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甘肅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甘肅通志 全覽1 全覽2


  甘肅通志進呈表
  太子少保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仍管川陜總督印務查郎阿吏部尚書暑川陜總督兼甘肅巡撫劉於義等前於雍正六年
  勅纂修甘肅通志係前任巡撫許容專司纂輯等向在肅州時許容已經付梓今剞劂告竣共成書五十巻謹奏
  表上
  進者查郎阿劉於義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言伏以泰皇御籙即傳邱索之書軒后膺圖乃成疏仡之紀文命敷於四海而川山土物爰道其詳周官董正萬邦而風俗人民職司其要齊秦晉楚備扵魯史之編雍豫徐楊載在職方所掌元和上計之簿著自唐家太平御覽之篇成於宋代葢傳考四方之廣記乃彚成一統之全書但網羅放佚自古為難而釐定闕疑於茲匪易方輿紀載未免
  亥豕魯魚郡邑圖經猶多米鹽凌雜向非博識鴻才曷副
  盛朝鉅典欽惟
  皇帝陛下
  徳協清寧
  道隆覆載
  繼志述事昌明典謨訓誥之傳
  厚澤深仁普被南朔東西之廣惟兹甘肅逺處西偏邠邑邰鄉舊是公劉之國流沙弱水昔傳禹貢之區金城為隴右襟喉連延湟鄯玉門為闗西鎻鑰控扼羌番由朔方以至敦煌長城屹峙於北自岷山以至積石大河横貫其中祁連青海天設險以為屏疏勒伊吾地資生而作輔自漢武開疆分置凉州刺史暨唐宗闢土兼統河右諸軍禮樂文明之藪未逮中州制防形勢之規獨當三面顧自宋明以來經營措置未盡合宜惟我
  國家之盛創建宏模斯為盡善以至廣開屯田而邊儲有賴屢行
  蠲賑而百姓䝉
  恩科舉額數頻加則士林鼓舞學校師儒增設則文敎振興衛所改為郡縣同諸内地編氓闗外設鎮安西收復前朝故宇軍需殷繁而寛裕發
  帑民間無絲粟之勞邊烽寧息而輓運全停婦子有含哺之樂至於回夷慕化襁負來歸䇿妄輸誠欵闗入貢凡此
  巍巍炳炳盡賴
  聖徳神功所當灑灑洋洋勒諸玉函金版者也臣等識愧看詳學慚校勘敷藻揚輝未與編摩之役因陋就簡難辭疎畧之譏惟緣雕鏤之既成謹以裝潢而
  恭
  進伏願
  景卿常耀
  雲漢時章
  緯地經天不止甲乙丙丁之部
  聲金振玉永垂商周虞夏之文則書𮜿偕同六合被誕敷之教享王重譯萬年昭樂利之風矣謹按通志圖考一巻星野一巻建置一巻疆域一巻山川二巻城池一巻公署一巻學校一巻闗梁二巻祠祀一巻貢賦一巻兵防一巻水利一巻驛遞一巻蠲䘏一巻鹽法一巻茶馬一巻物産一巻風俗一巻古蹟二巻祥異一巻陵墓一巻封爵一巻職官三巻名宦三巻選舉一巻人物三巻忠節一巻孝義一巻隱逸一巻流寓一巻仙釋方伎一巻列女二巻藝文六巻雜記一巻刋刻告成臣等曷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乾隆元年九月初六日
  太子少保文華殿大學士仍管川陜總督卬務查郎阿吏部尚書署川陜總督兼甘肅巡撫劉於義謹上表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甘肅通志目録    地理𩔖三都㑹郡縣之屬巻首
  凡例
  目録
  修志銜名
  巻一
  圖考
  巻二
  星野
  巻三
  建置
  巻四
  疆域附形勝
  巻五
  山川一
  巻六
  山川二
  巻七
  城池
  巻八
  公署
  巻九
  學校
  巻十
  關梁一
  巻十一
  關梁二
  巻十二
  祠祀
  巻十三
  貢賦
  巻十四
  兵防
  巻十五
  水利
  巻十六
  驛遞
  巻十七
  蠲䘏
  巻十八
  鹽法附錢法
  巻十九
  茶馬
  巻二十
  物産
  巻二十一
  風俗
  巻二十二
  古蹟一
  巻二十三
  古蹟二
  巻二十四
  祥異
  巻二十五
  陵墓
  巻二十六
  封爵
  巻二十七
  職官一
  巻二十八
  職官二
  巻二十九
  職官三
  巻三十
  名宦一
  巻三十一
  名宦二
  巻三十二
  名宦三
  巻三十三
  選舉
  巻三十四
  人物一
  巻三十五
  人物二
  巻三十六
  人物三
  巻三十七
  忠節
  巻三十八
  孝義
  巻三十九
  隱逸
  巻四十
  流寓
  巻四十一
  仙釋方伎
  巻四十二
  列女一
  巻四十三
  列女二
  巻四十四
  藝文
  御製碑文 諭旨
  巻四十五
  藝文奏疏
  巻四十六
  藝文賦 論 議 頌 銘
  巻四十七
  藝文記
  巻四十八
  藝文贊 序 傳 書 説 辨 考 題跋雜文
  巻四十九
  藝文
  巻五十
  雜記
  等謹案甘肅通志五十巻
  國朝巡撫甘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許容等監修甘肅所領八府三州明代皆𨽻於陜西布政司至
  本朝康熙二年始以陜西右布政司分駐鞏昌轄臨洮等府後又改為甘肅布政司増置甘凉諸郡設巡撫以莅之於是甘肅遂别為一省雍正七年各直省奉
  勅纂修通志撫臣許容以甘肅與陜西昔合今分宜創立新稿而舊聞缺畧案牘無存其衛所新改之州縣向無志乘尤難稽考因詳悉蒐採擇其可據者依條綴集分為三十六𩔖乾隆元年刋刻竣工文華殿大學士仍管川陜總督查郎阿等具表上之其書雖據舊時全陜志為藍本而考核訂正増加者什幾六七與舊志頗有不同其制度之係於兩省者如總督學政題名及前代之藩臬糧驛各道俱駐西安兼治全陜不能强分則亦多與陜志互見焉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首
  凡例
  一甘肅舊無志書向總於陜西通志顧陜志詳於西安延安鳳翔漢中興安諸郡而畧於平鞏臨慶至河西諸衛所則尤在所畧今分為二省各修通志自應詳為編緝但邉徼之地既少書籍又從前兩遭兵燹康熙十四年以前案牘焚失無存其衛所新改設之州縣則向無邑志諸事無從稽考甘志之難實倍難於他省今蒐羅考訂分為三十六𩔖列為五十巻
  一省志與府州縣志體裁各别州縣志書理宜詳備省志務從簡核總其大綱裁其瑣細
  一建置沿革各州縣志書率皆訛舛今以
  皇輿表為主與舊一統志相參酌仍分各府州列表於
  前以備查考
  一各府州縣疆域四至里數臨鞏平慶四府雖有舊志可稽河西衛所原屬簡畧近改衛所為州縣即河東衛所亦多改歸州縣者其疆域里數俱照州縣新造之册與舊志頗有不同
  一田賦雖有舊額但河西衛所近改郡邑即衛所之在河東者亦多裁併所有田賦分歸州縣者其田畝賦額悉以雍正十年爲凖
  一志内田賦兵防職官各項總扣至雍正十年以前入志
  一兵制莫重於西北而甘肅為尤重兩提六鎮各協星羅碁布鞏固萬年今詳查列册而以歴代兵制附紀於後
  一職官先列前代而後
  本朝先文職而後武職其文職自督撫下至直𨽻州武職自將軍提鎮至遊擊俱列名志内餘俱照例止列官制而不及姓名内有因案牘無存無憑查考者姑從闕畧不敢傳疑
  一名宦必政績素著歴久論定者始從身後作傳或平常稱職及事實不確者槩不敢入
  一人物理學經濟忠節儒林循吏武功若分標名目恐渉繁𤨏但於合紀之中務核生平實行若名不副實不敢濫登
  一列女除奉
  㫖建坊者詳載年月即旌奨未逮而懿行可風亦倣賈
  志例確採量存不敢盡没
  一史書之體善惡兼載志書體例記善而不記惡舊時賈漢復陜志後列鑒戒盗賊一條因明季流賊殘破陜西
  本朝王師勦除逆冦地方甫經平定不得不畧記事迹另列一條今海宇昇平已經百年所有鑒戒盗賊一欵無庸復贅
  一藝文一項一統志概在所畧省志舊例收採亦必取其有關地方或根本經術禆益政治者始彚成巻帙其餘文章雖工與甘無渉及篇什投贈吟咏景物雖有佳章概置不録













  甘肅修志銜名
  監修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查郎阿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劉於義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許 容提調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趙挺元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楊應琚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徐 杞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李世倬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齊 式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吳廷偉協理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宋安仁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馮慶曾編輯
  學習進士今補平番縣知縣加一級      李 廸
  學習進士今署鎮番縣知縣加一級      張能第
  學習進士原署中衛縣知縣今改敎職     甄汝翼
  學 習 進 士 候 補 知 縣     鄭 鐸學習進士原署寧逺縣知縣今補蒲州府儒學敎授樊初荀
  隴 西 縣 儒 學 教  諭      田吕叶
  嵗貢生今補紫陽縣儒學訓導        曹 最校訂
  學習進士今署西和縣知縣加 一級王 崑學習進士今署鎮番縣知縣加 一級張能第繕録
  生             員     楊國棟
  生             員     匡 懋
  生             員     陳 玫
  生             員     顧 璋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一
  圖考
  河圖呈瑞聖人啟教學士稽古左圖右書蕭何入秦先收圖籍圖之由來尚矣甘肅西北巨鎮控扼邊塞其間山川雄峙城郭公廨設險憑勝必資繪事可備觀覽志圖考
  圖目
  甘肅輿地總圖   蘭州㑹城圖
  臨洮府州縣圖   臨洮府城圖
  鞏昌府州縣圖   鞏昌府城圖
  平凉府州縣圖   平凉府城圖
  慶陽府州縣圖   慶陽府城圖
  甘州府屬縣圖   甘州府城圖
  凉州府屬縣圖   凉州府城圖
  寧夏府州縣圖   寧夏府城圖
  西寧府屬縣圖   西寧府城圖
  秦州屬縣圖    秦州城圖
  階州屬縣圖    階州城圖
  肅州屬縣圖    肅州城圖
  安西靖逆㕔圖   固原鎮圖
  甘肅鎮圖     寧夏鎮圖
  八旗駐防滿城圖  凉州鎮圖
  安西鎮圖     西大通鎮圖
  積石山圖     西傾山圖
  嶓冢山圖     崆峒山圖
  隴山圖      六盤山圖
  子午山圖     賀蘭山圖
  黄河圖      涇渭圖
  洮河圖      寧夏河渠圖
  鎮逺橋圖     嘉峪關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一>















  甘肅通志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
  星野
  星有分野猶地有分界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分野以察災祥但言躔次者諸説互異皆以唐一行所定爲凖天官家言必徵於古考古所以信今甘肅地處西北極髙東井輿鬼分野為鶉首之次志星野

















  歩天歌井八星行列河中浄一星名鉞井邊安兩河各三南北正天罇三星井上頭罇上横列五諸侯侯上北河西積水欲覓積薪東畔是鉞下四星名水府水位東畔四星序四瀆横列南河裏南河下頭是軍市軍市團圓十三星中有一箇野鷄精孫子丈人市下立各立兩星從東説闕丘二箇南河東丘下一狼光蓬茸左畔九箇彎弧弓一矢擬射頑狼胸有箇老人南極中春秋出來壽無窮








  歩天歌鬼四星册方似木櫃中央白者積尸氣册上四星是爟位天狗七星鬼下是外㕑六間柳星次天社六箇弧東倚社東一星是天紀





  分野
  甘肅雍州之西境天文東井輿鬼分野為鶉首之次於辰在未營室東壁尾箕諸宿亦分各郡之次春秋元命苞曰東井鬼宿分為秦史記天官書分東井輿鬼雍州之分前漢地理志曰自井十度至柳三度為鶉首之次秦之分後漢律厯志曰井十二度至鬼五度為秦分晉天文志曰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而費直又謂起井十二度蔡邕又謂起井十度所言頗異唐志云東井輿鬼鶉首也自漢三輔及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隴坻至河右西南盡巴蜀漢中之地及西南夷犍為越巂益州郡極南河之表東至牂牁古秦梁豳芮豐畢駘杠有扈密須庸蜀羌髳之國晉志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隴西酒泉張掖金城武威燉煌諸郡各指其所入之星為尾為室為壁詳紀度數唐志又稱東井居兩河之隂自山河上流當地絡之西北輿鬼居兩河之陽自漢中東盡華陽與鶉火相接當地絡之東南鶉首之外雲漢潛流而未逹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弧矢雞犬皆徼外之備也西羌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人皆狼星廼若諸星度數井宿洛下閎測三十三度宋崇寧測三十三度少至元測三十三度三十分鬼宿洛下閎測四度唐一行測三度宋測二度崇寧測二度半至元測二度二十分而尾箕室壁亦各不同又考諸星去極度數景祐測騐謂井去極六十九度鬼去極六十八度尾去極百二十八度箕去極百二十三度營室去極八十五度東壁去極八十六度視永元銅儀開元游儀逺近微異淳風法象志因漢書十二次度數始以唐之州縣配焉而一行謂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陽南戒自岷山嶓冡負地絡之隂寰宇脉絡上昭於天雍州西境為南北二條之肇端云
  躔次
  晉天文志上郡北地入尾十度凉州入箕中十度安定入營室一度天水入營室八度隴西入營室四度酒泉入營室十一度張掖入營室十二度武都入東壁一度金城入東壁四度武威入東壁六度燉煌入東壁八度
  臨洮府古隴西郡治狄道縣入營室四度今蘭河二州金縣並古金城郡地兼得東壁四度
  鞏昌府古隴西郡地入營室四度又為古凉州地入箕中十度其南境西和縣得古梁州地為參井之交平凉府古安定郡入營室一度
  慶陽府古北地郡兼得上郡地入尾十度唐志云初東井十二度餘終柳六度雍秦之分
  甘州府古張掖郡入營室十二度
  凉州府古武威郡入東壁六度
  寧夏府古北地郡地入尾十度唐志夏州東井之分西寧府亦古金城郡入壁四度
  秦州古天水郡入營室八度南境徽禮兩當三縣亦得古梁州地為參井之交
  階州古武都郡入東壁一度其文縣為古隂平道漢屬廣漢郡得益州部晉志廣漢入觜一度文當在觜壁之交
  肅州古酒泉郡入營室十一度
  安西沙州古燉煌郡入東壁八度
  國星
  斗一至四為魁魁一星曰天樞主秦
  天市垣西列十一星其第六星曰秦
  女十二國星周東南北二星曰秦
  五車五星其次舍在畢西北一星主秦
  五星
  鶉火實沈以負西海主於華山太白位焉
  北方水位自河曲黄甫川西經榆林至寧夏又西經蘭州踰河至嘉峪關四千餘里得水位之半
  占驗
  東井八星在河中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王者用法平則井宿明而端龯一星附井前主伺滛奢而斬之南北兩河各三星分夾井主關梁河星具則路通四瀆四星江淮河濟之精也明大則百川決水位主水衡若客星水火守犯或彗孛皆為大水天罇三星主給貧餒明為豐年五諸侯主治隂陽察得失明大潤澤天下治積水在北河之北不見為災積薪在積水東火守之旱水府四星水官也闕丘天子雙闕諸侯兩觀也軍市天軍貿易之市中星衆則軍餘糧野鷄主變怪狼為野將弧矢常束矢以向狼丈人子孫星相扶而居不見為災老人星一名南極見則治平天子壽昌輿鬼主觀察姦謀天目也為日月五星之中道東北星主積馬東南星主積兵西南星主積布泉西北星主積金玉隨變占之中央積尸主祠祀爟四星主烽火天狗七星主守財天社在弧南明則吉天紀一星在外㕑南主知禽獸














  甘肅通志巻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三上
  建置沿革
  甘肅疆域最廣東接關中西控邊徼自古以來分合遷徙因革損益名隨代易制與地殊爰考建置知所自始厯稽沿革知所由更從今溯昔具載簡編我
  朝因時定制河西衞所改設郡縣善政宜民規模遠已志建置沿革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甘肅布政司
  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周舊邦在雍之西陲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邑之秦甘肅謂之秦自此始及平王東遷封秦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春秋戰國時涇汭之北為朝那為義渠河湟秦隴間𦍑戎居之秦併天下置郡縣為北地隴西郡漢置凉州部刺史領隴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帝闢河西置張掖酒泉武威燉煌四郡新莽時盧芳據安定隗囂據天水竇融據河西光武次第翦除其時凉治隴安帝又置張掖居延郡三國魏復分河西為凉州治天水析隴西置秦州治上邽又置西平今西寧漢陽今秦州郡以隴西臨洮祁山西和漢陽伏𦍑為重鎮晉置秦州治上邽領隴西南安天水武都陰平畧陽六郡以凉州置武威領金城西平武威張掖西郡酒泉燉煌西海八郡建興以後相繼割據陷没為戰國者一百三十有六載南北戰争州縣錯雜増損離合疆境屢易隋大業初改州為郡置司𨽻刺史相統治後羣雄競起割土分疆梁師都據朔方稱梁李軌據武威稱凉薛舉據金城天水稱秦唐滅凉并秦討梁師成盡平隴右河西地唐初分天下為十道置隴右道領二十一州秦渭蘭河洮岷成武疊宕鄯廓凉甘肅瓜沙伊西庭臨其涇寧慶原靈㑹威武八州屬關内道開元中又分十五道關内隴右道如故天寳間於邊境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隴右諸節度使貞元以後隴右諸州盡陷於吐蕃止餘威涇二州五代相沿宋初置陜西路常以環慶原渭為重鎮慶厯初置沿邊四路曰熙河秦鳳涇原環慶各置經畧制置司領之而朔方河西為西夏所據金置慶原臨洮二路元至元十八年分置甘肅行中書省及河西隴北道肅政亷訪使於甘州明置承宣布政使司於西安統各府州縣設行都指揮使司於甘州領各衛所
  皇清初因之康熙二年以右布政司分管臨洮鞏昌平凉慶陽四府駐劄鞏昌府裁衞所八十五康熙五年改為甘肅布政使司移駐蘭州行都御史臺治焉領四府九州二十八縣雍正三年裁行都司及衛所改増四府曰甘州凉州寧夏西寧又分鞏昌州縣置直𨽻州二曰秦州階州又改肅州為直𨽻州改衞所設州縣甘州府領縣二曰張掖山丹凉州府領縣五曰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寧夏府領州一曰靈州縣六曰寧夏寧朔平羅中衞新渠寳豐西寧府領縣二曰西寧碾伯肅州領縣一曰髙臺又改岷州衛為州改靖遠衛為縣併洮州衛俱𨽻鞏昌府新設大通衛𨽻西寧府安西衛沙州衛柳溝衛𨽻安西㕔靖逆衛赤金所𨽻靖逆㕔今領府八直𨽻州三又州八縣四十五衛所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臨洮府
  禹貢雍州之域周初為西𦍑地春秋屬秦韓安國傳秦穆公併國十四闢地千里隴西北地是也戰國秦昭王置隴西郡史記昭王二十七年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水經注二十八年置郡有隴坂在東故名漢仍曰隴西郡治狄道三國魏為隴西郡地時郡復移治襄武晉初因之惠帝分置狄道郡前凉張駿又改置武始郡隋開皇初郡廢為金城郡地唐初為蘭州地天寳三載始分金城置狄道郡乾元元年改曰臨州都督府屬隴右道寳應元年陷於吐蕃號武勝軍宋熙寧五年收復王韶敗𦍑人遂城武勝以為鎮洮軍節度屬秦鳯路是年置熙河路改鎮洮軍為熙州金皇統二年改熙州為臨洮府因洮水經流城下故名後又改名臨洮路元復曰臨洮府屬鞏昌路明亦曰臨洮府𨽻陜西布政司
  皇清初因之康熙二年分設左右布政使司以府𨽻甘肅
  布政司領州二縣三
  狄道縣附郭
  漢置狄道縣為隴西郡治其地有狄種故云狄道三國魏屬隴西郡治晉惠帝改置狄道郡前凉張駿改置武始郡改縣曰降狄道後魏屬武始郡隋開皇初郡廢仍為狄道縣屬金城郡唐初屬蘭州天寳三載復於縣置狄道郡乾元初為臨州治寳應初陷於吐蕃廢宋熙寧五年收復復置狄道縣為熙州治九年省元豐二年復置屬熙河路金改熙州為臨洮府治狄道元仍舊明因之為臨洮府附郭
  皇清因之
  渭源縣
  秦屬隴西郡地漢置首陽縣屬隴西郡後漢晉魏因之後魏大統十七年改渭源縣因渭水發源於縣之鳥䑕山隋仍屬隴西郡唐屬渭州髙宗上元二年復名首陽别置渭源縣儀鳳三年省首陽入渭源縣屬渭州寳應後陷於吐蕃宋熙寧收復置渭源堡屬熙州金屬臨洮府元至元十三年陞堡為縣屬臨洮府明仍為渭源縣屬臨洮府
  皇清因之
  蘭州
  秦屬隴西郡漢昭帝始元六年分置金城郡治允吾領金城榆中後漢建武十三年省入隴西郡晉初屬金城郡東晉時為郡治後魏移置金城郡治金城隋開皇初廢郡置蘭州總管府因州南有臯蘭山故名大業初府廢尋復為金城郡唐武徳二年平薛舉復曰蘭州治五泉縣天寳元年復為金城郡乾元初復為蘭州屬隴右道寳應初陷吐蕃宋元豐四年收復仍為蘭州金城郡屬熙河路崇寧三年置蘭泉縣為州治金為蘭州刺史省縣入之屬臨洮路元屬鞏昌路明洪武初降為蘭縣又置蘭州衛成化十三年復升為蘭州𨽻臨洮府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甘肅廵撫移駐遂為省㑹
  金縣
  秦屬隴西郡漢置榆中縣屬金城郡後漢因之晉移金城郡來治魏復移郡治金城在今蘭州省縣入焉唐為五泉縣地宋置龕谷寨屬蘭州金大定間陞為縣至大間置金州領龕谷定遠二縣元至元七年併縣入州屬鞏昌路明洪武二年降州為縣𨽻臨洮府成化七年又𨽻蘭州
  皇清仍𨽻臨洮府
  河州
  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置枹䍐縣屬金城郡後漢改屬隴西郡晉初廢惠帝時復置前凉張軌分屬晉興郡咸康初是地為凉張駿所有分置河州宋入吐谷渾後魏復置河州周置枹䍐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枹䍐郡唐復為河州天寳初改為安鄉郡乾元初復曰河州屬隴右道後陷於吐蕃宋熙寧六年收復仍為河州安鄉郡置枹䍐縣為州治屬熙河路金亦曰河州貞元二年復置枹䍐縣為州治貞祐四年置平西軍節度屬臨洮路元為河州路省枹䍐縣入之初屬鞏昌路至元六年置吐蕃宣慰司治此明洪武三年置河州衛五年又設河州府十二年省為河州衛成化十二年置河州𨽻臨洮府
  皇清因之
  歸徳所
  明以前為番夷駐牧之地洪武三年征西將軍鄧愈統兵至莽賚川始置歸徳所取番夷向化之義屬河州衛并𨽻陜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雍正四年裁河州衛改𨽻臨洮府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鞏昌府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羌戎地秦置隴西郡漢為隴西郡地時郡治狄道為今臨洮府東北置天水郡兼為安定郡地南境得武都郡地後漢因之靈帝分置南安郡三國魏晉仍為隴西南安二郡地元魏為隴西南安陽二郡地𨽻渭州後周為南安郡隋初郡廢大業初復為隴西郡唐武徳初置渭州天寳初復曰隴西郡寳應後陷于吐蕃大中五年收復五代時為羈縻之地宋熙寧五年置通遠軍屬秦鳳路崇寧三年升為鞏州屬熙河路金仍曰鞏州皇統三年改通遠軍屬臨洮路元初置鞏昌路都總帥府統鞏昌平凉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㑹蘭等二十七州明洪武三年為鞏昌府屬陜西布政司領三州十四縣
  皇清初因之康熙四年𨽻甘肅布政司雍正七年分置直𨽻秦階二州以清水秦安禮縣徽縣兩當分𨽻秦州以成縣文縣分𨽻階州又改岷州衛為岷州靖遠衛為縣領縣九州一衛一城一
  隴西縣附郭
  古䝠戎地漢置䝠道縣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縣𨽻焉三國魏始置中陶縣屬南安郡晉因之後魏屬南安陽郡後改縣為内陶後周為南安郡治隋開皇初郡廢改縣為武陽屬渭州十年又改曰隴西大業初屬隴西郡唐武徳二年縣屬伏州八年還屬渭州寳應以後没於吐蕃宋熙寧五年為通遠軍治元祐五年改隴西縣仍為通遠軍治崇寧三年為鞏州治金仍之元為鞏昌路治明為鞏昌府附郭
  皇清因之
  安定縣
  漢天水郡勇士縣地後漢為䝠道縣地唐渭州地為西市貿馬之所寳應中陷於吐蕃宋築定西安西二城屬通遠軍金改定西縣屬鞏州尋升定西為州以安西屬之又置安西通西二縣並𨽻州元省二縣𨽻鞏昌路後因地震改為安定州明改州為縣𨽻鞏昌府
  皇清因之
  通渭縣
  漢置平襄縣元鼎三年兼置天水郡治焉後漢屬漢陽郡晉屬畧陽郡隋唐為隴西縣地唐寳應中没于吐蕃宋元豐中置通渭縣崇寧五年廢金復置縣元屬鞏昌路明仍之𨽻鞏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移縣治于安定監
  漳縣
  漢隴西郡襄武縣地後漢分置鄣縣俱屬隴西郡晉廢後魏復置彰縣屬廣寧郡西魏於縣置廣安郡後周郡廢隋曰障縣屬隴西郡唐天授二年改武陽縣神龍元年復故屬渭州廣徳以後陷于吐蕃宋置鹽川寨屬鞏州金為鹽川鎮屬定西州元至正十七年復鄣縣屬鞏昌路明更為漳縣𨽻鞏昌府
  皇清因之
  㑹寧縣
  漢安定郡祖厲縣地後漢屬武威郡晉後荒廢西魏以後為㑹州地金置西寧縣屬秦州貞祐四年升為西寧州元初㑹州地震城圮移治西寧縣屬鞏昌路至元七年省縣入州仍屬鞏昌路明改為㑹寧縣𨽻鞏昌府
  皇清因之
  伏羌縣
  古冀戎地秦武公伐冀始置冀縣漢屬天水郡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改郡曰漢陽治冀晉仍為冀縣屬天水郡後省後魏改當亭縣又改為冀城縣後周省入黄𤓰縣隋大業二年復改冀城縣𨽻天水郡唐武徳三年改置伏羌縣又于縣置伏州八年州廢縣屬秦州至徳以後陷于吐蕃宋建隆三年置伏羌砦屬秦州熙寧三年改為伏羌城金屬秦州秦安縣元至元十三年升為縣屬鞏昌路明仍為伏𦍑縣𨽻鞏昌府
  皇清因之
  寧逺縣
  漢隴西郡襄武縣地後漢中平五年析置新興縣屬南安郡晉如之元魏屬廣寧郡後周廢唐寳應初陷于吐蕃咸通中收復宋初置寧遠砦崇寧三年升為縣屬鞏州金廢為砦元至元中復置寧逺縣屬鞏昌路明仍之𨽻鞏昌府
  皇清因之
  西和縣
  漢隴西郡西縣及武都郡地晉改置始昌縣屬天水郡後廢後魏置水南縣又于縣置天水郡後周郡縣皆廢入漢陽隋為長道縣屬漢陽郡唐屬成州天寳末廢咸通十三年復置屬秦州宋熙寧三年改屬岷州紹興十二年徙岷州治長道縣之白石鎮改為西和州元至元七年省長道縣入西和州明洪武二年改西和縣𨽻鞏昌府
  皇清因之
  靖遠縣
  古雍州西𦍑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安定二郡地後漢屬武威郡地西魏置㑹州後周廢隋開皇十六年置㑹寧縣屬平凉郡唐武徳二年平李軌置西㑹州貞觀八年以足食故改粟州尋復舊廣徳後没于吐蕃宋初亦曰㑹州天聖後屬西夏元符二年收復仍置㑹州崇寧三年置倚郭曰敷川縣建炎四年没于金仍㑹州大定十二年改為保川縣尋陷于河西僑治㑹川城名新㑹州元初徙治西寧縣即今㑹寧縣正統二年於故㑹州地置靖虜衛𨽻陜西都司
  皇清曰靖逺衛仍屬陜西行都司雍正八年改衛為縣𨽻
  鞏昌府
  岷州
  古西𦍑地秦置臨洮縣屬隴西郡漢魏及晉因之並為隴西郡地西魏置溢樂縣并置岷州及同和郡隋開皇二年郡廢大業初州廢改縣曰臨洮屬臨洮郡義寧二年復曰溢樂於郡置岷州唐天寳初改和政郡乾元初復為岷州治溢樂祐川和政三縣上元二年陷吐蕃宋熙寧六年收復仍曰岷州崇寧三年又置祐川縣為岷州治屬秦鳳路紹興初入金尋復改為西和州移治長道縣即今西和縣以祐川縣屬焉寧宗時復入於金元復置岷州屬鞏昌路至元八年割屬吐蕃等處宣慰司明洪武十一年廢州置岷州衛𨽻陜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改衛為州𨽻鞏昌府
  洮州衛
  秦漢為臨洮縣地東晉後為吐谷渾所據後周逐吐谷渾置洮陽郡及洮州又置美相縣為州郡治隋為臨洮郡唐貞觀五年改置臨潭縣尋為洮州治天寳初復曰臨洮郡乾元初復曰洮州廣徳中陷于吐蕃後唐長興四年置保順軍為塞外十鎮之一尋復陷宋至道中邈川大首領唃厮囉欵塞為臣康定中命為保順軍節度以羈縻之大觀二年收復仍曰洮州屬秦鳳路金屬臨洮路元初屬鞏昌路後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廢州改置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𨽻陜西都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裁都司𨽻鞏昌府
  西固城
  漢隴西郡羗道縣地後漢改屬武都郡三國時為蜀地鄧艾伐蜀與其子忠從宕州連橋而渡即此元至正二十六年置西固軍民所明洪武四年改置西固城軍民千戸所屬陜西都司十五年改屬岷州衛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裁守禦所歸併階州州同管轄番人慕化編里為民設撫夷同知𨽻鞏昌府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平凉府
  禹貢雍州地春秋為朝那故地秦為北地郡地漢置安定郡東南境為北地郡地西南境為天水郡地後漢因之東晉太元中苻秦始分置平凉郡東境為安定郡後魏置涇州原州後周改置平凉縣隋置平凉郡東境仍為安定郡唐初為原州地貞元十九年徙原州治平凉元和三年州徙臨涇四年於故平凉縣置行渭州屬關内道廣明初陷吐蕃中和四年復置五代襲唐制宋曰渭州隴西郡慶厯元年分置涇原路政和七年升平凉軍節度使金始立平凉府屬鳳翔路元𨽻鞏昌路明洪武初為平凉府𨽻陜西布政司
  皇清初因之康熈四年分𨽻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裁平凉固原二衛地併入州縣領州三縣七
  平凉縣附郭
  漢置涇陽朝那二縣屬安定郡後漢廢涇陽朝那如故後魏復置涇陽縣屬隴東郡朝那仍屬安定郡後廢後周置平凉縣屬長城郡隋屬平凉郡唐屬原州廣徳後没於吐蕃貞元四年復置廣明初復入吐蕃中和四年又為渭州治唐末廢五代唐復置平凉縣屬涇州宋仍為渭州治金為平凉府治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崇信縣
  秦屬北地郡漢為涇陽縣地屬安定郡唐貞元中置崇信軍宋建隆四年置崇信縣𨽻鳳翔府淳化間改屬儀州熙寧五年屬渭州金仍為崇信縣𨽻平凉府元明不改
  皇清因之
  華亭縣
  秦屬隴西郡漢為涇陽縣地後魏普泰二年立華亭鎮以扼蕃戎隋大業元年始置華亭縣屬安定郡義寧二年析華亭屬隴州唐垂拱間改亭川縣神龍初復故廣徳元年陷吐蕃永泰中收復大厯中置義寧軍元和三年省縣入汧源為神䇿軍地五代唐同光初改置義州周顯徳中復置華亭縣宋太平興國初避諱改儀州熙寧間以縣屬渭州金屬平凉府元以化平縣省入明不改
  皇清因之
  鎮原縣
  秦屬北地郡漢置臨涇縣屬安定郡晉因之後魏於縣置涇州尋廢隨大業初復曰臨涇唐乾元初曰原州廣徳初為吐蕃所陷元和三年於縣權置原州大中三年收復廣明後復為原州治名曰行原州五代因之宋曰原州平凉郡金曰原州屬慶原路元改曰鎮原州屬鞏昌路至元七年省州治臨涇縣入州明洪武初降州為鎮原縣屬慶陽府後改𨽻平凉府
  皇清因之
  固原州
  漢置髙平縣元鼎初於縣置安定郡後漢復為髙平縣屬安定郡晉永嘉以後没於氐𦍑後魏仍曰髙平縣屬新平郡太延二年置鎮於此正光五年改置原州並置髙平郡治焉周改郡縣曰平髙隋廢郡大業初改置平凉郡唐復曰原州廣徳初没於吐蕃大中三年收復廣明後復没吐蕃宋至道初建鎮戎軍𨽻秦鳳路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鎮戎州𨽻鳳翔路元初復曰原州至元十年改立開成府治開成縣至治三年降為州仍𨽻鳳翔路明洪武初降州為開成縣屬平凉府成化中冦燬廢徙縣於北四十里之固原即舊原州鎮戎軍五年添設固原衛𢎞治十五年改置固原州仍𨽻平凉府
  皇清因之
  涇州
  秦屬北地郡漢晉並屬安定郡後魏始置涇州取涇水為名隋大業初復改安定郡治安定縣唐武徳初復曰涇州至徳初改保定郡治保定縣乾元初復曰涇州屬關内道廣徳元年没吐蕃大厯三年復因置涇原節度治此乾寧初改彰義軍節度宋仍曰涇州安定郡太平興國元年改彰化軍節度金復為涇州治涇川縣屬慶原路元曰涇州為平凉府治明洪武二年省縣入州𨽻平凉府領靈臺縣
  皇清因之不領縣
  靈臺縣
  古雍州地漢為鶉孤縣屬北地郡後漢曰鶉孤屬安定郡晉因之後魏置隨平郡𨽻涇州後周廢隋仍屬安定郡大業元年分置靈臺縣取文王伐密作靈臺之義二年廢唐天寳初復改鶉觚曰靈臺縣唐末李茂貞以州置靈臺軍五代周廢軍仍屬涇州宋建炎四年没金元至元七年併入涇川縣後復立以良原縣省入明仍名靈臺縣屬平凉府涇州
  皇清因之順治九年直𨽻府
  静寧州
  漢置阿陽縣屬天水郡後漢因之屬漢陽郡晉省西魏屬㑹州唐屬渭州中陷吐蕃大中間收復五代宋俱因之宋景徳元年知渭州曹瑋始於隴山外之隴干川剙築隴干城以控西夏慶厯三年經畧使韓琦建徳順軍𨽻秦鳳路元祐八年置隴干縣為軍治金大定二十七年改徳順州屬鳳翔路元省隴干縣改静寧州屬鞏昌路明洪武初降鳳翔之莊浪州為縣來屬并領隆徳為二縣𨽻平凉府嘉靖中以隆徳𨽻府惟領莊浪
  皇清因之不領縣
  莊浪縣
  隋華亭縣地唐為原州地宋初屬渭州慶厯八年置通邊砦屬徳順軍金升為縣仍屬徳順州元初置莊浪路大徳八年改為州屬鳳翔路明仍為州屬鳳翔府尋降為縣屬静寧州
  皇清因之順治五年直𨽻府
  隆徳縣
  漢涇陽縣地宋天禧元年置羊收隆城慶厯三年改隆徳砦屬徳順軍金升砦為縣屬徳順州元屬静寧州明嘉靖三十八年直𨽻平凉府
  皇清因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慶陽府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義渠戎國秦滅義渠以其地置北地郡漢為北地郡郁郅畧畔馬嶺泥陽四縣地後漢末郡縣俱廢西魏置朔州後周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慶州大業間改𢎞化郡唐武徳元年復為慶州六年置總管府天寳元年改安化郡至徳元載改順化郡乾元初復為慶州南境為寧州屬關内道五代梁改武静軍後唐莊宗復為州宋建隆元年置慶州團練屬陜西路乾徳初復為慶州慶厯元年分置環慶路經畧安撫使政和七年陞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改為慶陽府金初改置安國軍又改定安軍節度皇統二年置慶原路總管府元復為慶陽府屬鞏昌路明仍為慶陽府𨽻陜西布政司増置慶陽衛
  皇清因之康熙四年分𨽻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裁衛歸
  併州縣領州一縣四
  安化縣附郭
  漢置郁郅縣屬北地郡後漢末廢後魏周皆為鎮隋開皇十六年置合水縣為慶州治大業初為𢎞化郡治唐武徳六年置𢎞化縣改合水曰合川並為慶州治貞觀元年併合川入𢎞化神龍元年改𢎞化曰安化新唐志天寳元年改至徳元載又改順化縣五代因之宋乾徳二年復曰安化縣仍為慶州治宣和中為慶陽府治金因之元至元七年省縣入府明復置縣為府附郭
  皇清因之
  合水縣
  漢曰畧畔道屬北地郡後漢末廢後魏為襄樂縣地西魏僑置蔚州後周廢州置北地郡隋開皇初郡廢仁壽初置華池縣屬𢎞化郡義寧元年析合水置樂蟠縣唐屬慶州武徳六年分置蟠交縣貞觀初省華池縣天寳元年改蟠交曰合水皆屬慶州五代周省合水入樂蟠宋熙寧四年省樂蟠復置合水縣屬慶州金元明俱屬慶陽府
  皇清因之
  環縣
  秦屬北地郡漢置馬嶺縣為郡治兼領方渠縣後漢廢隋大業元年復置馬嶺縣屬𢎞化郡唐屬慶州神龍元年分馬嶺置方渠縣亦屬慶州五代縣廢為鎮晉天福四年於鎮置威州又置通逺縣周廣順二年改曰環州顯徳四年州廢為通逺軍宋淳化五年復為環州𨽻環慶路仍置通逺縣為州治金屬慶原路元省通逺縣入州屬鞏昌路明改為環縣屬慶陽府
  皇清因之
  真寧縣
  秦屬北地郡漢陽周縣地屬上郡後漢省後魏復置陽周縣屬趙興郡西魏置顯州後周州廢隋開皇中改羅川縣屬北地郡唐天寳元年因獲玉真人像於羅山遂改為真寧縣屬寧州五代宋金元因之明萬厯二十九年改屬慶陽府
  皇清因之
  寧州
  春秋戰國為義渠戎國秦為北地郡漢置泥陽縣仍屬北地後漢末廢後魏太平真君二年置定安縣皇興二年置華州太和十一年改班州十四年改邠州二十年又改豳州兼置趙興郡西魏始改寧州又合之曰邠寧隋大業初改州為北地郡唐武徳初復曰寧州貞觀元年置都督府四年府廢天寳初改置彭原郡乾元初復曰寧州屬關内道宋初為寧州彭原郡屬永興路宣和元年陞興寧軍節度屬環慶路金皇統二年罷軍屬慶原路大定七年改縣曰安定元復為寧州領真寧縣屬鞏昌路明初改屬慶陽府仍領真寧縣萬厯二十二年改真寧縣𨽻府
  皇清因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上>
  甘州府
  戰國時為月支戎地漢初為匈奴休屠昆邪二王所據武帝元鼎六年分武威酒泉之地置張掖燉煌郡張掖郡領十縣得昭武删丹氐池屋蘭日勒驪靬番和居延顯美晉因之隆安中北凉沮渠䝉遜都此西魏置西凉州更名甘州取州西甘浚山泉味甘冽為名後周復置張掖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張掖郡十三年李軌起兵河西自稱凉王盡有河西之地唐武徳二年復曰甘州景雲元年始置河西節度使天寳初仍為張掖郡乾元初復曰甘州屬河西道永泰二年陷於吐蕃大中五年張義潮以州來歸授歸義軍節度使尋為回鶻所據宋天聖六年元昊襲回鶻取甘州僭國號夏改鎮夷郡立宣化府理宗寳慶元年䝉古取夏甘肅西凉府元至元元年置甘肅路總管府八年去肅改甘州路十八年立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此以控河西諸郡明洪武五年宋國公馮勝定河西二十四年置甘肅衛二十五年分置甘州左右中前後五衛二十六年置陜西行都司
  皇清順治七年裁前後二衛十四年復裁中衛止存左右二衛康熙原闕年移行都司於蘭州改置鞏昌分府統甘州衛雍正三年裁行都司升甘州衛為府𨽻甘肅布政司統張掖山丹髙臺三縣八年以髙臺分𨽻肅州領縣二曰張掖山丹
  張掖縣附郭
  漢武帝開置張掖郡治得縣晉仍曰張掖郡治永平隆安中北凉沮渠䝉遜都此西魏置甘州周仍置張掖郡隋初郡廢改酒泉縣大業二年復置張掖郡治張掖縣唐仍為張掖郡又改甘州尋陷於吐蕃宋為西夏所據元置甘州路為行省治明改置甘州衛𨽻陜西行都司
  皇清雍正三年置張掖縣𨽻甘州府
  山丹縣
  漢武帝始置删丹縣屬張掖郡後漢因之獻帝時分屬西郡晉因之後魏改删丹曰山丹西魏郡廢改縣為弱水後周省弱水縣入山丹隋大業初復曰删丹屬張掖郡唐屬甘州宋為西夏所據置甘肅軍元至元二十二年升為山丹州屬甘肅行省明初廢洪武二十四年置山丹衛𨽻陜西行都司
  皇清雍正三年改為縣𨽻甘州府








  甘肅通志巻三上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三下
  凉州府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凉州府
  秦為月支國後為渾邪休屠王右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命霍去病出隴西擊敗之來降以其地為武威郡領十縣姑臧武威張掖休屠揟次鸞鳥樸媪圍蒼松宣威元封五年置凉州部刺史以統之其地勢西北斜出在南山之間南隔西羌西通西域號為斷匈奴右臂三國魏文帝分置凉州晉仍其名東晉為張軌所都居姑臧稱凉王是為前凉繼為吕光所據都姑臧號後凉又據於秃髮烏孤號南凉李暠據敦煌自稱西凉公遷酒泉號西凉沮渠䝉遜初據張掖尋徙姑臧又為北凉元魏平北凉改州為鎮太和十四年復置凉州周因之置總管府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府廢尋復為武威郡唐初為李軌所據武徳二年復置凉州總管府景雲初置河西節度使二年分隴右為河西道天寳元年復曰武威郡乾元元年復曰凉州廣徳二年陷於吐蕃宣宗復河湟宋初置西凉府屬陜西路景徳中為西夏元昊所據元滅夏降為西凉州屬永昌路明洪武九年改置凉州衛屬陜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陞為凉州府𨽻甘肅布政司領縣五
  武威縣附郭
  漢武帝開置武威郡治姑臧縣魏晉因之前凉張軌後凉吕光北凉沮渠䝉遜皆都於此後魏改林中縣後周復故名隋因之唐貞觀初曰凉州亦為武威郡開元中置河西節度使治武威廣徳初陷於吐蕃宋為西凉府地後陷西夏元屬永昌路明為凉州衛地
  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凉州衛為武威縣隸凉州府
  永昌縣
  漢置番和縣屬張掖縣晉改屬武威郡後魏置番和郡後周廢郡置鎮隋開皇中復為縣仍屬武威郡唐初曰番和開元十六年改置大斗軍屬凉州後陷吐蕃宋為西凉府景徳中為元昊所據元置永昌路明洪武三年改置永昌衛屬陜西行都司
  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衛為永昌縣
  鎮番縣
  漢置武威宣威二縣屬武威郡後漢因之晉以後為後凉吕氏将楊軌所據後魏改置武安郡西魏郡縣皆省入姑臧唐郭元振為凉州都督置白亭軍後陷於吐蕃宋為西夏所據元為小河灘城明洪武二十九年分置鎮番衛屬陜西行都司
  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衛為鎮番縣
  古浪縣
  漢置蒼松縣屬武威郡後漢改為倉松晉因之東晉太元中呂光改置昌松郡後魏仍舊周廢郡為昌松縣隋開皇初改縣為永世後復故名屬武威郡唐嗣聖十八年郭元振為凉州都督始於武威東南境石峽築和戎城五代相沿宋為西夏所據元屬永昌路明洪武五年平定河西開設凉州衛十年因舊水名改為古浪築城於今治所正統三年置古浪守禦千户所屬陜西行都司
  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所為古浪縣
  平番縣
  漢金城郡地晉建興中前凉分置廣武郡後魏置廣武縣為郡治後周因之隋開皇初郡廢為廣武縣大業初改為允吾屬武威郡唐武徳三年復為廣武屬蘭州後陷於吐蕃宋為西夏所據元屬永昌路明洪武十年置荘浪衛後廢為莊浪守禦千户所永樂元年復為莊浪衛屬陜西行都司
  皇清康熙二年復降為所雍正三年改莊浪所為平番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寧夏府
  禹貢雍州渠搜之地春秋時羌戎所居秦取河南之北千里地築城徙民居之號曰新秦屬北地郡漢仍為北地郡武帝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郡𨽻并州刺史東漢因之晉亂為赫連氏所據築統萬城曰夏州又曰忻都在河套中黑水之南去今鎮城二百餘里所謂黑水故城是也後魏置𢎞化郡領巖緑縣𨽻夏州西魏曰𢎞化郡後周始置懐遠郡及帶普樂郡隋開皇三年郡廢又置朔方靈武二郡唐以夏州朔方郡領朔方静徳寧朔三縣而靈州靈武郡領廻樂靈武懐遠保静四縣更以統萬城為定難節度使治均屬關内道唐末拓㧞思恭鎮夏州其弟思謙代之遂世有其地厯五代迄宋其孫繼捧入朝獻地景徳間復據靈州傳子徳明城懐遠鎮為興州居之即今鎮城其子元昊僭號陞興州為興慶府又改中興府遂為西夏國都疆域與宋延慶熙河分昇宋寳慶中元滅夏置寧夏路立總管府以靈州鳴沙州應理州𨽻焉明初設寧夏府洪武五年府廢徙其民九年改置寧夏衛遷五方之人實之又増前中左右共五屯衛𨽻陜西行都司
  皇清初因其舊順治十五年以前屯衛併入寧夏衛以中屯衛併入右衛𨽻寧夏道雍正三年陞為寧夏府領州一縣六
  寧夏縣附郭
  漢北地郡富平縣地魏置六鎮三戍于此後周置懐遠縣屬懐遠郡隋屬靈武郡唐屬靈州宋初廢為鎮乾興二年西夏徳明城之元屬寧夏路明置寧夏五衛
  皇清順治十五年併前衛入寧夏衛雍正三年裁衛改寧
  夏縣附郭
  寧朔縣附郭
  漢富平縣地後周置寧朔縣隋屬朔方郡唐𨽻夏州朔方郡宋為懐遠鎮入西夏元屬寧夏路明為寧夏右衛
  皇清順治十五年併中衛入右衛雍正三年裁衛改寧朔
  縣附郭
  平羅縣
  漢北地郡北境唐為靈州定遠城北境明洪武初置平虜千户所屬寧夏衛
  皇清為平羅所雍正三年裁所改平羅縣
  靈州
  秦北地郡地漢惠帝四年置靈洲縣屬北地郡以洲在河渚之中隨水上下未嘗淪没故號曰靈洲後漢徙廢後魏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鎮孝昌中改置靈州西魏又為鹽州地後周置帶普樂郡及迴樂縣隋初郡廢大業三年改為靈武郡唐為靈州又為靈武郡置大都督府屬關内道開元中置朔方節度使天寳初復改州為靈武郡十五載肅宗即位于靈武五代仍為朔方軍治宋咸平時李繼遷叛據改為西平府又名翔慶軍元復曰靈州屬寧夏路明初州廢𢎞治十五年置守禦千户所正徳元年改寧夏後衛仍以所千總攝之屬寧夏道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改為州並省寧夏守禦所附入
  中衛縣
  秦北地郡地漢置眴巻縣屬安定郡後魏為靈州地隋為靈武郡地唐靈州鳴沙縣地宋没于西夏元置應理州屬寧夏路明洪武初州廢三十二年建寧夏中衛屬陜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裁衛改為中衛縣
  新渠縣
  漢北地郡北境唐定遠城元和志靈州有定遠城在州東北二百里漢北地方渠縣之地又名警州新唐志警州本定遠城宋初置定州西夏因之元廢明寧夏衛地明志定州城在衛北六十里又曰有田州城在衛北六十里今縣在田州塔南田州蓋定遠之訛也
  皇清因之雍正四年建縣曰新渠其地近名察罕托和
  寳豐縣
  漢北地郡方渠縣地宋定州地西夏築省嵬城於此後廢明寧夏衛地
  皇清因之雍正四年建縣曰寳豐其地在省嵬城西近名察罕托和府北河側之灘也土地膏腴舊未開墾時為寧夏民樵牧之所康熙三十六年套夷渡河漸徙而南去舊鎮城僅半舍四十八年鎮臣始令徙出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西寧府
  古西羌所居謂之湟中漢武帝逐諸羌築龍居寨宣帝時趙充國伐先零諸羌以其地開屯田置破羌縣屬金城郡後漢建安中分置西平郡治西都縣晉初因之東晉末南凉秃髮烏孤據為國都後魏孝昌二年置鄯州改破羌縣為西都周改置樂都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湟水大業初復為西平郡唐武徳二年復曰鄯州儀鳳二年置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置隴右節度使天寳初曰西平郡乾元初復曰鄯州屬隴右道寳應元年没入吐蕃宋初屬西夏後為吐蕃所據號青唐城元符二年收復復置鄯州隴右節度三年棄之崇寧三年收復建隴右都䕶府改鄯州為西寧州後復屬西夏元至元中仍曰西寧州屬甘肅行省明洪武十九年改為西寧衛𨽻陜西行都司
  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衛為府領縣二衛一
  西寧縣附郭
  東漢置西都縣為西平郡治魏晉因之後魏廢為鄯善鎮周為樂都郡地隋為湟水縣地唐儀鳳三年分置鄯城縣後陷廢宋元皆為西寧州治明為衛治
  皇清雍正三年設西寧府置西寧縣
  碾伯縣
  古湟中地漢神爵二年置破羌縣屬金城郡魏因之晉廢為樂都郡地後魏孝昌二年改曰西都縣後廢屬鄯州周復屬樂都郡隋開皇十八年置縣曰湟水屬西平郡唐復改屬鄯州寳應初陷吐蕃宋元符初收復置湟州建中靖國三年改西平郡為西寧州樂都為碾伯明初立衛洪武十九年移衛於西寧州碾伯為右所
  皇清初裁所設衛雍正三年置碾伯縣屬西寧府
  大通衛
  向係西番羌囘之地路通甘凉西寧逼近喇嘛各寺
  皇清雍正三年設大通衛建築衛城及白塔城徹爾圖城總兵鎮守分設參將遊擊守備千把馬步戰守兵丁遂為沿邊重鎮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直𨽻秦州
  古成紀地周封非子於秦亭因名秦秦為隴西郡地漢曰上邽縣屬隴西郡後隗囂據其地東漢屬漢陽郡治冀三國魏置秦州治上邽蜀漢建興六年屬蜀魏甘露元年屬魏晉改漢陽為天水郡亦治上邽尋廢復置秦州建興以後前趙後趙前秦後秦相繼割據義熙十三年劉裕滅秦歸宋後魏避諱改曰上封仍為州郡治隋開皇初廢大業初復置改縣曰上邽唐復為秦州開元間徒治成紀天寳初還治上邽改天水郡乾元初復曰秦州大厯中陷於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景福初為李茂貞所據五代初没於蜀後唐平蜀厯唐晉漢周郡俱仍舊宋仍曰秦州天水郡雄武軍節度屬秦鳳路金為鎮遠軍治成紀元復為秦州𨽻鞏昌路明洪武初省縣入州𨽻鞏昌府領縣三清水秦安禮縣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五
  清水縣
  秦隴西郡地漢置清水縣屬天水郡後漢廢為隴縣地晉復置屬畧陽郡後魏因之隋屬天水郡唐武徳四年於縣置邽州六年州廢縣屬秦州大厯以後陷於吐蕃大中間收復𨽻鳳翔府仍屬秦州宋因之金置冶坊縣元以冶坊併入明如之𨽻鞏昌府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直𨽻秦州
  秦安縣
  漢置成紀縣屬天水郡為凉州治東漢屬漢陽郡晉屬天水郡後没於氐羌隋仍屬天水郡唐開元中移秦州來治屬秦州天水郡宋為納甲城金始置秦安縣屬秦州元為秦安縣至正七年併雞川隴城二縣入焉屬秦州明因之𨽻鞏昌府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直𨽻秦州
  禮縣
  漢嘉陵道地後漢為上禄縣地三國屬蜀漢元魏置漢陽郡治蘭倉縣西魏改為長道郡治漢陽縣後周改為天水郡隋為長道縣屬漢陽郡唐屬成州寳應中陷廢咸通中復置長道縣改屬秦州五代因之宋熙寧中改屬岷州南宋屬西和州後割於金元置禮店軍民府明初置禮店千户所屬岷州洪武十五年改屬秦州衛成化九年廵撫馬文升奏設禮縣𨽻秦州屬鞏昌府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直𨽻秦州
  徽縣
  秦隴西郡地漢河池縣屬武都郡後漢因之三國時屬蜀漢晉永嘉後没於氐羌元魏置廣化縣于縣置廣化郡隋初郡廢仁壽初改縣曰河池屬河池郡唐屬鳳州五代因之宋開寳五年移治固鎮屬鳳州元置南鳳州於河池又分置永寧縣至元初改曰徽州七年併省縣入州屬鞏昌路明仍曰徽州領縣一曰兩當𨽻鞏昌府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州為縣屬直𨽻秦州
  兩當縣
  秦隴西郡地漢故道縣屬武都郡後漢因之晉永嘉後没於氐羌元魏析置兩當縣兼置兩當郡隋初郡廢屬鳳州大業初屬河池郡唐屬鳳州五代因之宋徙治廣鄉鎮屬鳳州元初屬南鳳州至元中改屬徽州明仍屬徽州𨽻鞏昌府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直𨽻秦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直𨽻階州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白馬氐居之秦為隴西郡地漢置武都郡後漢因之三國時屬于蜀漢晉初因之永嘉後為氐楊茂搜所據後魏置武都鎮西魏置武階郡尋改為武州後周又改曰永都隋初郡廢後復為武都郡唐復為武州治将利縣屬隴右道天寳初曰武都郡乾元初復為武州大厯後陷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景福初始名階州因其地陡峻由城門而上如升階然宋仍曰階州武都郡治福津縣屬秦鳳路建炎後屬利州路元移治桞城至元七年以福津将利二縣省入為階州屬鞏昌路明洪武二年改為階縣十年復為州𨽻鞏昌府領文縣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為直𨽻州領縣二成縣文縣
  成縣
  春秋時為白馬氐國秦屬隴西郡漢置武都郡治武都領下辨嘉陵上禄等縣後漢為武都郡治下辨界于武都隴右二郡之間晉永嘉後没于楊氐太元中楊定稱蕃表置仇池郡宋元嘉十九年平仇池尋入魏後魏改置仇池鎮尋置仇池郡太和十二年置梁州正始初改南秦州西魏改成州初置同谷縣隋為漢陽郡治上禄縣唐為成州天寳初改同谷郡乾元初復故皆治上禄寳應初没於吐蕃咸通中復置成州五代梁改曰汶州貞明初地入于蜀後唐復曰成州治同谷縣宋仍曰成州同谷郡屬秦鳳路南宋紹興中屬利州路寳應初以理宗舊邸升為同慶府元復曰成州屬鞏昌路明洪武二年改州為成縣屬鞏昌府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屬直𨽻階州
  文縣
  古氐羌地漢置隂平道屬廣漢郡為北部都尉治後漢屬廣漢屬國三國時屬于蜀晉置隂平郡永嘉後没于氐西魏改置曲水縣後周始置文州隋廢州郡仍曲水縣屬武都郡唐初復為文州天寳初改曰隂平郡乾元初復曰文州屬劍南道宋仍曰文州隂平郡屬利州路元仍置文州屬圖沙瑪路明洪武四年改州為縣屬階州二十三年裁縣歸所省入階州二十八年改置文縣守禦軍民千户所成化九年復置文縣𨽻階州屬鞏昌府
  皇清初因之順治十六年裁所歸縣雍正七年改屬直𨽻
  階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直𨽻肅州
  古西戎地秦為月支國漢初為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元狩二年開置酒泉郡治禄福縣以通西域隔絶匈奴與西羌通路名曰斷匈奴右臂東漢因之三國屬魏仍為郡𨽻凉州晉為前凉張軌所有繼為西凉李暠所都後歸於北凉沮渠䝉遜元魏平北凉改為軍屬敦煌郡孝昌中復置酒泉郡隋初郡廢仁壽二年分置肅州大業初省入張掖郡義寧兀年改縣曰酒泉唐武徳二年復置肅州八年置都督府貞觀元年府罷天寳初復曰酒泉郡乾元初復曰肅州屬隴右道大厯元年陷於吐蕃宋為囘鶻所據景祐中屬西夏元至元七年置肅州路總管府𨽻甘肅行中書省明洪武二十八年開設肅州衛𨽻陜西行都司
  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肅州為直𨽻州七年以髙臺縣
  改𨽻肅州
  髙臺縣
  漢樂涫縣地屬酒泉郡晉因之前凉分置建康郡後周復置樂涫縣尋省入福禄縣唐初於故樂涫地置福禄縣屬肅州後入於吐蕃宋為西夏所據元屬甘州路明洪武初為髙臺站以其地形髙西有臺子寺為名𨽻甘州中衛景泰七年始置髙臺守禦千户所屬陜西行都司
  皇清雍正三年裁髙臺鎮夷二所改設髙臺縣𨽻甘州府
  七年改屬直𨽻肅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安西㕔
  春秋戰國時為西戎地秦月支戎居之漢為敦煌郡地有縣六曰敦煌冥安效榖淵泉廣至龍勒晉分敦煌之宜禾伊吾冥安淵泉廣至五縣分酒泉之沙頭縣又别立㑹稽新鄉凡八縣為晉昌郡後魏置敦煌常樂二郡後周併敦煌鳴沙平康效榖東鄉龍勒六縣為鳴沙縣又併凉興廣至冥安淵泉為凉興縣隋開皇初敦煌常樂二郡俱廢改凉興為常樂大業復置敦煌郡改鳴沙為敦煌唐置𤓰沙二州屬河西道大厯元年陷于吐蕃大中五年張義潮以𤓰沙州來歸置歸義軍以義潮為歸義節度使貞元後盡没吐蕃宋初仍為回鶻所據景祐中元昊襲回鶻取𤓰沙盡有河西之地元初立𤓰州屬沙州路𨽻甘肅行中書省明為齊勤䝉古沙州二衛地布朗吉爾以東桞溝堡尚屬齊勤䝉古衛成化後土魯番侵掠正徳中徙肅州塞内嘉靖三年閉嘉峪關其地遂為土魯番所有
  皇清定鼎西夷嚮化𤓰沙以西盡入版圗雍正元年置安西同知治布隆吉領安西衛沙州所三年升沙州為衛又改靖逆通判所屬之桞溝所𨽻安西㕔五年升衛六年另建安西鎮城于大灣移治安西新城領衛三曰安西桞溝沙州
  安西衛
  漢敦煌郡冥安縣地晉曰宜安即冥安屬敦煌郡又分置晉昌郡周併入凉興縣唐置𤓰州尋没于吐蕃五代時𤓰州與吐蕃雜處曹義金遣使入貢于後唐以義金為歸義節度使宋入于西夏元至元十四年立𤓰州二十八年徙居民于肅州僅存其名明為沙州衛地正徳後避土魯番内徙肅州塞下嘉靖後盡棄其地
  皇清雍正元年置安西衛于布隆吉六年移治安西鎮城
  𨽻安西同知
  沙州衛
  古三危地羌戎所居春秋時謂之𤓰州左傳允姓之戎居於𤓰州是也秦及漢初為月支匈奴所據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敦煌郡晉因之元帝時張駿分敦煌晉昌髙昌三郡西域都䕶戊巳校尉玉門大䕶軍三營為沙州張祚又以敦煌郡置商州其後李暠據敦煌稱西凉公後魏置敦煌郡周置鳴沙縣水經注敦煌南七里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隋大業初復置敦煌郡改鳴沙為敦煌唐武徳五年置西沙州貞觀七年曰沙州領敦煌壽昌二縣神龍元年置豆盧軍貞元後盡没于吐蕃宋初為回鶻所據太宗時曹元忠以州歸于宋景祐中為元昊所據元復取之至元十四年復立沙州十七年升為沙州路明永樂二年置沙州衛以酋長昆濟楞為指揮使賜誥印正徳十年為哈密衞喇特二部侵逼走附塞下正統中沙州久為罕都指揮巴特瑪吹戬駐牧昆濟楞子納古爾謀奔衞喇特甘肅鎮将任禮勒兵收其全部入塞居之甘州時土魯番侵據哈密巴特瑪吹戬孫嘉克請自立一衛與相抗朝命于沙州故城立罕都左衛正徳十一年嘉克子竒塔特衰弱不振徙肅州塞内其部下服屬土魯番沙州遂廢
  皇清雍正元年置沙州所三年升衛𨽻安西同知
  桞溝衛
  漢敦煌郡淵泉縣地晉曰深泉即淵泉屬敦煌郡又分置晉昌郡周併入凉興縣唐屬沙州地隨陷於吐蕃宋入西夏元時為𤓰州地屬沙州路明為齊勤䝉古衛地成化中哈密為土魯番所據築苦峪城移哈密及寄居齊勤者以居之按苦峪東至肅州四百里當在今栁溝堡境内正徳中土魯番益張遣兵分掠苦峪嘉靖三年閉嘉峪關部衆屬土魯番其地多檉桞有水泉東則十道桞溝西則布朗吉爾河
  皇清康熙五十六年置栁溝所於四道栁溝治桞溝堡𨽻栁溝通判雍正三年改𨽻安西同知五年升衛移治布隆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卷三下>
  靖逆㕔
  周西戎地秦月支居之漢酒泉敦煌二郡地酒泉領縣曰玉門曰延壽師古曰闞駰云漢罷玉門關屯徙其人於此置縣元和志縣東至州二百二十里五代晉髙居誨使于闐記云肅州渡金河西百里又西百里出玉門關即故玉門縣按玉門關在龍勒縣西北一百十八里龍勒東至沙州尚一百五十里漢班超願生入玉門關者乃指玉門縣而言以離酒泉郡尚遠也今齊勤所去肅州二百三十里與古玉門縣道里相彷寰宇記延壽縣在酒泉郡西按古延壽縣地在今齊勤境内自齊勤以西方屬古敦煌郡地晉因之玉門以西屬晉昌郡後為西凉李暠所據隋屬敦煌郡地唐屬𤓰肅二州地玉門屬肅州以西屬𤓰州𨽻隴右道貞元後盡陷吐蕃宋初仍為回鶻所據景祐中元昊襲回鶻取之元屬肅州沙州二路𨽻甘肅行中書省按元肅州即漢酒泉郡明為齊勤䝉古衛地永樂二年置齊勤䝉古在嘉峪關西二百四十里今在靖逆衛東六十里靖逆所屬俱齊勤䝉古地無疑又一統志肅州界西四百三十里為齊勤䝉古衛本故𤓰州地以道里計之又在今布隆吉東八十里按明苦峪衛在肅州西四百里𢎞治八年命哈密及寄居齊勤者盡赴苦峪是齊勤猶在苦峪之外兩説並存之正徳中土魯番侵擾無寧歳乃内徙肅州嘉靖三年閉嘉峪關絶貢其地盡廢
  皇清定鼎番夷内附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同知雍正三年以栁溝通判改調靖逆領靖逆衛齊勤所靖逆衛
  漢敦煌郡地按靖逆在齊勤西一百一十里又西三十里至栁溝去古玉門已遠當屬敦煌晉敦煌郡地又分屬晉昌郡唐屬𤓰州後陷吐蕃宋入于西夏元屬沙州路明齊勤䝉古衛地正徳後避土魯番徙民于塞内
  皇清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衛𨽻靖逆同知雍正三年𨽻
  靖逆通判
  齊勤所
  漢酒泉郡玉門縣地後漢延壽縣地晉因之後魏置㑹稽郡後周廢郡併會稽新鄉延興為㑹稽縣延興即延壽隋開皇中改為玉門併得魏玉門郡地唐屬肅州開元中没於吐蕃因其地置玉門軍天寳十四載廢軍為縣貞元後隨州陷廢宋入于西夏元時屬肅州路明永樂二年有塔爾尼稱丞相庫珠卜齊率所部來降建齊勤䝉古衛以塔爾尼為千户所賜誥印八年升衛屢進都督僉事正徳八年土魯番遣將據哈密大掠齊勤奪其印而去彭澤經畧西域始以印來歸齊勤衰弱不能自存乃内徒肅州之南山其城遂空衛印屬都督鎻南束掌管嘉靖後閉關絶貢嘉峪以西不復經理按今所與明齊勤道里不合當是古衛地其舊城基址無考
  皇清康熙五十七年置齊勤衛𨽻靖逆同知雍正五年
  衛改所𨽻靖逆通判







  甘肅通志卷三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四
  疆域附形勝
  甘肅地䖏上游禹貢以黒水西河為界三危弱水流沙皆極其逺而言版宇遼濶四塞為固河西衛所近改設郡邑同於内地控引崇山聯絡河渭畫界分疆廣袤逺近按籍可稽志疆域
  甘肅布政司駐劄蘭州
  治在
  京師西南四千四十里東至邠州長武縣界一千里西至河州闇門界一千一百二十里南至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一千三百七十里北至亦不剌山一千四十里東南至漢中府畧陽縣界一千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洮州衛番界九百三十里東北至延安府保安縣界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沙州衛外境二千四百四十里
  喬峯四阻繚以大河趙時春忠烈碑捍禦秦雍聨絡西域襟帶萬里控制强敵同上北接沙漠西控戎羌為四方根本要樞之地楊一清察院題名碑渭河襟帶青海為瀆發難九篇北跨沙漠之險南吞巴蜀之雄山奔突而若馳水旋繞而如環曹璉朔方賦
  臨洮府
  治在布政司南二百一十里東至鞏昌府隴西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至闇門番界一千九十里南至鞏昌府岷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涼州府平番縣界六百九十里東南至鞏昌府岷州界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鞏昌府洮州衛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鞏昌府靖逺縣界三百四十里西北至涼州府平番縣界二百六十里距
  京師四千一百九十里
  中原迤西山川扼塞明太祖諭徐達文境接巴巂之襟裔宋張舜民收復熙河頌據隴首撩西傾襟帶闗河長城之險雄峙一郡抗衡三邊古形勝之地
  按府襟帶河湟為西陲之保障自秦築長城起臨洮而邊境大斥無南牧之患蜀姜維數出狄道以撓闗隴魏人建為重鎮維不能得志晉之衰也河西擾亂大約據狄道則足以侵隴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齒之慮矣拓跋魏兼有秦涼以狄道為咽喉之地列置郡縣恃為藩蔽唐拒吐蕃臨州其控扼之地也寶應初臨州不守而隴右遂成荒外矣宋承五季之敝王官所蒞不越秦成熙寧以後邊功漸啟議者謂欲圖西夏必先有事熙河及熙河路建而湟鄯之域次第收復志曰郡土田膏腴引渠灌漑為利甚溥其民皆番漢雜䖏好勇喜獵故徐達亦云臨洮西通蕃落北界河湟得其地足以給軍儲得其人足以資戰鬭也
  狄道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馬扎舖渭源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魏家寨鞏昌府岷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橋道舖岷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摩雲驛蘭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文家坪渭源縣界四十里西南至𢎞道峪岷州界三十里東北至普家寺金縣界八十里西北至𢎞濟橋蘭州界一百五十里
  蘭州
  治在府北二百一十里東至車道嶺鞏昌府安定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張家河灣西寧府西寧縣界一百里南至摩雲驛狄道縣界六十里北至紅水堡涼州府平番縣界四百三十里東南至新營金縣渭源二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馬蓮灘河州界一百里東北至一條城鞏昌府靖逺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沙井堡平番縣界四十里
  一峯崔巍兩翼拱䕶舊志地勢蜿蜒有長城之險馬銜阻其東榆谷抵其西臯蘭峙其南黄河經其北明一統志為束帶之形要衝之地舊志臯蘭雄鎮峙乎前九州之臺障乎後巒嶠阜陵環左右金城賦
  按州控河為險隔閡戎羌自漢以來河西雄郡金城為最豈非以介戎夏之間隴右安危常係此地哉晉元康而後河隴多事金城左右嵗無寧宇隋唐盛時馳逐河湟未嘗不以蘭州為要害及廣徳以後州沒吐蕃而西涼不復為王土大中間雖嘗收復亦僅同羈縻矣宋元豐四年李憲敗夏人始復城蘭州元祐初夏人求復得此地朝議欲割以畀之孫路言自通逺至熙州總通一徑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闗瀕大河城蘭州然後可以扞蔽若捐以與敵則一道危矣穆衍言蘭州棄則熙州危熙州危則闗中震動唐失河湟西邊一有不順則警及京都今若委蘭州悔將無及遂不果棄明時自州以北常為㓂衝徃徃設重兵駐此為府治北門之鎖鑰焉
  渭源縣
  治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至鍬家舖鞏昌府隴西縣界一十五里西至翠巖舖狄道縣界六十里南至露骨山鞏昌府洮州衛界七十里北至常家碑鞏昌府安定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潘家岔隴西縣界一十五里西南至過那山狄道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林子溝隴西縣界四十里西北至連二灣狄道縣界七十里襟山帶河千峯環擁列嶂重圍縣志南接西傾東連朱圉西迤鳥鼠北枕鳯凰諸山環峙兩水合流一統志金縣
  治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至車道嶺鞏昌府安定縣界七十里西至煤洞山蘭州界三十里南至清水溝口狄道縣界五十里北至一條城蘭州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劉家嘴狄道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新營蘭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韋家堡營安定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豬嘴嶺蘭州界四十五里
  逺峯争秀大峽分流豬嘴馬銜既如揖而如拱浩亹神濟亦若帶而若環地接兩驛之衝治介萬山之會舊志西枕馬鞍北據天塹三山拱翠二水分流縣志河州
  治在府西少北一百九十里東至𢎞濟橋狄道縣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積石闗口外循化營界一百二十里南至三渡水狄道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鮑家嶺西寧府西寧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党川舖狄道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蓮花山鞏昌府洮州衛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毛籠硤蘭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三川黄河沿西寧府界一百五十里
  南得鍾存北阻大河漢曹鳯議洮水遶於東積石峙於西南盤雪嶺北距黄河舊志乃中國之咽喉實西陲之藩籬州志界接羌戎其山峻聳元城隍廟記
  按州控扼番戎山川盤錯自昔西陲多釁枹罕嘗為戰地葢犄角河西肘腋隴右州亦中外之要防矣明初置茶馬司於此以制番命資國用其後漸弛𢎞治末都御史楊一清言唐時回紇入貢即以馬易茶宋熙寧間行之所謂摘山之産易廏之良無害而有利者也我朝納馬謂之差發因納馬而酬茶體尊名順非互市交易之比且西番為中國藩籬其人非孝子順孫徒以資茶於我絶之則死故俛首服從此制番控夷之上䇿請申明舊制使番族各供差發葢河洮二州實為西番之襟要故茶馬二司特設於此歸徳所
  治在府西北八百五十里東至爾剛哇沙思定循化營界三百二十里西至沙溝察罕諾木罕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揣咱都受一百五十里北至黄河一里東南至上下籠布河州界三百七十里西南至草地上喇安扎薩克喇嘛察罕諾木罕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南川番族阿失工界四十里西北至黄河籠羊硤果宻番族界七十里
  鞏昌府
  治在布政司南四百二十里東至槐樹嶺秦州界二百二十里西至臨洮府渭源縣界七十五里南至殺賊驛階州界五百三十里北至靖逺縣松山邊牆七百里東南至小川驛階州界四百五十里西南至舊洮州番界三百二十五里東北至西安州平涼府固原州界七百四十里西北至臨洮府渭源縣界七十五里距
  京師三千九百八十里
  山川險阻襟帶隴蜀用武要地廣輿記黄河清渭前帶後環軒谷羲臺左遮右拱逺眺岷嶓秀啟西傾鞏昌府題名記鳥鼠盤紆渭河經緯姚鏌崇羲書院記江分番境階文洮固為之藩河限邊防安會蘭靖張其掖雲棧扼三巴之喉金城拊五涼之背府志
  按府翼蔽秦隴控扼羌戎東漢初隗囂據隴西動搖三輔諸葛亮伐魏欲先取隴右結連羌戎以圖闗中隴右不下卒以無功魏亦以為重鎮鄧艾嘗云狄道今臨洮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蓋其地山谷糾紛川原圍繞其俗尚氣力修戰備好田獵勤稼穡自古用武之國東上秦隴而雍岐之肩背竦南下階成而梁益之咽喉壞西指蘭會而河湟之要領舉是故唐初入長安即遣軍安撫隴右而秦涼之藩籬以次摧壞天寶以後吐蕃竊有其地窺伺畿輔大為唐患宋人議復河湟置通逺軍以經畧之熙河遂為内地元併有鞏昌南窺蜀口而宋之西邊不支夫欲保闗中先固隴右欲固隴右鞏昌豈非都會之所哉
  隴西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寧逺縣界四十五里西至臨洮府渭源縣界七十五里南至漳縣界六十里北至安定縣界九十里東南至漳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岷州界一百里東北至通渭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安定縣界七十里
  首陽西峙筆架東屹南闢石門北羅重澗馬鹿之東千山列障貆道之險一夫當闗渭上名邦洮陽雄鎮縣志
  安定縣
  治在府北一百六十里東至會寧縣界一百里西至臨洮府狄道縣界一百里南至隴西縣界七十里北至臨洮府金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隴西縣界七十里西南至臨洮府渭源縣界二百里東北至靖逺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北至臨洮府蘭州界一百八十里
  東聨靖會西控臨蘭北倚羣峯南臨雙峪舊志渭北之形援河西之保障府志
  通渭縣
  治安定監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東至王家舖秦州秦安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牛營會寧縣界二十里南至里辛鎮伏羌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蒸餅山會寧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土橋子伏羌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杜家堡隴西縣界六十里東北至佟家堡平涼府静寧州界一百里西北至腰食峴會寧縣界三十里
  一十八盤山天成之險二十四渡水地效之竒邊隘迫隣金湯永壯縣志
  漳縣
  治在府西南七十里東至寧逺縣界七十里西至岷州界四十五里南至岷州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隴西縣界十里東南至寧逺縣界九十二里西南至岷州界八十五里東北至隴西縣界三十里西北至岷州界四十里
  三台崒嵂漳水瀠迴逺則西傾青陽猶捍衛近而青厓鹽山若拱揖彈丸之地扼番障鞏郡志
  會寧縣
  治在府北二百八十里東至平涼府静寧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定縣界二十里南至通渭縣界六十里北至靖逺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平涼府隆徳縣界一百里西南至隴西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平涼府固原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黄河界二百八十里
  地控三邊縣居四塞層巒列峙衆水合流舊縣志近而式虎龍頭逺而烏蘭鐵木當鞏臨之右臂為秦隴之北門一統志
  伏羌縣
  治在府東一百九十里東至秦州界三十里西至寧逺縣界五十里南至秦州禮縣界六十里北至通渭縣界二十里東南至秦州界三十里西南至寧逺縣界六十里東北至秦州秦安縣界四十里西北至隴西縣界八十里
  闗嶺東峙朱圉西倚天門南蔽渭水北環郡志灘髙流急不通舟楫居秦隴間為運轂要區縣志
  寧逺縣
  治在府東九十里東至伏羌縣界五十里西至隴西縣界四十五里南至岷州界七十里北至通渭縣界六十里東南至秦州禮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漳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通渭縣界八十里西北至隴西縣界四十五里
  東通三輔西控五涼渭水環城南山瞰邑落門扼其前路廣吴捍于上游當四衝要害之區具一夫當闗之勢縣志
  西和縣
  治在府東南三百一十里東至秦州界一百里西至秦州禮縣界三十里南至階州成縣界六十里北至禮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階州成縣界七十里西南至階州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禮縣界六十里西北至禮縣界二十里
  西值青海之塞東連白馬之氐仇池峙於前祁山擁於後一統志豐阜龍盤紫金虎踞屏藩秦隴控扼羌戎府志
  靖逺縣
  治在府北四百八十里東至西安州平涼府固原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車路溝峴臨洮府蘭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韓家山會寧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松山邊牆二百二十五里東南至鎖家河會寧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黒莊安定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大澇壩寧夏府中衛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青崖兒蘭州界八十里
  面山背河地勢險阻明一統志西襟甘涼南引隴岷北控朔漠東接寧固宻邇遐荒頗號巗邑縣新志
  按縣面山背河地勢險阻九邊攷云靖逺去敵最近北面濱河遇冬凍合一望平地千里冦若從賀蘭山後蹈氷馳踔勢如風雨未易禦也沿河置戍固不可緩而徐斌水以西舊邊一帶冬防可倚不若山後之間道出我不意猝難應敵耳縣西百里有烏蘭津嘗跨河為橋以通徃來曰烏蘭橋橋絶則冦不能渡唐時吐蕃入冦每欲作此橋朔方輙潜遣人投其材於河元和八年帥臣受賂不禁遂併力成橋而朔方無寧宇矣故山後惟虞凍合而河津之防則一日不可少疎也
  岷州
  治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東至新寺鎮寧逺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西灣壕洮州衛界六十里南至乾江頭西固𠫊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橋道舖臨洮府狄道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馬塢鎮秦州禮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疊州天生寨生番界二百五里東北至石闗漳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北至把截闇門洮州土司番界一百二十里
  東連熙鞏西並洮疊南臨白馬之氐北亘青海之戎屏翰蜀門控制邊境為西陲要地舊洮志孤懸絶塞與氐羌雜䖏南接西固階文為古陰平入蜀之要道西連洮堡長城直通海上祝囊誠為隴右屏障州志按州東連秦隴西達河湟北阻臨鞏南控階文雖僻在一隅而道路四通一縱一横形援河洮實為西偏之翼蔽
  洮州衛
  治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東至西濠灣岷州界六十里西至邊牆番界九十里南至土司番界五十里北至臨洮府狄道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番界五十里西南至番界六十里東北至岷州界七十里西北至臨洮府河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控番戎東蔽湟隴明洪武中勅李景隆文黒石闗距其東白石門峙其西南接生番北抵石嶺險阻之地明一統志洮水環其前黄河繞其後誠秦隴之保障衛志據高臨深控扼要害人性勁悍善憑險阻西邊保障方輿記西固城
  治在府南五百一十里東至階州界七十里西至新歸番地三十里南至栁樹城階州界六十里北至三眼泉大石崖三里東南至階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土司番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羅家峪三里西北至岷州界五里
  一線通路三面臨番洮岷文階間左控右犄之地府志
  平涼府
  治在布政司東七百六十里東至邠州長武縣界二百四十里西至鞏昌府會寧縣界二百九十里南至鳯翔府隴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慶陽府環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鳯翔府麟遊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秦州秦安縣界三百一十里東北至環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寧夏府靈州界四百七十里距
  京師三千二百八十里
  安定山谷之間昆夷舊壤漢楊惲書秦隴之地以山立郭山川最為秀拔圖經水土雜于河西人煙接於北地寰宇記控制西陲實為要地金胥鼎云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闗控制五原扼塞夷落之地崆峒志據雍涼之交兵馬戎狄芻牧之鄉四通交馳西秦都會府舊志西據可藍崆峒東接涇原山川雄秀一統志
  按府山川險阻控扼羌戎屹為要會漢以安定名郡説者曰郡外阻河朔内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輔闗中安定繫于此也唐自廣徳以後西陲盡為異域而涇原之備日疎貞元七年詔以平涼當要會之衝居北地之要命涇原節度劉昌築平涼故地扼彈筝峽口浹旬而畢廓地二百里即今郡城此平涼置州列郡之權輿也説者曰隴口之要在平涼而平涼之要尤在原州今鎮原縣唐大厯中元載嘗為西州刺史知河西隴右山川形勢因言于上曰四鎮北庭旣理涇州時馬璘為四鎮北庭節度使治涇州無險要可守隴山高峻南連秦嶺北抵大河今國家西境盡潘原而吐蕃戍摧沙堡原州居其中間當隴山之口其西皆監牧故地草肥水美平涼在其東獨耕一縣可給軍食故壘尚存吐蕃棄而不居若乘間築之一旬可畢移軍戍原州涇州為之根本分守石門木峽漸開隴右稍置嗚沙戍見寧夏中衛豐安軍見靈州所為羽翼北帶靈武五城為形勢進達安西據吐蕃腹心則朝廷可安枕矣議格不用時載并圖地形以獻會載罷相不果及建中初楊炎為相復議城之亦不果後吐蕃城故原州而屯之隴右淪于異域者殆五十年宋咸平四年陜西漕臣劉綜言鎮戎軍為古原州地沃衍嵗輸芻糧四十五萬石請置屯田務因開田五百餘頃以贍邊
  平涼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土垢舖涇州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白楊林華亭縣界六十里南至馬舖嶺闗華亭縣四十里北至龍王廟鎮原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崇信縣界八十里西南至華亭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鎮原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固原州界六十里
  崇信縣
  治在府東南一百一十里東至野雀溝平涼縣界二十里西至硤口華亭縣界四十里南至靈臺縣界三十里北至趙家寨平涼縣界二十里東南至王家嘴靈臺縣界五十里西南至三鄉闗華亭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曲壇溝涇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黄頭寺平涼縣界四十里
  東西為川南北皆山一統志地僻徑狹不通周道縣志錦屏峻拔汭水經流新志
  華亭縣
  治在府南九十里東至斷萬山崇信縣界五十五里西至焦韓集静寧州界七十里南至三鄉闗崇信縣界五十里北至馬舖嶺平涼縣界五十里東南至白崖嶺鳯翔府隴州界五十里西南至麻菴硤秦州清水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武安監平涼縣界二十里西北至六盤山頂隆徳縣界二百一十里
  馬舖鎮北豐臺拱南東臨汭水西峙湫頭一統志鎮原縣
  治在府東北二百里東至慶陽府安化縣界八十里西至平涼縣界九十里南至涇州界六十里北至固原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慶陽府寧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平涼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慶陽府環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固原州界八十里
  南趨臨涇絶澗崇岡北抵環慶地稱旱海一統志東阻蒲川西據隴阜高平經其南伏潛亘其北縣志
  固原州
  治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東至慶陽府環縣界二百八十里西至鞏昌府會寧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華亭縣界八十里北至寧夏府靈州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鎮原縣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張義堡鹽茶𠫊界七十里東北至下馬闗鹽茶𠫊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西安所邊界二百三十里
  山川險阻旁扼夷落為中華襟帶文獻通考襟帶西涼咽喉靈武宋鄭文寶城蕭關議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黄河繞其北崆峒阻其南元開城志
  按州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元開城志云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黄河遶北崆峒阻南稱為形勝今自州以東則翼慶延自州以西則衛臨鞏自州而南則瞰三輔矣乃其邊境則東接榆林西連甘肅北負寧夏延袤蓋千有餘里三鎮者其固原之門牆固原者其三鎮之堂奥與至者花馬池一帶固原與寧夏分險䖏也徃者套内充斥常為固原門户之禍故守禦於此急焉其西路徐斌水至黄河岸六百餘里地勢遼逺難以保障明嘉靖中邊臣請築新邊于徐斌水東北直接鳴沙州黄河岸撤兵内守舍六百里平漫之地守二百二十里易據之險林木暢茂水泉不乏耕屯數百頃可省餽餉惟至河凍則復守舊邊此為固原西路計利至厚也而議者以棄地擾民沮之誤矣州本漢高平縣安定郡治也州東有高平第一城以險固名王應麟曰原州當隴道之要光武取隴右先降高峻而後可以蹙隗囂赫連勃勃據高平乘間以窺隴東嶺北得以病姚興宇文泰軍於高平因而規定闗隴誠要害之地也
  涇州
  治在府東一百四十里東至窰店邠州長武縣界七十里西至土垢舖平涼縣界四十五里南至盤口靈臺縣界三十里北至槐賓舖鎮原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宋家莊靈臺縣界七十五里西南至棗林子崇信縣界三十五里東北至蘓家莊慶陽府寧州界七十五里西北至樊家寨鎮原縣界四十五里
  羣山環萃涇汭合流盤礴雄逺邠寧之藩蔽一統志按州本漢安定縣山谷之間昆夷舊壤嶺北有事州實為孔道晉大元中姚萇起于嶺北以安定為根本其後遂為重鎮梁喜謂若無安定戎馬必至于𨞅是也赫連勃勃因劉裕滅秦先據安定盡取嶺北郡縣及裕東還南下長安勢若建瓴矣夏人之衰安定亦降于魏赫連定復舉安定遂長驅而入長安魏人力與之争然後闗中復定唐自至徳以後吐蕃内侵恒以涇州為節鎮遮蔽邠岐宋以夏人跳梁涇州亦為重地慶厯中范仲淹請駐涇州漸復横山以斷賊臂尋命韓琦及仲淹開府涇州總四路之事為攻討聲援葢涇州聮絡中外翼帶東西誠闗中之襟要也
  靈臺縣
  治在府東南二百五十里東至邠州長武縣界五十里西至鳯翔府隴州界二百一十里南至鳯翔府麟遊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涇州界一百里東南至邠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鳯翔府汧陽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長武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崇信縣界一百五十里
  四山鵠峙兩江夾流其他龍蟠蛇繞者無非靈秀所鍾一統志
  静寧州
  治在府西二百三十里東至亂柴舖隆徳縣界二十里西至界石舖鞏昌府會寧縣界六十里南至通逺鎮華亭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單家集固原州界四十五里東南至秦州清水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温家川鞏昌府通渭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隆徳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鞏昌府會寧縣界一百一十里
  隴水環流繞帶河渭元徳順州志據蘭會之肩通河隴之道舊志左枕六盤右跨安會前控秦隴後距蕭闗一統志按州隴坂環峙河渭瀠流宋天禧中曹瑋築隴干城曰異時涇渭有警此必争之地隆興中吴璘復秦隴諸州朝議棄還虞允文言恢復莫先陜西陜西新復州郡係徳順之存亡一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西和階成利害至重不可不審葢静寧為隴口要地自隴以西保據所當先也
  莊浪縣
  治在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東至馬家寺静寧州界十里西至雷晚莊静寧州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徐家城秦州秦安縣界九十里北至朱莊溝隆徳縣界三十里東南至秦安縣界七十二里西南至静寧州界四十里東北至隆徳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静寧州界五十里
  居隴山之陰層山峻嶺溪澗﨑嶇舊志
  隆徳縣
  治在府西一百四十里東至六盤山頂華亭縣界二十五里西至亂柴舖静寧州界七十里南至曹務舖莊浪縣界四十五里北至張義堡鹽茶𠫊界五十里東南至美高山華亭縣界二十里西南至李家店子莊浪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觀音殿鹽茶𠫊界二十里西北至單家集固原州界八十里
  隴坂北垂山川秀拔土風爽塏壤接崑崙太華之竒源通涇渭百泉之勝實四塞咽喉扼要之區舊志鹽茶𠫊
  治在固原州城内距府一百七十里東至鎮原縣界二百里西至鞏昌府會寧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隆徳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寧夏府同心城界三百四十里東南至華亭縣界九十里西南至隆徳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固原州界二百里西北至鞏昌府靖逺縣界三百八十里
  慶陽府
  治在布政司東北一千一百八十里東至延安府甘泉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平涼府鎮原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邠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榆林府界三百八十里東南至邠州三水縣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平涼府涇州界二百一十里東北至延安府保安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寧夏府靈州花馬池界三百八十里距
  京師三千七十里
  襟帶兩川拱揖羣峯北控羌人南藩闗陜府志城高如山池深如泉宋張載大順城記原阜列峙溝澗輻輳宋慶州志高城深池闗輔保障廣輿記二水合流羣峯環峙龍蟠鳯翥金城湯池襟帶延綏屏藩闗輔安化縣志
  按府南衛闗輔北禦羌戎秦置北地郡以隔閡匈奴漢人所謂緣邊諸郡也嶺塞高卬下臨三輔有建瓴之勢其地山川險阻風俗勁勇漢武拓境開邊北地良家子軍功嘗最東漢以後沒于戎狄至晉日以多事及赫連奮臂益肆馮陵唐時以邠寧為重鎮宋亦以環慶為極衝賈耽曰慶州以北地形曼衍直抵沙漠冦入最易是也明自河套有事花馬池嘗為重地冦入靈韋掠環慶犯平固皆以花馬池為捷徑故恒以重兵戍守又西為小鹽池則慶陽至寧夏之要道也由安化環縣而北無居民亦無樹木水草皆絶少至靈州始有之中間地勢荒瘠屯戍者每患無所資以為固此籌邊之務比他郡為倍急也
  安化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冉家河合水縣界二十里西至孟八寺平涼府鎮原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平涼府涇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白豹鎮延安府定邊縣界二百里東南至北岔子合水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平涼府涇州治二百二十里東北至黒水坡延安府保安縣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曲子鎮環縣界七十里合水縣
  治在府東七十里東至鄜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化縣界五十里南至寧州界六十里北至延安府保安縣界一百里東南至鄜州中部縣治三百里西南至寧州治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延安府甘泉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環縣治二百五十里
  東連子午西挹珊瑚原阜盤旋澗溪輻輳舊縣志環縣
  治在府西北二百一十里東至鐵角城延安府保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半個城平涼府固原州界一百里南至曲子鎮安化縣界九十里北至甜水堡寧夏府靈州花馬池界二百一十里東南至八珠原安化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大方山平涼府鎮原縣界二百里東北至五個掌榆林府定邊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朱家堡平涼府固原州界八十五里
  倚闗為城控制邊境舊環州志
  按縣古為極邊之地秦長城在其北一里許漢為郡治唐以後為州為軍為路與靈慶二州分合不一唐楊朝晟築方渠合道木波三城于南境宋范仲淹置烏崙肅逺洪徳諸砦于北界葢地䖏衝要昔人措置經營不憚詳宻也至明始廢為縣然其地西北與固原寧夏唇齒東北一帶則花馬池定邊之要路自靈武而南至慶陽由固原迤東至延綏相距各四百餘里其中惟此一縣襟帶四方實銀夏之門户豳寧之鎖鑰也
  真寧縣
  治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至劉家店鄜州宜君縣界一百一十里西至宫河鎮寧州界二十里南至石碑凹邠州三水縣界五里北至平子鎮寧州界三十里東南至文家川三水縣界二十里西南至公家川寧州界三十里東北至馮家堡寧州界五十里西北至龍門川寧州界四十里
  山接横嶺川連分水勢踞上游險阻可恃縣志
  寧州
  治在府南一百五十里東至米家峪真寧縣界七十里西至石家店平涼府涇州界四十里南至亞店河邠州界七十里北至黄家寨合水縣界六十里東南至真寧縣界五十里西南至白吉塬邠州長武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子午嶺鄜州宜君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安化縣界六十里
  山川高深險固易守而難攻為闗輔之保障舊州志一統志曰聨絡闗隴襟帶邠岐川谷高深地形險固嶺北有事州每當其衝秦并義渠漸啟榆中之塞唐保豳寧卒挫吐蕃之鋒志稱易守而難攻信矣
  甘州府
  治在布政司西北一千四十里東至定羌廟涼州府永昌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雙泉堡肅州高臺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祁連山一百九十里北至合黎山一百六十里東南至大黄山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紅崖堡高臺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轉嘴墩一百里西北至鎮夷堡高臺縣界二百三十里距
  京師五千八十里
  列四郡據兩闗漢西域傳帶河為固足以自守東漢竇融傳東界黄河西阻弱水南跨青海北據居延鎮志環以祁連合黎之山浸以居延鮮卑之水控制羌戎用武之地雍大記地勢西北斜出在南山之間隔絶西羌西域為斷匈奴右臂元和志按甘州府本漢河西五郡之地涼州刺史部也東界黄河西阻弱水南跨青海北據居延懸隔數千里通西域界羌狄張全秦之臂掖水草豐美畜牧孳息穀糴常賤民殷富可以立國故竇融嘗謂河西殷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絶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䖏卒保有五郡挈以歸漢晉張氏世有河西併于苻秦其後張掖為段業沮渠䝉遜所都豈非以山川扼塞負隅易固哉唐垂拱時甘州積穀至四十萬斛𤓰沙以西皆仰其餫唐貞元中河西盡䧟于吐蕃自是隴坂以西皆為異域宋時為西夏所據國以富强元置行省于甘州以制西域明初馮勝下河西取額齊訥路抵𤓰沙州分布戍守而還外通哈宻内接闗輔甘州實為邊陲之鎖鑰
  張掖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樂定堡山丹縣界九十里西至撫彞驛肅州高臺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祁連山一百九十里北至合黎山一百六十里東南至永固城山丹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紅崖堡高臺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轉嘴墩一百里西北至鎮夷堡高臺縣界二百三十里
  左人祖右甘浚如飛鳥之張翼南祁連北合黎若雄虎之對蹲控制羗戎用武之地衛志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土壤肥饒耕牧為宜一統志
  山丹縣
  治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至定羗廟涼州府永昌縣界一百里西至樂定堡張掖縣界三十里南至祁連山一百五十里北至邊牆二里東南至白石崖口一百八十里西南至祁連山一百五十里東北至玉泉墩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甘浚山三十里
  居雜羗戎地兼瘠卤龍山高峙於丹城之北虎衛環拱于通衢之東四山屹立三門洞通朱夢臣賦宻邇張掖連屬諸城南扼番戎北控沙漠舊志甘浚鎮其右焉支峙其左兩山縈峙四澤泉充雍大記
  涼州府
  治在布政司西北五百六十里東至沙井堡臨洮府蘭州界五百二十里西至定羗廟甘州府山丹縣界二百六十里南至野馬川西寧府界二百里北至亦不剌山四百八十里東南至連城土司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白石崖甘州府山丹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口外魚海子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山丹縣界三百五十里距
  京師四千六百里
  東控寧夏南距黄河西連番部北際沙漠實陜西之屏障河西之要衝一統志地土饒沃萬山環拱廣輿記天梯亘其前沙河遶其後左有古浪之險右倚西山之固涼州鎮志枕天山而瞰沙漠跨鸞鳥而帶伊吾一線巖疆三邊重鎮新志
  武威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雙塔堡古浪縣界一百里西至柔逺堡永昌縣界九十里南至南把截堡三十里北至三岔堡鎮番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沙溝東山壕古浪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炭山堡西山小口永昌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二路一路至圓墩子接古浪縣界一百里一路至邊牆接鎮番縣界一百里西北至陳重沙河堡永昌鎮番二縣界五十里
  永昌縣
  治在府西一百六十里東至柔逺驛武威縣界七十里西至定羗廟甘州府山丹縣界一百里南至雪山西番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昌寧湖鎮番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炭山堡武威縣界七十里西南至白石崖山丹縣界九十里東北至蔡旗堡鎮番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石峽口山丹縣界一百一十里東抵涼州西接山丹北連塞漠南距西番衛舊志面雪嶺之峰枕金川之水雲川經其西澗水遶其東控扼甘涼屹為雄鎮雍大記
  按永昌縣東抵涼州西接山丹北連大漠南距番族控山帶水戰守有資河西一線縣其東西孔道也
  鎮番縣
  治在府東北二百里東至沙河寧夏府界六百里西至昌寧堡永昌縣界一百里南至三岔河武威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亦不剌山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大靖古浪縣界四百九十里西南至蔡旗堡永昌縣界三百二十里東北至魚海子二百八十里西北至亦集乃一千二百五十五里
  東連寧夏南接涼州西距昌寧北界沙漠舊志南蔽姑臧西援張掖翼帶河隴控臨絶塞地形陡絶戎馬之塲方輿紀要西北拱來伏之岫東南跨蘇武之峯左帶小河右連永昌實西陲之要地涼州之籓籬鎮志控制北狄富饒西土衛志
  古浪縣
  治在府東南一百三十里東至大靖石河平番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至番城臺武威縣界四十里南至烏稍嶺平番縣界七十五里北至圓墩邊武威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擡車嶺古浪平番二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可可口八十里東北至大靖邊牆一百七十里西北至雙塔三十里
  東至扒沙西連武威南界烏嶺北抵暖泉舊志南枕烏稍嶺西連高崖泉古浪流繞闗城險隘鎮志峻嶺環其南巖邊固其北峽路一線扼甘肅之咽喉河水分流資田土之灌溉近而千峯俱峙逺則一望無涯縣志平番縣
  治在府南三百四十里東至古浪大靖界二百七十里西至氷溝堡西寧府碾伯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臨洮府沙井堡蘭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安逺堡古浪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鎮虜堡蘭州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紅谷城連城土司界一百九十里東北至紅水蘭州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連城一百四十里
  北枕烏稍南接黄河松山峙其左分水居其右為河西要害之地總志烏稍枕其北黄流繞其南邊牆界其東氷溝峙其西為金城之鎖鑰實五郡之衝衢縣志按平番東連寧夏西控青唐南達金城北距古浪廣七百六十里長四百七十五里被山帶河河西之肘腋也五邊考云莊浪衛東一百二十里有大小二松山東扼黄河南綴蘭靖北阻賀蘭延袤千餘里號為沃壤隆萬間番酋賓兔盤踞其中時肆
  侵掠内地削棄僅存一綫萬厯二十六年撫臣田樂克復其地建堡築城屯戍相望乃割蘆塘等䖏屬固原紅水河三眼井等䖏屬臨洮阿壩嶺大靖城土門兒等䖏屬甘肅自靖逺衞界黄河索橋起至土門山其長四百里而蘭靖莊浪千四百里之衝邊始安苐蘆塘三眼井等䖏土疏易圮時費修葺若按初年舊址自鎮番直接寧夏中衛通樹長邊則外鑰尤壯矣
  寧夏府
  治在布政司東北九百四十里東至榆林府定邊縣界三百七十里西至賀蘭山外額魯特一百六十里南至李旺堡平涼府固原州界三百七十里北至西𤓰山外翁布扎賽二百九十里東南至甜水堡慶陽府環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固原州界四百里東北至白塔山外額爾多斯三百里西北至賀蘭山邊牆外額魯特二百二十里距
  京師三千六百四十里
  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石重塞夏京都頌左距豐勝右帶蘭會舊志黄河繞其東賀蘭聳其西西北以山為固東南以河為險一統志東起鹽場西盡中衛三大征攷帶河渠之重阻奠屯戍之基張曹璉朔方形勢賦
  按寧夏之境賀蘭環于西北黄河遶于東南地方五百里山川險固土田肥美溝渠數十䖏皆引河水以資灌溉嵗用豐穰而烏白花馬等池出鹽甚多度支收糶其利又足以佐軍儲誠用武之要會雄邊之保障也漢瀕河置戍闗輔緩急視此地之安危晉邊備不修巖疆盡成戎藪故涇渭以北訖無寧宇後魏既并赫連緣邊列鎮薄骨律與高平沃野相為形援而後闗隴無禍患者幾百年西魏以迄周隋亦以靈州為闗中之捍蔽唐開元中建朔方節度于此士馬强盛甲于諸鎮肅宗中興實賴此為根本迄于唐之末造朔方猶列版圖至宋咸平五年靈州始䧟于趙保吉自是西夏遂成强敵天聖以後涇原環慶闗内不啟而東至鄜延西至秦鳯亦皆殘耗葢靈州據諸路上游縱横四出闗中且不知所備也元太祖滅夏始置寧夏路總管府明初改建寧夏衛亦以為重鎮即有冦鈔不過河西一帶自正統以後駐牧套内而患乃更在河東其禍切備急者則尤在花馬池必花馬池之備宻而寧夏之肩背始可稍息何也河西所當備者若洪廣若玉泉若廣武若中衛雖皆為窺伺之所而猶山谿隔礙有險可憑花馬池則川原平曠北騎馳突於此最易由花馬池而西則興武營興武營而西北則為靈州靈州居寧夏之中迫近大河其南與固原邊相接靈州者實南北之喉舌而花馬池則靈州之門户也備可一日緩乎哉若夫賀蘭山盤峙寧夏西套冦闌入河東徃徃取道於此而徐斌水在寧夏西南又為固原西路之險河凍則守舊邊春融則守新邊此前人之成筭也夫恃河為險實非逺猷明萬厯中嘗得松山之地説者謂自索橋而上直接鎮番増築保障廣布耕屯則賀蘭以西皆為内境而黄河之險我不與敵共將莊浪蘭靖以迄固原之間皆可安枕而卧矣寧夏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臨河堡靈州界三十里西至豐盈堡寧朔縣界十五里南至林臯堡寧朔縣界九十里北至謝保堡寧朔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黄河東岸河忠堡靈州界八十五里西南至唐鐸堡寧朔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通澄堡新渠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豐登堡寧朔縣界十五里
  寧朔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紅花渠寧夏縣界一里西至賀蘭山邊牆九十里南至大壩堡南中衛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張亮堡平羅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李俊堡寧夏縣界五十里西南至玉泉營邊牆一百里東北至王澄堡寧朔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張亮堡平羅縣界三十五里
  平羅縣
  治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至西河新渠縣邊界五里西至賀蘭山六十里南至張亮堡寧朔縣界七十里北至通恵橋寶豐縣界五里東南至西河新渠縣界三十里西南至豐登堡寧朔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通濟橋新渠縣界十里西北至闇門寳豐縣界十五里
  黄河流于東南賀蘭峙于西北地當北面之衝鎮逺闗黒山營洪廣營實為外險九邊考
  靈州
  治在府東南九十里東至榆林府定邊縣界二百八十里西至寧夏縣界三十里南至李旺堡平涼府固原州界二百八十里北至横城邊牆七十里東南至甜水堡慶陽府環縣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廣武營中衞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興武營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河西寨寧夏縣界七十里
  西陲巨屏朔方志北控河朔南引慶涼黄河為帶金積如礪他如峽口螺追遙峙西南馬鞍東山環抱東北舟車駢會壤接平慶誠寧鎮之控扼實闗陜之襟喉舊志
  中衛縣
  治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東至廣武分守嶺寧朔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營盤水臨洮府蘭州界二百一十里南至香山南平涼府固原州界二百里北至邊牆十里東南至大風溝靈州界二百里西南至柴薪梁鞏昌府靖逺縣界二百里東北至張恩堡牛首山靈州界二百里西北至邊牆外境二十里
  左聯寧夏右通莊浪東阻大河西㩀沙山前有大河之險後接賀蘭之固元史邊陲要路朔方志
  按中衛倚賀蘭之險面洪河之阻左聨寧夏右接莊浪誠邊陲要地也説者曰賀蘭雖稱天險而通城隘口甚多自鎮闗墩至勝金闗之九十餘里俱敵騎出沒之䖏若備觀音口鎮闗墩至黄河百八十里之邊則内而廣武玉泉大壩亦得所捍禦矣新渠縣
  治在府北六十里東至黄河十五里西至堤埂平羅縣界一里南至南通橋寧夏縣界一百里北至通恵橋寶豐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黄河十五里西南至李祥堡寧夏縣界八十里東北至紅岡堡寶豐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威鎮橋平羅縣界五十里
  南接寧夏北連寶豐西近平羅東逼黄河備外夷最險要新渠縣記
  寶豐縣
  治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東至黄河十五里西至賀蘭山四十里南至西永恵堡新渠縣界三十里北至石嘴子山四十里東南至東永恵堡新渠縣界三十里西南至威鎮橋平羅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黄河長堤二十里西北至鎮逺闗五十里
  地勢平曠土脈蜿蜒係賀蘭之盡幹背山面河瀠洄環抱高闗聳峙于河北昌潤繚繞於城南寶豐縣記按舊志河自南來入青銅峽與山相會出峽口北流三百餘里又與山會而夏地包絡其中可謂四塞險固矣西夏㩀此二百餘年雖經韓范經營不能恢復雖曰繼遷元昊梟雄難制亦以所憑恃者險也有明中葉河套盡失而黄河以西賀蘭以東屹然保障此亦據險以守之明驗也
  西寧府
  治在布政司西六百四十里東至涼州府平番縣界三百九十里西至丹噶爾青海番夷界九十里南至南山後黄河沿臨洮府歸徳所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五里係荒山後接連涼州府界東南至三川黄河沿界五百里西南至上郭宻番夷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氷溝山番居寫爾定族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哈爾葢界五百八十里係加布加薩夷人住牧接連西海地界距
  京師四千六百四十里
  萬山環抱三峽重圍紅崖峙左青海瀦右明一統志首峙崑崙背倚黄河舊志其隘則水抱西北其險則山阻東南鎮志
  西寧縣附郭
  治在府城内東至平戎堡碾伯縣界七十里西至西川口外丹噶爾青海番夷界九十里南至南山後黄河沿臨洮府歸徳所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永安堡大通衞界八十里東南至南山後掩達赤哈碾伯所屬擺羊戎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上郭宻番夷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祐寧寺番夷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川癿迭溝腦娘娘山大通衞界八十里
  碾伯縣
  治在府東北一百三十里東至涼州府平番縣界二百六十里西至羊起舖西寧縣界四十五里南至臨洮府河州界三百九十里北至西番溝腦番居倉家族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三川黄河沿界三百七十里西南至高店溝腦雪山根八十里東北至氷溝山番居寫爾定族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上水磨溝腦番居鈕作族界一百七十里
  松山後踞雪嶺前臨峯巒環境上羅立萬仞雕牆湟水抱城流掩映一條玉帶峽闗分布如門周道中通若線新志
  大通衛
  治在府北二百二十里東至嘉爾多寺一百五十里係番人住牧地方接連涼州府界西至徹爾圖一百三十里南至北川營闇門邊牆一百六十里接連西寧縣界北至大雪山一十五里係荒山後接連涼州府界東南至威逺營闇門邊牆一百六十里接連西寧縣界西南至波洛沖口三百四十里係羅卜藏察罕夷人住牧接連西海地界東北至大雪山二十里係荒山接連涼州府界西北至哈爾葢三百六十里係加卜加薩夷人住牧接連西海地界
  直𨽻秦州
  治在布政司東南七百三十里東至茶川舖鳯翔府隴州界二百里西至鞏昌府伏羌縣界九十里南至大石碑漢中府略陽縣界三百四十里北至平涼府莊浪縣界二百一十里東南至常家河畧陽縣界五百里西南至階州界三百一十里東北至龍口峪平涼府華亭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伏羗縣界九十里距
  京師三千七百一十里
  本州境東至硤口舖清水縣界一百一十五里西至鞏昌府伏羗縣界九十里南至黒林溝徽縣界九十里北至秦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禮縣界七十里西南至鞏昌府西和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清水縣界一百里西北至鞏昌府伏羗縣界九十里
  天水名郡秦地重鎮天水志西倚天門東扼隴坻南連嶓𡺪北接鳯凰為蘭河中堅闗隴重鎮州志東雄闗隴西障鞏蘭州志
  秦安縣
  治在州北八十里東至清水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鞏昌府伏羌縣界四十里南至秦州界二十里北至平涼府莊浪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魏家灣清水縣界三十里西南至余家峽秦州界四十里東北至蓮花鎮平涼府莊浪縣界六十里西北至王家舖鞏昌府通渭縣界八十里
  東連汧鳯西控鞏臨隴右要衝闗西首障州志牙錯於静會角犄于秦邽有静會之畜牧無其患有秦邽之膏腴無其衝郡志
  清水縣
  治在州東一百三十里東至茶川舖鳯翔府隴州界七十里西至硤口舖秦州界一十五里南至磨兒硤秦州界十五里北至平涼府静寧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漢中府鳯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小泉硤秦州界三十里東北至龍口峪平涼府華亭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秦安縣界八十里
  負山帶河諸流滙聚舊志峻坂九迴飛湍四下襟束清渭鎖鑰西涼州志山林岑蔚道途險隘扼吭隴右藩蔽闗西縣志
  禮縣
  治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東至秦州界八十里西至鞏昌府岷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鞏昌府西和縣界五十里北至鞏昌府寧逺縣界六十里東南至秦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階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鞏昌府伏羗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岷州界七十里羣山拱峙衆水環流雖彈九之地實五達之衝郡志徽縣
  治在州南二百八十里東至簸箕灣兩當縣界七十里西至横川鎮階州成縣界五十里南至大石碑漢中府畧陽縣界六十里北至黒林溝秦州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砂壩畧陽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成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高橋闗秦州界一百里西北至木黎川秦州界八十里
  巖山環峙江水合流東接連雲西盤百頃闗隘扼喉溪谷張翼秦隴屏障巴蜀門户州志
  按徽縣接壤秦隴本漢武都郡河池故道二縣地西控天水南連漢中稱為要害隴蜀有事河池在所必争公孫述并漢中據河池以拒漢軍來歙克之而蜀人大震五代梁貞明初岐蜀相攻蜀人出河池遂兼秦鳯宋保蜀口亦置戍河池以絶北邊窺伺之路元兵入蜀河池降而鳯州以南次第淪沒河池介秦鳯間未可以散地視之矣
  兩當縣
  治在州東南三百七十里東至單河舖漢中府鳯縣界三十里西至簸箕灣徽縣界三十里南至常家河漢中府畧陽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毛家莊秦州界八十里東南至藍家闗漢中府鳯縣界四十里西南至火崖坡徽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龎家河鳯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駙馬廟徽縣界三十里
  羣峰錯列萬壑分流介徽鳯之間為唇齒之勢郡志
  直𨽻階州
  治在布政司東南一千七十里東至漢中府畧陽縣界三百二十里西至鞏昌府西固𠫊界九十里南至松坪寨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三百里北至秦州禮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漢中府寧羗州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四十里東北至毛嘴山漢中府畧陽縣界四百一十里西北至西固𠫊界一百六十里距
  京師三千九百四十里
  本州境東至文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鞏昌府西固𠫊界九十里南至番界二十里北至秦州禮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文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四十里東北至成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固𠫊界一百五十里
  東接梓潼西接天水北接始平土地險阻舊志壤接羌戎地通隴蜀宋鄭玠知階州制武都舊郡將利雄藩山川雲遶列戍星羅允扼羗之要地州志
  文縣
  治在州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至漢中府寧羌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松坪寨四川龍安府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龍安府平武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階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寧羌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古扶州番界二百里東北至漢中府畧陽縣界二百里西北至階州界一百五十里
  東接漢中西通隴右左山右江控據深險若出景谷達江油又蜀地之噤喉也元文州志南隣巴蜀西接隴西北有臨江闗以達武都東有玉壘闗以通蜀漢江邊線路皆斷崖絶壁挿木鑿山棧道之險有四塞之固焉縣志
  成縣
  治在州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至横川鎮秦州徽縣界四十里西至太石山階州界九十里南至譚家河階州界九十里北至鞏昌府西和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毛嘴山漢中府畧陽縣界九十里西南至階州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秦州界一百里西北至鞏昌府西和縣界一百里
  左枕瀑布泉右倚仙人岫鳯嶺挿前鷄山峙後水瀠六漢為襟帶山繞羣峯為䕶送仇池逺眺於西北雲棧遙望于東南羊腸盤道窈窕紆迴寶井張翼石盤昂首真用武之國縣志成州得兩界山河之首古為用武之國同志谷内保蜀口外接秦隴山川險阻嘗為襟要宋王應璘云北控仇池羊腸盤曲南連雲棧鳥道紆回舊志
  直𨽻肅州
  治在布政司西北一千四百七十里東至撫夷驛甘州府張掖縣界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峪闗外雙井子赤金所界九十里南至金佛寺南山一百二十里北至邊牆三十里東南至紅崖堡張掖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夘來泉堡七十里東北至張掖縣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野麻灣堡六十里距
  京師五千五百一十里
  本州境東至雙井堡高臺縣界一百里西至嘉峪闗外雙井子赤金所界九十里南至金佛寺南山一百二十里北至兩山口邊牆三十里東南至清水堡高臺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夘來泉堡七十里東北至金塔寺一百里西北至野麻灣邊牆四十里河山襟帶為羌人通驛之路元志南有雪山嵯峨萬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羌番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通志
  高臺縣
  治在州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至撫夷驛甘州府張掖縣界四十里西至雙井堡肅州界一百七十里南至紅崖堡雪山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六壩邊牆五里東南至新墩子張掖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河清營肅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四壩堡張掖縣界二十里西北至鎮夷堡肅州界一百一十里
  祁連逺拱合黎近峙白城山顧于前黒河水遶于後可謂屯田用武控扼戎番之要地舊志黒山峙于東北河水經于西南山嶺崔巍石峽險隘實屯守要地所志泉水環繞河山襟帶為甘肅通驛要路三秦鎖鑰五郡咽喉高臺志
  安西㕔
  安西衛
  治在布政司西北二千一百四十里東至小灣栁溝衛雙塔堡界七十里西至火燒林沙州衛百齊堡界七十里南至八楞墩栁溝衞踏實堡界四十里北至白墩子九十里接連外境東南至石溝三十五里西南至𤓰州六十里東北至石坂墩一百里西北至紅栁泉一百二十里距
  京師六千一百八十里
  沙州衞
  治在安西㕔西北二百六十里東至塔兒泉栁溝衛踏實堡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古營盤四十里接連外境南至千佛洞三十里北至青墩硤一百九十里東南至三危山三十里西南至沙棗墩三十里東北至甜水井子安西衛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鹽池四十里
  國當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支一都㑹也漢敦煌郡地理志雪山為城青海為池鳴沙為環黨河為帶前陽闗而後玉門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陜之咽喉極邊之鎖鑰新志
  栁溝衛
  治在安西㕔東一百六十里東至三道溝東岸靖逆衛界八十五里西至蘇賴河岸安西衞界四十里南至踏實堡紅栁邊沙州衛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橋灣四十里東南至六道溝五十里西南至黒水河九十里東北至古邊跡布魯湖墩一百一十里西北至空心墩八里
  靖逆㕔
  靖逆衛
  治在布政司西北一千八百四十里東至高見灘果璧齊勤所界五十里西至三道溝東岸栁溝衛界四十里南至果璧十里北至花海子湖二十里東南至果璧十里西南至昌馬河一百二十里東北至納蘓圖七十里西北至布魯湖布魯墩三十里自衛東至嘉峪闗二百九十里至蘭州一千八百三十里至
  京師五千八百八十里
  齊勤所
  治在靖逆㕔東一百一十里東至雙井子界牌肅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高見灘靖逆衛界六十里南至雪山一百里北至亂山子五里東南至鴉兒河四十里西南至野馬兔一百一十里東北至後栁灣六十里西北至旱硤五十里





