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皇朝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卷2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七十二 皇朝文獻通考 卷二百七十三 卷二百七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三
  輿地考
  山西省
  等謹按禹貢叙冀州於九州之首而晉陽平陽之間伊耆氏實先後都之所謂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者也冀州三靣距河當時闢龍門鑿吕梁至於壺口既載而西河以治此施功之最大者然則今之山西固禹迹所首經之地矣周禮職方氏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其霍恒二山及諸州浸多在今山西境内地利之勝自古而然戰國時趙韓魏以三晉遺墟争雄大國逮乎十六國南北朝時諸雄並起割據相尋率以此為用武之地葢其界隣朔塞東據太行而西薄大河形勢最為險要明代自邊墻以外為元裔所逼處築城架屋號曰板升侵軼之患無歳無之終明之世大同宣府之間倚為重鎮又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闗列戍分屯控防孔亟我
  朝邊境敉寧各衛所之地俱已改為朔平寧武等郡縣至於長城之外䝉古各部久為臣僕若歸化城綏逺城及豐鎮寧逺諸㕔並以王官臨治其奉令禀敎視内地無異焉於以拱䕶
  帝京峙為右輔固不僅區區焉畫郊圻固封守之為矣山西明置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太原府領太原平陽潞安大同四府汾澤沁遼四州又置山西都指揮使司領太原左右等七衛保徳等四守禦千戸所又置行都指揮使司領大同等十三衛二所萬厯中又升汾州為府
  本朝初因之設山西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太原府復仍明制設宣大總督駐大同府之陽和城順治十三年裁宣大總督改置山西總督康熙四年併為山陜總督駐西安府兼轄山西十四年復専設山西總督十九年裁山西總督雍正元年增置歸化城同知㕔分理邊外𫎇古民人交涉事務二年升太原府屬之平定忻代保德四州平陽府屬之蒲解絳吉隰五州俱為直𨽻州三年增置朔平寧武二府六年升蒲州澤州俱為府乾隆四年増置綏逺城同知㕔與歸化城㕔並直𨽻於歸綏道二十五年於歸化城綏逺城所屬地方又増置五通判㕔分理邊外事務三十五年升平陽府屬之霍州為直𨽻州仍以吉州還屬府凡領府九直𨽻州十道所轄之㕔七各衛所俱以次裁併入州縣東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千七百八十三里東至直𨽻正定府贊皇縣界四百三十里西至陜西綏德州呉堡縣界五百五里南至河南陜州界一千二十三里北至殺虎口邊墻七百六十里東南至河南衛輝府輝縣界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陜西同州府朝邑縣界一千一百五里東北至直𨽻宣化府懐安縣界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府谷縣界八百八十里在
  京師西南一千二百里其北自得勝口邊外為豐鎮寧逺二㕔界東西距二百七十餘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餘里自殺虎口邊外為歸綏七㕔界東西距四百餘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
  太原府為省治東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三十里東至平定州夀陽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寧州界四百里南至沁州沁源縣界四百七十里北至代州崞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遼州榆社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汾州府平遥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忻州定襄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徳州界五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明太原府共領州五縣二十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平定忻代保徳四州俱為直𨽻州以樂平等九縣分屬四州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縣入徐溝縣今領州一縣十
  陽曲縣附郭
  太原縣在府西南四十里
  榆次縣在府東南六十里
  太谷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祁縣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
  徐溝縣在府南八十里
  交城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文水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岢嵐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嵐縣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興縣在府西北四百十里
  平陽府在省治西南五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東至澤州府沁水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至隰州蒲縣界八十里南至絳州界一百十里北至汾州府介休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絳州垣曲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絳州稷山縣界一百十五里東北至沁州沁源縣界一百五十三里西北至隰州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蒲解絳吉隰五州俱為直𨽻州以臨晉等十七縣分屬五州乾隆三十五年仍以吉州及鄉寧縣還屬升霍州為直𨽻州以趙城靈石二縣屬之凡領州一縣十
  臨汾縣附郭
  洪洞縣在府東北五十五里
  浮山縣在府東南八十里
  岳陽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曲沃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翼城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太平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襄陵縣在府西南三十里
  汾西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鄉寧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 本朝雍正二年分屬吉州乾隆三十五年還屬吉州在府西一百七十里舊屬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鄉寧蒲二縣九年以蒲縣改屬隰州乾隆三十五年還屬
  蒲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一百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解州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朝邑縣界五里南至同州府潼闗㕔界六十里北至絳州河津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解州芮城縣界一百十五里西南至潼闗㕔界六十里東北至絳州稷山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朝邑縣界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里明為蒲州省河東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以臨晉等四縣来屬六年升為蒲州府増置永濟縣八年増置虞鄉縣凡領縣六
  永濟縣附郭明初省入蒲州 本朝雍正六年升州為府以州地改置永濟縣為府治臨晉縣在府東七十里
  虞鄉縣在府東六十里元省入臨晉縣 本朝雍正八年復置
  猗氏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
  榮河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萬泉縣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
