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卷085
皇朝文獻通考 卷八十五 |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八十五
職官考〈九〉
直省官員
總督統轄文武軍民為一方保障直𨽻一人〈兼巡撫事〉江南江西一人福建浙江一人湖北湖南一人陜西甘肅一人〈兼甘肅巡撫事〉廣東廣西一人四川一人〈兼巡撫事〉雲南貴州一人〈標下有副将㕘捋等官詳武職〉
〈臣〉等謹案總督初設直𨽻山東河南各一人康熙四年併為三省總督八年裁直𨽻改巡撫五十四年以巡撫兼總督銜尋改為巡撫雍正二年改總督乾隆二十八年令兼巡撫事又福建浙江江西各一人康熙三十二年裁設閩浙總督又陜西一人康熙四年改為山陜總督十四年仍改陜西總督十九年改為川陜總督又四川一人康熙七年改為川湖總督後仍併川陜乾隆十四年改為四川總督二十四年復改川陜總督尋復改為四川總督仍兼巡撫事陜西甘肅併為陜甘總督兼甘肅巡撫事又廣西一人雍正二年裁併兩廣又雲南貴州各一人後併雲貴
漕運總督一人掌運漕之政〈標下官詳武職〉
河道總督掌黄河運河之政直𨽻一人以總督兼轄山東河南一人江南一人〈所屬専管河務官另載後標下官詳武職臣〉等謹案初設河道總督一人總理兩河事務康熙十七年以河南嵗修工程交河南巡撫管理四十四年以山東河道交山東巡撫管理雍正二年設副總河一人管河南河務四年兼山東河務七年分南北兩河一管理江南一管理山東河南雍正八年設直𨽻總河一人協理一人後改歸直𨽻總督
巡撫掌考察布按諸道及府州縣官吏之稱職不稱職者以舉劾而黜陟之用兵則督理糧餉三嵗大比則為監臨合省之秀士升於禮部於一省文職無所不統〈標下有㕘将遊撃等官詳武職〉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直𨽻四川甘肅總督兼管〉
〈臣〉等謹案初設巡撫順天天津鳯陽南贛登萊延綏寧夏等䖏各一人及操江巡撫一人後並裁甘肅巡撫一人乾隆二十九年裁
提督學政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奉天學政府丞兼理臺灣學政巡臺御史兼理後改歸臺灣道〉
〈臣〉等謹案初制直𨽻江南差御史餘省専設提學道一人後直𨽻江南浙江俱用翰林餘省以部郎及㕘議道知府為之仍稱學道雍正四年定各省學政俱為學院翰林部郎並差由部屬差者加以編修檢討銜御史開列詳都察院
巡視鹽政長蘆兩淮各一人〈俱詳蘭都察院〉福建兩廣甘肅四川以總督兼理浙江雲南貴州均巡撫兼理〈臣〉等謹案初制河東鹽政一人乾隆四十三年裁歸山西巡撫兼管
織造江寧府蘇州府杭州府各一人〈於内務府司官内簡用各帯原銜品級其庫使筆帖式俱互見前内務府條〉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司錢榖之出納十年會户版均税役登民數田數以達於户部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寧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
〈臣〉等謹案初每省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順治十八年江南分省康熙二年陜西分省三年湖廣分省六年各裁一人為全省布政使江南陜西湖廣各二人以所駐之地為布政使初以直𨽻近在京畿不設藩臬二司以道員兼銜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使銜大名巡道兼河南按察使銜通永天津巡道俱兼山東按察使銜霸昌井陘巡道俱兼山西按察使銜康熙八年増設直𨽻守道一人總司錢糧巡道一人總理刑名康熙三十八年裁井陘道雍正二年改守道為布政使改巡道為按察使其各道俱停兼布政使按察使銜乾隆二十五年分江蘇為江寧蘇州各一人
其屬經歴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理問直𨽻江寧蘇州江西浙江湖南陜西雲南各一人都事河南福建各一人照磨山西福建浙江湖北甘肅四川廣東各一人庫大使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寧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倉大使安徽一人
