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竹陰先生集 (趙希逸)/卷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二 竹陰先生集
卷之十三
作者:趙希逸
1684年
卷十四

[编辑]

問。自天地之理則孔子言易有太極。可謂至矣。而周子必言無極而系之。其以爲不如是。則猶有所未盡者乎。自人之性則孟子言人之性善。可謂至矣。而張子必言氣質之性以足之。其以爲不如是。則猶有所未備者乎。夫以大聖,亞聖。其言性與天道。有待於宋儒。何耶。抑爲開發後學。更費名言云爾。其實不必有待也耶。朱子與陸象山論無極異同。荀,楊,韓氏言性惡,言善惡混與夫三品之說。其於聖賢之旨。孰合孰否。將必取舍於其間耶。或兩存之。可以相濟耶。就爲學上言之。其目有四。曰。存養也。省察也。致知也。力行也。此其所爲事。豈或在於性理之外。而其端也。其序也。可得詳言之耶。如諸生出爲王臣。而進誠正之說於吾君也。亦將何以哉。願幷聞之。壬寅別試初試。居魁。

對。愚聞留魁具者。不可與登岳。航斷潢者。不可與至海。治小術者。不可與語道。愚。章句之儒也。游神末藝。致遠則泥。性與天道。固未得聞。今進禮闈。獲承明問。則扣之以玄微之理。導之以學問之功。噫。其諄諄善誘之意乎。不有取正。焉有所發明。忘其固陋。率爾而對。竊謂形於上下者天地。而所以形之者。卽天地之理也。命於兩間者人。而所以命之者。卽人之性也。理具於未判之時。而物無不該。性賦於有生之初。而人所同得。則在天而理。在人而性。無非自然而然也。是以蘊諸三才。磅礴而流通。發諸四端。純正而不雜。可見天理之至顯而人性之本善也。雖然。理微而難窮。故未見其用之至顯。性善而易蔽。故莫知其體之本善。不有先聖之立言。則焉能開發其蘊奧。不有後賢之開說。則誰復闡明其微旨乎。嗚呼。無不善者人性。而有不同者氣質。故所識有精粗之殊。所學有粹駁之異。則其宗孼之分。於是乎判矣。大抵窮理盡性。苟非推明講究之功。則其何能下學而上達哉。必也知其所做之端。明其所進之序。則其於性理之學。無不盡矣。請因明問而白之。一元未闢。沖漠無眹。太極之理。微妙難見。夫子首擴幽妙。發前聖之所未發。則斯已至矣。而濂溪繼之以無極。其有未盡而然乎。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人性之善。非由外鑠。而孟氏攘斥其邪說。言前古之所未言。則亦可謂至矣。而橫渠衍之以氣質。其有未備而然乎。噫。無極,太極。理一而已。前聖後賢之言。雖有詳略。而太極,無極之理。未嘗不同。則不言者不爲小。而言之者不爲多矣。本之天理而言。則性無不善。稟諸氣質而言。則美惡不同。此所以形而後。有氣質之性。而張子之說。只是分曉而言耳。大抵孔子明太極之理而已。未嘗有待於人也。孟子發性善之言而已。亦未嘗有待於人也。而得二子之論而其說益顯。使後之學者。皆有的確之聞見。則初非有待。而亦不可謂無待也。至於陸氏。以萬理皆空之學。苟執臆見。迷不知反太極無極之說。竟相矛盾。則晦庵之卞。何可得已。且夫荀子性惡之言。楊子善惡混之論。韓子三品之說。皆有疵累。穿鑿愈甚。則先儒之所謂隔靴而爬痒。汩汩突突者。正中其病。而失其本領。皆不合於聖賢之指矣。雖有稍近於理者。而又何足議於人性哉。嗚呼。天之道大。性之理微。惟其大也。故非杜撰之見所可得而窺也。惟其微也。故非淺劣之識所可得而知矣。苟非學焉而求之。則大者愈遠。而難窮於恍惚之中。微者不顯。而難明於暗昧之地矣。此古之學者必於實地用功。循次而進。不有躐等之患。故夫所謂學者。其目有四焉。四者之中。必有端而有序焉。誠能先致其知。以爲做學之階梯。造道之準的。愼其處獨。而所以操之於內者爲甚嚴。省其所發。而所以察之於外者爲甚謹。因其已知而益窮之。不謂吾知之已至而止焉。見其善事而必爲之。不謂吾行之已力而廢焉。使本末兼該。內外交養。踐履篤實。光輝宣著。用功之大而一朝豁然貫通。吾心之知無不盡矣。而性理之奧無不包括於方寸中。則爲學之道盡矣。然則求學之方。盍亦先知其所做之端。又明其所進之序也哉。篇將終。復有感於執事之言。而贅貢其未盡之說曰。嗚呼。士生天地。責任重大。達而在上。則可以堯舜其君民。窮而在下。則可以講明其義理。進退關吾道之廢興。出處係斯文之顯晦。所負之重旣如彼焉。則其所以用力之勤。做功之實。豈容其斯須間斷。而不至於聖賢之閫域而後已哉。夫然後立於朝而輔君者。無非誠正之學。啓乃心而沃朕者。皆爲極至之理。而方可以了爲士之責矣。孟子曰。莫如我敬王也。從事於斯。服膺而勿失焉。執事何以敎之。意者其在茲乎。謹對。

