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軒先生集/卷十
楓嶽錄
[编辑]- 余於世間外物。無嗜好之癖焉。而自幼少時。性愛山水。雖謂之煙霞痼疾可也。夙聞關東山水之勝甲天下。且聞高城郡有湯泉甚異。余素多疾。益欲匹馬東行。覽盡仙山。一浴靈泉。而顧少有遊方之戀。中纏世網。繼以多難。雖欲一辦閑行。時不暇焉。義不敢也。往往夢寐間。依俙一遊。而年旣衰邁。位亦崇高。欲東之計。已矣難諧。十數年來。夢亦不復東矣。今年春。得蒙聖恩。自白馬山生還之後。優游散地。寄寓於江湖之上。身無羈絆。且適朝野無事。一償宿願。此實其時。於是從漢江入城。留一日而東。卽九月十七日也。行裝之疏缺。有不暇顧焉。銀臺諸令公。以吾行色聞。特下給馬之命。辭不獲請。擁傳登途。恩光溢目。纔出靑門。病身衰質。已覺飄然有凌雲之氣矣。夜宿平丘。朝見淸陰。到抱川。暫憩于白鷺洲上。乃吟一絶曰。
三山影裏三秋色。白鷺洲邊白髮翁。誰知此日經過處。政是靑蓮詩句中。
- 過梁門宿豐田驛。又宿金化,金城。自金城憩于昌道驛。夕宿通溝。金城倅南天漢從之矣。二十三日。自通溝早發。到梧木川上三十里許。由梧木渡溪穿洞。邐迤而上層巓。卽斷髮嶺也。有古檜參天。從嶺上望見皆骨諸峯。如老釋癯仙。霜顱雪頂。隱映於雲表矣。南使君設小酌。余謂南君曰。望裏山容。恰似數十年前夢中所見。而但無川上供帳耳。自梧木入洞時。見一道長川。逶迤回轉。流出谷口。巖壑頗異。口號一絶曰。
歷踏煙霞路不迷。洞深風露轉凄凄。峯回未得藏流水。暗洩仙區是此溪。
- 金城之境。盡於嶺頭。南君辭去。遂贈以一絶曰。
風煙處處共相隨。紫馬今從此嶺歸。斷髮還爲斷腸地。夕陽携酒更依依。
- 表訓住持僧香屹來迎于嶺上。口占一絶曰。
何須斷髮學僧爲。僧在畫中還不知。誰似世間垂白髮。老來來賞倍新奇。
- 自嶺下時乘藍輿。石路稍平卽跨馬。行十里渡一川。見川上供帳處。便是昔年夢中見也。乃知一到此間有前定者存焉。此則淮陽南境。而地名新院也。府使閔君應慶輿疾來待矣。少憩後。乘馬而行三十里而長安寺也。洞壑所經。左右所見。曲曲淸川。處處奇巖。可知其別有天也。入洞時口號曰。
夢想平生在嶺東。紅塵空作白頭翁。如今始得尋眞境。還恐玆行是夢中。
- 到寺前。亂石槎牙。犇川逬寫。橫以一彴。乘藍輿以渡。仰見佛殿金榜。大雄寶殿四大字輝映於半空。乃義昌君之筆也。寺門左右。像設神狀甚宏嚴。天悟迎謁于路左。卽松月應祥弟子也。悟也曾於乙酉年。爲其師求碑文。訪余於貞陵洞家。余謂師曰。金剛吾以心往賞已久矣。早晩當身親見之。可相期於此也。余言之而旋忘之。悟也尙能記誦此言。且曰。貧道當時雖聞此言。心竊不敢必焉。今果如前日之言。又何奇也。余笑曰。余固不忘山。而師亦可謂不忘我者也。因與之同宿於西僧堂。正陽僧義諶亦來迎。是日風微日暖。天氣淸朗。無一點雲。寺前諸峯環列。如拱揖然。志喜曰。
身到仙區宿願諧。水雲隨處爽襟懷。山靈定識吾行色。暖日微風氣更佳。
- 夜深無睡。戶外川聲。如雨如風。作長律一首曰。
谷口遙聞咽咽灘。大雄金榜出雲端。峯巒似雪渾凝素。洞壑無風也自寒。喚夢常多成夢少。裁詩未易廢詩難。却疑身在丹靑裏。月下開窓更細看。
- 又以一絶。贈悟師曰。
秦川一面夢依然。伴宿禪房亦夙緣。枕上寒泉聲似雨。起看明月滿山前。