〈臣〉等謹案初設都事江西山西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初設照磨山東河南江西廣西貴州雲南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初各省俱設檢校後俱裁初設理問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山東山西河南各一人雍正二年裁初各省設副理問一人康熙三十八年並裁初設庫大使山西三人後裁一人康熙三十八年又裁一人初設副使浙江江西山西陜西雲南各一人寳源局大使各一人後俱裁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風紀而澄吏治三年大比為監試官大計為考察官秋審為主稿官與布政使稱兩司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
其屬經歴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各一人知事江西一人照磨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甘肅廣東貴州各一人司獄司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
〈臣〉等謹案初設知事福建山西廣東廣西各一人設檢校福建山西陜西各一人均於康熙三十八年裁照磨裁設與布政使司同
各道職司風憲綜覈官吏為督撫布教令以率所屬直𨽻霸昌道通永道〈兼河務〉清河道〈兼河務〉天津道〈兼河務〉大名道〈兼河務〉口北道熱河道各一人山東督糧道濟東泰武道登萊青道兖沂曹道各一人山西兾寧道河東道雁平道歸綏道各一人河南督糧道開歸河道河北道〈兼兵備〉陜汝道南汝道各一人江南蘇松糧儲道江安糧道驛鹽道〈兼巡江寜〉蘇松道安徽道常鎮道廬鳯道淮徐海道各一人江西督糧道驛鹽道廣饒九南道贑南吉寧道各一人福建糧驛道鹽法道興泉道汀漳道延建邵道臺灣道〈兼理學政〉各一人浙江督糧道鹽驛道杭嘉湖道寧紹台道金衢嚴道温處道各一人湖北督糧道驛傳鹽法道〈乾隆四十四年改為鹽法武昌道〉漢黄德道襄陽道荆州道各一人湖南糧儲道驛鹽道衡永郴道岳常澧道辰沅靖道各一人陜西糧儲道〈兼巡西延〉鹽驛道〈兼巡鳯邠〉潼商道漢興道延榆綏道各一人甘肅平慶道〈兼理驛鹽〉驛傳道寧夏道〈兼水利〉西寧道凉莊道甘肅道〈兼理肅鎮屯田〉安西道〈兼理哈宻屯田〉鞏秦階道〈兼理茶馬屯田〉各一人四川驛鹽道松茂道川東道川南永寧道建昌上南道川北道各一人廣東糧驛道〈兼水利〉廣南韶道惠潮道肇羅道髙雷亷道雷瓊道各一人廣西蒼梧道〈兼理驛鹽〉左江道右江道各一人雲南糧儲道〈兼水利〉驛鹽道迤東道迤西道迤南道各一人貴州糧驛道貴西道古州道〈兼兵備〉各一人
〈臣〉等謹案初設布政使左右㕘政㕘議曰守道每省無定員糧儲屯田清軍驛𫝊水利各以其職為名設按察使副使僉事曰巡道每省亦無定員提學兵備清軍巡海水利屯田驛傳鹽法諸道各以事設各省要地後因時裁設銜額無定各視其陞補之本職為差如由京堂等官補授者兼㕘政銜由掌印給事中知府補授者為副使道由科道補授者為㕘議道由郎中員外主事同知補授者為僉事道守巡皆同乾隆十八年均裁去㕘政㕘議副使僉事等銜定守巡道均為正四品
其屬庫大使直𨽻山東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雲南各一人江蘇二人倉大使陜西廣東各一人鹽運使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運同長蘆山東河東兩廣各一人運副兩浙一人運判長蘆二人〈初制一人乾隆四十三年増設一人〉山東兩浙各一人兩淮三人監掣同知兩淮南北儀所各一人鹽課提舉司提舉雲南三人
其屬鹽課司大使長蘆十人山東十人兩淮二十五人兩浙三十二人陜西甘肅各一人四川九人廣東十三人福建十八人雲南十一人鹽引批驗所大使長蘆山東兩淮各二人兩浙四人兩廣福建各一人庫大使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倉大使河東三人經歴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浙兩廣各一人知事長蘆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巡檢兩淮二人
