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磻溪隨錄/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卷三 卷四

田制後錄(上)[编辑]

[编辑]

此篇。因論田制。而幷及鄕黨戶口及凡條制之係乎制國用厚民生者。以倂附之云。

鄕里[编辑]

鄕里。凡五家爲統。有統長。十統爲里。有里正。以良民年長謹直者擇授。除其保布。○凡五家爲一統。統外若有餘家不成統。則不可分屬於遠村。可稱以餘家。附於其統。待滿五家。然後置統。里制倣此。每十里。京則爲坊。置坊正一人。以坊內內外舍免番生及有蔭有親中。擇淸平公直者差授。凡有公事。檢擧各里以行。有常祿。見祿制定給伺候四人。郊外則六人。○約以五百家所居地爲一坊。又參地形便宜定之。按古者黨鄙。雖以家數爲制。然各有地分。不以人戶繁耗而有所闊縮。如論語所謂達巷黨。亦是地分定名。外方之鄕亦如此。史傳言某郡某鄕人可見。外則爲鄕。卽今之面置鄕正一人。其擇任職事廩祿同上。又主課審農桑等事。給伺候六人。邑內面四人○又每鄕有穡夫卽今勸農二人。分鄕以置。以良民擇授。掌收稅傳諭期限督納事。除其保布。○凡鄕當以墾田五百頃爲一鄕。然田之墾廢不常。宜從元籍以七百頃爲主。而須量其人戶之稠曠。曠則多。稠則寡。多寡之限。不逾於六百頃。若城邑所居與工商多聚處。又量減。與九百頃。若地皆代耕處則又量加。又須參以地形之宜。以此定爲一鄕。詳見郡縣條。

凡一鄕。又有鄕約正。修明鄕約。見鄕約條。京中每坊又須依今坊契尊位。勿論大夫士。任其事而修定其制。一如鄕約之爲。古者鄕遂無異制。而今中朝京府亦有約正。與外府同一規。高皇帝定制天下州縣。皆有約正。而京府則京尹引約正親至御前廳宣諭。

凡里中有流入人戶及逃徙者。統長里正告于鄕正。鄕正狀告于官。坊正同此若經半年不告者罰布。每蔽一戶。罰布二疋。責於里正統長。

按鄕黨之制成。然後可以遂生養。可以行敎令。可以同風俗。不然雖聖王。無以成其政化也。

朱子社倉事目曰。每十人結爲一保。遞相保委。如保內逃亡之人。同保均備取保。又曰逐年十二月。分委諸保社首保正副。將舊保簿。重行編排。其間有停藏逃軍及作過無行止之人。隱匿在內。社首隊長覺察申報。尉司追捉解縣。根究其引致之家。亦一例斷罪。次年三月內。將所排保簿。赴鄕官交納。鄕官點檢。如有漏落及妄有增添。一戶一口不實。卽許人告。審實申縣行根治。如無欺蔽。卽將其簿。紐筭人口云云。按此雖因社倉而言。其編戶之素有約束。功罪相保者。亦可以見其密矣。豈若今本國蕩然無紀哉。如欲設行舊法。守令必先擇鄕官。且與鄕約相爲表裏。然後乃爲得也。

戶籍[编辑]

○戶籍每三年子午卯酉年成籍。藏於戶曹本道本邑。京府則成兩件。一留本府。一送戶曹。外方則三件。一留本邑。一上本道。一上戶曹。戶曹皆具數入啓。

戶口式

戶某部某坊第幾里住。外則稱某鄕某里。某職姓某。謂姓名年幾。凡言職者。自宰相朝官。以至工商僕隷。凡有所事。無非職。曾祖某職某故。凡生存者不書。故下至父母同。母某職某氏某。有前後母則並書之。○若庶子則旣書嫡母曰嫡母某職某氏某。而又書其母曰母某職某氏某。下祖母母同。○凡婦人職。有官者妻則已具法典。庶人則稱良女。婢則稱公婢某私婢某。祖某職某。母某職某氏某。父某職某。母某職某氏某。若父亡而母侍居家內則書年幾。祖母同。妻某職某氏某。年幾。有妾則書妾某職某氏某年幾。○王子只錄己爵。而不敢書國系。寡婦無子當戶者。稱故某職某姓名妻某職某氏某。而錄夫世系。庶人不知祖先名者。從實書以不知。率子某職某年幾。婦某職某氏某年幾。子幼未有職則不書職。未有妻則不書婦。女某年幾。女若已嫁而夫亡無依。返而同居者。書故某職姓名妻某職某。被出者同。但不書故。雇工奴婢某某年幾。雇工奴僕。有妻而同居。則亦依例幷錄。○若有率居弟妹。則依例幷錄。而書於子女之上。若弟與子死而其婦同居。則書亡弟某職某婦。亡子某職某婦。凡同居戶內者。自生齒以上。悉爲開錄。末段書戶內大小都計男口幾女口幾。家長具年月職姓名着押。

每鄕末段。書已上戶幾內。男口幾女口幾。每邑末段。合諸鄕通計。具錄如右。每道合諸邑通計亦如之。以至戶曹。合諸道亦如之。

學生之妻。法典旣無職名。當書以良女。然學生雖未仕。而旣入學治士業。則與農工商賈。其分有異。宜自國家定其名號。如孺人安人之例。而未入品內。著爲法令。爲當。外舍生有蔭內禁衛忠義忠順衛在士列者妻。皆當同之。又爲人妾者。亦當書以良女。然公卿大夫之妾。一同凡民。事亦未妥。按唐制一品媵視從六品。二品媵視正七品。以至五品媵視從八品。凡置媵上其數。補以告身。宜定其制。六品以上妾視孺人。二品以上妾視端人。今國典孺人九品。端人八品。依此品而別定其名。如此著令爲當。今於題主銘㫌。學生之妻。借稱孺人。庶妾婦人。莫適所稱。若國家定制。則無此冒假之弊矣。

或曰士夫婦女書名。有駭俗見如何。曰女子本無沒名之理。禮女子許嫁。笄而字。考之漢晉史傳。雖后妃亦載其名。隋唐以後。乃無見焉。至於我國則士夫婦女。牢諱沒名。至如神主陷中。亦疑書名當否。此乃習俗之野也。曰禮婦諱不出門何也。曰此則非此之謂也。謂人諱其先世婦人之諱。自是其家之事。只行於家內。而不得行於外也。故古者入國問其國之諱。大夫之所。有公諱無私諱。皆其所諱之分也。蓋婦人從於人者。故雖有其名。而人之稱之也。必以其夫家之號。而無直指其名之事。其自稱也亦然。若今稱某宅某妻之類是也。雖施所尊亦皆然。所謂婦人不以名行者也。常時行用。固當如此。至於版籍則紀天下人數。獻于君上。藏之公府。後世子孫。亦得以考其世系名諱者也。事體有異。豈可沒名不書乎。曰是則然矣。奈今俗至死厭避何。曰俗者法使然也。苟國家定制而自王子女皆書。則士夫以下。安有厭避之理。俗旣變矣。則人之以不書爲辱。如今之以書爲恥也必矣。○或曰氏字本若代其名者。然書氏而又書名如何。且氏字似尊稱。以至庶人亦稱之。無乃不可乎。曰不書氏字則無辨於男女矣。且氏所以別其姓也。貴賤通用何嫌。蓋上古庶人無姓。唯分土封國者。錫之以姓。然後有姓。中古有封邑勳德者。又命以邑號。若祖字爲氏。以別其族焉。此所以唯貴者有姓若氏也。自周末以後。以至今日。則子傳父姓。貴賤皆同。而氏字只爲別其姓之稱。此則雖後王於作。在所不易者也。苟爲別其姓也。則貴賤通用。有何不可乎。若以爲尊之之稱。則版籍者上於君上者也。雖卿大夫妻。豈可書氏耶。○或曰難變者俗。且貴賤有辨。貴者則書以氏。而賤者則書名。亦似爲宜。曰若謂俗難遽易。姑且仍今。從徐以改則可也。若以此爲宜則不然。凡紀籍之法。貴賤同式。貴者書夫人。賤者書某婢。此乃有辨。若貴者不書名。而賤者書名。則豈非異其式耶。苟異其式則等位連次之際。必啓紛爭之弊。爲法不一不公而能善行者。未之有也。或又曰今士夫婦人例爲書氏。而其女子不可書氏。又難於書名。故輒漏不書。議者以爲雖漏無妨。此或無妨否。曰士夫女子無補丁役。非版籍所緊云者。乃今世無知之言。不足論也。夫版籍者。紀人數者也。是以王子王女之家。亦皆獻數書籍。此乃自古王典之大紀也。不然如周禮雍州三男二女。楊州二男五女之類。雖聖人何從而考驗乎。

今國俗奴婢異地居者。亦皆列書於戶籍中。甚非事理之當。夫戶口本以籍其戶內之人口也。是以別居者則雖親子。別自爲戶而不入於其中。况奴婢乎。以子則不書。以奴婢則書。是何道理。凡奴婢不在戶內者。勿許幷錄。或曰奴婢之法。今旣未改。則外居奴婢亦令幷載於戶籍。以憑後考。亦止爭訟之一端。雖非戶口本意。亦似無妨矣。曰若如此言。當別置簿。記以處奴婢。豈可混入戶籍。淆紊法紀乎。且令許錄。凡戶籍之法。一口漏脫。增減年歲者。皆有其罪。若有法不行。則已苟畫一行之。遠居奴婢子息名數年歲。勢不可盡詳。不幾於枉犯者之多乎。蓋奴婢以世之法。本非正當道理。故事事如此。

一。戶籍漏脫者。依本律外。朝官不許出告身。儒士不許預薦目。

一。凡士夫及庶民寓居者。亦依古土斷法。一從所居著籍。係註某年月。自某地移居。

一。戶籍成冊紙札及書役支費。皆以經費減下。每五十口一斗爲式。○今戶籍時則輒稱戶籍紙價米。逐戶收米。非但事理不當。小民尤憚於入籍。直宜罷之。

一。凡定稅。兵以田調。役以頃夫閑戶。二者亦有常式。不可逾。此外則皆給價雇役。斷除家口之役。古者戶口之明。而後世多圖脫籍者。專在於此。

高麗末。憲官啓曰近來戶籍法壞。守令不知其州之戶口。按廉不知一道之戶口。當徵發之際。鄕里欺蔽。招納賄賂。富壯免而貧弱行。貧弱之戶。不聞其苦而逃。則富壯之戶。代受其苦。亦貧弱而逃矣。其任徵發者。憤鄕吏之欺蔽。痛加酷刑。割耳劓鼻。無所不至。鄕吏亦不堪其苦而逃矣。鄕吏百姓。流亡四散。州郡空虛者。戶口不籍之流禍也。願今當量田。審其耕作之田。以所耕多寡。定其戶上中下成籍。又都堂啓曰舊制戶口必於三年一成籍。近來戶籍法廢。願倣舊制施行。其無戶籍者。不許出告身。按後世以戶定役。故分爲上中下等戶。若以田出兵則但明其戶口而已。不必立三等之名也。

大明律戶口籍條

脫漏戶口。凡一戶全不附籍。有賦役者。家長杖一百。無賦役者杖八十附籍。若將他人隱蔽在戶不報及相冒合戶附籍。有賦役者亦杖一百。無賦役者亦杖八十。若將另居親屬隱蔽在戶不報及相冒合戶附籍者。各減二等。所隱之人。並與同罪。改正立戶。別籍其同宗。伯叔弟姪及壻。自來不曾分居者。不在此限。○其見在官役使辦事者。雖脫戶。止依漏口法。○若隱漏自己人口。不附籍及增減年狀。妄作老幼癈疾者。一口至三口。家長杖六十。每三口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入籍。○若隱蔽他人丁口不附籍者。罪亦如之。所隱之人與同罪。發還本戶附籍。○若里長失於取勘。致有脫戶者。一戶至五戶。笞五十。每五戶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漏口者一口至十口笞三十。每十口加一等。罪止笞五十。本縣提調正官首領官吏脫戶者。十戶笞四十。每十戶加一等。罪止杖八十。漏口者十口笞二十。每三十口加一等。罪止笞四十。知情者並與犯人同罪。受財者計贓以枉法。從重論。若官吏曾經三次立案。取勘己責。里長文狀叮嚀省諭者事發。罪坐里長。按明制以百家爲里。

按爲國之本。在周知民數。民數不周。事不均一。事不均一。雖欲興治。不可得也。是以先王周知萬民之數。以分九職焉。司寇獻民數于天子。天子拜受之。其敬之重之也如此。後世爲人君者。能識此義而知其數者鮮矣。然不均其田里。制其鄕閭。而欲徒恃於刑法之末。則亦無由可周矣。

君上拜受一節。今不敢直書條目中。爲人主者所當深省而必行之也。京府及四方長吏上籍時。亦皆拜以送之。

漕運[编辑]

