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卷二十 \ 胸膺脐腹部[编辑]

自胸膺起至乳房、脐腹、胁肋止,凡一切痈疽疔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甘疽门主论[编辑]

《灵枢》云∶甘疽发于膺,(膺,胸两旁高起,亦谓之臆。)色青,其状如谷实瓜薮,常苦寒热。

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急治,十日死。死后出脓。

甘疽(图缺)

《心法》曰∶此疽生于乳上肉高耸处,属肺经中府穴之下,无论左右,皆由忧思气结而成。

胸发门主论[编辑]

申斗垣曰∶胸发,发于玉堂、(穴在紫宫下一寸六分,又名玉英。)膻中、(一名元儿穴,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中庭、(穴有膻中下一寸六分。)鸠尾(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形,故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之际下行一寸是也。)等穴,皆任脉之络,名阴脉之海,乃人身之子午也。急早内托,防毒归心,伤膜者死。(《启玄》)

胸发(图缺)

汪省之曰∶中庭疽,在乳之中央,任脉之经。(《理例》)

薛立斋曰∶胸发生于正胸堂,去结喉三寸,与心窝不远,乃手足六经交会之所,其患最凶,丧人性命,宜速治。若三四日失治,则皮开肉裂,甚可畏也。若使长大,百不救一。宜用牛黄熊胆研细,香油调涂四边弦上,以免开花。如痛用乳香、没药为末,铺粗纸内外,以青布片卷好,蘸清油点着,在疮四围照之,痛自止矣。内服清热护心,祛毒镇心汤剂;若开花穿穴,神仙莫救。

肺疽门主论[编辑]

申斗垣曰∶肺疽即天火疮,乃任脉之经,当胸而生。在紫宫、玉堂之穴,十日可刺,脓水黄白色者可治。如无脓渐大,旁攻上硬下虚,自破流水不绝,咳唾引痛者死。(《启玄》)

肺疽(图缺)

膻中疽门主论[编辑]

王肯堂曰∶膻中疽,生心窝上两乳中间,属任脉经膻中穴。盖膻中为气之海,气所居焉,能分布阴阳,若脏腑阴阳不和,七情不平,则发此证。稍迟则溃烂,恶证多者难治。(《准绳》)

膻中疽(图缺)

井疽门主论[编辑]

《灵枢》云∶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大如豆,三四日起不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王肯堂曰∶心窝生疽,初起如黄豆,肉色不变,名曰井疽,又名穿心冷 。若冷气攻心,精神恍惚,呕吐冷痰,恶闻食臭,毒瓦斯内陷,腹胀满者不治;若心燥如火,肌热如焚,不时盗汗,唇焦舌干黄色,渴饮冷水者,是正候也。(《准绳》)

申斗垣曰∶井疽,又名心漏疽,又名穿心毒。最为难治。有经年不愈者,乃多食生冷死厌之物,恶毒积久,内犯心包络,故外发于心掩也,乃心胃两经受证。治同痈疽法。(《启玄》)

井疽(图缺)

汪省之曰∶井疽乃任脉之经,在鸠尾穴,状如大豆。三四日间,若不早治,十日必死。外发者生,内陷者死。(《理例》)

心漏门主论[编辑]

陈远公曰∶有胸间生疮,因不慎酒色,致成漏窍。生数头,流血,久则形神困惫,腰痛难伸,行同伛偻,人以为心漏也,谁知乃肾虚成漏乎!夫心肾本相通也,心气必得肾气以相生,肾气必得心气以相闭,心漏之成,成于肾气之泄也,安可不急治肾气之衰乎?然治肾而心气不闭,则补肾无益,盖有出气而无止气耳。或云漏疮多成于湿热,今补肾而不闭心窍,则漏不愈,闭心窍而不去湿热,只治心肾,漏亦不能愈也。然漏亦不同,漏在他处者,可泄其湿热,在胸间者,不可泄湿热也。盖漏既成于肾虚,肾虚则寒而非热也。肾虚者,肾水虚而非邪火盛也,补真阴而邪水自消,温肾寒而湿热自退耳。用温肾丹∶鹿茸二具酥炙,附子二枚,人参、青盐各二两,瓦松二枝,红枣四两,煮枣捣丸,每空心酒下三十丸,服半月,腰疼少减,服月余而漏愈矣。(《冰鉴》。此方奇在鹿茸,既能益肾中之水火,更能补心中之缺陷,加以附子之辛热,则无经不达,引鹿茸直入心肾,以填其空窍。青盐者,咸以软坚也。漏多孔窍流血必多,血得盐则止也。瓦松者消湿热于无形,心漏虽非湿热,然未可少有留存,则孔窍难塞,故兼用之,以防其变,又恐气虚不能运化,加参以生气于心肾之间,助茸、附之力,通达上下,尤易成功也。)

冯鲁瞻曰∶胸前有一孔,常出血水,名曰心漏。用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脐盐化,共为细末,枣肉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兼治肾虚腰痛如神。(《锦囊》)

心漏(图缺)

赤膈类伤寒门主论[编辑]

凡胸膈赤肿疼痛,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此名赤膈伤寒。宜荆防败毒散加栝蒌子、黄连、黄芩、紫荆皮、元参、赤芍、升麻、白芷。如证有表复有里,胸膈赤肿疼痛者,防风通圣散加黄连、栝蒌子、紫荆皮;如表证已退,大便燥实,胸膈肿痛者,凉膈解毒,如栝蒌子、枳壳、桔梗、紫荆皮、赤芍,又宜棱针刺肿毒出血;如半表半里,胸膈肿痛者,柴胡枳桔汤加栝蒌子、紫荆皮、赤芍。

小儿龟胸门主论[编辑]

龟胸者,胸高胀满,形如复掌,多因乳母酒面五辛无度所伤,或夏月烦躁,热乳、宿乳与儿。盖肺气最清,为诸脏华盖,水气泛溢,肺为之浮,日久痰滞,则生风热,一触诸辛,肺气昏乱,是以唇红面赤,咳嗽喘促,溏泻蒸热,由此而成疳,由疳而成龟背矣。如药后而复作传变,目睛直视,痰涎壅上,或发搐者难治。

脾发疽门主论[编辑]

王肯堂曰∶脾发疽生心窝下两旁,属脾经食窦穴,无论左右皆生。由多食煎 ,醉饱入房,以致毒聚脾经而成。稍迟则溃伤脾膜,脓如蟹沫者死。服药而呕,饮食不进者死。(《准绳》)

《心法》曰∶此疽因过饮辛热药酒,积火成毒亦生。

脾发疽(图缺)

胸前蜂窠发门主论[编辑]

胸前蜂窠发(图缺)

申斗垣曰∶蜂窠发在胸乳间,或左或右,或双发,在 中、(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神藏、(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灵墟(穴在神藏下一寸七分。)三穴。乃足少阴肾经所立。心热甚,急宜内托疏心火。其证心悬若饥,饥不能食,舌干咽肿,归心则死。(《启玄》)

枯筋箭门主论[编辑]

陈实功曰∶枯筋箭,乃忧郁伤肝,肝无荣养,以致筋气外发。初起如赤豆大,枯点微高,日久破裂,攒出筋头,蓬松枯槁,多生胸乳间者是也。宜用药丝线齐根系紧,七日后其患自落,再换珍珠散,其疤自收。兼戒口味。(《正宗》)

乳痈门主论[编辑]

