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皇朝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卷1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四十二 皇朝文獻通考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三
  王禮考十九
  璽寳符印
  等謹按馬端臨王禮考有圭璧符節璽印一門考古者圭璧之用不一周禮典瑞玉人所載詳矣而天球陳諸東序夏璜分於列侯則又珍之以為世守之法物焉馬氏云圭璧葢即符節璽印之類三代以来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唐時改稱璽曰寳而圭璧之制無聞我
  朝誕膺
  天命設
  御寳於
  交泰殿初立尚寳司其後以内監典守當用則内閣請而用之伏讀乾隆十一年
  御定寳譜藏之
  交泰殿者二十有五藏之
  盛京者十
  御製序文謂君人者在徳不在寳人君日新厥徳居安慮危凝受
  皇天大寳命則徳足重寳而寳以愈重大哉
  皇言斯所以緝熙敬勝而享萬年有道之長也至於崇
  
  慈寧徽號則有
  册寳
  中宫正位
  
  嬪受封則有
  册寳印之别其制度分寸具有常式載在禮官若夫百司之印以昭法守而防詐偽其别曰印曰闗防曰條記曰圖記其鑄造則禮部鑄印局專司之文有漫漶者則請於
  朝而改鑄之内外衙門印俱兼用滿漢文其行於藩部者則用䝉古托忒囬子唐古忒各種字副
  國書以行乾隆戊辰
  皇上釐定國書篆法厥體三十有二乃改鐫
  御寳及王公百官印
  御寳用玉筯篆諸王則芝英篆文臣則有尚方大篆小篆鐘鼎篆垂露篆武臣則有桞葉篆殳篆懸針篆皆以位之崇卑為等視漢唐以来官印文專用一體書者等威益以辨矣茲據
  大清會典及禮部擋敬謹編次首載
  御寳次
  皇太后
  皇后册寳次
  皇貴妃
  貴妃册寳
  妃册印
  嬪册次親王世子郡王寳印次諸藩國印次公侯伯印次京朝直省文武諸司印信闗防次符制其
  丹符出騐四方者尤為鄭重非尋常符制可比俱詳其規
  度以彰
  昭代之法守標目稱
  璽寳符印而不言圭璧者從
  今制也
  天聰九年征察哈爾國獲玉璽相傳此璽藏於元朝大内至順帝為明所敗攜璽至沙漠後遂遺失越二百餘年有牧羊於山岡下者見一羊三日不嚙草但以蹄跑地牧者發之此璽乃見旣而歸於元後裔博碩克圖汗後博碩克圖為察哈爾林丹汗所侵國破璽復歸於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至是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衮征察哈爾得之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寳四字璠璵為質交龍為紐光氣絢爛洵至寳也多爾衮等喜甚曰
  皇上洪福非常
  天賜至寳此一綂萬年之瑞也於是文館㕘領鮑承先奏
  
  皇上聖徳如天仁政旁達苞符協應大寳呈祥
  天賜玉璽乃非常之吉兆當敕工部製造寳函諏擇吉日
  躬率諸臣郊迎由南門入宫以膺
  天眷而昭符瑞仍以得璽之由書於敕諭緘用此寳頒行
  滿漢䝉古俾逺近聞知咸識
  天命之攸歸也
  上是之
  又
  上出御營迎勞凱旋諸貝勒受所得玉璽
  是時凱旋諸貝勒設案襲以氊奉所得玉璽置於上令正黄旗都綂納穆太鑲白旗都綂吏部承政圖爾格舉案前進諸貝勒率衆遙跪以獻
  御幄前設黄案陳香燭
  上受玉璽親捧之率衆復拜
  天行禮復位傳
  諭左右曰此璽乃厯代帝王所用之寳
  天以畀朕洵非偶然也
  順治二年錢塘縣縣丞黄自昌子禧光進玉璽一文曰紹興之寳
  十年設尚寳監
  十二年設尚寳司每遇用
  御寳内院會同尚寳監及尚寳司官員公同驗用
  十三年裁尚寳司
  十八年裁尚寳監令内監守掌凡請用
  御寳内院先期知會及期學士率典籍諸官赴乾清門接出與内監公同驗用
  康熙四年十二月溧陽縣獻玉璽一江南江西總督郎廷佐疏報溧陽縣民顧起龍等獲玉璽篆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
  遣官齎進命收貯内庫賞顧起龍等銀各五十兩雍正二年十月提督江南總兵官髙其位進䨇龍紐玉璽一時黄浦漁人得之海濵漁網中
  乾隆三年江南河道總督髙斌進玉璽一時河員濬寳應河得之
  十一年
  御定交泰殿寳譜
  大清受命之寳以章皇序
  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盤龍紐髙二寸
  皇帝奉命之寳以章奉若
  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盤龍紐髙三寸五分
  大清嗣天子寳以章繼繩
  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髙一寸七分
  皇帝之寳以布詔赦
  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龍紐髙二寸一分
  皇帝之寳以肅法駕
  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盤龍紐髙三寸五分
  天子之寳以祀百神
  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髙一寸三分
  皇帝尊親之寳以薦徽號
  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盤龍紐髙一寸三分
  皇帝親親之寳以展宗盟
  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分交龍紐髙一寸二分
  皇帝行寳以頒賜賚
  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髙二寸五分
  皇帝信寳以徴戎伍
  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龍紐髙一寸六分
  天子行寳以册外蠻
  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髙二寸三分