○漕運復舊制。諸道漕稅皆收納各倉。運以漕船至京。舊制畿內及凡近京邑。直納京倉。諸道則量其形便置漕倉。諸邑稅各以附近納於所屬之倉。以漕船漕卒運至京矣。近世以來。沿海邑不納於漕倉。而賃私船直運於京。事多未妥。當復舊制。

沿海邑直上納。蓋出於丁酉亂後。其弊也賃載私船。沙格不齊。官令勒定。民間多害。各自發船。護送難及。易致偸敗。再徵於民。如此之事。固非一端。其苟且不成國家事體甚矣。然今欲復舊則民亦不願者。以諸倉相距太曠。駄輸之費。倍於船價故也。宜復舊制而見在倉外。量宜增置漕倉。以便民輸可也。

今見在倉此擬增置。

牙山貢稅串倉。瑞山又置一倉。

沃溝羣山倉。舊德成倉在咸悅。中宗朝移于此。爲羣山倉。仁祖朝又分置羅巖倉。今復移羅巖爲聖堂。此則當還罷。合於羣山也。扶安置一倉。縣南境黔毛浦。今設黔營倉。可仍置。海南境置一倉。宜於靈巖南境。連境處。

靈光法聖倉。順天置一倉。

羅州榮山倉。今廢當還設。泗川置一倉。

右海運倉昌原。

忠州可興倉。

原州興元倉。

春川昭陽倉。

白川金谷倉。

江陰助邑浦倉。

右水運倉昭陽以上左道。助邑浦以上右道。

按高麗初。南道水郡置十二倉。以便漕運。其在沿海者十。而本朝只置若干海倉。未知其故。蓋麗自毅明以降。國亂無政。祖宗之制。鮮有不廢。至其季世。倭寇縱橫。劫掠海邑。南道租稅。多從陸路以運。恭愍時令量地遠近立院館。復傍近人民。以應運米止宿。其時事之劇可見。國初承其弊。沿邑爲墟者尚多未復。其未盡設海倉者。想亦以此。厥後因循以迄于今。今當量宜增置。以復古制也。或以爲置倉稀闊。爲避海路險處也。若然則本邑直上納者。獨不由其險處乎。

高麗漕倉高麗至成宗朝。凡州郡關驛江浦之號不雅者皆改之。故並著前號以識之。

麗初南道水郡。置十二倉。忠州曰德興。麗水浦。前號金遷浦原州曰興元。銀蟾浦。前號蟾口浦。牙州曰河陽。便涉浦。前號打伊浦。富城曰永豐。臨陂曰鎭城。朝宗浦。前號鎭浦。保安曰安興。濟安浦。前號無浦。靈光曰芙蓉。芙蓉浦。前號阿無浦。羅州曰海陵。通津浦。前號置乙浦。靈巖曰長興。潮東浦。前號薪浦。昇州曰海龍。潮陽浦。前號沙飛浦。泗州曰通陽。通潮浦。前號末潮浦。合浦曰石頭。螺浦。前號骨浦。又於西海道長淵縣置安瀾倉。海葦浦。前號葦浦。倉置判官。州郡租稅各以附近輸諸倉。翌年二月漕運。近地限四月。遠地限五月。畢輸京倉。

各倉漕卒。以海濱本倉附近畫定。受田一頃。給保二夫。海南以下漕運時。又人給米五斗。泗州以下給米十斗。此只論其當番乘船者。皆以原米會減。分二番遆乘。非漕運時則但輪定二人。看守本船。○凡漕卒常佩腰牌。其制與水軍同。但書某倉漕卒。篆烙漕卒二字。其額數則隨船多少以定。○卽今漕卒居山郡者。水陸軍換定。及畫定後。移居者刷還等事。並依水軍例。○今水運所屬近畿漕卒。則名以水夫。當同名爲漕卒。亦以江邊本倉附近畫定。受田一頃。給保二夫。分二番。其制並同。

各倉漕船。量定其數。參酌本倉所納平年田稅多寡大數。量定船隻。如某倉幾隻。某倉幾隻。皆有定數。大㮣水運諸倉。一歲可三四運。貢稅串倉海路不遠。亦可再運。海路遠處。不可再運。亦須量此以定船數。旣定則漕卒之數。從可知矣。新造改槊。皆官給其需。今漕船令漕卒水夫等自備。故漕卒輩不能堪。其在事理。甚無謂也。近年以來。雖給復戶。而亦不能以此支費。當自官給定其需。而復戶則罷之。○凡海運船。每九年新造。三年改槊。又三年再改槊。新造需米一百二十斛。卽今八十石。依戰兵船例。二十五斛則以其舊退船和賣添補。而給九十五斛。什物等亦在其中。改槊三十五斛。水運右道水下船。每缺年新造。缺斛內。給缺斛缺。左道水上船缺年新造。缺斛內給缺斛缺。皆以本處經費會減支下。亦三分一以錢。若凶年則依式減十之二。○凡漕船隨造烙印。或不用心看守。以致朽破。或見失火燒。並重論。漕卒水夫令自改備。若未限滿而新造改槊者。令自改造。每至其限乃給。

大典海運漕船。榮山倉五十三隻。法聖倉三十九隻。德成倉六十三隻。都合一百五十五隻。漕卒都數五千九百六十人。分二番。水運右道水下船二十隻。水夫二百九十人。左道水上船五十一隻。水夫三百六人。亦分二番。今以此數計之。每海運漕船一隻。漕卒三十六人有餘。分爲二番則每一番十八人零矣。其有零數。卽是統領千戶之數也。如是則漕卒雖但給保二丁而無復田之事。亦不爲苦矣。卽今漕卒之殘苦不勝者。原數縮爲一番。而徵賂侵費百端故也。宜止如舊法。而官給造船之需爲當。若水運則水下船每一隻水夫十四人有零。而水上船每一隻水夫六人矣。分爲二番則似爲太少。未知果如何也。今聞羣山倉漕船十五隻。法聖倉二十六隻。羅巖倉十隻。牙山倉舊無船。今有十六隻。一船漕卒十六名。幷戶保四十八人云。是縮爲一番也。故每主保一人。各給復一結。新造船之歲則加給復云。水運則云云。

高麗靖宗時。定十二倉。漕船之數。石頭,通陽,河陽,永豐,鎭城,芙蓉,長興,海龍,海陵,安興各船六隻。並哨馬船。一船載一千石。德興二十隻。興元二十一隻。並平底船。一船載一百石。此皆十五斗石。

凡漕船海運。以哨馬船。長七十尺。腰廣二十二尺。○以營造尺從四舷以計。下同。限載八百斛。卽今五百三十三石五斗。○極載則可容千五百斛。而從輕以載。故定八百。每一船定漕卒三十六人。分爲二番。每一番十八人。乘船以行。此外又有領船及判官吏隷等名數。○每船有領船一人。領船加給保一夫。倉判官擇報海運使以定。漕運時。不謹行船敗沒者。領船初度杖一百二度。全家徙邊。漕卒各杖一百。若遇風變非人力可及者。不在此限。○押領判官五船敗沒者。降半祿六朔。十船盡奪告身。○水運右道以平底船。長缺尺。腰廣缺尺。斛。每一船定漕卒。今名水夫。○此缺數字。人。分爲二番。每一番缺人。乘船以行。○其領船等及凡事皆同上。左道亦同。左道以平底輕船。長缺尺。腰廣缺尺。斛。每一船定漕卒今名水夫。此缺數字。人。分爲二番。每一番缺人。乘船以行。

正月初旬始開倉。二月望前畢收稅。可興倉。嶺南諸邑則限二月畢收。當該官先期點檢船隻漕運。皆三月內發船。水運則二月爲始發船。○凡行船。依法作䑸以行。器械備具。以備不虞。發船日期。傳通於沿海各鎭各邑。○漕船過行沿海各邑境內嶼草上下內外。以長大木立標。書某邑某嶼草。雖潮滿。勿令沉折。使船上人遠望預避。各鎭送兵船地境。待候指路。次次交付。給文以憑後考。不用心鎭將。啓聞論罪。○故令敗船盜用明白者全徵。事涉疑似者徵三分之二。敗船明白者勿徵。受盜用人贈遺立證者。以竊窩論。○田稅載船時。幷載私物者。領船及物主。幷全家徙邊。所載物沒官。不能檢擧官吏。啓聞論罪。知情加等論。○漕卒有故則以保內人告官代送。私自代送者。代及代之者。並杖一百。不檢擧官吏罷黜。其虧欠米穀。徵代乘者。○領船漕運時。侵剝漕卒收米布者杖一百。○漕運所近處。興販人一禁。犯者所持物沒官。許接者及官吏不檢擧者論罪。漕運船到泊。戶曹堂上同承旨點檢以啓。倉官量納。海運使若押領判官。亦同坐監量。○京倉不趁時開納。留滯漕卒者。當該官從重論罪。○漕卒自到泊點考日。給料回還時。則給牙山倉助邑浦倉五日。羣山倉八日。法聖倉十日。榮山倉十四日。可興倉四日。料人日米二升爲式。他倉倣此。判官數內從隷乘船回者亦同。○凡監納斗斛。依法校正。烙印。行用高重。斗量不平正者。監納官從重論罪。各倉斗斛。每三年載來京倉相準。○運米虧欠者。徵其船人。領船倍漕卒。凡稅米一斛。給耗米一升。卽所謂加升。然今則加收於民。此以元米減下。以充轉輸耗欠。其準量者亦不納其米。以爲謹愼漕運之賞。又今有自各倉載船負價。到京江入倉馬價米。皆加收於民。載船負價則依今收民。入倉馬價則以元米減下。

高麗制。凡漕運限內發船。因風失利。梢工三人以上。水手雜人五人以上。幷米穀漂沒者勿徵。限外發船。梢工水手。三分之一敗沒者。其官色典梢工水手等平均徵納。又文宗七年。三司奏舊制稅米一石。收耗米一升。今十二倉米輸納京倉。累經水陸。欠耗實多。輸者苦被徵償。請一斛增收耗米七升。制可。三十三年。判公私漕運米穀。梢工水手等托爲敗船溺水。私自分用者。幷令徵之。

海運判官。陞爲海運使。正三品

押領官不以各鎭萬戶差定。今以萬戶差定甚非設鎭備不虞之意而倉設判官。每倉一員如海運使郞官之例。使之押領。而僉萬戶及水使則各其分界內送兵船護送。其不謹護送者。押領判官紏飭。先治下人。又報觀察使若海運使。○法令有漕運船水使,僉使,萬戶。各其境內領兵船護送之文。然諸倉漕船過去非一二運。鎭將事難常待水次。亦難及時出往。依近例水使僉萬戶皆定送兵船。護送爲當。又漕運海路分定界地。專委鎭將。勿委本官。或有兩鎭相距二百餘里。各其分界太懸遠者。則如此處委諸本官似可。然水鎭則旣有常番水軍。又有常待兵船矣。本邑則無此當定。除浦民若干戶。免其身役。使以此輪番往護。又定置一船。然後可無侵剝凡民之弊。而事乃可行。不然則終歸。於如今。只益弊端。而名存實無矣。其不謹護送者。鎭將論罪。勿如今徵米於其邑之民。雖如此。若有敗船則其邑守令卽馳到其處。聚會浦民與鎭將。一同拯出。報上司。其拯米分給近面人戶。依例晒納。

海運各倉判官。海運使薦望。只一望戶曹更審。移吏曹。啓授秩以正八品。倉本邑及四隣邑。前銜參下官以至內舍免番生。極擇淸剛有識者。備狀薦望。○祿則常給正八品祿。月七十斗。以本處經費會減以支。又給伺候六人。判官在家時。有公事往來。則輪遆以應使喚。無事則否。在倉收稅及乘船押領則又別有吏隷。收稅時。同各邑守令監量以收。海運使所到則與判官。同守令監收。分載時。同海運使監載。運使未及則亦使判官監載。仍乘船押領。判官在倉則書記一,使令二,及唱一,廚子一,通引一。以上自開倉收稅日。至分載。皆會減給料。人日二升爲式。乘船則又有吹手二。皆以漕卒內別定其數以待。亦定以二番。到京。同當該官。監量以納。到京肅拜納倉畢。又下直肅拜。乘驛而還。○到京肅拜日。至納倉下直日。給料日米一斗爲式。每瑞山以上六十船。海南以上四十五船。順天以下三十船。無敗欠到泊者。賞加一階。一運船數未滿則通二三運計之。六周遷官。考階以遷。同他官例。○若有侵漁漕卒偸濫米穀者。啓聞重論。治以贓律。並罪擧主。○又各倉置庫直二人。有常祿。月米六斗。祿減於官隷。以受全田故也。○又各倉皆定公事紙地鋪陳價米。繁處十斛。簡處七八斛。以本處經費會減以下。○判官在倉及行船時糧饌凡資。皆入祿米。至於菜鹽微瑣。一無所斂於吏卒。