  甘肅通志巻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五
  山川
  郡邑城市時有變更山川形勢終古不易紀其髙深詳其險易體國經野所宜講也兩河形勝奥區髙山擁衛於邉塞羣川縈繞於境中近接遠拱𣲖别支分山經水牒具載可考志山川
  臨洮府
  狄道縣
  嶽麓山 在縣東二里宋時建東岳廟於上故名崆峒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府志云俗名空頭山非平凉之崆峒也
  白石山 在縣東南水經注云壠水自隴坻西北至白石山抵狄道按水經注云山在縣東南界
  抹邦山 在縣南三十里宋神宗時羌人屯兵於此一統志云熙寧五年王韶引兵趨抹邦山逆擊破羌於此
  十八盤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其路﨑嶇有石級一十八盤一統志云古有驛遞通岷州
  碧井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一名玉井峯峯頭有井峯後有洞
  翠屏山 在縣南六十里林木森鬱儼若翠屏煤山 在縣南八十里明楊繼盛始開居民賴之蓮花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山聳數峯宛如蓮花故名
  珠翠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俗名花架山
  幞頭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以形似名
  常家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與西傾山相連一統志宋元祐二年夏人㓂邉羌酋鬼章駐兵於此為宋將游師雄所破上有龍湫深廣凡九曲十八灣
  西傾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謂即禹貢之西傾非也蓋隴右諸山多以西傾名
  西平山 在縣西五里通志云唐西平王李晟所封其地為西平里之蘭家灣上有坪地百頃
  寳鼎山 在縣西十里以峯似爐鼎故名
  卧龍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山勢蜿蜒如龍偃卧有泉遇旱禱雨於此
  夏牟山 在縣西三十里與寳鼎山相連下產牟麥故名
  龜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以形似名
  黎紫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
  黒石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
  翠㣲山 在縣北六十里
  馬衘山 在縣北九十里史謂馬衘俗誤為寒接蘭州金縣界其山綿亘數百里勢極髙峻雖炎夏氷雪不消
  青重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竹牛嶺 在縣東一統志云宋熙寧中王韶引兵度竹牛嶺破蕃酋於此
  胭脂嶺 一統志云在縣西三十里下有胭脂川摩雲嶺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與蘭州接界雄峻參天上有關
  胡麻嶺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路通安定
  玉井峯 在縣東南三十里以峯頭有井而名伏氷巖 在縣東五里谷中幽䆳雖炎夏猶有伏氷焉
  阿姑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
  亥母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亥母洞
  滴水巖 在縣西十里水自石竇中出
  隴坻 在縣東應劭曰隴西郡有隴坻在其東水經注隴水西經隴坻其山岸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揚雄稱響如頽坻是也
  麝香坡 在縣西南與夏牟山近中產麝香
  髙峯坡 在縣東北十五里
  新道坪 在縣南三十里或謂新為辛以辛氏多居於此
  嵐關坪 在縣南二十七里一名南關關口險隘坪上髙敞延袤可十餘里
  墓塜坪 在縣東北三里中多古墓
  故關原 在縣北三十里魏正元中王經與姜維戰於故關不利即此相近有太平原上有平地百頃可以屯軍
  鎻林峽 在縣南六十里洮水所經兩崖聳峭如削林木森森宛似封固故名
  石井峽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中有泉四時不竭木婆谷 在縣東三十里
  東谷 在縣東八十里一統志云宋王韶自東谷徑趨武勝克之即此
  南峪 在縣東南八十里
  贊嘉谷 在縣南七十里中有龍湫池
  紅道谷 在縣西南三十里一統志云明嘉靖十八年敵首火落赤入㓂由紅道谷潛入遊擊劉子都戰於此
  十公谷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通谷 在縣西六十里一統志云其谷東入西出往來不踰數十步中可容千百人上有竅見天日宋熙寧初嘗於谷口置堡
  打壁谷 在縣北三十里
  東巖 在縣東一里山如兩屏中建蘭若層樓飛閣登陟其上可覽一邑之勝
  西巖 在縣西三里上倚寳鼎下瞰洮流中建蘭若髙閣危樓視東岩為尤佳
  丁龍谷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内有贍學田百頃志府文廟碑隂
  水簾洞 在縣西三十里
  超然臺 在縣東一里嶽麓山上古名鳯臺後宋蔣之竒登臺眺望易名曰超然有超然臺詩明楊繼盛謫狄道典史建書院於上
  洮河 在縣西二里一統志云自洮州衛東北流經岷州流入又北入蘭州界水經注洮水自步和亭北出門峽歴求厥川蕈川水注之又北歴峽徑偏橋出夷始梁右合蕈塏川水又東北經桑城東又北會藍川水又北經外羌城西又北經和博城東左合和博川水又北經安故縣故城西又北經降狄道故城西又北隴水注之又右合二水又右㑹大夏川北流入黄河明一統志洮河在府城西南源出番地流入本境盤束山峽中千數百里始經府城南浩然奔放聲如萬雷府志洮河在城西三里由深溝兒至府城可灌田園百餘頃年久淤塞明萬厯乙巳知縣閻士望疏通之雍大記桓水源出西傾山吐谷渾界禹貢西傾因桓是來注云在隴西郡臨洮縣西書本作桓水經臨洮謂之洮水又謂之桓水
  蕈川水 在縣南水經注出桑嵐西谿東流歴桑嵐川又東經蕈川北又東入洮水
  蕈塏川 在縣南一統志云出東南石底嶺下北流注於洮
  藍川 在縣南水經注源出來歴川西北谿南流歴川東北流經藍川歴水池城北又東入洮水
  和博川 在縣南水經注源出和博城西南山下東北流經和博城南又東北注洮水
  邦金川 在縣南六十里一統志云宋元祐中种誼等擊鬼章夜渡邦金川即此
  抺邦河 在縣南三十里一統志云由岷山會大小南川松樹溝水成河北流入洮河
  南川水 在縣南九十里山水雄秀有大南川小南川一統志云源出渭源舊志源出蓮花山流經抺邦山册説源出黄香溝北流入洮
  隴水 在縣東一統志云即水經注所謂藍水也出鳥䑕山西北歴白石山下又西北經降狄道故城東昔漢馬援為隴西太守為狄道開渠引水而郡中樂業即此水也又西北入洮河
  東峪河 在縣東三里一統志云源出渭源縣界分水嶺㑹馬兒藏南峪水成河西流狄道入洮河
  小河溝 在縣北五里
  三岔河 在縣西北十里東流入洮一統志云馬家灘在縣西八十里册説三岔水源出麻山關大馬家灘火石界内經縣西北又東北入洮蓋即水經注所謂洮水右合二水是也
  打壁川 在縣北三十里源出石井峽西流入於洮結河川 在縣北六十里有三帯水交結流入洮河一統志云册説源出馬衘山西流入洮
  柳林溝 在縣北四十里由縣北七十里之好水溝灌地一頃二十五畝入洮河
  西湖 在縣西南二里引洮水注之每年午日郡人競遊於此
  玉潤泉 在縣東三里清冷可掬
  唐古泉 在縣南二十五里由清水渠至番城灌地二百餘頃源出石岩瀑布水甚甘
  石井泉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自山硤中湧出柳林溝 在縣北五十里内產碧色洮石可作硯佛溝 在縣南十五里山形聳翠石罅中有寺渭源縣
  鳥䑕山 在縣西二十里即禹貢導渭自鳥䑕同穴渭水經其下爾雅其鳥名鵌其䑕名鼵孔安國書傳鳥䑕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遂名漢地理志首陽縣有鳥䑕同穴山郭璞曰鵌似鵽而小黄黒色鼵如人家䑕而短尾穴入地三四尺䑕在内鳥在外括地志山在縣西二十六里今名青雀山
  廟坡山 在縣南二里為縣屏障以形似名
  露骨山 在縣南五十里與平頂山相連宋王韶穿道入洮州即此山
  平頂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山髙平昔人避兵於此五竹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即青雀山之支與露骨山相連盛夏積雪不消產五色細竹有岩曰秀峯
  木耳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南谷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與鳥䑕山相連水經注渭水出南谷唐大中三年吐蕃落門將論孔熱遣兵界西鄙鄯州將尙婢婢遣拓䟦懷光擊破之於南谷即此
  髙城嶺 在縣西三國姜維圍狄道魏將陳泰度髙城嶺至狄道東南山維解去水經注南谷山有髙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明一統志有分水嶺在縣西十五里其水流東者入渭流西者入洮即髙城嶺也
  鳯凰山 在縣北五十里以形似名山上有白馬龍池
  七聖山 在縣東北五里即七峯山有七峯錯峙故名
  白樺嶺 在縣南九十里路通岷州
  鍬峪 在縣南五里
  銀溝峪 近五竹山内有三峯
  慶平山 在縣西三十里
  渭河 在縣東流入鞏昌府隴西縣界禹貢導渭自鳥䑕同穴漢志首陽縣鳥䑕同穴山渭水所出泉眼周圍七尺四時流注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西行千八百七十里經西安府咸陽臨潼渭南朝邑等縣而入黄河明一統志渭河在縣北二里源出南谷至鳥䑕山轉而東流府志在縣西北一里二百歩有渭泉在縣西二十里即渭水源也
  清源河 源出五竹山一名五竹水東北流經縣東門又東北入渭其水甚清因名
  鍬峪河 在縣南七里東北流入渭
  南川河 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露骨山西流入於洮
  東峪河 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分水嶺西北流入狄道縣界又西南入洮河水經注隴水出鳥䑕山西北髙城嶺即此
  通濟泉 在縣南十五里
  息家泉 在縣西五里旱亦不涸
  蘭州
  臯蘭山 州之主山也在州南五里元和志蘭州以臯蘭山為名九域志州南至臯蘭山四里元一統志山在州南五里下有五眼龍泉漢霍去病擊奴至臯蘭山下即此又有龍尾山在州南三里山形如龍尾落河壖府志臯蘭山髙峻渾厚左右蜿蜒如張兩翼東西環拱州城延袤二十餘里其東麓為紅山土色皆赤龍尾乃其西支也
  龍尾山 州志即臯蘭西支也
  馬寒山 在州境綿亘數百里勢極髙峻雖夏氷雪不消一名馬啣山
  柳溝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有黄坡下有磁窰又州西南三十里有山亦名柳溝
  白石山 在州東南八十里
  天都山 在州南三十里一統志彭澤溥惠渠記阿干水出此
  樺林山 在州南三十里與馬寒臯蘭並峙
  尖山 在州南四十里通河州路
  嵻㟍山 在州南一百七十里一名可㟍山俗名熱薄汗山𣈆義熙四年西秦乞伏熾磐招結諸部築城於此而據之八年乞伏公府殺乾歸奔嵻㟍南山熾磐討殺之宋元嘉三年夏將呼盧古敗西秦將曇逹於嵻㟍進攻枹罕
  瓦埠山 在州西南十里其東麓為古𡶶山林泉之勝為州竒觀
  石門山 在州西南水經云灕水東北經石門口山髙峻絶對㟁如門
  第一原山 在州西南十五里脉連瓦埠宜藝五榖黄峪山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
  九州臺山 在州北黄河北五里其形峭扳直上如臺登之可以遠望
  白塔寺山 在州北黄河北臯蘭如屏黄河如帯明太監劉永成建白塔寺於上拱繞三關
  米哈山 在州北二百餘里即大小松山番人謂肉為米哈言此山多禽獸可資肉食也北羌犯鎮番凉州莊浪中衛靖遠蘭州等地方必由此山以覘虛實
  摩雲嶺 在州南六十里接狄道縣界馬衘支山也髙峻如在雲中
  沃干嶺 在州西南三國魏正元二年陳泰救王經於狄道時凉州軍亦從金城南至沃干坡咸和二年張駿遣兵攻劉曜曜遣子頴屯狄道駿遣韓璞赴救度沃干嶺而軍劉頴襲敗之於沃干嶺舊志嶺在大夏縣東南洮水西北自凉州濟河必度此嶺乃至狄道
  捫天嶺 在州西南宋元嘉六年北凉䝉遜使沮渠竒珍伏兵捫天嶺執沮渠成以歸
  琵琶山 在州西一百三十里險峻曲折如琵琶首因名杜佑云廣武縣有琵琶山是也
  平頂峯 在州東二十五里
  夜雨巖 在臯蘭山後有泉自山巔而下夜深籟靜泉溜潺湲聴之如雨聲其水亦資灌溉俗名後五泉
  東岡坡 在州東二十五里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獲禇亮於此
  石嶮峽 在州東二十五里兩崖懸立黄河經此東流入金縣界
  女遮峪 在州東三十五里宋李憲與苖綬城蘭州敗夏人於此
  阿干峪 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器經火不裂居民取以治窰冶
  煤炭山 在州南四十里阿干鎮環山俱出煤炭州人取資利賴無窮
  李麻峪 在州西四十里路通甘州
  碙砂洞 在阿干里内產碙砂
  榆谷 在州西一百里有大小二榆谷漢時西羌居此縁山濵水以廣田畜故致强大
  黄河 在州城北自河州流入又東流入金縣界水經注河水自枹罕赤㟁又東洮水注之又東過允吾縣南又東湟水注之又東經金城縣故城北有梁泉注之又東過榆中縣北苑川水注之黄河至金城謂之金城河有馬蓮灘在州西南九十里有夾河灘二一在州西十五里草木叢雜一在州東十里可藝五榖又蘇家灘在州東北四十里引河灌溉甚為民利後漢光和六年金城河水溢出二十餘里即今州境
  洮水 在州南三十里自狄道界北流入河水經注洮水自狄道㑹大夏川水又北翼帯三水亂流北入河
  湟水 在州西自西寧大小榆谷東流入境又東與浩亹河合而注於黄河明一統志湟水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又金志狄道有浩亹河明一統志源出馬啣山
  潤水 在州西北自莊浪衛流入湟一名澗水明一統志在州西一百九十里
  逆水 在州西北自莊浪流入湟水經注潤水自令居南經永登亭西歴黒石谷南流注鄭伯津逆水自廣武城又東經枝陽縣故城南又東南入湟明一統志湟在今州西一百九十里逆水在今州西二百五十里
  筍籮河 在州西南六里北流入河
  阿干河 府志在州南三里源出馬衘山自分水嶺分為二𣲖東入金縣為閤門河北入州界阿干峪為阿干河自峽奔流至州城沿河居民多為水磨又謂之水磨河灌地幾百頃北入黄河
  浩亹河 在州西一百九十里源出塞北又名閤門河經燉煌酒泉等郡東流浩亹縣南又東至允吾縣入湟水又東北入鄭伯津與潤水合又東經允街縣故城南又東經枝陽逆水注之又東注於金城河即黄河亹者水流夾山岸深若門也
  臯蘭水 在州西南三里
  梁泉 在州東白石山下後周將梁暉至此為羣羌圍廹無水以青羊禱於山神飛泉湧出今呼梁泉水北流入於河
  五眼泉 在州南臯蘭山麓相傳霍去病擊匈奴至此以鞭卓地而泉出飛流瀑布滙流成溪灌溉州南園圃與阿干河並利州志東西四泉俱懸崖飛瀑冠蓋時為游觀園圃賴以灌溉
  紅泥泉 在州東南十五里出臯蘭山下五泉東側甘泉 在州南三十里味甚甘美
  獅跑泉 在州西五里傍黄河遇旱取水又名神泉曲柳泉 在州東三十里其水流為東柳溝北入河西柳溝 在州西五十里
  萬眼泉 在州東北三十里濵河諸山岩間泉湧甚多可資灌溉
  蓮花池 在州西七里明肅藩令瀦神泉水為池周數十里花木暢茂魚鱉充牣為遊賞地
  龍池 在州西南四十里瓦埠山後
  方家泉 在州東南亦資灌溉
  金溝 在州南二十里
  黄峪溝 在州西三十里出尖山北流入河
  東川 在州東廣袤二十餘里沃土平衍可耕西川 在州西廣袤百里川水從七里河水磨溝北流入河
  金縣
  駝頂山 在縣南三十里以形似名
  龕山 在縣南三十里縣志昔神農採藥於此石上有古跡宋元豐四年置寨於其上
  興隆山 在縣東南十里林麓聳翠竒𡶶插天一邑勝境
  尖山 在縣南三十里與馬衘山相連
  馬寒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馬啣山盤亘深遠與狄道蘭州接界炎夏積雪不消
  棲雲山仙人洞 在縣南二十五里昔秦致通李致亨二仙人修煉於此題詩朱跡尚存
  豬嘴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金於此置鎮
  亂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其山相連數百里𡶶巒參差亂如列㦸黄河經其中
  北巒山 俗名百葉山即列㦸山
  車道嶺 在縣東南七十里接鞏昌府安定界小龕峽 在縣南二十里兩山相對自南抵北約十里形勢巉巖
  大峽 在縣西南十里浩亹神濟二河自此分流夾城南曰浩亹北曰神濟
  白草原 在縣南二十里草地廣濶俗謂之百草原黄石坪 在縣南四十五里
  黄猴洞 在縣南三十里
  千佛洞 在縣南四十里洞中繪佛千餘
  煤洞 在縣西北四十里居民利賴之
  黄河 在縣北六十里自蘭州石嶮峽東北入金縣亂山二百餘里始㵼落巨川如瀑布然土人沿山引水溉田甚多
  浩亹水 通志在縣南門外源出馬寒山一名閤門水東流入黄河有閤門河橋在縣南門外
  苑川水 在縣東十五里通志源出馬寒山東流與浩亹水合
  小龕水 在縣南十五里通志源出龕山東流與浩亹水合
  二十八渡水 在縣東水經注出勇士縣南山東北流溪澗瀠曲途出其中經二十八渡因名又北經其縣而下注於河
  清水河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卧龍川 在縣西三十里
  金縣川 在縣東南七十里
  溫泉二 一在縣西十里一在縣東十五里
  簧眼泉 在縣西北六十里
  萬眼泉 在縣北五十里
  河州
  鳯凰山 在州東十二里通志形如鳯凰古號河州為鳯林郡以此
  積石山 府志禹貢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兩山如削河流經其中外臨番界金城要地俗所謂小積石也在州西北百二十里括地志大積石山在吐谷渾中隋立河源郡命刺史劉權鎮之唐李靖伐吐蕃經積石行二千餘里宋元立積石州明洪武改為關上有神禹廟又山海經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冐以西南流吐蕃傳武后時論欽陵謂郭元振曰甘凉距積石道二千里按積石本在徼外自唐以靜遠城置積石軍始移其名於内地
  唐述山 在州西北水經注黄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𡶶之上立石數百丈亭亭傑𥪡競勢爭髙其下層岩峭舉壁㟁無階中多石室室中若有積巻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巖巖堂之内每見神人往還俗人不悟其仙乃謂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因名為唐述山指其堂宻之居謂之唐述窟下有水南注河謂之唐述水元和志積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積石山括地志在枹罕縣西北七十里
  雞窠山 在州西北一百四十里屹立霄漢
  梨子山 在州東五十里多有酸梨其東即洮河渡金劍山 在州東南隋志大夏縣有金鈕山元和志金劍山在大夏縣二十里蓋即金鈕山也
  紅山 在州南十里
  牛脊山 在州南二十里以形似名
  喬家山 在州南六十里
  雪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通志接洮州番界四時積雪石如露骨一名露骨山宋熙寧六年木征據河州王韶克之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山徑陡峻狹隘釋馬徒行
  白石山 在州西南應劭曰白石縣有白石山在東水經注灕水經白石山北即今雪山也
  石門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舊鳯林縣
  鳯林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五巒俱峙相傳昔有鳯鳥飛遊於此故名秦州記曰枹罕原北有鳯林川川中則河水東流隋志枹罕縣有鳯林山
  氷壺山 在州北六十里
  驚驄嶺 在州南五十里御史態爵建坊
  焦紅嶺 在州西北一百里路通西寧
  分水嶺 在州北二百里黄河外接西寧界番部所出没
  黒茨嶺 在州北九十里
  當川坡 在州東南一百六十五里路通臨洮安遠坡 在州東南四十里驛路所通
  廣大坡 在州西北二里州志在枹罕縣西北罕井在焉昔吐谷渾創居於此一名廣大原四望寛平居民稠宻東西相距八十里南北相距四十里又名萬頃原昔時番漢所駐牧地也又萬頃原上有原周圍百里謂之重臺原
  他剌坪 在州北百里黄河外接莊浪界
  榆谷 在州西建武中滇良擊破先零奪居大小榆谷地章和元年迷吾復據大小榆谷侵擾河湟鄧訓發兵擊之乃去後漢永元十四年隃麋相曹鳯上言西羌為㓂常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北阻大河以為固縁山濵水可廣田畜請及時規固二榆屯田積榖隔塞羌夷交關之路從之大小榆谷即唐之九曲去積石軍三百里
  葵谷 在州東晉太和二年凉主張天錫擊叛將李儼於隴西别將掌據敗李儼兵於葵谷即此
  松明巖 在州西一百里林木葱秀𡶶巒聳翠遇旱禱雨於此
  黄河 州志禹貢曰導河自積石至龍門九域志州北州西北至黄河皆四十里元志黄河自歸德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即禹貢積石又五日至河州安鄉關又東北行一日合洮河又一日至蘭州明一統志黄河上渡直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之積石關路通西寧謂之積石渡黄河下渡直州東北六十里之剌麻川路通莊浪謂之剌麻川渡
  大夏河 通志在州南三里一名白水河東北流入狄道界入洮水按大夏河去州五里源出關外由土門槐樹老鴉三關入境經州南折北流入河有大夏橋在州西三里跨水上
  洮河 河東屬狄道界河西屬本州界形勝曰東繞洮河
  銀川河 在州西北六十里
  様卑河 在州北一百里
  灕水 在州南漢地理志云白石縣有灕水出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水經注水自塞外羌中出東北經榆城東榆水注之又東北經石門至臯蘭山水左右翼注之又東白石山水注之又東北羅溪注之又東北故城川水注之又東北出峽北注於河元和志水在鳯林縣西明一統志訛為大夏河
  牛脊河 在州南二十里
  洪水河 在州南門外二里
  廣通河 在州東南六十里寧河城東俱合大夏河入於黄河
  槐樹關河 在州西南六十里
  老鴉關河 在州西南六十里
  把撒川 歸德守禦千户所去州六百里西番出没之處
  俺哥川 在州北五十里黄河外土膏腴五榖茂盛胖哥川 在州東北八十里黄河外
  囤子溝 在州東二十里又名洞子溝洮水支流深數十丈長二十里路通蘭州
  大通河 在州東北八十里
  銀川 在州西六十里續綱目宋治平元年瞎氊二子長曰木征居河州少曰瞎吳叱居銀川有衆數萬内附
  撒剌川 在州西積石關外二百里番囘五族土官所居
  剌麻川 在州北五十里
  馬厰溝 在州北九十里
  河夾㟁 在州東北水經注云河水經赤㟁北即河夾㟁也秦州記曰枹罕有河夾㟁廣四十丈義熙中乞伏於此河上作飛橋髙五十丈三年乃就
  顯神池 在州西北積石關西八十里周圍三十里萬木森列向著靈異土人稱為顯神池
  龍湫 在州西北六十里遇旱祈雨即應即湫池也又州東三十里有淺湖橋相傳上古時州地皆湖禹疏鑿入於河湖始為陸今州東十里有摺橋開鑿之迹猶存
  九眼泉 在州東十里泉有九竅
  河州川 在州東東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即舊湖地云
  歸德所
  東山 在城東三十里
  郭兎山 在城東二十里與東山相連
  郎纒山 在城西一百里番夷雜處之地
  汃泇山 在城西十里黄河經其下
  哈兒澗山 在城北一里亦黄河經流
  黄河 在城北一里
  三岔河 在城東三里自巴撒川三岔塘果喇溝山硤流入黄河
  羔楞河 在城西四里自西南扎哈兒山硤流入黄河
  熱水泉 在城西南三十里汃泇山水自地湧出性如沸湯故名
  龍王池 在城南一百里地名都受在叢山之中
  鞏昌府
  隴西縣
  赤山 在縣東十里山色正赤渭水經其下
  樺林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峯巒秀扳多產樺木仁壽山 在縣南一里自漳縣來綿延百餘里其右為盤龍山
  鎻峪山 在縣南五里下為烽火臺有馮將軍遺壘翠屏山在縣南四十二里五峯錯列郡之案山也西秦乞伏國仁襲鮮卑三部於此
  藥舖山 在縣南六十里山多藥草與漳縣分界布雲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一名黄石坪與月岩山相接
  石門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兩𡶶相對如門又五里曰翠𡶶山在縣西南六十里上有黒池
  八角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峻峭㟏岈有八角又有懸溜從石厓飛灑一竒觀也
  蓮𡶶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四圍石厓峭險有五峯亦名西五臺俗名馬鹿山岩壑峻險古松參天為郡城勝境其傍有老君山有二仙洞壁立千仞
  首陽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其上有關府志相傳夷齊採薇處麓有二聖墓墓傍有祠其左有露骨山髙𡶶峻絶盛暑積雪
  薄寒山 在縣西南唐㑹昌四年吐蕃將論恐熱攻鄯州為鎮將尚婢婢所敗走保薄寒山山近岷州境
  三嵒山 在縣西七里俗名安家山脉自岷嶺來其上寛平可耕山腹有三巨石參列如品字又謂之三品石二河交㑹其前縣之主山也山麓有岐路西北通臨洮西南通岷洮
  將軍峪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名將王德故址今墓存
  安都山 在縣北上有堡甚險
  桃花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色紅潤如桃花有魯班峽蟒洞深不可測
  赤亭山 在府西二十里赤亭水出焉昔姚弋仲居此
  宋板坡 在縣南三十里栗水出此
  河浦坡 在縣北一里渭水之陽蘭靜通衢
  白土坡 在縣東北三里通通渭馬營路
  渭河在縣北一里自臨洮府渭源縣流入境又東歴通渭寧遠伏羌縣界入秦州境府志渭水入城分東西南北四池前後濬引以資汲取宋熙寧八年秦鳯提㸃鄭民憲自通遠軍導渭河至軍溉田又有頭渠在縣西十五里二渠在縣西教塲三渠在縣西三里岳家墩皆引渭水澆圃轉磨下流仍入渭
  廣陽河 源出府西九十里之西山二源合注東北流遶縣西一里注於渭
  科羊河 在縣西二十五里東北入渭明萬厯間開永利渠引科羊河水入府城以資汲取至今為民利
  荆頭川水 在縣南一里源出荆谷經鎖峪之烽火臺下北流入于渭
  赤亭水 在縣東北亦名赤水經䝠道城北南入渭水
  武城川 在縣西九十里源出鹿部西山東北入於渭
  栗水 在縣東南出宋板坡由南門引入城以給民用
  六泉 在縣東南五里西秦乞伏國仁破鮮卑於此泉源有六故名
  西泉 在縣西一里味甚甘美冬夏不涸
  靈湫池 在縣東南三十里
  聖母池 在縣西南五十里禱雨即應
  安定縣
  照城山 在縣東五里與西巖山脉皆自馬苑來又東有鳯凰山亦名照城山二山對峙邑中諸山之綱紀也又有興雲山照城山之支阜
  温泉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山雄峻温泉出焉南安山 在縣南一里山脉自岷洮來
  西巖山 在縣西二里與鳯凰山對
  亂山 在縣北八十里接金縣界其山形錯出稠叠難狀
  雙峪嶺 在縣南四十五里
  胡麻嶺 在縣西八十里接臨洮府金縣界甘河水出焉相傳張騫自西域還種胡麻於此因名
  車道嶺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接金縣界亦曰車道峴明初徐逹敗王保保於此
  青嵐峪 在縣東三十里山多嵐氣
  錦雞原 在縣西四十里
  東河 在縣東源出麻子川北流遶城東北合西河入㑹寧縣界
  西河 在縣西源出甸子川東北流遶城西又東會於東河東河味苦西河味甘
  甸子川 在縣西四十里土物阜盛商賈叢集明肅府置内官營於此
  得羅川 在縣西南二十里田約千畝土脉肥饒關川 在縣北八十里西通蘭州北通靖遠俱入黄河
  煖河 在縣西五十里隆冬不氷俗名横河
  雙泉 在縣東南四十里一邑之水惟此獨甘温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從山石間湧出如沸浴之可愈疾俗名王家泉
  通渭縣
  東山 在縣東五里俗名峽口山
  斗底山 在縣東八十里形如覆斗
  秦仙山 在縣東五十里石峯髙峻下有仙洞洞前有獨木橋人罕過者唐有秦仙修煉於此
  屏風山 在縣南二里
  衙頭山 在縣南十五里有元總帥汪世顯行臺遺跡
  發雲山 在縣西南二里山髙峻可瞰城市
  十八盤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徑險仄凡十八盤始得至頂為縣境控扼之處
  筆架山 在縣西北一里山自平凉府來綿亘百餘里有五峯峙城北縣之主山也即照城山
  玉狼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元時有白狼遊此煉銅坪 在縣南六十里其上產煤
  尖崗山 在縣西六十里有孫真人塜
  藺家硤 在縣南八十里有二十四渡水行人苦之渭水 在城北自隴西縣流入境又折而東南入寧遠縣界
  西河 在縣西二里源發華川南流入于渭
  華川 在縣西七十里接隴西界其川四圍平坦水草清茂明苑馬寺芻牧地
  東河 在縣東二里源出筆架山流逕縣南入西河又北河在東五里又東十五里為中川水又東三十里為海子水俱南流入西河
  甜水河 在縣西七里舊引水入城由西北出灌溉取汲民賴其利又西二十里為錦鷄峽水又南十里有龍尾溝水俱資灌溉
  悠江 在縣北五十里形如半月月夜臨之水天一色
  靈湫池 在縣西北十五里中林山太白祠下懸石如臼水從中出取以祈雨輙應
  九眼泉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出九孔狀若聚星温泉 在縣西南十五里隆冬若沸浴之可已病海子川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水滙為潭如海子然漳縣
  箭筈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山有兩峰髙險插天因名
  南山 在縣南五里一名汪古山上有汪總帥墓三岔山 在縣西三十里東連縣境西抵洮岷北接秦隴故名
  鳯凰山 在縣西北五里山下有泉有橋跨漳河西接露骨山
  西傾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跨隴蜀界番漢俯洮岷郡邑諸山多其支阜積雪不消俗名露骨山即隴西之小雪山西傾山在洮州此山同名
  馬舖山 在縣西北十里四圍石崖居民避兵處烟波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與三岔山相連下有紅崖洞
  藥舖山 在縣北八里其上産藥
  青霧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峯巒聳翠林木蓊蔚與寧遠縣之斗底山相連
  文峯山 在縣南五里亦名三台山三峯如筆架獨秀峯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一石突起平地峙於漳濵翠秀如畫
  漳河 在縣南二里源出岷州東木寨嶺東流經縣南又東北至寧遠界合廣吳河入渭
  鹽厰河 在縣西南五里源出十八盤山東北流入於漳
  小鹽井河 在縣南三里源出鷹架山東北流入漳河宋鹽川寨得名以此
  温泉 在縣西二十里泉蒸有孔望之若星
  鹽井 在縣西南五里水澄清熬之成鹽
  會寧縣
  鴉岔山 在縣東二里自雪山來縣之主山
  桃花山 在縣東南三里其山脉自靜寧州六盤山來映日如桃花因名傍有神泉前有黒池其支麓為式虎山
  式虎山 在縣南七里
  牧馬原山 在縣西二里其上平廣週百餘里形圓如餅明太僕寺牧馬之地又名蒸餅山
  古堆平山 在鴉岔山右五峯森列參差雲表鐡木山 在縣西北百里山色如鐡又十八盤山九泉出焉
  龍頭山 在縣北二里下有元式水遶城北
  紫㣲山 在縣北五里有稍岔水出焉
  紅山 在縣北九十里山形壁立上有五洞
  烏蘭山 在縣北二百里下有烏蘭關
  雪山 在縣北三百七十里盛暑積雪峯如玉山屈吳山 在縣東北百里峯巒森聳多産獐鹿居民射獵於此
  白玉峯 在縣南十里産五色土可資藻繢又有青玉峯
  華家嶺 在縣東南一百里路通郡城又小嶺在縣南四十里為逹府小路
  硝崖 在縣北百里産芒硝其土赤粉青
  小白草原 在縣北二百二十里又東北有大白草原平曠肥饒多白草
  沙石原 在縣北四十里周四十里
  峨峒峪 在縣南十里又有車輪峪在北十里迤遞峪在北九十里湼麥峪在東三十里索托峪在南八十里
  南河 在縣南二里源出保川諸澗流經式虎山苦水注之經縣西南又北經郭城驛入祖厲河又北經靖遠衛入於黄河
  黄河 在縣北二百七十里其河自金城經縣界入靖遠縣
  什字河 在縣東北二十里源出隆德之隱山谷中入十字川因名又北入𢈍岔河
  南峪川 在縣南三十里地頗腴古城川在縣南二十五里後川在縣東十里大川在縣北五十五里周八十里紅崖川在縣北一百四十里二川三川五川十字川俱在縣東北志云縣境之水悉北流經靖遠境入於大河
  響水 在縣東一百里水出懸厓下潺急觸石聲聞數里北流入於黄河
  松樹岔河 在縣東三十里東流合於響河
  米家峽河 在縣南五里源出蒸餅山北流入於黄河
  黒龍湫 在縣西南四十里俗傳中有黒龍禱雨多應
  紅柳泉 在縣北二百里可以沃田
  懷戎泉 在縣北四百二十里出懷戎堡為池為渠可以沃又有法泉亦可沃
  天泉 在縣北五十里其泉大湧隆冬不氷
  伏羌縣
  鼉山 在縣東二十里山形如鼉渭水經其下天門山 在縣南里許縣之主山三峰聳峙有兩穴如門中有湫池
  朱圉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即禹貢所載之朱圉也俗呼白岩山
  錦鏡山 在縣西三十里朱圉之支峰有一石如鏡色鮮赤映日如錦故名
  大像山 在縣西南三里石崖有大佛像長八丈宋嘉祐四年鑿上覆以樓左側有洞有閣道可登上有隗囂歇凉亭
  麥垜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與朱圉山相連形若麥垜渭水經其下暴漲則阻行旅懸崖設棧道以便行人明知縣趙守成命匠鑿山通道始免水患
  木梅山 在縣西二十里南倚朱圉北臨渭水狐盤谷 在縣東即漢叛羌敗漢陽長史蓋勲處三都谷 在縣西宋知秦州曹瑋敗西畨於此大將山 在縣西南六里山下石形似人髙五十尺如大將然故名
  無畏山 在縣西五十里髙險竒秀突出雲霄其顛雲飛即兆雨中有靈泉
  石鼓山 在縣南四十里有石長丈三尺廣厚如之其形如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
  石臼山 在縣南八十里昔有人就此舂藥後人至此者若無意履之其臼即響有心則無聲
  緹羣山 在縣北五里平巒叠翠勢若旗鼓昔漢通西域以緹騎三千憇此見後漢書
  渭河 在縣北一里自寧遠縣流入邑北東流入秦安縣境縣西有陸田通濟廣濟惠民四渠皆引渭水之流溉田數十里
  永寧河 在縣西四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入渭落門河 在縣西五十里源出落門山北流入渭即來歙破隗純處
  半博水 在縣西南源出半博山谷中北流入渭又天門水出天門山東流入渭
  散渡河 在縣東北五里即通渭之西河合中川水經十八盤山至縣境南流入於渭
  藉水 在縣南源出西山百澗齊流總成一川東流入秦州界
  龍馬泉 源出縣西北平地下渥洼沙作龍馬之狀相傳毎春夜放牝馬飲此泉自能生駒
  寧遠縣
  翠屏山 在城内學宫前為學宫之屏
  老君山 在縣南五十步屹然聳峙縣之案山俗名南山山脉自岷州來上有湫池仙洞
  斗底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狀如覆斗上有堡可以避兵與漳縣青霧山相接
  董墨山 在縣南三十里中有湫池水黒如墨故名太陽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有隘可守曰太陽山口在禮縣界産鐡舊置鐡冶於此
  𤓰牛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髙五百餘丈周圍四里上有日月空日月未出其光先照
  箭杆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以山峰挺峙而名上有石洞髙深可以避兵下有馬務鎮
  栢林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内有水泉流通又十里有水箕山髙二百餘丈皆古避兵之所
  武城山 在縣西南三國魏鄧艾拒姜維於此武城古縣名山以此名
  九龍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為邑名山
  魯班山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洞俗傳魯班鑿此名魯班洞山下又有大佛峽
  石門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四圍皆峽中有一門險峻可以避兵下有洞光映如月名夜月洞
  分水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與禮接界
  桃花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中有溪又名桃花峽有石似玉
  研石峽 在縣南四十里又東南為木林峽
  銀觀峪 在縣南三十里舊有銀礦鐡冶酒井鹽池渭河 在城北自隴西沙灣入縣境東北至伏羌界縣西路有十四渠東路有十三渠皆引渭溉田民賴其利
  廣吳河 在縣西三十里自漳縣東北入境至折羊口與漳水合又東北入渭
  山丹河 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岷州城兒谷東北流經山丹川因名山丹河又經灘閣川東北流入渭
  馬成龍川 在縣西南七十里源出鹿部西山東北流注武城
  南峪河 在縣東三十里自禮縣大木樹關流為楊家河經落門入渭
  古靈泉二 一在縣東一里山石中㵼出為㵼泉一在縣西南百步平地湧出為湧泉俱資灌汲北注於渭
  温泉二 俱在東南五十里之内其一即南峪河也龍頭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狀如龍頭泉流三𣲖可溉民田
  八海泉 在縣東四十里常滿不溢又東北有龍泉亦名霧罩泉
  西和縣
  豐臺山 在縣東二里帶水環山松竹蓊鬱墨峪水經其下
  太祖山 在縣東南山岩聳秀下瞰數州歴歴可辨横嶺山 在縣南三十里其山連十八盤下有横嶺水
  祁山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其上有城諸葛亮伐魏攻圍祁山魏司馬懿救祁山亮糧盡退軍張郃追至青封被殺城南有諸葛故疊山髙巖險天下竒峻為隴右襟要
  寳泉山 在縣北二十里其峭如劍背有泉不盈不涸旱禱輙應唐寶應間吐蕃䧟天水邑人保聚於此
  鷄峯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連塔山山形如圭亦名圭峯山
  獨頭嶺 在縣南宋將李好義大敗金兵遂復西和處
  塞峽 在縣東宋將魯尚期逐楊難當至此左側有石穴洞人言潜通下辨云
  清崖峽 在縣東北五十里
  屏風峽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郭思作祁山神廟碑以此峽為正祁山
  朝陽觀山 在縣東一里嶺有泉清見底煑茗味甘雲霧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霧鎖雲横嵐氣逼人西髙山 在縣東南百里山盡可田民居盤旋通靈山 在縣東南百里有清泉自岩竇飛落塔子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孤峻插天
  卧龍立龍崖 在縣南五十里道傍鱗甲踪跡宛然八佛崖 在縣南七十里峭壁危峯
  飛龍峽 在仇池山下氐人楊飛龍據此唐杜甫寓焉
  神魚洞 在仇池山下每年清明前後魚自洞連貫而出居民取之杜詩神魚人不見即此
  千佛洞 在縣南五十里岩嵌壁立磴道險仄洞口一泓瀑布輕雲時覆
  西漢江 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嶓冡山自秦州舊天水縣界流入西南經祁山城南流入成縣
  鹽官水 在縣北九十里自秦州界流入東南入漢水經注在嶓冡西五十里許相傳營煑味與海鹽同
  横水河 在縣南二里源出横嶺經縣東北合鹽官河入漢
  白水江 在縣北二里從西番界東流經階州城南二里過縣入蜀合嘉陵江
  濁水 在邑境從長道縣界穿大潭舊鎮合清水入階州
  鹽井 在縣東北六十里煑水成鹽民資其利九龍泉 在長道鎮西三里四時湛清夏凉冬温可引以灌溉
  煖泉 出豐臺山下今名湯峪
  靖遠縣
  紅山 在縣東十五里石崖有泉曰法泉禱雨多應屈吳山 在縣東七十里古懷戎堡南岩壑多泉林宻獸多資人獵取南接六盤山西連大白草原上有顯聖廟可祈雨
  烏蘭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南接崆峒東連屈吳唐置烏蘭縣舊有烏蘭關
  紅嘴山 在縣西北五里山半有懸厓左黄河右祖厲二水交流其下上置斥堠眺望河北安㑹實要隘也
  雪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嶺松栢叢茂山勢髙峻積雪不消
  尖山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孤峯髙峻岩壑多泉叢林茂樹
  韋精山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西連雪山東臨黄河河水自上垂流數十丈轉折而東入寧夏界
  腰玉山 在城南里許山勢峍屼聳㧞每天將明有白氣環繞山半日出方散故名
  妥神山 在縣北三十里南接法泉東接屈吳北連蒯團下多泉源可以灌溉
  分水嶺山 在縣北一百里西距黄河北接雪山水分南北素稱天險
  神木山 在縣東九十里山多茂林澗多甘泉蒯團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山下多泉又七里青石厓下有泉曰渦子水相傳其地每黎明時晴嵐曉障若城郭重樓女牆煥然可觀日出則没
  寶積山 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下有泉水出石炭産鐡後有大小石溝産金東北接蒯團山
  松山 在永安堡東南十里山多松栢多泉水嘉木地亦肥饒
  金山 在平灘堡西五里上有聖母祠祈雨有應黄河 在城北一里其間山峽險隘垂流直下髙數十丈自蘭州金縣經平灘堡流入東北至蘆溝堡入寧夏中衛界河北即為塞外
  袓厲河 在縣西五里源出舊袓厲縣南山下北逕㑹寧縣入大河一名苦水河
  麥田水 在縣北源出麥田城西北西南流注於河裴家川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自莊浪衛流入明嘉靖中舊有臺堡相接以斷北㓂西行之路
  鎖黄川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明時套㓂每由此入犯
  法泉水 在縣東十五里懸厓滴泉清澈甘冽紅柳泉 在縣北三十里又北七十里萬馬泉皆可沃
  河池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鹽雨多鹽少雨少鹽多遠望似河故名河池舊志乾鹽川即此
  東泉 在打剌赤堡東二里清冽可灌田西泉亦清冽近鹽池入池亦能生鹽
  岷州
  東山 在城東二里叠水經其下北流入於洮冷落山 在州東五十里山形孤聳盛夏隂晦即雨雪故名
  遮陽山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山臨官道以日影為山所蔽故名其右為𡗝門山
  貴清山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頂平衍可耕種岷山 在城北江水所出洮水經其下土色純黒四時有雪不生草木其西麓接四川界
  金童山 在城南半里下瞰城市
  崆峒山 在州東十里
  氆氌山 在州東北七十五里明置寨於此為岷鞏之衝要俗名木寨嶺
  分水嶺 在州東南四十里山南為岷山即大禹導江處山北入疊藏河
  西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上有五臺寺觀音湫禱雨輙應
  隱賢山 在州南一百里舊有三閣昔姚太師結庵讀書於此
  摩雲嶺 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下臨江水宋有臨江砦
  穿山洞 在州東北一百三十里其洞自山東穿石而入約二里許至山西而出中有溪水流出土人以木板覆其上遂為入山通徑人行洞中木上水在木下石勢巉巖水聲潺湲洞西為鞏岷通衢洞東為一大川土沃民庶彷彿桃源境界俗名朱古洞
  洮河 在州北一里由洮州衛東北流至此又東北流入臨洮府界北入黄河
  岷江 在州東南四十里分水嶺下南流為岷江由階文入四川界
  疊藏河 在州東一里源出古疊州番境經城東而北流入洮河即禹貢桓水
  荔川河 在州東南九十里宋有荔川寨以此名遮陽河 在州東南九十里源出氆氌山東至遮陽會金溝河至三岔為漳河上源
  閭井河 在州東一百四十里源出莫遮攔山流入馬淳河東北入漳
  臨江河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源出吐谷渾至西固入白水江
  良恭河 在城南二百八十里宋有良恭鎮故名俱南流入岷江
  西川 在城南洮水之南延袤五十里土脉肥饒居民耕植
  南川 在城南叠藏河西岸地可樹萟
  靈泉 在州北一里可禱雨布和天泉在西郭又卧龍泉在西南五里平泉在東二十里
  金紫池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州人禱雨處又金龍池廟坪池白龍池俱在東黒松澤池在城南二十五里
  千丈潭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遮陽山之西南三丰井 在城西北角仙人張三丰寓楊氏宅所掘以栢木為底後建祠於井北繪像祀之
  洮州衛邊外山水附内
  葫蘆山 在城中以形似故名
  鳯凰山 半在城外半在城中有五峯中若伸頸傍若舒翼故以形得名
  東隴山 在衛東南一里明沐英討叛番築城於山之南川
  石門山 在衛西南六十里兩峯壁立中闢一門山南即古疊州之地
  石嶺山 在衛西北十里山勢峭㧞多林木唐置石嶺關於此
  玉笋山 在衛西北五里山皆白石最中上挺一石宛如玉笋登之可望數百里
  黒松嶺 在衛東北三十里土黒而多松
  石峽山 在衛東北五十里兩峽中洮河流焉俗名石門口
  觀音洞 在衛東北五十里洞之中頂滴水如磬聲其下一圓石承之水滴上浮而旁無溢泛每冬結為氷柱歳旱祈禱多應
  蓮花山 在衛北七十里山形似蓮
  九條嶺 在衛西一百里地當險要有丹巴川為畨部之路
  西傾山 在衛西南三百五十里又名嵹臺山延袤千里外跨諸羌内連列郡洮水出焉為西南之祖山
  素嶺山 在衛西南番界即西傾傍支春夏常多積雪
  石鏡山 在衛西南番界山石皎潔可鑑形體故名中有銅窟隋代常采鑄之
  南河 在南門外源出石嶺山經衛南入洮
  洮河 在衛南三十里源出西傾山之東即嵹臺山東北流經吐谷渾中三百里至衛城南又東流至野狐橋入岷州界又東流至岷州東境北流折而復西至本衛境又東北流過臨洮狄道而入大河其流湍急每冬不及凍結珠蔽河而下故謂洮河流珠
  羊撒河 在衛北六十里又六十里有冶木河常山池 在衛北一百二十里池夾兩山中盤蜒十餘里值冬氷凍平合不溢
  黄河 在衛西九百里番界東北流入河州界莫河川 在西傾山北晉義熙初吐谷渾為乞伏乾歸所敗其王大孩走死樹洛干嗣立帥衆奔此川沙漒諸戎悉附之
  朶的河 在衛西三百里源出朶的番族南流入洮河
  納憐河 在衛西七百里哈藏族西北流入黄河舊志有野厖河源出西傾山北流五百餘里入黄河
  墊江 在衛西南番界一名羌水一名白水江源出西傾山南一曰西嵹山東流逕仇池出宕渠至巴郡入江
  藥水 在衛西南番境源出古合川縣東北平地有患冷者煎水服之立愈
  度周川 在西番界晉隆安二年乞伏乾歸弟益州敗吐谷渾王視態於此川
  長柳川 在西番界晋義熙九年乞伏熾磐擊吐谷渾支旁于長柳川又擊破别部於泣勒川又十三年熾磐遣其子安樂擊破樹洛干之弟阿子干于堯扞川二川俱在衛西南
  西固城
  東山 在城東五里地土寛平里民多居其上固人田庄大半在焉路通階文
  筆架山 在城南二里接悉界
  武都山 在城西二十里山髙峻為一方巨瞻孔函谷 在城南姜維欲斷魏軍後自㳫中從此谷入北道
  仙人山 在城東三十里昔有馬仙人尸解於此故名
  朝陽山 在城西三十里
  翠峰山 在城北十里極聳峻
  天門山 在城北二十里四時積雪不生草木值旱入穴取水祈雨多應
  露骨山 在城北三十里亦曰雪山積雪不消東連階文北極河洮宋王韶穿露骨山道隘險釋馬而行即此
  魯班崖 在城北九十里兩崖懸絶有二靈柯插入岩隙間以棧覆土以通往來
  中流底柱石 在城南二十里紫水江中其石巉峻波浪衝激非人所到
  白水江 在城南自岷州界東南流入階州亦名羌水
  岷江 在城東四十里源發分水嶺南流入四川界三眼泉 在城北三里於石厓孔中湧出衝激浩瀚穿城而過有水門二入白水江近城田土賴此灌溉
  南麓飛泉 在城南五里懸厓瀑布如千尺白練灑空而下
  平凉府
  平凉縣
  崆峒山 在府西三十里一名笄頭山廣成子學道崆峒山黄帝西至山問道上有問道宫絶頂有香山有廣成子洞峯之最髙者為翠屏峰山有圓石纍纍如珠者名垂珠峯巨石上平下鋭者名香爐峯有峯如柱當路矗立者名蠟燭峯層崖䆳宻踞絶岩間者名雷神峯巨石横亘兩峯之間名仙人橋有石棋盤名仙人弈處東臺下有巖洞名皂鶴洞又有青龍洞雨後將晴雲輙歸洞中亦謂之歸雲洞山之西北為望駕山下有撒寶岩西岩有泉又有琉璃泉俱甘
  笄頭山 在縣西四十里以形名涇水所出黄帝西至於崆峒登笄頭與崆峒山連
  翠屏山 在縣南一里
  銅城山 在縣南寰宇記在潘原縣西南三十里壽星山 在縣南六十里
  石馬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北麓抵涇川有水入之東與馬嶺山對峙而最髙者為箭括嶺子山
  可藍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元和志一名都盧山十六國春秋赫連定勝光二年畋於隂槃登岢藍山屯兵于此寰宇記可藍山亦涇水源與笄頭山連亘又為分水嶺山
  大統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與可藍山相接
  天壇山 在縣北五里一名卧虎山下有全真洞元道士賀志貞所居其西為會盟壇唐貞元三年吐蕃詐請盟因築壇于此使渾瑊與吐蕃㑹盟被刼處也
  馬屯山 在縣西晋太元十九年苻登奔平凉收集遺衆入山姚興率衆攻之其山南北二十里東西三十里
  雕窠峽 在縣南三十里兩山深險為羣雕出入往來之路因名馬嶺石馬之水道流入于涇
  金佛峽 在縣西六十里峽長二十里峭壁層峙不見天日中有金裝佛明嘉靖十九年於峽口築城復建潰水紅沙二石墩于山上以増戍守為河西險要
  彈筝峽 在縣西一百里涇水南流經都盧山中風吹流水常如彈筝之聲行旅因謂之彈筝峽魏宇文㤗在夏州馳赴平凉令杜朔周先據此唐突厥入犯詔李藝屯華亭及此峽以備之建中三年鳯翔隴右節度與吐蕃盟以涇州西至彈筝峽為唐界貞元七年劉昌城平凉開地三百里扼峽口
  孫丘谷 在縣東南晋苻秦平凉太守金熙與姚秦將姚方成戰於此敗之又甲積谷在東南二十里
  茍頭原 在縣東晋時苻登自平凉進據此逼姚萇於安定又有葉平原在縣東南十里自原而東五十里以暨涇州之囬中皆謂之南山其水皆北流入涇又虎山西二十里曰杏原又虎山北十里有小蘆河原又北十里曰大蘆河原又北十里曰淺澗原佛堂原在縣北三十里草峰原在縣東北五十里卓村原在縣東北二十里以上諸原皆平曠可耕植
  涇河 在縣西北笄頭山發源有二支南支出崆峒峽中曰前峽北支出老山曰後峽合流至府城西北一里疏為渠以分流溉田東入涇州界
  横河 在縣西五十里源出華亭縣與湫峪諸水俱入涇
  清水河 在縣東五里成化末疏為利民渠凡南來水咸滙之以溉民田
  太平水 在縣東郭舊志源出小谷亦曰後谷谷髙數丈縣南諸山泉流滙焉三十里許北折入涇東西溉田各里許明嘉靖六年水暴漲漂没東郭溺居民又東二里曰岨谷東西山泉所滙流八里入涇暴水視後稍减自此以東南北山谷之水咸入涇民以利灌汲多負水以居
  湫峪水 在縣東三里源出翠屏山又大岔水在府東南十里源出壽星山皆北流入涇水
  潘谷水 在縣東寰宇記在潘原縣東三十里流入涇柳湖 在縣北三十里湖畔柳數千株
  胡盧水 在縣西源出鎮原縣頺沙山下流入涇本名蔚茹水唐志白草軍在蔚茹之西即此
  湫池 在縣東北五十里其水四時常溢旱禱有應蘇林曰湫淵在安定朝那縣方四十里停水不流冬夏不増不减不生草木
  暖泉 在縣北二里其水湧出四時温然潭深數尋蒲荷甚盛東流溉田三里
  崇信縣
  錦屏山 在縣治南城據其麓上列雉堞繁花木三時絢爛如屏然一曰花山
  閉銀山 在縣南赤城右山特峻㧞
  五馬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狀如五馬故名
  玉京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
  烽臺山 在縣西五里山最髙盤折數十層始至其頂昔時烽堠之所今為砦可備兵
  斷萬山 在縣西四十里險絶難登與武安監接壤其左有三姑山
  文筆山 在縣西四十里峽口北岸竒峯秀削狀若芙蕖
  五龍山 在縣西四十里距峽口之陽峰嶺蜿蜒林木蓊蘙相傳為唐時禦戎故壘
  鳯山 在縣北三十里形如鳯翥巔作柱石峯與文壁映其下為芮谷懸飛泉南流入汭
  迎駕坡 在縣西南三十里昔太王遊畋至此居民簞食壺漿以迎之
  箭筈山 在縣赤城南
  文壁峯 在縣東三里巔髙四丈五尺
  唐毛山 在縣境自唐林木叢生如毛可以取材故名
  峽口 在縣西北四十里神禹疏鑿故跡兩崖峻削羣峯巑岏汭水自華亭南北二源合流出此雪浪噴湧每瞻風雨望雲物昔為西戎咽喉要地唐人屯兵塞險有勒石遺跡
  拽兵原 在縣北唐李元諒破吐蕃兵於此故名汭水 在縣北八十步縣西北四十里有峽口汭水自華亭縣東出峽口流入縣境流四十里經縣城北東入涇州界又有汭水渠在縣北一里唐李元諒疏渠引汭水蒔荷畜魚民享其利今渠尚存
  白石川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五馬山東流入靈臺縣境為逹溪川即長武黒水之上源也東至邠之停口入於涇
  赤城川 在縣南四十里至靈臺縣東北入於黒水以滙於涇
  左峪水 在縣西四十里銅城西南流入汭
  五馬峪水 在縣西南五馬山下通汭峪水在縣北臨汭堡右紅土峪水在縣西南迎駕坡左西寺峪水在縣南二里俱北流入汭
  城東峪水 在縣東門折而西環城之西北以入汭四峪水 在縣南縣志赤城之南三十里有龍峪水西南八十里有神峪水又十里有九峪水又新窰二水之交曰對峪水水滙而成川於赤城川之南白石川之北謂之四峪水可資灌溉
  湫峪水 在縣北鳯山右南流入汭内有湫深廣里許
  散化峪水 在縣北鳯山左南流入汭殿子坡峪水在縣北鳯山下聚貫珠濃露諸泉之水由滙口而南流入汭
  新柳灘 在縣西北一里汭水之濵傍有稻畦順治間知縣武全文溉植
  暖泉 有二一在縣東五里為上暖泉一在縣北十里為下暖泉
  康王井 在縣西北郭昔李武康王元諒所鑿以城中水鹹汲汭稍遠濬深一丈徑五尺得甘泉華亭縣
  隴山 在縣西三十里北接大漠南界汧隴髙五十里冬夏有雪縣西境之山皆隴山東麓其支峰别阜隨地異名元和志小隴山在縣西四十里寰宇記接崆峒山界
  儀山 在縣東二里古儀州以此名通志一名義山俗名囬頭山
  石堡山 在縣東至窰頭土咸堊石為炭以埴器華尖山 在縣北明一統志在縣西北二里縣居山之麓
  斷萬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府志自斷萬山極於五馬山號為汭水東峽
  樺嶺山 在縣東五十里中多樺樹
  王母山 在縣南一里山巔有古王母宫因名海龍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有泉東南流入汧水深入曰寶蓋山火燄山鬼門關接靜寧州水洛川絶人跡
  仙姑山 在縣西十里
  齊山 在縣西十三里與仙姑山連汭水南源出此望仙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皛然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朝那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漢朝那縣以此名湫頭山 在縣北六十里汭水北源出此即朝那山山有湫池二其深莫測遇旱禱雨多應
  白崖山 在縣西北笄頭山南涇水别源出此龍馬山 在縣西北
  髙山 在縣西北山海經涇水出髙山府志笄頭西北曰髙山即山海經所稱也亦名老山
  瓦亭山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即隗囂使將牛邯所守之地瓦亭關在其西麓東二十里即彈筝峽
  飛鳯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形如飛鳯故名
  爛柯山 在縣北十五里見寰宇記
  馬嶺山 在縣東北與平凉縣接界
  見子巖 在縣東四十里世傳人失其子數載至此見之因名
  石香爐峽 在縣西北四十里其北又有松子峽馬舖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
  支磨原 在縣境東北郭汾陽家傳大厯十年吐蕃界潘原西至小石門白草川又下朝那川至百里城支磨原而入華亭子儀遣渾瑊破走之于故平凉城今縣西南有水磨川或以為支磨原也
  龍門洞 在縣南四十里
  涇水 在縣西北八十里自笄頭山發源流經此入平凉界
  汭水 在縣東三里縣志汭水遶流城南有惠民渠引經城中而北出以溉田
  北水 在縣北一里東流與汭水合流入涇
  柴底水 在縣北三十里明一統志有䇿底水即柴底窮汭記柴底水出朝那湫山之陽其北即涇水相去甚近
  胭脂川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東流入涇水武村川 在縣南十里武村縣西南十八盤諸泉為木賊溝延官溝水磨川武村川東至斷萬山滙於汭
  暖泉 在縣西南六里
  鎮原縣
  東山 在縣東二里極髙峻其下為舊東山縣玉山 在縣東十里山多白石隂雨之後明艶如玉嶺有凌雲閣下臨萬仞
  雉頭山 在縣西三十里狀如雉頭秦始皇二十三年巡隴西北地至雉頭山即此
  鷄頭山 在縣西五十里隗囂嘗使其將王孟塞鷄頭山道以拒漢兵
  潜夫山 在縣内北東漢王符髙隱於此著潜夫論上有讀書臺
  桃坡 在縣西八十里其地有桃萬株
  風堆 在縣西十里獨阜上有故臺臺側有風伯壇俗呼為風堆
  和戎原 在縣南二十五里見寰宇記
  陽晋水 在縣南平凉縣界流入寰宇記陽晋水在臨涇縣南十五里入涇即涇州横河之上源也
  原州川水 在縣北自固原州流入寰宇記自番界來
  髙平川水 在縣南二百歩源出舊縣之大隴山石門峽水 在縣西大隴山北有水逕流謂之峽水自延水 在縣西石竇出泉汲焉
  次水 在縣東北六十里與苦水東水亂流參差合而為一下流入髙平川
  蓮花池 在縣西一里許旱不涸冬不沍舊植蓮花故名
  太陽湫 即太洋湫在縣東六十里半山中環五里餘水澄澈深不可測旱禱多應又有任湫在縣西新城里
  石泉 在縣西一里許水從石孔中出四時不涸夏凉冬温民皆汲用
  温泉 在縣境冬夏常温
  聖井 在縣東九十里宋紹聖初竅石為龕建石窟寺室内可容數百人内有井
  九龍井 在縣西二十里一井九孔
  固原州
  六盤山 在州西南七十里曲折險仄盤旋而上元世祖自和林有事陜蜀恒屯兵於此宋史紹定三年䝉古主特穆津殂於六盤山寶祐六年䝉古主䝉格侵宋次於六盤山開慶元年䝉古入蜀使琿塔罕守六盤景定元年呼必賚立琿塔罕以六盤軍叛走甘州廉希憲使汪良臣擊平之元元貞二年自六盤至黄河立屯田置兵萬人明初徐逹定關中屢敗元兵于六盤蓋州境之險要也上有清暑樓元安西王所建
  臺山 在州南四十里
  馬麾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臺山之西宋元嘉五年夏王昌被擒其弟平原公定奔平凉郡魏兵追之敗於馬麾嶺蓋平凉之險要郡國志作馬屯山誤
  砲架山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石城堡前四壁峭立極為峻險明成化五年滿四反據此其相連者又有照壁山
  天都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宋元豐四年伐夏李憲自熙河進營于天都山焚夏人南牟内殿并其館庫元祐二年夏人與西羌相結聚兵天都山元昊臣野利常守天都山號天都大王
  印子山 在紅古城西南十里絶頂有印跡如篆刻狀故名
  須彌山 在州北九十里上有古石門關遺趾又為逄義山後漢建義初叚熲討先零叛羌自彭陽直指髙平戰于逄義山大破之
  掃竹嶺 在州西北百餘里其山髙峰陡峻危橋深洞過者不敢逼視為州險境土人借以備㓂祠真武神俗稱西武當云
  青羊山 在州北四十里山頂有泉
  清水河 在州西南四十里發源六盤山下東北流遶城東北下流亦謂之葫蘆河至鳴沙入黄河
  髙平水 在州西源出州西南北流入寧夏中衛界大黒水 源出隴山在州北一百十里流入清水河又有小黒水在州北八十里流入大黒水又有須都㓕河在州北九十里流入小黒水又有硝河在州西北一百里流入須都㓕河又有海子河在州西南三十里流入硝河所謂水有五源咸出隴山左㑹右水總為一川也並入於黄河
  南川 有二在州東南六十里為大南川在州東南五十里為小南川舊志下流至平凉縣境入于涇又有乾川在州東北一百六十里
  朝那湫二 一在州東南十五里泉流有聲廣五里濶一里餘波入清水河即古朝那湫秦投詛楚文于此一在州西南四十里六盤之隂山腰有泉眼東西濶一里南北長三里舊傳祭龍神潤澤侯處二水相合方四十里水停不流冬夏不増减兩岸不生草木旱即祀之以壺挹水置之于所在則雨雨水不止反水於泉俗以為𢘆今周廻七里蓋近代耗减明正德間因城中井水苦鹹難飲導入城泮池由西門入環流出東門公私便之土人謂之東海西海
  甜水 在紅古城西門外味甘可飲居民引之以種稻紅古城二十里入清水河
  北亂池 在州西南七十里濶一百七十丈莫測其深歳旱禱雨輙應
  養魚池 在舊開城三里元安西王養魚處又名蓮花池
  暖泉 在州北五里隆冬不凍流入清水河一統志以為即龍泉水
  青羊山泉 在州西四十里泉在山頂
  涇州
  兼山 在州北五里有重山之義州之主山也弇耳山 在州西南一里形如龍尾
  筆峰山 在州南五里峰頂峭㧞樹林隂宻有水流涇州曰朝那溝
  囬中山 在州西北二里上有王母宫下臨涇水俗名宫山
  米麫山 在州東南五里二峰峭絶南北朝盧祖遷為涇大將指二邱為米麫㓂遂遁還因名
  青石嶺 在州西北亦曰青石岸青石原晋義熙三年赫連勃勃敗姚秦將張佛於青石原六年勃勃又南攻安定破姚秦將揚佛嵩於青石北原進攻東鄉下之唐大厯七年吐蕃下青石嶺軍於朝那城郭子儀諭却之十二年吐蕃下青石嶺逼涇州子儀復擊却之又貞元三年吐蕃入㓂分屯潘口及青石嶺七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築保定城捍青石嶺皆即此
  青溪嶺 在州西南宋建炎三年金羅索侵涇原經畧使曲端遣將吳玠逆擊於青溪嶺敗之紹興中薩里哈自鳯翔趨邠州涇州將田盛遣兵擊之于青溪嶺㓂引去
  馬鞍坂 在州西北晋義寧十二年後秦將姚紹自安定擊赫連勃勃于馬鞍阪破之
  安仁谷 在州東南四十里古長城砦宋范仲淹嘗遣宋良等控守於此地
  碧泉洞 在州東北兼山之左其水青色長流味甘涇水 在州北自平凉縣流入又東南入邠州長武縣界州志涇河自邠以上灘淺流急故濁自邠以下灘深流緩故清至入渭處則涇清而渭濁也又曰涇河水石湍急故不能引以為利至涇陽則就平且蓄矣
  汭水 在州東南二里自崇信縣流入境東南流入長武界合於涇水
  閣川水 在州南三里州西山谷諸水㑹流成河下流入於涇水
  渰水 在州西南一名閣子溝源出州南二十里支家舖有暖泉瀠流西北入汭味甘利煑豆與朝那溝皆嘗𭧂漲為居民害
  後川河 在州北四十里發源交龍口亦曰横河自鎮原縣流入經東北三十五里由淺河川至長武縣界入涇州北諸谷水陽皆入涇隂皆入横河
  盤口河 在州南三十里與靈臺縣接界又東流至長武縣停口入涇
  共池 在州北五里華巖海印禪寺内水泉從地湧出流溢成池兩池相連故名宻人侵阮徂共即此
  百泉 在州西三十五里泉眼百餘四時不涸民資灌溉亦名百泉溝下流入涇州志涇汭灘髙流駛宣洩不能為利民間所資以灌溉者乃在陂澤源泉其溝渠共有六十四道
  暖泉 在州西五里宫山之陽水從石出四時温暖瑶池 在州西宫山之陽竇石而出俗傳為王母瑶池
  靈臺縣
  蒼山 在縣東二里其山松栢蒼翠因名山之東有白雲洞丹壑萬仭綿延漸低如龍延頸狀謂之龍灣崖元清虚子煉丹處
  保巖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勢峭㧞廽旋百折嶺有涇臺登之望見百里外其下常有雲霧出入有九峯環匝一名九頂峯巖下臨南河有温泉瀑布
  離山 在縣西南二里狀如象形
  虎山 在縣西北一里許
  兼山 在縣西九十里為縣主山其山兩重因名書臺山 在縣東北五里多竒木異獸甘泉秀石頂平如臺因名隋皇甫元晏讀書處又明一統志曰臺山府志縣枕臺山東西亘百里荆花尤茂一名荆山
  鳯山 在縣北十里其狀如鳯俗謂之上山鳯隱形山 在縣東北二里許孤峯突起日中無影蒼松古栢連抱参天圖經云其色蒼翠而地深奥故名
  卧龍原 在縣東十里見寰宇記
  白石原 在縣西北首起舊良原縣西南三十里東下三十里分為二原一良原一杜原
  望兒原 在舊良原縣東三十里
  范家溝 在縣西北流入逹溪其水亦足一方之養汭水 在縣北自崇信縣流入
  逹溪川 在縣南二里縣之西川源發隴州五馬山至邠梁山入涇邠志謂梁山黒水即此
  妲己川 在縣西七十里舊傳妲己生於此即逹溪之訛也
  蒲川 縣之南川也自鳯翔府分水嶺發源夾蒼離而出與逹溪合
  細川 舊志細川水源出鳯翔府麟遊縣細川谷流入縣境合於三交川新志細川水在縣東南二里上流與蒲川合後魏髙平賊万俟醜奴屯安定聞魏軍未進乃散衆耕於細川唐初涇州鎮將劉感自髙墌引還涇薛仁杲自南原馳下與感戰於百里細川感為所擒
  二香水 在縣東十五里源出麟遊縣東亦名三交水入於蒲川
  香水 在縣東北隱形山麓味甘氣馨因名
  小庵川 在縣南二十里自麟遊而來與蒲川合後溝 源自景村經縣東北流入逹溪其水甚甘一邑食之靈邑四境皆山有此甘泉信屬地德
  三女川 在縣西九十里即宻康公受三女奔處因名
  懸泉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横渠鎮石崖數仭上覆如幕有泉下注如簾為邑竒勝
  温冷泉 在保巖山之陰半温半冷疾者洗滌即愈靜寧州
  隴山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舊水洛縣乃水洛川及犢奴水所出以近隴州之地因名
  主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山勢獨髙其中峰嶺廽環溪流縈帶沃野千頃
  旗鼓山 在州東二里以形似名宋劉將軍滬屯兵防西夏處
  翠屏山 在州南五里
  武山 在州南七十里多産竒花異草四五月之間絢爛奪目
  石門山 在州南四十里兩峽平分斬截若門即隴山北垂宋劉滬破氐羌於此
  孫家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脉接秦隴諸山號稱陸海林藪淵澤深不可測
  宋家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昔産牡丹色種艷絶横山 在州北十里山勢横亘舊為番部所居東山 在州東五里宋吳璘命子挺築堡東山以拒金即此
  魚嘴山 在州東四十里六盤湫頭之支林樹葱鬱樵徑出入
  西峰五叠 號五臺峰山麓有靈湫建龍君祠雲臺山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連峰羾青長河遶碧四時烟景縱目可收
  石馬坪 在州西俗傳夜靜見羣馬食田衆以百矢射之遂冺迹次日視之皆石馬也因名
  邵家坪 在州境有古槐二株大十餘圍陰數十畝相傳為漢晋間物
  陳家洞 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幽林鳥道峭壁插天深洞層樓下臨絶澗稱為奥區
  西巖山 在州西七里有甘泉五
  馬圏山 在州北八里宋二吳將牧馬處也
  隴水 在州南一里源發六盤之陰按六盤為隴山尾故水為隴水味甘美俗名甜水河
  威戎川 明一統志在州南四十里或以為即水經注之燕無方城諸水也
  陽三川 府志在州南九十里自莊浪縣流入苦水水經注受渠水東出大隴山西經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川或曰即此
  水洛川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源發隴山流合犢奴川經石峽西南入秦州界
  髙家堡川 在州西四十里發源㑹寧青家驛之山中東流與甜苦二水滙焉
  抛龍川 在州西宋任福輕騎趨懷遠捺龍川即此長源河 在州西三里源發固原湏彌山北味苦俗名苦水河
  門扇川 在州東八十里源出六盤西流至威戎川滙焉
  底店川 在州東南一百一十里源出華亭之林家硤西流逕都記川過莊浪入磨石峽以逹於合河頭
  通遍川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隴山逕林家硤過佛崖灣西流至野照凉野二店滙章麻川
  治平川 在州西南八十里一從鞍子山經通渭之蔡家堡一經郭家岔至鳯龍之麓二水合流逹合河頭
  温泉 在州南五十里隆冬不氷又府志州東三十里曰乾磑川有温泉
  莊浪縣
  隴山 在縣東府志靜寧州東南一百五十里皆隴山也又曰自隴州至清水縣綿亘而來縣居山之陰今東暨華亭其間有鬼門關有火燄寶蓋麻庵大小十八盤湫頭笄頭龍家峽等山以及美髙六盤南北二百里東西七十里皆隴山也
  盤龍山 在縣南四十里山勢回伏狀如盤龍即隴山之異名
  杏花岡 即太白山在縣東三里髙岡峻嶺上建太白行祠樹木森鬱祭禱有應
  櫻桃原 在縣西三十里花發時其地如雪
  牡丹岔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傳多産牡丹
  屛風山 在縣南三里即邑對山如屛
  北寺山 在縣東北二里即遊龍山樹木森茂登其巔山川風景瞭然在目
  筆架峯 在縣南三里狀如筆架因名
  磨石峽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
  崔家峽 在縣西南五十里傳有石炭山狹水深不可挖
  青土坡 在縣西南六十里産白土
  東溝水 在縣東冊説源出隴山經縣西南流入靜寧州境注於苦水
  西溝水 在縣西半里源出隆德縣之襟山西南流入東溝水
  東河 源自龍家峽來遶縣城東故名東河
  西河 源自賈家岔來遶縣城西故名西河灣過城南會東河從磨石峽出
  陽三川 在縣西南七十里山陽有三川合流故名府志流入靜寧州即古受渠水
  苦水川 在縣西九十里自靜寧州流入境又北流入鎮原縣界味苦不可飲故名
  通邉川 在縣東北三十里明一統志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以道路四通而名府志在隆德縣南六十里蓋接界也通邉縣以此名
  隆德縣
  六盤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縣城鎮其西麓即隴山之支峰也通志山路險仄古謂之絡盤道
  美髙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山髙聳秀多産松竹藥草底堡水出焉二山與華亭接界
  龜山 在縣南二里
  狀元山 在縣南四里峯巔秀麗逈出羣山相者以為有狀元氣故名
  襟山 在縣南十里狀如衣襟
  鶯架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筆架山 在縣西二里一名燕家山
  旗山 在縣西三里
  鼓山 在縣西五里
  鳯山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象山 在縣北一里
  飽馬嶺 在縣南十里
  湯羊嶺 在縣西北十五里
  祭旗坡 在縣南六十里相傳宋曹瑋征吐蕃祭旗於此
  得勝坡 在縣南二十里明馬文升敗敵處
  凉殿峽 在縣南七十里元太弟避暑處
  隴水 在縣北西南流入靜寧州界水經注隴水東北出隴山其水西流又經瓦亭南合瓦亭水其後謂之好水
  好水川 在縣西二里源出六盤山西流合苦水宋任福違韓琦節制敗於夏人即此大隴左右水皆鹹苦不可飲間有味甘可飲者土人遂相率名之曰好水或曰甜水正不可以一處拘也
  底堡水 在縣南二里源出美髙山西南流入六盤水
  清流河 在縣東三里
  孤樹川 在縣北三十里傍有孤樹因名
  馬藺川 在縣西三十里多生馬藺
  瓦亭水 在縣西北亦西南流入靜寧州界水經注其水亦出隴山東南流歴瓦亭北又西南與隴水合
  武延川 在縣西北七十里宋史曹瑋知渭州與陳興秦翰破党項章悝族于武延川即此明一統志武延川昔有姓武名延者居此故名縣志謂之苦水河西南流入靜寧州境㑹於甜水河冊説苦水河源出固原之大六盤山諸水皆南道靜寧而東入渭
  各道水 在縣北二十里北亂湫之流也湫在縣東北四十里周三里深不可測旱禱輙應亦謂之靈湫
  紅城河 在縣西四十里亦出靈湫即各道河下流曹務河 在縣西南四十里與莊浪縣接界
  南源河 在縣南一里源出美髙山西流入於六盤水
  蓮花池 在縣東一里
  官泉 在縣治東儒學南深丈餘味甘冽四時不涸小水泉 在城内儒學西其水瑩澈居民資以灌溉温泉 在縣城東石穴隆冬不氷又有温泉在舊隆德堡
  龍泉 在得勝坡下又有湧泉在神林堡内
  線泉 在湯羊嶺西出山崖中髙丈餘飛瀑下流如線
  慶陽府
  安化縣
  景山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山多竒木怪石及産猿猱獐鹿之屬
  馬嶺山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一名箭括左右帶川相傳漢牧地有果實猿鳥之屬巖洞幽䆳莫窮所止唐置馬嶺縣蓋以山名
  寡婦山 在縣北十五里五代史慶州北十五里有寡婦山番部野雞族居之後周廣順二年拒命環慶二州帥討平之又舊府志城北三十里有寡阜砦
  太白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黒水河發源於此第二將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峯巒髙聳林木茂盛其地居民富庶
  鐡邉山 在縣北三百二十里頂平麓險川流縈遶宋范仲淹置寨於上
  白於山 在縣東北元和志白於山一名女郎山在故洛源縣北三十里
  秦霸嶺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舊名安花原俗傳秦穆公會西戎之地故名又金鷄嶺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與秦霸嶺相接
  横嶺 在縣北十八里產鐡形如蠐螬製為小刀極鋒利
  走馬嶺 在縣北二百二十里其嶺聳㧞其麓平衍相傳唐李靖大㨗於此走馬還朝故名走馬嶺
  白城子嶺 在縣北二百三十里東西綿亘二三里上有白城
  節義峰 在縣西北宋史景祐元年夏人侵慶州伏兵節義峰
  藥地峪 在縣南二十五里
  西姬峪 在縣西南三里相傳為公劉子姓之居又葉胡峪一名野狐溝在縣西北十里
  黒泉峪 在縣城北十里東川之東其水流入東河又嘉樂峪在縣北二十五里又葫蘆峪在縣北一百里
  東原 在縣東其脉自合水來凡溝澗皆西流又西原在縣西自景山來溝澗皆東流為城左右之䕶
  彭原 在縣西南九十里其原廣袤六十里有彭原縣城舊址城内浮屠尚存
  二谷原 在縣北五里一名慶原為郡城來脉又八珠原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與環縣接古為明珠番族之地
  花坡 在縣東十里地名花木為郡人遊覽處相傳不窋遺園
  花村原 在縣西二十里
  洛河 在縣東北二百五十里源出白於山經延安府保安縣界至中部縣東南流入西安界漢志洛水出歸德縣北蠻夷中府志在府北一百七十里有蘆草溝即洛河之源又曰府北有白豹西羊横水諸川合流至保安縣界入洛河
  按禹貢導洛自熊耳洛水發源商州冡嶺山經河南新安縣至鞏縣入河今此洛河源出白於山經延安府流入西安界是另有洛河名同實異非伊洛瀍澗之洛也
  東河 在縣東來自沙漠白馬懷安柔遠川及延慶靈溝水南流至縣城東南㑹於西河南流至合水縣界為馬蓮河
  西河 在縣西來自環河合馬嶺川楊集澗水谷溝下馬汀諸水南流遶城轉而東南㑹於東河府北三十里有下馬汀水濵地平經行者常憇於此葢即東西兩河之濵也
  馬嶺水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自環縣來東南流為西河
  泥水 一統志在縣北東南流入合水縣界漢志郁郅縣有泥水出北方蠻夷中
  白馬川 源出縣北一百二十里南流入東河相傳古有乘白馬者至此馬跑泉出涓流不竭里人神之立白馬祠於此
  懷安川 源出縣東北二百里西南流入東河柔遠川 源出縣東北一百八十里西南流入東河延慶溝 在縣北三十里西流入東河
  靈溝 在縣北五十里西流入東河
  楊集澗 在縣北八十里東流入西河
  太樂澗 在縣南五十里南流入珊瑚水至寧州界水峪溝 在縣西北七十里東南流入西河
  三合水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東流至合水縣界入馬蓮河
  珊瑚水 在縣西自環縣來合黒水蒲川太樂澗南流入寧州界
  北岔水 在縣東七十里自白豹川來南流至合水縣會建水
  白塔水 源出縣東北二百里南流入合水縣界白豹川 在縣東北二百里東流過保安縣界又東南入洛
  教子川 在縣西四十里諸山環如駐馬其水東注過城南又名底卜河流入縣河
  同川 在縣西八十里即故同川縣地其水南流入珊瑚水
  黒水川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太白山東流與蒲川合
  牛圏池 在縣西北二百里四旁皆石磧中有圏瀦水人馬給飲宋章楶嘗置毒於此夏人來犯飲者多斃
  蓮花池 在縣南三里東西二河合流縈而為池舊多植蓮
  鵞池 在縣署後東城隈唐末從事李克新濬宋慶厯中經畧安撫使施昌言重修暗通東河以汲水
  鹽池 在縣北五十里有大小二池大池在定邉周圍八十里小池在惠安堡周圍二十七里又有花馬池紅柳池俱産鹽今屬寧夏府
  清水泉 在縣西泉水澄澈冬温夏凉
  龍泉 在縣西三十里水甘冽舖名以此
  聖水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清冽上有龍堂禱雨輙應
  麻家煖泉 在縣北五里其水清甘隆冬不凍十二澇池 俱宋知州孫長卿浚鑿以備旱澇池底俱有石炭
  合水縣
  子午山 在縣東五十里南連耀州北抵鹽州東接延安綿亘八百餘里括地志秦始皇通直道故道在華池縣西四十五里子午山寰宇記子午山一名雞山山長千餘里北入大漠南盡分水其東水皆東南流為延安界其西水皆西南流為慶陽界直南直北皆隨地而異名
  南山 在縣南一里許巍然屹立林木茂盛
  豐峙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故城川上多林木八稜山在故城川北
  錦屏山 在縣西四十里狀如圍屏
  長厚原 在縣西南七十里
  漢城原 在縣西九十里
  麻峪 在縣南七十里故城川東
  馬蓮河 在縣西南四十里來自安化縣合冉家河水南流入寧州界
  合水 在縣東一里與建水北岔水合縣以此名西南流四十里入馬蓮河
  建水 在縣東一里源出子午山合北岔川為合水又西南入馬蓮河
  北川 在縣東一里即北岔水來自安化縣與建水合為合水
  樂蟠水 在縣西南六十里南流入馬蓮河
  清水溝 在縣西一里源出田家里南流入合水其水清澈大雨霶沛不濁
  神靈溝 在縣西六十里溝中央有山特起矗峻雄峙上平坦寛濶至正間居民避亂於此兵至溝口忽風電大作若有神靈擁䕶故名
  故城川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子午山南流入寧州界為大延川亦名寨子河有蘆荻烏藥諸産又小川出子午山東流入合水
  華池水 在縣東七十里來自保安縣至此合豹子川平戎川苖村溝諸水東南流入鄜州界
  豹子川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安化縣界西流入華池水
  平戎川 在縣東北八十里源出保安縣界南流入華池水唐韓遊瓌敗吐蕃於平戎川即此
  玉梅川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子午山東流入華池水
  鳯川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子午山東流入華池水清澈多鷗鷺春月人皆遊賞於此
  厮坡川 在縣東八十里源出子午山東流入華池水
  苗村溝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子午山東流入厮坡川
  延鳩川 在縣東九十里源出子午山東流入華池水
  錫蠟溝 在縣東六十里入建水
  慕原溝 在縣西十里
  冉家河溝 在縣西五十里源出安化縣界南流入馬蓮河
  聖公泉 在縣南五十步昔有修道於巖壑者以杖卓地泉出能愈百病遇旱不涸禱雨毎應故名
  暖水泉 在縣南四里水性温燠邑人修禊之地玉泉 在縣西南七十里
  寶泉 在縣北二十里寶泉寺泉歕出如貫珠柳池 在縣西五十里漢城原之東
  環縣
  尖山 在縣東一百里山形聳㧞因名
  大方山 在縣西南相近有小方山其形皆方五子山 在縣西鴛鴦溝上
  青山 在縣西劉昭曰北地參䜌縣有青山章懷太子曰青山在馬嶺縣西北
  牛家山 在縣西一百里牛訛奴族所居黒水河出此一名火燄山
  烏崙山 在縣北三十里山甚髙峻頂濶根狹難於登陟為險要之所宋於此置寨防守
  青岡峽 在縣北亦曰青岡嶺宋史至道二年李繼遷圍靈武詔遣兵五路救之李繼隆以環州路迂由青岡峽繞靈武趨平夏行數日不見敵而還青岡川本靈州大路自此過美利寨入靈州自過美利寨後漸入平夏經旱海難得水泉
  天池原 在縣南九十里
  板谷 在縣南唐大厯十二年吐蕃入㓂軍於原州北長澤澗進破方渠入板谷郭子儀遣將李懷光救却之
  石臺谷 在故方渠縣境唐貞元十三年楊朝晟築方渠三城發軍次石臺谷葢慶州之要道也
  環河 古名環江在縣西十里源出城北七十里水源舖南經城西委曲環抱石橋交跨小港分流南入安化縣界
  甜水溝 在縣西三里源出固原州界東南流入環河又鴛鴦溝在縣西十八里有南北二山對峙形如鴛鴦故名又趙大夫溝一名城西溝在縣西十里皆流入環河
  七里溝 在縣東七里流入環河又安塞川在縣東四十里西南流入環河又木鉢溝在縣東四十里源出安化縣界流入環河
  合道川 在縣西八十里自固原州來二水相合故名流入環河又蒼耳川在縣西九十里東流入環河又馬嶺溝在縣東一百里西流入安化縣界入環河又三岔溝在縣南一百里東流入環河溝旁山分三岔又佛堂谷水在縣西一百里東流入環河
  馬坊溝 在縣西北二十里為固原州要路源自州界來流入環河又肅遠溝在城北四十里東南流入環河又清平溝在縣西八十里清平所東流曲折七十里入環河
  黒水河 在縣西南一百里源出牛家山東南流入安化縣境其水色黒
  鹹河 在縣北寰宇記從土橋歸德川同家谷三處發源水鹹苦不可食
  天池 在縣南九十里池形如盤水溢不出
  葫蘆泉 在縣西舊有蕃部居之宋范仲淹謀城平定寨於此明一統志泉在縣西鎮戎東
  石泉 在縣南五里
  真寧縣
  羅山 在縣東二十里縣舊名羅川相傳唐天寶初得玉真人像於此因改縣名
  橋山 在縣東七十里黄帝塟衣冠處即子午山史記封禪書武帝巡朔方還祭黄帝塜魏收志陽周縣橋山有黄帝塜
  撫琴山 在縣南一里山畔有洞風過如琴音故名雲寂山 在縣南十五里蒼翠干霄為縣屏障㤗山 在縣西南一里上有青帝廟
  黎陽山 在縣西南三里
  五掌山 在縣東北二里山有五峯其形如掌雕嶺 在縣東五十里即子午山之别阜上有秦馳道迤南為橋山
  羅水 在縣南城下元和志隋羅川縣以羅水為名即真寧河源出横嶺合小川南溝二水西流又寧州界入涇水又小河水在縣東一里東南流入羅水
  龍門川 在縣西十里自寧州來經縣西北四十里南流入於羅水縣志南逹豐鎬北通銀夏又長溝水在縣西十里南入羅水
  于莊溝 在縣東二十里南流入淳化縣界又南溝在縣南二里南流入淳化縣界
  馬槽溝 在縣西北二十里相傳馬伏波將軍過此要冊湫 在縣東六十里橋山之尾周圍九畝旁有龍祠唐開元中建歴代皆加封號寰宇記宋太平興國二年封要冊湫普濟王為顯聖王其水無禽魚萍草茂林陰翳旱澇不涸亦不溢祈禱立應碑刻甚多
  聖水泉 在要冊湫廟後
  蓮花池 在縣東二十里舊産蓮花
  温泉 在縣西二里有三池皆夏凉冬煖
  寧州
  髙山 在州東發自横嶺迤邐而西至此豐隆特峙為州來脉即因山形築為郭城稍東為安定縣故址
  鳯凰山 在州東六十里發自横嶺突起如鳯故名西山 在州西馬蓮河岸列峙城西
  畫石山 在州西十五里珊瑚川上其石有文燦然如畫圖
  南山 在州南二里拱䕶州城前列如屛巖半寺廟幽䆳内有金沙泉過客多登覽山上有元將李思齊故址
  北山 即北坡逹府之路距州一里其下即公劉舊邑
  横嶺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州志即子午山横亘南北故曰子午其脊為鄜寧二州之界明一統志横嶺在襄樂縣東一百里即子午山之别阜
  燕原 在州東北六十里襄樂鎮後燕太子丹為質於此故名後魏置燕州於此
  安定巖 在州西十五里巖如潑墨石可䥴硯涇河 在州南三十里自涇州來至政平驛與馬蓮河合流入邠州界
  馬蓮河 在州西二里自合水縣流入與九龍川合流經政平鎮入於涇河
  九陵水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川中有九堆似陵故名九陵自合水縣界流入合奢延川西南入馬蓮河一名九龍川
  大延川水 在州東其源有二一自横嶺白羊溪北流至羅山務一自武亭寨西南流至羅山務二水合流為大延川至襄樂與小延川合至寨子口與故城川合又名寨子河南流過州城北名城北河又逹城西與九陵川合南入馬蓮河
  小延川水 一名奢延川在州東一百里自横嶺盧保兒鎮發源西流至襄武城合大延川
  珊瑚水 在州西十五里自安化縣來東南流入馬蓮河川中有紫阿石可作硯川口有湫名順利泉
  白羊水 在州東一百里一名白谷川源出白羊溪流經横嶺西北至羅山務入奢延川
  走馬水 在州東三十里源出橋山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川
  寧水 在州東七十里一名寧江自真寧縣流入即羅水也亦名亞谷河流入真寧界
  濫泥溝 在州東二十五里源出太安原下西南流至谷堆城入馬蓮河
  柳葉溝水 在州北二十里源發早社原下西南流入馬蓮河
  天池 在西郭城下明萬厯初知州馬彦卿鑿暗導河水於城内後寧夏孛逆變城門戒嚴郡人賴以濟飲上有亭榭可遊憇
  氷波湫 在州南四十里舊有祠禱雨應
  金沙泉 在州南一里沙色如金有泉懸崖而下入九龍河
  石溝泉 在州東北百步許味甘冽
  暖泉 在州東南五里其水冬温















  甘肅通志巻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六
  山川
  甘州府
  張掖縣
  祁連山 在縣西南二百里連亘凉肅東西延袤千餘里又名天山西域呼天爲祁連西河舊事云祁連山在張掖酒泉二郡界産松栢古木美水草山中冬溫夏凉宜畜牧
  馬蹄山 在縣南一百里一名臨松山前凉於此置郡巖石間有神馬足跡故名馬蹄山
  合黎山 在縣北四十里一名要塗山迤邐至鎮夷所石峽口三百里按前漢地理志張掖西北有小硤葢弱水與流沙相合之處禹貢所謂導弱水至於合黎是也
  甘浚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山下有泉味甘冽故名人祖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俗名快活山其山不毛一統志東北四十五里有甘峻山即人祖山與甘浚山别
  川巖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十六國春秋沮渠䝉遜元始八年欲伐西凉引兵西至白岩僞南攻浩亹潛師還屯川岩
  平頂山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産松栢木植通黒河源河水分澆民田
  鷄山 按水經黒水出張掖鷄山至敦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葢鷄山在張掖之北
  弱水 自縣城東北環合黎山入居延澤禹貢云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王氏通釋弱水出吐谷渾界窮石山自甘州删丹縣西至合黎山與張掖河合其水力不勝芥然可以皮船渡按西域傳弱水在條支自長安西行萬二千里又百餘日方至其地疑别有所謂弱水也
  張掖河 自縣西南山中流出又名羗谷水源出擺通河經祁連山積雪消融其流益大旁合黎山下弱水入焉出羗谷口北入額齊納界喀巴哈巴爾海拉蘓三海子即居延海古流沙也
  黒水 在縣西十三里從西南山谷間流經此有黒河橋跨其上其下流仍合於張掖河明正德時土魯番沁特穆爾羈寓甘州謂城南黒河可引灌城因導叛羗謀犯邊云
  千金渠 在縣西又西流入高臺縣界漢書觻得縣有千金渠西流至樂涫入澤中一綂志云即羗谷水所引爲渠也
  赤泉 在縣東南十六國春秋秃髪傉檀𢎞昌五年伐䝉遜次於氐池芟其禾苗至赤泉而還
  蓼泉 在縣西九十里沮渠䝉遜與西凉交戰之處甘泉 在縣西南八十里甘浚山下味甘又城南門内東三十餘歩亦有甘泉北流出城引以轉磑
  九眼泉 在縣西九十里
  草湖泉 在張掖河兩岸數十處多生蘆草每年收草百餘萬束以飼馬
  龍首潭 縣西八十里山峽内有潭張掖河所經也石井在縣南一百三十里普觀寺石洞佛殿内西南角井口四靣各長一丈四寸深四尺五寸水常滿不溢冬夏汲之不竭
  都瀆澗 在縣西九十里蓼泉之西
  山丹縣
  石硤口山 在縣東八十里兩峯相對下有石井焉支山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漢霍去病擊匈奴過焉支山千里執渾邪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即此地也山在河西郡界東西百餘里南北二十里有松栢古木美水草宜畜牧與祁連山同一名删丹山匈奴失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顔色唐哥舒翰建神祠於山麓天寶間封山神爲寧濟公
  祁連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連亘甘肅又名窮石山
  金山 隋志張掖縣有大柳谷舊志柳谷在甘州東南一百里與山丹接界即金山也
  石嘴山 在縣西十里山下皆舄鹵雨後經日色白如鹽
  甘浚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延袤至甘州一名甘峻山俗名龍頭山山陰有泉旱可禱雨
  紅寺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土皆赤山上有崖深六尺高八尺内有石佛又名紅寺洞
  饅頭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形似饅頭故名
  大斗拔谷 元和志大斗拔谷在縣南二百里一綂志云即今扁都口也隋伐吐谷渾經大斗拔谷山路險隘魚貫而出唐貞觀八年李靖討吐谷渾還上遣使勞軍於大斗拔谷
  删丹河 在縣西源出祁連山西流入張掖河即弱水禹貢弱水既西是也
  南草湖 在縣東南一里周圍九里中多蘆草因以爲名其下有湧泉與西草湖水相合有渠灌田四百餘頃
  西草湖 在縣西一十里周圍七里中多蘆葦水泉紅鹽池 在縣北五百里池産鹽紅色明洪武中指揮莊得採貢歲辦後以地屬境外停苹
  白鹽池 在居延澤之旁
  暖泉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平地湧泉二穴冬寒不凍故名有渠溉田百七十餘頃
  馮勝泉 在縣北二十里
  邊外山川
  浚稽山 在府邊外漢太和二年遣趙破奴出朔方西北二千餘里期至浚稽而還及還未至受降城四百里敗没天漢二年詔李陵出遮虜障將歩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與單于戰敗降括地志居延縣有遮虜障路博德所築長老傳云遮虜障北百八十里直居延西北即陵敗處
  三木樓山 在府東北塞外後漢永平十六年討北匈奴分遣耿秉秦起出張掖居延塞絶漠六百餘里擊匈奴于三木樓山建初六年北匈奴三木樓山部落欵五原塞降
  居延海 地理志渡張掖河行至合黎山鎮夷石硤口旁河東壖屈曲東北行一千里有寧冦軍軍東北有居延海元至元時總管呼都克婁請鑿合即渠於其地屯田九十餘頃
  蒲離候水 在府北邊外漢書本始二年范明友出張掖塞千二百餘里至蒲離𠉀水
  鹽池 在府北邊外元和志在張掖縣九百三十里周廻一百歩其鹽潔白甘美
  凉州府
  武威縣
  青山 在縣東二百五十里上多松栢冬夏常青松山 在縣東三百一十里上多古松
  天梯山 在縣南八十里其山高峻路徑曲折如梯第五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上有清泉茂林修竹懸崖石室昔爲隱士所居今名石佛崖
  臧南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冬夏多雪又名雪山山水灌甘凉一帶田
  西山 在縣西二十里峯巒若蓮花又名蓮花峯下有石五色成文如獸形
  青巖山 在縣南一百六十里下有湫甚廣人觸之風雹立至今名青羊山
  洪池嶺 在縣東南凉州之大山也唐志凉州有洪池府又姑臧有二嶺南曰洪池嶺西曰删丹嶺後凉楊頴諌其主吕纂曰疆域未闢﨑嶇二嶺之内謂洪池及删丹嶺也
  白嶺山 在縣西一百里山頂積雪望之皓然因名今名白水嶺
  祁連山 在縣東南一帶聨絡甘凉延袤千餘里浚稽山 在舊武威郡北漢李陵出居延至浚稽山金塔山 在縣南五十里爲金塔寺渠水源
  米臍山 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其山水自張義堡口出爲黄羊渠水源
  牛心山 在縣南一百九十里山多林木
  倘哥兒山 在縣南九十里上有倘哥兒墩
  雜木山 在縣南七十里爲雜木大小二渠水源横梁山 在縣西九十里前有煤炭山
  黄羊川山 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爲黄羊川渠水之源
  馬蹄溝石洞 在縣南三十里山之陰中周七十歩左右二穴貫穿相通有佛壁
  谷水 一名沙河在縣東北五十里其源出自洪水泉至三岔水合而爲一踰鎮番界北入白海
  特黙格川 在縣西南七十里古爲匃奴放牧之地䝉古語駝曰特黙格言此川土肥美宜駝故名爲安遠永昌之水源
  五澗谷 一名五澗水在縣東南七十里源自番禾界出流入白海
  黄羊川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地多水草宜畜牧故名即今張義堡川
  文車澤 在縣東三十里前秦苻堅遣毛盛伐凉造機械衝車於此故名
  瀦野澤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禹貢至於瀦野即此亦名休屠澤
  靈泉池 在縣南後凉吕光嘗宴羣臣于此
  汪洋池 在縣南一百九十里山上有池大數里其水汪洋四散流出
  魚池 在縣東一里周圍有湖草樹䝉宻今爲先農壇
  白亭海 在縣東北境五澗谷水注之其色潔白故名一名小澗端海子
  天池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山上四時不涸近城泉 在縣東五里又黒水林泉在縣東三十里紅水泉在縣東五十里水色微紅海藏寺泉在縣北十里 以上四泉皆流入沙河谷水溉田甚廣
  溫泉 在縣西南一百里其水溫暖浴之却病劉林湖 在縣北十里又有熊兆湖在縣北五十里永昌縣
  南山 在縣南二十里俗名照靣山
  雪山 即祁連山在縣西一百八十里山廣千里連亘數郡水草豐茂尤宜畜牧與凉州南山相連雖炎夏積雪不消
  炭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山出石炭
  青松山 在縣西八十里又名大黄山焉支山葢一山而連跨數處
  金山 在縣北二十里麗水出焉
  亥母洞山 在縣北七十里洞有古石佛足下有泉洞上滴水巉岩間
  石燕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又名燕兒溝夜見羣燕飛舞
  托歡山 在縣北四百里邊外
  馬蹄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下巨石上有馬蹄故名
  摩天嶺 在縣南七十里
  庫庫水 在縣西南境外又大通水在縣南境外皆浩亹河也
  考來河 在縣西南八十里東北流入水磨川蹇占口澗 在縣東南五十里又名澗水源出自雪山流入凉州界分流溉田
  牧羊川 在縣北四十里民資耕種
  金川水 在縣北二十里有水磨兼能灌田
  水磨川 在縣西三十里一名雲川其源出自鸞鳥山之平羗腦兒都山口以水勢迅急能轉石磨故名水東北流出塞入昌寧湖
  白鹽池 在縣北境外六百里又有青鹽池與鎮番連界
  硝池 在縣北八十里
  暖泉 在縣西三十五里二穴湧出四時常溫東北流入水磨川又一在城東三里一在城北一里
  鹿泉 在縣西北一百里
  雙泉 又名雙井在縣西北二百里
  茅草泉 在縣北六十里又有矮鹿泉在縣東北七十里一碗泉在縣北四十里爲水無多故名
  馬跑泉 在縣北三百里高泉在縣北四百三十里赤那泉在縣北五百里 以上三泉俱在境外鎮番縣
  蘓武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俗傳蘓武牧羊之處舊有蘓武廟址並碑有漢中郎將蘓武牧羝處字蹟城内有蘓公祠
  阿喇鶻山 在縣南三十里東接蘓武山
  黒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舊有黒山闗口
  紅崖山 在縣南七十里山赤色故名
  來伏山 在縣西八十里地接塞外其山脊高首俛遥拱城郭如拜伏狀故名
  亦不喇山 在縣北二百八十里境外
  青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與蘓武山相連
  狼跑泉山 在縣東境一百里
  抹山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爲境外衝隘
  高越原 在縣北塞外隋時總管竇榮定出凉州與突厥相拒于此地却之
  天池湖 在縣北二十里祈雨輒應俗傳有龍隱其中
  鴨兒湖 在縣東五十里中多蘆葦
  柳林湖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抹山北雍正五年試種開墾
  月牙墩湖 在蔡旗堡南十里中有亂泉津流四溢大河 舊志名小河城東二十五里源𣲖甚多詳見水利
  龍潭 在縣東四十里一名小池
  柳條灣 在縣東五十里境外綠蔭長渠
  昌寧湖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中有昌寧堡湖多水草楊木明萬歴中夷人青巴圖據此後移龍首山
  小海子 在縣西北堡外與狼跑山相近
  東海 在縣東北境外爲凉州一帶河水所歸六壩湖 在縣東邊外距城三十餘里今墾爲田青鹽池 在境外二百四十餘里産青鹽
  鴛鴦白鹽池 又有小白鹽池在縣西北二百二十里邊外産白鹽與姑臧接界
  青土湖 在縣東北二百里境外芊草最盛
  石井 在縣西二百里邊外
  三井 在縣西北二百四十里境外有泉眼三處故名
  九眼井 一名沙井在縣西北二百五十里青鹽池西境外其水甘冽可飲
  亂井 在縣北二百七十里境外有泉眼數處故名古浪縣
  東山 在縣東二里上有在城墩
  西山 即古雪山在縣西五十里
  黒松林山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上多松
  栢林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山多栢
  黄羊川山 在縣南三十里羣山環峙中夾平川鐵櫃山 在縣東南七里峽内險要可設伏
  古龍山 在縣南里許其山蜿蜒如龍形
  石門山 在縣南四十里即黄羊川東山石壁相向其狀若門故名山多松栢寺觀
  不毛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環山皆林獨此山不生草木故名在黄羊川後爲番夷住牧之處
  顯化山 在縣南四十里其形高聳樹林陰鬱由巔至𪋤寺宇迤𨓦
  雷𡶶山 在縣南六十里山高風冷雷鳴起此上有雷公祠居民祀之迤西接天梯山可可口在南
  牛頭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象形而名
  硯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筆架山 與硯山相連而稍高三峯並峙中峯特起故名
  烏稍嶺 在縣南七十五里東西迤𨓦即平古分界處
  鵞頭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狀如鵞頭其山産煤炭跌落崖 在縣南十里峽内山巖突出勢如欲墜行人不敢仰視
  平頂山 在縣北八里平衍可耕
  古浪河 其源出烏稍嶺遶縣北流入白海
  龍溝河 在縣東五十里其源出龍溝山北流出口入古浪河
  大羗河 在縣東五十里土門城南八里明初馮勝定河西套夷北遁以馬屉塞河變成細流今兩岸高丈餘遺蹟猶存
  響水河 其源出響水厓東流三十里入古浪河石門峽河 其源從峽内流三十里滙入古浪河柳林河 在黒松驛北三里自火石岔出流入古浪河
  酸茨溝河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發源不毛山北流三十里出大靖峽門入川引渠灌田
  鴛鴦池 在縣西七十里池水四時常不涸
  高崖泉 在縣西二里水自崖下湧出南北分遶用以轉磨灌田
  煖泉 一名漪泉土門城南八里即暖泉𭐏河源湖灘泉 大靖城南五里引渠灌田
  香水泉 在縣南七十里黄羊川東居民資飲西川井 川有河水天旱則浸入沙内不能下流民人因鑿井引川以資飲
  平番縣
  東山 一名青龍山在縣東一里東連松山西連鎮岔
  大小松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接蘭州界山多大松其北又有小松山明時議邊事者以二山控禦邊陲爲境之要地
  一撮毛山 在縣東接蘭州永㤗堡界
  駱駝山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形似駱駝
  火熖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平頂山 在縣西南六里地勢蜿蜒中多巨蛇窟穴堪輿家以爲一邑風氣所聚爲本處主山
  仁壽山 在縣西三里河水經流山巒環拱峻極蘿蔔山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與雪山相距狀如蘿蔔
  琵琶山 在縣西北元和志在廣武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北凉沮渠䝉遜擁衆南保琵琶山即此寰宇記其山嶮峻曲折有似琵琶首
  刀楞山 在縣北三十里武勝堡南
  棋子山桌子山 在縣西南二百里兩山相連道險樹宻番人巢穴雍正二年番民梗化奮威將軍岳鍾琪凉莊道蔣泂率兵攻之伐樹通道直抵其穴西番始平
  炭山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出煤炭
  石佛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崖中有石佛
  分水嶺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嶺嶠有泉分流南爲莊浪水北爲古浪水
  烏稍嶺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接古浪界路通甘肅雖盛夏飛雪寒氣砭骨
  香爐山 在縣西五里峯頂聳岫形若鼎鼐
  萬花山 在縣西大通堡二十五里
  馬牙雪山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形如馬牙北通鎮羗堡
  乾柴溝 在縣東彚紀松山堡有乾柴窊秃墩子二溝微有泉眼從南往北交流由舊打魚溝沿河引水灌田千畆
  潤水 一綂志云在所西東南入蘭州界鄭伯津逆水 一綂志云在所西亦南流入蘭州界二水皆據漢志寰宇記逆水今名麗水源出昌松縣南金山
  莊浪河 在縣西門外源出分水嶺引以灌田南流入黄河
  西大通河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祁連山擺通二山之川灌溉田畆居民頼之
  松峽水 在縣西北又北流入古浪縣界通志分水嶺水北流者爲古浪水葢即松硤水矣
  苦水河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其味苦因名鹹水河 與苦水河相近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味甚鹹南流入黄河
  黒川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勝景别見古蹟
  庫庫川 在縣西南四十里
  中川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虜賊從蘆紅三眼井走至松山草川皆由此路
  塔拉圗川 在縣西八十里
  龍潭池 在縣北三十里其池水停不流乆旱不涸乆澇不溢
  龍泉 在縣東水經注允街縣有龍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紋成蛟龍或試撓破之尋平成龍牲畜將飲者皆畏避而走下入湟水
  一泓泉 俗名一碗泉在縣東五里
  沙泉 在縣東八十里其水清潔冬夏不涸
  犁耙溝水泉 在縣西四十里山産雜木可爲農具鑼鍋泉 在縣北七十里
  轉輪寺泉 在縣南三十里官道傍有泉一眼周圍九歩深一丈冬夏水滿行人共飲
  巴延湖 在縣東北邊外阿𭐏營迤北二百八十里東南至黒雙山七十里
  金莊水 在縣東二百里
  大青羊水 在裴家堡北一百餘里又小青羊水在堡北二百里俱係境外
  蘆井兒泉 在縣東二百里又蘓克圖泉在縣東三百里境外其水四時不絶
  四眼井 在縣東南七十里境外一泉四眼湧出因名
  寧夏府
  寧夏寧朔二縣
  賀蘭山 在府西六十里陽屏西夏陰阻北番延亘五百餘里邊境倚以爲固上有廢寺百餘多元昊故宫遺址樹木青白望如駮馬北人呼駮爲賀蘭故名從首至尾像月形山出鉛礬五代唐長興三年夏州帥臣康福奏党項入冦擊敗之追至賀蘭山慶厯四年契丹伐夏其將蕭惠濟河與元昊戰於賀蘭山北明一綂志𢎞治三年督臣王越襲賀蘭山後虜敗之舊志山麓有黄安峽赤木等口舊皆壘石置驛
  省嵬山 在府東北一百四十里黄河東岸舊有省嵬城横枕河濱爲防禦要地
  峽口山 古名青銅峽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兩山相夾黄河逕行其中岸左列塔一百有八有新月白電美女彈穿諸峯
  卑移山 在府西北漢志在亷縣西北五邊考衛西北境有寧羅山其西南爲龜山松山揟次山與莊浪衛相接皆有險塞可憑
  紫金山 俗名牛首山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黄河之東岸也𡶶巒羅列萬叠千重最著者爲文華武英二峯北根抵於賀蘭黄河南聨屬於金積蠡山梵宫十餘所相傳以爲小西天山其山嶺有池號金牛池
  莎羅模山 在府西南一百里近賀蘭山之靈武口有水湧出
  金積山 在府西南二百里牛首山之北産文石回軍山 又名尖峯山在廣武城西北三十五里其高不及一里有西征軍士遇大雪迷道惟見此山一峯獨青望之而行四日得還故有此名
  石嘴山 在府東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嘴
  黄草山 在府北二百六十里其上草色多黄故名羊首山 在廣武城西南三十里長城經其下大青山 在賀蘭山後隆慶三年寧夏把總巴拜出邊邀擊套虜於大青山敗之是也
  麥垜山 在府東北二百里其山出鐵山勢高聳如麥垜
  宗高谷 在府西唐天祐三年靈武帥韓遜奏吐番營於宗高谷將西撃凉州葢在賀蘭山後
  快活林 在府西十里豐水草宜孳牧
  黄河 在府東南三十里明一綂志在衛東四十里自中衛流入又東北入平羅縣界水經注水自薄骨律城北逕典農城東又北逕上河城東又北逕典農城東又東北逕亷縣故城東又北與枝津合又東北逕渾懐障西又北至石崖山舊志有三岔河在衛東南黄河西岸曲折處明成化中虜冦韋州還總兵官劉聚邀擊之於三岔河即此 黄河嘗爲中國患而寧夏獨受其利引渠溉田凡數萬頃無旱澇之災司馬遷河渠書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後漢順帝從虞詡言復朔方西河上郡使激河濬渠爲屯田省内郡費億計
  黒水河 在府東九十里河套内源出邊外由闇門入境徑府西流入黄河明一綂志番名哈喇烏蘓河
  清水河 在城南三百五十里河流甚狹自固原州流經寜夏注黄河一名葫蘆河
  大鹽池 在府北四百里小池在府東南一百七十里其鹽皆不假人力自然凝結
  長湖 在府南十五里渟泓浩𣺌水光澄碧
  觀音湖 在府西北九十三里賀蘭山之水多聚於賀蘭山大水口下
  月湖 在府北三十五里以形似月故名
  沙湖 在府東二十里
  巽湖 在府東南三十五里
  三塔湖 在府東北三十里
  高臺寺湖 在府東十五里
  煖泉 在府西北八十里
  瑜井 在廣武營水色白而甘冽逈異他水以木桿自泉眼探之莫測其際甫釋手則桿如矢上平羅縣
  賀蘭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東抵河其抵河之處又名乞伏山
  西𤓰山 在縣北二十八里以形似故名
  石崖山 在縣東北水經注河水經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崖上自然有文若戰馬之狀粲然成著𩔖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
  老虎山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黄河岸上九邊考自老虎山而西爲長流水蒲草泉等險距衛境可數百里皆可收爲外險
  黒山 在縣北三百里賀蘭山之尾也形似虎踞飲河扼隘
  不老山 在縣東北塞外
  黄河 在縣東二十里
  西河 在縣東五里自北流入黄河
  蒲草溝 在縣西北二百里明𢎞治十一年制臣王越分兵討賀蘭山後叛冦北哨擊賊於花果園南哨至蒲草溝賊從沙窩遁去合兵追至大巴圖城又追敗之於柳溝兒冦遂西遁
  靈州
  馬鞍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以形似故名
  磁窰山 在州東六十里爲陶冶之所出石炭明成化九年撫臣馬文升議築磁窰堡於此以接靈州邊界
  打狼山 在州東南明一綂志狼山即此套虜由韋州南犯鎮原平凉之道也
  三山 在韋州堡東一百里三峯列峙
  𣓓子山 在三山南溪澗險惡豺虎所居人跡罕到金積山 在州西南一百餘里産文石山土色如金山北崖石坂下水滴如雨旱禱有應
  炭山 在州南五十里
  黒鷹山 在韋州堡南一百五十里昔人常於此獲黒鷹近琥八山
  長樂山 在州南元和志廻樂縣有長樂山舊名逹樂山又曰鐸落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故名舊吐谷渾部所居寰宇記引十道記云山近安樂川
  大蠡山 在韋州堡西二十五里層巒叠嶂蒼翠如染以其峯如蠡故名始於明慶府長史劉昉舊不知爲何名也四旁皆平地屹然獨立上多竒木異卉良藥山北有祠雨暘輒禱之
  小蠡山 在大蠡山之南其脉相聨舊志在韋州西二十里亦曰螺山套虜入冦嘗駐牧於此
  琥八山 在韋州堡南八十里琥八方言猶華言色駁雜也
  打剌坡山 在韋州堡南四十里
  峽口山 一名青銅峽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兩山壁立千仞怪石嵯峨河經其中
  平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以山頂平故名
  囉龎山 在州西乾道六年夏相任得敬脇其主仁孝欲分夏國仁孝分西南路及靈州之囉龎嶺與之即此
  歡喜嶺 在州東明成化中虜入州東永隆墩諸戍官軍追敗之於此
  黄河 在州西水經注河水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逕沃野故城南州境田多沃饒頼黄河之灌溉
  蒲草湖 在州南二十里
  安樂川 在州南稍東一百八十里寰宇記川近於安樂山
  天麻川 在州東北
  東湖 在韋州堡東一里
  鴛鴦湖 在東湖北三里
  草塲湖 在州南三十里
  滚泉 在金積山東水自地湧出高丈許其沸如湯滴水 在滚泉南北崖上一石板突出下瞰水自石板亂滴如雨
  煖泉 在舊寧夏所北三十里鹽池西南三十里明萬厯四十一年總制黄嘉善檄操守盧文善拓其基建亭鑿池爲行邊暫憇之所元和志廻樂縣有溫泉即此
  富泉 在大蠡山之南引以灌田
  旱海 在州東南宋張洎曰自威州抵靈州有旱海七百里斥鹵枯㵼無溪澗川谷張舜民曰今旱江坪即旱海在清遠軍北趙珣曰鹽夏清遠軍間並係沙磧俗謂之旱海自環州出青岡川本靈州大路自北過美利砦漸入平夏徑旱海中至耀德清邊鎮入靈州
  沙窩井 在惠安堡北五里許味清而甘美居民萬家及四方往來人畜咸利頼之雖旱不竭
  羊坊井 在惠安堡北五里
  中衛縣
  石空寺山 在縣東八十里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數百人内設佛像每夜僧燃燈遠望如星懸天際
  黒山 在縣東三十里石色皆黒盛夏積雪不消按寧夏志云沙嶺從西來綿亘起伏拱衛如屏至衛東北三十里結爲石山名黒山又三十里至勝金闗與黄河㑹河自蘭靖來穿崖觸石激射而下至衛西四十里始落平川遶城而東折而北抵勝金闗山則石峯突兀槎枒錯出水則洪波瀰漫旋折相向兩勢𦂳逼中通一線斯則中衛之形勝也
  香山 縣之南山總名
  米鉢山 在縣南七十里因山有米鉢寺故名雪山 在縣西南
  冷山 與雪山俱在大河之南
  沙山 在縣西五十里元志應理州西據沙山明一綂志在縣西五十里因沙所積故名一名沙嶺
  大沙子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在舊應理州西南俗呼扒里扒沙迤西近平番凉州諸界
  啓剌八山 在縣大河之西北
  觀音山 在縣北五十里山有觀音洞故名北即邊界
  黄河 在縣南十里河自蘭靖來至縣西四十里始落平壤縣城而東北抵勝金關行至廣武入青銅峽靈州界
  清水河 在鳴沙州南距縣二百五十里古所謂葫蘆河者是也河流甚狹自平凉界來西注黄河一名高平水
  山河 自固原來至寧安堡西二十里入河
  裴家川 在縣西南接靖遠縣北境九邊考其地有腴田萬頃軍民歲以冦患不得田作明隆慶時督臣王之誥於寧夏舊堡河口等邊墩臺堡砦駐將領於此以遏冦出入要路并築東西隘口自是裴家川爲内地軍民頼之
  洛陽川 在縣西二十五里
  馬槽湖 在縣東三十里形似故名東南流入大河龍潭泉 在縣西二十里其水夏則瀦蓄冬不凝氷一名煖泉禱雨有應
  野馬泉 在縣北二十里
  蒲塘 在縣北四十里塘中多産蒲草因名亦注於河
  新渠縣
  黄河 在縣東十五里引渠灌田
  西河 在縣西一里
  長堤 在惠農渠長一百七十里以便逼水
  寶豐縣
  賀蘭山 在縣西四十里
  石嘴山 在縣北四十里
  省嵬山 在縣東四十里黄河東有省嵬口爲防禦要地
  居中山 在縣東南
  黄河 在縣東二十六里
  淤河 在縣東十五里
  西河 在縣西三十里即惠農渠并衆支渠洩水處流入黄河
  西寧府
  西寧縣
  硤口山 在縣東三十里石山對峙地極險阻爲湟鄯往來咽喉漢時名湟陿趙充國屯田金城奏治湟陿以西道橋水經注湟水逕東亭北東出漆峽山唐人常修閣道宋築省章城控制要害又名綏遠闗
  紅崖子山 在縣東八十里其土赤因名山腰有石洞
  拔延山 在縣南二百餘里隋志化隆縣有拔延山隋書大業五年帝至西平大獵於拔延山即此
  南禪山 在縣西南三里有崖洞佛像
  北禪山 在縣西北五里有崖形如佛
  積石山 在縣西南一百七十里禹貢導河積石是也水經注河逕積石而爲中國河俗謂之大積石山河州西北七十里有積石山俗謂之小積石山
  土樓山 在縣西元和志在湟水縣西一百三十里又曰鄯城縣西即土樓山水經注湟水東逕土樓南樓北倚山原𡶶高三百尺有若削成
  金山 在縣西六十里隋紀大業五年帝度星嶺宴羣臣於金山上有湫池旱禱有應爲郡望山
  養女山 在縣東北水經注養女川水出養女山北闞駰曰長寧亭北有養女嶺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
  阿剌古山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
  勒姐嶺 在縣西漢時有勒姐羗居之晉義熙十一年北凉主䝉遜敗西秦兵於浩亹西秦主熾磐遣將折斐等據勒姐嶺邀其還路䝉遜擊擒之水經注勒且谿出安夷縣東而北入湟水
  牛心堆 在縣西南唐貞觀九年李靖伐吐谷渾敗其兵於此
  雪山 在縣南一百里積雪四時不消
  星嶺 在縣南隋紀大業五年帝自拔延山入長寧谷度星嶺至金山舊志在龍支城西北
  覆袁山 煬帝幸河右征吐谷渾至此
  熱水山 在縣西南五百里山南出暖水流入青海北出冷泉即古西寧河源也
  西石硤 在縣西七十里陡削相對爲峽
  小石峽 在縣東三十里石山對峙半山有風婆岩每大風禱之則息
  大石峽 在縣東九十里校小石峽尤雄壯
  紅崖洞 在縣東北一百餘里内有空洞幽僻奥曲人跡罕到
  大小榆谷 在縣西南二百里地肥饒漢西羗居此緣山濱水以廣田畜隋唐以後屢爲吐蕃所據天寶十二載隴右節度哥舒翰擊取之
  黄河 在縣南河自塞外流入河州界又東入蘭州界水經注河水自積石山東北流逕析支之地又東逕西海郡南又東逕允川歴大小榆谷北又東過河闗縣北又東北入西平郡界左合二川又東逕澆河城北又東北逕黄川城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谷水又東北逕黄河城南又東北逕廣遠城北又東逕邯川城南合邯川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又東左㑹白土川水又東逕野亭南又東歴鳳林北又東合灕水洮水至允吾
  湟水 在縣北自塞外流入又東南至蘭州界入黄河漢志臨羗縣西北塞外有仙海鹽池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元和志湟水一名樂都水出青海東北亂山中湟水左右地皆肥美漢武斥逐諸羗不使居湟中地是也元朱思本曰湟水源自祁連山下正東流一千餘里合浩亹水入黄河都司志湟水今碾伯河是也一綂志城北北山之陰有蘓木連河疑即湟水云
  西寧河 在縣北百歩許其源自熱水山北流五百里經伯顔川至西寧與那孩川合又東南五百里入黄河
  宗水 在府境西南九十里來自青海遶府境入於湟水水南有宗谷口又名宗哥川
  浩亹水 在縣西北一名閤門河源出塞外東至允吾界入湟水朱思本曰浩亹水出删丹縣删丹山下東南流七百里入湟水
  長寧川水 在縣西北水經注水出松山東南晉昌川水注之又東南養女川水注之東南入湟
  伯顔川 在縣西五十里即今西川
  景陽川 在縣北五十里
  那孩川 在縣南即今南川
  葱谷水 在縣東水經注水有四源各出一谿北注於湟水
  廣牧川 在縣北三里舊名沙塘川
  安夷川水 在縣東水經注水發遠山西北東入於湟
  車卜魯川 在縣北五里即今北川源出壘加爾山下流五百六十里入湟河
  覆袁川 隋煬帝西廵至此
  邈水 出西寧州宿軍谷東流五百里入黄河西海 在縣西三百餘里周圍九百里有魚無鱗背負黒㸃中有一山至冬氷合遊牝馬其上言得龍種常得波斯草馬因生騘駒故代稱青海騘龍漢平帝時風卑禾羗獻西海之地置西海郡莽敗郡廢俗呼青海
  五泉 在縣西水經注泉發西平亭北東北流至土樓北入於湟
  都龍湫泉 在縣西三里康熙四十六年重濬建龍王廟禱雨有應
  白鹽池 在縣西三百里
  碾伯縣
  雷鳴山 在縣東闗外延袤六七里上建雷祖廟又名鳯凰山
  南高𡶶 在縣南過河七里與北高𡶶相對今俗呼𡶶堆頂
  北高𡶶 在縣北八里與南高𡶶對俗呼瞭高頂文筆𡶶在縣北三里色青
  武當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勝番溝上有真武廟艾灣嶺 在縣東南巴州堡上下一十五里半山有水自沙中出
  龍泉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與大石峽北山相連因下有龍泉故名
  四望山 在縣西三十里湟水經其陽漢趙充國自金城渡河遣騎𠉀四望陿中無冦喜曰吾知羗不能爲軍矣使發數千人守杜四望陿中兵豈能入哉
  毡㡌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以形似名土人呼馬哈喇山遇旱雲鎻即雨延袤與雪山相連
  阿剌古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與氷溝山接界頂靣可墾微有林泉中間有魯班峽
  蘿蔔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高出衆山之土石崖巉岩若蘿蔔之狀
  南大山 在縣東南過河六十里山路﨑嶇陡峻上下二十里無林泉
  雪山 在縣南六十里聳出萬山之上四時積雪雖盛暑不消
  湟水 在縣南門外又名碾伯河
  龍湫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有金龍響龍黒龍三池上下相距十餘里水光澄澈旱禱有應
  娘娘池 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巴州溝腦周圍二里其流灌田三十餘頃二月二日鑿氷開龍眼始通遇旱求水即雨
  大通衛
  大雪山 在城北一十五里四時積雪盛夏不消打版山 在城南七十里高峻﨑嶇山巔有泉流石隙中其味清甘
  大通河 在城南五里許其源自野狐山至碾伯響塘峽西寧河流至大通川東流入山峽出西大通入黄河
  東峽河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水源出雪爾傾山流至北武當山後入白塔河
  白塔河 在城西南六十里水源出鴉馬山流至武當山下出水洞至西寧縣城北入西寧河
  直𨽻秦州
  秦州
  龜山 在州東四十里周五里中間突起如龜背南臨渭水右濱清水其麓爲社樹坪有阜阜自山南循藉水而西止於州東謂之沙隴
  吳砦山 在州東八十里宋吳璘復秦隴嘗置砦於此山麓有吳鎮爲入南山採木之路有木厰又有栢林山多産栢
  石門山 在州東南九十里兩峯壁立對峙如門四圍峭削中通一路山峯有三凡十八盤而上約十里許始至其巔
  麥積山 在州東南八十里三靣壁立高入雲表形如麥積爲秦地林泉之冠山之北爲雕窠峪山有隗囂避暑宫對靣瀑布下注蒼厓其南爲香積山永川水出焉
  攺龍山 在州東南一百里一曰仙人岩有岩突出兩山間其阿如屋松栢䆳宻流泉入厨亦異境也下有攺龍鎮俗稱街子口爲古上邽縣治
  燕子山 在州東南一百十里有燕子闗地多林木党水出焉南流入四川嘉陵江
  秦嶺山 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周數百里東聨鳯嶺南界漢中又東有金門山五峯如吳嶽有棧道通鳯縣
  翠屏山 在州南二里一名文峯上有文星臺其麓爲石馬坪其右爲武峯山有古南山寺杜甫山頭南郭寺即此
  雲臺山 在州南五十里下有稍子站茶引所又十里爲東暑峽又二十里爲高橋廵檢司又三十里爲火鑽鎮有批驗所接徽縣界
  筆峯山 在州南百里有五峯蒼翠如削上多鸚鵡有薜蘿沿壁下垂如線
  瓦子岔山 在州南一百三十里自大門鎮南與成縣分界自鐵衣峽抵黄渚闗與徽縣分界
  赤峪山 在州西南十里杜甫詩晨發赤峪亭即此嶓冡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山南爲分水嶺水南流爲西漢水北流爲赤峪河 此嶓冢山漢水西源所出禹貢嶓冢漢東源所出在梁州境非此山也
  木門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與西和縣接界司馬懿遣張郃追諸葛亮至木門山蜀人設伏射死郃處
  武峯山 在州北二百里上有老樹其木已爲山壅枝猶十丈凌雲即杜甫詩老樹空庭得者
  黒谷山 在州西南一百里峻嶺喬木連跨數縣有黒谷闗與西和連界宋時置防要衝
  崦嵫山 在州南五十里又二十里曰盤龍山鐡堂山 在州西七十里有石笋青翠長者丈餘小者可為礪上有鐵爐坡即鐵堂峽其峽四山環抱中為鐵堂莊又五里曰中峪山其下為横河
  刑馬山 在州西九十里中多林木路可行車迤南為固城山藉水出焉其山連亘洮岷中為大南峪小南峪其水皆東北流入於藉水
  天靖山 在州西北一里上有玉泉觀
  邽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北為龍馬山渭水流經其中有石屹然名分心石北為三陽川
  壽山 在州北一里上有隗囂連城遺址宋吳璘嘗置寨於此以保秦隴下有魯谷水
  仙家嶺 在州東南六十五里土中嘗出藥丸色黒相傳服之可以己病下有杜甫草堂
  小隴山 在州東六十里其山與大隴相連俗呼丁華嶺
  秦亭山 在州東南五十里左有永豐山中則東柯谷山亘四十里上有秦亭下爲秦谷非子所封邑葢附庸也傍有紫金山下有馬房山
  仙嶺山 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巔有仙坪其平如掌多林木猿猴鸚鵡又有麗石山其下爲麗橋麗水出焉
  皂郊堡山 在州南三十里左有小龜山右有清風山
  寶峯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其山挺秀高若摩空洛峯山 在州西六十里下有温泉其水逕小洛門界寧遠
  長山 在州北四十里其北番里三南漢里三漢爲宋番爲金至今名猶存
  闗子嶺 在州西七十五里與半坡山接左右兩山相聨若闗
  東柯谷 在州東南六十里杜甫詩傳道東柯谷即此
  花石峽 在州南九十里有石青質黒理其文儼如畫可爲几屏
  牡丹原 在州西南六十里嶓冢山西廣沃宜稼岩岫間多産牡丹花時滿山如畫
  渭河 在州北二十五里自伏羗縣北流經秦安縣南流入州境三陽川又東南入鳳翔府寶鷄縣界
  藉水 在州南一里發源刑馬山經州城南至峽口入渭
  蘭渠水 在州北三十里源自北山帶衆流經三陽川東南流注於渭
  闗子水 在州西七十里源出闗子嶺東南流注藉水
  來峪水 在州城西南仁壽山下經城西南入藉水赤峪水 在州西南五里源出嶓冢山即黄𤓰水也北流入藉水
  竹嶺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源出南山竹嶺東北入藉水
  三陽川 在州北二十里又永川在州東南四十里避難川在州南六十里天水川在州南九十里
  清水 在州東五十里自清水縣流入於渭即東亭水也
  横河水 在州西南八十里源出中峪山下東北入藉水
  西漢水 在州西南五十里源出嶓冢山經西和縣北至禮縣名長道河又南至畧陽縣西名犀牛江又南流經寧羗河東而合於嘉陵江入四川廣元縣至重慶入岷江此非大禹所導之漾水也
  段谷水 在州東南源出馬門溪東北流合藉水注谷水 在州東南源出西南注谷之山東北流注於渭又東柯水出東柯谷又永川河皆北入渭
  伯陽谷水 在州東南出刑馬山之伯陽谷北流入於渭又苗谷水亦出刑馬山經伯陽城南爲伯陽川又北入渭皆以老子經此得名
  資水 在州西南流出資川南流注於漢
  馬池水 出嶓冢山傍其水西流入於漢
  峽石水 出苑亭西草黒谷三溪西南至峽石口合爲一南注於漢
  西谷水 在州西南即楊亷川水東南流經西縣故城北又東南流合茅城水入於漢
  天水湖 在州南七里其水冬夏無増减郡以此得名
  龍馬泉 在州東邽山龍馬洞
  馬跑泉 在州東四十里
  甘泉 在州東南六十里
  清水縣
  隴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與鳯翔府隴州接界一名隴坂又名隴坻其坂九廻不知高幾許欲上者七日乃得越高處可容百餘家下處容十萬户清泉四注而下上多鸚鵡七十里始陟頂一名闗山
  邽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亦隴山之支麓
  盤龍山 在縣東五十里即大隴山之支阜形若盤龍上有大震闗
  青岩山 在縣東五十里與華葢山相接
  亭樂山 在縣東三十里有秦亭遺跡即非子始封處
  小隴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小隴山口爲縣境之要隘即今分水嶺秦清二水分處
  石洞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上有清崖洞洞門有巨石懸而不墜其下有泉
  筆架山 在縣南七里五峯相列即邽山之支峯牛頭山 在縣西二十里縣治南諸水俱㑹於此名牛頭河
  天馬山 在縣北三里一名集翅山
  月臺山 在縣北三里山形似月
  卧牛山 在縣北四十里即冶坊縣故址
  卧虎山 在縣北一百里有靈湫禱雨有應
  寶葢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自大隴山分支而來高聳㟏岈頂平如葢
  龍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又十五里爲玉屏山軒轅谷 在縣東南七十里相傳黄帝生於此車糓峪 在縣北五十里俗傳李廣射虎處
  湯峪 在縣東北三十里有湯池
  南道峽 在縣東南四里漢時有南道通畧陽金馬峽 在縣東北五里又五十里有牛石峽有石如牛形
  小泉峽 在縣西南三十里地煖禾早熟又石駝峽在西北五十里有石形似駝
  南道河 在縣東三里源出南道峽西流經牛頭山下與清水合更名牛頭河
  段谷河 在縣東三十里出段谷山
  濛河 在縣東三十里源出邽山西流入牛頭河清水河 在縣西一里一名湯峪源出小隴山西南出龍口峽合成一水又西南入牛頭河
  秦水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發大隴山至小隴山下合牛頭河亦曰後川河
  羗水 在縣西十五里北出羗谷經西城入牛頭河金水河 在縣西中城門外北流入清水
  牛頭河 在縣西二十里即清水縂㑹處納左右諸水經牛頭山下西流至秦州入於渭
  段谷水 在縣東南山下蜀將姜維爲鄧艾敗於段谷
  集翅河 在縣北集翅山下西南流經縣西郭外入牛頭河
  金牛川 在縣北四十里即冶坊川又北二十里赤城川即弓門川又張家川甜頭川後川四合川黄門川俱在北湯峪川閆家川漆馬銀川濁水川柳林川俱在東𢈍穰川貓兒川白駝石川俱在西
  伐皷潭 在縣東七十里其水聲如皷又十里有黒水潭水色純黒
  湧泉 在學宫𣠄星門前又閔泉在西闗内即秦亭水
  温泉冷泉 在湯峪川其泉二脉並出相距五歩一温泉四時如滚湯浸米可熟下引一池可以浴病一冷泉盛夏寒如氷又有煖泉在西五里
  秦安縣
  大隴山 在縣東一百里即隴坂也去隴城東百里即大隴極高處
  九龍山 在縣東一里其山九峯如龍磅礴百餘里爲邑主山
  斷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當畧陽南北之衝截然中止不與衆山聨屬爲邑境之要口有斷山隘
  長山 在縣南二里其山亘八十里至縣東南而止亦曰三陽山西連三陽川
  夕山 在縣西南二里岩壑廻翔夕照掩映故名黒龍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下瞰鎻峽帶隴水八龍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山阜有八廻合如龍曜紫山 在縣北四十里其山日出照曜晴色鮮紫青龍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其山高聳望之若在雲際有路可逹寧夏
  太陽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七星山 在縣東北二里山不甚高七峯環峙形如北斗
  高妙山 在縣東一百里其山聨大隴倚畧陽神仙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草木薈蔚宜於牧畜下有神仙嶺隘
  小長安嶺 在縣西南一百里嶺勢修長宋置長安寨於此
  束龍峪 在縣西北十里居人引水以溉稻其陰有洞産煤
  顯親峽 在縣北二里山色籠聳水聲泙湃過者颯然
  玉鍾峽 在縣東北四十里峽中有石如玉其形似鍾因名
  新陽崖 在縣南十五里其上五峯列峙隴水出其間岩崖蒼翠壁立爲邑之勝覽西連新陽川
  渭水 在縣南二十里自伏羗縣流入境又東南入秦州界
  隴水 在縣西五十歩東北出隴山合瓦亭水亦謂之瓦亭川合西北山谷諸水東南入於渭
  畧陽川 在縣東北九十里水出隴山香谷西流右則單溪西注左則閣水入焉西經畧陽故城又西入瓦亭水
  水洛川 在縣東北自静寧州流入水經注水洛川自隴山西經水洛亭西南經石門硤謂之石門水又西南注畧陽川邑志隴水自石門峽入縣境其流九曲而水濁善崩人以比黄河即此按此則畧陽即隴水
  石岩水 在縣西源出北山南流注瓦亭水
  陽兀河 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西北當亭川東南流入瓦亭水
  安夷水 在縣東水源東出更胡谷西注瓦亭水蓮花川 在縣東七十里川多蓮花因名其水西南流入隴水
  東河 在縣東二里亦曰東川源自中嶺截九龍㑹西溝龍泉至縣西南入隴河
  龍湫 在縣東十里旱禱輒應又湫泉在九龍山之腰冬夏不涸
  可泉 在縣南七里邑境之水惟此可以溉田城南田圃頼焉
  禮縣
  赤土山 在縣東三里土色如硃山脉自寧遠界迤邐至此特起一峯絶頂有坪可容萬馬
  祁山 在縣東四十里接西和界
  高陂山 在縣東五里
  翠峯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山峯端秀如人拱立下有香水崖仙人洞諸勝相傳隗囂曽避暑於此
  雷玉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堡
  㤗華山 在縣南五十里縣之案山也
  鸞亭山 在縣北五里上有泉泉出雲即雨人以此爲候
  莫遮欄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高出衆山四時積雪不消
  岷峩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與岷州接界高聳如岷峩因以爲名
  十八盤山 在縣西南寰宇記在大潭縣南一百二十里有十八盤路
  通靈山 在縣西南四山環合二水縈流有清水岩水飛落如玉繩
  九泉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麓有九泉旱不涸澇不溢居民取汲於此
  麒麟山 在縣南一百里其山起蜀之巴山循江而下其形若麟
  金紫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聖湫山 在縣北六十里捱城河出焉
  鳯凰山 在縣東北五里一名錦屏山
  四角山 在縣東北十里山分四向截然挺峙鎮鳯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形如飛鳯
  人頭崖 在縣西南九十里以形似名
  鴉鵠崖 在縣南十里
  西漢水 在縣東三十里自西和界流入南入成縣界一名嘉陵水郡志長道河即西漢水
  武植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源發北山南經武植戍又南流合長道河
  夷水 即捱城河在縣東二里源出聖湫山南流經縣入於漢水
  濁水 在縣西南七十里寰宇記有濁水自長道縣界來穿大潭舊鎮清水從蕃界來㑹之入階州
  紅厓河 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莫遮攔山東入長道河又東入於漢
  洮坪河 在縣西二十里一名西江河南流入於紅厓河
  平泉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南流合長道河
  聖泉 在縣南五里
  徽縣
  鐘樓山 在縣城内其上建樓明正德六年展築城包鐘樓山於内
  天池山 在縣東七十里上有河池
  伶倫山 在縣南十五里其山石壁盤旋如舞優狀故名
  鐵山 在縣南四十里懸崖萬仭其色似鐵上多雲雨宋劉子羽謂蜀口有鐵山棧道之隘即此其下有虞闗其山形似巾子亦名巾子山
  方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接成縣界
  積草山 在縣北四十里杜甫經此有詩
  鷄冠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爲縣境之險要土宜陶冶居民所資
  金蓮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有金蓮洞崖高數十仭周圍有數十洞相綴明胡濚奉命訪張三丰於此
  青泥嶺 在縣南二十里上多雲雨行者苦泥淖嶺上爲入蜀之路杜甫經此有詩
  木皮嶺 在縣西十里與成縣連杜甫發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歴當房村度此嶺由白水峽入蜀有詩唐黄巢之亂王鐸置闗於此以遮秦隴
  銀樁崖 在縣東北五十里壁立萬仭崖畔石柱如銀其光映日旁有洞穴人莫能入
  雙龍崖 在縣東南七十里
  殺金坪 在縣東南六十里上有仙人闗宋吳玠吳璘屯兵於此
  龍洞 在縣南三十里洞中嘗有雲氣旱禱即應紫金水 在治北源出縣北三十里之紫金山東南流入嘉陵江至褒城縣爲山河堰
  濁水江 在縣西南五十里自成縣流入東南入畧陽界即白水江也
  嘉陵江 在縣南七十里源出大散闗嘉陵峪經鳯縣兩當西南流入蜀
  永寧河 在城南即河池水出河池北谷經永寧故城南流入嘉陵江
  泉街水 在縣東南南入畧陽縣界後漢虞詡爲武都太守按行川谷由沮至下辨數十里皆燒石開水道即泉街水也
  太白池 在縣東二十里周五十畆衆山環繞其旁可禱雨
  九眼泉 在縣東北九十里水自石穴中流出兩當縣
  鸑鷟山 在縣東十五里相傳鳴岐之鳯出於此昔張果先生夏居豆積冬居鸑鷟兩峯秀聳一名南岐一名來儀南有登真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頂注於石池池旁有石振之有聲俗名石鼓洞上有朝陽亭碧桃軒
  大夫山 在縣東南二里唐末郡守滿任移治於此故名
  陽山 在縣南一里有大陽小陽二山
  故道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昔漢祖襲章邯出此其下即故道川
  天門山 在縣南六十里懸崖有大石門一閤一闢秦岡山 在縣西南水經注故道水入秦岡山山南入雲懸崖列壁上有神像世名之曰聖女神
  天池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謂之西天池又一在東北二十里曰東天池上皆有池禱雨多應
  申家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與鳳縣接境
  分水嶺 在縣東十里一嶺而東西兩溝
  石鏡峯在縣東二十里峯石晶瑩日出時光彩掩映銀甕峽 在縣東二十里杜甫詩復道珠山得銀甕指此
  魚洞 在縣東四十里馮家寨每歲暮春有魚自洞中湧出不知從來與丙穴之嘉魚同
  黄崖洞 在縣南七十里中有靈湫可以避難嘉陵江 在縣南三十里自鳳縣流入又西南入徽縣境或謂即兩當水郡邑志大散嘉陵地勢險隘相當因名
  廣香水 在縣東水出穆喬山南流至廣香川紅崖河 在縣東二十里源出秦州界南流入嘉陵江
  礬水 在縣南七里亦南流入嘉陵江
  尚婆水 在縣西本名石盤水俗語音訛爲尚婆川北出利橋山南逕尚婆川又西南至秦岡山入故道水尚婆川中有鳥羣飛二月從北向南八月從南向北音如簫管俗云伎兒鳥春來則種米秋來則種麥人常以爲農𠉀
  琵琶洲 在縣南三十里其地洲渚紆回人跡罕到亦名枉渚杜甫詩鵾鷄號枉渚日色傍阡陌即此
  靈應泉 在縣南七里泉出石孔中旱澇祈禱皆應俗名旱澇泉又香泉在縣北一里水廣可資灌溉
  直𨽻階州
  階州
  石鶴山 在州東八十里又十里有月臺山
  盤堤山 在州南三十里漢姜維拒鄧艾於此築盤堤城葭蘆戍後魏置縣址猶存
  仙陵山 在州南三里又名仙靈山
  露骨山 在州南三十里峯巒森列山之南有萬象洞洞中泥可爲硯出洞即成堅石内有煉丹井仙人牀竈明初張三丰寓此題句猶存又有風洞内有黄泥灘枯木橋人跡罕到
  武都山 在州西七十里與西固所接界州西南大山也
  卧龍山 在州北一里州之鎮山
  㤗石山 在州東北二百四十里接西和界
  鐵爐山 在州北二百里明嘉靖十三年回夷馬興據此作亂廵撫黄臣討平之
  米尖山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五里山巔有城俗謂之米倉城宋吳璘屯糧處
  紫泥山 在州東六十里舊屬福津縣地出紫泥漢封璽書用此有紫泥集今紫泥亡集亦失傳
  錦屛山 在州南二里山澗有樹高百尺大十圍狀似駝側有泉冬温夏凉
  太白山 在州南四十里首洮尾茂横折數千里高峯峭壁積雪不消
  翠微山 在州西三里三峯秀出中有一崗勢若卧獅
  真武山 在州西北五里高出羣山側有水簾洞懸岩瀑布
  鳯凰山 在州治北拱若儀鳯山麓與城相接爲州之主山
  蓮花山 在鳯山之陰翠峯五出望之如菡萏初吐楊家崖 在州北一百里控白水江險峻有泉魚貫崖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
  蛇倒退崖 在州東北五十里最險
  龍帝峽 在州西南宋雍熙三年福津縣有大山飛來自龍帝峽壅白水江逆流壊民田數百里
  峯貼峽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與羗地相接宋置寨於此爲戌守要地
  花石峽 在州北一里有石青質黒文可爲屏障僊人峽 在州北二十里山勢險峻易據難攻其北即望城闗
  五仙洞 在州東二十里羗水南岸溪澗幽折相傳爲神仙棲止之地中有卧龍坪及鐵橋盧木橋諸勝卧龍坪寛廣可容百人
  白水江 在城南即西傾山南所出之墊江桓水之異名也經州南過文縣至昭化入嘉陵江
  西漢水 在州北二百里一名犀牛江自成縣西南流接州界復折而東流入漢中府畧陽縣界昔有神牛出江中爲害人逐之化爲石其跡尚存
  西河水 在州西三十里南流入白水江
  紫水 在州東八十里源出故福津縣西南流注白水江漢用紫泥出此水
  平樂水 在州東北四十五里東北流入西漢水謂之㑹口
  乳水 在州東三十里出石穴中入白水江每清明日有魚從穴中湧出
  北峪水 在州西門外源發南坪合赤沙水南入白水江
  成縣
  鹿玉山 在縣東十五里溪洞幽絶有獅子洞方山 在縣東四十里山形方正晉時武都氐屠飛啖鐵嘗據此
  兌山 在縣東廢栗亭縣北方輿勝覽以爲即古和仲所宅
  寶井山 在縣東南十里山旁曰紫金山即今郡治鳯凰山 在縣東南十里山腰有瀑布名并璣泉溪中有二石雙立其形如闕漢世有鳯凰止其上故名鳯凰臺杜詩亭亭鳯凰臺北對西康州是也其下又有鳯村
  仙掌山 在縣南五里見元和志
  五仙山 在縣南三十里五峯連亘山半有洞五各去谷百歩舊傳公孫氏五子學仙於此
  鷄頭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狀如鷄頭中有龍洞泥功山 在縣西二十里縣境之名山也唐貞元初權置行成州於此山今址存有泥功廟其神石像天成古怪殊甚
  天井山 在縣西二十里有白龍灘
  仇池山 在縣西一百里一名瞿堆又名百頃山三秦記山本名仇維其上有池故曰仇池在倉洛二谷間常爲水所衝激故下石而上土形如覆壺仇池記上有池百頃地形四方壁立千仭自然有樓櫓却敵分置調均竦起數丈有踰人功凡二十一道可攀緣而上東西二門盤道下上凡七里上則岡阜低昻泉源交灌宋氐胡傳仇池地方百頃四靣斗絶高平方二十餘里羊腸道三十六回上有水泉煮土成鹽齊書氐人楊難當於其上平地立宫室果園倉庫板屋土牆所治處名洛谷水經注漢水流經瞿堆西又屈逕瞿堆南元和志仇池山在上祿縣南八十里上有數萬人家一人守道萬夫莫向方輿勝覽下有飛龍峽以氐楊飛龍所據而名其東乃杜甫天寶避亂居此有詩
  石船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上有靈湫
  木皮嶺 在縣東二十里與徽縣連界黄巢之亂王鐸置闗於此以遮秦隴路極險杜甫經此有詩
  醉仙巖 在縣南十里岩壁間有仙像如醉翁狀俗呼爲道士崖
  龍峽 在縣南十里濁水所經峽南半山有洞曰雷洞宋紹興初金人南侵郭執中集鄉豪守此以拒之
  魚竅峽 在縣西二十里漢武都太守李翕有磨崖頌唐吳道子有遺筆
  鷲峽 在縣西北晉太和中苻堅伐仇池與楊纂戰於峽中魏將李崇攻仇池楊靈珍於鷲峽
  觀音洞 在縣東北兩山壁立洞在山半至爲高險鐘乳洞 在縣東北十三里產鐘乳
  龍洞 在縣西洞口可容十餘人直下三十丈觀者縋而上下有湫冬夏不涸
  香水洞 在縣北二十五里洞水飛下如珠中有石龍蟠其上外有茂林修竹
  西漢水 在縣西百餘里自西和縣流入與禮縣接界又南與階州接界又東南入漢中府畧陽縣界
  洛谷水 在縣西八十里源出縣西北山谷中西南經駱谷城下西南入於漢
  洛漢水 亦名六漢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西和縣境流經縣之六漢堡又西入西漢水
  濁水 在縣西南亦謂之白水又名天水經舊栗亭縣東南流過徽縣入蜀合於嘉陵江
  丁令溪 在縣西北東南入濁水
  渥陽水 在縣東五十里亦謂之泥陽水一名下辨水一名甘泉自天水發源東南流至泥陽鎮與栗亭水合東南入徽縣界注嘉陵江
  建安川水 在縣西北百里自階州流入境又東北入西漢水
  東河 在縣東源出秦州南入龍峽又東南至畧陽境入嘉陵江
  南河 在縣南源出縣西南青渠堡東流入龍峽又東南入徽縣界一名下辨水
  萬丈潭 在縣東南七里相傳曽有黒龍自潭飛出又有黄龍潭在縣西二十里又白龍潭在縣西八十里
  裴公湖 在城西南隅唐刺史裴守真所開桃柳夾岸爲一郡之勝
  鳯凰潭 在縣東南鳯凰山下
  金泉 在縣東郭外出洞穴中清澈甘寒深二丈玉繩泉 在縣南七里飛龍峽下萬丈潭之右十九泉 在縣南四十里杜甫有常懐十九泉之句文縣
  螳螂山 在縣東三里以形似故名
  南山 在縣南三里狀如列屏清水江遶其下龍女山 即南山之西支横擁縣城有廟可禱雨鄧至山 在縣東二十里鄧艾間道從此入蜀故名太白山 在縣南二百五十里巖谷高深常多積雪春夏不消
  天牢山 在縣西北二里山勢平衍上有古城龍頭山 在縣西北其山綿亘甚逺自四川松潘衛之叠溪所境綿延入縣境止於縣西之白馬水形如龍頭
  青塘嶺 在縣東南二百八十里由此入龍州爲左擔路即鄧艾入蜀之道
  赤磨嶺 在縣西南至番界八十里以赤磨嶺爲界又西北至番界一百三十五里以大恭嶺爲界見寰宇記有蛇倒嶺在縣西極爲險窄
  滴水崖 在城北亂山矗立兩峯劃開如髻對峙有飛泉千尺如疋練居人置槽引之以資用
  象山 在儒學後以形似故名
  將臺山 在東郭外平地突起一峯南向白水金珠山 在縣西武德元年移州於白馬水西接金珠山即此
  素嶺山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高峻積雪黒水發源於此一名露骨山
  分水嶺 在縣北三十里一山横亘兩水分流北流者至尖山南流者至泮宫
  八盤山 在縣北四十里嘉樹菁葱人行濃陰中儼如圖書一
  尖山 在縣北六十里其峯如削獨出山表
  野羊崖 在縣西北又貓兒崖在縣西百餘里爲階州道路棧道倚崖極爲險峻
  城平峪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又小盤峪在東一百四十里
  白馬峪 在縣西南十五里
  長平峪 在縣東北九十里又大盤峪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
  銀峪 在縣西北七十里其山産銀又鉢峪在縣西北一百七十里
  上清洞 在縣北四十里其深莫測又飛卭洞在北一百三十里其高接天在天池傍
  白水江 在城南白水出臨洮西傾山水色白濁東南流與黒水合民居水上者爲白水氐方輿紀要白水江即禹貢之桓水源出西傾經西和成縣畧陽寧羗之界又經階州南而入文縣又南流經城東入四川龍安府界又東流至昭化縣北而合於嘉陵江葢與西漢水並爲嘉陵江之上源
  東維水 在縣西北出西北維谷東南流經維城西又東南入白水
  白馬水 在縣西南出故長松縣西南白馬溪東北注白水
  羗水 在縣北三十里自階州流入境一名太白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方輿紀要此即白龍江
  黒水 在縣西六十里源發羗中西南經黒水城又西南入於白水
  五渡水 在縣北七十里源出洋湯番界東合天池水至尖山隨山曲折凡五渡東流入白龍江
  雍川水 在縣南源出縣西南雍溪東北注白水甘溪 在縣北三十五里自林間流出清冽甘美因名
  天池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一名天魏湫在天魏山下合衆山水凹爲大壑環百五十里水平山顙不見畔岸池傍有洋湯龍王廟祈雨輒應
  金窟 在縣東麻倉谷接四川昭化縣界窟如井中產金取之甚難
  西園渠 在縣南又有雪夜碧雲復古清波三闗等渠皆有灌溉之利
  甘棠渠 在縣西二十里引水入城灌田相近又有東谷渠亦資溉利
  流春渠 在縣西亦資灌溉
  直𨽻肅州
  肅州
  觀音山 在州東南一百八十里與雪山相連因山有觀音寺故名
  紅山 在州東南一百六十里與觀音山相連寒水石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與紅山相連硫黄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與寒水石山相連九九山 在州東南二百餘里接西寧地方後山有虜路亦可通通典酒泉縣有九龍山寰宇記九龍山在縣南一百里一統志云即今清水堡之九九山也
  青平山 在州南五十五里
  祁連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一名雪山峯巒高聳四時積雪春夏消釋氷水入河以灌田畆郡人頼之自凉州連亘至此皆曰祁連山即天山也
  文殊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兩山南北對峙水泉中流昔人多鑿洞穿穴繪塑佛像
  淖泥山 在文殊山西南二百五十里山多水泉泥淖又曰濫泥山
  崑崙山 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山嶺峻極彷彿崑崙故名經夏積雪不消世呼雪山後凉張駿時酒泉太守馬岌言周穆王見西王母於此宜立王母祠駿從之崑崙山本在西域朶甘斯東北番名為伊拉瑪愽羅山此山名同或曰即禹貢之西戎崑崙也
  南山 在州西南史記大宛傳張騫自大夏還並南山欲從羗中歸又匈奴渾邪王降而金城河西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漢至西域南北有大山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正義南山即終南山從終南東至華山東北過河東北連延至海即中條山也
  雪逹巴山 即祁連山之别名也因其山稍卑故名小雪逹巴
  牌樓山 在州西南百里卯來泉堡南形如牌樓洞庭山 在州西七十里四靣懸絶人不能上遥望燄燄如鑄銅色
  嘉峪山 在州西七十里山之西麓即嘉峪闗一名玉石山下有九眼泉
  崆峒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舊屬福禄縣
  黒山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屹立沙漠中黒水經其下一名紫塞其山口在西北一百四十里
  照壁山 在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山如壁峙故名火石山 在州東北六十里石可打火
  松逹巴山 在淖泥山東北離城二百二十里名松山
  孤紅山 在州東北金塔寺東三百八十里凡往來哈宻北山者必聚於此
  狼心山 在州東北七百里亦䝉古經過之地探聽者常至此取紅瑪瑙石爲記
  大乾糧山 在州東北下古城堡東北六十里一名沙山其側有小口子
  羅漢洞 在州西南三十里
  大草灘 在嘉峪闗西八十里其地廣而多草白亭海 在州東北一百四十里一名㑹水以衆水所㑹故曰會水以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
  討來河 在州北一百里源出祁連山下流合清水河沙河經㑹水縣入張掖河
  天倉河 在州東北三百里即討來河之水與城東水磨渠同𣲖東流至岔口合鎮夷黒河同向東北流俗以黒河爲雄河天倉河爲雌河以黒河之水能衝斷天倉之水也討來河之水在金佛寺南一百一十里西流遶南山之後其勢甚急人馬不可渉唯天生楚壩二橋可渡至卯來泉堡西南分𣲖北流謂之討來河又折而東北逕州城西北合清水紅水白水沙河又東逕下古城南折而北流出邊爲天倉河又東逕金塔寺北三十里至岔口鎮夷界合張掖河
  額齊訥海 東北一千三百餘里額齊訥城東衆水所會處也
  沙河 在州東四十里源出雪山北流入討來河清水河 在州北五十里源出州西北清水泉東流入討來河
  黒水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地志云出張掖縣雞山之下
  紅水 在州東南三十里源出南山谷中下流合黒白二水至下古城東南入討來河水有紅色故名舊志衛城南有紅水壩又分爲東洞子壩西洞子壩昔時地高水下田不可藝明景㤗間千戸曹斌鑿崖爲碉引水由下漸上直透崖頂分流而下大爲民利
  白水 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州北山谷中下與黒紅二水合流
  放驛湖 在州東一里周六里餘亦名站家湖鏵尖湖 在州東南二十里有二處肅營官馬常在此放牧
  鄭家湖 在州北七里鄭家堡前
  蒼兒湖 在州北二十五里俗謂之大湖塲
  花城兒湖 在州北八十里大湖一處北虜常竊據於此鴛鴦池 在州東北四十里産白鹽夷人至秋每牧於此
  酒泉 在州城下有泉其味如酒因以名郡
  路家海子 舊在城西二十五歩有水汪洋不竭水色稍黄人亦謂酒泉焉
  暖泉 在州東一十五里大湖一圍中有湧泉冬夏不涸不凍時人謂之暖泉湖有一堡此水澆灌
  卯來河泉 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濫泥山下有泉水向東北流
  九眼泉 在州西嘉峪山下水碧青不竭溉田數頃又城北三百八十里有九眼泉近羊頭泉爲番人必由之路亦軍夜哨賊之處
  榆樹泉 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小鉢和寺山口西番嘗濳匿於此入冦明嘉靖時叅將崔麒修墩臺一座以防之
  羊頭泉 在州北三百三十里金塔寺北一百二十里北虜由天倉河北來者咸至此歇馬亦賊所必由之要路
  沙棗泉 在州東北二百三十里北虜順天倉河西行必至此泉歇馬又孤紅山石城兒等虜亦常至此住歇爲衝要之地
  崔家泉 在州東闗廂東北一里湧出清水碧澄北流人疑以爲酒泉但色味不同因在崔家庄側地旁故名崔家泉
  高臺縣
  榆木山 在縣南四十里上産榆樹故名東起梨園西盡暖泉延長百餘里
  祁連山 在縣南百餘里接甘州府界
  白城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石磴曲折有林泉之勝合黎山 在縣北十里東接高臺西接鎮夷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是也張掖河水經其谷今名石硤口今案合黎山起山丹石硤口至於鎮夷延長三百餘里其山産茶
  鵞頭山 都司志在鎮夷西北五十里以形似名當北虜出入要道
  黒山 在鎮夷東北二十里與合黎山相接土石多黒望之黯然
  紅崖 在鎮夷城西十五里其色赤形如屏障弱水 在縣北二百歩即黒河自甘州流入又西入鎮夷界一名張掖河弱水之下流也禹貢弱水餘波入於流沙史記正義羗谷水自合弱水又西逕合黎山折而北流逕流沙磧之西入居延海
  呼蚕水 自肅州西東北流入鎮夷與張掖河合漢志福禄縣呼蚕水東北至㑹水入羗谷新志謂之討來河
  五壩湖 在縣東十二里
  大蘆灣湖 在縣東北二十里
  黒泉站家湖 在縣東四十里
  鴛鴦湖 在縣西十里
  七壩湖 在縣西二十里
  月牙湖 在縣西北五里
  高臺站家湖 在縣西北五里
  水磨湖 在縣西北一十里
  海底湖 在縣西北一十里
  葦塲湖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狼窩湖 在縣西北二十里
  李家湖 在縣西北二十里
  官軍湖 在縣西北一百七十里
  局匠湖 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先年止局匠牧馬割草今軍民通牧焉
  夜不收湖 在縣西北臨胭脂堡離城百餘里止夜不收牧馬取草
  烏爾古訥湖 鎮夷北五百里䝉古住牧之地大湖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居民牧畜
  白鹽池 在縣西北二百二十里産白鹽
  安西衛
  南山 在城南五十里
  雪山 元和志在晉昌縣南一百六十里南連吐谷渾界積雪至夏不消一統志云甘凉之山多以雪爲名此山葢亦祁連之西隴也按舊志晉昌縣在𤓰州北
  南籍端水 漢志㝠安縣南籍端水出南羗中西北入其澤應劭曰㝠安㝠水出入其澤元和志晉昌縣㝠水自吐谷渾界流入大澤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豐水草宜畜牧
  蘓頼河 在城北三里由柳溝衛西北流入又經沙州衛西北党河南來入焉
  柳溝衛
  南山 即雪山在衛南三百里冬夏積雪不消東西綿亘不絶
  北山 在橋灣北一百里
  蘓頼河 發源南山由靖逆西行經柳溝入安西衛界
  三道溝 在衛東九十里有微泉按柳溝自頭道起自東而西其頭二道溝在靖逆界
  四道溝 在衛東七十里雪山昌馬河北流由橋灣入蘓頼河之故道
  五道溝 在衛東六十里有微泉
  六道溝 在衛東五十五里有微泉
  七道溝 在衛東五十里有微泉
  八道溝 在衛東四十里有微泉
  九道溝 在衛東三十里有微泉
  十道溝 在衛東二里有微泉
  黒水河 在衛西九十里水色微黒發源迤東沙窩流入蘆草溝
  窟窿河 在衛西四十里發源土葫蘆溝東南西流經雙塔堡入蘓頼河内多大穴上小下大深䆳不測牲畜誤入即不能出好事者或墜石試之莫竟其底
  忒不忒河 在衛西九十里
  布魯湖 在衛東北一百二十里
  沙州衛
  三危山 孔安國傳三危西裔之山舜竄三苗於三危禹貢三危既宅是也隋志敦煌縣有三危山括地志山在沙州東南三十里山有三峯故名都司志三危爲沙州望山俗名昇雨山
  鳴沙山 元和志鳴沙山一名神沙山在沙州城南七里其山積沙爲之峯巒危峭踰於山石四靣皆沙隴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頺落經宿風吹輒復如舊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綿歴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舊唐志又名沙角山天氣晴朗時沙鳴聞於城内又五代晉高居誨記云在𤓰州南十里冬夏殷殷有聲如雷禹貢所謂流沙也未知孰是
  龍勒山 沙州城東一百二十里漢龍勒縣因山以名括地志在沙州壽昌縣南一百六十五里新唐志又有雲雨山
  天山 伊吾郡有天山高十五里廣六十里冬夏積雪不消一名雪山匈奴謂之天山過皆下馬拜焉漢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二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虜萬騎而還即此地也元和志一名折羅漫山在伊吾縣北一百三十里出好米及金鐵舊志天山在哈宻衛北一百二十里又在土魯番西北三百餘里一統志唐伊西二州皆有天山葢天山東西千里亘二州之界也
  俱宻山 在衛西北元和志在伊州納職縣北一百四十里又北二十里直抵蒲𩔖海
  葱嶺山 按漢史云西域三十六國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餘里東則阸以玉門陽闗西則限以葱嶺自玉門陽闗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爲南道西踰葱嶺則出大月支安息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波河西行至䟽勒爲北道西踰葱嶺則出大宛康居水經云葱嶺高千里行十三日可至其頂西河舊事曰葱嶺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名
  沙陀金山 月支别種西突厥之苗裔本號朱邪世居金沙山之陽蒲𩔖海之東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爲突厥故名其地有大磧名曰沙陀後因以沙陀爲號朱邪爲姓至憲宗時朱邪盡忠始見於中國其後有朱邪赤心懿宗時賜姓李名國昌克用其子也
  白龍堆 郡國記敦煌正西闗外有白龍堆沙形如土龍身無頭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卑者丈餘東倚三危北望蒲昌是爲極要路
  流沙 後周書鄯善西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爲行旅之患風之將至惟老駝知之即鳴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爲候亦即擁蔽口鼻其風迅駛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顔師古曰流沙在敦煌西八十里明一統志流沙磧在玉門闗外有三斷石極大世謂之三隴山
  高梧谷 十六國春秋吕光自龜兹還至宜禾凉州刺史梁熙謀閉境拒之高昌太守楊翰白熙以高梧谷口險阻之要宜先守之而奪其水如以其遠不守伊吾之闗亦可拒也光初聞翰謀大懼既而聞熙不聽乃進
  羊膊山 沙州城南多巖石無草木山北有一巖曰羊膊
  北塞山 沙州境漢武帝時天馬朝發京師夕至敦煌北塞山下即此
  雷石磧 按唐志西州之西南有南平安昌兩城一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經雷口磧二百二十里至銀山磧
  黒水 禹貢導黒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括地志黒水出伊吾縣北百二十里東南絶流三危山二千餘里至鄯州又東南四百餘里至河州入黄河
  黄河 漢書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郭璞山海經注河出崑崙潛行地下至葱嶺出于闐國復分流岐出合而東注泑澤水經注河水一源西出身毒國葱嶺之上西去休循二百餘里異物志曰葱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爲河源河水自此分源東逕岐沙谷分爲二水又一源出于闐國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自置北流逕于闐國西又西北流注葱嶺河謂之南河屈東北流又東逕扞彌且末諸國合且末河通爲注濱河又東逕鄯善國又東注泑澤又一水自岐沙東分爲北河屈東南流逕龜兹焉耆諸國又東逕注濱城至樓蘭注於泑澤後魏書于闐國城東二十里有大水北流號抜樹水即黄河也一名計式水又城西五十五里亦有大水名逹利水與抜樹水合俱北流
  氐置水 漢志龍勒縣有氐置水出南羗中東北入澤溉民田元和志壽昌縣有龍勒水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龍勒山上漢李陵發兵至遮虜障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視虜即此水也五代史沙州西渡都鄉河葢即此
  懸泉水 在敦煌縣東一百三十里出懸泉山漢將李廣利伐大宛還士衆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即此水也其水有靈車馬大至即多出少至即出少
  蒲昌海 漢書西域傳于闐河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闗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増減皆以爲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括地志鹽澤一名輔日海一名穿蘭一名臨海在沙州西北
  蒲𩔖海 漢遣竇固耿秉等出敦煌崑崙塞擊破白山虜於蒲𩔖海上即此俗名婆悉厥海舊志蒲類海在今土魯番西南漢趙充國屯田於蒲𩔖海
  交河水 漢西域傳車師前國交河城以河水分流遶城下故名元和志交河出交河縣北山上分流於城下因名又逕前庭縣西又有大沙海在柳中縣東南九十里
  渥洼水 沙州境内漢元鼎四年秋天馬生渥洼水中武帝得之作天馬之歌
  柳谷水 元和志柔遠縣柳谷水有東西二源出縣東北天山南流十五里合流
  白玉河 在于闐國城東國人夜視月光盛處必得美玉
  綠玉河 在于闐城西
  烏玉河 城西三河皆源出崑崙山去于闐國西一千三百里每歲秋國人取玉於河謂之撈玉
  鹽池 元和志在敦煌縣東四十七里池中鹽常自生百姓仰給又鹽池海在伊吾縣南三百里周廻百餘里又納職縣有陸鹽池在州南六十里周廻十餘里無魚水自生鹽月滿則鹽多而甘月虧則鹽少而苦
  党河 源自南山北流繞城東西藉以溉田
  色爾騰海 在衛西南雪山之陰爲青海要道月牙泉 在衛南十里
  藥泉 在衛東南石包城味畧如酒相傳飲之愈疾靖逆衛
  南山 衛南一百二十里南山之陽又有雪山即古祁連綿亘東西
  昌馬河 衛西南一百二十里由南山口流出東北逕衛城又西北入柳溝衛界
  赤金所
  獨登山 元和志在廢玉門縣北十里其山出鹽鮮白甘美有異常鹽又玉門縣有神雨山
  寛臺山 在赤金峽之東嘉峪闗西山寛如臺故名金山 元和志在玉門縣東六十里出金寰宇記引十三州志云金山在延壽縣東有玉石障
  齊勤山 在衛西三十里即  䝉古之山硤也當北來西去之通道明叅將崔麒追賊至此大㨗又遊擊和准自鉢和寺追敗賊於嘉峪闗又追敗之於齊勤山葢襲賊之徑道也
  石脂水 後漢書博物記曰延壽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處注池爲溝其水有肥如煑肉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元和志在玉門縣東一百八十里泉中有苔如肥肉然之極明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然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頼以獲濟明一統志石油出肅州南山肅鎮志嘉峪闗西有石漆今按赤金東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土人取以然燈即石脂水也
  金河 五代晉高居誨使于闐記云肅州渡金河西百里又西百里出玉門闗是也