〈臣〉等謹案初設都轉鹽運使司運使兩浙福建各一人後改為鹽法道康熙十七年設長蘆山東兩浙福建運同各一人四十三年裁兩浙福建缺乾隆四十三年設長蘆薊永運判雍正二年添設河東兩廣運同各一人運判兩淮四人康熙三十八年裁一人五十八年裁山東運判缺改設河東運判一人雍正二年裁河東運判復為山東運判初設兩浙知事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初設廣東市舶提舉於康熙五年裁併鹽課提舉司三十二年裁廣東提舉三人並裁吏目缺福建鹽大使初係揀員委署並無實缺乾隆四十七年以後定為實缺
知府掌一府之政教養百姓為州縣表率佐以同知通判曰清軍曰捕糧曰水利曰屯田曰治農牧馬曰理事各視其繁簡而分掌之直𨽻十人〈乾隆四十三年改熱河理事同知為承徳府〉山西河南湖南各九人甘肅十人〈乾隆三十八年改巴里坤同知為鎮西府〉奉天一人安徽江蘇各八人江西貴州各十三人浙江四川廣西各十一人山東福建湖北廣東各十人陜西六人〈乾隆四十七年改興安直𨽻州知州為興安府〉雲南十六人〈乾隆三十五年廣南府知府改為直𨽻廣南同知廣西府知府改為廣西直𨽻州知州武定府知府改為武定直𨽻州知州鶴慶府知府改為鶴慶州知州除改設外存十六人〉同知〈府或一二人或三四人量地置員事簡之府不設〉直𨽻二十四人〈乾隆三十五年裁天津府同知改為古北口理事同知〉奉天烏嚕木齊各一人山東十二人山西江西各十一人〈乾隆三十八年裁江西定南縣知縣改贛州府水利同知為定南㕔同知〉河南廣西各八人江蘇二十二人〈乾隆三十三年裁蘇州府海防同知改為海門同知三十五年裁金山同知改為蘇州府海防同知〉安徽七人福建四川廣東各十人湖北甘肅各十一人〈乾隆五十年添設湖北施南府同知四十五年添設甘肅伊犁撫民同知又改聞展同知為吐魯畨同知〉浙江十五人湖南九人陜西八人〈乾隆三十九年改留壩通判為漢中府留壩同知四十七年添設西安府孝義同知〉貴州七人〈乾隆四十一年遵義府仁懐通判改為仁懐直𨽻同知〉雲南十四人通判〈量地置員與同知同〉直𨽻二十三人奉天二人烏嚕木齊一人山東十一人河南十二人〈乾隆四十八年改儀考通判為蘭儀通判又改南陽府通判為歸徳府睢寧通判四十九年改儀封縣知縣為儀封㕔通判〉山西十三人江蘇十八人安徽雲南〈乾隆三十五年裁沅江府他郎通判改為普洱府他郎通判〉各八人江西〈乾隆三十八年裁瑞州府通判改為九江府水利通判〉湖北湖南四川各十人福建〈乾隆四十九年改福寧府通判為泉州府蚶江通判〉廣東〈乾隆四十六年裁潮州府通判改為廣州府永寧通判〉各七人貴州六人浙江九人陜西五人〈乾隆四十七年添設興安府通判〉甘肅〈乾隆三十四年改擺羊戎通判為巳燕戎格撫畨通判〉廣西〈乾隆四十七年改桂林府通判為思恩府通判〉各五人
其屬經歴直𨽻山西福建湖南甘肅各九人奉天一人山東湖北廣東廣西各十人河南江蘇安徽各八人江西貴州各十三人浙江四川各十一人陜西四人雲南十七人同知經歴湖南一人衛經歴四川一人知事江蘇四人浙江陜西各一人廣西二人雲南七人照磨江蘇六人安徽湖北各三人江西十二人河南福建貴州各一人浙江五人陜西四人同知照磨江西一人四川五人司獄直𨽻四人山東十人山西貴州各二人河南安徽四川各一人福建廣東各九人浙江湖北廣西各七人湖南雲南各五人陜西三人通判司獄山西二人茶馬司大使甘肅二人宣課司大使江蘇二人稅課司大使江蘇二人浙江四人廣東一人倉大使直𨽻三人山西福建各二人山東江蘇各一人廣東六人營倉大使直𨽻一人同知庫大使山西一人茶引批驗所大使江蘇一人鹽茶大使四川一人遞運所大使江蘇一人檢校江蘇四人長官司吏目貴州四人
〈臣〉等謹案初設各府推官康熙六年裁督捕左右理事官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
直𨽻州知州〈州有直𨽻州有屬州直𨽻州視府屬州視縣〉掌一州之政與知縣同為親民之官凡刑名錢榖之事無不親理焉直𨽻甘肅〈乾隆三十八年安西府改為安西直𨽻州知州四十一年涇州改為直𨽻州知州〉各六人山東二人〈乾隆四十一年濟寧臨清二州俱改為直𨽻州〉山西十人〈乾隆三十六年霍州知州改為直𨽻州知州〉河南湖南各四人江蘇廣東各三人陜西安徽各五人江西廣西各一人福建二人四川九人雲南四人〈乾隆三十五年廣西府改為廣西直𨽻州武定府改為武定直𨽻州〉州同直𨽻江蘇安徽四川各三人福建陜西甘肅各二人河南湖南廣東各一人州判直𨽻五人山西四人河南湖南甘肅各三人江蘇陜西廣東各二人安徽江西廣西各一人四川七人