水運判官罷之。亦倉設判官。

水運與海運所殊者。運路難易之有間爾。其設倉之制。當無所異。今倉無定官。而雜定差使員收稅。事未合當。今海運水運。皆田稅納倉時。監司任意抽差道內守令。往留於倉。同監收稅。謂之差使員。不但其間眾弊極多。監收官與領運官各自異人。元非事理之當。當一如海倉。倉設判官。令同監收稅。仍使押領輸納也。凡事一同海倉。但水運與海路。難易有間。無各境乘船指路。無領官賞加階事。又其使令二人兼吹手。○旣倉設判官。使之押領。則今水運判官只爲諸倉押領之官。自當罷之。蓋海運則遠且重難。故特置海運使。以總督諸道矣。此則當直隷戶曹也。○其擇薦如上例。但戶曹薦望移吏曹。亦必以其邑及隣邑人。若興元,昭陽倉則稅米數少。嶺西地曠。故其勢不得合置一倉。而收稅則少。以本邑判官兼其任亦可。亦令定書於其官衘。○嶺西邑本邑事亦簡省。不比南方。兼此亦無廢事之患。

漕卒之苦。皆由於官司徵斂無狀。自戶曹海運使。以至倉官。不得斂一升米一葉芚一條木。戶曹或以露積用茅芚則給價以貿。○犯者皆治以贓律。○今聞漕卒之苦。不一其端。田稅收捧時。所謂差使員稱以紙價米。又稱落庭米。如本米千石。則必加捧百石。海運判官又私相分用。而押領監官幷下人等糧資。皆自漕卒辦出。故所謂押領官者從而效尤。一行支供之外。又每船徵米一石。至京江則又有所徵。海運判官又每船例徵一石。戶曹又每船收長木二十條茅芚二浮。海運判官又收如是。押領官又收如是。京江居人稱以主人。輒來船中。每船徵米二三石或四五石。唯其所欲。蓋此習則廢朝時諸宮家諸宰家聞漕卒之至。則或稱逃奴一族。或稱逃奴接主。而競爲囚禁漕卒。漕卒不勝其虐。先以稅米賂之。而又出月利貿米於京以納倉。歸而逃亡者多。其月利又無稱償處。則勒定京江人爲某船主人。徵於其人而使其人又徵於漕卒。以致如此。今則此弊小息。而所謂主人者猶有舊名。故雖一不作主。公然來奪矣。其回糧則雖如法給之。而倉下人例爲受食。漕卒不知有此。其來已久。此等諸弊。有若舊典。爲官員者捧之不疑。略無所恥。此外趁不開納。久待京江。及凡下吏輩百般索賂之弊。有不可勝言者。是以漕卒一人一行所費。少不下十餘石米。又海運判官丘債及其下人立番價。皆自漕卒辦出。又千戶統領等。今則但爲海運判官支役之人。造船時領聚漕卒米布而已。例不一往乘船云。至於稅米濫捧之弊則又無有紀極。本以輸納之際。未免耗欠。故有加升之米。而戶曹又例納加升。上下交征。人心旣陷。則漕卒輩亦多奸巧無狀。雖知被徵。而爭相偸濫云。至於近畿水夫之苦。則雖曰稍歇於漕卒。而大㮣皆然云。

嶺南中道嶺東諸郡及凡遠水路處漕稅。依例折作綿布麻布白紬等。駄運用車則以車運上納。皆隨其土所宜。嶺南以綿布。嶺東以麻布。海西遠水邑以綿布白紬。凡綿布以六升。麻布以六升。紬以十二升。皆以長三十尺廣七寸。密織爲式。綿布一疋準米六斗。麻布一疋準米六斗。白紬一疋準米十二斗。若粟米黃豆則又量當以定。皆豊凶永定。○凡公私所用布帛升數尺長。皆以此爲式。○本國之制。布帛以三十五尺爲一疋。按古者以周尺四十尺爲一疋。故曰四丈爲疋。今雖以三十尺爲疋。以布帛尺計之也。比古則長。西北兩界邑留儲。以充軍資。若兩界內邑亦令上納。則關西山郡以紬。嶺北以麻布。直路費廣處量留。以爲本地支用。

皆於原數內。公減駄價。依今大同所定刷馬價例。本官定色吏領去以納。所經各官亦定吏隷。境內護送。凡稅錢閭里布上納。皆同此。

經費[编辑]

○經費一以經稅。其行用如今大同制。斷今科外之賦。一以經稅之入。制爲百用之式。凡今貢物進上。凡百調度及州縣各項支用。皆入經稅中。以至人夫刷馬。盡入其中。不復一毫別徵於民。其爲制因今大同事目。而變通其未盡者。皆一一明定條式。通國均行。使邑不殊制。民無雜役。○此只是經稅經用。本不必擧論大同字。而今國制田稅盡輸於京。而別有貢物進上。又外官之廩不入經稅。而別自官捧。凡有事爲。皆別定於民。故未免有稅外之斂科外之賦。至其弊也。雜役漸重。因爲常賦。四方苦歇。亦甚不一。近世有欲量其需費。通均出米。自公家定用制式之議。是以今凡百費用。自公有定支。凡百力役。自公給其直。而不復別調民役者。稱爲大同法。今若只謂經稅經費。而不言大同。則人或不察。徒知經稅之充於常計。而凡有事爲。別爲調役。則將復有稅外之斂矣。故擧今俗稱以明之。但今之大同。是量出爲入之規。而此乃量入爲出之制也。然所收有定制。而不復種種調斂則同也。○唯濟州田稅不漕京。定以土貢。但今之貢物太煩重。宜酌其稅入。此除其本處廩祿軍資諸色經費而計。以定數。其進上亦酌宜省定。以禮貢獻。每歲一次。唯橘柚之類。則以其成熟時別貢。亦定以一二次。然皆自其牧官均行此法。一依定式。凡物皆給價以備。勿別徵於民間。其係工造者亦給工價。

各司該用諸物。皆量定其數。以今貢物數目。更爲酌量定數。其不切於國用者則蠲除之。旣定其數。逐司開某物若干。某物若干。皆有籍案。○凡祭享物品。亦明定其數。今宗廟凡百瑣物。盡爲薦新。亦似煩屑。如此等事。皆當酌合事宜。定其常式。○其係御供進排者。悉移於司饔本司。皆自京募定貿備主人。如今貢物主人。亦可稱爲主人。以漕稅優給其價。比常價或倍或簁。豐凶永定。米錢參半。或布錢參半以定。使其主人輩知有一定之法。得以預爲周旋。懋遷有無。自食其利。而無闕所納。此外凡物。皆自京貿。一芥勿定於外方。監司亦自營貿。勿定於各邑。若或分定於外方則雖會減其價。凡物價貴賤。有非遠地所懸斷。故主司例多折給廉價而責其精美者。且其點退之際。吏緣爲奸。千百其端。一弊之生。害歸萬民。當自朝廷先端其本。愼毋分定。以爲列藩之則。此若不除。是自賊其民。自病其國也。

或者以爲本國異於中國。物貨不通。百物若自京貿。則雖優定其價。物貨終不湊集。各司未免臨用闕乏之患。此言似然。而實不然。諸物之不自京貿久矣。若設行之初。則容或有此。不出二三年。浮言漸息。京外物貨。大開流行。從前物貨之不行。正以其不用價貿故也。我國道路阻隘。不似中國。而人之趨利避害之情。則天下無不同者。旣優定其價。則利之所在。人必趨之。雖欲禁止。亦不可得也。或者之言。斷不然也。况今諸物。名雖貢納。其實備自本地者。百無一二。皆京人私徵價賂。而自京防納矣。據此尤斷其不然也。

設令有遠方之物。自京難辦貿者。則旣定京價。卽所給主人之價。然後以其數準除所産官上納之稅。令本官募定貿備之人。準給其價。仍令爲使。俗稱貢物父老。以納於該司。永定其人。永定其價。一如京例。一路刷馬則自當依例給之。○設令不得已有外定之物。當如此定式。而一物不可分定於諸邑。○卽今已行大同邑。若本地備納之物。則雖京司會減其價。每不時分定。而無永定之式。本邑亦無永定其人其價之事。官自徵出。故例多責辦於民。民不見其價。終未免爲疊徵。而其間節節防索賄賂。不可勝言。必須如此而後可祛民弊也。○諸道進上。監司亦自本營依式貿備。不可分定於各邑。設令有不得已定於各邑者。則亦一如此例。

任土作貢。雖稱古法。今之爲制。則未免生弊。莫如大同之均平無弊。蓋貢物縱使定之一以土宜。京司分定於各邑。各邑分徵於各面民戶。名色不一。物品難齊。於是京吏刀蹬於邑吏。邑吏刀蹬於面差。面差刀蹬於齊民。節節衍數。節節索賂。節節增弊。其間奔走廢事者幾人。督迫捶橽者幾人。往來糧賫夫馬價費又幾許耶。是以國家所捧一物之微。而民間所費萬倍其數。而億兆無不受其害矣。况土産昔有今無。或歲有得失。而未免有貿諸遠方之弊乎。况今不問土産與否。田丁多少。而燕山荒淫之需。因循不改者乎。况今政委胥吏。而百事賄成者乎。夫如是故。恣其溪壑之欲者吏胥。而深受其害者。國與民也。若如大同之法。則米數有定。民知一番均出而已。有何弊乎。假使各司凡物。有加於所貢之數。而過給十倍之價。民之侵苦則可減十之九矣。蓋古者封建則諸侯之國。不得不貢厥土宜。非唯禮當如此。設令所貢之物。有欠精美。不過責其主者之過而已。必不有點退之擧也。故能無弊及於民。今則異於是。京中所用百物。皆定於外方。而辦出者民間。點退者京司也。一番點退。其害無窮。夫執點退之權。以臨有口無言之民。安能無次次刀蹬之弊乎。此所以莫如大同之均平無弊也。雖然王者之取民。什一稅外。更無他斂。古者方國所貢之物。亦是以什一稅入市貿者也。說詳呂東萊論禹貢貢賦語。今之稅外有貢。本非古法。必以經稅之入。依今大同例定貿。然後乃爲盡善也。任土作貢。雖曰古法。詳考古制。則有不如今之所謂者。蓋古者畿內則有米粟之輸而無貢。畿外諸侯乃有貢。而所貢之物。亦自其國以什一稅入。貿備以貢。民之所出則只是田稅而已。今則旣有田稅。又有貢物。而其所謂貢者。令逐郡逐縣。皆供百物。而別徵以納爲法。如此則安得不弊。此所以名同而實則異也。

○御需定其常數。每歲以漕稅畫入。以古者國君十卿祿之制。準定其數。以其數內量支司饔尚衣兩院諸需磨鍊。而其餘亦有常數。此則以爲宮中之需如此。而內需司則直當罷之。

御供所需。該司一衙門專掌其事。罷今各司逐日進排之規。司饔院專掌其事。依中朝制酌量一歲御供支用之物。凡物皆倍簁其價。以本院所藏御需米錢。給定主人。如今貢物主人之爲。而直納本院。如醬醋酒醢之類。則自本院精造藏貯以用。各有主者次知。當該官員監餁以進。詳官制職掌條。凡供上宣飯饌品器數。皆當酌量舊例。定其常式。

按古者國君十卿祿。而君及后夫人其裘服之費。從御之養。凡百宮中之需。無一不入於其中矣。以今而酌古意。則宦官別監之類。當別有其祿。若侍女則當入於此數內也。宮安廩料。定以月二斛。而減折依常。準給冬夏衣資爲當。若有職者則自當有加也。又侍女當酌定其數。此古者所以侍女皆有定數。而不至於無節者也。

世子殿則當別爲磨鍊。定以五分御需之一。諸王子王女。旣長出閤。則亦皆有本祿。

按古者天子之太子。食采百里。與諸侯封同。則世子殿以五分之一爲定。似爲優贍。

大妃殿當別爲磨鍊。定以六分御需之一。大妃殿侍女之祿。亦人於此數內。○此當磨鍊時。別以此數添合於御需數也。非謂分異各供也。

先王後宮則當別有其祿。

揆以事理。國君后妃後宮。則當入御需內。若大妃則當別爲磨鍊。至於先王後宮。亦當別有其祿也。或曰聖王之制。自天子以至庶民。所養各有其分。於其上下差等之定。已無不各極其當矣。卿大夫有親者。自以其祿養之。而國君則別定母后之俸。無乃近於後世抑臣諂君之爲。而未合於聖王至公之制耶。曰恐不可以此而論。若以一國君民。事先王如在之意推之。則當如此也。