  天子信寳以命殊方
  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髙一寸七分
  敬天勒民之寳以飭覲吏
  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一寸七分
  制誥之寳以諭臣僚
  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七分
  勅命之寳以鈐誥勅
  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髙一寸八分
  垂訓之寳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國憲
  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二寸
  命徳之寳以奨忠良
  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髙二寸一分
  欽文之璽以重文教
  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一寸六分
  表章經史之寳以崇古訓
  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分交龍紐髙二寸二分
  巡狩天下之寳以從省方
  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五分
  討罪安民之寳以張征伐
  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五分
  制馭六師之寳以整戎行
  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髙二寸二分
  勅正萬邦之寳以誥外國
  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分盤龍紐髙二寸三分
  勅正萬民之寳以誥四方
  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二寸
  廣運之寳以謹封識
  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龍髙二寸
  以上
  御寳二十有五貯
  交泰殿
  御寳盝髙九寸方八寸五分金質鈒香草花文外櫝髙尺有三寸方尺有二寸木質朱漆繪龍文架髙二尺一寸方尺有八寸柟木為之朱漆金飾彫刻龍文寳色池連葢髙三寸四分方六寸四分純素金質袱墊均用黄縀為之
  御製交泰殿寳譜序曰國初受
  天命采古制為璽掌以内閣承收以宫殿監正襲以重盝承以髹几設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當用則内閣請而用之其質有玉有金有栴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紐有交龍有盤龍有蹲龍其文自
  太宗文皇帝以前專用國書旣乃兼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不一嘗考大清會典載御寳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貯三十有九會典又云宫内收貯者六内庫收貯者二十有三今則皆貯交泰殿數與地皆失實至謂皇帝奉天之寳即傳國璽兩郊大祀及聖節宫中告天青詞用之此語尤誕謬大祀遵古禮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寳聖節宫中未嘗有告天事或道籙祝釐時一行之亦不過偶存其教耳未嘗命文臣為青詞亦未嘗用寳且此璽孰非世世傳守而專以一寳為傳國璽亦不經葢縁修㑹典諸臣無宿學卓識復未曾請
  㫖取裁祗沿明時内監所書册檔承譌襲謬遂至於此甚矣紀載之難也且㑹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旣夀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
  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法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獨玉質瑩潔如截肪方得黍尺四寸四分厚得方之三以為良玉不易得則信矣若論寳無問非秦璽即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髙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濬寳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文與輟耕録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别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寳同貯於義未當又雍正年故大學士髙其位進未刻碧玉寳一文未刻則未成為寳而與諸寳同貯亦未當朕嘗論之君人者在徳不在寳寳雖重一器耳明等威徴信守與車旗章服何異徳之不足則山河之險土㝢之冨拱手而讓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區區尺璧足以自固者誠能勤修令徳繫屬人心則言傳號渙萬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龍螭篆不斯籀孰敢不敬信奉承尊為神明故寳器非寳寳於有徳古有得前代符寳君臣動色矜耀侈為瑞貺者我
  太宗文皇帝時獲𫎇古所傳元帝國寳容而納之初不藉
  以為受命之符由今思之
  文皇帝之臣服函夏垂綂萬世在徳耶在寳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善夫唐梁肅之言曰鼎之輕重璽之去来視徳之髙下位之安危然則人君承