- 寺之殿宇。二層閣也。曾火於己巳。重建於癸酉。東禪堂新建而未完。地藏峯在寺之東。峯下有地藏庵。南有長慶庵。外水岾在長安東南二十里許。東有十王百川洞。洞有靈源庵。靈源之西五里許。有現佛庵而無僧。現佛之下。有水月庵及彌陀寺遺址。自彌陀踰一嶺而有安養庵。安養東北有三日庵。自三日踰一麓。有雲墀庵。雲墀之下有鳴潭。去長安五里許也。二十四日朝後。自長安到鳴潭。一線石逕。傍潭緣崖。崖斷處木棧橫跨。有瀑臥流盤石上。長可數丈餘。下有深潭。盤石之上。有大石對峙如門。有巖如裳。過裳巖。北望三佛巖。巖勢甚峻。如佛軀卓立。其巖面刻三佛像。背刻五十三佛云。行二里許。有白華庵。北有西山浮屠碑銘。卽月沙相公所撰。東陽尉書之。西北有鞭羊彥機浮屠。其碑乃白洲之文。而義昌君書之。白華之東五里許。有大松蘿,小松蘿庵而無僧。卽新羅太子麻衣草食之所。松蘿之下有古城石築。松蘿之東有望高臺。攀鐵鎖而上則有上雲岾小庵。而今只有遺基。由上雲又攀鐵鎖而上則卽望高臺也。望高東北有穴望峯。白華之西南有靑蓮庵。西有神林寺而無僧。神林之西有天襯庵。由天襯而西有圓覺庵。由白華而北數里許。有表訓寺。路出松檜川石之間。寺之正堂。名以般若。曺公友仁所書云。堂上佛座向西。安小金佛於木作窟形之中。東僧堂名曰寂照。西禪堂曰靜慮者。卽韓石峯之筆跡云。南有門樓。般若堂後有一小堂。在層階上。曇無竭金佛一軀。合掌而坐。長可一丈。左右羅羅漢。東別堂。掛支公,西山,松雲,鞭羊堂影子。望高臺在其東五里許。臺下有頓道庵。頓道之東北有隱寂庵。庵下有利巖窟。五賢峯在其北。峯下有五賢窟。寺之北有奇奇庵。西有修善庵故基。修善之西有三藏庵。由表訓上二里許。卽正陽寺也。去長安寺十里餘。寺在放光臺下。正南向殿前。有六面藥師殿。安石佛一軀。壁上六面有畫。僧輩說稱吳道子畫。其言無可徵也。其筆畫金碧。宛然如新。佛殿前庭。有五層浮屠。佛殿後壁。掛懶翁影子。又有懶翁舍利一顆,錦袈裟一,葛布袈裟一,水精柄拂子等物。百襲藏之。東南有天逸臺。俯臨萬瀑洞。北有開心臺。臺下有天德庵。正陽東禪堂之東有小樓。名曰歇性。正陽乃金剛之正脈。而此樓又正陽之快閣也。諸寺所對之群峯。咸萃於此樓之前。眞萬二千峯之一大都會處也。其表表可記者。毗盧峯在其東北。其次永郞岾也。熊虎峯在永郞之西。毗盧,永郞之間。有衆香城列立。峯勢相連。東則穴望峯,望高臺,五賢峯。望高之南則僧床峯。其東南則白馬峯,天燈峯,國望峯也。白峯之內。蒼翠磅礴者。釋迦峯,彌陀峯也。與國望比肩而稍前。列於東南者。十王峯也。毗盧之下。衆香之西南。蒼峯對立者。大香爐,小香爐峯也。或高或低。或尖或大。如白雪新灑。如氷紈高掛。凜凜如魯連之玉貌。倜儻特立。欲蹈東海者。皎皎如商顏之叟。鬚眉皓白。披雲臥雪者。又如塗山會朝。萬國執玉者。又如赤帝奮義。三軍縞素者。有若陳荀諸公抱兒孫者。有若韓白登壇森劍戟者。有若峨冠擁笏揖讓於明庭之上者。奇形異狀。淸淑之態。難以徧擧。凡在人間世。目所可覩者。無足以比。況天上事則不敢知也。而倘或有玉女仙娥。雲鬟霧鬢。瑤簪珠珥。羽衣霓裳。千群萬隊。鶴立鸞聳。翩躚飛舞於白玉樓,廣寒殿之上者。則庶幾可方。而非下界之所可測知者。誠難強擬也。余初登此樓。不覺眼豁而神爽。已而夕陽橫照。山色益明。又不可以言語形容也。謾吟一絶曰。
天上仙娥萬二千。霓裳舞罷廣寒前。白玉高簪慵不整。長風吹落海雲邊。
- 僧輩曰。此山之景。春秋爲最。而秋勝於春。山中得見相國之來。幸莫大焉。而只恨其晩也。余以拙絶二首答之曰。
上人休怪我行遲。眞面須看葉脫時。試向東樓相對坐。半空山骨玉離離。
玉骨浮空霽色新。九秋霜後更精神。花紅葉赤渾爲假。無葉無花始是眞。
- 余之此語。雖似調戲。而蓋亦紀實也。花之紅也。非不繁華。而草樹始茂。楓之赤也。非不淸麗。而條葉掩翳。巖奇石瘦之眞狀。則畢露於霜落之後。且余之足跡。得一到此爲幸。尙何時之敢擇哉。況山骨之玉立崢嶸。泉流之噴雪犇流者。不以春秋而有所增減也乎。雖晩矣而不失爲搜奇探隱之歸。且秋序已窮。風日和暖。天之所以餉余者。不旣多乎。又吟一絶曰。
