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0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華嚴經決疑論序

東方山逝多林寺比丘照明撰

北京李長者皇枝也。諱通玄。性稟天聰。智慧明簡。學非常師。事不可測。留情易道。妙盡精微。放曠林泉。遠於城市。實曰王孫。有同捨國。年過四十。絕覽外書。在則天朝。即傾心華嚴經。尋諸古德義疏。掩卷歎曰。經文浩博。義疏多家。惜哉後學。尋文不暇。豈更修行。幸會華嚴新譯義理圓備。遂考經八十卷。搜括微旨。開點義門。上下科節。成四十卷華嚴新論。猶慮時俗機淺。又釋決疑論四卷。又略釋一卷。又釋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至於十玄六相。百門義海。普賢行門。華嚴觀。及諸詩賦。竝傳於世。恐寒暑遷謝。代變風移。略敘見聞。用傳知己。起自開元七年。遊東方山。隱淪述論。終在開元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卒。時夜半山林震驚。群鳥亂鳴。百獸奔走。白光從頂而出。直上衝天。在於右近。道俗無不哀嗟。識者議曰。惟西域淨名遍行是其流。此方孔老非其類。影響文殊普賢之幻有也。照明親承訓授。屢得旨蒙。見其殂終。嗟夫聖人去世。思望不及。時因訪道君子。詢余先聖之始末。不敢不言。謹序之。爾時大曆庚戌秋七月八日述。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一之上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夫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是一乘圓教佛果之門。佛果者體無成壞。以化眾生故。示現自成正覺。佛果之樣。舉自五位因果。及攝化境界。報得莊嚴。示與後人。令其發志。依法倣學。令修行者所歸不疑。若不曉解發心初因。如何發意修其成佛之道。設畏罪修福。及息妄住心。及願生淨土。乃至二乘得果。永超三界。且是求自免苦之心。未有以十方三塗人天苦道。及自心之境。便成智境。與一切眾生。及以諸佛同一智海之門。三乘之流。但且說空破有。說一切眾生。有自性清淨。又說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報境。又云無數劫修菩薩行成佛。又說他方有淨土。此間是穢土。皆是隨情接引。皆是化城。非真實說。此一乘智境。皆非邊量。云十佛剎微塵數身土交參。意明。如虛空無盡無限。智境相入故。化儀利物皆如是故。三世劫量。無去無來。無時可遷。不見三世。不見世間。及以眾生。不見成佛。及不成佛。不見有佛處。無佛處。亦無正法像法。末法時分法故。但以自性普光明無作大智如虛空。平等無作大悲。住眾生見。應根利物。而無失時。無所造作法。如是故智由三昧觀照迷解顯得。不是修成。悲由願興。不是自然。以願興成。功終願廢。五位之中。十住第八。十行第八。十迴向第八。十地第八。分分無功。智悲任運利物故。皆至等覺。方終智悲道滿。時亦不改。法亦不移。但為住熟不同。時法元來不異。如三乘一乘境界殊別。事廣難量。今但略敘紀綱。廣申難盡。意令行者順轍。不枉其功。於此一部之經。略立十門。以知進修之軌。望得免其未得識過歸真。約立十門者。

一舉佛自果。勸修生信門。二自己發心。信解修行門。三以定該含古今三世門。四入佛果位。現障成位門。五明自行所及。至果成佛門。六明自成佛果。普賢恒行門。七明成佛果滿。一切皆成法界門。八以佛果法利益人間俗眾門。九令世間人及龍。勸修入法。信心修行因果同時門。十至妙峯山。入位舉行修行門。