  祖宗賦畀思以永膺斯寳引而勿替其非什襲固守之謂
  謂夫日新厥徳居安慮危凝受
  皇天大寳命則徳足重寳而寳以愈重璽玉自古無定數今交泰殿所貯厯年旣久紀載失真且有重複者爰加考正排次定為二十有五以符天數并著成譜而序其大指如此
  御定盛京尊藏寳譜
  大清受命之寳
  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髙二寸四分
  皇帝之寳
  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龍紐髙二寸七分
  皇帝之寳
  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盤龍紐髙三寸
  皇帝之寳
  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紐髙五分
  奉天之寳
  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龍紐髙二寸
  天子之寳
  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龍紐髙二寸
  奉天法祖親賢愛民
  碧玉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二寸
  丹符出騐四方
  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二分
  勅命之寳
  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龍紐髙二寸五分
  廣運之寳
  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髙一寸五分以上
  御寳十尊藏
  盛京
  御製盛京尊藏寳譜序曰乾隆十一年春閱交泰殿所貯諸寳旣詳定位置為文記之其應别貯者分别收貯至其文或複見及國初行用者為數凡十雖不同於見用之寳而未可與古玩並列因念盛京為國家發祥地
  祖宗神爽實所式憑朕旣重繕
  列祖實録尊藏鳯凰樓上覲揚
  光烈傳示無疆想當
  開天之始凝受
  帝命寳符煥發六服承式璠璵孚尹
  手澤存焉記不云乎陳其宗器𢎞璧琬琰陳之西序崇世守也爰奉此十寳齎送盛京鐍而藏之而著其縁起如此
  十三年改鐫
  御寳始用清篆文左為清篆右為漢篆
  御題交泰殿寳譜序後曰寳譜成於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為清文各篆體書因思向之國寳官印漢文用篆書而清文則用本字者以國書篆體未備也今旣定為篆法當施之寳印以昭畫一按譜内青玉皇帝之寳本清字篆文傳自
  太宗文皇帝時自是而上四寳均
  先代相承傳為世守者不敢輕易其檀香皇帝之寳以下二十有一則朝儀綸綍所常用宜從新制因勅所司一律改鐫與漢篆文相配並紀之寳譜序後云又内繙書房奏言謹将内閣頒發
  誥勅内
  制誥之寳四字遵照
  欽定玉筯篆體擬篆清文恭呈
  御定後交該衙門選擇吉期於
  大内祇領應鐫二十一
  御寳敬謹改鐫
  皇太后
  皇后金寳
  各宫妃金寳金印均用玉筯篆俟册封
  皇后舉行慶典加上
  徽號時交該衙門如式敬謹鐫刻從之
  皇上御用各寳敬
  天勤民
  白玉方二寸九分四周鐫
  御製詩并序
  等謹按是寳為
  聖祖仁皇帝鈐用
  御書璽
  世宗憲皇帝收藏
  聖祖御寳時特留是寳於外以備鈐用
  皇上敬遵
  成典亦常鈐用
  御書伏讀
  御製四言詩仰見
  列聖心傳紹述
  奕葉重光奉敬
  天勤民四字為家法兢兢業業葢不啻盤盂几杖之銘洵
  
  聖謨洋洋億萬斯年昭垂無極也已
  畏天愛人
  青田石隂文方二寸六分髙三寸二分上嵌白玉刻陽紋人物
  乾隆尊親之寳
  銀晶方二寸六分厚二寸六分䨇螭紐髙三寸
  乾隆親賢之寳
  青玉方二寸二分厚八分獅紐髙一寸五分
  信天主人
  白玉方三寸二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髙一寸三分
  古稀天子之寳
  青玉方三寸四分四周鐫
  御製古稀說
  古稀天子之寳
  青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蟠螭紐髙一寸
  猶日孜孜
  青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蟠螭紐髙一寸二分等謹按以上二寳共為一分伏讀
  御製古稀說
  皇上虛懐若谷兢惕彌深惟
  古稀之天子備膺
  五福五代之庥九如之祝頌不忘規一日萬㡬益勤劼
  毖萬世臣民仰見
  古稀天子
  猶日孜孜二寳
  聖人莊敬日强不自暇逸之徴於茲益騐
  敬天明理
  青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一寸五分
  乾清宫寳
  青白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髙一寸二分
  重華宫寳
  青玉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一寸五分
  寧夀宫寳
  青玉方四寸厚一寸二分交龍紐髙一寸六分
  淳化軒寳
  青白玉方三寸七分交龍紐髙一寸五分四面詩文
  圓明園寳
  青白玉方三寸九分交龍紐髙一寸二分四面詩文
  萬夀山清漪園
  青白玉方四寸蛟龍紐髙一寸五分
  萬夀山昆明湖
  碧玉方三寸九分交龍紐髙一寸七分
  静宜園
  青玉方三寸厚一寸二分交龍紐髙二寸五分
  静明園寳
  青白玉方三寸三分龍紐髙二寸六分
  避暑山莊
  青玉方三寸三分龍紐髙二寸六分
  静寄山莊
  青玉方三寸五分交龍紐髙一寸二分四面鐫記
  樂夀堂
  白玉方二寸厚三分蹲龍紐髙一寸
  養性殿寳
  青白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一分交龍紐髙一寸五分
  學詩堂
  青白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一寸六分
  紀恩堂
  青白玉方三寸二分交龍紐髙一寸一分四面詩文