  甘肅通志巻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七
  城池
  城郭溝池職在掌固倚山臨水控扼險要崇墉深池以固封守甘處西陲城池所闗尤重經始何代増繕何人廣隘崇卑往牒具在可考而知志城池
  蘭州
  城自隋開皇初徙西古城築臯蘭山北少西濱河眀洪武十年指揮同知王得増築東西長一里二百八十步南北長一里八十二步周六里二百步髙三丈五尺濶二丈六尺東西南池深三丈城北因河為池門四東曰承恩南曰崇文西曰永寧北曰廣源上各建層樓宣徳間僉事卜謙指揮戴旺自城西北起至東築外郭城凡一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正統十二年又増築承恩門外郭自東至北七百九十七丈有奇名曰新闗郭門九東曰迎恩東北曰天塹又東北曰廣武南曰拱蘭東南曰通逺西南曰永康又西南曰靖安西曰神川北曰天水𢎞治十年都指揮梁瑄又築東郭外牆三百六十丈為逰兵營使居守之萬厯八年甃以磚石
  皇清康熙五年甘肅巡撫移駐六年都御史劉斗補修重
  建城樓
  臨洮府狄道縣附郭
  府城自宋熙寧五年王韶大破羌人城武勝軍金元因之増修洮河上故曰洮城眀洪武三年指揮孫徳増築周圍九里三分髙三丈池深一丈門四東曰大通西曰永寧南曰建安北曰鎮逺俱甃以甎上建重樓戍樓九角樓四二年増築北郭景泰四年知府劉昭重修闢東西北三門隆慶三年知府申維岱知縣何常春重修
  渭源縣
  縣城創建於宋土築周圍三里三分髙二丈五尺池
  深一丈建門二南曰渭川北曰清源上各有樓舖敵臺北郭一𢎞治十七年知縣党茂増修築月城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𢎞斌重修
  金縣
  縣城即宋龕谷寨城周三里三分髙二丈三尺池深二丈門二南曰安阜北曰清安各建層樓戍舖外郭眀萬厯四年知縣劉去僻修築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魏煜重修
  河州
  州城秦苻堅建元時逼近北塬眀洪武十二年指揮使徐景改築周九里三分髙五丈厚三丈池深三丈門四東曰平秩南曰安逺西曰定羌北曰鎮邊上各有敵樓嘉靖時知州聶守中因防邊警創南郭周三里有奇郭門一仍建重樓康熙四十四年知州王全臣同守備張祖淳重修
  歸徳所
  所城眀洪武七年因其地處番夷建築土城以資防禦今仍其舊
  鞏昌府隴西縣附郭
  元中統二年都總帥汪世顯即通逺軍拓其故址甃以石眀洪武十二年指揮劉顯重修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髙三丈一尺池深三丈七尺門四東曰阜安西曰靜安南曰武安北曰靖安皆建樓其上角樓四戍樓四磚堞六尺正徳初増築東西北三郭嘉靖十二年總制唐龍増葺隆慶二年隴右道李維楨又増築北郭開東西北三門建樓其上
  安定縣
  縣城宋紹聖二年經畧使章楶始築周三里三分眀正統中知縣杜讓城南郭増拓六里三分城髙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鎮樓五座四角有飛樓門三有月城天順六年知縣趙通重修嘉靖十三年知縣張永茂重修
  通渭縣
  舊城週三里髙三丈東西南三門眀成化九年同知張洪定重修三門建樓萬厯初知縣張二南甃以磚康熙五十七年地震城圮雍正八年移治安定監去舊治六十里監係眀初創建舊𨽻平涼苑馬寺城踞北山麓並東西闗為三城中城週一里有奇闢東西門郭城與門亦如之
  漳縣
  舊城在古城峪圮於水眀正統間移置三台山麓城週一里髙一丈八尺池深一丈闢三門東曰東暉西曰西成南曰眀逺各覆以樓角樓四敵臺五以磚甃萬厯十八年濬重濠一週比前加深
  㑹寧縣
  縣城眀洪武六年千户傅履知縣郁斌營建成化四年同知羅諭拓之周五里髙三丈池深二丈闢南北二門嘉靖十三年總制劉天和増南北西三闗萬厯元年知縣史天祐闢東門營東郭甃以磚門四東曰東勝西曰西津南曰通寧北曰静安皆有樓四郭門東曰賓陽西曰延暉南曰來薰北曰拱極
  伏羌縣
  縣在古冀城北百步許創於宋眀景泰元年知縣王珣増築成化十二年重葺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李灌増築周四里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門四建樓其上東曰凝曦西曰阜城南曰宣和北曰拱辰
  寧逺縣
  縣城即古貆道舊址眀洪武三年知縣劉冕重建周三里髙一丈九尺池深一丈東西二門瀕渭善崩正徳十二年知縣江萬里以避水患改修闢東西南三門皆覆以樓東曰景眀西曰景橋南曰景仰北曰景濶嘉靖間知縣儀世麟増修崇禎初城圮復修康熙十一年知縣龎守謙四十四年知縣馮同憲重修
  西和縣
  舊城宋紹興間安撫使李永珙築於縣西南山之上眀洪武四年知縣于通政建于南山下周四里髙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闢東西北三門嘉靖間闢南門一皆覆以樓眀末㓂再陷城迺遷上城康熙四十三年知縣董正仍遷山下舊城内南北門二
  靖逺縣
  即古㑹州城舊址眀正統二年指揮房貴増築成化十三年拓東城嘉靖二十年守備黄恩修築南郭萬厯六年少卿梁許重修城周六里三分高三丈門三東曰通化西曰治平南曰安逺城北有鎮北樓池深三丈
  岷州
  舊城築於西魏眀洪武十一年指揮馬華始築新城周九里三分髙三丈六尺池深二丈門四東曰春熙西曰安逺南曰政和北曰宸宿上建層樓四箭樓一角樓五𢎞治十一年副使張泰重修萬厯九年羅維垣増築西營小城隆慶二年副使劉侃拓北隅六年副使呂鳴珂増修
  洮州衞
  衞城眀洪武二年曹國公李景隆建周九里髙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四門各覆以樓東曰武定西曰懐逺南曰鎮南北曰仁和成化五年指揮李隆重修𢎞治十一年副使張泰重修萬厯十年副總兵李煦改築北城十二年副總兵李芳増修新城
  西固城
  古武都郡地宋紹興二十年福津令張俊良築眀洪武十四年千户姚富展築以舊城為西闗周三里高三丈池深八尺闢四門東曰望陽西曰戎服南曰鎮静北曰永泰南北西三門俱覆以樓東門在駝嶺上無樓萬厯三年増築
  平涼府平涼縣附郭
  府城自唐徳宗令劉昌増築元末李思齊部將袁亨分為南北二城眀洪武六年總兵官平涼侯費聚修復如舊周九里三十步髙四丈池深四丈門四東曰和陽南曰萬安西曰來逺北曰定北康熙八年知府程憲知縣李煥然重修
  崇信縣
  縣城自唐建中元年武康郡王元諒建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東西二門眀末知縣髙斗垣裁錦屏山麓展築順治六年知縣武全文建敵臺濬池濠
  華亭縣
  縣城金大定中建周五里一百八十步髙二丈池深一丈五尺有東西南三門順治初知縣楊榮印截舊城北阜築新城十二年復増修雉堞舊城如故康熙五十五年知縣陳珣補修
  鎮原縣
  縣城元至正二十年平章李思齊遣僉院張徳欽築眀成化末知縣徐鏞重修嘉靖二十二年増修周一里二百七十步髙二丈五尺池深七尺開南門小東門並舊西門共門三
  固原州
  州城土築宋咸平三年曹瑋所築鎮戎軍城也金興定三年地震城圮四年重築元末廢眀景泰三年修復成化五年増修周九里三分髙三丈五尺有東南二門曰安邊曰鎮夷𢎞治十五年總制秦竑更開西門曰威逺又築外城為闗門四南曰鎮秦北曰靖朔東曰安邊西曰威逺萬厯三年始甃以磚康熙四十九年鎮綏將軍潘育龍重修大小樓二十四外城周一十三里七分髙三丈六尺池濶深各二丈遂為雄鎮
  涇州
  州城土築古建涇陽元至正十九年院判張庸築眀洪武三年同知李彦恭改築周三里計三百八十六步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南北二門成化十三年重修隆慶二年知州范岡増築西靣萬厯三年知州趙行可増築南北東三靣六年磚砌女牆修南北二樓門三曰東盛曰承熙曰永寧雍正三年知州楊文燦補修七年知州盧愈奇接修
  靈臺縣
  縣城隋大業初土築在臺山之麓周二里二百六十五步髙一丈五尺濶深各八尺元至正末平章李思齊令萬户丁處守修築眀嘉靖間知縣郄中式景管楊尚義萬厯間知縣姚繼先俱重修東北二門崇禎七年知縣敖浤貞依昔山城之半築堡其上順治十年知縣黄居中修城濬濠
  靜寧州
  州城建於宋眀天順初知州蓋𦑛重修増築外垣及東西邏城周七里八十六步成化嘉靖萬厯中俱相繼修葺順治十年知州劉瑞重築周五里一分髙三丈四尺池深一丈八尺十七年知州李聖民補築雍正二年知州李正發重修内城門三東曰迎春西曰餞暉南曰向離闗門二西曰戢寧南曰保障又便門九
  莊浪縣
  縣城元初建至正二十七年守禦周僉重修周一里一百七十步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南北二門南曰鎮逺北曰拱極眀成化五年知縣馮憲増築康熙五年知縣王鍾鳴補修六十一年知縣胡𢋫昌重修
  隆徳縣
  縣古羊牧隆城宋慶厯初改為隆徳砦金陞縣眀洪武二年修建周九里三分髙三丈池深二丈五尺成化後相繼改築順治中知縣常星景重築今城周三里許有東南北三門
  慶陽府安化縣附郭
  城因原阜之勢其形如鳯謂之鳯凰城周七里十三步東髙十三丈西髙十一丈南北髙九丈引東西二河之水為隍池門四東曰安逺西曰平定南曰永春北曰徳勝各覆以樓眀成化初㕘政朱英修築並建南闗甕城周三里嘉靖三十五年知府梁眀翰重修順治十五年守道張元璘知府楊藻鳯復修葺
  合水縣
  宋熙寧中建北倚山髙五丈東西南皆在平陸髙三丈周三里一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濶三丈三尺門二東曰綏定西曰慶寧順治十五年知府楊藻鳯知縣劉澄源重修
  環縣
  縣舊有城元李思齊部將楊黑哥重修周五里三百五十步髙五丈五尺池深二丈門三南曰崇義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嘉靖以後屢經修葺三十五年知縣劉宗舜重修順治五年知縣滑崙重修
  真寧縣
  在羅川故地元至正六年樞密副使張天福建周二里二十六步髙四丈池深一丈五尺門二東曰朝陽西曰永春眀末開南門曰安慶崇禎十三年知縣郭之麟増修
  寧州
  州城五代梁隆徳二年刺史牛知業建東倚山南西北俱阻河為池周三里四十步髙四丈門三東曰賓暘南曰朝天西曰保寧南闗城周二里眀成化初㕘政朱英知州閻定之重修萬厯初知州馬彦卿易土垜以磚更築闗廂四靣髙城一道増設北門順治三年知州程維新於郭城内築堡順治五年知州趙鳴喬重修
  甘州府張掖縣附郭
  舊城周九里三十步眀洪武二十五年都督宋晟於東偏増築新城周三里三百二十七步總一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髙三丈二尺厚三丈七尺門四東曰延熙西曰廣徳南曰延恩北曰永寧池濶三丈七尺深一丈三尺又於四靣俱築闗城
  山丹縣
  舊城元至元二十六年建周一里二百六十步眀洪武二十四年指揮莊得展築周七里二百九步城髙二丈八尺池濶二丈五尺深九尺東西南三門萬厯中増築南闗城
  涼州府武威縣附郭
  舊城唐初李軌所築周一十五里髙四丈八尺眀洪武十年都指揮濮英改築周一十一里一百八十步舊有東南北三門宋晟增闢西門共四門濠濶三丈深二丈萬厯二年甃城以磚増築東闗廂城長里許
  永昌縣
  舊有土城眀洪武二十四年指揮張傑増築周七里二百三十步髙三丈六尺厚二丈九尺為門四東曰宣化南曰武勝西曰鎮西北曰安定皆有月城池濶二丈三尺深一丈二尺成化八年指揮髙昇増築南闗廂
  鎮番縣
  城垣元號小河灘周三里五分眀成化元年都指揮馬昭展築西北二靣周六里二百二十三步髙三丈一尺東西南三門嘉靖間巡撫楊博増築西闗萬厯三年甃以磚月城三池濶三丈深一丈五尺
  古浪縣
  縣城即古和戎城眀洪武十年修築周二里七十五步髙二丈五尺厚二丈東南二門東南依山無池西北池濶二丈四尺深二丈五尺萬厯三年増築東郭周四百六十五步髙二丈厚一丈
  平番縣
  縣城元至元初建眀洪武十年重築甃以磚周八里二十六步髙二丈八尺池深二丈五尺内外八門
  寧夏府寧夏縣寧朔縣附郭
  府城本趙徳眀舊址元末冦亂難守棄其西半眀正統間復築之謂之新城周一十八里髙三丈六尺池深二丈門六東曰清和南曰南薰西南曰光化西曰鎮逺北曰徳勝西北曰振武眀萬厯三年巡撫羅鳯翔重修萬厯二十二年巡撫周光錫増繕後巡撫楊時寧黄嘉善崔景榮相繼補修順治十三年巡撫黄圖安修繕康熙元年巡撫劉秉政繼修先是垜口敵臺俱内向康熙四十三年改築俱向外
  滿城
  在寧夏府城東北二里周六里三分髙三丈六尺池深二丈濶六丈門四東曰奉訓西曰嚴武南曰秦安北曰定邊雍正元年築建
  平羅縣
  城建於眀永樂初萬厯三年巡撫羅鳯翔甃以磚石周四里五分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濶如之有南北二門
  靈州
  城舊在黄河南眀洪武十七年河水衝圮移築河北七里宣徳二年又為河水所衝再移築於東北五里景泰三年展築並南郭周七里八分髙三丈池深一丈萬厯五年巡撫羅鳯翔甃以磚石門有四東曰澄清南曰宏化西曰臨河北曰定朔上各有樓
  中衞縣
  城係元故址眀正統間都指揮仇亷天順間㕘將朱榮相繼展築周七里二分髙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門二東曰威振西曰鎮逺嘉靖二年開南門萬厯三年巡撫羅鳯翔城東郭康熙四十八年地震城塌巡撫舒圖重建東西二門
  新渠縣
  城舊灘地其北有田州塔雍正四年建縣城周四里一分髙二丈六尺池深六尺濶七尺開南北二門南曰錫福北曰納秀鼓樓一座東曰就日西曰瞻雲南曰呈祥北曰覽勝
  寳豐縣
  城舊灘地東有省嵬城雍正四年建縣城周四里三分髙二丈六尺池深三丈濶七尺門二南曰廣福北曰貢寳鼓樓一座東曰捧日西曰攬霞南曰觀瀾北曰籠翠
  西寧府西寧縣附郭
  舊城元末久廢眀洪武十九年長興侯耿炳文因舊改築周八里五十六丈髙五丈門四池濶二丈五尺深一丈八尺東闗外城延一里許為門三萬厯四年兵備道董汝漢重修康熙四十八年衞守備廖騰煒補修
  碾伯縣
  城周三里三百一十八步髙四丈厚三丈五尺門二南曰太和東曰咸熙城樓三東曰望恩南曰㑹景北曰靖邊池深二丈五尺康熙十七年河水衝決南門道路創開西門名曰安阜東闗外城廣一里延二里門三
  大通衞
  衞城在府治北二百五十里雍正三年因番民歸附内地甚衆奉
  㫖設官建城以安集之城髙二丈二尺周一千九十五丈
  門四城樓角樓各四
  直𨽻秦州
  唐天寳五載節度使王忠嗣築雄武城宋知州羅拯増築東西二城眀洪武六年千户鮑成約西城舊址築大城周四里一百二步髙三丈五尺池深二丈闢東西二門東長安西咸寧嘉靖十一年又闢南北二門又大城之東為東闗城占古城之半門二成化間重修大城之西為中城東接大城西距羅玉河門二又西為西闗城正徳中増築髙廣稍次中城門四又
  西為小西闗亦曰伏羲城以内建太昊宫也門二四城皆與大城聫屬順治十一年皆重修
  清水縣
  古秦城舊地魏司馬懿所築以拒蜀城剏自唐眀洪武四年因宋舊址重築周四里二百八步髙厚皆二丈東西二門𢎞治間増築東西二郭萬厯六年増修髙厚各三丈池深一丈康熙二十四年又經重修
  秦安縣
  金皇統間建眀景泰元年知縣向質成化九年同知張宏定𢎞治十八年知縣趙威相繼重修嘉靖二十一年増修拓城東北三之一増髙五之一城周三里九十步髙三丈五尺池廣三丈深二丈五尺南曰濱渭北曰凭隴南曰龍翔北曰斗拱康熙二十一年復加補葺
  禮縣
  縣舊土城眀初為禮店所成化七年分所城西南拓地増築南北西三靣為縣治所城舊有南北二門縣城亦開南北二門復於所西縣東闢一門以通出入萬厯三十年又於所東闢一門曰東門其城惟土垜用磚城周三里有竒髙三丈五尺池深一丈六尺後千户所奉裁惟存南北門四
  徽縣
  古河池縣舊址眀洪武初増修周四里有奇髙二丈土䟽善圮正徳六年蜀冦入陷知州侯禋重加展築周五里有奇髙三丈有門四池深一丈後漸圮嘉靖初知州白松覆以屋八百餘間二十二年屋始頽壊知州許釗始用磚甃撤屋而新之又増置門樓東曰望京西曰鎮羌南曰通蜀北曰眺隴康熙九年及二十九年相繼修葺
  兩當縣
  縣城眀洪武初築周三里髙二丈東西二門成化間又闢南北二門正徳十一年知縣髙騰増築山城以捍西隅嘉靖十三年知縣孫逢吉重修覆以板屋約三百間旋以敝廢至隆慶二年城圮殆盡知縣張效良復加修築改建門樓剏築月城捍以石堤河不為嚙眀末盡毁於冦官民皆徙居城北山顛康熙初年始復居舊城
  直𨽻階州
  舊城在隴坻岡上眀洪武五年知州簡原輔始建磚城周二里髙二丈四尺池深八尺門四東曰望春西曰鎮羌南曰望江北曰望辰景泰間正徳間相繼重修隆慶間復建土城於磚城之西謂之西闗城周三里髙二丈池深五尺眀末毁於冦順治十三年知州陳加論副將羅映台復修康熙八年副將林忠知州戴其貞重修
  成縣
  縣城宋始建眀洪武五年因宋元舊址修築周不及三里髙一丈七尺池深一丈正徳中知縣張瓛修濬視舊加十之三四靣䕶以子牆髙一丈闢四門東曰東安西曰西成南曰南薰北曰北辰眀末流冦起知縣謝鏞請移於上城即宋吳璘舊址城西北隅連城周不滿三里而四靣陡峻可守康熙間知縣胡承福復移治於舊城中
  文縣
  縣城眀洪武二十八年開千户所於城東一里西依髙原東南皆平地周三里三分建安定鎮羌文興武勝四門成化六年更建縣城於所城之西周四里髙三丈池深一丈建望京通川東西二門萬厯三年増築北闗城長一里三分
  直𨽻肅州
  舊城周三里三百一十七步眀洪武二十八年指揮裴成於東城展築四里八十步周八里髙三丈五尺東南北三門池濶八丈三尺深二丈成化二年巡撫徐廷璋増築東闗廂東西二里南北一里五十步髙二丈亦環以池
  髙臺縣
  城周五里六分髙三丈二尺厚一丈東西門各二月城城樓二濠濶一丈深七尺濠内泉水冬夏不竭
  安西衞
  即安西鎮城雍正六年建周六里七分髙二丈七尺外甃以磚甕城四東西南北四門城樓四池濶七尺深五尺
  栁溝衞
  城於雍正元年建周六里三分髙二丈二尺東西南北四門城樓四初為安西鎮城安西衞治此六年移建安西鎮城於大灣亦移衞治於新城此為栁溝衞治
  沙州衞
  沙州有故城即漢敦煌郡經党水北衝圮其東靣雍正三年於故城東另築沙州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九尺東西南三門城樓四座池深七尺九年於城東南北三靣接築圍城周五里五分
  靖逆衞
  城於康熙五十七年建周二里一分髙二丈六尺南北二門城樓各一
  齊勤所
  舊城周一里一分髙二丈三尺南門一康熙五十六年於舊城西靣接築新城周一里二分髙二丈南北二門共周二里三分初為衞城雍正五年改所






  甘肅通志巻七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八
  公署
  督撫大吏秉節旬宣提鎮武臣建牙列閫監司守令倅貳各員皆有公署以崇體統居斯署者當盡斯職兵刑錢穀法度紀綱莅政臨民於是乎在倉庫公廨設在何方載以備考志公署
  巡撫甘肅等處都察院 在蘭州城中康熙元年巡撫都御史劉斗自甘州移駐涼州五年自涼州移駐蘭州創建
  甘肅等處承宣布政司 在蘭州城内鼓樓東
  照磨所在司門内
  廣積庫在堂東西
  甘肅等處提刑按察司 在蘭州布政司署南
  照磨所在司門外
  整飭臨洮道 在蘭州治東南眀景泰六年建後改為察院康熙二十四年自臨洮府移駐
  整飭洮岷道 在岷州城内眀嘉靖二十四年知州劉體仁建州署康熙三十一年改為道署
  整飭平慶道 在平涼府治東舊闗西道署康熙二十年改設平慶道移駐
  分巡甘山道 在甘州府城
  分守涼莊道 在涼州府城東
  分巡寧夏道 在寧夏府城内
  分巡西寧道 在西寧府城眀𢎞治三年建
  整飭肅州道 在肅州城内眀𢎞治三年建
  武鄉試貢院 在蘭州城内東舊行都司署改建臨洮府 在城内正中元至正二年建眀洪武二年重修 經歴司在府治内廣實庫在堂左右廣儲倉在府治東北
  蘭州同知 在蘭州城内
  河州同知 在河州城中 茶馬司在州治南狄道縣 在府治北眀洪武八年康熙八年移建廣積庫在堂旁常平倉在縣治内西濟軍倉在縣治後
  渭源縣 在城中近西眀洪武四年康熙二十二年重修 廣積庫在堂左官倉在縣治内
  蘭州 在城内西南眀洪武三十二年建 廣積庫在堂旁常平倉在州治内濟軍倉在州治右
  金縣 在城内正中即金州舊治眀洪武三年建萬厯二十七年改建 廣積庫在堂左預備倉在縣治北
  河州 在城内眀成化十三年康熙四十二年重修 廣積庫在堂左官倉在州治南
  鞏昌府 在城内西南眀洪武二十八年永樂九年重建康熙二十二年重修 糧捕通判在府治右經歴司在府治内廣益庫在堂左豐贍倉在府治東隴西縣 舊在府治東今移府治北 廣積庫在縣治内預備倉附府倉常平倉在縣治北即衛舊址
  安定縣 在城内東眀洪武五年建 庫在縣治内廣富倉在縣治東北預備倉在縣治偏西
  通渭縣 在城内北 庫在縣治内在縣治旁漳縣 在城内北眀洪武三年建 庫在縣治内預備倉在縣治西
  會寧縣 在城内西北隅眀洪武初建永樂成化間増修 庫在縣治内廣定倉在縣治東北
  伏羌縣 在城内正中宋元祐建眀永樂初重修嘉靖二十六年移於東街 庫在縣治内預備倉在縣治西社倉在縣治北
  寧逺縣 在城内偏西宋崇寧中建眀洪武正徳間相繼増修嘉靖十一年改建 庫在縣治内預備倉在堂右
  西和縣 舊在城内東南眀洪武四年建嘉靖間重修 庫治内預備倉在上城内常平倉一在縣治旁一在鹽官鎮
  靖逺縣 在城内即舊衞署雍正三年裁衞歸㕔雍正八年復裁㕔改縣 廣盈庫在縣治内常平倉在縣治西
  岷州 在城内東靖逺街舊為道署眀成化四年康熙十三年改為同知署今為州署 茶馬司在州治中街茶司在州治南在堂左右豐贍倉在州治東南預備倉在舊衛署
  洮州衞 在城内東眀洪武十三年建庫在堂右常平倉在衛治東
  西固撫夷同知 在城内北隅即舊州同署萬厯二年建康熙二十五年重修 廣豐倉在治東常平倉在治左
  平涼府 在城内西北宋開寳二年建眀洪武三年順治十六年重修 經歴司在府治内永寧庫在府治内雄贍倉在府治内
  鹽茶同知 在固原州城内西北康熙十六年改設平涼縣 在府治東眀洪武六年建 庫在縣治内社倉在城内及分貯各庄鎮
  崇信縣 在城内西北宋建眀洪武二年順治六年重修康熙五十七年移建城南 庫在縣治内在縣城内
  華亭縣 在城中西北金大定二年建眀洪武六年康熙四十三年重修 庫在縣治内在縣治
  
  鎮原縣 在城内西北舊為州治金皇統二年建眀洪武六年修後毁於冦康熙四年始建今署三十六年重修 庫在堂左在堂左右
  固原州 在城内南眀成化六年建 庫在州治内大官倉在州治西
  涇州 在城内近東眀洪武三年建 庫在州治内在州治東
  靈臺縣 在城内東北眀洪武三年建 庫在堂東預備倉在大佛寺曰常平倉
  靜寧州 在城内正中宋祥符中建眀洪武四年順治十七年重修 儲餉庫在堂左在州治西北
  莊浪縣 在城内西南元為州治眀洪武八年改縣嘉靖十四年康熙三年重修 庫在縣治内倉八所在縣治左右
  隆徳縣 在城内正中明洪武三年順治六年重修 庫在縣治内在縣治内
  慶陽府 在城内近東眀洪武六年嘉靖三十四年重修 經歴司在府治内廣儲庫在堂左永盈倉在府治西北
  安化縣 在府治北眀洪武二年康熙十九年重修 庫在堂左永盈倉在縣治西
  合水縣 在城内正中元建眀洪武初修順治十四年重修 庫在堂左預備倉在縣治西
  環縣 在城内東南眀洪武四年建 庫在堂左在縣治東
  真寧縣 在城内正中眀洪武二年康熙十九年重修 庫在堂西預備倉在縣治西
  寧州 在城内正北梁隆徳二年建眀洪武初修庫在堂東預備倉在州治西南
  甘州府 在城内西南隅舊副將署又為鞏昌分府署今為府治 經歴司在府治内甘肅庫在府治内張掖縣 在府治西南舊係臨洮分府署後為右衛署今為縣治 甘肅倉在府治西北常平倉在甘肅倉内洪水堡倉在洪水堡東樂堡倉在東樂堡南古城倉在南古城堡
  山丹縣 在城内東北隅原衞指揮署眀洪武二十四年建 永豐倉在縣治東北預備倉在縣治西北
  凉州府 在城内大街近東舊係凉州衛署眀洪武九年康熙五十一年雍正三年改為府治 經歴司在府治内廣儲倉在堂西
  莊浪同知 在平番縣城内
  武威縣 在城内南舊屬凉州監屯同知署雍正三年改為縣治 庫在縣治内廣儲倉在城西北隅
  永昌縣 在城内東南隅舊永昌倉改為縣治 庫在縣治内水泉倉在縣治内
  鎮番縣 在城内東原係衛署眀成化年修康熙元年重修三十八年増修雍正三年改為縣治 庫在縣治内常盈倉在縣西北
  古浪縣 舊守禦所在城内北隅眀末兵毁移建東郭雍正三年改為縣治 庫在縣治内豐盈倉在城内西南隅
  平番縣 在城東大街即凉莊道署今為縣治 庫在縣治内莊浪倉在城西北隅道署後
  寧夏府 在城内東南舊係監収㕔今改府署 經歴司在府城南薫門路西
  水利同知 在府治北舊水利都司署
  西路同知 在中衛縣城内
  鹽捕通判 在恵安堡内西
  水利通判 在新渠縣城内
  寧夏縣 在府治東 廣裕庫在堂右李鋼倉在城内西洪廣倉在城内北
  寧朔縣 在府治西北舊屯衛守備署今改縣署雜項庫在堂左平羌倉在城内南常平倉在城内西南玉泉倉在玉泉堡大壩倉在大壩堡
  平羅縣 舊守禦所千總署 庫在縣治内在縣治南
  靈州 在城内正東舊中路㕔今改靈州治 雜項庫在州治内常平倉在州治内
  中衛縣 在城内鼓樓西舊掌印守備署改建 庫在縣治内一在應理一在石空 在棗園一在古水一在廣武
  新渠縣 在城内鼓樓西雍正四年建 庫在堂旁在縣西南
  寳豐縣 在城内西雍正四年建 庫在堂旁在學宮東
  西寧府 舊為通判署眀隆慶元年建 經歴司在府西舊茶馬司署雍正三年改置
  西寧縣 在府治西舊為衛署眀初建雍正三年改為縣署 茶庫在府西廣儲倉在府治西北
  碾伯縣 係舊所署雍正三年改縣治 庫在縣治内威逺倉在縣東北隅
  大通衞 在城内雍正三年建 倉雍正三年
  直𨽻秦州 在城内東北眀洪武五年成化十一年修 庫在堂西預備倉在儀門左右廣益倉在州治西北即舊衛署
  清水縣 在城内西眀洪武四年正徳九年修庫在堂右預備倉在縣治内
  秦安縣 在城内西宋元舊址眀洪武十二年建𢎞治九年修 庫在堂右預備倉在縣治内
  禮縣 在城内中街眀成化十二年建 庫在縣治内預備倉在儀門東禮店倉在所城北
  徽縣 在城内西街即河池縣舊址眀嘉靖間建康熙二十年重修 庫在堂右預備倉在縣治東北
  兩當縣 眀洪武七年建𢎞治嘉靖間修康熙二十九年増修 庫在縣治内常平倉在縣大門内
  直𨽻階州 眀初在城内北隅𢎞治間増修 庫在州治内永濟倉在州西隅
  成縣 在城内中街眀洪武七年建正徳間重修庫在縣治内預備倉在縣治西北
  文縣 在城内正中成化六年建眀末燬於冦順治十四年重修 庫在縣治内預備倉在縣治右
  直𨽻肅州 在城内南 肅州倉在城内西北
  髙臺縣 在城内東北即舊所署眀天順二年康熙五十六年雍正五年重修 庫在縣治内在城内
  安西衛同知署 在城内鼓樓西雍正六年
  安西衞守備㕔 在城東北隅雍正六年建 倉在衛治東雍正六年
  沙州衛守備㕔 在城内大什字街西雍正六年建官倉一在衛治西 在衛治東社倉在東門内正街俱雍正五年
  栁溝衞守備㕔 在城内南街係舊安西衛署雍正元年建 倉在城内東北隅
  靖逆衛通判署 在城西南隅康熙五十七年建初為靖逆同知署雍正三年改為通判署
  靖逆衛守備㕔 在城東北隅康熙五十七年建倉在城東北隅
  赤金守禦所 在新城西北隅康熙五十七年建初為衛署雍正五年改今治 倉一在舊城東北隅一在所治儀門内俱康熙五十七年
  鎮守寧夏將軍府在寧夏滿城承恩街
  左翼副都統府在寧夏滿城將軍府南
  右翼副都統府在寧夏滿城奮威街西鑲黄旗正白旗協領署 鑲白旗正藍旗協領署 左翼䝉古協領署 正黄旗正紅旗協領署 鑲紅旗鑲藍旗協領署 右翼䝉古協領署
  提督固原等處總兵官府在固原州城内提標中營㕘將署 提標左營逰擊署 提標右營逰擊署 提標前營遊擊署 提標後營遊擊署 中營中軍守備㕔 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 前營中軍守備㕔 後營中軍守備㕔
  提督甘肅等處總兵官府在甘州府城内西北提標中營㕘將署 提標左營遊擊署 提標右營遊擊署提標前營遊擊署 提標後營遊擊署 中營中
  軍守備㕔 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前營中軍守備㕔 後營中軍守備㕔
  鎮守凉州總兵官府在凉州府城内府治西鎮標中營逰擊署 鎮標左營遊擊署 鎮標右營遊擊署鎮標前營遊擊署 鎮標後營遊擊署 中營中軍守備㕔 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前營中軍守備㕔 後營中軍守備㕔
  鎮守寧夏總兵官府在寧夏府城内東北鎮標中營遊擊署 鎮標左營遊擊署 鎮標右營遊擊署 鎮標前營遊擊署 中營中軍守備㕔 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 前營中軍守備㕔
  鎮守西寧總兵官府在西寧府城内西鎮標中營遊擊署 鎮標左營遊擊署 鎮標右營遊擊署 鎮標前營遊擊署 鎮標後營遊擊署 中營中軍守備㕔 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 前營中軍守備㕔 後營中軍守備㕔
  鎮守肅州總兵官府在肅州城内東鎮標中營遊擊署鎮標左營遊擊署 鎮標右營遊擊署 中營中
  軍守備㕔 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
  鎮守安西總兵官府在安西衛城内鎮標中營遊擊署鎮標左營遊擊署 鎮標右營遊擊署 中營中
  軍守備㕔 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
  鎮守西大通總兵官府在大通衛城内鎮標左營遊擊署 鎮標右營遊擊署 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
  撫標左營㕘將署 撫標右營遊擊署俱在蘭州城内左營中軍守備㕔 右營中軍守備㕔
  協鎮永昌副將署在永昌縣城内中軍都司㕔協鎮河州副將署在州治西南中軍都司㕔
  協鎮洮岷副將署在洮州衛城内中軍都司㕔協鎮永固城副將署在永固城堡内中軍都司㕔協鎮沙州副將署在沙州衛城内左營都司㕔 右營都司㕔
  協鎮中衞副將署在中衛縣城内中軍都司㕔協鎮花馬池副將署在堡内中軍都司㕔
  協鎮慶陽副將署在慶陽府城内中軍都司㕔協鎮靖逺副將署在靖逺縣城内中軍都司㕔鎮番營㕘將署在縣城中中軍守備㕔
  大靖營㕘將署在堡城内中軍守備㕔
  莊浪營㕘將署在平番縣城中中軍守備㕔
  鎮海營㕘將署在堡内中軍守備㕔
  甘州城守營㕘將署在府城内東南中軍守備㕔白塔營㕘將署在白塔城内中軍守備㕔
  平羅營㕘將署在縣城内中軍守備㕔
  靈州營㕘將署在州西北中軍守備㕔
  固原城守營㕘將署在州城内中軍守備㕔
  下馬闗營㕘將署在下馬闗堡内中軍守備㕔髙古城營遊擊署在堡内鎮羌營遊擊署在堡内阿壩營遊擊署在堡内 循化營遊擊署在循化城外臨洮營遊擊署在臨洮府城内蘭州營遊擊署在州城内東階州營遊擊署在州城西北鞏昌營遊擊署在府城内秦州營遊擊署在州治西北北川營遊擊署
  巴暖三川營遊擊署在古鄯城内
  嘉峪闗營遊擊署在堡内金塔寺營遊擊署在堡内鎮夷營遊擊署在堡内 洪水營遊擊署在洪水堡内髙臺營遊擊署在縣城内西山丹營遊擊署在縣城内黑城營遊擊署在堡城内大馬營遊擊署在大馬營堡内卜隆吉營遊擊署在城内靖逆營遊擊署在城内永安營遊擊署在堡内中軍守備㕔
  洪廣營遊擊署在堡内中軍守備㕔
  玉泉營遊擊署在堡内中軍守備㕔
  廣武營遊擊署在廣武城内中軍守備㕔
  興武營遊擊署在堡内中軍守備㕔
  紅徳城遊擊署在紅徳城内平凉城守營遊擊署在府城内西安州營遊擊署在西安所内蘆塘營遊擊署在蘆塘堡内新城堡都司㕔在堡内 凉州城守營都司㕔在府城内張義堡都司㕔在堡内 蔡旗堡都司㕔在堡内安逺營都司㕔在堡内 坌口堡都司㕔在堡内三眼井營都司㕔   西寜城守營都司㕔歸徳堡都司㕔   保安堡都司㕔
  岷州營都司㕔在州城内舊洮堡都司㕔在堡内文縣營都司㕔在縣城内西固堡都司㕔在西固城内
  南川營都司㕔    威逺營都司㕔在堡内碾伯營都司㕔在縣城内清水堡都司㕔在堡内梨園堡都司㕔在堡内 馬營墩堡都司㕔在堡内硤石堡都司㕔在堡内 栁溝堡都司㕔
  赤金營都司㕔在新城東北黄墩堡都司㕔
  踏實堡都司㕔在堡内 大壩堡都司㕔在堡内横城堡都司㕔在堡内北寧逺堡守備㕔在堡内水泉堡守備㕔在堡内 髙溝堡守備㕔在堡内西把截堡守備㕔在堡内土門堡守備㕔在堡内松山營守備㕔在堡内 紅水營守備㕔
  起臺堡守備㕔   南古城堡守備㕔在堡内平川堡守備㕔在堡内 紅崖堡守備㕔在堡内石空寺堡守備㕔在堡内古水井堡守備㕔在堡内同心城守備㕔在本堡内安定堡守備㕔在堡内北
  蘆溝營守備㕔    永安堡守備㕔
  八營守備㕔
  直𨽻秦州屬 秦安縣隴城巡檢司
  臨洮府屬 沙泥驛 沙井驛 清水驛
  鞏昌府屬 西鞏驛 秤鈎驛 青家驛
  平凉府屬 瓦亭驛 瓦雲驛 白水驛
  甘州府屬 沙河驛
  凉州府屬 大河驛 水泉驛 柔逺驛 懐安驛黑松驛 靖邊驛 紅城驛 苦水驛 通逺平城驛 三眼井驛 武勝驛 坌口驛 鎮羌驛松山驛 寛溝驛
  寧夏府屬 沙泉同心驛 大清蘆溝驛 渠口寧安驛 營盤水驛
  西寧府屬 平戎驛 老鴉驛 氷溝驛
  階州屬 小川驛
  肅州屬 鹽池雙井驛








  甘肅通志巻八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九
  學校
  庠序之設教育人才風化之本其道甚重自漢迄眀科條漸備
  盛朝文治駕軼前代比年考校三載賓興六年選拔期得賢才以襄政治菁莪樸棫應有俊髦嚮風蔚起甘屬各郡澤宮之制創立修舉考據宜詳志學校
  臨洮府
  臨洮府儒學
  學宮在府治東元泰定二年同知都總帥府事祁安建眀洪武二十五年教授前太常寺少卿劉傑重建
  皇清康熙三十五年知府髙錫爵重修學署教授在學宮左訓導在教授署東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歳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學田九頃四十畝有奇前眀駕部郎楊繼盛
  謫狄道時捐俸買置徴租養濟貧士今每年實徴租粮一百石七斗七升五合
  超然書院 在府治東嶽麓山半楊繼盛治洮時買建教諸生于此今累次重修
  義學 在府署對門今移洮陽驛廢署内一在東闗知府衞封濟捐設
  狄道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西洪武五年知府段嗣宗建萬厯間移建府學左後復撤之眀末知縣禇泰珍重建故地至今屢修學署教諭在學宮右訓導在堂後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學田二頃眀知府王曰然捐置又郡人祁姓捐置二處今皆無可考稽分給府學租糧
  義學 在城隍廟旁
  渭源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東眀洪武四年知縣党茂建嘉靖十年知縣楊璉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張𢎞斌訓導張淑孔重修學署訓導在學宮右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田租糧三十九石八升又學租銀一兩九錢社學 在闗外
  蘭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東南元至元五年知州姚諒建眀洪武八年知縣黄鎮重修嘉靖三十八年兵備副使彭燦重修
  皇清康熙五年巡撫劉斗補修重新學署學正在學宮左訓導在學宮右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學田實徴租糧三十石一斗折銀一十二兩四分正業書院 在新闗路北雍正元年巡撫盧詢捐俸
  設立並置射圃建立坊表共費八百餘金雍正七年巡撫許容布政使孔毓璞按察使李世倬復設立義學捐俸延師訓誨單寒子弟
  東社學 在城東北康熙七年巡撫華善捐置西社學 在城西北康熙七年巡撫華善捐置以上二學雍正七年巡撫許容布政使孔毓璞按察使李世倬設立義學與書院一體通行
  金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西元至治二年判官傅夢臣建眀成化十二年知縣李士俊重修天啟六年知縣趙烱復修學署訓導在眀倫堂左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田一頃七十四畝租糧一十石四升半給廩生半給貧士
  社學 在縣治西康熙五年知縣王之鯨捐建河州儒學
  學宮舊在州治西南本元儒張徳載家塾延祐六年徳載孫文煥捐改儒學史臣倪鏜有記眀洪武五年設州為州儒學十二年改置衛學成化間復改為州儒學
  皇清康熙八年監収㕔黄綬重建五十四年知州王全臣因前地形湫隘移建于州治東南學署學正在眀倫堂左訓導在學正署左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歳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學田租糧九十石八斗歳給廩生寒士今四十石分贍學官
  大書院 在儒學右康熙四十五年士民公建小書院 在州治左同時建
  社學二 一在大城一在南闗俱康熙三十三年同知劉永祺設四十四年知州王全臣又増立鄉學共十處
  鞏昌府
  鞏昌府儒學
  學宮在府治東南元中統初建眀兩經改徙
  皇清康熙二年始定今基學署教授在學東北訓導在學東南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二十名科考取文生二十名學田每年于隴西縣學田内支給
  崇羲書院 在東闗内眀嘉靖十四年巡按王紳建崇文書院 在城南正街康熙二十八年知縣楊本植因舊縣治改建今為提學考院
  義學 在府治東南總鎮廢署
  隴西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東南學署教諭在府學西訓導在教諭署北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學租每年額徴銀二百四十兩零與府學諸生分支義學 一在縣治東鐘樓街一在學宮左側道廢署
  一在縣治東北察院廢署一在縣治東北按院廢署安定縣儒學
  學宮在城内街西學署教諭在敬一亭左訓導在右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學田九頃六十六畝
  義學 在東闗街北康熙五十七年
  通渭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西眀洪武初建成化萬厯間皆重修學署現在修理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漳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東久圮學署訓導在學宫旁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㑹寧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東眀洪武六年建正統成化𢎞治間凡三遷嘉靖間復舊址萬厯六年重修學署訓導在敬一亭西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伏羗縣儒學
  學宮在城西南眀天啓七年自河北移建學署訓導在眀倫堂東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學田徴租糧二十六石
  寧逺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東北眀洪武二年建學署訓導在學宮内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學田一百畝
  西和縣儒學
  學宫舊在縣治西今以眀倫堂改建學署訓導在内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租銀五兩領自司庫
  靖逺縣儒學
  學宮在城東南眀正統三年建𢎞治嘉靖間修
  皇清康熙四十年重修四十七年増建尊經閣學署教諭在左訓導在右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八名武生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租一十二石又學田徴銀九十六兩培風書院 在學宮西康熙三十六年衛守備王三錫建租糧一十五石
  社學 在譙樓東側
  義學 在闗帝廟順治九年衞守備王永清設岷州儒學
  學宮在州治北眀𢎞治間創建嘉靖隆慶萬厯間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七年重修康熙三十五年同知汪元絅重修學署學正在眀倫堂後訓導在堂右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田一十二畝八分七釐租銀八錢又北城壕地一十畝一分徴租糧一石
  義學 在衞學東同知汪元絅建置義學田一段勒有碑記
  洮州衛儒學
  學宮在衛治西雍正七年衛守備髙恭桂重建教授署未建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田四十五畝零徴租糧三十九石収貯岷倉分給廩生貧士
  平凉府
  平凉府儒學
  學宫在府治東眀洪武四年同知髙正建眀末知府華衮増建敬一亭于眀倫堂後
  皇清康熙初知府程憲捐修五十三年知府王全臣捐修尊經閣學署教授訓導俱在眀倫堂東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二十名科考取文生二十名
  平凉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西眀洪武中建宣徳十年重修創建眀倫堂學署教諭訓導俱在眀倫堂東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崇文書院 在舊韓府東後廢
  崇信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眀洪武四年建𢎞治間知縣劉宗浩嘉靖間知縣楊梅重修眀末毁圮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武全文重建學署訓導在學宮東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華亭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元泰定二年建眀洪武六年重修眀末毁圮
  皇清順治初知縣楊榮印重建十四年知縣佟希尭建成康熙五十一年教諭張鐸訓導孫四正率闔學諸生重修學署未建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田三頃四十五畝額徴租銀一十兩三錢五分半給廩生半給貧士
  鎮原縣儒學
  學宮在縣治東眀洪武二年縣丞鄭旺建正統初知縣李寧蔣泰繼葺成化間知縣徐鏞重修有日新時習二齋長沙李東陽記嘉靖間教諭孫輝萬厯時知縣陳遇文李槃
  皇清初知縣宗書江雯康熙五十四年知縣錢志彤俱經修葺學署教諭訓導俱在眀倫堂後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二名武生八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學田一十二頃學租給諸廩生
  正學書院 在儒學東南眀萬厯時知縣李槃建後廢
  固原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西北眀成化六年嘉靖六年重修學署學正訓導俱在學宮内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二名武生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涇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西眀洪武間同知李彦恭建二十六年知州陳希秀正徳十六年知州宋灝嘉靖二十四年知州張髦士接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州宋祖法重修學署學正在眀倫堂東訓導在堂後西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學田租銀二兩四錢半給廩生半給貧士
  仰止書院 在州治南眀嘉靖三十七年㕘政遲鳯翔建
  靈臺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南宋大觀三年建元至和二年洪武十五年俱増修正徳初知縣李塘天啓間知縣李文蛟復葺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黄居中重修有記學署教諭訓導俱在新縣治右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靜寧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東南眀洪武六年知州歐陽信建𢎞治五年知州侯眀嘉靖十九年知州李時中増修有興詩立禮二齋
  皇清康熙三十二年知州董守義重修學署學正在眀倫堂後訓導在堂西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隴干書院 在州東察院廢基康熙中知州黄廷鈺建
  莊浪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北眀洪武間知縣張亮建于治西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張國賓遷於東北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董朱衮雍正九年知縣胡𢋫昌重修學署訓導  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隆徳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眀洪武二年建永樂間知縣王信正徳間知縣張序萬厯間知縣陶光寵臯如松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李期逺遷修學署訓導在學旁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慶陽府
  慶陽府儒學
  學宫在府治東南眀洪武間同知王敬建嘉靖間知府李文芝増修眀倫堂敬一亭
  皇清康熙四十二年知府李昉同知尚之瑤知縣于鼎元重修五十二年知府金垣生知縣葉紹麟捐貲修葺學署教授訓導俱在眀倫堂西北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二十名科考取文生二十名
  安化縣儒學
  學宫在府儒學南眀洪武間建
  皇清康熙四十二年知縣于鼎元重修學署訓導在眀倫堂後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合水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眀洪武初主簿唐貴建𢎞治間知縣王相重修眀末毁于兵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劉源澄修復眀倫堂康熙四十年知縣佟世旬重修學署訓導在眀倫堂後係舊教諭署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環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南眀洪武初知縣李健建𢎞治間知縣李賓重建嘉靖二年知縣王鑑重修學署訓導在眀倫堂北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真寧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元至正初建眀洪武二年知縣郭鈞重建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樊克正増修眀末毁于兵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王士麟重修眀倫堂康熙三十六年知縣俞作霖繼葺雍正三年知縣蕭天華重修學署訓導在眀倫堂後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二名武生八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寧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東眀洪武二年州判陳恕創建宣徳十年知州劉綱重修天順元年知州劉謙拓修成化間増置後堂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州韓魏十四年知州張光岳學正李聞瑾捐俸重修學署學正在眀倫堂左訓導在眀倫堂右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甘州府
  甘州府儒學
  學宫在府治東北隅舊係行都司學元季燬于兵眀洪武二十八年移建東南隅正統中巡撫馬昻重修𢎞治初巡撫劉璋建立官廨二區正徳十二年巡按御史趙春垣置四齋嘉靖十年巡撫趙載又増官廨一區十七年巡撫牛天麟増修講堂號舍
  皇清順治九年巡撫周文𤍞總兵張勇分巡道李日芳捐俸重建眀倫堂齋舍敬一亭康熙二十六年提督孫思克分巡道柴望總兵王用予同知張文炳捐貲更建尊經閣二十九年提督孫思克重建四十一年分巡道龔嶸改建眀倫堂于學署前移敬一亭于眀倫堂後學署教授訓導俱在敬一亭後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學田在仁夀驛南共一十五頃一十六畝八分五釐眀天順中總兵宣城伯衞頴開置嵗徴銀四十兩一錢二分以供祀事
  甘泉書院 在府治東北隅創始未詳今廢
  社學 四處甘山道胡悉寧董廷恩創設増置又甘山道劉徳𢎞繼置
  張掖縣儒學
  學宫 學署教諭在舊義學館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歳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山丹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南隅舊係衛學眀正統五年指揮楊斌建十三年巡撫馬昻重修𢎞治中巡撫劉璋修治齋舍學署教諭在學宫旁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涼州府
  涼州府儒學
  學宫在府治東南隅舊為涼州衛儒學眀正統中巡撫徐晞奏建大學士楊榮記成化中都御史徐廷璋重修
  皇清雍正三年改衞為府立為府學學署教授在眀倫堂後訓導在眀倫堂東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書院 在府東南眀嘉靖二十七年叅政江東建成章書院 在城北舊廢署㕘議道武廷适捐貲補葺
  武威縣儒學
  學宫在府治北新設改書院為眀倫堂東西號房為兩齋房堂後西院併後宅為教諭署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義學 一在城内一在東闗廂
  永昌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北隅舊係衛學眀正統中都指揮宋忠建成化四年巡撫徐廷璋重修副使鄭安徴記
  皇清雍正三年改立縣儒學學署教諭在眀倫堂後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八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田納租三百三十三石七升
  鎮番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初為社學眀成化十一年巡撫朱英奏設十三年訓導周琮呈請都御史王朝逺創建
  皇清康熙三年教授張我興同紳衿孟良印何斯美等修建眀倫堂三楹博文約禮齋各七間教授宅一處雍正三年改衛為縣立為縣儒學學署教諭在眀倫堂後即舊教授宅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古浪縣儒學前係守禦𠩄附凉州衛學雍正三年改縣後始分立縣學學宫併新設訓導署學生二年一貢議于五次嵗考之後出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平番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中大街眀正統中巡撫蔡用奏建成化中巡撫徐廷璋重修嘉靖中移東北隅
  皇清順治初移倉儲之左康熙十九年少㕘陳子威改建雍正三年改衛學為縣學學署訓導在眀倫堂左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二名武生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寧夏府
  寧夏府儒學
  學宫在府治北眀永樂元年鎮人宋正奏建成化六年巡撫張鎣修大學士彭時記其後巡撫劉憲羅鳯翔黄嘉善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巡撫劉秉政河西道李嵩陽増修舊為衛學雍正三年改府學學署教授在眀倫堂後訓導在正殿東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學田三百五十七畝租糧六十四石三斗六升寧夏縣儒學
  學宫  學署教諭 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二十名雍正三年以寧夏弓馬最優之地増取額數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寧朔縣儒學
  學宫  學署教諭  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二十名例見寧夏縣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揆文書院 在府學東眀徐琦建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
  社學二 一在萬夀宫東一在萬夀宫西
  義學 在廣武營城内康熙四十五年提督鎮人俞益謨建
  寧夏府商籍儒學
  學宫在惠安堡眀天啓元年巡撫周懋相題設以寧夏等衞教官攝之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歳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平羅縣儒學
  學宫  學署訓導 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靈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東南眀洪武十五年設州置學十七年州裁學廢正徳十三年復立
  皇清順治十六年省後衞教缺併入靈州雍正三年改靈州𠩄學為靈州學學署學正訓導俱在學宫傍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義學二 一在祖公祠内千户謝國柱建一在火器庫東南㕘將季山建
  朔方書院 在花馬池城内眀嘉靖四十五年户部郎中蔡國熙建
  中衛縣儒學
  學宫舊在縣治東北眀正統中鎮撫陳瑀奏建巡撫徐廷璋徙于縣治東南巡撫王珣拓修尚書王恕記之
  皇清康熙四十八年教授劉追儉修今改為縣學學署教諭訓導俱在眀倫堂後教授劉追儉建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學田一百畝
  應理書院 在南門内西路同知髙士鐸建今為社學
  新渠縣儒學
  學宫在縣南門内街東雍正四年創建學署在學宫旁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七名科考取文生七名
  寳豐縣儒學
  學宫在縣南門内街東雍正四年創建學署在學宫旁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七名科考取文生七名
  西寧府
  西寧府儒學
  學宫在府治東眀宣徳三年都督史昭建成化六年都御史徐廷璋守備孫鑑増修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教授梁景岱倡闔學捐資修建雍正三年改衞為府學署教授訓導俱在學宫旁學生一年一貢廩四十缺増四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西寧縣儒學
  學宫  學署教諭訓導  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學田一頃三十七畝租糧一十三石七斗五升分給廩生貧士又社田一十五畝徴租糧四石以給社師康熙五十六年蘭州河橋同知署西寧通判事沈廷正捐置
  社學 在城内眀成化十四年都御史徐廷璋建碾伯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西學署訓導在學宫右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社學 在縣治東北雍正六年署知縣張登髙捐置
  直𨽻秦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西南元大徳六年建眀洪武四年宣徳九年重修嘉靖間又重修
  皇清康熙十四年重修學署學正在堂左訓導在堂右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學田額糧四十九石四斗四合每石徴銀四錢共徴銀一十九兩七錢六分零
  義學 在道署前在鄉者東曰社樹坪街子鎮馬跑泉西曰闗子鎮三十里鎮南曰白家集北曰石佛鎮第八河沿河城
  清水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北眀洪武初建嘉靖十九年改移縣治南
  皇清順治十九年補葺學署教諭訓導俱在學宫西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秦安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南元大徳初建眀相繼修葺學署訓導在儀門東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社學 舊志在城者二在鄉者三
  禮縣儒學
  學宫在西城中眀成化十五年建于錦屏山下
  皇清順治十三年署知縣歐陽瑊始卜遷于此訓導署未建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二名武生八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徽縣儒學
  學宫在東街鐘樓山之麓眀洪武初創建學署教諭在左訓導在右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社學五 一在學宫四在鄉鎮俱知州鄧天棟捐建兩當縣儒學
  學宫舊在縣治東眀洪武間建正徳間改建于縣治西學署訓導 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八名科考取文生八名
  直𨽻階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西舊在城西門外眀嘉靖隆慶萬厯天啓間凡五遷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州于道行始遷于今基學署學正訓導   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義學 一在州治西知州陳勲建一在州治東知州何道昇建有記
  成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西舊在治東南眀洪武七年改建于西眀末移建上城
  皇清康熙間知縣劉瑜仍建于舊址知縣曹彬増建眀倫堂三間學署訓導 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學田七十二畝零
  文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初在舊城西南隅眀洪武十四年建𢎞治三年改建于今基學署教諭在眀倫堂左訓導在右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生十五名武生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義學 在訓導署南知縣江景瑞建
  直𨽻肅州儒學
  學宫在州治東南舊係衛學眀成化三年巡撫徐廷璋題建正徳元年副使武陟李端澄重建嘉靖三十年副使張玭改建敬一亭于眀倫堂後三十五年移置於左學署學正訓導俱在眀倫堂後係舊教授署學生三年二貢廩三十缺増三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考取文生十二名
  酒泉書院 在學宫東嘉靖二十六年副使唐寛建髙臺縣儒學
  學宫在縣治東北舊係所學眀嘉靖二十三年巡撫傅鳯翔題建學署教諭訓導俱在學宫西旁學生二年一貢廩二十缺増二十缺入學每嵗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甘肅通志巻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十
  關梁
  山林川澤憑髙臨深界分壤接周禮司險設有專官達其道路甘屬巖疆險阻扼塞置亭列障申畫郊圻除道成梁資民利渉王政所先志關梁
  臨洮府
  狄道縣
  摩雲嶺關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摩雲嶺上明置最為髙險乃通蘭州要路舊設巡司
  南關堡 在縣南二十里宋熙寧六年置北關堡在縣北二十里宋熙寧五年置三坌關在縣西三十里打璧峪關在縣北三十五里皆臨洮戌卒防守以保障近郊
  湼家關 在縣西三十里西南通河州二十四關要口又明一統志下襯關在縣南一百里八角關在縣南一百一十里十八盤關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臨洮堡 在縣北七十里宋置明洪武二年改築大城周五百七十丈有竒髙三丈六尺北築郭東西北三門今塌損
  通谷堡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熙寧五年置又南川堡在縣南三十里宋熙寧六年置結河堡在縣北二十里宋熙寧七年
  永寧橋 舊在縣西洮河上宋熙寧中熙州梁承建賜名永通明初移建于縣西三里造船十二兩岸置木柱十二維以鐵䌫草䌫各二更名永寧康熙十三年靖逆侯張勇因用兵輓運芻糧仍移建城西北五里至今續修往来通利
  宏濟橋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洞子溝洮河上為蘭河二州通道明萬歴中建用船十二濶四十餘丈冬撤春建今廢但用舟以渡
  長濟橋 在縣東五里明萬厯三年剏建
  渭源縣
  分水嶺關 在縣西十五里分水嶺上自嶺以西之水悉入洮河以東之水悉入渭河置關于此入府孔道為縣境之襟要
  慶平堡 在縣西北三十里宋熙寧五年置金改為鎮府志在縣西北有垣墻常繕治之可以避兵
  乞神平堡 在縣西南宋熙寧五年王韶擊降番部城渭源堡及乞神平堡
  鍬谷河橋 在縣東十五里
  清源河橋 在縣南門外
  通順橋 在縣西十里
  渭河橋 在縣北五里
  蘭州
  金城關 在州北二里黄河西北山要隘處倚山臨河乃通甘肅要路周武帝置金城津隋開皇十八年改津為關明設巡司于河南岸萬歴二十五年易土以磚
  京玉關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本名把拶橋宋置關賜今名元廢
  東關堡 在州東十八里宋元豐四年置本名鞏哥關後改為東關堡
  西關堡 在州西二十里宋置關逼臨黄河與夏人接界元廢
  臯蘭堡 在州東南九十五里宋元豐四年置明宏治十八年重修
  質孤堡 在州東五十里宋元豐二年置勝如質孤二堡買子堡在州東五十里又把石溝堡在州東六十里十字川堡在州東北一百三十里一條城堡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五堡皆在河南
  西古城堡 在州西南四十里又積積灘堡在州西南八十里皆在河南
  安寧堡 在州西北三十里又鹽塲堡在州東北十里皆在河北明萬厯三十三年置守備駐防今廢
  鐵古城堡 在州北八十里即定火城亦明置紅水河堡 在州北五百四十里堡城周一百二十丈髙三丈一尺濠深一丈五尺明萬厯二十七年平松山兵備副使荆州俊建又三眼井堡在州北五百里亦是年建城池髙濶如紅水册說紅水營堡在州北三百三十里三眼井堡在州北二百九十里城皆周二里五分又萬厯二十六年以松山平定議築新邊府同知馮詢等踏看得松山雙墩子以東至紅水河西四十里有水可以築墻紅水河以東三十里俱石山無土不堪挑築應砌石墻自鹻灘墩至永安堡索橋三十里川險間斷或築墻或挑濠各相便宜又五邊考新邊自靖虜衛界黄河索橋起至莊浪界土門山共長四百里而蘭靖莊浪千四百里之衝邊始安第蘆塘三眼井等處土疎易圮時費修築若按明初舊址自鎮番直接寧夏中衛通樹長邊則外鑰尤壯矣
  永泰城堡 在州東北三百七十里明萬厯三十二年建府志永泰城在紅水迤南一百二十里周四百八十丈髙四丈又保定堡在天池水永泰迤南一百五十里鎮虜堡在滚巴川保定迤南一百二十里二堡與紅水相唇齒
  鎮逺橋 在州西北二里黄河上明洪武五年宋國公馮勝建於城西七里以濟師越四年移建於州西十里名曰鎮逺十八年又移建於城西北二里金城關用巨舟二十四艘横亘黄河上架以木梁棚以木板圍以楯欄南北兩岸為鐵柱四繫鐵纜二各長一百二十丈冬河凍則拆春氷泮復建以通河西甘肅等路宏治初馬文升言陜西之路可通甘凉者惟蘭州浮橋一道敵若據此橋則河西隔絶餉援難通矣
  通濟橋 在州東二十里黄河上今廢
  西津橋 在州西二里以木架空俗名卧橋跨阿干水
  金縣
  把石堡 在縣西北四十里又買女堡在縣西北五十里接蘭州
  十字川堡 在縣東北八十里東二十里為一條城定逺鎮 在縣西北四十里豬嘴山下一名豬嘴堡清水鎮 在縣東三十里
  浩亹橋 在縣南郊外
  神濟橋 在縣北郭外
  河州
  積石關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東去積石山五十里明置茶馬司于河州此為市易之處有官軍戌守
  崔家峽關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石榨一道
  樊家峽關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石榨一道
  大峽關 在州西八十里石榨一道
  五台關 在州西九十里石榨一道
  紅崖關 在州西九十里石榨一道闇門一座癿藏關 在州西七十里
  老鴉關 在州西九十里癿藏之南
  莫泥關 在州西七十里
  土門關 在州西南九十里闇門一座
  石嘴關 在州西六十里邊榨一道闇門一座朶只巴關 在州西七十里石榨一道
  舡板嶺關 在州南六十里
  槐樹關 在州南七十里闇門一座
  西兒關 在州南九十里
  喬家岔關 在州南八十里
  牙塘關 在州東南七十里
  沙麻關 在州西南八十里林麓控隘足以守禦自此而西舉足侵髙又行一日至嶺西其地益髙與西域相出入處元遣都寔訪河源路出於此迤東為思巴思關
  思巴思關 在州南八十里
  陡石關 在州南八十里邊榨一道
  大馬家灘關 在州南七十里邊榨一道
  小馬家灘關 在州南四十里
  麻山關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
  俺隴關 在州南二百里以上二十四關明俱設官分守今裁以塘丁把守
  歸德堡 册說州西至老鴉關九十里又西至起臺堡一百五十里又西至保安堡二百八十里又西至歸德堡三百里又西至闇門番帳草地界八十里
  南川寨 九域志熙寧七年置在州南四十里宋志初置南山堡尋改為砦元符二年羗酋鬼章城洮州以居引兵攻宋之南川寨即此金因之元廢舊志在州西南七十里又寧河寨在縣東南府志明河州衛轄十里屯水泉坪安逺坡古城等四寨又歸德所轄周鑑王源劉慶李釗康泰楊鑾等六寨
  安疆砦 在州西宋志舊當標城崇寧二年收復改名東至来同堡三十五里西至通津堡五十里南至循化城一百一十里北至黄河十里金廢
  東谷堡 在州東南唐㑹昌四年吐蕃叛將論恐熱攻鄯州為尚婢婢所拒退保東谷婢婢為木柵圍之絶其水源恐熱突圍走保薄寒山衆皆降于婢婢九域志熙寧七年置東谷堡在州東南十五里金廢
  来同堡 在州西宋志舊名甘樸堡崇寧三年築賜名東至南川砦九十里西至安疆砦三十五里南至懐羌城三十五里北至来羌城三十里金屬積石州元廢
  濶精堡 九域志熙寧八年置在州西南十五里宋志作閻精堡又元豐三年置西原北河二堡皆金廢
  通津堡 在州南宋志舊名南達堡崇寧三年賜名東至安疆砦五十里西至大通城界二十五里南至循化城一百三十里北至大通城界五十里金屬積石州元廢舊志在州西一百六十里
  臨灘堡 在州西北宋志東至安鄉關四十里西至古雞山二十里南至南川砦界二十里北至黄河四十里金屬積石州元廢
  順通堡 在州西宋志屬積石軍宋置東至臨淞堡十二里西至本軍十八里南至臨淞堡界二十五里北至樂州懐和砦界十二里又臨淞堡東至廓州界五十里西至順通堡界十二里南至把拶公原界約六十里北至黄河十五里以上諸堡皆金廢
  保安堡 在州西三百五十里明置保安站及保安操守所
  起臺堡 在州西一百五十里有城明萬厯中修築周一百六十丈髙三丈五尺設守備駐防
  大通堡 在州北一百八十里河北靣有邊墻自大通河起至迭遜溝止長八十里又景古城在州東南一百三十里明萬歴十八年火酋内犯常添設守備于此三十三年移駐蘭州
  雙城堡 在州南龍溝堡在州西南及馬灘陡吹麻千臺觀等共十堡皆轄河州㕘將營
  俺哥堡 在州北五十里又定羌堡在州北一百里及和政寧川長寧韓家尹家吹麻黒石山髙陵山紅土坡等共十堡皆轄于河州
  摺橋 在州東十里大夏河上兩岸禹鑿石蹟尚存洩湖橋 在州東三十里大夏河上相傳禹未疏鑿時州境皆湖自禹導水入黄河因名
  寧河橋 在寧河城下今廢嵗修木橋
  大夏橋 在州南三里共五十六空
  永濟橋 在州西十里
  銀川橋 在州西四十里今廢
  宏濟橋 在州東九十里囤子溝口下通蘭州路久廢康熙四十三年河㕔郭朝佐知州王全臣設船一隻
  黄河上渡 在州積石關通西寧路明設官船二隻水夫二十名後船廢
  黄河下渡 在州剌麻川蓮花寨通莊浪路明設官船二隻水夫六名後船廢康熙四十五年知州王全臣復設
  歸德所
  官田墩 在所東十里又二十里至馬厰墩俱撥兵防汛
  石坡墩 在所西三里又五里至上河墩又四里至山平墩又三里至煖泉墩又十五里至烟洞墩又二十里至撒通墩俱撥兵防汛
  寺角嘴墩 在所南五里又十五里至王屯墩又二十里至周屯墩俱撥兵防汛
  邊墻一道 自煖泉溝至黄河岸止長八里中設闇門二座明洪武七年建上闇門通煖泉腦一百二十里至巴斯塘係夷人地界下闇門通薩敦山一百五十里至沙溝亦係夷人地界俱撥兵駐防
  鞏昌府
  隴西縣
  首陽關 在縣西南四十里首陽山上與渭源縣接界今曰首陽鎮又府南有赤水三關又西南有後川藥舗二關
  錦布隘 在縣北六十里其地有錦布峪因名有錦布鎮逓運所又境内有沙灣口截道深安烏龍等隘皆在縣北
  天衢鎮 在縣東四十五里接寧逺縣界
  熟羊寨 在縣西四十里後為鎮又縣北二十五里有三坌堡俱宋熙寧年置
  五谿聚 在縣東後漢志襄武有五谿聚楊盛分羌為五部錯居谿旁毎谿為五聚
  甸子川 在縣西四十里有遞運所
  古渭橋 在縣城北
  便民橋 在城北七十里其地跨深安溝亦曰便民一橋又有二橋在縣北三十里跨烏龍溝三橋在縣北五十里跨錦布峪
  安定縣
  巉口關 在縣北四十里路通甘肅宋置關于此明置巡司今革舊志有關川在西北七十里西通蘭州北通靖逺為要隘之區
  烏龍關 在縣南東西兩河間亦宋置南接隴西縣今亦曰烏龍隘又有晴嵐峪口大西口雙峪口峽口四隘
  西鞏鎮 在縣東六十里又東有龜兒嘴鎮又西北六十里有秤鈎灣鎮秤鈎驛
  内官營堡 在縣西北明肅府置府志縣有堡共二十
  平西砦 在縣北宋志地名青石峽紹聖中築元豐中又置榆木岔熨斗坪二砦
  永安營砦 在縣西北又北有九條岔砦又東有撻子岔砦秦儀岔砦又東北有泉子砦又有姚家烽火小南岔北岔四砦
  廣濟橋三 一在縣東三里一在三十里一在四十里皆深澗險巇康熙十四年靖逆侯張勇建又廣惠橋在縣東一里永濟橋在縣東六十里
  利物橋 在縣北一里又鎮逺橋在縣北六十里西土橋在縣西二十里跨西河
  通順橋 在縣南十里又永安橋在縣北三十里便民橋在縣南九十里
  通渭縣
  華川關 在縣西八十里華川水上又東南有閉門關又北有石門關
  田家峽隘 在縣東五里又東北二十里為砥石峽又北二十里為談家峽又西二十里為石嘴峽又有袁家藺家金帶三峽隘
  安逺鎮 在縣東南六十里九域志天裕二年置安逺砦即今鎮也接伏羌界邑志北寺子鎮東雞川鎮西義岡鎮西北舗路鎮又有蔡家白塔等鎮
  渭陽堡 在縣南又府志縣有山砦堅雞四羅坡龍共五砦
  者達堡 在縣西南宋志通渭縣領者達本當七麻三堡府志縣有中林中峴等堡共二十
  朝陽橋 在縣東百歩
  溉橋 在縣東十五里一名苦水橋
  漳縣
  箭筈山砦 在縣東南箭筈山上居民築以禦㓂鹽厰鎮 在縣南五里又三十里有三岔鎮
  烟波堡 在縣西五十里又有紅崖鳯臺二堡砥柱橋 在縣南半里又西南五里為鹽井橋又有噎虎鳯凰安峪龍馬四橋
  㑹寧縣
  青家關 在縣東九十里明置巡司今裁
  烏蘭關 在縣北五十里
  翟家鎮 在縣東四十五里又北八十里為乾溝鎮郭城鎮府志縣境又有陡城水泉二鎮
  舊羊營 在縣西北又北有新羊營
  金龍峪堡 在縣北縣志其環縣境土堡凡三十一座明時俱有欽降式樣器械備守禦
  西寧橋 在縣東三十里又東十里為後川橋俱跨松樹堡河又東北一百二十里為界首橋跨響河
  西津橋 在縣西二里又西北五里為范家灣橋伏羌縣
  槐樹關 在縣東三十里槐樹嶺與秦州接界天門隘 在縣南天門山下
  落門聚 在縣西五十里即落門鎮府志有小落門永寧禮辛三鎮
  安逺堡 在縣北十里接通渭界
  見龍堡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永寧鎮西一面倚山三面懸厓又黄羊堡在東南二十五里九域志達隆堡在縣西北慶厯五年置
  石峽堡 在縣東北三十里一面倚山三面阻水天成險峻又延泉洞堡在縣西二十里水新洞堡在縣西三十里皆在石厓之半九域志伏羌城領得勝榆林等十一堡
  𡽗底上橋 在縣東北五里渡渭通秦安路又𡽗底下橋在北三里渡渭通通渭路
  朱圉上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又朱圉下橋在縣西二十八里俱渡渭通寧逺路
  中川渡 在縣西五十里
  寧逺縣
  大木樹關 在縣東南九十里分水嶺下與禮縣接界
  馬務關 在縣西南箭竿山下亦曰馬務鎮縣境又有水關文盈二關
  太陽山隘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又魯班山隘石門山隘花厓山口木林峽四隘俱在縣東北又硯石峽隘在縣東南
  来逺鎮 在縣西南三十里又威逺鎮在縣東南與伏羌接界俱宋置
  榆盤鎮 在縣北六十里縣志又有天衢鴛鴦山丹賀家洛河四門永安樂善楊家馬力坡凡十一鎮
  納泥鎮 在縣西四十里接隴西縣界又名燕峯川廣吳堡 在縣西三十里廣吳山下縣志縣境有花厓沙團等二十二堡
  卧龍橋 在縣西郭外有卧龍石形跡俱全故名今橋已廢置船以渡渭又西三十里有廣濟橋又虹渡橋在西四十里又西南有峽口橋
  小髙橋 在縣東二十里又大髙橋在南八十里又南河橋在東三十里又水關橋在東南四十里
  焦家渡 在縣西二十里渡漳通府
  西和縣
  青陽峽隘 在縣東南五十里又府志有屏風土橋二隘皆設險處
  長道鎮 在縣西北六十里接禮縣界九域志長道縣有長道故城又府志縣境東北九十里有白石鹽官永寧大潭四鎮
  湫池堡 在縣東南宋置
  卧龍橋 在縣北九十里又白水橋在縣北大水橋在縣南又有紅嶺橋三渡橋
  靖逺縣
  㑹寧關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烏蘭山上宋元符元年建築初賜名通㑹後改㑹寧金大定八年改為會安今稱烏蘭關
  永安堡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隆慶五年建城周三里三面距山一面臨河河以外即邊徼為邊防極衝要地所管隘口十有二處有墻邊五十里無墻斬坡邊一百餘里康熙三十三年總督佛倫題請丈量應修一萬二百八十四丈康熙四十一年黄河泛漲衝壊邊墻三百一十八丈按年修築
  蘆溝堡 在縣東一百八十里明萬厯二十四年建城周三里與寧夏中衛比鄰至邊五十里隘口七處邊墻一十八里
  蘆塘堡 在縣北二百二十里黄河外新疆内城周二里本松部着力兎牧地萬厯二十七年築新邊墻欄墩柵創建大小蘆塘二堡設㕘將屯兵千餘隘口二十一處邊墻五十里小蘆塘堡在縣北二百一十里城周一百八十步北至邊墻三里隘口二處邊墻二十里
  平灘堡 在縣西九十里明正統年建黄河自此入境城周一里三分舊為蘭州地萬厯五年改𨽻靖逺衛臨河踞勝四面天險東西沿河五十里俱無邊塹止斬土石作坡坂而已
  達喇蘓堡 在縣北七十里萬厯年築城周三百五十步有邊墻七十里明初設巡司戌兵防守又水泉堡在縣北九十里萬厯四十年修城周一里二百步堡築山嘴四面天險又陡城堡在縣北五十里有邊墻十里
  哈齊濟堡 在縣北一百七十里明隆慶六年建城周一里三面徒峻東連永安北達蘆塘控制之要衝有隘口三處無墻邊三十里又索橋堡在哈齊濟西十五里萬厯二十九年建於河東名為鐵鎻關又河西之堡萬厯四十二年建
  沙古堆堡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因山厓斬削成城周一百六十丈明嘉靖四年建有隘口二處邊墻三十里
  大廟堡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萬厯三年建大廟塔兒灣為永安之門户其博囉溝馬尾溝羊房窩舖西接劉家寺東連喜鵲溝榆樹峴在在皆險隘要害之地所管有隘口七處邊墻十里無墻斬坡邊六十里
  達喇齊堡 在縣東七十里宋崇寧元年建城周三里其地本名大麻川三面沙河一面天險係邊境大路東達固鎮西通靖逺
  乾鹽池堡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即宋之定戎堡崇寧間建城周四里堡係邊境建在通衢最為衝要
  邊防要路 一路自花馬池過邊由鎻黄川至達喇齊青沙峴入安㑹地方一路自定邊乾溝梁家泉入鎻黄川一路自塔兒灣乘冰渡河由鎻黄川入環固地方由青沙峴入安㑹堡寨一路自達喇蘓老龍灣乘氷渡河由旱平川白厓子達喇蘓入安㑹地方
  索橋 在縣西黄河上又烏蘭橋在縣西南
  岷州
  石關 在州東一百三十里有關城東維秦隴西控番族天然鎻鑰
  荔川寨 九域志熙寧六年置在州東八十里又七年置𢇲川寨在州東二十里閭川寨在州東一百二十里
  臨江寨 在州東南九域志雍熙二年屬秦州熙寧六年改屬岷州在州南一百四十里又七年置宕昌寨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即古宕昌城
  遮陽堡 九域志熙寧七年置在州東一百里又置穀藏堡在州西四十里十年置鐵城堡在州東八十里元祐中种誼等擊鬼章夜濟邦金川至鐵城黎明大破之明洪武初李文忠討西番從洮州鐵城取道而出即此
  茶埠峪寨 在州東一十五里自是而東有冷落山永寧堡弄松堡三寨
  鴉山寨 在州東南三十五里又東南有紅土坡寨在州東南二十里荅竜溝等七寨在東南三十里野人溝寨在東南四十五里各路山寨在東南六十里中都寨在東南八十里磚塔寺寨在東南一百里紅崖寨在東南一百二十里
  栗林寨 明一統志在州南一十五里又南有凌兀赤分水嶺哈荅川賞家族脚力髙樓舖何家舗顛角宕昌老䑕川十砦衛志又有叠藏路砦在南二十五里怕石寨在南五十里西固口寨在南六十里峪剛都砦在南七十五里師師𭪰溝砦在南八十五里白楊林砦在南一百里白水川寨在南一百二十里新城砦在南一百四十五里
  木昔寨 明一統志在州西南十五里又西南有吳麻溝鹿兒𭐏栢木植鎮羌三岔五砦衛志又有章哈溝砦在西南二十里
  曹家寨 明一統志在州西十五里又西有中砦野狐橋冷地岔三砦衛志又有大溝砦在西十八里駱駝巷寨在西二十里溝深寨在西三十五里砍卜他砦在西四十六里西灣濠砦在西五十八里永寧堡寨在西六十里
  水磨溝砦 明一統志在州北五十里又馬崖子砦在北七十里衛志又有須須溝砦在北三十里湫子溝寨在北一百里鎮平堡寨在北一百二十里
  梅川寨 明一統志在州東北三十里又東北有酒店子普魯嶺二砦以上諸砦皆有官軍防守衛志普魯砦一名木欄寨
  荔川鎮 在州東三十里又紅崖鎮在州東一百里又良恭鎮在州南二百八十里又馬塢鎮在州東南二百四十里
  邊防要路 岷熟番七十餘族生番一百七十餘族一路關惡占藏等族生番去城四百里由着古灘素子溝入至莫遮攔洮平諸處一路剌答等十餘族生番由肚兒山溝入至紅崖寨板橋兒班哈等堡一路烟剌勿杓等族生番去城一百五十里由中寨駱駝巷大溝山後通本州西路鐵窠門等堡一路鐵占等七族生番去城一百餘里由馬葉倉鹿兒𭐏入至鹿兒𭐏等寨一路麻子川屬番勾引打喇等族生番自分水嶺通本州一路自西灣寨西通海東通臨鞏一路官洛惡藏等族屬番自着古灘鎻溝潛入為盗
  疊藏長橋 在州東二里明成化二年康熙三十六年重修又茶埠峪橋在州東十五里又有梅川橋在州東北三十里
  野狐橋 在州西四十里由洮入岷之路明宏治十四年建
  城北渡 在州北一里又龍王台渡在州東五里洮州衛
  松嶺關 在衛東三十里黒松嶺上又黒石嘴關在衛東北四十里
  石嶺關 在衛北十五里石嶺山下又羊撒關在衛北六十里大嶺關在衛北九十里八角關在衛北一百四十里明時俱有官軍防守又有三岔髙樓二關皆廢為堡
  南路 駝竜隘口納郎隘口答扎隘口答峪溝隘口麻兒隘口喇力溝隘口哈占溝隘口共七隘南通四川叠州界
  西路 扯巴隘口截古哈隘口迭當隘口峪古墩隘口七什小隘口㱔藏小隘口共六隘西南通四川叠州青海路
  北路 官洛小隘口烏藏小隘口甘不他小隘口俱通西海又邊古壕口無邊墻有木閘通青海路上八角口無邊墻有木閘通火兒藏番族又通黄河渡口最緊要
  通岷砦 在衛東北宋置
  舊洮州堡 在衛西七十里即舊州治自移衛而東以其地為堡南接生番西隣川部明正德時額布勒竊據西海頻年内犯嘉靖十八年由官洛直犯臨洮自此洮視諸邊為首衝萬厯元年重修周二里門二又古爾占堡在堡西十里惡藏堡在堡西二十里官洛堡在堡西二十五里又有甘不他土門等堡皆番入要路迤東有楊昇等十二堡雖小俱係要衝
  定秦堡 在衛東北吐蕃所築明成化時番族常攻此
  劄龍溝堡 在衛西番界
  茶馬司 在衛治西南
  邊墻 自舊洮堡南峪口石崖起至荅家闇門三十里荅家至甘卜他闇門三十里甘卜他至官洛闇門十五里官洛至惡藏闇門十五里惡藏至土橋闇門六十里土橋至邊古壕七十餘里邊古壕至上八角山頂石墩河州交界三十里
  東路堡寨 扁都上店過關黒松山岔濟洮髙樓黒石嘴巴截共八處東至岷州界
  南路堡寨 琵琶新堡楊花舊橋張雄石旗温旗鄭旗納郎資付秦百户共十一處南至岷州界
  西路堡寨 水磨劉順白土楊永千家太平土門丁河官洛舊洮李剛楊昇古兒占共十三處西至邊墻生番界
  北路堡寨 白松羊撒小嶺雙堠石廟石八角茄兒羊共八處北至河州界
  邊防要路 一路自丹巴川由扎竜三坌至榨堵墻透官洛惡藏通本衛一路自西邊挖墻填塹渡朶的河通本衛一路自九條嶺通本衛一路自馬連灘透馬旗堡入犯衛窺岷一路自黒石嘴透遭接寺通岷州一路自搭連川透土門堡通臨洮一路自白松嶺大草灘大山口通臨洮皆極衝要害
  鳯山橋 在衛北四十里又舊橋在衛東南四十里又新橋在衛西南四十里明時皆有關官軍防守又楊花橋在衛南三十里又仁和橋在城内西固城
  武都關 在城西二十里又久逺關去城三十里内漢外番
  平定關 在城西北三十里宋志福津縣有平定關即此
  化石關 在城北九十里
  牛圏關 在城東九十里明正德年築
  閣棧 澇木閣棧去城五里化馬閣棧觀音閣棧去城八十里
  邊防要寨 西寨平定黄水灣靖邊埡頭横岩沙川南峪新興平羌兩河口殺賊橋消氷溝安家堎鹿川沙𭐏共十五寨最為要害
  邊防要路 一路自消氷溝通兩河口沙川寨等處一路山後坡平道兒等族生番自核桃坡通横岩近郊一路自黄水灣錯落坪透澗溪溝通平定寨等處一路自西坡寨有邊墻一道堵之一路自柳𭐏通西禮階岷
  南薫橋 在城内東南又近化橋在城内東北又濟川橋在城東四十里雍正九年重建殺賊橋在東六十里南峪橋在東南二十里又鄧鄧橋在東北九十里以鄧艾經此故名
  永寧橋 在城南門外康熙五年建沙川橋在西南十里又种家橋去城五十里康熙五十年建新橋頭去城六十里
  平凉府
  平凉縣
  通稍關 在縣東五里明時平凉衛軍戍守
  硤石鎮 在縣西相近又有歸化堡唐貞元十四年歸化堡軍亂涇原節度使劉昌討定之元和中涇原節度使王濳自原州踰硤石鎮敗敵軍築歸化潘原二壘是也舊志歸化堡在府西冊說今府北六十里有潘原澗近時守禦處蓋即故潘原壘矣
  安國鎮 在縣西三十五里唐貞元七年劉昌築胡谷堡改名彰義堡九域志平凉縣有安國耀武二鎮金屬化平縣通志安國鎮在府西三十里鎮西有古城疑即彰義舊堡後改為安國或曰安國即胡谷之訛四達衝途實為要鎮
  虎山墩 在縣北五里下瞰府城最為要隘又交龍口墩在大蘆河原上南去虎山十五里施家峴墩在小蘆河原上皆為要隘
  太平橋 在縣東關跨壕池
  乘風橋 在縣東三里跨湫谷水又名湫谷橋宋太守蔡挺建
  通濟橋 在縣東五十里郿現鎮
  涇河橋 在縣西五里跨涇水
  横河橋 在縣西三十里跨横水
  崇信縣
  三鄉關 在縣西南與華亭安東衛相間係華隴孔道
  九工堡 在縣東十里北山之麓即故九工城初欲建城於此築九堵而罷故名
  新安堡 在縣南四十里即故赤城昔秦始皇獵至此築城駐蹕城髙溝深可以避兵今作堡
  崇逺堡 界隴州為衝地
  汭水橋 在縣北一里跨汭水
  華亭縣
  制勝關 在縣西北即古安化縣治新唐志原州有制勝關為七關之一控帶隴山以西之路舊號大振門宋慶厯中改為關管沿坡小砦二十五處
  瓦亭關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瓦亭山西麓接固原州界詳見固原
  六盤關 在縣西北六盤山上唐原州七關之一也又見固原
  䔥關 在縣西北東接鎮原北通固原今曰牛營山詳見固原
  三鄉鎮 在縣東南八十里其地有三鄉川故名又九域志華亭縣有黄石河一鎮又有鐵冶銅場鹽場茶場
  白岩河鎮 在縣西北九域志安化縣有安化白岩河二鎮安化即宋初故縣金因之後魏于今縣西北六十里置大㑹鎮即今大㑹坡
  䇿底鎮堡 在縣北十五里古名柴底
  南河橋 在縣東二里跨南河
  北河橋 在縣北三里跨北河
  鎮原縣
  䔥關 在縣西一百四十五里雍州四關之一北曰䔥關是也詳見固原
  木峽關 在縣西南並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峽六盤皆唐時置之以禦吐蕃者詳見固原
  開邊寨 在縣西南二十里宋咸平元年熙寧二年廢新門寨入之又安平寨在縣西八十里天聖五年置後因之
  新城鎮 在縣西九域志乾興元年以慶州柳泉新城二鎮𨽻原州熙寧三年廢截原砦入之新志新城鎮控大盧川路
  柳泉鎮 在縣西北七十里舊名鵓鴿原宋慶厯中置西即熟户明珠㓕藏康奴等族北綏寧砦
  佛空坪堡 在縣西北宋慶厯中修築捍北邊戎馬来路
  固原州
  䔥關 在州東南漢書文帝十四年匃奴入朝那䔥關殺北地都尉至彭陽使竒兵燒回中宫𠉀騎至雍甘泉景帝三年吴王濞反書言燕王北定代雲中搏胡衆入䔥關走長安元鼎間武帝幸雍踰隴登崆峝出䔥關獵新秦中元豐四年復幸雍通回中道遂出䔥關唐久視初以魏元忠為䔥關道大總管以備突厥天寶十五載太子按軍平凉議出䔥關趨豐安曰靈州我之關中也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及原州之䔥關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峽六盤等七關来降五年白敏中帥邠寧平党項乃規䔥關通靈威道舊唐志髙宗時嘗置地犍縣於此神龍初别置䔥關縣而地犍縣廢元和志䔥關故城在平髙縣東南三十里即漢䔥關城也史記正義䔥關今曰隴山關明初徐達由靜寧隆德至蕭關遂取平凉舊志蕭關關中四關之一也自秦漢以来為華戎之大限襟帶西凉咽喉靈武北面之險也
  瓦亭關 在州南後漢建武八年隗囂悉衆攻来歙於畧陽使牛邯軍瓦亭以拒援軍郡國志烏氏縣有瓦亭晉太元十二年符登與姚萇相持軍於瓦亭元興初魏主珪遣拓跋遵襲没奕干於髙平没奕干奔秦州魏軍追至瓦亭而還唐至德元年肅宗幸靈武牧馬於瓦亭元和志瓦亭故關在平髙縣南七十里即隴山北陲隗囂使牛邯守處宋建炎四年金人䧟涇原經畧使劉錡退屯瓦亭金人遂取渭州鎮戎軍吴玠與金兵戰於瓦亭皆此州志關在州南九十里冊說有牛營子在州南六十里即牛邯營處
  木峽關 在州西南亦隴山之口也北史後魏永熙二年宇文泰討侯莫陳恱於水洛城至原州衆軍畢集遂引兵上隴出木峽關隋書開皇二年突厥縱兵出木峽石門兩道入㓂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宏化咸安六畜咸盡元和志木峽關在平髙縣西南四十里寰宇記關在平髙縣西南頺沙山上
  石門關 在州北隋開皇二年突厥自木峽石門兩道入㓂唐元和三年沙陀朱邪執宜自甘州謀歸唐循烏德犍山而東吐蕃追之沙陀自洮水轉戰至石門詣靈州降宋志懐德軍有石門堡故石門峽東塔子嘴元符元年建築賜名明成化四年固原所土達滿四據石城叛發三鎮兵討平之遂夷石城即此州志州北九十里須彌山上有古寺松柏鬰然即古石門關遺址又石峽關在州境當隴山之口新唐志原州境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靖等關並木峽六盤為七關
  六盤關 在州西南大六盤山上與隆德縣接界唐宣宗時破吐蕃於此見華亭
  西安所 在州西北二百一十里即故西安州明楚藩牧地土城周六里髙三丈明成化五年巡撫馬文升建守禦千户所轄墩⿳亠口⿱冖至 -- 臺二十一座境外有鎻黄川長流水為要隘之區
  鎮戎所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即葫蘆峽土城周三里髙三丈成化九年馬文升重修嘉靖三年增築轄墩臺十九座
  平逺所 在州東北二百二十里即故豫望城土城周五里髙三丈明宏治十四年總督秦竑題設千户所轄墩⿳亠口⿱冖至 -- 臺二十四座山産煤炭民以為利地無井泉惟蓄潦水供飲東北八十里有甜水堡屬環縣與寧夏中衛接界
  羣牧所 在州西二十里明置屬行太僕寺成化三年冦犯固原官軍拒之不克冦遂屯牧所城外進䧟開城縣殺掠甚衆是也
  定川砦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九域志鎮戎軍有定川砦慶厯二年置宋史慶厯二年趙元昊冦鎮戎軍渭州葛懐敏禦之於定川砦賊毀橋斷其歸路四面圍之懐敏突圍走至城壕路已斷死之元昊遂乗勝直抵渭州是也
  懐逺砦 在州南亦曰懐逺城宋史明道三年鎮戎軍新修赤藁城賜名懐逺慶厯初趙元昊冦渭州逼懐逺城是也宋志懐逺砦後屬德順州
  摧沙堡 在州西北唐書廣德二年僕固懐恩合回紇吐蕃自朔方南犯河西節度使楊志烈遣監軍柏文達攻靈武以救京師文達擊摧沙堡靈武皆下之進攻靈州懐恩聞之引還朔方大厯中元載言吐蕃戌摧沙堡蓋原州要地也貞元二年李晟又遣野詩良輔自鳯翔襲破吐蕃于此
  土梨樹堡 在州東南貞元二年吐蕃將刼盟先請盟於土梨樹神䇿將馬有麟奏土梨樹多險阻恐吐蕃設伏兵不如平凉川坦夷因定盟取平凉川是也
  開逺堡 在州東南六十里宋熙寧四年置明為開成堡屬固原衛
  白馬城堡 在州東九十里古撒都地土城周五里髙三丈明嘉靖四年縂督楊一清築城東北塹山増築關城轄民堡五墩䑓一十九座
  大灣川堡 在州西南三十里明肅藩牧地萬厯四十年建築土城周三里髙二丈設防守官軍
  黒水苑堡 在州西北一百里亦謂之黒水口明嘉靖十九年套冦犯固原引還邊將周尚文邀敗之於此
  哈喇圖堡 在州西北一百七十里土城周四里髙三丈明成化四年巡撫馬文升建七年增修屬堡一十有七墩臺三十六座昔冦犯固原由此而入㑹寧靜寧之道也
  紅古城堡 在州北二百二十里土城周四里髙三丈明宏治十七年總督秦紘建嘉靖五年總制王憲增築外關轄墩⿳亠口⿱冖至 -- 臺一十四座堡西南十里有印子山甚髙峻
  下馬關堡 在州北二百四十里州志作三百里城周五里髙三丈外甃以磚明嘉靖五年總督王憲築轄墩臺一十四座其地宻邇河套明時每秋防總兵移師駐焉實為扼要之區
  響石溝堡 在州北下馬關東其北為萌城驛與寧夏境韋州鹽池接界固原東北之門户也
  徐斌水堡 在州西安所北一百餘里舊邊在堡西南新邊在堡東北為固原西路之要
  乾鹽池堡 在西安所西與靖逺分界為州境設險處
  李俊堡 在州西一百七十里其地亦曰李俊溝亦曰酸棗溝相近有莽金佛溝木頭溝皆明天順中官軍討滿四時分道進兵處也
  永安橋 在州南門外二百步
  按州境邊隘北自下馬關左右剷削險隘修築大邊東西長五百餘里明宏治十八年總督楊一清創修四十餘里唐龍接修四十里王瓊修一百三十里王憲繼修五十七里嘉靖十六年總督劉天和修乾溝乾澗六十餘里挑柴壕堤各一道謂之横城大邊復自徐斌水迄鳴沙州黄河岸修一百二十五里増葺女墻險峻謂之梁家泉新邊總督張珩添修敵臺墩舖防禦益固其境東接榆林西連甘肅北負寧夏延袤千有餘里守禦於此急云涇州
  圪㙮關 在州東十里一名金家凹
  路承堡 在州東南晉太元十六年符登自新平攻安定為姚萇所敗登退據路承堡胡氏通鑑注路承人姓名喪亂時創築此堡因名
  連雲堡 在州西舊唐吐蕃傳貞元三年攻連雲堡䧟之堡之三面頗峻峭惟北面連原以濠為固涇州西要地也四年戌將劉昌始修復之
  髙家凹堡 在州東四十里土城周二里髙二丈東西二門又三十里為榆林堡舊志自榆林堡至髙家凹嘉靖中調平凉衛軍防守
  瓦雲堡 在州東五十里城周二里髙二丈明置驛於此
  窰店鎮堡 在州東七十里土城周九十丈髙二丈與長武縣接界為甘省東来之首鎮
  王村堡 在州西三十里城周一里五分髙一丈五尺東西孔道
  盤口鎮 在州南三十里盤口河北岸有市
  汭水橋 在州西北三里木橋也名曰官橋每年夏水發拆去霜降後重修
  渰水橋 在州西南一里許久廢今修復如故靈臺縣
  邵寨鎮 在縣東五十里金志靈臺縣有邵砦鎮自邠州割屬
  百里鎮 在縣西亦曰百里城唐大厯八年吐蕃入㓂郭子儀使渾城將兵趨朝那吐蕃至百里城而還即此
  良原鎮 在縣西北隋志安定郡領良原縣大業初置唐屬涇州李元諒傳貞元四年為隴右節度使移鎮良原開美田數十里嵗入粟菽數十萬斛自是常以神策軍分屯於此謂之良原鎮
  西屯鎮 在縣北三十里一名西屯堡縣志唐郭子儀遣將白元光破吐蕃屯兵處遺址尚存
  来薫橋 在縣南
  棲鳯橋 在縣西五十五里細川水經其下南接麟遊縣境
  仰彌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靜寧州
  得勝砦 在州東北九域志天聖六年置得勝砦在軍西北八十里領開逺一堡宋史康定二年趙元昊謀冦渭州韓琦使任福將兵自懐逺城趨得勝砦至羊牧隆城出敵後城砦相間纔四十里道近餉便據險設伏待其惰歸邀擊之是也
  中安堡 九域志在州西三十五里慶厯三年置金志屬水洛縣又宋志水洛城領王家城石門堡又治平砦領牧龍堡
  髙家堡 在州西四十五里舊為戌守處今置遞運所於此明成化五年知州靳善令州民屯軍復修古堡五十一宏治十四年知州閻重増修五十七州境之堡總一百有八
  甜水橋 在州西南四里跨甜水
  苦水橋 在州西五里跨苦水
  若有河橋 在州北五里
  莊浪縣
  達舍堡 在縣東二十里又張川堡在縣西三十里皆宋金時舊置也
  蓮花堡 在縣西南一百里即古蓮花城宋經略使鄭戩行邊至蓮花堡天寒與將佐置酒㑹暮塵起有報敵騎至者戩曰此必三川將按邊回非敵騎也已而果然即此
  隆德縣
  六盤關 在縣東北詳見華亭縣固原州
  瓦亭關 在縣東詳見固原
  神林堡 在縣西四十里古設大使今置遞運所牛營堡 在縣北四十里縣志相傳漢時牛邯軍此故名
  清水橋 在縣東三里跨清水
  賀貴橋 在縣東三里
  底堡河橋 在縣西南三里跨底堡水
  慶陽府
  安化縣
  驛馬關 在縣西南九十里東西深溝南北城各長一百四十步髙一丈五尺明初張良臣據慶陽徐達攻之遣馮宗異等守驛馬關以當原州之衝慶陽旋下宏治中置巡司以斷各通私鹽路後裁
  槐安鎮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即唐懐安縣後訛為槐安道路寛平最為要害明成化中巡撫馬文升増築周六里通定邊花馬池相為應援
  五交鎮 在縣東北一百十里城周二里宋范仲淹築
  業樂鎮 在縣東北八十里城周二里二十步馬嶺鎮 在縣西北七十里
  董志鎮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四達通衢貿易輻輳之所有堡明嘉靖中築
  走馬城堡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走馬嶺城周二里柔逺砦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城周二里宋范仲淹築明馬文升增修通定邊安邊諸路儲糧屯兵倍於他砦
  白豹砦 在縣東北三百里即宋白豹城范仲淹所築明改為砦
  永和砦 在縣西北一百里宋范仲淹築
  荔原砦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宋治平間知州蔡挺築
  阜城砦 在縣西北五十里明置遞運所
  寡阜砦 在縣北三十里明成化間知府王貴築更名義安堡嘉靖間改名富砦
  金湯砦 在縣東北二百里宋范仲淹築北接榆林寧塞自此分路東南入延安西南入慶陽為邊關要路慶陽東路入犯有三自清平鎮靖寧塞犯保安金湯第二將荔原以達慶陽自金湯分路東南犯延安洛川等處一自走馬城定邊槐安五交業樂等鎮直達慶陽抵於涇邠要害為最
  第二將營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城周七里髙一丈五尺
  膠泥崾嶮 在縣東三十五里又大崾嶮在縣西十五里又瓦崾嶮在縣西四十里又石頭崾嶮在縣西六十里又土橋崾嶮在縣北二百里
  張官兒砦 在縣西南一百十里秦覇嶺
  東河橋 在縣城東南又西河橋在縣城南
  清溪橋 在縣南五里又三溪橋在縣南十里又通寧橋在縣南十五里
  北澗橋 在縣北五里又帶橋在縣北六十里同川橋 在縣西八十里其石天生不假人為下通乾流水
  合水縣
  華池鎮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此為東華池又有西華池鎮在縣西南六十里宋熙寧七年俱改為砦
  鳯川鎮 在縣東北五十里宋范仲淹築控子午嶺入西夏界
  平戎鎮 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范仲淹築路通鄜坊
  太白鎮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白牛砦 在縣東三十里
  張皮崾嶮 在縣東南五十里又菴䕡崾嶮在縣西南四十里
  合水橋 在縣東十里又乾溝橋在縣東五里清水橋 在縣西二里又西十里有華嚴橋又西十里有圏洞橋又十里有板橋
  環縣
  清平關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地名之字平宋元符三年築明嘉靖中移慶陽中路遊擊駐此為安邊花馬池要路正德以前實為衝衢自大邊既築之後此路之警無聞矣今遊擊改駐洪德城
  木鉢鎮 在縣南五十里城周三里髙三丈宋范仲淹築明巡撫馬文升增築
  石昌鎮 在縣西三十里宋范仲淹築西接寧夏界平逺砦 在縣東三十里控大硯川
  團堡砦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安邊砦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安塞堡 在縣西七十里
  甜水堡 在縣北二百里有泉水甘自洪德城以北四百里無草木人烟稀水鹹苦不可食行旅至此必汲水飲以療渇以上鎮砦堡俱宋范仲淹築
  環江橋 在縣北二里
  陡溝橋 在縣南八十里又南十里有曲子橋真寧縣
  雕嶺砦 在縣東一百里雕嶺上明初置巡司萬厯中裁
  橋山砦 在縣東北十五里縣志曰安典堡
  平子鎮 在縣北三十里
  山河鎮 在縣東北六十里
  龍門川橋 在縣西十里
  寧州
  定安故關 在州西北三里
  襄樂鎮 在州東北明洪武四年置巡司嘉靖間築城萬厯間増修
  政平鎮 在州東南六十里即故定平縣南接邠州界
  早社鎮 在州南三十里為商賈輻輳之地
  焦村鎮 在州西三十里又大昌鎮在州西四十里又新庄鎮在州西五十里
  南義井鎮 在州北三十里又鳯凰鎮在州北五十里
  九龍橋 在州東跨九龍河
  亞店橋 在州南寧江又政平橋在州南政平鎮馬蓮橋 在州西馬蓮河又城北橋在州城北
  甘州府
  張掖縣
  山南關 在縣東北四十里人祖山口内通瓦窰太平草湖諸砦外連硯瓦孤山木架諸墩兩峯夾峙殆若紫荆居庸然敵襲甘州率由此入張掖衝要處也明嘉靖二十七年巡撫楊博議建關城相度形勢于石井迤南半山有原如掌改築關城四面凡二十丈有竒髙一丈七尺城壕三面凡三十丈有竒近關更作疊水一道重險可恃
  仁夀堡 在縣東四十里又東樂堡在縣東七十里皆明置并置驛於此都司志又有太平堡在縣東二十里拒敵堡在縣東四十里又六𭐏堡黒山堡皆在縣東南九十里
  洪水堡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明嘉靖年置堡在大草灘之口有市番人出入之路今官兵戌守
  永固城堡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近大草灘有番人游牧順治八年築堡城周四里官兵戌守
  馬營墩 在縣東南二百里城周一里餘扁都口在堡西南五十里凡甘凉往来於青海西寧者皆由口而行路雖踰山實為㨗徑
  黒城堡 在縣東南二百里明嘉靖中築城周五里現有官兵防守
  大馬營堡 在縣東南二百二十里明置城周二里設官兵戌守堡亦在大草灘之中
  梨園堡 在縣西一百里明置城周二里設官兵防汛
  古城堡 在縣南一百里明置城周二里設兵防守寧番山口 在古城堡東南八十里大都麻小都麻口皆在縣東南九十里酥油口在縣南十五里明於酥油口散岔道溝山塞斷要路甃砌短城黒番在大都麻口者曰囊素在小都麻口者曰七慶喀在酥油口者曰黄牛家番子又有野馬兒等口口外黒番曰黒羅漢
  龍首堡 在縣西南都司志有下龍首堡上龍首堡俱在西南五十里因地近磁窰板答等口番帳民苦刼掠田𤱔漸廢明嘉靖二十六年巡撫楊博重開舊木龍𭐏為龍首渠遂墾田募兵以張欽城展築為堡以渠為名既而人漸繁衍居者苦狹復以劉杲城展築為上龍首堡謂舊堡為下龍首堡今畧惟有一龍首堡東南去花砦四十里即上龍首堡也板答口在南二十里其外黒番曰白道人又平頂堡在南四十里馬蹄寺之巔其外黄番曰格家張掖河在堡西二里
  甘浚堡 在縣西南八十里東至龍首堡四十里明置今略堡在黒河之西州南界山凡循黒河而東皆黒番住牧河西皆黄番住牧也有西洞子堡磁窰堡皆在東二十里西洞磁窰之南有山曰大磁窰口小磁窰口
  哱囉口 在梨園堡五里俗謂之波羅口黒河所逕也其口外之路東通野馬川巴絲墩諸處西通紅崖以至肅州口外黄番曰滚卜又有古木澗之黄番曰白頭家牛毛山之黄番曰多力幹俱呼為八個家云又威敵堡俗呼為葦子城在堡西四十里又沙河堡在西北七十里撫彛堡在西北一百里皆明置今置驛於此瓦窰堡在縣北二十里東至人祖山口二十里新城堡在縣西北四十里東至瓦窰堡三十里南至黒河五里明置曰靖安堡今改名西二十里有明沙堡亦明置板橋堡在縣西北八十里東至新城堡四十里西至平川堡四十里明置有羊臺口在北三十里西十五里至仙姑廟又西十五里有柳樹堡亦明置
  斜濠口 在縣東北六十五里東南至東樂堡十五里沿邊東南至山丹縣七十里即古灰溝口也烟墩溝在口北五里溝西自靖安至此皆以山為固溝東山勢漸平乃築長城直接山丹而東矣甲子墩在東南十里大路間明季所置
  觀音山口 在縣東六十里極為衝要
  東樂大口子 在縣東一百里
  石打喇口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馬蹄口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大尾馬龍口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小尾馬龍口 在縣南一百里
  按舊志府城西北東南四路板橋堡起至明沙堡止邊墻壕榨二千八百一十二丈計一十五里二百二十四步明都御史廖逢節題修
  迎恩橋 在東關門外
  南石橋 在南門外
  南津橋 在南門之東
  沙渠橋 在縣南十里
  北津橋 在縣北二十里跨弱水
  大滿渠橋 在縣南四十里
  来賔橋 在西門外
  黒河橋 在縣西十三里
  通局橋 在城内軍器局西
  新建橋 在城内通局橋南長七尺
  山丹縣
  紅寺山關 在縣北三十里舊曰紅寺山口明嘉靖中新修石關一道住歇塘哨夜不收
  石人石馬關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東頭溝口青羊口 俱在縣東北四十里又紅羊圏口在東北六十五里扇馬湖在東北七十里赤山東小口在東北八十里石井口在東北九十里小關兒口在東北一百里
  玉泉口 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又木槽兒口在東北一百二十里團湖兒口在東北一百八十里靈羊山口在北三十里獨峯山口青山口皆在北三十里剌答口在北六十里鷄冠小口在北一百八十里青苔泉口在北三百里白土口在西北二十里龍頭山口在西北二十五里白路兒山口大口子皆在西北三十里明嘉靖二十七年巡撫楊博自玉泉口起至大口子皆浚築墻濠
  扁都兒山口 在縣南一百里明時凡甘凉往来于青海西寧者率皆由口而行路雖踰山實為㨗徑也又寧靜山口在南一百二十里和寧山口在南一百三十里無虞山口在南一百四十里白石崖口在東南二百里
  新河堡 在縣東四十里東至石峽口四十里南至馬營墩百四十里北至邊城五里兼置驛于此康熙八年移堡兵于馬營墩又寧邊堡在東十里
  石峽口堡 在縣東八十里城周三里設兵戌守峽口路僅里許皆亂石髙低曲折人馬皆艱又東二十里有定羌廟在古城窊之阜都司志有范家營堡在東南五十里大黄山堡在東南九十里永興堡在南二十七里暖泉堡在南四十里楊家壩堡在南九十里俱明宏治中置
  按舊志東路教塲起古城窊界牌止墻壕崖榨疊水石梯疊木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五丈計一百一十一里三十步明都御史廖逢節題修
  甘橋 在縣西關外
  觀音橋 在縣西關外
  石嘴橋 在縣西十二里
  大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永安橋 在縣北二十里舊名北津橋弱水經流處也