第一舉佛自果。勸修生信門者。即初會中六品經是。六品經者。一世主妙嚴品。明示成正覺。表如來覺道。及智身周遍。經云。於一切法成最正覺。又十方世界一切人天中俱時出現。經自有文。經云始成正覺者。三世長短執盡。契無古今。名之為始。智現相盡。名之為成。以理智大悲。三法同體。名之為正。達悟心境。一切無明。便成大智。普照十方。都無所得。名之為覺。自成此道。名之為成。餘義論本具言。第二現相品。如來口中放光十方告眾。知佛成正覺。令眾咸集。此明如來語業。及音聲周遍。第三普賢三昧品。明如來體用行門周遍。第四世界成就品。明如來身行周遍。如世界成就品。一一世界海。有世界微塵數所依住。或方或圓。或非方或非圓。無量差別。或如水漩流形。或如山焰形。如是無量無數。依住形狀差別。皆無量同虛空。如來行皆周遍。悉有如來轉法輪。一一眾生。前而皆遍至。化無失時。明如來行業國土。及化生國土。及同行周遍。第五華藏世界品。明如來智悲圓滿。報得功德莊嚴周遍。其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風輪都舉次第。有十二重所持。其上莊嚴差別。此十二重風輪。以明十地通等妙二覺。於中所有願行所成。皆是十地初心。欣求佛果。大願力所起。略言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皆以大願為風輪體。於中報得莊嚴。以從行生。以行由願起。還以大願風所持行上功德。以明果不虛來。是故普賢云。如是華藏莊嚴世界海。皆由普賢願力起。以普賢是差別智上行。以明行由願生。其實而論願海無盡。略言須彌山以為塵體者。以表初地欣修十地。及等妙二位。一終願也。總收無盡之大願。如四弘大願也。通收無盡大願。以少該多如經云。如來以親近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願。廣如經說。如此風輪上。持一大香水海。大香水海中。有大蓮華藏世界海。此大蓮華藏世界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海中。皆有世界種。安住其中。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天帝網分布而住。此中有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以現一切菩薩形。摩尼寶王幢為底。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此一世界上下安立二十重。從下向上。漸倍增廣。一一重中。皆有佛果名號。具在經說。以明十地昇進。一地中有正有向。兩位各有因果。報得漸漸。廣大殊勝。以此向上。漸漸增廣。重重中皆有佛果名號者。以明隨位昇進因果。佛號也。十地中二十重世界。二十箇佛果名號。皆是一根本普光明智中。隨位昇進立名。無別體也。如一大蓮華。都含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及世界種者。是一佛之報境。以智境無限。攝化利生無限。還報境莊嚴亦無限。如近金剛輪圍山邊。四周有十世界種。上下各有四重世界者。以明四攝法四無量心。攝化眾生之極。盡無限心報生故。皆明報果。皆有因緣。果不虛來。且如是略知。廣在經文及大論中。第六毘盧遮那品。明舉古佛之果。表今古同法。令生信種。不疑古無今有者不可信。以此品經法。令發菩提心者。倣而學之。又初世主妙嚴品中。十箇普賢眾海。月光等十箇別名眾。明以普遍別。方成普義。通神天等眾。有五十眾。是佛以五位攝生之眾。又示現入法。入即齊佛所知。以明修行者。入佛知見故。不令錯修。如經具明。此無相法身。根本智。差別智。三法是一根本智之無相無作神用之源。皆遍周法界虛空界也。此一部經。以文殊師利。此云妙德。明無相法身智慧門。毘盧遮那佛。此云種種光明遍照。以根本智光。遍照種種眾生。同行濟生。名曰普賢。無相法身。明成普賢大悲之行。處世間而不染也。根本智明。神性光明。自無體性根本之相。善知一切眾生業也根種。悉皆明了。名之差別智。此三法是一體性。初發心者。皆須以禪定觀照助顯。方便發起令明。以此信心之後。安立五位之法。進修之行。治此三法。漸漸令明。修行者。常以此文殊師利。毘盧遮那。普賢三法。為始終之體。如修道者。雖有擬成佛之意。多有滯一法。不知進修之路。以迷情固守。不求勝道。少得為足。是故此初會中。有此三法六遍周義。初發心者。一一遍知法則也。立志作意。一似佛所行。行之樣萬成信心。此是信他佛所行之樣。以成自己信心。自己信心。如下第二會。普光明殿中自明也。此初會中言神。言八部鬼王。言天王。總有五十眾。明如來自行。五位眾。因果行門。覆蔭遍周。以明智業如虛空。無色無形。而大用遍周。不往而速。不來而至。不作而用。應物而成功。號之為神。體淨無垢。非質礙所留。隱現自在。號之為天。以智於生死利物。一念而十方遍知。同異差別無作性。應物而用得自在。號之為王。王者自在義。以如來身行遍周。同天同人。乃至十方六道。悉皆遍利遍益。而非天非人。非鬼神之神。以明智之神用覆蔭遍。故上略明佛五位。因果報境行門。令初發志趣求。擬成佛者。一如佛所行之法。然後以大願力。起於一切善法。禪定觀照。無疲勞心。久住生死。無疲勞心。達取無明癡愛。便為智海。無疲勞心。常於生死大海。便為大智大慈悲海。不出不沒。無疲勞心。一似佛所行之行。當建是意。方可發菩提心。自信自心。佛果所修行行之法樣。如下方明。若能於此一乘佛果。起如是趣求。志願力得不退。志願力猶如虛空。無有退動。當知是人。超過聲聞緣覺。淨土菩薩之地。彼三乘中。皆有厭生死之心。不達生死無明。本唯智境。自求樂果。無有大智大慈悲心。故於一乘法界外。別求小果。避生死苦。二乘且以禪定三昧觀照力。超三界現行之業。自化其火。燒分段身。同太虛空。智悲永絕。有貪三昧者。經劫不覺頭上打鼓。不復聞聲。淨土菩薩。厭患生死。往生淨土。見佛聞法。無大悲心。且受自樂。後當迴向。此皆迷自無明本是大智。而於小道別有所求。於維摩法華經中。皆迴此果。經中具說。不可再言。是故能於生死海。成大智境。能行大慈悲。不出不沒者。初發心時。能超三乘出世之業果故。如此經下文。賢首品具明。經云有以三千大千界。頂戴一劫。身不動。彼之所作未為難。信是法者乃為難。有以手擎十佛剎。盡於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為難。能信此法乃為難。十剎塵數眾生所。悉施樂具。經一劫彼之福德未為勝。信此法者為最勝。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經一劫。若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時賢首菩薩說此偈已。十方世界。六返震動。魔宮隱蔽。惡道休息。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各以右手而摩賢首菩薩頂。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隨喜。為明賢首菩薩說。能信此法者。真實心相契當故。感應及福德業如是故。如經廣明。又經頌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趣大乘者甚希有。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為甚難。大乘者但觀空破我。行六波羅蜜。但經中說別有淨土在他方者。總是大乘義。一乘者毘盧遮那報佛果德智悲之海。便以無明生死之海。成於大智大慈悲海。無三世古今淨穢之見。是為法界。一切剎海。智凡同止。重重不礙。如光影像。不說他方別有淨土之名。是為一乘。此為大心眾生。所開示悟入。使入佛知見故。三乘所說。但說一切空平等。及一切眾生有自性清淨平等藏。平等佛國。有此土他方淨穢故。一乘說空。無有自他淨穢平等。三世諸佛。自性清淨。無古今性。一時成佛。無前後際平等。一切眾生有如來大智慧平等。一微塵中。十方智凡同住平等。一切法無大小中邊。如虛空量平等。又文殊普賢毘盧遮那。三法體用平等。名為一乘。初發心者。應如是信解。如是觀察。如是修學。如是悟入。普觀自他一切智凡。同一智境。不見餘相。皆如如來相。無有生滅。以智自在。大悲隨世。而安立諸法。解眾迷心。智自無有一法可得。以如來智慧。觀一切眾生。迷如來智慧。從虛妄業執。以幻生其身。知業本無所有。知見本是虛空。無作自在明淨智之知見。名如來知見。普見一切心境。無非佛事。經頌云。欲知諸佛心。當觀佛智慧。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眾生種種樂。及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聲聞及緣覺及諸佛解脫。皆依於法界。當知法界一切無依。如來設教解迷。總令悟此無依之境。名為解脫。而實言之無縛無解。應如是信解佛境。佛心量。佛所行門。