  汾州府在省治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太原府祁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陜西綏德州呉堡縣界二百九十里南至霍州靈石縣界六十里北至太原府文水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沁州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隰州治二百七十里東北至祁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葭州治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八十里明初為直𨽻汾州萬歴二十三年升為汾州府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七
  汾陽縣附郭
  孝義縣在府南少東三十五里
  平遥縣在府東八十里
  介休縣在府東南七十里
  石樓縣在府西少南二百五十里
  臨縣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永寧州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寧鄉縣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潞安府在省治東南四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河南彰徳府林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平陽府岳陽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澤州府髙平縣界八十里北至遼州界二百里東南至河南衛輝府輝縣治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澤州府沁水縣治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彰徳府涉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沁州治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明洪武九年為直𨽻潞州嘉靖八年升為潞安府共領縣八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九年以平順縣省入潞城黎城壺闗三縣凡領縣七
  長治縣附郭
  長子縣在府西少南五十里
  屯留縣在府西北六十里
  襄垣縣在府北少西九十里
  潞城縣在府東北四十里
  黎城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
  壺闗縣在府東南三十里
  澤州府在省治東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東至河南衛輝府輝縣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平陽府翼城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河南懐慶府河内縣界一百十里北至潞安府長子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南至輝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絳州垣曲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北至河南彰德府林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翼城縣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澤州洪武初省州治晉城縣入州屬平陽府九年升為直𨽻澤州共領縣四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升為澤州府增置鳯臺縣凡領縣五
  鳯臺縣附郭本晉城縣明初省入州 本朝雍正六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鳯臺縣為府治髙平縣在府北少東八十五里
  陽城縣在府西八十里
  陵州縣在省東北一百二十里
  沁水縣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大同府在省治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六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三里東至直𨽻宣化府懐安縣界二百十里西至朔平府左雲縣界五十里南至代州繁峙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得勝堡邊墻八十三里東南至直𨽻宣化府蔚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左雲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新平堡邊墻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破魯堡邊墻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百二十里明洪武五年置山西行都指揮使司七年改為大同府共領州四縣七
  本朝初因之順治六年移大同府治于陽和城八年仍還故治雍正三年改置陽髙天鎮二縣以朔州及馬邑縣往屬朔平府六年以蔚州往屬直𨽻宣化府十一年以廣昌縣往屬直𨽻易州乾隆十一年增置豐鎮㕔凡領州二縣七㕔一
  大同縣附郭
  懐仁縣在府西南七十里
  渾源州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應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山隂縣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廣靈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靈邱縣在前東南二百七十里
  陽髙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置陽和髙山二衛 本朝順治十三年以髙山衛并入陽和衛為陽髙衛雍正三年改為陽髙縣
  天鎮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四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置天城鎮逺二衛 本朝順治十三年以鎮逺衛并入天城衛為天鎮衛雍正三年改為天鎮縣
  豐鎮㕔在得勝口外三十餘里明為邊外地 本朝康熈十四年遷察哈爾部衆分駐於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開墾地畆生聚日衆置豐川衛及鎮寧所乾隆十五年裁衛所設立理事通判管理邊外官地及察哈爾正黄半旗正紅一旗並附近各扎薩克部落䝉古民人交涉事務仍屬于大同府
  朔平府在省治北六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東至大同府大同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邊墻一百二十五里南至寧武府寧武縣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殺虎口邊墻二十里東南至大同府山隂縣界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寧武府偏闗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威魯堡邊墻二十里西北至阻虎堡邊墻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定邊鎮朔二衛後省永樂七年移置大同左右二衛于此正統間徙邊外玉林衛併入右衛名右玉林衛徙邊外雲川衛併入左衛名左雲川衛成化時又置平魯衛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右玉林衛為朔平府置右玉左雲平魯三縣又以大同府之朔州馬邑縣来屬乾隆十五年增置寧逺㕔凡領州一縣四㕔一右玉縣附郭明洪武時置定邊衛永樂時改置大同右衛正統時併置右玉林衛 本朝雍三年改置右玉縣為府治
  左雲縣在府東南七十五里明洪武時置鎮朔衛永樂時改置大同左衛正統時併置左雲川衛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左雲縣
  平魯縣在府西南一百十五里明成化時置平魯衛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平魯縣朔州在府南二百四十里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屬朔平府
  馬邑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屬朔平府