路欲窮時境轉奇。倚筇移步故遲遲。眞仙定在煙霞裏。峭壁攢峯處處疑。
- 是夜。宿義諶禪房。在明鏡堂之旁。諶乃彥機之弟子也。經書滿架。諶與天悟同宿。魂骨淸爽。未能著睡。遂成一絶曰。
秋空削立玉容姿。半掛斜陽更覺奇。盡日相看猶未足。雲窓不閉夜深時。
- 又作步虛詞曰。
琪樹參差桂樹齊。紫霞車上彩雲低。玉簫今夜遊何處。不在峯東在洞西。
- 又口號曰。
白玉京中白玉樓。但看銀漢向西流。應知仙侶時時降。萬二千峯月下遊。
- 又曰。
碧海之東千萬峯。靑天削出玉芙蓉。依俙半夜聞笙鶴。不是王喬是赤松。
- 二十五日早朝。出坐東樓。輕陰乍翳。初日吐暉。俄而毗盧,衆香之巓。孤雲微綴。疏雨霏霏。淡煙靄靄。旋復雨霽日照。景象千萬。余笑謂諸僧曰。陰不必晴。晴不必陰。陽不必雨。雨不必陽也。而今者頃刻之間。乍陰乍晴。乍雨乍陽。有無明滅之中。怳怳惚惚。變態無窮。有若造物者。有意而爲之。此亦可異也已。次義雄韻曰。
靜對禪房興未闌。上方淸夜著眠難。峯巒總是非新面。三十年前夢裏看。
- 又次其四韻曰。
玉筍森如束。嫦娥淡掃眉。對來眞似畫。奇處却無詩。最好夕陽裏。還宜細雨時。惟應此日會。長向夢中思。
- 又次其絶句曰。
敢把南山比。金剛勝妙香。如能獻北闕。吾願祝無疆。
- 淮陽倅有疾。使之還去。朝後自正陽歷三藏,奇奇等庵。或空或有僧。吟成短律曰。
蘭若遙相望。奇峯四面圍。寂無僧挂錫。時有客敲扉。刳木通泉細。披蘿得逕微。霜林山果熟。香霧濕霏霏。
- 由表訓寺。轉入萬瀑洞。層巒絶壁。挾洞而立。亂石重巖。長川散流。行一里許。有盤石。石上有蓬萊楓嶽元化洞天八大字之刻。乃楊蓬萊之草書也。盤石之下。兩川合流。其一則北自圓通洞中而流。到盤石上。作一臥瀑之狀。由此洞而上則可以徑達於火龍潭之上。洞有金臺及能仁眞佛船巖迦葉等庵。又有須彌臺。眞佛之前。有天成之塔。圓通有僧。餘皆空。唯船巖窟。有一僧來住云。其一川則自東北間摩訶衍洞口而流。余坐憩盤石上。天悟,義雄等隨之。西指絶壁層巓枯松立處而言曰。此鶴臺也。古有靑白兩鶴巢其上。時聞玉笛之聲。則兩鶴翺翔飛舞半空。壬申年間。飛去不返云。所謂大香爐者二峯。自正陽望之。則南北相重。若一峯然。由萬瀑洞口望見。則重峯分立。二朶秀出矣。余於盤石上。乃酌一大杯。拈筆走草。惟取其流出。不加點改。其詞曰。
天上白玉京。浩浩銀河流。銀河廣且長。歲歲愁牽牛。欲渡嗟未易。牛郞訴玉皇。玉皇爲之感。呼龍起東方。雷霆動白日。一派銀河決。注向衆香城。玉洞兩分裂。長川作雙流。隱隱白虹起。渟爲百丈潭。懸爲萬瀑水。紛紛噴氷雪。㶁㶁鳴玦環。東西挾絶壁。白石散其間。上有千仞臺。兩鶴曾此棲。靑白共相和。飛翔輒與齊。時聞玉笛聲。弄影霞外浮。風塵欲澒洞。神物安肯留。一去不復來。白雲空悠悠。但見楊蓬萊。石上留大字。刻畫造化形。此事亦太恣。我滯塵世間。今日始得來。臨流乃命酒。爲酌一大杯。擧杯喚兩鶴。知我來此不。聖主御紫極。且莫留丹丘。鶴乎早歸來。吾與爾同遊。