第二自己發心。起信修行法門者。有六品經。一佛名號品。信佛名號。隨根隨世界。名號不同周遍二四諦品。明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其根欲。十方皆悉不同。明法門不同。隨根遍周。不離四諦。三光明覺品。明佛足輪下光明。最初凡夫。起信之始觀照之門。令心廣大明淨。四菩薩問明品。明文殊師利。同目首等九箇菩薩。各說一法。明十信菩薩。發生明慧之心。五淨行品。明一百四十願。以淨信心者心行。六賢首品。明如來三昧。名方網三昧。同別自在。令信心者信之修行。行滿必得此法。同自在神功大用。以此六法。用成十信心門。又第二會初。復有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及十定品初。離世間品初。總有此言者。以菩提場。第一會普光明殿。第二會及十定品。離世間品。此四會經。總如是重敘意。明此經教。以根本普光明智。以為教體。以初會明覺得此智。以為菩提體。以普光明智。為初成正覺之體。為智無古今延促之性。始終教意。即明昇進不同。部分差別。說教時。即不離一念。說教音聲。即不離一聲。明此一部經意。以根本智為體。以無量差別法。不離一法界。一時一念無古今。一音聲中說也。設昇天諸會亦云。不離菩提場普光明殿。而昇忉利夜摩等天。世間眾生。情識妄立。有古有今。有延有促。迷亡智現。即無此見也。是故經云。智入三世。而無來往。如今見道智。即古今三世諸佛。一時成佛。普見一切眾生。無眾生相。皆同一智之境是故經言。佛心眾生心。乃至於自心。三心無差別。大意言之。以普光明智。為所覺之教體。會意雖有昇進不同。不離普光明智。大覺之體。不屬時收。如是四重敘致。是故一切處文殊師利。同聲說頌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法。超諸方便成十力。此自己修信心之中。文殊師利。及覺首等十首菩薩。是成十信心。修行之人。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信心者。能信之心。以十箇信心是。初凡夫生滅色心。生信而起十勝解故。云色世界。如易中漸卦。言鴻漸於干者。亦明初入道。信心昇進。為鴻之與白鶴俱是鶴流。為帶色故。以明初信。亦言。白色純素故言鴻也。不動智佛。無礙智佛。等十箇智佛。是所信自心之果。一切處文殊師利所說之頌。及覺首等九箇首菩薩。各說一頌。是所信之法。如來足輪下光。是信心者作觀隨光引心。漸令心廣大。其光於初會中。眉間放出。照十方已。入足下輪中。名一切菩薩智焰明照耀十方藏。其狀猶如寶色燈雲。作是觀時。作白淨寶光明想。初照三千大千世界作想。成已第二其光至於東方十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悉皆遍觀。第三光照百佛世界。十方遍觀。第四光照千佛世界。十方遍觀。第五光照十千佛世界。十方遍觀。第六光至東方十千佛世界。照百千佛世界。第七光明過百千世界。照東方百萬世界。第八光明過百萬世界。遍照東方一億世界。第九光明過一億世界。遍照十億世界。第十光明過十億世界。遍照東方百億世界。千億百千億。乃至不可稱。不可量。盡法界。虛空界。作光明想。如是四維上下如虛空。光照耀成已。然以此光明。一念十方遍周。然後照此能觀光明之心。無體無相。無身無心。無內無外。無中無邊。無大無小。一切皆無名為法身。於此法身無作性海。體無一物。唯無依之智。本自虛空性無古今。體自明白。恒照十方。無有本末方所可依。名曰根本智。名為智身。一切眾生同共有之。迷之不了。用作貪瞋。著我我所。流浪生死諸惡道中。妄想執固。隨自心所作行業流轉。非他能與。若能如是。觀照力滅。方能顯得。不是修生。如是相應。名十住初心初發心住。便同善財童子。妙峯山頂。德雲比丘所。得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門。與一切諸佛同一正智家生故。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與此無依智慧相應已。十信心滿。入法智流。以十住波羅蜜智行嚴之。如鍊真金。轉更明淨。以住一位。總收五位因果。五位行門。皆在一位通收。以初發心住。已契根本智。時不遷。智不異。中間而有昇進。漸漸微細。至十住第六住。心方入通。化身自在。如善財至海幢比丘是也。此法一向令隨智見不取世間情識所知。如隨光引心。令心增廣。有二義。一入智境界。猶如虛空。本無中邊。二隨智行慈悲。度脫眾生。亦如智境。無有限極。如此光明覺品頌云。見諸眾生在險道。生老死苦常逼迫。修諸方便無限量。誓當悉度。是其行聞法。信解無疑惑。了法空寂不驚怖。隨形六道遍十方。普救群迷是其行。如是光明引發心境。令其稱本。顯智境無邊。如淨行品一百四十廣大願。皆緣眾生。以成大慈悲行。使令深厚。終不擬獨求自身無苦。以是義故。從十信中。開廓心境。皆如虛空。等十方眾生際。無有一眾生擬有捨離之心。若根堪不堪。不離其一切世間。一切初發菩提心者。皆須建如是願如是心。起不退想。然後順其志願。求一切智。心無懈倦。具一切智。常於十方三界六道眾生前。對現色身。各隨根欲。而引接之。令其解脫。無有休息。於信心中。常起如是願。於一切眾生敬之如佛。為一切眾生。以如佛智慧。而作生因。總是佛智海中眾生。若也迷解不見始成佛。不見眾生滅。以法無增減故。為法無眾生故。智無成壞故。但為迷悟不同。若也迷解時不見新成佛。不見舊眾生。以智無故新故。觀一切眾生如幻相。體無本末。猶如幻化人。無有根栽生死等相。但以無依本智。而作分別。令見真體。不見是而與非。名入佛知見。是故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諸法住法位。方可於自心境。體會無塵。若也存是立非。情見紛撓。何時入道。長劫輪迴。善可思之。益處奉行。如經云。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為金色。佛號不動智者。表法中以明初發心者。眾善初生。覺心始發。是東方義。以明東方是青龍吉慶。春陽發明。萬物初生之始。佛號不動智。以明東方是震動。以明正在動中。是不動智。故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金色世界者。以明迷。貪瞋無明慢疑身邊二見戒取邪見十。無明為過十佛剎。微塵之數。以表煩惱廣多障。根本不動智。妄謂動故。自作沈淪。若論佛剎海。無有中邊。何有遠近。以情障處立名。達其情塵本無。即世界名金色。以金為白。光明無垢。以表根本不動智光法身無垢故。名為金色。