  抑齋
  青玉方三寸三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髙一寸四分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寳
  青玉方四寸一分交龍紐髙一寸四分
  文淵閣寳
  青白玉方四寸龍紐髙一寸
  文源閣寳
  青白玉方三寸二分交龍紐髙一寸
  文津閣寳
  青白玉方三寸龍紐髙一寸五分
  文溯閣寳
  青白玉方四寸交龍紐髙一寸五分
  等謹按乾隆十三年
  㫖檀香皇帝之寳以下二十有一朝儀綸綍所常用宜從新制一律改鐫内外頒行益昭美備我
  國家凝禧集福懋啟苞符嘉玉精璆應期獻瑞續鐫
  御寳備列
  内廷伏讀五十年重定耕耤典禮
  上諭我國家受
  命延洪純嘏敷錫世世子孫若能皆似朕之敬勤不倦自必景祚綿長享國久逺朕所用古稀天子之寳特於乾清宫存貯一分若我子孫内有享永祚而登上夀者亦得鈐用此寳煌煌鉅典
  創制顯庸超越前古實與
  御製交泰殿寳譜序徳足重寳而寳以愈重之㫖並昭然掲日月而行謹依次臚載共三十寳其分貯各
  宫殿多尊備登寳藪茲不具列云
  皇帝行幸齎寳儀凡
  車駕行幸内閣中書一人采服乗馬負
  御寳在華葢前行如不設騎駕鹵簿則常服在豹尾班
  後隨行
  洗寳儀每嵗封印日洗
  御寳内閣先期奏
  聞至期學士典籍各一人赴
  乾清門接出洗畢交内監收進
  太皇太后金册玉寳金寳
  金册十頁金寳交龍紐平臺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玉寳交龍紐方四寸四分紐髙二寸六分臺髙一寸八分俱用玉筯篆
  皇太后金册金寳
  册十頁髙七寸一分廣三寸二分毎頁用三等赤金重十有八兩聨以樞紐面鈒升降龍文内櫝髙九寸長一尺廣六寸五分外櫝髙尺有三寸長尺有三寸五分廣一尺架髙二尺一寸方一尺八寸均柟木朱髹金飾繪龍鳯文袱墊均用黄縀金寳交龍紐平臺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清篆左漢篆右篆用玉筯文寳盝髙七寸八分方八寸寳色池髙二寸方四寸八分均以六成金製盝重百有七兩池重六十兩外櫝繪龍鳯文餘與
  皇帝同
  皇后金册金寳制與
  皇太后同惟金寳用蹲龍紐
  皇貴妃金册金寳
  册十頁每頁用八成金重十有五兩櫝以杉木架以椵木朱髹金飾繪鸞鳯文餘與
  皇后同
  金寳蹲龍紐平臺方四寸厚一寸二分寳盝金製寳色池銀製金飾櫝以杉木架以椵木朱髹金飾繪鸞鳯文袱墊用柘黄色
  貴妃金册金寳
  册十頁每頁用七成金重十有五兩册寳櫝繪雲鳯文餘制與
  皇貴妃同
  妃金册金印
  册十頁每頁用七成金重十有四兩八錢餘與
  貴妃同
  金印龜紐平臺方三寸六分厚一寸印盝印色池制如
  貴妃
  嬪金册
  册四頁每頁用六成金重十有四兩六錢有竒袱墊用紅縀
  和碩親王
  金寳龜紐平臺方三寸六分厚一寸芝英篆親王世子
  金寳龜紐平臺方三寸五分厚一寸芝英篆多羅郡王
  飾金銀印麒麟紐平臺方三寸四分厚一寸芝英篆
  朝鮮國王
  金印龜紐平臺方三寸五分厚一寸芝英篆琉球國王 安南國王 暹羅國王
  俱飾金銀印駝紐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尚方大篆公侯伯
  俱銀印虎紐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公三臺侯伯二臺桞葉篆
  衍聖公
  銀印直紐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一寸尚方大篆宗人府
  銀印直紐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一寸尚方大篆經略大臣 大将軍 将軍 領侍衛内大臣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辦理軍機事務處
  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尚方大篆六部
  銀印直紐初為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乾隆二年更為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尚方大篆等謹按部院以下百司印信大小厚薄形制攸殊而部院分司及
  欽差大臣官員間有用闗防者雖方長之式不同而所以昭信守防詐偽則一也自乾隆十三年
  欽定清篆改鐫印文所用篆體皆以品秩為序不分印信闗防文職首尚方大篆次小篆次鐘鼎篆次垂露篆武職首桞葉篆次殳篆次懸針篆尊卑有差秩然不紊茲所編次一遵此例而以京朝官為先外官次之京朝官則先文職次武職外官則先駐防将軍副都綂辦事大臣等次文職次武職喇嘛僧道等則附見於後焉
  都察院
  銀印直紐初為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乾隆二年更為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尚方大篆理藩院
  銀印直紐初為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乾隆二年更為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尚方大篆兼滿漢䝉古三種字惟䝉古字不用篆
  盛京五部
  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八分尚方大篆戸部總理三庫事務
  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八分尚方大篆翰林院
  初定銅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乾隆十四年更定銀印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尚方大篆内務府
  初定銅印方二寸七分厚八分乾隆十四年更定銀印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尚方大篆