謹按自古人君。未嘗不欲其國之治。而治少亂多者何也。先爲非法之制。以率一國故也。至若我國。則自昔僻陋。凡制度規爲。初失其當者多。又非中國比矣。今若一擧古法。定爲經制。則不唯御用至贍。御膳至精。在前諸弊。皆自蠲除。而冗司可合。冗官可省。內雲私財。亦可以罷。誠如是則可以蘇萬民之病。可以服天下之心。可以國富而兵强。可以成敎化而致太平矣。聖王承天之政。莫此爲急。忠臣愛君之道。莫此爲實。

○各道所獻。正其禮貢。改今進上之規。簡其土宜。合於享上者。餘悉蠲除。凡物皆酌定數目。罷今逐月進上之弊。每歲一次。於正朝拜箋時。以禮貢獻。然其措備也。各物依京定價。卽各司所給主人之價。會減本處經費。外方經費。皆其留稅。自監營定貿備人。準給其價。其有用工者。則亦依式給價。規制詳工匠條。監司親監封裹。宜令貿備者仍爲陪持人。其一路亦以刷馬自當。依常例給價。如此而勿爲分定於各邑。兵水使則無貢獻。○古者諸侯禮獻。以其國之所有。天子有辭讓而無徵求。此蓋至義也。凡諸道貢獻之物。監司敬備禮獻。朝廷亦受之以禮。設或欠精。但當讁其道主之不謹而已。不可點退其物也。

貢獻物獻受之節。亦當正其儀式。唐元朝儀亦有可取者。參取以定。當於元朝。百官將朝。承旨先以諸道箋文。別爲一按。俟於承政院。禮曹以諸道貢獻物使者。卽陪箋差使員執其可執者。餘則使人皆陳於朝堂前。使者就位。百官旣朝拜。承旨前跪啓箋文。禮曹堂上進跪。啓稱諸道貢物。請付該司。承旨前承敎。退稱敎曰可。禮曹郞官受而出門。執物者隨之。及百官禮畢罷出。禮曹退以貢物取旨以處。其當用於祭享賓客供上之類。各分付所司。其當內入者內入。其可付戶曹者則付於戶曹。皆稟旨以處。如此爲當。

栗谷告于宣祖曰今之所謂進上者。非必盡合於上供也。細瑣之物。莫不畢獻。水陸之産。搜括無餘。而眞擇其可進于御膳者則亦無幾焉。古之聖人。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雖使進獻之物。一一皆合上供。亦當減省。以舒民力。况以不急之需。殘傷百姓者乎。

按王者之制。貢獻。下供以義。上受以禮。苟以禮義則事皆當理。寧有弊乎。唯其失於禮義。故有不可勝言之弊。今之所謂諸道進上者。多是羞膳之物。而名色甚繁。細瑣無遺。逐月封進。月或再三次。京畿則逐日封進。此則亦非國初所有。始於中葉云。監司有不能親監。初以諸邑守令代監以封。守令亦不能盡監。今則以京畿六察訪輪代。皆於常稅之外。分徵列邑。列邑又徵斂於民間。其間階階容剩。節節增弊。已不可言。而及其封而進之也。則徒然以納於色司。任其吏胥之操弄。吏胥因以藉重。而索賂者莫如進上之甚。是以今收斂進上物。必先斂人情布。輸載進上物。必先載人情布。俗諺曰進上貫於炙串。則人情滿於駄載。據此亦可知其弊矣。甚非所以以義供上以禮受下之意。且其名色旣繁。而不揀生濕。無問寒暑。裹絮照氷。駄運千里。一箇無味之物。人主未嘗一經眼前者。是亦破千家之産。貽萬民之害而致之者也。誠使人主。一覩其督迫窮閭。捶繫男婦。凍暍道路。愁嗟無告之狀。則雖甚合御之物。亦必愓然而不忍下咽矣。而况腥臭之物。人所易厭。無益於口腹。而殘傷萬民者耶。此不難知。而只爲人主坐於深宮細氈之上。以爲我是人主。豈計其弊。而容悅面諛之臣。自以是爲愛君莫己若。而一有言及病國喪德者。則指以爲不敬君上也。此所以害遍區域而未有己也。古之帝王。恒以國家之未治爲己憂。而不敢以口腹令於天下。其於此意又何如也。雖然是亦我國規制。有所未立而然也。中國之制。御供有專任之司。而供上之物。皆以常稅之入。貿備以用。未聞有外方進上也。古之王者膳御所需。旣付有司惟正之供。而未嘗以是令於天下。三代姑未論。漢唐以來。亦皆立所司。付以常稅之入。以專供上之事。元無進上之規。是以歷代史記。未嘗有進上二字。雖以唐德宗之私己好斂。史譏其宣索私獻。而其所獻者。亦不過貨帛而已。至於月進魚膳之物則未之見也。以至皇朝。其制尤詳。以稅入銀錢。畫付光祿寺。凡進供之物。皆貿買而用之。亦無各省進上之事。是以中國四方之民。晏然安業。而百物無不湊集於京都。京師日以殷富。御供亦極豊潔。我國則御需未有常稅之用。御供亦無專任之司。內則各司逐日進排。今各司貢物爲御供者。過三之二。而外令各道逐月進上。夫輸驛傳。四方凋弊。本國御供之規。旣無常稅之畫入。又無設官之專任者。逐日進排。故內而各司爲御供設立者甚多。逐月進上。故外而各官爲進上奔走者無數。國家萬事。其係御供進上者。蓋十八九矣。事煩弊極。民不堪命。蓋其流弊自前代而然。通典記高勾麗役屬沃沮。責出海中魚鹽食物。千里擔負致之。此亦可以見其俗矣。蓋中國則其初經聖王經制。故雖當汙濁之世。猶有可言者。本國則其初只是夷裔之習。故雖以本朝之洗新前陋。尚有未盡變者矣。是二者雖同出民力。常稅亦是民力所出。而彼以事宜而立制。故德政自著。萬民安業。無一有弊。而卒至御供亦極豐潔。此以己私而爲令。故口腹爲主。萬弊俱生。國病民疲。而卒至御供亦不精適。今進上物膳。名雖大。只取其外。實無精美者。其效驗得失之歸。相去不啻天壤。爲人上者。可不省愓而思改哉。誠依古制。以經稅畫定御需之數。又令御供一司專掌供上之事。一如中朝。而凡今進上日用煩瑣之物。悉皆滌除。但其眞合貢獻者。定其常數。每歲一次以禮貢獻。如後世諸名節。本是不經者。凡貢獻亦當獻御前一位。今之分獻諸殿。本非是。朝廷亦受之以禮。則庶幾近於古禮。治道立而萬事得。太平之基。其在此矣。豈不休哉。

○京中百官。以至吏胥僕隷。皆給常祿。今百官祿俸至薄。一品歲俸六十石。至九品則僅十二石。不能自給。例受外方餽遺。名曰進奉。唯居淸要者得之。其餘則不得焉。又各司該用餘物。皆私分諸官。名曰分兒。吏胥祿則或有或無。諸司不同。其有者或以價布。或米月六斗。奴隷則擧無其廩。故吏隷皆待漁奪以爲生。事旣如此。其弊害所至。有不可勝言者。當參酌古意。自大官以下以至吏胥僕隷。皆定給常祿。以漕稅頒給。其數見祿制。常祿旣皆足以爲資。則凡今進奉分兒之類。皆當禁斷。吏輩漁奪納賂之習。一切痛革。

自卿大夫。以至庶人在官者。廩祿各有其分。貴者足以奉祭祀周親戚。賤者足以養父母育妻子。皆一於常祿而已。豈常祿之外。更令有需索乎。夫大夫門絶束脩之餽。古之常制也。大夫如是則胥吏索賂之弊。自當革矣。

各司皆定給公廨所需。斷今誅求之弊。大小各司。皆當定給公事紙札鋪陳燈燭柴炭炬等。皆酌量容入。折米定數。柴則只以上直房計之。自漕稅每歲孟春支下。各司自當以此爲用。鋪陳之屬則隨弊貿備。柴炬之屬則募定主人。如今貢物主人之爲。旣爲如此。則凡今上司鋪陳諸物。求請外方等事。當先禁止。凡詞訟作紙。禁受價布。依法典以紙捧之。以爲其公事紙。且今外方公納田稅以下凡物。亦有作紙。尤極不當。此則宜悉革罷。此外各司柴炬燭等苟且徵責之弊。幷宜一切痛革。詳見祿制。

按前代公廨田。蓋爲此等支費也。

今各司右件所需。或有甚乏不足者。或有過濫應別人求者。蓋皆出於非理誅求。若用米布衙門則例以剩米餘布辦之。卽加捧不會之數也。有貢物衙門則徵辦於貢物防納者。以其侵民食利也。用刑衙門則辦於使令。以其作弊受賄也。分軍衙門則辦於書員。以其侵軍有取也。各直處房柴則以其所配番軍。掠拔樵夫所擔而用之。弊習成規。觸處皆然。如是故守令拜辭時則政院輒稱筆債而勒住守令。徵責布疋。此皆因成舊例。爲官者不復知其可怪焉。

京中凡百支費。皆以經費。京中經費皆其漕稅斷今支定外方之弊。凡百支費。皆有其式。出自經費。如京刷馬人夫等事。亦自經費給價。切勿分定外方。

京中凡事。當自京調支。而今多出定外方。如京刷馬人夫等事。亦例爲分定外方。其收賫往來留待客地之間。其弊無窮。因以害及萬民。毒民之甚。無過於此。

詔使京中支待諸需。亦皆自京貿用。勿定外方。凡公家所貿。皆優定其直。當同各司諸物定價之例。卽所給主人之價。如此然後諸物爭輸。而不艱於貿備矣。不然或有闕事之患。且生弊民之端也。大凡有司徒知計出庫儲。費目前之小財。爲可吝惜。而不知分定外方。啓生民之大害。爲重傷邦本。謀國者必須知此意。愼勿與民爭利及分定外方也。

○外方官員吏隷。亦皆定給常祿。今外官擧無常祿。守令則科外斂民以爲資。監司則食於各邑。兵水使僉使萬戶則放番軍收布以爲資。察訪則斂於驛卒以爲資。是皆各自爲斂。多寡無節。至於吏胥僕隷則八方擧無所食。各以所管漁奪爲資。如京之爲。此所以一國生民。無處不罹害也。當參酌古意。自大小官員。以至吏胥僕隷。皆給常祿。以本處經費會減。以支其數。見祿制。旣爲如此則從前諸弊。掃除革絶。其官需諸物。亦皆有定數。依式貿用。切勿分徵民間。

栗谷曰古之宰邑者。有常俸足食。而分其餘以及親舊。視俸多少。以裁闊狹。今也不然。守宰無常俸。官中斗米以上。皆爲國物。雖伯夷爲宰。不私用國物則無以糊口。此國法之未備者也。於是君子旣難於守法。而貪夫踰越太甚。國賦之外。無名科斂。使民不堪。勢使然也。

又曰今百僚師師非度。吏胥緣文舞奸。以至一皁一隷。稍有所管。則輒事漁奪。此誠亂政亡國之痼弊也。然古者府史胥徒。皆有常祿。仰食於上。今之吏胥擧無廩俸。若不漁奪。無所資生。此亦國制之未備者。吏胥之求賄。固當痛絶。而其代耕之資。不可不給。

外方官司。皆定給公廨所需。公事紙札鋪陳之類。及應用雜物價。數見祿制。以留稅支下。下使客需亦然。

各邑皆定給使客支需。以大路小路。酌其煩簡定數支下。詳見祿制。若詔使,朝京使,鄰國使,往鄰國使別會減。

外方凡百支費。皆以經費。外方經費。皆其留稅。斷今徵責民間之弊。凡百支費。皆有其式。出自經費常例外。如有應費則皆會減以支。如刷馬人夫等事。亦自經費給價。切勿分定民間。○唯傳關等事。以閑戶依式調役。○凡刷馬駄載重。凡一駄二百斤本當如此。然今秤重且未行錢。今宜以百六十斤爲定。以待正秤行錢。爲式。懸秤秤給。京外皆然。

今大同刷馬價。旣爲優定。而人不樂從者。爲官者例重其卜。名以一駄。而實爲兩駄之卜故也。於是有勒簿村民有馬者而抑載之。其弊無窮。不可不明定其式。懸秤秤給。

今各邑傳關。例以未輸罰定。此則似亦無妨。

今大同事目。凡干雜役。皆入其中。而所謂虎贖米者。依前別徵於民戶。蓋捉虎本出於爲民除害。而今逐邑分定虎皮。或一邑二三令。歲有常期。督納其皮。以家戶徵出價米。各邑雖捉納虎豹。上司亦多以小點退。故必徵其價焉。求以除民害。而適所以害民也。法之本意。果安在哉。但令鄕里各設機穽。務捉虎豹。使自爲利。勿收入官。若兵使守令發軍圍捕者則論賞其官。若非異常惡獸則不可陞資。只賞給米布。與將士共之可也。而納皮於公。若有虎豹蹤跡。而鄕里不設機穽。官員不爲圍捕。則俱有重罰。常時公用虎豹皮。則自該司給價貿用。如此爲當。