問曰。金位在西方。何為舉東方。為金色世界。

答曰。以金受氣於寅。胎於卯。表十信初心如胎也。上首菩薩。名文殊師利者。能了達無明本無性。顯其智用故號。文殊師利。此云無相法身。虛空妙慧。能顯本智之先導故號。文殊為一切諸佛之師為母。一切聖智猶如空慧發生顯起故。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師利者。迷亡塵謝。智慧朗然。十方智境。無非法事。唯是智用起唯法起。名不動智。故云一切處不動智。以其空慧顯明此理。號一切處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者。以明無邊妙慧根本智。為一體用。云來詣佛所。契會敬順。以信心初以空妙慧。簡擇顯發。根本智現。既顯智業慧為智使故。到已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以表明智已生方可心境。無垢以為座體。智境無垢。含容萬德。無可染著。名為蓮華。於一方界常遊。一切眾生生死畏中。得大無畏。名為師子。若於智體清淨報果上。有無量眾福莊嚴。如光如影。重重無有障礙。亦有此莊嚴。今言化作者。以引化十信心眾生。望實報得。不言化作。自爾恒然。無來無去。此乃令信心者。自信己身心。有此十智十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師利。皆自有之。及以普賢差別智。以此三法以為教體。令修行者倣之。此初以檀波羅蜜為主。餘九箇佛為伴。今且略述此一門。自餘九法在廣論已說。皆隨方義。表之昇進。一切內外經書。設教皆令自身心中。以法行之學之。不可推之。與先賢聖者。聖者無教。性自天然。略述十信門竟。以十箇智佛。文殊師利等十菩薩眾。各說一法門。和會佛果大用妙慧智慈悲願。六品經。十箇智佛以為信體。名為十信。此信中方便。起入道觀門。以如來足輪下光明引心廣大。向十信入聖位之方便。作意者依法觀之。次第如前。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一之上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一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第三入位契真。會佛智慧門者。如十住以昇須彌山頂表之門。山頂至相盡處也。善財童子至妙峯山亦同此也。得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以處表所昇進心所至之道。以昇山頂。像從十信有為信心。昇此十住。空慧現前。一切心境。都無所得。是名為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以明無相慧光。破無始長夜。計執之闇。常流苦海。今昇此位。真空智慧現前。無始執障無明一時頓盡。如昇山頂至相盡處也。若功至慧明。不勞登山。今以處表法。以昇須彌山表之。於中明昇進。得法之人。還以所得之法為名。是故十箇菩薩俱名為慧。以法慧菩薩為首。於中修行之佛果。十箇佛果。下名悉同名之為月。殊特月佛為首。以明無相智慧光明。能破無始長夜無明貪瞋炎熱。得大清涼樂。故佛果號殊特月。此位中十慧菩薩。是此位修行者之身。十箇華世界。是能開敷妙慧之心。十箇月佛。是妙慧行。十波羅蜜中清涼之果。各隨十波羅蜜行。下意配當皆自有意義。如殊特月配檀波羅蜜。以檀體能捨。以明此位入真空慧。一切見障執業。無明煩惱炎熱。都亡皆捨。此為殊特月佛。配初發心住。檀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無盡月佛者。以明無相法身為戒體。無有成破。一受恒然。名無盡月佛。以忍體如空。心無傾動故。名不動月佛。以此位空慧增明。恒以空慧而觀諸法。轉轉增明。以為精進。如風無體。而能生眾法。能成能壞。佛號風月佛。以禪定身心清涼。能淨諸垢。佛號水月佛。以意准知。世界名因陀羅華者。因陀羅者。此云能主。以空智慧光明。堪能主導一切眾生。開敷慧眼。令其發明。波頭摩華世界者。此云赤蓮華。以戒體內心空寂。戒相外嚴。見者善生。以赤色表法。眾有可觀也。已下十波羅蜜意。表之各有意義。華者明此位貪瞋既亡。智慧開敷也。略釋如是。廣在論本。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者。以一心念亡。無量境界一時亡。無量境界亡。無量智慧一時現。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以言慰歎。及手摩法慧菩薩頂者。若在迷即千佛世界微塵數迷。名之為外。若以三昧力淨。如許煩惱無明淨。還成如許智慧現前故。有千佛剎微塵數佛智慧現前。明以定發慧。定慧正相應際。名為千佛剎微塵數法慧佛。而現其前摩頂者。定慧相印也。言讚者。以慧發即能為妙言。慧由定起故。須讚能定之心。與法慧菩薩智者。以明不離定而起用。不同二乘空定無慧。以言之與智。十信心位。不入定而說法者。明信是生滅心。未入正位故。此位入定者。非是息心定故。是任性無功。自性淨故。以任法本定。即寂用不礙。即如善財於別山頂上。