  盛京内務府
  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尚方大篆
  景陵
  泰陵内務府總管
  東陵
  泰陵承辦事務 督理京省錢法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尚方大篆
  鑾儀衛
  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尚方大篆通政使司 大理寺 順天府 奉天府銀印直紐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清漢文小篆太常寺
  初定銅印直紐方二寸七分厚九分雍正元年改銀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清漢文小篆詹事府
  初定銀印直紐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後改銅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均清漢文小篆
  光禄寺 太僕寺 武備院 上駟院 奉宸院銅印直紐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均清漢文小篆
  内繙書房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清漢文小篆
  鴻臚寺 國子監
  銅印直紐方二寸五分厚六分鐘鼎篆
  左右春坊 司經局 欽天監 太醫院
  銅印直紐方二寸四分厚五分鐘鼎篆
  各道監察御史
  銅印直紐有孔方一寸五分厚三分鐘鼎篆宗人府左右司 六部理藩院各司 太僕寺左右司 鑾儀衛左右司
  銅印直紐方二寸四分厚五分鐘鼎篆
  内務府各司 鑾儀衛馴象等所
  銅印直 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鐘鼎篆提督㑹同四譯館 崇文門稅務 各部分司各部監督 左右翼管税 户部銀庫緞疋庫顔料庫 户部辦理八旗俸餉 户部辦理八旗現審 工部管理街道 各倉監督 順天奉天府丞提督學政 臺灣巡察官員 各處督理鈔闗抽分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鐘鼎篆
  巡視五城御史 管理古北口驛務 管理獨石口驛務
  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鐘鼎篆
  盛京户部工部各庫 織染局 估計所
  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鐘鼎篆
  六科 時憲書
  銅印直紐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均清漢文鐘鼎篆
  吏部兵部稽俸㕔 大理寺左右寺 光禄寺四署 五城兵馬司 樂部和聲署
  銅印直紐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垂露篆中書科
  銅印直紐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内閣典籍㕔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垂露篆
  等謹按
  國初設内三院俱三臺銀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康熙十五年改為内閣以原印繳部改鑄内閣典籍闗防
  宗人府銀庫 翰林院典簿 禮部鑄印局 刑部贓罰庫 理藩院銀庫 工部料估所 各部院督催所 工部製造庫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垂露篆
  稽察
  盛京五部将軍衙門 稽察黒龍江等處 稽察寧古塔等處 巡察歸化城等處 巡察游牧等處順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垂露篆
  管理殺虎口驛站 管理金周俄佛羅等站總管大凌河牧塲
  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四品官任者鐘鼎篆五品官任者垂露篆
  宗人府經厯司
  銅印直鈕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垂露篆
  都察院經厯司
  銅印直紐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垂露篆通政使司經厯司 鑾儀衛經歴司 太常寺典簿 光禄寺典簿 詹事府主簿 太僕寺主簿各部院寺司務㕔
  銅印直紐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國子監繩愆㕔博士㕔典簿㕔 鴻臚寺主簿欽天監主簿 各壇廟祠祭署
  銅印直紐方二寸厚四分二釐垂露篆
  刑部司獄司 光禄寺銀庫 太醫院藥庫 國子監典籍㕔 寳泉局 寳源局 神樂觀 犠牲所
  銅印直紐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垂露篆禮部鑄印局大使
  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九分垂露篆
  都綂 䕶軍綂領 前鋒綂領 火器營綂領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嚮導總領
  銀質虎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桞葉篆提督九門歩軍綂領
  圓明園總管八旗内府三旗官兵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總理雲梯健銳營 八旗傳事
  銀闗防直紐長三寸二分濶二寸桞葉篆
  總理西海畨子官
  銅闗防長三寸二分濶二寸桞葉篆
  總管
  御飯房茶房 内府䕶軍綂領 㕘領 協領 雲梯