陈远公曰∶有乳上生痈,先疼后肿,寻常发热,变成疡痈,此证男妇皆有之,而女人居多。盖女人乳儿之时,偶尔贪睡,儿以口气吹之,使乳内之气闭塞不通,以至作痛,即以解散药治之,随手而愈。若因循失治,而乳痈成矣。唯男子则不然,乃胃火炽盛,不上升于口舌,而中壅于乳房,乃生此证,故乳痈乃阳证也,不比他痈,有阴有阳。治法不必分阴阳,但分先后为虚实耳。盖乳痈初起为实邪,久经溃烂为正虚,然邪之有余,仍是正之不足,于补中散邪,乃万全之道,不必先攻而后补也。用和乳汤∶贝母、花粉各三钱,当归、蒲公英各一两,生甘草二钱,川山甲一片,土炒为末,水煎服。一剂乳房通肿消,不二剂也。此方以贝母、花粉消胃中壅痰,痰壅而乳房不通,今化其痰,则胃火失势,后以公英、山甲解热毒,利其关窍,不攻自散,恐药过于迅逐,加归、甘草补正和解,正既无伤,火毒不致变为乳岩也。(《冰鉴》)

陈实功曰∶妇人平日不善调养,以致胃汁浊而壅滞为脓,名曰乳痈。(《正宗》)

乳痈(图缺)

又曰∶亦有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成痈者。宜逍遥散加橘叶散之。

又曰∶亦有暴怒伤肝,肝火妄动结肿者。橘皮汤散之。

冯鲁瞻曰∶妇人之乳,男子之肾,皆性命之根也。人之气血,周行无间,寅时始于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穴有乳上,丑时归于足厥阴肝经,入期门穴,穴在于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领气,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间也。其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妇人不知调养,有伤冲任,且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热甚,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乳汁不出,名曰妒乳。渐至皮肤 肿,寒热往来,谓之乳痈。风多则硬肿,色白热多则 肿,色赤不治则血凝,气为壅滞,而与乳内津液相搏腐化为脓。治之之法,凡初起寒热 痛,即发表散邪,疏肝清胃,速下乳汁,导其壅塞,则病可愈。若不散则易成脓,宜用托里;若溃后肌肉不生,脓水清稀,宜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恶寒发热,宜调荣卫;若晡热肿作痛,宜补阴血;若食少作呕,宜补胃气;切戒清凉解毒,反伤脾胃也。(《锦囊》)

又曰∶有因妇人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遂生结核。若初起时忍痛揉软,吮去乳汁,即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肿。亦有因小儿断乳后,不能回乳,或妇人乳多,婴儿少饮,积滞凝结。又或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结成痈肿。初起时切勿用凉药,盖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结实肿,乳性清寒,又加凉药,则阴烂宜也。惟凉药用之,既破之后则佳,如初发时,宜用南星姜汁敷之,可以内消,更加草乌一味,能破恶血逐块,遇冷即消,遇热即溃,更加乳香、没药以定痛,内则用栝蒌十宣散、通气散间服之。然年四十已下者,治之多瘥,以气血旺故也。五十以上,慎勿治之,多死,以天癸绝也。不治自能终其天年。若欲加治,惟调气血为主。

又曰∶若郁怒肝火炽盛,为肿为痛者,自当疏肝散郁,兼以养血和血,则肝阳不强,而肿自退。若郁结弥甚,血滞不舒,更由乳汁壅积,溃而成脓,则为乳痈矣。气血大伤,尤宜重为滋补,少佐疏肝解毒。若专事清解,则溃者难脓,而脓者难长矣。

胡公弼曰∶妇人乳有十二穣,始生乳痈,只患一穣,脓血出尽,又患一穣,逐穣轮流,伤至七穣,即传次乳,次乳患遍,则危而不救者多矣。初起每早服元寿丹,可保余穣不受传毒。(《青囊》)

又曰∶忧怒伤肝,肝气滞而结肿者,初起必烦渴呕吐,寒热交作,肿痛疼甚者,牛蒡子汤主之。浓味饮食,暴怒肝火结肿者,橘叶汤主之。

又曰∶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又曰∶不乳儿妇人,患乳名曰害干奶子。

陈实功曰∶乳房属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属厥阴肝经所主,多血少气,有乳之妇,名曰外吹;怀孕之妇,名曰内吹。(《正宗》)

汪省之曰∶如怀孕八九个月,患内吹乳,虽脓出腐脱,肌生必待分娩,而后始能收口。(《理例》)

申斗垣曰∶胎气旺而上冲,致阳明乳房作肿,名曰内吹,又名里吹奶。(《启玄》)

冯鲁瞻曰∶乳痈者,俗呼曰吹乳。吹者,风也。风热结泊于乳房之间,血脉凝泣痛,胀溃稠脓涌出,此属胆胃热毒,气血壅滞,又名乳痈,为易治。用青皮疏厥阴之滞,石膏清阳明之热,甘草节解毒而行污浊之血,荆、防散风而兼助药达表,瓜蒌、没药、青橘叶、皂刺、银花、土贝母、当归及酒佐之,无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壮,于痛处最效,切忌刀针伤筋溃脉,为害不小。(《锦囊)。)

澄曰∶更有寡妇,并无儿女吮乳,而乳房或肿 痛者,此为席风呵奶,当同干奶治法。

陈自明曰∶怀孕患乳曰内吹,乃胎气旺而上冲,致阳明乳房作肿,宜石膏散清之,亦可消散,迟则迁延日久,将产出脓,乳斗亦从脓窍流出,其口难完。(《精要》)

《心法》曰∶内吹者,怀胎六七月,胸满气上,乳房结肿疼痛,若色红者,因热盛也;如色不红者,既因气郁,且兼胎旺也。外吹者,乳母肝胃气浊,更兼儿吮乳睡熟,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热乳凝结肿痛,令人寒热烦躁口渴。又有内未怀胎,外无哺乳,而生肿痛者,系皮肉为患,未伤乳房,此肝胃湿热凝结也。

乳痈门主方[编辑]

鹿角散治乳痈初起,结肿疼痛,憎寒发热,但未成脓者。鹿角尖三寸,用炭火稍红,存性,研末,每服三钱。食后热酒一茶盅调服,甚者再一服必消。或以生鹿角尖锉细末,生酒冲服三钱,立消。

又方 马齿苋一把,洗净,同皮硝捣烂,敷上即刻止痛。如无鲜者,可于端午连根采收,亦可。

灸乳肿妙方《正宗》。治气恼劳伤或寒热不调,乳内忽生肿痛。用碗一只,内用粗灯草四根,十字排匀。碗内灯草头各露出寸许,再用平山粗纸裁成一寸五分阔纸条,用水湿贴盖碗内灯草上,纸与碗口相齐,将碗覆于肿乳上,留灯草头在外,将艾大圆放碗足底内,点火灸之,艾尽再添,灸至碗口流出水气,内痛觉方止住。甚者次日再灸一次,必消。

锦囊新定消乳痈神效方(冯氏。)

金银花(二两) 蒲公英(一两) 甘草节(三钱) 没药(去油二钱) 当归尾(六钱)

水酒各三碗煎一碗,食后服;渣再煎,绞汁服。

又方(葛稚川。)人牙齿烧存性,研极细,酥调敷。

究原五物汤《外科集验》。乳痈痈疽发背,立止疼痛。

栝蒌(一枚,研) 皂角刺(烧带生) 没药(各五钱) 乳香 甘草(各二钱五分)

酒三斤煎取二斤,时时饮之。

元寿丹(张涵谷。)乳痈初起即消,已溃可保余瓣无恙。

龟壳(去墙版不用,止用龟盖,火 存性)

研细末。热酒调服三钱,尽量饮醉,即愈。

芙蓉膏治乳痈发背痈疽,拔根止痛敛口。芙蓉花捣如泥,若无花取根,用竹刀刮去粗皮,只用内嫩白皮,捣如泥,入蜜少许调匀。如未穿即敷四围,中留一孔透气;如已溃,即填入疮口,其脓根自然涌出,俟脓尽再上干脓散。