見德雲比丘。徐步經行者。是其樣也。以明自住之山。初止心不亂。有定可依。別山徐步經行。是寂用自在。是無定亂。可依之定方成定也。此定出過攝念息心修定。方入佛解脫智慧光明之中。凡攝念存心。息止所得之定。是隨其深淺。竝是色無色定。三界業收。心如虛空。煩惱滅不生三界。無大智慧。證涅槃樂。是為聲聞定也。此十住位。所入之定。非如是也。是一切法。本自性定。能起智慧。轉更增明體無沈掉而發生無量智慧。成就智悲。長處生死。不壞本性。恒無業門。此位言昇須彌山。向帝釋宮者有二義。一名如來成道。身行遍周。一切須彌王總至。二表十住昇進。以處表法。如表法中。帝釋遙見佛來。以明從十信起信。向十住之心。以信未真契十住之智慧故。云遙見佛來即以神力莊嚴此殿者。心意作念。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者。安置身心。入無作自性清涼定。包含萬境。無不皆淨。能會本智慧故。名之為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得於生死恒無畏心。名為師子。悉以妙寶所成者。定慧莊嚴。名為妙寶所成。智慧光明。超多煩惱。名十千層級。以表昇進為層級。廣意在論本。今且略言。佛入殿者。明定慧相應也。此位有六品經。成此十住之位。如昇須彌山品。以明從十信昇進。偈讚品明已前諸佛。同入此法。古今法同。令入者不疑。十住品說十種住。以明十種昇進。皆十波羅蜜為體。一中具十。互體十中有百。五位皆然。梵行品明戒體。無相法身為戒體。無成壞性。初發心功德品。明發心者。廣大無限。利益廣多。獲功德無限。稱其心量。與虛空等。論主頌曰。虛空雖廣無有邊。不能出生諸功德。菩提智悲如虛空。重重功德不可說。又經頌云。一念供養無邊佛。亦供無數諸眾生。悉以香華及妙鬘。寶幢幡蓋。上衣服美食。珍座經行處。種種宮殿悉嚴好。種種光明。妙寶珠。如意摩尼。放光耀。念念如是持供養。經無量劫不可說。其人福德雖復多。不及發心功德大。以明有為修福德者。雖無限量。一念惡心盡滅無餘。設得一劫終歸破壞。以初發菩提心。無為智現。智悲相應。一念功德過於虛空。無有限量。以虛空但空。無有福善。無有智悲。無有功德。普光大智為菩提體。初發心功德。不可限量。若迷智體。即有惡道業。以自莊嚴。若一念發心。智業現前。以智自性清淨。業中有無量不可說無邊功德海。自然莊嚴。何況大慈悲。饒益一切眾生。行上所有功德。何有限量。發心者應如是發菩提心。應如是開廓心海。誓度眾生。無有限量。一依此樣。功德不唐捐。應可倣之不虛其德。無法發意。畢竟何歸。雖知發心。不知如何發意如何進求。如十行位。在夜摩天。說有二義。一明佛身行。利眾生遍周。二表十行勝於前位。又明此天在空而居。以明十住中。以得法空。智慈一終和會。此位明於法空起行。以明在行無著。以此十行在夜摩天中說。以夜摩天依空而住故。師子座有萬層級者。以昇進見道。智慧廣多。淨煩惱業。以成座體。層級廣多。前位座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此位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以法空起行故云化作。空行無染故號蓮華。十箇菩薩下名悉同。名之為林。功德林菩薩為首。林者以明行能蔭覆眾多故。十箇佛號之為眼。常住眼佛為首。十箇世界。皆名之為慧。十林菩薩。是修行之人。十慧世界。是修行者智慧。十箇眼佛。是修行者。以智知根。利眾生也。皆是隨位因果法門。自餘法事如前。此位有四品經。成此位法門。第一昇夜摩天宮品明昇進。二夜摩天宮偈讚品。明古今諸佛。同入此法。三十行品。明此位所行之行。四十無盡藏品。明信戒慚愧聞施慧念持辯等是。如十迴向位中。有三品經。成十迴向位。一昇兜率天品。以明昇進。二兜率天宮偈讚品。明古今諸佛。同入此門。三十迴向品。明十住十行。雖修大智大慈悲。然修空智慧。出世心多。此位迴十住十行出世心。令入生死。長養大慈悲。是故善財童子善知識。十住十行之首。皆有比丘。至此十迴向位。長者青蓮華為首。以明出生死解脫心。入於生死。長大慈悲行。處生死不染。是故善財於十迴向位中。以俗人長者。號青蓮華為首表之。以前兩位迎佛之眾。但有諸天眾。無天女眾。以表但得出世間智慧慈悲。未得入生死。同行利生慈悲。以是義故。無有天女。此十迴向位中。全入生死大慈悲行。諸天女龍神八部。無量大眾。皆悉具足。論本廣明。此中略述。令發心者。約知法則。不迷趣求。自知生熟。兜率天王。敷摩尼藏師子之座。百萬億層級者。以明此位但處生死。成就大悲之行。勝前出世心故。以是義故。莊嚴各阿僧祇等寶。百萬億層級。此迴向位。於解脫中。作起智門。廣興等眾生數。情識想念。及大願海。成普賢道。饒益一切無限眾生念。解脫智慧心。於生死中。了生死性本是解脫。如師子王。而得自在。廣度群生。無有休息。後之十地。及等覺位中。滿此十迴向位中大願。即是更無別意。以是說十地位。時不言遙見。不言迎佛。意在同此位中大願滿也。此位兜率天中說者。明和會智悲。令圓滿故。是中道義表此天。欲界之中處中故。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樂他化。一切諸佛示現誕生。皆從此天。而降神也。如發菩提心者。善識經意修行。

