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巡撫陳宏謀清釐臺灣倉榖檄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清釐臺灣倉榖檄
大清福建巡撫陳宏謀
乾隆十九年四月
1754年
发布于培远堂偶存稿

  臺郡地土肥美,歲事多豐;民間雖有餘榖,多圖得價出糶。官雖勸其撙節,為立限制;利在必趨,亦難強其不糶。所恃以儲蓄有餘、為全臺緩急之備者,全在官倉充裕,庶几緩急足恃。久經題定貯榖四十萬石,果能如數貯足,不獨郡城緩急可恃,南北兩路亦可撥運接濟。倘臺郡豐收,無需此榖;漳、泉需米,亦可碾運接濟:全臺緩急之備,莫善於此。祇因題定以后,節年撥運,大半空需;應買之谷,虛懸未補。本部院屢次檄催買補,定限交倉;并發折式,令其將買榖交倉數目按月折報。惟臺郡各官玩不遵行,亦不將如何買候之處回復;上年冬間,檄行臺灣道飭提臺府經承究處。嗣據臺府冊報,各廳縣應買榖二十五萬二千九百六十五石零,內已領價買谷三萬一百石;領價未報買榖一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九石零,未領價買榖一十一萬一千七百四十五石零。本部院以未買榖石為數尚多,檢查舊案,皆因近來臺米價昂,原定四錢五分之價不敷尚多,難於買補。是以奏請聖恩准其每石不得過六錢之數,原期價足則易於買補,更可及時多買,早足貯額也。繼又檄催將已領價、未報買榖石,分別定限催追交倉;未領價買補各榖,分別發買。延今又已數月,未買者是否發價?已買者是否交倉?均未冊報。在內地州縣產米無多,豐歉不齊;數年以來,尚且設法買補,漸次足額。臺郡素產米榖,連歲有收,米榖有餘,倍勝內地;而貯額久定,懸宕尚多。地方各官何竟視同膜外,堅不補買,以致已領價值未報交倉者,尚有十一萬餘石;其未發買者,亦尚有一十一萬餘石!決非臺灣之榖反少於內地,而臺灣買榖反難於內地也。本部院訪聞臺郡各屬每年皆有發買之榖;現有買榖發價甚少,折收貴價之事,業已批行查究。誠恐臺灣買榖假公濟私,所買者不盡官榖、所交者不盡本色,以致臺灣買榖獨少,而已買者交倉亦少。其中侵漁那掩,弊竇多端。以久經題定之貯額,年復一年,不為買足;萬一臺灣偶歉,何以接濟!仰道官吏督率該府將領價已經報買、未交倉各數查明實欠,一面定限催追交倉,公平交納;遵照折式將發價交倉月日數目,每於月底具折通報。如有已賣捏作未買,巳交捏作未交或私收折價不收本榖者,據實揭報。其領價未報買及未領價買補者,督同知府察看情形;某縣應買若干?每石定價若干?一面通詳;一面分別發買,將定價數目及所買數目出示曉諭,具文報查。限文到一月內,該道府徹底查明,通槃籌划;或不能一時足額,約几時可以買足?詳報核奪。不得僅以「遵即飭行現在雇買」一語籠統回覆。前檄提究府承,應即將正身經承提到究處具報。事關倉儲,全臺緩急,均賴於此。數年不辦,已屬不合;如再玩忽,均有未便!

本作品來自清朝時期的法令約章文書案牘。依據1910年12月18日頒佈的《大清著作權律》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該類別不能得著作權。


清朝政府結束超過一百年,再同時根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以及通常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作品保護期所約定,該類作品已無事實持有者而無論在何地均屬於公有領域。而該類作品因屬政府公文,故在美國亦為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