- 遂由洞西。踏巖而上數十步許。有靑龍潭。有瀑臥流一匹長也。到此俯見。洞外靑蓮庵正在西南。谷中拜岾在靑蓮西南。又歷層巖而上數百步。有手巾崖。石心有凹處。禪家所稱普德觀音浣帨處也。崖石危險且滑。有臥流之瀑。跨巖由彴而東一里許。有黑龍潭。潭色翠蔚如藍。亦有臥流之瀑長一匹有餘。又泝上數十步有盤石。且有澄潭。上有臥龍潭。卽普德窟之下。普德之上。卽曇無竭峯也。峯上石壁。有天成佛像故名。自手巾崖來時望見。則有一小刹懸在空中。隱映於松檜間。近而望之。二間庵子。倚在絶壁之上。由庵西下。䜿二銅柱。以鐵鎖拘結釘巖。架虛搆一間小閣。縹緲飄浮。下臨絶壑。人之登覽者。搖搖然目眩意迷。無井泉。下汲臥龍潭而飮之。故居僧素少。今則無僧。自臥龍潭之西。從巖石上而行數十步。有眞珠潭。上有懸瀑可一丈餘。懸瀑之上。又有懸瀑。高不及珠潭之瀑。而瀑下成潭。潭中有一大石。如龜擧頭。故謂之龜潭。龍龜之間有盤石。間以巖石。石上多有遊人刻名。余戲謂僧輩曰。人之遊此山。而有力者爭持斤鑿而刻石。則奇巖怪石。畢竟殆無完形。俑此者其楊蓬萊乎。余以不題名爲題名。不刻名爲刻名。諸上人以爲何如。天悟等叉手曰。今聞敎矣。敢不刻諸心乎。余爲之一笑。龜潭臥龍潭之間。間間有臥瀑之流回轉於巖石上。或深或淺。成小潭處多矣。攀巖度棧而上有碧霞潭。碧霞之上有船巖。上有小懸瀑。瀑下巖上。潭似船形故名。又攀崖過棧數十步許。有火龍潭。潭上有石可坐十餘人。潭之東北有獅子峯。形如獅子故名。峯之東南。有石壁層層矗立。如城郭狀。行十餘步。有獅子庵在路左。頹廢無僧。自此行五六里而摩訶衍也。穴望峯近峙峯頭。石立如小佛狀。余自正陽下時。望見群峯。且入洞裏。依依有惜別之懷。良久踟躕。遂賦一絶曰。
爲住歸筇別洞天。水聲雲影總依然。裝囊點檢無他物。白玉峯巒萬二千。
- 又以一絶爲別曰。
一來猶幸再何期。勝景空勞別後思。歸夢未應迷此路。睡時還是更遊時。
- 入洞記見二首其一曰。
銀作川流玉作山。夕陽巖壑畫圖間。孤雲盡處興無盡。倦鳥還時人未還。
- 其二曰。
碧樹長含物外春。居僧渾是畫中人。丹崖玉洞寒溪水。曲曲淸奇步步新。
- 摩訶衍之北二里許。有萬灰庵。由庵而東。踰一麓。有下白雲庵。庵之東北有白雲臺。臺下有中白雲庵。又直北行五六里。有兜率庵而無僧。東二里許。有般若庵。東有佛地庵遺墟。自毗盧峯下流出之川。自內水岾流下之澗。合爲一川。到摩訶衍東北數十步之地。有萬灰庵。洞之小澗合流而南爲萬瀑之川。過長楊達于狼川。入于昭陽江。自表訓至摩訶衍十五里餘行到。日尙未暮。從到之僧。天悟,義雄,靈桂,香屹,湛一也。摩訶衍只有佛堂。諸僧同宿。懸燈對話。別思悄然。諸僧各願得一贈言。余乃牽率書贈。贈天悟曰。
從師早已講眞詮。一錫飄然入洞天。獨向東林依丈室。碧松明月似當年。
- 其師號松月也。贈義雄二首。其一曰。
香岳煙霞滿袖中。金剛玉骨映房櫳。虎溪笑別當時事。今日方知此意同。
- 其二曰。
行色依依度嶺慵。眼中森列玉芙蓉。憑師爲向仙山報。心掛毗盧第一峯。
- 贈靈桂二首。其一曰。
叢桂香中了一生。送人猶有別離情。相隨遠到摩訶衍。坐對深更睡未成。
- 其二曰。
踏盡煙霞是去時。洞門臨出更遲遲。朝來一倍泉聲咽。流水還應恨別離。
- 贈香屹曰。
斷髮嶺頭迎我入。摩訶衍裏送將歸。身從洞外東行去。心逐雲間杖錫飛。
- 贈湛一曰。
玉峯影裏頻頻對。流水聲中步步隨。古洞煙霞相別日。月明何處不相思。
- 摩訶衍空虛久矣。有老僧志文來住。頗知文字。從遊於搢紳間者也。爲出其橐中詩牋。乞題一語。贈之曰。
萬瀑寒聲滿耳邊。毗盧山色又窓前。仙寮靜對燒香處。始免虛過半百年。