問曰。此十迴向位。已經十住十行二位。各有十法。以皆知諸法自性空無相無性。智慧現前。至此迴向位中。更興無量大願海。作無量想念情識。起智悲門。豈非是生滅心耶。如何稱道。

論主以頌答曰。十住十行是初心。多有緣真念增勝。為除彼行緣真習。是故興願令迴向。是達生滅是無生。起願行慈不生滅。善知世間生滅性。想念情識無非智。初心定慧緣真多。此位起願令知本。善知本者。處世間遊行三界如師子。方能常處世間中。度脫群迷未曾已。是故十地位滿。欲入普賢行。以無量三昧。推求普賢菩薩。竟不能見。却生想念。方見普賢菩薩。在一切十方諸佛前。坐蓮華座。或從他方相續而來。廣意在十定品。十地尚有此三昧涅槃習障。何況十住十行。是故須興大願。成就普賢行。入生死六道。一切處一切法一切願。度脫一切眾生。思惟分別。成就無邊差別智。於一切境界。無不皆是。無生法門。方可功終。算數廣大愚。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廣大愚。唯佛當究竟。十如來地一。及等覺位中十定品。總依迴向中願行。滿普賢道。即是其法。於中昇進法則。在他化自在天說。以處表法中。以他化天觀他變化。以成己樂。亦名樂變化天。以樂他變化。以自成樂想。以表十地菩薩所修道業。皆樂欲成他眾生。令其得樂。以為自樂。此地中有三十八箇菩薩眾為首。共成此十地法。三十七箇下名悉同為藏。以金剛藏為首。一箇獨名解脫月者。三十七箇菩薩同名為藏。為明三十七道品法。一切菩薩所成道業。成等正覺。皆由此生。解脫月一人。是此三十七品中果故。此十地之中。解脫月是能問之人。金剛藏是能說十地之中法門之主。以明因果。自相問答。餘不能知。如初歡喜地。為見聞如來色身。及轉法輪。乃至聞正法。多歡喜多適悅。名為歡喜地。廣在經文。以檀波羅蜜增上為主。餘九波羅蜜為伴。隨力兼修。為聞法故。於身命財皆能捨。得離五怖畏。不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無我觀。以不作此業故。如此初地中。總別同異成壞六相義。是初地中。總攝十地中義。及如來義。總須解其同別。乃至以一國土。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中。如帝網門。自在無礙。此六相義。總攝諸法。皆有此六義。今且舉天帝釋寶網一門。餘萬事准知。如天帝釋宮殿中。莊嚴寶網。以天中淨寶所成。其寶網光淨。互相參映徹。一一寶中。影現重重。無有盡極。天帝釋眷屬。及宮殿莊嚴。亦影像重重。無有盡極。以用此像。以表心智境量同虛空。無有中邊內外等相。一切境界。皆如幻化。本來參映重重不礙。但為眾生妄心識種執業。自障不知。若無自業。本是如是。一切境界。光影相入。能以一智身。一時普現一切國剎。一切眾生前。如應現身。如應說法。令使解脫。得無量樂。根未熟者。方便接引。以智無表裏等。一切境界法界眾生界故。本同一切眾生心故。以初地菩薩。知此道理。發廣大願。令速成就此大智大慈悲行。又初地遍學十地法。及如來地法。總別同異法門。悉具知故。方可漸漸修習而成熟故。設當漸漸修學。經無量劫。而不移初發心時故。以智無三世古今。不遷移故。以十地修行。智用一一殊勝。名之為別。不離根本智。及古今無時。元來一際。名之為總。心行修行。一切境界自體無作。名之為同。一一位次。能淨業障。智慧神用增明。名之為成。一一地中修行。不見修。不見行。不見成不見菩提涅槃等事。名之為壞。且於人身。眼耳舌身手足肢節。共成一身。名為總相。是一心隨用不同。名為別相。皆四大火風所成。名為同相。六根各用不同。名之異相。依業成身。名為成相。一切法緣緣。無主無作者皆如虛空。名為壞相。此六相門通一切法。皆具六事法故。總持門以智觀察可知。如十玄門。義亦如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一多相容不同門。三諸法相即自在門。四天帝網影像重重互參無礙門。五微細相容安立門。六祕密隱顯具德門。七諸蓮華藏純雜俱含無障門。八三世圓融互參相入門。九唯智同別自在門。十託事表法生解門。華嚴經有此十事大體。顯無盡法。以智觀之可見。今此初歡喜地菩薩。總通修十地及佛果。并普賢常恒利眾生之行。此位通知。以因知果法。方可修行。如世造作。先須立樣。如檀波羅蜜門為增上。如鍊真金。於一體之上。漸令明淨。然後方堪作輪王寶冠。二離垢地。上上十善戒為增上。治欲界惑。三發光地。忍波羅蜜為增上。治上色界無色界著禪煩惱。入三界自性清淨平等無造作禪。