○右各樣支費。皆三分一以錢。自御需以下。官員吏隷祿俸及凡百支費皆然。如米若干斛則二分米一分錢。綿布若干疋則二分綿布一分錢。其收稅時亦三分一以錢。此乃行錢後能如是。

如遇饑荒則各樣支費。皆減十之二。自御需以下。官吏祿俸及凡百支費皆然。○總計稅數十損六以下則論以饑荒。州郡則通一邑而論。監兵水營則通一道而論。朝廷則通一國而論。○若大無則量宜更減。

京外大小支費。旣皆定有其制。經稅外不得一毫更徵於民。犯者以枉法論。科外徵斂者。固有其律矣。又凡各官需諸物。旣皆優給其價。則爲官者當體此意。使無傷於公私。而今或有出給廉價。勒定貿納者。故吏隷未免索取民間以充備。是侵徵吏隷以索民。而竊用其價也。如是者宜置重典。

靜菴告于中宗曰人能克己則無私矣。成宗朝尚寬厚之政。至於奸贓之罪。亦或寬之。賄賂之行。蓋始於是時也。在世宗朝。如萬戶等官。亦皆廉潔相尚。士習之邪正。治道之汚隆。因此可見也。今世此弊。雖未至甚。須痛治之。少有所犯。使不得立朝。則人知所畏而各自砥礪矣。且如親戚朋友互相贈遺者。雖非賄賂之比。然亦使之不得以私相干。則世道自至於淸明矣。

○本國之制。有稅有貢。而稅輕貢重。然在祖宗朝用度簡約。取民有節。燕山中年。用度侈張。常貢不足以供其需。於是率意加定。以從其欲。厥後因循不改。繼以權奸當國。政以賄成。下吏執簿。防納刀蹬之弊。日滋月深。常稅漸輕。田結不明多漏落故如此貢物漸重。凡有事爲。又多隨事分定。於是貢物雜役繁重。而民皆逃役。莫保其生。在宣祖初。領相李浚慶議革其弊而不得行。其後贊成李珥累建白。欲改貢案。竟未施行。壬辰倭亂後。領相柳成龍建議罷貢作米。自京貿用。壬癸兵亂。國家板蕩。調辦兵食。計無所出。柳相乃請變通貢物。收納以米。以救民病。兼補軍餉。其疏曰撥亂反正。雖在於足兵足食。而其要尤在於得民。得民心之本。不可以他求。惟當輕徭薄賦而已。國家田稅則輕於什一。稅外之事。如貢物進上及各節方物。被侵之事甚多。而其初磨鍊貢物之際。不以田結之數。均一平鋪各邑。多寡無準。故一結貢物之價。或有出米一斗二斗者。或有出米七八斗或十斗者。民役不均如此。加以往來道路之費。各司捧納之時爲奸吏刀蹬操弄。出費百倍。入於公家者僅十之一二。而其餘皆歸於私門。至於進上之弊。病民益甚。此亦當初制法則未必如此。而行之旣久。人僞滋勝。弊端萬千。今若卽未變通。則民生更無蘇息之望。而國計無儲畜之路。臣常以爲貢物則當以一道貢物元數摠計幾許。而又計道內田結之數。參詳畫一。衰多益寡。勿論大小邑。皆一樣磨鍊。如甲邑一結出一斗則乙邑丙邑亦出一斗。出二斗則亦皆出二斗。如此則民力均平而所出如一矣。方物之價。亦依此均布。或米或豆。以其一年一道所出方物之數。從田結均定所納。每結不過出升合之微。而民不知有方物矣。其進上亦然。皆以米豆出價諸條所收。全羅道則納于羣山法聖倉。忠淸道則納于牙山及可興倉。江原道納于興元倉。黃海道納于金谷助邑倉。慶尚道則待本道蘇復間。納于本道。以爲軍食。咸鏡平安道則留貯本道。而其五道米豆。皆令輸到京倉。各司貢物及方物進上。計物定價。如濟用監進獻苧布價木之例。使有司貿用。而若軍資不足及國家別有調度之事。則貢物進上。量數裁減。而米豆之藏在庫中者。不煩換作。而取之有裕矣。又曰臣聞皇朝無外方進上之事。只以十三省收銀。付光祿寺。凡進供之物。皆貿買而用之。若有別用之事。則以特命減膳而用其價銀。故遠地之民。不知有輦載輸運之勞。而四方工匠百物。無不湊集於京都。如採淵海。求無不得。而京師日以殷富。田野之民。晏然安業。此其立法之善。我國所當取法也。於是令進上及他事皆仍舊。而只改貢物作米以納。自京貿用。不久還罷。光海嗣位之初。戶曹參議韓百謙上疏曰我國貢物之弊。人皆曰國家存亡。實繫於此。殿下亦豈不聞。夫任土之貢。當初皆有條理。不但爲今日之病民而已也。行之旣久。節節生弊。一卷之紙。十金猶不足供。一張之皮。十牛猶不得償。直到今日。已成膏肓。苟不及此時變而通之。則土崩瓦解之勢。行將立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往在乙未年間。相臣柳成龍深知其弊。罷貢作米。該用雜物。皆從市直貿易用之。以其餘補軍資。其意非不善。而其法有未盡善。怨者多而悅者少。終至於不旋踵而還罷。有此機會而不得更張。至今爲生民之病。臣竊痛焉。其法通八道無論遠近。每田一結。出米二斗。輸納于京。大小土貢。一切停罷焉。夫沿海之邑。自以其地載船上納。則二斗之米。豈不爲輕乎。若如山郡遠水之地。則轉輸出浦之費。三倍本數。於是乎山郡之民怨焉。該用之物。本曹親行買賣。有同商賈。以減削其價爲能事。於是乎市廛之民怨焉。當其時。還都未久。物貨未集。如有不時之需。市廛所不可得。則不得已別定於外方。民有疊徵之怨。吏無信法之意。相與共起而稱不便。防納無所售其利。吏胥無所容其奸。投間抵隙。必欲壞其法而後已。聽者不察。從而尤之。遂眞以爲作米之害。甚於貢物之弊。而緩急之用。或賴防納之徒任其奸濫。無所制限。噫牟利溪壑之欲。亦何有紀極哉。皮盡而毛無所附。不幸而近之也。蓋其時當事者之意。專在於多取贏餘。以補軍餉。而於調均民役之事。不甚留意。此所以左右牽掣。終至於不可行也。今若取其意而反其事。略以出浦遠近差等。作米不必以二斗爲拘。距海二日程以上則又準米作布。輕重苦歇。彼此如一。則何所不悅。凡物皆給優價。比之市直。或倍或簁。豐不增凶不減。使防納之輩。知有一定之法。得以周旋其間。貿遷有無。自食其利。則何所不悅。其中或祭享所用。尚方所需。有難於自京募納。則量除所産官作米或布之數。以本色上納。則其伸縮裁量。只在一有司能事。而民役恰好調均。可免低昂苦歇之弊。有何不便之事。亦何不可行之有哉。事下廟堂。領相李元翼因以詳定條式。建設大同廳。卽宣惠廳先試京畿。其法每一結勿論上中下年。收米十六斗。分春秋兩等收輸納于京。凡貢物進上及本邑衙祿京刷馬之類。盡入其中。至今畿民之稍得保存者賴此。前但貢物價。故一結二斗。此則貢物進上一應雜役皆入其中。故十六斗。孝宗初。左相金堉又建議請行大同法。朝議多有異同。但行於忠淸道。其法大㮣同宣惠之規。而其間條目添定者頗多。今有堉所定大同事目一卷。其節目未盡者亦多。每一結收米十斗。此外不得更有徵斂。民甚便之。末年堉又請推行於全羅道。朝臣多不欲者。但行於沿海邑。其餘則尚不得行。全羅道則每一結收米十三斗。此今日大同法之始末也。忠淸全羅每結收米有多少者。此不能均行於通國。而從前各道貢物有輕重故也。京畿則田結尤多漏落。故出米尤重。

所謂大同法與卽今賦役之規。語其不同之大㮣。則計其所需定數收米。而自朝家制其費者。大同之法也。原賦反輕而逐事斂民無定限者。卽今之規也。今田政蕩然。萬結之地。任其書員輩。恣意偸脫。而爲守令者。又例爲私隱。俗稱隱結。蓋當初田制不明。國家難以覈實。故汙吏或有如此者。旣國家出役無常制。則有隱結私自分徵然後。民得少寬。故雖稱良吏者。亦未免此。常科所收則未滿千結之稅。而凡有事爲。皆別調於民。如今日有容費百疋之事。則以百疋率意分定於各道。不必一一計據田結。遇事輒率意分定。以故輕重無準。四方苦歇。例多懸絶者。各道又率意分定於列邑。列邑又爲分徵於萬民。自朝家而各道。自各道而列邑。自列邑而戶主。自戶主而田夫。其間階階增剩。節節行奸。其弊萬端。所以階階增數者。凡物所分定。無常數無常式。民不知其本數。故貪猾乘間。任意濫徵。又次次輸納之際。必有餘剩。然後可以待揀退備耗欠。故雖非貪猾。亦不得不加剩。事旣如此。則節節皆有容奸之地。此所以奸濫漸滋。遂生無限弊端也。總計萬民所費。則不下數十萬疋。一事之微。而八方萬民。無不被其擾。八方戶主。無不奔走。各邑官吏。無不往來。其文書之煩。催驅之擾。賄賂之廣。有不可勝言。而及其終也。朝家所需。止是百疋之布耳。一事如此。他事又如此。今日如此。明日又如此。是以百姓無寧息之日。因而人心日亂。奸弊日甚。是以官員祿俸至薄。而官員所資。多賴於憑公營私之物。吏胥皆無廩給。而吏胥所食。盡在於行奸索賂之中。是以自官員以至吏胥。廉簡者貧不自存。貪鄙者日漸富饒。最廉簡則尤不勝其窮。最貪鄙則尤富厚厭足。是以鄙夫爲守令者之恒言曰不願居官六載。但願一待勑使。風俗之如此。法制使然也。其害至此。而欲行大同。卽今大同之規。亦是量出爲入。且多未盡者。然其取於民。猶有定制。則滿朝官吏。皆曰大同不可爲也。欲行量田則皆曰量田不當爲也。嗚呼。不願朝家取民之有定制。而但願其無定數者。非迷惑無識。則其不義負國也甚矣。彼胥徒賤隷防納牟利之輩。卽何足誅焉。某人爲監司。某人爲守令。嘗陽作公議。以沮大同者也。及聞其私語。則監司曰君邑大同之不行。吾之德也。守令曰下邑大同之不行。使道之德也。若行大同守令。無所措手足矣。噫所謂措手足者。未知其意在於爲國家生民乎。在於爲營私任欲乎。果在於爲國家生民也。則國有常斂。官有常祿。固是守令之大願也。政敎軍民。皆所當盡力處。安在其無措手足乎。果在於營私任欲也。則是民之蟊賤也。鄙夫爲肥己而幸國家之無法者。與奸臣爲圖利而喜國家之有亂者。何異哉。王法之不容貸者也。雖然彼亦素稱名士而亦有時望者也。世衰道微。士大夫陷溺其心久矣。故於凡事常喜彼而惡此。在彼而不在此也。孟子論井田之制而曰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又曰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此可見義利公私之分。每每相反也。

或曰此所定法。乃經稅制用之式。固爲至矣。但百官廩祿。皆加於今。京外吏隷皆有其祿。凡百支用。皆出經費。則民之賦稅。不已重乎。曰今百官祿薄。吏隷無料。而率多安居侈靡者。是果自耕而食乎。凡天下有所資者。莫非出於民也。但爲上者有以制其條理。則事得宜而各安其分。故賦稅均而民和國治。不然則事無紀而爭興偸濫。故徵斂重而民困國亂。雖是皆出於民。而兩端得失之歸遠矣。且夫君臣者。本爲理民而設。吏隷者。本爲承事而置。故皆得食於民。若度民而立官。度事而定吏。則何患乎廩不足。爲其所當爲而量入爲出。則何患乎用有乏乎。是以君子之治天下國家也。明德謹法。正其事而不近小利。彼務苟簡長奸弊而曰我不斂於民者。闇孰甚焉。事有近苟而害不歸於百姓者。天下無是理也。此萬折必東之勢也。

○赴京使臣。定其資給。罷今求請之弊。今赴京使臣。朝家未有資給之事。令自爲求請於八道列邑。故監兵水使守令。視其情之厚薄勢之輕重而任意輸送雜物。多少無定。皆拮据科外。浚削民膏。而其夫馬轉輸之勞。遍於八方。非唯弊之巨者。亦事甚無理。宜令該曹定數資給。而一切痛革其弊。