干脓散凡毒脓汁久出不已者,用此掺之,干脓敛口。

海螵蛸 天竺黄 飞血丹(炒紫色) 轻粉(二钱) 麝香(二分五厘) 真降香老节(三钱)

共乳极细,干掺疮口,不数日脓即干矣。

乳痈初起《济生》。活鲫鱼背脊肉和蒸,饭捣如泥,敷上即散。

乳痈。

穿山甲(炒二两) 青皮(三两)

研细末。用热酒调服三钱,另饮酒尽量,被盖取汗即消。

乳痈初起但未成脓者皆消 用大碗盛醋半碗,以白石蛋大一块,烧红淬醋内二三次,以醋热为度,即将患乳浸入醋内,冷则再烧再淬,再浸三次即消。

乳痈烂见心者 猫腹下毛,干锅内 存性为末。干掺或清油调匀,入轻粉少许搓之。

乳痈溃烂两三指大者 葱汁半酒杯,牛皮胶一两,切片隔水炖一伏时,以胶老为度。乘热纳入溃处,以桑皮纸贴之,如内脓未尽,自然脱下,乃如法乘热纳入,倘粘紧不脱,即不须又换,听其自落,则肉已长足收口矣。宝之。

神效栝蒌散(《外科集验》)。治乳痈、乳疽、奶劳。

川当归(酒洗,去芦焙切) 生甘草(各五钱) 滴乳香(去油,另研一钱) 苦栝蒌(子多者一个,去皮,焙为末,如急用只须研烂) 明没药(去油,另研,二钱五分)

无灰酒三升,同药入银石器中,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为三服,食后服之。如奶劳便服此药,杜绝病根;如毒瓦斯已成,能化脓为黄水;如毒未成即消。甚者再服,以退为度。治乳之方甚多,独此一方神验,万无一失。

消乳痈神方大当归(一枝,洗去泥) 蒲公英(四两) 金银花(四两) 甘草节(五钱)

酒水同煎三大碗,渣再煎服,以一日夜服尽自消,历试历验。

乳痈未成即散,已成即溃,立刻止痛,神效无比,名橘香散

陈皮(去白净,五钱) 麝香(一分)

研细酒调服二钱,被盖出汗。

乳痈初起二三日立消,天下第一仙方 活鲫鱼一尾头骨生捣极烂,香腊糟一小团,再研匀敷上一日,待消小即取下,不消再贴,如神。

乳痈。(周鹤仙方。)

苦栝蒌(两个,每个入酥炙穿山甲一钱,人弱者用五分) 粉甘草(六钱装入瓜内)

用好酒二斤,水二斤,同煎至一大碗,临卧热服。渣捣烂,再用酒水各一斤煎服,将渣乘热敷满乳上,用布捆住,盖被出汗,无不立愈。不论已破未破,只用一服,神效无比。

验方 陈(原缺)末无灰酒调,服醉自消,以渣敷之,自消。

泽及汤

泽兰叶(一两) 白芨(三钱)

水煎冲酒服,取汁自消。

又方 生半夏一个研细,葱白一寸,连须捣丸如莲子大,丝绵包裹,左乳塞右鼻孔,右乳塞左鼻孔,睡醒自消。

又方 兔耳一支箭(出徽州),煎酒服,自消。

又方 鲜蒲公英捣汁,冲热酒服取汗,渣加酒糟捣敷乳上,自消。

又方 旧芭蕉扇烧存性,研末,酒调自消。

又方 生皂角子七粒,热酒吞下,即消。

又方 (王峡如)。治乳汁不通闭塞,并成乳痈。

栝蒌(一个捣碎) 穿山甲(炒) 归尾(酒炒)乳香 没药 甘草节(各一钱)

酒水各半服。如成乳痈,即以渣敷乳上,用长布裹之,经宿自消。

又方

蒲公英(五钱) 当归 王不留行 陈皮 甘草节 生黄 (各二钱) 金银花(三钱) 防风 川贝母 白芷 天花粉(各一钱二分) 乳香 没药(各五分)

加香橙叶十片,水煎冲酒尽醉,取汗自消。

又方

金银花 蒲公英(各一两)

酒水同煎服,以渣乘热敷肿上,即思睡,睡醒自消。并治蛇头疔神效。

又方 用葱一握,连须捣烂作饼,置患乳上,以磁磬口茶杯盛热灰,覆葱饼上,觉热气入里,汗出自消。

又方 两头尖(即雄老鼠屎)七粒或十三粒研末,冲酒服,即消。

又方

陈皮(去白,五钱) 甘草(一钱)

酒水同煎。凡痛极不可忍者,服之即止。

又方

白芥子(一两,炒黄研末)

白酒冲服,尽量饮,自消。

又方 海螵蛸细末三钱酒煎,尽量饮,出汗自消。

又方 赤小豆三合用酒研烂去渣温服,留渣敷之,自消。

又方 生螃蟹脚尖,阴阳瓦焙研三钱,酒调,尽量饮醉,盖被取汗,自消。

又方

金银花 当归(各二钱) 蒲公英(三钱) 干葛(一钱五分)

酒水同煎,食后服。再以酒助取汗,自消。

又方

蒲公英 金银花 鹿葱花根(洗净) 防风(各三钱)

酒水同煎,空心服,出汗自消。

又方

生半夏 乳香(去油,各等分)

研细。左乳吹右鼻孔,右乳吹左鼻孔,自消。

又方 羊角尖刀刮末,每服一钱,酒调服,自消。

又方 黄花菜、金银花各等分,酒煎服,自消。

又方 青皮、天花粉各五钱,酒煎服,自消。

又方

皂荚刺(烧灰) 海蛤粉(各等分)

研匀,热酒调服,以手揉乳,自消。此方只治外吹。

又方 苦栝蒌一二枚,连皮穣子切碎,酒煎频服,自消。

又方 鲜蒲公英连根带叶二两捣烂,酒半斤同煎数沸热服,渣敷肿上,盖睡一时许,再用连须葱白煎汤一茶杯催之,得微汗自散。此方用之乡村偏僻无药之所极妙,亦且简便。

又方 山楂核研末,每服三钱,无灰酒调服。初起不过一二服;成饼者四五服,自消。

又方

蒲公英(三颗) 金银花(二两)

酒水同煎,热服取微汗,睡醒即消,渣敷患上。

又方 螃蟹去足,烧灰存性研末,每服二钱,黄酒调服。

又方

半枝莲(柔细茸草,三月间生田埂上,近水边寻之可得,开红花俨然半边莲花,四五月草深难觅。此草解热清火,消肿散毒,最为快捷方式,宜多多采取。)

捣汁冲热酒服,渣敷患上,神效。

乳吹已成。

栝蒌(一个) 明乳香(二钱) 酒煎服。

香附饼消乳吹并敷一切痈疽。

香附(一两) 麝香(二分)

研末,以蒲公英二两,酒煎浓汁,调服。

又方 玉簪花根加盐少许,共捣如泥,初起敷上自消;已成敷之,除脓完口。

又方 生白果八两,一半用酒研服,一半研敷,自消。

吹乳红肿 白芷一两,郁金七钱研匀,水调敷。

又方 醋半杯顿滚入广胶四钱熔化,加银朱二钱调敷。

乳硬痛。

当归 甘草 没药(去油,各三钱)

水煎,冲酒热服。

山居妇人吹乳 桑树蛀屑,饭捣成膏,敷之。

乳吹结核不能消散肿痛者,神效。并治乳岩(《外科集验》)百齿霜(即梳齿上油垢) 圆如芡实大,黄丹为衣,每服一二圆,热酒吞下。如不饮酒,白汤吞之,不可化开,亦不可令病患知,极有奇效。