- 余幼時讀小學。有不登高不臨深之戒。心常佩服。雖或遊於山水間。未嘗以凌危涉險爲高致。故在洛居閑。語及金剛。則輒謂人曰。吾若往見。則淨掃正陽方丈室。開戶而坐數日。使萬二千峯眞面目。盡來于几案前可也。何必汗我體罷我脚。踏其頂上然後爲快也哉。況今衰且病矣。無濟勝之具乎。以此不敢作登高之計。某峯某臺之勝。時時問諸僧輩而得其槩焉。天悟曾見九龍淵。余問之。能爲余言之細也。毗盧峯之下。有毗盧庵。由庵而東。踰大嶺行三十里許。卽九龍淵也。從西北緣絶壁而下。兩峽束起壁下。峽中層巖之上。有川流而爲第一淵。臥流成瀑。去第二淵僅二三尺。渡第二淵流處而東。攀崖而上。緣崖而下。相去二里許。有第三淵。自此相去二三尺三四尺之間。連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淵。而皆臥流成瀑。自第八淵。東南間緣崖數十步許。攀附巖石而俯窺懸瀑。不知其幾百丈而亦難詳見。淵水東流九井峯之下。與溫井洞溪及鉢淵之水。合流入于高城之南江云。二十六日。自曉微霰而雨。不可仍留。重貽官供之弊。晩朝帶雨而行。有拙語曰。
晴雲捲盡露神慳。風雨無端一夜間。定爲峯巒未全白。故遣微雪灑孱顏。
- 又吟曰。
玉洞依依此日違。擁蓑徐步出禪扉。霏微細雨僧知否。山意丁寧送我歸。
- 自摩訶衍渡前川。有波崙菩薩小石像。前有鐵鼎。天悟等辭歸。行一里。路左有大巖石佛。刻其跏趺坐形而甚長大。吟一絶曰。
穴望峯邊彌勒臺。一軀靈像坐崔嵬。重重列嶂層層水。天爲群仙一洞開。
- 過佛巖。有妙吉祥而空廢。行五里許。有木橋橫跨川上。此川卽毗盧峯下洞中之水也。到此爲懸瀑二丈餘。下有澄潭。岸上巖石。刻曰李許臺。蓋李公命俊爲江陵。許公啓爲高城時。同遊刻之云。行三四里。巖上有臥流之瀑。長可八九丈。而到下爲一小懸瀑。下爲澄潭。洞宇差狹而趣致瀟灑。問其洞名無之云。余戲謂從僧曰。名以白軒洞可也。又行二三里。有澗水作臥瀑之狀。散流於危磴絶崖之上。巖逕縱橫盤折。穿水攀崖。殊甚艱險。此乃內水岾之路也。去水岾上頭一里餘。從水岾上頭望見。則毗盧峯在北。月出日出兩峯。在東北間。而是日天陰雨雪。不得望遠。內水岾左邊。乃聲聞百川洞。向所謂圓通之西也。水岾西北間。自李許臺行可四里而稍東。有大藏庵洞。而踰嶺則有柏田庵遺墟。由此而下則可到鉢淵四十里許云。自摩訶衍至水岾。洞壑奇壯。瀑泉巖石。淸切可翫處甚多。松檜相錯。側柏夾岸。冬靑之樹。往往而有。雪花沾灑。蒼白交映。亦一奇景也。行過洞府時。吟得長律曰。
毗盧峯下出長川。水岾犇流兩道泉。翠壁丹崖開洞府。碧松蒼檜逗雲煙。層巖懸作重重瀑。亂石平成處處淵。嶽底林間藏古寺。畏途危棧細相連。
- 踰中水岾嶺。有一川自西南洞中出流。下于隱仙臺之下。泝以上之則有百塔洞云。踰三水岾而下。有赤木亭。中火之所也。高城人及祥雲驛人等。來候於內水岾之上。自赤木下七八里。由東北而入三里許。則有隱仙庵而頹廢。庵之東南。有隱仙臺。登臺而東北望之。則有十二瀑層層而懸流。瀑布之上。由山麓而登之。則有寂滅庵南庵而皆廢。又有開心庵,白雲庵。白雲則廢。又有雲棲窟,深寂庵而皆廢。其上有九井峯。九井東北。乃所謂九龍淵也。自赤木亭行可十里餘。向西而登。則有上靈臺,中靈臺,下靈臺。皆小庵而上靈廢。又有靈隱庵。庵之西北。乃萬景臺也。登臺則北望毗盧。西見白馬。南眺五臺。東俯瀛渤日出之處。自靈隱庵緣崖而西一里許。有九淵洞。眞見性庵在焉。庵之西北踰一小嶺。則有香爐,香積庵而俱廢。由香積而北登。則有下內院,中內院,上內院三庵而上內院廢。又有養眞窟。自養眞而下十里。有雲水庵而無僧。自雲水由小洞下則有船潭。潭上有小懸瀑。潭東有船庵。又有曹溪庵而俱廢。西有靑蓮,寂照,明寂,白蓮,正崙,興德等庵。赤木亭去楡岾寺二十里餘。重重踰嶺。嶺上始見綿竹叢生。去楡岾一里許。有西山,自休,法堅,應祥,寶雲等浮屠。祥師有碑。鄭君斗卿所撰。吳尙書竣書之者也。夕到楡岾寺。處於西僧堂塵寂寮。襄陽府使鄭君基豐,高城郡守朴君日省迎於路。寺之僧智什。則往迎於摩訶衍而從來。