  健鋭營翼長 各處總管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殳篆
  八旗佐領 宗室覺羅族長 覺羅子女 内管領
  咸安宫官學 景山官學
  養心殿造辦處
  銅圖記方一寸七分厚四分五釐懸針篆
  㸔守通州三倉首領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懸針篆
  旗手衛左右司
  銅印直鈕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懸針篆鎮守将軍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副都綂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八分桞葉篆察哈爾都綂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滿洲𫎇古二種字滿文桞葉篆
  察哈爾左右翼副都綂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二分厚九分用滿洲𫎇古二種字滿文桞葉篆
  扎薩克 盟長
  銀印虎紐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滿洲䝉古二種字
  總綂伊犁等處将軍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托忒囬子四種字滿漢文俱桞葉篆
  辦理伊犁烏嚕木齊等處事務大臣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托忒三種字滿漢文俱桞葉篆
  伊犁分駐雅爾城總理㕘贊大臣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滿漢囬子三種字滿漢文俱桞葉篆
  辦理葉爾𦍑等處大臣
  銀質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均滿漢囬子三體字清漢文桞葉篆
  辦理哈宻糧餉事務大臣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管理巴里坤等處官兵市集事務大臣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管理厄魯特二十一處内大臣
  銅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兼滿漢托忒三種字
  駐防哈宻綂領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桞葉篆
  八旗游牧總管 察哈爾總管 城守尉
  銅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殳篆
  辦理伊犁糧餉馬駝事務 駐扎伊犁管理烏嚕木齊等處各總管 恵寧城協領
  銅質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均清文托忒囬子三體字清文殳篆
  辦理葉爾𦍑印房事務 喀什噶爾糧餉處囬務處 庫車印房囬務處
  銅質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均清漢囬子三體字清漢文垂露篆
  塔爾巴哈台總管 四營營長
  銅質長三寸濶一寸九分均清文托忒二體字清文殳篆
  管理哈喇沙爾印房事務
  銅質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清漢托忒囬子四體字清漢文垂露篆
  辦理葉爾𦍑軍台卡倫事務
  銅質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清漢囬子三體字清漢文殳篆
  辦理葉爾𦍑糧餉事務
  銅質長二寸八分濶一尺九分清漢囬子三體字清漢文垂露篆
  辦理和闐糧餉局事務
  銅質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清漢囬子三體字清漢文懸針篆
  管理塔爾巴哈台吐爾番等處城守營事務 管理吐爾番喀喇沙爾等處屯田事務 管理庫車城守營軍台牧厰事務 管理精河庫爾喀拉烏蘇等處屯田事務
  銅質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均清漢文懸針篆管理伊犁恵寧城等處官員兵丁各領隊大臣管理烏嚕木齊厄魯特部落領隊大臣
  銅圖記方二寸七分厚六分五釐均清文托忒囬子三體字殳篆
  管理烏嚕木齊滿洲官兵領隊大臣
  銅圖記方二寸七分厚六分五釐清文托武二體字殳篆
  管理古城領隊大臣
  銅圖記方二寸七分厚六分五釐清漢托武三體字清漢文殳篆
  辦理哈喇沙爾大臣
  銅圖記方二寸七分厚六分五釐清漢托忒囬子四體字清漢文殳篆
  駐扎阿克蘇領隊大臣
  銅圖記方二寸七分厚六分五釐清漢囬子三體文清漢文殳篆
  塔爾巴哈台領隊大臣
  銅圖記方二寸七分厚六分清文托忒二體字殳篆
  管理庫爾喀拉烏蘇等三屯事務
  銅圖記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清漢托忒三體字清漢文殳篆
  盛京八旗 吉林 黒龍江 駐防伊犁八旗 恵寧城 巴里坤 古城 吐爾番等處各佐領銅圖記方一寸七分厚四分五釐均清文懸針篆恵寕城 靖逺城 孤爾扎各管倉務官 駐劄伊犁 沙必納爾各佐領 葉爾𦍑 喀什噶爾阿克蘇 和闐 烏什等處大城阿竒木伯克銅圖記方一寸七分厚四分均清文托忒囬子三體字清文懸針篆
  塔爾巴哈台佐領
  銅圖記方一寸七分厚四分清文托忒二體字清文懸針篆
  葉爾𦍑 喀什噶爾 阿克蘇 和闐 烏什等處中城小城阿竒木伯克
  銅圖記方一寸六分厚四分均清文托忒囬子三體字清文懸針篆
  辦理和闐印房事務 管理庫車糧餉事務銅圖記長二寸四分濶一寸六分均清漢囬子三體字清漢文垂露篆
  管理精河糧務 管理哈喇沙爾糧餉事務銅圖記長二寸四分濶一寸六分均清漢文垂露篆
  管理
  御園
  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釐清漢文鐘鼎篆