又方(《外科集验》)

皂角刺(烧带生) 天南星 生半夏(各二两) 白芷 直僵蚕(焙) 草乌(各一两)

研细。葱汁黄蜜调敷。

洗乳疼方(窦氏)

牡蛎( ,一两) 五倍子(五钱) 枯白矾(一钱五分) 水二碗煎洗。

乳硬作痛嫩桑叶手采者研细。米饮调摊纸上贴之。

吹乳 好醋半杯熬滚,入牛皮胶五钱,熬化敷上自消。

吹乳 瑞香花二十朵,如无,用叶二十一片,同陈灶糖捣敷自消。

乳吹 明矾研细。一岁一厘,用鸡蛋一个,开一孔,将矾装入蛋内,饭上蒸熟去壳,将蛋分作小块,无灰酒吞下,自消。

乳吹 鸭蛋一个去壳,烧酒搅匀,蒸熟食之,自消。

又方

韭菜地上蚯蚓粪(二钱) 葱子(一钱)

研细醋调敷上。干则易之,三次未有不愈者。

又方 两头尖老鼠粪十三粒,用葱白捣烂,热黄酒冲服,盖暖出汗即消。已成脓将破者,不效。

验方

小青皮(一斤醋浸三次晒燥)

磨细末。水法为丸,每服三钱,木瓜酒送下,自消。

验方 马桶垢,阴阳瓦 ,研细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钱,木瓜酒送下。虽多年乳核,服半斤亦消。

又方 葫芦巴焙研,每服三钱,木瓜酒调即消。

验方

大桦皮(一两,切片,瓦上焙存性)

研细作一服,用皂荚子七粒,木瓜酒煎一杯调服,自消。

敷方 鲜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同马桶垢捣烂敷,即消。

消乳吹(程 友。)皂角子七粒,微焙研碎,冲酒尽量饮醉,出汗即消。

消内吹乳 鲸鱼鳔(系杂货店卖者,其形两头尖,切去尖)。用火煨烂,捣化摊青布上,贴之。

乳疮肿痛芝麻炒焦,研细,灯盏油调敷。

又方 野茄根捣汁冲调服。

乳痈。(刘涓子。)

大黄 伏龙肝(各二钱) 小鲫鱼(一尾,连鳞、肠捣如泥)

醋调敷,定痛消肿。

患乳立消法 一切乳证初起之时,先用连根青菜煎水洗乳,再将蒸酥店内酵面,茶盅大一块,置碗中隔水炖热,敷于浴过乳上,再用糯米一合,不用淘,锅内炒黄,研细用无灰酒冲入与服,被盖取汗,无论轻重,立刻即消。

又方 鱼肚子,瓦上炙脆,研细冲无灰酒调服,即消。

又方 鹿角尖磨汁敷之,乳吹妒乳肿痛欲作脓者,自消。

乳头陷下门主方[编辑]

两乳头陷顶。

黄 (蜜炙三钱) 当归身 葛根 升麻 黄柏 连翘(各二钱) 牛蒡子(研) 炙甘草(各一钱) 上肉桂(五分)

水二盅,酒半盅,煎一盅,食后服。

乳头破裂门主论[编辑]

《心法》曰∶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如暴怒或抑郁,肝经怒火不能施泄,是以乳头破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粘水,或结黄脂。治当以加味逍遥散主之。

乳头破裂门主方[编辑]

验方 取秋后冷露茄子裂开者,阴干烧存性,研细,水调敷。

又方 胭脂、蛤粉研细,敷之。

乳衄门主论[编辑]

妇女乳房并不坚肿结核,唯乳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乃属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火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也。治当平肝散郁,养血扶脾为主。(澄论。)

乳汁自流不禁门主论[编辑]

冯鲁瞻曰∶其有乳汁自出者,若胃气虚而不能敛摄津液者,宜补胃气以敛之;若气血大虚,气不卫外,血不荣里,而为妄泄者,宜调补荣卫以止之;若未产而乳自出者,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若产妇劳役,乳汁涌下,此阳气虚而厥也,独参汤主之。(《锦囊》)

乳汁自流不禁门主方[编辑]

十全大补汤

人参 于白术 甘草(炙) 白茯苓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熟地黄 肉桂 黄 (蜜炙)

姜枣为引,煎服。

乳疳门主论[编辑]

申斗垣曰∶有养螟蛉之子,为无乳强与吮之,久而成疮,经年不愈,或腐去半截,似破莲蓬样,苦楚难忍,内中败肉不去,好肉不生,乃阳明胃中湿热而成,名曰乳疳。(《启玄》)

乳疳(图缺)

凡初生女孩,必须于月子内大人以手挤其两乳,使乳头长出。若不知此,长大其女必是一对瞎奶。生育之后,乳头微露,大半藏在乳房之内,小儿吮乳,每每吮破乳头,化去一半,疼痛难忍。若畏痛不与小儿吮食,必肿胀成乳痈矣。务令产妇忍痛令儿吮之,外搓玉红膏、珍珠散自愈。澄曾看一小儿,初生吐乳,血膜与乳相间,细询产妇,始知产妇是瞎奶,被小儿吮破溃烂,所以小儿吐出之物,系乳中吮出之血膜也。只治产妇之乳,小儿不药而愈。(自识。)

乳痞门主论[编辑]

陈远公曰∶有左乳内忽大如桃,又不疼,色亦不赤,身发热,体渐瘦损,人以为痰气郁结也。谁知肝气不舒乎?夫乳属阳明,乳肿宜责阳明矣。而余独谓之肝,不起世人之疑乎?夫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亦不舒矣。盖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畏首畏尾,伏而不扬;乳又近两胁,两胁肝之位也,与肝相远尚退缩不敢舒,今与肝为邻,亦何敢吐气哉?气不舒而肿满之形成,气不敢舒而畏惧之色现,不疼不赤,正见畏惧也。治法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肿自消矣。用加味逍遥散∶柴胡二钱,白芍五钱,陈皮五分,当归、栝蒌、半夏、白术、茯神各三钱,人参、甘草、川芎各一钱,水煎服。十剂内消矣。去栝蒌又十剂,不再发矣。此方解肝之滞,肝解而胃气不解而自舒;盖以栝蒌、半夏专治胸中积痰,痰去肿尤易消也。《冰鉴》)

陈实功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

窦汉卿曰∶奶 ,是十五六岁女子经脉将行,或一月两次,或过月不行,多生寡薄形体虚弱。乳上只有一核可治;若串成三四个难治。宜调经开郁治之,多用夏枯草。

乳痞(图缺)

又曰∶乳癖,乃五六十岁老人多生此疾,不成脓不可用凉药敷服,逼令毒入脏腑则危。

冯鲁瞻曰∶奶栗即乳栗,又名乳癖。破者少有生,须用参、 、归、芍大补兼解毒,外以丁香末敷之。(《锦囊》)

申斗垣曰∶如妇人年近五十以外,气血衰败,当时郁闷,乳中结核,天阴作痛,名曰乳核。久之一年半载,破而脓水淋漓,日久不愈,名曰乳漏。(《启玄》)

岐天师曰∶男子乳房忽然壅肿如妇人之状,按之疼痛欲死,经年累月不效者,乃阳明之毒瓦斯结于乳房之间也。然此毒非疮毒,乃痰毒也。若疮毒何能经久,必然外溃,今经年累月,壅肿如故,非痰毒而何?法当消其痰,通其瘀,自然奏功如响矣。以化圣通滞汤主之。此方妙在金银花与蒲公英直入阳明之经,又得清痰通滞之药为佐,附子引经,单刀直入,无坚不破,又何患痰结之不消。或疑附子大热,诸痛皆属于火,似不可用,殊不知非附子不能入于至坚之内,况又有栀子、芍药之酸寒,虽附子大热,亦解其性之烈矣,又何疑于过热哉。(《秘录》)