楡岾寺已向殿曰能仁寶殿。給事中周祚所書。廢中宮時。以百金求於中朝而施捨云。古所謂梁武齊襄足爲明鏡者。豈虛語也哉。東有御室及羅漢殿,侍史房,十王殿,大權堂,禪堂,興福寮,駝臥寮,海會堂,涅般堂,養老房,興盛庵,內香積殿。殿後有烏啄井。所謂大權者。爲盧偆也。有塑像。西有大藏殿,慈蔭堂,寂默堂,尋劍堂,掛猿寮,金堂,塵靜寮,擇木寮,圓寂寮,雲翠堂,外香積室。室中有大甑,大釜。南有山映樓,解脫門,回轉門,泛鍾樓,眞如門。庭中有十二層靑石塔。鍾則世祖大王臨幸時所命鑄者也。金乖崖守溫撰其銘。寺傍庵子東有種蓮庵,逗雲庵,下見聖,上見聖,大祖庵,兜率庵,隱神窟,栗巖,成佛庵,佛頂臺,佛頂庵皆廢。聲聞洞下有松林窟,松林新庵,外圓通庵,安心庵,三聖庵。安心三聖亦皆廢。西有內院洞。水石佳好。自山映樓東南行。有白雲橋,三峽橋,明月橋,三印峯,丹楓橋,歡喜嶺,獐頂,見巖,狗嶺。自狗嶺而下。有盧偆井,上臺,中臺,尼巖,下臺,盤川石,龜巖,百川橋。百川去楡岾三十里。內水岾水與中內院洞水合流。由山映樓前而下五里許。與外水岾水合流入于南江。山映樓下。又有小澗之流。老僧雙彥。來謁同宿。所謂百塔洞。余嘗竊聞其勝絶。問諸雙彥。彥能歷歷言之。由洞口泝流而上。踰一嶺則百塔也。初入洞門。絶壁夾立。中有深潭。從潭上東南緣崖而上。緣崖西下。則白石平鋪。川流其上。西與十王百川洞水合流。洞中有多寶塔,世尊塔。積石層層。自成塔形。故謂之塔。高可五六丈許。絶壁亦有積石如塔之狀。沿川行可三四里。又有一長川自南流北。有一塔形。贅寄絶壁之上。兩小金佛。立在石間。洞壑開豁。峯巒白而秀出。不可歷數。諸峯之內。有香爐二峯皆白。比諸萬瀑洞則如麒麟之於白鹿云。噫地之勝。常在於險。險則人不能至固也。今玆百塔之洞。如彼其絶勝。而危磴難攀。僧亦罕覩。蓋天慳而地祕之。與人世隔絶者也。遊賞之人。得而耳之者尙鮮。況得而目之乎。吾所以紀之者。將使後之人。知有此境。非欲其往見之。以犯夫萬有一危之道也。二十七日。朝雨仍留。雙彥呈詩。次其韻曰。
倚遍金剛寺寺樓。此生那得更來遊。靑山亦有相離恨。一夜峯巒盡白頭。
- 雪後群峯皆白故云。次朴使君韻曰。
一雨應知要客留。夢中曾向此間遊。黃金榜揭黃金界。白玉峯擎白玉樓。碧洞晴雷懸萬瀑。丹崖新畫映千秋。身歸尙有心留處。掛在毗盧最上頭。
- 又次五言曰。
嶽麓靑霞外。樓臺碧澗濱。雙鳧修五鳳。一字重千匀。踏石頻穿履。看山屢側巾。淸風時拂面。知是過飆輪。
- 贈雙彥三首。彥頗能作詩。其一曰。
高名曾識未逢時。一見欣然似舊知。靜夜佛燈相對處。滿山寒雨響禪枝。
- 其二曰。
百塔仙區別有天。懸燈細聽老師傳。不須枉費登山脚。萬壑千峯在眼前。
- 其三曰。
萬景臺高壓八紘。東溟北海眼中明。師家慧劍如能借。倚向長天一斬鯨。
- 晩際雨止。欲往內院洞。細雨又下。戲吟曰。
欲出山靈聖得知。故添佳景要生輝。傍人錯道來疏雨。自是丹霞細細飛。
- 午後開霽。往見船潭。襄陽高城兩使君從之。余作徘諧體一絶曰。
銀河半落九重天。一注廬山一朴淵。餘波分灑金剛洞。亂瀑層流處處懸。
- 此洞水石。亞於萬瀑洞。泝船潭而上則雲水庵在焉。歸登山映樓漫吟。示兩使君曰。
雨餘暫入曹溪洞。醉後更登山映樓。明日若從雲外望。此行還是夢中遊。
- 二十八日晴。早朝作行。又贈雙彥曰。
師住山中客欲歸。兩宵聯枕夢依依。他時回首浮雲外。雪滿千峯獨掩扉。
- 贈智什曰。
穿盡金剛洞裏雲。又沾松雪白紛紛。丹楓橋畔依然意。官路仙山自此分。
- 出洞口時。口占二絶。其一曰。
檜柏陰陰洞宇深。一溪鳴玉繞千岑。可憐山映樓前景。長繫遊人別後心。