  甘肅通志巻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十一
  關梁
  凉州府
  武威縣
  大河堡 在縣東南三十里城周二百一十丈靖邊堡 在縣東南七十里城周一百八十丈雙塔堡 在縣東南百里城周三百二十丈
  髙溝堡 在縣東五十里東至邊牆五里城周二百四十丈境外衝汛三處新舊墩各二去堡一百八十五里十三個井設有官兵防汛
  張義堡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城周一里三分即黄羊川也土壤甚寛山環水遶設有官兵防汛去堡二百里黑茨溝口又四十里栅子溝口又一百里紅土腰峴又一百里新達巴一百二十里寛溝口一百八十里木麻溝口皆黙爾根部落畋牧
  蔡旗堡 在縣北八十里河東衝汛三處圓湖兒白土坡黑茨崖境外衝汛二處昌寧湖茨泉
  南把截堡 在縣南三十里城周一里二分設有官兵防汛迤南隘口去堡一百四十里天池口又三十里白水口又三十里氷溝榨口六十里騰格哩口一百里哲哩木鄂博口又一百里牛心山濠
  西把截堡 在縣西南七十里城周一里設有官兵防汛去堡一百四十里黑溝口又一百二十里水磨溝一百三十里藏經口
  上古城堡 在縣南五十里城周一里二分明初置設有官兵防汛去堡一百二十里卯藏口又一百里馬頭鄂博一百四十里多倫圖嚕一百六十里花山口又一百八十里七個草窩舖二百里紅溝口二百二十里紅溝腦二百五十里牛頭鄂博
  炭山堡 在縣西九十里城周六十二丈設有官兵防汛去堡一百八十里皂角溝口又四十五里西達巴溝口六十里横梁山口一百里長草溝口一百三十里黑溝口
  三坌堡 在縣北五十里明初置城周二百二十丈設官兵防汛
  金塔寺山口 在縣西三十里又大口子在縣西七十里皂角溝在縣西九十里皆額布勒通西海之路明嘉靖中壘榨
  通濟石橋 在縣東舊闗廂内
  靖邊橋 在縣東南七十里
  東濟小橋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
  卧波橋 在縣南三十里
  四㶚河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五㶚河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小溪橋 在縣西十里
  利渉橋 在縣西五十里林家河
  懐安驛橋 在縣西五十里
  普渡橋 在縣西北五里海藏寺前
  陸家石橋 在縣北三里
  雙橋 在縣北十里
  石羊橋 在縣北三十里
  大石橋 在縣北四十里
  官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
  永昌縣
  水磨川闗 在縣西二十里水磨河為闗隘明置有闗城周一百八十丈為大黄山夷人貨馬市酒之地
  水闗 一在縣城東山口一在縣城西山口
  毛卜喇堡 在縣西北六十里南至水磨川四十里北至長城有闇門
  永昌營路 去城東南一百二十里長城山口衝汛又三十里照面山口三十里乾溝山口三十里者撒山口三十五里破烟山口四十里蹇占口五十里四溝打班山口六十里寺兒溝口八十里炭山口又一百三十里江凌山口衝汛一百七十里一顆樹山口衝汛一百八十里黄城兒口又西北七十里車路口北三十里紅羊圏山口北四十里青紅山口
  髙古城堡 在縣西南九十里明置城周二百十丈設官兵防汛去城南一百一十里寒雅溝口又一百五十里五奴山赤口衝汛又西北八十里考來山口一百五十里平羌山口衝汛又一百六十里鸞鳥山口衝汛又西北九十里白石崖山口北八十里壓腰山口大黄山在北一里山之西麓即大草灘也廣三百里横八十里其地乏草為河西内地之最夷人部落牧馬其地
  新城堡 在縣西南七十里明置城周一里設官兵防汛去城西南一百里大河口又一百九十里土魯干山口衝汛又一百四十里腦兒都山口大草灘在堡西二十里
  水泉堡 在縣西七十里明置城周二百八十丈設官兵防汛去城西北一百里白石頭山口又五十里韮菜口衝汛又五十里平子口又七十里水泉兒西口又七十里水泉兒中口又東北八十里小滑石口衝汛又九十里大滑石口衝汛
  寧逺堡 在縣北八十里明置左右皆山設有官兵防汛去城一百里栁溝口衝汛又八十里十五里口一百里麻黄溝口又東北九十里西紅崖口衝汛一百里東紅崖口衝汛又一百五里榨子口
  永寧堡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初置城周三百二十丈設官兵防汛去城二百五十里紅崖子口衝汛又東北七十里狼洞口一百四十里破山口衝汛一百八十里黑山口衝汛又東北二百里齊頭山衝汛
  上闇門 在縣北四十里又北五十里下闇門又北五十里中闇門又東北一百二十里中口闇門皆出境外要口
  眞景堡 在縣東二十里明置城周一百八十丈十里橋 在縣東十里
  蹇占口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
  水磨闗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崇岡橋 在縣西三十里
  髙橋 在縣西十五里
  四壩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六壩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
  按永昌邊垣崖榨共一萬二千餘丈計六十餘里又西北二路紅羊圏古城窊並寧逺等堡皆沿邊境其間各隘實為海夷逰牧番人出没之地斬崖鑿塹袤延迤𨓦一百八十里自古稱設險之地云鎭番縣
  黑山闗 在縣西南六十里東西皆近邊有堡周二百四十歩髙三丈六尺為夷人出没之處明置黑山闗驛又設有汛地
  蔡旗堡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城周九百餘丈設官兵戍守
  青松堡 在縣南三十里明萬厯三十年設官兵戍守順治二年裁又西南一百里有重興堡明設官兵防守康熈十年裁
  紅沙堡 在縣東北二十里舊有官㕔營房教塲明萬厯九年設官兵戍守順治二年
  阿里庫山 在縣西南一百里境外要口
  四壩橋 在縣東十里
  小二壩橋 在縣南十里
  頭壩橋 在縣西十五里
  大二壩橋 在縣西二十里
  按縣誌鎭畨東邊墻自凉州髙溝寨紅寺兒等堡迤𨓦西北斜抵鎭畨紅崖堡界西邊墻自永昌寧逺龔家等堡迤𨓦東北斜抵紅崖堡界過紅崖堡其勢漸開至北邊則東西環接迤東自蔡旗堡許家溝扺青松堡楊洪庄計七十餘里自楊洪庄至中沙墩計四十里通長共一百一十餘里計一萬九千八百丈渣筏中邊一道自蔡旗堡俞家明沙墩至河南闇門墩五十里自河南闇門墩至中沙墩計四十里通長共九十餘里計一萬六千二百丈又鎭畨本川邊自河南闇門墩至東北隅紅寺兒墩計五十里自楊洪庄至西北隅城西北墩計四十里北邊一道計四十里南邊係凉州暨各堡寨徃來大路
  古浪縣
  石硤闗 在縣東為大靖城要隘距邊三十里又距邊三十里明沙嘴又距邊三十里小海子又距邊六十里白澇池又距邊八十里青羊水又距邊一百二十里十三箇井又距邊一百二十里土裏無素又距邊一百二十里黑𦎠𦎑湖又距邊二百二十里三道鹹槽以上境外九隘口東通賀蘭北達北套西抵鎭畨皆係夷人分道遊牧之處昔人謂於此按伏防守哨瞭則賊之出没可以預知而甘寧地方俱保無虞誠扼要塞險之䇿也
  黄花灘 在縣東土門堡要隘距城三十里又距城四十里鵞頭山
  可可口 距縣三十里為安逺大衝口在萬山之中當四面之險外通套來川係畨虜住牧出没之地最為要地設有哨兵
  鴛鴦池口 距縣十里為安逺小衝口亦設哨兵又十五里清沙灣口
  横溝口 距縣五十里衝地隘口又距縣六十里哈西口俱設有哨兵
  黑溝口 距縣九十里緩地隘口
  西山水峽口 距縣二十五里黑松衝地隘口設有哨兵又緩地隘口五處距城二十里東山龍溝口又距城二十里黑溝口又距城二十里西山牛頭窪口又距城三十里倒坡河口俱設有哨兵
  迎恩橋 大靖西門外雍正三年
  普渡橋 大靖南門外雍正四年
  東壁橋 東門外雍正八年
  𢎞渡橋 在縣南闗門外
  煖泉橋 在縣南郭外
  雙龍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香溝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龍溝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
  先農壇橋 在縣東南二里
  北石橋 在縣北一里
  按古浪大靖北邊一道迤東五里接平畨裴家營界迤西七十五里連土門堡界土門堡長邊一道東自黄沙坡分水嶺起接連大靖界西南至定寧寨界接連古浪汛地北至邊墻接連邊外
  平畨縣
  平城堡 在縣東北七十里城周一百四十丈最為險要設官兵汛守自堡迤西南至分水嶺又西南至莊浪城共墩臺九座又迤西北至岔口界東北至松山界墩臺四座
  打魚溝堡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四面亂山最為險要松山營撥兵防汛
  松山堡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城周一百八十丈迤東至永㤗城墩一座迤西南至平城界墩三座迤東北至阿壩界墩三座堡北大松山水草茂盛軍民畜牧
  裴家營堡 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城周一百二十丈萬厯中又於迤南築闗城一百四十丈迤東至阿壩界墩六座迤南至松山界墩一座西北至大靖界墩一座
  阿壩堡 在縣東北二百里城周二百丈自堡迤東至紅水界墩八座迤南至松山界雙井兒墩四座迤西至裴家營界大沙溝墩七座迤北境外墩三座隘口二俱係𦂳要設官兵防汛 雙井堡四面亂山路通八坌設兵駐防
  紅城子堡 在縣東南七十里城周三里自堡迤東南至苦水新屯兒川界墩六座迤西北至南大通田家溝界墩八座
  苦水灣堡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城周二里自堡迤東南至白土坡墩交界近邊墩六座西北至新屯川界境外墩三座
  沙井堡 在縣東南一百九十里城周二百八十丈堡東北三十里曰白土崖又十里曰浪溝口去松山二百里路通東套銀歹諸夷自堡迤東至蘭州界墩三座迤西至白土坡苦水界墩九座
  通逺堡 在縣西南四十里城周二里堡東北至界外寺兒溝又三里至他喇都川又五里至膀卜勞硤又十五里至崗子溝又五十里至黄泥崗路通海夷極為衝要
  西大通堡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城周一里自堡迤東北至雙墩子墩六座迤西南至氷溝墩七座迤西至境外菜子山墩三座迤南至黑山墩迤外至馬回子坡等處二百里墩堡二十六處迤西河東至境外毛兒茨壑峴墩三座迤西北至境外扎吉尼壑峴二百二十里堡隘十處迤北至羊胷子城堡隘五處
  武勝堡 在縣西北三十里城周二里設兵防汛自堡迤東南至漢屬郎清水河墩六座自清水河東南至莊浪城墩十二座自堡迤東至達達壑峴平城界隘口一處迤西北至大馬營溝坌口界墩隘四處自堡西二十里為亂石窊紅壑峴至香爐山等處路通海夷皆極衝要
  坌口堡 在縣西北七十里城周三里八十歩設官兵防守自堡迤南至馬營溝團庄武勝界墩十一座迤北至打柴溝路鎭羌界墩十座自堡迤西北至沙金溝迤東南至大沙溝平城界皆極衝險隘設兵防汛
  鎭羌堡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城周二里設官兵防汛自堡迤東南至火石溝團庄墩界墩六座迤西北至烏稍嶺界墩八座險要隘口二西境有中下上三路俱海夷自外由内之處中路自三角城駝山寺乾柴窊至黨朶兒至本堡二百三里下路從駝山寺至討來川嶺大术麻川牛心山泉子嶺至本堡二百一十里上路東北從駝山寺黑茨溝東北上小术麻兒八十里至本堡又一路自西古城至大小濫泥溝西闇門至本堡
  南薰橋 在縣南門外
  𢎞濟橋 在縣西門外
  大通河橋 在縣西大通堡城西跨大通河
  四渠橋 在縣北二里
  鎭羌橋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
  武勝橋 在縣北三十里有凉莊孔道四字牌坊按平畨邊墻東裴家營自阿壩界大沙溝起西至大靖界止共長二千四百四十二丈又阿壩東自紅水界起西至裴家營界止共長四千一百六十二丈南苦水灣東自白土坡峴界起西至新屯川界止共長四十六里重墻二千三百五十二丈又重墻一道七百八十九丈紅城子東南自新屯兒界起西北至大沙溝止長五十三里山崖三千三百八十二丈重墻四道共長一千二百一十一丈邊壕長六千二百二十六丈西北武勝堡東南自漢屬郎起西北至大馬營溝界止長四十五里横邊一道長一百八十七丈坌口堡東自大馬營溝界起西至打柴溝界止長四十九里重墻一道長四百六十七丈邊壕一道長二千六百二十八丈鎭羌堡東南自打柴溝界起西北至烏稍嶺界止長四十一里沿邊壕一道長三千八百七丈東自上古城舊邉起西至雪山脚東西兩叚共長一千六百一十丈沙井堡東自安寧堡鹹水溝界起西至苦水白土坡界止邊墻共長一千七百三十丈山崖壕塹共長四千四百一十四丈隨邊闇門二座重墻六百三十四丈西大通堡東北自雙墩子界起西至氷溝界止長六十里邊壕九百二十五大隨壕墻長八十丈壕崖一道長一百二十丈
  寧夏府
  寧夏縣寧朔縣
  赤木口闗 在府西南賀蘭山山為鎮之壁其蹊徑可馳入者五十餘處而赤木口尤易入口衝劇散渙可容千馬明嘉靖中廵撫楊守禮扼險築闗有石砌闗墻一道斬山一道
  南路隘口十 哈喇珠 林泉 雙山南 磨石獨樹兒 赤木 硤口 雙山 靈武 金塔
  北路隘口六 黄峡 水吉 鎭北 宿嵬 白寺賀蘭
  河中堡 在府東南九十里迤東接靈州界迤北惠農渠口
  王洪堡 在府南六十里有城周一里
  唐鐸堡 在府東南四十里
  張亮堡 在府北三十里與平羅縣李剛堡接界豐盈堡 在府西南十五里迤北有婆羅山
  紅花橋 在縣東門外
  通濟橋 在縣東十里
  漢延渠橋二十四 隆泉閘 李俊閘 李正閘唐鐸閘 玊泉閘 納中閘 官鎭 板橋通濟 張政 小新 大新 五道 蔡家羊官 沙窩 潘昶 備蘆 王澄 賀忠丁家 馬家 李剛 𣪞家
  唐來渠橋十三 玉泉 寧化 賀蘭 西門保安 新立 天生 閻貴 周澄 社稷教塲 北門 李世
  大清渠橋十四 陳俊堡 張家峒 娑羅岔鴨子 費家 牛家 尚家 中團堡 栁良郭沈安閘 邵剛堡上 邵剛堡下 紅廟 富家
  新渠橋十五 王原 塔橋 蝗蟲廟 趙直紅花寺 杏樹園 任指揮 趙總墩 徐家金家 鄭家 張梁閘 楊家閘 昌寧 郭家
  良田渠橋八 雙墩 閔家 楊芳 郭楊 五家威延堡 鹽菜墩 魯華
  紅花渠橋十一 葦子 尹家 永通 聖賢倒灣 葉卜花 照直 花園 校尉 駱駝孟家
  髙岸渡 李祥渡 横城渡 以上三津在漢渠迤東大河之岸
  平羅縣
  北路隘口十 打磑 挑柴 歸徳 小風 大風汝箕 大水 小水 西畨 塔峡
  威鎭堡 在縣東北十五里有城周一里明嘉靖九年築其東北有邊墻一道下有東西二闇門立市與夷人交易威鎭堡兵防守
  李剛堡 在縣南三十里里有城周二里
  唐來渠橋五 滿達喇 張明 龍鳳 平羅站馬
  靈州
  長城闗 在州境花馬池城北六十里即明總制王瓊所築之溝壘也長五十里闗上有樓髙聳雄壯下設闇門外立市塲畨漢交易月三次守備監市營兵防守
  石溝堡 在州東南八十里城周一里
  鹽池堡 在州東南一百六十里城周四里
  萌城堡 在州東南二百五十里
  鐵柱泉堡 在州東一百六十里有泉甘冽明嘉靖間總制劉天和言套人出入必飲馬於此請築堡髙大包其泉於堡中以兵守之其旁石溝有鹽池
  清水營堡 在州東八十里北去邊墻闇門一里明正統年建城周二里隆慶五年設馬市於此
  紅山堡 在州東北六十五里北至邊墻闇門一里城周二里
  横城堡 在州東北七十里北至邊墻闇門一里城周二里設官兵戍守堡西三里即黄河渡處堡在河東岸即紅城子也出闇門三十里有夷漢市塲
  大沙井堡 在州東南四十里城周一里
  韋州堡 在州東南二百二十里即故韋州也明𢎞治年築城周二里
  紅寺堡 在州南一百七十里明嘉靖年築城周一里
  同心城堡 在州西南二百九十里城周二里設兵戍守
  興武營闇門 在州東北一百四十里
  安定營闇門 在州東北二百里
  定朔橋 在州北
  秦渠橋十 正門 板橋 陳橋 上橋 下橋郭家 吳起 韓家 哈打 黑渠尾
  漢渠橋八 楊馬 談竒 曹公 張家 李家閻竒 尹家 廖家
  臨河渡 在州東七十里設把總西通寧夏官渡馬頭渡 在州東三十里
  髙崖渡 在州東南四十里
  中衛縣
  勝金闗 在縣東六十里傍山臨河路通一線一夫當闗萬夫莫過中衛之吭也明叅將韓玊築闗萬厯年間重修
  西闇門 在縣西四十里今設驛於孤山長流水等處經行畨部且二百里節使經臨屬國職貢過往信宿路由闇門商旅亦接踵徃来遂成孔道
  黑山嘴 在縣北二十五里
  西沙嘴 在縣西明成化間因西路永安墩至西沙嘴舊墻低薄改築髙墻
  黄沙口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觀音口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
  大佛寺北裏口 在縣東北一百九十里
  大佛寺北外口 在縣東北二百一十里
  中衛營隘口十二 鹻井兒 何陽墩 寧安墩燕子窩 靖虎墩 永安墩 殺虎墩 鎭北墩崇安墩 鎭夷墩 馬槽湖墩 鎭口墩
  鎭虜堡 在縣東四十里明正統年建城周二里寧安堡 在縣東南一百里有新舊二堡舊堡築於成化二十二年新堡築於嘉靖九年
  香山堡 在縣東七十里城周二里
  鐡桶堡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明天啟七年建張義堡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明萬厯間建
  永興堡 在縣東七十里明萬厯間建
  古水井堡 在縣南三十里城周二里設官兵防汛隘口三 水溝墩 新寺塔墩 岔山墩
  石空寺堡 在縣東北八十里明永樂年建城周三里設官兵防守隘口三 大寺 小闗兒 崇慶
  廣武營堡 在縣東北一百九十里明正統年建城周三里設官兵防守隘口六 井溝 北城兒水泉兒 三岔溝 木頭井 鎭賊
  棗園堡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正統年建城周二里
  渠口堡 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城周一里
  大通橋 在縣東
  鎭逺橋 在縣西
  緑楊橋 在縣南
  常樂渡 在縣南十五里
  永康渡 在縣南二十里
  新渠縣
  納秀橋 在縣北門外
  姚福橋 在縣西南
  以上二橋跨西河
  惠農渠橋十一 南通寧 北通寧 通朔 通貴通昶 通吉 通義 通福 通新 通成通平
  寶豐縣
  鎭北闗 在縣北四十二里闗外係阿寶夷地鎭逺闗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為寧夏北境極邊之地闗南五里為黑山營九邊考平虜當北面之衝而鎭逺闗實為外險自鎭逺闗以至火沙溝皆有臺堡相接以斷夷人西行之路正徳初棄之於外以致夷人出入無忌後於王玘口自河抵山築北門闗北去平羅四十里
  韮菜口 在縣西北五十里
  簡泉子口 在縣西四十五里
  打磑口 在縣西南五十里要衝
  王玘口 在縣西北五十里
  柔逺市口 在縣北三十里新設堡城周八十五丈每月與畨人開市交易三次威鎭堡營兵防守
  惠豐渠橋三 通惠 通潤 通豐
  昌潤渠橋二 永潤閘 永屏閘
  威鎮橋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柔逺橋 在縣西三十里
  市口柔逺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
  以上係跨西河橋
  寧夏西長城起自靖逺蘆溝界迤北接賀蘭山山迤北接北長城至大河河迤而南逾河而東有東長城長三百六十里至定邊界凢周一千一百七十里
  按朔方志云夏之邊左河右山而鎭逺闗鎻其交東西長城絡其端誠天險也明廵撫楊守禮疏畧謂平虜城百七十里有鎭逺闗在山河之交最為要地南五里故有黑山營西沿山四十里有打磑口東西連屬烽火嚴明賊難輕入𢎞治前餉缺卒逋闗營不守打磑口山水俱從此出竟致衝塌迹尚可考正徳間大賊奔入或從旁乾闗棗兒溝桃坡等口入或渡河而過雖有平虜城軍馬不足實難戰守以故於平虜城北十里許自山至沙湖築城東西約五十里盡西又設臨山堡居人始敢樵牧
  西長城四百一十一里迤北接賀蘭山
  北長城三十里自西而東接黄河黄河一百三十里自北而南
  東長城三百六十里自横城馬頭接延綏界河東故墻自黄河嘴至花馬池長三百八十七里成化間廵撫余子俊奏築廵撫徐廷璋總兵范瑾贊成之河東新墻自横城至花馬池長三百六十里
  西寧府
  西寧縣
  綏逺闗 在縣東三十里宋崇寧二年修築賜名即小峡口河南河北闗
  大峡口河南河北闗 在縣東九十里
  石嘴兒闗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
  保塞砦 在縣東南宋崇寧三年建賜名
  清平砦 在縣南宋崇寧三年賜名
  綏邊砦 在縣東北宋崇寧三年建賜名
  黑松林山口 在縣東北二百五十里
  哈喇只山口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
  紅崖子山口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
  西畨溝山口 在縣東二百里
  西石峡口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撒兒山口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有邊墻一道延二十里
  北石峡口 在縣北一百里有邊墻一道延二十里挿把峡黑松林峡 俱在縣北一百里兩峡懸距中多孔道海冦常從此入明嘉靖年副使周妥王繼芳繕治城塹延屬五十餘里西寧始安
  經納峡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西石峡 在縣西一百里
  剌撒兒峡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且思貢峡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揑耳朶峡 在縣南一百里
  玊溝兒峡 在縣南一百里
  歸徳州峡 在縣南一百里
  木恰兒峡 在縣南一百里 以上峡口自明正徳十年防禦海虜由北入境遂為要害
  喇顆闇門 在縣西八十里
  頁峡闇門 在縣西六十里
  小山峡闇門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
  第四溝闇門 在縣西南六十里
  小康纒闇門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大康纒闇門 在縣西南六十里
  乾河闇門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
  大班沙爾闇門 在縣西南六十里
  小班沙爾闇門 在縣南五十里
  溪石峡闇門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南川東闇門 在縣南四十里
  南川西闇門 在縣南三十五里
  北川東闇門 在縣北七十五里
  北川西闇門 在縣北七十三里
  哈喇只溝 在縣東北七十里邊壕一道長五百丈隆慶元年廵撫石茂華議督挑
  通津橋 在東闗内
  玊帶河橋 在東闗外
  小峡口𧢽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暖泉橋 在南門外
  那孩川橋 在城西二十歩
  伯顔川河橋 在縣西二里
  西川多巴橋 在縣西六十里
  北川永安堡橋 在縣西九十里
  扎麻隆橋 在縣西六十里
  西寧河橋 在城北半里許
  柴家橋 在縣北五里
  丹噶爾橋 在縣西九十里
  碾伯縣
  通湟砦 在縣東南宋元符年收復賜名
  寧洮砦 安隴砦 徳固砦 臨宗砦 俱宋崇寧三年賜名
  安川堡 在縣東南膔哥堡在巴金嶺上俱宋元符年收復賜名
  碾伯堡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明設西寧衛右所於此城周三里設官兵防守所屬峡榨五上水磨溝勝畨溝土官溝羊官溝卯寨溝又有髙寨堡石峡口堡平戎堡河灘堡深溝堡土官堡紅水堡俱在縣東
  老鴉堡 在縣東一百八十里設兵防守汛内峡榨二下水磨溝碾線溝又有虎狼溝堡阿鸞溝俱在縣東
  水溝堡 在縣東二百二十里明成化時因舊堡水逺移堡於此今設兵防守汛内隘口五東榨口西榨口濠灣壑口趙家舖斷壕圪丁麻搭又有上川口堡米列溝堡下川口堡張家寺堡新添堡俱在縣東
  古鄯堡 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城周二里又名巴暖三川營設兵防守為控扼要地又有巴州堡三川古城堡俱在縣東南
  伏羌堡 在縣南五十里明嘉靖年築城周三里去邊墻闇門三十里設兵駐守一名南川營又有南川總堡老㓜堡俱在縣南
  鎭海堡 在縣西五十里明嘉靖年築城周二里設官兵防守又有烏思巴堡新逺堡癿迭溝堡俱在縣西
  永安堡 在縣北六十里北至闇門邊墻十里城周三里設官兵防守又有北川總堡大寨子堡鴛鴦堡清水溝堡回回堡小乾溝堡上馬圏堡豬爾溝堡平虜堡俱在縣北
  威逺堡 在縣東北八十里北至闇門邊墻二十里明嘉靖年築城周三里設官兵駐守又有沙塘川堡破寨子堡班家灣堡新添堡下馬圏堡俱在縣東北
  勝畨溝腦 林木蓊蔚道通山後砂塘川及巴延川腦海夷潛伏勾通黑畨入境侵擾明時設羊官一寨水磨潘旗薛旗周旗四營添兵防禦
  瞿曇寺溝腦 六枝兒河路通雪山後星宿川一帶海夷從此入境内侵明時設虎狼大寨一處連屬紅水雙塔湯官岡子四營添兵伏路堵截
  氷溝山 為西寧閤郡咽喉孔道羊腸七十餘里明時本山羌畨刼奪商旅拒殺官兵且由小氷溝南侵上川口巴川一帶設築東西闇門中設峡闗添兵防範把守以上三處係縣北險要
  通濟橋 在縣西二里
  大峡口𧢽橋 在縣西三十里
  水磨橋 在東闗外三里勝畨溝河口通商利民虎剌海橋 在縣東南八十里
  上川口橋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為小路四衝通津大通衛
  黑林榨 在衛西南一百八十里
  柏木硖榨 在衛南二十里
  大通河橋 在衛南五里
  硖門橋 在衛南一百里
  迭爾計橋 在衛南九十里
  白塔河橋 在衛西南一百四十五里
  東硤口橋 在衛南一百四十五里以上五橋俱係新建
  直𨽻秦州
  秦州
  石榴闗 在州南九十里
  現子闗 俗訛為燕子闗對隴川吳山大路
  秦州闗 在州西七十里闗子嶺下
  金門山隘 在州東二百二十里自小隴南望宛如吳岳有棧道通鳳縣度闗要地又木門山隘在州西南九十里接西和界即魏張郃死處
  社樹坪鎭 在州東五十里龜山麓南俯臨渭水木筏經其下
  草川鎭 在州東八十里州境又有上三十下三十二鎭
  石佛鎭 在州北四十里
  董城鎭 九域志成紀有董城道口務夕陽三鎭又天水縣有鐵冶艾蒿米谷三鎭
  定西砦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九域志宋建隆二年置領寧西牛鞍下峡上峡注鹿圓州六堡又開寶元年置三陽砦在州北四十里領渭濵武安下蝸牛聞喜伏歸峡口照川上門四顧平戎西青赤厓湫西青逺近湫十四堡府志有沙隴頭横河谷等十二砦在州東牡丹原草川等十四砦在州西南剪子嶺鐡爐坡等八砦在州西三陽川一砦在州北百頃原北稻務二砦在州東北
  皂郊堡 在州南三十里宋置一統志皂郊堡木𣙜塲也下視秦州赤谷川府志州境有東柯牡丹等堡共八
  東柯谷橋 在州東五十里渭水上與清水縣接界又鳴玊橋在西郭
  髙橋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渭水渡 在州東五十里
  三陽渡 在州北三十里
  南河渡 在州東十五里
  清水縣
  大震闗 在縣東七十里隴山下即隴闗也憑髙據險襟帶華戎自古為闗中之襟要唐大中六年隴州防禦使薛逵奉詔移築故闗上言故闗僻在重岡之上茍務髙深今移要㑹之中實堪控扼舊絶井泉逺汲河流今臨水挟山危墻深塹克揚營壘之勢乞改為安戎闗從之由是以大震為故闗而安戎為新闗新闗改築于隴山上西去故闗三十里與故闗並為戍守處定戎闗今曰安夷關
  玉屏山隘 在縣東北三十里玊屏山口又有小隴山坂坡硖石牛硖軒轅谷共五隘
  白沙鎭 在縣東三十里即古秦亭晉時建
  百家鎭 在縣東六十里
  盤龍鎭 在縣東七十里
  𢈍穰鎭 在縣西十五里牛頭山下宋開寶九年熈寧八年改為堡領白石古道中城東城定戎定安西城雄邊臨川徳威廣武定川扶河鎭邊十四堡
  弓門砦 在縣北七十里秦昭王所築命白起鎭之宋改為寨今為鎭俗訛為㳟門領小砦五
  静戎砦 在縣西北四十里長山嶺下太平興國四年築領白榆林長山郭馬定平永固安塞長燋七砦
  湯峪鎭 在縣東北三十里以湯峪河而名
  閻家鎭 在縣東北
  冶坊堡 在縣北卧牛山下領橋子古道永安博望威塞李子六堡出九域志
  太平監 在縣西三十里小泉硖内唐開寶初置銀冶宋太平興國三年升為太平監
  華林堡 在縣西三十里又華延堡在縣北二十里舊城堡在縣北三十里大元堡杏林堡俱在縣北五十里鐡石堡在縣北六十里峪麻堡在縣北七十里鞏昌府志縣境又有茹剌倒淋等共十五堡秦安縣
  隴城闗 在縣東北一百里亦曰隴城鎭即隴城舊縣又有卧馬闗在縣北二十里鞏昌府志又有躔移馬𩔖二闗又閉門闗在西北百里與通渭接界
  斷山口隘 在縣東南斷山下又觀耳峡隘在西二十里俗訛為礶兒硖又曜紫嶺隘在北四十里一云鷂子嶺即曜紫之訛也
  神仙嶺隘 在縣北六十里與斷山觀耳曜紫為四隘皆山谷險峻恃為襟要又南安峡在隴城南亦曰南安隘
  雞川鎭 在縣西北三十里即舊縣也
  蓮華鎭 在縣東蓮華川與清水縣接界又有斷山郭嘉邵店三鎮
  九龍砦 在縣東六十里九龍山下又縣東有乾磑砦又四十里有髙峯砦剡家砦在縣南三十里
  鳴蟬堡 在縣北與安陽城相近
  長山堡 在縣西南宋置以近長山而名
  東川堡 在縣東二里又有郭家堡在縣北四十里永寧橋 在縣西十里華平溝上
  禮縣
  大木樹關 在縣北與寧逺伏羌縣接界舊志有木樹洮平牛脊野麻尖岔五闗
  夾箭嶺隘 又有馬槽溝隔虎谷二隘
  長道鎭 在縣東南三十里即古縣與西和接界又大潭鎭在西南即古縣
  紙坊鎭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又捱城漩水二鎭在西又梨林鎭在西南固城鎭在西北
  紅土砦 在縣東紅土山下又有髙坡髙丹大山保子山湫子山雷王山簸箕灣七寨
  祁山堡 在縣東四十里平地突起一峯四面巉削上有武侯祠
  雷家壩 在縣南有小徑可通文縣
  徽縣
  仙人闗 在縣東南六十里與漢中府鳳縣接界又有虞闗在縣南五十里即古魚闗舊志又有小河闗在縣西南昔時秦蜀咽喉今為小河鎭其下有泥陽水流入嘉陵江
  永寧鎭 在縣東即故永寧縣
  河池鎭 在縣西即故縣也今謂之舊城里
  栗亭鎭 在縣西二十里以近栗亭故城而名火鑽鎭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與秦州接界又有銀杏硖口小河泥陽木驢川木家賀家店七鎭
  忠義橋 在縣南門外又有孝亷橋在東門外通川橋在西門外環碧橋在北門外
  小山水渡 在縣北一百七十里與秦州接界又有清江古渡白水古渡犀牛古渡
  兩當縣
  董真峪隘 在縣東二十里又有青杠坡銀甕峡二隘
  兩當鎭 在縣東即故縣又有楊家劉家合四前川楊坪五鎭
  横山砦 在縣南境宋紹興中吳玠敗金人於仙人闗金人遁去玠遣張彦刼横山砦又馮家砦在縣東四十里
  天門堡 在縣南天門山又有擂鼔砦山賈家三堡故道橋 在縣東門外又河池橋在西門外又有青杠峡橋大渠橋朱市橋
  直𨽻階州
  階州
  七防闗 在州東二百里即古散闗路通漢中畧陽望賊闗 在州北一百七十里道出秦州要路二闗俱為州境險要有官兵防守
  石闗 在州西二十里青厓闗在州南九十里又有白馬闗
  青閣 在州東南又有赤閣牛圏閣鵞鼻閣皆為險道
  石鼔閣 在州東九十里之月臺山
  平樂鎭 在州東北一百九十里即故平樂縣九域志將利縣有蘭臯平落新安東故城四鎭
  安化鎭 在州東北九域志福津縣有安化利亭石門角弓河口故城六鎭石門鎭在州西角弓鎭即故角弓峪堡在州西北
  楊家砦 在州北一百里一名家計砦控白江月掌山路亦曰楊氏崖昔仇池楊氐之苖裔保據為砦宋建炎紹興間吳玠兄弟相繼為大將軍保蜀口時四川皆未有城命各擇地為砦而家計砦最扼險阻又素有積粟豐於水泉冦至常不能破
  𡶶貼峡砦 在州西九域志福津縣有𡶶貼峡武平沙灘三砦俱在州西皆宋所置以備羌戎處
  尖石砦 在州北州志州境有天池坪清江壩小山坪虎壩水磑峪白鶴等十五寨多在州西界皆近時所設軍砦也
  團城堡 在州西宋置
  邊防要路 州境畨夷入冦者四路一自角弓峪通西和禮縣生畨一自三岔口黄楊坪通木竹慈竹或至城下一自大石河入境其地平曠無險恣意出入一自大竹坪林壑險峻
  南橋 在州南跨白龍江明嘉靖間造舟為梁繼此有折橋平橋折橋萬厯間創平橋順治間副將羅映台建康熈五年副將林忠仍建舟橋
  北峪橋 在城西半里跨北峪河又鎭江橋亦在州西白河橋在州西八十里又魯班橋在州東南接文縣界
  上板橋 在州北十五里又有下板橋厓有石虹古蹟名板橋垂虹
  犀牛江渡 在州北二百里又宗家渡在州東二十里僊人渡在州東三十里賈家渡在州東八十里又石壩渡在州東南又棗川渡在州西七十里李家渡在州西五十里
  成縣
  黄渚闗 在縣北一百里設廵檢司
  泥陽鎭 在縣東即故泥陽縣又有府城鎭在縣東西安鎭在縣西龍門鎭在西南又有索池鎭横川鎭
  小川砦 在縣西南又石碑砦在縣東北
  豐泉堡 在縣西
  東河橋 在縣東又西河橋在縣西
  鐔家河渡 在縣南冬橋夏舟
  文縣
  玊壘闗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路通四川劍州秦蜀咽喉
  五里闗 在縣北五里兩面巉崖中濶數武又火燒闗在北二十里兩山壁立中通一徑
  臨江闗 在縣西北本臨江砦其下即臨江渡後設闗又老鼠闗在縣西北階州通路
  隂平隘 在縣南縣境有隂平道吧咱鄧艾城叱豁尾四隘
  扶州鎭 在縣西即故州地九域志縣有扶州永定宕由道路方維五鎭
  中路寨 隂平寨在縣西八十里即故縣土城設在半山黎樹寨在縣西九十里土城設在谷口鎭羌寨在縣西一百一十里土城設在險地大黑堡在縣西一百十五里土城夾窄岸中松坪寨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土城設在平地凡五寨俱係極衝
  北路寨 茨落寨在縣北八十里土城設在半山更名得勝極衝馬兒寨在縣北七十里土城設在半山次衝陽湯寨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土城設在平地極衝樓舍堡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土城設在平地次衝九原寨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土城設在平地極衝凡五寨
  南路寨 哈喃壩寨在縣西南七十里土城設在平川極衝塞卜寨在縣西南六十里土城設在半山極衝鐡樓寨在縣西南五十里土城設在平地極衝上丹堡在縣東南四十里無城次衝凡四寨
  重石寨 九域志縣有重石毗谷張添磨蓬留劵羅移思村戎門特波九寨水銀一務宋志有綏南寨縣志又有新寨在西南四十里舊寨在西南四十五里馬營寨在南一百二十里中屯寨在西一百六十里舊寨子在北一百二十里屯寨在北一百三十里
  新闗堡 在縣西五十里又鞏昌府志縣有玉皇黎坪等二十四堡
  邊防要路 鞏昌府志縣境之路一路自哈南寨入一路自陽湯寨入一路自松坪寨入一路自東屯寨入東屯為四路適中之地東望玊壘南鎭虎穴舊置守備於此
  新津橋 在縣東三十里
  紅丹橋 在縣東四十里
  廣濟橋 在縣西三十里
  玊壘橋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以上四橋皆跨白水
  隂平橋 在縣南門外白水急流中有蒼石二道就石𥪡柱成橋長二十餘丈所謂隂平橋頭也蜀景曜六年姜維聞有魏師請䕶隂平橋頭以防未然後主不省司馬昭遣諸葛緒自祁山趣武街橋頭絶維歸路維還聞緒已塞橋頭乃佯出北道緒引却維從橋頭東還
  哈南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路通生畨界
  麻闗橋 在縣城西門外即縣城與所城居民通行處
  什方橋 在縣西三十里又新開橋在縣西八十里又西保安橋在縣西七十里皆白水所經波流洶湧
  臨江橋 在縣西北一百里臨江闗下羌水經此亦曰臨江渡為隴蜀孔道康熈二十三年重建後知縣江景瑞重修又上髙下髙二橋俱在北五十里
  野狐橋 在縣西八十里兩岸巨石蹲立就石架橋龍津橋 在縣東十里
  興文橋 在縣東三里
  奮武橋 在縣西十里
  直𨽻肅州
  肅州
  嘉峪闗 在州西七十里嘉峪山西麓明初置洪武五年馮勝下河西以嘉峪闗為中外巨防西域入貢路必由此土城周二百二十丈𢎞治七年以土魯畨叛閉嘉峪闗絶西域貢八年廵撫許進出嘉峪闗入哈宻土魯畨遁去嘉靖十八年尚書翟鑾行邊言嘉峪闗最臨邊境為河西第一隘墻壕淤損宜加修葺仍於壕内凑立邊墻每五里設墩臺一座以為保障因使兵備道李涵監築起於卯來泉之南訖於野麻灣之東北版築甚堅耝耰不能入二十六年廵撫楊博言嘉峪闗外先年止有近闗大草灘石烟墩黑山兒墩臺三座嘉靖八年添築扇馬城上栢楊下栢楊回回墓紅泉墩臺五座今行相視又宜於榆樹泉三條溝火燒溝古墩兒添築墩臺四座隆慶二年總督王崇古言嘉峪闗三面臨戎勢甚孤懸宜設守備防禦從之
  本朝設有遊擊都司志又有石闗兒口在衛西八十里又斷山口在衛西九十里又有鹽溝山口小口子俱去城七十里白山兒口去城九十里榆樹泉口去城一百里皆嘉峪闗外賊逕嘉靖二十七年廵撫楊博修築今畧石闗兒在闗西北五十里石硖天險硖外有扇馬營嘉靖中置去衛一百六十里後為索諾木旺扎勒及卓哩克圖哈蘓濟台吉住牧
  金佛寺堡 在州東南九十里明初置嘉靖二十八年廵撫楊博重修土城在近山周二里四十丈現設官兵防守都司志又有紅山堡在東南七十里永安堡在東南八十里紅寺堡在東南九十里今畧永安堡在堡西十里
  觀音山口 在州東南七十里州境諸口多隘惟此口路濶山寛豐樂川從此發源引渠溉田有重岡硖在西南一百八十里各山之總峡峡窄而陡行人必牽馬魚貫以過舊為黑畨小宛卜族住牧又紅山口在東南七十里明時烏斯藏畨僧曰普爾咱住牧於此傳至長吉思冬其徒甚衆乃分為大宛卜小宛卜二枝云
  文殊山口 在州西南三十里文殊山北明嘉靖中南山海寇由淖泥山出天生橋潛入文殊山口搶掠叅將栁棟自嘉峪闗斬斷山硖又設卯來泉墩以扼其衝都司志又有黄草壩堡在縣西南十五里塔兒灣堡在西南二十里今畧口南為濫泥山可通天生橋此口無守賊由此以進塔兒灣黄草壩皆受其荼毒矣又有小硖在口内峭壁窄逕人馬艱行其險可守
  卯来泉堡 在州西南七十里東至金佛寺七十里西北至嘉峪闗四十里明置土城在半山周一百四十丈西南二面皆倚山為險山北即畨人走集之所現設官兵防守今畧今黑畨伯剌宛冲族住牧堡西有腸子溝去州一百九十里又紅泉墩去州一百五十里南山討來川諸夷入冦必從堡南渡河若堡扼險則必從腸子溝至紅泉墩於長城盡處入也
  野麻灣堡 在州西北五十里西南至嘉峪闗五十里北近邊墻明萬厯四十四年置土城周一百四十丈現設兵防守
  新城堡 在州西北三十里西至野麻灣二十里北臨邊墻明置土城周二百十五丈設官兵防守
  小鉢和寺 在新城堡西三十五里鉢和寺有湖在堡西北一百里山口有榆樹泉可以飲馬鉢和而西即栢楊林路極平坦可以通車西夷徃來必取道於鉢和也
  兩山口堡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東至下古城堡二十五里西至新城三十里北臨邊墻明置土城周一百二十丈現設兵防汛
  下古城堡 在州東北五十里東至雙井堡四十里北臨邊墻東北至金塔寺五十里明置土城周二百八十丈設有守偹今畧有大口子在堡北二十里夷人南出之㨗徑明嘉靖二十七年廵撫楊博增築墩塘以備賊都司志又冇王子莊堡在堡北界
  金塔寺堡 在州東北一百里即明金塔寺城也土城周一百九十丈嘉靖五年巡撫陳九疇言哈宻内徙居金塔寺等處宜將肅州北境棄地及威虜舊址修築安挿之今設遊擊今畧紅口子在東北六十里接鎭夷所界嘉靖三十五年增築墩臺威虜城在北六十里今西部額爾克科爾羅住牧天倉墩在東北二百六十里其西十里有夜摸墩皆戍守處又昆都部在東北五百里今西部罕都台吉住牧
  臨水堡 在州東北四十里明置土城周三百六十丈並置臨水驛於此設有把總今畧合河口在堡西北去州三十五里即討來川紅水二河合流處明𢎞治中創築邊墻東西延三十里嵗久頽壊嘉靖二十三年重修又接築二里許
  河清站堡 在州東南一百里東北至鹽池堡六十里西南至金佛寺五十里明置亦名上河清堡置驛於此土城周二百五十丈明嘉靖中西畨入犯各堡俱被殘破惟上河清堡及永定堡以堅得免萬厯三十一年以地僻移驛於鎭夷䨇井堡四十四年廢為民堡
  清水堡 在鎭夷南一百五十里明初置土城周二百七十丈係火夷出入要路設兵防守
  九九山口 在清水堡東南三十里山口可通西寧然重岡複嶺狭隘難行有黄草榆林乾壩凡三壩引水灌田皆黑畨喃唔兒族住牧
  按舊志明都御史廖逢節題修東南西北四路嘉峪闗起鎭夷止邊墻崖榨一萬三千六百三十丈計七十五里二百六十歩
  城南橋 在州南一里
  楚壩橋 在州東南金佛寺觀音山口内跨討來河山水漂浮林木紛糅水從下流其木日久堅定漸積如橋人馬行其上明嘉靖中叅將崔林曾斬斷楚壩以禦冦後年久又復成梁又名阻壩橋謂諸水得阻於壩中故云然
  公濟橋 在東闗外一里紅橋在州東五里皆跨水磨河
  清水橋 在州北十里跨清水河
  天生橋 在州東北三十里討來河水從西南來至此入地下伏流不數武而出地人從地上行宛然如橋不假人力故名
  髙臺縣
  榆木山口 在縣西南七十里即舊榆林溝口榆木山東起甘州梨園堡西盡于此髙臺紅崖之大道也山中皆黄畨住牧都司志又有老康口在南四十里循字溝口在南五十里花兒砦口在南八十里楊旗口大口子皆在南一百二十里盤道口水闗皆在南一百三十里
  暖泉堡 在縣南少西九十里東北至榆木山口二十里又有順徳堡在口南十三里及鎭羌楊旗鎭夷共五堡俱明初置後以畨夷蹂踐廢嘉靖中廵撫楊博添紅崖防守始漸修復今畧有半箇山在縣東南八十里仄稜在縣南八十里新墩在南六十里明海子在縣西北六十里皆為畨夷住牧
  紅崖堡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初置城周二里嘉靖二十六年添兵防守現設守備今畧拜浪河在東南二十五里消雪成流可以溉田紅土坡在河南九十里討來川水流環城下水闗口在南四十里綽哱口在南七十里皆諸畨住牧
  黑泉堡 在縣西五十里明置并置驛於此
  平川堡 在縣東北四十里明初置城周二里有四壩堡在其西二十里舊屬甘州衛今改屬髙臺
  九壩堡 在縣西北四十里西至胭脂堡二十里西至黑河一里北至邊墻二里又有八壩堡在西北二十五里七壩堡在西北十里六壩堡在東北十里五壩堡在東北十八里又有鶯窩山口掃箒溝口俱在縣北十里石闗口破烟墩口俱在縣北十五里紅山口在北二十里老鴉泉在北三十里雙尖山口在北五十里水窖山口在北一百二十里明嘉靖二十六年廵撫楊博修築六壩至九壩邊墻
  兎兒闗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又石圈兒口乾柴溝口俱在縣西四十里黑山溝口在西北五十里牛頭溝口在西北八十里石梯子溝口在西北九十里石槽溝口在西北一百里石壩溝口在西一百五里石圏兒口在西北一百一十里又千人壩口在北一百四十里毛目墩口在北一百九十里以上俱虜出没要路明嘉靖二十七年廵撫楊博自髙臺西抵鎭夷修築壕墻延七十餘里
  沙碗堡 在縣西北八十里明置在黑河北平川土城周三百丈分管邊長十五里萬厯十八年設防守官今裁
  胭脂堡 在縣西北六十里明置在黑河北平川土城周二百四十丈分管邊自張家灣起至沙碗墩長二十五里邊外賊來由水頭二處沙井子去邊八十里大黄山去邊一百二十里俱通烏爾古納湖狼心山諸處
  鎭夷堡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明置土城周四里三分設有遊擊分管土邊長六十里山壕長八十里邊外賊來由水頭四處哨馬營離城三百五十里狼心山離城五百里烏爾古納湖離城八百里額齊訥湖離城一千里俱係套虜行走住歇要路
  深溝堡 在鎭夷東南二十里明置在黑河南平川土城周二百丈今設兵戍守
  鹽池堡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明置土城周一百八十丈設兵防守
  雙井堡 在縣西北一百七十里明置土城周三百丈設兵防守
  按舊志明都御史廖逢節題修東西二路板橋堡起鎭夷硖止邊墻崖榨一千八百八十四丈鎭夷東路壕頭塘長城頭起黑河西岸止邊墻壕榨五千一百七十四丈共六千六百五十八丈合計三十六里三百五十六歩
  黑河渡 在縣西百里
  納凌橋 在縣東南一里
  站家渠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
  豐稔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
  黑泉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安西㕔所屬
  安西衛
  八楞墩 在衛南四十里
  蘆柴溝墩 在衛西南俱有兵防汛
  栁溝衛
  邊墻頭墩 在衛北五十里
  外境正北至壘墩子一百四十里又八十里至石板墩又八十里至白墩子又二百一十里至金溝硖又一百二十里至鏡兒泉其間多係果璧間有水草通北套阿齊山巴里坤哈宻来路最闗緊要
  栁溝堡 在衛東七十五里東南至靖逆衛六十里土城周一里三分有遊擊駐防東北至布魯湖墩四十里撥兵防汛又外境正北一百二十里至木龍泉又一百三十里至伊克伊瑪噶古墩又二百四十里至達布遜古墩其間多係果璧間有水草達布遜古墩地方約千餘里係輝特沙卜珠住牧通北套阿齊山巴里坤來路
  踏實堡 在衛西南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雙塔堡一百二十里北至安西衛九十里土城周一里八分有守備駐防地屬栁溝衛管轄營汛屬沙州協有奔巴兎墩院在西南一百里石包城墩院在南二百里俱撥兵防汛又瓜州南山口在西北九十里接安西界堡正南外境自石包城至三道宫皂河五十里又二百五十里至額爾德尼布拉克有二路一東至伊克薩喇爾金水源二百八十里一西南至烏蘭達巴五十里其間多係山溝路徑乃海上諸夷徃來要路有泉道草頭並無夷人住牧自烏蘭達巴西南至大小察罕台鹽池果璧係通噶斯大路最屬衝要
  雙塔堡 在衛西三十五里西南至踏實堡一百二十里西至安西衛一百三十里土城周一里一分有千總駐防
  橋灣堡 在衛東北四十里東南至栁溝堡四十里有千總駐防橋灣墩一座
  黑水橋 在衛西南九十里
  天生橋 在衛南九十里
  沙州衛
  硖中泉墩 在衛東一百二十里
  千佛硖墩 在衛東南四十里
  沙棗墩 在衛西南三十里
  巴延布拉克墩 在衛西南一百二十里
  外境西北二路一路至烏魯斯台一百里又六十里至塔爾巴津又八十里至博碩克由博碩克西南七十里至巴汗瑪尼圖又六十里至鄂布拉克博實克西北一百二十里至伊克瑪尼又一百四十里至綽克圖其間五六百里有水草無夷人住牧綽克圖係通塔拉穆爾河来路最屬衝要 又一路西北至巴延布拉克大卡路墩一百二十里又二百里至多布溝由多布溝西南一百五里至烏魯斯台又七百三十里至伊遜察罕齊老圖路當孔道西通伊犁地方搭拉穆爾河南通西海等處要路最屬衝險其間一千餘里有水草並無夷人住牧 正南一百八十里至党城自党城東南至額爾德尼布拉克六百里有水草無夷人住牧西通色爾托克西南通阿嚕伊克瑪實果璧大小柴木達鹽池果璧要路最闗𦂳要
  黄墩堡 在衛東北六十三里東至百齊堡七十里土城周四里三分設守備駐防東北三十里有庫克楚石墩撥兵防汛又外境西北二百二十里至博囉磚井又一百五十里至博囉托輝又八十里至庫克楚又一百五十里至苦水又六十里至哈斯布喇克墩去哈密僅一百餘里其間六百餘里多係果璧並無夷人住牧亦無行人徃來係通哈宻要路
  百齊堡 在衛東北一百三十里東至安西衛一百五十里西至黄墩堡七十里土城周一里五分有把總駐防
  靖逆㕔所屬
  靖逆衛
  昌馬河山口 在衛西南一百二十里
  沙岡墩 在衛北俱撥兵防汛
  大東渠橋 西邊渠橋俱離城三十里
  齊勤所
  惠回堡 在所東九十里土城周一里二分設千總駐防有惠回墩至後栁灣墩二十里又十五里至騸馬墩又四十里至巴楞墩又五十里至赤金硖墩俱撥兵防汛
  野馬兎口 在所西南八十里
  紅泉口 在所東南套虜由此至嘉峪闗南長城盡處出没








  甘肅通志巻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十二
  祠祀
  洪範八政其三曰祀聖賢師儒垂範立訓山川神祇禦災捍患功徳所被理宜崇報咸秩祀典嵗時修事至於里社祈禱妥神錫福甘俗相沿一從民便琳宫梵宇剏建重修附紀於末志祠祀
  臨洮府
  社稷壇 在北闗内 狄道縣附府 渭源縣在城西南 蘭州在城南郭 金縣在城北 河州在城西北 歸徳所在城東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 狄道縣附府 渭源縣在城東南 蘭州在城南郭 金縣在城南 河州在城東南 歸徳所在城東
  先農壇 在城東 狄道縣附府 渭源縣蘭州金縣河州俱在城東 歸徳所在城東南
  文廟 在府署東元泰定二年建明洪武二十五年重建康熈年間知府髙錫爵楊宗仁相繼重修 狄道縣在縣署西明洪武五年建後移府學東明季知縣褚泰復移舊址 渭源縣在縣署東明洪武四年建康熈二十三年重修 蘭州在州署東南元至正五年建明洪武八年修康熈五年巡撫劉斗重修 金縣在縣署西元大定二年建明成化十二年修康熈二十一年重修 河州舊在州署西南明成化間修康熈四十五年知州王全臣移建州東南
  崇聖祠 在學宫内東 狄道縣渭源縣蘭州金縣河州俱在廟東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各州縣俱有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各州縣俱有
  忠孝祠 狄道縣金縣河州俱在學宫内 渭源縣在縣治東 蘭州在學宫西
  節義祠 狄道縣在學宫外 渭源縣在縣署東 蘭州在學宫西右 金縣在學宫外右 河州在城内東
  文昌祠 在府治後 金縣在城西隅 河州在州署南 歸徳所在北城上
  闗帝廟 在府東門外嶽麓山 狄道縣附府 渭源縣在城北 蘭州在橋門外 金縣在縣北 河州在西門内 歸徳所在城内
  河神廟 在河州積石闗外雍正六年
  㫖建 蘭州在城西北黄河南岸
  城隍廟 在府治北 狄道縣在東門内 渭源縣在縣東 蘭州在州署東北 金縣在縣署西 河州在城北 歸徳所在城内北隅
  旗纛廟 在府署左 蘭州在東郭内 河州在州西厲壇 在北闗内 狄道縣附府 渭源縣在城北蘭州在城東北 金縣河州俱在城北
  八蜡廟 在城東門 渭源縣在城北 金縣在城南
  渭河廟 在渭源縣城西
  洮河廟 在狄道縣西二里
  禹王廟 渭源縣在城西 河州在積石闗外
  火神廟 狄道縣在城南 蘭州在城東北
  馬王廟 狄道縣在城西 蘭州在東郭外 河州在州署西 歸徳所在城北隅
  三將軍廟 在蘭州臯蘭山下祀漢冠軍侯霍去病營平侯趙充國䕶羌校尉鄧訓明嘉靖元年移建蘭州東郭門外
  紀信廟 在蘭州城中
  鄧寜河王廟 在河州和政驛北祀明衛國公鄧愈萬厯庚寅兵備道郭宗賢建
  忠愍祠 祀明楊繼盛舊祀於狄道縣東山超然書院雍正六年更遷於府東舊衛署内
  王莊毅祠 在河州城西祀明兵部尚書王竑明嘉靖年建
  雙忠祠 在狄道縣東山祀明給事中張萬紀中丞鄒應龍順治九年茶馬御史姜圖南建
  忠義祠 在河州城西景古城内明萬厯庚寅秋火酋入犯武職劉子都李芳賀守義賀天衢李國琦魏承勲李如玊王官拒敵力戰而死奉㫖立祠祭祀
  報功祠 在蘭州西門外祀總督孟喬芳
  寳塔寺 在府治東明永樂年建
  正覺寺 在府治西南明永樂年建
  圓通寺 在府城西北明永樂間因元法王寺舊址建圓覺寺 在府治東北明宣徳年建
  臺子寺 在狄道縣城内臺形似龜上有元帝像又名熈春臺
  隆禧寺 在府城東北明宣徳間建
  東巖寺 在府城東
  西巖寺 在府西門外西傾山麓
  萬夀寺 在渭源縣治西明洪武年建
  莊嚴寺 在蘭州治北元至元間建
  普照寺 在蘭州治東唐貞觀間勅建今習儀祝釐於此
  嘉福寺 在蘭州西北隅唐髙昌王建明正綂間勅修有浮圖一十三級又名木塔寺
  華林寺 在蘭州治西明正綂間建
  崇慶寺 在蘭州南五里明永樂年建
  白塔寺 在蘭州黄河北山上明太監劉永成建興國寺 在金縣治西元至正元年富察仁亨建金輪寺 在金縣南四十里元至正年建
  東巖寺 在金縣東十里明洪武年建
  報恩寺 在河州東門内明洪武年建
  萬夀寺 在河州東北四里唐初建浮圖十二層監蔵寺 在河州西北五里明永樂年建
  丙靈寺 在河州北六十里唐時建下臨黄河琢山石為佛髙十餘丈産香藥泉水清澈
  石佛寺 在河州南十里山巖之南
  萬夀觀 在府城西南元時建
  九華觀 在府城北元大徳年建
  清真觀 在渭源縣治北明洪武間建
  元妙觀 在蘭州東元至正間建
  凝熈觀 在蘭州東北隅内有假山臺榭舊為明肅藩凝熈園因改為觀
  金天觀 在蘭州西明永樂四年肅王建嘉靖三十一年重修
  清虚觀 在金縣東昔秦李二仙羽化於此後廢元至正間重建
  文昌觀 在河州東南元至正年建
  飛陽子觀 在河州積石闗元中綂二年建
  大隠菴 在河州西元至正間建
  大雄殿 在歸徳所城内北隅
  萬夀觀 在歸徳所城内北隅
  珍珠寺 在歸徳所東五里
  彌陀寺 在歸徳所城西
  寺角嘴寺 在歸徳所南五里
  下工巴寺 在歸徳所東南五里
  石家寺 在歸徳所西南五里
  慶善寺 在歸徳所西南三里
  觀音樓 在歸徳所城内北隅
  元帝樓 在歸徳所北城上明洪武七年
  鞏昌府
  社稷壇 在西闗 隴西縣附府 安定縣在城西北會寜縣在城南 通渭縣漳縣俱在城西 寜逺縣在城南 伏羌縣在城西 西和縣在城北 靖逺縣在城西南 岷州在城西 洮州衛在城西北西固城在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西 隴西縣附府 安定縣在城南 會寜縣在西闗 通渭縣漳縣俱在城南寜逺縣在城東 伏羌縣在城南 西和縣靖逺縣俱在南闗 岷州在城東 洮州衛在城南 西固城在城東
  先農壇 在東闗 隴西縣附府 安定縣會寜縣在東郊 通渭縣在南郊 漳縣寜逺縣俱在東郊伏羌縣在北郊 西和縣在南郊 靖逺縣岷州俱在東郊 洮州衛在東北郊 西固城在東郊
  文廟 舊在城西南隅明萬厯中遷南街康熈十六年巡撫鄂善知府紀元重修 隴西縣舊附府雍正五年知縣魯廷琰建在城東南 安定縣在縣西順治十四年知縣戚藩修康熈八年教諭郭維寜重修會寜縣在縣東明洪武初知縣郁斌劉縉建萬厯六年知縣髙拱宸修雍正二年知縣施廷元重修 通渭縣洪武初建康熈五十七年移縣北安定監 漳縣在縣治東 寜逺縣在城東北明洪武二年建嘉靖隆慶時相繼修順治六年訓導周熛康熈年間知縣馮同憲重修 伏羌縣在城西南舊在河北明天啓七年遷建 西和縣在縣南門外舊在上城知縣李芳移建 靖逺縣在城東南明正綂三年指揮房貴建成化𢎞治嘉靖間修順治十五年康熈四十四年相繼重修 岷州在正街中明𢎞治十三年副使道張泰建嘉靖隆慶萬厯間修順治十六年康熈三十五年相繼重修 洮州衛在鳳凰山下舊在纛牙坊康熈二十二年衛守備吴卋改建今址
  崇聖祠 在學宫内 隴西縣附府 安定縣通渭縣漳縣寜逺縣洮州衛俱在廟内 會寜縣西和縣岷州俱在廟東 伏羌縣在尊經閣右 靖逺縣在明倫堂東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各州縣俱有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各州縣俱有
  忠孝祠 隴西縣在城内南街 安定縣會寜縣通渭縣漳縣寜逺縣西和縣靖逺縣岷州洮州衛俱在學宫内 伏羌縣在城内南街
  節義祠 隴西縣在城内 安定縣在城隍廟左 會寜縣在學宫西 通渭縣漳縣俱在縣署西 寜逺縣在縣署右 伏羌縣在城内北街 西和縣在縣城北關 靖逺縣在縣署東 岷州在學宫西 洮州衛在城内北街
  文昌祠 在府城北郭 安定縣在學宫内 通渭縣漳縣俱在學宫左 西和縣在學宫旁 靖逺縣在東郭外 岷州在學宫左
  闗帝廟 在南門外 隴西縣附府 安定縣在西闗外 會寜縣在南門外 通渭縣在縣署東 漳縣在三岔驛 寜逺縣在南山 伏羌縣在縣北 西和縣在縣署西 靖逺縣在縣治南 岷州在西營城 洮州衛在仁和坊左 西固城在東山
  河神廟 在靖逺縣城北河岸
  城隍廟 在府治東北 隴西縣在鐘樓街 安定縣在縣城西 會寜縣通渭縣伏羌縣靖逺縣俱在縣治西 漳縣在縣治東 寜逺縣在縣治前 西和縣在城西北 岷州在城東南 洮州衛在衛治北
  旗纛廟 在府治南 伏羌縣在縣治西 靖逺縣在演武塲内 岷州在演武塲南 洮州衛在衛治西
  厲壇 在府城北 隴西縣附府 安定縣㑹寜縣通渭縣漳縣寜逺縣伏羌縣西和縣靖逺縣岷州洮州衛西固城俱在城北
  八蜡廟 在北郭外 安定縣在南郭外 通渭縣靖逺縣俱在西郭外 寜逺縣漳縣俱在城西 西和縣在學宫旁
  伏羲廟 在隴西縣東郭
  神禹廟 在岷州北郊
  清聖祠 在隴西縣首陽山一在蓮峰山第五峰真武廟 安定縣在北城外 岷州在城東南 洮州衛在西城門内
  東嶽廟 隴西縣在西郭内 安定縣在城南 通渭縣在城南屏風山 漳縣在城北鍾山 㑹寜縣有二一在縣南闗一在縣西牧馬原山頂 靖逺縣在堡東城外 岷州在金童山
  水神廟 在漳縣城南
  太白神祠 在通渭縣西北鍾靈山
  龍王廟 安定縣在城西門外 漳縣在鹽厰溝 岷州在城東五里 洮州衛在城北 靖逺縣在哈思吉堡
  火神廟 隴西縣在北郭 安定縣在崇福寺右 洮州衛在月城内
  馬神廟 伏羌縣在北街 寜逺縣在城中 靖逺縣在縣治中 岷州在茶庫西 洮州衛在正街西北
  鹽神祠 在漳縣鹽井東南隅山麓
  黑池龍王廟 㑹寜縣在北四十里 靖逺縣在縣東三十里
  虸蚄廟 在府西十里赤山麓 安定縣在城南七里三官廟 在洮州衛城西北
  元壇廟 在岷州西營城
  酇侯祠 在伏羌縣治西
  二郎廟 在岷州金童山
  張太尉祠 在漳縣三岔驛祀宋太尉忠節張嚞旌忠祠 在西和縣祀宋環慶總管彊霓
  忠節祠 在西和縣北門外祀宋刺史陳寅明嘉靖二年
  潤澤祠 在岷州城東五里其下即洮河有龍潭祈雨即應
  李將軍祠 在靖逺縣城東二里祀明㕘將李光啟嘉靖間建
  忠勇祠 在靖逺縣祀明中軍指揮李如玊魏承勲郭公祠 在岷州東十里明天啟間建祀鞏昌守郭之祐
  貞烈祠 在安定縣南郭祀烈婦米鳳鳳等
  奮威將軍祠 在靖逺縣祀王進寳康熈十六年建萬夀寺 在府治東唐貞觀年建元大徳年修
  天竺寺 在府治北郭唐時建明永樂八年
  妙華寺 在府治北元至正年建
  大雄寺 在北郭明正徳三年修
  圎明寺 在蓮峰山金大定四年勅修
  佛慧寺 在府城東闗
  妙光寺 在府南闗外
  碧岩寺 在碧岩里
  積慶寺 在府城東南明萬厯中建
  西岩寺 在安定縣西岩山
  興雲寺 在安定縣東北一里
  毘盧院 在安定縣西南三十里元至元中建
  崇福寺 在安定縣南闗明洪武年建
  華嚴寺 在安定縣南三十里
  白塔寺 在通渭縣南七十里元至正年建
  圎通寺 在通渭縣東郊
  萬花古刹 在通渭縣南伏獅山
  觀音院 在通渭縣南五里明洪武年建
  清凉寺 在通渭縣西發雲山
  西鳳寺 在漳縣鹽井西北
  東麟寺 在漳縣鹽井左
  寳泉寺 在漳縣三岔驛西明洪武年建
  夀國寺 在漳縣城西
  萬夀寺 在㑹寜縣治東北
  報恩寺 在㑹寜縣東南三十里明洪武年建
  普泉寺 在㑹寜縣南四十里
  觀音寺 在㑹寜縣北桃花山
  報恩寺 在伏羌縣城北街元至元二年
  大安寺 在伏羌縣北六十里明洪武十三年建金仙寺 在伏羌縣西二十五里明洪武十三年建甘泉寺 在伏羌縣西南五十里金大定五年建木梅寺 在伏羌縣西十五里宋咸淳八年
  蔡家寺 在伏羌縣北二十里元至正十五年建釋迦寺 在伏羌縣西北七十里宋皇慶元年建聖夀寺 在伏羌縣北五十里明洪武十三年建覺天寺 在伏羌縣西北七十里明永樂三年建華蓋寺 在伏羌縣朱圉山明洪武十四年
  興國寺 在伏羌縣東十五里明洪武十年
  彌陀寺 在伏羌縣西南五十里明永樂五年建慈光寺 在伏羌縣西二十里明洪熈元年
  寳岩寺 在伏羌縣西五十里明景泰三年
  大像寺 在伏羌縣西三里
  聖夀寺 在寜逺縣城内
  東華寺 在寜逺縣東四十里
  西寜寺 在寜逺縣東三十里
  妙嚴寺 在寜逺縣西南三十里
  龍槐寺 在寜逺縣東北五十里
  大佛硤寺 在寜逺縣東五十里
  寳潔寺 在寜逺縣東南五十里
  萬化寺 在寜逺縣南三十里
  禪定寺 在寜逺縣東南三十里
  凝禧寺 在西和縣治西明永樂年建
  興國寺 在西和縣治西
  賢徳寺 在西和縣北九十里
  集慶寺 在靖逺縣城東南隅明成化十年建二十一年勅賜今名
  法泉寺 在靖逺縣東十五里宋崇寜間欽賜法泉禪寺
  觀音寺 在靖逺縣西南明正綂三年建
  圎通寺 在靖逺縣城北
  千佛寺 在靖逺縣東郭外
  廣福寺 在靖逺縣南郭明萬厯中建
  崇寜寺 在靖逺縣打剌赤堡西宋崇寜時建
  普救寺 在岷州城東宋時建
  大崇敎寺 在岷州東北四十里明宣徳元年勅建圎覺寺 在岷州東十里茶埠峪
  廣福寺 在岷州南一里
  普化寺 在岷州東北三十里
  魯班寺 在岷州東南五里明洪武十年
  般若寺 在岷州南五里
  重興寺 在洮州衛西門外
  閆家寺 在洮州衛東二十里
  卓泥寺 在洮州衛南三十里
  圎成寺 在洮州衛西四十里
  慈濟寺 在洮州衛西南六十里
  天夀寺 在西固城北翠峰山明嘉靖三十年建龜山寺 在西固城東明嘉靖二十五年
  龍興寺 在西固城北明萬厯十六年建
  洪福寺 在西固城東明正徳二十二年建
  玊皇觀 在府城南隅宋熈寜時建號天慶觀崇寜時改神霄玉清萬夀宫
  紫霄觀 在府城内元至元二年
  元徳觀 在府北郭東街
  萬夀觀 在安定縣南闗明洪武年建
  玊清觀 在漳縣西五里
  五峰宫 在漳縣南一十五里
  三清觀 在寜逺縣城内
  西寜觀 在寜逺縣南四十里
  星辰觀 在寜逺縣東三十里
  玊霄觀 在寜逺縣西三十里
  元都觀 在寜逺縣南明洪武年建
  夀聖院 在寜逺縣南明洪武年建
  朝陽觀 在西和縣治東
  純禧觀 在西和縣北八十里宋皇慶元年
  三清宫 在靖逺縣城西南明成化間建
  元妙觀 在岷州城南街
  雲山觀 在洮州衛城内鳳山麓
  三慶觀 在西固城内駝龍嶺明嘉靖間建
  玊皇觀 在西固城北明萬厯間建
  元天觀 在西固城駝龍嶺明正徳間建
  平凉府
  社稷壇 在城南山麓 平凉縣附府 崇信縣在城西北 華亭縣鎮原縣俱在城西 固原州涇州靈臺縣俱在城北 静寜州莊浪縣隆徳縣俱在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北郊 平凉縣附府 崇信縣在城東 華亭縣鎮原縣固原州涇州靈臺縣静寜州莊浪縣隆徳縣俱在城南
  先農壇 在東郊 平凉縣附府 崇信縣華亭縣鎮原縣固原州涇州静寜州莊浪縣隆徳縣俱在東郊靈臺縣在南闗
  文廟 在府治東明洪武四年同知髙正建明末知縣華衮修康熙年間知府程憲重修 平凉縣在縣治西明洪武初建後經屢修 崇信縣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知縣王軫建嘉靖元年知縣楊梅修順治間知縣武全文重修 華亭縣在縣治東北明末圮順治初知縣楊榮印修十四年知縣佟希堯修康熈五十一年敎諭張鐸等重修 鎮原縣在縣治東明洪武時縣丞鄭旺建知縣蔣泰張鏞陳遇文李槃重修康熙年間知縣江䖍錢志彤增修 固原州在城内大街明𢎞治十六年總制秦竑建後總制黄嘉善兵備董國光增修康熙初鹽茶同知李旃重修知州髙必遴建坊 涇州在州治西明洪武初建後知州宋顥張髦士修順治初知州宋祖法増修 靈臺縣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初建順治間知縣黄居中增修静寜州在州治東南明洪武初知州歐陽信建後知州史信郭增繼修順治初知州李民望康熙中知州董守義重修 莊浪縣在縣治東明知縣張國賓建康熙三年知縣王鍾鳴修雍正元年知縣胡𢋫昌重修 隆徳縣舊建城東北隅明末圮康熈四十六年知縣李期逺遷夾城北五十六年知縣吴周隨重修
  崇聖祠 在學宫内東 平凉縣崇信縣華亭縣鎮原縣莊浪縣隆徳縣俱在廟左 固原州涇州靈臺縣静寜州俱在廟東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各州縣俱同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各州縣俱同
  忠孝祠 平凉縣在學宫左 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俱在學宫内 鎮原縣在縣城内東街 固原州涇州靈臺縣隆徳縣在學宫内右側 静寜州在學宫東
  節義祠 平凉縣在縣城翟家巷口 崇信縣在縣城正街 華亭縣在縣治南門内 鎮原縣在縣城内東街 固原州在州署左側 涇州在北街 靈臺縣在縣城東街 静寜州在州城東街 莊浪縣在縣城南街 隆徳縣在學宫外東
  文昌祠 在城東街 崇信縣在錦屏山麓 鎮原縣在舊州治左 固原州在南闗 涇州在城南門樓靈臺縣在縣治東南 静寜州在紫極觀 莊浪縣在櫺星門外 隆徳縣在學宫内
  闗帝廟 在城内正街 平凉縣附府 崇信縣在縣治西北 華亭縣在縣治西 鎮原縣在學宫東固原州在南門月城内 涇州在西門外回中山麓靈臺縣在縣治東南 静寜州在州西治平寺右明洪武七年建 莊浪縣在縣治南 隆徳縣在夾城北
  城隍廟 在城内東街 平凉縣在城東南 崇信縣在縣治北 華亭縣在城西 鎮原縣在縣治南固原州在州治東 涇州在州治北 靈臺縣在縣治東南 静寜州在州治西 莊浪縣在縣治東隆徳縣在縣治東
  旗纛廟 在府南門火神廟内 固原州在城東北静寜州在北郊
  厲壇 在府西郊 平凉縣附府 崇信縣鎮原縣静寜州莊浪縣俱在城東 華亭縣固原州靈臺縣隆徳縣俱在北郊 涇州在北郊
  八蜡廟 在金城灣 崇信縣華亭縣俱在城西 固原州在南門外 涇州在回中山上 靈臺縣静寜州莊浪縣俱在東郊
  禹王廟 在固原州東門外
  公劉廟 在崇信縣鳳山上
  泰伯廟 在靈臺縣北七里
  文王廟 在靈臺縣保巖山上文王伐宻經此
  西嶽廟 在府西二十里
  東嶽廟 固原州在城東三里 涇州在城南 静寜州在西郭外 靈臺縣在東郭内
  朝那廟 在府東十五里戰國時秦人詛楚投文於湫祀之前漢郊祀志自華以西名川四一為湫淵祠朝那又府境朝那祠有四 華亭縣在城北山麓 固原州在城東南十五里 涇州在城東二里 靈臺縣在城西九十里
  龍王廟 平凉縣有二一在崆峒山東一在縣東南二里有泉 崇信縣在城北 鎮原縣在城北二十里為九龍井 涇州在回中山後 靈臺縣在縣西三十里 莊浪縣在北闗外
  黑湫龍王廟 在華亭縣湫頭山陽汭之北支發源多松有池旱禱輒應
  火神廟 平凉縣在什字街旗纛神附祀廟内 固原州在南門外
  雷神廟 在固原州南門外
  馬王廟 平凉縣在和陽街 崇信縣在治左 華亭縣在城内 固原州在敎塲内 涇州在城西北隅
  左邱明祠 在靈臺縣東北三十里見寰宇記
  蕭何廟 在崇信縣治西
  魁星樓 涇州在城東南隅 隆徳縣在學宫内太白廟 崇信縣在城内 固原州在城北五里 靈臺縣在縣西五十里什字鎮
  王母西真宫 在涇州回中山漢元封元年建宋學士陶糓撰文元季重修
  峽口廟 在崇信縣銅城西相傳為唐李世勣禦敵處立廟祀之
  武康王廟 在崇信縣城東唐李元諒開疆築城徳被於民建祠祀之
  亂石廟 在静寜州南郭宋嚴輝嚴茂保障西夏宋乾徳三年勅建祠祀之
  濳夫祠 在鎮原縣北濳夫山祀漢王符
  鄂公祠 在鎮原縣察院北祀唐尉遲敬徳
  狄梁公祠 在鎮原縣東十里祀唐狄仁傑
  西屯廟 在靈臺縣西二十里即唐郭子儀命白元光破吐蕃之地後人立祠
  三將軍祠 在静寜州東郭祀宋吴玠吴璘劉錡以曲珍郭成配享嘉靖二十七年
  忠烈祠 在静寜州水洛城北山麓祀宋劉滬
  韓魏公祠 在隆徳縣北山祀宋韓琦
  王珪祠 在鎮原縣城内祀宋觀察使王珪珪嘗與夏人戰以所得二巨槍植山上後戰殁即其處立祠
  三賢祠 在靈臺縣東郭祀晉隠士皇甫謐明節愍巨敬
  楊公祠 在平凉縣城内東樓祀明都御史楊一清王公祠 在鎮原縣城内明兵備道王振竒有破賊功邑人祀之
  彭知縣祠 在莊浪縣闗帝廟前明知縣彭乾有禦敵功祀之
  忠勇祠 在隆徳縣北祀明浦江令齊敏
  圖大將軍祠 在平凉縣東闗祀大學士圖海以建威將軍吴丹配
  靈應祠 在華亭縣西郊祀元君聖母旱蝗瘟疫祈禱皆應
  善女祠 在涇州吴家凹有湫禱應春秋致祭
  貞烈祠 在涇州北二十里祀漢皇甫規妻
  烈女祠 在涇州南郊外祀北魏烈女兕先氏幷歴代諸烈女
  治平寺 在府治東唐為延慶宋改今名元至正年重修
  寳慶寺 在府西四十里崆峒山元至元年建安西王商挺記
  雲崖寺 在府東四十里明洪武年建
  寳林寺 在府東南五十里明洪武年建
  經藏寺 在府西一里明洪武年建
  慈化寺 在府城西門外
  南莊寺 在府城南門外
  花家莊寺 在府城南
  五臺寺 在平凉縣崆峒山
  東華菴 在平凉縣崆峒山
  香山寺 在平凉縣崆峒山
  觀音堂 在平凉縣崆峒山
  開化寺 在崇信縣城内錦屏山麓唐元和時建丈八寺 在崇信縣銅城佛髙丈八巍然屹立
  石宫寺 在崇信縣上三鄉東南鑿崖為洞刻成石像如水簾洞
  古塔寺 在華亭縣城内塔髙數十仭唐時建明天啟間地震中裂順治間地震復合
  石櫃山寺 在華亭縣西二十里唐時僧有證道歌留壁間
  靈岩寺 在華亭縣南山上明嘉靖年修
  觀音寺 在華亭縣西二十五里有湫水甚靈
  圎光寺 在固原州西一百里明正綂年建
  興福寺 在固原州城中西南隅
  石佛寺 在固原州南門外又南有睡佛寺
  龍馬寺 在涇州城東宋太祖㣲時常過此僧守嚴者異其骨相隂使畫工圖於廟壁
  髙峰寺 在涇州城南五里筆峰山頂北魏永平間建石窟寺 在涇州東十五里
  盛盤寺 在涇州東十五里元至正年建
  盤口寺 在涇州南三十里
  華嚴海印寺 在涇州北即古共池
  永慶寺 在涇州城東北隅
  勝果寺 在靈臺縣治西北唐中和年建牛仙客故居也
  至定寺 在靈臺縣離山牛僧孺别墅故址
  景行寺 在靈臺縣百里鎮即宻康公故居
  永光寺 在靈臺縣城内元大徳年建
  治平寺 在静寜州城内明洪武三年
  聖夀寺 在静寜州南一百里明洪武年建
  賔禪寺 在静寜州南一百里明洪武年建
  華嚴寺 在静寜州南四十里明永樂年建
  大佛寺 在莊浪縣治東北明洪武四年
  石窰寺 在隆徳縣西南五里宋吴玠吴璘避暑於此軒轅宫 老君宫 南岩宫 浄樂宫 王母宫 俱在平凉縣崆峒山
  問道宫 在平凉縣崆峒山
  天臺觀 在府北五里虎山原
  神霄觀 在府東南元延祐年建
  朝元宫 在府北五里天壇山元至元年建
  玊虚觀 在崇信縣城北明知縣張文炳重建
  純陽觀 在崇信縣西三十里明永樂年建
  紫陽宫 在崇信縣西明洪武年建
  王母宫 在華亭縣東對仙山上
  真武宫 在華亭縣西七十里明永樂年建
  佑徳觀 在鎮原縣北潜夫山上宋為天慶觀
  元都觀 在鎮原縣東北元至正年建
  清虚觀 在涇州東南七十里元元貞年建
  水泉院 在涇州城北五里宋景徳中建
  佑徳觀 在涇州東十里元至和年建
  靈臺觀 在靈臺縣東元至大年建
  三清觀 在靈臺縣西虎山之麓
  元真觀 在靈臺縣南元至元年建明景泰中修慶陽府
  社稷壇 在北闗内 安化縣附府 合水縣環縣俱在城西 真寜縣在城西北 寜州在城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 安化縣附府 合水縣環縣寜州俱在城南 真寜縣在城西北
  先農壇 在府城南 安化縣附府 合水縣寜州俱在城南 環縣在城東 真寜縣在城西
  文廟 在府治東南明洪武間同知王敬建成化間知府王貴張翔相繼修𢎞治間知府郝鑑重修嘉靖間知府田大有增修順治間知縣傅覲光鑿池於櫺星門内康熈二十四年知府白為章重修櫺星門五十五年知府金垣生重修儀門殿廡 安化縣在府學南 合水縣在縣治東明洪武初主簿康貴建成化間知縣張健湯森增修天啟間知縣張必達改建明末毁於兵順治十四年知縣劉源澄重建康熈十八年知縣李廷樞移建櫺星門知縣方輔圎樊琳次第修雍正八年知縣酒養澤補修 環縣在縣治南明洪武初知縣李健建成化間同知李著拓修嘉靖十四年㕘議李文中推官桂祥重修順治七年知縣滑崙重建 真寜縣在縣治東元至元初建明洪武三年知縣郭鈞修明末毁於兵順治十六年知縣王士麟重修康熈間知縣鄒世任俞作霖相繼修雍正三年知縣蕭天華補修 寜州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年州判陳恕建同知李惟州判張復源天順間知州劉謙修侍郎薛瑄記嘉靖間知州劉宗春劉棐重修順治十一年知州韓魏十四年知州張光岳學正李國瑾重修康熈五十七年知府金垣生修雍正八年知州魯文徴重修
  崇聖祠 在學宫西北 安化縣在廟後 合水縣真寜縣俱在學宫東 環縣在廟後 寜州在明倫堂後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各州縣俱同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各州縣俱同
  忠孝祠 安化縣在南門内 合水縣在學宫内 環縣在學宫西 真寜縣在城北街 寜州在城内東
  節義祠 安化縣在城南街 合水縣在東闗 環縣在舊縣基地 真寜縣在縣北街 寜州在城東
  文昌祠 在學宫内 真寜縣在東城樓上
  闗帝廟 在北闗内 安化縣附府 合水縣在東門外 環縣真寜縣俱在城中西北 寜州在城中西南
  城隍廟 在府治東南 安化縣附府 合水縣環縣俱在縣治西 真寜縣在城内西街 寜州在西闗内
  旗纛廟 在府治西北 安化縣附府 環縣在紅徳城
  厲壇 在府城北 安化縣附府 合水縣環縣真寜縣俱在城西 寜州在城東
  八蜡廟 在府治南 安化縣附府 寜州在城西軒轅廟 在府城南 合水縣在子午山旁
  黄帝廟 在真寜縣東
  不窋廟 在府城南
  公劉廟 在安化縣西南八十里
  岐伯廟 在府城南
  周祖廟 在府治南明嘉靖初知府䔥海修春秋致祭東嶽行祠 在府城南闗外 合水縣在縣治南 環縣在城北 真寜縣在城南相傳建自隋唐明洪武正徳年重修 寜州在城西
  靈湫廟 寜州有三一在城東九龍川一在州南五十里水波頭一在州西珊瑚川
  龍王廟 在府城内西街
  真武廟 有二一在北闗東北明正徳年重修一在東嶽祠側
  酇侯土神祠 在府治西南 合水縣在縣治 環縣在縣治
  孫真人祠 在安化縣東山之麓
  狄梁公祠 在寜州城西祀唐刺史狄仁傑唐垂拱年建明洪武嘉靖年重修有碑豫州流民哭於其下即此
  韓范祠 在府學南祀宋經畧范仲淹韓琦幷知州范純仁范純粹
  旌忠祠 在環縣城内宋興隆間金䧟環州綂制强霓與弟震堅守孤城不屈而死詔贈觀察使立廟祀之贈額曰旌忠
  甘節祠 在真寜縣治西明嘉靖元年建祀都御史景清
  威精祠 在環縣治内祀宋名將种世衡
  青蛇神祠 在環縣城内唐節度使楊朝晟師次方渠乏水有青蛇降坂下走視其迹水從而流朝晟築防環之遂為汀淵事間詔置祠命泉曰應聖
  忠烈祠 在寜州治南祀明忠臣王信
  六君子祠 在寜州城隍廟東祀隋刺史梁毗唐刺史狄仁傑袁諧防禦使李勣宋推官孔道輔防禦使李允則後以明知州劉綱增入為七君子祠
  開元寺 在府治南唐開元年建
  興教寺 在府城北元至正年建
  崇聖寺 在府城西七十里元至正年建
  景山寺 在府西一百里元大徳年建
  釋迦寺 在府西南一百里明洪武年建
  福嚴寺 在合水縣東明洪武年建
  大雲寺 在合水縣南六十里明洪武年建
  南山寺 在合水縣南明洪武年建
  景福寺 在環縣治西元大徳年建
  萬夀寺 在真寜縣治西明洪武年建
  南朱寺 在真寜縣東北二十里金大定年建
  東閣寺 在真寜縣東北二十里元至正年建
  佛山寺 在寜州治西南金大定年建
  玊泉觀 在環縣西七十里元至正年建
  承天觀 在真寜縣西唐時建
  保和觀 在寜州西門外元中綂年建
  甘州府
  社稷壇 在城西南 張掖縣附府 山丹縣在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西南 張掖縣附府 山丹縣在城西南
  先農壇 在城東北 張掖縣附府 山丹縣在城南文廟 在府治東南明洪武二十八年建正綂十二年巡撫馬昻修成化間巡撫徐廷璋重修順治五年囘逆焚毁九年巡撫周文奕總兵張勇分巡道李日芳重修康熈二十六年甘山道董廷恩監収同知李世仁復建大成坊增修櫺星門鑿泮池 張掖縣附府山丹縣在縣治東南明正綂五年都指揮楊斌建𢎞治間巡撫劉璋僉事李克嗣修
  崇聖祠 在學宫後 張掖縣附府 山丹縣在廟東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兩縣俱同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兩縣俱同
  忠孝祠 張掖縣在學宫旁 山丹縣在城東南節義祠 張掖縣在萬夀寺旁 山丹縣在縣城南文昌祠 在學宫泮池東 山丹縣在城西
  闗帝廟 在府城南 張掖縣附府 山丹縣在南闗内
  城隍廟 在府治西南 張掖縣附府 山丹縣在縣治東南
  旗纛廟 在府治東 山丹縣在縣治東
  厲壇 在府城東北 張掖縣附府 山丹縣在城東北
  八蜡廟 在外城東南 山丹縣在南闗内
  東嶽廟 在城西北隅明永樂七年建 山丹縣在南闗
  武王廟 在城西南明洪武年建
  龍王廟 張掖縣有三一在城西南八十里張掖河水經流舊名河瀆神祠禱雨輒應一在西南二十里一在城西八里
  火神廟 在張掖縣儒學東
  馬神廟 在城東北隅 山丹縣在城西北隅
  漢趙壯侯廟 張掖縣在城東南隅 山丹縣有二一在城南四十里暖泉堡城外一在南闗祀漢營平侯趙充國
  武烈廟 在城東南隅祀隋司徒陳仁杲
  忠武王廟 在張掖縣城西南隅舊碑載神為西夏土主有禱即應姓氏封爵無考
  甘泉祠 在張掖縣南門内有泉故老相傳昔有龍見因祀之
  寜濟公祠 在山丹縣焉支山南麓唐天寳間封山神為寜濟公
  霍将軍祠 在祁連山下漢霍去病綂兵至此因立祠忠節祠 張掖縣在學宫西祀漢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域都護鄭吉騎都尉班超張掖太守郭忠張掖都尉安封侯竇融唐甘州刺史李漢通明宋國公馮勝總制兵部尚書王驥户部侍郎羅汝敬總制王越巡撫馬昻徐廷璋張海許進許銘㓂天叙唐澤陳九疇鄉賢都御史陳瑗總兵宋晟任禮蔣貴衞頴劉寜彭清毛忠栁勇劉文從祀陣亡監鎗少監阮和甘州五衛指揮張瑾王通楊鉞王剛周璽祝泰王佐楊松孫堂蔣欽孫淮千尸陸欽徐聰周佐張錦梅江百户汪爵路保劉漢張玘唐勇陳月徐英凡五十二人副使吴鎧記 山丹縣在學宫西祀漢伏波將軍路博徳隋吏部侍郎裴矩唐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河西兵馬使李光弼河西節度使李嗣業元丞相脱脱明總兵武振指揮莊得鄭通楊善鄭倫千户索雄馬月梅金百户王真范榮秦玊尚名尹果顧謙趙伏張秀凡二十二人僉事張問行記
  武勇祠 在城西隅祀明伏羌侯毛忠𢎞治十二年建許公祠 在張掖縣城西南隅祀明巡撫都御史許銘從祀行都司斷事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傅楫僉事桑溥記
  憫忠祠 在張掖縣治西北祀明甘州中衛將軍王綱光禄卿馬理記嘉靖十七年
  寳覺寺 在城西南隅舊名卧佛寺夏國建明永樂九年修十七年賜今額
  萬夀寺 在城西南隅明永樂四年重修
  普觀寺 在府南一百三十里祁連山下有浮屠塔舊名馬蹄寺有石門二石洞七共三十餘處每洞俱有佛像永樂十四年勅賜今額
  白塔寺 在府城北明宣徳年建天順年修翰林岳正記
  崇慶寺 在府西南明天順間重修
  隆敎寺 在府城南一百三十里祁連山下
  佑善寺 在張掖縣西北隅舊名元真觀明永樂年建大學士楊榮記
  髪塔寺 在山丹縣東南明洪武年掘土得鐡佛五石函一内藏髪又有石罏鐫字曰髪塔寺
  顯應觀 在府城東北隅内有隆恩殿明正綂十年建凉州府
  社稷壇 在城西北 武威縣附府 永昌縣鎮畨縣俱在城西北 古浪縣平畨縣俱在城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 武威縣附府 永昌縣鎮畨縣古浪縣俱在城南 平畨縣在城東南
  先農壇 在城東北 武威縣附府 永昌縣鎮畨縣古浪縣平畨縣俱在城東
  文廟 在府治東南明成化中巡撫徐廷璋修順治十一年增修殿廡櫺星門濬鑿泮池建金聲玉振亭倂名宦鄉賢祠 武威縣附府 永昌縣在縣治東明正綂中都指揮宋忠建成化四年巡撫徐廷璋重修鎮畨縣在縣治東明成化十三年都御史王朝逺總兵趙英創建康熈三十八年重修雍正七年知縣王聫槐增修 古浪縣新設現在營建 平畨縣舊在城正中明洪武十年建嘉靖中移城東北隅順治初㕘議馮士標移建倉左康熈三十九年少㕘陳子威始改建於衛署
  崇聖祠 在儒學右 武威縣附府 永昌縣在學宫東 鎮畨縣在學宫左 平畨縣在明倫堂後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各縣俱同
  鄉賢祠 左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各縣俱同
  忠孝祠 武威縣在學宫東 永昌縣在儒學左 鎮畨縣在學宫左 古浪縣在學宫側 平畨縣在學宫外左
  節義祠 武威縣在學宫西 永昌縣在城内 鎮畨縣在學宫外右 古浪縣在文昌宫右 平畨縣在學宫外右
  文昌祠 在學宫後 永昌縣在城西南 鎮畨縣在廟内 古浪縣在土門城中 平畨縣在學宫東
  闗帝廟 在城内西街 武威縣附府 永昌縣在城東南 鎮畨縣在城中 古浪縣在城西北 平畨縣在南闗
  城隍廟 在府治西 武威縣附府 永昌縣鎮畨縣俱在縣治西南 古浪縣在城東北 平畨縣在縣治西北
  旗纛廟 在城中火神廟後 永昌縣在城南 鎮畨縣在城北 古浪縣在城西北 平畨縣在儒學左
  厲壇 在城西北 武威縣附府 永昌縣平畨縣俱在城北 鎮畨縣在城東北 古浪縣在城西北
  八蜡廟 鎮畨縣在西郭外
  禹王廟 在武威縣東魚池北岸
  武廟 在城東南隅
  龍王廟 在府北門外 永昌縣在城内東南隅 鎮畨縣在東郭 古浪縣一在城南一在城西 平畨縣在城西
  火神廟 在府城西 鎮畨縣在南門外
  馬神廟 在府城東北隅 永昌縣在城南隅 鎮畨縣在縣治南 古浪縣在城東南隅 平畨縣在城西北隅
  真武廟 在城西五十里西山下明正綂三年建 古浪縣在城南隅 鎮畨縣在城内
  雷神廟 在古浪縣城南明永樂四年
  東嶽廟 在城東隅 永昌縣在城南闗 平畨縣在城南闗
  蘇武廟 在鎮畨縣城東南三十里蘇武山之右漢趙壯侯祠 永昌縣有二一在城東南隅一在城西九十里古城凹路北祀漢營平侯趙充國
  忠節祠 在學宫泮池東文昌宫内祀漢五郡太守孔奮䕶羌校尉皇甫規大校尉段熲魏凉州刺史徐邈晉武威太守馬隆凉州牧張駿酒泉郡公賈疋廣平郡公段韶隋秦州總管竇榮定唐凉州都督李大亮郭震唐璿兵部尚書李抱玉元㕘政余闕明都御史李淮都督僉事濮英恭順伯吴允誠邠國公吴克忠副總兵姜漢鎮國將軍慕𢎞義都指揮丁剛陣亡都指揮李晟指揮包翼戴寛千户丁凱侯林駱真百户劉林夏伏監生王澤
  星主廟 在鎮畨縣城東隅
  蘇公祠 在鎮畨縣城西北隅以興佛寺改建祀漢中郎將蘇武侍中金日磾明都指揮馬昭吴輔陣亡指揮張玊李堅許昇方榮姚振王桓千户王剛陶榮王清張俸百尸羅忠王奉白王奉録何相
  江東祠 在平畨縣城西北隅封為崇惠忠佑嘉應王職司水府明洪武二十三年建正綂嘉靖間相繼修康熈三十四年重修
  忠烈祠 在鎮畨縣城東南隅明嘉靖中都御史趙載建祀漢張騫趙充國辛武賢孔奮耿秉晉索靖馬岌唐袁光庭王方翼蘇定方明副使李端澄李旻都督王貴㕘將吴釗楊翥都指揮胡麟鍾振指揮陳恭田英千戸曹贇董和許釗劉偉王讓王標陳進吴英傅成百戸劉端黄義漢曾翟輔王諒任滸孫堂王忠路俊戈鎮羅錦張璽張寅陳泰馬剛華聰馬榮危見所鎮撫傑張俸久廢
  彭公祠 在鎮畨縣南門外祀明巡撫彭澤嘉靖中建葛衣祠 在平畨縣城中明建文四年燕兵入京城有人衣葛走至河西依莊浪魯氏為傭隠其姓名冬夏衣必以故葛衣覆其上力作倦自吟哦或夜聞哭聲永樂中有京官至莊浪識傭欲與語走南山避之或問京官傭何人終不答蓋建文臣也康熈四十六年莊浪㕔金人望同士庶立祠祀之
  崔副使祠 在城東祀明副使道崔允嘉靖二十三年
  田巡撫祠 在城西街為明巡撫田樂開扒沙等地建祠祀之
  張總兵祠 在東闗廂祀明總兵張達
  忠節祠 在古浪縣城内祀明陣亡千戸王經張威百户王朝陳泰徐敏趙祥
  勸忠祠 在古浪縣雙塔堡祀陣亡千戸嚴璽
  忠節祠 在永昌縣城南郭祀漢武威太守任延凉州刺史种暠武威太守梁綂唐大斗副使哥舒翰明指揮馬駿張傑陣亡都指揮鄔佐郭憲指揮孫琦孫𤪙王瑾喻松宋經孫仁鎮撫楊休陳傑百户韓得董忠王忠管銳于真宋真孫縉髙經彭謙
  佟巡撫祠 在城東門外祀巡撫佟延年
  孫將軍祠 在城東門外祀振武將軍孫思克
  師總兵祠 在城東門外祀總兵師帝賔
  李將軍祠 在武威縣柔逺驛西祀明陣亡都指揮凉州協副李晟
  金山聖母祠 在鎮畨縣西門外明洪武三十一年建大雲寺 在城東北隅天佑五年建内有古塔一十三層
  安國寺 在城東南隅相傳為晉張軌之宫寺前有古井
  清應寺 在城北明永樂時勅建有姑洗塔一十三層羅什寺 一名塔寺在城北内起浮圖一十三層相傳有鳩摩羅什之舌藏於内
  莊嚴寺 在城南六十里紅崖地舊名静覺寺明永樂五年三藏國師耳赤建
  金塔寺 在城南三十里
  大佛寺 一名廣善寺在府東南一百里崖有石佛髙七丈
  海藏寺 在城北十里下有湫山上烟雲林木鬱秀大覺寺 在永昌縣城東南隅
  廣禪寺 在永昌縣城内正南
  金川寺 在永昌縣城北明永樂十二年
  聖容寺 在永昌縣城北二十里
  雲莊寺 在永昌縣城南五十里明正綂六年建聖容寺 在鎮畨縣城内西南明洪武三十二年建寳塔寺 在鎮畨縣城西闗外明正綂五年建
  迎恩寺 在鎮畨縣南城外
  永夀寺 在古浪縣北郭元末兵毁明洪武十九年改建觀音寺
  清凉寺 在古浪縣城南古龍山下
  龍泉寺 在古浪縣城西南寺後有塔七級寺前有泉故名
  夀國寺 在古浪縣大靖城萬厯二十四年建
  莊嚴寺 在平畨縣道署後相傳唐宋時建
  寳藏寺 在平畨縣南闗明洪武十年
  海徳寺 在平畨縣城東北明正綂元年建
  石佛寺 在平畨縣城北三十里
  元真觀 在府東闗明洪武二十四年建正綂四年賜名
  太清宫 在城内南街元大厯年建明永樂年重修正綂年賜名清真觀
  佑聖觀 在永昌縣城東北隅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正綂中都指揮宋忠重修
  集仙觀 在古浪縣大靖城西門外明末建
  集福觀 在平畨縣南闗明洪武四年
  北靈觀 在平畨縣城北明萬厯二十四年建
  古峰菴 在永昌縣城北金山上有泉四時不竭普陀菴 在古浪縣城外東南菴後有塔七層
  寜夏府
  社稷壇 在府城南 寜夏縣寜朔縣附府 平羅縣靈州中衛縣新渠縣寳豐縣俱在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 寜夏縣寜朔縣附府平羅縣在城西北 靈州中衛縣俱在城南 新渠縣在城東南 寳豐縣在城東
  先農壇 在府城東南 寜夏縣寜朔縣附府 平羅縣靈州寳豐縣俱在城東 中衛縣在城南 新渠縣在城東北
  文廟 在府治北明永樂時建於効忠坊北正綂中移今所順治十八年巡撫劉秉政修康熈三十八年監収同知李珩重修 寜夏縣寜朔縣附府 平羅縣在城中新建 靈州在州治東南明𢎞治間建旋廢順治十六年巡撫黄圖安重修 中衛縣在縣大街中明正綂間建於城東北隅巡撫徐廷璋移此康熈三年同知髙士鐸敎諭劉追儉重修 新渠縣在南門内街東雍正四年建 寳豐縣在縣治東南雍正四年
  崇聖祠 在學宫東 寜夏縣寜朔縣附府 平羅縣靈州中衛縣新渠縣寳豐縣俱在學宫東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各州縣俱同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各州縣俱同
  忠孝祠 寜夏縣寜朔縣在學宫内 靈州在學宫内中衛縣在學宫西
  節義祠 寜夏縣寜朔縣在學宫旁 靈州在學宫外中衛縣在城西南
  文昌祠 在府治東 靈州在州城東南 中衛縣在學宫東 寜夏商學在惠安城東南
  闗帝廟 在府城東北隅唐建明萬厯間改修 寜夏縣寜朔縣附府 平羅縣在縣治内 靈州在州治正南 中衛縣在東門外 新渠縣在南門内路東寳豐縣在南門路西
  城隍廟 在府城東北唐建明成化嘉靖間皆重修寜夏縣寜朔縣俱附府 平羅縣在城東 靈州中衛縣在城内西北 新渠縣寳豐縣俱在北門内
  旗纛廟 在府城西北並廣武營堡内 靈州在城内南街並花馬池堡
  厲壇 在府城北 寜夏縣寜朔縣俱附府 平羅縣靈州中衛縣新渠縣寳豐縣俱在城北
  八蜡廟 在府東門外七里 中衛縣在東門外武廟 在振武門内祀太公望以孫武子黄石公等配明萬厯間重修
  龍王廟 在城内正西 平羅縣在城外大水口 靈州在南門外 新渠縣在昌潤渠口雍正六年
  馬神廟 在總兵署北 平羅縣在縣治東 靈州在花馬池 中衛縣在東門外 寳豐縣在守備署東
  三賢祠 在靈州祀總督楊一清王瓊河東道張九徳名賢祠 在永通橋西祀明賈俊王時中張潤張濬林琦毛伯温劉淮
  忠烈祠 在新城南祀明巡撫安惟學總兵姜漢嘉靖三十六年
  咸寜侯祠 在府城東北闗帝廟西祀仇鉞鉞有平逆鐇功正徳七年鎮人祀之
  功徳祠 在府前倉祀明巡撫王崇古
  汪公祠 在唐漢兩壩祀明河西道汪文輝
  黄公祠 在府城祀巡撫黄嘉善
  顯忠祠 在府馬營明萬厯壬辰之變奉㫖祀盡節官生軍民
  貞烈祠 在馬營明萬厯間奉㫖祀兵變時烈女忠節祠 在府境常信堡奉㫖祀萬厯間本堡盡節者三忠祠 在府城内祀馬獻圗負圗呈圗兄弟
  王公祠 在廣武堡祀遊擊王正
  寜静寺 在寜夏縣東明正綂間建
  永夀寺 在寜夏縣西北明正綂年建
  髙臺寺 在寜夏縣清和門外明萬厯間建
  承天寺 在寜朔縣西偽夏諒祚建明洪武間修報恩寺 在寜朔縣西南明洪武間建
  永祥寺 在寜朔縣西明正綂年建
  邊寜寺 在寜朔縣西北明正綂間建
  福寜寺 在寜朔縣西康熈三十年建
  保安寺 在平羅縣南
  千佛寺 在靈州東
  華藏寺 在靈州北
  卧佛寺 在靈州東南
  白衣寺 在靈州西
  牛首寺 在靈州牛首山
  石空寺 在中衛縣北層崖峭壁石室中空毎夜僧燈如星懸天際
  米鉢寺 在中衛縣南七十里米鉢山因名寺
  羚羊寺 在中衛縣南
  清寜觀 在寜夏縣西北舊元昊宫明萬厯間改觀三清觀 一在寜朔縣南薰門外一在靈州城西静正觀 在寜朔縣南康熈間建
  西寜府
  社稷壇 在城西 西寜縣附府 碾伯縣在城南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 西寜縣附府 碾伯縣在城南
  先農壇 在城東 西寜縣附府 碾伯縣在城東文廟 在府治東明宣徳三年都督史昭建𢎞治三年副使柯忠增修康熈九年兵備副使欒元魁修五十三年副使楊宗仁重修 西寜縣附府 碾伯縣在縣治北舊為察院成化十四年都御史劉廷璋改建順治十二年西寜兵備副使馮如京重修
  崇聖祠 在學宫東 西寜縣附府 碾伯縣在學宫東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兩縣俱同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兩縣俱同
  忠孝祠 西寜縣在學宫左 碾伯縣在學宫左側節義祠 西寜縣在東郭外 碾伯縣在東隅
  文昌祠 在學宫東
  闗帝廟 在府治西北 西寜縣附府 碾伯縣在城東闗
  城隍廟 在城西北 西寜縣附府 碾伯縣在城西旗纛廟 在府治後
  厲壇 在城北 西寜縣附府 碾伯縣在城東馬神廟 在城南門内 碾伯縣在東闗東北隅金山祠 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六年
  火神廟 在縣治南 碾伯縣在南城太和門内東嶽廟 在碾伯縣城東
  真武廟 在碾伯縣城東
  都龍王廟 在城西 碾伯縣在東闗北隅
  雷祖廟 在西寜縣東闗外雷鳴山
  忠節祠 在東闗祀歴代忠節名臣有功湟中者明嘉靖中建今移主於學宫
  廣惠寺 在西寜縣原名郭莽寺雍正十年
  㫖重建
  賜額廣惠寺
  勅賜碑文
  佑寜寺 在西寜縣原名格隆寺雍正十年
  㫖重建
  賜額佑寜寺
  勅賜碑文
  雷鳴寺 在府治南康熈初年建
  印心寺 在府治西康熈三十八年建
  葆寜寺 在府治北康熈十二年建
  永興寺 在府北五里明永樂八年
  華藏寺 在府南禪山下明永樂八年
  𢎞通寺 在府東闗内明洪武中建
  寜畨寺 在府治西北明洪武中建
  藏經寺 在府治西南隅明永樂十年
  覺華寺 在府城東八十里明永樂十三年建𢎞覺寺 在府治南明洪武二十三年
  髙臺寺 在府城南隅明洪武二年
  石佛寺 在碾伯縣古鄯城南有天然石佛三尊西来寺 在碾伯縣東闗内明萬厯二十八年建瞿曇寺 在碾伯縣南四十里明洪武二十年建卧佛寺 在碾伯縣東南二百七十里明永樂年建
  鷂子溝寺 在大通衛東南一百一十里
  朝藏寺 在大通衛東南一百二十里
  老佛寺 在大通衛東南一百六十里
  奴木氣寺 在大通衛西南一百三十里
  祁家寺 在大通衛西南一百五十里
  他陽池寺 在大通衛南九十里
  班固寺 在大通衛東南一百一十里
  加爾多寺 在大通衛東一百五十里
  廣福觀 在西寜縣東北隅明宣徳元年
  木禪庵 在西寜縣治南明天啟二年
  直𨽻秦州
  社稷壇 在州城西 秦安縣在城南 清水縣禮縣徽縣俱在城西 兩當縣在城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城南 秦安縣在城北 清水縣徽縣兩當縣俱在城南 禮縣在城西
  先農壇 在州東郊 秦安縣清水縣禮縣徽縣俱在城東 兩當縣在城東北
  文廟 在州西南隅元大徳六年敎諭梁公弼建明宣徳九年知州李亨重修康熈十四年知州王之鯨重建 秦安縣在縣東南元大徳元年建明洪武初知縣康昭修成化正徳嘉靖間相繼重修 清水縣在縣治南明洪武四年知縣劉徳建於縣治北嘉靖間始改今所萬厯間重修順治十四年知縣劉漸生重修康熈十四年知縣劉俊聲重修 禮縣在舊所城中順治十三年署縣歐陽瑊卜遷 徽縣在城東街鐘樓山麓明洪武七年知州金堅創建嘉靖中相繼修葺 兩當縣在縣治西順治間知縣郎熈化趙志忭蔣大震先後續修
  崇聖祠 在學宫左 秦安縣在學宫右 清水縣在廟後 禮縣徽縣兩當縣在學宫左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各縣俱同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各縣俱同
  忠孝祠 在學宫内 秦安縣清水縣禮縣俱在學宫内 徽縣在縣治東 兩當縣在學宫旁
  節義祠 在東門街 秦安縣在學宫南 清水縣在縣署南 禮縣在縣署西 徽縣在縣署東 兩當縣在學宫旁
  文昌祠 禮縣在學宫旁 兩當縣在學宫内
  闗帝廟 在州東郊 秦安縣在城中 清水縣在城西北 禮縣在所城 徽縣在北街 兩當縣在縣治西
  城隍廟 在州治西北 秦安縣在縣治東 清水縣在城西南街 禮縣在所城南 徽縣在北街 兩當縣在縣治西
  厲壇 在州城北 秦安縣清水縣禮縣徽縣俱在城北 兩當縣在城東北
  八蜡廟 清水縣在西郭外 禮縣在南郊 徽縣在城東
  太昊廟 在州西郭别城中累代增修一在三陽川卦臺上
  女媧廟 在州北四十里 秦安縣在北山
  三皇廟 在清水縣西郭内古城下
  子夏祠 在州城學宫街卜姓世居於此為先賢别𣲖建祠以祀
  漢髙祖廟 在州東十里沙隴上
  漢武帝廟 在州東二十里平蘭嶺唐開元中建諸葛忠武侯廟 在秦州玊泉山
  龍王廟 在州東六十里 秦安縣在城東 禮縣二一在聖泉山一在湫泉山 徽縣在鳳凰山 兩當縣有二一在西門内一在乳洞
  東嶽廟 秦安縣在城内 清水縣在城東 禮縣在九泉山 兩當縣有二一在縣北三里一在紅崖寺北
  真武廟 在兩當縣上川
  三官廟 在徽縣東闗山崗
  李杜祠 在秦州天靖山玉泉觀祀唐李白杜甫杜工部祠 在徽縣栗亭西三十里祀唐杜甫
  尉遲廟 在州東四十里馬跑泉祀唐鄂公尉遲敬徳因常濬泉灌田民為立廟
  名將廟 一在州東門内祀漢李廣趙充國宋劉錡一在州西門外祀宋吴玠吴璘
  忠烈祠 在徽縣仙人闗祀宋宣撫吴玠吴璘
  龍王廟 在清水縣北有湫亦曰靈湫廟
  西江神廟 在禮縣赤土山
  湫神廟 在禮縣九泉山
  宣靈龍王廟 在徽縣鳳凰山
  九龍廟 在秦安縣九龍山上
  靈濟廟 在禮縣聖泉山
  天水神祠 在秦州天水湖上水可愈疾殿名惠應宋建隆初建
  六先生祠 在秦州祀郭整任棠姜岐郭荷楊軻周桂門克新祠 在州治南祀尚書門克新明成化六年知州秦竑建
  烈女祠 在徽縣東山崗
  㑹福寺 在州西二里明洪武年建
  南山寺 在州城南有浮屠靈湫
  靈應寺 在秦州仙人岩唐時建
  瑞應寺 在州東麥積山初名石岩後秦姚興重修有隋神尼塔記
  崇寜寺 在州東北鵰巢鎮本漢隗囂故宅
  北山寺 在州北
  華藏寺 在秦州大石山
  攺龍寺 在秦州石嶺闗
  雲光寺 在秦州龜峰山
  普賢寺 在州西普川鎮
  金門寺 在秦州金門山
  大雲寺 在秦州闗子鎮
  水月寺 在秦州城南
  瑞蓮寺 在秦州城西北隅
  甘露寺 在秦州城北
  興國寺 在秦安縣治東北元至正年建
  龍泉寺 在秦安縣龍泉山
  龍栢寺 在秦安縣龍栢峽
  石佛寺 在秦安縣西
  白崖寺 在秦安縣野占坡
  青巖寺 在清水縣東南五十里
  月臺寺 在清水縣西五里
  靈山寺 在清水縣東十五里
  法靈寺 在清水縣城内正南
  安國寺 在清水縣西郭明洪武年建
  大覺禪院 在清水縣東
  興福寺 在禮縣治右
  聖泉寺 在禮縣城東南
  正覺寺 在禮縣鸞亭山
  翠峰寺 在禮縣翠峰山
  聖夀寺 在禮縣雷王山麓
  乾明寺 在禮縣太華山
  觀音寺 在徽縣城内北明洪武年建
  郭陽寺 在徽縣南二十里明洪武年建
  慶夀寺 在徽縣北二十里
  普化寺 在徽縣東四十里
  三泉寺 在徽縣東四十里三泉縣之勝境
  普照寺 在徽縣西二十里
  普圎寺 在徽縣西四十里有石崖洞壑
  興善院 在徽縣西門外
  南禪院 在徽縣南五里
  聖夀院 在徽縣西三十里
  明智院 在徽縣東四十里
  白佛寺 在兩當縣城内正南宋紹興年建
  法林寺 在兩當縣西宋紹興年建
  雲平寺 在兩當縣大渠北
  魚池寺 在兩當縣南三十里
  興國寺 在兩當縣北一百里
  觀音院 在兩當縣南七十里
  玉泉觀 在州西北天靖山元至元間建
  大霄觀 在秦州仙人山唐建
  栢林觀 在州東二十里栢林山
  尹喜觀 在秦州北山
  洞陽觀 在清水縣西五十里
  元真洞 在清水縣城西
  九龍觀 在秦安縣九龍山麓
  朝陽觀 在秦安縣東闗
  長生觀 在禮縣城東
  朝陽觀 在禮縣西山
  大元觀 在禮縣鎮鳳山
  玉泉觀 在禮縣九泉山
  元帝觀 在徽縣北門外
  迎虚觀 在徽縣南
  通元觀 在徽縣西二十五里元至正年建
  集休觀 在兩當縣登真山
  興龍觀 在兩當縣河東
  洞仙庵 在兩當縣北一百里
  直𨽻階州
  社稷壇 在州城西北 成縣在城西 文縣在城東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城南 成縣在城南 文縣在東郭外
  先農壇 在州城東 成縣文縣俱在城東
  文廟 在州城西舊在城西門外明嘉靖間改建東闗隆慶間遷土城之北萬厯間遷城西三里又遷城西北隅天啟間遷城北明末改建於今學宫之後尋毁於兵順治十一年知州于道行始移今所康熈二年知州戴其貞重修三十七年知州陳勲又重修 成縣在縣治西明萬厯中知縣髙如崧建後毁於冦移建上城東北隅康熈間知縣劉瑜復建舊址 文縣在縣治東舊在西南隅明洪武十四年建𢎞治三年千戸髙節改建今址嘉靖萬厯間俱重修崇禎七年燬於冦十四年復建
  崇聖祠 在明倫堂後 成縣在㦸門左 文縣在廟左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兩縣俱同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兩縣俱同
  忠孝祠 在㦸門左 成縣在城南西街 文縣在城西街左
  節義祠 在學宫旁 成縣在城西街右 文縣在學宫東
  文昌祠 在州城北
  闗帝廟 在州城中 成縣在城隍廟東 文縣在縣治南
  城隍廟 在州治西 成縣在縣治西 文縣在東門外
  旗纛廟 文縣在演武㕔左
  厲壇 在州城北 成縣文縣俱在北門外
  軒轅廟 在成縣西
  文王廟 在文縣左舊文州治後臺上宋移建於南門西明正徳元年重建於上城順治十四年重修
  周武王廟 在州城内明知州余新民建
  水神廟 在州南門外康熈三十七年建
  龍王廟 階州在城南門外 成縣有三一在城西二十里洪武二十九年建一在西北十里一在東南十里 文縣在所城北門
  馬祖廟 成縣在月城内 文縣在舊城西坡
  通濟祠 在州西門外祈禱雨澤有應康熈三十七年建
  真武廟 在成縣治東北
  東嶽廟 在州城東 成縣在縣東五陵上 文縣在縣治南
  忠烈祠 在成縣城内祀宋劉惟輔
  杜甫祠 在成縣治左
  熊池廟 在州城北一百三十里明初建
  五顯廟 在州玉皇閣後壁有宋孝宗御書碑
  陽湯廟 在文縣天池旁所城外
  忠節祠 在文縣文王廟内祀宋劉銳趙汝曏
  紅女祠 在州真武山麓祀貞女紅氏
  清凉寺 在州東北二里元至正年建
  萬夀寺 在州城西
  普光寺 在州城西元王祥建
  崇覺寺 在州西北宋嘉祐年建
  西禪寺 在州西宋知州宋公璹重修
  江南寺 在州對舟橋建望江樓
  栢林寺 在州東六十里龍拽山舊福津縣宋時勅建卧龍寺 在州城北三十里宋知州田世雄建
  新寺 在階州明正徳年重建
  普照寺 在成縣東二十里
  開元寺 在成縣西五十里
  興教寺 在成縣西北明洪武年建
  大雲寺 在成縣東南十里鳳凰山唐建
  甘露寺 在成縣西十里
  青龍寺 在成縣北三十里
  栢林寺 在成縣北五里
  聖夀寺 在文縣舊城西元延祐元年建明正統六年
  北禪寺 在文縣北玊虚山
  南海寺 在文縣舊城南門外隂平橋頭
  普覺寺 在文縣北八十里明永樂時建
  金山寺 在文縣東門外
  回龍寺 在文縣陽湯砦
  髙天寺 在文縣西三十里
  梵業寺 在文縣北九十里唐時建
  大通寺 在文縣南三十里
  雄徳寺 在文縣南二十里
  迎真觀 在州西七十里唐貞觀年建
  真武宫 在階州鳳山
  三元宫 在成縣城北
  玊皇觀 在文縣舊城北街明洪武年建
  西景觀 在文縣哈南寨
  紫宸宫 在文縣城中
  直𨽻肅州
  社稷壇 在州城西 髙臺縣在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城南 髙臺縣在城西南先農壇 在州城東 髙臺縣在城東
  文廟 在州治東南明成化三年巡撫徐廷璋建嘉靖三十五年副使陳其學拓地重修 髙臺縣在縣治東明嘉靖二十三年巡撫傅鳳翔建
  崇聖祠 在學宫東 髙臺縣在學宫東
  名宦祠 在學宫㦸門左祀名宦髙臺縣同
  鄉賢祠 在學宫㦸門右祀鄉賢髙臺縣同
  忠孝祠 在學宫内 髙臺縣在學宫内
  節義祠 在學宫外 髙臺縣在學宫外東
  文昌祠 在州城東南
  闗帝廟 在州治東 髙臺縣在城内南門左
  城隍廟 在州治西 髙臺縣在縣治西南
  旗纛廟 在州治東 髙臺縣在縣治東南隅
  厲壇 在州城東北 髙臺縣在城北
  八蜡廟 在州城北討來河北岸 髙臺縣在城西王母祠 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後凉張駿時酒泉太守馬岌言周穆王見王母於崑崙山宜立祠駿從之
  東嶽廟 在州東門内
  西嶽廟 在州城西門
  真武廟 在州城北隅
  龍王廟 髙臺縣有二一在城東十里一在鎮夷城南一里
  火神廟 在州儒學東
  馬神廟 在州城東 髙臺縣有二一在城西隅一在鎮夷城東南隅
  阮内官祠 在肅州臨水堡西門外明太監阮和鎮守甘肅時賊冦邉和先鋒拒敵戰敗自刎後土人立廟祀之
  劉師祠 在州治南師姓劉字摩訶
  晏公廟 在鎮夷城東
  忠勇祠 在學宫旁祀漢浞野侯趙破奴三國魏義士龎淯晉宛戍校尉宋矩金城令車濟義士索泮明總兵王貴㕘將姜顯宗楊翥都指揮吴釗劉興指揮胡麒鍾振千户曹贇符受許釗陳進邉威王臣李相來斌楊祥董以忠百户董和黄義田志深張璽吴英陳泰王忠劉威朱安陳五王貴蔣忠崔達任虎司彦明錢濟民梁棟劉端 髙臺縣在鎮夷城南門内祀漢宣武將領趙通明逰擊龔子敬
  襄愍祠 在州城東祀明逰擊芮寜大學士石瑶記忠節祠 在髙臺縣學宫西祀唐河西總管王孝傑𤓰州都督張守珪河西節度使䔥嵩明鄉賢劉寛陣亡都指揮劉經百戸朱全劉勇何良
  吉祥寺 在州城西北隅
  大赫寺 在州城西南隅明正統間奉勅重修
  金佛寺 在州城南金佛寺堡明天順年建
  文殊寺 肅州有二一在城内一在西南三十里山口内有元太子喃嗒失碑記 髙臺縣在鎮夷城西南二十里
  觀音寺 在州城東五里
  鐘鼓寺 在州城西北隅
  崇善寺 在州城東二里
  西峰寳刹 在州城西三里相傳沮渠䝉遜時有神僧慧達圎寂於此為立浮屠事詳仙釋傳
  勝縁寺 在髙臺縣城北隅
  大善小善寺 在髙臺縣城東北
  普濟寺 在髙臺縣鎮夷城北隅
  元帝觀 在髙臺縣鎮夷城北明成化元年改建安西㕔靖逆㕔
  先農壇 安西衛在城東南 栁溝衛在東闗外南沙州衛在城東北 靖逆衛在城東 赤金所在城東二里
  闗帝廟 安西衛在城東門内 栁溝衛一在城内大街一在栁溝堡内 沙州衛在城内正北 靖逆衛在城内東北隅 赤金所在舊城内東北
  城隍廟 安西衛在城西門内正街 栁溝衛在城内大街 沙州衛在城内正街衛治西 靖逆衛在城内大街 赤金所在新城内東南隅
  八蜡廟 沙州衛在城東
  龍王廟 沙州衛在城西七里 靖逆衛有三一在南門外一在二道溝離城三十里一在昌馬河口離城一百二十里 赤金所在城南五里
  馬神廟 栁溝衛在城内北街 沙州衛在城内東南隅
  牛王廟 靖逆衛在北門外西北
  大佛寺 在沙州衛城内西南隅
  大佛寺 在沙州衛城西三里雍正八年
  雷音寺 在沙州衛城南三十里即千佛洞創始未詳有斷碣云唐年號數字剥落年重修疏岩鑿石佛龕層叠塑像繪畫以數萬計明時回人蹂躪佛像毁壊龕為沙掩畫壁猶存今人民繁庶道人等疏爬始見每年四月八日香火甚盛
  西雲觀 在沙州衛城西三里雍正八年
  觀音堂 在靖逆衛南門外一里