乳痞门主方[编辑]

军门立效散

甘草节(半寸长九段) 川椒(三十粒) 天花粉(五钱) 皂角刺(三钱)

酒水同煎,临服入去油乳香末一钱,冲服。

又方

生麻黄(八分) 陈香橼(一枚) 甘草 天花粉(各八钱) 栝蒌(一枚) 金银花(六钱) 黄芩(三钱) 棉花核(黑色者五钱)

生酒煎服出汗。

化圣通滞汤(岐天师)

金银花 蒲公英(各一两) 天花粉 白芥子(各五钱) 白芍药 通草 山栀仁(炒)白茯苓(各三钱) 柴胡(二钱) 熟附子 木通(各一钱) 水煎服。

消多年乳核 煤炭研细,生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蒲公英煎汤下。

消远年近日乳核乳痞。

人中白( 四两) 雄鼠粪(九十九粒)

研细米汤为丸。每服一钱,无灰酒下,以消为度。

乳岩门主论[编辑]

乳岩(图缺)

陈远公曰∶有生乳痈,已经收口,因不慎色,以至复烂,变成乳岩。现出无数小疮口,如管如孔,如蜂窝状,肉向外生,经年累月不愈,服败毒之剂,身益野狼狈,疮口更腐烂,人以为毒深结于乳房也,谁知气血大亏乎?凡人乳房内肉外长而筋束于乳头,故伤乳即伤筋也。此处生痈,原宜急散,迟恐有筋弛难长之患,况又泄精损伤元气,安得不变出非常乎!当失精后,即大用补精填髓之药,尚不至如此之横,今既阴虚而成岩,又因岩而败毒,不亦益虚其虚乎?治法必大补气血,以生其精,不必泄毒,以其无毒可泄耳。用化岩汤∶人参、黄、忍冬藤、当归各一两,白术二两,茜草、白芥子各二钱,茯苓三钱。水煎服。二剂生肉,又二剂脓尽疼止,又二剂漏管重长,又二剂全愈,再二剂不再发也。此方全补气血,不去败毒,虽忍冬乃消毒之味,其性亦补,况入于补药亦纯于补矣。惟是失精以变岩,似宜补精,今止补气血何也?盖精不可速生,而功又缓,不若大补气血,反易生精,且乳房属阳明,既生乳岩而阳明必无多气多血矣。今补气血则阳明经旺,自生精液以灌乳房,又何必生精以牵制参 之功乎?所以不用填精之味也。(《冰鉴》)

陈实功曰∶乳岩乃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以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三载五载,不疼不痒,渐长渐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覆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凡犯此者,百人百死,如能清心静养,无挂无碍,不必勉治,尚可苟延,当以益气养荣汤主之。(《正宗》)

又曰∶凡中年无夫之妇,得此更易于死。

又曰∶男子患此,名曰乳节,与妇女微异。女伤肝胃,男损肝肾。盖怒火房欲过度,由此肝虚血燥,肾虚精怯,气脉不得上行,肝经无以荣养,遂结肿痛。

又曰∶治当八珍汤加山栀、丹皮;口干作渴,宜加减八味丸、肾气丸;已溃十全大补汤,则易于生肌完口也。

汪省之曰∶乳岩四十以下者可治,五十以下者不治。治之则死,不治反得终其天年。(《理例》)

冯鲁瞻曰∶妇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痛,积之渐发,数年渐大,内溃深烂,名曰乳岩,以其疮形似岩穴也。慎不可治。此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证。治法 痛寒热初起,即发表散邪,疏肝之中兼以补养气血之药,如益气养荣汤、加味消遥散之类,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 、归、芍补气血,乌药、木通疏积利壅,柴、防、苏叶表散,白芷腐脓,通荣卫,肉桂行血和脉。轻者多服自愈,重者尚可苟延。

若以清凉行气破血,是速其亡也。(《锦囊》)

窦汉卿曰∶女子已嫁未嫁俱生此候,乃阴极阳衰,虚阳与血相积,无阳积安能散,故此血渗入心经而成此疾也。若未破可治,已破即难治。

胡公弼曰∶乳岩乃性情每多疑忌,或不得志于翁姑,或不得意于夫子,失于调理,忿怒所酿,忧郁所积,浓味酿成,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腾沸,孔窍不通,结成坚核,形如棋子。或五七年不发,有十余年不发者,或因岁运流行,或因大怒触动,一发起烂开如翻花石榴者,名曰乳栗,凡三十岁内血气旺者可治,四十以外气血衰败者难治。(《青囊》)

乳岩门主方[编辑]

内消乳岩、乳癖奇方 将壁上活壁 用针扦住,乘活以竹纸包如小球,食后白汤吞下。每日服一次,不过数日,乳内即痒,如 蛛走状,其核自消。

又方 生蟹壳砂锅内炒脆,磨极细末,热酒调服二钱,或打糊为丸,每服三钱,酒下不可间断,消尽为止。

乳吹乳痞乳岩并一切无名大毒。

黄牛大角内嫩角(火 存性一两) 鹿角(火焙黄色八钱) 枯白矾(三钱)

和研极细末。热酒调服三钱。

乳中有小块不消不痛不痒,即名乳岩,宜早治,至六七年后,溃烂不救。(钱青抡。)

川贝母 连翘 栝蒌仁 当归 炙甘草(各二钱) 柴胡 金银花 白芨 何首乌 白芷 蒲公英 半夏(各一钱五分) 川黄连(酒炒) 漏芦(各一钱) 金橘叶(四十片) 半枝莲(捣碎二两)

先将夏枯草半斤和酒水五碗,煎至三碗,去渣入前药同煎就一大碗,加去油乳香、没药细末各七分,不拘时服,外用五倍子焙干为末,醋调服。

消乳岩丸方(钱青抡。)

夏枯草 蒲公英(各四两) 金银花 漏芦(各二两) 山茨菇 雄鼠粪(两头尖) 川贝母(去心) 连翅 金橘叶 白芷 甘菊花 没药(去油) 栝蒌仁 乳香(去油) 茜草根 甘草 广陈皮 紫花地丁(各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早晚食后送下二三钱,戒气恼。一方去栝蒌仁加天花粉、桔梗、广胶,用夏枯草熬膏为丸。

乳岩初起。(钱青抡。)

青皮 甘草(各等分)

共研细末,每服二钱,用人参汤入生姜汁调,细细呷之,一日夜五六次至消乃已,神验。年壮者不必用人参。

乳少门主论[编辑]

冯鲁瞻曰∶乳汁不行有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有气血虚而燥涩不行。虚者补之,如十全、八珍之类是也;盛者疏之,如麦门冬、栝蒌仁、葵子、猪胰、木通、漏芦、猪蹄之类是也。(《锦囊》)

产妇冲任血旺,脾胃气壮,饮食调匀,则乳足而浓,以生化之源旺也。若脾胃气弱,饮食少进,冲任素亏,则乳少而薄,所乳之子,亦怯弱而多病。其乳以浓白光彩,入盏中上面莹然如玉为上,黄色清薄为下,不可哺儿。乳母宜择肥瘦适中,无病经调善食者佳,太肥则多痰,太瘦则多火,儿饮其乳亦复如是。如一儿昏睡,竟日不醒,举家惊惶,求医投药罔效,一高医诊之曰∶此儿中酒,得乳母曾痛饮乎,询之果然,停药而醒,可见利害相关明矣。然李时珍曰∶人乳无定性,随饮食性气而变。故饮食调摄乳母,不可不慎也。

