性行貞淑。有閨範。先生頗得內助焉。〉
四十八年庚申。〈先生二十歲。〉中鄕解。〈及見屈於會試。不樂爲進取計。遂留心於爲己之學。動靜語默有法度。鷄鳴盥櫛。省父母。拜祠堂。退而讀書。講究奧旨。〉
熹宗哲皇帝天啓元年辛酉。〈先生二十一歲。〉謁茅谿文先生。〈緯○文先生。寒岡鄭先生之高弟也。學問行望。爲一鄕矜式。先生始就拜之。因問爲學之要。徐進士䎘。在其門下。與先生甚欵。〉
二年壬戌。〈先生二十二歲。〉
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二十三歲。〉請業于桐溪鄭先生。〈是歲桐溪先生。自耽羅謫所被恩赦還。爲本道觀察使。先生上書納拜。請學焉。鄭先生大加敬重。授以朱子書及心經,近思錄諸書。先生旣得依歸。自飭益嚴曰。儒者之學。必以主敬爲本。苟不主敬。則一心無王。百軆懈弛。人欲熾而天理沒矣。故古之聖賢。訓誨後學。未甞不眷眷於主敬。我末學。當百倍其工。不敢有一刻懈怠荒寧。庶可免小人之歸矣。凡居身處物。一出言一接物。常戰兢惕勵。不少輕易。每讀書。必焚香靜坐。晝宵不輟曰。義理精微。爲學親切。豈有加於是者乎。其對學者。言必以主敬。爲學問之本領。以朱子書,心經,近思錄。爲講學之先務。〉
四年甲子。〈先生二十四歲。〉魁東堂鄕試。〈以親命應擧。對策居魁。又不利於南省。盖爲文務去雕餙。拾華取實。不規規於程式故也。〉
五年乙丑。〈先生二十五歲。〉遊龍洲趙先生〈絅〉之門。〈是時。趙先生寓居居昌長八里。先生出入門下。薰陶德性。講究經旨。與許𡶧,姜澔,李漢卿,趙子羽。論辨答問。結爲道義之交。〉
六年丙寅。〈先生二十六歲。〉長子維年生。
七年丁卯。〈先生二十七歲。○先生行止不苟。必以其正。凡過舘廨及忠孝㫌閭。雖夜必下馬。立忘以古人自期。論議堂堂。不爲威惕。取友不苟合。見利不苟得。不近雜支。不喜芬華。常曰士當以不耻弊袍惡食爲志。何必營營作爲爲苟簡底事乎。聞人之善。則褒揚張大。猶恐不及。見人之惡。則周遮掩護。猶恐人知。〉
崇禎元年戊辰。〈先生二十八歲。○一日白於先公曰。擧業徒求名利。名利乃外物也。况求之未必得乎。願自今廢止。專心儒學。庶免暴棄之歸。先公曰。古之賢者。莫不應擧。應擧亦何害於學乎。不許。〉
二年己巳。〈先生二十九歲。〉
三年庚午。〈先生三十歲。○先生家甚貧。所居不蔽風雨。奉養兩親。菽水不繼。每於讀書之暇。漁釣以供羞。侍側怡愉。未甞少咈意。〉
四年辛未。〈先生三十一歲。〉聞茅谿文先生訃。〈先生奔哭。及葬。有輓詩祭文。〉
五年壬申。〈先生三十二歲。〉仲子維稶生。○往來質疑於桐溪,龍洲兩先生之門。〈先生講究經義。或有所疑。必就質於桐溪,龍洲兩先生。○桐溪先生。每見先生。卽掃一室。討論移時。歎服其論議之正大。甞語龍洲曰。與鄭某對坐論文。其談辯若河决下注。令人擺却千古愁。非瑣瑣俗儒比也。〉
六年癸酉。〈先生三十三歲。〉中進士。〈先生請於先公曰。幸而得小成。竊願自今廢擧。以伸菽水之誠。先公不許曰。豈必廢擧。失吾立揚之望乎。惟其力學。以副余意。〉
七年甲戌。〈先生三十四歲。〉作㐫年嘆。〈時年穀不登。家素貧窶。無以養親。乃作㐫年歎。以述己志。〉
八年乙亥。〈先生三十五歲。〉夏。與諸友。隷藝于陜川智谷寺。李察訪隆甫〈昌一〉。尹叔玉〈瑀〉。李司藝大玉〈球〉。尹幼川〈洪〉。尹幼淸〈深〉。曺正字寅叔〈時亮〉。曺致卿〈時遠〉。鄭八松可行〈必達〉。尹進士吉甫〈喜〉。金德三〈鼎吉〉。李進士天培〈玄栽〉。俱累日同硯。○秋。丁母夫人憂。〈喪制一遵家禮。人咸稱之。〉
九年丙子。〈先生三十六歲。〉聞北虜入寇。議倡義勤王。〈是歲有虜警。大駕被圍於南漢。先生方在心服。慨然有敵愾之志。杖釰入官府。通告列邑士友。且考本府軍籍。召募義兵。欲勤王以效死。是夕縣宰與邑吏。莫不規畫其全軀保妻子之策。而與延豊倅。盃酒從容。畧無憂國之色。延豊倅。亦避兵而來者也。先生不勝憤㭗。杖釰而前曰。此何等時耶。一隅孤城。玉輅播越。此正臣子枕戈飮血之日。而明府受國厚恩。奈何不思勤王之義。安坐重席。日事盃酒。有若平常無事時耶。且封彊之臣。義當死於封疆。今聞延豊倅避兵而來。在王法固當斬。亦何容受此人耶。辭氣激烈。左右吏卒。莫不相顧失色。縣宰始欲譴責。心自愧屈。不能加一辭。延豊倅。亦逃去。先生出語鄕人曰。君父罹禍。方在露次。臣民之道。安敢晏然私室。遂不歸家。〉