  甘肅通志巻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十三
  貢賦
  甘屬山多土瘠地氣早寒自明季遭流冦蹂躪民生凋敝我
  朝休養生息元氣已復近更濬渠招種田野日闢民力日裕生齒繁盛庶而且富昔日邊徼今臻上理矣志貢賦
  一民田
  臨鞏平慶四府直𨽻秦階二州屬原額各等共地二十五萬三千九百四頃四十𤱔五分四釐四毫三絲三忽六微内安化真寜二縣原額大𤱔地六千四百五頃五十𤱔三分八釐八毫據慶陽府冊報以大𤱔折小𤱔地二萬三千九百四十六頃五𤱔八釐九毫六絲九忽又合水縣照糧起科地四千五百九十二頃八十二𤱔四分通共地二十七萬六千三十七頃七十七𤱔六分四釐六毫二忽六微内除奉
  㫖豁免過荒地一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五頃五十八𤱔二分六釐四毫八絲九忽四微二纎八塵七𣺌
  實熟共地一十萬八千一百八十二頃一十九𤱔三分八釐一毫一絲三忽一微七纎一塵三𣺌内除階州等處歸併西固等𠫊州縣地六百一十頃七十三𤱔九分七毫九絲六忽三微九纎在於後開接収歸併登造外
  止該實熟并漳縣接収岷州歸併共地一十萬七千五百七十一頃四十五𤱔四分七釐三毫一絲六忽七微八纎一塵三𣺌
  又首報隠匿地一百四十一頃六十八𤱔四分八釐七毫
  二項共地一十萬七千七百一十三頃一十三𤱔九分六釐一絲六忽七微八纎一塵三𣺌
  實徴本折共糧一十七萬八千二百三十四石六斗二升一合九抄七撮一圭六粟二粒四顆内
  本色糧二萬四千三百七十石三斗三升一合一勺二抄一圭二粟九粒六顆内
  起運糧一萬九千四百一十石六斗六升三合一勺一抄三撮七粟三粒
  存留糧四千九百五十九石六斗六升八合七撮五粟六粒六顆
  實徴民糧折色并均徭停免協濟共銀二十萬二十七兩三錢一分一釐六毫二絲九微四纎七𣺌六漠
  外遇閏加銀一千四百六十一兩六錢五分三釐八絲二忽二微五纎三塵五𣺌三漠
  原額實活俱折下下丁二十九萬八千一百九十六丁内除歸併各屬接管丁二千六百七十丁半在於後開接収歸併登造外
  止該丁二十九萬五千五百二十五丁半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三萬五千五百三十九兩三錢一分四釐八毫九絲九忽九微二塵三𣺌九漠
  外遇閏加銀一千六百三十二兩三錢四分六釐八毫六絲四忽一微一纎六塵一𣺌一漠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七千四百一十丁
  額外課程地税匠價年例盤纒料價丁站農桑共銀二千六十六兩一錢五分三釐四毫
  外遇閏加銀一百三十二兩六錢一分一釐八毫六絲六忽六微一纎九塵九𣺌
  額解岷山驛站銀一百八十七兩四錢八分一釐額解裁府朝 覲造冊路費銀七十一兩三錢三分三釐四毫
  續增崆峒山糧銀二十八兩五錢七分六釐三毫二絲九忽六纎一塵三𣺌
  河濵棄土糧折銀二十一兩五錢二分二釐一毫三絲七微
  以上額内額外連閏并朝 覲共銀二十四萬一千一百六十八兩三錢四釐五毫九絲三忽五微九纎三塵九𣺌九漠内除寜州在於望減無路等事案内奉
  㫖豁減過重賦銀一萬二千六百四十八兩七錢四分八釐八毫八絲九忽八微二纎一塵一𣺌
  止該銀二十二萬八千五百一十九兩五錢五分五釐七毫三忽七微七纎二塵八𣺌九漠内
  起運銀一十五萬四百五十一兩三錢五分九釐九絲四忽四微七纎五塵六𣺌八漠
  應該存留銀七萬八千三百三十七兩九錢六分一釐一毫五絲四忽五微七纎九塵八𣺌
  今止存留銀七萬七千八百八十兩一錢三分一釐六毫七絲一忽七微七纎四塵一𣺌一漠
  尚該存留不敷銀四百五十七兩八錢二分九釐四毫八絲二忽八微五塵六𣺌九漠奉文在於接管屯衛起運銀内留抵支食
  解藥脚價盤纒藥材折價茜草鋪墊等銀一百三十七兩九錢六分六釐四毫七絲七忽七微六纎一塵八𣺌
  續增崆峒山起運糧銀二十八兩五錢七分六釐三毫二絲九忽六纎一塵三𣺌
  河濱棄土糧折起運銀二十一兩五錢二分二釐一毫三絲七微
  溢額起運糧二百五十六石六斗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撮六圭八粟
  額徴本色起運草二千一百四十四束一斤三兩九錢七分四釐八毫六絲四忽六微九塵一𣺌八漠
  存留草一千束
  額外開墾河濱棄土地五十一頃八十六𤱔三分八毫
  實徴本色起運糧二十六石二斗六升三合八抄臨鞏二府秦階二州屬接収各州縣實熟地六百一十頃七十三𤱔九分七毫九絲六忽三微九纎
  又河州接収寜河里溢額地四頃九𤱔
  二項共地六百一十四頃八十二𤱔九分七毫九絲六忽三微九纎
  實徴本色起運糧二百五十四石二斗五升九合一勺七抄一撮一圭六粟三粒五顆
  實徴折色并均徭共銀二千一十三兩一錢四分九釐二絲六忽六微一纎四塵八𣺌五漠
  民丁二千六百七十丁半奉文以糧載丁銀三百七十七兩七錢四分二釐九毫六絲八忽八微二纎四塵八𣺌
  外遇閏加銀四十五兩二錢九分七釐七絲四忽五微五纎九塵四𣺌一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起運共銀二千四百三十六兩一錢八分九釐六絲九忽九微九纎九塵六漠
  一監牧
  鞏平二府屬接収開城等七監原額牧馬草場共地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六十一頃六十二𤱔二分八釐六毫内除不堪耕種地一十四萬四百六十頃一十一𤱔二分六釐四毫止供芻牧不堪徴銀外堪種荒熟山坡地三萬六千七百一頃五十一𤱔二釐二毫安定廣寜二監於不堪耕種草場内設苑學學租并開墾共地五十頃七十六𤱔一分二項荒熟山坡共地三萬六千七百五十二頃二十七𤱔一分二釐二毫内除奉
  㫖豁免過實荒共地二萬六千二百八十頃六十𤱔二
  分九釐四毫
  實熟共地一萬四百七十一頃六十六𤱔八分二釐八毫
  實徴折色并均徭共銀六千二百八十三兩九毫六絲八忽
  原額實活牧丁五千五十四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一千五十三兩六錢七分七釐五毫五絲二忽三微六纎
  外遇閏加銀三十八兩四錢一分八釐一毫七絲六忽七微四纎八塵八𣺌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二百九十二丁
  額外監課程并開墾地租糧折銀二十五兩二錢八分二釐一毫三絲七微
  以上額内額外起運連閏共銀七千四百兩三錢七分八釐八毫二絲七忽八微八塵八𣺌
  一屯田
  臨鞏平慶四府秦階二州屬接収各衛所並沙井保安二堡原額共地四萬九千二百三頃四十五𤱔八分九釐六毫九絲一忽七微又水地一千六百二十塊旱地四百六十三塊内除
  荒地二萬七千二百一十三頃三十一𤱔四分七釐三絲九忽四微六纎六塵六𣺌七漠
  實熟地二萬一千九百九十頃一十四𤱔四分二釐六毫五絲二忽二微三纎三塵三𣺌三漠又水地一千六百二十塊旱地四百六十三塊
  又額外地一千一百三十三頃七十二𤱔八分五釐八毫
  實徴本色起運糧一十萬五千八百二十三石九斗七升六合一抄五撮七圭九粟六粒三顆
  實徴本色起運草二萬五千七百二十二束二十九斤三十四兩四錢一分八釐一絲四忽三微五纎三塵四𣺌
  實徴地𤱔地租均徭公條草價九釐等項共銀六千二百兩七錢七分一釐二毫九絲四忽一微八纎九塵八𣺌
  屯丁三萬九千二百五十八丁
  番民九百九十户奉文以糧載丁銀一萬八千五百一十兩一錢七分三釐一毫三絲七忽九纎一𣺌六漠
  外遇閏加銀八百八十一兩一錢八分五釐三毫九絲一忽二微六纎六塵九𣺌五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銀二萬五千五百九十二兩一錢二分九釐八毫二絲二忽五微四纎六塵九𣺌一漠
  額外屯租銀八兩
  以上額内額外共銀二萬五千六百兩一錢二分九釐八毫二絲二忽五微四纎六塵九𣺌一漠内
  起運銀二萬四千七百九十五兩八錢一分六釐六毫六絲四忽二微九纎一塵五𣺌二漠
  存留銀八百四兩三錢一分三釐一毫五絲八忽二微五纎五塵三𣺌九漠
  甘凉寜西四府直𨽻肅州安靖二㕔屬原額屯科秋站并新墾共地六萬八千七百八十三頃五十五𤱔七分六釐二毫三絲三忽四微内
  除荒免徴地五千八百六十八頃六十一𤱔七分九釐三毫二絲九忽又除沙井驛歸併蘭州旱地四十頃一十八𤱔一分九釐六毫又除鎮番改歸武威地五頃八十六𤱔九分七釐四毫八絲二忽
  實熟并新墾共地六萬二千八百六十八頃八十八𤱔七分九釐八毫二絲二忽四微
  一収鎮番歸并武威地五頃八十六𤱔九分七釐四毫八絲二忽
  二項共實熟地六萬二千八百七十四頃七十五𤱔七分七釐三毫四忽四微又水磨二盤
  實徴墾軍并地𤱔折色銀五千五百兩九錢七分二釐七毫八絲六忽六微一纎
  實活屯丁二萬一千八百五十六丁九分三釐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五萬九千九百四十八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三千二百三兩八錢四分二釐五絲六忽二微六纎二塵四𣺌
  二項共實徴銀八千七百四兩八錢一分三釐八毫四絲二忽八微七纎二塵四𣺌内
  起運銀六千六十二兩一錢九分七釐九毫九絲二忽八微七纎二塵四𣺌
  存留銀二千六百四十二兩六錢一分五釐八毫五絲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正糧三十三萬六千一百三十五石八升七合七勺一抄六圭二粟三粒
  實徴京斗起運本色正糧七百八十八石七斗五升五合三勺九抄八撮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馬糧九千八百六十九石九斗二升四合六勺二抄三撮四圭七粟二粒
  實徴京斗起運本色馬糧三十九石四斗三升七合七勺六抄九撮九圭
  實徴倉斗存留本色糧八百四十三石六斗七升八合九勺
  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四百七十四萬八千六百七十九束八分三釐二毫五絲八忽八微七纎六塵五𣺌三漠
  一更名並養廉
  臨鞏平三府并秦州屬原額共地二萬二千三百九頃五十九𤱔四分九釐一毫八忽六漠内除
  荒地九千四百二十八頃三十八𤱔八分九釐五毫四絲七忽又地一十一處煤硐一眼又荒田園多半處該油五百四十二斤九兩四錢
  實熟地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一頃二十𤱔五分九釐五毫六絲一忽六微又田園數處下地一處零少半處又無頃𤱔地六十六處六段一十八窖一百四畦煤硐六眼地基一十處民房二十八間民磨四十五輪油磨一輪磁窰一座各徴不等
  實徴本色省斗糧一萬一百三十五石二斗四升八合五勺七抄七撮六圭二粒内
  起運糧一萬八十石一斗三合七勺九抄一撮五圭九粟二粒八顆
  存留糧五十五石一斗四升四合七勺八抄六撮九粒二顆
  實徴起運本色草一百三十五束
  實徴折色銀八千一百一十三兩七錢三分五釐八毫六絲五微七纎五塵五𣺌六漠
  更名丁七千一百二十八丁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二百五十三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三千七十九兩一錢三分三釐一毫三絲二忽三微六纎一塵六𣺌五漠
  外遇閏加銀一百一十二兩二錢六分八釐五毫四絲二忽三微一纎七塵八𣺌五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銀一萬一千三百五兩一錢三分七釐五毫三絲五忽二微五纎五塵六漠内
  起運銀一萬一千九十一兩二錢一分七釐四毫七絲四忽四微五纎五塵六漠
  存留銀二百一十三兩九錢二分六絲八微
  甘凉寜三府直𨽻肅州屬原額更名并新墾共地二千一百一十八頃八十七𤱔七分三釐八毫三絲内
  除荒免徴并猛水衝没無存地二百八頃七十五𤱔七分二釐八毫又油房一處又除武威改歸古浪地八頃八十八𤱔六分九釐五毫
  實熟并新墾共地一千九百一頃二十三𤱔三分一釐五毫三絲
  一収武威改歸古浪地八頃八十八𤱔六分九釐五毫
  二項共實熟地一千九百一十頃一十二𤱔一釐三絲又水磨一十三盤園圃三處油樑一條草湖場四處
  實徴油樑磨税房課木植地𤱔折糧草起運共銀一千八百二十五兩一錢六分五釐四毫七絲七忽四纎
  實活丁八千三百三十九丁半奉文以糧載丁銀一百七十三兩三錢四分三釐八毫六絲四忽一微六纎三塵九𣺌一漠
  二項共實徴起運銀一千九百九十八兩五錢九釐三毫四絲一忽二微三塵九𣺌一漠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糧一萬四千六百六石二升九合三勺四抄四撮
  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四萬一千二百七十一束七分六釐九絲六微四纎一塵六𣺌六漠
  一蘭州㕔改歸平番實徴更名熟地八十九頃二十七𤱔六分七釐
  實活更名丁二名
  實徴起運折色地租銀三十九兩二錢八分一釐七毫六絲
  隨徴起運丁銀六兩九錢七分一毫九絲二忽遇閏加銀二錢五分四釐
  二項共實徴起運銀四十六兩五錢五釐九毫五絲二忽
  一番糧
  臨鞏凉西四府直𨽻階州屬新歸投誠番民并喇嘛共四萬三千三百一十三户男婦子女共一十八萬三千四十九名共種熟地一百二頃三十六𤱔又無頃𤱔水旱地二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一段
  共徴折色起運銀一千一百六十三兩五錢三釐三毫二絲二忽七微八纎四塵
  實徴起運本色糧一萬二千四百九十九石二斗五升八合一勺四抄
  實徴起運本色草一百九十七束五分九釐九毫四絲七忽
  共貢馬九十匹内
  西寜府屬新歸番民貢馬二十四匹每匹折貢銀八兩共折起運銀一百九十二兩
  凉州府屬新歸番民貢馬六十六匹交納凉永莊各營驗収撥補摘缺營馬
  狄道縣接収㕘革土司蘇成威原額山坡陡凹隂山及稍平堪種陽坡共折正地六頃一十二𤱔三分七釐五毫
  實徴夲折糧三十石六斗一升八合七勺五抄内實徴本色起運糧一十四石八斗五升四合九抄八撮一圭三粟一粒四顆
  實徴折色銀九兩二錢一分二釐三毫五絲四忽四微七纎一塵九𣺌七漠
  原管部落一十三户
  應徴均載丁銀四兩六分一釐八絲五忽七微二纎七𣺌九漠
  外遇閏加銀七錢三分六釐四絲六忽八微九纎六塵一𣺌二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一十四兩九釐四毫八絲七忽八纎八塵八𣺌八漠
  臨洮府屬
  一民田
  原額川中山坡共地二萬三千一十二頃三十八𤱔八分九釐七毫六絲内除奉
  㫖豁免過荒地并揑墾荒地共地七千五百七十八頃五十𤱔三分六絲一忽五微七纎四塵
  實熟地一萬五千四百三十三頃八十八𤱔五分九釐六毫九絲八忽四微二纎六塵
  實徴本折糧三萬一千四百五十五石一斗六升九合四勺一撮一圭七粟二顆内
  本色糧一萬五千四百九十八石九斗一升九合六撮九圭九粟四粒六顆内
  起運糧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三石六斗六升六合六勺三抄八撮一圭二粟七粒八顆
  存留糧一千六百一十五石二斗五升二合三勺六抄八撮八圭六粟六粒八顆
  實徴民糧折色并均徭共銀二萬九千九十一兩七錢七分九釐三毫五絲二纎一塵六𣺌三漠
  外遇閏加銀二百一十八兩一錢九分八釐五絲二忽八微二纎六塵四𣺌三漠
  原額實活俱折下下丁一十二萬三千一百三十二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七千五百六十四兩五分四釐三毫四忽九微六纎五塵五𣺌三漠
  外遇閏加銀三百一十三兩九錢一分三釐二毫八絲三忽六微九纎六塵九𣺌二漠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一千三百六十二丁
  額外課程地税匠價年例盤纒料價共銀七百一十一兩三分五釐六毫
  外遇閏加銀四十五兩八錢四分九釐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
  額解裁府朝 覲銀二十三兩七錢七分七釐八毫以上額内額外連閏并朝 覲共銀三萬七千九百六十八兩六錢七釐五毫五絲八忽一微七纎五𣺌一漠内
  起運銀一萬二千四百九十兩九錢二分七釐三毫九絲二忽九微二纎八塵二漠
  應該存留銀二萬五千九百一十七兩五錢五分三毫三絲六忽六微六纎九𣺌八漠
  今止存留銀二萬五千四百五十九兩七錢二分八毫五絲三忽八微五纎五塵二𣺌九漠
  尚該存留不敷銀四百五十七兩八錢二分九釐四毫八絲二忽八微五塵六𣺌九漠奉文在於接管屯衛起運銀内留抵支食
  解藥脚價盤纒藥材折價茜草鋪墊等銀一十七兩九錢五分九釐三毫一絲一忽三微八纎七塵二𣺌
  溢額起運糧二百五十六石六斗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撮六圭八粟
  額徴本色起運草一百五十束一十三斤二兩九分九釐八毫八絲六忽三微六纎七塵一𣺌八漠
  存留草一千束
  一民田
  狄道縣河州接収岷州
  實熟地九十六頃八十八𤱔二分六釐一毫八絲四忽二微
  又河州接収寜河里溢額地四頃九𤱔
  二項共地一百頃九十七𤱔二分六釐一毫八絲四忽二微
  實徴本色起運糧二百四十四石九斗二升四合六勺二抄六撮六圭七粟三粒五顆
  實徴折色銀一百五十一兩七錢六分八釐七毫二忽六微四纎一塵九𣺌四漠
  民丁一千五百六十五丁奉文以糧載丁銀六十四兩二錢四分八釐七毫二絲八忽四微六纎五塵一𣺌三漠
  外遇閏加銀一十三兩三錢六分六釐四毫五忽二微八塵三𣺌九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二百二十九兩三錢八分三釐八毫三絲六忽三微一纎五塵四𣺌六漠
  一屯田
  狄渭蘭金河五州縣接収臨河蘭岷四衛并歸徳所沙井保安二堡
  原額屯地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九頃二十九𤱔二分七釐二毫四絲又水地一千六百二十塊旱地四百六十三塊内除
  荒地五千六百九十四頃五十𤱔四分四釐二絲八忽
  實熟地五千四百二十四頃七十八𤱔八分三釐二毫一絲二忽又水地一千六百二十塊旱地四百六十三塊
  又額外開墾實熟地二十頃九十六𤱔
  實徴本色起運糧三萬三千七百三十九石六斗二升七合一勺四抄九圭二粟六粒三顆
  實徴本色起運草一萬一百五十三束三釐一毫九絲四忽二纎八塵八𣺌
  實徴地租均徭等項共銀二千二百六十八兩七錢七分四釐九毫四絲二忽三微六纎九塵七𣺌二漠
  屯丁八千一十五丁
  番民九百九十户奉文以糧載丁銀五千七百二十七兩七錢七分二釐六毫四絲一忽四微五纎四塵八𣺌六漠
  外遇閏加銀二百九十兩四錢五釐九毫五絲七忽四微九纎六塵六𣺌九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銀八千二百八十六兩九錢五分三釐五毫四絲一忽三微二纎一塵二𣺌七漠内
  起運銀七千六百二十八兩九錢二分九釐九毫九絲二忽九微二纎九塵四𣺌四漠
  存留銀六百五十八兩二分三釐五毫四絲八忽三微九纎一塵八𣺌三漠
  一更名
  狄渭蘭金河五州縣接収蘭州㕔
  原額更名地二千一百五十一頃九十五𤱔二釐六毫八忽六微内除荒地一百三十五頃五十九𤱔九分二釐又地一十一處煤硐一眼又荒田園多半處油五百四十二斤九兩四錢
  實熟地二千一十六頃三十五𤱔一分六毫八忽六微又田園數處下地一處零少半處又無頃𤱔地六十六處六段一十八窖一百四畦煤硐六眼地基九處民房一十五間民磨四十五輪油磨一輪磁窰一座
  實徴租斗折省斗本色糧四千六百七十二石二斗二升三合五勺三抄八撮七圭六粟九粒四顆内
  起運糧四千六百一十七石七升八合七勺五抄二撮七圭六粟二顆
  存留糧五十五石一斗四升四合七勺八抄六撮九粒二顆
  實徴租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四錢九分四釐一毫二絲三忽六微
  更名丁三千八百八十九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九百七十五兩七錢一分三釐四毫三絲六忽八微五纎九塵九𣺌三漠
  盛世滋生丁七十一丁
  外遇閏加銀三十五兩五錢七分六釐二毫六絲七忽二纎四塵六𣺌五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銀二千一百六十九兩七錢八分三釐八毫二絲七忽四微八纎四塵五𣺌八漠内
  起運銀一千九百五十五兩八錢六分三釐七毫六絲六忽六微八纎四塵五𣺌八漠
  存留銀二百一十三兩九錢二分六絲八微
  一番糧
  河州㕔并歸徳所雍正四年新歸投誠番民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六户男婦子女五萬一千九百三十六名耕種水旱地五萬四千段
  實徴起運本色糧一千一百九十四石五斗六升四合三勺
  狄道縣接収㕘革土司蘇成威原額山坡陡凹隂山及稍平堪種陽坡共折正地六頃一十二𤱔三分七釐五毫
  實徴本折糧三十石六斗一升八合七勺五抄内實徴本色起運糧一十四石八斗五升四合九抄八撮一圭三粟一粒四顆
  實徴折色銀九兩二錢一分二釐三毫五絲四忽四微七纎一塵九𣺌七漠
  原管部落一十三户
  應徴均載丁銀四兩六分一釐八絲五忽七微二纎七𣺌九漠
  外遇閏加銀七錢三分六釐四絲六忽八微九纎六塵一𣺌二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一十四兩九釐四毫八絲七忽八纎八塵八𣺌八漠
  鞏昌府屬
  一民田
  原額各等共地二萬九千三百一十五頃九𤱔五分九釐二毫九絲二微内除奉
  㫖豁免過荒地并丈明真荒揑墾地共地一萬九千八百六十六頃六十五𤱔六分五釐六毫五絲八忽
  實熟并開墾地九千四百四十八頃四十三𤱔九分三釐六毫三絲二忽二微内除岷州歸併河州狄道禮縣地一百頃七十三𤱔八釐七毫七絲四忽二微
  止該實熟并開墾及漳縣接収岷州歸併地九千三百四十七頃七十𤱔八分四釐八毫五絲八忽
  又首報隠匿地一百四十一頃六十八𤱔四分八釐七毫
  二項共地九千四百八十九頃三十九𤱔三分三釐五毫五絲八忽
  實徴本折糧三萬五千六百三十三石一升三合九勺八抄八撮八圭六粟一粒内
  本色糧四千三百五十八石八斗二升五合四勺三抄六撮三圭三粒四顆内
  起運糧三千二十一石七斗四升八合二勺八抄八撮三圭八粟四粒七顆
  存留糧一千三百三十七石七升七合一勺四抄七撮九圭一粟八粒七顆
  實徴民糧折色并均徭停免共銀四萬一千五百七十八兩七錢四分七毫三絲三忽一微五纎四塵二漠
  外遇閏加銀五百七十六兩一錢四分七釐四毫四絲一忽三微八纎七塵五𣺌四漠
  原額實活俱折下下丁六萬一千二百九十八丁内除岷州歸併河州等處丁一千五百九十丁止該丁五萬九千七百八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七千五百三十三兩八錢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八忽七微四纎一塵八𣺌五漠
  外遇閏加銀三百五十六兩七錢六分九釐六毫一絲一忽七微二纎三塵六𣺌一漠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一千六百一十八丁
  額外課程地税匠價丁站農桑共銀三百九十五兩一錢八釐四毫
  外遇閏加銀二十六兩五錢八分一釐一毫九絲一忽六微五纎三塵三𣺌
  額解裁府朝 覲造冊路費銀一十一兩五錢五分五釐六毫
  以上額内額外連閏并朝 覲造冊路費共銀五萬四百七十八兩七錢六分九釐六毫四絲六忽六微六纎三𣺌二漠内
  起運銀三萬三千二百四十五兩八錢四分六釐七毫二絲七忽八微七纎六塵五漠
  存留銀一萬七千一百四十八兩九錢六分九釐四絲七忽一微八纎二𣺌七漠
  解藥脚價茜草鋪墊盤纒等銀八十三兩九錢五分三釐八毫七絲一忽六微四塵
  一監牧
  接収安定監原額牧馬草場共地五萬二千六百四頃五十二𤱔六分内除不堪耕種地四萬四千九百三十六頃五𤱔止供芻牧不堪徴銀堪種荒熟山坡地七千六百六十八頃四十七𤱔六分又于不堪耕種草場内設苑學學租地四十八頃二項荒熟山坡地七千七百一十六頃四十七𤱔六分内奉
  㫖豁免過實荒地四千四百六十六頃七十二𤱔二分
  二釐九毫
  實熟地三千二百四十九頃七十五𤱔三分七釐一毫
  實徴折色銀一千九百四十九兩八錢五分二釐二毫二絲六忽
  原額實活牧丁一千五百一十六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三百二十九兩二分七釐一毫八絲一微六纎六塵
  外遇閏加銀一十一兩九錢九分六釐六毫七絲二忽一微八纎一塵七𣺌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八十一丁
  額外監課程銀二兩八錢八分
  以上額内額外起運連閏共銀二千二百九十三兩七錢五分六釐七絲八忽三微四纎七塵七𣺌
  一民田
  西固㕔接収階州南石二里
  實熟地二十七頃一十二𤱔三分四釐一毫六絲五忽三微九纎
  實徴折色銀二百四十八兩一錢七分五釐四毫一絲一微七塵一𣺌九漠
  民丁一十九丁奉文以糧載丁銀四十一兩八錢七分八釐二毫七絲八忽八微九纎九塵一𣺌九漠
  外遇閏加銀二兩三錢一分八釐六毫三絲一微二纎八塵八𣺌二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二百九十二兩三錢七分二釐三毫一絲九忽一微三纎五塵二𣺌
  一屯田
  隴伏寜等十州縣并西固㕔接収鞏洮岷臨蘭階文等衛所及洮州衛
  原額屯地八千二百二十二頃六十五𤱔六分六釐七毫四絲六忽六微六纎九塵九𣺌内除
  荒地三千四百一十一頃一𤱔九分九釐七毫九絲八忽六微三纎三塵三𣺌三漠
  實熟地四千八百一十一頃六十三𤱔六分六釐九毫四絲八忽三纎六塵五𣺌七漠
  又額外地一千一百三頃七十二𤱔五分九毫二絲五忽
  實徴夲色起運糧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六石八斗一升七合一勺四抄四撮三圭一粟四粒二顆
  實徴夲色起運草九千八百二十八束一十七斤一十五兩七錢三分一釐七毫三微二纎四塵六𣺌
  實徴地畆草價九釐均徭共銀一千一百三十四兩九錢五分八釐八毫八絲一忽六微一纎二塵四𣺌六漠
  屯丁七千二百九十四丁奉文以糧載丁銀四千五百三十八兩九分四釐三毫三絲六忽二微七纎五塵八𣺌
  外遇閏加銀二百一十兩四錢四分一釐三毫九絲七忽七纎六塵六𣺌五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銀五千八百八十三兩四錢九分四釐六毫一絲四忽九微六纎四塵九𣺌一漠
  額外屯租銀一兩三錢一分
  以上額内額外共銀五千八百八十四兩八錢四釐六毫一絲四忽九微六纎四塵九𣺌一漠内
  起運銀五千七百三十八兩五錢一分五釐五忽一微一塵三𣺌五漠
  存留銀一百四十六兩二錢八分九釐六毫九忽八微六纎三塵五𣺌六漠
  一更名
  安定㑹寜靖逺等縣接収蘭州㕔
  原額實熟地四百四頃九十四畆七分五釐地基一處民房一十三間各徴不等
  實徴省斗起運糧七百二十八石八斗九升七勺六抄六撮一圭三粟六顆
  實徴地租銀二百九十一兩二錢三分二毫二絲四忽四微
  盛世滋生丁一十四丁
  更名丁三百一十六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一百八十一兩一分一釐二毫八絲一忽
  外遇閏加銀六兩五錢九分九釐二毫七絲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四百七十八兩八錢四分七毫七絲五忽四微
  一番糧
  岷州西固㕔投誠番民并洮州衛新歸番民喇嘛六千八百六户男婦子女二萬二千二百九十二名口共耕水旱無頃畆地三萬八百九十二段
  共徴折色起運銀一千一百一十六兩六錢
  實徴起運本色糧三百一十四石六斗五升
  平凉府屬
  一民田
  原額川中山坡共地一十一萬二千一十七頃二十九畆二分二毫六絲三忽四微内除奉
  㫖豁免過荒地并地震崩壓地共地八萬二千七百一十七頃五十一畆八分四釐五毫二絲一忽
  實熟并開墾地二萬九千二百九十九頃七十七畆三分五釐七毫四絲二忽四微
  實徴本折糧四萬九千三百四十石六斗三升五合三勺八抄七撮七圭七粟三粒五顆内
  本色糧二千五十八石八斗二升九合八勺三抄三撮三圭七粒内
  起運糧一千六百六十七石三斗三升五合四勺九撮一圭五粟三粒七顆
  存留糧三百九十一石四斗九升四合四勺二抄四撮一圭五粟三粒三顆
  實徴民糧折色并均徭共銀五萬三千三百二兩四錢八分八釐一毫七絲三忽八微八纎八塵九𣺌六漠
  外遇閏加銀四百三十兩五釐八毫六絲九忽七微一纎一塵七𣺌三漠
  原額實活俱折下下丁四萬五千九十八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九千三百三十四兩六錢七釐二毫二忽八纎三塵六漠
  外遇閏加銀四百一十五兩一錢三分九釐九毫五絲一忽三微三纎二𣺌四漠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二千二百二十七丁
  額外課程地税匠價共銀四百六兩九錢八分四釐一毫
  外遇閏加銀二十八兩二錢三分二釐八忽三微一纎六塵六𣺌
  額解裁府朝 覲銀二十三兩七錢七分七釐八毫續增崆峒山糧銀二十八兩五錢七分六釐三毫二絲九忽六纎一塵三𣺌
  河濱棄土糧折銀二十一兩五錢二分二釐一毫三絲七微
  以上額内額外連閏并朝 覲共銀六萬三千九百九十一兩三錢三分三釐五毫六絲五忽九纎一塵八𣺌九漠内
  起運銀四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兩三錢五分八釐一毫九絲七忽九微九纎三塵五𣺌一漠
  存留銀二萬二千一百九兩一錢五分五釐四毫二絲九微三纎七𣺌八漠
  解藥脚價盤纒等銀七兩七錢二分一釐四毫八絲六忽四微六塵三𣺌
  續增崆峒山起運糧銀二十八兩五錢七分六釐三毫二絲六忽六纎一塵三𣺌
  河濱棄土糧折起運銀二十一兩五錢二分二釐一毫三絲七微
  額徴本色起運草一千九百九十三束四斤一兩八錢七分四釐九毫七絲八忽二微四纎二塵
  額外開墾河濱棄土地五十一頃八十六畆三分八毫
  實徴本色糧二十六石二斗六升三合八抄
  一監牧
  接収開城等六監原額牧馬草場共地一十二萬四千五百五十七頃九畆六分八釐六毫内除設立白馬城堡髙山峻嶺石坎水衝砂磧不堪耕種地九萬五千五百二十四頃六畆二分六釐四毫止供芻牧不堪徴銀堪耕種荒熟山坡地二萬九千三十三頃三畆四分二釐二毫又廣寜監於不堪耕種草場内開墾地二頃七十六畆一分二項荒熟山坡地二萬九千三十五頃七十九畆五分二釐二毫内奉
  㫖豁免過實荒地二萬一千八百一十三頃八十八畆
  六釐五毫
  實熟并開墾地七千二百二十一頃九十一畆四分五釐七毫
  實徴折色并均徭共銀四千三百三十三兩一錢四分八釐七毫四絲二忽
  原額實活牧丁三千五百三十八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七百二十四兩六錢五分三毫七絲二忽一微九纎四塵
  外遇閏加銀二十六兩四錢二分一釐五毫四忽五微六纎七塵一𣺌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二百一十一丁
  額外監課程并開墾地租糧折銀二十二兩四錢二釐一毫三絲七微
  以上額内額外起運連閏共銀五千一百六兩六錢二分二釐七毫四絲九忽四微六纎一塵一𣺌
  一屯田
  平崇等十州縣及鹽茶㕔接収平凉固原岷州三衛并平鎮西三所
  原額屯地一萬二千二百四十八頃二十九畆六釐一絲内除
  荒地七千八百六十六頃五十一畆九分二釐六毫二絲六忽六微六纎六塵六𣺌七漠
  實熟地四千三百八十一頃七十七畆一分三釐三毫八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𣺌三漠
  實徴本色起運糧一萬八千五百九十一石二斗一升八合七勺三抄一撮三圭五粟四粒二顆
  實徴本色起運草五千七百四十一束一十二斤一十八兩六錢八分三釐一毫二絲
  實徴地畆均徭草價九釐共銀一千一百八十六兩七錢五分三釐四毫七絲八忽一微三纎三塵六𣺌八漠
  屯丁一萬一千五百二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三千三百三十六兩四錢九分八釐五毫四絲三忽七微五纎三塵七𣺌
  外遇閏加銀一百四十四兩五錢一分三釐七毫二絲七忽四微六纎六塵五𣺌五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起運共銀四千六百六十七兩七錢六分五釐七毫四絲九忽三微五纎三塵九𣺌三漠
  一更名并養廉
  平静華涇靈隆六州縣及鹽茶㕔
  原額更名及寺廟常輪折正共地一萬八百二十八頃四畆三分二釐五毫内除
  山坡折正川荒地一千九百七十八頃五十三畆五分八釐五毫四絲七忽
  實熟折正川地八千八百四十九頃五十畆七分三釐九毫五絲三忽
  實徴本色起運糧四千五百五十七石五斗四升四合二勺七抄二撮七圭二粒
  實徴折色地租并新增舊管糧銀六千六十二兩三分九釐九毫九絲三忽一微一纎八塵三𣺌六漠
  原額養廉租地八千五百二十八頃七十七畆三分九釐内除
  荒地六千九百五十頃七十三畆三分九釐
  實熟地一千五百七十八頃四畆
  實徴本色起運糧一百四十五石一斗一升
  實徴折色租銀五百九十七兩七錢二分三釐四毫八絲一忽二微五纎七塵二𣺌
  更名丁二千九百二十三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一千九百一十六兩三錢七分九釐四毫九絲八忽三微一纎四𣺌九漠
  盛世滋生丁一百六十八丁
  外遇閏加銀六十九兩八錢七分三釐一毫八絲四忽七微五纎三塵八𣺌六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八千六百四十六兩一分六釐一毫五絲七忽四微三纎九塵九𣺌一漠
  慶陽府屬
  一民田
  原額一等共地一萬九千八百三十八頃五十六畆六分三釐五毫内安化真寜二縣原額大畆地六千四百五頃五十畆三分八釐八毫又據府冊報以大畆折小畆地二萬三千九百四十六頃五畆八釐九毫六絲九忽又合水縣照糧起科地四千五百九十二頃八十二畆四分通共地四萬一千九百七十一頃九十三畆七分三釐六毫六絲九忽内除奉
  㫖豁免過荒地並丈明真荒地共地二萬九千八百四十六頃七十一畆六釐九毫九絲三忽六微
  實熟地一萬二千一百二十五頃二十二畆六分六釐六毫七絲五忽四微
  實徴本折糧三萬七千五百二十七石四斗六升二合九勺六抄二撮八圭六粟四粒三顆内
  本色糧一千九百五十二石四斗二升九合五勺九抄五撮八圭五粒四顆内
  起運糧八百三十七石九斗一升二合七勺七抄七撮四圭六粒八顆
  存留糧一千一百一十四石五斗一升六合八勺一抄八撮三圭九粟八粒六顆
  實徴民糧折色并均徭共銀四萬九百六十七兩七錢五分五釐四毫一絲八忽三纎九塵一𣺌三漠
  外遇閏加銀一百三十五兩八錢二分三釐七毫八絲三忽二微七纎六塵九𣺌二漠
  原額實活俱折下下丁一萬八百一十九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五千九十二兩六錢七分六釐四毫五絲七忽一微六纎三塵三𣺌一漠
  外遇閏加銀二百九兩一錢二分四釐三毫四絲四忽二微五塵六𣺌七漠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一千八十丁
  額外課程地税匠價共銀二百兩五分八釐三毫外遇閏加銀九兩三錢三分七釐四毫一絲六忽六微六纎
  以上額内額外連閏共銀四萬六千六百一十四兩七錢七分五釐七毫一絲九忽三微四纎五塵三漠内除寜州在於望减無路等事案内奉
  㫖豁减過重賦銀一萬二千六百四十八兩七錢四分八釐八毫八絲九忽八微二纎一塵一𣺌
  止該銀三萬三千九百六十六兩二分六釐八毫二絲九忽五微二纎三塵九𣺌三漠内
  起運銀三萬八百二十九兩六錢八分五釐二絲九忽八纎七塵九𣺌七漠
  存留銀三千一百三十六兩三錢四分一釐八毫四微三纎五塵九𣺌六漠
  一屯田
  安化寜州合水環縣接収慶平二衛并環縣所原額屯地一萬一百九十八頃七十九畆八分内除荒地六千九百九十三頃五十六畆六分八毫三絲五忽
  實熟地三千二百五頃二十三畆一分九釐一毫六絲五忽
  實徴本色起運穀折米四千七百五十三石二升五合四勺七抄三撮五圭二粟四粒四顆
  實徴地畆公條草價九釐共銀七百七兩三錢三分四釐九毫五絲三忽二微五纎七塵一𣺌三漠
  屯丁一千三百三十五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九百一十八兩七錢五分二釐三毫六絲八忽四微二纎四塵三漠
  外遇閏加銀三十三兩六錢一分二釐一毫六絲一忽九微七纎五塵五𣺌七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起運共銀一千六百五十九兩六錢九分九釐四毫八絲三忽六微五纎六塵七𣺌三漠
  甘州府屬
  一屯田
  原額屯科并新墾共地一萬三千四百四十五頃六畆七分二釐一毫八絲内
  除荒免徴地九百八十四頃八十九畆八分五釐六毫
  實熟并新墾共地一萬二千四百六十頃一十六畆八分六釐五毫八絲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六千七百一十五丁奉文以糧載丁起運銀八百三十七兩五錢二分八釐七毫五絲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正糧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石六斗一升七合二勺九抄五撮六圭三粟六粒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馬糧三千九百四十三石四斗四升七合六勺一抄四撮七圭八粟一粒
  實徴倉斗存留本色糧一百五十石三斗六升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一百一十六萬七千七百四十三束四釐八毫六絲四忽八纎九塵二𣺌
  一更名
  原額更名并新墾共地三百五十頃二十三畆一分三釐五毫内
  除荒免徴地一百二十一頃一十畆九分八釐八毫一絲
  實熟并新墾共地二百二十九頃一十二畆一分四釐六毫九絲又水磨二盤油樑一條草湖場四處
  實徴油樑磨税起運銀六兩三錢五分
  實活丁三百三十七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三十六兩五錢九分五釐三毫三絲
  二項共實徴起運銀四十二兩九錢四分五釐三毫三絲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糧三千四百四十二石九升九合八勺二撮
  實徴起運本色新例湖草二千五十七束一分四釐二毫八絲五忽七微一纎四塵二𣺌
  凉州府屬
  一屯田
  原額屯科共地二萬六千一百九十二頃七十五畆四分六釐六毫六忽四微内除
  荒免徴地一千九十二頃二十三畆一分三釐三毫五絲
  又除沙井驛歸併蘭州旱地四十頃一十八畆一分九釐六毫
  又除鎮番改歸武威地五頃八十六畆九分七釐四毫八絲二忽
  實熟并新墾共地二萬五千五十四頃四十七畆一分六釐一毫七絲四忽四微
  一収鎮番改歸武威地五頃八十六畆九分七釐四毫八絲二忽
  二項共實熟地二萬五千六十頃三十四畆一分三釐六毫五絲六忽四微
  實徴墾軍銀一十三兩五錢六分三釐九毫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二萬五千二百三十二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七百六十九兩三錢三釐二毫九絲六忽二微六纎二塵四𣺌
  二項共實徴起運銀七百八十二兩八錢六分七釐一毫九絲六忽二微六纎二塵四𣺌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正糧七萬一千八百八十二石三斗六升六合六勺四圭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馬糧三千五百六十六石五斗六升八勺三抄二粟
  實徴倉斗存留本色糧六百一十石八斗一升八合九勺
  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一百六十五萬二千四百七十三束五釐二毫一絲七忽一微七纎三塵三𣺌七漠
  一更名
  原額更名共地七百七十七頃三畆八分六釐内除荒免徴并猛水衝没無存地六十四頃七十六畆八分一釐四毫九絲又油房一處
  又除武威改歸古浪地八頃八十八畆六分九釐五毫
  實熟地七百三頃三十八畆三分五釐一絲
  一収武威改歸古浪地八頃八十八畆六分九釐五毫
  二項共實熟地七百一十二頃二十七畆四釐五毫一絲又水磨一十一盤園圃三處
  實徴房課木植起運銀八十七兩二錢四分九釐實活丁七百七十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五十一兩六錢一分九釐四毫四絲七忽一微六纎三塵九𣺌一漠
  二項共實徴起運銀一百三十八兩八錢六分八釐四毫四絲七忽一微六纎三塵九𣺌一漠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糧四千八百六十六石七斗一升五合一勺二抄二撮
  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一萬五千五百二十束八分六釐
  一蘭州㕔改歸平番實徴更名熟地八十九頃二十七畆六分七釐
  實活更名丁二名
  實徴起運折色地租銀三十九兩二錢八分一釐七毫六絲
  隨徴起運丁銀六兩九錢七分一毫九絲二忽遇閏加銀二錢五分四釐
  二項共實徴起運銀四十六兩五錢五釐九毫五絲二忽
  一番糧
  凉州府屬武永古三縣并荘浪㕔新歸番民一千四百三十六户男婦一萬五千七百七十名口共種熟旱地八頃三十九畆七分墾旱地七十九段
  實徴起運本色糧二十七石三斗九升六合五勺五抄
  實徴起運本色草一百九十七束五分九釐九毫四絲七忽
  貢馬六十六匹交納凉永荘各營騐収撥補摘缺營馬
  寜夏府屬
  一屯田
  原額屯科共地一萬七千三百八十六頃八十九畆二分九釐一毫四絲七忽内
  除荒免徴地二千五十五頃四十五畆四分四釐九毫八絲八忽
  實熟并新墾共地一萬五千三百三十一頃四十三畆八分四釐一毫五絲九忽
  實徴地畆折色銀五千四百八十七兩四錢七釐八毫八絲六忽六微一纎
  實活屯丁二萬一千八百五十六丁九分三釐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五百一十五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一千四百八十四兩九分四釐五毫五絲二忽
  二項共實徴銀六千九百七十一兩五錢二釐四毫三絲八忽六微一纎内
  起運銀四千三百二十八兩八錢八分六釐五毫八絲八忽六微一纎
  存留銀二千六百四十二兩六錢一分五釐八毫五絲
  實徴起運本色糧一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七石七斗七升五合三勺五抄一撮一圭六粟
  實徴本色草四十九萬四千三百九十一束五分六釐八毫四絲四忽四微七纎五塵六𣺌六漠
  一更名
  原額實徴地九百九十頃二十二畆七分四釐三毫三絲内
  除荒免徴地二十二頃八十七畆九分二釐五毫實熟地九百六十七頃三十四畆八分一釐八毫三絲
  實徴地畆折糧草起運銀一千七百三十一兩五錢六分六釐四毫七絲七忽四纎
  實活丁七千二百三十二丁半奉文以糧載丁銀八十五兩一錢二分九釐八絲七忽
  二項共實徴起運銀一千八百一十六兩六錢九分五釐五毫六絲四忽四纎
  實徴本色糧六千二百九十石三斗一升四合四勺二抄
  實徴本色草二萬三千六百九十三束七分五釐八毫四忽九微二纎七塵四𣺌六漠
  西寧府屬
  一屯田
  原額秋站起科并開墾共地六千九百一十四頃四畆六分九釐二毫内
  除荒免徴地四百六十五頃五十畆九分八釐二毫實熟秋站起科并開墾共地六千四百四十八頃五十三畆七分一釐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二萬一千五百六十七丁實徴倉斗起運本色正糧二萬九千四百九十五石四斗六升九合一勺九抄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馬糧一千三百一十九石三升四合二勺一抄五撮
  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八十四萬三千三十五束一分五釐五毫五絲
  一番糧
  新歸投誠番民二萬二百七户男婦子女八萬六千一百六十六名口共種無頃畆水旱地一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段
  實徴起運本色糧一萬九百六十二石六斗四升七合二勺九抄
  貢馬二十四匹每匹折貢銀八兩共折起運銀一百九十二兩
  直𨽻秦州并所屬
  一民田
  原額各等共地六萬七千三百三十二頃一畆九分一釐八毫九絲七忽内除奉
  㫖豁免過荒地二萬七千八十一頃五十九畆五分九釐六毫九絲七忽二微五纎四塵七𣺌
  實熟并開墾地四萬二百五十頃四十二畆三分二釐一毫九絲九忽七微四纎五塵三𣺌内除禮縣歸併成縣地一百二十四頃六十畆五分三毫五絲六忽八微
  止該實熟地四萬一百二十五頃八十一畆八分一釐八毫四絲二忽九微四纎五塵三𣺌
  實徴本折糧一萬七千四百三十六石九斗四升九合四勺四撮二圭三粟八粒八顆内
  存留本色糧五百一石三斗二升七合二勺四抄七撮七圭一粟九粒二顆
  實徴民糧折色并均徭共銀二萬六千二十七兩三錢五釐三毫二絲五忽九微四纎九塵二𣺌二漠
  外遇閏加銀一百一兩四錢七分七釐九毫三絲五忽五纎九𣺌一漠
  原額實活俱折下下丁三萬一百三十一丁内除禮縣歸併成縣丁一百四十八丁
  止該丁二萬九千九百八十三丁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四千四百六十四兩八錢七釐七毫九絲八忽五微四纎九塵九𣺌五漠
  外遇閏加銀二百一十六兩八錢九分三釐三毫九絲六微一纎九塵九𣺌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八百四十丁
  額外課程地税匠價年例料價共銀二百三十六兩五錢六分五釐
  外遇閏加銀一十五兩二錢一分三釐七毫五絲額解裁府朝覲銀七兩九錢九分九釐九毫
  以上額内額外連閏并朝覲共銀三萬一千七十兩二錢六分三釐一毫一微六纎九塵九𣺌八漠内
  起運銀二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兩八分四毫六絲一忽四微四纎五𣺌六漠
  存留銀七千一百三十七兩三錢九分七釐一絲四忽二纎一𣺌二漠
  解藥脚價茜草鋪墊等銀一十五兩七錢八分五釐六毫二纎四忽七微九塵三𣺌
  一民田
  秦州禮縣接収岷州化都里成縣上店等里
  實熟地三百六十二頃一十二畆八分九絲
  實徴折色并均徭共銀一千四百九十五兩五錢六分三釐四毫二絲一忽八微
  實徴本色起運糧九石三斗三升四合五勺四抄四撮四圭九粟
  實徴折色銀五兩七錢八分八釐九毫六絲四忽六纎五塵七𣺌二漠
  民丁九百三十八丁半奉文以糧載丁銀二百五十二兩七錢四分一釐四毫四絲二忽九微八纎五塵二𣺌六漠
  外遇閏加銀二十八兩三錢三分五釐三毫九絲五忽二微一纎五塵七𣺌六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一千七百八十二兩四錢二分九釐二毫二絲四忽六纎六塵七𣺌四漠
  一屯田
  秦清秦徽禮五州縣接収鞏文禮洮岷西秦七衛所原額屯地六千三百一十八頃五十畆一分五釐二絲五忽三纎三塵四𣺌内除
  荒地二千九百五十七頃七十畆八分四釐二毫五絲一忽一微
  實熟地三千三百六十頃七十九畆三分七毫七絲三忽九微三纎三塵四𣺌
  又額外下税地九頃四畆三分四釐八毫七絲五忽實徴本色起運糧一萬八千一百四十五石三斗三升二合二勺四抄五撮六圭九粟七粒二顆
  實徴地畆草價九釐共銀六百四十五兩一分五釐二毫七絲四忽四微七纎九塵二𣺌一漠
  屯丁九千六百一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三千一百六十三兩七錢八分七釐九毫二絲九忽三微三纎八塵五漠
  外遇閏加銀一百六十一兩二分八釐七毫五絲七忽四微五纎四塵六𣺌二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起運共銀三千九百六十九兩八錢三分一釐九毫六絲一忽二微七纎一塵八𣺌八漠
  一更名
  秦州并所屬禮縣原額更名地三百九十五頃八十八畆内除
  荒地三百六十三頃五十二畆
  實熟地三十二頃三十六畆
  實徴折色銀四兩二錢四分八釐三絲八忽二微實徴本色起運糧三十一石四斗八升
  實徴本色起運草一百三十五束
  更名丁無奉文以糧載丁銀六兩二分八釐九毫一絲六忽一微九纎一塵二𣺌三漠
  外遇閏加銀二錢一分九釐八毫二絲五微三纎三塵三𣺌四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一十兩四錢九分六釐七毫七絲四忽九微三纎五𣺌七漠
  直𨽻階州并所屬
  一民田
  原額各等共地二千三百八十九頃四畆二分九釐七毫二絲三忽内除奉
  㫖豁免過荒地七百六十四頃五十九畆七分九釐五
  毫五絲八忽
  實熟地一千六百二十四頃四十四畆五分一毫六絲三忽内除階州歸併西固成縣歸併秦州地三百八十五頃四十畆三分一釐六毫六絲五忽三微九纎
  止該實熟地一千二百三十九頃四畆一分八釐四毫九絲九忽六微一纎
  實徴折色糧六千八百四十一石三斗八升九合九勺五抄二撮二圭五粟四粒六顆
  實徴民糧折色并均徭恊濟共銀九千五十九兩二錢四分二釐六毫一絲九忽八微八纎七塵八𣺌
  原額實活俱折下下丁二萬七千七百一十八丁内除階州歸併西固成縣歸併秦州丁九百三十二丁半
  止該丁二萬六千七百八十五丁半奉文以糧載丁共載丁銀一千五百四十九兩三錢二釐四毫六絲八忽三微九纎八塵六𣺌九漠
  外遇閏加銀一百二十兩五錢六釐二毫八絲二忽五微三纎九塵七𣺌七漠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二百八十三丁
  額外課程地税匠價等項共銀一百一十六兩四錢二釐
  外遇閏加銀七兩三錢九分八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
  額解岷山驛站銀一百八十七兩四錢八分一釐額解裁府朝 覲銀四兩二錢二分二釐三毫以上額内額外連閏并朝 覲銀一萬一千四十四兩五錢五分五釐四忽一微五纎六塵二𣺌六漠内
  起運銀八千一百四十三兩四錢六分一釐二毫八絲五忽一微四纎九塵五𣺌七漠
  存留銀二千八百八十八兩五錢四分七釐五毫三絲五忽三微五纎一塵六𣺌九漠
  解藥脚價茜草等銀一十二兩五錢四分六釐一毫八絲三忽六微五纎五塵
  一民田
  成縣接収禮縣府城里
  實熟地一百二十四頃六十畆五分三毫五絲六忽八微
  實徴折色銀一百一十一兩八錢五分二釐五毫二絲八忽
  民丁一百四十八丁奉文以糧載丁銀一十八兩八錢七分四釐五毫一絲八忽四微七纎五塵二𣺌二漠
  外遇閏加銀一兩二錢七分六釐六毫四絲四忽六塵四𣺌四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起運銀一百三十二兩三釐六毫九絲四微八纎一塵六𣺌六漠
  一屯田
  階州并成文二縣接収西固文縣階州三所
  原額屯地一千九十五頃九十一畆九分四釐六毫六絲九忽九微九纎六塵七𣺌内除
  荒地二百八十九頃九十九畆六分五釐五毫六纎六塵六𣺌七漠
  實熟地八百五頃九十二畆二分九釐一毫六絲九忽九微三纎三漠
  實徴本色起運糧四千六百三十七石九斗五升五合二勺七抄九撮九圭八粟
  實徴地畆草價銀二百五十七兩九錢三分三釐七毫六絲四忽三微三纎七塵六𣺌
  屯丁一千五百一十一丁奉文以糧載丁銀八百二十五兩二錢六分七釐三毫一絲七忽八微四纎三塵七𣺌二漠
  外遇閏加銀四十一兩一錢八分三釐三毫八絲九忽七微九纎六塵八𣺌七漠
  以上地丁二項連閏共銀一千一百二十四兩三錢八分四釐四毫七絲一忽九微七纎八塵一𣺌九漠
  額外屯租銀六兩六錢九分
  以上額内額外共起運銀一千一百三十一兩七分四釐四毫七絲一忽九微七纎八塵一𣺌九漠
  一番糧
  文縣新歸投誠番民四百六十八户男女六千八百八十五名口共耕種番地九十三頃九十六畆三分
  共徴折色起運銀四十六兩九錢三釐三毫二絲二忽七微八纎四塵
  直𨽻肅州并所屬
  一屯田
  原額并新墾共地四千六百六十三頃五十九畆五分九釐一毫内
  除荒免徴地一千二百七十頃五十二畆三分七釐一毫九絲一忽
  實熟并新墾共地三千三百九十三頃七畆二分一釐九毫九忽又水磨二盤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四千四百六十六丁奉文以糧載丁起運銀一百一十二兩九錢一分五釐四毫五絲八忽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正糧二萬九百九十七石八斗五升九合二勺七抄三撮四圭二粟七粒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馬糧一千四十石八斗八升一合九勺六抄三撮六圭七粟一粒
  實徴倉斗存留本色糧八十二石五斗
  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五十六萬七千四百一十四束三分一釐七毫八絲九忽二微六纎八塵八𣺌六漠
  一更名
  原額實熟地一頃三十八畆
  實徴倉斗起運本色糧六石九斗
  安西㕔屬
  一屯地
  原額地二十一頃二十畆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一百五十三丁
  實徴京斗起運本色正糧一百一十八石七斗三升九合三勺九抄八撮
  實徴京斗起運本色馬糧五石九斗三升六合九勺六抄九撮九圭
  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三千七百六束七分四毫七絲五忽一纎三塵六𣺌四漠
  靖逆㕔屬
  一屯地
  原額地一百六十頃
  盛世滋生永不加賦丁一千三百丁
  實徴京斗起運本色正糧六百七十石一升六合實徴京斗起運本色馬糧三十三石五斗八勺實徴起運本色新例草二萬九百一十五束九分八釐五毫一絲八忽八微五纎五塵八𣺌




  甘肅通志巻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十四
  兵防
  甘肅跨連邊塞兩提六鎮勁旅雄師雲屯棊布控扼險要鞏固巖疆直省重兵莫多於此干城鎻鑰毖飭域中揚威閫外司戎行之責也志兵防
  鎮守寧夏等處將軍一員駐劄寧夏滿城坐馬二十匹
  左翼副都統一員協領三員佐領一十二員防禦一十四員驍騎校一十二員筆帖式三員馬甲兵一千一百名步甲六百名弓匠鐵匠三十六名官馬二百七十七匹兵馬二千二百一十三匹
  右翼副都統一員協領三員佐領一十二員防禦一十四員驍騎校一十二員馬甲兵一千一百名步甲六百名弓匠鐵匠三十六名官馬二百六十五匹兵馬二千二百一十三匹
  將軍坐甲六名馬一十八匹左右都統坐甲六名馬一十八匹領催前鋒馬甲拴養駝八百隻内䭾炮駝八十隻
  甘肅撫標左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七十五名步戰兵一百名守兵三百七十五名官馬二十四匹兵馬一百七十五匹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七十五名步戰兵一百名守兵三百七十五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一百七十五匹陜西提督總兵官一員駐劄固原州坐馬二十匹
  中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九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名官馬二十四匹兵馬五百九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四十七名守兵四十七名兵馬八十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十二名步戰兵八十五名兵馬一百三十二匹雍正十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八十名兵馬一百二十匹
  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九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九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八十五名步戰兵五十名守兵五十名兵馬八十五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十二名步戰兵八十四名兵馬一百三十二匹雍正十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八十名兵馬一百二十匹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九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九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八十三名步戰兵四十八名守兵四十七名兵馬八十三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十一名步戰兵八十六名兵馬一百三十一匹雍正十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八十名兵馬一百二十匹
  前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九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九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四十五名守兵四十五名兵馬八十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十二名步戰兵八十四名兵馬一百三十二匹雍正十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八十名兵馬一百二十匹
  後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九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九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四十五名守兵四十四名兵馬八十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十二名步戰兵八十五名兵馬一百三十二匹雍正十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八十名兵馬一百二十匹
  以上提督叅將遊擊守備千把共官四十一員坐馬一百三十二匹
  馬步戰守兵共六千九百四十九名兵馬四千六百五十七匹
  慶陽營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二百五十名步戰兵一百三十五名守兵九十八名官馬二十四匹兵馬二百五十匹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九名步戰兵一十八名守兵二十名兵馬九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六十五名歩戰兵五十八名兵馬六十五匹
  東路紅徳城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九十五名步戰兵三十五名守兵一百三十五名官馬八匹兵馬九十五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五名步戰兵五名守兵四名兵馬五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二十五名步戰兵一十五名兵馬二十五匹平凉城守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七十三名步戰兵五名守兵一百三十六名官馬一十匹兵馬七十三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名步戰兵五名守兵三名兵馬六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二十名步戰兵二名兵馬二十匹涇州營千總一員馬戰兵二十名步戰兵二十名守兵四十五名官馬二匹兵馬二十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名步戰兵二名守兵三名兵馬一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六名步戰兵八名兵馬六匹
  西協靖逺營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三百三十三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守兵一百名官馬二十四匹兵馬三百三十三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二十二名步戰兵二十二名守兵二十三名兵馬二十二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七十六名步戰兵七十名兵馬七十六匹
  固原城守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二百九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守兵八十六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二百九十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十六名步戰兵二十四名守兵二十五名兵馬一十六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七十六名步戰兵七十名兵馬七十六匹
  兼攝瓦亭營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五十名兵馬一十匹下馬闗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七十五名步戰兵三十五名守兵六十三名官馬一十六匹兵馬一百七十五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八名步戰兵二名守兵五名兵馬八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四十四名步戰兵一十五名兵馬四十四匹西安州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一十五名守兵三十六名官馬八匹兵馬六十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三名步戰兵二名守兵二名兵馬三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十五名步戰兵七名兵馬一十五匹蘆塘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一百二十六名步戰兵三十八名守兵六十二名官馬八匹兵馬一百二十六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五名步戰兵四名守兵五名兵馬五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三十二名步戰兵一十六名兵馬三十二匹蘆溝堡營守備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五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匹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三名兵馬三匹
  永安堡營守備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五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二名步戰兵二名守兵二名兵馬二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三名兵馬三匹
  八營守備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七十五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匹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三名兵馬三匹
  以上副將叅將遊擊都司守備千把共官三十六員坐馬一百三十四匹
  馬步戰守兵共三千九百三十五名兵馬一千九百七匹
  甘肅提督總兵官一員駐劄甘州府城坐馬二十匹
  中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百二十三名步戰兵二百七十七名官馬二十四匹兵馬七百二十三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一十九名步戰兵八十九名守兵八十九名兵馬一百一十九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二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百六十名步戰兵二百四十名官馬八匹兵馬三百六十匹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百二十三名步戰兵二百七十七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七百二十三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一十九名步戰兵八十八名守兵八十九名兵馬一百一十九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三百六十名步戰兵二百四十名官馬八匹兵馬三百六十匹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百二十四名步戰兵二百七十六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七百二十四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一十九名步戰兵八十八名守兵八十九名兵馬一百一十九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三百六十名步戰兵二百四十名官馬八匹兵馬三百六十匹前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百二十四名步戰兵二百七十六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七百二十四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一十八名步戰兵八十八名守兵八十九名兵馬一百一十八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百六十名步戰兵二百四十名官馬六匹兵馬三百六十匹後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百二十四名步戰兵二百七十六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七百二十四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一十八名步戰兵八十八名守兵八十九名兵馬一百一十八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百六十名步戰兵二百四十名官馬六匹兵馬三百六十匹以上提督叅將遊擊守備千把共官五十九員坐馬一百六十八匹
  馬步戰守兵共九千四百七十九名兵馬六千一十一匹䭾炮駱駝一百隻
  鎮守凉州總兵官一員坐馬一十六匹
  中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二十三名步戰兵一百七十七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二十三匹䭾炮馬駝二十匹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十一名步戰兵二十六名守兵二十六名兵馬六十一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六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二十三名步戰兵一百七十七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二十三匹䭾炮馬駝二十匹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十一名步戰兵二十六名守兵二十六名兵馬六十一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六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二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七十六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二十四匹䭾炮馬駝二十匹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二十六名守兵二十五名兵馬六十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前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二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七十六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二十四匹䭾炮馬駝二十匹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二十五名守兵二十五名兵馬六十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後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二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七十六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二十四匹䭾炮馬駝二十匹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二十五名守兵二十五名兵馬六十匹雍正九年新募把總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永昌營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二百三十三名步戰兵二百五十二名守兵三百名官馬二十六匹兵馬二百三十三匹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十四名步戰兵三十三名守兵三十二名兵馬一十四匹
  寧逺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三十六名守兵九十五名官馬四匹兵馬三十六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二名兵馬二匹
  永寧堡把總一員守兵四十八名官馬二匹
  髙古城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二十二名步戰兵一百七名守兵一百五十名官馬十二匹兵馬一百二十二匹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九名步戰兵一十四名守兵一十四名兵馬九匹
  新城堡都司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四十八名守兵一百一十名官馬六匹兵馬四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三名兵馬三匹
  水泉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三十九名守兵九十八名官馬四匹兵馬三十九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三名兵馬三匹
  凉州城守營都司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十九名步戰兵四十九名守兵二百名官馬八匹兵馬三十九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三名步戰兵八名守兵九名兵馬三匹髙溝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二十名守兵四十五名官馬四匹兵馬二十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名兵馬一匹
  張義堡都司一員馬戰兵三十一名步戰兵一十六名守兵五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三十一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二名步戰兵三名守兵三名兵馬二匹西把截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三十名步戰兵九名守兵六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三十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三名兵馬三匹
  蔡旗堡都司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三十八名步戰兵四十五名守兵四十五名官馬六匹兵馬三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三名步戰兵七名守兵七名兵馬三匹上古城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三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名兵馬一匹
  炭山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十名守兵四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二十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名兵馬一匹
  南把截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十九名守兵四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二十九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二名兵馬二匹
  鎮番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七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二十六名官馬十八匹兵馬一百七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十一名步戰兵四十五名守兵四十五名兵馬一十一匹
  大靖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二百五名步戰兵一百四十八名守兵三百三十名官馬十八匹兵馬二百五匹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十五名步戰兵一十五名守兵一十五名兵馬一十五匹
  安逺營都司一員馬戰兵三十三名步戰兵一百一十一名守兵四十五名官馬四匹兵馬三十三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二名步戰兵二十三名守兵二十二名兵馬二匹
  黒松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五名步戰兵一十六名守兵四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五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名步戰兵二名守兵三名兵馬一匹土門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二十六名步戰兵二名守兵六十五名官馬四匹兵馬二十六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名兵馬一匹
  古浪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十九名守兵九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二十九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三名兵馬三匹
  莊浪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四十名步戰兵六十八名守兵三百二十名官馬十八匹兵馬一百四十匹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名步戰兵一十一名守兵一十名兵馬六匹
  武勝堡把總一員馬戰兵八名守兵五十名官馬二匹兵馬八匹阿壩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八十五名步戰兵三十八名守兵二百三十六名官馬八匹兵馬八十五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五名步戰兵六名守兵五名兵馬五匹松山營守備一員馬戰兵八名守兵一百名官馬四匹兵馬八匹裴家營把總一員守兵五十名官馬二匹
  紅水營守備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一百一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匹
  三眼井營都司一員馬戰兵一十七名守兵一百三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七匹
  永泰營千總一員守兵七十五名官馬二匹
  鎮羗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百五十三名步戰兵八十九名守兵三百五十名官馬一十匹兵馬一百五十三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九名步戰兵九名守兵一十名兵馬九匹
  岔口營都司一員馬戰兵八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官馬四匹兵馬八匹
  以上總兵副將叅將遊擊都司守備千把共官一百一十一員坐馬三百四十二匹
  馬步戰守兵共一萬二千八百七十八名兵馬五千八百三十匹䭾炮馬駝一百匹隻
  鎮守寧夏總兵官一員坐馬一十六匹
  中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五十九名步戰兵二百八十九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五十九匹䭾炮駱駝八隻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名步戰兵八十七名兵馬一百三匹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五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八十九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五十八匹䭾炮駱駝八隻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八十四名步戰兵八十一名兵馬八十四匹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五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八十九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五十八匹䭾炮駱駝八隻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四名步戰兵八十七名兵馬一百四匹
  前營遊擊         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五十八名步戰兵二百八十九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五十八匹䭾炮駱駝八隻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四名步戰兵八十六名兵馬一百四匹城守營把總二員守兵三百名官馬四匹䭾炮駱駝二隻中衞營副將一員都司二員千總二員把總五員馬戰兵三百三十八名步戰兵二百七十一名守兵三百五十名官馬三十匹兵馬三百三十八匹䭾炮駱駝四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九十八名步戰兵六十四名兵馬九十八匹平羅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二百六十九名步戰兵一百一十七名守兵三百二十名官馬二十匹兵馬二百六十九匹䭾炮駱駝四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七十八名步戰兵二十八名兵馬七十八匹
  洪廣營遊擊一員守備             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三十一名步戰兵七十七名守兵四百名官馬一十八匹兵馬二百三十一匹䭾炮駱駝四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六十六名步戰兵六名兵馬六十六匹玉泉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二百三十二名步戰兵七十七名守兵三百三十五名官馬一十六匹兵馬二百三十二匹䭾炮駱駝四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六十六名步戰兵六名兵馬六十六匹大壩堡都司一員馬戰兵一十八名守兵一百三十三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八匹䭾炮駱駝一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四名兵馬四匹
  廣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二百三十一名步戰兵七十七名守兵二百六十五名官馬一十六匹兵馬二百三十一匹䭾炮駱駝四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六十四名步戰兵一十名兵馬六十四匹石空寺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一十八名守兵一百三十三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八匹䭾炮駱駝一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四名兵馬四匹
  古水井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一十八名守兵一百三十三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八匹䭾炮駱駝一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四名兵馬四匹
  花馬池營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三百名步戰兵七十三名守兵二百二十五名官馬二十四匹兵馬三百匹䭾炮駱駝四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八十四名步戰兵三名兵馬八十四匹同心城守備一員馬戰兵九名守兵七十二名官馬四匹兵馬九匹䭾炮駱駝一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三名兵馬三匹
  靈州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四十三名步戰兵一百四十四名守兵一百九十名官馬二十匹兵馬二百四十三匹䭾炮駱駝四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六十六名步戰兵三十二名兵馬六十六匹臨河堡把總一員守兵一百名官馬二匹
  横城堡都司一員馬戰兵一十八名守兵一百九十三名官馬四匹兵馬一十八匹䭾炮駱駝一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六名兵馬六匹
  清水營把總一員守兵五十名官馬二匹
  興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二百五名步戰兵七十一名守兵一百七十二名官馬一十六匹兵馬二百五匹䭾炮駱駝四隻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五十六名步戰兵一十名兵馬五十六匹安定堡守備一員馬戰兵八名守兵七十二名官馬四匹兵馬八匹䭾炮駱駝一隻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二名兵馬二匹
  惠安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九名守兵六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九匹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四名兵馬四匹
  以上總兵副將叅將遊擊都司守備千把共官九十二員坐馬二百九十八匹
  馬步戰守兵共一萬一千四十六名兵馬四千九百八十匹䭾炮駱駝七十二隻
  鎮守西寧總兵官一員坐馬一十六匹
  中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八十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名步戰兵八十名守兵七十八名兵馬一百三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六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八十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名步戰兵八十名守兵七十八名兵馬一百三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六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八十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名步戰兵七十九名守兵七十七名兵馬一百二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前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八十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名步戰兵七十九名守兵七十七名兵馬一百二匹雍正九年新募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後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八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四百八十匹䭾炮駱駝二十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名步戰兵七十九名守兵七十七名兵馬一百二匹雍正九年新募把總二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鎮海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百八十九名步戰兵一百八十二名守兵二百一十名官馬二十匹兵馬三百八十九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十一名步戰兵二十名守兵三十七名兵馬六十一匹
  南川營都司一員馬戰兵五十八名守兵一百四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五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十一名守兵六名兵馬一十一匹北川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百四十六名守兵二百一十名官馬一十匹兵馬一百四十六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二十三名守兵一十名兵馬二十三匹威逺營都司一員馬戰兵五十八名守兵二百二十名官馬四匹兵馬五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八名守兵五名兵馬八匹
  巴暖三川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八十八名步戰兵四十六名守兵一百六十名官馬八匹兵馬八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十一名守兵六名兵馬一十一匹碾伯營都司一員馬戰兵四十九名守兵一百一十名官馬四匹兵馬四十九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名守兵三名兵馬六匹
  老鴉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四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冰溝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五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西大通堡千總一員馬戰兵二十名守兵四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二十匹
  洮岷營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九十二名步戰兵三百六十四名守兵三百名官馬二十八匹兵馬二百九十二匹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三十九名步戰兵七十七名守兵四十六名兵馬三十九匹
  岷州營都司一員守兵一百五十名官馬四匹
  舊洮堡都司一員守兵二百名官馬四匹
  階州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九十七名步戰兵一百八十二名守兵二百八十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九十七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十一名步戰兵二十九名守兵一十六名兵馬一十一匹
  文縣營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四十九名步戰兵一百三十六名守兵二百名官馬一十匹兵馬四十九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名步戰兵一十一名守兵六名兵馬六匹
  西固堡都司一員馬戰兵二十三名步戰兵一十八名守兵一百七十六名官馬四匹兵馬二十三匹
  鞏昌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四十六名步戰兵六十八名守兵二百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一百四十六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二十三名步戰兵七名守兵一十二名兵馬二十三匹
  秦州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九十七名步戰兵三十二名守兵二百一十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九十七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八名步戰兵三名守兵六名兵馬八匹河州營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八十六名步戰兵二百七十三名守兵二百名官馬二十八匹兵馬四百八十六匹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五十七名步戰兵四十七名守兵四十五名兵馬五十七匹
  西寧城守營都司一員把總二員步戰兵五十四名守兵二百名官馬一十匹
  歸德堡都司一員守兵一百五十名官馬四匹
  保安堡都司一員把總一員守兵二百名官馬六匹
  起臺堡守備一員守兵一百名官馬四匹
  臨洮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六十八名守兵二百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六十八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六名守兵三名兵馬六匹
  蘭州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一十二名步戰兵三十六名守兵二百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一百一十二匹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十二名步戰兵三名守兵六名兵馬一十二匹
  紅城子堡把總一員守兵四十名官馬二匹
  苦水堡把總一員守兵三十名官馬二匹
  循化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六十名步戰兵三百二十名守兵三百二十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一百六十匹以上總兵副將叅將遊擊都司守備千把共官一百二十六員坐馬三百八十四匹
  馬步戰守兵共一萬六千五百八十七名兵馬六千七百五十二匹䭾炮駱駝一百隻
  鎮守肅州總兵官一員坐馬一十六匹
  中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六十七名步戰兵七十九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六十七匹䭾炮馬駝三十四匹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十三名步戰兵一百名守兵一百名兵馬一百三十三匹
  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六十七名步戰兵七十九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六十七匹䭾炮馬駝三十三匹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十三名步戰兵一百名守兵一百名兵馬一百三十三匹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六十六名步戰兵七十八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六十六匹䭾炮馬駝三十三匹隻
  雍正七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三十四名步戰兵一百名守兵一百名兵馬一百三十四匹
  嘉峪關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四十六名步戰兵一百三十六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一百四十六匹野馬灣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三十九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新城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三十九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金佛寺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十名守兵二十九名官馬二匹兵馬二十匹
  卯來泉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四十九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金塔寺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四十六名步戰兵一百三十四名守兵一百九十三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一百四十六匹下古城堡守備一員馬戰兵四十九名守兵九十六名官馬四匹兵馬四十九匹
  兩山口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三十九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臨水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二十九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鎮夷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一百九十五名步戰兵八十八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官馬八匹兵馬一百九十五匹
  清水堡都司一員馬戰兵四十九名守兵九十六名官馬四匹兵馬四十九匹
  雙井堡把總一員守兵三十八名官馬二匹
  鹽池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二十九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深溝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十名守兵二十九名官馬二匹兵馬一十匹
  永固城營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三百名步戰兵五百六十七名守兵九十五名官馬二十八匹兵馬三百匹甘州城守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一百一十二名守兵五百七十名官馬一十八匹兵馬一百
  梨園堡都司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四十九名守兵九十五名官馬六匹兵馬四十九匹
  洪水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一十七名步戰兵一百六十六名守兵一百四十二名官馬十二匹兵馬一百一十七匹南古城營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三十九名步戰兵二十九名守兵四十八名官馬四匹兵馬三十九匹
  馬營墩堡都司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五十名步戰兵四十八名守兵四十八名官馬六匹兵馬五十匹
  髙臺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一百一十名步戰兵五十七名守兵二百九名官馬八匹兵馬一百一十匹
  平川堡守備一員馬戰兵三十名守兵七十八名官馬四匹兵馬三十匹
  紅崖堡守備一員馬戰兵四十九名守兵七十六名官馬四匹兵馬四十九匹
  山丹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二十八名步戰兵六十七名守兵一百九十二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一百二十八匹
  硤口堡都司一員馬戰兵三十名步戰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七名官馬四匹兵馬三十匹
  定羗廟把總一員馬戰兵三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三十匹黒城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馬戰兵一百二十一名步戰兵一百六十七名守兵八十五名官馬八匹兵馬一百二十一匹
  大馬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一百五十一名步戰兵二百三十九名守兵一百名官馬一十二匹兵馬一百五十一匹
  以上總兵副將叅將遊擊都司守備千把共官八十四員坐馬二百六十八匹
  馬步戰守兵共九千六百一十四名兵馬四千七十九匹䭾炮馬駝一百匹隻
  鎮守安西總兵官一員坐馬一十六匹
  中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六百名步戰兵四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六百匹䭾炮駱駝二十隻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六百名步戰兵四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六百匹䭾炮駱駝二十隻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六百名步戰兵四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六百匹䭾炮駱駝二十隻卜隆吉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百名步戰兵二百名官馬十四匹兵馬三百匹
  栁溝堡營都司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一百四十名官馬六匹兵馬六十匹
  雙塔堡營千總一員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四十名官馬二匹兵馬六十匹
  靖逆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九十名步戰兵二百一十名官馬十匹兵馬九十匹
  赤金營都司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一百四十名官馬六匹兵馬六十匹
  惠回堡千總一員馬戰兵三十名步戰兵七十名官馬二匹兵馬三十匹
  協鎮沙州副將一員坐馬一十二匹
  左營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五十名步戰兵三百名官馬一十六匹兵馬四百五十匹
  右營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四百五十名步戰兵三百名官馬一十六匹兵馬四百五十匹
  黄墩堡營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百八十名步戰兵一百二十名官馬八匹兵馬一百八十匹
  百齊堡把總一員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四十名官馬二匹兵馬六十匹
  踏實堡營都司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八十名官馬六匹兵馬一百二十匹
  以上總兵副將遊擊都司守備千把共官六十員坐馬一百八十二匹
  馬步戰守兵共六千五百名兵馬三千六百六十匹䭾炮駱駝六十隻
  鎮守大通總兵官一員坐馬一十六匹
  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名步戰兵五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匹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七十五名兵馬二百四十匹
  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百名步戰兵五百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五百匹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七十五名兵馬二百四十匹
  白塔營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五百六十名官馬二十四匹兵馬二百四十匹
  雍正九年新募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二百五十名兵馬一百二十匹
  永安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三百二十名步戰兵四百八十名官馬二十二匹兵馬三百二十匹
  以上總兵叅將遊擊守備千把共官三十三員坐馬一百六匹
  馬步戰守兵共四千六百名兵馬二千一百六十匹
  厯代兵制附
  成周之制兵籍具於司徒行征則屬之司馬故五人為伍即五家之比五伍為兩即五比之閭四兩為卒即四閭之旅五卒為旅即五卒之黨五旅為師即五黨之州五師為軍即五州之鄉居則為比閭卒黨州鄉出則為伍兩卒旅軍師天子六軍七萬五千人出車千乘大國三軍三萬七千五百人出車五百乘次國二軍二萬五千人出車三百三十三乘小國一軍萬有二千五百人出車一百六十七乘
  漢文帝遣三將軍軍隴西北地上郡募民徙塞下 武帝置䕶羌校尉 渾邪王降置五屬國 元狩三年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 自衞霍度幕朔方以西至令居徃徃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 元封三年擊車師列亭障於玉門 宣帝置西域都䕶中西域而立幕府治烏壘城督察烏孫康居等三十六國 四年呼韓邪稱臣減戍卒什二 元帝置戊巳校尉屯車師故地
  東漢建武九年班彪上言舊制凉州部置䕶羌校尉今宜復如舊制帝從之以牛邯為䕶羌校尉 十九年詔邊吏料敵戰守不拘以逗遛法 永平十七年復置西域都䕶戊巳校尉
  隋置十二衞曰翊衞曰驍騎衞曰武衞曰屯衞曰禦衞曰侯衞各分左右皆置將軍以分統諸府之兵有郎將副將坊主團主以相統治其外又有驃騎車騎二府皆有將軍後更驃騎曰鷹揚郎將車騎曰副郎將别置折衝果毅
  唐武徳初始置軍府以驃騎車騎兩將軍府領之寧州道涇州道皆置府 三年更以寧州道為折威軍涇州道為天紀軍 六年改驃騎曰統軍車騎曰别將貞觀十年更號統軍為折衝都尉别將為果毅都
  尉諸府總曰折衝府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為上千人為中八百人為下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長史兵曹别將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 按唐有天下二百餘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
  宋太祖懲藩鎮之弊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一禁兵天子衞兵也一廂兵諸州之鎮兵也一鄉兵選自戸籍或土民應募所在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之兵也一藩兵塞下内屬諸部落團結以為藩籬之兵也一募兵召募之制起於府衞之廢盖籍天下良民以討有罪三代之兵與府衞是也 熙寧七年分置將副在涇原者十一在環慶者八在秦鳯者五在西河者九而四路又有漢番弓箭手各附諸將分𨽻元豐六年熙河路經畧制置李憲言本路番漢雜為一軍嗜好言語不同部分不便請併九軍為五合漢弓箭手自為一軍番兵自為一軍從之 慶厯元年韓琦上言請於鄜慶渭三州各更益兵三萬人 二年詔刺陜西秦鳯路義勇為保捷軍是年冬復置經畧安撫招討使總四路軍置府涇州益屯兵三萬元符二年始城㑹州以葭蘆砦為晉寧軍
  金太祖即位始命以三百戸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與萬戸千戸制畧同外有漢軍大定時所置有事則僉取於民無事或以放免鎮防軍諸軍中取以更代在西北邊則有分番屯戍軍及永屯軍驅軍之别邊舗軍守河南陜西邊界者諸路効節軍章宗所置掌司弓手者河南陜西弩手軍宣宗興定二年選募二千人為一軍賜號威勇
  元太宗七年僉陜西五路人匠充軍每二十人出軍一名 至元二年八月陜西五路行省言新僉軍七千人若發民戸恐致擾亂今鞏昌已有舊軍三千諸路軍二千餘二千人亦不必發民户當以便宜起補從之 十三年命布色岱呼必賚巴圖爾二人為都元帥領䝉古軍二千人河西軍一千人守鄂端城 十七年發砲卒千人入甘州備戰守 中統八年二月以𤓰州沙州鷹房三百人充軍 十六年九月詔河西未僉軍之官及富强戸有物力者僉軍六百人大徳元年陜西平章事圖魯卜領總帥府軍三千人収捕西番回詔留總率軍百人及階州舊軍圖沙瑪軍各二百人守階州餘軍還元翼 十一年四月詔以禮店軍還屬吐蕃宣慰司
  明置都指揮以領衞所置總兵叅將遊擊守備以司攻守又理以憲臣監以御史撫以都憲統以總制各衛官軍分番教閱置屯遣戍大率五千六百人為一衞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戸所一百二十人為一百戸所每百戸所設總旗二人小旗一人管領鈐束大小相維以成隊伍其内地鄉兵則各州縣巡捕之官嵗時教閱以䕶守城池備遏盜賊者也
  陜西都司領 慶陽衞 平凉衞 固原衞 靖虜衞 鞏昌衞 秦州衞 岷州衞 臨洮衞 蘭州衞 河州衞 洮州衞 寧夏衞 寧夏前衞 寧夏左屯衞 寧夏右屯衞 寧夏中衞 寧夏後衞金州守禦千户所 文縣守禦千戸所 靈州守
  禦千戸所
  陜西行都司領 甘州左衞 甘州右衞 甘州中衞 甘州前衞 甘州後衞 甘州羣牧所 蘭州衞 西寧衞 莊浪衞 鎮番衞 永昌衞 山丹衞 凉州衞 髙臺守禦千户所 鎮夷守禦千戸所 古浪守禦千户所
  固原鎮 固原在寧夏之南成化以前套烽未熾獨靖虜一面備邊平固安㑹之區號為無事自𢎞治中火篩入掠後遂當衝始即州治為鎮以固靖甘蘭四衞𨽻之設總督總兵叅遊等官總兵原駐省城移鎮於此者也
  總督陜西三邊軍務一員固原兵備一員洮岷兵備一員延安兵備一員臨鞏兵備一員鞏昌兵備一員靖虜兵糧道一員鎮守陜西總兵官一員分守洮岷副總兵一員河州叅將一員蘭州叅將一員靖虜叅將一員階文西固叅將一員遊擊固原東路一員固原西路一員總督左營一員總督右營一員守備固原一員岷州一員環慶一員西固城一員文縣一員永安堡一員舊洮州一員坐營中軍官二員
  城堡八百八十五座戰敵等臺八百二十座䕶城堡墩敵角臺四千一十座
  兵馬原額官軍一十二萬六千九百一十九員名餉原額屯糧料本色三十二萬四千六百二十二石四斗二升三合屯草二十二萬九千七百五束寧夏鎮 明初置寧夏等五衞西北據賀蘭山東南帶黄河内有漢唐二渠險固饒沃河東三百里皆設備遞年修治牆塹正徳間有外邊嘉靖以來増築内邊而清水興武花馬池定邊各營尤稱要害云巡撫寧夏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寧夏管糧道一員兵糧道一員
  鎮守征西將軍總兵官一員協守副總兵一員分守東路右叅將一員西路左叅將一員靈州左叅將一員北路平虜
  城叅將        遊擊鎮城一員興武營一員廣武營一員守備玉泉營一員石空寺一員横城堡一員坐營中軍官二員都司管理鎮城一員水利屯田一員
  城堡營堡城九十四座闗城六座敵臺三十五座墩臺五百三十四座闗隘三十三座
  兵馬原額馬步官軍七萬一千六百九十三員名餉原額屯糧料一十萬七千四百九十七石草一百六十八萬七千四百七十四束
  甘肅鎮 甘肅即漢河西四郡地明初下河西棄敦煌畫嘉峪闗為界由莊浪迤南三百餘里為湟中地今置西寧衞由凉州迤北二百餘里為姑臧地今置鎮番衞又設甘州等五衞於張掖肅州衞於酒泉蘭州衞於金城皆屯兵拒守全鎮之地幾二千里惟一線通道西遮南蔽北扞稱孤懸重鎮云
  巡撫甘肅等處贊理軍務一員甘肅兵備一員西寧兵備一員莊浪兵備一員
  鎮守平羗將軍總兵官一員協守甘州左副總兵一員分守凉州右副總兵一員莊浪左叅將一員肅州右叅將一員西寧叅將一員鎮番叅將一員蘆塘叅將一員遊擊莊浪一員碾伯一員松山一員巡撫標下一員坐營中軍官一員守備紅水堡一員山丹衞一員紅城子堡一員鎮羌堡一員寧逺堡一員平川堡一員嘉峪關一員古浪一員巴暖三川一員北川一員鎮夷一員阿壩堡一員領班都司甘州頭班一員次班一員凉州頭班一員次班一員
  城堡城垣堡塞四百九十五座關隘一百四處兵馬原額官軍九萬一千五百七十一員名
  餉原額屯糧料六十萬三千一百八十八石四斗二升屯草五十四萬九千七百三束






  甘肅通志巻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十五
  水利
  𤱶澮時濬土多沃壤川源既滌畆盡膏腴相其流泉度其原隰因地之宜順水之性修復渠堰節宣蓄洩俾灌溉有資農事首務志水利
  臨洮府
  洮河渠 新渠在狄道縣北六十里雍正三年新開灌新店子田一百頃北流二十里至古城兒灌田二百頃又北安家河李家灣水溝靈石寺八哈斯一帶俱開渠灌溉
  三岔河 在狄道縣西北十里自河州界流至野門口灌田百餘頃
  栁林溝水 在狄道縣北四十里由七十里至好水溝入洮河灌地一頃餘
  牛頭溝水 在狄道縣北六十里至朱家溝灌田三十頃
  唐古泉 在狄道縣南二十五里由清水渠至番城灌田二百餘頃
  阿干河 在蘭州西南四十里源出馬銜山自分水嶺分為二南流金縣為浩亹水北流蘭州經阿干峪為阿干河由龍尾山麓分一渠灌州東南北田園並入城内由古峯山麓分一渠灌州西田園
  五泉水 在蘭州南臯蘭山下有泉五眼泉流成溪至南園灌田二十餘頃
  黄峪溝水 在蘭州西七里 筍羅溝在州西南六里 大小金溝在州西二十里 東栁溝在州東三十里 西栁溝在州西五十里以上五水俱資灌溉共計三百餘頃
  萬眼泉 在州東北三十里沿河諸山巖間湧泉甚多可資灌溉
  黄河水 在蘭州城北横流東西兩灘為翻車導引
  灌田自州人段續始
  大峽河 在金縣西南源出馬銜山至馬家溝分流夾城南曰浩亹北曰神濟兩河可灌田一十餘頃
  龕峪河 在金縣南十五里北入浩亹河可灌田三頃餘
  官溝水 在金縣南分馬家溝水由長川入城可灌田園
  新添溝水 在金縣南分馬家溝水灌大峽口田地大夏河 在河州南
  國朝康熙六年郡人自西古城引大夏水至十里屯三十里開渠灌田無數年久廢壊康熙四十三年監督同知郭朝佐知州王全臣重修並引水入城居民利便
  洪水河 在河州南頗資灌溉
  老鴉山口水 在河州西自土門闗口至九眼泉有古渠明成化癸卯守備康永設具編次人户輪流
  灌溉開壩百五十里灌田千頃田間水道周流不息民咸利焉年乆湮廢隆慶四年叅將張翼知州聶守中開渠䟽通上下百十里兩岸共植木二千本後渠壩衝壊萬厯壬寅知州陳文焯新開長渠自焦家壩入九眼泉三十里灌溉如故
  漫灣水渠 在河州西南明永樂間都督劉釗創開知州陳文焯重修灌田百餘頃
  鞏昌府
  渭水 在隴西縣北宋熙寜八年秦鳯提㸃鄭民憲自通遠軍熟羊砦導渭河至軍溉田引流入城分東西南北四池以資汲取又有頭渠在縣西十五里引渭水至下中川澆圃轉磨二渠在縣西教塲西引渭水至下川澆圃轉磨三渠在縣西三里岳家墩引渭水至城東角澆圃轉磨上下四十里皆引渭灌溉下流仍入渭
  永利渠 在縣西三十里明萬㦄間開引科羊河水入府城以資汲取為民永利
  粟水 在縣東南由南門引入城以給民用
  西河 在安定縣西南六十五里源出甸子川東北流遶城西又東㑹於東河東河味苦亦曰苦水西河味甘亦曰甘水二水交流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其間通渠流水以資灌溉物産繁甚寔為民利
  得羅川 在安定縣西南二十里土脉肥饒灌田千畆
  甜水河 在通渭縣七里引流入城歳久湮塞明嘉靖中築堤數十丈復引入城由西北出灌溉取汲至今民頼其利
  錦雞峽水 在通渭縣西二十里可資灌溉
  龍尾溝水 在通渭縣南十里可以溉田
  華川 在通渭縣西八十里四圍平坦草茂水清明置安定苑於此為牧圉之所𨽻苑馬寺
  漳河 在漳縣南自三岔引水通渠灌田三十里壤泉 在㑹寜縣北四十二里又有紅栁泉在㑹寜縣北二百里皆可灌溉
  米家峽河 在㑹寜縣南六十里𢈍岔河在縣南松樹岔河在縣東三十里響河在縣東一百里四水味甘居民資以灌汲
  通濟渠 在伏羗縣西一十里自延泉舖引渭水穿城至東川復入於渭東西灌地四十餘里又於城内修官磨一輪官民便之
  陸田渠 在伏羌縣西二十里引渭水至邑北安元川灌地二十餘里以上二渠俱明知縣王珣剏開
  廣濟渠 在伏羗縣西中川十五里引水至邑南黄羊堡灌地二十餘里
  惠民渠 在伏羗縣西引朱圉河至邑東石人川灌地三十餘里明知縣王從善開
  寜遠縣東路紅峪溝舊水渠灌田二里 廟峪溝水渠灌田三里 野南溝舊水渠灌田三里 新渠一道灌田三里 樂善河渠灌田十五里 龍泉堡水泉渠灌田三里 渭水舊渠灌田五里 䃰石川大佛峽舊渠灌田三里 䃰石川新渠灌田二十里 屈家橋渭水新渠灌田五里 木林峽新山水渠灌田二里 髙橋舖渭水新渠灌田二十里 蓼川舖河新水渠灌田五里
  按縣志寜遠縣東路舊有十三渠今縣東南川渭水通渠自城東北祭祀壇入渠經廟峪河灘陳家門紅溝鄧家川等處至髙橋舖共灌二十里濶三二里不等是舊志十三渠所稱紅峪廟峪渭水屈家髙橋五渠寔止一渠也或當時随地開濬其後引而通之耳
  寜遠縣西路脫篆川渠灌田五里 大人溝渠灌田五里 遮陽口渠灌田五里 魯寺觀渠灌田六里 湫子坪泉渠磨渠灌田五里 盤谷川渠灌田五里 硤龍坪山水渠灌田五里 納泥古蹟山水小渠灌田五里 磨石峪古蹟山水小渠灌田五里 鴛鴦舖舊唐渠灌田五里 廣吳舖渠灌田三里 山丹舖渠灌田十里 坡崙溝山渠灌田二里 杜家馬鬃河新水渠灌田五十里右寜逺縣西路十四渠按縣志明萬厯間知縣鄒浩東路開五渠西路開二渠餘失考
  桃花峽水 在寜遠縣北五里見資灌溉
  古流泉水 一在寜遠縣東一里山畔石中瀉出為瀉泉一在縣西南百歩平地湧出為湧泉俱引流北注渭水資民灌汲
  九龍泉 在西和縣西北居民引以灌溉 官泉去縣百歩許亦資灌汲之用
  黄河 在靖遠縣城北一里沿河上下多製水車開渠引水以資灌溉
  黄河堰 在靖逺縣北唐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小水 在靖遠縣達喇齊堡西南五里屈吳山麓溉田十餘頃
  瓦窑水 在靖遠縣達喇齊堡南三里引渠資灌西泉 在靖遠縣達喇齊堡西一里注則為湖引則灌田
  東泉 在靖逺縣達喇齊堡東二里其泉清冽灌田數十頃出各種果𬞞花草
  楊稍兒水 在靖逺縣東二十五里山澗泉泓數十引灌園圃又南三里朶兒泉引灌𬞞果又東五里泖孩泉又東十里磨合泉衆泉合流引灌園林茂盛又東北三十里房家溝泉朱家泉俱䟽渠引流資灌田圃
  紅栁泉 在靖逺縣北三十里資灌溉
  陡城水 在靖逺縣北七十里一名萬馬泉謂可以飲萬馬不竭也泉水引灌田百餘頃
  西川水 在岷州西䟽渠灌西川地三十里
  疊藏河 在岷州東引渠灌近城東南川地及教塲地
  三眼泉 在西固城北三里石厓孔中湧出近城俱賴此灌溉
  平凉府
  涇河 在平凉縣城西二支合流至城西北一里源出笄頭山下隂䟽為中内外三渠陽亦一渠東西二十里分流溉田
  浚谷水 在平凉縣東郭源出小谷谷髙數丈縣南諸山泉流滙焉自西而東三十里北流入涇東西溉田各里許山水暴漲則盈溢為患
  岨谷水 在平凉縣東二里東南山泉所滙流八里入涇亦可溉田自此以東南北山谷之水咸入涇民以利灌汲多負水以居
  利民渠 在平凉縣城東五里即清水河明成化末䟽為利民渠東逹十里舖越大坌河至白水凢南來水咸滙之以溉民田又東入涇州界志云利民渠引涇水連亘二百里至涇州東分渠六十二道灌田三千餘頃
  暖泉 在平凉縣城北郭即古栁湖泉東流過萬竹園溉地三里許
  横河 在平凉縣西五十里又有胡盧河本名蔚茹水在府城西南以上二水皆可資灌溉
  汭水渠 在崇信縣北一里唐李元諒䟽渠引汭水蒔荷畜魚民享其利今渠尚存
  新栁灘 在崇信縣西北一里汭水之濱其水自髙而下可引為渠順治中知縣武全文開陂塘䟽水渠教民種稻上自銅城下迄于家灣四十餘里稻畦相望
  四峪水 在崇信縣南縣志赤城南三十里有龍峪西南八十里有神峪又十里有九峪又新窑二水之交曰對峪四峪之水滙而成川可資灌溉
  汭水 源出華亭縣東南北二源㑹於仙姑山東麓地峻流駛居民治為輪磨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王官取仙姑東麓之石遏汭半流使東為渠在縣西北引汭水穴城而入經縣治東放之學宮為泮水注東郊灌溉民田謂之恵民渠
  武村水 在華亭縣南十里䇿底水俱在華亭縣北三十里北河在縣北一里以上諸水可資灌溉
  甜水河 在固原州紅古城西二十里味甘可飲便於灌溉居民引以種稻
  朝那湫 有二一在固原州東十五里土人謂之東海一在固原州西三十里土人謂之西海二水合流明正徳十年以城中井水鹹苦導自西門入城環流内外以資汲溉公私便之
  南川 一在固原州東六十里曰大南川一在州東南五十里曰小南川又乾川在固原州東南一百六十里三水俱可資灌溉
  百泉溝 在涇州西三十五里泉眼百餘溢竇而出下流入涇四時不竭民資灌溉
  按涇汭二水至涇州合流但灘髙流駛不能引以為利民間所資以溉田者乃在陂澤源泉其清渠舊有六十四道溉田三千餘頃
  蒲川水 在靈臺縣南涇汭下流山溪多泉可資灌溉
  後溝河 在靈臺縣東北水味清甘一邑汲飲興隴渠 在静寜州西明成化間知州祝祥于東郊引上硤水䟽渠為水輪以資利用萬厯間州判楊守約又分開數渠州郊水輪凡十許餘流灌溉𬞞圃自城東遶城西入河長堤一帶後故道久湮康熙五十四年知州黄廷鈺於仁當垂家二川各開渠築壩盡引河水入渠蓄洩䟽濬由城西遶南又十里許逹于河名曰興隴渠灌田數百頃
  暖水河 乾磑川俱在静寜州東激磨不凍旁溉田圃民咸利之
  湧泉 在静寜州南冬夏不涸灌溉園𬞞以資民用官泉 在隆徳縣城内治東儒學南二十歩深丈餘水甘四時不涸居民資汲
  小水泉 在隆徳縣城内儒學西居民資以灌溉
  慶陽府
  東河水 在安化縣城東又西河水在城西自環河流入逕城下合下馬汀㑹於東河南流至合水縣滙馬蓮河又南流入寜州北坌河東又黒水河在安化縣西一百二十里以上諸州可資灌溉
  華池水 在合水縣東北一百里又有玉梅川在合水縣東七十里又有北川在合水縣東一里㑹於建水西南入馬蓮河以上諸水可資灌溉
  環江 在環縣西一里又安塞川在環縣東四十里又合道川在縣西八十里七里溝在縣東七里又甜水溝鴛鴦溝佛堂溝俱在縣西可資灌溉
  真寜河 在真寜縣南十里又小河在縣東馬槽溝在縣北俱可灌汲
  馬蓮河 在寜州西二里又九龍川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流入馬蓮河又大小延川在州東以上諸水可資灌溉
  甘州府
  千金渠 在張掖縣西引羗谷水溉田
  甘泉 在張掖縣城南門内北流出城引以轉磑紅沙渠灌田一十三頃 仁夀渠灌田一十七頃回回壩渠灌田一十七頃 老人渠灌田二十五頃 以上諸渠俱引泉水 義徳渠灌田三十八頃 無虞渠灌田一十三頃 童子寺渠東渠灌田四十八頃 西渠灌田三十四頃 黒城東渠灌田八十一頃 西山渠灌田二十六頃 獨泉渠灌田六十九頃 紅崖壩上壩灌田五十二頃下壩灌田三十四頃 東泉渠灌田三十餘頃以上俱在張掖縣東
  陽化西渠灌田四十三頃 陽化東渠灌田三十餘頃 宣政渠灌田二百三十頃 大慕化西渠灌田六十頃 大慕化東渠灌田八十頃 小慕化上壩灌田二十頃 小慕化下壩灌田二十七頃馬蹄渠灌田四十頃 虎剌孩西渠灌田二百四十畆 虎剌孩東渠灌田一百頃 以上諸渠俱引山水 洞子渠灌田二十三頃 鹿溝渠灌田一十四頃 以上二渠俱洪水河流 卓家渠灌四一百五頃 古浪渠灌田三百九十二頃 小滿渠灌田三百五十餘頃 大滿渠灌田八百五十頃 馬子渠灌田二百十餘頃 洞子渠灌田五百餘頃 以上俱黒河水 洪水頭渠灌田一百七十五頃 二渠灌田八十二頃 三渠灌田一百三十頃 四渠灌田一百二十頃 五渠灌田六十三頃 六渠灌田一百六十頃 梁園堡新渠灌田一十八頃 以上俱在張掖縣南
  官渠灌田二百二十八頃 沙子渠灌田五百八十二頃 小沙子渠灌田三百九十頃 龍首渠灌田四百餘頃 二壩河西渠灌田八十頃 三壩屯田渠灌田六十頃 四壩舊站渠灌田四十五頃 迓剌渠灌田五十畆 西洞渠灌田二十五頃 磁窑渠灌田七頃 小彩竹渠灌田一十三頃 白集渠灌田三十頃 巴乞兒祁渠灌田八十頃 宿嵬渠灌田二十頃 永濟渠灌田一百一十一頃 鋪家渠灌田三十二頃 大葫蘆灣渠灌田三十二頃 小葫蘆灣渠灌田一十頃塔兒渠灌田一十三頃 徳安渠灌田一十五頃早兀剌渠灌田三十九頃 五眼泉渠灌田二十頃 九眼泉渠灌田一十七頃 鴨子渠灌田七十六頃 委的渠灌田七十頃 野猪渠灌田一十六頃 撫彜渠灌田一百頃 寜西渠灌田二十六頃 滅烈渠灌田一百二十五頃 下漚波渠灌田六十七頃 名麥渠灌田八十一頃 倪家渠灌田三十頃上漚波渠灌田二百二十六頃 以上俱在張掖縣西
  城北渠灌田一百七十三頃 阿薛古渠灌田一百五十頃 昔剌壩上壩灌田五十七頃 下壩灌田四十頃 板橋渠灌田四十六頃 七十二戸渠灌田五十頃 以上俱在張掖縣北
  草湖泉 在張掖縣西南張掖河兩岸多生蘆葦每年收草百餘萬束可以飼馬
  南草湖渠 在山丹縣南一里周九里灌田四百餘頃
  西草湖 在山丹縣西十里周七里中皆蘆葦分灌民田
  暖泉渠 在山丹縣東南四十五里平地湧泉二穴沍寒不凍溉田百七十頃
  洪水河壩渠灌田七十六頃 二壩渠灌田一十六頃 三壩渠灌田一十八頃 四壩渠灌田七頃無虞山口渠灌田一十九頃 紅崖子渠灌田十頃 寺溝渠灌田三十七頃 童子寺東渠灌田三十四頃 童子寺西壩灌田九十五頃 大黄山壩灌田九十頃 獨泉渠灌田二十七頃 木溝渠灌田五十七頃 白石崖渠灌田三十九頃以上俱在山丹縣南
  凉州府
  金塔寺河壩渠 在武威縣南五十里水源由天梯山金塔寺山口流出自城西南分流延六十餘里分左右兩派共一十五壩引以灌田八百餘頃
  雜木口澗壩渠 在武威縣南五十里由天梯卯藏山雜木寺口流出自城南五十里流入沙河延七十里共九壩一溝分引灌田一千五百餘頃
  大七渠 在縣南與雜木渠同口共十七溝二寨一壩分引灌田
  永昌渠 在武威縣西七十里由天梯白嶺山西把截口流出入於土彌干川自城西南五十里流入昌隆舖分為六壩灌田一千四百餘頃
  懐安渠 在武威縣西與永昌渠同口共四堡一寨五壩分引灌田 河南壩沙河堡水源出永昌山分使永昌縣蹇占口山水
  黄羊川壩渠 在武威縣東南一百七十里由黄羊山張義堡口流出入於黄羊川延流大河驛東凡四十五里分七壩分引灌田四百八十餘頃沙溝水源出黒水腦引以灌田 䨇塔所下五壩水源出古浪山分使古浪縣山水灌田
  按武威水利區分六渠山泉不一其泉水壩每渠之末不過數溝每溝各有泉腦各有溝道定以晝夜日時循環灌溉但潦則水溢旱則水弱借力於山水者居多其山水皆發源於天山洩尾於沙河沙河為衆水㑹歸天山乃羣山總名凉地早寒壑多宿氷巖皆積雪山中深險之處雖盛夏亦寒而山之上下有原泉常混混不竭其泉源由天梯山南把截口而出者為金塔寺渠由雜木山口而出者為雜木口渠為大七渠由白嶺山口而出者為永昌渠為懐安渠由黄羊山口而出者為黄羊川渠以地氣而論望其冬月多雪則雪積而水源裕春日多晴則凍解而水流行夏秋多雨則雪消而水勢長倘雨澤愆期其渠頓涸故俗傳官斯土者嵗以天山之祭禱為先務焉
  蹇占口渠 在永昌縣東三十里亦名澗水源出雪山東北流經蹇占山口共分九壩三溝流灌民田
  水磨川渠 在永昌縣西南二十里發源鸞鳥山之平羗腦兒都山口㑹考來河暖泉東北流入水磨川東共分六壩冬夏不竭轉磨溉田其利甚溥
  暖泉壩城西三十里獨為一渠
  牧羊川渠 在永昌縣北三十里自金川發源入水磨川遶流城北共分四壩流灌民田
  大河口渠 在永昌縣西南水源甚遠共灌五壩必頼冬月雪盛至夏凍消水盈旱則勢弱流竭土人謂西五壩為山水田
  五顆樹渠 在永昌縣東北計灌十堡四壩與武威接壤舊為沃土
  大河 在鎮番縣東南二十五里其源有二一為石羊河發源于凉州城西北清水河灘之尾海藏寺一為洪水河發源于凉州城東北髙溝塞頭墩營東邉外由五墩斜入邉内至蔡旗堡河口入石羊河總㑹為大河自重興黒山堡亂山窩新溝為上壩下至頭壩大二壩更名小二壩四壩為下壩俱於此河分水灌田 蔡旗堡野猪灣上下皆分灌於永昌之烏牛壩
  板槽壩 在古浪縣西北二里暖泉壩在縣東北五里俱引城西髙崖泉水分流灌田
  大河上頭壩 在古浪縣東北三十里北三十里為三壩又北四十里為四壩西三十里為西壩西北二十五里為包垉壩北三十里為五壩俱引河水開渠灌田
  土門暖泉壩 在古浪縣土門城南十里引流暖泉水轉磨灌田 頭壩二壩東溝二壩西溝新河壩俱自古浪河縣北分渠遶七十里引以灌田
  大靖教塲壩 在古浪縣大靖城南源自湖灘泉出引以灌田 大河壩長嶺壩山泉壩俱發源於不毛山後由酸茨河北流百里至靖城南二十里硤門下始分河引以灌田
  髙崖泉 在古浪縣西二里水自崖下湧出流於西南可用轉磨灌田
  莊浪河 在平番縣西門外發源於烏稍嶺由鎮羗河腦流入河西渠八一渠流二里溉田四頃二渠流十二里溉田四十一頃三渠流十二里溉田二十五頃四渠流十里溉田三十五頃五渠流八里溉田二十二頃六渠流七里溉田三十二頃七渠流十五里溉田十七頃八渠流十里溉田六十七頃河東渠九一渠流五里溉田十一頃二渠流二十里溉田四十三頃三渠流十五里溉田二十二頃四渠流十五里溉田二十三頃五渠流十五里溉田四十頃六渠流二十里溉田三十頃七渠流二十里溉田五十二頃八渠流十里溉田十二頃九渠流十里溉田二頃
  大通渠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大通堡引大通河水河西一渠行二十五里溉田三十五頃河東一渠行七里溉田七十七頃二渠行三十里溉田二十頃三渠行五十里溉田十一頃
  岔口渠 在縣西北七十里岔口堡引莊浪河水西山二渠一渠行十里溉田四頃一渠行三里溉田一頃東山三渠一渠行九里溉田八頃一渠行七里溉田七頃一渠行五里溉田五頃
  武勝堡渠 在縣西北三十里一渠自西石嘴大河引水行五里溉田五頃二渠自小川兒河源内引水溉田七頃
  苦水堡河東渠 引莊河水城北渠三道城南渠二道共溉田七十七頃
  寜夏府
  惠農渠 在寜夏縣葉昇堡東南雍正四年
  皇上軫念寜夏邊陲查漢托䕶地方漢唐二渠餘波所不
  及遂為荒野
  特命侍郎通智單疇書相度土宜形勢以黄流自青銅硤口而下分流至此足溉數萬頃之田於陶家嘴南花家灣為進水口開大渠三百里建進水正閘一曰惠農閘建退水閘三曰永䕶曰𢘆通曰萬全設永泓永固暗洞二以通上下交流設彚歸暗洞一
  以接漢渠餘水正口加幫石囤頭閘𥪡造石橋建尾閘以蓄洩之累石節以鞏固之大渠口以東俱引灌大渠水其西岸不能歸暗洞之小退水特留獾洞放之大渠絶無漲漫之患任春葉昇二堡為徃來孔道於正閘覆造橋房沿渠之橋二十有二西河之橋十六行旅徃來賴以普濟其枝渠四逹長七八里以至三四十里者百餘道均作陡口飛槽二萬餘頃良田無不霑足於渠之東築長堤三百二十餘里以障黄流泛溢於渠之西䟽通西河舊淤三百五十餘里以瀉漢唐兩渠諸湖减水各閘渠堤兩岸夾植垂楊盤根可固湃㟁取材可供嵗修至於東北隅一帶地廣土沃改六羊河為渠百餘里以佐大渠所不及建縣城二一在田州塔南為新渠縣一在省嵬城西為寳豐縣設官吏建學校置營汛移市口於石嘴以便漢夷建城堡於山後以資守禦䝉
  皇上特頒帑金數十萬兩為物料工匠之用招徠耕種之資向之曠土今為樂郊億兆歡呼趨附闢田園葺廬舍勤耕鑿
  欽錫嘉名曰惠農渠誠萬民世享之業也
  漢延渠 一名漢渠在寜朔縣東南引黄河水入渠遶城自東而北流十二里至漢壩堡設石閘四空正閘外又設退水石閘三道水小則閉各閘使水皆入渠水大則開閘以洩之渠長二百三十里經寜朔寜夏東界而北溉田三千八百九十餘頃合惠農渠明寜夏道汪文輝修葺
  國朝順治十五年廵撫黄圖安重修康𤋮四十年河西道
  鞠宸咨補修雍正九年重修
  夏人呼堤壩為湃黄河自出青銅峽以來有支流五道漢延渠横截第五道之支流渠口築湃曰石子湃乃截流之湃河水泛漲時内外波濤勢險此湃最要又有蔣淮湃王峴湃俱漢渠迎水湃並同
  石子渠底開暗洞三一在魏信堡一在張政堡一在王澄堡溉田之餘水歸於各湖湖滿則溢故設洞以洩之明同知王三鍚甃張政堡洞以石康熙五十一年同知王全臣重修各洞皆甃以石 漢渠東岸支渠水磨三水渠任春果子渠五道渠大營後渠小營後渠大小邊渠大小髙渠南毛渠北毛渠中渠别渠王家渠果園渠胡家渠共十四道西岸支渠小南渠新渠舒渠囬渠小髙渠吳家渠沙渠小營渠䨇渠四渠四號渠廟兒渠六號小營渠翟家渠共十四道兩支渠陡口共計三百六十九道每年四月開水必自下而上澆灌田畆官為分俵諸渠同
  唐來渠 一名唐渠在寜朔縣西據漢延渠之上三十里黄河出青銅峽東北流渠口即於峽之盡處開鑿引水遶城自西而北行二十里至唐壩堡設閘六空西四空為唐渠東二空為貼渠舊皆以木為之明汪文輝始易以石駕橋構宇其上至今為利正閘外亦設退水石閘三道渠長三百二十里經寜朔寜夏平羅縣界溉田四千八百餘頃零明汪文輝廵撫李虞䕫修葺閘口
  國朝康熙四十八年同知王全臣於倒流河増建退水閘
  雍正九年重修
  唐來之貼渠與唐渠同口異閘溉唐渠東岸地之最髙者至郭家寺分二稍一至陳俊堡長四十里一至蔣鼎堡長五十里貼渠素被河水浸囓昔人築張貴湃以䕶之嵗費修理康熙四十七年都司王應龍於河水從入處築湃曰馬關嵯水遂不入張貴湃可以不修 唐來東岸支渠丁王渠蘆葉渠羅家渠五道渠大新渠大沙渠紅花渠引水渠塔渠亦的小新渠撒延渠張亮營後渠言剛渠新北髙渠王家渠共十五道西岸支渠杜家渠他他渠吳渠良田渠曹家渠于良楊召渠阿里八字渠
  掠米渠滿達喇渠羅哥渠即里白塔渠大小髙渠髙榮果子渠陳家渠閘渠張林渠屠家渠共十七道兩支渠陡口共四百三十六道 又明永樂間總兵何福以寜夏城中地鹻水鹹於西北正南開竇鑿小渠二道引唐渠水入城又於東南開竇鑿小渠一道引紅花渠水入城以資灌溉汲飲
  大清渠 在寜夏府漢唐二渠之間其渠距漢渠口五里引黄河水北流七里至陳俊堡設石閘二空即名大清閘閘外設退水閘三道又於大清閘後建過水筧一道以木為之横架渠上以渡貼渠之水渠長七十五里餘經寜朔寜夏二縣界溉田一千一百二十餘頃零合唐來渠康熙四十八年同知王全臣創開並於本渠宋澄堡大清堡底建暗洞雍正九年重修 東岸支渠魏家渠鴨子渠長行渠臺埧渠王渠大小邊渠董渠召名髙渠紅廟渠西岸支渠地八渠姜家渠曹家渠羅家渠蔣家渠李家渠
  河忠堡渠 在寜夏縣東南去靈州五里渠 受漢延渠之水順治初因黄河衝囓靈州乃於西岸挑溝以洩其勢後竟成河而河忠堡遂在河中矣有小渠二沿長十餘里溉田三十餘頃係堡民所自開每嵗春工官為董率之
  漢書太初三年夏四月遣光禄勲徐自為築五原塞列城西北至盧朐後遂名為光禄塞則寜之光禄渠應屬自為所開濬又後漢書西羗傳順帝永建四年尚書僕射虞詡奏復朔方西河上郡廼使謁者郭璜激河浚渠為屯田省内郡費億計則寜夏之渠應是東漢郭璜復浚者也唐渠意亦即漢故渠而復修之者 唐書李聼節度靈鹽境内有故光禄渠廢久聼復開决以溉田是聼所開亦漢故渠也又吐魯番傳載馬重英㓂靈州塞漢御史尚書光祿渠則三渠皆為漢渠無疑 又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請自富平西三十里有艾山鑿以通河作渠溉田按富平即寜夏城今城西三十里有廢渠疑即艾渠也又唐書吐蕃㓂靈州郭子儀敗之七級渠宋劉昌祚圍夏城夏人决黄河七級渠以灌營元和志言千金陂在靈武縣北四十二里漢渠在縣南五十里從漢渠北流四十里始為千金陂舊志謂虞郭濬於東漢李楊濬於唐宋則史有可考者 又按唐漢二渠其來久逺朔方志謂肇自董文用郭守敬所開導授民者非也董郭皆元人其時二渠湮塞二人者因舊蹟加之䟽濬耳
  清塞渠 在平羅縣五墩左右受唐來渠水長六十七里溉田一千八百餘畆東西兩岸共支渠陡口二十二道康熙五十三年同知王全臣千總李朴創開
  羙利渠 在中衛縣引黄河水入渠舊自石龍口尾達勝金闗曰蜘蛛渠明嘉靖間改濬易名沿長一百二十里溉田七百三十頃康熙四十年副將袁鈐開壩疊埂四十五年西路同知髙士鐸鳩工加鑿渠口砌石成湃水乃通利
  貼渠 在中衛縣即中所渠也改築渠口設減水壩二道埂一道沿長七十里溉田五百餘頃
  北渠 在中衛縣鎮靖堡沿長五十里溉田一百四十餘頃
  新北渠 在中衛縣鎮羅堡舊皆荒灘土人穿渠引黄河水自堡東北至勝金闗沿長三十里溉田一百頃
  勝水渠 在中衛縣勝金闗下沿長五十里溉石空寺堡中分支渠溉永興堡又張義堡舊渠坍壊亦接用此渠之水三堡共溉田三百餘頃
  順水渠 在中衛縣棗園堡沿長七十里溉田二百六十頃
  常永渠 在中衛縣鐡筒堡沿長三十里溉田四十九頃
  石灰渠 在中衛縣廣武堡自鐡甬碾盤灘起至五塘溝止長五十七里溉田一百二十七頃 以上七渠俱在河北
  七星渠 在中衛縣黄河南沿長百餘里溉新寜安威武鳴沙三堡田五百餘頃中衛諸渠羙利之外惟此最大由來久逺工費視他渠亦倍同知髙士鐸添石渠口創流恩鹽池二閘蕭家溝馮春溝暗洞二道渠始流通不受山水衝淤
  栁青渠 在中衛縣舊寜安堡地宜枸杞資渠灌溉羚羊夾渠 在中衛縣宣和堡長四十餘里溉田二百餘頃康熙十五年創開
  羚羊店渠 在中衛縣永康堡渠逼山趾常有山水衝决之患康熙四十七年同知髙士鐸設暗洞一道渠始不淤
  羚羊角渠 在中衛縣常羅堡渠舊溉田七十三頃通畸渠 在中衛縣張恩堡渠長三十里溉田七十八頃 以上各渠俱在河南
  秦渠 在靈州一曰秦家渠相傳創始於秦引黄河水南入渠口設閘二空曰秦閘沿長一百五十里溉田一千三百頃零渠尾洩水者曰黒渠閘前此每嵗修築徒應故事康熙  年叅將李山重修以石甃底長百餘丈嵗省夫役木植不可勝數
  漢渠 在靈州一曰漢伯渠相傳創始於漢其渠口即在秦渠上流青銅峽之麓沿長八十里溉田一千三百頃入渠口亦設閘二空曰漢閘秦漢兩閘明初始易木以石其後河勢日下二渠常苦無水康熙四十五年中路同知祖良正改建兩閘其底較深六尺䟽濬渠之上下深亦如之又增長両渠之迎水湃水乃足用 先是漢伯渠苦無出洩腴田皆成巨浸明河東道張九徳創開蘆洞長十三丈五尺髙廣各三尺五寸自秦渠北岸抵窑橋䟽溝三十里洩水入河復故田數百頃嵗久淤損其秦渠東岸一帶二十餘里每受山水之害渰沒田房康熙五十二年同知祝兆鼎重修
  光禄渠 在靈州東漢開久廢唐李聼為靈州長史引渠溉田千頃以省轉餉
  薄骨律渠 在靈州南六十里溉田千餘頃七級渠 在靈州南溉地千頃唐吐蕃㓂靈州郭子儀敗之於七級渠
  特進渠 在靈州西唐長慶四年開溉田六百頃昌潤渠 在新渠縣東四十里雍正四年
  欽命侍郎通智單疇書經營查漢托䕶地方開大渠以資灌溉築長堤以障狂瀾引黄河支流六羊河水入渠培湃岸之傾圮濬河流之淤塞渠口建正閘一曰昌潤閘外設退水閘曰清安以瀉水内設退水閘曰清暢以分水使不至於漲溢分列支渠二十餘道復設逼水閘三曰永惠永潤永屏以束水使其仍由故道以入於河設橋於渠上以通耕牧徃來栽栁於渠旁資其根力以固湃岸大渠以東易畜牧為桑麻者三百餘里
  欽定名曰昌潤渠渠之兩旁良田萬頃比戸千家為萬年
  之樂利云
  西河 在寳豐縣西三十里惠農漢唐諸渠並湖水由此入黄河
  西寜府
  伯顔川渠 在西寜縣西六十里即西川河分渠有九共灌田五百四十七頃餘
  車卜魯川渠 在西寜縣西北九十里即北川河分渠有十共灌田五百七十七頃餘
  那孩川渠 在西寜縣南即南川河分渠有五共灌田二百八十四頃餘
  廣牧川渠 在西寜縣北八十里一名沙塘川一名東川分渠有四共灌田一百五十頃餘
  乞荅真渠 在西寜縣東南二十里灌田四十五頃餘
  哈剌只溝渠 在西寜縣東五十里灌田六十二頃餘
  大河渠 在西寜縣東北九十里灌田一十二頃餘季彦才溝渠 在西寜縣東南五十里灌田五十四頃餘
  觀音堂溝渠 在西寜縣東北十里分渠有二共灌田一百三十八頃餘
  紅崖子溝渠 在西寜縣東七十里灌田七十二頃餘
  把藏溝渠 在西寜縣東八十里灌田六十九頃壤吃塔溝渠 在西寜縣東南一百里灌田五十二頃
  西蕃溝渠 在西寜縣東一百三十里灌田五十三頃
  撒都兒溝渠 在西寜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灌田五十九頃
  河北渠 在碾伯縣北西寜河自硤口流入縣境東至下川口開渠灌田共一十六道 上水磨溝渠一道灌硤口堡及硤灣田畆 楪兒溝渠一道灌旱庄羊圏上溝田畆 大河渠二道灌旱庄羊圏杏園兒下溝田畆 西弩木溝渠一道灌本溝及達子灣田畆 勝番溝河西渠二道灌本溝及大小古城在城田畆 大河渠一道灌大小古城河灣田畆 勝番溝東渠二道灌本溝及水磨營田畆 土官溝渠一道灌本溝田畆 羊官溝渠一道灌本溝及羊官石嘴二堡上溝田畆 大河渠一道灌羊官石嘴段舖司下溝田畆 東弩木溝渠一道灌本溝及髙廟長樂二堡田畆 下水磨溝渠一道灌本溝及旱地灣老鴉堡上溝田畆大河渠一道灌老鴉及硤波灣田畆
  河南渠 在碾伯縣南開渠灌田共一十四道 髙店溝渠一道灌本溝及髙店堡上溝田畆 大河渠一道灌髙店下溝田畆 硤闗大河渠一道灌瑪哈喇舖深溝河灣田畆 馬哈剌溝渠一道灌瑪哈喇舖深溝堡上溝田畆 峰堆溝渠一道灌本溝及七里堡田畆 大河渠三道灌七里小店二堡田畆 䝉都溝西渠一道灌本溝崗子營及小店堡番糧田畆 䝉都溝東渠一道灌本溝及湯官營田畆 䨇塔溝渠一道灌本溝及䨇塔營一帶田畆 大河渠一道灌䨇塔營下溝河灣田畆 虎狼溝渠一道灌本溝及洪水店田畆 大河渠一道灌阿巒堡上下溝田畆
  山南堡渠 在碾伯縣東南古鄯城一帶共渠八道米列溝渠一道灌路家堡李二堡及本溝田畆巴州溝渠一道灌本溝上川口下川口等堡田畆柴溝河渠一道灌本溝及古鄯原田畆 暖川上渠一道灌本溝田畆 暖川下渠一道灌本溝及下川口田畆 三川渠一道灌本溝田畆 鈕爾都溝渠一道灌本溝田畆
  東硤川渠 在大通衛城南灌阿李二堡田畆硤門堡渠 在大通衛城南灌硤門新張等堡田畆
  直𨽻秦州
  赤峪水 在秦州西灌天水湖旁田
  藉河 在秦州南䟽渠通流灌附郭一帶田
  渭水 在秦州北舊有軍民二渠灌三陽川田地頗廣但民渠岸常被水衝易致坍損須時加修築軍渠上流易壅時須䟽濬
  束龍峪水 在秦安縣北一十里居民引以沃田安磑
  湫科平水泉 在秦安縣東北六十里其泉沸出可資灌汲
  可泉 在秦安縣南七里可灌城南田圃
  泉河 在徽縣南六十里宋開以通漕運
  嘉陵江 在兩當縣南三十里 礬水在縣南七里紅崖河在縣東二十里 香泉在縣北一里 靈應泉在縣南七里 以上諸水俱可資灌溉
  直𨽻階州
  紫水 在階州東七十里 北峪河在州西二里西水河在州西三十里 以上三水俱資灌溉
  東河水 在成縣東可資灌溉
  西園渠 在文縣南溉田百餘頃 又縣南有雪夜碧雲復古清波三闗等渠皆資灌沃
  甘棠渠 在文縣西二十里引水入城灌田千頃相近又有東谷渠亦資灌利
  流春渠 在文縣西灌田百頃
  瀑布水 在文縣東明知縣范文彦鑿渠引水民用澆溉百里頼之
  直𨽻肅州
  黄草埧 在肅州西南十五里由南山討來河流入自州西南龍口起訖於東北水磨渠延六十餘里又沙子埧在黄草南去州城西南三十餘里訖于頭果園東延七十餘里又兎兒埧在州西南文殊山口延二十餘里東北入水磨渠又有老君埧石家埧葡萄渠中渠河北沙子埧安逺寨老鸛窩栁樹榆林等埧下古城新埧俱引討來河水分灌民田
  紅水埧 在肅州南二十五里水由南山發源經夏盛流延一百餘里灌田極多其北有花兒埧延十五里南有新渠又分東洞子埧西洞子埧延十里俱在紅水河起鑿石為洞引水漸上直透岸頂分流而下大為民利
  豐樂川埧 在肅州東南水由南山豐樂川口下分河東等四埧河西等六埧皆引豐樂川水溉清水金佛寺紅寺河清等堡田
  觀音山埧 在肅州東南水由觀音山口下分紅山新埧灌金佛寺紅山堡田
  暖泉埧 在肅州東三十里乃亂石堆北湖中有滚鍋泉水流成渠灌小泉兒暖泉堡諸田
  鉢和寺埧 在肅州西北四十里灌新城堡田通濟渠 在肅州東南接沙子第三埧四埧地界地盡水尾其流常竭明嘉靖三十五年另開山水埧一道以濟二埧水利之不及近城之田得復成沃壤故名曰通濟渠
  九眼泉 在肅州西嘉峪山下可灌民田 鎮志肅州渠埧不一分流引派埧口甚多要其所本皆頼討来河紅水河豐樂川三水耳雖有湖泉鮮濟耕稼
  納凌渠長三十里豐稔渠長六十里站家渠長五十里俱在高臺縣城南又有永豐渠堰冶渠河西三埧等渠俱引泉水分灌民田
  千人埧渠 在髙臺縣西南又有橙槽河東三埧河西二埧暖泉古城毛家埧等渠紅山渠在縣西北俱引山泉水分灌民田
  定寜渠長三十五里新開渠長二十里樂善渠長二十五里六埧渠長十里俱在髙臺縣北
  黒河分渠 在髙臺縣西北有鴨子渠由張掖西黒河流入又紅城等三埧至九埧渠沙碗十三埧渠鎮夷官渠三埧四埧紅山上下二埧臨河楊家泉等渠俱引黒河水分灌民田
  按髙臺水利頼黒河灌溉而黒河之源起於甘州城南鷄山之下遇暑水發平時常涸惟有甘州甘泉廟水流至北門外并湖水泉水合流以至髙臺但甘州渠口百十餘道廣種稻田以致上流邀截争水訐訟近年每至五六月閉上流渠口七日以濟髙臺禾苖永為定例
  安西𠫊靖逆𠫊
  蘓頼河 在安西衛北三里由栁溝衛西北流入分為三總渠 屯田渠東自安家窩舖起至西南三十里井子止計長九十里 回民渠東自安家窩舖對面起西南至𤓰州營汎堡止計長六十里餘丁渠東自郭家窩舖起西至西樹窩止計長三十五里 以上安西衛三總渠其澆秄種七千餘石
  四道溝 在栁溝衛南山昌馬河北流至下龍王廟五里開渠口流入四道溝分東西二渠灌溉田畆
  蘓頼河 發源南山昌馬河由靖逆經栁溝入安西衛界藉以溉田
  党河 在沙州衛西南流入分為五總渠 通裕渠長二十里枝渠六道澆秄種一千一百一十六石普利渠長二十三里分東西兩岔枝渠十九道澆秄種三千一百一十四石 永豐渠長三十二里枝渠三十二道澆秄種五千一百二十四石 慶餘渠長十七里枝渠十道澆秄種一千一百四十石 大有渠長四十二里枝渠十八道澆秄種三千九百三十六石
  按沙州舊有東大渠西大渠西小渠三道多流沙淤塞蓄水無多今復加開濬其東渠一道更名永豐西渠一道更名普利西小渠一道更名通裕而西小渠引水甚逺又相度地勢新開中渠一道名慶餘西中渠一道名大有共為五總渠足敷灌溉
  井泉 在沙州衛西有党河民間日用汲取遠難至冬氷凍即涸乃於居民聚居之處計四十户為一井合計井泉六十有一民甚便之
  昌馬河 在靖逆衛西南一百二十里自南山口流出引向東北去城三十里分東中西西邉四渠以資灌溉
  頭道渠 二道渠 三道渠 四道渠俱在赤金所康熙五十六年開濬其源出草地諸泉支流成河挨流入渠灌田六十餘頃














  甘肅通志巻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十六
  驛遞
  置郵傳命逺近衝僻芻粟工餼皆有定制甘屬邊塞孔道凡政令下行職貢上達使車驛騎絡繹奔馳有驛有所濫應則乏怠弛則廢司郵政者宜知慎重志驛遞
  甘肅驛遞錢糧總數
  額設驛馬三千二百二十匹馬夫二千一百五十八名所牛四百四十四隻所夫一千二百二十六名歲支工料等銀一十一萬六千九百二十四兩四分三釐九毫五絲九纎六塵一𣺌六漠本色糧一萬三百四十四石料六千九百七十六石六斗草二十九萬九千七百四十束
  甘肅布政司
  一東路蘭州蘭泉驛并蘭泉所蘭州管理 東至定逺驛西至沙井驛南至摩
  雲驛從此驛分

  馬六十匹夫三十五名牛二十二隻夫二十二名歲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二千三百五十一兩六錢
  五十里至金縣定遠驛并定遠所金縣管理 南至金縣從此驛分馬四十五匹夫二十八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歳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七百七十四兩四錢
  六十里至清水驛并清水所驛丞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二十八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歳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七百七十四兩四錢
  六十里至鞏昌府安定縣屬秤鈎驛并秤鈎所驛丞管理馬四十五匹夫二十八名所夫三十名歳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六百六十六兩四錢
  六十里至安定縣延夀驛并安定好地二所安定縣管理南至通安驛從此驛分
  馬四十五匹夫二十八名所夫四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七百七十四兩四錢
  六十里至西鞏驛并西鞏所驛丞管理
  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八名所夫三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六百六十六兩四錢
  六十里至會寜縣保寜驛并㑹寜翟家二所㑹寜縣管理東至青家驛西至西鞏驛北至乾溝驛南至通渭縣從此驛分
  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八名所夫六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九百九十兩四錢
  九十里至青家驛并青家所驛丞管理
  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八名所夫三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六百六十六兩四錢
  九十里至平凉府静寜州涇陽驛并静寜髙家二所静寜州管理 南至莊浪縣從此驛分
  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八名所夫六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九百九十兩四錢
  九十里至隆徳縣隆城驛并隆徳神林二所隆徳縣管理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八名所夫六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九百九十兩四錢
  五十里至華亭縣瓦亭驛并瓦亭所驛丞管理 南至本縣北至固原州以至寜夏從此驛分
  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八名所夫三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六百六十六兩四錢
  九十里至平凉縣髙平驛并平凉安國郿現花家四所平凉縣管理
  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八名所夫一百二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二千六百三十八兩四錢
  七十里至鎮原縣白水驛驛丞管理 北至本縣南至崇信縣從此驛分馬四十五匹夫二十八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三百四十二兩四錢
  七十里至涇州安定驛涇州髙家二所涇州管理南至靈臺縣從此驛分
  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八名所夫六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乂直等銀一千九百九十兩四錢
  五十里至瓦雲驛驛丞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二十八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三百四十二兩四錢
  五十里至西安府長武縣宜祿驛止北至慶陽府寜州政平驛從此驛分
  八十里至慶陽府寜州政平驛寜州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六十里至彭原驛寜州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九十里至真寜縣本縣管理
  夫二名嵗支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
  九十里至合水縣華池驛合水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六十里至安化縣𢎞化驛安化縣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嵗支工料外備等銀三百一十四兩四錢
  一百二十里至環縣額設無
  一涇州迤南
  一百里至靈臺縣本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一白水驛迤北
  九十里至鎮原縣額設無
  一白水驛迤南
  五十里至崇信縣本縣管理
  夫二名嵗支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
  一瓦亭驛迤南
  一百八十里至華亭縣額設無
  一瓦亭驛迤北
  八十里至固原州由固原迤北至渠口驛渠口驛迤東至寜夏驛路俱見後一靜寜州迤南
  九十里至莊浪縣本縣管理
  夫二名嵗支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
  一㑹寜縣迤北
  九十里至乾溝驛并乾溝所㑹寜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所夫六名嵗支工料外備等銀一百六十八兩四錢
  九十里至郭城驛并郭城所㑹寜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所夫六名嵗支工料外備等銀一百六十八兩四錢
  一定遠驛迤南
  四十里至金縣額設無
  一西路蘭州蘭泉驛起
  四十里至沙井驛并沙井所驛丞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百五十三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二百八十二石本色料五百九十四石本色草五千四百束
  七十里至莊浪𠫊屬苦水驛并苦水所驛丞管理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百五十三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二百八十二石本色料五百九十四石本色草五千四百束
  五十里至紅城驛并紅城所驛丞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百五十三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二百八十二石本色料五百九十四石本色草五千四百束
  四十里至南大通驛并南大通所莊浪𠫊管理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百五十三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二百八十二石本色料五百九十四石本色草五千四百束
  三十里至莊浪㕔平番縣在城驛并在城所平番縣管理馬六十匹夫三十九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二千三百七十六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三百二十四石本色料一百八石本色草五千四百束
  三十里至武勝驛并武勝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三百三十一兩七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四百一十石四斗本色草二萬六千二百八十束
  三十里至岔口驛并岔口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三百三十一兩七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四百一十石四斗本色草二萬六千二百八十束
  五十里至鎮羗驛并鎮羗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三百三十一兩七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四百一十石四斗本色草二萬六千二百八十束
  三十里至凉州府屬安遠所黑松驛丞管理
  夫一十名牛一十五隻牛夫一十五名嵗支餉銀一百五十兩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一百八石本色草五千四百束
  三十里至黒松驛并黒松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三百三十一兩七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四百一十石四斗本色草二萬六千二百八十束
  三十里至古浪縣并古浪所古浪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三百三十一兩七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四百一十石四斗本色草二萬六千二百八十束
  六十里至靖邊驛并靖邊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三百三十一兩七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四百一十石四斗本色草二萬六千二百八十束
  四十里至大河驛并大河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三百一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六十四石八斗本色草三千四百二十束
  三十里至凉州府武威縣驛并武威縣所武威縣管理 北至鎮番縣從此驛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八百三十兩二錢一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二百八十二石本色料一百八石本色草五千四百束
  五十里至懐安驛并懐安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三百一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六十四石八斗本色草三千二二百四十束
  四十里至柔遠驛并柔遠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三百一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六十四石八斗本色草三千二百四十束
  七十里至永昌縣永昌驛并永昌所永昌縣管理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三百一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六十四石八斗本色草三千二百四十束
  七十里至水泉驛并水泉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三百一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六十四石八斗本色草三千二百四十束
  五十里至甘州府山丹縣硤口驛并硤口所山丹縣管理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新河驛并新河所山丹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二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山丹驛并山丹所山丹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張掖縣東樂驛并東樂所張掖縣管理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仁夀驛并仁夀所張掖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甘泉驛并甘泉所張掖縣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八百三十兩二錢一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二百八十二石本色料一百八石本色草五千四百束
  四十里至沙井驛并沙井所張掖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沙河驛并沙河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撫夷驛并撫夷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直𨽻肅州髙臺縣髙臺驛并髙臺所髙臺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五十里至黒泉驛并黒泉所髙臺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五十里至深溝驛并深溝所髙臺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四分五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三十里至鹽池驛并鹽池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四分五釐一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䨇井驛并䨇井所驛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四分五釐一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六十里至臨水驛并臨水所直𨽻肅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四分五釐一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四十里至酒泉驛幷酒泉所直𨽻肅州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兩九錢四分五釐一毫本色糧一百五十石本色料三十六石本色草一千八百束
  七十里至肅州嘉峪闗額設無
  九十里至靖逆𠫊屬回回墓赤金所管理
  馬六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銀二百二十二兩三錢本色糧一十八石
  七十里至赤金湖赤金所管理
  馬六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二百二十二兩三錢本色糧一十八石
  四十里至赤金硤赤金所管理
  馬六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二百二十二兩三錢本色糧一十八石
  一百里至靖逆衛靖逆衛管理
  馬六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二百二十二兩三錢本色糧一十八石
  七十里至安西𠫊屬栁溝衛栁溝衛管理
  馬六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二百二十二兩三錢本色糧一十八石
  七十里至布朗吉爾驛栁溝衛管理
  馬六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二百二十二兩三錢本色糧一十八石
  一武威縣迤北
  二百里至鎮番縣額設無
  一莊浪𠫊平番縣在城驛迤西
  四十里至通逺驛平番縣管理
  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五十六兩九錢六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一百五十六石
  六十里至塘坊驛平番縣縣丞管理
  馬二十匹夫十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七百四十八兩八分二釐本色糧六十石
  二十里至西大通驛并西大通所平番縣縣丞管理馬三十二匹夫三十六名牛九隻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三百一十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二百一十石本色料六十四石八斗本色草三千六百四十束
  五十里至西寧府屬氷溝驛驛丞管理 南至巴州古鄯驛從此驛分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七百四十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一百九十二石
  四十里至老鴉驛驛丞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七百四十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一百九十二石
  五十里至碾伯縣嘉順驛碾伯縣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七百四十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一百九十二石
  六十里至平戎驛驛丞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七百四十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一百九十二石
  七十里至西寜縣在城驛西寜縣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七百四十兩一錢八分四釐五毫本色糧一 百九十二石
  六十里至鎮海堡無驛路
  一氷溝驛迤南
  七十里至巴州驛碾伯縣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九名嵗支外備站價等銀九十五兩八錢四分五釐一毫本色糧五十四石本色料一百一十八石八斗本色草七千九百二十束
  六十里至古鄯驛碾伯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外備站價等銀二十七兩二錢四分六釐四毫本色糧一十二石本色料四十三石本色草二千八百八十束
  一莊浪𠫊平番縣在城驛迤東
  七十里至平戎驛驛丞管理
  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一百二十二兩一錢三分二釐本色糧九十
  