  寧逺㕔在殺虎口外六十里明為邊外地 本朝康熙十四年遷察哈爾部衆分駐於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開墾地畆生聚日衆置寧朔衛及懐逺所乾隆十五年裁衛所設立理事通判管理邊外官地及察哈爾鑲黄鑲藍二旗並附近各扎薩克部落䝉古民人交涉事務仍屬於朔平府寧武府在省治北少西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七里東至朔平府朔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岢嵐州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代州崞縣界七里北至水泉營邊墻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崞縣界九十五里西南至忻州静樂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朔平府平魯縣界二百里西北至保徳州河曲縣界一百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五十里明初置寧化守禦千户所屬山西都司成化二年置寧武闗與偏頭闗及代州之雁門闗稱外三闗為重鎮
  本朝初為寧武營雍正三年改置寧武府領縣四寧武縣附郭明初置寧化守禦所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寧武縣為府治
  神池縣府北三十里明嘉靖十八年置神池堡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縣
  偏闗縣在府北一百八十里明成化二年置偏闗所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縣五寨縣在府西一百里明嘉靖十六年置五寨堡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縣
  沁州在省治東南三百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里東至潞安府黎城縣界二百十里西至霍州界二百十里南至潞安府襄垣縣界七十里北至太原府太谷縣界三百三十里東南至襄垣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平陽府岳陽縣
  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遼州榆社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平遥縣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與北並界武鄉縣西界沁源縣南界襄垣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銅鞮縣入州九年升為直𨽻沁州萬歴二十四年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復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二
  沁源縣在州西少南一百二十里
  武鄉縣在州東北六十里
  遼州在省治東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太谷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潞安府黎城縣界一百里北至平定州樂平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黎平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沁州武鄉縣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北至直𨽻順德府邢臺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太原府榆次縣界二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界武安縣西界榆社縣南界黎城縣北界和順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遼山縣入州九年升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二
  榆社縣在州西九十里
  和順縣在州北九十里
  平定州在省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至直𨽻正定府井陘縣界九十五里西至太原府榆次縣界一百七十五里南至遼州和順縣界八十五里北至代州五臺縣界二百十里東南至正定府贊皇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榆次縣界九十五里東北至正定府平山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二百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界井陘縣西界夀陽縣南界樂平縣北界盂縣自州治至
  京師八百七十里明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三
  樂平縣在州東南五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平定州
  夀陽縣在州西一百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平定州
  盂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平定州
  忻州在省治北一百里東西距三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平定州盂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嵐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四十里北至代州崞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陽曲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汾州府永寧州界三百三十里東北至代州五臺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寧武府五寨縣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界定襄縣西界静樂縣南界陽曲縣北界崞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秀容縣入州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二
  定襄縣在州東五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忻州
  静樂縣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忻州
  代州在省治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六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大同府靈邱縣界二百三里西至寧武府寜武縣界一百七十三里南至平定州盂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大同府山隂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直𨽻正定府平山縣界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忻州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大同府渾源州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朔平府朔州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與南并界繁峙縣西界崞縣北界山隂縣自州治至
  京師七百七十里明為代州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三
  五臺縣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代州
  繁峙縣在州東六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代州
  崞縣在州西南八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代州