乳少门主方[编辑]

通脉汤治乳少或无乳。

生黄 (一两) 当归 白芷(各五钱)

七孔猪蹄一对煮汤,吹去浮油煎药一大碗服之。覆面睡,即有乳。或未效,再一服,无不通矣。

如新产无乳者,不用猪蹄,只用酒水各一半煎服,体壮者加好红花三五分,以消恶露。

乳少 红豆煮熟连汤吃。乳如涌泉。

下乳天浆饮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麦门冬 通草 穿山甲(炒) 漏芦 天花粉 甘草 白茯苓 熟地 王不留行(各一钱) 白水煎。

又方 通草煨猪前蹄连汤食之。

又方

穿山甲 王不留行(各等分)

研细末热酒调服三钱

催乳。

穿山甲( 赤色五钱) 陈皮(酒制三钱)

研细末分三服,米泔水调下,一日夜服完。

产后乳脉不行身体壮热宜玉露散(《良方》)

桔梗 川芎 白芷 赤芍 人参 赤茯苓 当归 甘草 水煎服。

又方 莴苣子、糯米各一半,细研,水一碗搅匀,入甘草末一钱煎,频频呷服。

催乳。

当归 生黄 通草(各二钱) 木通(一钱) 穿山甲(炒研) 瞿麦(各一钱五分) 王不留行(一钱二分)

雄猪七星蹄酒煮连汤饮。

产后无乳。

穿山甲七片炒研,王不留行三钱,犍猪蹄七星者一只,同煮汁饮之,其乳如泉。

乳少 雄猪外肾一具,阴阳瓦焙存性研末,无灰酒冲服,乳汁必多。

乳汁清稀 产妇初生三日,用炭灰少许和粥内食之,乳汁自稠。

下乳 莴苣五根煎汤服。

下乳 穿山甲五钱烧存性,研细末酒调服。

回乳门主论[编辑]

薛立斋曰∶妇人气血方盛,乳房作胀,或断乳胀痛,牵引胸胁,服之自消。

麦芽三两炒,热水煎服,立消。(麦芽取其消散精华以绝乳之源也。麦芽耗散之力可见,故本草谓其能消肾也。)

回乳门主方[编辑]

回乳四物汤 产妇无儿食乳,以致乳汁肿胀坚硬,疼痛难忍。

熟地 当归 白芍药 川芎(各二钱) 大麦芽(二两炒为粗末)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用裹脚布速紧两乳,以手揉按,其肿自然消散,甚者再用一服。

又方 浮小麦煎浓汁,服之自消。

乳汁闭塞胀痛门主方[编辑]

验法 用有嘴茶壶内贮滚汤半壶,将肿乳塞住壶内,使壶中热气熏乳,再令一人口含壶嘴吸之,其窍即通,候水温,看水面所浮皆乳,即其验也。

又法 用猫胡子向乳窍内通之,并不痛;找出猫胡子,乳汁自通。

又法 用大儿频吮自通。

又法 谷树叶同糟盐煨热缚乳上,自通。

断乳门主方[编辑]

画眉膏 断小儿乳。

栀子(三个烧存性) 雄黄 轻粉 辰砂(各少许)

为末香油调匀,俟儿睡着浓沫两眉,醒来自不思乳,未效再用。

腕疽门主论[编辑]

申斗垣曰∶腕疽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发于腋下近胁,乃手厥阴心包络经,多血少气,天池穴初起胁肋下及两腿、足,生赤肿痒。二十五日不溃者死。九日刺脓赤者可治。如内罨周遭赤干,疮口内见脂膜黑者不治。此证多因捕打而生。(《启玄》)

腕疽(图缺)

血胤疮门主论[编辑]

申斗垣曰∶血胤疮,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生于渊腋胁肋旁,赤色或有头,无头如肥皂核大,在肉中如针刺痛,忽长大至胸,兼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发于期门,名曰腋 。女人患此走诸处,二三年变名结 。三五年出黑水死。(《启玄》)

血胤疮(图缺)

传心疽门主论[编辑]

申斗垣曰∶传心疽,生于胁下京门、带脉二穴之次,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痛痒彻心,如针刺之,痛渐溃至脐者死。(《启玄》)

传心疽(图缺)

胁痛门主论[编辑]

朱丹溪曰∶两胁走痛,是痰实者,可用控涎丹。左胁痛为肝经受邪,宜柴胡疏肝汤。右胁痛为肝经移病于肺,宜推气散。食积痛,凡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宜消积。气弱人胁痛,脉细紧而弦,多从劳役怒气得者,八物汤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加柴胡、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发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滑石。去滞气必用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若二经血不足者,先当补血,少加青皮。痰饮停伏胁痛,宜导痰汤。胁下痛而大便秘结者,木香槟榔丸。虚寒胁痛者,必用辛温补剂,加调气药。解痛以琥珀膏贴之,或白芥子研敷之,或吴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

澄曰∶人有房劳内伤,胁下有一点痛者,名干胁痛,难愈。当大补气血以养肝,大滋肾水以补母。

又曰∶左胁痛、胃脘痛二证,妇人多有之。以其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阻滞其气,而不得条达,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也。故治妇人诸痛诸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破血散火兼之。谚云∶香附、缩砂、妇人之至宝,山药、苁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谓也。

胁痛门主方[编辑]

胁痛。(《秘方》)

小茴(一两炒) 枳壳(五钱麸炒)

研末每服二钱盐汤调服。

胁痛红及半身甚发水泡者。(《医旨余绪》)

大栝蒌(一个,重一二两,连皮捣烂) 粉甘草(二钱) 红花(五分) 一剂而愈,真神方也。

胁疽门主论[编辑]

胁疽(图缺)

《灵枢》云∶发于胁,名曰败 。败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状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锉 翘草根各一升,(《甲乙经》锉 草、赤松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即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至足已。

王肯堂曰∶胁疽属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火热毒,怒气相并而作,宜速治,不然溃烂不敛,多致危殆。(《准绳》)

陈实功曰∶胁痈多从郁怒肝火而发。虚怯人多有之,肥胖内实者无此证。初起宜栀子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四妙汤加香附、青皮;脓成者即针之,勿伤内膜;溃后八珍汤加山萸肉、牡丹皮、泽泻,兼滋肾水。若虚劳而得者,破流臭败稀脓,补托不应者,俱死。(《正宗》)

汪省之曰∶胁痈即穿胁痈,左为痈,右为疽,乃风湿入于骨间,日久不散,渐觉皮麻骨痛,发于腰胁。气虚胃弱之人,切不可过与补阳之药,恐内受热剂则虚热愈盛,盛则透伤内膜,切宜慎之。(《理例》)

又曰∶昔一人胁下生痈,后成漏疮,状如牛眼,脓血不止。治法以盐少许纳牛耳中,然后取牛耳中垢敷漏上,数次即瘥。如不用盐,牛耳不痒,垢亦难取,故取垢必须盐也。

胡公弼曰∶人之两胁,乃足厥阴肝经气分出入之道路,一有阻滞,不得疏通,郁而为痛,故血亦因之而凝聚矣。是以胁之上下发毒,皆属肝经。(《青囊》)

王肯堂曰∶蜂窝两胁双发疽,或发于左胁,或发于右胁,或两胁双发,乃足厥阴肝经期门及章门穴,是经多血少气,如上至渊液、辄筋二穴,属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因气虚而得,不可用热剂,恐伤骨膜。(《准绳》)

冯鲁瞻曰∶胁痈者,乃足厥阴、少阳之经,相火之司也。苟或肝胆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热而郁聚为脓矣。(《锦囊》)。