四焰慧地。修三十七助道觀。生如來智慧家。五難勝地。作四諦乃至世諦真諦等二十諦觀。六現前地。作十二有支觀。七遠行地。成就方便波羅蜜。離修空無相無願道。恒常不離三界度眾生。廣在經文。大意明前初地至第六地。雖常以慈悲為首。以四諦十二緣觀。及教化眾生。常有出世心增多。此第七地以所得三空無作無願解脫。常居生死。度脫眾生心多。第八不動地。得一切法。無生忍無功智觀現前。滯淨心多。諸佛加持以手摩頂。勸修行起智門。令念本願。起願興悲。一念以無功自在智。所作福業。初地至七地。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如是七勸廣如經說。第九善慧地。說法自在。第十法雲地。受一切智職位。坐一大蓮華。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所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常放光明。普照法界。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而為眷屬。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以明一乘智境發心廣大。受職廣大。不同三乘中權學十地菩薩受職。但云蓮華座等一三千大千世界。為三乘菩薩信解心狹。所見十地菩薩受職亦狹。但以一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毘盧遮那之智境。各自隨根所見不同。此一乘如來智境所坐之座。量等法界虛空界。以為智之實報所感。今之所信。各依器量不同。若論至實究竟之門。要依一乘智為實。若欲信此一乘如來智境發心。於此經中。初信之首。以十色世界。十智如來。為自心中本有。文殊師利為自妙慧。為能信之心。此經中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二位。從根本普光明大智。無相法身普賢差別智。以為此經修行之體。所發行願知見。皆如來法界虛空界所作。五位方便。重重以鍊磨。行意在大智大慈悲。使令圓滿。深厚廣大稱實。廣意在經。教文事廣而難錄。今略述少許門戶。勸修未可備盡其意。有修行者。以定慧觀行兼讀經。看菩薩所修行願廣大之樣。令不錯路。設修不得。信種須成。以信內勳力。漸漸自能發志不退。任運成就。是故普賢作食少金剛喻。過身便徹任運。至金剛際始住。若人聞如來名號。及所說之法門。一經於耳。設當不信。亦能成種。以一聞法內勳。任運至佛金剛智始住。修行者莫慮此經法深遠。難到難入。若不發心信解修行。恒在生死。長遠未有休期。何如一念歸心。設修不得常生人天。福樂果報。漸漸見佛聞法。解脫成無上道。

第三以定該含三世古今無異門者。以明十定品。還在普光明殿中說。明以普光明智。以為定體。以明此教於一言音一三昧。無前後說。出世涅槃同時。故明智境無三世。是故此品。還敘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菩提場。始成正覺。及普光明殿。初成正覺之時。古人云。三會重來普光明殿。實無重來重去也。意明三十九品經。一時無前後說。乃至三乘總然。於一時說法。各自隨根聞一乘三乘之教。各自不同。依菩薩本業瓔珞經說。有十會四十品經。在第三禪一會。說佛華三昧品未來。此品令十地菩薩。入普賢行。令十地菩薩。捨涅槃三昧。上稠林煩惱。方始入普賢行門。為普賢是入世間同眾生行。十地菩薩。是出世間成佛之行。和會此二行。令處世間自在故。不屬二邊。心無所著。離二邊習氣障故。十箇定名。是如來自說。定之大用是普賢說。以明根本智。是佛自說定名。智中大用。是普賢差別智。還普賢自說。佛告諸菩薩。普賢菩薩今現在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普賢差別智萬行為會。不離根本智為住處。今明無求出世。但隨世間行不染著是佛也。本來如是。只為迷流多劫。須求出世十地。功終道成方捨。但世間諸事總爾。事終緣壞。功畢作亡。事既未成功不可廢。此十定品初。一百箇菩薩三十箇同名為慧。七十箇各各異名。以十地位。三空慧滿七覺分終。至此入普賢行。方捨方入。任運智慈恒爾。始絕希求。如十定十通十忍三品。總是十住中普賢行。名等覺位。總是普賢自說。以明普賢自行之法。還屬普賢自行。佛自說者。是佛果位法。准此知之。