  五十里至松山驛驛丞管理
  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一百二十九兩七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九十石
  五十里至寛溝驛驛丞管理
  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一百二十二兩一錢二分三釐本色糧九十石
  五十里至三眼井驛驛丞管理
  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一百二十二兩一錢一分二釐二毫本色糧九十石
  一百二十里至寧夏西路𠫊屬營盤水驛驛丞管理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一百二十九兩七錢三分一釐二毫本色糧九十石
  七十里至三塘水驛長流水驛丞管理
  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兩七錢八毫本色糧九十石
  七十里至長流水驛驛丞管理
  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兩七錢八毫本色糧九十石
  七十里至中衛縣并西路𠫊中衛驛西路𠫊管理馬四十五匹夫二十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七百八十兩八分二釐八絲七忽四纎八塵八漠本色糧一百三十二石
  六十里至勝金闗驛西路𠫊管理
  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兩七錢八毫本色糧九十石
  一百一十里至渠口驛驛丞管理 南至寜安驛從此驛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八百三十九兩九錢八分五釐五毫本色糧一百九十八石
  七十里至大壩驛寜夏府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八百三十九兩九錢八分五釐五毫本色糧一百九十八石
  六十里至王鋐驛寧夏府管理
  馬四十五匹夫三十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八百三十九兩九錢八分五釐五毫本色糧一百九十八石
  六十里至寧夏府在城驛寜夏寜朔二縣管理馬六十匹夫四十二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二千四百四十九兩四錢四分三釐二毫八絲七忽四纎八塵八漠本色糧二百五十二石
  三十里至横城口驛寜夏府管理
  馬三十匹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一百八十八兩六錢五分七釐本色糧九十石
  四十里至靈州所屬紅山驛靈州管理 南至靈州従此驛分馬四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十四兩八錢二分二釐七毫二絲本色糧一十八石料四十三石二斗草二千八百八十束
  六十里至清水驛靈州管理
  馬四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十四兩八錢二分二釐七毫二絲本色糧一十八石料四十三石二斗草二千八百八十束
  一百里至興武營驛靈州管理
  馬四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十四兩八錢二分二釐七毫二絲本色糧一十八石料四十三石二斗草二千八百八十束
  六十里至安定堡驛靈州管理
  馬四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十四兩八錢二分二釐七毫二絲本色糧一十八石料四十三石二斗草二千八百八十束
  六十里至花馬池驛靈州管理
  馬四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四十四兩八錢二分二釐七毫二絲本色糧一十八石料四十三石二斗草二千八百八十束
  一渠口驛迤南
  八十里至寜安驛渠口驛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百二十兩二錢四分九毫本色糧五十四石料一百一十八石八斗草七千九百二十束
  七十里至沙泉驛驛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百二十両二錢四分九毫本色糧五十四石料一百一十八石八斗草七千九百二十束
  九十里至同心驛沙泉驛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九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百二十兩二錢四分九毫本色糧五十四石料一百一十八石八斗草七千九百二十束
  九十里至平凉府固原州屬李旺站固原州管理馬一十一匹夫八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三百一十九兩四錢
  九十里至三營站固原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三百一十九兩四錢
  七十里至固原州永寜驛批驗所固原州管理馬三十二匹夫二十六名所夫二十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一千二百二兩八錢
  八十里至瓦亭驛額設夫馬錢糧已載東西正路一紅山驛迤南
  六十里至靈州驛靈州管理
  馬四匹夫三名嵗支工料外備站價等銀二十八兩四錢一分二釐本色糧一十八石料四十三石二斗草二千八百八十束
  一南路蘭州蘭泉驛起
  六十里至摩雲驛并摩雲所蘭州管理
  馬二十匹夫一十五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九十四両
  六十里至沙泥驛并沙泥所驛丞管理
  馬二十匹夫十五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九十四両
  九十里至臨洮府狄道縣屬洮陽驛栁林所狄道縣管理南至河州定羗驛從此驛分
  馬二十匹夫十五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九十四兩
  五十里至窑店驛并窑店所狄道縣管理
  馬二十匹夫十五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九十四兩
  七十里至渭源縣慶平驛石井所渭源縣管理馬二十匹夫十五名牛一十五隻夫一十五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九十四兩
  九十里至鞏昌府隴西縣屬通逺驛并北錦甸三所隴西縣管理 西至渭源縣南至漳縣北至安定縣通安驛從此驛分
  馬二十匹馬夫一十五名所夫七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五百九十兩七錢五分
  九十里至寜逺縣寜逺所寜逺縣管理 南至禮縣北至通渭縣從此驛分馬二十匹夫十五名所夫三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七錢六分
  一百里至伏羗縣伏羗所伏羗縣管理 南至西和縣北至秦安縣從此驛分馬二十匹夫一十五名所夫三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七錢六分
  一百二十里至秦州所秦州管理 西至禮縣北至秦安縣從此驛分馬二十匹夫一十五名所夫三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七錢六分
  一百三十里至清水縣并清水所清水縣管理馬二十匹夫一十五名所夫三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七錢六分
  九十里至長寜驛清水縣管理
  馬一十六匹夫一十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五百四十三兩五錢二分三釐二毫七絲六忽
  一洮陽驛迤南
  七十里至定羗驛并定羗所河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四百六十三兩四錢
  六十里至和政驛并和政所河州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牛四隻夫四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二百一十八兩八錢
  六十里至河州鳯林驛并鳯林所河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牛五隻夫五名嵗支工料外備支直等銀四百六十三兩四錢
  一鞏屬隴西縣迤北
  九十里至安定縣通安驛安定縣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嵗支工料等銀三百一十九兩四錢
  一鞏屬隴西縣迤西南
  九十里至漳縣夫馬無北至臨属渭源從此驛分三十里至漳縣三岔驛并三岔所漳縣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所夫一十名嵗支工料等銀四百二十七兩四錢
  六十里至岷州酒店驛并酒店所岷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所夫一十名嵗支工料等銀四百二十七兩四錢
  九十里至岷州岷山驛并梅川所岷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所夫一十名嵗支工料等銀四百二十七兩四錢
  一百二十里至岷州西津驛岷州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一百四十里至直𨽻階州殺賊驛階州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一百二十里至直𨽻階州本州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一百五十里至文縣臨江驛文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一百二十里至文縣在城驛文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一秦州迤西
  一百六十里至禮縣本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七十里至西和縣本縣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嵗支工料等銀三百一十九兩四錢
  一百五十里至成縣小川驛驛丞管理
  馬一十一匹夫八名嵗支工料等銀三百一十九兩四錢
  四十里至成縣本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九十里至徽縣本縣管理 南至漢中府略陽縣從此驛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九十里至兩當縣本縣管理 東至漢中府鳯縣南至漢中府沔縣從此驛分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一㑹寜縣迤南
  一百五十里至通渭縣本縣管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一秦州迤北
  八十里至秦安縣本縣管理 北至平凉府屬静寜州從此驛分
  馬四匹夫二名嵗支工料等銀一百三兩六錢

  甘肅通志巻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十七
  蠲䘏
  聖朝子惠元元蠲租除賦休養撫綏薄海内外咏歌樂利
  俗同熈皥甘肅兆民被
  恩尤厚數十年来全蠲正賦豁免舊欠緩征平糶借給籽種發帑賑濟但有益於民生必勤求夫生遂黄童白叟沐浴膏澤淪肌浹髓志蠲䘏
  順治五年覆准陜西臨洮府屬被雹災重者本年額賦全蠲稍重者蠲三分之二稍輕者蠲三分之一 又覆准陜西水災蝗蝻氷雹相繼被災一等者蠲一年額賦二等蠲一年之半三等蠲三分之一
  九年覆准陜西莊浪西寧肅州所屬故絶抛荒並水淹沙壓地畝額徵糧草悉予蠲免
  十二年覆准陜西地震全家被災者盡豁歴欠錢糧草束餘免本年地糧丁徭
  康熈十六年覆准陜西叠遭荒亂十五年正賦涇州等處免九分崇信等處并鹽茶㕔免八分莊浪縣免七分寧逺等縣免六分通渭縣免五分伏羌等縣免四分平屬學租銀亦照分數蠲免
  二十五年奉
  恩詔自用兵以来一應動用錢糧有因原未題明不准開銷屢經核减現在追取召買價值拖欠在民變價糧草多給兵餉各項及葢造營房修理軍器雇募船隻俱令賠補歴年未清者概予開銷豁免
  二十八年覆准甘肅涇州秋被雹災照例按分數蠲免錢糧
  二十九年覆准甘肅寧州被雹災田地錢糧按分數蠲免 又覆准凉州衞所被旱錢糧照分數蠲免又覆准甘肅靖逺衞今春鮮雨米價騰貴土瘠民窮亟宜拯救先動用常平倉及捐輸糧石支給其不敷者在各年存貯倉糧内動支秋收買補還倉三十年奉
  上諭朕孜孜圖治軫切民依閭閻耕穫時勤咨訪其有以荒歉上聞或蠲或賑旋即施行務令得所念河南一省連歲秋成未獲豐稔非沛特恩蠲恤恐致生計艱難康熙三十一年錢糧通行蠲免並漕糧亦著停徵至山西陜西被災州縣錢糧除照分數蠲免外其康熈三十一年春夏二季應徵錢糧俱著緩至秋季徵收用稱朕眷愛黎元撫綏休養至意 又覆准陜西寧州鎮原縣雹災照分數蠲免本年錢糧
  三十四年奉
  恩詔山西陜西江南浙江江西湖廣廣東福建等省康熙三十三年以前歴年積欠及帶徵未完銀米俱著豁免三十五年覆准陜西地方大兵徃来供應勞苦其三十六年全省地丁并草折銀兩悉予蠲免
  三十六年奉
  上諭朕惟治安天下惟期民生得所而欲民生之得所以敷恩寛賦為要朕為一切事務稍有動用民力之處即厪懐殷切刻不能忘比年以来因厄魯特噶爾丹狂逞逆命遣發大兵分道進剿軍興供億不得已而煩民力甘肅所屬各州縣衞所榆林等處沿邊各州縣衞所適當師行要道其喂養軍前需用馬匹並大兵徃来經過各項措辦雖俱支給正項錢糧而供應繁多閭閻勞苦朕心深用軫念著將康熈三十六年甘肅廵撫所屬州縣衞所陜西廵撫所屬榆林等沿邊州縣衞所地丁銀米盡行蠲免行文各該撫徧加曉諭務俾小民均沾實惠稱朕體恤黎元至意甘肅所屬銀米既經全免需用錢糧著於隣近省分作速撥給 又覆准甘肅安化等州縣被旱動積穀借給窮民再動司庫銀賑濟三十五年未完錢糧暫行緩徵
  四十年奉
  上諭甘肅廵撫所屬地方康熈四十一年地丁錢糧盡行蠲免 又覆准甘肅河州地方亢旱二麥枯槁發銀及穀賑濟 又覆准動積穀賑濟寧夏等州縣災民又覆准甘肅地方被災該撫親歴查閲應賑之處將存貯糧石即行動賑無貯糧者於附近轉運 又覆准甘肅安㑹等州縣被災尤重動司庫銀一萬五千兩設厰煑粥賑濟 又覆准甘肅河州所屬土司今歲亦被旱災照依内地毎大口給一倉斗小口給五倉升 又覆准甘肅寧夏等處被旱將錢糧暫行停徵 又議准甘屬本年錢糧于四十二年帶徵 又覆准甘肅鞏昌府屬夏秋二次歉收將存貯米石十分减二糶與被災窮民再動支一萬石于明春將隴西縣重被氷雹災民毎户散給五斗以為籽種四十一年奉
  上諭朕撫御寰區四十餘年無刻不以民生為念天下至大兆民至衆惟恐窮鄉僻壤百姓疾苦不能上逹孜孜勤求未嘗少懈從来水旱自古有之備荒之法全頼督撫得人倘以諱災為事任意虧空一有歉薄莫知所措
  視民命為草芥何以為民父母况秦省不通水運若不謹於葢藏儉歲難於賑恤河西一帶地方素稱貧瘠雖免四十一年錢糧民生未裕再將四十二年地丁錢糧通行蠲免該督撫徧示所屬地方務使閭閻均沾實惠以副朕惠愛元元之至意 又覆准陜西甘肅去歲被旱動用倉糧于被災之蘭州等縣衞十一處開厰煑粥賑濟至三月終止隴西安定等州縣至四月初止但甘肅地土寒凉入夏田始種植入秋麥纔收穫目下正值青黄不接之時再動庫銀一萬兩于原設粥厰處仍行煑粥賑濟併令各州縣凡有飢民地方亦俱行煮粥俟麥熟收成之日停止 又覆准西寧運西安糧石借給本地窮民於明秋照數還倉 又題准陜西西寧衞下任上川口巴古等堡應徵屯糧于四十二年帶徵 又題准陜西西安撥倉米十五萬石運送臨鞏等處北路運送五萬石南路運送十萬石陸續全運至甘肅所屬盤龍舖瓦雲驛移咨該撫將米石速運入倉毋致浥爛 又題准陜西甘屬西寧乃緊要地方産米甚少莊浪係接連三邊此二處俱於西安倉米内各運送五萬石收貯 又議准西寧米價騰貴運西安糧米照時價十分减三糶賣俟明秋照數還倉
  四十二年覆准陜西甘肅平凉等州縣蟲食禾苗行令督撫將該縣存貯倉穀散賑恐有不敷于平屬附近所貯撥給 又覆准陜西甘屬連歲被災飢民流散限一年内招回實在窮民大口給米五升小口給米一升其原有地畝之人查明于来春種麥時毎畝給籽種三升原無産業者令地方官將無主荒地撥與耕種即給為業籽種亦照數支給 又覆准陜西寧夏衞秋被水災行令該撫將存貯糧動支賑濟又奉
  上諭陜省米糧豐收不勝欣悦但山陜不通水路若稍遇災即至艱窘自古以来不能使其無災以備荒為要從
  前屢降諭㫖但督撫等實心周詳籌畫奉行者並無一人今值糧米豐裕之際無有急于各地方積貯者務將預備之處盡心究議遵㫖題定將陜西人口衆多之州縣增貯米三千石其次州縣二千石再次州縣一千石交與地方官採買存貯動西安司庫兵餉銀十四萬兩以十萬兩照依時價買米増貯各州縣以四萬兩葢造倉厫其甘屬地方既無倉厫應於常平倉糧内十分之中動一分葢造倉厫將此項用過糧石缺數照依原定數目填還再甘陜二處照依應徵地丁銀一錢米一斗輸納者令其捐輸糧三合以為備災之用如遇歉年停其捐輸
  四十三年覆准川陜二省倉糧無多俟積有嬴餘日再行糶賣
  四十四年題准陜西存貯常平倉穀石毎年支放官兵餘糧年久恐致朽爛嗣後將新收及餘糧存貯其舊糧照新收之數換出發糶
  四十五年奉
  上諭朕子育黎元日求所以休養利濟之道念惟賜租减賦實有益於民生直𨽻各省錢糧次第全蠲一年者業經數舉獨是歴歲逋負積累加増舊税新徵勢難兼辦縱使少寛民力分年帶輸而督令續完仍多拮据朕睠懐及此深切軫恤是用蠲逋已責大沛恩膏俾閭閻獲免追呼官吏亦不罹參罰直𨽻山東積欠錢糧今年雖已蠲免其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各省自康熈四十三年以前未完地丁銀二百一十二萬二千七百兩有竒糧十萬五千七百石有竒著按數通行蠲免或舊欠已完在官而見年錢糧未完足者亦准扣抵諭㫖到日各該撫立行所屬張示徧諭如有不肖有司以完作欠朦混銷筭及開除不清者該督撫即行題參嚴加治罪
  四十九年題准陜西甘肅存貯米石歴久恐有浥爛行令該管官員糧貴之年存五糶五糧賤之年存七糶三
  五十一年奉
  上諭朕宵旰孜孜勤求民瘼永惟惠下實政無如除賦蠲租除毎歲直省報聞倘有水旱災傷照輕重分數蠲免正供仍加賑恤外將天下地丁錢糧自康熈五十年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週使率土黎庶普被恩膏除將直𨽻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及山西河南陜西甘肅湖南湖北各直省康熈五十年五十一年地丁錢糧一槩蠲免歴年舊欠錢糧一并免徵外所有江寧安徽山東江西各撫屬除漕項外康熈五十二年應徵地畝銀共八百八十二萬九千六百四十四兩有竒人丁銀共一百三萬五千三百二十五兩有竒俱著察明蠲免其歴年舊欠銀二百四十八萬三千八百二十八兩有竒著一并免徵計三年之内總免過天下地畝人丁新徵舊欠共銀三千二百六萬四千六百九十七兩有竒各該督撫務須實心奉行體朕軫念民生至意 又奉
  上諭陜西鞏昌等處存倉米二十萬石於青黄不接時聽民借領俟秋收後照數還倉 又覆准鞏昌等處産米無幾民欠倉糧准以麥一石抵米一石大豆豌豆一石零抵米一石還倉有現價糶賣者將價銀報明亦俟秋收後採買還倉
  五十二年奉
  上諭朕勤求民瘼無間遐邇雖在邊徼逺省偶有旱澇災傷無不訪察情形殫思賑救今歲直省各處俱獲收成惟廣東三水清逺高要髙明四㑹五縣福建候官縣福防𠫊所屬福右衞二處甘肅靖逺衞環縣鎮原縣固原州固原衞平凉縣平凉衞崇信縣慶陽衞靈州所㑹寧縣寧夏中衞寧夏所古浪所一十四處今歲夏秋被災各督撫已經奏聞雖各省地丁錢糧新經全免然一方災歉悉厪朕心艱食之際重以追呼朕所不忍其明年應徵廣東省三水等五縣額銀七萬七千九百兩零米一萬七千六百石零福建省候官縣等二處額銀三萬六千六百兩零米六千四百石零甘肅靖逺衛等處額銀四萬七千七百兩零糧八萬八千五百石零草八十四萬三百束零盡予蠲豁户部即行文各督撫務須星速奉行即刻徧行曉諭俾民間無催徵之累肆力東作用稱朕撫恤災黎至意倘有不肖有司奉行稽遲或借端别行科𣲖使小民不沾實惠該督撫嚴察參處如該督撫失察一併從重治罪 又奉
  上諭會寧縣等處今歲錢糧著補行豁免 又覆准甘肅靖逺衞等處薄收動倉糧接濟窮民併將本年錢糧緩徵 又覆准甘屬地方歉收動捐穀借給平糶又題准陜西甘屬四十九年舊欠銀兩於五十五年帶徵
  五十三年覆准陜西甘屬去歲薄收于附近存貯糧内撥賑自二月起至六月終止毎日大口給糧三合小口二合其有耕田缺乏籽粒牛具者毎畝給糧五升有未回籍者令該地方官酌給路費搬回 又覆准令甘屬各州縣修城使窮民得以傭工度日五十四年覆准陜西甘屬蘭州等處連年被災分給買穀種銀兩并照例給口糧養贍 又議准𣲖大臣一員廵查甘肅被災地方銀米兼行賑濟 又覆准甘屬保安堡四寨氷雹災傷行令該撫將被災人民作速賑濟 又題准陜西甘屬被災地方五十三年未完錢糧暫行停徵 又覆准陜西甘屬五十三年被災地方共二十八處歴年未完錢糧草束各照數分年帶徵 又題准陜西甘屬雨澤愆期將本年錢糧暫行停徵
  五十五年奉
  上諭朕統一寰宇宵旰孜孜惟以年穀順成民生康阜為念故凡地方水旱情形必時加諮詢其有歲偶不登即詔所司亟行蠲賑五十餘年来未嘗稍懈前因甘肅靖逺衛等處歉收既已多方籌畫蠲賑頻施復將甘肅被災二十八州縣衞所康熈五十四年額徴銀糧草束通行蠲免但被災之餘民鮮葢藏若非再沛𢎞施恐來歲辦賦猶艱除寧州隴西渭源狄道臨洮五州縣衞五十五年額徵銀糧草束已經蠲免外其靖逺等二十八州縣衞所五十五年額徵銀九萬七千八百七十兩零糧二十三萬九千四十石零草二百五十三萬七千八十束零亦盡與蠲免諭㫖到日該督撫即徧行曉示俾遐陬僻壤莫不周知務期均沾實惠以副朕軫恤邊民至意 又奉
  上諭朕統一寰宇無分中外皆欲久安長治共樂昇平宵旰孜孜五十餘年未嘗頃刻去懐也策妄阿喇布坦前曽頻行請安遣使来徃近忽狂悖侵擾哈宻哈宻係我編置佐領之部落與内地無異若不遣發師旅置之不問斷乎不可故特徵兵備邊一切飛芻輓粟悉支正供毫無累及閭閻然而行軍置驛及諸凡輓運皆由邊境今歲山西陜西二省屬豐收喜登大有猶念邊民効力
  轉輸無悞急公固其常分而民勞亦所堪恤若非格外施恩何以昭示鼓勵兹特大沛膏澤加意培養著將沿邊一帶運糧地方自山西大同府屬前衞右衞大同懐仁馬邑朔州保德等七州縣衞直至陜西延安府屬府谷神木安塞綏德米脂安定吳堡保安榆林保寧常樂雙山魚河歸德嚮水波羅懐逺威武清平甘肅屬山丹髙臺古浪莊浪西寧肅鎮寧夏左屯中屯平羅中衞靈寧平凉固原鎮戎西安慶陽阜城甜水河州歸德蘭州洮州等四十二州縣衞所堡康熈五十六年額徵銀八萬六千一百兩零糧米豆穀三十一萬七千七百二十五石零草二百七十六萬五千九百束零通行蠲免并將從前歴年逋欠銀糧草豆亦悉予蠲除諭㫖到日該督撫即徧行張示使遐陬僻壤莫不周知仍嚴飭所司實心奉行以副朕加厚邊民至意其或陽奉隂違澤不下究該督撫題參從重治罪
  五十六年奉
  上諭朕撫馭寰宇五十餘年夜寐夙興為小民勤求生遂凡率土逺近皆期共享樂利聿成家給人足之休未嘗一日不厪諸懐也數十年以来各省正賦屢經全免歴年積欠亦已蠲徵偶有雨澤愆期或發倉廪散賑或截漕糧賑救不惜數萬萬金錢米穀頻沛恩施誠念窮簷之艱慮其致于顛連失所耳近者民力雖已稍蘇然念分年帶徵銀兩若不格外優寛則小民一歲所獲分納二年之賦以其盈餘養贍室家斷難充足朕毎懐及此軫惻良深宜更加殊恩通行豁免今將直𨽻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廣西安甘肅等八處帶徵地丁屯衞銀二百三十九萬八千三百八十兩有竒概免徵收其漕項雖例不准免亦著破格施恩將安徽江蘇所屬帶徴漕項銀四十九萬五千一百兩零米麥豆一十四萬六千六百一十餘石内免徵各半戸部即行文該督撫嚴飭所屬實心奉行徧加曉諭俾民間無催徵之累均沾實惠用稱朕撫恤羣黎至意倘有不肖有司借端朦混私行徵收者該督撫嚴察參處如該督撫失察一併從重處分
  五十七年覆准甘屬山丹衞等處旱災錢糧照分數蠲免 又奉
  上諭朕臨御五十年凡師行轉餉及災祲偶見即厪懐殷切蠲免賑濟之恩靡不下逮葢以治平天下惟期民生得所而欲民生得所必以敷恩寛賦為急也三年以来策妄阿喇布坦狂逞跳梁遣發大兵屯駐西邊一切軍興征繕皆動支正供錢糧不使累及閭閻而轉輸輓運陜西百姓雖勉力急公勞苦實堪憫恤又莊浪縣等處地震随經遣部院堂官星馳前徃察賑而用兵之後宜格外加恩用綏黎庶將陜西廵撫甘肅廵撫所屬通省各府州縣衞所錢糧米豆草束俱行蠲免目今係有軍務之時除米豆草束外其康熈五十八年應徵地丁銀一百八十八萬三千五百三十六兩有竒并歴年積欠銀四萬七百五十七兩有竒著一概蠲免戸部速行文該督撫通行曉諭實心奉行務俾均沾德意以副朕篤念民勞拯恤災傷至意如有不肖官吏朦混私徵澤不下究者該督撫嚴察指參從重治罪 又奉
  上諭甘肅廵撫所屬康熈五十三四五六等年民間舊欠銀米草豆著盡行豁免務令得沾實惠 又覆准陜西平凉府屬静寧等七州縣地震查明賑濟其續報安定等縣五處地震一併酌量散給 又覆准陜西凉州衞等一十三處夏禾被災其本年應徵錢糧暫行緩徵
  五十八年覆准陜西甘屬靖逺衞等十五處夏被旱災作速賑濟 又覆准陜西靖逺等十堡秋禾被災窮民乏食將附近倉糧酌量撥運借給 又覆准甘屬被災酌量借給籽種 又覆准陜西靖邊等十堡秋禾被災其應徵本年糧草暫行停徵
  五十九年奉
  上諭朕惟天下之要首以乂安民生為急故自御極以来於閭閻疾苦無不博諮廣詢渙敷庥澤其有動用民力之處尤孜孜厪念刻不能忘葢六十年如一日也比年因策妄阿喇布坦狂逞跳梁軍興征繕逺歴邊陲其沿邊數處師旅屯駐一切雖皆支用正項錢糧而協辦轉輸行齎居送之時民力勞瘁朕心時切軫念曽將陜西甘肅廵撫所屬康熈五十八年額徵地丁銀一百八十八萬兩零歴年舊欠銀四萬兩特沛恩綸悉行蠲免而沿邊各州縣衞所軍行既多飛輓之時辦賦復滋催科之擾若非格外加恩黎民恐致失業所有沿邊一帶陜西延安府屬府谷神木安塞綏德米脂安定呉堡保安榆林保寧常樂雙山魚河歸德嚮水波羅懐逺威武清平葭州龍州鎮靖鎮羅寧塞靖邊柳樹澗安邊磚井定邊饒陽水堡髙家堡甘肅屬山丹高臺古浪莊浪西寧肅州鎮寧夏左屯中屯平羅中衞靈州寧州平凉衞固原州鎮戎西安阜城甜水河州歸德蘭州洮州寧夏前衞平凉縣固原衞固原㕔河州衞蘭州衞蘭州㕔慶陽凉州衞永昌衞鎮畨衞甘州衞甘州右衞肅州衞鎮彞所等六十八州縣衞所堡康熈五十九年錢糧米豆草束俱宜蠲免但目下係有軍務之時除米豆草束外將五十九年額徵銀九萬八千一百兩零盡行蠲免户部移文該督撫通行曉諭實心奉行務俾均沾德惠以副朕曲軫邊民之至意 又奉
  上諭朕自御極以来無日不以民生為念凡閭閻疾苦必詳加諮詢至於地方偶遇災傷一有所聞即行蠲賑撫恤備至務使黎庶安生樂業優㳺化日六十年来夙夜孜孜未嘗少釋也邇年因西陲用兵師行糧從雖芻粟悉支正供絲毫無擾民間然轉輸必須民力勞苦宜恤曽將康熈五十八年陜西甘肅所屬額徵地丁銀一百八十八萬兩零歴年舊欠四萬兩零康熈五十九年沿邊各州縣衞所額徵銀九萬八千一百兩零浹沛恩綸屢行蠲免近聞二麥歉收民有艱於粒食者辦賦急公力何能支若非渙敷德澤無以培養窮氓是以特頒浩蕩之恩用申勤求民瘼之意著將陜西廵撫甘肅廵撫所屬通省各州縣衞所除應徵米豆草束外康熈六十年應徵地丁銀一百八十八萬三千七百四十四兩零通行蠲免户部速行文該督撫徧示曉諭實心奉行務必均沾實惠如有不肖官吏陽奉隂違澤不下究者該督撫嚴察題參從重治罪 又覆准固原等州縣衞所被災錢糧照例蠲免 又奉
  上諭陜西省地方現有軍務今歲糧穀適又歉收已預頒諭㫖著總漕將運米路徑勘視具奏協同總督辦事除陜西歴年錢糧屢經蠲免明歲錢糧另頒諭㫖蠲免外今雖動支常平倉糧散給而地方官大半俱在軍前現今所有俱係署事官員辦事人員殊少應照曩年差官賑濟山東百姓遣徃賑濟遵
  㫖議定動戸部庫銀五十萬兩委司官運送將西安延安蘭州分作三路散賑併將陜屬各州縣衞所㕔常平倉糧六十九萬二千石零甘屬各州縣衞所㕔常平
  倉糧六十七萬二千石内就近酌量散賑除失收地方外如有應行散賑之處一靣具題一靣會同散給再旗民有情願効力人員許自備銀米赴部具呈將職名送散賑官處効力事竣照數目之多寡核明議叙 又覆准甘屬固原州等二十州縣衞夏禾被災動糧借賑併于西安藩庫存貯五十九年地丁錢糧内動銀十萬兩解送甘肅以備散賑 又覆准陜屬五十四五六七等年未完民欠錢糧令其分年帶徵又題准陜西固原平凉臨洮等州縣夏禾被災將
  本年分額徵錢糧停徵
  六十年覆准甘肅静寧州等處被災照分數蠲免錢糧 又議准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五省被災將各省常平倉穀酌量動賑其直屬常平倉先經正順廣大四府米貴將常平倉穀十分之内動三分糶賣二分借給今照此例酌量賑濟山東濟兖東青四府動支倉穀散賑河南將截留漕米散賑仍平價糶賣山西將常平倉穀酌量平價糶賣陜西去歲歉收已發帑銀五十萬兩遣部院三路賑濟如有不敷將河南續運米石酌量散給其陜西錢糧已經全蠲直𨽻四省暫將錢糧緩徵 又覆准山陜二省去秋歉收小民艱食良由地方官於閭閻疾苦漠不闗心不能設法料理以致百姓流離行令山陜督撫確查地方官内有貪汚實跡不惜民瘼者即行題參從重治罪仍責令養活飢民以貸其死其平日不留心民瘼而惡迹尚未昭彰者該督撫即行查明亦令養活飢民從寛暫留以策後效督撫狥庇不行查參别經發覺一併治罪如該地方官有真正實心愛民設法賑救保全者該督撫保題准從優即陞 又覆准陜西甘屬五十九年夏秋被災今值春耕撥解庫銀二十萬兩給發籽種俟秋收後補還 又奉
  上諭去冬雪大所以今春雨澤甚少大約冬雪多則春雨必少春雨少則秋霖必多此非由占驗而知者朕六十年来留心農事較量雨暘徃徃不爽其南方得雪于田土有益而北方雖有大雪被風刮去于田土無益今歲山東得雨而河南山西陜西地方未甚得雨備荒最為𦂳要不可不預為籌畫若直𨽻河南山東易于料理至山西陜西補救尤難古人云三年耕則有一年之蓄九年耕則有三年之蓄言雖可聽行之不易設立社倉原屬良法但亦曽舉行終無成効至于各省積貯穀石雖俱報稱數十百萬實在存倉者無幾即出陳易新之法不為不善然春間僅有所出秋收並無所入州縣官員侵蝕入已急則即以折銀掩飾此等積𡚁朕知之甚詳即報荒之真偽虚實朕亦知悉如熱河所積穀石毎歲减價平糶秋收糴補還倉數目無多稽查頗易所以毎有餘糧語云大兵之後必有凶年昔征剿三逆時豐收足以供給並無一州一縣貽悞平定以後亦間有歉歲兹當綢繆未雨不可不預為之慮 又奉
  上諭陜省冬春雨雪愆期秋成難望其河南運米十萬石借支駐防兵糧湖廣所運米十萬石速催運到酌量平糶
  六十一年覆准固原等州縣衞秋禾被災錢糧照分數蠲免
  雍正元年覆准六十年平凉等㕔州縣衞所被災錢糧按分數蠲免 又奉
  上諭陜西自軍興以来大兵駐劄運送糧餉供支草豆無一不需民力原非他省可比
  皇考毎為軫念今當大沛恩膏以子惠元元所有康熈六十年以前陜省除借給籽種著該督撫查明定議分年帶徵外其餘凡有民屯衞所實在未完銀米豆草悉予蠲免倘有不肖官吏敢以虧空揑稱民欠濫邀曠典者一經發覺罪在不赦戸部作速行文毋得遲留 又奉
  上諭朕惟治安天下欲兵民並得其所必以敷恩减賦為要比年以来策妄阿喇布坦逞狂逆命發師致討四川陜西官兵經歴險道徃返萬有餘里甚屬勞苦朕深憫
  念其倒斃駝載馬匹價銀及口外沿途與西藏留駐兵丁續補駝馬價銀著悉免追賠又西陲軍興以来民間急公趨事應付差役實厪朕懐聞陜西甘肅二屬各州縣衞所地丁銀兩毎錢額外徵收三釐米毎斗額外徵收三合以為備荒之用此項徒有加賦之徵而無賑濟之實著自雍正元年為始將額外徵收銀米永行停止如有舊欠亦悉予蠲除户部速行文該督撫遵諭奉行務俾均沾實惠以副朕篤念民生至意 又覆准甘屬古浪所地方氷雹傷禾錢糧按分數蠲免
  四年覆准陜西倉糧久未糶賣令於毎年二三月内存七糶三至八九月買補還倉
  六年覆准蘭州㕔並武威縣氷雹打傷禾苗錢糧照分數蠲免
  七年覆准平畨縣河州氷雹打傷禾苗錢糧查雍正六年三月内奉
  上諭將蠲免之例加増分數以惠蒸黎其被災十分者著免七分九分者著免六分八分者著免四分七分者著免二分六分者著免一分欽遵通行在案平畨河州錢糧照
  欽定例蠲免 又覆准平凉縣夏禾被災錢糧照分數蠲免 又覆准平凉縣秋禾被災錢糧照分數蠲免又覆准安定縣秋禾被災錢糧照分數蠲免 又奉
  上諭朕愛養黎元遐邇一體而邊逺之地小民家計不及近省尤朕心之所繫念數年以来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廣西五省有用兵西藏及勦撫苗蠻等事其一應軍需皆動用公帑備辦秋毫不𣲖及于民間而糧餉轉輸亦有資于民力今藏地苗疆俱已寧謐朕心嘉慰特沛恩膏著將庚戌年甘肅額徵地丁銀二十七萬七千六百兩零四川額徵地丁銀三十一萬六千三百兩零雲南額徵地丁銀一十四萬一千六百兩零貴州額徵地丁銀七萬四千二百兩零廣西額徵地丁銀三十五萬三千九百兩零悉行蠲免其西安各屬地方近日亦有預
  備軍需之事朕心軫念著將庚戌年額徵錢糧蠲免十分之三共計銀四十七萬九千九百兩零此六省督撫大吏宜仰體朕心轉飭所屬有司敬謹奉行務使閭閻均沾實惠如有奉行不力被不肖有司暗飽私囊或被奸胥土棍强紳劣衿包攬侵蝕者朕必訪聞得知將通省大小官員分别從重治罪至於國家設官本以理民官有恤下之責民有奉上之義若設官而不為計及養亷之資則有司之賢者將窘迫而莫能支不肖者又將横取而無所檢束矣是以酌定以錢糧耗羡均給各官養廉之法此揆情度理上下相安之道但思加恩百姓豁免正賦若將耗羡一併蠲除是民雖邀格外之恩而官轉有拮据之苦上司或因此稍有寛假則必致巧取苛索於民流弊種種轉多於耗羡之數于吏治民生均無禆益常見庸劣之地方官毎以蠲免錢糧為不便于已心懐悵怏即此意也著於庚戌年為始凡遇特恩蠲免錢糧者其耗羡仍舊輸納諒必民所樂從若因水旱蠲免者不得徵收耗羡將此永著為例 又覆准安定縣秋禾被災照分數蠲免 又奉
  上諭甘肅地方年来預備軍需雖事事取辦于公帑而百姓輓輸効力亦甚勤勞朕心軫念維殷屢加恩澤前聞今歲蘭州平凉西寧等府所屬州縣内有雹雨蟲傷之處已諭該督撫留心賑恤停止催科嗣聞從前雨少之地俱已霑被甘霖秋成可望朕心深慰因念甘肅為軍需總滙之區百姓急公趨事所當格外加恩俾閭閻力量寛餘無催徵之擾以昭朕子惠元元奬勞賞善之至意著將河東河西各屬民户屯戸及畨民等本年應徵各項銀糧草束一概蠲免若有已經完納者准作来年正賦該督撫等務體朕心督率有司敬謹奉行俾秦民均沾實惠倘有豪胥猾吏舞𡚁作奸使澤不下究者經朕訪聞定將該管大小官員嚴加議處特諭 又覆准平凉縣秋禾被災照例蠲免 又覆准靖逺㕔并接收蘭州衞等處地方秋禾被災照例蠲免 又奉
  㫖據寧逺大將軍岳鍾琪奏稱自西安起程歴西鳳平臨以至甘凉等處小民承辦軍需莫不踴躍懽呼趨事赴公争先恐後而靖逆衞屯民於應辦草束之外情願另備餘草運赴大東渠站所堆積以佐軍需等語靖逆逺處邊外人民無幾而自備割運草束輸力効誠可見師以義行統領大臣又能令承辦軍需各員無絲毫扣尅是以輿情鼔舞相率辦公朕心深為嘉悦著將靖逆庚戌年應徵正糧馬糧四百六十六石零大草五千三百八十八束全行蠲免以示加恩邊民急公之至意 又
  上諭年来用兵西藏剿撫苗蠻及目今辦理軍需一切皆動支公庫而糧餉轉輸不無資于民力朕心深為軫念是以降㫖將甘肅四川雲貴廣西五省庚戌年地丁錢糧全行蠲免查甘屬之河西四府如寧夏西寧及甘凉肅以至嘉峪闗外之靖逆赤金柳溝等衞所歴来額徵俱係糧料草束與各省額徵折色無異今當用兵之際雖絲毫不𣲖及民間而黎民踴躍急公之意大將軍岳鍾琪屢次奏聞甚屬可嘉應將額徵本色加恩豁免以示惠愛邊民之至意著户部即行查明具奏查甘屬之靖逆衞庚戌年應徵糧四百六十六石零草五千三百八十八束已奉
  上諭全行蠲免其河西之甘州凉州寧夏西寧及肅州道屬以至赤金柳溝各衞所庚戌年共應徵糧三十五萬六百五十五石二斗四升零草四百七十五萬二千三百六十九束應悉行豁免
  八年奉
  上諭甘肅地方雍正八年地丁錢糧前已降㫖蠲免其河西四府州縣暨各衞所額徵糧料草束又經一體免徵朕念新歸内地畨民嚮風慕義願附版圖其地畝額徵本色糧草與河西等處賦税相同亦應一體蠲免俾令同霑恩澤著將雍正八年河東之河州㕔應徵畨糧一千三十一石零洮州衞應徵畨糧三百一十六石零歸德所應徵畨糧一百六十三石零河西之西寧府屬應徵畨糧一萬五百四十二石零凉州府屬應徵畨糧二十七石零草一百九十七束零俱加恩蠲免該督撫即督率所屬有司敬謹奉行俾畨民均霑實惠特諭九年奉
  上諭朕思惠養黎元之道莫先於除賦蠲租使萬姓均霑恩澤是以數年来寛免各省之額徵以為阜民足食之計者難以枚舉而該省之人民果能抒誠慕義宣力急公朕尤嘉其人心風俗之淳良而屢沛恩施於常格之外也陜西甘肅二省經理軍需數年矣凡米糧芻牧之屬及車馬牲畜之𩔖皆動支公帑銀兩備辦一絲一粟不使擾民此中外臣民所共知者然朕毎念地方既有軍務縱不取辦于民財未嘗不資藉於民力而陜甘二省之人民踴躍趨事其心甚為可嘉年来已屢降蠲賦之㫖兹特再沛恩膏將雍正九年西安所屬額徵地丁銀蠲免十分之三共計銀四十七萬九千九百兩零甘肅所屬額徵地丁銀二十八萬二千二百兩零全行蠲
  免該督撫等可轉飭所屬有司仰體朕心敬謹奉行務令閭閻均沾實惠並將此㫖刋刻頒布俾深山僻壤之民共知之特諭












  甘肅通志巻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卷十八
  鹽法錢法附
  鹺政之設因地之利以裕民食以佐邦用經制得宜則民享其利甘屬鹽法靈産於池鞏産於井臨食土鹽課有定額引有定界路遥山險負載﨑嶇課本既重恤商便民權衡損益在因乎時𣙜山澤者鹽與冶俱志鹽法以錢法附
  甘肅所屬平慶二府分銷寧夏鹽捕㕔經管花馬池之鹽鞏昌府屬分銷漳縣西和二縣之鹽臨洮郡食本地土鹽
  原額鹽引六萬四千九百張内花馬小池分銷平慶靈州中衞鹽引六萬一千四百四十張額鹽一石徵課銀一錢一分五釐五毫鞏秦二屬分銷漳縣鹽引二千八百一張毎引額鹽一百七十八斤五兩該課銀一兩一錢三釐五毫七絲階屬分銷西和縣鹽引六百五十九張毎引額鹽二百斤二兩該課銀五錢八分五毫一絲六忽原額鹽課土鹽共銀一萬六百一十九兩一分内除寧屬本地動支祭祀等項銀三十二兩九錢九分九釐遇閏加引無加課銀二百八十九兩四錢七分四釐七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𣺌三漠 康熙十五年在於量増鹽課以濟軍需事案内寧鞏二屬毎引加増銀五分共増銀三千二百四十五兩鞏屬遇閏加銀一十四兩四錢一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九纎九塵九渺八漠 康熙十七年在於遇閏増課等事案内寧屬遇閏加引五千一百二十張寧臨二屬加課銀八百五十一兩四錢四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二漠康熙十九年在於鹽課議増等事案内鞏屬毎引加増七分共増銀二百四十二兩二錢遇閏加銀二十兩一錢八分三釐三毫四絲三漠又於商引之歲額有限等事案内文隴寧秦清禮洮靖撫民㕔八處按丁加引九百四十三張加課銀九百七十六兩八錢五分四釐一毫六絲六忽遇閏加引無加課銀八十一兩四錢四釐五毫一絲六忽一微九纎三塵三渺三漠毎引加増五分共銀四十七兩一錢五分遇閏加増銀三兩九錢二分九釐一毫七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六漠毎引加増七分共銀六十六兩一分遇閏加銀五兩五錢八毫三絲三忽六微六纎六塵六渺七漠又於商引之歲額有限等事案内臨屬按丁増税免其領引共増銀三百二十七兩五錢二毫五絲加増五分共銀一百四十一兩七錢七分五釐加増七分共銀一百九十八兩四錢八分五釐又於鹽課之議増等事案内寧屬毎引加増七分共銀四千三百兩八錢 康熈二十年在於商引之歲額有限等事案内鞏屬階文徽三處共増引八百四十五張増課銀四百九十兩五錢三分七釐七毫一絲遇閏加引無加課銀四十兩八錢七分八釐一毫四絲二忽五微毎引加増五分共銀四十二兩二錢五分遇閏加銀三兩五錢二分八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三漠毎引加増七分共銀五十九兩一錢五分遇閏加増銀四兩九錢二分九釐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塵六渺六漠又於欽奉
  恩詔事案内將十七年寧屬遇閏加引五千一百二十張寧臨二屬加増銀八百五十一兩四錢四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二漠停徵豁免康熈二十一年於鹽課畫一以濟軍需事案内寧屬小池鹽引照綱引酌量加増三分共銀一千八百四十三兩二錢 康熈二十五年又於商累未經上聞等事案内部議河東加増七分比照淮浙之例攤入引内作正額徵收至毎引加増五分原題事平之日停止大兵已經撤囘應將加増五分停止等因小池臨鞏二屬共該五分加増並遇閏加銀三千四百九十八兩四分一釐六毫七絲三忽三微六纎六塵六
  渺七漠停徵在案查二案内豁免遇閏増課並五分加増之外寧屬毎年額引六萬一千四百四十張毎引行鹽一石該課銀二錢一分五釐五毫銀一萬三千二百四十兩三錢二分臨洮府屬例食本地土鹽並無部頒鹽引毎年額徵鹽税並按丁加増共銀五百七十四兩九錢八分五釐二毫五絲
  原額鹽引三千四百六十張内分銷漳縣鹽引二千八百一張毎引行鹽一百七十八斤五兩該課銀一兩一錢三釐五毫七絲分銷西和縣鹽引六百五十九張毎引行鹽二百斤二兩該課銀五錢八分五毫一絲六忽鞏屬共原額課銀三千四百七十三兩六錢九分又鹽課之議増等事案内加増七分銀二百四十二兩二錢又商引之歲額等事案内隴寧等州縣㕔衞八處按丁加引九百四十三張又階文徽三州縣按丁加引八百四十五張共増課銀一千四百六十七兩三錢九分一釐八毫七絲六忽該加増七分銀一百二十五兩一錢六分
  以上鞏昌府直𨽻秦州階州原額並按丁増引五千二百四十八張額課不等該徵鹽課並按丁加課及加増共銀五千三百八兩四錢四分一釐八毫七絲六忽遇閏加銀四百四十二兩三錢七分七絲二忽三微六纎二漠
  以上寧夏小池臨鞏秦階四屬共額鹽引六萬六千六百八十八張額課不等
  實徵銀一萬九千一百二十三兩七錢四分七釐一毫二絲六忽内除寧屬動支祭祀銀三十二兩九錢九分九釐實應徵解司充餉銀一萬九千九十兩七錢四分八釐一毫二絲六忽遇閏加銀四百四十二兩三錢七分七絲二忽三微六纎二漠自康熈二十六年起至今照數徵解並無新増鹽引
  寧夏河西道屬寧夏鹽捕㕔靈州花馬小池
  一産鹽地方一處共鹽井二百眼𭐏夫二百名額徵紙價銀五百二十二兩三錢四分工食銀二千四百五十七兩六錢
  一鹽引數目毎年額撈鹽六萬一千四百四十石額引六萬一千四百四十張額徵課銀一萬三千二百四十兩三錢二分在於平慶兩府各州縣㕔衞所並寧夏各營堡行銷
  一平凉府屬行銷州縣衞所一十三處並鹽茶㕔屬紅古等四營堡
  平凉縣額引五千一百二十張額徵課銀一千一百三兩三錢六分
  崇信縣額引五百六十五張額徵課銀一百二十一兩七錢五分七釐五毫
  華亭縣額引一千四百三十張額徵銀三百八兩一錢六分五釐
  鎮原縣額引五千二百五十二張額徵銀一千一百三十一兩八錢六釐
  固原州額引一萬六百一十四張額徵課銀二千二百八十七兩三錢一分七釐
  涇州額引九千五百八十六張額徵課銀二千六十五兩七錢八分三釐
  靈臺縣額引五千四百張額徵課銀一千一百六十三兩七錢
  静寧州額引五千五百張額徵課銀一千一百八十五兩二錢五分
  莊浪縣額引八百張額徵課銀一百七十二兩四錢隆德縣額引四千五百五十張額徵課銀九百八十兩五錢二分五釐
  鹽茶㕔所屬紅古城等四堡額引三百四十一張額徵課銀七十三兩四錢八分五釐五毫
  一慶陽府所屬六州縣衞
  安化縣額引一千五百一十四張額徵課銀三百二十六兩二錢六分七釐
  合水縣額引八百一十五張額徵課銀一百七十五兩六錢三分二釐五毫
  環縣額引五百九十五張額徵課銀一百二十八兩二錢二分二釐五毫
  真寧縣額引五百四十三張額徵課銀一百一十七兩一分六釐五毫
  寧州額引五千四十張額徵課銀一千八十六兩一錢二分
  靈州所屬吳忠等一十九堡額引二千三百八十六張額徵課銀五百一十四兩一錢八分三釐
  中衞屬鳴沙州等十堡額引一千三百八十九張額徵課銀二百九十九兩三錢二分九釐五毫
  鞏昌府屬漳縣漳河側
  一産鹽井三孔原設竈户六十五名毎名鹽鍋一口共鍋六十五口毎年請引三千六百二十二道共額徵以及遇閏加増課銀四千六百四兩九錢二分五釐八毫九絲三忽五微二纎六塵七渺
  一分銷漳縣鹽引各州縣㕔衞所
  隴西縣原額並按丁加引四百四十九張額徵課銀五百七十兩八錢四分四釐一絲一忽六微六纎六塵六渺六漠
  寧逺縣原額並按丁加引四百三張額徵課銀五百一十二兩三錢六分一釐一毫四忽三纎三塵三渺四漠
  伏羌縣額引一百張額徵課銀一百二十七兩一錢三分六釐七毫五絲一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三漠安定縣額引二百張額徵課銀二百五十四兩二錢七分三釐五毫二忽六微六纎六塵六渺七漠㑹寧縣額引二百張額徵課銀二百五十四兩二錢七分三釐五毫二忽六微六纎六塵六渺七漠通渭縣額引一百五十張額徵課銀一百九十兩七錢五釐一毫二絲七忽
  靖逺縣原額並按丁加引一百一十七張額徵課銀一百四十八兩七錢四分九釐九毫九絲八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三漠
  漳縣額引八百五十一張額徵課銀一千八十一兩九錢六分六釐五毫一絲五忽七微六纎六塵六渺七漠
  岷州額引五百九張額徵課銀六百四十七兩一錢二分六釐六絲八微二纎六塵六渺八漠
  洮州衞原額並按丁加引六十七張額徵課銀八十五兩一錢八分一釐六毫二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四漠
  西固㕔額引一百張額徵課銀一百二十七兩一錢三分六釐七毫五絲一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四漠直𨽻秦州原額並按丁加引二百四十六張額徵課銀三百一十二兩七錢五分六釐四毫一絲六忽五微
  清水縣原額並按丁加引一百一十張額徵課銀一百三十九兩八錢五分四毫二絲六忽四微六纎六塵六渺七漠
  秦安縣額引一百二十張額徵課銀一百五十二兩五錢六分四釐一毫一忽六微
  西和縣鹽官鎮
  一産鹽井一孔原設竈尸五十名毎名鹽鍋一口共鍋五十口毎年請引一千六百二十六道毎引一道行鹽二百斤二兩共額徵並遇閏加増課銀一千一百四十五兩八錢八分六釐五絲四忽八微三纎三塵三渺二漠
  一分銷西和縣鹽引各州縣
  徽縣原額並按丁加引三百一十六張額徵課銀二百二十二兩六錢九分三釐七毫三微三纎三塵三渺二漠
  禮縣原額並按丁加引二百三十二張額徵課銀一百六十三兩四錢九分六釐五毫六絲二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三漠
  兩當縣額引四十張額徵課銀二十八兩一錢八分九釐一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四漠
  直𨽻階州原額並按丁加引一百五十一張額徵課銀一百六兩四錢一分三釐六毫九絲二忽八微三纎三塵三渺三漠
  文縣原額並按丁加引六百八十七張額徵課銀四百八十四兩一錢四分七釐八毫四絲六忽
  成縣額引一百張額徵課銀七十兩四錢七分二釐五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纎六塵六渺七漠
  西和縣額引一百張額徵課銀七十兩四錢七分二釐六毫七絲三忽三微三纎三塵三渺三漠
  臨洮府屬五州縣係食本地土鹽並無部頒鹽引除免過遇閏増課及伍分加増之外實應徵土鹽税及按丁加課並遇閏加増共銀五百七十四兩九錢八分五釐二毫五絲
  狄道縣額徵課税銀三十八兩六錢七分四釐九毫渭源縣額徵課税銀六兩四錢四分一釐二絲五忽蘭州額徵課税銀一十七兩五錢七分二釐五毫七絲五忽
  金縣額徵課税銀一十二兩六分二釐四毫五絲河州額徵課税銀五百兩二錢三分四釐三毫附歴代鹽法
  周鹽人之職鹽人掌鹽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
  漢武帝四年置鹽鐵官元狩中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五年僅咸陽言山海天地之藏宜屬少府陛下弗私以屬大農佐賦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鬻鹽官為牢盆浮食竒民欲擅斡山海之貨以致富羡役利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鬻鹽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昭帝始元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民疾苦教化之要皆對願罷鹽鐵酒𣙜均輸母得與天下爭利御史大夫桑𢎞羊難以為國家大業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魏明帝世徐邈為凉州土地少雨常苦乏穀邈上修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穀
  唐食貨志載鹽州五原有烏池白池瓦池細項池靈州有温泉池兩井池長尾池五泉池紅桃池回樂池𢎞静池㑹州有河池三州皆輸米以代鹽安北都䕶府有胡落池歲得鹽萬四千斛以給振武天德周廣順二年勅令慶州𣙜鹽務今後毎青鹽一石依舊抽税錢八百八十五陌鹽一斗白鹽一石抽税錢五百八十五陌鹽五升此外不得别有邀求
  宋至道末凡禁𣙜之地官立標識候望以曉民其課鹽通商之地京西則京兆鳳翔府同華耀乾商涇原邠寧儀渭鄜坊丹延環慶秦隴鳳階成州保安鎮戎軍按宋初鹽筴只聽州縣給賣初未有客鈔也雍熈二年令商人所在納銀赴京請領交引葢邊郡入納算請始見於此端拱二年置折中倉令商人輸粟京師葢在京輸粟算請始見於此天聖七年令商人𣙜貨務入納錢銀葢在京入納錢銀算請始見於此天聖八年以兵部員外郎范祥鈔法令商人就邊郡入錢四貫八百售一鈔至解池請鹽二百斤任其私賣得錢以實塞下省數十郡搬運之勞行之既久鹽價時有低昻又於京師置都鹽院陜西轉運司自遣官主之京師食鹽斤不足三十五錢則歛而不發以長下價過四十則大發庫鹽以壓商利使鹽價有常而鈔法有定數行之數年人以為利
  文獻通考按授人以鹽而徵其錢謂之蠶鹽行之京東諸路免鹽之𣙜而均諸税謂之兩税鹽錢行之河北皆五代法也及其敝也鹽不給而徵錢如故税已納而禁𣙜再行葢誤以二者為經常之賦而不知其源出于鹽也河北之𣙜張方平言之仁宗聽之惠及一道矣獨蠶鹽錢之輸未有能如方平者力言之至和中僅免其十之三惜哉
  元各州縣户口額辦鹽課運官召商發賣惟陜西運司官毎年預期差人分道齎引遍散州縣陜西食鹽之户該辦課二十萬三千一百六十四錠内鞏昌延安等處認定課鈔一萬六千二百七十一錠慶陽環州鳳翔興元等處歲辦課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五錠其餘課鈔因闗陜旱饑民多流亡至順三年鹽課十分為率减免四分行之三載尚多虧負時至元二年監察御史特穆爾布哈及廉訪使胡通奉疏陜西百姓許食解鹽地逺脚力艱澁今後若因大河以東之民分定課程買食解鹽大河以西之民計日攤課任食韋紅之鹽則官不被擾民無蕩産之禍矣且解鹽結之於風韋紅鹽産之於地東鹽味苦西鹽味甘又豈肯舍其美而就其惡乎使陜西百姓一槩均攤解鹽之課令食韋紅之鹽則監吏免廵禁之勞而民亦受惠矣因命陜西行省官及李御史運司同知郝中順㑹鞏昌延安興元奉元鳳翔邠州等官與總帥汪通議俱稱當從特穆爾布哈胡通奉所言限以黄河為界陜西之民從便食用韋紅二鹽解引依舊西行紅鹽不許東渡獨郝同知言運司毎歲辦課四十五萬錠陜西該辦二十萬錠今止認七萬錠餘十三萬錠從何處恢辦議不合而散户部遂參照至順二年例以涇州白家河永為定界聽民食用仍督所在軍民官嚴行禁約毋致韋紅二鹽犯境侵課中書省如所議行之
  明鹽法 靈州鹽課司 西和縣鹽井 漳縣鹽井洪武間歲辦西和縣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三十斤漳縣五十一萬五千六百七十斤靈州二百八十六萬七千四百七斤 𢎞治間歲辦靈州西和漳縣共三百五十一萬四千六百七斤 萬厯六年歲辦一千二百五十七萬七千六百六十八斤歲解寧夏鎮年例銀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二兩延綏鎮年例銀一萬三千七百一十四兩固原鎮客兵銀二千五十九兩固原軍門犒賞銀七千一百二十兩 行鹽地方河東行西安鳳翔漢中陜西行鞏昌臨洮延安
  成化二十三年移萌城批騐所於紅德城堡令黒城乾溝二路鹽車俱抵慶陽府城市卸載商人同店主執引赴府騐過赴行鹽地方貨賣畢引目付店主銷繳 𢎞治二年令靈州鹽課司行鹽地方仍舊于平凉静寧隆德慶陽環縣等處 嘉靖八年議准大池増三萬三千六百二十六引小池増二萬二千四百一十七引毎引二錢五分卧引銀一錢共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五兩送平凉府收貯專備禄糧 十四年題准靈州小鹽池額鹽三千一百零五引專供花馬池一帶修邊支用其加増鹽三萬引召商開中三邊輪流買馬或接濟軍餉支用 三十四年奏准陜西行鹽地方毎鹽二百斤為一引毎引收銀四錢五分西鹽二分搭配漳鹽八分俱聽分守隴右道監理收銀年終解送花馬池營管糧衙門防秋兵馬支用隆慶五年題准花馬池大小二池鹽毎引照鹽四倍河東令各商報納毎引増銀一錢二分共五錢二分其卧引銀一錢二分西路斗底銀一錢五分共増課銀七千有竒 又按固原志北四百里有大小二鹽池畦水日暴成粒無事爨煑所謂青鹽可入藥原設批驗所二一在固原一在慶陽紅德堡廵撫張敷華以固原經過鹽車於静涇二州立厰市收課以備賑濟𢎞治十四年總制秦紘移厰市固原固原兵備主其課引銀移批驗所於慶陽慶陽兵備主其割引銀以備邊用固原立五鹽塲置老人斗行毎厰五百引毎車收門鹽一斗五升石收票銀五釐州庫收備軍需批驗所引收卧引銀一錢州庫收備買馬斗行又納州公用銀十八兩嘉靖二十八年又增斗底牙銀一錢五分一厰五百引共七十五兩以備公用甦里甲之困然斗行過取斗底而豪猾為斗行倍收私放官少利商與里甲受病矣 自洪武以来天下鹽課俱開中各邊上納本色米豆故邊方米豆不至甚貴並無年例銀兩自成化八年徙鎮榆林衞増治城砦民供不繼以南京折銀例毎石折銀五分至𢎞治初於運司開中納銀解户部送大倉銀庫收貯分送各邊鹽價銀積至百餘萬人以為利而鹽法壊
  成化九年差御史一員廵視河東運司并陜西靈州大小二池鹽課其陜西河南所屬分廵各道官帶管鹽法者悉聽節制 慶陽府毎歲委佐貳官一員監支靈州鹽課司商人納馬官鹽及民間食鹽
  康熈六年各省開爐鑄錢甘肅於鞏昌府開局鼔鑄所鑄錢文一靣鑄康熈通寳四字一靣鑄鞏字後停
  雍正四年廵撫石文焯摺奏暫開鼔鑄以清錢法於五年四月内設寳鞏局於蘭州按察司經鑄河橋同知監鑄動用藩庫銀二萬兩收買各屬户釐工字小錢並古舊廢錢銅斤入局鼓鑄開爐一十二座七年三月内奉文停止
  附歴代錢法
  上古自太昊氏有錢謂之金髙辛氏謂之貨陶唐氏謂之泉商周謂之布齊莒謂之刀禹五年水湯七年旱禹以歴山之金湯以莊山之金並鑄幣以救人困管子先王用珠玉為上幣黄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周太公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函方輕重以銖司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按九府者太府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内職幣職金也圜謂均而通也周景王將鑄大錢單穆公諌王弗聽卒鑄大錢文曰寳貨
  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黄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 按二十兩為鎰改周一斤之制半兩則八銖也
  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至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故吳諸侯也以即山鑄錢富埓天下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玉者故吳鄧錢布天下而鑄錢之禁生焉自孝文更造四銖錢至是歲四十餘年縣官徃徃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盗鑄不可勝數姦或盗磨錢質而取鎔錢益輕薄而物貴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孝武元狩五年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姦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質令不可得磨取鎔天鳳元年罷大小錢改作貨布長二寸五分廣一寸首長八分有竒廣八分其圜好徑二分半足枝長八分閒廣二分其文右曰貨左曰布重二十五銖直貨泉二十五
  唐髙祖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寳錢徑八分重二銖四參積十錢重一兩得輕重大小之中乾封元年鑄乾封泉寳錢徑寸重二銖六分以一當舊錢之十踰年而舊錢多廢開元初宰相宋璟請禁惡錢行二銖四參錢十一年禁賣銅錫及造銅器者二十年千錢以重六斤四兩為率
  宋太祖初鑄錢文曰宋通元寳凡輕小惡錢悉禁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寳自後改元必更鑄以年號為文後至王安石為政始罷銅禁姦民日銷錢為器邊闗船不復譏錢之出國用日耗 凡鑄銅錢用劑八十八兩得錢千重八十兩十分其劑銅居六分鉛鐵居三分皆有竒凡鑄大鐵錢用鐵二百四十兩得錢千重百九十二兩此其大法也後度支判官許申建議以藥化鐵與銅襍鑄重如銅錢法銅居三分鐵居六分皆有竒贏亦得錢千費省而利厚然鐵澁多不就工人苦之
  明洪武初置寳源局于應天鑄大中通寳錢與歴代錢兼行已勅户部及各行省鑄洪武通寳錢太宗九年鑄永樂通寳錢宣宗九年鑄宣德通寳錢𢎞治十六年鑄𢎞治通寳錢嘉靖六年鑄嘉靖通寳錢是後毎改元必更鑄錢
  鑄錢之弊
  南齊髙帝時奉朝請孔顗上書曰鑄錢之弊在於輕重屢更重錢之患在於難用而難用為累輕輕錢之弊至於盗鑄而盗鑄為禍深人所以盗鑄而嚴治不能禁者由上鑄錢惜銅愛工也所以惜銅愛工者謂錢無用之器以通交易務欲令銅輕而數多使省工而易成不詳慮其患也自漢鑄五銖錢至宋文帝四百餘年制度有廢興而不變五銖者其輕重得貨之宜也以為開置錢府大興鎔鑄錢重五銖一依漢法則府庫以實國用有餘 黄氏曰自太府圜法以来以銅為錢或為半兩或為榆莢或為八銖或為四銖不知幾變矣惟漢之五銖得其中五銖之後或為赤仄或為當千或為鵝眼綖繯或為荇葉又不知其幾變矣惟唐之開元為得其中二者之外或以一當三或以一當十或以一當百然皆行之不久而遽變惟其質制如開元者則至今通行焉














  甘肅通志巻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卷十九
  茶馬
  自唐囘紇入貢以馬易茶宋熈寧間相繼行之所謂
  摘山之利而易充廏之良有明定制金牌差發假市易以羈縻控馭為制番上䇿夫茶運於商督銷有官權其輕重緝私便商茶司各官之專責也志茶馬
  本朝茶法陜西差茶馬御史一員轄洮岷河州西寧莊浪甘州五茶馬司各㕔員内甘州一司𨽻蘭州同知 苑馬寺卿一員領監七毎歲御史招商領引納課報部所中馬牡者給各邊兵牝者發苑馬寺喂養孳息
  歲額茶課折色銀六千二百六十六兩二錢二分六釐本色茶十三萬六千四百八十箆舊額新増共茶引二萬八千七百六十六道 内甘省五司舊額新増共引二萬七千二百九十六道茶商領引赴産茶地方辦運毎引徵茶五箆毎箆二封毎封五斤共徵茶一十三萬六千四百八十箆又寧夏道額引二百七十道納茶價銀一千五十三兩餘均係西安所屬
  順治初易馬例毎茶一箆重一十斤上馬給茶一十二箆中馬給茶九箆下馬給茶七箆 凡通接西畨闗隘處所撥官軍廵守遇有夾帶私茶出境者拿解治罪其番僧夾帶奸人並私茶許沿途官司盤檢茶貨入官伴送夾帶人送官治罪若番僧所到處該衙門官縱容私買茶貨及私受餽送増改闗文者聽廵按察究又進貢番僧應賞食茶須給勘合付四川布政司撥發有茶倉所照數支放不許於湖廣等處買私茶 甘鎮以茶易馬各番許於開市處所互市不容濫入邊内 四年差滿漢廵茶御史筆帖式通事各一員 五年議准茶箆止供中馬不許開銷賞番七年題准舊例大引箆茶官商均分大引採茶九千三百斤為九百三十箆商領部引輸價買茶交茶馬司一半入官易馬一半給商發賣例不抽税小引包茶税分差等毎五斤為一包毎二百包為一引發賣民用毎引漢中税銀九兩四錢西安鳳翔税銀一十四兩今定大小引一例平分 十年覆准茶商舊例大引附茶六十箆小引附茶六十七斤零今定毎茶一千斤概准附茶一百四十斤如有夾帶私茶嚴查治罪茶箆先由潼闗漢中二處盤查運至鞏昌再經通判察驗然後分赴各司交納官茶貯庫商茶聽商人在本司貿易 延寧二處商税毎引百斤量入官茶三十斤折銀一錢三分交庫彚報 凡鎮將發銀市馬查核的確准令購買若有載茶易馬者概行禁止 各番交易茶馬量齎烟酒以示撫綏 十三年覆准新茶中馬既足陳茶變價充餉如新茶不足陳茶兩箆折一中馬 十四年覆准私茶私馬變價及贖罪銀原留中馬支用今七監馬匹蕃庶改解充餉康熈二年題准茶九萬箆作十分考核欠不及半分者罰俸六個月欠半分以上罰俸一年一分以上降一級二分以上降三級三分以上降四級調用四分以上革職溢額毎分以上紀録一次至四分以上加一級五分以上加一級紀録一次茶引不完者雖多得茶斤不准議叙 四年裁陜西苑馬各監 七年裁茶馬御史歸甘肅廵撫兼理 十四年題准茶馬事宜毎年八月攢造彚報 三十二年題准西寧五司收貯茶箆年久難免浥爛毎箆十斤變價銀六錢三十六年仍差部員管理茶馬事務 又陜西黄甫堡原額茶引一百三十四道今口外䝉古在殺虎口就近易鹽以致黄甫堡茶引不行嗣後將額引停其頒發 又以蘭城無馬可中將甘州司積貯茶箆在五鎮俸餉之内銀七茶三毎銀一兩搭放值三錢茶一封 四十二年題准陜西茶引共額二萬七百九十六道發西莊洮河四司通番中馬内有小引八百餘道售西鳳漢中三府人民供食自康熈二十三年後被大引漸次侵更現今止留小引一百道西鳳漢中三府地方人民不足食用以致私販横行今于小引原額内頒茶引五百道給商行茶毎引徵茶五箆毎箆折銀四錢共徵銀一千兩 四十三年覆准嗣後陜境交界處盤查茶斤行人攜帶十斤以下者停其搜捕如有驢䭾車載無官引者即係私茶照私鹽律治罪失察官員俱照私鹽例議處 四十四年茶馬事務停止差官仍歸甘肅廵撫兼管料理 西寧等處所徵茶箆停止易馬將茶變價折銀毎新茶一箆折銀四錢陳茶一箆折銀六錢充餉 廵察私茶十斤以下停其搜捕恐沿途行人分帶零運仍照舊例緝拿處分 五十七年議准陜西西寧地方為通番大路原額茶引九千二百四十八道不敷民番食用今加増茶引二千道毎引照例徵茶五箆毎箆折銀四錢共徵銀四千兩 六十一年覆准陜西西寧莊浪岷州河州界連口外增茶引四千道交與總督辦理一年定例之後仍照舊交與廵撫辦理 又議准西寧等處行茶原照例易換馬駝牛羊并買粟穀今將舊茶悉出變賣以作兵餉 雍正三年河西㕔改為府衞所改為州縣案内西寧㕔改為西寧府西司茶務歸西寧府管理 又覆准甘肅四司茶箆自康熙六十一年為始五年之内總收本色五年之後即將五年以前之茶發出變價挨次出陳易新將變價銀兩按年題報嗣後總以五年為率 又覆准陜省茶改令産茶地方官給發船票照依該商引目茶數一一開明不得另給印票其應行盤查之處照依引目及正茶附茶斤兩盤查驗放不得勒掯留難如于部引之外有搭行印票及附茶不依所定斤數多帶私茶者查拿照私鹽律治罪如查驗官故縱失察者照失察私鹽例處分如有地僻引多茶斤壅滯不能行銷者該商具呈該司該司詳報甘撫行令徃别司分通融發賣辦課 雍正八年題准改岷㕔為州洮岷司茶務歸洮岷道管理 又題准五司茶價西司毎封九錢五分莊司七錢五分洮司七錢五分河司九錢四分甘司七錢二分各司總在前議價值以上發賣按季具結報部 九年奏准令五司復行中馬之法毎上馬一匹給茶十二箆中馬一匹給茶九箆下馬一匹給茶七箆俟一年之後計收馬之數如所得一二千匹即留甘省軍營之用或馬數甚多分撥於河南山西相近之各營汛喂養 十年奏准中馬之法應見馬給茶并於收喂之第一個月支料二京升草一束第二個月再加料一京升草半束至第三個月支料四京升草二束仍於五月初一日出厰九月初一日收槽其槽䥷喂夫棚厰燈油等項俱照例開銷 又咨准茶商船票仍由甘肅廵撫衙門給發
  附歴代茶馬
  唐德宗納户部侍郎趙贊議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其一以為常平本錢後罷之舊志謂茶之有税始此貞元九年從鹽鐵使張滂奏令出茶州縣若山及商人要路以三等定估十税其一自是歲得錢四十萬緡穆宗從王播奏増天下茶税率百錢増五十其後王涯判二使置𣙜茶徙民茶樹於官場焚其舊植者天下大怨令狐楚代為鹽鐵使後令納𣙜加價而已李石為相以茶税皆歸鹽鐵復貞元之制武宗増茶税時諸道置邸以收税大中初鹽鐵轉運使裴休著條約其法益峻同於私鹽私商給自首之帖天下税茶増倍
  宋置𣙜茶務官自為塲置吏總之曰山塲凡園户歲課作茶輸其租餘則官悉市之先受錢而後入茶曰本錢又民歲輸茶折税賦者曰折税此收茶之法凡民鬻茶者皆售於官官給其日用曰食茶商賈之欲貿易者入錢若金帛於京師𣙜貨務以射六務十三塲茶給劵随所射予之謂之交引此鬻茶之法雍熙後用兵乏餉令商入芻粟塞下酌地逺近増其虚估給劵以茶償之天聖初行見錢法商人入芻粟塞下者度地里逺近使茶與邊糴各以實錢禁納色虚估之弊豪商大賈不能為重輕而煩費頓省嘉祐中弛舊禁通商茶法弊園户困於征取何鬲王應麟俱言其不便時韓琦富弼主行之歲收租三十三萬八千有竒與諸路本錢悉儲以給邊神宗熈寧中置提舉熙河路買馬命知熈州王韶為之而以提㸃刑獄為同提舉八年提舉茶塲李杞言賣茶買馬固為一事乞同提舉買馬詔如其請十年又置羣牧行司以往来督市馬者此茶馬所由始也 元豐三年復罷為提舉買馬監牧司四年羣牧判官郭茂恂言承詔專以茶市馬以物帛市穀而併茶馬為一司臣聞頃時以茶易馬兼用金帛以聽其便近歲司局既分專用銀絹錢鈔非𦍑部所欲且茶馬二者事實相須請如詔便奏可六年買馬司復罷兼茶事者七年更詔以買馬𨽻經制熙河財用司經制司罷乃復故自李杞建議始于提舉茶事兼買馬其後二職分合不一元豐八年陜西賣茶為塲三百三十二金州為塲六元祜二年熈河秦鳳三路茶仍官為計置永興鄜延環慶許通商 崇寧四年詔令茶馬司總運茶博馬之職復元豐成法自是職任始一
  元世祖至元五年用運使白𢋫言𣙜成都茶於京兆鞏昌置局發賣私自採賣者其罪與私鹽法同明陜西置茶馬司四河州洮州西寧甘州各府並赴徽州茶引所批驗洪武初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下引三千斤毎七斤蒸曬一箆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毎上引仍給附茶七百斤中引五百六十斤下引四百二十斤名曰酬勞經過地方責令掌印官盤驗佐貳官催運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貯放有茶倉廵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馬司茶課司驗茶有批驗所歲遣行人齎榜文于行茶所在懸示禁約私茶出境撥官軍把守廵視但有私茶即拿解治罪茶課初二萬六千八百六十二斤零𢎞治十八年新増二萬四千一百六十四斤并舊五萬一千二十六斤零見今茶課五萬一千三百八十四斤零係漢中府屬西鄉石泉漢隂及興安紫陽五州縣歲辦分解各茶馬司 又設陜西行太僕寺寺有卿有少卿及寺丞主簿各一人甘肅行太僕寺亦如之 又設陜西苑馬寺卿少卿主簿各一人後裁少卿寺丞領監二長樂靈武監有正置苑七廣寧開城黑水安定清平萬安武安苑有圉長二監易七苑為七監圉長為監正甘肅苑馬司設官如陜西領監六苑二十四 洪武初令陜西河州洮州西寧各設茶馬司毎三年一次差在京官選調邊軍齎捧金牌四十一面降此三衞附近羌族令納馬萬有三千八百五匹收馬給茶名曰差發先期於四川徵茶一百萬斤官軍轉運各茶司分貯給用二十三年定易馬茶數上等毎疋一百二十斤中等七十斤下等五十斤洪武四年奏准陜西漢中府金州石泉漢隂平利西鄉縣民茶十株官取一分民所收茶官給價買無主者令官軍薅培及時採取官取八分軍收二分毎五十斤為一包二包為一引令有司收貯與西畨易馬永樂初遣御史廵督洮河等處茶馬 正統八年奏准金州芽茶一斤收葉茶二斤運西寧易馬 十四年停止金牌毎歲遣行人一員廵察潼闗以西至甘肅等處私販 景泰二年令陜西布政司委官廵視罷遣行人四年復遣行人 成化三年定麤茶毎百斤收銀五錢芽茶三十五斤亦量收五錢無銀收絲絹等項俱解本省有司買茶支用十四年差御史一員領勅專理茶馬毎歲一代遂為定例 定制易馬自四歲至六歲髙大中度者方准收買牡騸馬給各邊兵牝馬送苑馬寺孳牧 十五年令廵茶御史招羌易馬不拘年例 十八年令販私茶五百斤者照私鹽例充軍 𢎞治三年令陜西布政司招商給引赴産茶地方買茶運赴茶馬司六分聽其貨賣四分驗收入官 十六年取囘廵茶御史凡茶法聽馬政都御史兼理 十七年令陜西毎年㨂憲臣駐劄臨洮府廵禁私茶一年滿日交代 又召商收買茶五六十萬斤依原擬給銀定限聽其自買自運至各該茶司仍委官於西寧河州二衞發賣價銀官庫收候給商 十八年題准各處行茶地方但有興販私茶在邊境交易及在腹裏賣與進貢逺人者不拘斤數事發并歇家牙保俱發問煙瘴衞所永逺充軍其在西寧甘肅河州洮州販賣者一百斤以上者分别附近邊衞充軍不及數者俱依律枷號擺站守哨若軍官縱容子弟伴當興販及守備把闗廵捕官知情故縱者事發參問若官自出資本販私茶通番者發邊衞充軍在西寧洮河甘肅地方發賣者三百斤以上近衞充軍 十八年都御史楊一清及廵按李璣言國初金牌僉發之功請復其制以查檢不出事寢疏載藝文中 正德元年舊額茶課二萬六千八百餘斤新收茶課二萬四千一百六十四斤俱照歲辦永為定例 商人不願領價者對分官茶貯庫商茶徑自貨賣遂為常例 二年仍差廵茶御史一員請勅兼理馬政茶法二事 十五年以毎年招易羌人不辨秤衡止訂箆中馬箆大則官虧小則商病令酌為中制毎一千斤定三百三十箆以六斤四兩為准作正茶三斤箆繩三斤 嘉靖十五年題准陜西三茶馬司積茶止留二年之用毎年易馬計該正茶外分毫不計夾帶 四十三年題准以後毎年開茶仍止五六十萬斤商人以一百五十名為止勒限買茶報中 又定買茶中馬事宜各商自備資本執引前去收買真細好茶正附一例蒸曬毎箆重七斤鞏昌府查驗箆數稽考夾帶毎王茶一千斤許照散茶一千五百斤數外若有多餘方准抽税各照格填註印鈐截角依限運赴洮岷參將轉洮岷茶司照例對分貯庫取實收赴院銷繳如有夾帶數多偽造低假正附箆斤不同即從重問罪夾帶與斤重者入官低假者砍焚引過五年不銷者究問 三十年以年例馬完羌有餘馬司有餘茶許其増中解牧洮州増至一千二百五十匹河州増至一千七百四十匹西寧二千四百三十匹 隆慶三年以四川課茶改征折色解苑馬寺易買種馬五年冬令甘州茶司比照洮河西寧三茶司例定以六月該道㑹同將領撫調羌族馬堪騎征者方許中納毎年約以八百匹為止 萬厯二年陜西苑馬寺缺少種馬將該寺貯庫茶課等銀歲解固原鎮二千兩給軍自買于年例應解該鎮馬二千匹内扣留二百匹在苑作種



  甘肅通志巻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卷二十
  物産
  雍州厥貢球琳琅玕職方辨國畜宜牛馬穀宜黍稷恭逢
  盛世和氣薫蒸庶𩔖蕃育山林川澤因乎土宜各産方物分考郡邑詳列於篇志物産
  臨洮府
  麩金唐志蘭州出元和志宕州貢九域志熙州貢元和志洮州土貢明一統志各衞俱出毛毼今臨洮出者佳黒瓷器蘭州出白菜一名菘出蘭州者佳蒲笋蘭州出可瀹食龍鬚菜俗名龍髪菜蘭州出蕨菜莖可作蔬根可搗粉蘭州産蘭州出水梨蘋果蘭州産者佳臨洮出石榴蘭州出葡萄蘭州出甘草九域志蘭縣貢知母臨洮出甘松元和志疊州土貢菴䕡子金志臨洮府産大黄金志臨洮府出貫衆臨洮産樺皮出臨洮硇砂明志産蘭州蓬砂出蘭州麝香唐志蘭州河州貢元和志渭州貢玫瑰花蘭州出瑞鶴仙花大如盃香烈臨洮出水金蓮花似麗春蘭州生者佳渭源鳥䑕同穴山䳜似鵽而小黄黒色穴入地三四尺鳥在外䑕在内犛牛出臨洮其尾可為纓旄黄羊出臨洮土豹皮一名舍里孫皮可為裘出河州渭源縣鳥䑕同穴山鼵如人家䑕而短尾形狹而長性浮似鱨而白出洮水臨洮出身廣細鱗臨洮出臨洮出
  鞏昌府
  鷄頭豆出鞏昌蠶豆出鞏昌九域志渭州貢木棉鞏昌出明一統志各衛俱出毼龍鬚席唐志渭州貢鵰翎唐志岷州土貢西固出燄硝㑹寧出蒲笋可作羮鞏昌出蕨菜鞏昌出鞏昌出肉蓯蓉九域志渭州貢當歸出寧逺伏羌秦芁唐志渭州土貢防風明一統志㑹寧縣出大黄生隴西逺志鞏昌出甘菊鞏昌出貫衆鞏昌出木賊草隴西出豨薟草生隴西雲母石岷州出空青石洮岷間出雄黄通志出鞏昌府硫黄岷州出麝香明一統志隴西出鹿茸洮岷出甘松草鞏昌出花骨空明一統志鞏昌嶓冡山有異草名花骨空食之令人無子牡丹隴右佳梨花靖逺最多仇池石出仇池山宋蘇軾所藏洮石硯出洮州衞通志宋蘇軾為之銘鸚鵡寰宇記隴山産洮岷出念佛鳥出岷州貴青山二三月至聲似阿彌陀佛故名鯽 魴出岷州齒魚通志岷州出鞏昌出出鞏昌
  平涼府
  鷄頭豆平凉出蠶豆平涼出胡床平涼出囘囘豆平涼出唐志平涼縣出新唐志平涼縣有九域志華亭縣出寰宇記原州貢白氈涇州産駝毛氈麻布元和志涇州原州賦黒瓷器明一統志平涼華亭二縣出蕨菜平涼産葫蘆平涼出木耳華亭出刀豆平涼出薺菜靈臺固原出平涼出紅花寰宇記涇州産秦芁明一統志平涼縣出寰宇記涇州産天南星明一統志崇信華亭二縣出苦參静寧州華亭縣出黄蓍平涼出欵冬花明一統志靜寧州莊浪縣出寰宇記渭州出皂鶴出崆峒山錦雞華亭出寰宇記涇州貢崆峒硯崆峒山石為之豪彘平涼美髙山出出平涼諸山桃花魚形似魴而圓味肥美出平涼華亭平涼出涇州華亭出其小如錢不入食品
  慶陽府
  布元和志慶州貢胡女布九域志慶州貢紫茸氈牛蘇明一統志安化縣出蜜寧州出新唐志慶州貢明一統志安化縣出榛子慶陽出燄硝明一統志慶陽府出甘草九域志環州貢假蘇唐志寧州貢葶藶唐志寧州貢金絲草明一統志出慶陽府菴䕡子唐志寧州貢防風寰宇記寧州産草豆蔲寰宇記寧州出青木香寧州出麝香元和志慶州貢明一統志安化縣出九域志寧州貢黄鸝慶陽有慶陽産芫青一名青娘子出寧州
  甘州府
  小麥甘州産者最佳那孩豆狀如櫻桃紅白色味香出甘州寰宇記甘州産寰宇記甘州産駝毼野馬皮元和志甘州貢可為裘紫花菜甘州産甘鎮志元人用以為供甜𤓰甘州出枸杞子元和志甘州貢甘草元和志甘州貢白柰元和志甘州貢大黄本草云惟山丹大黄有錦紋最佳囘夷入貢滿載以歸用以解暑石膏出鎮夷麝香唐志甘州貢虎骨甘州近山處得之玫瑰花甘州出洮羊尾重三四斤甘州出野牛大者重千斤出甘州他剌卜花似獾重四五斤出甘州
  涼州府
  稻鎮番出者佳小麥元和志涼州入貢元和志涼州貢細毼新唐志涼州貢毯龍鬚席新唐書涼州貢犛牛細毛茜染成紅色名雨纓平番出者佳枸杞子鎮番出者佳肉蓯蓉鎮番出者尤佳青鹽永昌境外有池𤨏陽鎮番出者佳芎藭唐志涼州貢白附子生涼州沙中榧實生永昌地骨皮出鎮番者佳石燕子出永昌石硤口羚羊角出永昌山谷菜花石涼州志石出永昌可為器製硯本周鳥永昌山有之形如雀灰白色與苦术兀䑕同穴洮羊涼州出野馬皮可為裘出涼州野牛重千斤黒色出涼州土豹一名舍里孫明一統志鎮番出無鱗魚鎮番出
  寧夏府
  稻寧夏有蠶豆寧夏有寧夏麥垜山出明一統志寜夏賀蘭山出新唐志靈州貢吉莫鞾鞹氈花毯寧夏出者佳雜筋元和志俱靈州貢野馬皮元和志靈州貢白鶻翎元和志靈州貢寰宇記土産白鶻翎馬鞭元和志靈州貢赤檉馬鞭緑礬明一統志賀蘭山出礬一名蹲鴟産寧夏寧夏産産寧夏慈菇産寧夏紅花元和志靈州貢通志出寧夏者佳甘草元和志靈州貢鹿角膠元和志靈州貢新唐志土貢白膠梧桐朔方志寧夏出暖木明一統志靈州産寧夏出寰宇記寧夏歲貢出寧夏黄河者佳寧夏出寧夏出白條似銀魚而身細寧夏出産寧夏
  西寧府
  花毯西寧志古鄯州出元和志鄯州貢西寧者佳紅花出西寧者佳馬鷄西寧出羚羊角元和志鄯州貢寰宇記鄯州貢駱駝寰宇記鄯州出羱羊大者重百斤角可作器寰宇記鄯州貢洮羊尾如鹿重三四斤西寧出野馬西寧出野牛大者重千斤出西寧無鱗魚西寧出碾伯多
  秦州
  銀唐志清水兩當俱有鞏昌志徽縣出徽縣出絲綿西和兩當出毼 胡麻兩當産龍鬚席元和志秦州貢鹿皮禮縣出蜜 蠟秦州俱出鞏昌志兩當出出秦州出徽縣兩當出兩當枇杷出秦州櫻桃出秦州銀杏出秦州核桃清水出者佳秦州徽縣出出秦州秦州出羊棗秦安出山藥秦州産芎藭唐志秦州出石斛寰宇記秦州土貢貝母秦州出木𤓰秦州兩當出木賊草秦州出覆盆子秦州産石膽出秦州水銀秦州出凝水石産秦州鹵地麝香出秦州海棠出秦州芭蕉秦徽兩當出石榴花秦州出桃花秦州出絳桃辛夷秦徽間産月季花秦徽出山茶花秦州産荷花秦州出出徽縣花石屏出秦州錦鷄徽縣山中有馬 蠶出秦州兩當
  階州
  麩金新唐志文州貢一統志文縣有金文縣出木棉階州出寰宇記階州土貢唐志成州文州俱貢成縣出水銀階州出元和志階州出緑礬寰宇記階州出成縣出木耳階文出竹笋文縣出出階文成等州縣枇杷階州出櫻桃出階州各縣銀杏階州出階文成出階州出階文成出狼毒元和志成州土貢麥門冬 天門冬俱文縣出見一統志巴㦸天寰宇記出階州大黄寰宇記階州出貝母階州出木𤓰階文成出無名異階文出水銀寰宇記階州出石膏階文出赭石文縣出麝香文縣出鹿茸唐志成州土貢牛黄文縣出熊膽階文出梧桐階文出階文成出梅花出文縣海棠出階文成階文出臘梅階文出芭蕉階成出桃花文縣出月季花出階文夾竹梅出文縣素馨出階文荷花階州出水仙花出階文出階文山中雲石硯階州出仇池石仇池山出山鷄尾唐志階州土貢吐綬鳥爾雅謂之鷊吐物五綵如綬出階州黄鸝階文有山羊出文縣出階文俗謂金線狨出階州出階州
  肅州
  稻髙臺出者佳麩金新唐志肅州貢石青肅鎮志出肅州南山千人壩野馬皮肅州貢石鹽出肅州城北口外硫黄出肅州硫黄山口内白蘑菰一名銀盤色潔肉厚味美出河西境外者佳肅州出者佳沙棗一統志出肅州甜𤓰出肅州西𤓰出肅州囘囘甜𤓰出𤓰州肉蓯蓉元和志肅州貢甘草明志肅州出𤨏陽明一統志肅州出雌黄出肅州石硫黄明一統志肅州出凝水石産肅州石油一名石漆出嘉峪闗西石空内色黒如漆燃之極明不可食明一統志出肅州南山青鹽肅州出礪石元和志肅州貢嘉峪石嘉峪闗西出玉石出紅水壩河内紫英石髙臺出松雞肅鎮志花頭藍身重三四斤沙雞肅鎮志鳥身䑕爪紅嘴鷄肅鎮志毛色沉香嘴如珊瑚角雀肅鎮志俗名亂堆兒呌空委婉如人言頭有長毛如角野馬皮可為裘出肅州野牛出肅州黄羊出河西白條魚鎮夷黒河中多蛤蚧形如守宫出鎮夷蟲肅志山中積雪千年内有雪蛆大小不一色白大者重三五斤











  甘肅通志巻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十一
  風俗
  剛柔緩急氣感於人奢儉淳漓俗由於習風俗醇疵實闗政治西北邊境水土之氣剛樸居多
  聲教漸摩草野之民皆知向義還金美事時見閭閻革薄從忠移風易俗信而有徵志風俗
  甘肅布政司
  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屋迫近西戎修習戰備髙尚氣力以射獵為先以兵馬為務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是以風雨時節穀糴常賤少盗賊甲于内郡漢書人性直尚儉約習仁義勤于耕稼多畜牧無復㓂盗並有金方之氣隋書秦風獵野務農圖經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驕惰浮靡之習以善導之則易以興起而篤于仁義以猛驅之其彊毅果敢之資亦足强兵力農而成富彊之業朱子詩傳土本膏腴民事耕植元一統志民俗質樸風土壯猛人性堅剛慷慨穴居野處採獵為生以織毛毼為業崇尚釋教荷戈執㦸防奸禦侮之功居多明志
  臨洮府
  民以鞍馬射獵為事勁悍而質木宋志民俗質樸尚武務農元志番漢雜處敬鬼神畏法令崇氣節忌脂韋板屋韋服樂與俗同府舊志洮土勁燥民多愿慤尚儉朴喜耕織不騖商賈技藝士質直醇謹不事曠逹不修華飾狄道志山髙苦寒盛夏不釋裘毼府志渭據山壤人直朴力農以勤儉相傚士多坦率兼耕讀歴宦一如寒素渭源志民物阜繁風俗醇厚尚禮義務耕織州志蘭土柔澤人多秀逸好修飾美服居嗜草卉諸玩家營紡織有南土風士重氣誼禮度彬雅斐郁蘭州志重婚䘮崇墓祭善末業精工萟文雅頗盛漸尚浮靡舊志金處山峪民朴力農家習儉素士亦愿謹不競浮華金縣志習尚樸實急公樂輸婚姻輕財䘮尚佛事金縣新志河境諸番襍處風俗不純附城居民敦忠信尚恭謹羌囘諸種舊詭譎健訟近革心向化漸與中土無殊河州志
  鞏昌府
  髙尚氣力漢書尚儉約習仁義隋志獵野務農圖經厚重質直宋史婚葬之儀多循古制元志地連四郡隴西天水武都廣漢俗雜五方明一統志民性惇篤而氣勁悍務耕織習弓馬事浮屠士耻奔競抑浮華婚䘮有禮府志人尚争戰而武藝精四民樂業無澆浮之俗古為用武之國翰墨大全力學力農明成化志民務耕織鮮末作冠婚䘮祭多循古制隴西志俗勤耕牧家有葢藏貧不走險餓不乞丐安定志士勤詩書民號質實無華麗之飾多禮讓之風然信巫尚鬼習俗難移猾吏奸胥催科不易明一統志尚義輕生患難一心有忠君親上之風通渭志務本力農訟稀事簡漳縣志土瘠民貧風强俗悍業勤耕牧性喜鬬爭而崇禮義尚儒雅猶有儉陋深思之意明一統志性質實尚賙務獵士紳習儒雅崇禮度鄉逺之民足跡鮮及城郭㑹寜志士絶浮夸民崇儉樸然負氣好訟積習相沿未變明一統志川原平衍風土深厚有物産之饒淳龎好禮仕宦者慷慨磊落與人信厚無城府伏羌志生聚頗繁物産亦盛士鮮縁飾民習樸茂無逰閒之習多禮教之風寧逺志邑居隴蜀之交有鹽井之利君子性質直小人樂田畝庶幾淳厚渾樸之風西和志人習武藝不憚攻殺明靖逺志負剛勁尚氣節雖身冐矢石而捍衞牧圉若性生靖逺志其人勁悍而質木好習弓馬以田獵為生髙尚氣力山居板屋岷州舊志地瘠氣寒饒林木之利士人修飾文行略有可觀岷州志習弓馬好射獵尚儉約衣毼食麤崇尚巫覡洮州衛志山峻水激俗勁悍而樸直士鮮佻逹無浮麗西固志
  平凉府
  人勤稼穡修習戰備漢志地接隴山節氣常晚仲夏花木始開不産絲蠶惟與西戎博易為利地多牛馬宜於畜牧人以騎射為事寰宇記民俗醇樸不尚侈靡專事耕種不為㓂盗婚姻䘮葬頗近古風明一統志地接邊荒多尚武節五方輻輳商賈競利不事文學亦鮮浮靡馬牛夜牧道不亡失府舊志俗信鬼神士無浮靡平凉志民質實不善訟力農字牧無他技業崇信志山髙地冷早霜薄收民居多板屋華亭舊志人以騎射為事寰宇志俗安簡陋鮮詣公衙華亭志民質而愚勤稼穡而罕末作鎮原舊志野多穴處耕牧為業鎮原志地廣人稀質木不㓂盗寰宇記固原州水土雜於河西人烟接於北地迫近羌戎修習武備士則髙尚氣略人以騎射為先寰宇記涇州土瘠民貧家無餘積知本務農不爭㨗巧靈臺志民雜番夷土饒畜牧便騎射尚氣力静寧志好獵務農民淳易化一統志静寧州民風淳質力農不諳技藝士無偽習莊浪志僻處山谷地瘠民貧居多陶穴女鮮織絍人性樸率崇簡務本隆德志
  慶陽府
  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陶復陶穴以為居于貉為裘以禦寒婚䘮倣古禮不惑于釋道異教舊志民淳而不爭士篤慤而有文宋章楶安化樓記務耕作事樵採人無逐末依然古風合水舊志習武備尚文學地瘠人勤淳朴少訟環縣志賦性樸拙男不事賈販女不知織紡真寧志人性勇健不尚浮華頗勤學問婚䘮相濟寧州圖册
  甘州府
  民俗質樸漢竇融傳風土壯猛便習兵事晉載記人性堅剛慷慨寰宇記土人穴居野處採獵為生明一統志頼雪消之水為灌溉之利甘州志士風朴茂人知稼穡山丹志
  涼州府
  人事慷慨方輿勝覽烈士武臣多出涼州虞詡論雖居戎域然自張氏以来號有華風北史胡叟傳人襍羌戎習俗剛勁或土屋而居或穹廬而處以孳牧為生地里志崇節儉敦禮讓質而不野尚武興文武威志人性多慷慨質直尚武少文永昌志土沃澤饒可耕可漁人勇而知義俗朴而風淳鎮番志土磽風寒人性剛勇以騎射為能孳牧為業古浪志俗寡文教武尚韜鈐争氣節崇釋老平番志
  寧夏府
  强梗尚氣重然諾敢戰鬭金史性勇鋭尚畜牧信釋重巫明初徙五方之民於此風俗不純明一統志人以技藝趨利畜牧為資同上工騎射信禨鬼富强日倍禮義日新寧夏志靈州人性勇悍以耕獵為事以畜牧為生寧夏志中衛昔也荆榛之地今也樂利之鄉惠農渠記新渠寳豐
  西寧府
  俗崇釋教士業儒術人專孳牧童習彎弧衣被毳毛饔飱湩酥西平賦夏秋少暑冬春多寒毳皮為衣酥湩為飲番人以皮馬為禮畜牧為業舊志風氣漸燠物力滋豐力農務學有衣冠文物之化西域志民勤儉士謹愿得醇樸遺意碾伯志
  直𨽻秦州
  地本膏腴民事耕植元一統志山林蕃屏原隰敷衍尚直習讓勤于耕讀明一統志度汧隴無蠶桑五月乃凍解八月乃麥秦州記重然諾負氣節朴茂質實勁直强毅猶存古風而流弊或懻忮忿爭耗財廢業州志川原寥廓物産豐饒民無末作士重德行然猓人羣聚奸宄易藏馴擾為亟清水志勤稼穡廣畜牧民勞而儉俗樸而淳賙䘏成習而薄華靡秦安志地僻一隅閭閻樂耕牧尚儉約然壤接羌戎性多强悍禮縣志人性質直俗尚儉約習禮義勤稼穡四民安業舊稱樂土舊徽縣志寒燠得中物産略備居水陸之通商賈輻輳四民樂業徽縣志舟楫不通商賈不至故民務本業而無羡心舊兩當志徽山鳳水間民不見竒衺務本力農兩當志
  直𨽻階州
  地雜氐羌民俗樸魯而勁悍尚鬼重巫力田而外倚樵採為生士尚禮法駸駸有文物之風階州志土瘠民貧力於農事士勤絃誦即武夫市井家咸知重學文縣志川原平衍田土沃饒以耕織為業而儉約自持然而人多獷悍俗號囂凌撫循非易成縣志
  直𨽻肅州
  織毛毼勤耕牧務本業尚釋教 風土淳厚氣習剛勇好騎射循禮讓並肅州志土腴氣正稻麥兼宜髙臺志
  西域
  人性獷悍居有土房衣服異制飲食異宜山川景物頗𩔖中國陳城西域記寒暑應𠉀民物繁庶種五穀葡萄諸果不食豚肉齋戒拜天晉安志