《心法》曰∶胁疽生于软肋,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乃肝胆怒火凝结而成。多生体虚之人,初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

胁疽门主方[编辑]

胁痈。

地榆 金银花(各五钱) 川贝母 当归(各二钱) 穿山甲(炮) 赤芍(各三钱) 皂角刺 连翘 白芷(各一钱五分) 甘草节(一钱) 夏枯草(一两)

先煎后入药 鼠粘子(一钱五分) 紫花地丁(一两)

煎滤汁再入 鲜菊花根一两捣汁和服。

内发丹毒门主论[编辑]

内发丹毒(图缺)

王肯堂曰∶内发丹毒,胁下至腰胯间肿痛,赤色如霞。治之稍缓,毒攻于内,呕哕昏迷,胸腹 胀者死。二便不通,遍身青紫者死,急砭出恶血,服防风通圣散去白术、甘草,紫金丹、胜金丹汗之。服汗剂得汗则生;无汗则死。呕吐不食谵语者死。(《准绳》)

《心法》曰∶内发丹毒,由肝脾二经热极生风所致。生于肋骨,延及腰胯,色赤如霞,游走如云,痛如火燎,急向红肿周遭砭出紫黑血,以瘦牛肉或羊肉片贴之,其毒即可减去一半。若呕哕昏愦,胸腹 胀,遍身青紫者,则为毒瓦斯内攻,属逆。

侠荧疽门主论[编辑]

侠荧疽(图缺)

《鬼遗方》云∶侠荧疽,肿起发肋及两肩肘头,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发赤白相间,脓多可治,赤白全无者不治。又云∶两肋起疽名为发肋。初肿盛至数日不穴,攻即肿大如杯碗,高如鏊背,痛彻内肠绞刺,左边患应右边痛,右边患应左边痛,唯有此处多是内毒,却入攻而死者多。人有斯患,急以针刺出脓血,则免内攻伤内矣。

《心法》曰∶肋疽,即侠荧疽,生于肋条骨间,由肝火郁怒结聚而成。初如梅李,渐大如碗,色紫 痛,连及肩肘,患在左痛牵右肋,患在右痛牵左肋,二十一日得稠脓为顺,届期溃出清水者逆。

骨羡疮门主论[编辑]

骨羡疮(图缺)

申斗垣曰∶骨羡疮,乃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神堂二穴,乃隔关、膈俞穴。初发作痒不可忍,如燎浆水 ,抓破内见骨,过十日遍身作痒,不可治也。(《启玄》)。

黄瓜痈门主论[编辑]

申斗垣曰∶黄瓜痈,生胁前,长尺余,高起二寸。上头小者谓之逆毒难治,下头小者谓之顺毒可治(《启玄》)

黄瓜痈(图缺)

腰带痈门主论[编辑]

腰带痈(图缺)

汪省之曰∶腰带痈生于胁下近腹束带之处。乃风热留滞膀胱,不能渗利,壅于肌表而成也。(《理例》)

窦汉卿曰∶火腰带毒,乃心肝二经热毒,流滞于膀胱不行,壅于皮肤,此风毒也。宜清肝为主,忌外敷药。(《全书》)

薛立斋曰∶火腰带生系带之处,初起如桃,渐渐红肿,宜用断毒截腰法敷之。否则渐生五六小毒,沿腰如索缠绕,先赤肿,后溃烂,寒热交作,疼痛难忍,其色紫恶。

腰带痈门主方[编辑]

断毒截腰法

白芨 雄黄(各一两)

研细末。鸡蛋清调敷四围六七重,干则易之。敷五六日不再流则妙。

幽痈门主论[编辑]

《心法》曰∶幽痈生脐上七寸,初起如粟,渐增漫肿疼痛,形如鹅卵,甚则坚硬,痛牵胸肋,由过食膏粱浓味,忧思气结,肠胃不通,火郁成毒,自内而外发也。

中脘疽门主论[编辑]

《心法》曰∶中脘痈,一名胃疽,发于心胸之下,脐上四寸,属任脉经。(中脘穴。)隐痛日久,向外生疽,坚硬漫肿,皮色无红无热,由过食炙 ,以致胃腑火毒而成。人迎脉盛是毒瓦斯攻里,作呕不食,咳吐脓痰者逆。

赫痈门主论[编辑]

《心法》曰∶赫痈,由七情郁火凝结而成,生脓上三寸,属任脉经。(建里穴。)初如粟米,疮痈相兼,其肿迅速,寒热往来,甚则呕哕牵引脐痛,初肿微红,顶尖根束,渐透赤色,时痛时止,十四朝得脓为吉。

小儿脐汁不干门主论[编辑]

冯鲁瞻曰∶夫脐为根本,风湿防护须严,一有所失,则脐肿不干,久而作搐,入于经络,即成风痫。并撮口脐风,皆为恶候。(《锦囊》)

又曰∶若脐中不干,常出青黄水者,此必初生有伤六腑耳,宜药掺之。但此时仅如血块,不可用冰麝之膏贴之。并忌大寒大热之剂,盖肌肉未坚,脏腑柔脆,难以抵当耳。

小儿脐汁不干门主方[编辑]

验方(《雷公》)。车前子炒焦为末,敷之即干。

又方《锦囊》)。大红羊绒烧灰为末,单敷。

又方《启玄》)。草纸灰加枯矾研细掺之,用纸包裹,勿令尿湿。

又方(《千金》)。乱发烧灰敷之。

又方 黄柏末敷之。

又方(《千金》)

枯矾(五钱) 龙骨 黄丹(各一钱) 麝香(少许) 研细敷之。

脐内溃烂出水不止垂危者(张 如屡验方)。赤石脂研末,敷上立愈。

又方 白矾( ) 白龙骨( 各等分) 研细掺上。

又方 棉花子 灰敷之。

又方 明矾、枯矾各等分研敷。

秘方 海螵蛸研细末干掺。

小儿脐风门主论[编辑]

骆潜庵曰∶儿生七日之内,肚胀腹硬,脐围浮肿,口撮眉攒,牙关不开,名曰脐风撮口证。盖因脐带剪短,或包缚不紧,以致水湿浸脐,客风乘虚而入,传之于心,蕴蓄其邪,复传脾络,舌强唇青,手足微搐,喉中痰响,是其候也。服延寿丹少许即愈。如神脱气冷者,不治。

又曰∶口撮吐沫,腹硬头偏,搐掣手捻拳,脐翻哭无声,其源因剪脐受风,小肚有一筋,直上脐来,此筋到脐无救法,脐翻者不治。若筋未到脐,急须用灯火拦头百会穴三下,脐门上 七下,大指 四下,涌泉 七下。如能拦住直筋不到脐,则可救。如脐未翻,在神门 一下。(《推拿秘书》)

脐突门主论[编辑]

冯鲁瞻曰∶凡小儿落胎之时,视其脐软者,无脐风也。如脐硬直者,定有脐风。

须看上 ,如有白泡点子,须用银针轻轻拭破,若有血出者可愈。然最危候十难一二,能过一腊方愈。尤宜察色观容,不可鲁莽。假如额赤知为心热;鼻红知为肺热;左腮青知为肝有余;右腮白知为脾不足;颊白知为肾虚。(《锦囊》)

又曰∶热在胸膛,伸引弩气,亦令脐肿。

雷公曰∶小儿肚脐突出半寸,此气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变为角弓反张。

脐突门主方[编辑]

二豆散(《锦囊》)治脐突肿。

天南星(去皮、脐) 白蔹 赤小豆 淡豆豉(各一钱)

研末。用芭蕉自然汁调敷脐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

又方(《雷公》)

白茯苓 车前子(各一钱) 陈皮 通草(各三分) 甘草(二钱)