第四入佛果位現障成位門者。心王菩薩問佛阿僧祇品。如來自說。其數如經自明。此數唯佛知見。非餘位所知。若不能以智眼知此廣大數法。及如來隨好功德多少之量。即猶有此二障。不得稱一切智。故號佛果二愚。過此二愚障。方成滿足一切智佛。此之二法。非下位菩薩。及天龍外道所知。以加算法知之者。是菩薩法。如來智眼。知不須算法。自十地以來。有十一種麁重。二十二種愚癡。此之二障佛位知之。心王菩薩問者。以其心得自在。方可能為問主。十一種麁重者。以明從初地至十一地。普賢行未滿。位位有一迷以為十一。故一位之中。有因果正向。為二十二愚癡。如來加青蓮華菩薩。說佛十種不思議者。不可以心思意議。以佛是根本智。無作無言。而自在方便。無言無說中說。說根本智無作神用之法。名佛不思議說。佛果中神用故。青蓮華者。是如來自性清淨智中妙用智慧。一切法無染污自在性。是文殊師利。隨顯法之異名也。菩薩住處品。心王菩薩說。以明住持世間。一切處現在。令諸眾生所依不絕。如來十身相海品。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是普賢菩薩說。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即是如來自法身。根本智自性清淨無作業中自有。是故如來自說。今言十身者。有十華藏世界微塵數身。下文言。有十華藏世界微塵數大人之相。一一身分眾寶妙相以為莊嚴。如華藏世界品。說是本報身及境界。今此品令普賢菩薩說。即明以根本智起差別智。行萬行上功德。莊嚴本智之身。是故普賢菩薩說普賢行品。至此等覺位行滿門。

第五明自行佛果所成果門者。即如來出現品。以明自十信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等覺心等。明信心者自行佛果。滿文殊普賢毘盧遮那三法果。總終如此。如來放眉間光明。灌文殊頂。是問法之光。放口中光。灌普賢口口。是說教之光。令普賢說法。以明佛是根本智。是顯得無作無說之智。文殊是無相法身妙慧。是能問之人。普賢是根本智中大用。是說法者三法具足。故如來出現此教。皆有始終。以此三法為體用。至此功終。如鍊真金。功終號為出現。付囑流通總在此中。

第六普賢恒行門。如離世間品。是佛果後。普賢常行無休息。常處世間。而無染污。名離世間。此普賢常行。還以根本普光明智。還普光明殿中說。明不離初信之果用。恒利眾生恒在世間。而無染污。名離世間品。

第七成佛果滿一切皆為法界門者。法界品在給孤獨園說。以昇進以明昇天。望法界即不離一切處。總法界於法界。初如來普賢文殊師利三法。以成法界之大理智大用。十方普該之大體也。此是一切功終之果。名為法界。菩薩即云。如是等五百人俱。如四十箇菩薩是四位。一一位中。具百是四百。通一百寶冠菩薩是五百眾。一百寶冠菩薩。以明十波羅蜜本數。十中百眾也。前四十心中。一一皆百。至此法界功終行滿。一切十方世界塵塵中。皆有無盡如來轉法輪。塵塵中皆有無盡普賢身。各化無量眾生。明一人成道行滿。入法界體。得如天帝網光影互參。身一時雲集。皆珠帳網。羅覆其身。重重相入。普周法界。遍利眾生。海覺等六千比丘。示現宿世有種。故得法獲益。舍利弗等五百聲聞。示現往世無信種。不聞此一乘智境。如盲若聾對面不見不聞。

第八以佛果法利益人間門者。文殊師利出自樓閣。以明智慧重重。舍利弗出自房舍。以二乘人無大智慈。自身解脫名為房舍。六千比丘皆新出家。未證羅漢果。依舍利弗為師。悉皆隨從文殊師利。南行人間覺城。六千比丘舍利弗。勸觀察文殊師利身相福德。六千比丘一時觀察文殊師利身相功德。行路兩邊左右各八步。妙寶莊嚴具。隨路莊嚴。以八正行報生。觀察文殊師利。便即歸依發願。頂禮文殊以為和尚。文殊即為說十種發菩提無疲勞心種種勸慰。一時獲得十眼十耳十身十辯。漸詣覺城東。六千比丘通信位及五位修行。一時總攝號為六千。路上發心者。明聲聞有行未有智。今既發心竟智悲。萬行通兼。

第九說教勸修門者。至覺城東明眾善明也。古佛廟者。明所設教不異古也。娑羅林此云高聳。出過餘林者。出過人天三乘。及外道之行也。莊嚴者以普賢行為莊嚴本智也。幢者智無傾動也。文殊師利既至覺城。從眾來有無量劫數四眾。但言五百者。堪入五位行門。龍眾有一萬。龍表智。以智興行故。於五眾之中善財為首。五眾總成入法之人。善財初受胎之夜。宅有金苗縱廣七肘者。以信心為胎。十月誕生者。十波羅蜜為十月也。初生之時。宅有五百寶器。遍其宅內者。以信通收五位。五百波羅蜜行中之果報也。宅中有寶樓。高及縱廣各七肘。明信心中七覺支分法報生。文殊師利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經。是說根本普光明智。普印之者。大眾獲益。獨舉善財為首。勸歎起信竟。勸令南行覺城東也。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