  甘肅通志巻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十二
  古蹟
  山林藪澤舊宫故壘古人徃矣其蹟猶存流風餘韻繫人懷想或訪諸樵牧以知軼事或廣稽碑碣以讀遺文紀其盛衰資為聞見歷世不嫌久逺考古可以證今詳為摉採著之於篇志古蹟
  臨洮府
  狄道縣
  狄道故城 在今府西南史記匈奴傳隴西有翟䝠之戎百官志縣有蠻夷謂之道漢因置狄道縣為隴西郡治後漢永初五年羌亂詔隴西郡徙治襄武延光二年還治狄道寰宇記縣在蘭州南一百九十里晉恵帝時以狄道縣為降狄道也府志有舊土城俗名番城在縣南一里許東西北三面與府城濠相連即故城也
  安故故城 在府南漢置屬隴西郡武帝元鼎五年西羌反攻安故圍枹罕城葢與河州境接也前涼錄永昌元年張茂分安故郡置定州宋白曰安故在蘭州南州志縣在隴西郡南四十七里唐時為安國鎮五代周廣順中自安國鎮至涼州立三州以控扼諸羌三州臨河蘭也按此則寰宇記安國城在五泉縣西南明一統志在蘭州西八十里舊志在今縣西南一百六十里皆悞
  武街故城 在府東東晉置晉志恵帝分隴西之武街縣屬狄道郡水經注濫水自白石山又西北逕武階城南即武街之訛也
  長樂廢縣 在府西元和志天寶别置安樂縣屬臨州舊唐志長樂縣舊曰安樂後陷吐蕃廢或曰即宋康樂寨也
  康樂廢縣 在府西三十六里九域志熈州領康樂寨宋熙寧六年置金升為縣元廢
  當川廢縣 在府西四十里九域志熙州領當川堡宋熙寧六年置金升為縣元廢
  水池廢縣 在府西南魏收志河州有洪和郡首領水池縣隋志枹罕郡領水池縣魏曰蕈州周改名唐廢舊志水池城在洮州衛東北一百六十里
  長城 在府北三十五里史記秦始皇遣䝉恬發兵三十萬北築長城起自臨洮唐置長城堡
  吕布城 在府西二里洮水東岸相傳吕布所築鶴鳴城 在府西南相近又有三足城明一統志皆唐時吐谷渾所築
  鞏令城 在府西南吐蕃所築也宋熙寧六年王韶圖武勝使徳順將景思立分兵自南甲趨鞏令即此舊志鞏令城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或曰南甲在府南三十里
  故闗城 在府北三十里佛兒崖今廢址尚存洮陽城 蘓林注曰地居洮水之陽也後為吐谷渾據之周明帝逐去因立洮陽郡今謂之洪和城
  通谷堡 在府東三十五里一名寸金城其谷東西僅踰百歩上有竅可覩天日名曰通谷宋熙寧間置
  臨川閣 在府城中唐天寶中建下臨清流為一郡登臨之勝
  超然臺 在府東一里本名鳳臺宋熙寧中蔣之竒改名明嘉靖三十年楊繼盛改建超然書院於其上
  西湖 在府西南二里嵗五月五日引洮水注之郡人遊樂於此
  渭源縣
  首陽故城 在縣東北漢置舊唐志渭源漢首陽地西魏改首陽為渭源縣上元二年復改曰首陽復於渭源故城置渭源縣儀鳳二年併首陽入之
  渭源故城 在縣東北與今城相連址存
  渭源堡 在縣西北岡上三百歩許宋王韶屯兵於此遺址尚存
  蘭州
  金城廢縣 今州治漢置屬金城郡孟康曰初築城時得金故曰金城薛瓚曰取其堅固也後魏省尋復置子城縣兼移置金城郡來治隋志金城縣舊縣曰子城帶金城郡其後又改縣曰五泉宋志崇寧三年復改置蘭泉縣為倚郭縣金省入蘭州
  石龜城 在州城北河畔州志石龜城即州基也北臨黄河有石如龜伏城垣下俗名大禹决河故道
  允吾故城 在州西漢置始元六年置金城郡治此應劭曰允吾讀曰鉛牙水經注允吾縣在黄河之北湟水之南通志在廣武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又明一統志允吾縣在蘭州西南五十里州志土人謂之西古城𢎞治十年重修為堡按允吾在黄河之北今屬涼州西古在河南即金城故址非是
  阿干廢縣 在州西南四十里九域志元豐六年置阿干堡元一統志金大定二十二年陞為縣屬蘭州至元七年併入州
  媪圍廢縣 在州東北漢置屬武威郡水經注河水經媪圍縣界東北流至勇士即此
  嵻㟍城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嵻㟍山下晉義熙四年西秦乞伏乾歸子熾盤在苑川畏姚秦之偪築城於此而據之後廢
  石城 在州西北水經注河水東經石城南謂之石城津又梁熙攻涼河會城降之葢在大河與湟河會處故又名河會城
  西市新城 蘭州舊志在州東南七十里又大定城在州北元豐中與夏人分界處也明嘉靖中議邊事者謂復大定城可屯礦兵以守河北葢其城常為冦衝云
  安西城 在州南三十里天都山宋神宗時苖綬伐夏嘗經此山
  瓦川會城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馬啣山宋時李元昊所築
  定火城 在州黄河北四十五里
  王保保城 有二一在州東東岡坡一在金城闗北王保保即元庫庫特穆爾明洪武初保保據州時築
  元昊臺 在州西十五里有級數十重元昊攻阿干駐兵於此
  肅王府 在州治北明太祖第十四子洪武中封肅王三十一年自甘州移國於此
  𠉀馬亭 在州西北十五里漢武帝聞大宛有天馬遣李廣利伐之遣使𠉀馬於此故名
  望河樓 在州西北二里傍黄河岸唐岑參有詩後代名人徃徃題咏
  鐵冶 在榆谷元一統志去州五十里先代民冶故址今跡尚存
  金縣
  龕谷廢縣 在縣南二十里本宋之龕谷寨元祐七年紹聖四年復修為堡金升為縣正大三年河州陷河西因以龕谷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併縣入州明洪武初改州為金縣在蘭州東九十里
  定逺廢縣 在縣西北三十里宋志定逺城舊名李諾坪种誼知蘭州時所築金升為縣元廢為鎮今為定逺驛
  勇士廢縣 在縣東北漢置屬天水郡舊志在靖逺衛西南二百里
  苑川城 在縣東北水經注苑川水北逕牧師苑故漢牧苑之地羌豪迷吾等萬餘人到襄武首陽平襄至勇士抄苑馬焚燒驛亭即此處有東西二苑城相去七十里元和志苑城在五泉縣時未置今縣也元一統志在蘭州西悞
  平地城 明一統志在縣北四十里唐戍兵所築又有三角城在縣東十里亦唐戍兵所築又東古城在縣東二十里亦唐時築
  一條城 在縣東北一百里宋狄青巡邊所築本名龍溝堡明萬厯二十五年兵備張棟疏請改建為一條城
  河州
  枹罕故城 今州治漢置縣屬金城郡應劭曰故罕羌侯邑也後漢改屬隴西郡晉張軌分屬晉興郡咸康元年分晉興郡置河州寰宇記州東南至狄道縣一百四十八里後陷吐蕃廢九域志宋熙寧六年收復置河州以唐枹罕縣地置枹罕縣九年省紹興初陷於金金志貞元二年復置縣為州治元又省府志枹罕廢縣在縣西又有東古城在州東二里乃唐舊城西古城在縣西二十里相傳宋時築北古城在州北一里乃元城
  大夏古城 在州東南漢置屬隴西郡晉初縣廢恵帝時張軌復置改屬晉興張駿又置大夏郡後魏復為縣屬金城郡隋屬枹罕郡唐屬河州元和志縣西北至州七十里宋廢又寰宇記大夏城西二十里有金劍城一名金栁城前涼曽置金劍縣於此
  白石廢縣 在州西南漢置屬金城郡後漢改屬隴西郡晉初省十三州志曰白石縣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
  鳯林廢縣 在州西南本白石縣地晉恵帝時張軌分置永固縣晉志軌置晉興郡領縣有永固是也後入吐谷渾廢唐改置鳯林縣屬河州元和志東北至州八十里
  臨津廢縣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晉志張軌置晉興郡領縣有臨津是也後魏省水經注河水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為緣河津渡之處
  武城廢縣 在州東晉時涼張氏置十六國春秋咸康元年張軌分武城郡屬河州
  寧河廢縣 在州南六十里九域志熙寧七年置寧河寨宋志本吐蕃所置香子城也崇寧四年升寨為縣明初廢後改和政驛
  定羌故城 在州東南一百里即吐蕃所置阿諾城宋熙寧七年王韶克河州破阿諾木藏城改名定羌城元升為縣後廢
  安鄉故城 在州東北五十里臨河吐蕃所置城橋闗宋置安鄉闗屬河州元升為縣後廢
  澆河廢郡 在州西古西羌所居相傳趙充國所築水經注河水東經澆河故城北有二城東西角倚東古城在州東二里遺址尚存近由塔寺乃唐舊城西古城在州西三十里牆垣猶存乃宋城北古城州北一里號番城乃元城東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時拜阿豺為澆河公即此城也元和志秃髪烏孤以西平河南地為澆河郡後周建徳五年於今州理南東達化縣界澆河故城置廓州取廓清之義詳西寧志
  米川廢縣 在州西唐置唐志米川本漢枹罕縣地貞觀五年於此置米州及米川縣十年廢屬河州永徽末移於河北屬廓州此城遂廢又見西寧府
  廢積石州 在州西元和志積石軍在廓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儀鳯二年置西臨大澗北枕黄河即隋澆河郡所理宋慶厯後屬西夏其後入吐蕃名溪哥城金升為州明初廢今為積石闗出闗即屬境外
  懷羌廢縣 在州西南宋置金升為縣屬積石州金志縣西至生羌界八十里
  龍支城 在州北一百四十里後魏名北金城隋屬枹罕郡宋為宗哥城
  平夷城 在州西南元和志平夷守捉在州西南四十里開元三年郭知運置
  鹽泉城 在州西開元二十六年隴右節度使杜希望發鄯州兵奪吐蕃河橋於河左築鹽泉城置鎮西軍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又元和志有天成軍在州西八十里開元三年哥舒翰於索磨川置又有振武軍在天成軍西百餘里天寶十三年哥舒翰攻吐蕃雕窠城置又有耀武軍在廓州南二百里黒峽川亦天寶間置宋元符初俱廢為砦
  循化城 舊志在州西一百三十五里西至生羌界一百里宋志循化城舊名一公城崇寧二年收復改名金屬積石州元廢
  大通城 在州西北宋志舊名達南城崇寧二年收復改名金屬積石州元廢
  來羌城 在州西北三十里宋志崇寧三年王厚收復金屬積石州元廢
  講米城 在州西南一百里本番族所置宋志洮西安撫使收復河南一公錯鑿當標彤撒東迎講米六城尋棄之崇寧二年再收復金廢
  歷精城 在州西南宋史唃厮羅三妻喬氏有色居歷精城府志州西南有喬家闗當以喬氏得名城當在其地
  踏白城 在州西北吐蕃所置宋熙寧八年王韶解河州之圍復還熙州遶踏白城後燒賊廬帳木征來降城在寧川驛
  景古城 在州東南一百三十里金志狄道縣有景骨城即此骨古聲相近而訛也
  黄沙戍 在州西新唐志達化縣東有黄沙戍河州衞 在州治西
  鞏昌府
  隴西縣
  古渭砦 九域志皇祐四年以渭州地置古渭砦熙寧五年以砦建通逺軍崇寧三年升軍為州治
  䝠道城 元和志隴西縣西至渭州五十里本漢䝠道縣秦孝公元年西斬戎之䝠主漢置縣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靈帝分置南安郡治焉晉志南安郡置䝠道縣宋志作桓道隋改武陽縣又改隴西後陷吐蕃縣廢
  襄武城 在縣東五里漢置縣屬隴西郡三國魏為隴西郡治蜀漢延熙十六年姜維圍魏襄武不克晉隴西郡治此隋為渭州治唐因之寶應後沒於吐蕃縣廢宋鞏州移今治城周九里有竒環城有濠稱為險固
  中陶城 在縣東北晉志南安郡領中陶縣魏眞君八年併入新興隋志隴西舊有内陶即中陶也
  長城 在縣北境一百里烏龍溝北山有遺跡驀山越澗若龍蜿蜒其土獨黒俗名長城嶺西起臨洮經府北東至遼東延袤萬里
  宻艾亭 在縣東北漢志䝠道縣有騎都尉治宻艾亭
  赤亭 在縣西三十里羌酋姚弋仲之故居弋仲之先世居其地晉永嘉中東徙榆睂部内從之者數萬後降晉
  首陽城 在縣西五十里鳥鼠山漢書渭水自首陽東至京兆船司空入河舊志載縣西七十里為首陽山夷齊避周採薇處舊有清聖廟二賢塚明萬厯中復建廟立碑置田崇祀
  雲下田 在縣北輿地紀勝云隴西有耕天村其田曰雲下田又古諺云郎樞女樞十馬九駒安陽大角十牛九犢謂其地宜於畜牧也
  六泉 在縣東南五里西秦乞伏國仁率騎兵襲鮮卑三部於六泉即此
  五谿聚 隴西記襄武有五谿楊盛分羌為五部錯居谿傍每谿為五聚故名
  玉漿泉 在縣西四十里有山俗呼為髙武隴其山絶壁千尋由來乏水後周武帝時豆盧勣為渭州刺史有惠政馬跡所踐忽飛泉湧出又有白鳥翔山㕔前乳子而後去民為謠曰我有丹陽山出玉漿濟我人民神鳥來翔因呼其泉為玉漿
  三岔堡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宋熙寧中置
  武城故城 在縣西六十里武城川宋章楶築讀書堂 在縣治東唐李翺建宋重建今廢
  威逺樓 在縣東一里東北坊宋建今廢見方輿勝覽
  烽火臺 在城東五里明洪武二年平羌將軍馮勝取鞏昌駐兵於此
  熟羊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皇祐初築為砦金貞祐中築亦為砦郡志為首陽鎮俗呼訛
  安定縣
  安西古城 在縣北三十里宋志舊名汝遮堡紹聖三年經畧章楶進築金初置安西縣元至元三年併入定西州
  定西故城 在縣南元豐四年置定西城在通逺軍北一百二十里五年改定西城為定逺軍七年夏人圍定西城熙河將秦貴拒却之元徙州治安西縣此城遂廢
  通西故城 在縣南四十里本宋鞏州之通西砦元豐六年以蘭州通西寨屬通逺軍金初置通西縣屬鞏州貞祐四年屬定西州元省入州今隴西安定俱有通西里宋西市貿馬之所
  通渭縣
  安逺古城 在縣北六十里宋天禧二年置安逺寨今為安逺鎮
  甘谷城 在縣東五十里宋熙寧初曹瑋置城於此為戍守處金於此置甘谷縣屬秦州元廢入通渭縣
  甘泉城 在縣東北九十五里宋元豐中置城於此為戍守要地
  鷄川城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宋治平四年置砦金為縣元省入秦安
  秦嘉村 在縣西八十里渭城里嘉為郡掾其妻徐淑歸寧於家有贈答詩
  漳縣
  鄣縣故城 在縣西南五里本故道侯尉治後漢縣之又有城在故城峪元置縣於此後圮於水
  鹽川城 即今治宋置寨金為鎮元初併入隴西至元中置縣
  會寧縣
  西寧故城 在縣東三十五里宋經畧章楶所築三城相連俗呼連城金為縣貞祐四年升為州元初棄新會州移於此至元七年併入州
  祖厲故城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因祖厲水而名又為烏蘭縣今郭城驛
  粟州故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
  通安故城 在縣東北七十里本金通安寨
  武舉故城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黄川山麓本古驛城通甘肅路
  古城 在縣南十五里相傳隗囂所築或云王莽時建今廢
  保川故城 在縣北五十里
  敷川故城 在縣南三十里
  伏羌縣
  冀縣故城 在縣南三十歩今遺址尚存秦本紀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漢置冀縣王莽末天水謠曰出呉門望緹羣呉門冀郭門緹羣山名也後魏名當亭周為黄𤓰唐為伏州
  鹽泉故城 在縣西二十里唐於伏羌廢城置鹽泉縣貞觀元年改曰夷賔三年併入伏羌縣即今鹽泉舖
  永寧故城 在縣西四十里即羌之大落門谷宋雍熙中知州温仲舒發兵取之置永寧砦崇寧三年為縣金為寨元省
  平襄故城 在縣西北近渭漢置為天水郡治後魏縣省舊志云即鹽泉
  寧逺縣
  新興廢縣 在縣西南後漢中平五年析置新興縣屬南安郡隋廢
  廣呉故城 在縣西二十五里廣呉水遶其下宋置砦
  落門聚 在縣西十里即今落門鎮漢建武十年來歙又攻降隗純三國時姜維攻狄道至洛門引還唐廣徳以後吐蕃得其地置兵守之洛門即落門
  避暑城 在縣東三十里亦名平定府相傳為隗囂避暑處
  西和縣
  白石鎮 在今縣西北三里宋紹興時陜西盡陷於金宣撫呉玠移岷州治於長道縣之白石鎮據南山建城熙河偏將闗師古率兵駐本州之白石鎮外控强敵内為全蜀保障州遂僑治於此十二年金人請和以岷犯金太祖嫌名改為西和州以淮西有和州故加西字明洪武初始移今治
  始昌故城 在縣北晉置屬天水郡晉地道記曰始昌縣故西縣城也
  水南故城 在縣北真君二年置魏收志南秦州有天水郡真君七年置治水南縣又領平泉平原二縣後周省入長道縣
  漢源廢縣 在縣北唐置以近西漢水為名寶應中没於蕃後廢
  鹽官城 在縣東北九十里鹽井水與岸齊味與海鹽同
  石堡城 寰宇記長道縣南十八里上有石城髙一百丈中有石井深一丈四時湛然飲之不竭
  諸葛軍壘 在縣西北七十里之長道鎮漢水遶其下中突起一小山若臺武侯伐魏駐兵處
  祁山軍 在縣北祁山南三里有諸葛故壘壘之左右猶有豐草葢忠武侯所植也
  酇公營 在縣西北武徳元年行軍元帥鄼國公竇軌討薛舉餘黨營於此
  臨洮舊治 唐宣宗時築以去洮逺改建洮水之上今遺址存
  靖逺縣
  會寧廢縣 在縣東北西魏置會寧縣屬髙平郡周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縣大業七年分置西突厥部落於此後為李軌所滅唐武徳二年平李軌置西寧州貞觀八年以此州倉儲殷實改為粟州又為會州廣徳後陷吐蕃宋雍熙二年李繼遷破之焚城郭而去崇寧三年置敷川縣金置保川縣明年州陷遷治新會州城明正統二年復修廢城置衛即今縣治
  祖厲故城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漢置縣屬安定郡祖厲音嗟賴城一名馬城
  鸇陰故城 在縣北漢置鸇陰縣屬安定郡後漢屬武威郡
  烏蘭故城 在縣西南百四十里後周置烏蘭闗唐武徳末置烏蘭縣後縣廢
  麥田城 在縣東北
  會川城 在縣西南百里元符二年建築元一統志金會州陷於河西僑治西南一百里會川城名新會州元初又遷西寧
  徳威城 在縣西南本名清水河宋政和六年童貫遣秦鳯將劉仲武出會州至清水河築城屯守而還賜名徳威城屬秦鳯路西至黄河四里
  新泉城 在縣南四十里唐大足初郭元振置新泉軍初屬朔方天寶中屬河西節度使宋為新泉砦金廢
  懷戎堡 在縣東宋崇寧二年
  静勝堡 在縣西南舊名接應堡宋政和六年賜名達喇蘇故城 在北七十里明設巡檢司成化間改移
  黄河堰 在北城外唐刺史安敬忠築
  砥柱石 在城北五里黄河中峭壁聳峙屹立中流方正如削俗名獨石明少卿邢崑田刻中流砥柱四字於石上
  岷州
  長城 在州西元和志秦始皇三十四年使䝉恬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首起溢樂縣西二十里
  索西城 在城東南九十里一名赤水城亦曰臨洮東城漢明帝時燒當羌反遣將軍馬防校尉耿恭擊平之乃築此城
  龍城廢縣 在州東北魏置臨洮郡及龍城縣周廢祐川廢縣 在州東南七十里本西魏同和郡地隋以前置基城縣唐為祐川縣屬岷州後廢
  和政廢縣 在州東北三十二里本後周洮城郡保定元年改同和縣又改和政縣宋廢遺址尚存
  當夷廢縣 在州西周置唐省縣入溢樂其城本吐谷渾所築
  宕昌城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後魏書宕昌羌其先葢三苖之裔世為豪帥其地自仇池以西席水以南東西千里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世修職貢後周髙祖滅之以其地置宕州宋熙寧六年拔宕岷二州置宕昌寨屬岷州運蜀茶市馬於此後為金人所據
  良恭廢縣 在州東南一百一十里隋置唐屬宕昌郡宋為鎮屬岷州元廢
  廢鐵州 在州西北九十五里吐蕃鬼章宜結所居宋熙寧中州守种誼破鬼章於此
  麴城 在州東南蜀姜維率衆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茍安守之
  梅川古城 在州東北三十里今尚存
  分疊城 華嚴城 俱在州西南二城唐徳宗幸奉天時淪於番又有龕谷蓮花喇荅宗哥四城并没於番
  洮州衛
  洪和故城 今衞治後魏置郡後入吐谷渾郡廢隋為美相縣地唐貞觀四年移洮州於此
  洮州故城 在衞西南七十里即今舊洮堡晉惠帝置洮陽縣於此周為臨潭
  安西故府 在臨潭縣東四十里周總管博陵公賀蘭祥討吐谷渾築此城因置博陵郡隋為縣唐省入臨潭又置安西府
  迷和城 在衛東或曰即吐谷渾之迷和城寰宇記有鳴鶴城即此城之訛又有三足城鎮念城皆吐谷渾所築
  神䇿軍 在衛西八十里磨禪川天寶十三載置洮源故縣 在衛西南周置旭州隋改洮源唐武徳八年
  古疊州 在衛西南一百八十里周建徳六年始置疊州大業中州廢屬洮州唐治合川縣東南至扶州三百四十里西至吐蕃界九十里其地風景融和産稻多果木與松茂相隣領合川樂川疊川三縣又置安伏和同二縣處党項尋省疊樂二縣後陷吐蕃州縣俱廢
  廢芳州 在衞西南即古甘松地周武成中於三交口築城置甘松防後改為芳州以地多甘松芳草為名領恒香深泉二郡唐置甘松府上元二年州陷吐蕃廢
  沓中 在衞西南羌中即沙漒之地姜維退屯沓中種麥於其地
  漒川城 晉太元中乞伏國仁置漒川郡其地西接黄沙亦謂沙漒在衛西南
  西平故里 在衛西七十里唐西平忠武王李晟生處李氏世以武功顯晟以備羌居臨潭因家焉西固城
  羌道廢縣 在城西漢置縣屬隴西郡後漢改屬武都郡晉省魏收志石門縣有羌道城即此
  平涼府
  平涼縣
  涇陽故城 在府西四十里史記秦靈公居涇陽漢置縣魏收志鶉陰縣有涇陽城又隴東郡領涇陽縣後漢罷晉後復西魏以後仍廢而涇陽遂移於渭北
  平涼故城 在府西北東晉時苻秦置郡地形志涇州領平涼郡治鶉陰縣有平涼城舊唐志云平涼縣舊治陽晉川開元五年移治古塞城元和志縣西北至原州一百六十里本漢涇陽縣地後魏為長城郡長城縣地周建徳元年割涇州平涼郡于今理置平涼縣屬長城郡隋開皇三年屬原州開元五年移涇水南貞元七年又移舊縣南坂上即今縣通典平涼漢朝那縣地五代志平涼故屬涇州唐末權於縣置渭州而縣廢唐清泰三年以故平涼縣之安國耀武兩鎮置平涼縣府志五代置平涼縣今府城西三十五里安國鎮西古城是也金始移今治蓋古耀武鎮地西去安國故城三十里
  朝那故城 在府西北漢地理志縣屬安定郡後漢及晉因之後魏末移置今靈臺縣界此城遂廢括地志朝那故城在百泉縣西北七十里元和志在縣西四十五里胡三省曰漢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是也明一統志漢朝那城在府東南悞
  烏氏廢縣 在府西北史記涇北有烏氏之戎地理志烏氏縣屬安定郡郡國志作烏支晉魏時徙治涇州界故縣廢胡氏通鑑注故城在彈筝峽口
  百泉廢縣 在府西北八十里隋置屬平涼郡唐仍屬原州元和志縣西至原州九十里後魏孝明帝於今縣西南陽晉川置黄石縣隋改為百泉武徳八年移今所通典百泉漢朝那縣地舊志百泉故城本姚秦之時黄石固赫連夏置長城䕶軍于此後魏因置長城郡五代初縣廢
  鶉陰廢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漢置縣在今靖逺縣境後魏移置於此地形志平涼郡治鶉陰是也後周併入平涼縣
  潘原廢縣 在府東四十里漢置陰盤縣在今長武縣界後魏移置於此兼置平原郡隋志開皇初郡廢縣屬安定郡舊唐志隋陰盤縣天寶元年改曰潘原其廢縣在良原縣界新唐志潘原縣後省為彰信堡貞元十一年復置屬涇州中和四年移武州來治周顯徳五年廢新武州以縣屬渭州元初併入平涼縣
  靖夏城 在府境宋史政和六年夏人大舉攻涇原靖夏城城陷屠之而去宋志是年賜涇原路席葦平新城名曰靖夏未詳屬何州軍
  我羅城 在府北晉義熙五年赫連勃勃攻秦勅竒堡黄石固我羅城皆拔之舊志黄石即百泉廢縣我羅城在黄石東勅竒堡亦在府北又晉太元十四年苻登攻安定羌于宻造堡克之舊志在府西南
  聚糧坪 在府境漢馬伏波征隗囂屯糧於此會盟壇 寰宇記在府西北五里唐貞元三年築渾瑊與吐蕃會盟處新志在天壇山西
  六盤砦 在府西七十里唐時吐蕃入冦陷没宣宗朝收復宋咸平中知渭州曹瑋置砦戍守
  白草軍 唐志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至徳中曽沒吐蕃後收復
  新砦 地名小盧闗宋開寶中置改今名
  定川砦 西控六盤山一帶宋太平興國中置勤武堂 在府西北五里宋知渭州蔡挺建五日一訓兵於此偏伍鉦鼓之法甚備儲勁卒于行間遇用竒則别為一隊甲兵整習常若㓂至
  栁湖避暑閣 在府北三十里宋蔡挺建栁數千株綠陰成林湖光可掬夏月人多避暑於此旁又有栁亭
  會景亭 在崆峒山又有參雲亭宋游師雄云此去陟參雲危棧愈踧踖會景亦可喜周顧忘倦斁
  水樂臺 在府北郡人能為水戲宋太守王素建此臺觀之
  韓王府 在府城定北門内太祖第二十子憲王松洪武二十四年封開原傳子恭王宣徳間遷國于此
  崇信縣
  崇信故城 即今縣治唐書貞元中隴右節度使李元諒築城屯軍名曰崇信九域志在渭州東南八十五里
  銅城 在縣西地形志安定縣有銅城即此宋志慶厯四年陜西漕臣張奎采儀州黄銅置博濟監蓋在此明一統志城在縣西四十里廢潘原縣銅城山以此為名舊志黄巢之亂土人築以禦㓂北枕髙山南面平原踞汭水峽口故趾尚存今南移二里許為中原堡
  赤城 在縣南五十里府志相傳秦始皇田獵至此築城駐蹕以土赤故名今為新安堡又廏城在縣南一里唐李元諒築以畜馬
  九宫城 在縣東十里北山之麓初欲建城於此築九堵而罷故又曰九工
  華亭縣
  儀州故城 與縣城相連西抵華尖山麓東瞻儀山後魏普泰初築城置鎮以扼蕃戍之路唐為神䇿軍地後唐同光中改置義州周置華亭縣於州郭宋太平興國間避諱改儀州熙寧中州廢
  化平故城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宋置本名安化屬儀州西北至番界十里尋改屬渭州金大定七年改為化平元併化平入華亭
  都盧城 在縣西都盧山下武王伐啇不期而會者八百國誓師牧野有曰盧人傳曰盧彭在西北是為盧國古城
  屯城 在縣東唐李元諒屯兵拒吐蕃時所築也地近崇信縣界
  瓦亭砦 在縣西北八十里金佛峽内控隴山一帶即古蕭闗也後漢隗囂使牛邯守瓦亭山唐肅宗幸靈武牧馬於此
  大震門 舊號大震門宋慶厯中改制勝闗管沿山小砦五十五䖏熙寧七年改制勝闗為安化縣廢舊縣為鎮
  皇甫山居 在縣西黄家山山連華尖下有九龍池相傳為皇甫氏别業今池廢九曲址存
  朝陽樓 在縣東四十里
  鎮原縣
  臨涇故城 在縣西二里漢縣晉安定郡治唐屬涇州唐書大厯九年吐蕃冦臨涇元併入鎮原州按縣本古臨涇地歴代諸志可考唐置行原州宋為原州明一統志謂即隋唐原州遂謂即古高平
  縣悮甚
  彭陽故城 在縣東八十里漢縣以在彭水之陽也屬安定郡後魏屬原州後置雲州唐置豐義縣宋復曰彭陽元昊入冦种世衡將景泰遇于彭陽城依山為陣
  安武廢縣 在縣南漢置屬安定郡後漢省後魏復置屬西北地郡元和志臨涇縣兼有漢安武安定彭陽撫夷四縣之地舊志安武故城在府東北
  撫夷廢縣 在縣北漢置屬安定郡後漢省後魏復置屬隴東郡隋省
  安定故城 在縣東南漢置屬安定郡後漢省後魏復置移於南界即今涇州也元和志安定故城在臨涇縣
  保定城 在縣南唐貞元七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築保定城捍青石嶺十年又請于臨涇界保定城置陰盤縣又武亭城在縣南六十里
  西城屯 在縣東南九十里唐興元初李晟復西京朱泚自涇州北走至彭原西城屯其將梁庭芬等殺之趨涇州降
  佛空坪堡 古縣也宋慶厯中修捍北邊
  栁泉鎮 在縣西北七十里舊名鵓鴿泉宋慶厯置西即熟户明珠滅臧康奴等族北綏寧砦
  回中宫 秦時建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雍通回中道遂出蕭闗應劭云回中在安定平髙有險阻秦置回中宫于此
  凌雲閣 在縣東玉山巔下臨萬仞常有雲氣書臺 在縣北潜夫山金大定間因書臺舊址建思潜亭
  固原州
  髙平故城 即今州治漢置漢志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髙平地形志新平郡有髙平縣又云大延二年置髙平鎮正光五年改置原州並置郡縣治髙平城隋志平涼郡治平髙縣魏髙平縣後改為平髙元和志原州治平髙縣本漢髙平縣九域志鎮戎軍至道元年以故平髙縣地置有髙平砦慶厯三年置嘗建州在軍北宋志髙平領髙平砦元改置開城府明成化四年討平滿四陞固原所為衛𢎞治十五年總督秦紘開閫固原請于固原衛城設州遂為重鎮
  開城廢縣 在州西南四十里宋為開逺堡元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城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為州治開城縣明廢州為縣成化三年縣省入州
  三水故縣 在州北漢置三水縣屬安定郡屬國都尉治有鹽官晉廢今于城東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鹽官也後魏改置於今邠州界非故縣也
  他樓廢縣 在州北舊唐志貞觀六年置緣州領突厥降户寄治平髙縣界他樓城神龍元年移于地犍縣元和志隋有他樓縣寰宇記本漢髙平地水經注太婁故城太婁即他樓之訛
  䔥闗廢縣 在州北唐神龍三年廢他樓立蕭闗大中五年以縣置武州宋志蕭闗砦崇寧四年建築大觀二年以砦𨽻懷徳軍金廢舊志以為在鎮原西北通志以為在華亭西北即瓦亭驛俱悮
  西川廢縣 在州境三國魏郭淮傳正始中涼州休屠降使居安定之髙平其後因置西川都尉傅元傳泰始四年疏請置一郡於髙平因西川都尉募民充之晉志安定郡有西川縣蓋即故都尉置縣也後廢後魏時有西川侯彭文暉蓋亦即封於此
  東山廢縣 在州東南四十里九域志鎮戎軍有東山砦咸平二年置金陞為縣屬鎮戎州元初改屬鎮原州後併入鎮原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立開城路改為廣安縣十五年陞為州仍𨽻開城路明初廢今為東山砦
  三川廢縣 在州西北三十里九域志天聖八年置三川砦屬鎮戎軍今陞縣屬鎮戎州元併入鎮原州
  西安故城 在州西北二百十里宋志元符二年以南侔會新城建金志皇統六年以西安州沿邊地賜夏國
  廢懷徳軍 在州東北一百五十里即細腰葫蘆硤城通韋州靈夏諸䖏其路兩山相夾最為要害宋范仲淹請築細腰葫蘆諸砦紹聖四年章楶請城葫蘆河川據形勢以逼夏人賜名平夏城大觀二年改懷徳軍増置將兵於西安鎮戎互為聲援應接靖康間軍廢
  豫望城 在州北二百二十里宋時與西夏分界䖏即今平虜所明𢎞治十七年總督秦紘言固原迤北地名豫望城騍子川獅子川石峽口及寧夏之韋州延袤千里可墾田土無慮數十萬頃請築屯堡議耕種
  長城 在州西北十里有遺址綱目秦滅義渠築長城以拒敵即此
  石城堡 在州西北一百五里四壁削立山頂平曠四圍石牆髙二丈中有石井五各濶丈餘以貯水惟一路可登地甚險窄明天順中土達滿四據此以叛其旁青山洞及彗箒山皆賊巢也後遂毁其險隘今為廢城
  紅城子 在州北七十里秦長城外亦曰黒城子明官兵討滿四由此
  鄂爾多 在故開城西北安西王夏秋避暑居之巨礎尚存
  立馬城在州東一百四十里有遺址又陽武城在州東南一百里圓城兒磚城兒俱在白馬城東未詳建置天聖寨在州東北八十里宋置元廢定川寨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宋置金省平安寨在開城東一百二十里
  唐監牧 在州東南唐書天寶末太子自奉天至平涼閲牧馬得數萬匹元和志監牧在原州貞觀中自京師東赤岸澤移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會州之南蘭州狄道縣之西置監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為都監牧使以管四使天寶中諸使共有五十監監牧地東西六百里南北四百里見在馬三十一萬九千三百八十七匹州志羣牧監舊址在開城東南三里
  朝那湫 舊設祠祀朝那神湫濶四十里渟水不流冬夏不増減戰國時秦人詛楚投文于此按志朝那湫有二一在州東十五里一在州東北三十里土人謂之東西海泉眼
  涇州
  安定故城 在州北漢縣在今鎮原界後漢省東晉復置為安定郡治元和志後魏神䴥三年置涇州因水為名隋大業末金城賊帥薛舉侵擾豳涇武徳元年太宗西討會舉死其子仁杲遂復改安定郡為涇州治保定縣本安定至徳中惡安祿山更名保定金又改涇川縣明省入州徙治涇南之皇甫家店即今州治
  爰得廢縣 在州東南漢置屬安定郡後漢省後魏復置屬新平郡後周省
  當原城 在州西北後魏孝昌初万俟醜奴冦涇州置營州西北七十里當原城崔延伯討之兵敗還保涇州是也
  折墌城 在州東北十五里西魏涇州刺史乙弗貴所築隋末薛舉屯據于此舉死仁杲復竊據武徳元年討平之明一統志薛舉城即折墌城
  共邑 在州北五里詩大雅宻人不恭侵阮徂共鄭氏曰共阮國地名今共池是也武王時為畿内諸侯居涇之陽
  平亭 在州東五里後魏永安三年万俟醜奴走還安定置栅于平亭即此
  黄河堰 在州城北唐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旁多斥堠路入安西張籍詩云道旁雙古堠猶記向安西即指此
  鹽倉 在州西唐大厯八年涇原節度使馬璘與吐蕃戰䖏時運鹽儲此以供軍故名
  薄落亭 在州界一名瓦亭唐肅宗幸靈武牧馬于瓦亭川即此
  長武砦 在州東七十里宋范仲淹奏差宋良等部領畨漢軍馬徃涇州長武砦把隘有龍馬寺在内相傳宋太祖微時遇僧守嚴異其骨相陰使畫工圖于寺壁今猶糢糊可辨按長武砦即邠州長武縣原屬涇州故址故及之
  王母宫 在州西三里回中山下臨涇水漢武帝時西王母乘五色雲降因立祠後改為宫宋陶穀有記
  皇甫頭 在州西北二十里即皇甫和所居䖏有皇甫嵩讀書臺
  振履堆 在州境故老相傳夸父逐日振履于此阜上
  靈臺縣
  鶉觚故城 在縣東北漢置袁山崧書漢末以鶉觚置新平郡晉仍屬安定郡地形志趙平郡治鶉觚縣唐屬涇州天寶初改靈臺周地圖記云鶉觚縣者秦使太子扶蘇及䝉恬築長城見此地原高水淺因欲築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鶉鳥飛昇觚上以為靈異因以名縣石趙建武十年改為趙平郡後魏大統中自故城移今所即今靈臺治
  靈臺故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隋志大業初分鶉觚置靈臺縣二年廢義寧二年復置屬麟遊郡唐省入麟遊
  陰宻故城 在縣西五十里古宻國文王伐之為周地左傳宻須之鼓與其大輅文所以大蒐也史記周共王遊於涇上宻康公從秦置陰宻縣白起遷于此漢志安定郡領陰宻縣杜預曰宻須姞姓國在陰宻隋省入鶉觚唐貞元間武康郡王李元諒築之即今百里鎮
  朝那故城 在縣西北九十里後魏大統元年自原州百泉縣朝那城徙治于此縣志今居民貿易於此為東朝那市
  良原廢縣 在縣西北九十里隋大業元年置唐屬涇州李元諒傳貞元四年為隴右節度使移鎮良原開美田數十里嵗入菽粟數十萬斛自是常以神䇿軍分屯於此謂之良原鎮元併入靈臺
  西屯鎮 在縣西三十里郭子儀遣將白元光破吐蕃時屯兵䖏
  靈臺 相傳周文王所作按文王靈臺在今鄠縣今縣東北有臺山或取此為名
  涇臺 在縣東三十里保巖山之巔可望百餘里雲霧生於足下
  料馬臺 即陰宻城之西山壁立千尋極巔濶平數頃古木流泉時為攬勝者所棲止相傳李元諒曽料馬其上因名
  讀書臺在縣東北五里晉皇甫謐讀書䖏
  牛仙客故宅 在縣治西唐中和間建為勝果寺牛僧孺别墅 在縣南離山之北後改為至定寺内有銀杏一株相傳為牛氏所植
  静寧州
  徳順廢軍 在州東宋置九域志慶厯三年以渭州隴干城置通考徳順軍漢畨互市之地在六盤山外元省
  阿陽故城 在州南漢置縣屬天水郡晉省後魏復置隋省章懷太子曰阿陽故城在隴城西北即此又寰宇記河陽城以在河之西北因名
  隴干廢縣 在州東宋志徳順軍治隴干縣以外底堡置宋祥符中知渭州曹瑋築城戍兵守之嘗曰異時涇渭有警此必争之地慶厯間經畧使韓琦請建為軍
  水洛故城 在州東一百里水經注水洛水逕水洛城又犢奴川水逕水洛亭南宋范仲淹曰朝那之西秦亭之東有水洛城鄭戩曰水洛城西占隴坻通秦川徃來之路隴之二水環城西流繞帶渭河川平土沃廣數百里又有水輪鉛銅之利慶厯三年劉滬宻使城主鐸斯那内附戩即遣滬築之以捍西夏金升為水洛縣元併入隴干
  威戎故城 在州西南四十里宋志徳順軍領威戎堡金升為縣後廢
  治平故城 在州南八十里九域志徳順軍領治平砦治平四年置金升為縣元併入隴干
  登髙臺 在州治東宋建于城最髙䖏以為瞭望之所
  莊浪縣
  通邊廢縣 在縣東七十里九域志徳順軍有通邊砦慶厯八年置金升為縣後廢元改莊浪州明降為縣冊説通遍堡蓋通邊之訛
  静邊故城 在縣西九域志徳順軍領静邊寨天禧二年置金志通邊縣領静邊寨舊為縣元廢
  蓮花城 在縣西南一百里即蓮花堡見闗梁望夫石 在縣北三里相傳有婦望夫不至化石於此
  隆徳縣
  隆徳故城 在縣西北九十里宋砦也九域志天禧元年置羊牧隆城慶厯三年改隆徳砦雍大記地名邪沒隴川畨語訛為羊牧隆城金升為縣
  長城 在縣西北六十里秦所築
  紅土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金時戍守䖏
  月支道 在縣境漢時以居月支降者
  牛營砦 在縣北四十里相傳漢時牛邯軍此故名静邊砦 在縣境宋曹瑋所築
  祭旗坡 在縣南六十里宋曹瑋禡于此
  慶陽府
  安化縣
  不窋城 括地志在𢎞化縣南三里元和志在州治東南三里府志云即今府治
  郁郅故城 史記夏后氏衰后稷子不窋自竄於戎狄之間又秦恵王伐義渠取郁郅漢置縣後漢廢杜氏通典郡城今名尉李城
  合水故城 今縣治本漢郁郅城後漢迄晉不立州縣後魏及周以為鎮防隋開皇十六年置合水縣在馬嶺白馬二水口因以為名唐武徳二年改為合川後改為安化縣宋因之元併縣入府明初復置府志有慶州城在今府城北門外周圍八里東北高十餘丈西南高六丈又田家城在慶州城北門外周四里高二丈四尺未詳建置
  同川廢縣 在縣西八十里本漢郁郅縣地隋義寧二年分彭原縣西南十五里三泉置三泉縣唐武徳元年改為同川因同川城為名宋乾徳二年併入安化府志今為同川里
  延慶廢縣 在縣東北元和志慶州領延慶縣南至州四十里本漢郁郅縣地後魏置朔州隋為合水縣地武徳六年分置白馬縣天寶元年改名延慶寰宇記延慶縣本漢郁郅縣之栁谷城周顯徳二年併入安化府志延慶廢縣在府東北三十里後魏嘗置延慶縣尋省入安化唐復置未知所據
  歸徳廢縣 在縣東北漢志北地郡領歸徳縣後廢隋志𢎞化郡領歸徳縣西魏置恒州周州廢唐縣廢
  洛源廢縣 元和志縣東南至慶州二百七十五里本漢歸徳縣地隋大業初改為洛源縣因洛水所出為名後廢唐復置宋廢為堡
  懷安廢縣 在縣東一百六十里居近党項蕃落唐開元中檢逃户所置故以懷安為名宋廢為懷安鎮又舊唐志有芳池州都督府寄在慶州懷安縣界管小州十曰静獯玉濮林尹位長寶寧並党項野利氏種落至徳後廢
  彭原廢縣 在縣西南八十里本漢彭陽縣地後魏破赫連定于此置彭陽縣隋改曰彭原因彭池原為名唐於此置彭州元省
  富平故城 在縣西南漢為北地郡治永和六年徙馮翊縣廢魏收志西北地郡領富平縣後廢寰宇記富平故在樂蟠縣西八十里彭原縣界
  參䜌廢縣 在縣西北漢置定安郡有參䜌縣主騎都尉治後漢屬北地郡至晉廢
  安化廢州 在縣境舊唐志安化州都督府管小州七曰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滄州儒州琮州又安定州都督府管小州七曰党州橋州烏州西戎州野利州米州還州二府俱寄在慶州界新唐志安定後更名宜定又静邊州都督府貞觀中置後僑治慶州境皆天寶後廢
  定邊故城 在縣北三百里宋元符初築後改為軍又置定邊縣為附郭金為定邊寨屬環州皇統六年以定邊軍地賜夏人明時有官軍及巡檢司守禦
  周槃城 舊志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即後魏趙平郡東槃縣後周改曰周槃尋廢
  大順城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宋范仲淹知慶州以西北馬舖砦當後橋川口在敵腹中欲城之度賊必來争宻遣子純祐先據其地引兵隨之至則版築皆具旬日而成即大順城也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環慶冦盜漸少賜名大順
  白豹城 在縣東七十里宋初屬西夏地界范仲淹建議取之築此城東接安疆寨西接東谷寨南接柔逺寨北接勝羌堡後屬定邊軍金志慶陽府有白豹城元廢府志大順城北四十里為白豹城
  鎮安城 在縣東北接延安府界宋政和六年築又有駱駝城在縣東北一百里周圍二里髙二丈即宋綏逺砦也
  業樂城 在縣東北八十里宋范仲淹因蕃部内附故築此城以容之周圍二里許
  第二將城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周圍七里髙一丈五尺宋時築相傳第二將駐師䖏
  天固堡 府志在縣西南八十里寰宇記在彭原廢縣南甚險固
  雪泥堡 美泥堡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俱宋范仲淹所築
  槐安東西谷砦 東谷砦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道通安塞川至今稱為老砦西谷砦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道通環縣俱宋范仲淹所築
  安疆砦 在縣西北宋志本西人礓詐砦元豐五年收復賜名元祐四年給賜夏人紹聖四年修復後屬定邊軍
  横山砦 在縣北宋志地名西擦𠼪元符元年建築賜名府志横山砦在縣北一百里其北即綏逺砦又寧羌砦地本萌門三岔元符元年築賜名威邊砦離横山砦三十五里俱廢
  通塞堡 在縣北宋元符元年築又勝羌堡麥川堡威寧堡俱政和六年築賜名又懷威堡在威寧堡北府志懷逺砦在府城東北二百里即古懷威堡
  九陽堡 在縣西北宋志有九陽通化觀化鷄觜神堂五堡俱屬定邊軍金廢
  綏逺砦 在縣境本駱駝巷宋元符二年築賜名車箱峽路 在縣北自槐安西北入通幕川經静邊鎮香栢砦取車箱峽路過慶州舊蕃戎地北入鹽川約五百里此路山原川谷中行不甚艱險宋初懐安至鹽川蕃部並内附至道中五路出師丁罕從此路進軍至鹽川其時静邊白豹金湯復橋等鎮並為夏境各置堡寨乃范文正公經畧時修築以備之
  公劉莊 在縣北三十里有腴田數畆號天子掌人莫敢墾
  牛圏 去府城百里四圍沙磧惟圏所瀦水人馬足飲章楶嘗置毒藥于此夏人入冦飲者多死
  晝閒堂 在縣治南唐髙祖留守𢎞化時建有太宗御書石刻
  范仲淹宅 在縣治東仲淹為環慶安撫時所居今為慶儲庫
  安化樓 在府治内宋知州章楶建有記
  視事堂 在府城内宋范純仁帥慶陽時建
  江漢堂 在府廨内本安撫使宅范仲淹建其子純粹後知慶州於廨内立是堂晁補之為記
  鵞池 在縣治南二百三十八歩宋慶厯中經畧安撫使施昌言重修明洪武間指揮孟侃宣武復浚
  柔逺亭 在府城西宋建於柔逺砦山頂可以憑髙望逺
  合水縣
  蟠交故城 今縣治唐置以城臨大小樂蟠二水交口因以為名
  畧畔道故城 在樂蟠廢縣東北四十里漢地理志畧畔道屬北地郡後魏大統間置蔚州於此顔師古曰有畧畔山在慶州界土俗訛曰洛盤
  華池廢縣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本漢歸徳縣地更始封岑彭于此後魏置縣後廢唐初復置又于縣置林州宋省為鎮明設巡檢司
  樂蟠故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隋置元和志義寧元年析合水置樂蟠縣取樂蟠城為名延綏志樂蟠城宋金以來廢為金櫃鎮
  唐列代碑 在縣東一百里金明昌中薛王十三世孫李大中刻唐髙祖至昭宣二十一像於上
  郭子儀碑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子儀十一世孫訥刻其墓誌並鐵券於墓上
  環縣
  長城 在縣北三里秦將䝉恬所築
  方渠廢縣 在縣南七十里漢置北地郡領方渠縣後漢廢唐書貞元十三年以方渠當吐蕃要路命邠寧帥楊朝晟城之五代初廢為鎮屬靈州改置通逺縣為環州治宋天聖元年又曰方渠宋志環州有方渠砦元省通逺縣入州明一統志方渠廢縣即宋砦也
  馬嶺廢縣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漢北地郡治馬嶺縣後漢徙北地郡治富平而馬嶺縣廢後魏為朔州地隋大業元年分合水縣於此置馬嶺縣五代時廢宋范仲淹重築為鎮周三百七十五歩金因之元廢明成化間巡撫馬文升復為修築居民禦冦便之
  安塞廢縣 在縣西四十里漢置縣後廢為鎮唐復置五代晉省入通逺縣宋天禧中築為砦北控西界九星原路
  環州故城 在城北一里即舊環州城後周置會州隋改為環州唐咸亨中置安樂州大中間改威州明始為環縣以環江流經城西委曲環抱故取名焉
  木波城 在縣南四十五里唐為木波堡寧州刺史楊朝晟城鹽州屯兵於此五代時為木波鎮屬寧州周割屬通逺軍城周三里八十歩宋范仲淹築咸平中重修元廢明成化間巡撫馬文升修築
  合道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其水自開城縣來入環江以二水合流故名宋金皆為鎮元廢
  安邊城 在縣西北地名徐家臺宋崇寧五年築賜名金為安邊砦元廢舊志城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明置安邊所
  興平城 在縣西北地名灰家嘴宋元符元年築金為興平堡元廢
  細腰城 在縣西其北有二川交通西界宋慶厯五年范仲淹議築此城以斷其路命知州种世衡董其事晝夜興築城成自環州改𨽻原州即此城矣
  烏崙城 在縣北三十里周一里三十歩東至蕃界西接永和北接肅逺界宋范仲淹經畧時置砦屬通逺縣屯兵控烏崙一帶咸平中重修明初亦設兵防衛
  肅逺城 在縣北四十里宋史咸平六年賜環州大落漧州新砦曰肅逺其城亦范仲淹築咸平中重修
  洪徳城 在縣北六十里宋置砦熙寧中章楶折可適破夏人於洪徳城即此冊説紅徳城西北去靈州恵安堡一百八十里即洪徳之訛今城内設官兵駐防
  平逺砦故城 在縣北七十里東控大硯川入靈武路宋天禧中築
  團堡砦 在縣西北五十里宋天禧中築今有團堡里又有安化砦在縣東七十里
  阿原堡 在縣東北一百里又朱臺堡羅溝堡在阿原堡北四十里俱宋政和三年建築賜名
  曲子城 在縣南九十里又有靈祐城在縣南一百五十里皆明永樂初征西將軍何福築
  恵丁堡 在縣東北九十里又麝香堡在恵丁堡西三十里俱宋時建築
  徐家窰砦 在縣北一百三里葫蘆河川上寛平可容數百人前代鄉民嘗避兵於此今更名徐家臺
  木𤓰堡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旁有木𤓰原明正徳四年敵入花馬池總兵馬昂與其酋亦孛來戰於木𤓰山諸䖏斬獲頗衆
  歸徳堡 在縣北宋志環州有歸徳堡又有定戎堡通歸堡流井堡俱應在今縣界金志惟有木𤓰歸徳興平三堡元亦廢又有定邊砦在三店十溝宋天聖中置
  永和砦 西控大硯川北接夏人界宋天禧中置靈武臺 在縣東北三里舊屬靈武郡寰宇記慶州有靈武城在馬嶺北即此今相傳唐肅宗即位䖏
  覽勝樓 在縣西宋建於環江之湄高峻爽塏觀兵亭 在縣東六里宋种世衡建古教場也通逺亭 在縣東七里宋建為宦遊迎送之地紅城兒 在縣北九十里明成化八年重修
  真寧縣
  長城 在縣東六十里亦秦將䝉恬所築俗謂之䝉恬城
  陽周故城 在縣北三十五里一統志秦漢陽周本屬上郡自後魏重置始屬趙興郡即今真寜唐宋諸志皆以真寧為即古陽周然以地界考之真寧在子午山西其東北為中部縣乃漢翟道縣屬左馮翊又北為漢直路縣屬北地郡又東北至鄜州始為漢上郡境陽周既屬上郡不應跨兩郡越重山而在真寧界也據水經注古陽周在走馬水北應在今延安府安定縣北界真寧之陽周乃後魏僑置非故縣也橋山黄帝陵皆當入延安府相傳在真寧縣誤
  秦故道 在縣東元和志在襄樂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始皇自九原抵雲陽即此道也縣志在今縣東九十里雕嶺上俗名聖人道詳見寧州子午山
  羅川故縣 本漢陽周縣地後魏於此置泥陽恵渉二䕶軍後復置陽周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羅川以羅川水出羅山故名唐天寶元年改為真寧新唐志時於縣獲真人像二十七因改名寰宇記唐開元二十三年唐明皇夢羣仙現于羅底乃詔訪焉於彭原羅川縣東王村堡底家在有一老人引使者至洞口見一白兔入穴遂掘得二十七仙並玉石之像各題姓名得道去䖏並老人亦一仙之數以應二十八宿仍於本縣置觀曰通聖别塑真容改縣為真寧
  要冊靈湫 在縣東六十里顯聖廟後即橋山之尾也周一百八十歩禽魚不遊萍藻不生水澄碧綠旱則不乾澇則不溢旁有龍祠唐開元中建碑刻甚多兵革之後存毁殆半
  下馬汀 在縣北三十里水濱地曠行者多憩息焉故名下馬汀
  寧州
  定安廢縣 今州治後魏置縣取定俗安人為義唐置寧州治定安縣五代及宋皆因之元省入州
  泥陽故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地理志縣屬北地郡應劭曰縣在泥水之陽後漢末寄治馮翊此城遂廢州志有泥陽里即此
  義渠故城 在州西北春秋時為義渠國秦起兵滅之始置北地上郡漢置義渠道屬北地郡西魏始置寧州府志有公劉邑在州治西一里許周之先公劉居此謂之北豳春秋時為義渠即此元和志夏時公劉邑地也後為義渠國地秦為北地郡地
  大故城 在州東南漢志大縣屬北地郡顔師古曰古要字金志真寧縣有要闗鎮或以為即古大舊志鎮屬寧州乆廢
  定平廢縣 在州南六十里唐置屬寧州元和志縣北至州七十里自漢至晉並泥陽縣地後魏至周並為定安縣地唐武徳二年析置定平縣新唐志定平縣嘗屬邠州寰宇記周顯徳五年還屬寧州宋又𨽻邠州元志至元七年併入寧州
  襄樂廢縣 在州東北六十里本漢襄洛縣屬上郡在今延安府界後魏徙置于此改為襄樂大統十六年置燕州因築此城皆後周廢唐屬寧州金志仍屬寧州元志至元七年併入寧州明設巡檢司州志舊縣在州東北燕原下今為襄樂鎮
  獨樂故城 在州東南漢置縣屬上郡在今延安府界後魏移置於此屬趙興郡後漢晉罷後復尋廢
  安定故城 本名定安金大定七年更名旁有洛水九陵水城在州南六十里政平里明設政平驛并遞運所
  石鼓坪 在州東六十里襄樂原有石如鼓擊之有聲其地腴可田
  黄龍亭 舊名高岡亭後漢建武中曹鳯為北地太守政化尤異黄龍應於九里谷之高岡亭角長三尺大十圍稍至十餘丈天子嘉之賜帛百疋加秩中二千石
  交城鎮 金天徳二年置又棗社鎮大昌鎮俱金皇統間置
  李思齊城 在州南一里元將李思齊屯兵之䖏安定閣 在州西五十里對安定砦分竒挹秀如畫障然見方輿勝覽巖色濃如黛石可鑴硯宋張舜民有詩詠之
  六君子堂 在州西宋建舊碑毁廢名氏不存明洪武初知州林善以隋元諧梁毗唐李勣狄仁傑宋孔道輔李允則六人皆有徳於寧州者乃重建堂祀焉臨海詹鼎作記
  九龍池 在州東南十里相傳唐狄仁傑為刺史時人有賣劍牛者議價間賣者忽失所在仁傑怪之次日有九小兒擁水泛漲將沒州仁傑使人馳牛而徃斬小兒俱化龍形水遂消州遂保全因此名池
  梁公墮淚碑 狄仁傑為寧州刺史能撫戎夏郡人紀之碑及遷豫州會越王亂緣坐七百餘人籍沒者五千口仁傑宻表奏貸流罪人于九原郡道出寧州父老迎而勞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攜哭於碑下三日而去
  甘州府
  張掖縣
  觻得故城 漢書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隴西渉鈞耆濟居延遂臻小月支攻祁連山揚武乎觻得地理志張掖郡故昆邪王地太初元年開治觻得縣孟康曰觻音鹿按漢書觻作鱳又作轢徳
  臨澤故城 在府西北漢置昭武縣屬張掖郡晉志張掖郡領臨澤縣本漢昭武避景帝諱改名後魏廢
  金澤廢縣 在府南十六國春秋晉建元元年張駿田於建西䃋石縣改䃋石為金澤縣吕光麟嘉元年張掖金澤縣有麟見光以為已瑞改元
  臨松故城 在府南魏收志臨松郡領安平和平二縣隋志張掖有臨松縣周廢寰宇記後魏太和中置臨松郡在臨松山下吐蕃賛普即其郡異稱也
  西安廢郡 在府東南十六國春秋段業神璽二年徙治張掖遂築西安城以臧莫孩為太守尋為吕纂所敗沮渠䝉遜永安元年為西安太守起兵攻張掖殺業而代之後魏郡廢
  祁連廢縣 在洪水堡南三十里晉志永和中張祚置漢陽縣以守牧地張元靚改為祁連郡魏書李寶父翻為祁連晉昌二郡太守尋廢唐開元十六年金吾將軍杜賓客破吐蕃于祁連城下即故城也胡氏鑑注城在祁連山旁故名
  張掖故郡 漢置後魏於張掖郡分置西涼州尋改甘州以西南有甘浚山故名
  居延故城 括地志在張掖東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漢置武帝紀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二千餘里過居延太初三年路博徳築居延澤上天漢二年李陵出居延至浚稽山地理志居延縣屬張掖郡為都尉治郡國志張掖居延屬國故郡都尉安帝時别領居延一縣建安末立為西海郡新唐志張掖河西出合黎山硤口旁河東壖屈曲東北行千里有寧冦軍軍東北有居延海元志有亦集乃路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城東北有大澤西北俱接砂磧乃漢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國嘗立威福軍太祖二十一年内附至元二十三年立總管府明洪武初馮勝拔肅州進至掃林山亦集乃路即此
  千秋城 萬嵗城 二城皆光武時竇融所築懷城縣 十六國春秋沮渠䝉遜元始八年太史令張衍曰今嵗臨澤縣西當有破兵䝉遜遂西誘李歆敗之於懷城歆退走追至臨澤斬之後魏廢
  蓼泉城 在府西北九十里祁連山北有建康軍軍西北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
  苕藋 在府東十六國春秋禿髪傉檀嘉平四年伐北涼五道俱進至番和苕藋掠五千餘户而還沮渠䝉遜元始二年西入苕藋遣兵襲卑和烏啼二部五年祀金山西至苕藋復襲卑和一統志謂苕藋在金山之西舊志謂在番和界誤
  均石 在府東十六國春秋秃髪傉檀𢎞昌六年伐沮渠䝉遜於張掖入自西陜䝉遜來拒戰於均石傉檀敗績乃率騎運穀以給西郡復為䝉遜所敗胡氏鑑注均石在張掖之東西陜之西葢西郡界
  三門闗 在府東十六國春秋吕光龍飛四年遣子紹纂討段業於張掖及南涼救至引還紹欲從三門闗挾山而東纂曰挾山示弱取敗之道不如結陣衝之紹乃引軍而南業案兵不動
  留花門山堡 新唐志寧冦軍北三百里有花門山堡又東北千里至囘鶻牙帳
  山丹縣
  刪丹故城 今縣治漢置屬張掖郡以刪丹山為名元志甘肅行省有山丹縣本刪丹縣元至元六年阿濟格行山丹城事刪訛為山
  日勒故城 在縣東南漢置屬張掖郡郡國志獻帝分置西郡治日勒縣志云自姑臧西北出張掖度大嶺而西西郡當其要嶺謂刪丹嶺也十六國春秋䝉遜永安八年敗秃髪傉檀於均石進攻西郡太守楊統於日勒拔之隋志刪丹有西郡永寧縣西魏郡廢改縣為弱水周省入刪丹
  屋蘭廢縣 在縣西北漢置屬張掖郡後魏省氐池廢縣 在縣西南漢置屬張掖郡晉省後復置十六國春秋秃髪傉檀𢎞昌五年伐䝉遜次於氐池䝉遜嬰城固守芟其禾苗至赤泉而還胡氏鑑注氐池故城在張掖縣界
  仙提廢縣 在縣東晉志西郡又領仙提萬嵗蘭池三縣舊唐志晉分刪丹置仙提萬嵗臨松三縣煬帝併入刪丹新志有仙堤舖在縣東十里蓋以故縣為名
  金山廢縣 在山丹縣西南十六國春秋沮渠䝉遜永安十年以從伯羅仇子成都為金山太守蓋以近金山故名後魏省隋志刪丹有周置金山縣尋廢












  甘肅通志巻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十三
  古蹟
  涼州府
  武威縣
  姑臧故城今府治漢置武威郡治十六國春秋光熙元年張軌大城姑臧南北七里東西三里以地有龍形故名卧龍城咸康元年張駿於姑臧城南築城起謙光殿四面各起一殿依四時而居之又有間豫堂前有間豫池水經注姑臧城武威郡及涼州治也本渾邪所築張氏增築四城相去各千歩並舊城為五街衢相通開二十二門王隱晉書曰姑臧縣因姑臧山為名亦故蓋臧城語訛為姑臧焉其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為鳥城又城内有沮渠䝉遜所造七級木浮圖故名七級城一統志姑臧有永昌城在今衞東北三十里元永昌路治此
  休屠故城在縣北漢書元狩二年霍去病出隴西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又大宛傳太初三年置居延休屠以衞酒泉地理志武威郡領休屠縣魏收志又襄武縣有休屠城水經注武始澤東北流逕馬城東即休屠故城也元和志休屠城在姑臧縣北六十里寰宇記縣有祖厲城一名馬城又有鸇隂城俗名正隂城蓋皆五涼所僑置也
  張掖廢縣在縣南漢置屬武威郡新唐志涼州南二百里有張掖守捉蓋因舊縣為名
  鸞鳥廢縣在縣南漢置屬武威郡寰宇記昌松縣有鸞鳥城前涼張軌時有五色鳥見於此因築城以美之後魏改名神鳥
  武興故城在縣北十六國春秋晉永嘉五年張軌移秦雍流人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唐武德八年涼州叛冦睦迦多冦武興即故城也
  金昌城在縣東南胡氏鑑注金昌在赤岸西北寰宇記昌松縣有金昌城晉將馬隆所築
  石頭在縣東晉大寧初劉曜軍河上揚聲欲百道俱濟直抵姑臧張茂出次石頭以備之胡氏鑑注石頭在姑臧城東
  龍彛城通志在縣西即漢戊巳校尉所理
  靈鈞臺在府城内晉大興中張駿築周輪八十餘堵址髙九仞
  狄臺在城東五里相傳宋狄青為招討時所築劉林臺在城西北五里舊名竇融臺明洪武初千户劉林戰死於此人重其烈因改今名
  靈泉池十六國春秋靈泉池在南城中張元靚五年有大鳥青白色集池上舒翼二丈餘後涼呂光嘗宴羣臣於此
  建康軍在城西二百里祁連山下唐王孝傑開四鎮置軍張守珪嘗為使
  赤水軍在城内元和志本赤烏鎮以有青赤泉因名軍之大者莫如赤水幅員五千一百八十里前距吐蕃北臨突厥唐開元中改為大斗故移赤水入州城也
  寧冦軍後周保定中置號同城戍在城東北十里唐號同城守捉天寶中置軍𨽻張掖守捉
  永昌縣
  番禾故城今縣治漢置屬張掖郡唐屬涼州元和志天寶縣東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番禾縣元志有永昌路本西涼府地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置明設衛治金山之陽
  顯美故城在縣東漢置屬張掖郡後漢改屬武威郡三國魏黄初中涼州盧水胡反張既討之敵引還顯美既自武威復進軍顯美擊破之隋志姑臧舊有顯美縣周廢
  驪靬廢縣在縣南漢置屬張掖郡晉改屬武威郡永和十年張祚遣和昊伐驪靬戎於南山大敗而還即此顔師古曰取國名為縣也驪力遲反今土俗人呼驪靬疾言之曰力䖍
  焉支故城在縣西晉永嘉五年張軌置武興郡統焉支新鄣二縣魏收志番和郡領鄣焉支二縣開皇中併力乾安寧廣城鄣焉支五縣地入之
  恩宿在縣南十六國春秋苻堅建元十二年茍萇伐涼遣别將馬暉杜周帥騎西出恩宿邀張天錫走路期會姑臧暉等行澤中值氷失期堅特宥之
  大斗軍在縣西南通鑑集覽云涼州有大斗軍因大斗㧞谷為名總志在涼州西二百里唐開元中以赤水軍守捉改大斗軍西接張掖東連武威故曰大斗天寳六年以哥舒翰為大斗軍副使即此
  交城守捉在縣西唐置元和志在涼州西二百里又新唐志天寳縣有通化鎮
  鄂爾多古城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俗傳為永昌王牧馬城地名廣城兒有永昌王避暑宮遺址尚存今畧黄城兒在詹詹口南八十里
  金昌城在縣北二十里地名金川又有破古城在縣北與昌寧砦相近又有金沙城在縣西南邊外今畧破古城在寧逺堡西北三十里
  鎮番縣
  小河灘城今縣治元存空城周三里有竒明成化中展築嘉靖二十五年巡撫楊博疏言鎮番地方北出涼州二百餘里曠逺寥廓實與宣府獨馬石營相類唐人謂於涼州北境磧中建置城垣即此處也乃今風沙壅積幾與城埒萬一猾虜突至因沙乘城宜添築關廂一則消除沙害一則增置重險從之
  武威故城在縣北漢置屬武威郡水經注武威縣在姑臧城北三百里馬城河經其城東漢太初四年昆邪王殺休屠王以其衆置武威縣屬郡即此
  宣威故城在縣南漢置屬武威郡水經注馬城河東北流逕宣威縣故城南元和志有明威戌在姑臧縣北一百八十里即故宣威也
  武安廢郡在縣西南後魏置地形志凉州有武安郡領宜盛一縣隋志姑臧有魏置武安郡西魏廢元和志姑臧有武安戍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蓋即故縣也
  白亭廢軍在縣東唐書大足元年郭元振為涼州都督舊州界南北不過四百里元振始於南境置和戎城北界磧中置白亭軍拓州境一千五百里元和志白亭軍在姑臧縣北三百里馬城河東岸舊置守捉天寶十年哥舒翰改置軍因白亭海為名都司志有古城在衛北一百里相近有連城又有三角城在衛北一百十里與上二城鼎足相峙
  蘇武牧羝處在衞東南三十里蘇武山俗傳蘇武牧羝於此雍大記云西北拱來伏之岫東南峙子卿之山謂此也
  古浪縣
  和戎城今縣治唐書大足元年郭元振為涼州都督於南境峽口置和戎城元至元初於和戎城立巡檢司明江亨因舊水名改為古浪
  昌松故城在縣西元和志縣西北至涼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蒼松縣後涼改置昌松郡縣屬焉開皇初改永世復曰昌松有麗水府在縣城中蒼松故城在縣東北十里久視元年吐蕃將奔布支冦涼州圍逼昌松縣大使唐休璟與戰於洪池谷敗之
  漠口廢縣在縣南十六國春秋晉隆安三年秃髪烏孤謀伐涼使其將金樹屯昌松漠口秃髪傉檀嘉平元年姚興使其子弼等來伐濟自金城進次漠口魏收志昌松郡領莫口縣即漠口也周廢
  揟次故城在縣北漢置屬武威郡孟康曰揟如予反次音咨三國志魏黄初二年張既討盧水胡潛由且次出武威且次即揟次也晉志謂之揖次大寧三年有黄龍見於揖次之嘉泉魏收志揖次縣屬昌松郡隋志周廢揖次入昌松
  白山廢縣在縣東漢置樸𠟼縣屬武威郡孟康曰音蒲環寰宇記漢樸𠟼縣後為魏安在昌松東隋志昌松有魏置魏安郡周改置白山縣尋廢有白山新唐志昌松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有白山戍葢即故縣也
  烏城守捉在縣南新唐志在涼州東南二百里巴爾斯城一統志在縣西北二百里明正統十年靖逺伯王驥言陜西黄河迤北蘓海圖地面要害宜析靖虜衛中所軍於彼建立千户所其靖虜衞地非要害乞將全衛移立巴爾斯以扼虜衝勅命副都御史曹翼督治之既而翼奏巴爾斯在涼州東南二百五十里莊浪東北二百里應於此屯兵實足控禦外夷屏蔽内地而蘓海圖地面狹隘宜將原調靖虜中所軍於巴爾斯築城建置而罷蘓海圖役從之正徳十年總督彭澤言先年涼州副總兵趙英莊浪叅將魯鑑俱撥有官軍在巴勒巴爾斯暖泉蘓海圖等堡按伏蓋虜欲入犯必擁衆大松山探我虛實從巴勒巴爾斯等處分道而入此處有備縱有小失不至大挫自成化十二年後副總兵李寛等稱各堡孤逺掣回原役官軍百年險扼一失而各處城堡屯田皆棄境外使賊得侵入吾境宜踏勘舊址修復不果秦邊紀畧在鎮番東寧夏中衛之西亦謂之大沙子山明伏羌伯實生其地控扼涼夏屏藩莊靖故明制抽調邊兵更番按伏其後皆言水頗不足遂停止而涼之北面各築邊堵以代之不知自鎮番而東接乎中衛皆漢家行軍舊道棄而不守則南如莊浪靖虜遂當其衝故莊靖以鎮番中衞為左右門户而巴勒巴爾斯又當棖闑之間也古浪志巴爾斯在古浪縣東北今名大靖營設營制屬古浪縣
  平番縣
  金城屬國漢宣帝神爵二年夏五月趙充國振旅而還秋羌斬楊玉以降置金城屬國以處之西南為沿門古城又西為射斗城
  廣武故城在縣東南元和志廣武南凉秃髪烏孤都也又曰廣武縣南至蘭州二百二十五里本漢枝陽縣前涼張駿分晉興置廣武郡水經注逆水逕廣武城西故廣武都尉治
  枝陽故城在縣南接蘭州界漢置屬金城郡晉廢前涼張氏復置分枝陽屬廣武郡後魏廢水經注湟水逕枝陽縣逆水注之
  令居故城在縣西北漢置地理志縣屬金城郡西羌傳武帝西逐諸羌乃渡河湟築令居塞建武十年置䕶羌校尉於令居孟康曰令音連顔師古曰音零
  永登廢縣在縣西南晉建興四年張寔置屬廣武郡水經注㵎水自令居南逕永登亭西葢即永登縣治也
  允街故城在縣南漢置屬金城郡章懐太子曰故城在昌松縣東南臨麗水亦名麗水城寰宇記其城地勢極險沮渠䝉遜増築以為防戍之守元明圮廢
  振武城在縣西北晉永和二年石趙將麻秋攻涼陷金城涼將謝艾引兵出振武擊秋破之胡氏通鑑注振武在姑臧城南廣武西北
  長最城在縣南永和三年石趙將麻秋擊涼濟河城長最涼將謝艾軍神烏前鋒敗趙兵進擊秋破之秋遁歸金城隆安初後涼吕光擊乞伏乾歸軍於長最遣其子纂攻金城㧞之
  纒縮城在縣南晉太元初苻秦伐涼其將梁熙濟自清石津攻河㑹城茍萇濟自石城津與𤋮等㑹攻㧞纒縮城舊志河㑹城葢在大河與湟河㑹處纒縮城與故廣武相近
  楊非亭在縣西晉太元初秦兵濟河攻纒縮城涼將馬建懼自楊非退屯清塞水經注楊非亭在廣武北五代時有楊非谷首嶺葢即楊非亭之訛也
  街亭城在縣北十六國春秋秃髪烏孤太初元年據廣武吕光遣竇茍來伐戰於街亭涼兵大敗水經注街亭城又在楊非亭西北
  古城在縣北六十五里岔口之東偏夏趙元昊所築以拒兵元設防守明洪永間廢
  巴爾斯城今名大靖營汛屬古浪縣
  大通河古城去縣西一百三十里宋神宗熙寧間王韶使王厚收復河湟因大通河地形險要控扼夏境乃築塞以制夏人
  鐵褁城在縣東一百八十里金城志云火州即此
  寧夏府
  寧夏縣寧朔縣
  懷逺故城即今府城本漢富平縣地後周置懷逺縣唐儀鳯二年為河水泛損三年乃更築新城於故城西宋乾興二年李徳明城懷逺鎮為興州元昊升為興慶府元伐夏改中興府至元二十五年置寧夏路明洪武九年改置寧夏衞
  靈武廢縣有三一為漢縣在府西北地理志屬北地郡後漢省一為隋縣在府東北即渾懷鄣一為唐縣在府南即水經注所謂胡城也元和志靈武縣東南至靈州一十八里後魏破赫連昌收其户徙之於此因名
  保靜廢縣在府東南靈州界隋開皇十一年置𢎞靜縣唐屬靈州神龍元年改為安靜至徳元年又改保靜寰宇記引隋圖經云𢎞靜本漢城居河外三里乃舊薄骨律鎮倉城也宋咸平四年李繼遷改懷逺縣及保靜即此府志在鎮南六十里
  髙臺寺城府東一十五里有廢城臺在其東元昊建寺於此元時呼為下省久廢
  上河城在府南水經注河水自胡城又逕上河城東世謂之漢城又北逕典農城東俗名為呂城皆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所屯以事農者
  新堡城元和志在懷逺縣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舊名千金堡
  元昊故宮在賀蘭山之東有遺址又振武門内有元昊避暑宮明洪武初址尚存後改為清寧觀
  慶王府在南薫門内通衢之右明洪武三十五年慶靖王自韋州遷此基址尚存
  海寶塔在振武門外三里相傳為赫連勃勃所建百八塔在青銅峽内有古塔共一百八座在黄河岸左其創建不可考又有坎離窑青崖窟不計其數
  洪門鎮唐邠寧節度使張獻甫所築夏號洪州古戰塲即月湖廣斥無水草逺望瑩然畢照俗傳古戰塲也
  平羅縣
  古將臺在縣西北其地平曠圍三十里有將臺旗礩遺址
  靈州
  靈州故城在州北漢地理志惠帝四年置唐曰靈州天寶初改靈武郡宋初改翔慶軍元復曰靈州
  回樂廢縣輿地廣記在靈州故城之内唐肅宗即位於此
  薄骨律城在州西南後魏書太平真君五年刁雍為薄骨騮鎮將九年表求造城詔名曰刁公城水經注云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城也桑果餘林仍列洲上但語出戎方不究城名訪諸耆舊咸言赫連之世有駿馬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目城為白口騮韵轉之謬遂仍今稱也
  富平廢縣在州西南漢置屬北地郡後漢仍為北地郡治永初五年徙郡於池陽永建四年又徙馮翊自是故縣遂廢
  温池廢縣在州東南唐神龍五年置屬靈州縣側有鹽池五代時廢今惠安堡北至州一百八十里産鹽
  燕然廢州唐開元初置東臯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等六州皆突厥九姓部落也其燕然雞田雞鹿三州俱寄治回樂縣界燕山燭龍二州寄治温池縣界皆至徳後廢
  韋州廢城在州東南西夏置宋史嘉祐六年夏人改韋州監軍司為祥祐軍後又改靜塞軍元廢城西有蠡山明慶藩墓皆在其上
  鹽州廢城舊志東南至靈州三百里今定邊營是隋志鹽川郡西魏置西安州後改鹽川治五原縣元和志貞觀二年平梁師都復置鹽川新唐志貞元三年沒於吐蕃九年復城之有鹽川府又有保塞軍宋咸平以後入西夏仍曰鹽州元本紀太祖伐西夏駐此明正統九年修築舊城改置花馬池營
  白池廢縣舊唐志鹽州領興寧縣元和志白池縣南至靈州九十里景龍三年置以近白鹽池為名新唐志白池本興寧景龍改名也宋陷於西夏縣廢
  五原廢縣漢置胊衍縣屬北地郡西魏改五原郡又改鹽州隋大業初改鹽州為鹽川郡治五原縣明初為環縣地正統九年建興武營五原西魏取漢故名漢五原縣城在今榆林界
  丁奚城在州北東觀記丁奚城在靈州北後漢永初六年漢陽賊杜季貢降於滇零羌别居於此任尚破之
  豐寧城新唐志靈州有武畧河間靜城鳴沙萬春五府豐寧保寧等城
  鐵角城與鹽池相近亦名三角城明初為官軍屯戍處
  中衞縣
  應理州今縣治元志寧夏路領應理州與蘭州接境東阻大河西據沙山唐靈武郡地其州城未詳建立之始元初仍立州明一統志洪武初州廢三十二年移建寧夏中衛於此
  眴巻廢縣在縣東漢置屬安定郡後漢省水經注河水逕眴巻縣故城西舊志城在靈州所西二百里
  鳴沙廢州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隋志靈武郡領鳴沙縣周置㑹州尋廢隋置環州仍立鳴沙縣屬之貞觀九年州廢縣屬靈州神龍二年為黙啜所破遂移縣於廢豐安城即今縣治西枕黄河人馬行經此沙隨路有聲異於餘沙故號鳴沙寰宇記鳴沙縣咸亨三年歸復因其地置安樂州移吐谷渾部落於此至徳後復陷吐蕃大中三年靈武節度朱叔明收復勅改威州仍領鳴沙縣元立鳴沙州屬寧夏路明初廢
  東臯蘭州在縣東舊唐志東臯蘭州突厥九姓部落開元初置寄治鳴沙縣界
  安豐軍故城杜佑通典云安豐軍在靈武西黄河外百八十餘里胡三省通鑑注云靈州界有安豐軍在黄河外武徳四年分豐州囘樂縣置安豐縣
  廢雄州在縣東新唐志雄州在靈州西南一百八十里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為行州五代時廢新渠縣
  廢定州在府東北新渠縣界唐置元和志靈州有定逺城在州東北二百里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逺濶豐安勢孤故置此城募兵鎮之杜佑通典云定逺軍在靈武東北二百里黄河外俗呼為田州
  新昌廢郡在靈州東北隋志回樂縣有西魏置臨河郡開皇元年改曰新昌三年廢新唐志靈州黄河外有新昌軍蓋即故郡也
  寶豐縣
  省嵬城在縣省嵬山下西南去府一百四十里西夏所築
  石堡鎮本延州西邊鎮塞宋至道中陷於元昊號龍川
  長城隋開皇五年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距黄河西至綏州南至勃出嶺綿歴七百里六年春復令仲方發丁男十餘萬人修長城
  受降城唐景龍二年朔方總管張仁愿築三受降城新唐志東城南直榆林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三壘相距各四百里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里而逺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馬朔方益無㓂宋白曰東受降城東南至朔州四百里西南渡河至勝州八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本漢雲中郡地中受降城西北至天徳軍二百里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磧石五百里本秦九原郡地在榆林漢更名五原西受降城東南渡河至豐州八十里西南至定逺城七百里東北至磧口二百里
  按朔州在山西大同府麟州南四十里即神木縣豐州宋神木縣如宋白所考則受降城在邊外其去寧夏極為遼逺因寧夏舊志朔方志俱列入古蹟姑存以備考
  廢夏州初學記夏州赫連之都魏滅赫連以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置夏州隋改州為朔方郡唐復為夏州城在古鹽州東北三百里今河套哈喇烏蘓之南即華言黒水有廢城曰實都即夏州也
  德巴拉湖城在實都北
  察罕諾爾城在實都東北皆廢城
  西寧府
  西寧縣
  西寧廢州今府治本漢臨羌縣地後漢末析置西都縣兼置西平郡水經注湟水逕西平城北東城即故亭也魏黄初中立西平郡馮倚故城増築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周時郡縣俱廢隋為湟水縣地唐分置鄯城縣屬鄯州元志唐鄯州沒吐蕃號青唐城宋改西寧州明設西寧衞明一統志西寧廢州在衛城西南都司志自衛城西至南迤東約八里餘乃西寧州古城
  臨羌故城在府西漢置屬金城郡晉屬西平郡水經注湟水東逕臨羌縣故城北後魏縣廢隋大業四年吐谷渾為鐵勒所破走入西平界求救詔宇文述出西平迎之述至臨羌吐谷渾遁即此
  安夷故城在府東漢置屬金城郡後魏廢水經注湟水又東逕安夷縣故城城有東西門去西平亭東七十里闞駰曰四十里
  長寧廢縣在府西北本漢臨羌縣地晉置屬西平郡水經注長寧水南逕長寧亭東城有東西門東北隅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魏廢
  河源軍在府東元和志在鄯州西一百二十里儀鳯二年郎中李乙支置
  按河源軍有二一在府西南乃古赤水縣在境外一在鄯城縣即今之河源軍也
  寧西城在府西宋志西寧州領寧西城舊名林金城崇寧二年改名
  宣威城在府北宋志西寧州領宣威城舊名犛牛城崇寧三年改名
  西海廢郡在府西十三州志云城在臨羌新縣西一百一十里王莾傳元始五年羌豪良願獻鮮水海允谷鹽池置西海郡
  析支在府西南徼外禹貢雍州有崑崙析支應劭曰析支在河關西南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
  湟中城在府西北水經注湟水東流逕湟中城北故小月支之地胡氏鑑注湟水兩岸之地通為湟中本小月支之地故謂之小湟中
  樹郭城在府西乃吐谷渾之舊都
  安人軍在府西元和志在河源軍西一百二十里星宿川開元七年郭知運置
  白水軍在府西北元和志在鄯州西北二百三十里開元五年郭知運置又威戎軍在州西北三百五十里開元二十六年杜希望置
  合川城在府南元和志合川守捉在鄯州南一百八十里貞觀中侯君集置又綏和守捉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開元二年郭知運置
  臨番城在府西新唐志鄯城縣有河源軍西六十里有臨番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軍綏戎城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
  石堡城在府西南本吐蕃鐵仞城其城崖壁峭立數十仞三面險絶惟一徑可上石路盤曲長三四里唐開元十七年信安王禕出隴西㧞石堡城置振武軍天寶八載隴右節度哥舒翰攻石堡城吐蕃以數百人守之唐兵死者數萬僅而克之詔以石堡城為神武軍至徳初復沒於吐蕃
  九曲軍在府西南唐書睿宗景雲初吐蕃賂鄯州都督楊矩請河西九曲地為金城公主湯沐邑與之天寶十二年哥舒翰收復於是置神䇿軍於臨洮西澆河郡於積石西及宛秀軍以實河曲元和志有寧邊軍在積石軍西黄河北又威勝軍在積石軍西八十里宛肅城金天軍在積石軍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濟橋寧武軍在洪濟橋東南八十里百谷城曜武軍在廓州南二百里黒峽川皆天寶十三年哥舒翰置
  神威城在府西唐天寶七年哥舒翰築於青海上吐蕃攻破之更築於海中龍駒島有白龍見因名曰應龍城以上自河源軍以下皆唐置後陷吐蕃廢
  漢將營在府城東十五里周圍約三十餘里寛濶平坦人傳為漢將安營處
  孔雀樓在府南三里南禪院中舊傳搆樓初成有孔雀來夏瓚有詩
  虎臺在府城西五里有臺九層髙九丈八尺相傳南凉王所築一名土臺
  碾伯縣
  廢樂州在縣西本西戎落都地水經注湟水東逕樂都城南後魏取之置鄯州元和志鄯州古西戎地漢金城郡地後漢分置西平郡後凉呂光改西平為西河郡後魏以西平郡為鄯善鎮孝昌二年改鎮立鄯州舊唐志鄯州治故樂都郡寰宇記鄯州東至蘭州廣武縣一百十三里東南至河州鳯林縣二百八十里治湟水縣後魏於此置鄯州改破羌縣為西都隋又改也宋志樂州舊邈川城後陷西夏元廢都司志樂都城在今府東碾伯西二里二城相連約三里
  按古西平郡有二治魏晉西平本漢臨羌縣地唐為鄯城縣宋為青唐城置西寧州即今府也隋西平乃漢破羌縣地晉宋時為樂都唐為鄯州宋為邈川城置樂州在今縣西
  破羌故城今縣治漢志宣帝神爵二年置屬金城郡後漢因之晉縣廢水經注湟水東逕破羌縣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門前東過章懷太子曰破羌故城在湟水縣西
  按水經注破羌城在樂都東而章懷云在縣西葢隋改樂都為湟水又經東徙非故地也
  浩亹故城在縣東北漢置屬金城郡水經注浩亹河東逕浩亹縣故城南隋志湟水縣有舊浩亹縣後周併入元和志在廣武縣西南一百三十里蘭州志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
  白土故城在縣東南漢末置屬金城郡水經注河水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州志曰在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為縁河津渡之處後魏廢
  晉興廢郡在縣東北十六國春秋永嘉五年張軌表分西平界置晉興郡咸寧元年分屬涼州後魏廢水經注湟水東南經小晉興城北故都尉治闞駰曰允吾縣西四十里有小晉興是也
  左南故城在縣東南晉志張軌置屬晉興郡水經注河水逕左南城南十三州志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後魏廢
  龍支廢縣在縣南元和志縣北至鄯州一百三十五里本漢允吾縣地後魏初置金城縣廢帝二年改名因縣西南有龍支谷取以為名
  湟河廢郡在縣東南東晉置十六國春秋咸康二年張駿分湟河郡屬涼州
  按水經注河水東北逕黄河城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或曰黄即湟之訛也
  廓州故城在縣南唐置舊唐志廓州天寶初改寧塞郡乾元初復曰廓州屬隴右道治廣威縣魏置石城縣後改化城天寶元年又改曰廣威寰宇記州北至鄯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鳳林縣二百八十里東北至龍支縣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鄯城縣二百八十里又引周地圖云魏明帝三年置石城縣也元廢
  米川廢縣在縣南水經注河水東北逕廣違城北又東逕邯川城南唐置米川縣屬廓州元和志米川縣西至州一百里宋志廓州有米川城王厚云米川沿河西至廓州約六十里元廢
  達化廢縣在縣南隋志澆河郡領達化縣周置郡唐屬廓州元和志東至州三十里後陷吐蕃廢
  亷川城在縣東近莊浪界晉太元二十七年鮮卑秃髪烏孤擊降乙弗折掘等部築湟中亷川堡都之
  宗哥城在縣南宋志西寧州領龍支城舊宗哥城按古龍支有三漢在今府西即西海郡隋唐龍支在今府南近黄河宋龍支在今縣南乃舊宗哥城或混為一悞
  來賓城在縣西南宋志樂州領來賓城舊名癿當川崇寜三年賜名舊志在舊樂州西南一百一十里
  膚公城在縣廢廓州東北宋志廓州領膚公城舊名結囉城崇寧三年後改今名去廓州三十餘里
  震武城在縣治宋志有震武軍政和六年進築古骨龍城賜名震武未幾改為軍元屬湟州有通濟橋本震武城浮橋
  土堆在縣北三里許髙九丈後列小土堆六行毎行小土堆凡十二各髙二丈一名振武臺始築無考
  魯班井在縣城東六十里地名魯班峽有井連環三眼髙出山巖之上二十餘丈水冬夏不凍不竭硤中有方石髙四丈深入河底周圍八丈有餘上列石扁鐫米顛拜否四字
  大通衛
  三角城在衛城東南一里不知何代建築
  白塔在衛城南一百二十五里其始無可考
  直𨽻秦州
  秦州
  畫卦臺在州北三十里三陽川伏羲始畫八卦之地今雪後猶見卦痕按河南陳州亦有卦臺
  龍馬洞在州東南按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而今有龍馬洞未得其詳史記伏羲都于陳
  女媧洞在州西南按帝系譜女媧風姓與伏羲同母今州北四十里有媧皇廟相傳為女媧生處
  秦祖故里在州境祖孔門弟子篤於守道唐封少梁伯宋加封鄄城侯
  壤駟赤故里在州境赤孔門弟子長於詩書唐封北徵伯宋加封上邽侯
  石作蜀故里在州境作蜀孔門弟子唐封石邑伯宋加封成紀侯
  成紀廢縣在州西五十步帝王世紀云庖羲氏生於成紀孕十二嵗而生故曰成紀漢置成紀縣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周復置屬秦州舊志秦州本治上邽開元二十二年地震移州治於成紀縣之顯親川天寶初復還舊治大中初又移於成紀宋因之又韓公城即州之東西關城也慶厯二年守臣韓琦以州東西居民軍營皆附城旁因築外城凡十一里與内城聫合為一秦民徳之稱為韓公城
  上邽故城在州東四十里秦武公十年伐邽戎置縣漢曰上邽縣屬隴西郡隋為天水郡治唐置秦州開元中移治成紀天寶初還治上邽後陷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治成紀
  西縣故城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秦莊公為西陲大夫漢置西縣晉改置始昌縣縣廢又有戎邱城在西縣城西南
  望垣故城在州西北漢置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晉縣廢
  綿諸故城在州東四十五里之邽山下有古城遺址即綿諸城秦有綿諸戎漢置綿諸道屬天水郡魏置縣屬畧陽郡西魏省
  黄𤓰故城在州西南七十里魏太平真君八年置黄𤓰縣水經注黄𤓰水東流黄𤓰縣北周縣廢
  天水故城在州西南七十里漢上邽縣地唐初析置天水縣旋廢宋復置屬秦州紹興初沒於金分置南北二天水縣南天水𨽻成州北天水亦覊附焉嘉定初升為天水軍九年移天水縣舊治元初廢入成州
  隴城僑縣在州東三十里時隴城為金所侵宋乃寄治於此
  秦州故衛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十五年建今裁秦亭在州東南五十里即秦始封地又名董亭九域志成紀縣有董城鎮即此
  諸葛壘在州東二里俗謂下募城其旁有司馬懿壘俗謂之上募城又上邽縣北八里有姜維壘
  隗囂連城在州北郭外後為崇寧寺杜詩秦州城北寺傳是隗囂宮今土人常掘有磁器名曰漢磁
  鐵堂莊在州西姜維宅在天水東十里鐵堂峽内四山環抱中有孤冡相傳為維祖塋
  昇仙臺在州西南一十五里昇仙觀世傳老子於此昇仙宋蔣之奇有詩
  東柯草堂在州東南東柯鎮杜甫之秦寓姪佐居有示佐詩自開茅屋下只想竹牀眠之句即古北枝村也距城三里又有西枝村岩竇玲瓏有杉漆之利甫嘗欲居之有西枝村尋置草堂夜宿贊公土室詩
  街亭在州東南七十里即馬謖為張郃所圍處今名街子口
  地網在州西南故天水長道二縣界金陷陜西天水長道並當邊境地勢平衍敵騎充斥步兵不能捍禦宣撫吳璘乃創設地網其制於平田間縱横鑿為渠每渠濶八尺深丈餘連綿不斷如布網然明年金人重犯天水始不得逞天水元管三百六十條後増為五百五十四條
  雄武堂在州東三里吳璘嘗於此發兵
  臨渭氐跡在上邽東南渭水之隂蒲氐世居其地至蒲洪應䜟更姓苻至堅僭號為大秦
  玩芳亭在州南池沼間雜花木叢茂
  木門在州西南九十里即魏張郃中伏矢死處松雪字刻在大雅堂其碑有四明御史盧郡劉崙為之序
  清水縣
  清水故城在縣西十五里牛頭山下俗亦謂之西城對今縣城而言漢置公孫述初為令於此後漢省晉復置唐陷於吐蕃大中二年收復權𨽻鳳翔府後唐移置於上邽鎮宋復故
  隴縣故城在縣北漢置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涼州刺史治焉晉廢後魏改置隴城於畧陽縣界非故治矣
  秦嶺廢縣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後魏置伯陽縣隋開皇中改名唐貞觀十七年省縣入清水
  冶坊故縣在縣北四十里卧牛山其地多冶坊今為冶坊鎮宋為寨金置縣秦州改屬西寧州併入清水縣
  白石城在縣西北四十里即白崖堡後魏所築宋開寶間置堡
  大元城在縣北六十里宋平章段偉所築今為大元堡
  弓門城在縣北七十里秦昭王所築命白起守之宋太平興國間築為砦
  趙充國宅在縣北二里東漢建安中建為寺
  秦安縣
  成紀故城在縣北三十里漢置縣屬天水郡後魏省周復置屬天水郡唐屬秦州開元二十二年徙新城而故城遂廢金正隆中始以宋之納甲城置今縣
  隴城故縣在縣東北九十里隋志天水郡隴城縣舊曰畧陽置畧陽郡開皇二年郡廢改曰阿陽六年又改隴城唐武徳二年置交州八年州廢屬秦州後隨州陷廢後唐長興三年於歸化鎮復置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併入秦安
  畧陽故城在縣東北九十里漢曰畧陽道屬天水郡永平中屬漢陽郡晉屬畧陽郡其地當隴口之要
  安戎故城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漢置戎邑道屬天水郡後漢省後魏改置安戎縣
  顯親廢縣在縣西北三十里漢成紀縣地建武中封竇融弟友為顯親侯國於此屬漢陽郡晉為顯親縣屬天水郡後周縣廢顯親故城在成紀縣東南
  街泉廢縣在縣東北漢置縣屬天水郡後漢省入畧陽郡國志畧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也元和志即馬謖與張郃戰敗處
  臨渭故縣在縣東南八十里漢隴縣地魏析置又置廣魏郡晉太始中改郡為畧陽仍置臨渭縣後魏併入隴城縣
  新陽廢縣在縣西南三國魏析置新陽縣屬漢陽郡晉屬天水郡後廢
  長川故城在縣東北後魏置安陽縣兼置安陽郡又領烏水縣西魏増置北秦州又改交州隋開皇初郡廢又改交州為紀州安陽為長川大業初州廢又廢烏水入長川唐貞觀三年省入隴城縣
  勇士故城在縣西北苻秦時創置
  雞川廢縣在縣西北三十里宋治平中置鷄川砦金升置雞川縣貞祐四年改屬西寧州元省入秦安縣其地有鷄川谷鷄川水出焉俗謂之水洛口
  興國城在縣東北與畧陽相近後漢初平中畧陽氐築城於此號為興國城
  禮縣
  長道廢縣在縣東三十里本漢上禄縣地魏收志秦州有漢陽郡治蘭倉縣俱太平真君年置又領穀泉縣後周郡廢省水南縣入焉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長道唐屬成州宋屬西和州元至元七年省寰宇記成州舊有長道等縣以吐蕃侵擾百姓流移並廢為鎮咸通十三年成州奏人户歸復土田漸闢置長道縣改屬秦州九域志熙寧六年以長道縣屬岷州葢非故治也
  大潭廢縣在縣南八十里隋志漢陽郡有潭水縣西魏置潭水郡後周郡廢併廢甘若相山武定三縣入焉唐屬成州貞觀初改屬宕州廣徳中省入良恭縣宋乾徳元年合良恭大潭二鎮置大潭縣於上木竹谷屬秦州後改屬岷州宋末廢
  禮店故城在縣東四十里元志陜西行省領禮店文州軍民府明洪武初改置禮店千户所移於今治屬岷州衞成化九年巡撫馬文升以其地廣民繁奏設禮縣於所城西順治十六年省所入縣
  廢守禦所在縣治西明洪武四年建今裁
  武植戍在縣東北又北有安民戍武植水合流於安民戍南又南經武植戍西是也其西南又有平夷戍皆後魏所置戍守處
  徽縣
  河池故城在縣西十五里西漢置縣屬武都郡後魏曰廣化置廣化郡隋廢郡改名宋移治固鎮即今縣縣廢
  思安廢縣在縣東南隋志後魏置思安縣屬廣化郡大業初省入河池
  永寧廢縣在縣東四十里本河池縣之永寧鄉元初升為縣屬南鳳州至元元年與河池縣俱省入徽州
  河池戍在縣西又西有仇鳩戍俱後魏置
  兩當縣
  兩當故城在縣東三十里本漢故道縣地以兩當水為名後魏置縣隋志河池郡領兩當縣後魏兼兩當郡開皇初郡廢宋移治廣鄉鎮即今治而故縣廢
  尚婆城在縣西水經注尚婆水歴兩當縣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
  開寶廢監在縣東宋建隆三年置銀冶開寶五年升為監治平元年罷監官以監𨽻兩當縣元豐六年
  吳郁宅在縣西南嘉陵江上唐杜甫與吳十侍御江上宅詩侍御名郁
  直𨽻階州
  階州
  福津故城在州東南八十里本漢武都郡地隋志後魏置翫當縣為武階郡治西魏又置覆津縣及赤萬郡領赤方接難五部三縣後周郡縣並廢省入覆津唐屬武州後改福津縣後唐移階州治焉元省福津縣入州州志階州舊城在坻龍岡上明洪武五年改建今城於此
  將利故城在州西北本漢羌道縣地隋志武州治將利縣舊曰石門西魏改曰安育後周改曰將利置武都郡又改曰永都郡隋廢大業初置武都郡又有東平縣後周併入唐為武州後没吐蕃廢
  平樂故城在州東北漢置平樂道屬武都郡後漢廢魏收志修城郡有平洛縣太和四年置後廢九城志將利縣有平洛鎮明置平洛驛皆即故平洛也
  孔提故城在州東北二百里魏收志武都郡領孔提縣西魏置孔提郡後周郡廢
  建威故縣在州北後魏置白水郡後改為白水縣西魏改立綏戎郡後周郡廢改為建威縣并廢洪𢎞縣入焉唐貞觀元年省建威入將利
  赤萬故城在州東故福津界魏太和四年置赤萬郡後改為縣後周廢入福津
  臯蘭故城在州東北氐人所築魏時置戍唐大厯二年置行武州景福元年更名階州治臯蘭鎮後唐移階州治福津仍領將利縣宋因之元省入階州
  葭蘆故城在州東南七十里三國時姜維與鄧艾相持於此置葭蘆戍亦為葭蘆城後為仇池氐所據齊建武初葭蘆入於西魏置武陽郡治葭蘆縣後周郡廢並縣入槃提縣槃提山在縣東南故名唐武州陷後廢
  階州廢守禦所在州治西明洪武四年建今裁成縣
  同谷廢縣即今縣治後魏置白石縣屬廣業郡西魏改曰同谷後周置康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唐屬成州宋寶慶三年以理宗潛邸陞為同慶府元復曰成州至元七年併同谷縣入州
  下辨故城在縣西三十里秦下辨邑也漢初曹參攻下辨即此尋曰下辨道後漢移武都郡治焉建安二十五年昭烈進兵漢中遣張飛馬超屯下辨曹操遣曹洪拒之既而先主有其地亦謂之武街城景耀末魏司馬昭使諸葛緒出武街以侵漢隋志後周廢下阪縣入修城下阪即下辨也
  泥陽廢縣在縣東隋志同谷縣境有泥陽縣西魏廢入同谷縣即今泥陽鎮
  栗亭故城在縣東五十里五代後唐置屬成州本同谷縣之栗亭鎮清泰三年置縣理栗亭川宋因之元廢
  上禄廢縣在縣西南漢置縣屬武都郡後漢因之晉廢水經注上禄故城在仇池東南隋改倉泉為上禄在仇池北非故縣也
  階陵廢縣在縣西北漢置嘉陵道屬武都郡後漢廢水經注漢水入嘉陵道為嘉陵水世俗名之階陵是嘉陵即階陵也後魏改階陵周改為倉泉隋改為上禄仇池山在南八十里唐寶應初州陷吐蕃縣廢
  武都故城在縣西古白馬氐地前漢書武帝開白馬氐分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土地險阻居於河池一名仇池晉仍為縣亦屬武都郡後廢魏改南秦州治洛谷城領仇池郡其後移治階陵而此城廢
  建威故城在縣西北後漢末所置戌守處也後為仇池氐所據舊志建威城在階州東北三百六十里
  仇池故城在西和之南成縣之北相去各百里其山四面斗絶稜角外向自成城郭樓櫓之狀上有羊腸盤道三十六回其上有平地方二十餘里田百頃泉九十九源亦名百頃城古為白馬氐楊氏所居楊氏世雄守據其地楊難敵築城於上苻秦陷仇池徙其民空百頃之地太元十年苻堅敗楊定徙歴城置儲畜於百頃自稱隴西王自楊茂捜據仇池其後浸盛然亦稱藩於南北間後拓䟦魏取其武都仇池之地楊氏始衰梁天監五年魏盡有漢中遂擊楊氏而滅之仇池之興始終凡二百一十一年
  建安城在縣北本名歴城後改建安隋志有建平縣後周省入倉泉即建安也通典曰建安城在同谷郡西七里去仇池九十里
  龍門戍在縣西南仇池東南
  濁水城在縣西南亦曰濁水戍水經注漢水東南逕濁水城南又濁水出濁城北皆即此
  赤亭在縣西南後漢虞詡破羌於此
  絳帳臺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相傳漢馬融設教處杜甫宅在飛龍峽口東杜甫寓秦曾過夏於栗亭文縣
  隂平故城在縣西北古羌氐地漢武開西南夷置隂平道為廣漢郡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隂平克之景耀六年姜維聞鍾㑹治兵關中表請遣張翼分䕶隂平橋頭既而魏將鄧艾自隂平入蜀由邪徑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髙谷深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縁崖魚貫而進遂至江油華陽國志蜀克隂平魏亦遥置隂平郡屬雍州及蜀亡始合為一隂平自晉永嘉以後氐羌據之不為正朔所班至後魏平蜀始置文州理隂平郡隋罷州唐武徳初復為文州治曲水縣唐大厯十四年西戎犯邊刺史㧞城而走建中三年以舊城在平地窄小難守移故城東四里髙原上即今城也寰宇記曲水縣在南北二江之曲直西五里平地唐徙髙阜號曰文臺宋端平後兵亂州廢
  長松廢縣在縣西南百里本隂平縣地西魏析置建昌縣為盧北郡治兼置文州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長松以地多喬松為名大業初州廢唐屬文州貞元六年省入曲水
  正西廢縣在縣西南五十五里西魏置屬文州隋屬武都郡唐貞觀元年省入曲水
  甸氐故道在縣西漢志廣漢郡領甸氐道白水出焉晉省
  姜維故城在縣東七里姜維築此與鄧艾相守鄧艾城在縣東七里即魏景元四年鄧艾伐蜀時所築
  郭公城在縣東昔魏郭淮攻廖化於隂平所築水經注白水自合羌水又東逕郭公城南
  廢扶州在縣西魏置鄧州後改寧州唐初為扶州大厯中廢為鎮以屬文州元領同昌帖夷尚安鉺川四縣俱廢今按遺址在舊城西一百六十里夾清江域中有橋梁多平壤宜稻麥久為番所據
  盧北城在縣東五十里昔時戍守處後周置隋廢因葭蘆鎮為名
  安昌城在縣東北三十二里舊戍守處也後魏嘗置安昌郡於此西魏廢帝立寧州修築此城為州治
  飛仙閣在縣西一十五里山岩刻飛仙閣三字玉枕在縣東山有石狀如玉枕在巉壁間人跡所不能到但可望見之而已下有驛曰玉枕驛今廢
  文臺在舊文州治後天牢山麓宋劉鋭登此死節
  直𨽻肅州
  肅州
  酒泉故郡今州治漢置乃西羌通驛之路通典曰縣有古長城漢遮虜障也前涼張軌西涼李暠北凉沮渠䝉遜並都之隋志張掖郡領福禄縣舊置酒泉郡元和志後魏太武平沮渠氏以酒泉為軍屬燉煌鎮孝昌中改鎮為𤓰州復置酒泉郡開皇三年罷郡立酒泉鎮所領縣並屬甘州仁壽二年以境宇遼逺分置肅州河西舊事云福禄城謝艾所築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曰酒泉舊志有酒泉縣本漢福禄縣唐初更名西五十里有興聖皇帝祠
  安彌廢縣在州東漢置綏彌縣屬酒泉郡後漢改曰安彌晉因之後魏縣廢又漢志酒泉郡領天依縣後漢省顔師古曰其地有天依坂故名今無考
  威逺城在州東北新唐志肅州有酒泉威逺二守捉城肅鎮志威逺城在衛東北三百八十里明初立為所後因失悞秋表内部查究訛傳誅徙人民懼俱入西域今有旗杆山即當時立旗招撫叛民處
  威虜城在州東北明初置衛尋廢嘉靖七年番夷牙木蘭等内附巡撫唐澤議於肅州迤北境外威虜舊城及天倉墩毛目城白城子等地散處其衆二十八年監生李時暘上言邊外屬夷舊為土魯番所迫逐環肅城雜居不便巡撫楊博檄副使王儀等修葺威虜并金塔寺古城添設白烟墩等城堡凡七墩臺十有二安置番帳七百餘所於是肅城數十年番害頓平肅鎮志威虜城在衛東北一百三十里又白城子在衛東北一百二十里今皆廢金塔寺古城在衛東北六十里今為堡
  遮虜障在州北元和志在酒泉北二百四十里李陵與單于戰處隋鎮將楊元於其地得銅弩牙箭簇寰宇記酒泉有故長城在縣北漢書謂之遮虜障舊志古長城在衛北四百里東自狼心山西至哈密北山一帶俱有遺址又衛城極北有北大路元時為往來通道久廢轍跡猶存
  髙臺縣
  髙臺站今縣治都司志本漢樂涫縣地明洪武五年馮勝定河西置髙臺站因西有臺子寺為名正統中張掖人劉寛建言於鎮城西一百六十里設所景泰七年始設髙臺千户所舊志髙臺在所西二十里有古臺基相傳李暠所築後人建寺其上
  表是故城在縣西漢置屬酒泉郡後漢曰表氏五行志靈帝光和三年張掖表氏地動湧水民舍皆傾縣易處更置城郭章懷太子曰表氏故城在張掖西北杜氏通典張掖有表氏故城在西北又曰昭武城
  建康故城在縣南晉置十六國春秋咸康元年張駿分建康郡屬涼州呂光龍飛二年沮渠男成自樂涫進逼建康推太守段業為主稱涼州牧建康公後魏廢新唐志甘州西北一百九十里祁連山下有建康軍證聖初置名勝志建康城在所西南四十里舊志有建康軍城在所東南十里
  鎮夷營在縣西北明洪武二十九年都指揮馬溥於黒河之北築堡為哨馬營三十年就馬營展築設鎮夷千户所三十三年革永樂初總兵宋晟復奏置後為黒河衝决天順八年移今治
  樂涫廢縣在縣西南漢置後魏廢隋志有周置樂涫縣尋廢元和志肅州領福禄縣西至州一百里本漢樂涫後魏太武帝平涼改縣為戍𨽻燉煌鎮孝文帝改為樂涫縣隋改縣為鎮武德二年改置福禄縣取舊名也舊唐志福禄縣於舊樂涫故城置後陷西番廢
  㑹水廢縣在縣西北漢置屬酒泉郡地理志北部都尉治偃水障東部都尉治東部障闞駰曰衆水所會故名後魏廢
  祁連戍在縣西南元和志在福禄縣東一百二十里胭脂城在縣西南周一里
  毛目城在縣西北又有平朔城二城皆周二里相傳元時守禦屬威逺衛
  古連城在縣西北
  安西㕔
  晉昌故城在肅州西今安西衛西南本漢冥安縣屬敦煌郡因縣界冥水為名晉改屬晉昌郡周武帝省入涼興郡隋開皇四年改為常樂縣唐置𤓰州屬河西道吐蕃傳開元十五年攻陷𤓰州毁其城俄而張守珪為刺史修築之大厯十三年陷於西番大中五年張義潮以𤓰州來歸宋屬西夏夏亡州廢元至元十四年復立屬沙州路二十八年徙居民於肅州但名存而已明永樂二年建齊勤䝉古千户所東至肅州界四百三十里本故𤓰州地也今畧嘉峪西二百四十里為齊勤䝉古衛
  淵泉廢縣在肅州西今栁溝衛地漢置屬敦煌郡後漢因之闞駰曰地多泉水故名晉志元康五年分屬晉昌郡隋志周併淵泉入常樂章懷太子曰淵泉故城在晉昌東北
  廣至故城在肅州西今沙州衛地漢置屬敦煌郡晉因之周併大至冥安淵泉為涼興縣一統志云大至即廣至隋開皇初併入常樂唐改隋常樂為晉昌而别置常樂縣於此屬𤓰州杜氏通典廣至故城在常樂縣東後隨州陷廢舊志有涼興城在廢𤓰州西一百七十里
  敦煌廢郡在肅州西今沙州衛西古𤓰州亦月支戎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應劭曰敦大也煌盛也晉志郡治昌蒲領敦煌縣十六國春秋咸康元年張駿分敦煌晉昌髙昌三郡及西域都䕶戊巳校尉玉門大䕶軍三營為沙州水經注敦煌郡南七里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隋裴矩西域圖記自敦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北道從伊吾至蒲類海中道從髙昌南道從鄯善總凑敦煌為咽喉之地隋志敦煌郡舊置𤓰州治敦煌縣周併入鳴沙縣大業初復置郡改鳴沙為敦煌唐復置沙州元和志沙州東至𤓰州二百里西至吐蕃界三百里北至伊州七百里治敦煌縣又有豆盧軍神龍元年置在州城内宋景祐二年趙元昊取沙州元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至元十四年復立沙州十七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明永樂三年置沙州衞正統十一年
  效穀廢縣在肅州西今安西衛西漢置屬敦煌郡桑欽曰縣本魚澤障也元封六年崔不意為魚澤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穀因立為縣故名後漢及晉因之隋志周併效穀縣及效穀郡入敦煌
  龍勒故城在肅州西今沙州衛西漢置屬敦煌郡後漢及晉因之周併入敦煌唐改置夀昌縣屬沙州以縣南夀昌澤為名新唐志夀昌縣治漢龍勒城隨州陷廢
  陽關廢縣在肅州西今沙州衛西漢書西域三十六國東則阨以玉門陽關地理志龍勒縣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晉置陽關縣屬敦煌郡後省元和志陽關在夀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謂之南道西趨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五代髙居誨使于闐記出玉門關入吐蕃界西至沙州南十里鳴沙山又東南十里三危山其西渡都鄉河至陽關是也
  安定衛在罕都衛西沙州衛南本韃靼别部其地廣袤十里無城郭廬舍明洪武七年安定王布延特穆爾遣使入貢立安定鄂端二衛永樂十一年其孫伊瑪丹來朝成化中為土魯番殘破正徳七年額布勒破安定據其地餘衆内徙嘉靖復命部酋領其衆然安定王後無傳而鄂端久没莫知其處
  察遜衛在安定衛西古西戎部落明洪武四年置察遜衛授土酋薩竒蘓永樂四年徙治藥王灘宣徳以後屢入朝貢成化中為土魯番所擾率部屬内徙遂失故地
  罕都衛在齊勤䝉古南嘉峪關西南本漢敦煌郡地明洪武三十年其長索諾木策喇實遣使入貢立罕都衛授之與齊勤哈密同主西域各國貢道至𢎞治中土魯番據哈密侵掠鄰境諸部皆不能支王徳中䝉古大酋入青海罕都益遭蹂躪其衆益衰後土魯番犯肅州罕都復殘破相率求内徙其城遂棄不守
  罕都左衛在沙州衛故城明成化時建初罕都部人阿克展與種族不相能數仇殺乃率其衆逃居沙州耕牧部落日蕃益不受罕都統屬至其子巴特瑪斯結久住沙州朝廷屢敕還本衛不奉命正統中沙州全部内徙巴特瑪斯結盡據之孫嘉克嗣職部衆益盛時土魯番侵據哈密嘉克請自立一衛與相抗乃置罕都左衛𢎞治十七年衛喇特及安定部人大掠沙州嘉克不能自存正徳十一年其子竒塔特被土魯番廹脅徙肅州塞内其部下特黙格圖卜二人仍居沙州服屬土魯番㑹番酋徵求苛急嘉靖七年率所部來歸沙州遂為土魯番所有
  苦峪城在廢𤓰州東東至肅州四百里明天順四年哈密忠順王母訥衮塔舒爾主國被北部竒木嘉色稜襲破其城率親屬部落走苦峪成化中哈密都督哈尚又為土魯番阿里所襲退居苦峪時哈尚方依罕都齊勤而二衛自相讎殺哈尚勢益孤朝命築苦峪城移哈密衛於其地其後哈尚糾衆襲哈密破之還居故土𢎞治中忠順王善巴為土魯番阿哈瑪特所執哈密居人亦以窮窘難守盡焚室廬走肅州詔賜牛具榖種并發流寓三種番人及哈密之寄居齊勤者盡赴苦峪及𤓰沙州俾自耕牧以圖興復正徳後土魯番益張苦峪諸城皆為所殘破
  鄯善故城在肅州西今在沙州衛西漢書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扞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元鳳四年傅介子刺殺樓蘭王更立其弟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水經注鄯善國治伊循城其樓蘭扞泥城謂之東故城隋本紀大業五年伐吐谷渾以其地置鄯善郡地理志鄯善郡置在鄯善城即古樓蘭城也有蒲昌海鄯善水領顯武濟逺二縣隋亂廢舊志在哈密衛東南
  且末故城在肅州西今沙州衛西漢書且末國治且末城東至鄯善七百二十里後魏書太平真君三年鄯善王西奔且末後遂役屬鄯善且末西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後屬吐谷渾隋大業五年平吐谷渾置且末郡地理志且末郡置在古且末城有且末水薩毗澤領肅寧伏戎二縣隋亂廢新唐書自于闐東關東行入大流沙行千里至古折摩耿即古且末也舊志且末城在曲先衛西南
  伊吾故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本漢匈奴地後漢書永平十六年北征匈奴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西域傳自敦煌西出玉門陽關渉鄯善北通伊吾千餘里自伊吾北通車師前部髙昌壁千二百里伊吾地宜五穀桑麻葡萄故漢甞與匈奴爭之以制西域其後復為西域及匈奴所據隋大業四年遣薛世雄擊伊吾伊吾請降世雄於漢伊吾城東築城號新伊吾留戍而還唐貞觀四年置西伊州六年去西字天寶初曰伊吾郡乾元初復曰伊州在敦煌大磧之外南去玉門關八百里東南去陽關一千里元和志伊州治伊吾縣本後漢伊吾屯又領柔逺納職二縣皆唐貞觀四年立髙居誨使于闐記沙州西曰仲雲小月支之遺種其牙帳居胡盧磧即漢伊吾盧地舊志伊吾城元時族屬哈納實喇封威武王居此明永樂元年遣使入貢明年設哈密衛在諸衛極西為西域襟喉其後累被土魯番奪據哈密衛在肅州西北一千八百里南抵沙州西距和卓北連衞喇特即古伊吾地其城在平川約周三四里南北二門苦峪城在哈密東南東去肅州四百里
  髙昌故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本車師前王國也漢元封三年擊破姑師分為車師前後王及山北六國其車師前王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名地節二年鄭吉田渠犁車師宣帝元康中罷車師田者徙其國令居渠犁以車師故地與匈奴神爵三年置西域都䕶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初元元年始置戊巳校尉屯田車師前王故地西域傳前王城去長史所居栁中八十里自伊吾北通車師前部髙昌壁千二百里自髙昌壁北通後部金蒲城五百里此西域門户故戊巳校尉更互屯焉伊吾栁中皆膏腴之地故漢嘗與匈奴爭車師伊吾以制西域云十六國春秋晉咸康元年張駿使沙州刺史楊宣定西域又禽戊巳校尉趙貞以其地為髙昌郡後魏書髙昌東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地勢髙敞人庶昌盛故云髙昌去敦煌十三日行國有八城地多石磧氣候温暖北有赤石山七十里有貪汗山夏有積雪此山北即鐵勒界也真君中沮渠氏據其地和平元年為蠕蠕所併蠕蠕以闞伯周為髙昌王其稱王自此始也自敦煌向其國多沙磧道里不可凖記惟以人畜骸骨及駝馬糞為驗又有魍魎怪異故商旅徃來多取伊吾路云隋書髙昌都城周回一千八百四十歩唐貞觀十四年壅掠西域朝貢詔侯君集等討之分兵畧定凡三郡五縣二十二城西昌州改曰西州更置安西都䕶府天寶初改交河郡乾元初復曰西州置郡曰髙昌取舊髙昌國為名又有天山軍在州城内開元二年置領栁中交河天山蒲昌四縣貞元中州沒吐蕃五代時為回鶻所據宋末號畏吾兒國其地南距于闐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天歩路渉雪山葱嶺皆數千里有水源出金嶺導之周回國城以溉田元太祖五年平其地置達嚕噶齊監之明初改曰和卓在哈密西七百里至肅州一千七百五十里其栁中訛為栁陳永樂宣徳間俱遣使入貢成化以後土魯番强而和卓之後無聞矣
  庭州故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本漢車師後王國也漢書後王治務塗谷後漢書後王居去長史所居栁中五百里北與匈奴接永平十七年置戊巳校尉屯後王部金蒲城章懷太子曰金蒲城即車師後王庭今庭州蒲昌縣舊唐志貞觀十四年討髙昌西突厥遣其葉䕶屯兵浮圖城與髙昌相影響一統志云浮圖即務塗之轉音也及髙昌平懼而來降以其地置庭州長安二年改北庭都䕶府治金蒲縣又領輪臺蒲類二縣五代時為囘鶻所據宋史王延徳至髙昌歴交河川凡六日至金嶺嶺上有龍堂刻石記云小雪山也度嶺一日至北庭西扺安西即唐之西境云元史囘紇五城即唐北庭都䕶明初地屬和卓後亦併於土魯番
  金蒲廢州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唐書沙陀者西突厥别部處月種也處月居金婆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貞觀中統屬於賀魯貞觀末賀魯降詔拜為瑶池都督徙其部於庭州之莫賀城處月亦内屬永徽初賀魯反攻破之罷瑶池都督府即處月地置金蒲沙陀二州長安二年以處月酋沙陀金山為金蒲城都督貞元中附於吐蕃徙部甘州遂廢
  安西故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本漢龜兹國也漢書龜兹國王治延城東至都䕶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十六國春秋呂光討西域破龜兹入其城城有三重廣輪與長安城等塔廟宫室甚盛西域傳龜兹國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闐一千四百里西去疏勒一千五百里北去突厥牙帳六百餘里東南至𤓰州三千一百里漢舊國也其王姓白即白震之後所居城方五六里其南三百里有大河東流號計式水即黄河也唐書貞觀二十一年討龜兹徙安西都䕶府於其國統于闐疏勒碎葉號四鎮永徽中以其地為龜兹都督府儀鳯中沒於吐蕃長夀元年王孝傑破吐蕃復四鎮復置安西都䕶府於龜兹五代時復為回鶻所據宋史龜兹本回鶻别種舊志有額爾巴拉在哈密西一千六百七十里東西凡三千餘里南北二千餘里元初地名巴實伯里憲宗分建諸王哈坦於此世祖立宣慰司後又置元帥府以領屯田明時其國王遣使入貢龜兹國城在其西南也
  烏壘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漢書烏壘城西至龜兹國三百五十里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里土地肥饒於西為中故都䕶治焉
  渠犁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漢書渠犁城在烏壘南三百三十里至龜兹五百八十里武帝伐大宛之後置校尉屯田於此地節二年鄭吉田渠犁
  輪臺城在肅州西北庭州之西亦曰侖頭今沙州衛西北漢書侖頭皆作輪臺桑𢎞羊奏言故輪臺以東捷枝渠犁皆故國地廣饒水草可遣屯田卒置校尉詔曰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欲起亭燧是勞擾天下非所以優民也朕不忍聞昭帝時以扞彌太子賴丹為校尉田輪臺與渠犁地相連也後魏書龜兹國東有輪臺唐置輪臺縣以故城為名非即故地也
  于闐故城在肅州西今沙州衞西漢書于闐國治西城後魏書于闐國在且末西北葱嶺之北二百餘里東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國二千里北去龜兹千四百里其地方亘千里連山相次所都城方八九里部内有大城五小城數十城東三十里有苜㧞枝河出玉石新唐書于闐所居曰西山城王姓尉遲氏名屋密本臣突厥貞觀六年遣使入獻上元初以其地為毗沙都督府析置十州舊唐志安西府領毗沙鎮本于闐國也五代晉髙居誨使于闐記自仲雲西渉鹻磧陷河又西至紺州于闐所置也在沙州西南去京師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軍州遂至于闐其國東南曰銀州盧州湄州其南千三百里曰玉山云漢所窮河源出于闐而山多玉者此山也舊志于闐在哈密西南四千八百里至肅州六千三百里東抵察遜北連額爾巴拉
  焉耆故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漢書焉耆國治員渠城近海水多魚王莽時始建國後漢書焉耆國居南河城北去長史所居八百里其國四面有大山與龜兹相連道險阨易守有海水曲入四山之内周匝其城三十餘里後魏書焉耆國在白山南七十里南去海十餘里東去髙昌九百里西去龜兹九百里皆沙磧東南去𤓰州二千二百里其王姓龍名鳩尸卑那都城方二里國内凡有九城恃地多險多剽刼中國使真君九年詔萬度歸討之以後入朝唐貞觀二十二年討龜兹以其地為焉耆都督府天寶常朝貢五代以後不復見舊志焉耆國在額爾巴拉東東去和卓七百里
  疏勒故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漢書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後漢書疏勒國去長史所居五千里後魏書疏勒國在姑黙西白山南百餘里南有黄河西帶葱嶺東至龜兹一千五百里東北至突厥牙帳千餘里東南至𤓰州四千六百里漢舊國也都城方五里國内有大城十二小城數十髙宗末其王遣使獻佛衣其後臣於突厥唐書疏勒國王居伽師城姓裴氏自號阿摩支髙宗時為安西四鎮之一天寶中來朝五代以後不復見
  莎車故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漢書莎車國王治莎車城有塞山出青玉後漢建初五年班超上言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木饒衍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章和元年擊莎車降之其後為匃奴所滅舊志莎車城在于闐西北又西北為疏勒城
  碎葉城在肅州西北今沙州衛西北唐初西突厥之地也唐書貞觀十四年西突厥咥利失可汗分其國為十部左五咄陸部居碎葉東右五弩失畢部居碎葉西號十姓部落貞觀末安西都䕶府統碎葉鎮後西突厥别部烏質勒寖盛屯碎葉西北稍攻得碎葉即徙居之謂碎葉川為大牙弓月城伊麗水為小牙其地東直西庭州聖厯二年遣子來朝舊志碎葉城在焉耆西北
  哈密衛在嘉峪關西一千六百里漢伊吾盧地明帝置宜禾都尉領屯田唐為伊州宋入於囘紇元末以威武王納蘓呼喇鎮之尋改為肅王明永樂初遣使來貢馬改封忠順王賜金印四年立哈密衛其地北衛喇特西土魯番東沙州罕都齊勤諸衛正統中其王達斡達實拉被鄰國侵掠天順中王母主國事衆益離散成化八年土魯番蘓勒坦阿里襲破其城執王母奪金印以歸哈密絶封者十餘年至𢎞治元年以托歡特穆爾外孫哈密都督哈尚襲封忠順王土魯番阿哈瑪特誘殺之據其地時哈密酋帥阿穆爾請援兵襲破其城天子却其貢拘留使臣阿哈瑪特懼以城印來歸五年以故忠順王托克托從孫善巴為忠順王主哈密而阿穆爾勾引哈喇輝夷人潜往土魯番地方盜馬殺人阿哈瑪特攻哈密殺阿穆爾執善巴以歸留酋帥伊蘭據其地八年巡撫許進與總兵劉寧襲哈密伊蘭遁去阿哈瑪特獻還善巴十一年王越總制三邊兼理哈密仍復善巴舊封修哈密城善巴嗜酒掊克失衆心部下阿巴拉等咸怨十七年隂搆阿哈瑪特迎其㓜子津特穆爾主哈密善巴懼挈家走苦峪時肅州百户董傑與哈密酋帥雅克巴拉抵哈密謀誅阿巴拉送善巴還國津特穆爾還土魯番正徳元年善巴子巴雅濟襲封八年巴雅濟以貪殘致怨走入土魯番莽蘇爾遣人據哈密要重賞時總制彭澤量犒金幣始以金印來獻既又索取無厭十一年莾蘇爾分兵脅沙州衛擁衆入㓂至兎兒壩遊擊苪寧禦之戰殁賊薄肅州城兵備副使陳九疇固守絶其内應賊知事洩慮援兵至大掠而去嘉靖三年閉嘉峪關絶西域貢自是置哈密不問而土魯番猶許其通貢其後哈密為實伯音徳爾子穆爾瑪哈穆特所有服屬土魯番朝廷猶令比嵗一貢迄隆慶萬歴間猶入貢不絶云
  土魯番在哈密西八百餘里至肅州一千八百五十里即漢車師前部之交河城屬和卓永樂六年番僧青拉率其徒來朝命為國師其徒法泉等為僧綱司歴年朝貢十三年授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等官宣徳正統天順間皆恭順成化初阿里始强控弦五萬自稱蘓勒坦華言王也九年攻破哈密𢎞治元年誘殺哈密王哈尚四年以哈密來歸明年阿哈瑪特復攻執哈密王善巴遂自稱為汗畧罕都諸衛七年朝議閉嘉峪關絶西城貢十年阿哈瑪特以絶貢失互市窘急乞歸善巴貢如舊正徳元年莽蘇爾逐哈密王巴雅濟既而還之八年復據哈密十一年冦肅州敗去嘉靖三年入犯甘州敗去四年復據哈密犯肅州八年復據哈密耕種沙州隆慶中穆蘇穆爾嗣自是朝貢不絶四夷考土魯番一名土爾番本交河縣之安樂城城方三里地平四面皆山其西二十里有崖兒城城僅二里相傳為故交河縣治
  靖逆𠫊
  沙頭廢縣在肅州西漢置池頭縣屬酒泉郡後漢改曰沙頭三國志魏黄初初敦煌功曹張恭遣弟華攻酒泉沙頭縣即此晉志元康五年分沙頭縣屬晉昌郡後魏廢
  玉門廢縣在肅州西九百餘里漢置屬酒泉郡地理志玉門關在龍勒縣西北一百十八里敦煌縣西北元和志謂之北道西趨車師前庭及疏勒為西城之門户後漢永元中班超久在西域上書言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闞駰曰漢罷玉門關屯戍徙其人於此置縣故名又晉志元康五年别立㑹稽新鄉二縣屬晉昌郡隋志敦煌郡領玉門縣魏置㑹稽郡周廢郡併㑹稽新鄉延興為會稽縣開皇中改為玉門併得魏玉門郡地唐屬肅州元和志縣東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後魏孝明帝改為玉門郡周武帝省入㑹稽縣隋改為玉門縣開元中為吐蕃所陷因於縣城置玉門軍天寶十四年哥舒翰奏廢軍重置縣新唐志貞觀元年廢後復置隨州陷廢杜氏通典晉昌郡南至新鄉鎮一百八十里五代晉髙居誨使于闐記自肅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門關又西百里出玉門關經吐蕃界亦即故縣也寰宇記玉門縣長三百里有石門周匝山間裁經二十里衆泉北流入延興海又十六國春秋建初三年分酒泉中州人五千戶置廣夏郡又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皆無考
  延夀廢縣在肅州西南今靖逆衛東南後漢置屬酒泉郡晉因之後魏廢寰宇記縣在郡西劉昭注延夀縣有石漆元和志石脂水在玉門東南一百八十里延夀縣當在其地或曰隋志之延興即此
  乾齊廢縣在肅州西漢置屬酒泉郡地理志西部都尉治西部障孟康曰乾音干三國志魏黄初初張恭攻酒泉乾齊縣即此晉改屬燉煌郡後魏省
  騂馬廢縣在肅州西晉志酒泉郡領騂馬縣後魏廢寰宇記昔有騂馬二匹為敵所掠數載自還以其地為邊防因立騂馬戍
  涼寧廢郡在肅州西晉置魏收志為梁寧領園池貢澤二縣周隋時省
  齊勤䝉古衛嘉峪關西行二十里曰大草灘又三十里曰黒山兒又七十里曰回回墓墓西四十里曰騸馬城並設墩臺置瞭卒城西八十里即齊勤䝉古本漢燉煌郡地明洪武十三年都督濮英西討次白城獲䝉古平章呼圖克特穆爾進至齊勤站獲豳王額琳沁及其部曲千四百人金印一師還復為䝉古部人所據永樂二年有塔爾尼者自稱丞相庫珠子率所部來歸乃設齊勤䝉古所尋升衛至善巴塔爾㓜弱成化十九年鄰番伊瑪克哷來侵齊勤殘破不復振正徳中被土魯番蹂躪部衆不能自存盡内徙肅州之南山其城遂空嘉靖七年授善巴塔爾子索諾木舒為都督統治其部帳又按一統志衛東至肅州界四百三十里與鎮志不合其舊城基址俱無考














  甘肅通志巻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十四
  祥異
  春秋書災異不書事應漢儒作五行傳後人頗議其拘
  盛世多瑞格天育物甘省近年慶雲河清瑞穀瑞麥嘉祥屢見野慶豐收民歌樂嵗往古罕覯志祥異
  上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在秦州三陽川
  周孝王十三年大雨雹牛羊凍死江漢氷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涇渭洛竭 襄王四年十二月星隕於秦有聲 考王六年六月秦雨雪 顯王八年彗星見於西方
  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凡十二見於臨洮三十三年彗星見
  漢髙帝元年十月五星聚於東井 惠帝二年正月隴西地震 吕后二年正月地震羌道武都山頽 文帝十五年春黄龍見成紀後四年四月丙辰晦日食在東井十三度後六年四月己巳辰星熒惑嵗星三合於東井 景帝中三年秋七月天狗下六年冬十二月雷霖雨 武帝建元六年五月丁丑晦日食在東井二十三度元封元年五月有星孛於東井太初元年夏關東蝗飛至燉煌 昭帝始元二年冬亡氷宣帝地節元年正月有星孛於西方 元帝初元
  二年二月戊午隴西地震 成帝建始元年十二月乙卯月食鎮星星不見時在輿鬼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日食不盡如鈎在東井六度三年五月乙亥天水南山大石鳴如雷聞三百里野鷄皆鳴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於東井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隕石於北地十六 平帝元始元年五月丁巳朔日食在東井
  後漢光武皇帝建武二十二年五月乙未晦日食在柳七度近輿鬼二十九年四月武威酒泉蝗三十一年七月客星見軒轅芒長三尺至次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輿鬼東北凡百三十日乃滅 明帝永平四年酒泉大蝗從塞外入 章帝建初五年二月庚辰朔日食在東壁八度 和帝永元五年二月戊午隴西地震九年三月庚辰隴西地震十五年四月甲子晦日食在東井二十二度 安帝永初元年八月戊申客星在東井弧星西南二年四月甲寅漢陽城中火燒殺三千五百七十人三年冬涼州饑七年四月丙申晦日食在東井一度 順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漢陽地䧟裂六年二月甲申彗星在東井永和三年二月金城隴西地震裂壊城郭室屋殺人五年五月己丑晦日食在東井三十三度近輿鬼建康元年正月涼州都郡六地震從漢安二年九月至四月凡百八十日乃止山谷坼裂壊敗城寺傷害人物 桓帝建和三年四月丁卯晦日食在東井二十三度元嘉二年金城言黄龍見允街延熹四年六月右扶風及涼州地震永康元年五月壬子晦日食在輿鬼一度靈帝光和六年秋金城河溢五原山岸圮興平九年十一月有星孛於東井 獻帝初平九年十一月有星孛於東井十七年十二月有星孛於五諸侯二十四年八月大霖雨漢水溢
  三國魏明帝青龍三年張掖柳谷口水溢涌寳石負圖狀象靈龜立於川西有文曰大討曹詔頒天下又有石馬七鳯麒麟白虎犧牛璜玦八卦列宿孛彗之象三年三月辛卯月犯輿鬼 齊王芳正始二年十一月南安郡地震三年七月甲申南安郡地震六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 陳留王奐咸熈二年八月有長人見於襄武長三丈餘足長三尺二寸白髪黄衣拄杖呼民王始曰今當太平
  晉武帝泰始二年正月辛丑白虎見天水西咸寧四年四月蚩尤旗見於東井太康九年四月隴西隕霜安定旱傷麥 惠帝元康五年六月金城地震七年七月秦雍二州旱疫隕霜殺秋稼米斛萬錢 懐帝永嘉四年五月枹罕羌妓産蛇夏蝗食草木牛馬毛皆盡
  東晉元帝大興元年四月西平地震二年五月祁山地震 成帝咸和二年五月甲午朔日食在東井九年正月隕石於涼州咸康三年八月甲戍月犯東井距星 穆帝永和元年五月辛巳太白晝見在東井三年六月月犯東井距星七年三月己卯涼州大風㧞木黄霧下塵十二年六月庚子太白晝見東井升平元年二月涼州城東池中有火四年四月姑臧澤中有火丁亥月掩井南轅西頭第二星十二月甲午月犯東井五年八月涼州地震 帝奕太和元年二月涼州地震水湧楊樹生松夏四月浩亹山隤 簡文帝咸安元年西平地震 孝武帝寧康元年彗星見自箕尾掃東井四月及冬不滅二年七月甲午涼州地震太元十一年三月戊申太白晝見東井六月甲申見輿鬼十二年冬涼州大饑人相食 安帝隆安元年四月丁丑太白晝見東井五月龍見於長寧川麒麟游於綏羌是年武都郡前水中白龍升天義熈八年七月己未月犯井龯九年三月壬辰嵗星熒惑鎮星太白聚於東井十年日没東井有白虹十餘丈在南千日災在秦分十一年秋熒惑不見八十餘日後出東井秦地大旱 恭帝元熈元年四月西涼地震星隕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西秦地震草木皆自反七年西秦自正月不雨至於九月十二年正月涼有神投書於燉煌東門曰涼王三十年若七年求之不獲
  北魏髙祖延興五年二月秦州地震六年五月癸未秦州地震有聲甲午復震有聲如雷十年二月丙午秦州地震 世宗景明元年六月庚午秦州地震四年正月辛酉涼州地震六月丁亥秦州地震正始三年七月己丑涼州地震有聲城圮永平元年正月庚寅秦州地震延昌元年十月壬申秦州地震有聲 肅宗熈平元年十二月乙巳秦州地震有聲正光二年六月秦州地震有聲東北引八月始平郡地開成井
  齊後主天統四年六月彗星見於東井
  後周武帝建徳三年涼州地震壊城郭地裂涌泉出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十一月大風發屋㧞木秦隴壓死者千餘仁壽元年十月蘭州楊樹生松二年四月隴西地震 煬帝大業三年二月己丑彗星見於東井掃帝座百餘日乃止四年張掖獲黒狐
  唐髙祖武徳元年冬涼州大饑六年秋夏州蝗九年五月太白晝見六月丁巳經天己未又經天 太宗貞觀二年六月天狗隕於夏州城中八年七月隴右山摧十七年六月己卯朔日食在東井十六度八月涼州鴻池谷有石青質白文成字二十三年四月靈州河清 髙宗顯慶五年六月庚午朔日食在東井二十七度龍朔元年五月甲子晦日食在東井二十七度總章二年六月戊申朔日食在東井二十九度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日食在東井十八度上元三年七月丁亥彗星見於東井儀鳯三年四月涇州獻二小兒連心異體調露元年八月邠慶寧涇原五州霜十一月壬午秦州神亭治北霧開如日初曜 武后垂拱三年武威郡石化為麫四年六月丁亥朔日食在東井二十七度長安三年六月寧州大水 中宗嗣聖元年四月丁亥寧州大風㧞木景龍元年六月丁卯朔日食在東井二十八度二年六月癸巳太白晝見東井 明皇開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壊廬舍殆盡壓死四千餘人天寳十三載六月乙丑朔日食不盡如鈎在東井十九度 肅宗至徳元載十一月辛亥朔河西地震裂有聲陷廬舍張掖酒泉尤甚至二載三月癸亥乃止乾元二年四月丁巳彗見東方疾行歴東井輿鬼栁凡五旬餘不見 代宗大厯十年十二月丙子月出東方上有十餘道如匹練貫井鬼柳十三年六月隴右獻猫鼠同乳 徳宗貞元元年春旱夏蝗西盡河隴羣飛蔽天旬日不息草木葉及畜毛皆盡餓殣枕道十年正月涼州奏甘露降十七年五月壬戍朔日食在東井十度 憲宗元和十三年六月癸丑朔日食在輿鬼一度 穆宗長慶二年冬夏州大風飛沙為堆髙及城堞四年三月庚午太白晝見經天七年九月靈州奏黄河清從陜至定逺界二百五十里見底 懿宗咸通元年六月壬寅朔日食在東井十八度七年渭州有人生角 昭宗天復元年自五月丁酉至於己亥太白晝見經天在東井度八月己亥西方有白雲如履底出白氣如疋練長五丈上衝天分為三彗形下垂
  五代晉髙祖天福七年四月關西諸郡皆蝗大飢死者十有七八
  宋太祖建隆三年七月己卯夜西方起蒼白雲長五丈貫天亘井宿乾徳四年八月渭州范裕獻蓮一莖二花開寳元年關西大旱饑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五月白龍見於寧州要冊龍廟池中三年四月秦嶺南石洞自開得丹砂千二百粒獸形六八月涇州民田産嘉禾雍熈二年正月壬戍有星出東井其大倍於金星至輿鬼沒三年階州青龍峽山圮壅白江水逆流髙十丈許壊民田數百里至道二年十月靈夏環慶等州地震城郭廬舍多壊 真宗咸平三年三月辛丑夜秦州大澤縣三陽寨大雨崖摧壓死六十二人四年正月秦州成紀縣山摧壓死六十餘人七月戊戌白氣如陣貫東井九月戊戍有星千數入輿鬼至中台凡一大星偕小星數十隨之其間兩星如升器大至狼星一至南斗没六年十一月甲寅有星孛於東井大如杯景徳四年七月秦州成紀縣崖圯壓死居民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夏州饑 仁宗景祐元年九月己丑有星出東井如太白赤黄色尾迹向東速行至柳至和二年九月壬午有星出東井如太白赤黄色向北速行至文昌没嘉祐五年三月甲午月掩熒惑在井七度半 英宗治平元年二月乙未夜蒼黒雲起西北方長五丈許貫東井四年十二月庚戍夜蒼黒雲起南方長三丈濶二丈貫東井五諸侯 神宗熈寧二年正月丙戍月入東井七年六月熈州大雨洮河泛溢八年夏涇州大雨雹十年夏秦州大雨雹 哲宗元祐七年九月蘭州地震十月庚戍朔環州鎮戎軍地再震 徽宗政和七年六月熈河環慶涇原地震經旬城砦關堡官私廬舍並皆摧塌居民覆壓死傷甚衆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熈河路地震有裂數十丈者蘭州尤甚 髙宗紹興四年十二月庚寅望月食於井十一年三月庚申涇州雨黄沙十二年七月丙午彗見東北井宿内十二月陜西大旱涇渭㶚滻皆竭民多飢死十五年六月乙亥朔日食在東井二十六年七月丙午彗星見東井 孝宗隆興元年六月庚戍朔日食在東井九年五月壬辰朔日食在東井淳熈八年十一月丁亥望月食於井九年十一月辛巳望月食於井十年階成西和人乏食十六年夏成州亡麥冬階成西和洊飢 光宗紹熈二年階成西和亡麥 寧宗嘉定五年夏陜西大饑十二月壬子月食於井十二年十一月丙午望月食於井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二月太隂犯東井 成宗元貞元年閏四月蘭州河清三日上下三百餘里六月環州伏羌通渭等縣旱饑大徳五年八月庚辰彗出東井歴紫㣲垣天市垣自八月庚辰至九月乙丑凡四十六日而滅十月癸未太隂犯東井十年八月開成路地震壊王宫及官民廬舍壓死五千餘人 武宗至大元年六月丁酉隴西地震四年三月己亥寧夏地震裂 仁宗延祐元年六月六盤山隕霜殺稼五百餘頃二年夏五月乙丑成紀縣山移是夜疾風雷電北山南移至夕川河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土阜髙者二三丈陷没民居四年六月己丑成紀縣山隤五年二月丁酉秦安縣山隤五月隴西縣山頽七月戊子寧逺縣山摧六年八月伏羌縣山隤 英宗至治元年五月太白犯鬼宿積尸氣 泰定帝泰定元年五月隴西縣大雨漂死者五百餘家二年四月伏羌縣山摧四年九月壬寅寧夏地震致和元年七月辛酉寧夏地震 文宗天厯二年正月鞏昌蘭州定西州大旱饑至順元年八月隴西地震 順帝元統元年八月鞏昌徽州山摧至元三年三月河州大雪十日深八尺馬駝牛羊凍死者十九民大飢六年六月成紀山摧地坼至正三年三月鞏昌成紀寧逺伏羌等縣山摧水涌出人溺死者無算十二年三月隴西地震百餘日莊浪定西静寧㑹州尤甚㑹州公廨牆圮得弩五百餘張長者丈餘短者九尺人莫能挽十三年莊浪定西静寧㑹州復地震二十三年六月太白晝見犯井
  明太祖洪武二年陜西大旱饑指揮徐呆厮出兵河套一日午間有火星墜於河中火發延及岸上營中有被傷者 成祖永樂三年寧夏産兩岐麥數莖五年二月戊午西和地震八年五月金州大水 宣宗宣徳三年隴右大旱饑 英宗正統十二年寧夏産異馬白色拳毛夜行則火光見天順五年七月蘭州河水漲河州南山摧壅大夏河水數日不流 憲宗成化二年四月臨洮屬河州大旱饑人相食八年八月漢水漲溢髙數十丈城郭民舍俱淹没十三年七月鞏昌平涼諸州縣隕霜殺稼十八年寧夏白䑕晝遊二十年寧夏豬生子如象羊生一羔八足二十一年平涼鞏昌饑二十三年冬平涼鞏昌又饑 孝宗𢎞治十四年正月朔平涼慶陽地震有聲如雷地裂湧水自朔至望未已十八年臨洮府金縣産瑞麥一莖兩穗者十餘本 武宗正徳七年平涼有女化為男生鬚後生二子十二年金縣白燕遍於城野十六年四月涼州衛忽見一星紅光如火隕於西南隨生白氣天皷即鳴 世宗嘉靖元年夏寧夏地震有聲如雷二年正月陜西地震三年九月㑹寧河州地震四年臨洮獲兎二首四目七年慶陽平涼鞏昌大旱人相食八年飛蝗蔽天臨洮莊浪固原秦州清水秦安禮縣俱大饑九年六月鞏昌府雨雹傷禾十一年夏慶陽大旱蝗飛蔽天八月彗星見東井十二年三月肅州衛星隕有聲十三年閏三月洮岷地震五月慶陽寧州大水溺死人畜無數十四年六月河州大雨洪水河溢十數丈東西六十里渰溺軍民房屋人畜無數二十三年秋八月秦州雞鳴山摧塞雞川水經年不流二十五年夏清水縣弓門山裂深二百丈二十八年臨洮饑七月慶陽大水夾河兩岸二百里許廬屋貨市盡成沙磧溺死者萬餘人十月朔慶陽大雷電三十二年三月陜西大饑三十四年冬十二月陜西諸郡地震聲如雷山移地裂郡邑皆陷慶陽尤甚壓死無數三十五年五月慶陽黒眚見自山西漸至慶陽夜捕人作害民各鳴金逐之乃息三十六年慶陽民馮天福妻一産三男三十七年七月平涼慶陽霪雨秋禾盡損城垣廬舍傾圮殆盡死者甚衆四十年寧夏固原地震裂逾月乃止 穆宗隆慶元年十二月西寧衛星隕有光從正北起往西南墜地二年三月陜西地震四月又震慶陽饑 神宗萬厯十年平涼鞏昌臨洮慶陽俱大旱饑十一年四月漢水溢十四年平慶臨鞏大旱十五年春大疫十九年慶陽大饑人相食二十七年七月臨洮鸚哥山摧三十年三月臨洮黄河水竭自歸徳千户所至河州凡二十七日大夏河水渾黒四月二十四日大夏河水又清三十一年河州麥穗有一本五十莖一莖三四穗者三十六年八月寧夏地震三十九年慶陽大饑四十一年慶陽晝晦如夜無風飛沙竟日七月涇水暴溢髙數十丈漂没民居商貨無算四十四年合省大旱七月莊浪縣雷雨大作四十六年清水地震四十餘日 熹宗天啟元年正月初一日夜半寧夏地震如雷初九日又震二年九月隆徳崇信鎮原静寧真寧地大震四年五月莊浪縣地大震凡十四晝夜山摧地裂㑹寧有生子一身兩頭者關川里牛産雙麟將獻之京師至西安城外死瘞之今城南有雙麟冡七年慶陽荒人有饑死者 莊烈帝崇禎元年階州靜寧州旱二年鎮原靈臺靜寧俱大饑人死甚衆十一月天皷鳴如雷四年冬至夜五皷天震一聲如砲火光迸裂落華亭縣如弓曲狀移時方没五年三月西和大風自北而南晝晦屋瓦皆飛六年冬十一月西和地震七年二月文縣雨泥三月朔晝晦秋全省蝗大饑冬全省地大震壊屋傷人無數九年三月寧逺地震十年七月寧夏平涼大旱蝗飛蔽天禾穀立盡十一年靈臺莊浪環縣等處蝗蝻食禾靜寧州黒䑕傷稼十三年全陜大饑人民十死八九慶陽飛蝗蔽天落地如岡阜十四年四月階州地震十五年正月朔階州雨土泥四月靈州鎮原莊浪等處田䑕食禾幾盡五月静寧州夜雨次日曉蝦蟆滿城十六年二月中夜半天皷鳴如雷有星西流八月地震
  皇清順治二年春太白經天見秦分廣武營等堡麥秀兩岐三年正月太白經天見秦分八年十二月鎮原縣梨生花九年三月莊浪縣見瓠𤓰星芒耀西方嵗大稔七月秦隴大水十年五月臨洮雨雹八月莊浪衛果樹生花禮縣地震十一年静寧州西河澄清六月臨鞏平慶等處地震有聲如雷壊房舍壓死人民十二年二月初旬大雨六十餘日平涼天雨蕎麥豌豆煮之皆成紅水四月慶陽雪秦州降黒霜静寧州有異獸遊於西北野白質黒文時謂騶虞十四年三月鞏昌雨雪中有穀荍種之成苗十五年慶陽稔十六年慶陽大稔冬十一月莊浪縣杏生花結子如梅十八年成縣生員王榜地内大麥有一莖三穗及四五
  穗不等
  康熈元年七月静寧州大水三年六月秦州地震四年莊浪縣大有年五年秋涼州隂雨時行次年大稔斗米三分六年臨洮鞏昌西寧慶陽静寧州莊浪縣旱饑十一月二十五日西寧沙塘川河氷夜忽兩分人咸謂麒麟行七年古浪大稔斗米三分九月階州桃生花冬至後二日雷鳴八年徽州夏麥雙穗九月階州桃生花九年寧夏黄河水溢淹靈州南關居民十年階州鼷鼠嚙牛羊十一月清水縣有星墜於西北空中有聲十一年西和縣地震木門里數村滙為巨浸徽州地亦震十三年五月寧逺有聲如雷墜一星為紅石十五年階州地震十六年秦州南湖開並蒂蓮數枝六月禮縣黒峪里麥秀三岐八月臨洮府天皷鳴於西方聲如雷階州地震牆宇傾頺壓死人畜數月乃止十七年階州地震雨雹十八年惠安堡生員張璧家豬生八子皆有肉角四目三目五足者旋死十九年十一月朔臨洮見白氣自西指東後漸髙下有小星月餘乃滅二十年六月秦州水月寺池開並頭蓮仙鶴至階州地震七月大雨江水漲溢衝决堤岸入城傾屋千餘間二十一年秦州關帝廟生五色靈芝二十二年寧州旱二十三年三月寧夏天皷鳴於西南寧州旱七月暴雨大作河水漲溢漂没田園城不没者數版二十四年平涼静寧莊浪大稔冬平涼縣梨生花二十五年春涼州大雪連月是年大稔二十六年六月寧夏地震成縣氷雹大如鷄子二十九年靖逺饑三十年崇信大稔三十三年靈州民王邦産妻一産四男三十四年平涼府地震六月西寧寧夏大雨水溢三十六年平涼縣朱橋松家園産靈芝一本髙尺餘大如盤盂五色俱備三十七年階州城南麥秀兩岐間有四五穗者三十九年鎮畨白亭海水潮丈餘井水泛溢四十年臨洮屬及靖逺衛旱饑西寧民賈文舉妻一産三男四十一年六月涼州大雨雹傷稼四十二年靖逺鎻黄川麥秀兩岐秦州老民李剛年一百四嵗寧夏老民莫進忠年一百二嵗肅州老民于國良年一百嵗髙臺所民李自友妻一産三男四十三年平涼府地震七月寧逺地震山丹衛馬營墩兵杜養真妻一産三男八月真寧地震九月安化環縣地震四十五年静寧州通邊鎮白楊開花狀類紅蓮四十七年三月甘州民邢掌妻一産三男夏靈州井中龍見古浪靈臺大稔寧逺有星隕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涼州西寧固原寧夏等處地震靈臺縣大稔四十九年正月朔靖逺地震靈臺縣稔五十年靈臺縣生員孟鐸妻一産三男五十一年古浪所饑五十二年平涼崇信旱饑五十四年臨洮靖逺固原旱華亭縣稔五十六年四月固原州安寧堡等處黄河清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臨洮鞏昌秦州平涼慶陽寧夏等處地震五十八年崇信隆徳旱五十九年臨洮旱至六十年五月乃雨平涼慶陽等處俱旱饑六十年崇信靈臺旱涇州莊浪稔安化縣城東雨蕎麥秋大稔六十一年涼州旱雍正二年狄道老民祁増願年一百二嵗秦州老民丁守㑹平涼老民陳守諌並年一百一嵗臨洮衛老民周隨安鹽茶㕔老民張友並年一百嵗四年十二月黄河澄清二千里五年環縣獻雙岐瑞麥五莖蘭州耤田産瑞榖自三穗至六穗共十三莖武威耤田産瑞榖自三穗以至七穗共一百七莖六年古浪大稔麥穗長五寸許七年西寧榖穗兩岐八年六月寧夏麥秀雙岐壬寅河州慶雲見歴午未申三時七月壬申河州積石關上下黄河清三日凡百八十里是嵗大有年寧夏産瑞榖一莖九穗九年七月固原鹽茶𠫊民吳丕妻史氏一産三男