王若曰。治平之道。在得其要。中庸之九經。大學之八條。相爲表裏。而規模備矣。九經。詳於經世之目。而略於進修。至曰誠正之言。其不具答爲政一章之內歟。八條。詳於進修之功。而略於治平。其所謂老老,長長,恤孤。足以盡治平之道歟。眞西山衍大學之義。而尙遺治平之兩條。丘文莊補衍義之闕。而又不及配天德畏天命之說者。何所見而然歟。九經之序。自家而國。則親親當先。而尊賢先之親親。旣先於敬大臣。則獨不言任之以事者。何歟。敬大臣則不眩。而不得其人。則鮮不免獨任成亂之弊。如或慮此而察於預防。則亦未免執疑來䜛之患。何以則可乎。孔子之序九經曰。所以行之者一也。而朱子釋之以誠者。何歟。通書曰。純心要矣。用賢急矣。說者曰。深得九經之義。其意何歟。如欲一以行之。以致九經之咸序。其將何自而下功歟。予以否德。遭家不造。願治之心切矣。而天災沓至。民怨日深。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而其存心出治之際。有媿於九經之道者。不一其事。子大夫。其各言之無隱。孟子曰。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予實有望焉。壬寅別試丙科

臣對。臣目擊遺經。憂深當世。探其奧旨而遡治亂之原。摭其微意而究本末之分。則其於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略嘗知其要矣。思將一得。仰陳於冕旒之下者雅矣。恭惟我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越自沖年。經術已明。新經患難。學力逾加。存心聖訓。勵精治道。畏天而念時保之義。勤民而盡欽恤之仁。尙慮疵政之未祛。猶恐片言之或遺。稽之古說。而驗之於當今。揭諸十行。而訪之多士。噫。望道未見之心。其猶周武乎。取人爲善之意。其猶大舜乎。臣請拜稽首颺言。臣伏讀聖策。曰。治平之道。止何自而下功歟。臣圭復再三。隕越于下。臣聞出治之本。在於一人。而圖治之法。必有其要。蓋眇然一躬。處億兆之上。萬機之酬酢無窮。國家之治忽係是。苟得其要。則力約而功益博。不得其要。則心勞而效日拙。是故圖天下之治者。必提其綱。成天下之務者。先撮其要。此中庸所以言九經之法。而大學所以序八條之目者也。規模有以盡其備。節目有以盡其詳。則二書之互相爲表裏。而致治之要孰過於此哉。雖然。其所以行之者。亦必有本。不外乎誠敬而已。爲人君者奈何不勖。臣嘗參究二書之旨。修身爲九經之本。而繼之以尊賢。則中庸進修之功。不可謂略矣。絜矩自一己推之。而以及於老老。則大學爲治之目。不可謂不詳矣。此二書之義。所以包括該貫而無欠缺者也。修齊之實。可以擧而措於天下也。故德秀之闕於治平之道者。取其功而言。誠敬之說。已詳於衍義之書。故文莊之不言配天畏天者。有見乎此也。道之所進。雖先於家。而修身之功。必賴師友。則尊賢所以先於親親也。由家而及於朝廷。則親親先於大臣。而尊位重祿。旣盡勸親之道。則所以不必言任事也。至於所用大臣未必皆賢。則或有召禍亂於專任。而有僨事之弊。如欲逆料而密處。則不免來讒賊之口而有妨賢之患矣。苟使在我之權度。精切不差。則賢邪之分。不混於裁度。信任之專。人不得而間矣。夫所謂不眩不疑之效。