其屬吏目直𨽻甘肅各六人山西十人河南湖南各四人江蘇廣東各三人陜西安徽各五人江西廣西各一人山東福建各二人雲南四人四川九人税課司大使江蘇一人
知州直𨽻十七人〈乾隆四十三年改八溝理事同知為平泉州知州〉奉天安徽各四人山東九人四川十一人山西〈乾隆三十六年改吉州直𨽻知州為屬州〉河南各六人江蘇湖南各三人江西浙江各一人〈乾隆三十九年改海寜縣為海寧州三十八年改安吉州為安吉縣故州仍一人〉湖北八人甘肅廣東各七人陜西五人廣西十六人雲南二十七人〈乾隆三十五年改設鶴慶州尋裁建水州共二十七人〉貴州十四人州同直𨽻江蘇湖北〈乾隆三十六年裁鶴峯州州同改為隨州州同〉雲南各三人山東七人廣西十三人江西湖南甘肅四川各一人安徽三人陜西貴州河南〈乾隆四十八年添設睢州州同〉各二人州判直𨽻十人奉天安徽江西浙江廣東各一人山東三人廣西六人河南四人湖北五人江蘇甘肅貴州各三人湖南四川各二人雲南四人
其屬吏目直𨽻十九人奉天安徽各四人山東九人四川十一人山西河南各六人江蘇湖南各三人江西浙江各一人湖北八人陜西五人甘肅廣東各七人廣西二十三人雲南二十七人貴州十四人税庫司大使山東一人倉大使山東二人庫大使直𨽻一人
知縣掌一縣之政親理民務其責任與知州同縣丞主簿〈事簡之縣無丞簿事繁之縣多至數員〉分管糧馬巡捕河防之事知縣直𨽻一百二十二人〈乾隆四十三年改喀喇河屯理事通判為灤平縣知縣四旗理事通判為豐寧縣知縣塔子溝理事通判為建昌縣知縣烏蘭哈達理事通判為赤峯縣知縣三座塔理事通判為朝陽縣知縣本一百十七人今為一百二十二人〉奉天八人山東九十六人山西八十八人河南九十八人〈乾隆四十九年改儀封縣為儀封㕔為九十八人〉江蘇六十二人〈乾隆三十二年設東臺縣為六十二人〉安徽五十一人江西七十五人〈乾隆三十八年裁定南縣將贛州府水利同知改為定南㕔同知故七十五人〉浙江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陜西七十七人甘肅五十二人〈乾隆三十六年設竒臺縣三十八年設昌吉縣四十一年設阜康縣四十四年設綏来縣共為五十二人〉四川一百十一人〈乾隆三十五年裁羅江縣共一百十一人〉廣東八十人廣西四十七人雲南三十九人〈乾隆三十五年改設建水縣彌勒縣又添設麗江縣順寜縣禄勸縣共三十九人〉貴州三十四人縣丞直𨽻四川十八人山東三十人山西五人河南十五人江蘇三十人江西四十八人安徽十六人福建二十九人浙江四十五人湖北二十一人湖南十三人陜西廣東各十九人甘肅七人廣西六人雲南三人貴州八人主簿直𨽻二十二人山東十三人河南十四人江蘇十七人安徽五人浙江十一人湖北甘肅廣東各一人其屬典史直𨽻一百十七人奉天八人山東九十六人山西八十八人河南九十八人江蘇六十二人安徽五十一人江西七十五人浙江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陜西七十七人甘肅五十二人四川一百十一人廣東八十人廣西四十八人雲南三十九人貴州三十四人稅課司大使河南一人江蘇二人浙江三人倉大使直𨽻一人河泊所廣東二人巡檢管捕盗賊詰奸偽凡府州縣有關津險隘則置之直𨽻四十六人奉天六人山東二十八人山西四十四人河南十七人江蘇八十二人安徽六十二人江西九十二人福建湖北各七十四人浙江三十九人湖南五十七人陜西十一人甘肅二人烏嚕木齊二人四川二十六人廣東一百四十八人廣西六十三人雲南二十五人貴州八人驛丞直𨽻十三人山西陜西各九人河南湖北各八人江西貴州各二人浙江四人湖南十五人四川三人
教職職掌學校黜陟統於學政士習文風攸關焉教授直𨽻十人〈乾隆四十三年添設承徳府教授一人〉河南湖北湖南各九人浙江廣西各十一人奉天一人山東山西福建甘肅廣東各十人江蘇安徽各八人江西貴州各十三人陜西六人四川十二人雲南二十二人學正直𨽻二十二人奉天四人山東陜西甘肅各十一人山西廣西各十六人河南廣東各十人江蘇六人安徽九人江西福建各二人湖北湖南各七人浙江一人四川八人雲南三十一人貴州十四人教諭直𨽻一百十五人奉天二人山東九十一人山西六十一人河南九十九人江蘇四十六人安徽四十九人江西七十五人福建五十八人浙江七十六人湖北五十四人湖南五十七人陜西四十三人甘肅二十人四川八十六人廣東七十三人廣西四十二人雲南二十八人貴州三十三人訓導直𨽻一百四十人奉天五人山東一百十人山西九十六人河南一百五人江蘇五十九人安徽六十六人江西九十一人福建七十二人浙江八十八人湖北七十人湖南七十七人陜西八十四人甘肅五十三人四川一百二十二人廣東九十四人廣西六十四人雲南七十五人貴州六十人