衣資。上副使各公服次一襲。書狀官同。但各從其品所服。紬八疋。書狀六疋。○夏則減紬半。代以白苧。綿布六升。下同。六疋。夏則減半。代以正布。私從衣資亦在此內。下並同。米二十斛。書狀十五斛。軍官,醫官,譯官各紬四疋。夏則減半。代以白布。綿布六疋。米八斛。

路費亦名盤纏。銀一百兩。壯紙五十卷。白紙一百卷。扇子三百柄。黃筆三百柄。大小各半。墨亦同。眞墨三百丁。此乃一行所資。若使臣分出爲用。則上使四分。副使三分。書狀二分。○使臣之行。官騎官食。越境以後。亦廩饋有常。本無別項所需。而但萬里之行。微瑣要須。亦不可全無所資。至於紙筆之類。則不過用於道路顔面。亦係私事。本不當自公有給。而旣不免有所逢着。則似難全無人事。故有此特給。皆所以優使臣也。若夫賄賂商販之端。則朝家所當痛絶。豈復資而啓之乎。○往日本及女眞使。衣資外當無此。若宜有之則量爲減半。或三四分之一以定之。○不虞之備。別裹銀百兩。或量宜加減。○此則不預常需。以國事出疆。或慮有意外事。特齎別需。以備不虞也。有則用而歸告。無則不用。

使臣所資。不自公給。而使之求請外方。初甚欠典。今則自戶曹資給極多。今自該曹給一行布紬銀兩紙扇。以至豹皮鹿皮靑黍皮水㺚皮銀粧刀錫粧刀倭劍枝三草銀烟竹之類。其數極多。蓋自亂後如此。而虜人誅求百端。王子權貴之奉使者。皆將賂行貨。漸漸增添而然云。而猶求請不已。蓋求請旣有成例。故無人止之也。或有因此圖富者。謬弊之害。士風之汙。一至此哉。宜明加禁斷。盡革其弊也。故事求請。例是紙束刀子扇柄之屬而已。近年以來。百弊俱極。其無勢者所請則或不如舊。而至於權貴所請則百物並輸。閫帥輩至齎銀布數逾四五百。非但外方亦求於京。兵衙門而其大將輩暗以軍資貿銀以輸。亦如外藩之數。是以一番使行。率多致富。而到彼貨賂販市之弊。日漸加焉。

或曰若今事勢則到彼誅求賂遺。已成習例。其操縱非在我所能斷。朝家雖有定式資給。勢不可以此周旋奈何。曰國家制式。乃萬世當行之法。豈但爲今日設也。然今日使人。皆圖利自賂。苟在我不自失。則彼雖虜人。亦知敬戢。以使臣無私賂而生釁加兵於國。此必無之理也。設令不得不多賂。則當自朝家量其入。別有所給。尤不可使自求請於八方。以暗爍萬民之膏。而開賄門亂國法也。

今非但奉使者有求請。國家往往亦有求請之例。今國家有營造進宴等事。則例爲求請。爲國婚者。亦令求請。夫王者富有一國。經稅所入。本足以供百用。豈有求請於外藩之理。以國家而求請不可。使聞於他邦。此若不除。無望其正官邪也。春秋書天王來求車求金。其爲戒至深矣。胡氏傳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王者有求。下觀而化。大夫必將有求以利其家。士庶人必將有求以利其身。不至於奪攘簒弑則不厭矣。古之君人者。必昭儉德。以照臨百官。尊卑登降。各有度數。民志旣定。能安其分而無求。兵刑寢矣。及侈心一動。莫爲防制。必至於亢不衷官失德。廉恥道喪。寵賂日章。淪於危亡而後止也。觀春秋所書則知周室衰亂之由矣。嗚呼惜乎。無人以此啓迪於君上。愓厲深省。思所以興衰撥亂之道也。

○詔使一路支待。專委當站邑。罷今列郡遙出之弊。今諸邑出站之弊。不可勝言。宜令直路邑支待。若空站。非其邑居者則令傍近邑主之。亦永定一邑。勿爲幷定。又勿移易。凡器用雜物可預備者。皆須預備。凡百支待所需。皆以經賦計入會減。使喚不足則閑戶例役之外。役以站店。而準除其稅。又不足則給價雇人。凡當站邑。漕稅量爲留下。不漕。○非但客使。今本國使臣。亦例爲分排諸邑而出站。尤當革罷此規。○凡雇價定以人日米五升。以錢準常式給之。若有輸運者則以刷馬依例給價。今大同刷馬價。每一站豊年則米三斗。平年二斗半。凶年二斗。當以錢依平年準式定之。

直路邑旣優定吏隷。又加設站店。則當不至於雇人矣。設若極其事而言之。則雇人不足則雖役以其邑軍士。而計減其番亦無妨。不可謂使喚不足。而分排諸邑也。本邑漕稅量宜留下。必無不足之理矣。設若極其事而言之。則盡數留下。或又移輸傍邑之稅亦無妨。不可謂支用不足。而分排諸邑也。或曰勑使支待。分定列邑久矣。若使一邑當之。一邑物力。恐不能支。曰凡物之入。皆以國計會減。若入百石則減百石。若入千石則減千石。唯其稱入而已。物力何患不足乎。曰使喚恐不足。曰吏隷閑戶之外。又有站店蠲稅雇人立役之規。唯其量任而已。使喚何患不足乎。直路之邑。旣除他役矣。旣優以財力矣。旣加定吏隷矣。旣加置站店矣。旣加置驛卒矣。勑使一行。不過四五十人。本無不足於支待之理。况留其田稅。以至傍邑取足而後已耶。夫遠邑出站。其所分供。無過數人。而調發丁夫。斂合百物。遠輸二三日或五六日程。官府廢事。邑境騷擾。萬民勞費。以至鷄犬亦不寧居。凡其弊害。不可盡言。本站一人之任。遠地則勞百人而猶不及。本站一石之需。遠地則費百石而猶不足。况其間貪官汙吏乘時作奸者。又不啻千倍耶。是以出站十石之費。足破遠邑千人之産。出站十夫之役。足廢遠邑萬夫之事。國家減除路邑百石之稅。而不費各邑萬石之財。不勞各邑萬民之力。則其爲得失。果如何也。今捨簡而取煩。去易而趨難。一遇客使。使擧國民庶。無不傾家破産。奔走東西。使擧國官吏無不廢務曠職。遑遑道路。此何爲者耶。所當斷然定制。永罷此規。專委當站之邑也。且今非但客使。本國使臣之行。亦令遠邑出站。各分數人以供之。此尤與兒童之戲無異。當速改也。蓋從前每有一處些小事。無論遠近。輒令分定者。是亦不行大同之故也。嘗見砥平縣出站之事。砥平所分定。每家丁一二人。而本縣所收斂。牛一首若廉官則與他官幷力。只費一牛。其不廉者則來站一牛。去站又一牛。他物亦皆稱是。獐三四首,鷄數百餘首,雉六七十首。以至鷄卵油蜜。一應魚物。一應蔬菜鹽醬。一應果實。一應米麵。一應器用。以至草席箕箒鍋鼎大瓠小瓠凡百雜物。不論臨時用與不用。無不廣備。牛載馬輸數百里外。其數甚繁。至於猪首鋪陳大小遮帳方席屛風等。則雖出自官中。而夫馬亦不少。官員人吏奴婢牛馬糧資。又不可紀。方其收斂。鞭督遍境。十室九哭。及至站上。萬事齟齬。小不生事。若或勑使留京旬餘。則客於站上。夫馬不能久留。前來者還去。復調以往代之。糧資凡物不足。則又斂以往繼之。是以百姓無一人安坐者。千百弊害。罔有其極。貪官猾吏。因事作奸。尤不可勝言。其弊如此。而卒之所辦者。乃家丁數人半日之食耳。若使直路本邑加供此數人者。則不過略添其費而有餘裕矣。豈有此弊哉。計今砥平。萬民勞擾。耗費不啻千石。若使直路本邑當之。雖一一別辦。一一雇人。不過數石之費。况合辦兼任。無大難易耶。設令砥平除出站而出米五六十石。代納直路邑田稅。則不唯直路邑民驚喜過望。砥平之民若解倒懸。其爲得失。據此可見矣。一度如此。雖一年兩三度。每度皆如此。又站上所接假家。必先使邑民往造。雖是草家。遠造客地。其費百倍。一過之後。還毁棄之。後復如之。若使本邑當之。而堅造宇舍。則又豈有此弊哉。若堅造瓦舍則非唯永無此弊。亦足以壯道路之觀瞻。安行旅之止息也。此站店之所以加設也。只擧其一。則諸邑從可知也。近年自宣惠廳。雖給諸物之價。而未救極弊者。以猶令出站故也。莫如直罷之。

上所論耗財勞民之弊。此猶其小者也。古者列國皆有行人。大行人之官。以掌賓客之政。治其登降揖讓之節。牲蒭委積之數。至于王使則雖使上卿監之。亦莫不有主其事者。故能禮達如一而事有始終。越王句踐之事吳也。四封之內。使大夫種主之。四封之外。使范蠡主之。二人者各專其能。內外不相擾。故能有所立而成其志也。今也爲彼役。國不置主客之官。不定專站之制。一有客使。內則宰執六曹百司之官。無不廢事聚待。外則百邑守令鄕官吏隷萬民。無不棄務奔疲。使擧國精神筋力專奪於此。遑遑擾擾。不得開眼。奚暇餘念及於職事乎。此不待以兵。而其國可使自靡也。天下休明之世。已非爲國之道。况今含垢忍痛之日乎。宜早定其制。永罷諸邑出站。而一委直路之邑。內則定主客之官。可爲館伴遠接使者。宰執中擇定。定爲兼任。凡所儐接。一委其人。如此則主司路邑。專治策應之事。而朝廷百司諸道百郡。自當各治其務。何遽至于遑遑哉。

或以爲本國待天子之使。極其豐謹。支供之物。厥數甚繁。如値不時。雖以倍簁之價。亦難及期貿得。非如本國常供物。各有主人。預意貿備之比。必別賦於民。然後可無闕事之患。此甚不然。蓋詔使時所需其金綵等物。則本非民間所出。民間所能出者。不過魚肉蔬果之類爾。雖甚不時。苟是民間所有。則厚價之下。豈有不得之理。設謂眞有厚價而不能得者。則民間尤無可得之路矣。凡飮食之類。當致其可致者而已。致其可致者而饌品無不豊備矣。窮極萬民。必求難致之物。以侈一日飫餘之饌。雖天子巡狩。必不使之如是。此豈體天子撫綏萬方之意。而禮待王人之道也哉。而况詔使之行。自前支待。其入實不多。而有司指稱舊例。罄竭萬民。徵斂百物。盡歸於中間虛費耶。

○外方新舊官迎送。改定其式。罷今本地夫馬之規。守令鎭將敎官察訪赴任及去任。亦皆乘驛遞。監兵水使都事虞候。今固乘驛矣。○去任時。雖屬散亦給其馬匹從人數。見郵驛條。○本地下人各其境上備儀從迎送。不得過境。唯吏隷三人迎送至京。在鄕者或除朝辭赴任。及去任時直還其家則迎送至家。○凡京迎送下人。都事虞候同守令。而監兵水使四人。判官丞鎭將敎官察訪皆二人。此則非應入草料人。皆持粮以行。蓋官吏皆有常祿。其踰數者。以枉法論。本處主掌官吏亦重論。○其家屬則皆運以私人馬。但計程給路費。赴任時則自京給之。在鄕者則自其所居官。經費會減給之。去時則自本邑給之。亦以本邑經費會減。○其本邑下人。亦迎送於境上。○路費每一百里。未滿百里者勿論。百里外未滿二百里者。同百里論。餘倣此。府尹都護府使米三十斗。府使郡守二十五斗。縣令及判官二十斗。郡丞縣丞十五斗。皆二分錢一分米支給。願純錢者亦聽。○若遠地自京有難盡給。則量於中路邑。如西北則平壤,咸興之類。折關支給後。迴其關會減可也。○監兵水使鎭將敎官察訪。皆令挈家。久任則依此例。監兵水使家屬三十斗。僉使二十五斗。敎官萬戶二十斗。察訪十五斗。