  保德州在省治西北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寧武府五寨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太原府興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太原府岢嵐州界七十里北至邊墻一百五十里東南至岢嵐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興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寜武府偏闗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邊墻一百四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九十一里東界河曲縣西與北並界陜西榆林府府谷縣南界興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十五里明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河曲縣及興縣来屬八年仍以興縣還屬太原府今領縣一河曲縣在州東北六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保徳州
  解州在省治西南九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絳州垣曲縣界二百五里西至蒲州府虞鄉縣界二十里南至河南陜州靈寳縣界六十里北至蒲州府猗氏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陜州界一百里西南至陜州閿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絳州聞喜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蒲州府臨晉縣界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界安邑縣西界虞鄉縣南界芮城縣北界猗氏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四百五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解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安邑夏平陸芮城垣曲五縣来屬八年以垣曲縣改屬絳州凡領縣四
  安邑縣在州東北五十五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
  夏縣在州東北一百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
  平陸縣在州東南九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
  芮城縣在州西南七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
  絳州在省治西南七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平陽府曲沃縣界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韓城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解州夏縣界八十里北至平陽府太平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曲沃縣界二十里西南至蒲州府榮河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太平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吉州鄉寧縣界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界曲沃縣西界稷山縣南界聞喜縣北界太平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正平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太平襄陵河津稷山四縣来屬七年以聞喜絳二縣来屬仍以太平襄陵二縣還屬平陽府八年又改垣曲縣来屬凡領縣五
  聞喜縣在州南七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七年分屬絳州
  絳縣在州東南八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絳州
  稷山縣在州西五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絳州
  河津縣在州西一百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絳州
  垣曲縣在州東南二百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八年改屬絳州隰州在省治西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至平陽府汾西縣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吉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汾州府寧鄉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平陽府臨汾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延安府宜川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汾州府孝義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汾州府石樓縣界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界汾西縣西界永和縣南界大寜縣北界寧鄉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明洪武二年省州治隰州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汾陽大寧永和三縣来屬九年又改蒲縣来屬仍以汾陽縣還屬平陽府凡領縣三
  蒲縣在州東南一百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吉州九年改屬隰州
  大寧縣在州西南九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隰州
  永和縣在州西九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隰州
  霍州在省治西南五百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東至沁州沁源縣界五十里西至汾州府汾西縣界三十里南至平陽府洪洞縣界七十里北至汾西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五百五十里明省霍邑縣入州復屬平陽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升為直𨽻州凡領縣二趙城縣在州南二十五里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屬霍州
  靈石縣在州北五十里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屬霍州
  歸綏七㕔在殺虎口外直𨽻于歸綏道東西距四百餘里南北距三百七里東至鑲藍旗察哈爾界西至鄂爾多斯界南至邊城界北至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茂明安各䝉古界歸化綏逺二城至
  京師一千一百八十餘里明初于故豐州東南置玉林衛西南置雲川衛又於故勝州地置東勝左右二衛設兵戍守永樂初俱内徙宣徳初復置玉林雲川二衛正統以後移治於大同其故地遂廢為䝉古諸部駐牧地嘉靖間察哈爾小王子之族曰諳達始築城於豐州灘屢為邊患隆慶間封為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是為西土黙特
  本朝天聰八年
  太宗文皇帝親征察哈爾駐蹕歸化城土黙特部衆悉降後編為二旗設都統等官管轄雍正元年以口外地方生聚日衆設立歸化城理事同知乾隆元年於歸化城東北增建綏逺城四年移建威將軍駐其地又設立綏逺城理事同知後因地方遼濶増設協理通判分管六年設歸綏道駐綏逺城以各同知通判𨽻之後又増至七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裁協理通判二員改為五㕔與兩同知共為七㕔凡口外官地及土黙特並附近各扎薩克部
  落䝉古民人交渉事務俱歸五通判分理由兩同知核轉並屬歸綏道管轄
  歸化城同知㕔在殺虎口北二百里雍正元年設同知治此管理民人事務乾隆二十五年定各地方歸五通判分管其刑名事務由歸化城同知核轉
  綏逺城同知㕔在歸化城東北五里乾隆元年建城四年設同知治此管理𫎇古民人事務二十五年定各地方歸五通判分管其錢榖事務由綏逺城同知核轉
  歸化城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和林格爾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薩拉齊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清水河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托克托城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