- 其二曰。
仙山恨未寄餘生。步步回頭緩緩行。谷口溪聲相送遠。始知流水亦多情。
- 林壑幽邃。川巖奇勝。層崖長谷。玉雪噴沸者瀑泉也。澄然淨綠者潭水也。平鋪可坐者盤石也。度狗嶺登所謂上臺。俯臨東海。三日浦在眼底矣。行到百川橋。石橋新造。長可十餘間。下藍輿步過橋上。人馬來迎。到憩房寺小憩。楡岾僧煕璡隨至。辭歸贈絶句曰。
百川橋上重徘徊。行色依依不受催。却羨上人如倦鳥。夕陽還向故林廻。
- 至高城宿海山亭。毗盧,九井諸峯羅列於西。滄海在東。七星峯點點相望。此又山海之景都會處也。日出時開戶可見。賦得長律曰。
金剛踏盡玉崢嶸。碧海東臨萬里平。戶外扶桑紅日湧。枕邊圓嶠彩雲橫。飛簷恐礙羲和轡。靜夜疑聞子晉笙。匣裏龍泉時一吼。憑欄直欲斬長鯨。
- 此特偶吟耳。景象殆非拙語所可寫出也。先正前輩遊楓嶽而錄之者多矣。尙何更容架疊爲哉。且余之此行。非如專爲遊賞者也。三宿而出山。足目之所未到者尙多。峯臺寺刹。亦多問僧而記之。則宜乎未悉而難免其聽瑩也。然猶未已者。倘或須臾得存。年齡益暮。思仙山而不見。見此錄於几席之間。則峯巒洞壑。如更見之矣。此所以略紀其梗槩者也。且余於此有所感焉。夫君子苟能靈臺淸淨。無一毫塵世之累。則又何假於山水而以洗其胸襟哉。然簡編琴瑟。皆可爲君子之助。則山水之淸絶者。獨可少之哉。吾夫子不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乎。樂山水者。未必皆爲仁智。而仁智者之樂山水。亦其自然之理也。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在川上而歎逝者。夫聖人不下堂而知天下。不下帶而觀萬理。知天下之小。奚待泰山之登。識逝者之不舍。奚待川上之在哉。然則泰山之見。川上之歎。亦莫非自然之理。豈如遊賞之輩。徒以升高極望。取快於目。傍水臨流。求愜於意者之爲哉。如余者亦一遊賞之人也。何敢與論於仁智之樂哉。然而君子之觀山水者。必有自得於山光水聲之外者。浩浩然潑潑然。有以見其上下流通之境。則其爲樂也。宜如何哉。噫曩余陷不測之地。生還者聖恩也。生還而閑放江湖。得以自在者。聖恩也。自在而今日之作此行者。亦聖恩也。自此以往。優哉游哉。以終餘生。時復以濁酒數杯枯桐三尺。爲奏感君恩一曲。以答吾聖主。則不亦樂乎。於是爲之錄。足之以五言楓嶽行一篇。
萬古共相傳。三山在海東。金剛卽蓬萊。削立撑蒼穹。吾聞海內人。皆願生此中。況在我東土。孰不思一遊。去京五百里。嶺路阻且脩。世故旣多端。復被簪組留。觀者固無多。幾歎空白頭。伊余自少時。欲賞久未諧。每臨送人行。悵然增我懷。時時夢寐中。怳惚尋眞區。邇來廿載間。家國遭艱虞。常恐杞天傾。敢望蓬萊行。適屬投散地。江湖濯我纓。復聞楓巖郡。湯泉病可痊。飄然物外興。遙入關東天。余曾忝台鼎。行色銀臺知。聖主命乘馹。寵賚又隨之。拜疏惶且感。擁傳終未辭。恩光溢道途。鼔吹雙雙馳。金城縣北境。乃與淮陽連。杳杳一線逕。正向仙山懸。所過饒勝景。處處可停鞭。初登斷髮嶺。群峯露半邊。依俙太始雪。積在蔥嶺巓。行到新院川。宛如昔夢見。高低度層巒。水回巖谷轉。夕到長安寺。屹起大雄殿。山如畫屛圍。泉作寒雨聲。無眠夜拓窓。蒼蒼松月明。東指十王洞。諸庵細路縈。詰朝凌棧道。有潭名以鳴。雲門吼丈瀑。大石峙復平。北望三佛庵。特立何崢嶸。白華新結搆。瀟灑蒼林間。浮圖映豐碑。詞筆俱生顏。大小兩松蘿。指點迥離塵。羅季故世子。麻衣此隱淪。岧嶢望高臺。上雲緣天梯。鐵鎖垂絶壁。幾人費攀躋。靑蓮與神林。亦有天襯隣。圓覺復相近。