今迎送之弊。不可勝言。調發人馬。奔走道路。千里之外。輦米齎饌。以至盤盂百物。無不駄載。留待客地。供饗以歸。此事勢之必不能者也。責人以必不能而視爲當然者。以本國之俗。徒恃上下之勢。而不念天民之苦故也。是以一度迎送。而殘破民生者。不知其幾何矣。夫馬往者。其留京遲速不可預定。而留京苦費萬端。故必多價厚齎而往。民間有收合。或至一結數匹布。試以興德一縣言之。戶未滿千。而九年十遆。除官齎供需外。民結所出刷馬價至七百餘同云。民費如此。而朝家猶忽之者。常情不在目前。則例爲易言而不深覈其實故也。聞中國赴外任者。率以鋪馬。而以私馬私人運其家屬。邑人但迎送於境上云。揆以事理。允爲至當。或曰家屬則固當運以私人馬。若守令盡乘驛遆。則驛路難支。除極邊外其餘守令則各以其本邑刷馬。的定其數。騎馬一匹。駄馬二三匹。自經費會減給價。勿復徵責民間。如此則如何。曰若以本邑人馬則沿路支供。亦在其中。此其事勢。終必漸加。雖有的定公價法難以行。民吏受害不異。今日莫如純用驛遆也。若夫各驛則本爲道路而設。其馬田供需之類。亦當量此以優。唯在量定之如何。若移各邑所費之半。給定各驛。則不啻優足矣。一分而待一行。二分而待二行。有何異乎。大㮣以邑以驛。莫非民力。自公視之。則其實一也。而彼此規畫之間。其便否得失之歸。相去遠矣。

趙重峰東還封事曰。本國除拜。率皆苟充。抽東補西。朝授夕換。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絶簿盜財。祗陷於奸民之術。迎新送舊。差發人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殘民之産者。又中國所無之弊也。中國爲官者。雖赴萬里之外。以私馬私人。運其家小。一馬一人。不煩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産也。且今新除之人。不合牧民則速遆可也。而必於當行之日。乃始啓罷。遠來官屬。稱貸月利。留待新官之發。則歸家賣田僕償月利。而家已告絶矣。一歲貶罷者。不止一二。而爲一官來迎者。不啻百人。則一年之中。以此失業者。幾百人哉。此可謂細事。而莫之改乎。

又按改法定制。本無所難。但上之人。未之行耳。此所謂難也。必不得已。仍今刷馬。則宜申定馬數。大典守令則依六品馬數。家屬則府州二十匹。都護府十七匹。郡以下十五匹。人隨馬數。當以此商量以定。自經費給價可也。如此則雖未免許多遠方窮殘官屬。留京丐貸破産之事。田地之役則不失定制矣。卽今大同事目秩滿守令刷馬。自大同給價。其數遆者則謂爲邑民之不幸而徵責民間。夫爲政者。不擇官吏。而易於數遆。其負生民已多矣。不此之思。卽復諉曰邑民之不幸。而使之重困。是豈爲民上之言哉。

會計[编辑]

○會計京外。凡物出納之數。四時會計啓聞。京則該曹四孟朔。會各司前三朔所支之數。具數啓聞。外則守令四孟朔會前三朔所支之數。報監司會減。監司合諸邑轉送該曹亦如之。乃啓聞。凡啓會計。不必別書啓本。只以該簿粘連啓目。還下該曹。○營鎭軍資田學校田稅入。各其主將及敎官。每春秋孟會前六朔支用之數報監司。監司通會年支啓聞。○中外經費。皆存嬴餘。以爲兵荒之備。凡贖布公收之類。本司本邑公費外。亦須補儲每年補儲之數。歲盡該曹及監司會錄啓聞。每歲盡。京則有公贖。諸司具報該曹。該曹會錄啓聞。外則各邑具報監司。監司會錄啓聞。置簿於該曹。○凡斜出作紙則依法典所定卷數。以白紙納之。以爲公事紙。各邑京納等物作紙則悉除罷。

栗谷曰各司贖布。不過資其酒肉之費而已。請內而各司。外而監司守令。所收贖布作紙。悉歸之戶曹。議者必以近於瑣屑爲辭。此則不然。贖布本是公家之物。非胥吏所當擅用也。豈可諉以瑣屑。使有用歸無用耶。又曰今夫各司贖布。皆散之無用之地。若該曹收管則一歲不下萬餘疋。此非賦外別科。只是轉無用爲有用。不可以其淺近而忽之也。

大典雖有凡物出納之數。京外節季歲季會啓之文。今兵曹步兵價布。本曹堂上任意用之。或爲酒肉之費。或爲親舊婚喪醫藥餞送之需。雖日費數百疋。亦無所妨。國家無預知其原數用數之事。官員如此。下吏何責。工曹工匠價布。其數亦甚多。而其爲私費亦如此一樣。以至他司。亦多如此。國家竭軍民之膏血。公然輸與鄙夫奸吏。恣其私用而漫無聞知。未知此弊。自何時而然也。

按古之論制國用之法者曰。總計天下歲入。祈爲四分。以三分制爲支用之式。一分爲儲畜兵荒之備。此意甚當。爲國者不可以不知也。

別賦[编辑]

○國恤及本任官員喪別賦條。常賦外。百事不得更賦於民。唯國恤及本任官員喪。當有別賦。故此別定其條。此外凡有徵斂者。尺布升粟。皆以枉法論。

國恤。每一總逐年以實收米十斛爲一總。出米一斗。王大妃王妃喪減半。○西北極邊邑勿出。其餘則各項賜稅免稅之類皆出。當道役民之地。亦據總數除米。而準米出役丁。每人使喚夫則日米五升爲式。役夫則量宜加給以定。○大小諸役。雖有分定各邑之事。亦須據總計了。量事而分定。勿爲加疊。應用雜物。如有自京難貿。而分定所産官者。則亦準價除其米。亦據總計物量價分定。凡物皆從優價。刷馬價則自有常例。其餘則或以米米錢參半或作布亦布錢參半輸納。船駄價。亦數內計除。以補雜物貿備工匠役夫雇募價及葬祭各項諸需之費。三年內更無有別徵之事。凡費量以見儲爲先支用。而隨捧充上可也。

外官在任身死者。凡外官在任身死者。自其所部資給初喪以送。今量其費定數。謂初喪諸具。發引行需。喪車駕車馬。卜物夫馬雇備等價。其返家後事則不論於此。○凡外官受由還家身死者勿論。○母喪妻喪各減半。亦只論在任所喪出者。

監司米百斛。

都事當陞爲參理七十斛。

府尹九十斛。

都護府使八十斛。

府使七十斛。

郡守六十斛。

縣令五十五斛。

通判判官五十斛。

郡縣丞四十五斛。

兵使九十斛。

水使八十斛。

虞候六十斛。

僉使五十五斛。

萬戶五十斛。

敎噵五十斛。

敎授四十五斛。

察訪四十五斛。參下同

守令貳官以田總收合。監司都事收合於其道。亦以田總。皆於元數內。米錢參半。依常式。下同。凡所措備。先以官儲量用。收合充上。凡代官未至。則發引未行前月俸。依生時給之。下同○兵水使虞候僉萬戶敎官察訪。皆自其處經費畫給。○凡家在五百里外者。皆加五分之一。千里外者。加五分之二。在二百里內者。減三分之一。

凡朝臣出使外方客死者。堂上官六十斛。若御史。雖堂下。同堂上。○若公卿以軍國重事。受命出外者。不在此限。堂下官四十五斛。以其處經費會減。又給一路刷馬。堂上四匹。堂下二匹。此卽駄載卜物者。非運柩馬也。喪車馬雇備價則已入本數中。又給其護行人馬一路糧料。堂上人二十五名。堂下二十名。馬皆六匹。料人每名一日米二升。馬豆四升爲式。詳見喪葬條。

此外一路發民擔持。則皆一切禁斷。用人舁轝。俗稱擔持。擔持之弊。自禮葬以下。皆當禁斷。詳見喪葬條。

今在任身死者。往往而有。國無定制。故唯以一時形勢。爲其厚薄。或有喪家怙侈。竭一邑之力。貽害萬民。而猶以爲不足者。或身死無子。或無勢。本邑不謹護送者有之。至於邊將則遠赴絶塞。身死而無人顧恤。至有積年藁殯而不得返者。宜明定其式。

常平社倉[编辑]

○京及州縣。皆置常平倉。依法糶糴。改今還上之規。京中及各邑。皆設常平倉。以其邑卽今見在還上米穀及所儲財帛。移爲常平資本。倣古常平法。穀賤時增其價以糴。穀貴時減其價以糶。使穀賤不傷農。穀貴不傷民。○常平之法。唯用米穀及布錢銀。不許用麤布雜物。一從買賣。其價優定之數。比市直大約三分加一爲例。如市直米二斗。則定以三斗之類。毋或抑配。抑配者當該官吏皆依律論罪。其糶糴時。京則該曹稟議。大臣啓聞爲之。外則守令稟報監司而爲之。每歲終。皆會錄啓聞。各邑則歲終具報監司。監司會錄啓聞。置簿於該曹。監兵統水諸營。亦各立常平倉。依法糶糴。卽今散置列邑還上之穀。則其量宜移上者外。仍充爲本邑常平之儲。○按糶糴字義。本是買賣之謂。賣米買物謂之糶。賣物買米謂之糴。今國人皆以還上貸給爲糶。還上爲糴。而不復知其字之本義。蓋溺習偏方所見而然也。

按高麗時。置常平倉于兩京十二牧。以年豐歉行糶糴。民有餘則斂之以輕。民不足則散之以重。本朝經國大典。亦令京外置常平倉。穀貴則增價以貿布。穀賤則減價以賣布。今但京城外八方。無一邑設行者。甚是闕典也。

按還上之法。不可謂無益於人。而其益甚微。其害甚巨。目今生民之愁歎失所。大抵皆還上之弊使然也。此與王安石靑苗錢。其害無異。蘇轍論靑苗法曰以錢貸民。出納之際。吏緣爲奸。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非理費用。及其還納。雖富民不免違限。如此則鞭笞必用。州縣多事矣。唐劉晏掌國計。未嘗有所假貸。有尤之者。晏曰使民僥倖得錢。非國之福。使吏倚法督責。非民之便。吾雖未嘗假貸。而四方豐凶貴賤。未嘗不知。有賤必糴。有貴必糶。以此四方無甚貴甚賤之病。安用貸爲。晏之言。漢常平法也。誠能行之。善無過此。又蘇軾論之曰靑苗放錢。自昔有禁。今始立成法。每歲常行。雖云不許抑配。亦是空文。縱令果不抑配。計其間情願人戶。必皆孤貧不濟之人。家若自有嬴餘。何至與官交易。此等鞭橽已急。則繼之以逃亡。逃亡之餘。則均之鄰保。勢所必至。且夫常平之爲法也。可謂至矣。所守者約。而所及者廣。借使萬家之邑。止有千斛。而穀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平。一市之價旣平。一邦之食自足。無操瓢乞丐之弊。無里正催驅之勞。今若變爲靑苗。家貸一斛。則千戶之外。孰救其飢。常平官錢。常患其小。壞彼成此。所喪愈多。虧官害民。雖悔何逮。今按蘇氏他說。固多失當。而此言則深切事情。眞萬世通論也。今日還上之害。不特甚於煕寧。而積弊數百年。行之愈力而不知變通何也。靑苗法雖曰空文。其法則猶謂以情願而不抑配矣。若今還上則其作法時。固已抑配矣。無復可論也。

又按韓魏公論靑苗法。言臣準散靑苗詔書。務在惠小民。不使兼幷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無所利其入。今條約乃自鄕戶一等而下。皆立借錢貫陌。三等以上更許增借。上等戶乃從來兼幷之家。今令多借之錢。一千令納一千三百。則是官自放錢取息。又條約雖禁抑勒。然須得上戶爲甲頭以任之。民愚不慮久遠。請時甚易。納時甚難。故自制下以來。上下惶惑。皆謂若不抑散。則上戶必不願請。下戶與無業客戶。雖或願請。必難催納。將來必有行刑督索及勒干係書手典押耆戶長。同保均陪之患。去歲河朔豐稔。米斗不過七八十錢。若乘時多斂。俟貴而糶。不唯合古制。無失陷兼。民被實惠。亦足收其羨贏。今諸倉方糴。而提擧司已亟止之。意在移此糴本。盡爲靑苗錢。則三分之息。可爲己功。豈暇更恤斯民久遠之患。若謂陝西嘗行其法。官有所得而民以爲便。此乃轉運司因軍儲有闕。適自冬及春雨雪及時。麥苗滋盛。定見成熟。行於一時可也。今乃建官置司。以爲每歲常行之法。豈陝西權宜之比哉。司馬溫公。與呂惠卿論靑苗於帝前。公曰靑苗出息。平民爲之。尚能以蠶食下戶。至饑寒流離。况縣官法度之威乎。惠卿曰靑苗法。願則取之。不願不彊也。公曰愚民知取債之利。不知還債之害。非獨縣官不彊。富民亦不彊也。帝曰陝西行之久。民不以爲病。公曰臣陝西人也。見其病不見其利。朝廷初不許。有司尚能以病民。况法許之乎。二公之言。亦甚分明。其利害不難見矣。