  盛京户部六品管莊
  銅條記長二寸四分濶一寸三分清漢文垂露篆黒龍江 齊齊哈爾 墨爾根城 胡蘭城等處各七品管屯莊
  銅條記長二寸四分濶一寸二分均清漢文懸針篆
  守邊門官
  銅條記長二寸四分濶一寸三分清漢文任文職者垂露篆任武職者懸針篆
  辦理英阿薩爾和闐烏什庫車哈喇沙爾闢展等處事務
  銅圖記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兼滿漢囬子三種字滿漢文俱殳篆
  駐防左右翼長協領㕘領
  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釐殳篆
  興京等城守尉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殳篆
  錦州等城守尉
  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殳篆
  阿爾楚哈倉監督 牛羊羣左右翼副總管 上都達布遜馬駝總管 牛荘城守尉
  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殳篆
  防守尉
  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三品者殳篆四品者懸針篆
  駐防佐領
  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釐懸針篆直省總督倉塲總督河道漕運總督並同 巡撫
  初用銅闗防長三寸二分濶二寸雍正元年改銀闗防尚方大篆直𨽻總督陜甘總督四川總督鐫兼巡撫字様江西巡撫河南巡撫山東巡撫鐫兼提督鐫字様山西巡撫鐫兼提督鹽政字様
  欽差大臣
  銅闗防如督撫式三品以上用之
  各省承宣布政使司
  銀印直紐二臺方三寸一分厚八分清漢文小篆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銅印直紐方二寸七分厚九分清漢文小篆鐫管驛傳字様
  各省鹽運使司
  銅印直紐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清漢文鐘鼎篆
  各省提督學政
  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清漢文小篆巡察臺灣兼管學政 管理織造
  銅闗防長二寸九分濶一寸九分鐘鼎篆
  各省守巡道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鐘鼎篆
  欽差官員
  銅闗防如道員式四品以下用之
  各府
  銅印直紐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垂露篆
  各府同知通判 兩淮衛所監掣官
  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垂露篆吐爾番同知鐫囬子字様綏化同知鐫托忒字様
  各州
  銅印直紐方二寸三分厚五分垂露篆
  京縣
  銅印直紐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垂露篆各縣
  銅印直紐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鹽課提舉司
  銅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垂露篆
  布政使司經厯司 理問所
  銅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垂露篆
  按察使司經厯司 京府經厯司 鹽運使司經厯司
  銅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
  布政使司照磨所 京府儒學 各府經厯司銅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垂露篆
  京府照磨所 司獄司 按察使司照磨所 司獄司 各府照磨所 司獄司 各府儒學 衛儒學 布政司庫大使 府庫大使 巡檢司都稅司 稅課司 茶馬司
  銅印方一寸九分厚四分垂露篆
  各州縣儒學
  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釐垂露篆庫大使 縣丞 主簿 吏目 鹽課所 批驗所 各驛丞 遞運所 各局 各倉 各閘銅條記長二寸四分濶一寸三分垂露篆
  提督總兵官
  銀印虎紐三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鎮守掛印總兵官
  銀印虎紐二臺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桞葉篆鎮守總兵官
  銅闗防長三寸二分濶二寸桞葉篆
  副将 㕘将 逰擊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殳篆
  宣慰司
  銅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殳篆
  都司僉書
  銅闗防長三寸濶一寸九分懸針篆
  營都司 衛所千總
  銅闗防長二寸八分濶一寸九分懸針篆
  守備
  銅條記長二寸六分濶一寸六分五釐懸針篆外衛守備
  銅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懸針篆
  宣撫司
  銅印方二寸五分厚六分五釐懸針篆
  宣撫司副使 安撫司 天津府左右所領運千總
  銅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五釐懸針篆
  長官司 指揮僉事
  銅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懸針篆
  京衛外衛經厯司 宣慰司經厯司
  銅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
  土千户