豈在修身之外乎。噫。經之目有九。而行之者一也。所謂一者。不貳不雜之謂也。則宜朱子之釋之以誠也。且心不純則不能用賢。不能用賢則無以宣化。此通書之所以深得夫九經之義也。嗚呼。誠身之本。在於明善。不明乎善。則其於誠也。無着脚而下手處矣。用功於此。而純於其所謂不貳不雜之理。則一而行之者亶在於此。而九經之序。亦可以有條而不紊矣。伏願殿下懋加念焉。臣伏讀聖策。曰。予以否德。止不一其事。臣圭復再三。隕越于下。臣伏覩殿下以聖知之資。承艱大之業。克撫傾否之運。圖闡維新之理。如集于蓼。不遑寧處。體欽若於堯典。而所以敬天者至矣。念若保於周誥。而所以恤民也深矣。是宜克享天心而庶徵各以時至。生民奠居而匹夫咸得其所。而奈之何近年以來。乖氣致異。疾怨朋興。以言乎天變。則純陰噓而不噏。太陽晦而無光。十月之交。震電有燁燁之威。一旬之間。雨雹有竝日之作。其他水旱風雷之變。草木昆蟲之妖。疊現層出。殆無虛日。以言乎民隱。則屯膏壅閼而不下。至念未著於如傷。大東賦杼柚之其空。中谷有仳離之啜泣。至於蹙頞而相告。疾首而胥怨。窮不自保。轉而爲盜。噫。是何欽崇之日而有斯生之警。惠鮮之時而無樂業之氓歟。抑未知欽崇之道有所未盡。而惠鮮之實有所未至歟。臣。疏遠之蹤也。跧伏草野。路阻君門。其於致此之由。救兹之策。不敢妄有所陳列。然緣波而遡其源。扣端而求其本。則亦豈無一二之可言乎。臣聞皇天無親。惟德是親。民罔常懷。懷于有仁。如使殿下之德足以上配皇天。殿下之仁足以下結民心則可。苟有內省而少有不慊。則無怪乎敬天而天不享其誠。勤民而民不蒙其澤也。臣聞。古者修省之道。以實不以文。一有警懼。則必廣求直言。補善而相過焉。罪己切責。懋遷而自新焉。今殿下應天之道不出乎此。則未可言德配皇天也。古者保民之道。視之若子。祈寒暑雨。念其有咨。勞來撫摩。猶恐有傷。使之必以其時。役之必察其從。今殿下懷保之道。或媿於此。則未可言仁結民心也。然則盍亦自反而求諸身乎。嗚呼。九經之實。不出乎誠。而能盡用誠之道。則以之而事天。以之而莅民。無往而不得其道矣。今殿下所憂者如此。則臣恐不足於用誠。而有媿於九經之義也。伏願殿下着力於誠。眞實無僞。快之於內。而旁推於外。應天之際。不加以一毫之私累。慄慄乎危懼。發政之時。不使有一念之或怠。惺惺乎操持。使吾心合乎天地之道而純亦不已。使吾心一乎萬民之心。而彼此融會。誠之又誠。不有一息之間斷。一日二日。無或外物之爲累。則和氣致祥。而災異於是乎殄絶矣。民生咸遂。而赤子於是乎奠枕矣。伏願殿下其監于兹。益懋聖功焉。臣伏讀聖策。曰。子大夫止實有望焉。臣圭復再三。隕越于下。臣學術荒魯。聞見短淺。襪線無一條之長。狂言欠千慮之得。罄竭蘊奧。何足以補聖化之萬一乎。然言及而不言。非禮也。言之不盡。非忠也。輒不自已。復貢其說。臣聞用誠之道。莫切於爲學之功。學未知方。則其於明善之功。亦不知所做之端。又安能察天理人欲之分。行不貳不雜之道哉。蓋自吾一念之間。培植涵養。裁成補相。以收與天地同功之效者。寧可不知其所由始乎。故朱子贊中庸位育之功曰。此學問之極功。又贊其妙至於篤恭而天下平之盛。此學問之所以爲誠之之本耶。今殿下學有緝煕于光明。則愚臣之言。所當不以是爲急。而所以區區如此者。臣之愛君之誠不以其君德之已至而眷眷不已者。伏願殿下其監于兹。臣謹百拜。上愚對。