専管河道各官
〈臣〉等謹案河道總督所屬除府縣以地方官兼轄河務者具載府縣官員内道員之管理河務者直𨽻清河道通永道天津道河南開歸陳許道河北道山東兖沂曹道江南淮揚海道等缺俱有兼巡地方之責亦不載其専司河道自道員及同知以下黜陟考覈皆掌於河道總督特分載於後直𨽻河道總督屬永定河道一人同知九人通判八人州同三人州判十一人縣丞二十六人主簿二十二人吏目三人閘官三人〈宛平縣縣丞主簿各一人大興縣慶豐閘閘官一人俱係河員已載順天府下此不載〉
河東河道總督屬山東運河道一人同知二人通判六人州同二人州判三人縣丞五人主簿十三人巡檢二人閘官二十九人河南同知五人通判三人州判一人縣丞十八人主簿十四人
江南河道總督屬河庫道一人淮徐河務道一人同知十一入通判八人直𨽻州州同一人州同一人直𨽻州州判一人州判三人縣丞十九人主簿二十三人道庫大使一人巡檢十七人閘官十四人
直省土官世職
〈臣〉等謹案我
國家聲教覃敷無逺弗届苖峝之衆無不慕化改流其世守厥土者亦皆震讋
天威籲詞請
覲比於内臣兹列現在承襲之府州縣各官於左四川龍安府石砫土通判各一人土知事一人牟托水草坪土巡檢各一人竹木坎土副巡檢一人廣西果化州歸徳州忠州安平州萬承州全茗州龍英州下石西州太平州茗盈州結安州佶倫州都結州鎮逺州上下凍州思州江州憑祥州思陵州向武州都康州上暎州下雷州南丹州那地州田州土知州各一人東蘭州土州同一人州判一人羅陽縣羅白縣忻城縣上林縣土知縣各一人上龍司白山司興隆司那馬司定羅司舊城司下旺司安定司都陽司古零司大村峝小村峝小鎮安土巡檢各一人
雲南景東府䝉化府孟定府永寧府土知府各一人廣南府土同知一人麗江府土通判一人開化府土經歴一人北勝州富州灣甸州鎮康州土知州各一人北勝州順州鎮南州姚州土州同各一人鎮南州新興州土州判各一人景東府土知事一人楚雄縣平彞縣雲南縣新平縣南澗縣土縣丞各一人雲南縣定逺縣土主簿各一人浪穹縣土典史一人練象關南平關定西嶺青索鼻鳯羽鄉上江觜下江觜箭桿塲蒲陀崆鎮南關納更山回磴關沙矣舊三岔河保甸猛麻觀音山阿雄關土巡檢各一人板橋驛觀音山驛在城驛土驛丞各一人
貴州鎮逺府獨山州土同知各一人鎮逺府土通判一人土推官一人安化縣印江縣甕水司草塘司餘慶縣土縣丞各一人安化縣餘慶縣土主簿各一人重安司朗城司土吏目各一人安化縣盤江土巡檢各一人
定例凡土官承襲由部給牒書其職銜世系及承襲年月於上曰號紙應襲職者督撫察核先令視事取具各結及本族宗圖原領號紙納部請襲適庶不得越序無子許弟襲族無可襲者或妻或壻為夷衆信服者亦許襲子或年㓜申督撫選本族土舍䕶理俟其年十有五請襲土官年老有疾請以子代者聽凡土官受賄隠匿兇犯逃人者革職提問不准親子承襲擇本支伯叔兄弟之子繼之若有大罪被戮則立其衆素所推服者
皇朝文獻通考卷八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665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693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78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699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1779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782年 (提及)
- 1773年 (提及)
- 1770年 (提及)
- 1768年 (提及)
- 1785年 (提及)
- 1774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783年 (提及)
- 1784年 (提及)
- 1781年 (提及)
- 1769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771年 (提及)
- 1767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