  銅印方二寸三分厚四分五釐懸針篆
  土百户
  銅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懸針篆
  管理
  京城喇嘛班第 管理
  盛京喇嘛班第
  銅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滿文用轉宿篆喇嘛圖克圖其印或銀質或金質 扎薩克大喇嘛其印銅質俱俟
  特賜均雲紐其文或用清文䝉古唐古忒字不篆或清
  漢文轉宿篆𠉀
  㫖遵鑄
  禪師印雲紐清漢文轉宿篆與喇嘛印大小俱無定式奉
  㫖鑄給隨時酌定
  正乙真人
  銅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垂露篆
  等謹按舊例大真人銀印二臺方三寸一分厚八分後改給銅印
  僧録司 道録司
  銅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垂露篆
  順治元年置禮部鑄印局掌造印信滿文左漢文右字様由内院撰發
  又定每嵗封印開印先期禮部劄欽天監擇吉具題行知内外各衙門
  六年鑄
  行在六部都察院鑾儀衛印各衙門官員扈從令攜以行
  十六年鑄
  行在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太僕寺光禄寺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各印
  康熙二十九年
  諭凡差遣審事官員不必鑄給印信事完日其本章即繕明啟奏日期用地方督撫印信如事闗督撫即用藩臬印信事闗督撫藩臬則用提鎮印信
  雍正元年
  諭印信乃一應事件憑據不惟藩臬印信即州縣印信亦屬𦂳要著禮部竢有數印一同交與欽天監選擇吉日鑄給禮部議准凡鑄印信闗防令欽天監擇吉日專委禮部官監造務期鐫刻精工字畫端楷鑄成禮部堂官驗明将監造官姓名書於册如有銀色不足銅質不精及字畫糢糊者将監造官㕘處並令加倍賠補
  三年定各處巡鹽御史止給一印令新舊官交代職掌舊例巡鹽各差有二印新任𢃄一印前徃舊任帶一印囬繳以備中途有事具奏用印至是議鹽差專為鹽務而設必到任受事方用印信若新舊官各有一印恐滋𡚁端嗣後止給一印令新舊官交代從之
  六年
  諭向来鑄造金銀寳印所用金銀皆有一定成色應遵照該部定例辦理不可草率令金銀成色不足嗣後凡有鑄印之事即微官印信皆先期令欽天監選擇吉日然後鑄造鑄就之後送内閣著内閣學士閱㸔再行頒發並将鑄印及頒發日期存案備察
  乾隆七年議准凡内外官繳送舊印令於印文正中鐫一繳字送部銷毁
  十三年初製清篆改鑄百官印信清篆左漢篆右
  印文以品秩為序文職一二品尚方大篆内三品外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督學政鹽運使司清漢文小篆内四五品外三四品鐘鼎篆内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武職一二品桞葉篆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懸針篆
  等謹按明史禮志諸司印信俱用九疊篆文惟監察御史八疉篆征西等将軍桞葉篆
  國初仍明舊制至是
  欽定國書篆體施於符印印文以品秩為序文武有别
  大小有章制度葢盡善矣
  十四年禮部奏理藩院堂印𫎇古字應否仍照本文鐫刻得
  㫖理藩院印文之䝉古字不必篆書外藩扎薩克盟長喇嘛並䝉古西藏一應滿洲𫎇古唐古忒文亦不必篆書其在京扎薩克大喇嘛印滿文俱篆書䝉古文不必篆書
  更鑄經略大將軍印又
  諭曰近用新定清文篆書鑄造各衙門印信所司檢閲庫中所藏經略大將軍將軍諸印凡百餘顆皆前此因事頒給經用繳還未經銷燬者會典復有命將出師請㫖將庫中印信頒給之文遂至濫觴朕思虎符鵲紐用之軍旅所以昭信無取繁多庫中所藏其中振揚威武建立膚功者具載
  歴朝實録班班可考今擇其克㨗奏凱底定迅速者經略印一大將軍將軍印各七分匣収貯稽其事迹始末刻諸文笥足以傳示奕禩即仍其清漢舊文而配以今製清文篆書如數重造遇有應用具奏請㫖頒給一并藏之皇史宬其餘悉交該部銷燬此後若遇請自皇史宬而用者蕆事仍歸之皇史宬若偶因一事特行頒給印信者事完交部銷燬將此載入會典
  等謹按
  御定印譜經略印一文曰
  欽命總理一切軍務儲糈經略大臣闗防奉命撫逺寧逺安東征南平西平北大将軍印各一鎮海揚威靖逆靖東征南定西定北将軍印各一
  御製印譜序曰國家膺圖御宇
  神聖代興赫濯撻伐光啟
  鴻業時則有推轂命将之典及功成奏凱還上元戎佩印載在册府藏之史宬葢法物留貽不啻如曩籍所稱玉節牙璋尚方齊斧者比乾隆十三年釐考國書篆字成因詳加酌定交泰殿所遵奉
  世傳御寳仍依本文不敢更易其常行誥勅所鈐用以及部院司寺已下外而督撫提鎮已下咸改鑄篆文以崇典章昭法守而大将軍經略及諸将軍之印或存舊或兼篆一依交泰殿諸寳之例各以時代為次茲西陲武功将竣爰譜圖系說如左書曰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信夫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披斯譜也必将曰是印也是我朝某年殄某㓂定某地所用也又将曰是印也鑄自某年某官旣奉以集事傳至某年某官復奉以䇿勲者也想見一時受
  廟算元老壮猷豐紐重臺焜燿耳目繼自今覲揚光烈思所以宏此逺謨弼我億萬世丕丕基将於是乎在以視銘績鼎鐘圖形臺閣者不尤深切著明也歟然則觀於寳譜而一人守器之重可知觀於印譜而羣才翊運之殷又可知詩曰王之藎臣無念爾祖記曰君子聽鼓鼙則思将帥之臣一再披閱其何能置大風猛士之懐哉装潢蕆事並令守者什襲尊藏為部凡四一皇史宬一大内一内閣一盛京也
  十六年議准凡印信闗防鑄成四角各留一柱本官領印截去柱磨平印邊以啟用日期報部存案兵部郵符順治初年題準勘合火牌内填註奉差官役姓名並所給夫馬車船廪給口糧數目如填註遺漏罰俸六個月應用硃筆用墨筆者罰俸三月
  雍正四年
  㫖歩軍綂領衙門及正陽西直二門各給隂文合符一扇傳諭歩軍綂領如遇夜有奉㫖差遣及𦂳急軍務應即時啟門正陽西直二門竢大内轉出陽文合符至門該城門領将該門之隂文合符照騐明白即行啟門仍報知綂領其餘各門遇陽文合符至門該城門領即報綂領親齎隂文合符至門與陽文合符照騐啟門於次日具奏平時啟閉仍遵例行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