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益齋亂稿/卷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 益齋亂稿
卷五
作者:李齊賢
1698年
卷六

[编辑]

送謹齋安大夫赴尙州牧序[编辑]

東南州郡。慶爲大而尙次之。其道之號慶尙者以此也。然而奉使命者。必先取道于尙。而後至慶。故風化之流行。由尙而南。靡嘗由慶而北也。至正三年春。謹齋安侯。自監察大夫右文館提學。出領尙牧。薦紳之賢。游從之良。皆相慶而言曰。侯剛於中而和於外。簡於言而敏於行。剛而簡。人憚而莫犯。和而敏。人悅而易從。彼其奉使命者。昔慕其名。今觀其德。雖有甯成之虎。郅都之鷹。庶可以紓其酷。而爲桑羊筦槯之計。亦可以戢其苛矣。尙之民其殆息肩乎。旣曰風化由尙而南。匪直尙之一州專受其福。抑亦慶尙一道之福也。余曰。諸君知其一。未知其二。夫富貴利達。人情之所同欲也。至若荷深知於君。負重望於人。而能撝謙知止於急流之中。求之古今。蓋千百而什一耳。故有父母垂白在堂。諉之弱弟幼妹。承其共養。奔走千里之遠。僥倖軒裳一朝之榮。世或莫之怪也。侯捷大科中朝。擅高文東國。揚歷華要。提衡棘圍。去歲挈家歸侍大夫人。行未及半塗。馳傳召還。委以風憲之權。君之所以知者不爲不深。人之所以望者不爲不重。顧乃力求外寄。以便覲省。而令昆季得以遊宦中外。其廉退之懿。孝友之篤。足以激當時而垂後世。豈止福一州化一道哉。君之知將益深。人之望將益重。由鈴閣登黃閣。繼踵金貞肅。可蹺足待也。諸君曰然。於是乎書。

送辛員外北上序[编辑]

士之行斯世也。其猶舟乎。有其才爲之楫。有其命爲之順風。然後利有攸往矣。有才與命。其志之或卑。猶之楫完風利。而操舟者非其人。烏能任萬斛之重。致萬里之遠。以濟其不通乎。員外辛侯。束髮讀書。敏而好問。揚鑣翰墨之場。游刃簿書之數。可謂有其才矣。筮仕不幾年。歷提學代言。遷密直僉議。仍爲星郞東省。可謂有其命矣。引舊故同升諸公。咨耆艾以諧庶政。正色匡君主。推誠待賓旅。可謂有其志矣。今以朝官被召。騰裝而西笑。才之奇。命之達。志之大。將於是乎益見矣。權贊善而下二十有八家。用鄭愚谷謝宴詩。分韻聯章。以美其行。屬予爲序。予執爵而前。請畢舟之說。夫江河之與溟渤。大小則殊。舟於其中者同也。檣而帆之。所以進也。纜而碇之。所以止也。又必有衣袽焉。所以備漏濡者也。王國。江河也。天子之邦。溟渤也。侯之舟。由江河而溟渤之之也。苟能檣其義。帆其信。纜其禮。碇其智。衣袽其敬愼廉勤。何重之不任。何遠之不致。何不通之不濟乎。昔。田叔,韓安國。以梁,趙之臣。立於漢廷。揚名當時。流譽後世。吾今侯焉是望矣。

送大禪師瑚公之定慧社詩序釋瑚[编辑]

古之學禪之士。有三上投子。九到洞山。往返千里。不能自休。蓋欲以其所得。質諸先覺。而去挺拔楔。然後已。故其勤如此也。處今之世。配古之人。足以無媿。惟吾瑚公大禪師乎。公旣登僧選。騰聞叢林。卽往楓岳。精修己事。時有西域指空師者。岸然以菩提達磨自比。國人奔走爭執弟子之禮。公亦來造焉。指空曰。我燒一炷。子便脫去。我喝一聲。子便却來。答曰。請和尙先焉。某甲提笠子相隨。其徒指目以爲不遜。欲加以非禮。公拂袖不顧而去。遂北觀京師。南游江浙,二廣,四川,甘肅,雲代。炎涼幾年。靡所不至。所見者廓然。則所立者卓然矣。所驗者灼然。則所守者確然矣。於是乎悠然而歸。澹然而止。向之疑者恧。譏者服矣。公曰。疑而譏者。果可謂非耶。恧而服者。果可謂是耶。是與非在人。吾不自知也。上聞而益重之。命主定慧之社。諸學士以東坡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菴初白頭二句韻其字。聯詩十四篇。爲其行之贈。公又索言於益齋居士。俾題其端。居士耄矣。何能言乎。唐文暢每從名公卿。以求詠歌其志。後世所傳。唯韓,柳二序而已。司馬丞相又獨取韓之數語者。以其正大也。暢徒喜文辭者也。公豈暢之儔乎。諸學士各以詩詠歌之。爲能達其志乎。益齋之文。爲能稱其索乎。司馬丞相。世固莫有也。使有之。益齋之文之語。有所取乎否也。益齋亦不自知也。乃一笑而書之。李某。序。

金書密敎大藏序[编辑]

佛之書入中國。譯而爲經數千萬卷。所謂陁羅尼者。中國之所不能譯也。非惟中國爲然。自竺域之人。亦不得聞而解之。以謂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蓋其義奧。其辭祕。祕故不可聞。奧故不可解。不可解則人敬之篤。不可聞則人尊之至。尊之至敬之篤。其感於人也必深矣。靈異之跡。亦宜乎多也。昔之人知其若此。裒而纂之。成九十卷。名之曰密敎大藏。刊行于世。則兹九十卷者。數千萬卷之根柢也。我主上殿下萬機之暇。留神于釋典。其於密敎。信之尤切。發內帑之珍。泥金以書之。奉翊大夫判內府寺事上護軍臣羅英秀。實幹其事。於是。以舊本校于諸經。或乙或竄而是正之。又增求其所未收。得四十卷。與舊合一百三十卷。令工書者。分部而寫之。粲然如列宿之交光。衆卉之敷榮。眞法寶也。旣成。因命臣齊賢爲序。臣腐儒也。其文不足以稱旨。然而竊念佛氏之道。以慈悲喜捨爲本。慈悲。仁之事也。喜捨。義之事也。然則其爲書之大旨。亦可槩見矣。所謂數千萬卷者。以萬乘之勢。爲之非難。其書旣多。其費亦廣。未免浚民以充其用。恐非佛氏之意也。今者主上殿下。不傷民財。不費民力。簡而得其要。速而致其精。可謂得佛氏之意。而功德豈易量哉。嗟嘆不足。拜手稽首謹書。致和元年五月日。

書檜巖心禪師道號堂名後[编辑]

書。心畫也。觀古榗紳君子手跡。森嚴有法度。足以想見其爲人。至若我聖祖仁王明王翰墨之妙。特其一事。規模氣像。亦非臣子所可得而髣髴者矣。主上殿下大書直指堂月潭五字。以賜檜巖心禪師。如千年直幹。斫以架屋。萬金美璧。琢之成器。與夫烏衫袖白須髮而學之者。不可同年而語。豈非天縱多能。得之自然歟。心公北游燕趙。南抵湖湘。歷參尊宿。爲千巖無明長老所印。翰林歐陽承旨作偈以美之。余嘗造其室。扣以六祖壇經。其言約而盡。使人不厭聽。其蒙展待於吾君。親紆寶札。焜耀山門。蓋非幸也。至正己亥林鍾月朝。侍中致仕李某。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