未往望徒頻。過溪入表訓。精麗丹碧新。仰觀曇無竭。儼然立金身。窟聞普賢邃。庵稱隱寂幽。吾行甚悤悤。安得恣冥搜。拂衣正陽前。先上天逸臺。千峯及萬壑。盡入雙眼來。寺中尋古跡。石像有藥士。六面粉壁滑。畫稱吳道子。東憑歇惺樓。毗盧簷外浮。飄緲衆香城。秀出天燈峯。五賢接永郞。國望僧床重。名難一一記。狀卽峯峯殊。鴻蒙剖判初。流峙方異途。盡將東海水。洗出良勤劬。不使點氛著。次第羅天衢。崚嶒削玉骨。皎潔形貌癯。初疑白芙蓉。浮出錢塘秋。又疑新粉籜。爭向渭川抽。或如月中娥。瑤臺竦輕軀。或如姑射仙。綽約耀雪膚。或如陽臺女。束素呈纖腰。或如王子晉。吹簫向紫霄。或如雪山頂。老禪被衲立。或如潛嶽峯。赤脚層氷踏。或如孤竹子。絶粒登首陽。或如聖周公。負幼臨明堂。或如賢程嬰。抱孤存一塊。或如謝家子。玉樹滿庭內。或如蘭亭會。少長咸來集。或如細柳營。介冑長身揖。或如越五千。水犀棲會稽。或如唐萬國。衣冠齊執圭。或如鸞鶴飛。或如瓊瑤積。或如剖下璞。或如完趙璧。或如擎碧天。或如赴淸都。或如醒獨吟。或如醉半扶。朝曦照億丈。燦燦光更鮮。細雨雜陰晴。出沒增嬋娟。倏見夕陽橫。淡粧明鏡前。須臾千變化。畫手亦難傳。皆言山中景。春花秋卽楓。我言見眞面。實在霜葉空。欲去不能去。依然下樓遲。三藏俯奇奇。澗谷越險巇。處高爽可喜。居奧靜更宜。玉洞閱萬瀑。韻釋四五隨。翠壁夾左右。飛泉走層壑。天然好盤石。胡被楊公虐。大字肆雕鑱。造物無乃愕。最惜鶴飛去。臺空松子落。携杯欲一喚。碧空何寥廓。圓通在洞左。蘭若星相錯。縱未窮我履。形勝領大略。旁瞻香爐翠。泝過靑龍潭。巖凹號手巾。佛家空傳談。黑龍又臥龍。懸流輒成泓。危哉普德窟。憑虛架三楹。銅建伏波柱。天通箭箁門。風至搖簷桷。客登眩神魂。深深潭有五。步步足須側。船龜俱取形。珠碧應比色。攀崖躡霞背。火龍亦何雄。激湍動晴雷。白日亘長虹。峯起似獅子。石積如城郭。古刹依峯影。禪窓閉寂寞。摩訶衍且久。金色半已渝。穴望當戶前。石立現相孤。翦燈坐深夜。僧輩爭求詩。揮毫不曾停。意惜相別離。山靈似相留。風定仍飄霰。佳境雖可愛。何敢事遊衍。擁蓑出洞門。恐或滯郵傳。老宿共相送。向我頗戀戀。夙聞妙吉祥。今也成空廢。危橋屢經壑。飛沫銀亂碎。翠樹帶雪花。深淺非一態。水岾登陟艱。穿流復歷坂。日出對月出。天陰望難遠。隱仙近佛頂。見瀑眞不隔。天垂十二紳。不啻三千尺。雲霞蔽未開。一筇無由擲。神鱗潛九淵。眞境祕百塔。乘危素所戒。只費閑問答。楡岾巨且雄。金榜揭能仁。云是昏朝時。購筆中華人。畢竟何利益。後世宜爲鑑。暫入曹溪口。觀盡列岫蘸。落日山映樓。長吟傾大白。襄高兩使君。半酣交鳧舃。徐下百川橋。騁目海山亭。七星點鼇背。曉日出東溟。浴泉晞我髮。便是恩波沐。沈痾覺去體。春風生兩腋。欲喚魚龍起。共舞滄洲夕。宇宙極壯觀。雲夢不足呑。偉哉造化功。此焉闖其藩。高者入重霄。深者失厚坤。磅礴鍾淑氣。浩杳接混元。我願衆正士。玉立如彼嶽。屹然作柱石。節操堅而確。坐令強寇慴。永使邦家安。又願聖君澤。汪汪如海寬。均霑八方遠。浹骨萬姓歡。一夫無不獲。三韓開壽域。山河數千里。妥帖扶國脈。如吾薄劣者。位已布衣極。功名復何望。蕭散甘屛迹。優游亦君恩。聖壽祝無疆。時和南薰琴。賡歌詠明良。林泉好煙月。庶幾樂治平。將以做臥遊。作此楓嶽行。
敬題白軒相國金剛錄後
[编辑]楓嶽嵯峨日馭翻。衆山天下此爲尊。秀出東方蟠渤海。俯臨西極倒崑崙。九龍有宅淵無底。萬瀑爭流洞一門。丞相李公今李白。雄詞千載竝詞源。
東溟子鄭斗卿。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