水煎灌之,一剂即安。

脐肿 先用荆芥煎汤洗之,随以葱叶火上炙过,放地上出火气以指甲刮薄搭放肿处,次日即消。

又方(《普救》)。枯矾、黄柏,研,掺脐上。

烂脐门主论[编辑]

脐乃肾经部位,湿热积遏肾经,故脐中作烂也。亦由酒醉入房所致。

烂脐门主方[编辑]

龙骨散(《锦囊》)

龙骨( ) 黄连(各一钱) 白矾( ) 轻粉(各五分)

研末干掺脐中。

脐中生疮 东壁土敷。

脐中出血门主论[编辑]

脐中出血,乃肾火外越也。以六味地黄加骨碎补一钱饮之即愈。六味汤滋其水则火自息焰矣!骨碎补功能止窍补骨中之漏,故加入相宜耳。

脐上疽门主论[编辑]

王肯堂曰∶脐上疽,脐上寸许,此名冲疽,又名中发疽,一名壅肾疽。由心火炽盛,流入肾经所致。肿高脓稠色赤可治;若平塌黑色,膨胀恶心,脓水清稀,内肾疼痛,渴甚泻利无度,谵语直视者死。溃久不敛者死。凡此危证,只是虚耳,如能大补不死也。(《准绳》)

《心法》曰∶冲疽生于任脉脐上二寸,(下腕穴。)色赤黄肿,应在二十一日溃后,脓稠受补者顺;若平塌紫黑,脓水清稀,七恶证见者逆。

脐上疽(图缺)

脐痈门主论[编辑]

王肯堂曰∶脐痈当脐生,由心经积热流于大小肠二经所致。脐为任脉神阙穴禁针之所,早消散之,免使见脓为上。(《准绳》)

窦汉卿曰∶脐痈生于脐中,因食冷物油腻之物,积聚于气海之间,聚结成痈。若不速治即内溃,脐内出脓,四围坚硬,或出紫血水者,即难治也,无此则生。宜多服腊矾丸。

胡公弼曰∶脐痈乃心经受证流于小肠经,毒发于脐,甚至脐中出粪。(《青囊》)

《心法》曰∶脐痈禁针,肿大如瓜,高突若铃,无红无热,宜隔蒜灸之。溃后得稠脓者吉;时出污水臭秽者逆。

脐痈(图缺)

脐漏门主论[编辑]

申斗垣曰∶一老人年将六十,妻少而不自悟,得漏脐疮年半,臭不可近,百治不效,自分必死,其老母哭拜求余,且曰君能存吾子以继香烟,则母子没齿不忘大德,余以补剂治之,外以艾灸脐上,次日则不臭矣。余更以膏药贴之,后用生肌散填满脐口,又以补中益气汤半月而安。又有一老翁年七十有五,因气恼忽患脐漏三月余,自分必死,余照前治之,不半月而愈,后至八十三岁而卒。噫,神哉方乎!(《启玄》)

肚皮青黑门主方[编辑]

肚皮忽然青黑,不急治须臾即死。胡粉酒调敷之。

肚痈门主论[编辑]

汪省之曰∶肚痈乃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二经受证,热结之毒发出于表,壅聚成痈也。(《理例》)

窦汉卿曰∶肚痈乃脾经之毒,因食煎 油腻,酒醉太过入房,以致毒不流通,聚成此痈。或生于内,或生于外,若不速治,溃透脾膜则死。(《全书》)

肚痈(图缺)

《心法》曰∶腹皮痈生于腹,皮里膜外,无论左右,隐痛日久,后发痈肿于皮外,右关脉见沉数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粱火郁而成,不可过服克伐之药。若希图消散,过伤胃气,则肿不能溃,溃不能敛,立见危亡矣。

肚痈门主方[编辑]

肚痈神效方 石楠树嫩红叶捣汁一茶盅,冲酒缓缓服之,渣敷痈上缚之,五服全愈。

小腹痈门主论[编辑]

小腹痈(图缺)

王肯堂曰∶小腹痈,脐下一寸五分为散火祛风之药,乃补气温火之味耳。盖阴成阴毒,乃寒虚之故,寒因虚而不行,毒因寒而凝结,用热药以祛寒,自能解寒散毒也。辟寒救腹丹∶白术三两,茯苓三钱,肉桂三钱,金银花三两,附子二钱,当归二两,蛇床子五钱。水煎一服内消矣。已溃者三剂脓尽肉生,四剂全愈。此以白术气海,二寸为丹田,三寸为关元,皆属任脉。由七情不和所致,若溃而低陷,脓水清稀,或溃烂久不敛者死。(《准绳》)

《鬼遗方》曰∶小腹疽,又名冲疽发,小腹疼痛而振寒热,四日 ,五日变色,可刺。不刺及导引出脓毒不治,五十余日死。

陈远公曰∶有生痈小腹间者,必无阳证,以地属阴部位也。阴生阴毒,似乎至重,然纯阴无阳,一用阳药,立可成功,无奈世人一见肚腹生痈,多用阴药消毒,反成不救,为可悯也。然余所谓阳药者,非为君者,以其专利腰脐之气也,腰脐利则下部尽利矣。后以蛇床、银花祛毒瓦斯易消,又恐寒极不能直入,故加附桂斩关而入,惟是一派干燥之味,邪虽去除,未免耗血,故用当归阳中之阴,少制其横,则阴寒渐散,又无阳旺之患,所以奏功也。(《冰鉴》)

(陈实功曰∶小腹痈生小腹,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有热渐红者,属阳易治。无热不红者,属阴难治。此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虚气滞而成也。(《正宗》)

又曰∶初起七日以内者,艾灸七壮膏盖,首尾内服壮脾胃,养气血,行经补托之剂,可保无虞。如误用克伐攻利凉药,败证必出,急用十全大补汤加参、 、姜、附救之;如补托不应者,终久纵愈成漏。

冯鲁瞻曰∶腹痈者,患于脐下,或旁二寸许,是属脾经;若近胁者是属胆经。是证多因脾家阴虚,气凝血滞伤脾所致。(《锦囊》)

胡公弼曰∶小腹痈又名丹毒痈。乃饮食不调,寒热伏结于肠胃成毒,多生于小腹之侧。(《青囊》)

《百效全书》云∶腹痈生于皮里膜外,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虚气滞而成,小儿乃惊积亏损而致。但此证不问初起已溃未溃,宜壮胃气而佐以行经活血之剂,若误用克伐及下利寒凉,则肿不能溃,溃不能敛矣。倘服下利降火破气消瘀等药,急用大剂参、、姜、附或十全大补汤救之。如疮势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未有脓也,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白芷、枳壳。如 肿痛甚,隔蒜灸五七壮以杀其毒,内用托里之剂。如肿起而软,色不赤者,脓已成也。脓成外不溃者,卧针刺之,以泄其毒。不可直针,以伤其膜,内服托药,搽玉红膏生肌收功。

《心法》曰∶小腹痈由七情火郁而生,每发于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脐下二寸。)关元穴,(在脐下三寸。)皆属任脉经。此三穴或一穴发肿,即为小腹痈。高肿红活,疼痛牵背,易溃脓稠者易治;若漫肿坚硬,绵溃腐烂,脓稀如水者,为疽难治。

缓疽门主论[编辑]

王肯堂曰∶缓疽生小腹之左,数月坚硬如石,寒热间作,饮食减少,渐至 羸,属足太阴经积热所致。(《准绳》)

《心法》曰∶缓疽乃脾经气滞寒积而成,生于小腹之旁,紧硬不红不热,痛引腰腿,数月不溃,若兼食少羸瘦者,终属败证。

缓疽(图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