或曰今之還上。其弊雖多。亦不無濟民之乏。若全廢之則未知如何。曰若無常平則還上或難全廢。常平旣立則還上之罷。利害無疑。蓋還上利小害大。利短害長。常平有利無害。有便無弊。爲國而捨其有利無害者。而取其利小害大者。豈得爲智。還上之法。雖曰不無濟民之乏。旣前期與民後。責其償則未免馭以刑獄。嚴督責納。於是有里胥催驅。邑閭驚擾之弊。有官出民入。缺與高捧之弊。有不問情願。抑勒配給之弊。有貧民有亡。代徵鄰族之弊。有吏緣爲奸。詭受橫侵之弊。百弊斯興。不可枚擧。以至囚繫滿圄。鞭笞遍境。徒爲陷人之網。而無復利民本意矣。民本無事。而歲歲被害。官本無事。而歲歲多擾。此豈良法。此豈爲民父母之意哉。若夫常平。豐不傷農。饑不傷民。上下俱利。公私無弊。法之善者。無過於此。還上年年所受之穀。本是民家當儲之穀。非節有餘補凶歉者也。徒見事煩擾。耗民財長吏奸而已。實無益於公私利害。如此而人多疑於當罷者。以習於成俗而眩於目前也。古制未聞有還上。往時遼東亦無還上。而民皆饒足。樂豐濟飢。其爲效驗。據此可見。今京城無還上。若令設置還上。則京司多事而民之陷害者。將如何耶。若夫社倉則只如今洞內契穀。故能有益而便於民也。

或曰還上。乃軍資也。若無還上。軍興之際。將何以濟。曰留稅常平。莫非國儲。還上亦莫非出於民。何必別徵一項。名爲還上。然後乃爲軍用耶。且今還上。每年冬末得捧。春間還給。其見留官庫。不過數月。則名雖軍資。其實難以濟於軍用也。曰今列邑旣有本邑還上。而又有上司還上。其數漸敷。民弊尤甚。若悉罷此。則民可免於塗炭矣。但監兵使巡到列邑。有所當用則奈何。曰若係公用如軍務試賞等事。則本邑公儲。無非所當用之財。本邑留稅。常平法典本許支用。而歲終會減以聞。若是私用則監兵使本無備私儲於列邑之理。

或曰雖罷還上法。饑歲未免貸民。自然復有還上矣。曰若無常定之法。則饑歲雖或不能盡賙。而有所借貸。凶歲賑飢。亦當散以常平。給以雇役。無告白賙而後。方可貸田。還捧之擾。止其一時耳。自不爲每歲應行無窮之弊也。

倉積多時。雖有換舊蓄新之規。不免抑配民間者。大㮣以穀不耐久也。嘗考傳記。古者國有九年之蓄。又有曰粟支十年者。我國州縣倉儲。率不經久。北地雖與南方有間。而亦未經久。南方則不過數年。皆爲不可食之物。雖緣地氣下濕。亦是倉舍制度。踈脫不堅緻而然也。凡作倉舍。宜擇城中高燥處。築土堅密。燔造塼甓。排布倉底兩重或三重。中國倉庫。皆如此云。避其蒸濕可也。至若今州縣外倉則尤爲無據。旣是公儲。典以官司。而散置外村。常時公私弊害。不可勝言。而臨亂徒爲虛棄矣。倉舍只置城邑。今之外倉則當悉罷之也。若罷還上則此當自改矣。

或曰常平之法。固至矣。但或不幸而有貪贓之吏。物價高下之間。欺蔽上司。以盜財物則奈何。曰此係時之弊。非法之弊。然凡爲貪贓之吏者。皆恐人之知之也。今懸價于市。遠近共聞。雖欲欺蔽。亦所未易。設令盜隱。國家不過見耗財物而已。不使赤子爲其肆虐之地也。或又曰常平若或分糶不均。豪富偏利則奈何。曰此則今還上亦有其弊。爲官者當公明均糶。苟官自偏私則自有其律。今律典防納之罪。亦犯者聽者俱極嚴也。大㮣法者。本以得人而行之者也。或有匪人。朝廷當隨覺罪之。更擇賢才。若外得人而論法。則古今無是理也。

社倉行諭士民。各於其鄕。卽今之面依古法興設。行下國內。曉諭人士。各於其鄕。建立社倉。以爲凶荒之備。如有願立者。狀陳本官。量貸常平米穀。寬限十數年。其息米優足後。償還元數。若有富家願出米穀作本者。亦從其便。息米及數。亦爲償還。其斂散之規。則依朱子社倉舊制。其有合變通者。又須參以土俗。隨宜立憲。如今契憲之爲。規旣成。告官經印遵守。與鄕約合爲一項事。約中推擇土居或寄居朝官士人之有行義勤幹者主其事。而鄕父老公共措置。本官則但勸助興修而已。不得干與勾管。其不願立處。亦不勒定强立。○其立社倉者。許給立倉地一頃。蠲免稅兵。其頃內造倉外餘地。戶役或稅。皆自本倉主之。又定復三夫。免保布頃夫之役。使爲守倉執事之任。若其鄕今有外倉當罷者。則幷許其倉舍仍爲社倉。其有造倉者。則量宜題給頃夫。以助其役。○凡社倉必有廳堂。兼作鄕中講納之所。

或曰社倉之法。誠爲便好。奈民不興立何。雖或興立。鄕里之間。難以常得其人。或至苟且。仍爲糜廢則奈何。曰朝家旣有命令。而守令誠心勸諭。不爲侵害。則必有應之者。人蒙其利。不見其苦。則因以成俗矣。若其不得人而廢墜者。則是乃時之弊。非法之弊也。設令修廢不常。猶無年年毒民之害。民苟免害則可以安業務農。家有蓋藏矣。又有常平以補益之。則饑歲濟活。亦非今日還上比也。

嘗謂常平社倉。兩者並立爲盡善。後考傳記。前哲之言曰置常平於州府。立義倉于鄕社。可謂善法。乃知法之善者。古人皆已言之矣。只在擧而行之耳。

荒政[编辑]

○荒政依古法。周禮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散其所積二曰薄征。輕租稅三曰緩刑。民迫於饑寒有過犯。緩其刑辟。四曰弛力。息徭役五曰舍禁。舍山林川澤之禁。六曰去幾。關市不譏察。七曰眚禮。凡有禮節。皆從減省。八曰殺哀。凡行喪禮。皆從降殺。九曰蕃樂。閉藏樂器。十曰多昏。不備禮而昏娶。十一曰索鬼神。求廢祀而修之。十二曰除盜賊。飢饉盜賊多。嚴刑以除之。

王制曰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擧以樂。

玉藻曰年不順成。則天子素服。乘素車食無樂。

胡氏春秋傳曰古有救災之政。若國凶荒。或發廩以賑乏。或移粟以通用。或移民以就食。或爲粥溢以救餓殍。或興工作以聚失業之人。緩刑,舍禁,弛力,薄征,索鬼神,除盜賊。弛射侯而不燕。置廷道而不修。殺禮物而不備。雖有旱乾水溢。民無菜色。所以備之者。如此其至。

按天人之氣。實相感應。而人者天地之心也。故氣之和乖。人爲感之也。古者在上之人。修政明敎。人民悅服。無歎息愁恨之心。則風淳氣和。自無水旱螟霜之災。又其務農節用。公私畜積。素有其備。若不幸而遇凶荒則專心荒政。誠以救之。故民無流離飢餓之患。周禮荒政十二。首言散利薄征。散公財之已藏。薄民租之未輸。此荒政之大綱也。其緩刑以下十事。皆救荒之要術急務也。雖然必以誠必及時然後。能實惠及民也。

又按募飢民興工作。此是賑饑之要道。除常例糶發及老弱無告白給者外。宜兼設此法以賑之。非唯公家散財於一時。收效於永久。民之得食者。亦食力於一時。無患於追償。公私俱利。莫善於此。不如此雖發倉廩。小民多不得食。其得者亦未免有負逋。而後被侵督之害矣。工役之中。農田小利。尤爲最緊。此等事苟爲爲民遠慮者當事。自可知矣。

或曰饑歲免征役古之制也。而今反興工何也。曰此卽令民供賦調丁之謂也。此而不除。民將塡壑。若發倉儲給粟募民。則救飢興利。一擧而兩得。斯乃先王之令典也。又見考說下篇。

或曰饑歲軍政亦無變通否。曰災荒不甚則當無變常。田租祿俸雖減省。軍政則當無變通。若大侵。凡京外番軍。量除其半番。卽一番分二。一人一朔。然則立番見數。比常時爲減半矣。其軍保所收。亦減其半卽六斗可也。若邊防緊重處。不得減軍。則宜以倉儲補給兩朔料。騎兵束伍之類。亦停試射習陣之半。試射習陣旣停。則其保所收亦減半。

堤堰[编辑]

○堤堰。守令。每歲春秋。報觀察使修築。新築處啓聞。凡堤堰修築及新築。量其功役。當用幾人然後。調發頃夫以築之。凶年則發粟募民以築之。○堤堰內外面多植雜木。勿令決毁。伐堤堰樹木者杖八十。擅耕堤內者杖一百。全家徙邊。追利沒官。

自古國家民生之所大賴者。無如水利。在前堤堰今荒廢。合修復處及雖非舊有。眾民蒙利。合建築處。觀察使令各邑守令訪檢以報。又許民狀告。親審其利益大小工役多少然後。依法發丁夫興築。或因賑恤給粟募民築之。

今觀金堤之碧骨堤。全羅忠淸之名爲湖南湖西。由於此堤。古阜之訥堤。益山全州之間黃登堤。皆是陂堤之巨者。有大利於一方。前古極一國之力成築。今皆廢缺。所缺者不過數十丈許。計其功不過千人一旬之力。比之初築。不啻萬分之一。無一人建議。深可歎惜。若使此三堤貯爲千頃之陂。則蘆嶺以上。永無凶年。而湖南民物可比蘇杭矣。蘆嶺以上永無凶年。則於一國亦大爲萬世之利矣。一國租稅。出於湖南者居半。秉國計者宜所當深思也。此外則扶安之白石串。光州之缺。密陽之守山堤。平壤之缺。如此之類。皆當訪問興築。

栽植[编辑]

○使民家栽桑果。其不樹者有罰。毋論七夫庶民。各種桑及棗栗柿梨之類諸雜果木。隨土所宜。每春守令檢察其占基。二畝半不滿五株。五畝以上不滿十株者罰之。每一戶罰官役一日。各一丁○市廛無空地處及海濱不生樹木處及新接未經三年者勿罰。盛植漆若楮竹者。亦勿罰。

此令初行時。若有民戶廣植特盛者。守令奬賞之可也。賞以常平米錢。或除頃夫之役。

今夫果實等物。例以有處置簿責納。以爲官用。民之所收。反不足於官家之誅求。其木雖沒。責納無已。傳爲世役。不勝其苦。故民間戒勿種植。雖或自生。拔去不日。猶恐官家之有知也。旣行大同。則官中所需油淸果實之類。自有其價。當準直市貿而用之。必先痛革前弊。然後可行此法。無一毫侵徵。而又有法以勸之。則民興樹藝。各獲長世之利矣。

東西蠶室栽桑。及掌苑署諸果園栽植。及都城內外山禁伐。外方禁山禁伐等事。並依法典施行。詳具大典

各司司內栽植桐木槐木槐有兩種。俱可植。銀杏松栢楊柳桑木果木之類。幷三十株以上置簿培養。凡木株數。工曹每春置簿。其不滿數者罰當該官員。工曹與本司官同共檢察。如有伐毁者治罪。令伐者準植。○凡果實之類。各其司用之。工曹掌苑署。勿侵材木之類。同外方官府所有。諸上司亦不得侵。

各邑官府栽植桐木槐木銀杏松栢楊柳桑木果木之類。幷百株以上。置簿培養。各邑隨土所宜木。觀察使每年置簿。其不滿數者罰其守令。○槐木銀杏松栢楊柳則又於城內外官道兩傍列植。分付傍近居人看守。如有伐者治罪。卽令準植。○官府如有可作園處。作園廣植果漆桐梓松竹之類。○又置楮田莞田藥田。凡可種者皆種之。又箭竹産處培養。箭竹須待經年剪取。又擇地移栽。皆成籍藏於本道本邑。觀察使巡行時檢察。

此亦先諸官府而後。可以責於民。

我國之楮。亦宜於造紙。然重且起毛。不如倭楮之輕澤精緻。平時所印書冊。今或有遺傳者。多是倭楮造紙。極是可寶。今漸絶無矣。嘗聞祖宗朝往取其種。欲使蕃植。今南方海濱往往有之。而人不知廣植。令列邑邑皆種之。而勸諭人民使之廣植可也。此則但諭民廣植而不必罰贖。宜於國家恒入冊紙內量定其數。優其價而貿之。如此則非唯所印書冊精緻。久之自然興植矣。○前古民用。只有絲麻葛褐。而麗末始得綿種。漸遍八方。爲生民大賴。以今觀之。綿布之利。比絲麻不啻十倍。凡物利可興者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