  甘肅通志巻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十五
  陵墓
  甘處邊陲原非都㑹郡邑舊乘羲黄二陵實屬傳疑不敢附㑹若夫名臣碩輔志士賢人冠劍所藏寢園可問豐碑古碣憑弔遺踪起敬思哀表章崇䕶禁樵置守司牧之責志陵墓
  夏周祖不窋陵 在安化縣城東三里許碑刻剥落有
  石大書周祖不窋氏陵
  商彭祖墓 在真寧縣城東六十里一云在宜君縣北
  三十里彭村
  伯夷叔齊墓 在隴西縣西南九十里首陽山前有清聖祠祭田碑記史記注首陽山在河東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山西通志云首陽山在蒲州南四十五里一名雷首伯夷叔齊隠此殁葬山麓墓祠俱存今名二賢祠明楊恩有首陽山辨以隴西者為是
  周老王墓 在安化縣西南二十里龍泉坡東嶺莫可
  考為周何王居民號天子塜
  秦文公墓 在秦州東南麥積山下
  左丘明墓 在靈臺縣東北三十里寰宇記縣有左丘明廟縣志謂廟側有墓
  宻康公墓 在靈臺縣西五十里
  丘將軍墓 在靈臺縣東郭外里許靈臺觀内
  秦太子扶蘇墓 在寧州西十五里舊有碑
  將軍䝉恬墓 在慶陽府真寧縣北二十里
  漢紀信墓 在秦州北門外墓傍有廟今廢
  前將軍李廣墓 在秦州南二里石馬坪墓傍有故宅今廢
  營平壯侯趙充國墓 在清水縣北二里白土崖有墓表
  秦嘉墓在通渭縣城川舖
  宗室墓 在涇州南五里相傳漢宗室塟此
  平襄侯姜維墓 在伏羌縣西南五十里地名魏家溝不數武又有姜氏墓維先塋也又傳明萬厯間静寧州南水洛城西南三十里山出一碑上題漢驃騎將軍姜維墓維天水人遇難蜀中墓何以在静寧殊不可信
  王符墓 在鎮原縣北二里
  劉表墓 在固原州西寰宇記按從征記云劉表冡在髙平郡表子琮擣四方珍香數十石著棺中晉永嘉中郡人衛熈發其墓見表貌如生香聞數十里懼不敢犯
  丞相塜 舊志在安化縣北二十里西川相傳公孫昆邪之墓
  義陽侯傅介子墓 在安化縣西七里明正徳間郎中都穆立碑表墓
  丞相公孫賀墓 舊志在安化縣東南二十里林秋原碑存
  三國魏壯侯龎徳墓 在隴西縣碧岩里
  姜叙母楊氏墓 在伏羌縣
  趙昻妻趙異墓 在伏羌縣
  晉皇甫謐墓 在靈臺縣東北十里張敖家堡原上權翼墓 在秦安縣權家衙苻秦時封翼安丘公
  南北朝後周刺史石靖墓 在河州北原上
  魏隴西公李虎墓 在伏羌縣西北八十里
  後周唐公李昞墓 在伏羌縣西北八十里
  後周苗光義墓 在寧州南四十里
  南涼秃髮鹿孤墓 在西寧縣南十六國春秋塟於西平之東南
  楊難當墓 在成縣城西四十里有祠在栗亭西一名楊將軍廟
  西涼武昭王李暠墓 在肅州西十六國春秋王塟建世陵元和志在酒泉西十五里
  隋薛舉墓 在蘭州古峯山後
  尚書牛𢎞墓 在靈臺縣南五里
  烈婦王氏墓 在清水縣東三十里車道溝渭州刺史張崇妻盜逼守節而死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墓 在狄道縣西二十里地名西平莊蘭家灣 按西安府髙陵縣亦有李晟墓
  協律郎李賀墓 在隴西縣城南仁壽山袁家灣文公李翺墓 在隴西縣南仁壽山郡志誤以為李白
  文公權徳輿墓 在秦安縣權家衙
  秦州刺史姜謩墓 在清水縣北十里
  祝英臺墓 在清水縣東五里
  太尉節度使和文墓 在文縣西大渡𭐏
  西平王李晟先塋 在洮州衛西六十里
  呉侍御墓 在兩當縣嘉陵江上侍御名郁杜甫有詩
  牛仙客祖墓 寰宇記在靈臺縣南一里蒲川水西石闕前有碑存
  宰相牛僧孺墓 在靈臺縣南三十里
  汾陽王郭子儀墓 明一統志在合水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有碑子儀十一世孫訥刻
  田總管墓 舊志在合水縣西南九十里漢城原張果老墓 在真寧縣東七十里
  武安府校尉楊文才墓 在武威縣城北三十里永豐鄉之原
  五代學士王仁裕墓 在禮縣東北古長道鎮境宋忠烈侯劉滬墓 在静寧州西北山麓春秋致祭鄉
  人報賽有勅誥碑碣
  大將軍劉錡墓 在静寧州東郊北山麓有路碑存涪國武安王呉玠墓 在静寧州南一百二十里水洛城北原
  信國武順王呉璘墓 亦在州南水洛城北原四代坵壠俱存
  忠州防禦使姚兕墓 在隆徳縣西北三十里有碑弟姚貴墓附焉
  隴西郡侯王徳墓 在隴西縣西四十里有神道碑存
  太尉張嚞墓 在漳縣西三十里
  太尉衛國公呉挺墓 在成縣北一十里
  太尉楊政墓 在成縣東政原州人佐璘玠兄弟保隴蜀
  柱國王公儀墓 在西和縣西北白石口趙家町東里許有神道碑
  西和守諡襄節陳寅墓 在西和縣崆峒山北半里許同時殉難二十八人墓在旁
  殉節通判賈子坤墓 在西和縣
  安撫使王韶墓 在岷州南半里金童山下
  都元帥堪卜底節墓 在岷州城東七十里小石門山下
  將軍張吉墓 舊志在合水縣西四十里有宋張將軍碑
  遊擊將軍董黙墓 在真寧縣東三里銘碑俱存西夏李氏墓 在寧朔縣賀蘭山下數塜皆繼遷等墓
  金總管圖們呼圖克台墓 在狄道縣北元兵攻臨洮力
  戰而死
  㑹州守將郭斌墓 在㑹寧縣東山麓
  學士虞仲文墓 在寧遠縣西二十里焦家峽元帥忠烈侯郭哈瑪爾墓 在靖逺縣西南二里小坪山頂有石碑
  元臨洮府尹祁安墓 在狄道縣北葉家坪
  平章趙琦墓 在狄道縣城西
  太師鞏昌安懿王旺扎勒墓 在隴西縣東四十里沙灣有神道碑
  隴右王汪世顯墓 在漳縣南三里汪古山下南安王汪惟正墓 在隴右王墓旁
  學士趙世延墓 在禮縣西一里
  丞相實吉爾墓 在禮縣西一里
  元帥石麟墓 在禮縣東三十里
  梁國公趙國瑶墓 在禮縣
  孟元帥墓 在合水縣西十里定祥原有碑
  追封西寧王實都墓 在武威縣西北平章事沃稜之父以子貴封有碑記
  西臺中丞雲丹巴勒墓 在武威縣北三十里洪武時其孫納木喀歸附賜姓汪
  髙昌王墓 在永昌縣北十五里聖容寺之次有勅賜世勲碑記
  永昌王庫騰墓 在永昌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鄂爾多城其西又有妃墓
  明禮部員外許允徳墓 在狄道縣東五里允徳長安人洪武初安撫西寧諸處畨民殁後塟此
  少卿劉杰墓 在狄道縣北四十里董家坪
  㑹川伯趙安墓 在狄道縣東五十里閻家嶺布政使石執中墓 在蘭州西十里土門
  都督劉昭墓 在河州南一十五里
  尚書王竑墓 在河州東萬頃原下
  布政使朱紳墓 在河州東二里
  按察使馬應麟墓在河州西三里
  肅王墓 莊王康王簡王恭王静王定王昭王懐王懿王九代俱在蘭州城東五十里平頂峯
  安王墓 在蘭州古峯山後
  指揮汪壽墓 在隴西縣南一里
  郎中韓縉墓 在隴西縣南一里
  太僕卿宋琮墓 在隴西縣南一里勅塟
  巡撫范鏞墓 在隴西縣南一里
  㕘政楊仕敏墓 在隴西縣東三里
  副使道忠烈關永傑墓 在隴西縣南二里
  忠烈通判李茂實墓 在隴西縣西
  都督种勲墓 在隴西縣南一里
  平羌將軍雷龍墓 在隴西縣西北三里
  員外王廷瑶墓 在安定縣好地掌
  副使道張嘉孚墓 在安定縣南安山
  郎中張勵墓 在安定縣王端毅為作碑
  忠節同知劉躍龍墓 在安定縣
  都御史曹銘墓 在㑹寧縣東十五里
  布政使栗在庭墓 在㑹寧縣古堆坪
  㕘政張勛墓 在㑹寧縣
  孝子漆金墓 在伏羌縣
  烈女何武英墓 在伏羌縣有祠墓在祠後
  御史王慤墓 在寧逺縣西五里
  御史趙克欽墓 在寧逺縣西五里石嶺舖
  安慶道王璠墓 在寧逺縣東十里
  三烈墓 西和縣令耿桂芳長男婦王氏次男婦嚴氏女耿五姐同時殉難有碑在今縣治南街西
  靖節庠生薛國貞墓 在西和縣王旗寨
  都督同知李光啟墓 在靖逺縣東南八里烟洞溝内
  中書平章李思齊墓 在岷州西北明洪武七年賜祭塟
  刑部侍郎張錦墓 賜祭塟在岷州西
  㕘政王鐸墓 在岷州北
  巡撫都御史於敖墓 在岷州西北
  韓王墓 懐王靖王惠王悼王康王昭王莊王敬王墓俱在平涼縣東南
  韓藩諸王墓 襄陵王在平涼縣西北樂平王在縣東北褒城王通渭王俱在縣東漢隂王平利懐簡王俱在縣南
  慶藩安惠王墓 在平涼縣西北
  都御史趙時春墓 在平涼縣南四里
  都御史周鑑墓 在平涼縣西南五里
  崇信知縣龎瑜墓 瑜明末殉難贈固原州知州遺塜在武康王廟前
  韓恭王墓 在涇州西北十五里
  張御史墓 在靈臺縣境相傳為人才御史在右集原
  楊可教墓 在靈臺縣西啟祥堡北二里鳯翅原楊可立墓 亦在鳯趐原兄弟俱以理學名世張聚賢父墓 在靈臺縣西三十里天啟末賢父亡塟之日雷雨賢痛哭遂廬墓旁毎晨於百歩外膝行取土號泣覆塜上三年髙濶積數丈
  烈女墓 在靈臺縣西五十里吉白堡之北藍菊崖萬厯末女被賊掠投崖而死土人塟之墓生藍菊一叢因名其崖而女逸姓氏
  中丞楊綸墓 在安化縣南十里子㕘議朝鳯從塟勅修諭祭有碑
  兵部侍郎陳震墓 在安化縣北三里子兵備大綱從塟
  户部侍郎韓鼎墓 在安化縣南十里子僉事守愚從塟
  甘肅總兵劉文墓 在安化縣南十里有諭祭碑㕘議張鵬翰墓 在安化縣北田家城
  御史張理墓 在環縣北七十里
  征西將軍魏鎮墓 舊志在環縣北十里
  彰徳通判魏璉墓 在環縣北七十里
  户部主事胡獻金墓 在環縣南十里
  遵義道殉節趙邦清墓 在真寧縣東于家莊按察使張清墓 在寧州城東二里
  知府馮時墓 在寧州北三十里
  巡撫吕經墓 在寧州南二里
  户部員外周達墓 在寧州西三里
  贈光禄寺少卿忠節王信墓 在寧州南三里勅修崇信伯費瓛墓 在張掖縣南二十里
  副總兵劉廣墓 在張掖縣西三里
  都督李文墓 在張掖縣東南十里
  獻縣明經劉碩墓 在張掖縣城西附郭
  忠剛公張達墓 在武威縣城東五里事見忠節懐遠將軍張玉墓 在鎮畨縣城西有正統諭祭文勅塟
  武徳將軍王剛墓 在鎮畨縣城北三里其諭祭賜塟與張玉同時
  伏羌侯毛忠墓 在古浪縣城西四十里成化間賜塟今黄羊川北山下
  都督魯鑑墓 在平畨縣城西一百二十里石城山勅塟
  總兵官張顯謨墓 在平畨縣城西勅塟
  慶王墓 靖王康王懐王莊王恭王定王惠王端王憲王九王端和世子並慶藩分封之真寧安化𢎞農豐林壽陽延川華隂諸王墓俱在靈州之韋州堡蠡山上
  安塞王墓 在寧朔縣賀蘭山乾溝口安塞亦慶藩分封者
  總兵張泰墓 在寧夏縣東十里
  㕘政張銳墓 在秦州崦嵫山
  副都御史夏景和墓 在秦州
  副使胡來縉墓 在秦州西天靖山
  布政使楊名顯墓 在秦州
  將軍馬世榮墓 在清水縣筆架山下
  巡撫胡纘宗墓 在秦安縣青龍山
  郎中侯一元墓 在秦安縣七星山
  禮部尚書門克新墓 在禮縣西二里賜祭塟給諌馮均臣墓 在兩當縣
  松潘副使王存禮墓 在階州舊城内
  蘇州知府汪滸墓 在成縣北二里
  都督汪興祖墓 在文縣北五里關
  按察使王繼禮墓 在文縣
  忠義墓 張文貴文富兄弟同死王事在文縣
  國朝奮威將軍王進寳墓 在靖逺縣北打喇赤十里北
  山下
  勇畧將軍雲貴總督趙良棟墓 在寧夏城東張鎮堡渠東之原







  甘肅通志巻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十六
  封爵
  歴代分封因革不一皆以篤本支報有功也魏析五等之爵隋减三等之制開國品爵肇於唐時加封實邑詳於宋代越元與明具有定制其在甘肅各郡者載在史冊輯録如左志封爵
  夏不窋 后稷子后稷封於邰卒不窋立夏后氏政衰弃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於戎翟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修后稷之業徙都於邠括地志云故在慶州𢎞化縣南三里即其所居之城今遺址尚存
  商宻 宻須氏姞姓之國詩大雅皇矣曰宻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地理志云今寧州一統志在今靈臺縣
  阮 國名詩曰侵阮徂共共阮國地名今涇州共池
  周秦非子 秦國名虞舜時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賜姓嬴氏其後七世孫名非子者事周孝王養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封為附庸居秦谷使續嬴氏至曽孫秦仲宣王命作大夫既而西戎反殺秦仲其子莊公伐西戎破之後西戎與犬戎侵周殺幽王莊公子襄公救周有功周徙洛襄公以兵送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遂有周西都畿内八百里之地
  漢洮陽侯劉狩 燕長沙定王第十四子武帝封無後今臨洮府
  安定侯劉賢 燕剌王子宣帝封子延年嗣孫昱嗣免今平涼府
  隂平侯劉回 楚孝王子成帝封子詩嗣免今階州文縣
  西平侯于定國 東海郯人宣帝時以丞相封子永嗣永卒子恬嗣更始元年絶今西寧府
  東漢安定公孺子嬰 宣帝𤣥孫也王莽居攝立為皇太子莽即真廢為安定公
  西平王李通 南陽苑人王莽時為五威將軍從事新市兵起通勸光武起兵更始立以通為輔漢侯至長安封西平王
  定遠侯班超 平陵人武帝時使西域為都䕶以安集諸國納質内屬功封按靈州有定遠城舊志云唐郭元振置漢時未有也
  三國魏鶉觚男傳𤣥 北地泥陽人以典農校尉稱職封
  晉隴西王司馬泰 宣帝弟武陵受禪封邑三千二百户
  秦獻王司馬柬 武帝子泰始初封汝陽王後徙封秦邑八萬戸今秦州
  西平郡公張軌 安定烏氏人永寧初為䕶𦍑校尉涼州刺史以破鮮卑功封安樂鄉侯進封西平郡公立十三年薨諡武公子寔嗣立進位大都督涼州牧侍中司空承制行事六年為閻沙等所弑諡昭公弟茂嗣五年薨諡成公兄子駿嗣時羣僚勸駿稱涼王駿不許然自後境内皆稱之為王立二十二年薨諡文公子重華嗣始自稱持節大都督太尉䕶羌校尉涼州牧河西公假涼王立十一年薨諡昭公子曜靈嗣為伯父長寧侯祚所弑諡哀公祚簒位改元為和平元年三年為張瓘等所弑曜靈庶弟元靚嗣廢和平之號復稱晉正朔立九年薨為天錫所弑諡冲公天錫立十三年秦王堅遣將茍萇伐之天錫兵敗降秦自軌為涼州至天錫凡九世七十六年
  涼公李暠 隴西成紀人吕光末燉煌人推暠為太守六郡推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義熈元年暠改元建初遣使奉表詣建康立三年薨國人諡為武昭王子士業嗣改元為嘉興為沮渠䝉遜所敗死國亡暠以晉安帝隆安四年立至宋少帝景平元年㓕凡二世二十四年
  按史稱晉祚中㣲羣雄割據惟二涼累世不失藩臣禮故晉書述於列傳
  酒泉公賈疋 武威人愍帝時為雍州刺史封今肅州
  南北朝宋洮陽侯宗慤 南陽湼陽人以征伐功封金城侯劉緬 彭城人孝武時以討竟陵王功封今蘭州
  梁洮陽侯張𢎞䇿 范陽方城人武帝母文獻后從弟帝起兵以定䇿功封
  後魏安定郡公胡國珍 安定臨涇人肅宗時以外戚封薨子祥襲
  臨涇子胡方回 安定臨涇人世祖時以征涼功封安定公念賢 枹罕人以軍功封伯後進爵至安定郡公
  北齊安定公金祚 安定人神武時封
  姑臧侯段榮 姑臧人以功封
  西平伯平鍳 燕郡薊人以軍功封
  後周秦王宇文贄 武帝子建徳時封
  上邽公李賢 隴西成紀人以功封今秦州
  武威公王雄 太原人以戰功封子謙嗣今涼州府臨涇子蘇亮 綽從兄文帝時以功封今涇州武威公韋藝 杜陵人以擊尉遲迥功封
  張掖公王傑 金城直城人以戰功封今甘州武都公賀若敦 河南洛陽人其先居漠北為部落大人敦西歸周文積封至公今階州
  清水公楊薦 秦郡寧彛人以迎孝武功積封至公今清水縣
  隋秦王楊俊 文帝子開皇元年
  臨涇公牛𢎞 安定鶉觚人周時襲封
  金城公趙煚 天水西人文帝受禪以進璽紱功封
  唐隴西王李博文 梁王澄子武徳初例封
  隴西郡公李思訓 郇王曽孫中宗時以宗室耆舊封
  涼王李璿 元宗第二十九子開元二十年封薨子仕為安定郡王
  涇王李挺 肅宗第七子至徳二年進封興元元年
  西平王哥舒翰 其先本突厥人天寳中封
  武威郡王李光進 光弼弟營州柳城人代宗即位封涼國公永泰初進封
  張掖郡王段秀實 姑臧人代宗時封
  西平郡王李晟 洮州臨潭人為鳯翔隴右節度使徳宗時封
  涼國公李愬 晟子憲宗時以平蔡功封
  涼國公李聽 晟子太和中以功封
  隴西郡王李克用 僖宗時以破黄巢功封
  宋秦王趙廷美 太祖弟太宗即位封齊王繼封秦王安定王趙元偁 太宗子初封涇國公真宗即位進封
  金城侯趙徳潤 廷美第七子
  洮陽侯趙徳存 廷美第九子
  元秦王莽噶拉木 世祖第三子至元十年益封其府在長安者為安西在六盤者為開成皆聽為宫邸十七年薨
  隴王呼喇繖 太宗曽孫至大元年
  肅王科綽 天厯二年封
  西寧王和塔拉黙色 天厯二年封蘓穆鼐天厯三年封
  明肅莊王朱楧 太祖第十四子洪武十一年封漢王二十四年改封肅王於甘州建文元年内徙蘭州永樂十七年薨諡曰莊子瞻熖嗣薨諡曰康子禄埤嗣薨諡曰簡子貢錝嗣薨諡曰恭子靖王未封薨子弼桄嗣薨諡曰定子縉烱嗣薨諡曰昭子紳堵嗣薨諡曰懐無嗣靖王之孫弼柿子縉𤏳以輔國將軍理府事尋准封薨謚曰懿子神堯嗣薨諡曰憲子識鋐嗣闖㓂入城遇害
  安定王朱尚炌 太祖孫愍王第六子永樂十六年以罪廢為庶人
  慶靖王朱梅 太祖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慶陽二十五年徙韋州建文三年徙寧夏正統三年薨諡曰靖子秩煃嗣薨諡曰康子邃嗣薨諡曰懐無子弟邃塀以岐陽王紹封薨諡曰莊子真錖嗣薨諡曰恭子台泓嗣有罪降為庶人薨復王爵諡曰定子端和世子未封薨無子弟鼒枋以桐鄉王紹封薨諡曰惠子倪𤏳嗣薨諡曰端子伸域嗣薨諡曰憲子帥鋅嗣明末國絶
  真寧莊惠王朱秩榮 靖王第三子薨子康簡王嗣薨子温穆王嗣薨子榮僖王嗣薨子安惠王嗣薨子恭簡王嗣無子
  安化惠懿王朱秩炵 靖王第四子薨子恭和王未封薨
  西平侯沐英 定逺人洪武十年以功封後徙鎮雲南
  鞏昌侯郭興 鳯陽人洪武三年以功封
  平涼侯費聚
  西寧侯宋晟 懐逺人永樂三年以功封










  甘肅通志巻二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十七
  職官
  設官分職各有攸司大小相維體統相攝以治民也甘肅邊陲長民之吏視内地為尤重
  本朝官制損益有明因地之宜官無繁冗民安事治自漢迄今凡蒞茲土政績素著者另列傳記餘則紀其爵里姓氏以垂永乆志職官
  歴代官制
  秦置北地隴西上郡等郡各守一人丞一人尉二人所領縣有令有長有相
  漢置涼州部刺史察舉隴西北地等郡不常所治武帝初置屬國都尉䕶羌校尉宣帝置西域都䕶元帝置戊巳校尉䕶羌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主西羌擁節長史司馬二人秩皆六百石
  東漢建武十八年涼州部郡十二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張掖酒泉燉煌西海獻帝時省涼州部以并雍州 建武六年邊部置都尉及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明帝置宜禾都尉以屯田伊吾廬之地邊縣有障塞尉
  晉邊逺濵近羌夷之州置弓馬從事五十餘人涼州置吏八十五人卒二十人元康中以䕶羌校尉為涼州刺史
  隋分天下州郡縣品九等置雍州牧為從二品又置大總管視從二品加使持節
  唐武徳初邊要之地置總管以統軍加號使持節七年改總管曰都督其後唯朔方猶稱大總管 太宗時置安西都䕶府掌統諸蕃撫慰征討叙功罰過總判府事治髙昌髙宗永徽三年徙安西都䕶於龜兹髙昌但為西州都督府 開元中始置節度使 又置諸道採訪使皆以刺史為之節度使或兼觀察安撫與度支營田招討經畧等使 會昌中置靈夏六道元帥兵罷則省
  宋罷藩鎮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其後文武官參為之而慶渭熈三州則兼經畧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事餘州並兼兵馬鈐轄廵檢或帶安撫提轄縣令若有戍兵則兼兵馬都監或監押 又環慶秦鳯涇原熈河四路置經畧崇寜間置河南安撫司𨽻經畧司 政和中熈秦用兵設制置使又有宣慰安撫防禦團練諸使
  金泰和八年平涼増置按察判官一員 彰化軍通逺軍雄武軍定安軍興寜軍鎮洮軍並置節度使洮州置團練使秦州河州置防禦使皇統二年臨洮慶陽並置總管府餘為刺郡
  元河州路圖沙瑪路及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四府並𨽻陜西行中書省及陜西漢中道肅政亷訪司又置甘肅行中書省河西隴北道肅政亷訪司以統甘州永昌肅州沙州亦集乃寜夏府六路山丹西寜二州每路置逹嚕噶齊一員總管一員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下路不置治中上路推官三員下路推官一員經歴一員知事一員或二員照磨兼承發架閣一員每府置達嚕噶齊一員知府或府尹一員同知通判推官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每州置達嚕噶齊一員州尹一員中州下州俱曰知州同知判官各一員其佐上州知事提控案牘各一員中州吏目提控案牘各一員下州吏目一員或二員 各縣置達嚕噶齊一員尹一員丞一員中下縣不置簿一員尉一員典史二員中下縣止一員
  明制總制一員甘肅寜夏廵撫各一員廵按甘肅御史廵茶御史各一員平涼甘肅行太僕寺正卿少卿各一員寺丞主簿各一員苑馬寺卿少卿各一員寺丞主簿各一員臨洮甘肅寜夏糧儲郎中各一員 布政司右布政使一員司屬有經歴都事照磨理問庫副大使等官 分守隴右道河西道西寜道各一員分廵關西道隴右道西寜道臨洮道固原道洮岷道靖逺道荘浪道肅州道寜夏河西道寜夏河東道撫治西寜道各一員 知府平涼慶陽臨洮鞏昌各一員 同知臨洮鞏昌各三員平涼慶陽涼州各一員寜夏鎮帶平凉府銜一員慶陽府銜四員 通判平涼慶陽臨洮鞏昌各一員寜夏帶平涼銜一員肅州帶臨洮銜一員 府推官經歴知事照磨倉税遞運大使各一員 知州每州各一員同知上州中州各一員下州不置州判吏目各一員 知縣每縣各一員縣丞主簿上縣中縣各一員下縣不置典史每縣一員 府教授州學正縣教諭各一員府訓導四員州訓導三員縣訓導二員 驛丞府各一員寜州固原州静寜州涇州徽州階州蘭州河州各一員縣則平涼華亭鎮原隆徳安化合水環縣渭源金縣漳縣安定會寜兩當文縣各一員餘州縣無 廵檢涇州蘭州河州徽州階州華亭鎮原安化合水環縣真寜狄道渭源安定㑹寜成縣秦安禮縣各一員餘州縣無 大使平涼華亭隆徳環縣狄道渭源金縣隴西漳縣安定㑹寜禮縣各一員餘縣無
  掌印都司都指揮使一員指揮同知二員指揮僉事四員經歴斷事吏目司獄案牘各一員 平涼衛指揮二十一員千户二十二員百户四十四員鎮撫五員經歴一員 固原衛指揮二十員千户一十九員百户三十三員鎮撫一員經歴知事大使各一員慶陽衛指揮二十七員千户四十一員百户五十四員鎮撫一員經歴一員 臨洮衛指揮一十員千户一十七員百户三十一員鎮撫所鎮撫各一員經歴一員 鞏昌衛指揮十四員千户百户各三十二員衛所鎮撫二員經歴一員 靖逺衛守備一員指揮四員經歴知事各一員鎮撫一員千户三員百户二十七員所鎮撫三員教授訓導各一員倉大使副使各一員驛丞一員 西安州所千户四員百户十員鎮邊所指揮一員千户五員百户十二員鎮撫一員吏目大使各一員 平西所指揮一員千户五員百户四員吏目大使各一員 階州所指揮一員千户十員百户六員鎮撫二員 禮店所千户一員百户三員 文縣所指揮一員千户八員百户十五員鎮撫一員吏目一員 西固城所千户七員百户五員吏目一員
  寜夏鎮總兵副總兵各一員遊撃一員都指揮三員指揮六十九員千户八十六員百户二百五十五員鎮撫八員經歴五員知事一員教授一員訓導二員税課倉大使副使各一員 靈州所叅将一員指揮六員千户十二員百户三十六員鎮撫一員吏目一員學正一員廵檢倉大使各一員 中衛㕘将一員指揮二十員千户二十九員鎮撫三員經歴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大使一員 後衛叅将一員指揮五員千户十三員百户三十員鎮撫四員經歴知事倉大使各一員 興武營協副一員千户三員百户三十員鎮撫一員吏目倉大使各一員 韋州羣牧所千户二員百户四員鎮撫一員吏目倉大使各一員鳴沙州城協副一員指揮一員千户百户各一員大使一員
  甘州鎮總兵副總兵各一員都司一員逰撃指揮各一員千户五十員百户二百五十員鎮撫五員經歴六員都事斷事正斷事副知事吏目各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司獄一員驛丞十員倉庫大使副使各二員税課遞運大使各十員 肅州衛㕘将一員指揮三員千户十員百户二十五員鎮撫三員經歴知事各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 西寜衛守備一員指揮三員千户十員百户二十員鎮撫五員經歴一員教授一員茶馬大使副使各一員税課大使一員遞運大使四員驛丞七員 荘浪衛㕘将一員指揮三員千户九員百户二十員鎮撫一員經歴知事税課大使一員驛丞五員 鎮邊衛叅将一員指揮三員千户十一員百户二十二員鎮撫二員經歴知事各一員教授一員 永昌衛指揮三員千户九員百户十八員鎮撫二員經歴知事各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山丹衛指揮三員千户九員百户十八員鎮撫二員經歴知事各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 涼州衛副将一員指揮三員千户十員百户二十五員鎮撫二員經歴知事各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税課大使一員髙臺所千户二員百户五員鎮撫一員吏目一員鎮西所千户二員百户五員鎮撫一員吏目一員古浪所千户二員百户四員鎮撫一員吏目一員職官
  秦䝉恬内史
  漢酈商隴西都尉      袁盎隴西都尉
  衛青以車騎将軍擊匈奴    霍去病驃騎将軍
  李息䕶羌校尉      趙充國後将軍屯湟中
  路博徳强弩都尉屯居延   郭忠張掖屬國都尉
  許延壽强弩将軍擊先零羌   杜延年北地太守
  辛武賢武都太守     鄭吉西域都䕶騎都尉
  辛慶忌酒泉太守     馮野王隴西太守
  馮逡隴西太守      王尊安定太守
  馮奉世右将軍擊隴西羌   陳湯西域副校尉
  蕭由安定太守      杜鄴涼州刺史
  谷永北地太守      耿冲漢陽太守
  蕭咸張掖太守      庫鈞金城太守
  史苞張掖太守      梁統武威太守
  竇融涼州牧      孔奮武都太守
  任延武威太守      馬援隴西太守
  馮異安定太守      傅育武威太守
  温序䕶羌校尉      竇固奉車都尉屯涼州
  牛邯䕶羌校尉      耿弇建威大将軍徇安定北地
  馬成天水太守      裴遵敦煌太守
  馬武捕虜将軍撃燒當羌    鄭衆武威太守
  亷范武都太守      耿恭西域騎都尉
  張紓隴西太守      孟雲武威太守
  鄧訓張掖太守      鄧鴻張掖太守
  耿秉征西将軍      班超西域都䕶騎都尉
  侯覇金城太守      曹鳯金城西部都尉
  上官鴻金城長史     魯謙隴西太守
  陳立天水太守      虞詡武都太守
  龎參漢陽太守遷䕶羌校尉   張奐安定屬國都尉
  鄧遵度遼将軍撃零昌羌    班勇西域長史
  翟酺酒泉太守      馬融武都太守
  种暠漢陽太守      霍諝金城太守
  貫友䕶羌校尉      馬賢征西将軍
  第五訪張掖太守     趙冲武威太守
  徐由敦煌太守      馬續張掖太守
  李翕武都太守      戴宏酒泉太守
  段熲䕶羗校尉      皇甫規度遼将軍撃零吾羗
  夏育北地太守      皇甫嵩北地太守
  傅爕漢陽太守      葢勲漢陽太守
  楊阜武都太守
  蜀漢史韋端凉州刺史     廖化隂平太守
  廖惇隂平太守      蔡宏隂平太守
  三國魏司馬懿鎮上邽    夏侯淵䕶軍将軍
  蘓則金城太守加䕶羗校尉   游楚隴西太守
  張既安定太守      郭淮征西将軍都督雍凉軍事
  鄧艾南安太守      皇甫隆敦煌太守
  徐邈凉州刺史持節䕶羗校尉
  晉司馬駿都督凉州軍    向雄秦州刺史
  胡烈秦州刺史      杜預秦州刺史
  馬隆武威太守      范晷凉州刺史
  張軌凉州牧拜鎮西将軍    賈疋安定太守
  張實凉州刺史      張茂凉州刺史
  張駿凉州牧      陳安上邽守
  車濟金城令      謝艾酒泉太守
  任蘭金城太守      梁熈凉州刺史
  魏劉藻秦州刺史      費穆涇州長史
  張彝秦州刺史      郉巒秦州刺史
  袁翻凉州刺史      裴䆳秦州刺史
  盧道裕涇州刺史     李逺都督原州刺史
  王子直秦州總管     宇文導隴右大都督又為周秦州刺史
  王徳涇州刺史      闞駰凉州刺史
  賀㧞岳都督涇州刺史    侯莫陳悦秦州刺史
  辛威河州刺史      辛雄秦州大中正
  李賢原州刺史又為周河州總管  李穆原州刺史又為周原州總管獨孤信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  侯莫陳崇涇州刺史
  李𢎞之河西都尉     史寜凉州刺史
  竇熾涇州刺史      源彪涇州刺史
  梁徐文盛秦州刺史
  齊王元邈秦州刺史     韓軌秦州刺史
  周閻慶河州刺史      豆盧勣渭州刺史
  楊文恩武都太守     竇軌秦州總管
  隋竇榮定秦州總管     辛公義岷州刺史
  皮子信洮州刺史     元褒原州總管
  獨孤楷原州總管     袁諧寜州刺史
  李充朔方總管      乞伏慧凉州總管
  段文振靈州總管     趙軌原州總管司馬
  楊恭仁甘州刺史後為凉州總管  隂世師張掖太守
  樊子葢武威太守     裴矩掌西域事
  裴倫渭源令
  唐尉遲恭涇州道行軍總管   姜謩秦州刺史
  李大亮凉州都督     李道宗靈州都督
  公孫武逹肅州刺史    李靖五總管都督
  李勣朔方道行軍總管    侯君集交河道大總管
  薛萬備沙州行軍長史    蕭瑀河池郡守
  張守珪𤓰州都督遷鄯州刺史  李嶠安定尉
  蘇定方凉州安集大使    狄仁傑寜州刺史
  裴行儉安西都䕶     薛仁貴𤓰州長史
  王方翼夏州都督     婁師徳隴右諸軍大使
  許欽明凉州都督     唐休璟凉州都督
  王孝傑安西都䕶     魏元忠靈武道行軍大總管
  郭元振朔方軍大總管    張仁愿朔方軍總管
  路思恭朔方節度留後    薛訥凉州大總管
  張説朔方節度大使     蕭嵩河西節度使
  王君𡙟河西隴右節度使   崔希逸河西節度使
  哥舒翰河西節度使    王晙朔方節度大使
  安敬忠會州刺史     牛仙客朔方行軍大總管
  葢嘉運河西隴右節度使   王忠嗣河西隴右節度使
  李光弼朔方節度使    郭子儀朔方河中節度使副元帥髙仙芝安西四鎮節度使   郝廷玉秦州刺史
  劉晏彭原太守      杜鴻漸河西節度使
  李元忠伊西北庭節度使   李嗣業北庭行營節度使
  白孝徳邠寜節度使    馬璘邠寜節度使
  李晟涇州節度使     段秀實涇原節度使
  馮河清涇原節度使    韓游𭹹邠寜節度使
  姚况領涇州事      李元諒隴右節度使
  劉昌涇原節度使     郝玭涇原行營節度使
  楊朝晟邠寜節度使    髙崇文邠寜節度使
  朱忠亮涇原四鎮節度使   趙縱慶州守
  袁裕甘州宣撫使     柳公綽邠寜節度使
  周寳涇原節度使     李聼靈鹽節度使
  裴識靈武節度使     畢諴邠寜節度使
  張義潮歸義節度使    崔知温蘭州刺史
  五代郭瓊唐階州刺史     張希崇唐靈武節度使
  趙逺唐涇州判官     馮暉晋靈武節度使
  王殷晋原州刺史     崔繼勲晋秦州觀察使
  王𢎞贄漢階州刺史    曹元忠周歸義軍節度使
  宋白重贊鎮涇州     姚内斌慶州刺史
  髙防知秦州      董遵誨通逺軍使
  段思恭知靈州事     劉熈古知秦州
  王彦昇原州防禦使    田仁朗知慶州
  安守忠知靈州     宋璫知秦州
  侯贇知靈州      馮伉秦州推官
  范廷詔環慶路部署    郭宻靈州兵馬都部署
  牛逢源知同谷     趙昌言知涇州
  曹璨知靈州徙河西鈐轄    李繼隆靈環十州都部署
  丁惟清知凉州事     王昭逺靈州路都部署
  劉綜轉運副使      楊瓊靈慶路副都部署
  田紹斌環慶靈州清逺軍部署  馬知節知秦州
  柴禹錫知涇州     陳興涇原儀渭鎮戎軍都部署
  張凝邠寜環慶靈州安撫使   潘羅支朔方節度使
  張齊賢涇原路安撫經畧使   陳貫利州路轉運副使
  李繼和知鎮戎軍兼原渭儀都廵檢 李及知涇州
  張煦知環州      唐肅秦州司理叅軍
  厮鐸督朔方節度使    李公璹知階州
  陳堯咨知秦州     張綸知秦州
  曹瑋環慶秦等州沿邊廵檢安撫使  史方知環州兼環慶兵馬都監
  盧鑑環慶路都監兼知慶州   孔道輔寜州軍事推官
  薛奎知秦州      王隨知秦州
  李 知鳯州兼渭階成鈐轄    孫繼鄴涇原路副都總管兼知渭州曹琮秦鳯路副都總管兼知秦州  孫長卿知慶州
  夏竦知涇州      劉謙知涇州
  程戡知渭州      韓琦經略安撫招討使屯涇州
  范仲淹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  文彦博知秦州
  王堯臣涇原安撫使    尹洙知渭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狄青涇原路經略招討副使   劉滬渭州瓦亭砦都監
  任福知慶州兼環慶路副總管   桑懌涇原路兵馬都監
  耿傅通判慶州      王仲寳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副使
  武英涇原行營都監     王珪涇原路都監
  葛懐敏涇原路總管    張亢涇原路總管知渭州
  田况宣撫副使      鄭戬經畧安撫招討使遷知秦州
  尹源通判慶州      吕公弼知渭州
  范恪秦鳯路兵馬總管    种世衡環慶路兵馬鈐轄
  王素知渭州      侯可儀州判官
  王沿涇原路經畧安撫招討使   安俊環慶路副總管
  楊文廣知涇州鎮戎軍    滕宗諒知慶州
  段少連知涇州     景泰秦鳯路馬歩軍總管
  劉兼濟涇原路鈐轄知原州   趙滋鎮戎軍西路都廵檢
  孫沔知慶州      杜杞知慶州
  梁適知秦州      郭恩秦隴路兵馬鈐轄
  吕公綽知秦州安逺砦    范祥轉運副使權領古渭州
  傅求知慶州      韓絳知慶州
  种古涇原路都監知原州    郭逵宣撫使判渭州
  和斌涇原路鈐轄     蘓宷利路轉運使
  李參知秦州      宇文之邵文州曲水令
  李復圭知涇州     孫永知秦州
  蔡挺知渭州      張守約熈河鈐轄
  蕭注知慶州      李師中知秦州
  髙遵裕秦鳯路沿邊安撫副使  王君萬熈河鈐轄
  苖授熈河副總管知河州    劉仲武熈河都監知河州
  張詵知熈州      种諤文州刺史知涇州
  周永清渭州鈐轄     俞充知慶州
  孫覽知渭州      王韶知熈州
  髙敏利州路邠寕環慶都監   折克行秦州觀察使
  蔡延慶知渭州     范純仁知慶州
  張舜民襄樂令     王光祖涇原副總管
  趙卨知慶州      李浩熈河涇原安撫副使知蘭州
  王文郁知河州     羅拯知秦州
  孫路知熈州      林廣環慶路副總管
  景思立河州團練使知河州   游師雄知秦州
  盧秉知渭州      姚兕熈河副總管
  姚麟涇原副總管     張整涇原環慶鈐轄
  劉庠知渭州      劉舜卿知渭州
  范育知熈州      范純粹知慶州
  曲珍環慶副總管     种誼知蘭州
  蒋之竒知熈州     劉昌祚知渭州
  耿戡真寜令      葉康直知秦州
  謝良佐秦州教授     章楶知渭州
  郭祖徳會州統制     穆衍知慶州
  吕大忠知渭州     何常熈河轉運副使
  种朴熈河蘭會鈐轄知河州   王舜臣熈河偏将
  姚雄河州防禦使     劉韐河湟轉運使
  王文振涇原都鈐轄    王贍知河州
  苗履熈河蘭會都鈐轄知蘭州   張叔夜蘭州録事叅軍
  王恩知會州      姚祐知秦州
  劉几知寜州      王厚熈河經畧安撫使
  趙隆熈河鈐轄      髙永年知湟州
  劉𥪡涇原兵馬都監知順徳軍   宋愿通判文州
  趙遹熈州蘭湟經畧安撫使知熈州  种師道熈州推官知安西州
  种師中知慶陽府     何灌廓州防禦使
  鄭僅知慶州      郭成涇原鈐轄
  王淵知鞏州寜逺砦     蒲卣通判文州
  錢即知慶州      劉錡涇原經畧使兼知渭州
  曲端涇原路經畧安撫使    朱友恭涇原第一副将
  劉惟輔熈河馬步軍副總管   髙子孺知蘭州龕谷砦
  郭浩涇原路兵馬鈐轄知涇州   張浚川陜宣撫處置使
  吳玠宣撫使節制陜西階成等州  吳璘熈河蘭廓秦鳯經畧安撫使
  趙鼎都督川陜諸軍事    楊政熈河蘭鞏路經畧安撫使
  劉宣秦鳯路兵馬都監    李嚞知彭陽縣
  强霓知環州兼環慶路沿邊安撫使  吳挺熈河經畧安撫使
  李好義知西河州     賈子坤西和推官攝通判
  陳寅知西河州      劉鋭知文州
  金龎廸臨洮尹兼熈秦兵馬都總管  圖克坦喀齊喀臨洮尹
  楊仲武知臨洮尹     馬諷寜州刺史
  李師雄河州防禦使    富察世傑通逺軍節度使
  胡麻愈彰化軍節度使    布薩揆知臨洮府事
  𤓰爾佳守中通逺軍節度使  富察鄭留知平凉
  博和哩涇州管内觀察使   烏庫哩長壽通逺軍節度使
  愛紳定西州刺史     實嘉紐勒緷行平凉府元師府事納哈塔富拉塔彰化軍節度使 郭哈瑪爾都總管行蘭㑹洮河元帥
  完顔哈逹府事平凉    完顔陳彝行省定逺大將平凉
  完顔仲徳府判官知    圖們呼圖克們鞏昌府臨
  郭斌洮總管      趙阿克强㑹州将熈河節度後爲元
  元旺扎勒結疊州安撫使中   趙阿克帕勒興路管民
  武思信官臨洮元帥成州長  按扎爾管元帥節度
  汪良臣使元帥鎮删丹    多爾濟鞏昌路都總帥中
  亷希憲興路新民總管宣   商挺撫使鎮
  趙重喜守六盤宣撫使臨   袁裕洮府逹魯花赤西路中
  張文謙興等路新民安撫使中書 董文用左丞行省西夏中興
  郭守敬從行省西夏提舉河渠  劉好禮吉剌等州斷事官治沙州張仲文徽州管軍叅議元帥   田守璋徽州管軍元帥副使
  阿布哈慶原兵馬都總管行元帥府事 巴圖甘肅行省平章政事
  欽察臺河州吐蕃宣慰使   卓克索巴河州吐蕃宣慰使
  祁安臨澆府尹      傅夣臣金州判官
  鼐瑪台甘肅行省平章政事   陳政慶陽府同知
  額琳沁巴勒甘肅行省平章政事 葢苗甘肅行省左丞
  明安特穆爾荘浪同知   王思聰至正間知秦州
  張榮知涇州      田濟順臨洮府同知
  
  總督
  項忠浙江嘉興人正統間任   馬文升河南鈞州人景㤗間任王越直𨽻濬縣人𢎞治間任   秦紘山東單縣人
  楊一清雲南安寜人俱𢎞治間任  才寛直𨽻遷安人正徳間任
  張泰直𨽻肅寜人     鄧璋順天涿州人
  彭澤蘭州人俱正徳間任    李越河南祥符人嘉靖間任
  王憲山東東平人     王瓊山西太原人
  唐龍浙江蘭谿人     姚鏌浙江餘姚人
  劉天和湖廣麻城人    楊守禮山西蒲州人
  張珩山西石州人     曾銑南直江都人
  王以旂南直江寜人    賈應春北直真定人
  王夣弼山西代州人    魏謙吉北直栢鄉人
  郭乾北直任丘人     程軏山東臨清人
  喻時河南光州人     陳其學山東登州人
  霍冀山西孝義人俱嘉靖間任   王崇古山西蒲州人隆慶間任
  王之誥溯廣石首人    戴才北直滄州人俱隆慶間任
  石茂華山東益都人萬厯間任  董世彦河南禹州人
  郜光先山西長治人    髙文薦四川成都人
  石茂華再任      郜光先再任
  梅友松四川内江人    魏學曽陜西涇陽人
  葉夣熊廣東歸善人    李汶北直任丘人
  徐三畏北直任丘人    黄嘉善山東即墨人
  顧其志南直長洲人    劉敏寛山西安邑人
  楊應聘南直懐逺人俱萬厯間任  李起元北直南和人天啟間任
  李從心北直南樂人    王之采山西蒲州人
  史永安山東武定人俱天啟間任  武之望陜西臨潼人崇禎間任
  楊鶴湖廣武陵人     陳竒瑜山西保徳人
  洪承疇福建南安人    丁啟睿河南永城人
  傅宗龍雲南人     汪喬年浙江遂安人
  孫傳庭山西代州人俱崇禎間任
  廵撫甘肅都御史
  王驥北直束鹿人正統間任   徐晞南直江隂人
  柴車浙江錢塘人     馬昂北直滄州人
  羅亨信廣東東莞人    宋傑北直定興人
  呉琛南直繁昌人天順間任   芮釗順天寳坻人正統間任
  徐廷璋河南羅山人成化間任  婁良河南通許人
  朱英湖廣桂陽人     宋有文四川資縣人
  王朝逺江西進賢人    魯能廣東新㑹人
  王濬北直威縣人     侯瓚北直雄縣人
  唐瑜南直上海人俱成化間任   羅明福建延平人𢎞治間任
  王繼河南祥符人     馮續山東昌邑人
  許進河南靈寳人     呉珉山西靈石人
  周季麟江西寜州人    劉璋河南汲縣人
  畢亨山東新城人     曹元南直含山人
  才寛北直遷安人俱𢎞治間任   胡瑞河南内鄉人正徳間任
  張翼山西介休人     趙鑑山東壽光人
  李昆山東髙宻人     鄧璋順天涿州人
  許銘順天宛平人俱正徳間任   陳九疇山東曹州人嘉靖間任
  㓂天叙山西榆次人    李珏北直開州人
  唐澤南直歙縣人     趙載山西垣曲人
  牛天麟山東聊城人    丁汝䕫山東霑化人
  陳卿四川宜賔人     底藴河南考城人
  詹榮山海衛人      趙錦順天良鄉人
  傅鳯翺湖廣應山人    楊博山西蒲州人
  王誥直𨽻趙州人     魏謙吉北直栢鄉人
  陳棐河南鄢陵人     胡汝霖四川綿州人
  戴才北直滄州人     石茂華山東益都人俱嘉靖間任王輪山西蒲州人隆慶間任   楊錦山東益都人
  廖逢節河南固始人俱隆慶間任  侯東萊山東掖縣人萬厯間任
  栗永禄山西長治人    王璇河南太康人
  董堯封河南洛陽人    曹子登北直三河人
  李廷儀山西霍州人    余之正四川内江人
  田樂北直任丘人     周盤山西澤州人
  荆州俊山西猗氏人    祁光宗北直滑縣人俱萬厯間任徐飬量湖廣應城人天啟間任  李若星河南息縣人
  王嘉徴北直長垣人    張三傑山東觀城人
  梅之渙湖廣麻城人    劉應遇湖廣孝感人
  白貽清南直武進人    張應宸河南雒陽人
  湯道衡南直丹陽人    劉鎬湖廣冝城人
  吕大噐四川遂寜人    林日瑞福建詔安人
  廵撫寜夏都御史
  羅汝敬江西吉水人宣德間任  郭智南直蕪湖人正統間任
  金濓南直山陽人     盧睿浙江東陽人
  羅綺河南磁州人景泰間任   韓福山東膠州人
  陳昱南直虹縣人天順間任   陳介四川銅梁人成化間任
  張鎣南直華亭人     徐廷璋河南羅山人
  張鵬北直淶水人     賈俊北直束鹿人
  崔讓山西石州人俱成化間化   張瑋北直景州人𢎞治間任
  韓文北直新城人     孫仁江西新淦人
  張正淑四川巴縣人    王珣山東曹縣人
  劉憲湖廣長沙人俱𢎞治間任   冐政南直揚州人正德間任
  曲鋭山東萊陽人     馬炳然四川内江人
  安惟學山西臨汾人    張勛北直完縣人
  馮清浙江餘姚人     邊憲北直任丘人
  鄭暘北直安肅人     王時中山東黄縣人俱正徳間任張潤山西臨汾人嘉靖間任   張璿北直晉州人
  林琦順天大興人     孟洋河南信陽人
  毛伯温江西吉水人    翟鵬北直撫寜人
  胡東臯浙江餘姚人    楊志學湖廣長沙人
  張文魁河南蘭陽人    呉鎧山東陽榖人
  楊守禮山西蒲州人    范鏓瀋陽衛人
  張珩山西石州人     李士翺山東長山人
  王邦瑞河南宜陽人    張鎬北直定州人
  王夣弼山西代州人    王鎬北直灤州人
  霍冀山西孝義人     謝淮北直任丘人
  毛鵬北直棗强人     王崇古山西蒲州人俱嘉靖間任朱笈南直桃源人隆慶間任   沈應時河南洛陽人
  張蕙山東平原人俱隆慶間任   羅鳯翺山西蒲州人萬厯間任
  蕭大亨山東泰安人    晋應槐山西洪洞人
  張九一河南新蔡人    梁問孟河南新鄉人
  姚繼可河南襄城人    党馨山東益都人
  朱正色北直南和人    周光鎬廣東潮陽人
  楊時寜河南祥符人    黄嘉善山東即墨人
  崔景榮北直長垣人    楊應聘直𨽻懐逺人
  臧爾勸山東諸城人    周懋相江西安福人俱萬厯間任王之采山西蒲州人天啟間任  李從心北直南樂人
  魏雲中山西武鄉人    郭之琮山西蒲州人
  史永安山東武定人    焦馨山東章丘人俱天啟間任
  楊嗣修江西河内人崇禎間任  耿存仁北直定興人
  王振竒江西安福人    王楫山東泰安人
  鄭從儉山西鄉寜人    樊一亨四川人
  李虞䕫山西平陸人
  廵按甘肅御史
  方漢北直元城人     江孟倫四川江津人
  張璲山東即墨人     熊翀河南光州人
  強珍北直滄州人     翟廷惠北直長垣人
  許進河南靈寳人     徐舟山東曹州人
  李經山西澤州人     羅瓚四川逹州人
  朱瓚北直肅寜人     王舜民南直婺源人
  吕璋河南許州人     楊縉山西聞喜人
  劉鳯翔河南光山人    徐憲河南安陽人
  張濬山西代州人     王表河南西平人
  張恕順天覇州人     石玠北直藁城人
  周琰北直阜城人     李咨北直故城人
  劉紳河南汝陽人     王凱北直蠡縣人
  常賜山西沁水人     杜旻燕山左衛人
  李髙河南虞城人     阮吉河南汲縣人
  閻睿山西祁縣人     張琮應天江寜人
  成文山西文水人     馬溥然四川内江人
  馮時雍北直交河人    王光河南陽武人
  趙春四川巴縣人     羅玉四川南充人
  潘倣河南洛陽人     許鳯翔山西洪洞人
  劉翀山西平陸人     盧問之山西朔州人
  張恂山東陽穀人     胡體乾山西交城人
  劉濓北直南宫人     熊爵河南祥符人
  胡明善南直霍丘人    范安河南河内人
  陳世輔南直定逺人    傅漢臣山東人
  張鵬山西沁水人     王紳北直滄州人
  胡守忠河南寜陵人    楊時泰北直真定人
  顧堅南直無錫人     吕光洵浙江新昌人
  陳與音河南汲縣人    伊敏生南直呉縣人
  朱徴河南南陽人     張玶北直東光人
  張雨江西萬安人     郉尚簡山東昌邑人
  閭東四川内江人     劉世魁四川雙流人
  宋賢南直華亭人     詹理浙江遂安人
  鄭從仁山東臨清人    甄敬山西平定人
  王好問北直樂亭人    耿定向湖廣麻城人
  韓君恩山西沁水人    雷稽古山東恩縣人
  馬文學山東鉅野人    房楠河南汝陽人
  楊一桂江西南昌人    潘民模湖廣襄陽人
  劉堯卿北直清苑人    暴孟竒山西屯留人
  董石湖廣麻城人     宋范北直永年人
  耿鳴世山東新城人    郉玠山東益都人
  張士竒北直棗強人    趙楫錦衣衛籍山隂人
  呉定河南安陽人     韓應庚直𨽻人
  屠叔方浙江秀水人    楊有仁四川新都人
  徐大化浙江會稽人    郭萬里山西太平人
  崔景榮北直長垣人    周盤山西澤州人
  劉芳譽河南陳留人    方元彦南直歙縣人
  喬廷棟山西蔚州人    任萬化湖廣巴陵人
  許聞造浙江海鹽人    呉楷山東曹州人
  楊文𮎼北直青縣人    王基洪山西襄垣人
  侯執蒲河南歸徳人    徐飬量
  吉人山西長治人     董定䇿河南洛陽人
  牟志䕫四川南溪人    聶紹昌四川人
  髙推北直寜晋人     呉其貴廣東英徳人
  霍英山西馬邑人     劉其忠福建長泰人
  袁鯨湖廣龍陽人     王大年山東壽張人
  張應辰河南洛陽人    楊通守貴州施秉人
  張應星河南光州人    賈多男北直南宫人
  李嵩北直棗强人     黄希憲江西分宜人
  周一敬浙江西安人    王章南直武進人
  陳羽白福建南靖人    李悦心山東曹縣人
  廵茶御史
  鄭銘北直邯鄲人     馬進山陽人
  劉誠        范珠四川冨順人
  王錦河南襄城人     汪山南直歙縣人
  李鸞順天固安人     羅賢山西清源人
  喬恕河南寜陵人     王紹山東曹州人
  李璣四川南部人     翟唐直𨽻長垣人
  田墀河南襄城人     張璿北直晉州人
  袁宗儒北直雄縣人    曹雷山西平定人
  李潤山東濟寜人     王汝舟四川華陽人
  李素雲南洱海人     樊繼祖山東鄆城人
  李獻河南洛陽人     王杲山東汶上人
  鄭維新廣東新會人    陳講四川遂寜人
  吉棠南直丹徒人     段汝礪虎賁左衛人
  端廷赦南直當塗人    陳情河南衛人
  方逺宜南直歙縣人    郭圻北直任丘人
  劉希龍河南汲縣人    郝維嶽四川叙州人
  劉良卿河南新野人    連鐄北直永年人
  李復初山西洪洞人    沈越應天江寜人
  李延康山西長治人    魏洪霓四川威逺人
  張渙北直定州人     楊以誠江西宜春人
  李和芳       胡彦湖廣沔陽人
  盛汝謙南直桐城人    劉崙南直無爲人
  蔡陽金河南汲縣人    孫永思山西蒲州人
  孫昭浙江永嘉人     楊姜益浙江鄞縣人
  梁汝魁江西太和人    莫抑廣西馬平人
  鮑承䕃山西長治人    楊衍慶江西宜春人
  潘一柱順天遵化人    王天爵南直歙縣人
  方新南直青陽人     李江錦衣衛人
  李良臣貴州普安人    楊相山西蒲州人
  禇鐵山西榆次人     趙煥山東掖縣人
  趙燿山東掖縣人     傅元臣江西臨川人
  李時成湖廣蘄水人    羅應鶴南直歙縣人
  李植山西大同人     郝嬴北直濬縣人
  王世揚北直廣平人    董子行浙江㑹稽人
  祝大舟浙江蘭谿人    鍾化民浙江仁和人
  陳子正江西南昌人    張天徳浙江烏程人
  王有功南直呉縣人    徐彦登浙江仁和人
  李楠河南永城人     劉景辰廣東南海人
  徐僑江西金谿人     畢三才江西貴谿人
  呉永裕       史學遷山西翼城人
  穆天顔湖廣黄岡人    姚鏞山西太原人
  張銓山西沁水人     黄彦士湖廣黄陂人
  劉蔚河南盧氏人     傅振商河南汝陽人
  彭際遇廣東東莞人    蘇述山東濮州人
  馬英北直寜晋人     沈猶龍南直華亭人
  王大年山東壽張人    帥衆江西奉新人
  梁天竒北直南樂人    顧其國南直呉縣人
  汪應元南直歙縣人    王與印山東新城人
  禇德培山東嶧縣人    趙繼鼎山東徳州人
  姚士恒南直華亭人    柯元伯福建龍巖人
  陳羽白福建南靖人    徐一掄浙江上虞人
  布政司右布政使
  董倫山東齊東人     王勛山西稷山人
  李得成北直淶水人    劉廣衡江西萬安人
  孫毓山東商河人     余子俊四川青神人
  宋有文四川資縣人    魯能廣東新㑹人
  梁璟山西崞縣人     孫仁江西新淦人
  王儼湖廣華容人     羅鑑湖廣茶陵人
  劉杲南直長洲人     高友璣浙江樂清人
  宋禮河南洛陽人     王敏北直新安人
  胡本惠南直銅陵人    楊璿南直無錫人
  李裕江西豐城人     程宗南直常熟人
  劉潺河南安陽人     余洵浙江鄞縣人
  孫逢吉山西渾源人    鄭銘北直邯鄲人
  孫珪山東福山人     夏昂南直呉縣人
  臧麟山東曲阜人     盛顒南直無錫人
  呉檟北直博野人     韓文北直新城人
  韓重山西絳州人     陳孜山西浮山人
  李貢南直蕪湖人     田彭山西馬邑人
  陳一經四川蒲江人    王紹山東曹州人
  李承勛湖廣嘉魚人    許銘南直呉縣人
  劉安山西大同人     畢昭山東新城人
  林琦福建懐安人     劉思賢湖廣石首人
  郭韶山西霍州人     孫徴北直任丘人
  唐澤南直歙縣人     胡忠南直冝興人
  姚文淵山東平原人    黄臣山東濟陽人
  張原明河南儀封人    萬潮江西進賢人
  文明江西萍鄉人     楊最四川射洪人
  竇明山西武鄉人     賈啟湖廣黄岡人
  尹嗣忠北直深州人    鄭氣北直静海人
  王庚北直灤州人     翁萬逹廣東揭陽人
  李士翺山東長山人    孫繼魯浙江錢塘人
  石遷高山東恩縣人    葛守禮山東徳平人
  徐守儀河南𣏌縣人    賈應春北直真定人
  謝存儒湖廣蒲圻人    孔天印山西汾州人
  何其高四川閬中人    周滿四川内江人
  李蓁河南祥符人     張永明浙江烏程人
  程軏山東臨清人     趙希䕫山西長治人
  魏尚純河南鈞州人    張瀚浙江仁和人
  孟飬性山東齊河人    姜顔頥湖廣巴陵人
  馮惟訥山東臨朐人    曹金河南祥符人
  楊守魯錦衣衛人     祁清浙江山隂人
  李敏德山西長治人    秦鈁浙江慈谿人
  馮舜漁山西蒲州人    袁隨通州人
  隂武鄉四川内江人    王宫用北直成安人
  張國彦北直邯鄲人    徐節山西臨汾人
  李汶北直任邱人     郝𤇍山西蔚州人
  梅友松四川内江人    梁問孟河南新鄉人
  侯東萊山東掖縣人    李承式南直泰興人
  張一霽河南睢陽人    艾可乆南直上海人
  陳蕖湖廣應城人     張思忠北直肥鄉人
  吕坤湖廣寜陵人     党馨山東益都人
  李春光山西觧州人    石檟河南汝寜人
  郝維喬河南扶溝人    陳良訓江西人
  陜西行太僕寺卿駐平凉府
  袁宏        王琰𢎞治間任
  龔嵩        張宦直𨽻完縣人
  劉安        李璋浙江景寧人嘉靖間任
  陶照浙江人      孫鳯河南洛陽人
  陳文沛福建人     劉守緒湖廣興國人
  顧鐸山東人      呉瀚河南人
  孟易山東濟寜人     左傑山東人
  王崇慶直𨽻開州人    趙得祐直𨽻盧龍人
  唐寛山西平定人     王朝賢河南太康人
  高懋四川銅梁人     魏尚純河南鈞州人
  李樂湖廣盧溪人     商廷試浙江會稽人
  梁明翰山西孝義人俱嘉靖間任
  少卿
  郭洙        杜馴
  顧景祥       王溱直𨽻濬縣人
  曹岐        張文魁河南蘭陽人嘉靖間任
  盛鵬河南襄城人     馬龠四川西充人
  王鳴鳯四川巫山人    張堂宣府人
  謝旻直𨽻任丘人     劉時用河南𣏌縣人
  趙時四川犍爲人     侯問貴州清平人
  李檠山東金鄉人     孫璧山西蒲州人
  范充濁直𨽻覇州人    郭學書河南鈞州人
  王正吉江西泰和人    何𣲖行廣東香山人俱嘉靖間任
  甘肅行太僕寺卿
  錢璡浙江鄞縣人成化間任   郭紳江西宜春人𢎞治間任
  馮清順天府人正徳間任    曹恕
  董鋭嘉靖間任      張淵明河南儀封人
  栗登四川巴縣人     孟易山東濟寜人
  宋圭直𨽻新城人     張問行直𨽻内黄人
  王昺山東章丘人     朱旒河南信陽人
  紀資直𨽻任丘人     李易山西洪洞人
  王鎬直𨽻灤州人     敖宗慶貴州思南人
  黎堯勲四川人俱嘉靖間任
  苑馬寺卿駐平凉府
  車霆山西石州人𢎞治間任   燕忠直𨽻薊州人正德間任
  陳振浙江鄞縣人     匡翼之山東人
  孫焵江南金壇人     郭韶山西霍州人俱正德間任
  周炯南直崑山人嘉靖間任   顧應祥浙江歸安人
  趙祐直𨽻長垣人     張文魁見前
  歐陽席江西泰和人    賈啟湖廣黄岡人
  王鴻漸河南南陽人    紀常順天文安人
  陳雲松南直旴𣅿人    應檟浙江遂昌人
  陳洙浙江上虞人     方逺宜南直歙縣人
  喬英直𨽻束鹿人     李士允河南祥符人
  陳錠湖廣江陵人     周浩浙江山隂人
  張九叙山西石州人    張定山西代州人
  張鈇山東冠縣人     唐寛見前
  沈科浙江嘉善人     項廷吉江西龍泉人
  胡安浙江餘姚人     謝臺卿福建晋江人
  劉以平山西猗氏人    鄧美政浙江建徳人
  朱昌四川富順人     孫大壮湖廣黄岡人
  吕中選雲南河西人    邢登雲直𨽻濬縣人
  曹司牧直𨽻樂亭人    朱煥直𨽻滑縣人
  董爲四川合江人
  少卿
  劉棠山東章丘人𢎞治間任   陳璘山西陽曲人正徳間任
  王舉錦衣衛人      楊澤直𨽻河間人
  王汪直𨽻獻縣人     冉繼志直𨽻束鹿人
  戴書湖南崇陽人     劉經山東恩州人
  王進賢河南鄧州人俱正徳間任  郭震山西蒲州人嘉靖間任
  陳悃河南陜州人     邵天和南直宜興人
  賈啟見前       端廷赦南直當塗人
  辛東山河南洛陽人    呉嘉祥四川眉州人
  侯珮山東范縣人     李紳河南祥符人
  王教南直上海人     盧璧南京羽林人
  程㸅江西南城人     張祥南京錦衣衛人
  方克南直桐城人
  臨鞏兵備道嘉靖十八年
  韓遷偉山西洪洞人    朱旒河南偃師人
  曹誥湖廣黄岡人     趙一中北直青縣人
  劉儒河南汝陽人     榮愷順天大興人
  王汝楫山東徳州人    謝孟金河南陳州人
  徐貢元繁昌人     程瑶山東徳州人
  劉芹宜賔人      彭燦河南靈寳人
  朱袗湖廣蘄水人     祁天叙山西蒲州人隆慶間任
  趙可懐四川巴縣人    楊啟元灤城人
  劉渾成河南確山人萬厯間任  張楚成湖廣江陵人
  李堯德直𨽻永年人    暴孟竒山西屯留人
  劉飬充涪州人     石檟河南汝寜人
  郭宗賢直𨽻邯鄲人    劉光國河南上蔡人
  周光鎬廣東潮陽人    劉易從河南汲縣人
  張棟直𨽻安肅人     荆州俊山西猗氏人
  郉雲路直𨽻安肅人    張鳴鶴頴州人
  張健瀘州人      任應徴四川閬中人
  周懋相江西安福人    李從心直𨽻南樂人
  徐謨江南蘇州人天啟間任   吕遜山東濰縣人
  熊師旦四川冨順人    胡士容湖廣齊縣人崇禎間任
  向印賢四川通江人    馬洙山西代州人
  李虞䕫山西平陸人    王裕心山西孝義人
  黄絅河南光州人     王標極直𨽻南宫人
  張懋相
  分守隴右道
  韓文直𨽻新城人     楊純四川大竹人
  鄧山四川内江人     劉憲江西餘干人
  陳煇南直靈璧人     李思明山東濟寜人
  周載四川冨順人     李璣四川南部人
  柳尚義湖廣巴陵人    胡鍵直𨽻長垣人
  張禴直𨽻平峪人     周崇義山西聞喜人
  成文山西文水人     任洛河南鈞州人
  范箕南直呉江人     高鑑山西廣昌人
  高世彦四川内江人    左鈺阜城人
  戴珊江西浮梁人     高弼山東武城人
  鄧林四川眉州人     馬銓直𨽻南和人
  張勛直𨽻完縣人     蔚春南直合肥人
  徐聨江西南豐人     陳璧山西太谷人
  施訓四川巴縣人     孫經直𨽻開州人
  許果江西南昌人     張衍慶河南汲縣人
  劉存學山西吉州人    李時達四川南部人
  史鶚河南汲縣人     周瑶四川内江人
  梁璟山西崞縣人     張琳浙江餘姚人
  耿文睿山西曲沃人    李鏡江西弋陽人
  馬輅河南陳留人     邵棠直𨽻通州人
  胡瑞河南河内人     李天衢山西樂平人
  楊守隅浙江鄞縣人    李順南直武進人
  畢昭山東新城人     王教四川宜賔人
  范輅湖廣貴陽人     李文忠雲南臨安人
  楊濓直𨽻安州人     邵章浙江餘姚人
  史闕疑直𨽻涿州人    周世逹四川江津人
  李璉直𨽻遵化人     呉椿江西新建人
  王彦明直𨽻内丘人    栗魁周山西陽城人
  劉伯爕湖廣孝感人    李維正湖廣京山人
  徐學詩南直靈璧人    劉應元山西洪洞人
  陳霖山西忻州人     張九歌山東曹州人
  王任四川潼川人     耿鳴世山東新城人
  趙崇山西平陽人     王藻山西清源人
  楊歸儒河南洛陽人    田樂直𨽻任丘人
  張應登四川内江人    劉易從河南汲縣人
  梁雲龍廣東瓊山人    郭顯忠河南太康人
  張維新河南汝陽人    秦大䕫山東臨清人
  丘萬階山東朝城人    任彦棻山東任城人
  周懋相江西安福人    朱爕元浙江山隂人
  張士俊山西人     李中行山東登州人
  劉澤深河南扶溝人    王鳴玉湖廣景陵人
  張兆曾江南華亭人    陶珽浙江黄巖人
  楊進山西蒲州人     錢選江南常熟人
  分廵隴右道
  任鑑河南臨頴人     劉弼河南安陽人
  尚繻河南睢陽人     白金直𨽻人
  邊億直𨽻任丘人     張瀾山東即墨人
  李崐        李璋錦衣衛官籍
  王忠四川瀘州人     阮吉
  劉孝山東高唐人     李節義山東茌平人
  王棟四川南充人     周鎬江南無錫人
  姚文清山西陽曲人    司廸山西澤州人
  高䕫高安人      高登直𨽻内黄人
  盧耿麒直𨽻樂亭人    紀常直𨽻文安人
  白鎰山西平定人     江南山東濟陽人
  孟雷山西澤州人     賈樞山東商河人
  許檖河南蘭陽人     王光宇山西臨晋人
  王獻圖湖南零陵人    周臣南直崑山人
  馮惟訥山東臨胊人    曾如春江西臨川人
  崔應麒直𨽻獲鹿人    李得中河南人
  白受采直𨽻人     張福臻山東人
  李虞䕫山西平陸人    馮子履山東臨朐人
  劉一相山東長山人    陳崇虞雲南人
  姚一讓山西人     陳式孟山西人
  李新湖廣人      范學淹山西人
  靖逺兵糧道
  馬文健山東鉅野人    馬三樂山東陽信人
  梁許河南孟津人     郉玠山東益都人
  王筵河南商城人     張一通直𨽻寜津人
  葉憲江西南昌人     王亮浙江臨海人
  張邦伊浙江鄞縣人    張文華四川内江人
  劉兌直𨽻新安人     郭顯忠河南太康人
  季東魯山東德平人    黎方四川丹稜人
  袁𢎞德直𨽻曲周人    岳萬階山東朝城人
  盛世承江南桐城人    秦大䕫山東臨清人
  張光晋山西澤州人    徐雲逵北直遷安人
  呉暐山東萊蕪人     向應賢四川通江人
  葉廷桂河南商丘人    張輦山西蒲州人
  潘有功江南蘇州人    王功弼山西蒲州人
  李應選湖廣江夏人    李含璞直𨽻房山人
  田連隰       周𢎞圖山東人
  洮岷兵備道
  李玘江西人成化間任    鄧本端四川資縣人
  呉玘南直華亭人     周謨江西新淦人
  葉淇南直山陽人     毛鸃直𨽻長垣人
  陸珩浙江歸安人     柳應辰湖廣巴陵人𢎞治間任
  李遜山東陽信人     張泰直𨽻肅寜人
  王雲鳯山西和順人    張天衢直𨽻高陽人
  常賜山西沁水人正德間任   李璋浙江景寜人
  翟唐直𨽻長垣人嘉靖間任   翟鵬山東武定人
  韓登直𨽻高陽人     許路南直宿松人
  竇明山西武鄉人     馬紀河南鈞州人
  楊麗四川南充人     謝旻直𨽻任丘人
  崔三畏直𨽻蠡縣人    傅鳯翔湖廣應山人
  紀資直𨽻任丘人     白濬廣西桂林人
  江濬山東歴城人     王綸山西蒲州人
  張賢山東濟寜人     遲鳯翔山東臨朐人
  孟飬性山東齊河人    于錦山東濟寜人
  張祥南直武進人     徐敦南直太倉人
  温汝春河南洛陽人    於惟一南直懐寜人
  劉侃湖廣京山人隆慶間任   吕鳴珂浙江麗水人
  郜大經直𨽻呉橋人萬厯間任  趙焞山東平原人
  李日强山西曲沃人    馬出圖山西遼州人
  羅維垣四川嘉定人    楊松河南洛陽人
  郭汝山東濟寜人     錢楷山東冠縣人
  劉葵直𨽻通州人     李春光山西解州人
  郭萬里山西太平人    蕭應宫南直蘇州人
  張悌河南内鄉人     盧學禮直𨽻任丘人
  袁𢎞徳直𨽻曲周人    盧傳元河南抉溝人
  張以謙河南洛陽人    畢自嚴山東淄川人
  馬性醇山東陽信人    秦士文山東䝉隂人天啟間任
  葉振生山西聞嘉人    劉澤深河南扶溝人崇禎間任
  彭克濟湖廣人     蕭丁泰湖廣人
  向印賢四川人     閻夢䕫河南人
  黄綱河南光州人
  分廵關西道
  車霆山西人𢎞治間任    陳毓賢福建人嘉靖間任
  江玠四川巴縣人     王納言山東淄川人
  紀常北直文安人     李冕山東章丘人
  吕時中直𨽻清豐人    遲鳯翔山東臨朐人
  胡松江南滁州人     高捷河南新鄭人
  李景萃直𨽻任縣人    呉文企湖廣人
  固原兵備道
  楊勉四川安岳人成化間任   嚴憲河南扶溝人
  邊完河南𣏌縣人     翟廷蕙河南洛陽人
  王繼河南祥符人     孫逢吉山西渾源人
  李經山西陽城人𢎞治間任   陶琰山西絳州人
  胡倬廣西桂林人     陳珍奉天廣寕人
  胡經山東濵州人     高崇熈山西石州人
  王凱直𨽻蠡縣人正徳間任   黄繡江西清江人
  景佐山西蒲州人     羅玹河南扶溝人
  許諫河南洛陽人     毛思義山東陽信人嘉靖間任
  成文山西文水人     桑溥山東濮州人
  郭鳯翔河南祥符人    沈圻浙江平湖人
  樊鵬河南信陽人     王邦瑞河南宜陽人
  李文忠雲南臨安人    紀繡山東利津人
  曹邁四川榮縣人     江東山東朝城人
  李盤河南固始人     李世芳山西黎城人
  張松河南洛陽人     崔官四川閬中人
  許天倫山西振武人    李臨陽四川江津人
  焦璉順天涿州人     王之臣四川南充人
  史載徳直𨽻任丘人    李廷儀山西人萬厯間任
  楊時寜河南祥符人    楊楫河南商丘人
  呉鴻功山東萊蕪人    劉廣業河南洛陽人
  徐雲逵直𨽻遷安人    張舜命河南商城人
  劉尚朴河南信陽人    董國光山東滕縣人
  劉效祖武驤左衛人    陸夢龍浙江山隂人
  分守河西道
  左鋞故城人成化間任    曹鋐句容人
  王玹鹽山人      于茂寜海人𢎞治間任
  燕忠直𨽻薊州人     王凱直𨽻蠡縣人
  秦昻山西人正徳間任    許淳四川成都人
  張瀾河南洛陽人     王寅直𨽻容城人
  張檄山西代州人     阮吉河南汲縣人
  孫經直𨽻開州人     高公韶四川内江人
  路迎山東汶上縣     謝芝山西人嘉靖間任
  牛天麟山東人     鄭光琬福建人
  魏淪山東聊城人     李文忠雲南大理人
  王納言山東淄川人    劉彭年四川巴縣人
  陳儒錦衣衛人      張邦教山西蒲州人
  龔輝浙江餘姚人     王汝孝山東東平人
  俞智南直歙縣人     王維賢四川中江人
  李蓁河南祥符人     李維藩山西遼州人
  宋徴河南唐縣人     蘇志臯直𨽻固安人
  張鐸南京京衛人     冉崇禮河南中牟人
  栗永禄山西潞州人    汪尚寜
  李鎜河南固始人     陳其學山東登州人
  朱用河南洛陽人     竇一桂
  劉廣生河南羅山人    關守箴河南永城人
  熊則貞湖廣崇陽人    朱綵四川劍州人
  孟楠直𨽻濬縣人     周日强直𨽻蠡縣人
  朱純山東壽張人     傅啟光福建南安人
  鞠思讓山東文登人    馮福謙四川南充人
  林德馨福建福清人    段復興山東陽穀人
  寜夏河西道
  張天錫宣徳間任     劉瓚
  金濓江南山陽人     馬謙
  郭紀山西大同人     何楚英湖廣攸縣人
  李臯山東德州人     張逢吉
  王瀛        王塤河南許州人
  劉謙山西陽曲人     曹竒四川重慶人
  姚明江西貴溪人     王瓚河南陜州人
  羅明        余金
  李經        王弁
  王貫        李隆
  任極山西平定人     趙惟卿北直栢卿人
  戴光啟山西祁縣人    李春光山西觧州人
  石繼芳山東益都人    蔡可賢成安人
  馬鳴鸞内江人     尹應元湖廣漢川人
  王道増南直人     高世芳河内人
  張我繩北直邯鄲人    龔文選四川人
  趙可教温江人     周懋相安福人
  馮從龍四川人天啟間任   呉文企湖廣景陵人
  張崇禮山西代州人    沈應時
  譚性教山東萊蕪人    呉暐萊蕪人崇禎間任
  劉錫元南直長洲人    丁啟睿河南永城人
  王裕心山西孝義人    李虞䕫山西平陸人
  張鳯翼堂邑人
  寜夏河東道
  張守忠山西聞喜人    侯東萊山東萊州人
  王惟善河南新蔡人    陳華山東諸城人
  姚繼可襄城人     馬時泰河南陳留人萬厯間任
  郭汝山東濟寜人     焦子春河南登封人
  陳經        陳价
  李端澄河南人𢎞治間任   孟逵順天人
  尚儒河南睢陽人     李政葉縣人
  賈時河南歸徳人     白金南直常洲人
  張檄山西代州人     黎堯卿四川忠州人
  舒表銅梁人      王璽山西猗氏人嘉靖間任
  劉淮河南睢州人     張崇德山東沂州人
  齊之鸞南直桐城人    劉恩北直保定人
  譚誾四川蓬溪人     孟霦山西澤州人
  白金山西人      王朝相永年人
  殷學山東東阿人     栗應麟山西人
  許用中山東東阿人    潘璵四川成都人
  許天倫山西人     胡賔光州人
  王三捷山西人     謝莆山西代州人
  張橋雲南人      方岳山東萊州人隆慶間任
  馬文建鉅野人     汪文輝直𨽻蠡縣人
  劉之䝉順天覇州人    解學禮山西安邑人萬厯間任
  周有光山西榮河人    劉堯卿北直保定人
  劉復禮山海衛人     姚繼先四川成都人
  陳學曾遵化人     隨府魚臺人
  馬鳴鸞内江人     荆州俊山西猗氏人
  王道増南直頴州人    王登才北直開州人
  李起元南和人     秦尚明河南太康人
  楊文忠陵縣人     任應徴四川閬中人
  張崇禮山西代州人    張九德浙江慈谿人泰昌間任張維樞福建晋江人天啟間任  周汝璣商城人
  葛汝麟德平人崇禎間任   曹夢吉崇禎間任
  分守西寜道
  戴弁江西浮梁人     李時浙江義烏人
  賈璇山西汾州人     耿繼芳直𨽻饒陽人
  陳璧山西太谷人     陳渭四川江津人
  周載四川冨順人     王汝舟四川華陽人
  李淮山西聞喜人     許鳯翔山西洪洞人嘉靖間任
  李茂元湖廣歸州人    孟易山東濟寜人
  龎浩山西絳州人     周允中山東金鄉人
  喬英直𨽻束鹿人     及宦直𨽻交河人
  馬汝彰河南汲縣人    張璽直𨽻冀州人
  江東山東朝城人     石永直𨽻威縣人
  王汝楫山東人     孟淮河南祥符人
  張玭山西蒲州人     呉天壽順天宛平人
  王光祖直𨽻魏縣人    黎堯勛四川樂至人
  李敏德山西長治人    姚九功山西襄垣人
  沈應時河南衛人隆慶間任   周國卿錦衣衛人
  梁明翰山西孝義人    張一霽河南睢陽人
  梅友松四川内江人    趙焞山東平原人萬厯間任
  張九一河南新蔡人    李汶直𨽻任丘人
  霍維藎直𨽻曲周人    賈仁元山西萬泉人
  鄧林喬四川内江人    袁𢎞德直𨽻曲周人
  張思忠直𨽻肥鄉人    田樂直𨽻任丘人
  李際春湖廣蘄州人    周有光山西榮河人
  郭萬里山西太平人    黄子美山東曲阜人
  張蒲河南偃師人     朱朝聘山東臨清人
  祁光宗直𨽻人     李思恭山東長清人
  張之厚湖廣應城人    史樹德江南金璮人
  孫鼎相山西沁水人天啟間任  楊俊臣山西蒲州人
  馮任浙江慈谿人     王順行河南通許人
  陸卿任江南武進人    宋祖舜山東東平人崇禎間任
  鄭崇儉山西鄉寜人    車夢瑶江西金谿人
  曠昭四川遂寜人     郭湸河南新鄉人
  陳逹四川奉節人     劉印江西南昌人
  西寜兵備道副使𢎞治初設
  柯忠懐安人𢎞治間任    潘楷錦衣衛籍
  宋禮順天宛平人     胡江山東濵州人正徳間任
  郭韶山西霍州人     賈運北直束鹿人嘉靖間任
  宋連北直清苑人     魯教羅山人
  及宦北直交河人     王世爵北直開州人
  路珠河南新鄉人     王繼芳北直固安人
  范瑟山東歴城人     李臨陽四川江津人
  蔡用艾錦衣衛籍     張國珍永川人
  周國卿錦衣衛籍隆慶間任   劉行素北直髙陽人
  姜延瑶山東掖縣人    董汝漢山西萬泉人
  任彬山西蒲州人     張登雲寜陽人
  萬世德山西偏闗人    石賈河南汝寜人
  余良樞江西奉新人    李有實山東黄縣人
  龍膺武陵人      李紀江南江都人
  周琰直𨽻阜城人     蕭翀四川内江人
  傅習江西進賢人     高顯山東濮州人
  陳鼎山東登州衛人     易瓚北直肅寜人
  李經真陽人      紀純河南磁州人
  王昺山東章丘人     劉珂北直開州人
  郭朝賔山東汶上人    孟懐河南祥符人
  李懿北直呉橋人     王本固北直郉臺人
  周京北直永年人     侯東萊山東掖縣人
  李克德北直永年人    平康裕山東新城人萬厯間任
  郭堵山東曹州人     張孔修北直大名人
  燕好爵山西翼城人    李丁山東曹州人
  劉光國河南上蔡人    劉敏寛山西安邑人
  馬朝陽山西太原人
  分廵西寜道
  劉賔魏縣人      常顯山西榆社人
  邱璐河南安陽人     馮允中彬州人成化間任
  孟逵北直玉田人     俞振英新昌人
  王相河南商水人     葛萱高郵州人
  田益山西崞縣人     官賢山東人𢎞治間任
  陳暐河南汲縣人     張進山西人正徳間任
  劉道立河南人     胡止河南羅山人
  董琦山東陽信人     馬馴山東人嘉靖間任
  周汝勤河南上蔡人    蒋儀江南崑山人
  盧耿麟北直樂亭人    何鍾四川冨順人
  張問行内黄人     方遠宜江南歙縣人
  張璽北直冀州人     賈應春北直真定人
  左傑恩縣人      鍾鑑山西澤州人
  喬英北直束鹿人     石永北直威縣人
  劉世永北直束鹿人    黄元白四川逹州人
  王繼洛河南鄭州人    張謐北直南皮人
  侯有功江西浮梁人    楊衍慶宜春人
  張佳印銅梁人隆慶間任   李之茂山西屯留人
  徐節山西人萬厯間任    殷仁懐柔人
  張九一河南新蔡人    岳凌霜北直高邑人
  王印祥撫寜人     趙欽湯山西觧州人
  郉玠山東益都人     朱正色南和人
  徐三畏北直任丘人    陳所職河南禹州人
  李景元北直大名人    李徽猷臨邑人
  龍膺武陵人      李楠山西崞縣人
  肅州兵備道副使
  劉寅四川内江人𢎞治間任   李旻北直趙州人
  陳珍遼東人      譚肅山東夀張人
  徐聨南豐人      李夣龍䝉隂人
  李端澄河南武陟人    張憲山西蔚縣人
  陳九疇山東曹州人    戴書湖廣崇陽人
  姚文淵山東平原人    趙載山西垣曲人嘉靖間任
  任洛河南鈞州人     呉鎧山東陽榖人
  栗登四川巴縣人     孟易山東濟寜人
  侯秩北直長垣人     劉從學山西吉州人
  李涵北直遷安人     辛東山河南洛陽人
  張愚北直天津人     劉瑜北直元城人
  趙得祐盧龍人     唐寛山西平定人
  王儀北直文安人     胡汝輔山西石州人
  張玭山西石州人     劉夣元北直安州人
  陳其學山東登州人    范充濁覇州人
  任繼祖蒼溪人     張廷槐宣府人
  祝堯煥山東濮州人    張蕙平原人隆慶間任
  錢進學山東萊州人    孫坤河南睢州人
  劉寅博野人      武尚賢永清人
  <span id="李">[[#李|李]]山東壽光人     焦子春河南登封人
  朱正色南和人     袁𢎞德北直曲周人
  李啟源北直順德人    胡維新浙江餘姚人
  郭師古江南如臯人    霍鵬北直井陘人
  劉兑新安人      李楠山西崞縣人
  王忠顯山西澤州人    李應魁四川内江人
  孫鼎相山西沁水人泰昌間任
  督理甘固等處糧儲户部郎中嘉靖初設
  婁志德嘉靖間任     陸載
  李允升       胡汝翼
  步允遷       呉夢麟
  王宇光       周鍵
  王霽        陳燦
  郝守業       呉崙
  盧煌河南人      李向陽四川人
  湯仰四川人      宋諾直𨽻人隆慶間任
  王基山東人      崔行可四川人
  楊可大山西人萬厯間任   劉守仁山西人
  李慤直𨽻人      髙時山東人
  王道山西人      呉謙四川人
  李際春湖廣人     胡應辰湖廣人
  顔宇坪湖廣人     王經邦直𨽻人
  周友程直𨽻人     蔡承直湖廣人
  梁宜生山東人     侯康雲南人
  高環山西人      衛三省河南人
  王聘賢       呉兆熊
  湯啟華宜興人     呉鳴虞宜興人
  督理寜夏糧儲户部郎中嘉靖十七年
  高翀湖廣安陸人     侯珮山東人
  周建邦四川巴縣人    王太平山東人
  張子順山東德州人    洪遇山東歴城人
  黄澄四川冨順人     田汝麟順天涿州人
  陳治山東德州人     唐世龍北直獻縣人
  蘇存北直任丘人     楊宗振四川墊江人
  蔡國熈北直永平人    黄鶴河南杞縣人
  蕭大亨太安人     趙大倫山西沁水人
  張體乾北直真定人    李木山西解州人
  張國華四川巫山人    譚起四川䕫州人
  田時秀北直保定人    李大嘉山西平陽人
  李丁山東兗州人     張仲鴻山東兖州人
  張悌河南南陽人     喻思恪四川重慶人
  鄭璧四川成都人     高拱辰山西平陽人
  陳良知山東青州人    秦尚明河南開封人
  孫敦化河南開封人    楊文忠山東陵縣人
  張我繩直𨽻邯鄲人    金煉山東德州人
  顧言江隂人      楊相江南人
  張踵芳陜西人     宋聨奎山東人
  范學顔山西人     南廷錫陜西人
  孫光前廣西人
  臨洮府知府
  陸𥢾仁和人洪武間任    楊忠仁和人
  劉用        喻紹先
  郝文俱洪武間任     李恭永樂間任
  花本平安人      安正新都人
  張嚴俱永樂間任     許譽掖縣人宣徳間任
  李榮臨清人      呉崖蕭山人正徳間任
  張儼鎮江人正統間任    劉昭潞州人景泰間任
  邊寜任丘人天順間任    李通成化間任
  張瓚陵川人      朱綏
  趙文博代州人     張振夏縣人
  錢茂律臨海人俱成化間任   李紀潞州人𢎞治間任
  郝清        車霆石州人
  熊槩商城人俱𢎞治間任    孫傑平定人正德間任
  李賔順天人      梁榘柘城人
  孫沔魚臺人      謝瑞冀州人俱正德間任
  郭九臯順天人嘉靖間任   楊應奎青州人
  丁貴濵州人      張竿南充人
  李録臨邑人      陳輖歴城人
  李紳祥符人      李檠金鄉人
  周臣呉縣人      馬聰太平人
  張鵬翼虞城人     唐頥陽曲人
  方啟參巴陵人     彭燦靈寳人
  王潺錦衣衛人      楊君璽文登人
  劉時舉吉水人俱嘉靖間任   張仁平原人隆慶間任
  郉邦臨清人      蕭守身懐慶人萬厯間任
  申維岱遵化人     曹時聘獲鹿人
  李邦佐陳留人     夏鏜大足人
  賀愈崞縣人      楊仕亷洛陽人
  岳維華曲周人     劉應聘翼城人
  李承武錦衣衛人     李再命冀州人
  張第茌平人      王曰然景陵人
  王景彜寜鄉人     高以道阜城人
  王一之肅寜人     黄和沂州人俱萬厯間任
  冀懋中上蔡人天啟間任   藍近仁曹縣人
  陳崇虞呈貢人     馮福謙南充人崇禎間任
  石應岷丹陽人     馬蔚西充人
  鞏昌府知府
  張瓚        趙文博
  崔達        陳敏
  孫亶        崔志顯
  戴浩        韓福
  秦紘        郉珫
  曾逵        張侃
  徐盛        朱寰
  孫春        孫璽
  唐臣        李鉞
  謝訒山西人      馬騤代州人
  倪璋宛平人      朱裳
  金濓平谷人      張綸任丘人
  金中天榆次人     袁士偉肥城人
  周滿内江人      㓂天與榆次人
  楊銓武功衛人      李世芳麻城人
  呉夢麟曲周人     梁恩巴陵人
  李莛湯隂人      張九歌曹州人
  張世印石首人     胡穗永寜人
  袁桂蓁洛陽人     鄭國仕魏縣人
  許光大安陽人     路楩汶上人
  趙時敏大名人     郭師古如臯人
  張居敬趙州人     張國紀洛陽人
  李秩孟津人      劉湧商城人
  蕭九成内江人     張邦政滿城人
  任悊南充人      張雲翼太平人
  原乘雲長治人     朱煐滑縣人
  劉文琦西充人     郭之祐濳江人
  李鳴珂束鹿人     曹司牧樂亭人
  王文清永寜人     耿啟束鹿人
  郭湸新鄉人      湯鳯喈潼川人
  呉士熈浙江人     喬遷髙山西人
  馮兆祺直𨽻人
  平凉府知府
  李鈞江夏人洪武間任    何吉英東陽人永樂間任
  陳奎江西人成化間任    田楊保定人
  劉璽髙陽人𢎞治間任    呉遜夾江人
  車霆石州人      安惟學臨汾人俱𢎞治間任
  髙謙永平人正徳間任    闕清河間人
  鄭選固始人      鄭珩任丘人俱正德間任
  王番灤州人嘉靖間任    孫聰開州人
  馮裕臨淄人      任守德靈石人
  呉世良山東人     王松固安人
  陳貴錦衣衛人      錢瀾阜城人
  尹宇南宫人      王紱北京人
  邊沆任丘人      髙尚志山東人
  楊謨山西人      王儼汾州人
  甘灃湖廣人      姚汝籽襄城人
  黄棟湯隂人      張家第固安人
  邵大爵荆州人     祁天叙蒲州人俱嘉靖間任
  錢進學萊州人隆慶間任   盧嘉慶祥符人萬厯間任
  鮑文縉臨清人     張崇謙蒲州人
  李應春山西人     羅潮三河人
  姚繼先成都人     殷三禮東阿人
  徐濓開封人      裴述祖澤州人
  喻三元豐城人     王登才開州人
  王忠顯澤州人     郉有忭昌邑人
  張聨奎富順人     王之都新城人
  曹一蘭獲嘉人     呉士瑞黄岡人
  趙𢎞道蒲州人俱萬厯間任   劉衣錦觀城人天啟間任
  范立朝臨川人     隋不矜壽光人俱天啟間任
  王有翼内江人崇禎間任   華衮湖廣人
  郝𢎞猷茂山衛人     管嗣章清苑人
  巨道凝臨汾人     蒋茂餘姚人
  魯國俊全椒人
  慶陽府知府
  陳林洪武間任      裴智宣德間任
  何榮定襄人      孔恂曲阜人正統間任
  萬旬        耿信濟寜人景泰間任
  張翔蓬萊人天順間任    李輔北直人
  馬傑利津人成化間任    張綸平定人
  王貴永平人      陳奎汲縣人
  龎瑄祁縣人      周茂盧龍人
  杜學登封人俱成化間任    黄傑鄧州人𢎞治間任
  孟瀛博野人      丁紳朔州人
  宋鑑陽城人      晁必登四川人
  劉昻髙唐人      馬葳武定人
  郝鎰河間人俱𢎞治間任    張天相陽曲人正德間任
  初賢福山人      張憲蔚州人
  王顯髙錦州人     賈運束鹿人
  馬龠南充人俱正德間任    蕭海江都人嘉靖間任
  吕阼正定人      孫聰開州人
  李文芝東平人     袁淮任丘人
  何岩扶溝人      王佩文安人
  田大有東平人     李紳祥符人
  錢士聰翼城人     楊謨澤州人
  汪來天津人      梁明翰孝義人
  孫續錦州人      時通上元人
  牛輗髙平人      譙思南充人
  黄璒富順人俱嘉靖間任    吳崙德州人隆慶間任
  郭邦驥長治人     潘子雨德州人萬厯間任
  劉守仁洪洞人     李承武錦衣衛人
  景嵩大同人      傅性敏睢州人
  胡誥東明人      張與行絳州人
  劉應聘翼城人     嚴思恭嘉興人
  陳三畏資縣人     懋榖南昌人
  陳良知莒州人     霍應麟屯留人
  紀天德河間人     劉元㑹任丘人
  史東昌蔚州人     阮自華安慶人俱萬厯間任
  楊承棟冨順人天啟間任   沈𢎞業慶都人
  管學經鄞縣人     朱純長清人崇禎間任
  趙三極永寜人     鞠思讓文登人
  臧嗣德諸城人     髙璨洛陽人
  韓友范岢嵐人     董珫北直人
  臨洮鎮總兵
  劉綎南昌人萬厯間任    陳霞大同人
  孫仁大同人
  固原鎮總兵
  白玉京衛人      曹雄西安左衛人
  陳英京衛人      韓玉京衛人
  鄭卿寜夏人      張鳯延綏人
  徐仁延綏人      吕經寜夏人
  尤繼先榆林人     郭江榆林人
  劉國鏞綏德人     李維新凉州人
  侯世禄榆林人     梁柱朝宣府人
  錢忠顯大同人     楊麒蘭州人
  張天禮榆林人     鄭嘉棟右衛人
  楊英        侯勲
  趙文平凉衛人      劉淮宣府人
  魯經荘浪衛人      劉文慶陽衛人
  梁震榆林衛人      任傑西安左衛人
  張鎮宣府人      魏時慶陽衛人
  王縉西安衛人      張逹凉州衛人
  成勲三屯營人      孫臏綏德衛人
  袁正太原人      曹世忠綏德衛人
  許經無爲州人      郭震寜夏人
  孫國臣大同人     李正延綏人
  王撫民延綏衛人     張臣榆林衛人
  劉承嗣山西振武衛人    李昫固原衛人
  董一魁宣府人     張剛榆林衛人
  楊濬荘浪衛人      黄明臣宣府人
  蕭如薫延安衛人     管一方山西中屯衛人
  柴國柱西寜衛人     鄧鳯榆林衛人
  王邦佐榆林衛人     姚國忠宣府人
  祁繼祖山西蔚州衛人
  寜夏鎮總兵
  胡原        馬鑑
  何福        王俶
  柳守        張麟
  費瑾陜西人      梁銘保定人
  呉傑陜西人      陳懋
  史釗        黄真
  張泰本鎮人      張儀景泰間任
  翁信天順間任      李杲成化間任
  呉琮        沈煜
  范瑾        神英
  任嵩        周玉
  焦俊        陳桓𢎞治間任
  周璽        李俊
  郭鍧        李祥正德間任
  張安        温恭
  姜漢榆林人      史鏞本衛人
  楊英        仇龯
  保勛本鎮人      魏鎮慶陽人
  潘浩        卻永宣府人
  安國綏德人      路瑛靖逺人
  張輗陜西人嘉靖間任    种勛鞏昌人
  杭雄延綏人      趙瑛延綏人
  周尚文陜西人     王效延綏人
  任傑陜西人      李義凉州人
  王縉山西人      黄振固原人
  吉象荘浪人      姜應熊
  趙應本鎮人      李琦榆林人
  呉鼎本鎮人      雷龍鞏昌人
  牛秉忠榆林人隆慶間任   謝朝恩榆林人
  張傑甘州人      劉濟永昌人萬厯間任
  張臣榆林人      李昫固原人
  秦尚明太原人     劉承嗣振武衛人
  張維忠延安人     孫敦化開封人
  董一魁宣府人     蕭如薫延安衛人
  金前煉德州人     解一清宣府前衛人
  李如栢鐵嶺衛人     杜桐榆林衛人
  韋子宣宣府人     姚國志宣府人
  杜文煥       蕭如蕙
  王汝金甘州衛人     魏世德大同衛人天啟間任
  呉守德宻雲中衛人    談世德西寜衛人
  杜𢎞域       尤世禄榆林衛人崇禎間任
  賀戎臣保定後衛人    馬世龍本鎮人
  祖大弼遼東人     馬科天成衛人
  官撫民榆林人     顧言江隂人
  甘肅鎮總兵
  宋晟懐逺人      宋琥晟子
  費瓛定逺人永樂間任    李彬
  劉廣張掖人      丁剛息縣人
  史昭合肥人宣德間任    劉釗全椒人
  都滿開城人      王貴
  任禮正統間任      蒋貴江都人
  胡麟        衛頴華亭人天順間任
  郭登鳯陽人成化間任    蒋琬
  鮑政北京人      王璽大同人
  范瑾        焦順
  周玉大同人      劉寜京衛人
  王茂        彭清
  劉勝遼陽人      衛勇北京人
  王勲榆林人      金鏞遼東人
  徐謙凉州人      史鏞寜夏人
  栁湧甘州人      李隆 
  武振山丹人      姜奭榆林人
  劉文慶陽人嘉靖間任    魯經
  楊信固原衛人      仇鸞寜夏人
  王繼祖宻雲人     呉釗
  李卑榆林人      劉承業甘州人
  吕經寜夏人      傅津綏德人
  李震鎮畨人      楊真荘浪人
  孫國臣大同人     白允中綏德人
  鄭印寜夏人      雷龍鞏昌人
  徐仁綏德人      佟登遼東人
  楊濬        劉承嗣振武人
  陳鋭綏德人      張臣榆林人
  李朐固原人      柴國柱西寜人
  王斌業西安人萬厯間任   王允中山丹人
  達雲凉州人      李懐信大同人
  祁秉忠西寜人     薛永壽北京人天啟間任
  董繼舒宣府人     徐永壽宻雲人
  楊嘉謨凉州人     張顯謨荘浪人
  曹文詔大同人     栁紹宗榆林人
  柴時華西寜人     馬曠蒲州人
  左勷榆林人

  甘肅通志巻二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甘肅通志巻二十八
  皇清文職官制
  總督陜西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都御史一員駐劄西安巡撫甘肅等處地方贊理軍務兼理茶馬都御史一員駐劄蘭州
  舊設巡撫寧夏都御史一員駐寧夏鎭今裁舊設巡按甘肅御史一員兼攝臨鞏學政今裁舊設巡茶御史一員督理茶馬今裁
  舊設督理茶馬部郎一員康熈三十四年設四十四年裁
  提督通省學政一員
  甘肅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一員駐劄蘭州照磨一員 廣積庫大使一員
  舊設副理問一員都事一員
  分守凉荘道一員駐劄凉州
  甘肅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員駐劄蘭州照磨一員
  舊設知事一員
  整飭臨洮道一員兼理驛傳事務駐劄蘭州
  整飭洮岷道一員駐劄岷州
  整飭平慶道一員駐劄平凉府
  分巡甘山道一員駐劄甘州府
  分巡寧夏道一員駐劄寧夏府
  撫治西寧道一員駐劄西寧府
  整飭肅州道一員駐劄肅州
  舊設分守隴右道分守河西道分巡隴右道靖逺兵備道分巡關西道河東兵糧道各一員苑馬寺卿
  臨洮府知府一員 河捕同知一員駐蘭州河州同知一員 經歴一員 沙泥沙井驛丞各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狄道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
  舊設縣丞巡檢各一員
  渭源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慶平驛丞一員
  蘭州知州一員 州判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衛經歴蘭泉摩雲驛丞各一員
  金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清水驛丞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
  舊設縣丞定逺驛丞各一員
  河州知州一員 州判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衛經歴長寧鳯林銀川定羗和政驛丞各一員
  歸徳所干總一員
  鞏昌府知府一員 撫夷同知一員駐劄西固城通判一員 經歴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撫民同知監收同知推官各一員照磨税課使司獄司衛經歴各一員
  隴西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通逺驛丞一員
  安定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秤鈎驛丞一員西鞏驛丞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舊設延夀通安驛丞各一員巉口雞嘴巡檢司各一員裁
  㑹寧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青家驛驛丞一員儒學訓導一員
  舊設教諭巡檢司各一員裁
  通渭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漳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伏羗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教諭一員
  寧逺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西和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岷州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茶馬大使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撫民同知酒店驛丞衛經歴教授各一員
  靖遠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
  舊設監收同知一員衛經歴教授各一員
  洮州衛守備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平凉府知府一員 鹽茶同知一員駐劄固原經歴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貼堂同知管糧通判推官各一員照磨司獄司各一員
  平凉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
  舊設衛經歴高平驛丞各一員
  崇信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教諭一員
  華亭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瓦亭驛丞一員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巡檢二員
  鎭原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白水驛丞一員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主簿巡檢各一員
  固原州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訓導一員
  舊設州同知衛經歴驛丞各一員
  涇州知州一員 州判一員 吏目一員 瓦雲驛丞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巡檢一員
  靈臺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
  靜寧州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訓導一員
  舊設州判涇陽驛丞各一員
  莊浪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教諭一員
  隆徳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教諭驛丞各一員
  慶陽府知府一員 經歴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訓導一員
  舊設捕盜同知推官各一員知事照磨衛經歴驛丞各一員
  安化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巡檢二員驛丞一員
  合水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巡檢一員驛丞三員
  環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巡檢一員驛丞三員
  眞寧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巡檢一員
  寧州知州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州同一員巡檢一員驛丞二員
  甘州府知府一員雍正三年新設經歴一員新設儒學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俱新設
  舊設監收同知監肅通判各一員
  張掖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新設
  山丹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新設
  舊設衛經歴教授各一員
  凉州府知府一員雍正三年新設莊浪同知一員舊設新𨽻府駐劄平畨經歴一員衛經歴改儒學教授一員衛教授改訓導一員新設大河靖邊黒松懐安柔逺水泉驛丞各一員以上府轄紅城苦水松山通逺平城寛溝三眼井西大通南大通武勝岔口鎭羗驛丞各一員以上屬莊浪㕔轄舊設監收同知一員廣儲倉大使草塲大使稅課局大使各一員
  武威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新設
  舊設武威驛丞一員
  永昌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教授改
  舊設管屯官衛經歴知事倉大使塲大使司獄永昌驛丞各一員
  鎮畨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教授改
  舊設衛經歴一員
  古浪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訓導一員所改
  舊設大靖監收縣丞吏目豐盈倉大使古浪驛丞各一員
  平畨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駐西大通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訓導一員所改
  舊設大松山監屯同知一員衛經歴知事倉大使塲大使税課局大使在城驛丞各一員
  寧夏府知府一員雍正三年新設水利同知一員 理事同知一員新設西路同知一員駐中衛舊帶平涼御今歸寧夏府水利通判一員駐新渠新設鹽捕通判一員駐𠅤安堡舊帶平涼御今歸寧夏經歴一員衛改儒學教授一員衛改訓導一員新設舊設理刑監收中路東路同知各一員俱帶慶陽御裁税課大使一員
  寧夏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新設
  寧朔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新設
  平羅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訓導一員新設
  靈州知州一員 州同知一員駐花馬池吏目一員俱新設鹽大使二員一在恵安堡一在定邊營沙泉同心二驛驛丞各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衛訓導改
  舊設後衛教授經歴各一員俱裁
  中衞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渠口寧安二驛驛丞各一員 大澇蘆溝二驛驛丞各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衛教授改訓導一員
  舊設衛經歴一員
  新渠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訓導一員新設
  寶豐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訓導一員新設
  西寧府知府一員雍正三年新設經歴一員衛改氷溝平戎老鴉驛丞各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衛改訓導一員新設舊設西寧同知監收通判各一員
  西寧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新設
  舊設在城驛丞一員
  碾伯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新設儒學訓導一員舊設嘉順古鄯驛丞各一員
  大通衛守備一員
  直𨽻秦州知州一員雍正七年改直𨽻州州判一員 吏目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州同知一員高橋巡檢倉大使各一員
  秦安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隴城巡檢一員儒學訓導一員
  舊設巡檢倉副使各一員
  清水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
  舊設盤龍巡檢一員
  禮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漩水巡檢一員
  徽縣知縣一員州改典史一員吏目改儒學教諭一員學正改訓導一員
  兩當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教諭巡檢各一員
  直𨽻階州知州一員雍正七年改直𨽻州吏目一員 小川驛丞一員 儒學學正一員 訓導一員
  舊設駐西固州同殺賊驛丞各一員
  成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訓導一員舊設黄渚巡檢一員
  文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直𨽻肅州知州一員雍正八年衛改州同知一員新設吏目一員新設儒學學正一員新設
  舊設監收通判衛經歴教授各一員
  高臺縣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俱新設儒學教諭一員訓導一員俱新設
  安西同知一員新設安西衛守備一員 栁溝衛守備一員 沙州衛守備一員
  靖逆通判一員新設靖逆衛守備一員 赤金所千總一員
  皇清文職官
  總督
  孟喬芳奉天人順治二年
  金礪滿洲人順治十一年
  馬之先滿洲人順治十二年
  李國英奉天人順治十四年
  白如梅滿洲人康熙元年
  盧崇峻奉天廣寧人康熈六年任
  莫洛滿洲人康熈六年任
  羅多滿洲人康熈十年任
  鄂善滿洲人康熈十一年任
  哈占滿洲人康熈十二年任
  希福滿洲人康熈二十二年任
  葛思泰滿洲人康熈二十七年任
  佛倫滿洲人康熈三十一年任
  吳赫滿洲人康熈三十三年任
  席爾逹滿洲人康熈三十九年任
  華顯滿洲人康熈四十年任
  博濟滿洲人康熈四十三年任
  齊世武滿洲人康熈四十七年任
  殷泰滿洲人康熈四十八年任
  鄂海滿洲人康熈五十二年任
  年羮堯奉天人康熈六十年任
  岳鍾琪臨洮人雍正三年
  查郎阿滿洲人雍正七年
  劉於義江南武進人雍正十年署任
  巡撫甘肅都御史
  黄圖安山東堂邑人順治二年
  張尚浙江山隂籍奉天人順治三年
  張文衡開平人順治五年
  周文曄奉天人順治五年
  佟延年奉天人順治十三年
  張堾奉天人順治十八年
  劉斗奉天人康熈元年任
  華善滿洲人康熈九年任
  鄂善滿洲人康熈十六年任
  巴錫滿洲鑲藍旗人康熈二十二年任
  葉穆濟滿洲人康熈二十三年任
  伊圖滿洲人康熈二十七年任
  布哈滿洲人康熈三十年任
  吳赫滿洲鑲藍旗人康熈三十一年任
  嚴泰滿洲人康熈三十一年任
  舒書滿洲人康熈三十四年任
  郭洪滿洲人康熈三十五年任
  喀拜滿洲人康熈三十六年任
  齊世武滿洲人康熈四十年任
  舒圖滿洲人康熈四十七年任
  鄂竒滿洲人康熈四十九年任
  岳拜滿洲人康熈四十九年任
  綽竒滿洲人康熈五十三年任
  花善滿洲正白旗人康熈五十九年署任
  盧詢鑲紅旗人康熈六十一年署任
  傅徳滿洲人雍正二年署任
  胡期恒湖廣人雍正三年
  石文焯正白旗人雍正三年
  莽鵠立蒙古人雍正五年
  許容河南虞城人雍正七年
  廵撫寧夏都御史
  黄爾性奉天葢縣人順治二年
  焦安民滿洲人順治二年
  黄圖安山東堂邑人順治三年
  胡全才山西文水人順治三年
  李鑑四川人順治五年
  孫茂蘭滿洲人順治九年
  劉秉政奉天廣寧人順治十六年任後奉裁
  巡按甘肅御史
  魏琯山東夀光人順治二年
  許𢎞祚湖廣鎭武衛人順治三年
  王世功奉天人順治四年
  石維崐直𨽻清苑人順治五年
  張中元奉天廣寧人順治七年
  何承都福建晉江人順治八年
  朱虚山東曹州人順治九年
  聶玠山西蒲州人順治十二年
  金鼎奉天遼陽人順治十四年
  張吉武奉天廣寧人順治十六年
  傅世舟河南嵩縣人順治十八年任後奉裁
  巡茶御史
  廖攀龍廣東保昌人順治二年
  蘇京山東安東衛人順治四年
  史詥山西孝義人順治五年
  佟鳯彩奉天人
  吳逹江南無錫人順治七年
  姜圖南順天籍浙江人順治八年
  王道新山東濟寧州人順治十年
  劉秉政奉天廣寧人順治十二年
  李騰龍奉天葢州人順治十三年
  王來任奉天人順治十四年
  胡來相直𨽻永平人順治十六年
  許之漸江南武進人順治十七年
  錢延宅江南常熟人順治十八年
  孫錫齡山西絳州人康熈元年任
  朱裴山西聞喜人康熈二年任
  劉曰義奉天人康熈三年任
  梁熈河南鄢陵人康熈四年任
  王遵訓河南西華人康熈五年任
  戈英直𨽻獻縣人康熈六年任後奉裁
  督理茶馬事務
  李學聖滿洲人康熈三十四年任是年設
  錢齊保滿洲人康熈三十六年任
  邵穆布滿洲人康熈三十七年任
  阿蘭泰滿洲人康熈三十八年任
  党色滿洲人康熈三十九年任
  車爾貝滿洲人康熈四十年任
  哈世泰滿洲人康熈四十一年任
  阿圖滿洲人康熈四十二年任
  博音泰滿洲人康熈四十三年任四十四年裁
  提督學政
  楊璥順天宛平人順治二年
  吕雲藻山西臨晉人順治四年
  田厥茂山西蒲州人順治七年
  諸舜發江南上海人順治十一年
  秦才管江南南陵人順治十二年
  馬之𩢶直𨽻東光人順治十六年
  王功成山東博平人康熈元年任
  徐明弼江南蕪湖人康熈三年任
  吕和鐘山西長治人康熈六年任
  鍾朗浙江石門人康熈九年任
  洪琮江南休寧人康熈十二年任
  楊西狩江西人康熈十五年任
  葉映榴江南上海人康熈十八年任
  俞陳琛浙江錢塘人康熈二十一年任
  許孫荃江南合肥人康熈二十三年任
  張光豸直𨽻南宫人康熈二十七年任
  高爾公江南武進人康熈三十年任
  武之亨湖廣孝感人康熈三十三年任
  陸徳元江南長洲人康熈三十六年任
  秘丕笈直𨽻故城人康熈三十九年任以前俱學道胡作梅湖廣荆門州人康熈四十一年任學院劉凡江南頴州人康熙四十二年任學道
  汪灝山東臨清州人康熙四十三年任學院趙晉福建閩縣人康熙四十五年任學院
  江鼎金湖廣荆門州人康熈四十六年任學道朱軾江西高安人康熈四十八年任學道
  潘從律江南溧陽人康熙五十一年任以後俱學院王雲錦江南無錫人康熈五十三年任
  覺羅逢泰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六年王謩江南太倉州人康熈六十年任雍正二年再任楊超曽湖廣武陵人雍正五年
  朱曙蓀四川嘉定州人雍正六年
  潘允敏江南溧陽人雍正七年
  布政使司布政使
  劉𢎞遇奉天瀋陽人順治二年
  胡之彬河南光州人順治三年
  成仲龍直𨽻長垣人順治四年
  王顯祚直𨽻曲周人順治五年
  蕭時彦滿洲人順治十年
  彭有義奉天遼陽人順治十一年
  徐永正奉天廣寧人順治十二年
  王第魁湖廣鍾祥人順治十四年
  朱衣助奉天瀋陽人順治十五年
  周天裔滿洲人順治十六年
  周師忠滿洲人順治十八年
  郭一鶚河南洛陽人康熙二年
  田起蛟奉天瀋陽人康熙二年任後分轄平慶臨鞏羅森順天大興人康熙六年
  成格滿洲人
  伊圖滿洲人康熈十四年任
  鄂愷滿洲鑲紅旗人康熈十七年任
  呀思哈滿洲正白旗人康熈十九年任
  巴錫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二十二年
  圖爾宸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五年
  色楞格滿洲鑲紅旗人康熈二十五年任
  噶爾薩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六年
  吳赫滿洲鑲藍旗人康熈三十年任
  嚴泰滿洲人康熙三十一年
  都善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三十一年
  郭洪滿洲人康熙三十三年
  能泰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五年
  囊吉理滿洲正黄旗人康熈三十七年任
  能泰康熈四十一年再任
  朝琦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四十三年
  鄂代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四十四年
  伍什鑲黄旗覺羅康熈四十六年任
  阿宻逹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四十九年
  哲爾金正紅旗覺羅康熈五十一年任
  傅徳滿洲鑲藍旗人康熈六十年任
  彭振翼正白旗人雍正二年
  鍾保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三年
  孔毓璞山東汶上人雍正六年
  葛森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七年補授未到任諾穆圖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八年
  趙挺元山西聞喜人雍正八年以陜西驛傳道署任鄂昌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十年
  按察使司按察使
  伊圖滿洲人
  舒淑布滿洲正紅旗人康熈十五年任
  索爾孫正白旗蒙古人康熈十八年任
  党愛滿洲鑲紅旗人康熈二十六年任
  囊吉理滿洲正黄旗人康熈三十三年任
  格爾特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六年
  鄂竒滿洲鑲白旗人康熈四十一年任
  巴錫滿洲鑲黄旗人康熈四十九年任
  傅善滿洲人康熈五十八年署任
  彭振翼正白旗人雍正元年
  張适江南丹徒人雍正三年
  鍾保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三年
  李元英正藍旗人雍正三年
  李世倬正藍旗人雍正六年
  整飭臨洮道
  夏揚名山東昌邑人順治二年
  李絮飛奉天沙河堡人順治五年
  于明寳江南金壇人順治七年
  陳倬江南江都人順治十二年
  毛一麟奉天廣寧人順治十三年
  祁彦奉天廣寧人順治十四年
  張基逺山西介休人順治十四年
  張文徳奉天錦州人順治十八年
  孫際昌北直河間人康熈七年任
  王思治奉天瀋陽人康熈十年任
  白應科奉天人康熈十四年任
  郭景昌奉天人康熈二十二年任
  姜登高漢軍籍康熈二十七年任
  金世法漢軍籍康熈三十一年任
  符冏山西翼城人康熙三十六年
  王永羲江南上元人康熙三十九年
  魏勷直𨽻柏鄉人康熈四十二年任
  衛瑛直𨽻滄州人康熈四十七年任
  田呈瑞山西汾陽人康熙五十年
  江際泰漢軍籍康熙五十六年
  盧官保鑲白旗人雍正五年
  劉柏鑲白旗人雍正七年
  李元正藍旗人雍正九年
  吳廷偉江南高郵人雍正十年
  整飭洮岷道
  桂繼攀河南汝寧人順治三年
  屠奏疏湖廣孝感人順治四年
  李起龍直𨽻南宫人順治六年
  胡延年河南光州人順治十一年
  鄧旭江南吳縣人順治十三年
  胡士梅奉天金州人順治十四年
  宋𣏌順天大興人順治十五年
  劉澍直𨽻永清人順治十七年
  吳允謙四川内江人順治十八年
  高翼辰北直灤州人康熈四年任
  任長慶山西汾州人康熈十一年任
  顧大申江南華亭人康熙十三年
  張永茂奉天人康熈十四年任
  杜宸輔直𨽻長垣人康熈十六年補未到任
  傅作楫闕    康熈十六年任
  尚崇恩奉天人康熈十七年任
  張登雲奉天人康熙十九年
  金祖誠江南吳縣人康熈二十五年任
  王知仁山西蒲州人康熈二十八年任
  許嗣印奉天人康熙二十九年
  董紹孔奉天人康熈三十年任
  謝緒光浙江鎭海人康熙三十六年任是後兼轄隴右黄志璋福建人康熙四十二年
  石文焯正白旗人康熈四十四年任
  童華祖浙江山隂人康熈五十四年任
  黄焜直𨽻涿州人雍正元年
  單疇書山東高宻人雍正二年
  吳廷偉江南高郵人雍正三年
  整飭平慶道
  吳一元山東范縣人順治三年
  孔思周滿洲人順治六年
  張懋勲直𨽻雄縣人順治十一年
  朱徽江南武進人順治十三年
  蘇銑北直交河人順治十五年
  陳上年直𨽻清苑人順治十六年
  武全文山西盂縣人順治十七年
  劉瀾順天霸州人順治十八年
  孔興扶山東曲阜人康熈十五年任
  龔榮遇湖廣人康熙十六年
  郎廷樞闕   人康熈十九年任
  王業興鑲藍旗人康熈二十年任
  朱麟兆鑲白旗人康熈二十三年任
  常名揚鑲白旗人康熈二十五年任
  江臯江南桐城人康熙二十八年
  黄明泉州人康熙三十三年
  李經政正藍旗人康熈三十八年任
  李昉河南汲縣人康熙四十三年
  常學易山西介休人康熈四十九年任
  袁景芳山東長山人康熈五十二年任
  盧兆鯤鑲白旗人康熈五十五年任
  李元英正藍旗漢軍雍正三年
  董新䇿四川合江人雍正三年
  李居臨雲南人雍正六年
  趙泉楠鑲黄旗漢軍雍正六年
  佟鑍正藍旗漢軍雍正八年
  分巡甘山道舊為分巡西寧
  羅曠山西人順治元年
  林維造福建人順治四年
  李自芳河南杞縣人順治五年
  王化淳河南靈寶人順治十一年
  牟廷選奉天錦州人順治十二年
  楊春茂順天昌平人順治十三年
  高向極奉天海州人順治十七年
  袁州佐山東濟寧人康熈二年任
  張柔嘉江南當塗人康熙十一年
  黄隆福建晉江人康熈十二年任
  季佺直𨽻正定人康熙十五年
  胡悉寧山東臨清人康熈十六年任
  柴望浙江仁和人康熈二十三年任
  董廷恩滿洲鑲黄旗人康熈二十六年任
  劉徳𢎞滿洲正紅旗人康熙二十八年
  金秉掄江南吳縣人康熈三十年任
  王謙北直永平人康熈三十九年任
  龔嶸福建閩縣人康熈三十九年任
  沙木哈正白旗人康熈四十二年任
  傅澤澐漢軍籍康熙五十年
  趙𢎞運漢軍籍康熈五十四年任
  莊廷偉江南人康熙五十六年
  馮敬玉順天宛平人雍正二年
  岳禮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五年
  分守凉莊道舊為分守西寧
  蘇名世直𨽻肥鄉人順治二年
  張鵬翼奉天遼陽人順治四年
  沈加顯河南河内人順治五年
  李發藻河南胙城人順治十年
  李生芳河南武陟人順治十年
  蘇銑直𨽻交河人順治十二年
  葉先登福建長泰人順治十六年
  王無咎河南孟津人順治十六年
  張肇昇山西澤州人順治十八年
  朱衣客奉天瀋陽人康熙元年
  白應科奉天人  康熈 年任
  金星賁闕    康熙十四年
  夀以仁闕    康熈二十一年任
  鄭端闕    康熈二十五年任
  楊懋緒闕    康熈二十六年任
  諸定逺江南無錫人康熈二十八年任
  高龍光福建人康熈三十年任
  陳子威福建閩縣人康熈三十三年任
  武廷适山西大同人康熈四十年任
  鞠宸咨山東大嵩衛人康熙四十一年
  何廷圭浙江蕭山人康熙四十八年
  王光奭河南西華人康熈五十四年任
  蒋泂江南常熟人康熈五十九年任
  陸賜書江南長洲人雍正三年
  殷邦翰正白旗人雍正五年
  何師儉浙江㑹稽人雍正八年署任
  劉永鐄鑲紅旗人雍正九年署任
  分巡寧夏道舊為河西道
  楊聲華山西翼城人順治二年
  袁噩直𨽻保定人順治四年
  宗灝江南揚州人順治六年
  曹叶卜河南蘭陽人順治九年
  郭之培直𨽻任丘人順治十五年
  陳子逹福建閩縣人順治十七年
  李嵩陽河南封丘人順治十八年
  楊春芳直𨽻清苑人康熈三年任
  趙如郊四川安居人康熙六年
  劉顯績順天大興人康熙七年
  吳毓珍奉天遼陽人康熈九年任
  黄宣泰江南山陽人康熈十三年任
  黎士𢎞福建長汀人康熙十五年
  栢成棟奉天寧逺人康熈十七年任
  孫景梅奉天海州人康熙二十一年
  丹逹禮正白旗人康熈二十七年任
  李煥斗江西新淦人康熙三十年
  蘇良嗣正紅旗人康熙三十一年
  吳秉謙正紅旗人康熙三十四年
  曽大升福建候官人康熈三十六年任
  管竭忠鑲黄旗人康熙三十八年
  鞠宸咨山東大嵩衛人康熙四十一年
  雷有成順天人康熙五十二年
  單疇書山東高宻人雍正元年
  董新䇿四川合江人雍正二年
  李元英正藍旗漢軍雍正三年
  陳履中河南商丘人雍正四年
  高鏜鑲黄旗漢軍雍正五年
  鄂昌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七年
  鈕廷彩鑲白旗漢軍雍正十年
  撫治西寧道舊為兵備
  齊之宸直𨽻滄州人順治二年
  蒋三捷奉天寧逺衛人順治二年
  馮如京山西代州人順治四年
  孫啓賢河南安陽人順治七年
  崔昇滿洲人順治十一年
  鄭龍光浙江平湖人順治十三年
  郭亮江南上元人順治十五年
  董奎武鑲黄旗人順治十六年
  鮑開茂山東長山人順治十八年
  張安茂江南青浦人康熈二年任
  高文芳奉天人康熈五年任
  王添貴奉天遼陽人康熈五年任
  欒元魁奉天廣寧人康熙九年
  趙振河南新野人康熙十四年
  潘世晉江南鳯陽人康熙二十三年
  成泰慎直𨽻大名人康熈二十八年任
  劉殿衡奉天人康熈二十九年任
  張信正黄旗人康熈三十八年任
  遲炘奉天廣寧人康熈四十四年任
  張綏逺鑲黄旗人康熈四十八年任
  楊宗仁奉天正白旗人康熈五十二年任
  趙世錫奉天人康熙五十四年
  王國相鑲黄旗人雍正五年
  劉之頊鑲藍旗人雍正六年
  楊滙正紅旗人雍正七年
  整飭肅州道
  朱國詔順天大興人順治六年
  陳贄浙江烏程人順治十三年
  須兆祉江南武進人順治十三年
  李雨霑山東泰安州人順治十八年
  彭士聖正白旗人康熈七年任
  紀咸亨順天宛平人康熈八年任
  萬光選順天宛平人康熈十三年任
  馬化龍河南睢州人康熈十五年任
  沈喬生江南泰州人康熈十六年任
  馬嗣光闕    康熈十八年任
  佟成年正藍旗人康熈二十年任
  盧崇魁鑲黄旗人康熙二十六年
  洪承龍福建晉江人康熈三十一年任
  蔣琨鑲白旗人康熈三十三年任
  祝兆麟鑲紅旗人康熙三十八年
  王光謨鑲黄旗人康熙四十年
  李成龍正黄旗人康熈四十四年任
  茹儀鳯順天宛平人康熈四十八年任
  胡仁治浙江紹興人康熙五十 年任
  齊式滿洲正黄旗人雍正五年
  分守隴右道
  劉世傑直𨽻滄州人順治二年
  李永昌奉天廣寧人順治四年
  劉宗舜奉天遼陽人順治八年
  李嵩陽河南封丘人順治十年
  呉臣輔直𨽻蠡縣人順治十二年
  王紀山西沁水人順治十四年
  史燧江南溧陽人順治十六年
  鍾鼎浙江石門人順治十七年
  楊三辰奉天錦州人康熈元年任
  李國棟奉天錦州人
  李興元奉天遼陽人
  陳台孫江南人
  李即龍北直人康熈十四年任
  徐經江南人
  張永茂滿洲人康熙十五年
  卞永譽奉天人康熙二十二年
  趙曰冕江西人後奉裁
  分守河西道
  沈加顯河南河内人順治二年
  李嘉彦直𨽻曲周人順治五年
  張文炳直𨽻滄州人順治十一年
  王天鑑直𨽻萬全人順治十三年
  張元麟奉天人順治十四年
  范承祖奉天瀋陽人順治十七年
  郭四維山西猗氏人順治十八年
  阮國祥奉天鐡嶺衛人康熈元年任康熙六年奉裁
  分巡隴右道
  石岳河南人
  彭三益直𨽻人
  崔榮昇山西人
  于之士順天大興人順治八年
  宋琬中牟人順治 年任
  董應徴直𨽻高陽人
  紀咸亨順天宛平人後奉裁
  靖逺兵糧道
  聶一心
  桂繼攀河南歸徳人
  黄紀四川瀘州人
  劉景雲直𨽻深州人順治六年
  樓希昊滿洲人
  閆正矩湖廣孝感人順治十一年
  萬全奉天瀋陽人順治十三年
  劉全運山東東昌人順治十八年
  秦仁管河南輝縣人順治十八年任康熈二年奉裁
  分巡關西道
  汪光緒直𨽻通州人順治四年
  許可用滿洲人順治八年
  黄鼎象江西廬陵人順治十四年
  武全文山西盂縣人順治十五年
  范發愚河南河内人順治十八年任康熈三年奉裁
  河東兵糧道
  張尚奉天人順治三年
  馬之先奉天人順治四年
  謝允復廣西人順治六年
  牛應徴河南人順治八年
  韓庭芑山東人順治十一年
  季昌齡江南人順治十五年
  張籕浙江人順治十七年任後奉裁
  苑馬寺卿
  蒋三傑奉天寧逺人順治四年
  宋炳奎山西洪洞人順治五年
  閆克年直𨽻隆平人順治九年
  于之士順天大興人順治十年
  鍾鼎浙江石門人順治十二年
  卞三元奉天葢平人順治十四年
  閆廷謨河南孟津人順治十五年
  遲日震奉天廣寧人順治十七年任康熈二年奉裁
  臨洮府知府
  朱受祐江南懐逺人順治二年
  劉國正奉天人順治四年
  程之璿山西長治人順治五年
  趙廣居直𨽻滿城人順治十年
  楊士烜直𨽻通州人順治十三年
  張文明奉天遼陽人順治十五年
  許重華河南太康人康熙二年
  陳景仁浙江紹興人康熈九年任
  徐正修直𨽻永平人康熈十一年任
  景文魁奉天人康熙十三年
  季佺直𨽻真定人康熈十四年遊擊改任
  高錫爵奉天遼陽人康熙十八年
  謝公洪直𨽻保定人康熈二十八年任
  祖𢎞業正黄旗人康熈三十年任
  許聖朝山東聊城人康熈三十六年任
  包太隆正黄旗人康熈四十二年任
  韓奕鑲藍旗人康熈四十三年任
  莊祖詒江南武進人康熙四十七年
  楊宗仁奉天正白旗人康熈五十年任
  王景灝鑲黄旗人康熈五十二年任
  沈廷正鑲白旗人雍正元年
  白訥山西平定州人雍正元年
  李如璐直𨽻新安人雍正三年
  楊若楙山西蒲州府人雍正四年
  江洪江南泰州人雍正五年
  衛封濟直𨽻滄州人雍正五年
  李綺江南徐州人雍正七年
  鞏昌府知府
  林維造福建晉江人
  高拓斯山東海豐人
  劉芳聲山東魚臺人
  胡獻珍奉天錦州人
  林煇章福建莆田人
  白輝山西平定州人康熈六年任
  陳憻直𨽻蠡縣人
  張恩斌滿洲人
  王肇春     康熈十四年任
  高成美     康熙十五年
  江臯江南桐城人康熈十八年任
  紀元順天文安人康熈十九年任
  盧豫鑲紅旗人康熈二十九年任
  鄧文源湖廣江夏人康熈三十三年任
  齊祖望直𨽻鷄澤人康熈三十五年任
  馬世恩奉天鑲黄旗人康熙四十二年
  趙友䕫江南常熟人康熈五十二年任
  陳廷綸廣西平樂人康熈五十五年任
  何圖正黄旗漢軍康熈五十七年任
  郭振儀江南沛縣人康熙六十年
  高士熈湖廣鍾祥人雍正二年
  王漢周湖廣黄岡人雍正二年
  高起鑲黄旗漢軍雍正五年
  高夢龍江南山陽人雍正五年
  平凉府知府
  王耀時山東黄縣人順治二年
  宋灝江南江都人順治四年
  趙承亨四川巴縣人順治六年
  李遇昌順天大興人順治九年
  陳𢋫泰江南天長人順治十七年
  楊呈彩河南林縣人順治十七年
  程憲正紅旗人康熈二年任
  龔榮遇湖廣監利人康熈十年任
  楊鳯起奉天遼陽人康熈十五年任
  郎熈化鑲紅旗人康熙十九年
  趙濟美山東蒲臺人康熈二十年任
  魏裔慤直𨽻栢鄉人康熈二十五年任
  許延邵浙江武康人康熈三十年任
  田惟兖直𨽻永平人康熈三十年任
  管竭忠鑲黄旗漢軍康熈三十六年任
  何錫爵正黄旗人康熙三十八年
  楊茂英正白旗人康熈四十二年任
  石曰琮山東長山人康熙四十三年
  金徳蔚鑲黄旗漢軍康熈四十四年任
  楊守知浙江海寧人康熙五十年
  戴天祐順天大興人康熙五十二年
  王全臣湖廣鍾祥人康熙五十五年
  蔣兆龍浙江鄞縣人康熈五十七年任
  張自毅山西人康熈六十年任
  李桐山東登州府大嵩衛人雍正六年
  包濤浙江錢塘人雍正七年
  李桐雍正八年復任
  慶陽府知府
  楊問竒直𨽻人順治二年
  李日芳河南杞縣人順治五年
  徐萬錦奉天遼陽人順治六年
  傅覲光山東曹縣人順治七年
  陳衷一河南蘭陽人順治十年
  楊藻鳯山西鄉寧人順治十四年
  程萬仞奉天錦州人順治十六年
  傅𢎞烈江西進賢人康熈三年任
  王文紳
  孫世昌
  楊榮序山西陽城人康熈十六年任
  白為章鑲白旗人康熈二十年任
  李甲聲江南頴州人康熈二十七年任
  彭騰翓闕    康熙三十二年
  蔡瑋正白旗人康熈三十三年任
  楊天寵正白旗人康熈三十八年任
  阿琳鑲藍旗人康熈三十九年任
  李昉河南汲縣人康熈四十年任
  陳𢎞道正黄旗人康熈四十四年任
  金垣生正白旗人康熈五十二年任
  張燾正黄旗人雍正三年
  卜瑗山東東平人雍正五年
  李桐山東大嵩衛人雍正七年調任
  包濤浙江錢塘人雍正八年
  甘州府知府雍正三年
  張坦易湖廣漢陽人雍正三年
  李易順天宛平人雍正六年
  馮祖恱山西代州人雍正八年
  凉州府知府雍正三年
  邢碩輔順天大興人雍正三年
  菩薩保正白旗人雍正六年
  寧夏府知府雍正三年
  張拔世順天寳坻人雍正三年
  卜瑗山東東平人雍正四年
  鈕廷彩鑲白旗漢軍雍正五年
  顧爾昌江南長洲人雍正十年
  西寧府知府雍正三年
  楊若楙山西蒲州府人雍正三年
  董廷揚鑲白旗漢軍雍正四年
  江洪江南泰州人雍正五年
  黄㴻順天大興人雍正六年
  直𨽻秦州知州雍正七年改直𨽻州
  魯璵正黄旗漢軍雍正五年
  賈聖檜河南武安人雍正九年
  直𨽻階州知州雍正七年改直𨽻州
  陳世琦福建晉江人雍正七年
  葛時政直𨽻阜城人雍正八年署任
  直𨽻肅州知州雍正七年衛改
  連際康江南頴州人雍正六年
  楊汝楩浙江仁和人雍正八年



  甘肅通志巻二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甘肅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