十年丁丑。〈先生三十七歲。〉聞南漢講和。痛哭罷義旅。〈先生招集義兵。不日西赴。忽聞講和之報。入縣廨。伏庭痛哭而歸。遂題一詩曰。吾生宇宙脫。世道至於斯。物化君臣薄。民殘父子離。王春甲子變。皇極帝居移。納納乾坤大。出門無所之。聞者莫不義之。〉○作憶楚囚詩。〈時世子大君。被拘于瀋陽。先生乃作憶楚囚詩。以寓忠憤。〉○候桐溪鄭先生于某里。〈鄭先生自南漢。退居于某里。先生往從之。見鄭先生所作曆面詩。歎服不已。○先生每讀甲寅封事。而語人曰。令人自勵忠孝之心云。〉
十一年戊寅。〈先生三十八歲。〉築琴川齋。〈先生自是絶意於世。卜築琴川之上。扁其堂曰琴川齋。盖以洞壑幽邃。而川聲彷佛乎琴聲也。漁釣自娛。以爲終身之計焉。〉
十二年己卯。〈先生三十九歲。〉作道統傳授圖。〈先生自是。專意求道。取古今聖賢傳道之統。畫作圖障。掛諸座右。又書太極圖。夙興夜寐箴。東西兩銘。粘諸壁上。常目警省。以究性命之源。訓以迪後學。爲己任。朔望有通讀講規。朝夕有講誦之式。課學之暇。使之論辨古今人▣出處。〉九月。澗松趙先生〈仕道〉。與林谷林先生〈眞怤〉來訪。〈時劉希道兄弟。亦新卜于此。金丈致敬與其弟懋敬。佩酒乘月訪之。劇飮而罷。趙先生歸家後。不忘舊遊。題送一律。大雅村中飮。追思一夢如。㙜傳甘隱號。山擁子眞居。夜靜灘聲遠。秋高月影虗。他年猿鶴路。匹馬訪樵漁。〉
十四年庚辰。〈先生四十歲。〉季子維秋生。○送龍洲趙先生。〈時趙先生遷居海西。先生作陋巷說以送之。〉○邑宰宋公〈斗文〉來訪。〈宋公聞先生雅望。每訪于琴川齋。先生相和以詩。〉
十五年辛巳。〈先生四十一歲。〉春與鄭可行徐鴻擧。作西行。〈唱酬凡數十首。而今逸不傳。鄭可行作西行唱酬錄序云。鄭敬叟之文。紆餘抑揚。萬折必東。而要不失義理之歸。鴻擧之文。汪洋放隷。神恠白出而今其留者特其一珏耳。無聊不平。有動于中。一發於詩。其音激其旨幽。擧類微而命意遠。信乎其㤪而不亂者也。〉○聞桐溪鄭先生訃。〈先生爲之服心喪。及葬有輓詩祭文。後與士林首發論。配享于一蠧鄭文獻公書院。〉
十六年壬午。〈先生四十二歲。〉十月十五日。會徐鴻擧,鄭可行於曺寅叔家。〈時寅叔。以新恩歸。有小酌。要諸公賦詩。〉○丁先公憂。〈先生哀毁踰制。旣葬。廬于墓側。啜粥三年。朝夕上墓。風雨不廢。拜跪之處。莎草不生。鄕閭稱其孝。〉
十七年癸未。〈先生四十三歲。〉書請先公墓碣於龍洲趙先生。
十八年甲申。〈先生四十四歲。〉服闋。因居于墓下。以寓終身之慕。
崇禎後一年乙酉。〈先生四十五歲。〉還琴川舊居。〈學徒𡋇集。春秋行鄕飮酒禮。〉○邑宰徐公相民來訪。〈徐公莅任六年。興學育才。聞先生雅望。類類來訪。禮待甚欵。先生作詩唱和。及歸。復作序以送之。〉
後二年丙戌。〈先生四十六歲。〉作自嘲詩二絶。以自警。〈謂長子維年曰。汝文詞雖已精進。累中鄕解。然勿以自多。更加勉勵。且勿苟循時俗。徒以獵取科第爲念。當謹飭自持。無失士風。余觀今世之人稍能詞學者。每多負氣恃才。輕人傲物。余甚耻之。汝須十分惕念。〉
後三年丁亥。〈先生四十七歲。〉送許〈𡶧〉歸洛。作序。並勉龍洲諸門人。○十一月二十四日。先生終于寢。〈冬以先公遺命。移厝王考處士公墓於上五可山庵。得寒疾。不計風寒。強疾董役。窀穸旣畢。畀還于家。告廟後。遂居外寢。不使婦人近。前一日。語季公曰。吾病已劇。决不可救。然先君遺敎。今已得遂。吾雖溘然。顧無憾焉。〉
後四年戊子春。葬于上五可山先隴右內岡坤坐之原。〈四方章甫。會葬者數百餘人。〉後五十二年己卯。移葬于加川米峴卯向之原。○春窩梁公〈天翼〉。撰行狀。○丙午。士林建瀯濱祠。與梅村鄭〈復顯〉,覺今亭鄭〈彪〉,平巖鄭〈榮振〉並享。○艮翁李公〈獻慶〉。撰常享文。〈告由文奉安文〉並逸。○傍七代孫〈宗悳〉。撰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